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理学

生理学

生理学
生理学

生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 内环境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

答: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生存的基本条件。只有保持内环境稳态,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内环境稳态一旦遭到破坏,则将导致机体生理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2. 何谓新陈代谢、兴奋性、稳态、阈值、内环境、反射?

答:新陈代谢:机体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新构筑新结构的吐故纳新的生物过程。

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并产生反应的能力。

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

阈值:刚刚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内环境:机体内部细胞直接生存的周围环境,即细胞外液。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3.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哪些?有何特点?

机体最普遍的调节方式是什么?

答: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其中神经调节是最普遍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的特点:反应快,精细而准确,作用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的特点:作用缓慢、广泛,持续时间长。自身调节的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影响范围比较局限。

4. 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

答:神经系统最基本的调节方式是反射

5.简述生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一切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特征是什么?

答: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适应性)

其中最基本的生命特征是新陈代谢。

6.如何理解阈值和兴奋性的关系?

答:阈值和兴奋性呈反变

7.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主要区别。

答: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和反应方式是机体固有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一定条件下

8.简述正、负反馈的主要区别并举例说明?

答:正反馈:方向相同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功能活动迅速加强并迅速结束。

负反馈:方向相反,饭馈信息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维持调节功能状态的相对稳定。

举例:正反馈:分娩、排尿、血液凝固等

负反馈:体温、血压、血糖等

第二章细胞

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有哪些方式?及各转运何物质?是否耗能?

2. 气体的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是什么?

单纯扩散

3. 何谓Na+-K+泵?简述Na+-K+泵的作用及生理意

义分别是什么?

答:钠-钾泵:镶嵌在细胞膜脂质中的一种膜蛋白,其本身具有酶的作用,能分辨A TP,为钠钾离子的主动转运提供能量。

钠-钾泵的作用:1):出钠排钾

2):维持细胞外高钠和细胞内高钾,形成势能储备。

钠-钾泵的生理意义:1)造成细胞内高钾状态,是细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的,如蛋白质合成。

2)往细胞外出钠可维持细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3)造成膜内外钠钾浓度差,是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前提条件

4)钠在膜两侧的浓度差也是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5)钠泵活动具有省生电效应,与

静息电位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4. 简述何谓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实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重要结构基础及兴奋收缩耦联因子分别是什么?

1)把肌膜的兴奋和肌丝收缩联系起来的过程。

2)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是三联体,兴奋-收缩耦联的因子是钙离子。

5.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有何特点?

1)特异性

2)饱和现象

3)竞争性抑制

6. 简述静息电位(RP)和动作电位(AP)的产生机制?

答:静息电位(RP)的产生机制:钾外流(钾离子平衡电位)

1)钾离子细胞内>细胞外,所以总有外流趋势

2)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几乎只允许钾离子通透

3)钾离子外流:钾离子外流时,负离子未相应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当推动钾离子外流的化学浓度差与阻止钾离子外流的电场力达到电-化学平衡时,形成钾离子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AP)的产生机制:

1)上升支:钠离子内流(达到钠离子平衡电位)St(刺激)→少量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少量内流→阈电位→钠离子通道激活(突然大量开放)→钠离子突然大量内流→达到钠离子平衡电位

2)下降支:钾离子外流(钠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复极至钾离子平衡电位,钾净外流停止。

3)静息期:钠钾泵开始工作,泵出流入的钾和泵入流入的钠,恢复静息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7. 何谓极化、除极和复极?

极化:静息电位存在时候细胞膜所处的内正外负的状态。

除极:静息电位的减小,即细胞内负值的减小。

复极:细胞膜除极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的恢复。8.简述细胞产生兴奋状态的标志是什么?

动作电位,即膜去极化达阈电位。

9. 简述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和特点。略。

10.细胞外液比细胞内液含有较多的Na+,钙离子_和_氯离子_ 。

第三章血液

1. 什么是血(红)细胞比容?正常值是多少?有何临床指导意义?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成年男性:40%-50% 成年女性:37%-48%

临床意义:主要反应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数量,亦称红细胞比容。

2. 什么是凝血因子?有何特点?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特点:1)已知凝血因子14种,已命名12个。

2)见41表

3)III存在于血管外,其余存在于血浆中。

4)活化的凝血因子在右下角用a标记。

5)多种凝血因子在肝脏合成

6)其中因子II,VII,IX,X的合成还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

3. 正常成年人血量约为多少?

占体重的7%-8% 即每千克重约有70-80ml血量。4.为什么用温热生理盐水浸泡纱布按压伤口可促进止血?

一方面,酶的活性增强,可以加快酶的反应速度,从而促进血液凝固。

另一方面,提供了粗糙的表面可以加速血小板解体,促进血液凝固。

5. 简述血浆渗透压的定义、单位、组成、形成机制及作用分别是什么。

P33 单位:压力mmHg 浓度mOsm

组成: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形成机制:血浆晶体渗透压有血浆中的电解质,特别是NaCl形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构成。

作用:血浆晶体渗透压:维持血细胞内外水平衡以及血细胞的正常形态。血浆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6. 简述正常人血浆的酸碱度是多少?什么是酸中

毒和碱中毒。

血浆PH为7.35-7.45

血液PH低于7.35为酸中毒,高于7.45为碱中毒。

7. 如何判断Rh血型的阴性和阳性?

红细胞表面有D凝集原的就称Rh阳性,没有凝集原的称为Rh阴性

8. 简述红细胞的正常值及生理特性。

正常值:略

生理特性:1可塑变性 2悬浮稳定性 3渗透脆性

9. 什么是ESR?正常值是多少?

10.某人红细胞减少,列出至少四种原因,并加以解释?

11. 什么是贫血?如何比较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

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2.简述红细胞生成的部位和原料分别是什么?简述红细胞生成的调节因素有哪些?

13.简述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及白细胞的功能。

14.简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参与生理性止血 2) 促进血液凝固

3)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15.简述血液凝固的定义及基本过程,并指出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主要不同。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不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

16.简述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血清中无纤维蛋白。

17.简述常用的体外抗凝剂抗凝的机制。

18.什么是血型?ABO血型系统的分型?A型血者的红细胞上含 A 抗原,血清中含抗B 抗体。

血型血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分型:A型B型AB型O型

19.说明输血的基本原则。如何依据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指导临床输血?

输血原则:1)必须交叉配血,避免凝集反应

2)尽量同型

3)提倡成分输血

临床输血:主侧和次侧均不凝集可以输血;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时一般不输血,在特殊紧急情况下也可少量缓慢输血,并观察有无凝集反应;若主侧凝集,则不能输血,不论次侧是否凝集。

20.为什么正常情况下月经血是不凝固的?

21.体内最重要的抗凝血物质为抗凝血霉III__和肝素。

第四章循环

1. 叙述心室肌工作细胞AP 的分期,膜电位,时间和形成机理(可列表)?简述窦房结P细胞及普肯耶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简要的形成机制?

2. 简述心电图“三波、两期、一段”指的是什么?其意义分别是什么?

①P波:反应两心房除极的点位变化

三波②QPS波群:代表两心室除极过程中的电位

变化

③T波:反应两心室复极过程中的点位变化

④P—R间期(或P-Q期):指从P波的起点到两期QRS波点之间的过程

⑤Q-T间期:指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

的时程,代表两心室开始除

极到复极结束所经历的时

间。

一段:S-T段:指从QRS波的终点到T波起点之间

的线段

3. 试述与骨骼肌相比,心脏的生理学特性有哪些?

各自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心脏的生理特性包括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

和收缩性。兴奋性:特点,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能力。影响因

素:①静息电位和阈点位水

平②Na+通道的状态自律性:特点,自动发生节律兴奋和收缩。影响因

素:①4期自动除极的速率

②最大复极点位和阈点位水平

4. 简述心脏活动的正常起搏点是什么?什么是窦性心律和异位心律?

5. 说明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意义。心室肌的_________期特别长,一直延续到机械活动的_________期早期。

6. 试述心脏内兴奋传导的途径、特点及房室延搁的好发部位及意义。兴奋在心脏内传导时

传导最慢。

7.简述什么是心动周期及心率?正常值是多少?

8. 泵血过程细分为哪7个期,各期的血流方向?瓣膜开闭?压力状态?心室容积?动力?生理意义?时间?(可列表)

9. 如何区别第一心音、第二心音?心音的产生原因、特点和生理意义分别是?

10.简述心脏射血功能的评定指标有哪些?

1)每搏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2)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百分比。其反应的是心室射血的效率。

3)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4)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5)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提高的能力。

11.简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

1)前负荷: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前负荷的增加搏出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2)后负荷:后负荷增加,搏出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反之则增加

3)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能力的增加搏出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4)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心率过快或过慢,都将使心输出量减少。

12.简述什么是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平均动脉压?及其正常值?维持动脉血压稳定的意义是什么?

1)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事收缩射血使主动脉血压上升至最高的值,称收缩压。100-120mmHg

2)在心室舒张时,主动脉血压下降至最低的值称舒张压。60-80mmHg

3)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称脉压。30-40mmHg

4)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各瞬时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平均动脉血压。

5)维持动脉血压稳定的意义:动脉血压是心血管功能活动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整体功能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13. 简述动脉血压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叙述每搏量、外周阻力和大动脉弹性对动脉血压的影响?(可列表)

14.简述微循环的定义、三条通路、主要途径、开放情况及其主要功能。

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1)迂回通路:经真毛细血管;交替开放;进行物质交换。

2)直捷通路:经通血毛细血管;经常开放;使血液快速经过微循环。保证静脉血回流3)动静脉短路:经动静脉吻合支;平时关闭,必要时开放;调节体温。

15.说明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分

别是什么?

机制:有效滤过压EFP=(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脉压)

影响因素: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淋巴液回流,毛细血管通透性。

16.有效滤过压的公式?毛细血管血压为40mmHg,组织液静水压为15mmHg,血浆液胶体渗透压为

25mmHg,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为15mmHg,有效滤过压为__15__ mmHg。

17.简述淋巴回流的意义。

淋巴回流的意义:1)回收蛋白质,维持组织液平衡2)清除红细胞和细菌等异物

3)淋巴液参与免疫调节

4)帮助小肠吸收

18.简述中心静脉压?简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

哪些?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1)体循环的平均充盈压

2)心脏收缩力 3)重力体位

4)骨骼肌挤压作用

5)呼吸运动

19.简述心脏及血管的神经支配,交感缩血管神经、心交感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血管功能有何影响。心迷走神经节后神经元释放的递质是Ach,其作用可被m 受体拮抗剂所阻断。

20. 什么是心血管中枢?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在什么部位?

心血管中枢:指与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包体在中枢神经内相对集中的部位。基本中枢在延髓21.简述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22.简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生理作用

有哪些?

肾素作用:使血管紧张素原変血管紧张素I

血管紧张素II作用:1)缩血管,升血压

2)释放醛固酮

醛固酮作用:保钠,排水,排钾

23.试述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异同点及

主要临床应用。

异: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后,心率加快和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临床用于强心药;筋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引起全身血管广泛收缩,血压明显升高。临床用于缩血管的升压药。

同:均使血压升高

24.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导致血管平滑肌_收缩____,与β

2

受体结合引起血管平滑肌__舒张

___。

25.简述冠脉循环、肺循环和脑循环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冠脉循环特点:1)途经短,血压高

2)血流量大

3)心肌摄氧能力增强

4)血流量受心肌收缩的影响;

肺循环特点:1)血流阻力小,血压低

2)肺血容量变化大

脑循环特点:1)血流量大,耗氧量多

2)颅腔容积固定,血流量变化小

3)存在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第五章呼吸

1.简述呼吸的定义、呼吸的过程及意义。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的过程:1)肺通气 2)肺换气 3)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4)组织换气

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相对稳定。,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 什么是肺通气?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_肺内压

___ ,原动力是__呼吸机的舒缩_____ 。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3. 何谓胸膜腔内负压?它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

生理意义?

胸膜腔内压力称胸膜腔内负压。

形成:胸膜腔内负压指低于大气压,是由胸膜腔密闭、肺的弹性回缩形成的。

意义:1)促进静脉血淋巴液回流。

2)牵引肺,维持其扩张状态。

4. 何谓肺泡表面张力?

肺泡表面张力:肺泡表面液体层所形成的表面张力。

5. 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来源和生理意义?

主要成分:

来源:肺泡II型细胞。

生理意义:1)减少吸气阻力

2)调节肺泡内压

3)减少肺部组织液生成,有利于肺泡处气体交换。

6. 简述肺和胸廓的顺应性与弹性阻力的关系是什么。

肺和胸廓弹性阻力大时,顺应性小,不易扩张;弹性阻力小时,则顺应性大,肺和胸廓容易扩张。顺应性与弹性阻力成反比。7. 什么是肺容积、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肺容积:肺内气体的容积。包括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余气量。

肺容量:基本肺容积中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联合气量,包括深吸气量,功能余气量。肺活量和肺总量。

肺通气量: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总量,它分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每分种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8.简述肺换气的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过程:在分压差的推动下,氧气由肺泡扩散入血,二氧化碳则有静脉血扩散入肺泡,完成肺换气过程。主要影响因素:1)分压差 2)呼吸膜的面积与厚度

3)通气血流比值

9.通气/血流比值(V/Q比值)的正常值是多少?该值偏离正常范围对肺气体交换有何不良影响?

0.84 不良影响:大于该值意味着肺无效腔增大,气体交换率降低。小于该值意味着通气不良。不能充分进行气体交换。形成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10.简述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

氧气化学结合运输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二氧化碳化学结合运输形式主要是碳酸氢盐。

11.简述氧解离曲线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氧解离曲线:表示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影响因素:血液中的P二氧化碳、PH和温度。

12.呼吸基本中枢在什么部位?

呼吸基本中枢在延髓

13.简述参与呼吸运动调节的化学感受器有哪些?

分别感受什么刺激?

外周化学感受器指的是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血液中P二氧化碳P氧气和氢离子浓度变化。

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感受氢离子浓度的改变极为敏感。

14.缺氧、CO2及H+对呼吸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缺氧:兴奋呼吸。

缺二氧化碳:

缺氢离子:

15.吸入少量CO2后,呼吸运动的变化?为什么?

吸入少量二氧化碳,呼吸加深加快。

P二氧化碳↑外周化学感受器→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兴奋呼吸)

P二氧化碳↑中枢化学感受器(主要)

第六章消化

1.什么是消化与吸收?消化的两种方式分别是?

消化: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消化方式: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2.什么是胃肠激素,常见的胃肠激素有哪些?

胃肠激素:由胃肠黏膜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

常见胃肠激素: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

3.简述唾液的作用?

唾液的作用:1)湿润口服和溶解食物

2)消化淀粉

3)清洁和保护功能

4)排泄功能

4. 什么是胃排空?

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叫胃排空。

5.三大营养物质排空速度的排序?混合食物的排空时间是?

糖>蛋白质>脂肪。

混合食物约4-6小时排空完毕

6.简述胃排空的控制因素有哪些?

胃排空控制因素:迷走反射、壁内神经反射、胃泌素

7.简述胃液的成分及作用?胃液的主要成分有__粘液__、__内因子_、盐酸和胃蛋白酶原。

8.简述胃和小肠的运动形式?特有的运动形式分别是?

共有:紧张性收缩、蠕动。

胃特有:容受性收缩

小肠特有:分节运动

9.简述胰液的成分及作用?

成分:水、胰淀粉霉,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胰脂肪酶、碳酸氢盐

胰液作用:碳酸氢盐综合盐酸,为多种霉提供合适PH值

胰淀粉酶:淀粉糖原→(作用)→糊精+麦芽寡糖+麦芽糖

胰脂肪酶:脂肪(→作用→)甘油+脂肪+甘油一酯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将蛋白质水解为标和胨,共同作用使蛋白质分解为多肽氨基酸

10. 简述胆汁的作用?

1)促进脂肪的消化

2)促进脂肪的吸收

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吸收4)促进胆汁自身分泌

11.简述大肠内细菌的作用?有何临床意义?

作用:1)分解糖和脂肪,称发酵。

2)分解蛋白质,称腐败

3)合成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

意义:若长期使用肠道抗菌药物,肠道内细菌被抑制,可引起维生素B和维生素K缺乏

12.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1)小肠长 2)小肠面积大 3)绒毛内有丰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 4)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长13.维生素B12和胆盐在什么部位吸收?

回肠

14.简述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吸收形式?

继发性主动转运。

15.脂肪的主要吸收途径是什么?

以淋巴为主。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1. 何谓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

食物的热价:一克某事物完全氧化时(或体外燃烧)所释放的热量。

食物的氧热价:氧化某食物时,消耗一升氧气所产生的热量

2. 简述呼吸商定义及测定呼吸商的临床意义。

呼吸商:糖和脂肪氧化时的二氧化碳产量与同一时间耗氧量的比值

临床意义:反应集体的供能物质。

3. 简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肌肉活动 2)神经活动 3)食物特殊供能效应4)环境温度

4. 何谓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如何测定?有何

临床指导意义?

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基础状态下清醒、安静、空腹,单位时间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实测值-正常平均值)/正常平均值

*100%

5. 什么是体温?常用的测量部位有那些?正常值

是多少?体温的生理变动表现在哪些方面?

集体深部的平均体温

常用测量部位:腋窝:36-37.4摄氏度

口腔温:36.7-37.7摄氏度

直肠温:36.9-37.9摄氏度

体温生理波动表现在1)昼夜波动

2)性别 3)年龄 4)肌肉活动

6. 人体主要产热器官有哪些(安静和活动时)?

安静时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特别是肝脏。

运动时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7. 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哪里? 皮肤

8. 人体的散热方式有哪些?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表层温度时,机体的散热方式是什么?当皮肤温度≥环境温度时,散热方式主要为?决定散热量的最主要因素是: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 头部冰帽和酒精擦浴分别是增加了什么散热。

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到、对流、蒸发。

9. 什么是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10. 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在什么部位?

11.何谓调定点?试以调定点学说解释体温调节的机制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

1. 简述排泄的概念及途径。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是什么?

2. 简述肾血液循环的特点及调节。

3. 简述球旁器和致密斑的功能。

4. 何谓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原尿和血浆有何系?

5.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什么?

6.何谓有效滤过压?如何计算?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中有效滤过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7. 名词解释: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球管平衡及正常值?

8. 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9.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有何特点?有何意义?

10.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和氯化钠是如何重吸收的?其重吸收的动力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11.HCO

3

- 的重吸收形式和意义?

12.葡萄糖的重吸收方式是?其重吸收部位仅限于?

13.什么是肾糖阈?简述糖尿产生的机制。

14.酸中毒时容易出现血K+,为什么?醛固酮减少时容易出现血K+。

15. 简述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和维持。

16. 简述ADH的来源、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17. 简述醛固酮的来源、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18. 什么是渗透性利尿?并举例说明。

19. 简述大量饮用清水、大量输液、糖尿病和失血后尿量的变化及机制。

20.大量出汗后尿量有何改变?试分析其发生制?

21. 正常尿量是多少?什么是多尿、少尿和无尿?

22.腰段以上脊髓受损产生的排尿异常是尿失禁。骶髓受损产生的排尿异常是尿潴留。第九章感觉器官

1. 眼折光力最强的部位是?晶状体

2. 简述晶状体和瞳孔的调节?

答晶状体的调节是指根据所看物体的远近,通过反射活动改变晶状体的凸度,从而改变它的折光能力是摄入眼内的光线经折射后总能聚焦杂视网膜.人在安静时晶状体处于扁平状态,这是如果射入眼的光线是平行光线经折射后所形成的物体正好落在视网膜上.

瞳孔那个的调节是指通过改变瞳孔的大小而进行的一种调节方式.在生理状态下,引起瞳调节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由所视事物体的远近引起的调节,另一种是由尽入眼内光线的强弱引起的调节.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瞳孔缩小,这种现象称为瞳孔的近反射,也称为瞳孔调节反射.这种调节的意义在于视近物时可减少由折光系统造成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3. 说明正常人眼在看6米以内物体时如何进行调节的?

4. 如何表示晶状体的调节能力?二者有何关系?

答人眼看近物时的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晶状体的调节,晶状体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通常把眼作最大调节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成为近点。晶状体的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晶状体的弹性,弹性好调节能力强,反之则弱。晶状体的弹性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年龄越大晶状体弹性越差,眼的调节能力越差弱。

5. 什么是瞳孔的近反射?有何意义?

答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瞳孔缩小,这种现象称为瞳孔的近反射,这种调节的意义在于视近物时,可减少由折光系统造成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6. 瞳孔对光反射?有何特点和意义?

光照一侧眼的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意义:(!)瞳孔通过调节,始终保持适量的光线进入眼睛,使落在视网膜上的物体形像达到最清晰的效果

(2)是控制光线,防止有过量的光线灼伤视网膜。特点:瞳孔对光反射的效应是双侧性的,既一侧眼被光照射时不仅被照射的眼瞳孔缩小另一侧眼的瞳孔也缩小,这种现象称维护感性对光反射或互感反映。

7. 眼的折光异常包括哪几种? 如何矫正?

近视代凸透镜;远视带凹透镜;散光带带凹透镜

8. 什么是生理盲点?

视网膜的视轴正对终点为黄斑中心凹。黄斑区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特殊区域,直径约1-3mm,其中央为一小凹,即中心凹。黄斑鼻侧约3mm处有一直

径为1.5mm的淡红色区,为视盘,亦称视乳头,是视网膜上视觉纤维汇集向视觉中枢传递的出眼球部位,无感光细胞,故视野上呈现为固有的暗区,称生理盲点。

9.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分布、功能、光敏感度和感光物质有什么不同?视物时能辨别颜色的感光细胞是视椎细胞,光敏感度低的感光细胞是

视椎细胞。

视杆细胞:分布:视锥细胞在中央凹分布密集,而在视网膜周边区相对较少。功能:视杆细胞对光的敏感度较高,无色觉,在弱光下起的作用较大,人在较暗的环境中视物时,能看到物体,这是视杆细胞的作用。视杆细胞所含的感光物质是视紫红质,视紫红质在分解和再合成过程中,有一部分视黄醛将被消耗,主要靠血液中的维生素A补充。如维生素A缺乏,则将影响入在暗处的视力称为夜盲症

. 视锥细胞:分布,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部;功能,视锥细胞对光的敏感度较低,有色觉,在强光环境中起的作用大。视锥细胞含有感光物质即视锥色素

10.名词解释:视力和视野?

视力:在一定距离内眼睛辨别物体形象的能力。

视野:视野是指眼向前方固视时所见的空间范围,相对于视力的中心视锐度而言,它反映了周边视力。

11. 不同颜色的视野的大小如何?

视野的最大界限应以它和视轴所成夹角的大小来表示。在同一光照条件下白色视野最大,其次为黄蓝色,再次为红色,而以绿色视野为最小。

12. 什么是明适应和暗适应。

当从亮处进入暗室时,最初任何东西都看不清楚,经一定时间,逐渐恢复了暗处的视力,称为暗适应. 从暗处到强光下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视物,只有稍等片刻,才能恢复视觉,这称为明适应.

13.咽鼓管和听小骨的生理功能?

咽鼓管:(1)、保持中耳内外压力的平衡:咽鼓管软骨部具有弹性,平时呈闭合状态。每当吞咽、打哈欠、打喷嚏时可使咽骨管开放,从而调节鼓室内气压,使之与外界大气压一致。这样,中耳的传音装置维持正常活动,以利于声波的传导。

(2)、引流作用:鼓室与咽鼓管粘膜之杯状细胞与粘液腺产生的粘液,借咽鼓管粘膜上皮的纤毛运动不断向鼻咽部排出。

(3)、防声作用:因咽鼓管通常处于关闭状态,故能阻挡说话声、呼吸声等经咽鼓管直接传入鼓室并震动鼓膜。咽鼓管异常开放时,声波直接经咽鼓管传入鼓室,振动鼓膜,故可听到呼吸声。因咽鼓管外1/3的鼓室段长处于开放状态,并呈逐渐的变窄的漏斗状,表面被覆部分皱褶状的粘膜,甚似吸音结构。可吸收因蜗窗膜振动而引起的鼓室腔内的声波,故有消声作用。

听小骨:听小骨能把鼓膜的振动传给内耳,传导过程还像放大器一样,把声音信号放大十倍,所以即使很轻微的声音人们也能听到。

4、防止逆行性感染的功能:因咽鼓管软骨段粘膜较厚,表面的皱襞具有活瓣作用,加上粘膜上皮的纤毛运动,对防止鼻咽部的液体、异物及感染病等进入鼓室有一定的作用。

14. 简述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最主要的途径

是?

声波传入内耳兴奋听觉末梢感受器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空气传导、二是骨传导,正常情况下,以空气传导为主。

15.半规管和椭圆囊、球囊的适宜刺激分别是?

旋转运动的刺激、直线变速运动刺激、振动刺激

重要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并产生反应的能力。

2阈值:刚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3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周围环境,即细胞外液

4视野:单眼固定注视前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5视力:指眼对物体微细结构的分辨能力。

6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

7平均动脉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各瞬时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8窦性心律:由窦房结发出兴奋控制全心所表现出的节律性活动。

9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的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称为牵张反射。

10牵涉痛:因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现象。

11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中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会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射

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12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脑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四肢僵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直等伸肌过度

紧张的现象。

13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激素。

14允许作用:某些激素本身并不能对某些器官或细胞直接发生作用,但它的存在却使另一种激素产

生的效应明显增强,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15容受性舒张: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后,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的平滑肌舒张,称为胃的容受性舒张。

16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侧肾生成的原尿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17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滤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18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

19呼吸商:生理学上,把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一定时间内产生二氧化碳量与消耗的氧量的比值。20基础代谢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21体温:临床上所说的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组织的平均温度。也叫体核温度。

22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重要问答:1.植物神经系统对瞳孔、支气管平滑肌、心脏、消化、唾液分泌、排尿和汗腺的影响?

答:植物神经系统亦称自主神经系统。其影响见教科书 224页表10-2.

2.微循环三条通路的名称、主要途径、开放情况和主要功能?

(1)迂血通路:经真毛细血管;交叉开放;进行物质交换。

(2)直捷通路:经通血毛细血管;经常开放;使血液快速经过微循环,保证静脉血回流。

(3)动静脉短路:经动静脉吻合支;平时关闭,必要时开放;调节体温。

3.叙述心室肌工作细胞AP 的分期,膜电位,时间和

4.叙述每搏量、外周阻力和大动脉弹性对动脉血压的影响?(可列表)

答:(1)搏出量:搏出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反之血压降低,脉压减少。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大小。

(2)外周阻力:外周阻力↑→收缩血压↑、舒张压↑↑→脉压↓;反之血压降低,脉压增大。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3)大动脉弹性:大动脉弹性↓→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5.肌紧张与腱反射的主要区别?

答: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不易发生疲劳,产生的收缩力量也不大,不会引起躯体明显的移位。

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被牵拉的肌肉迅速而明显的缩短;其潜伏期短。

6.大量出汗后,尿量有何改变?试分析其发生机制? 答:(1)尿量减少。

(2)机制:

1)大量出汗→失水→血浆晶体渗透压↑→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分泌ADH↑→→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通透性↑→水重吸收↑→尿量↓。

2)大量出汗→失水→循环血量↓→容量感受器→迷走神经→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分泌ADH↑→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通透性↑→水重吸收↑→尿量↓

7.大量饮清水后尿量有何改变?试析其发生机制? 尿量增加(清水利尿)

机制:大量饮清水,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由渗透压感受器反射性抑制ADH释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8.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安静状态膜主要对钾离子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有机负离子被膜阻止在膜内,产生膜内负外正的电位差,阻止钾离子外流。当促使钾离子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钾离子外流电位差力量相等时,钾离子的净外流停止,此时膜内外稳定的电位差既为静息电位。

9. 吸入少量CO2后,呼吸运动的变化?为什么? 答:变化:呼吸运动加强

1)吸入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肺泡气二氧化碳分压↑→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二氧化碳通过血脑屏障→碳酸→脑脊液氢离子浓度↑→中枢化学感受器→呼吸中枢→呼吸运动↑

2)吸入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肺泡气二氧化碳分压↑→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外周化学感受器→窦神经、主动脉神经→呼吸中枢↑→呼吸运动↑10. 增大无效腔后,呼吸运动的变化?为什么?

(一)呼吸运动加强。

(二)机制:无效腔增大,肺泡通气量减小,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增高,氧分压下降,由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呼吸运动加强。

一)肺泡气二氧化碳分压↑→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二氧化碳通过血脑屏障→二氧化碳加水生成碳酸→脑脊液中氢离子浓度↑→中枢化学感受器→呼吸中枢→呼吸运动加强。

二)肺泡气二氧化碳分压↑→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外周化学感受器→窦神经、主动脉神经→呼吸中枢↑→呼吸运动↑

三)血液中氧分压↓→外周化学感受器→窦神经、主动脉神经→呼吸中枢↑→呼吸运动↑

11.胃液的成分及作用?

(一)盐酸:1激活胃蛋白酶原,为胃蛋白酶提供酸性环境 2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 3抑菌杀菌作用 4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5利于铁钙的吸收。

(二)胃蛋白酶原:激活后分解蛋白质

(三)粘液:对胃粘膜起润滑剂保护作用

(四)内因子:帮助保护维生素B12在回肠吸收。

12. 某人红细胞减少,列出至少四种原因,并加以解释?

1)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2)造血原料缺乏:蛋白质缺乏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3)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胃液缺少内因子引起维生素B12吸收减少,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肾病时,合成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引起肾性贫血。

13.切除腺垂体可以使哪些激素分泌减少?

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促软泡激素;黄体生成素;催乳素;促黑激素。14. 简述兴奋性突触的传递过程?

答:AP达神经末梢→钙内流→释放乙酰胆碱→递质经扩散抵达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去极化→阈电位→动作电位

15.简述人眼视近物时的调节?

1)晶状体变凸2)瞳孔缩小3)眼球汇聚

16. 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有哪些方式?及各转运何

物质?是否耗能?17.简述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1)对代谢的影响:1)提高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量,使产热量和基础代谢率增加。2)生理水平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过量则促进蛋白质的分解。3)促进糖的吸收和加强对糖的利用,但以升高血糖为主。4)既促进血糖的合成又加速其分解,但以分解作用占优势。

(2)自身调节:通过加强组织细胞分化和发育程度的作用,特别是促进脑和长骨的生长发育。

(3)其他作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还可使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多。

18. 简述糖皮质激素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1)对物质代谢的作用:1)促进糖异生,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升高。2)抑制肝外蛋白质的合成并加速其分解。3)促进脂肪分解,使脂肪重新分布。

(2)调节水盐代谢:有较弱的保钠保水排钾作用和增强肾小球滤过率,对水的加速排除有重要作用。(3)对血细胞的作用:使血中红细胞、血小板和嗜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4)对循环系统的作用:提高血管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敏感性,维持血压。

(5)在应激反应中的做用。

20.简述血液凝固的定义及基本过程,并指出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主要不同。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凝块的过程。

基本过程:1)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2)凝血酶形成3)纤维蛋白形成

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主要不同:

1)启动因子不同,内源性凝血是由因子XII启动,外源性凝血是由因子III启动。

2)反应步骤和速度不同,外源性凝血比内源性凝血的反映步骤少速度快;

3)凝血因子的数量和来源不同。内源性凝血因子数量多,且全部在血浆中;外源性凝血的因子数量少,且需要组织损伤时释放的因子III参与。

生理学期末试卷B

《生理学》期末试题B卷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学号_______ 分数_______ 一、名词解释(2’*5) 1.兴奋性 2.阈电位 3.中心静脉压 4.肺通气 5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二、填空题(2’*5) 1.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___和________。 2.ABO血型可被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型。 3.心室的心动周期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4.消化的方式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三、A型题(1’*20) 1.维持人体某种功能的稳态主要依赖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 E.负反馈 2.破坏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后,下列何种现象消失?( ) A.反应 B.兴奋 C.抑制 D.反射E兴奋性 3.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 A.减压反射 B.血糖浓度调节 C.排尿反射 D.体温调节E正常呼吸频率维持 4.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 ) A.NaCl B.葡萄糖 C.清蛋白 D.球蛋白 E.血红蛋白 5.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原因是( ) A.缺乏Fe2+ B.缺乏叶酸 C.内因子缺乏 D.骨髓破坏 E.严重肾疾病 6.某患者未受明显创伤皮肤却经常出现大片青紫色瘀斑,可能是( ) A.红细胞减少 B.中性粒细胞减少 C.淋巴细胞减少 D.血小板减少 E.凝血因子缺乏 7.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 A.0期 B. 1期 C.2期 D.3期 E.4期 8.自律细胞和工作细胞的生物电活动的主要区别是( ) A.0期去极化速度 B.0期去极化幅度 C.3期复极的离子转运 D.复极化时间的长短 E.4期自动去极化 9.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收缩期与舒张期的关系是( ) A.房缩期长于室缩期 B.整个心动周期中,收缩期长于舒张期 C.收缩期与舒张期相等 D.整个心动周期中,舒张期长于收缩期 E.心室舒张期长于心房舒张期 10.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主要指标是( ) A.心率 B.心排出量 C.中心静脉压 D.动脉血压 E.静脉回流量 11.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是( ) A.保持血管充盈 B.保持足够的静脉回流量 C.防止血管硬化 D.保证器官的血液供应 E.减轻心肌的前负荷 12.中心静脉压高低主要取决于( )

生理学教学方法的应用体会

生理学教学方法的应用体会 1讲授法 讲授法是通过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优点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系统地传授知识,把教师本人的学习心得和治学经验传授给学生,并能在教学内容上抓住要领,突出重点,使讲课内容少而精,做到深入浅出、系统连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在相同的时间内,学生从教师讲授中获得的信息量远远大于自己看书获得的信息量。教科书中“绪论”及“细胞的基本功能”章节可以说是生理学课程的总论部分,许多内容贯穿全书,是生理学课程讲述最基础的部分,因其内容枯燥,名词概念繁多,再加上学生初次接触生理学,需要教师精心讲授,学生才能理解接受。如靠学生自学,不但会影响教学进度,还会影响学生对最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宜以“讲授法”为主,同时辅以其它方法。 正确运用讲授法,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组织教学,使教学环节紧密相连,同时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正确性。首先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的精神,认真钻研教材,然后对教材内容进行“剖析”,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地方可以设疑,哪些内容枯燥乏味,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独特的自我设计,使教学内容从平面转向立体,重点突出,难点易解。在讲授过程中,必须与板书、教具紧密结合,使讲授内容清晰、系统、形象、生动。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涌现,使教学中用语言难以描述清楚的生理过程通过课件而形象、生动、具体地呈

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2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法生理学的内容是经过实验验证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组成的,根据生理学的特点,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潜心钻研教材,在把握学生知识水平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对本堂课要提出哪些问题,如何和何时提出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例如,讲述脊髓对躯体运动调节时,可以设问,脊髓正常情况下总是与更高位中枢保持联系,如何才能了解其单独作用能对躯体运动功能做出何种调节?脊休克产生的原因有创伤和失去高位中枢的调节作用,如何验证其产生的原因?脊休克后,部分反射还能恢复,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启发了实验设计的思路。又如讲授完骨骼肌的结构、肌丝的滑行学说、兴奋- 收缩耦联及神经- 肌肉接头后,可以布置这样的问题:坐骨神经兴奋后,如何引起腓肠肌收缩?甚至可以在讲述完神经系统之后,提出人是如何将收缩某一部位肌肉这一意识转化为肌肉收缩这一过程的?总之,在生理教学中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于提高生理教学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3对比和总结 对同一章节的并列内容采用对比的方式讲授,比单独分别讲 授效果好。如:动作电位与局部电位的讲解,可以把两者不同的特性进行对比;心肌细胞生物电的讲解,把窦房结、P 细胞、浦肯野细胞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波形画在黑板上,学生很快就能区分哪是自律细胞,哪是工作细胞,哪是快反应细胞,哪是慢反应细胞。每一章的内容讲完后,可进行概括性的总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总的轮廓,形成一个整体概念。在总结中要重视图表、表格的作用,图表和表格能使人一目了然,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加强知识间纵横联系。分类比较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 课程类型: 必选课 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36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 生物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现象及机体组成部分正常功能的科学。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的科学,研究机体多种系统在正常条件下的功能以及它们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等问题 通过生理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理学基本理论,了解生命科学发展方向,为以后其它相关学科和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分三个层次:掌握、熟悉、了解。考核内容对应三个相应的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占80%,熟悉的内容占15%,了解的内容占5%。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绪论 重点: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医药科学的关系 难点: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医药科学的关系 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 重点:1.掌握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 2.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分类及功能; 3.掌握骨骼肌、心肌形态结构特点; 4.掌握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的光、电镜下结构; 难点: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的光、电镜下结构; 第四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重点: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3.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难点:1.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第五章血液 重点:血液凝固、体内抗凝血作用、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难点:血液凝固、体内抗凝血作用、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第六章循环系统生理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3.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血液的百分比。 4.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的液体状态下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5.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 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8.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9.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 10.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人安静时,比值为0.84。11.肾小球滤过率: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料量,正常成人安静时125ml/min。 12.渗透性利尿:若小管液溶质溶度升高时,小管液的渗透压随之升高。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13.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 14.牵涉痛: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15.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16.允许作用:一种激素对某种生理功能没有直接作用,但它存在可大大加强另外一种激素的这种生理作用,前一激素对后一激素的这种作用。 二.填空题 反应的基本形式:兴奋与抑制。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细胞。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有完 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疲劳性。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 促进蛋白质的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1. 维持身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3. 协调随意运动。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有抗凝血酶 3 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 制物肝素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心肌收缩 力、重力和体位、呼吸运动、骨 骼肌作用。 淋巴生成的意义?1.回收蛋白 质 2.运输营养物质3.调节血浆 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防 御屏障的作用 呼吸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 的运输、内呼吸。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调节大 小肺泡内压,维持大小肺泡表面 的张力容积稳定减少吸气阻力 防止肺水肿 主要的胃肠激素有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 简述胃运动的方式 1.紧张性收 缩 2.容受性舒张3.蠕动 抑制胃排空的因素有肠-胃反射 肠抑胃素 三.简答题: 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方式及 特点?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 调节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作用迅速,准确, 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缓慢,但作用 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自身调节的作用较局限,可 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 与或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 用。 简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 机制? 神经细胞阈刺激或阈上刺 激,膜上大量钠离子通道被激 活,钠离子 大量内流,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 并消失,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 支。当促使钠离子内流的动力 (浓度差)和阻止钠离子内流的 阻力(电位差)达到平衡时,钠 离子净内流停止。此时动作电位 达到最大幅值,称为钠离子平衡 电位。钠通道开放时间很短,随 后失活关闭。此时膜上钾离子通 道开放,钾离子顺电位差和浓度 差向细胞外扩散,膜内电位迅速 下降,产生动作电位下降支。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1.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促进 生理性止血;3.参与血液凝固: 血小板能为凝血。因子的相互作 用提供磷脂表面。 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 素? (1.)肾血浆流量的改变;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3.)滤过膜的改变,包括通透 性和面积两方面的改变。 简述尿生成的过程:肾小球 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 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小管液溶 质的浓度;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大量饮清水时,尿量有何变 化?为什么? 尿量增多。大量饮入清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渗透压 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合成 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 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 吸收减少→尿量减少。 严重呕吐及腹泻后尿量有 何改变,机制如何? 尿量减少。严重呕吐或腹 泻→机体水分丧失多→血浆晶 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 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另 外,机体水分丧失→循环血量减 少→容量感受器抑制,同时血浆 晶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 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 简单叙述视觉的二元学说 在人类的视网膜中,由于存在视 锥系统和视杆系统以上两种相 对独立的感光换能系统,分别管 理明视觉和暗视觉,这个理论被 称为视觉的二元学说 简述中枢抑制的分类 突触后抑制:1.传入侧支性抑制 2.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 简述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第一步:通过内源性、外源性激 活途径,激活因子X形成凝血酶 原激活物(Xa、V、PF3、钙离 子);第二步:凝血酶原激活物 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第三 步: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溶胶)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 分) 1. 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化, 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 自身调节 B. 神经调节 C. 正反馈调节 D. 体液调节 2.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 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 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 增加了Ca内流 3.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 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 通透性增大 B. 脆性增大 C. 悬浮稳定性差 D. 可塑性差 5. 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 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 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 抑制凝血酶活性 D. 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 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 血浆激活物 B. 组织激活物 C. 纤溶酶 D. 抗凝血酶 7. 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 血型为 A. A 型 B.B 型 C.O 型 D.AB 型 8. 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将造成 A. 呆小症 B. 巨人症 C. 侏儒症 D. 肢端肥大症 9. 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 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 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 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 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 位于心肌上部 B. 0 期去极化速度快 C. 没有平台期 D. 4 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 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A.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延迟发放 B.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少发放一次

生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

生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 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一门关于人体正常机能的学科,实验性较强,内容抽象、较难理解,记得慢、忘得快,与医学其它各学科联系密切。作为一名医学生,扎实掌握生理学知识并能灵活应用于临床实践是必需的。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研究,笔者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验证并提高,取得良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 1、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庞杂的问题系统化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备课充分。例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章,有一个概念——阈电位:当细胞受到刺激,使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就引发钠离子快速大量内流,从而爆发动作电位。笔者把阈电位比喻象扣动扳机,这样讲解,学生容易领会、记忆深刻,课堂反馈的效果良好。 2、充分应用教学手段,多方位、多角度拓宽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 生理学知识来源于科学实践,在教学中应紧抓住实践这一环节,多角度开展生理学实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首先,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笔者善于应用示意图、模拟图展示讲解各种生理现象,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领会;再者,通过电视教学片观察各种生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领会;第三,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相关的生理学实验,更直观地观察生理学现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通过这样“耳闻”、“亲自操作”、“目视”等多方位验证理论,达到了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操作技能的提高都大有益处。 3、驾驭课堂,开展课堂讨论 重视学生课堂讲座是有多方面益处的,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针对知识点进行的讨论,既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又能找出漏洞和不足,从而使教师在对知识的传授中更有重点、把握程度更为准确,亦相应地提高了教学水平。另外,问题点的提出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具有启发性,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一点经验。积极探索适合现今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的教学方法,是每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孜孜探求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运用这些方法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实践操作技能,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为掌握生理学知识和医学其他各学科知识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从而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库(经典整理)

生理学试题库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 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 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整体)水平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反射)。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体液调节)。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正反馈)。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 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 五、简述题 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 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统水平;③整体水平。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抑制→兴奋。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简述神经调节及其特点。 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就整个机体的调节机制来看,神经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 4.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其特点如何? 体液调节包括有①全身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②局部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CO2、乳酸、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2.阈强度: 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3.阈电位: 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4.局部反应: 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二、填空题 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2.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通道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增快)。 4.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运的物质可溶于(脂肪)。 5.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膜的通透性),(膜两侧浓度差)和(膜两侧电位差)。 6.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Na+)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载体)。 7.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载体)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顺)浓度梯度扩散。

0904050工程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904050 课程中文名称:工程生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Physiology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程 开课专业:生物医学工程 开课学期:5 总学时:40(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8) 总学分:2.5 二、课程目的 工程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了通向服务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工程生理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不仅着重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后续课程如医学概论、医学成像技术、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学仪器及设备、生物医学材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同时掌握工程生理学分析方法,建立良好的理论基础,具备基本的实践能力,并与理工科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3学时) 1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熟悉细胞膜的结构功能(1学时) 2掌握细胞兴奋性、生物电现象(1学时) 3熟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1学时) 第二章血液(3学时) 1了解血液的组成、特性(1学时) 2掌握血细胞特点及功能(1学时)

3熟悉生理止血与凝血机制,掌握血型与输血原则(1学时) 第三章血液循环(4学时) 1掌握心脏泵血功能及评价(1学时) 2掌握心脏电生理机制及心脏电节律产生(2学时) 3了解各种血管生理,熟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器官循环(1学时) 第四章呼吸(3学时) 1了解呼吸各环节的基本过程。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原理及肺功能的评定(1学时)2熟悉气体的运输形式及特点(1学时) 3掌握呼吸节律产生及呼吸运动的调节(1学时) 第五章消化(3学时) 1概述,掌握消化的概念,平滑肌的特性及消化道平滑肌的活动(0.5学时) 2了解食物消化的基本过程,掌握胃、小肠内消化、内分泌功能及其调节(2学时)3熟悉食物中各种成分的吸收机制(0.5学时) 第六章尿的生成和排出(3学时) 1了解肾脏功能解剖及肾血流量特点(0.5学时) 2掌握肾小球的滤过过程及影响因素,掌握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功能特点,熟悉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制(2学时) 3熟悉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肾脏功能的研究方法。了解尿的排出(0.5学时) 第七章感觉器官的功能(3学时) 1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0.5学时) 2掌握视觉器官的感受原理及基本的检测手段;掌握听觉器官的感受原理及基本的检测手段;掌握前庭器官的感受原理及基本的检测手段(2学时) 3熟悉嗅觉与味觉及皮肤感觉的感受原理(0.5学时) 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8学时) 1了解神经元概念,熟悉神经元活动、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2学时) 2掌握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及对躯体运动的调节(2学时) 3熟悉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学时)

高师院校生理学教学方法初探

高师院校生理学教学方法初探 3肖玲远 (毕节学院生物系,贵州毕节 551700)摘 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生理学教学的特点和高师院校学生具体情况,对生理学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师院校;素质教育;生理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Q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769(2005)03-0084-02 The Ele m en t ary D iscuss About Physi ology Teach i n g M ethod of Teacher ’s College Xiao L ing -yuan (Depart m ent of B i ol ogy,B ijie Teachers College,B ijie 551700,China ) Abstract:The paper according t o de mand of quality educati on,characteristic of physi ol ogy teaching and student ’s trait of teacher ’s college,discusses the measure and method about physi ol ogy teaching ref or mati on . Key words:teacher ’s college;quality educati on;physi ol ogy;teaching method 生理学是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生物专业及医学各专业的一门理论及实验性很强的基础、重点的主干课程之一,伴随知识剧增及课堂授课课时减少的矛盾的出现,生理教学中如何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始终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1 高师院校生理学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1.1素质教育观下的生理学教学特点和要求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特别是从机能整合角度来探讨生命活动规律及调节的基础理论学科,其知识是生命科学领域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本理论,而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相比,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概念较多,再加上其具有的基础性、发展性及较强的实践性,这就为当今素质教育观下的生理学教学提出了极大的艰巨性与挑战性。传授知识主要是总结过去,而传授知识的方法才真正是为了未来。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近几年入学的大学生,自理及独立能力普遍较差,学习上大多缺乏积极主动性,动手及实际操作能力更弱。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每个学生具体情况(影响学生学习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学习能力、创新及创造能力),制定出一套完整有效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1.2高师学生学习生理学的特点和要求 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学培养合格的中学教师。与医学院校不同,师范院校学生在生理学的学习中不仅要了解人体及动物基本生理机能、机制等基础理论,还应学会将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生理学的相关知识。根据这一明确目标,生理学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在以不同方式方法加强和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的同时,要结合本专业课的特征及所具有的现实条件,有针对性地组织、安排教学,有意识的 ? 48?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收稿日期:2005-01-20  作者简介:肖玲远(1964-),女,贵州毕节人,毕节学院生物系讲师,研究方向:生理学教学。

生理学教案、讲稿

教案

讲稿 第一章绪论 课堂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生理学。当我们接触一个新事物,首当其冲要明白3个W,what,why, how ,这3个W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1、what,什么是生理学,他是干什么的? 引入概念生理学(physiology)——研究生物体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重点是正常功能,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可分为细菌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和人体生理学。 我们要学习的人体生理学,又称医学生理学,通常简称为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具体的说,它研究我们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神经活动、躯体活动、腺体分泌、血液循环、呼吸和消化等功能活动,研究它们是怎样发生发展,需要什么条件,相互间有无影响,与内外环境变化的关系等等。 2. why 我们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而自我是世界中无可替代的唯一,我们对自己的好奇心也往往更明显,为何危急时能爆发惊人潜力,为何心跳过快反而危险,,为何呼气比吸气更轻松,为何寒战过后会更温暖?这些都是生理学的内容。 从职业的角度看,一种药物如何起效,为何出现副作用,疾病是如何发生发展,都需要足够的生理学知识,所以在生理学成为了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他是我们认识和干预纠正疾病异常的定心丸。 3. how 生理学研究方法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是它的重要基础,生理学的学习研究的最基本过程是:实验-推理判断-再实验-验证修正推理判断-再实验-再验证修正,这是一个长期反复循环的严谨的过程。由于实验的损伤性及伦理等原因,目前,大多数生理实验是以动物为对象。为什么能用动物做实验来研究人体的功能活动呢?我们都知道,根据进化论的观点,人类和生物界其他动物具有同源性,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相似之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性,而且,动物实验还有些特别的优势。举例:枪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其直径最大可达1毫米左右,人的各种神经纤维直径为1—20微米,长度人几分之一毫米到1米左右,比如已知人体最粗的神经是坐骨神经,它的直径可以达到1厘米,但是坐骨神经是神经纤维束,内含大概20W根神经纤维,可想而知每根纤维的直径有多微小。),猫的防御反射,等等等等。当然,凡事都有利有弊。首先,动物和人类只是相似,所以并不能将动物实验的结果简单直接对应到人体,尤其人类的情感情绪思考等高级意识活动基本无法以动物实验来进行研究。其次,一些人对动物实验的滥用,既丧失了对生命的关爱和基本的尊重。随着无损伤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直接以人体作为研究对象。 生理学研究包括三个层面。 * 第一.细胞、分子水平研究细胞生命现象的基本物理化学过程,如研究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产生的离子机制。 * 第二器官、系统水平研究各器官及系统的功能,如研究心脏的泵血功能、呼吸节律的形成机制。 * 第三整体水平研究器官系统之间的功能联系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研究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应激状态下人体功能的改变。。。。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 答案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 1.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g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 化,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自身调节 B.神经调节 C.正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 2.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增加了Ca2+内流 3.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通透性增大 B.脆性增大 C.悬浮稳定性差 D.可塑性差 5.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抑制凝血酶活性 D.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血浆激活物 B.组织激活物 C.纤溶酶 D.抗凝血酶 7.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 血型为 型型 型型 8.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将造成 A.呆小症 B.巨人症 C.侏儒症 D.肢端肥大症 9.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心肌上部 期去极化速度快 C.没有平台期 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浅谈钙离子生理学功能

浅谈Ca2+生理学功能 摘要Ca2+是组成原生质的重要元素之一,是生物体不可或缺的一种元素,也参与动物机体各项生理活动,从骨骼形成,肌肉收缩,神经及大脑思维活动,甚至人体的生长发育、消除疲劳、健脑益智和延续衰老等都离不开它,因此有人说“钙是生命之本”。 关键词钙离子骨骼肌肉收缩凝血过程神经传导 在动物生命物质中,碳、氨、氢和氧参与各种有机化合物的组成;钙、磷、镁主要以难溶无机化合物存在于骨骼中;另外,钠、氯、钾、钙、镁等分别以游离水合阳离子和阴离子形式存在于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中发挥电化学和信使功能。其中,Ca2+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钙参与肌肉收缩、血液凝固、许多酶的活化、神经冲动的传递、降低细胞膜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等[1]。 经过简单的生理学课程学习和资料查询,我将Ca2+的生理学功能总结了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骨骼的重要成分;参与肌肉收缩;参与凝血过程;参与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其他方面。 1、骨骼组成 钙磷占据了体内总矿物质的70%,约99%的钙和80%~85%的磷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骨骼在运动系统中起杠杆作用,构成生物体的坚固支架。骨组织含有无机盐、有机质和水。其中无机盐占45%,骨无机盐不仅能增强骨的机械力,同时具有维持机体所有组织的化学平衡作用。在无机质中磷酸钙、碳酸钙、氟化钙等含钙化合物占2/3,决定了骨的坚固性,在维持体型、保护脏器和支持体重方面有重要作用。钙是整个生命期骨塑建和重建过程中骨质形成期所必需的元素,支持骨器官的发育和形成[2]。 在畜牧业生产中严重危害动物健康的主要是钙和磷,它们是骨骼的主要矿物质成分,相互关系十分密切,其中一种缺乏或过量,将会干扰动物对另一种的吸收和利用。在各种动物钙绝对缺乏比较少见,而磷过多引起的钙相对缺乏较为常见,钙的缺乏可导致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骨质疏松和纤维性骨营养不良,但一般不会引起佝偻病和成骨软化[1]。在家禽的饲养中,钙缺乏会使体质衰弱,增重缓慢,饲料利用率和繁殖率下降,肉、蛋产量降低。对人类来说,小儿缺钙易造成软骨病、佝偻病、龋齿等疾病,而老年人缺钙易发生骨质疏松或是骨折。 2、肌肉收缩 肌纤维组成肌组织,具有收缩功能。生物体运动、消化、心脏跳动等都离不开肌肉收缩,而Ca2+在肌纤维收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生理学 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physiology) 学分:理论5+实验1.5 总学时:130 理论学时:80 实验学时:50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麻醉医学、口腔医学、精神卫生 参考教材: 1.朱大年,王庭槐主编. 生理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姚泰主编. 生理学(长学制规划教材),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罗自强等主编. 机能实验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4.Kim E. Barrett. Ganong's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24th Ed,Lange Medical Publications,2012 5.John E. Hall. 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2th Ed,W. B. Saunders Company, 2010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后继医学学科及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因而,生理学的目标应该使学生

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由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向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发展和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加快扩展。在教学中,也要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理学的重大进展,使学生对生理学的发展动态有所了解。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习医学的需要,参照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和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着重强调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模式、科学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从心理、社会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此外,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理学英语专业名词,以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熟悉机体内的控制系统。 (2)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信息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方式与原理,肌肉收缩的原理。熟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了解细胞膜的结构,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3)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生理功能和血量正常值。掌握内环境的概念、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人类血型及输血原则。掌握红细胞的生理,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ABO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输血的原则。熟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了解血液的组成,造血过程的调节。 (4)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形成机制,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F

本科《生理学》期终考试试卷(2008年1月16日) 一.名词解释( ′× 分) γ 二 选择题( ′× 分) 能引起生物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 反射 兴奋 刺激 反应 阈值 机体内环境的 是指: 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细胞外液化学成分保持恒定 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当达到 时 膜两侧 浓度梯度为零 膜内侧 的净外流为零 膜外 浓度大于膜内 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 膜内较膜外电位相对较正 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 ,钠泵运转可使 个 移出膜外 个 移入膜内 个 移出膜外,同时有 个 移入膜内 个 移出膜外,同时有 个 移入膜 个 移出膜外,同时有 个 移入膜内 近代生理学把 的定义理解为 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 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动作电位即 判断组织 高低常用的简便指标是 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刺激的频率 骨骼肌的 耦联不包括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传向肌细胞的深处 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导致终末池释放 肌浆中的 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浆中的 浓度迅速降低,导致肌钙蛋白和它所结合的 解离 当肌浆中的 与肌钙蛋白结合后,可触发肌丝滑行 在强直收缩中,肌肉的 幅值变大 幅值变小 频率变低 发生叠加或总和 不发生叠加或总和 中,占时间最长的是

A.心房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 .等容舒张期 .射血期 .充盈期 房室瓣开放见于 .等容收缩期末 .心室收缩期初 .等容舒张期初 .等容收缩期初 .等容舒张期末 正常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的原因是 .心肌的静息张力较小 .心肌的伸展性较大 .心肌的伸展性较小 .心肌的贮备能量较多 .心肌收缩的潜在能力较大 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主要根据是 静息电位数值 .动作电位时程长短 . 期去极化速度 .动作电位复极化速度 . 期有无自动去极 .下面关于心室肌细胞 通道的描述,正确的是 .非电压依从性 .激活和失活的速度都很快 .可为阿托品所阻断 .选择性不强,其他离子也可通过 .在去极化到 时被激活 当 的传入冲动增多时,可引起 .心迷走紧张减弱 .心交感紧张加强 .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 .心率加快 .动脉血压升高 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其原因是 心肌是功能上的合胞体 .心肌肌浆网不发达, 贮存少 心肌的 特别长 .心肌有 ,会自动节律收缩 .心肌呈“全或无”收缩 肺内压等于大气压的时相是 呼气全程 吸气末期和呼气末期 呼气末期和吸气中期 吸气全程 呼吸全程 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错误的描述是 减少肺泡内组织液生成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稳定肺泡容积 降低肺的顺应性 由肺泡Ⅱ型细胞所分泌 肺泡通气量是指 每分钟进出肺的气体量 进入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体量 尽力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无效腔的气体量 氧解离曲线是反映 血氧含量与空气中 分压关系的曲线 溶解于血液中的 与 张力关系的曲线 血氧饱和度与血液中 分压关系的曲线 血红蛋白饱和度与 张力关系的曲线 血氧含量与血液中 分压关系的曲线 使氧离曲线右移的原因是 分压降低 值降低 值增大 温度降低 , 降低 关于通气 血流比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安静时正常值为 比值减少意味着无效腔增大 肺底部动静脉短路增加 肺尖部无效腔增大 肺尖部动静脉短路减少 关于肺牵张反射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 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壁平滑肌层 传入神经是迷走神经 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 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 反射中枢在延髓 关于唾液分泌的调节,错误的叙述是 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 参与唾液分泌的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唾液分泌的初级中枢在延髓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唾液分泌增加 交感神经对唾液分泌起抑制作用 下列各因素中,不能引起 分泌的是 灌注幽门部粘膜 肉汤灌注幽门部粘膜 扩张刺激幽门部粘膜 刺激迷走神经 食物刺激小肠上段粘膜 能促进胰腺分泌 大量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少 少量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也很少 少量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很丰富 大量的水分,而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很少 大量的碳酸氢盐,水分和酶的含量也丰富 关于 的生理作用,错误的说法是 胆固醇和卵磷脂都可乳化脂肪 可促进脂肪的吸收 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肝 在十二指肠可中和一部分胃酸 胆囊 在十二指肠也可中和一部分胃酸 下列哪项不是小肠分节运动的作用 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 促进化学性消化 促进吸收 推进食糜 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一)诸论 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3.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4.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5.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6.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7.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8.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 状态。 9.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 种调节方式。 10.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1.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 反应。 12.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3.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4.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5.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 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 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 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2.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3.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 位,称为跨膜电位。 4.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5.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 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6.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7.局部电位:由于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少量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的主动反应叠加尔形成的。 8.终板电位:在神经-肌接头处,由于ACH与受体接合,使终板膜上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 子外流尔形成的去极化电位。 9.局部电流: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分邻近部产生的电流,称为局部电 流。 10.极化:通常将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11.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12.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称为反极化。 13.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14.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 15.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性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16.等长收缩:收缩时,肌肉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