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五编 社会运行的研究手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五编 社会运行的研究手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五编 社会运行的研究手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五编 社会运行的研究手段

第五编社会运行的研究手段

1.比较:“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学研究应该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将社会学现象当作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和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客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作出客观的研究结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通过定量研究将社会现象及其关系和变化趋势用精确的统计语言描述出来,从而达到认识和预测社会世界的目的。

人文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界的运动是不相同的,人类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研究采用特殊的方法和视角。通过深入到被研究者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后果,人文主义者结合人类行为主体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能动特性、思维与意志等,来描述或建构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人文主义取向的社会学研究常常采用定性研究的方式进行,它对社会生活的描述也较为深刻和细致。

2.比较:“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1.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对社会现象量的方面和质的方面的探讨,定量研

究和定型研究代表着不同方法体系的基本技术特征。

2.从方法论上讲,定量研究主要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取向的集中体现,更多

的采用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而定性研究则是人文主义取向在研究方法中的表达,力图对社会生活的自然情景加以整体的理解和解释。

3.从研究的思路来讲,定量研究常常是对己有理论的检验,研究一开始便

具有明确的理论指导特征。以理论为基础决定了定量研究的逻辑的演绎性特征,研究过程往往按从理论到命题、到概念、到操作变量直至具体测量的顺序进行。

而定性研究与理论的建构相关联,并不强调在研究开始便具有某种明确的理论,而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发现和形成理论,因此定性研究中运用的逻辑方式常常是归纳性的,也即从实地研究中所获得的经验材料中归纳出具有理论特性的命题和阐释框架。

4.从具体的研究特征来讲,定量研究侧重于对社会事务的精确测量和计算,强调从统计数据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研究过程往往采用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的手段,资料收集多采用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表、量表测量以及准确的试验等,由此获得量化的数据,便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而定性研究则注重于对行为主体的意义以及行为过程的描述和阐释,强调行为背景因素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尤其是个人经验与生活经历、社会制度背景、历史条件和环境等因素。研究手段多具有灵活性,针对不同情景采用不同研究手段。资料收集大多靠实地研究、深入访谈来获得文字性描述。

5.定性研究可以获得深入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而细致的资料,但是难以推及整体的社会运行状况,而定量研究在结果上具有概括性和精确性特征,但是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缺乏深度。

3.研究方式:(调查、实验、实地、文献研究)

调查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或结构访谈的方式,直接从取自某个总体的样本那里系统的收集资料的方法。

实验研究: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主要特征就是控制情境和变量来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以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实地研究:是一种定性的社会研究方式,我们平常所说的参与观察、个案研究都是重要的实地研究的形式,其本质特点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通过参与观察和询问,去感受、感悟研究对象的行为方式及其在这些行为方式背后所蕴涵的文化内容,以逐步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社会生活的理解。

文献研究:主要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研究对象的研究方式,研究数据和信息的来源主要是二手资料。文献研究可分为内容分析、二次分析和现存统计资料分析三种。内容分析是一种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二次分析是直接利用其他研究者所收集的原始资料数据进行新的分析或对数据加以深度开发。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是对各种官方统计资料进行的分析研究。

4.比较四种研究方式:(调查、实验、实地、文献研究)

1.调查研究的应用领域较广,操作程序严格而规范,对事物的分析精确性较高,对信息的收集较为迅速及时,可以兼顾到描述和解释两种目的,可以通过样本特征来推断总体。缺点是难以真正了解社会现实中人们的真实行为过程,对人们的思想也很难深入探讨。

2.实地研究适合于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和研究人们的态度和行为,适合于研究现象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一般效度较高,灵活性和弹性较大,但概括性差,信度较低,所需时间长,并对研究对象会产生影响。

3.实验研究基本目标是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缺点是需要一定的试验设备或试验条件,并且研究内容常常较为狭窄。

4.文献研究省时省力、费用低、风险较小,适合研究那些无法接触到的研究对象,可以分析跨越较长历史时间的社会现象,缺点是收集的资料有时难以获

得,文献资料缺乏标准化的形式,难以编码分析,文献信度和效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5.“定性研究”定义:

定性研究强调人类行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建构是在主体以及参与互动的他人对社会客体赋予意义的基础上共同完成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共识的规则或知识也由此产生。

6.理论的划分:“宏观理论”、“中观(中层)理论”、“微观层次理论”:宏观理论往往对社会整体和全部社会行动提供高度概括的阐释框架,宏观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一般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它们为社会学研究提供方法论范式或观察的视角。

中观理论又称中层理论,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析框架,他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

微观层次的理论事实上是操作层次上的命题陈述,它的特点是直接由经验材料或数据来证明或证伪。

7.“命题”与“假设”的关系:

1.命题是关于一个概念特征或多个概念关系的陈述,命题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公理、定理、假设、经验概括、判断等。

2.社会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命题形式是假设,它是可以通过经验事实来加以检验的、有关变量之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

3.社会学研究假设是对命题的操作化表达,是一种特殊的命题形式。命题中的基本元素是概念,而假设中的基本元素则是变量;命题中的概念关系需要通过可测量的变量关系来表达。

4.研究假设使得对概念关系的探讨,转化为对变量关系的表达,它是理论与研究之间关系的重要桥梁。理论本身包含许多抽象的命题,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需要从这些命题出发,经过一定逻辑推理过程和恰当的操作化,将这些命题转化为可测量的、有关变量关系的经验假设。

8.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1.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理论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一般性框架,为具体的研究提供指导;而研究则可以检验理论,同时也可以产生和提炼出新的理论。

2.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第一,理论可以提供特定的研究视角、研究框架,指导研究的方向;第二,理论可以为研究提供特定的范式和概念来组织研究内容;第三,理论可以为研究提供研究的解释。

3.经验研究对理论来说,则具有澄清概念与规范理论、修正理论或开创理论的主要功能。

9.从问题出发的理论建构的过程:

从观察到理论的半环过程,可以看做是一个理论建构的过程。理论建构一般要经过从观察到概括、从概括到理论两个阶段。

1.首先需要对各种经验现象的定量或定性的观察。

2.经要概括就是对经验现象中反复出现的某种关系、特征或规律的描述性说明,该阶段主要任务是将大量个别的、具体的现象上升为一般性的描述性陈述。

3.从概括到理论则是进一步对这些描述性的一般特征、规律等经验概括做出解释,建构这些一般特征和规律之间的关系,并用一种内在的逻辑结构表达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更为一般性的命题。

10.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性质的分类:

1.研究目的:大致可分为探索(为某一课题或某一现象进行初步了解)、描述(系统地了解某一社会现象的状况及发展过程)和解释(试图对社会现象做出普遍的因果解释)三种。

2.研究的性质: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理论研究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考察来发展和丰富社会科学理论,并提供有关社会规律的知识,主要目的是解答学科领域内的重大理论问题或疑难问题。应用研究则侧重解答各个社会领域、各个实际工作部门中的具体问题,它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来了解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并运用社会理论对这些问题做出科学的说明和解释,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政策性建议。

3.相互关系: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不截然分开,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11.“层次谬误”:

研究对象在特定研究单位层次上表现出来的规律并不一定适应于另一类型的研究单位。也就是说,一项研究不能自始至终地保持研究单位的一致性,并不能采用与研究过程相同的研究单位来做出研究的结论。

12.测量的四种尺度:(定类、定序、定距、定比)

定类测量可包括记号和类属两种。记号是一种识别标志;类属可作为对变量的不同状态的度量。定类测量运算方法是计算每一类别出现的频率或百分比。

定序测量明确排列大小、等级、高低、先后等次序的变量所进行的测量。一个重要特征是可传递性。方法有等级顺序法、配对比较法、恒常刺激法和连续类别法。要注意的是,数字仅仅显示等级顺序而已,数字并不显示属性的真正量值。

定距测量除具有定类和定序测量特征外,还要求尺度上的间距代表所测量特征在数量上的间距。定距测量的值可以为零,但是这个零只有中介的含义,而不具有无的含义,因此定距的值进行乘除运算是无意义的。

定比测量是最高层次,一个特征就是可以计算两个观测点之间的比值。可以进行类别差测量、次序差测量、两观测点之间的间距差测量、两观测点之间的比值测量。定比测量具有非人为定义的零值,即其零值具有“无”的含义,而不具有中介的含义。

13.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信度:是指测量数据(资料)与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到它要测量地社会现象的程度。简言之就是测量的一致性。

效度:即测量的内容是否同测量的要求(理论前提)相符合。效度越高,即表示测量结果越能有效地显示其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真正特征。

关系:无信度必然无效度,但有信度未必有效度;反之,有效度必然会有信度,但无效度却未必无信度。

14.“观察”:

是指研究者在现象发生的场景附近或场景之中,运用自己的感观以及辅助工具,有针对性地去直接或间接地了解正在发生、发展或变化的现象。

15.“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非参与观察是研究者处在被观察现象或群体之外,它是对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进行远距离观察,但很难深入地去探究和解释行为。

参与观察是研究者深入到现象的发生场景之中,直接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对置身于其中的社会现象进行观察。

16.(德)韦伯:“移情”:

在进入研究实地之初,研究者要尽量作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融入到其具体的生活过程之中,去理解被研究者的行为。

17.从访谈对象角度划分个案访谈:个别访谈、群组访谈:

个别访谈就是访谈对象为单个的个体,而群组访谈就是将若干访谈对象集中起来同时进行访谈,通常称为“座谈会”。个别访谈可以较为真实地获得个体地意见,而群组访谈则收集的是特定群体的共同意见。

18.从访谈内容组织角度划分个案访谈:结构访谈、无结构访谈:结构访谈是一种标准化的访谈方式,要求在访谈程序、访谈内容、提问方式等方面尽可能标准化,减少访谈过程中人为因素或主观因素的影响,增加资料的客观性和可信赖程度,便于统计处理。缺点是缺乏弹性和灵活性,,不利于深入了解被访者对访谈问题的多方面的思考和更深层次的思维。

无结构访谈又称深度访谈或自由访谈,是围绕访谈主体或访谈范围,由访谈员与被访者进行比较自由、深入和细致的交谈。

19.三种编码类型:开放式编码、轴心式编码、选择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首先设置一些研究主题,将大量零散、混杂的资料转换成不同类别,然后对这些资料逐一阅读以寻找新的主题,然后加以标记。

轴心式编码:带着一组初步主题或初步概念去阅读资料和编码资料。着重寻找事件的原因和结果、阶段和过程,按照时间顺序、空间位置或相关主题组织资料,划分资料的类别和层次。这一编码方式可以刺激对资料与概念、概念与主题之间联系的思考,加强证据与理论观点之间的联系。

选择式编码:围绕几个核心概念或理论观点有选择地查找那些可以说明主题的个案。这种方式的编码始终收到概念或主题的指引,强调将资料尽可能地纳入某个固定的分析框架之中。

20.“抽样”:

就是按照一定的方式,从总体中抽取能代表总体的一部分元素,即样本,然后根据样本中所包含的信息对总体状况进行估计和推断的过程。

21.抽样的总体和样本:

总体指的是所研究对象的全体;

样本由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个体(或单位)所组成。

22.抽样单元和抽样框:

抽样单元:为便利地实现随机抽样,常常把总体划分成有限个互不重叠的部分,每个部分叫做一个抽样单元。抽样时,给抽样单元赋予一个被抽中的概率,可以相等,可以不等;

抽样框:设计概率抽样的方案时,必须有一份关于全部抽样单元的资料,称为抽样框。抽样框中,每个抽样单元都有自己对应的位置,这常通过编号实现。23.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

样本是总体一部分,虽有代表性,却并不一定等于总体。因此用样本估计总体会产生误差,叫做抽样误差,在概率抽样中,抽样误差是可以计算并加以控制

的;非抽样误差指的是在抽样调查中由于人为的差错或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所造成的误差。

24.总体指标:

就是调查的目标量,也就是有关的总体参数,因而又称总体值或参数值。总体参数要通过有关的样本指标(即统计量)来估计。

25.“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依据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按照随机的方式进行,它充分考虑等概率的原则,可以避免抽样过程中的人为影响,可以对样本的误差加以控制,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等具体方式。

非概率抽样主要是按照抽取样本的方便性、主观判断、主观意愿来选取研究对象。与概率抽样相比,最大区别就是无法保证抽取样本的等概率性质,对总体的代表性较差,样本误差无法控制和估计。常应用于探索性研究中,非概率抽样可分为偶遇抽样、主观抽样、配额抽样、滚雪球抽样。

26.“非概率抽样”之:偶遇抽样、主观抽样、配额抽样、滚雪球抽样偶遇抽样是研究者在一定时间、地点、环境中遇到的或接触到的人均选入样本的方法。偶遇抽样方便省力,但代表性差。

主观抽样有两种情况:1研究者依据主观判断选取认为可以代表整体的个体作为样本的方法,也称判断抽样;2研究者有目的地选取样本,也称立意抽样。

配额抽样是按调查对象的某种属性将总体中所有个体分为若干类或层,然后在各层中按其在总体中的相应比例非随机地抽取样本。

滚雪球抽样首先从几个适合地调查对象开始,然后通过他们得到更多的调查对象,一步步扩大样本范围。有助于调查对象群体不易寻找、调查内容较敏感的调查获得足够的样本。

27.“简单随机抽样”定义,方法(抽签法、随机数表法):

就是按照等概率原则从含有N个抽样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N>n)组成样本的方式。

抽签法是先将总体中的每个单元都编上号,写在签上。将签充分混合均匀后,每次抽一个签,签上的号码即表示样本中的一个单元。

随机表方法首先制做好包括总体所有元素的抽样框,并对每个元素按顺序编号;然后在随机数表的任意位置开始,向任何一个方向连续地逐一摘取与总体规模位数相同的随机数,在乱数表中摘取随机数的方向一旦确定,就不能更改;一旦所摘取的随机数与抽样框中某元素的编号相同,该元素是被抽中的元素,这时需要将该元素从抽样框中拿出来,避免重复;如此连续进行,直到抽足所需样本量为止。

28.“系统抽样”(or等距抽样)定义,步骤:

系统抽样:按照某种顺序给总体中的y个单元排列编号,然后随机地抽取一个编号作为第一个样本,其他样本则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抽取,这种抽样方法称为系统抽样。

步骤:

1.将总体的N个元素按顺序排列并编号,制作抽样框。

2.计算抽样间隔K,K=N/n,N为总体规模,n为样本容量。

3.在1-K之间按简单随机抽样的办法选取一个随机数字,称为随机起点r,抽样框中编号为r的元素即为第一个抽取的样本。

4.在抽样框中,从r开始,每隔K个元素抽取一个元素,直到从总体中选

足n个样本为止。

29.“整群抽样”:

是先将总体划分成R个群,然后以群为初级抽样单元,从中随机地抽取r

个群(初级单元),然后对抽中的群内的所有单元(次级单元)都进行调查。适用于总体规模较大、各子群内抽样元素之间的异质性程度较大的总体。

30.“多阶段抽样”(or多级抽样、分段抽样):

多阶段抽样又称多级抽样或分段抽样,它是按总体内部元素之间的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成若干阶段进行的抽样方式。多阶段抽样的具体做法是:先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大群(组),然后从抽中的几个大群内抽取若干小群,这样一层层抽下来,直至抽到最基本的抽样元素为止。运用多级抽样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在样本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应该保持阶段数与不同阶段的抽样元素规模之间的比例平衡。

31.(我国)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抽样(PPS抽样):

是我国社会学调查研究最常用的一种抽样方法。PPS抽样使用多级抽样的形式,它根据元素的层级划分特征,依次由高到低抽取各层级的样本单位。PPS抽样每一个级或层次内的子抽样,其样本规模都是相同的。PPS抽样在抽取较高层级的样本单位(即是对群或层的抽样)时,每个群中选的概率与群规模的大小成正比关系;在下一级抽样时,子抽样的概率就与规模成反比,因而对于总体每一个元素来说,中选的概率仍然是相同的,保证了抽样的等概率特性。

补充

1.(法)孔德:“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

社会静力学:着重研究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和作用的规律,社会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是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系统的运行就会发生障碍,造成社会病态,引起社会混乱与变革。

社会动力学:着重研究社会体系的发展与变化的规律,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人类的体质、道德、知识和政治的进步,尤其受人的知识的影响,因此,知识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人类知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发展三阶段是:“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工业时期”。

2.(英)斯宾塞:“社会有机论”与“社会进化论”:

“社会有机论”思想,体现斯宾塞对社会的静态研究,认为社会不过是一些独立的个人集合体,都存在三个系统:支持系统(保证向社会供给必需产品)、分配系统(保证社会有机体各部分的联系)和调节系统(保证社会各个组织部分服从于整体)。

“社会进化论”思想,体现斯宾塞对社会的动态研究,认为社会进化是一个持续的、不间断的过程,要经历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等过程。社会规模随社会发展由小变大,社会组织由单一、同质结构转变为复杂、异质性结构,并伴有社会各部分的功能分化现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结构越复杂,功能越分化,各部分间的功能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越高,社会就变得越发脆弱,若其中一个部分功能失调,就会使社会系统受到影响甚至导致瓦解。3.(德)韦伯:“理解社会学”(or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及评价:

认为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价值判断,二是理解。社会学是保持社会科学价值判断中的客观性和中立性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各种社会行动的观察理解,找出这些行动的意义和合理性来说明社会行动。

韦伯把社会行动区分为四种类型:

1.目标合理的行动,即能够达到目标,取得成效的行动;

2.价值合理的行动,即按照自己信奉的价值所进行的行动;

3.激情的行动,即由于现实的感情冲动和感情状态而引起的行动;

4.传统的行动,即按照习惯而进行的活动。

传统社会后两种行动居主;

相反,工业社会前两种行动居主,而且只有这两种行动才属于合理的行动,这种目标合理的行动日益加强、范围日益扩大的过程就是“合理化过程”。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就是通过社会行动理论所阐明的“合理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存在提供理论的论证,并通过科层制对资本主义社会运行机制做具体的探讨。其理解社会学思想改变了实证主义方法论在社会学研究种的一统局面,成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重要思想基础。

4.针对第三世界的“发展理论”:

1.现代化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理论主流,其理论基础是进化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用以指导研究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着重强调特征变量的变迁和社会结构的分化,采用“传统现代化二元对立”的理论范式。

2.20世纪60年代末,依附理论把第三世界与西方国家的联系视作外部强加的、剥夺的、依附的、经济的、与发展不相容的关系,提出第三世界国家为了

促进自身的、无依附的发展道路,必须与西方国家断链。著名依附理论范式有佛朗克的“核心与边缘”、“都会与卫星”等。

3.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沃勒斯坦为首的激进学者提出新的世界体系理论。理论的两个来源:一是所谓的新马克思主义,把来自依附理论的许多概念融于自己的理论之中;二是法国阿尔诺学派的影响,即注重“总”的历史和“全球”历史以及长期的观点。三个重要概念,核心、半边缘、边缘。

4.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交融在一起,在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研究中更加活跃。

2020南大社会研究方法第一次作业

作业名称社会研究方法第一次作业作业总分100 起止时间2020-9-20至2020-10-31 23:59:00 通过分数60标准题总分100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问卷不宜太长,通常以回答者在20分钟以内完成为宜,最多也不要超过() A、50分钟 B、30分钟 C、40分钟 D、45分钟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个人所组成的各种社会群体本身,也可以成为社会调查中的() A、研究资料 B、分析单位 C、访问对象 D、观察对象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什么是社会调查?这是每一个尝试做社会调查的人应弄明白的() A、第一件事 B、重要事件 C、核心内容 D、重点方向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社会调查的第二个用处------解释社会现象发生的() A、现状 B、原因 C、趋势 D、状况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抽样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对样本统计值的描述来勾画出() A、样本状况 B、总体面貌 C、分析形态 D、群体动态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社会调查最经常地被用于对某些总体或某种现象进行描述的() A、说明 B、追求 C、途径 D、目的 标准答案:d 说明: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社会调查是一种系统的认识活动,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和() A、对象 B、目标 C、主体 D、程序 标准答案:d 说明: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抽样误差就是用样本统计值去估计总体参数值时所出现的() A、相似 B、相合 C、误差 D、差异 标准答案:c 说明: 题号:9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无一例外地逐个进行调查简称为() A、普查 B、抽查 C、访谈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读书报告 杨磊 本人通过前人经验分别从每个章节进行归纳总结,把一些自认为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成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读书报告,个人能力有限,如有错漏之处,望老师批评指正。 第一章导论 一、科学方法 1、知识的几种来源:常识:众人经验的积累。传统:历史形成的观念,经验个人经历的积累。权威:众人公认的依据,科学:符合逻辑的经验总结。科学的特征:科学是经验的,根植于、依赖于,科学是命题式的,形式结构,科学是逻辑的,符合正确的思维,科学是操作的,可实际检验,科学是趋于抽象的。概括、理论,科学是趋于系统的,完整体系,科学是累积的,相对的、部分的。 二、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1.社会研究的定义,研究: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社会研究:利用经验去研究人们的行为、态度、特征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2.社会研究的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人的特殊性:感情、意识、霍桑效应;研究的干扰性:研究本身是一种行为;现象的复杂性:果多因、一因多果;特定的限制:伦理的、政治的、法律的; 三、方法体系:方法论研究的逻辑和哲学基础;研究的规则和程序体

系; 四、研究过程: 1.选择问题阶段: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 2.研究设计阶段: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案 3.资料收集阶段:四种主要方式 4.资料分析阶段: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5.得出结果阶段:研究报告与成果交流。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一、理论及其层次:1.理论的层次: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微观理论; 2.衡量理论优劣的标准:范围广泛,精确性高,结构简练。 二、理论的结构: 1、概念:对现象的一种抽象,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2.概念的功能:提供交流的工具,提供观察的视角能够分类和概括构成理论的元素;3.变量: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可以实际测量的概念;4.变量间关系:相关关系(共变关系)因果关系,共变关系,时间顺序非虚假关系;5.命题:关于概念的特征或概念间关系的陈述;6.假设:关于变量的特征或变量间关系的陈述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7.理论建构研究:归纳推理从观察到概括从概括到理论暂时的、相对的、或然的理论;8.理论检验研究:演绎推理竞争解释与理论检验的需要。 第三章:选择研究问题 一、研究问题及其来源1、什么是研究问题:研究主题问题领域2、研究问题的来源:社会现实,个人经历,相关文献。 二、选题的标准1、重要性:意义、价值;理论、实践; 2、创造性:知识积累、独特之处 3、可行性:主、客观限制。

社会研究方法概念简述

第一讲导论 (一)基本概念 1、社会研究方法 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实证主义方法论 ①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研究看齐,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象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 ②通过具体、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 ③研究过程是可重复的。 ④. 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最典型特征。 3、人文主义方法论 ①研究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社会行为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人的特殊性,考虑到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差别。 ②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投入理解”、“人对人的理解”)。 ③理解派的方法最适合与复杂现象作探索性研究,特别是在这些现象不太为人所知的时候。 ④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典型特征。 (二)简答论述题 1、简述社会研究的特征 ①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②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③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2、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及其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一般过程:选题——初步探索——研究设计——试验性调查——实地抽样——搜集资料——资料整理——资料分析——综合与评价——撰写报告 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1)选择问题阶段 ①选择研究主题: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的现象、问题和领域中,根据研究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确定一个研究主题。 ②形成研究问题:进一步明确研究的范围,集中研究的焦点,将比较含糊、笼统、宽泛的研究领域/研究现象具体化、精确化。 (2)研究设计阶段 为实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 所谓道路选择,指的是为了达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研究设计工作,它涉及研究的思路、策略、方式、方法以及具体技术工具等各个方面。 所谓工具准备,主要指的是对研究所依赖的测量工具或者信息收集工具等的准备。 (3)研究的实施阶段 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4)资料分析阶段/研究阶段 主要对研究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 (5)得出结果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撰写研究报告、评估研究质量、交流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是一种以文字和图表将整个研究工作所得到的结果系统、集中、规范的反映出来的

社会研究方法2016.10试题及答案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研究方法试卷 (课程代码03350) 本试卷共6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社会研究活动要符合法律和社会规范,并受其他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这表明社会研究具有( D ) A.目的性B.经验性C.理论性D.社会性 2.以思辨为主要方法的研究是( D ) A.社会科学研究B.历史研究 C.心理学研究D.哲学研究 3.应用性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C ) A.“是什么”的问题 B. “为什么”的问题 C.“如何做”的问题D.“怎么样”的问题

4.通过调查鞍山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宝山钢铁公司等几个公司生产和销售的情况,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和销售的基本情况。这使用的调查方法是( B ) A.抽样调查B.重点调套C.定性调查D.典型调查 5.研究选题时,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去对一个旧的问题进行新的研究,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一选题原则体现了( C ) A.研究领域的新颖性B.研究方法的新颖性 C.研究视角的新颖性D.研究内容的新颖性 6.在一些微观层次的研究中(如心理学研究),研究者要直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 系,比较常用的研究方式是( B ) A.调查研究B.实验研究 C.文献研究D.实地研究 7.从内容上看,社会理论是( A ) A.对客观社会现象实质和规律的认识 B.对日常生活的经验概括 C.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抽象概括的形式 D.社会实践中认识和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方式 8.与一般自然界的因果关系相比,社会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A ) A.具有概率性特点B.具有必然性特点 C.通常可直接观察D.通常可直接测量 9.从“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和“张三是人”这两个命题推导出“张三会死”这个新 命题,这体现了社会研究的科学逻辑中的( A ) A.演绎推理原则B.经验归纳原则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风笑天版

第二讲:选题与文献回顾 ?第一步:选择主题 ?第二步:文献搜索 ?第三步:论证设计 ?第四步:文献研究 ?第五步:文献批评 ?第六步:完成综述 一、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一)研究问题的来源 命题自选课题命题+自选 (二)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或问题领域。与研究问题相比,研究主题相对宽泛,也更具一般性。 一个研究主题中可以包含许多个不同的研究问题。而选择研究问题的过程则常常是从宽泛的研究主题开始,逐步缩小的更为集中的研究问题。 (三)问题意识的三个层面 第一,要带着问题意识去发现研究问题是如何呈现的; 第二,进入研究领域,探寻研究领域中的问题体系; 第三,提出解决研究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二、选题的标准 重要性:是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创造性 可行性:是指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项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 合适性:是指所选择的研究问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三、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已达 到将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 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日常生活兴趣向研究问题的转化 四、文献回顾 ◆文献回顾,也称为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是指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 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一)文献回顾的意义 1.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 2.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3.为解释研究成果提供背景资料。 (二)文献回顾的步骤 1.查找相关文献 2.对文献进行选择 3.阅读和分析文献 (三)对文献的分析与论证 1.论证要具有层次性 2.围绕中心议题展开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笔记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研究导论 第一节 (一)社会研究:指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关于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认识的活动。 (二)社会研究的特征:1目的性 2经验性 3理论性 4社会性 (三)社会研究的基本要素:1社会研究的主体 2社会研究的对象 3社会研究的内容 4社会研究的方法 社会研究的主体有:1社会研究活动的组织者 2社会研究项目的委托者 3社会研究项目的承担者 4社会研究的资助者 5社会研究者个人 类别概念是指由具有相同属性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所构成的一个类别。 集合概念社会研究是指由一些分子所组成的集合体。 组织、社区、国家、社会等概念都是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最大的特征是“总体大于部分之和”。 各项社会研究的内容分为五种:1现状调查 2态度调查 3因果分析 4预测分析 5对策研究 第二节 (一)社会研究的目的:1探索未知的事物 2验证不确定的知识 3扩展已有的知识 (二)社会研究的意义:1社会研究的理论性意义 2社会研究的应用性意义 (三)社会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 2、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 3、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 4、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 第三节 (一)社会研究方法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1、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保证社会研究的客观性 2、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社会研究活动的效率。 (二)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特征:1、经验性 2、理论性 3、规范性 4、多样性

1、社会研究的方法论 2、社会研究的研究方式 3、社会研究中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社会研究中的研究方式,分为:问卷调查研究、实地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 第四节 (一)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1、确定研究题目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收集资料阶段 4、整理和分析资料阶段 5、研究报告的写作和发表阶段 第二章社会研究的主要类型 第一节 1、从研究的性质上看,分为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 2、从研究的目的上看,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3、按照调查对象的范围可分为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4、从研究方法上看,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5、从研究的时间尺度上看,分为横向研究、纵向研究。 (一)理论研究关注点:在于探索现象之是的因果关系和增加对社会现象内在规律的认识。 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哲学和历史学研究的不同:(简答) 1、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哲学研究的不同主要在其理论抽象的层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 2、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历史学研究的不同主要在于前者更注重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社会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二)应用性研究:是指针对现实问题,旨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经验研究。 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区别:主要在于其研究目标的不同。 应用性研究的主要类型:社会生活状况研究、社会问题研究、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影响评估 第二节 从研究的目的划分,社会研究可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一)探索性研究:是研究者在整个研究工作的前期阶段中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的过程。探索性研究通常包括三个部分:1、实地考察;2、请教专家;3、查阅资料。 (二)描述性研究的基本要求:包括描述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描述的概括性包含两层含义:1、描述研究要反映总体状况的一般特征; 2、描述研究也要对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的概括。 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社会现象的状况、过程和特征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 (三)解释性研究:是对于社会现象或事件之间因果关系和研究。 第三节 (一)普查(又称普遍调查或整体调查):是指指在一定范围内对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无一例外地逐个进行的调查。 普查的主要特点:1、结论确定 2、资料精确普查的形式比较规范 3、调查项目少 4、工作量大。 (二)抽样调查:按照一定的方法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些个体作为样本来进行调查,并通过样本统计量来推论总体情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读书笔记

《社会学研究方法》读书笔记(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这本书正是总结了各种社会学内容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从整体上讲,书中对概念、理论、方法、技术等只是的介绍都是比较全面的,内容安排上全面系统,很有逻辑结构,很好的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语言也是通俗易懂,对各种方法技术,特别是操作过程、具体方式都能进行详细具体的阐释说明,并结合大量的实力证明,使人能很容易接受和学习。 从结构上看,书的内容是分为三大部分来讲的,分别是社会研究基础、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资料分析与表达,这三部分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社会研究的基础,这是学习一门方法论所必须的了解的内容和知识。这些基础简单的说就是社会学研究的是什么,研究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是最好的,以及如何进行研究等等诸如此类的内容,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是的确是至关重要的。作者主要在第一篇(前六章)进行讲述。在分析过程中逐渐引出第二篇(七到十章),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这是在掌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要进行社会研究必须掌握的四种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在第三篇资料分析和表达中,也是几种具体的操作方法。总之,三个部分之间互为补充,互为具体,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下面我们具体看看此书的精华。 第一章:导论 本书第一章导论主要描述社会学研究的基础,明白什么社会学的研究,应该怎样研究,要研究社会学首先知道什么。 一、什么是社会研究? 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的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具有三个特征,在社会研究中还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3、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三个方面: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4、在社会研究中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5、社会研究遵循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序,我们将社会学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确定研究课题

《社会研究方法》(风笑天)知识点汇总

《社会研究方法》(风笑天)知识点汇总 1、社会研究: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的特征:(1)研究的主题是社会,非自然的。(2)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四辩的。(3)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人的特殊性、研究的干扰性、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6、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1)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2)解释越精准的理论越是好理论;(3)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7、变量:所谓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犯筹、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 自变量:我们把那种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叫做自变量。 因变量:把那种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发生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中介变量:指出现在更为复杂一些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 8、假设: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9、两种推理方式(1)归纳推理:即从具体的观察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2)演绎推理:即从一般性的理论推演到新的经验性现象。 10、研究问题: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 11、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或问题领域。 12、选题的标准: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合适性。 13、探索性研究:探索性研究是一种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14、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收集有关总体分布特征的资料,提供有关总体结构、现象特点等方面的信息。 15、解释性研究:指的是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类型。 16、理论性研究:指的是那些侧重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 17、应用性研究:指那些侧重于认识现实社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特定的社会政策的经验研究。 18、四种基本的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 19、分析单位: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中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一项社会研究中被研究的人或事物。 20、分析单位的主要类型: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 21、横向研究:横向研究也称为横剖研究,它指的是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纵向研究:指的是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 趋势研究:指的是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研究方法重点概念之欧阳光明创编

社会研究方法重点概念 第一章 欧阳光明(2021.03.07) 第二章导论 1、社会研究的定义: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的基本特征: (1)研究主题: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2)研究方式: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3)研究问题: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3、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困难: (1)人的特殊性(2)研究的干扰性(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5)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4、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 5、社会研究的方法论倾向: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 6、社会研究的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 7、社会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 8、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

9、社会研究的过程: (1)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2)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3)资料收集 (4)资料的处理与分析(5)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1、理论的层次: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微观理论。 2、理论的基本要素: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 3、变量的分类: (1)自变量: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 (2)因变量: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3)中介变量:出现在更为复杂一些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变量。 3、科学环(如文末) 4、社会研究的推理方式: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5、理论对经验研究作用: (1)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 (2)理论指导研究的方向。 (3)理论提供研究的解释。 6、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开创理论、重整理论、扭转理论和廓清理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一、名词解释 1. 主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 亚文化:亚文化指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 反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 社会化:它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 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 社会群体:(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 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6. 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 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7.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 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8. 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9. 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 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0. 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 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11. 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 动。 12.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揩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 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13. 社会控制:(广义上)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 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上)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14. 社会问题:(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问题(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15. 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 为。 二、简答题 1. 集合行为的主要类型?恐慌: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 规的行为。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 时间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2. 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卓有成效的研究方法使得社会学成为了能够研究社会规律、解释社会秩序和进步的科学。 一、观察法 孔德指出任何一门科学都离不开观察,越是复杂的自然现象越是需要采用观察的研究方法。孔德将在实践理论指导下的观察称为“合理的观察”,他认为,没有理论的指导,观察者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事实。社会学研究社会规律就是建立在对社会现实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孔德从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理论出发,把复杂的社会现象也划分为静态现象和动态现象两大类,与之相对应的观察分别称为静态观察和动态观察,其中,对于社会静态现象的观察必须在社会静力学的指导下进行,而对于社会动态现象的观察自然离不开社会动力学理论的指导。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让研究者探索因果关系的观察方法,孔德在排除了直接实验用于社会学研究的可能性之后指出,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只能采用间接实验的方法。 所谓间接实验,是指实验者—社会研究人员,不是在人为的条件下,而是利用社会本身的特殊状况向人们提供的机会开展的社会研究。

三、比较法 比较法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核心地位。 两点重要性: 1、通过对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比较,可以从中窥探出人类社会关系的萌芽,进一步弄清人类与动物界的联系和区别 2、可以直接比较世界各地同时并存的各种社会形式,发现社会进化的不同阶段 一点不足:就其本质而言,比较法是一种对事物的静态的思考,要求人们具有明确的社会发展总体观念,它不能揭示社会状态的连续性、事物发展的先后过程,而只能把他们当做同时并存的现象加以表述,因此有可能使人们形成错误的进化观念,要求人们具有明确的社会发展总体观念。 四、历史法 历史方法是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其本质上是一种比较方法,只不过是他们比较的时空不同,历史的方法是相对于过去事物的一种纵向的和历时性的比较。 小结 接下来给大家补充一些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孔德特别强调的是普遍的道德教育和发挥牧师的特殊作用。 第一部分,孔德的实证政治纲领,孔德在从社会动力学

风笑天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社会研究方法 (顾书第十一章“社会工作研究(资料搜集和分析技术)”补充) 一、导论 (一)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a) 人的特殊性;b)研究的干扰性;c)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d) 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e) 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二)研究过程的五个阶段: ①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 选题阶段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选取主题,二是形成研究问题。 选择问题阶段受多种因素制约。 a.主观:研究者理论素养、生活阅历、观察角度、研究兴趣; b.客观:社会环境等。研究问题选择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研究工作的成败。 ②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 研究设计阶段由两部分组成: a.道路选择(为了达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研究设计工作,设计研究的思路、策略、方 式、方法以及具体技术工具等各个方面)。 b.工具准备(对研究所依赖的测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如问卷、量表、实验手段等等的 准备)。 ③资料的收集;资料收集阶段略。 ④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资料分析阶段: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 ⑤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得出结果阶段:撰写研究报告,评价研究质量,交流研究成果。 二、理论与研究 (一)理论研究 有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三个层次。 1.宏观理论(一般性理论) 往往以全部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它的体系通常十分庞大、结构十分复杂、概念十分抽象。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尔文进化论,社会学中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交换理论、冲突理论。它往往并不直接与具体的、经验的社会研究发生联系,它们更多是作为研究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理论视角或依据的一种理论背景。 2.中观理论(中层理论) 即中层理论,介于微观、宏观理论之间,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它由几个有限的几组假定所组成,通过逻辑推导可以从这些假定中产生能接受经验研究证实或证伪的具体假设。如:社会学中常见的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等等。 3.微观理论 一组陈述若干概念之间关系、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实际上是操作层次上的命题陈述,其特点是直接由经验材料或数据来证明或证伪。具有三个重要特征:a.由一组命题构成;b.这些命题在逻辑上相互联系;c.命题中的一部分可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纲要 重要概念 经验概括:指的是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者是对变量之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系的一种说明。 探索性研究:是一种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的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内容分析:指的是这样一种研究技术,它对各种信息传播形式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与分析。 参与观察:就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观察。 研究报告:是反映社会研究成果的一种书面报告。它一文字、图表等形式将研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表现出来。 社会研究: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文献回顾:也称为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的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同期群研究:又称做人口特征组研究,它指的是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折半信度: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所得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这两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做折半信度。 无结构访谈:又称做深度访谈或自由访谈,它与结构式访谈相反,并不依据事先设计的问卷和固定的程序,而是只有一个访谈的主题或范围,由访谈员与被访者围绕这个主题或范围进行比较自由的交谈。 定序测量:也称为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定序测量的取值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或者说,定序测量可以按某种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区分为强度、程度或等级不同的序列。 解释性研究:指的是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 二次分析:也称第二手分析,指的是对那些由其他人原先为别的目的收集和分析过的资料所进行的新的分析。 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效度:也称做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地、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个案研究:即对一个个人、一件事件、一个社会群体、一个社会组织、或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研究。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研究方法真题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研究方法真题 (总分:100.00,做题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总题数:30,分数:30.00) 1.在当代社会中绝大多数调查研究活动都是以有组织的方式进行的,在社会调查活动中需要有各种机构和各类人员的分工合作。这体现了社会研究的()。 A.目的性 B.社会性√ C.应用性 D.理论性 2.在社会研究活动中,学术机构、政府和企业的研究部门以及独立的研究机构,按照合同从社会研究项目的委托者那里获得研究项目,按照委托者的要求完成社会研究任务,并向委托者提交研究报告。它们在这里所体现的角色是()。 A.社会研究的资助者 B.社会研究活动的组织者 C.社会研究的创设者 D.社会研究项目的承担者√ 3.关于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均可了解到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 B.横向研究比纵向研究更容易做出逻辑上的因果判断 C.纵向研究一般比横向研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费√ D.同组研究同时适用于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 4.从研究内容上看,解释性研究与描述性研究的差别是()。 A.描述性研究在内容上比解释性研究更加集中 B.描述性研究在内容上不像解释性研究那样面面俱到 C.解释性研究在内容上比描述性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D.解释性研究在内容上比描述性研究更具综合性 5.研究者在选题时要确定题目是宏观的、中观的还是微观的。这个工作属于()。 A.确定研究题目的内容 B.确定研究的角度 C.确定研究题目的层次√ D.确定研究的目标

6.选题的工作内容包括:(1)确定研究的范围、层次和内容;(2)论证研究项目的可行性;(3)论证研究题目的意义;(4)了解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5)初步选择研究题目。一般说来,选择的一般过程是()。 A.(5)(2)(3)(4)(1) B.(4)(5)(3)(1)(2) √ C.(4)(5)(1)(2)(3) D.(5)(4)(1)(3)(2) 7.选择研究方法的第一步是()。 A.选择资料收集方案 B.选择资料分析方案 C.确定研究方式√ D.确定研究方法论 8.当人们看到某个人在大学毕业后获得了工资较高的职位,这时还只是看到了这一具体的个别事例,或者说将所看到的现象局限在某个具体的人或事上。但当人们观察到很多大学毕业生所得到的工资都普遍高于其他同龄人时,就会产生一个一般性的()。 A.理论抽象 B.经验概括√ C.普遍规律 D.理论概括 9.变量和概念的差别是()。 A.概念注重从质的规定性方面去反映客观社会现象某种特征,而变量侧重从量的方面去反映这种特征的存在√ B.变量可以是高度抽象的,而概念可以在经验当中测量 C.社会研究在设计测量方案时往往运用概念,在总结和表述时往往运用变量 D.因果关系是概念之间的关系,相关关系则是变量之间的关系 10.定性研究遵循的逻辑是()。 A.假设——检验原则 B.社会科学中的理解方法√ C.抽样——检验逻辑 D.统计性原理 11.要调查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该大学全体毕业生的花名册就是该调査的()。 A.研究总体 B.抽样单元 C.目标总体 D.抽样框√ 12.标准化智力测验(IQ)属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