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_李雪凤

论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_李雪凤

论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_李雪凤
论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_李雪凤

2012年11月第34卷第3期

Nov.,2012

Vol.34No.3 Joumal of 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论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李雪凤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发展心理学是国际心理学界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其研究取向在我国现阶段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现状,重点提出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并阐述新时期下发展心理学对教育者的要求。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教育改革;重要作用

发展心理学研究在我国现阶段有其特殊重要的作用。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如儿童的早期发展与教育问题、中小学生的智力发展与品德发展问题、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成年人的心理适应问题、中国的老龄化问题等等,这些重大的现实问题都需要发展心理学工作者从个体心理发展与心理适应的角度来给予研究和指导。尤其发展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研究方面,不仅要关注传统上一直作为重点的能力、品德发展的培养研究,还随着时代变化提出并研究了一些新的应用发展心理学课题,如情感发展与情感教育、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校外环境中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师生涯与教师素质提高等。我们认为这类应用研究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大力加强。

一、当前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1.科学发展拓宽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认识自己”逐步成为人类共同的梦想,保持良好的心态,精神愉悦的生活,成为现代人共同的需求,这也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展的外在原因。近年来,在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许多新的交叉学科纷纷出现,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有其特定的现实背景。从历史原因上说,人类对世界的把握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整体化的综合性把握;一种是个别化的分析性把握,这两种形态是相互依赖、辩证统一的。作为人类对世界认识的结晶,当今的科学发展表现在高度分化、高度专门化基础上的高度整体化的特征,新兴的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出现便是这种特征的具体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心理学领域中交叉学科的出现,正是由科学发展的大趋势所决定的,是发展心理学研究深化的必然结果。从现实背景来看,实践是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学科进步、产生新的学科的内在源泉和根本动力。

2.发展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的角色。当前,发展心理学在教育领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中,各类学校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在基础教育新课改中,课程改革者涉及并运用心理学的概念;在“振兴教育、教师为本”的前提下,要为教师教育提供心理学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在大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的教育;离异家庭子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要纠正他们的情绪、适应、学习、思想道德和智力问题;为培养与造就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必须进行创造性教育和创造性学习;独生子女是在特殊的家庭背景下成长的,应该把他们中间存在的消极性格变为积极性格……所有这些现实问题,需要向全社会不断普及心理学科学知识,使发展心理学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学校教育、体育运动、人员选拔等诸领域,促进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也必须要满足社会对这门学科的需求,生态化的方向将更好地让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走向实践。发展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

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发展心理学是国际心理学界最重要的分支之一。人类的复杂性,决定了毕生发展研究的多学科性。其中,包括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遗传学、家庭科学、教育学、历史学,哲学和医学等等。下面重点谈谈发展心理学研究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1.发展心理学在德育心理方面的应用。近20年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逐渐结合中国自己的国情和教育实际,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心理研究路子。德育工作如何有效开展、创新教育怎样才能获得期待的结果、课程如何安排、教材怎样编写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考虑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考虑到不同年龄(年级)儿童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和心理需求,只有将发展心理学的科学理念和研究成果应用到德育的实践中,才能促进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人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2.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应用。研究表明,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心理素质是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因素。我国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情感困扰、社会适应等心理问题突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日显重要。发展心理学从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出发,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相结合,力图通过培养健全心理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和系列的实证研究,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3.发展心理学在美育心理方面的应用。从20世纪初开始,美育就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兹后由于历史的原因美育很长一段时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全国教育规划的“七五”、“八五”和“九五”中都有美育心理的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初步形成了美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学校审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美育的本质就是通过情感教育的途径,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发展心理学要求教师在上课时注意寻找挖掘各个课程中美的因素,注意到授课表达、操作方式上的美学问题,这样各门功课都能起到美育的作用。同时,美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通过生动、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激发和净化人的感情。以美导真、以美导善,潜移默化起到教育的作用,从而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使其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4.发展心理学在教学心理方面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堂教学始终居于学校教育中心地位,教学心理学研究备受青睐。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学校教育的综合整体改革试验,还是创办特色学校、示范学校,重视素质教育,客观上都要求深入地进行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重视激发学生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和认知活动。因材施教,做好学生适应性辅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良好状态,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同时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绩,激发学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素质的发展,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从而促进其更好地学习发展。

5.发展心理学在智力培养和开发方面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人们认识到单纯的智力培养和开发会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非智力因素在个体成长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综合作用于个体的学习、创造等活动,它们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心理学注重在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进行技能训练、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既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且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过程中,因材施教。当发现学生智力发展好而非智力因素有欠缺时,即弥补其不足;当发现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好而智力发展有欠缺时,即着力进行智力开发。并且随着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而调整培养的侧重点,使之始终保持平衡发展和全面成长。

三、新时期下发展心理学对教育者的要求

为了迎接社会发展的挑战,促进发展心理学的学科繁荣,就必须有一大批具有很高专业素养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工作者。目前,我国的发展心理学科研教育队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现有人员的数量还很少,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这种状况表明,应当把对发展心理学教育人员的培养作为一个重点工作。(下转第216页)

(上接第214页)

1.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感悟学生。在知识经济时代成长的孩子,感悟信息的能力比任何一个时代的孩子都强很多。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我们面对的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教师的情绪和情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环境的正确认识、态度和观点。面对教师这一鲜活的榜样,孩子们渴望能有一个公正、文明、亲善的,对学生、对生活都充满信心和期望的楷模。

2.教师要适应从主导变为引导感化学生。广大教师在传统与发展之间面临着痛苦的心理抉择,调整心理状态,成功地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型是教师成功应对课改,也是课改成功的关键。由管理者向引导者的角色转变新课程要求必须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取得个体的全面持续发展。换而言之,也就是要求教师由过去的课堂主导者、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从新课程实施纲要中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改革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改变以往单一的、不合理的评价方式。我们的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们,相信他们,让每一个学生都为自己而自豪,健康自信地成长,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3.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感知学生。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引进教育,被视为教育手段现代化的主要趋势,也是进入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20多年来,教育研究人员、计算机教育专家对于计算机用于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克拉克(Clark,1994)指出,媒体只是一种传递教学工具,它本身并不影响学生的成绩,真正影响成绩的是工具所传递的内容。库立克曾对有关CAI效果的研究进行元分析(Meta-analysis),他得出结论说,CAI的不同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年级水平、能力水平和呈现的教学类型。现在

总的看来,CAI与传统教学相比好坏参半,这主要受学生的特点、学习内容的性质与难度、软件的特点、软件类型以及教师使用CAI的方法等因素有影响。

4.教师要培养饱满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教师心理状态对于学生心理活动,乃至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巨大作用已经愈来愈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被教师和其他学生公认的差班,前后换了几任教师,其中不乏大家公认优秀的、也有强悍的,却总是弄不好。有一位柔弱的女教师来到了这个班,进了教室,学生们怪叫、起哄,学校领导在外面捏了一把汗。奇怪的是几分钟以后,老师并没有哭着跑出来,教室里反而安静了,传出讲课声。事后,其他人问这位老师怎样治这帮学生的,这位老师笑笑回答:“我什么都没做。”后来人们在学生的日记中找到了答案:“我们笑着、闹着、吹着口哨,老师一点生气的样子都没有,只是微笑着站在讲台上,看着我们,眼神中满含着关切和期望,我觉得我不能再辜负老师,我今后上课再也不闹了。”分析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吵闹,教师应该生气,这是常理,学生也这样认为。但是,这位教师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并以自己的情绪感染着学生。

[参考文献]

[1]张爱卿.20世纪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3).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李亚琴.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进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26).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精品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佚名.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发展心理学[EB/OL].中华心理教育网,2008,(3).

[责任编辑:李志清]

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重新组合课程,减少课程门类,提高教学效益,根据就业岗位特殊需要和个人特长爱好确定学习内容。重视一专多能的课程体系开发,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使学生毕业后既有较宽的择业范围,又具有多种职业能力。在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开发校本课程,以学校的特色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一部分课程,使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一起发挥作用,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开放式、启迪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要尽量申请开设五年一贯制专业,合理规划各学期的教学计划,达到中高职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做好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目前衔接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中职教学管理的混乱,课程设置标准和教学内容差异很大。这些问题表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中职学生难以适应高职教学,高职阶段缺乏与之对应的职业岗位等级证书。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构建模块化结构,实行学分制,同时加强中职的文化基础教育。

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衔接,职业教育作为定向教育,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衔接更为重要。要适应中职生就业和升学两种目标,在中职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在高职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因材施教、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例如,把高职有关专业的有关课程整合到一起,形成《特殊职业素质教育》,使高职教育既有针对性,又减少与中职教育低层次的重复,节约教学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做好中高职师资队伍的有效衔接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都要不拘一格地引进人才,加强培训,提升素质,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比例。教师既是老师,又是会计师、工程师、税务师、造价师、医师,使中高职学校拥有一支合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指的既是教师又是技师,教师应掌握足够的理

论知识,技师则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通过进工厂、企业等接触实际,教师要有三到五年的实践经验。学校可以将现有教师在三到五年内轮训一次,具体途径有四个:一是选送一批(以青年教师为主)理论知识不够深厚的教师进入大学深造;二是选送一批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去企事业单位、农村顶岗锻炼,学习操作技能,一般一年以上;三是从生产第一线聘请一批工程师类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参与实践实训和技能操作教学,实行专兼结合;四是从职业教育院校中选拔一批专业对口的优秀毕业生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这样,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实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达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五)做好中高职教育模式的有效衔接

开展多种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向上流动的渠道和能力,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怎样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学会学习(甚至终身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六)其他方面的有效衔接

要加强实习实训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调整学制,把中职原来的“2+1”变为“1.5+1+0.5”,以利于资格证书考试的复习准备,也利于中职升高职的考前准备,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要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用爱心去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和希望。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

[参考文献]

[1]邢晖.有效探索中高职衔接“入口”和“路径”[N].中国教育报,2010-12-01.

[2]王武林.对中、高职教育专业衔接的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12).

[3]银清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3).

[责任编辑:高巍]

发展心理学,课后答案

发展心理学 课后习题及答案作者:张贵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发展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年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 二|、简答与论述。 1、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答: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的标志是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演变过程。(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二)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一般认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为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3、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1)多元智力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共计八种智力,分别为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成功智力理论:由斯皮尔博格提出。包括1、分析性智力—用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办法。分析智力解决那些界定清晰、答案与方法唯一的问题;2、创造性智力—用来找对问题。创造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的问题;3、实践性智力—用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实践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且与日常经验密切相联的问题。 (3)真智力理论:由大卫.帕金斯提出。三个主要成分: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及反省智力. (4)生物生态学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塞西在对传统智力心理测量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了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即智力是一个多种资源系统;生物潜能与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适宜的“最近过程”是智力发

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论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在中国,一个学生为了升学不得把全部精力用于应付考试。小学6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专四年、硕士二年、博士2-3年。一个学生一生要用20多年的时间去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一些自己不感兴趣、学非所用的东西。他们被捆绑在学校的书桌上,训服地听从老师和教授们教鞭的指挥,认真听取他们所传授的所有知识,死记硬背。否则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你求学的台阶就会爬不上去,前途毁于一旦。因此学生就成为了知识的奴隶和庸人。当他们走进社会的时候,所能应用的知识也廖廖无几了,只好重新再来自学后补。处于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教育就很难培养出杰出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造成人才和知识的大量浪费的现象。总之中国的学生学的多用的少,死记硬背,发挥创新思维的时间和机会太少,学非所用现象严重。一个人一生学多少知识和应用多少知识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不能一味灌输。学生的知识太多太杂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发挥,反而会成为学生的过重负担和累赘,束缚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也根本没有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和机会。我们知道,盖茨因休学而成为了世界网络之父,使他有了一个到社会上创业的机会。西方的许多的大科学家也都是在我们上大学的年龄段就有了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些事实应该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了。 一个学生如果不去爬升学的台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有了创新成果,国家应该不应该给予学历、学位和职称?如果不给,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这并不是重视人才,而是埋没人才。西方就不是,只要你有创新成果,不管有没有学历,都会给予职称的。几年前我听中央新闻时,就记得有这样的一条消息:一个高中生写了一篇考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状态的文章,哈佛就给了博士学位。只要你有发明创造和学术研究成果就行。所以说光靠体制内的院校颁发职称是不够的,应该有个机构给体制外的有创新成果的人才颁发学历、学位和职称等。就拿自己来说吧,不但有著作而且还有创新学术研究成果,可是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里,就很难找到有关部门和院校颁发学历、学位和职称等。特别是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根本无法得到认证,宣传和推广。中央社会科学规划办的资助基金更根本摊不到自己的头上。这种现象是绝对不合理的。因此说中国体制内颁发的学历,学位和职称的制度,已不利于体制外的人才的培养和发现,也不利于中国人才市场的开发和利用。 高等教育不应该只让教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应该问问学生想学什么,教授再教什么。考核他们的不应只是分数,而重要的是他们运用知识的创新成果。教授教学生不一定他的知识要高于学生,而最好是让学生的知识和才智高于超过教授。莱布尼茨20岁就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数理逻辑著作;布尔29岁就创建了布尔代数;费雷格30岁就成为西方分析哲学之父;罗素28岁就开始写《数学原理》;康讬29岁就建立了集合论;哥德尔25岁就发现了数理逻辑的不完全定理;堪布兰23岁就发现了演绎定理;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克里普克16岁就开始建立可能世界语义模型………由此可知一个学生最具有创新思维的年龄段应该是在20-30岁之间。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让学历、学位和职称去限制学生的研究课题的自由选择呢?并且我们也更无理由不给这些“越级生”以学历、学位和职称。

人格心理学--感想

人格心理学感想 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可简单定义为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本教材按照人格心理学学科的逻辑顺序分成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人格心理学概要。包括人格心理学有在人格本质问题上的见解、人格的理论解释、人格的科学研究方法、人格心理学的主题与任务、人格发展的基本问题、一般问题以及具体问题,并对决定人格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第二部分是人格理论的进展。包括传统的五大人格理伦,即精神分析论、特质理论、行为主义与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以及人格的认知理论。在对这些理论作扼要阐述的基础上,我们尤其关注这些理论最近的发展状况及相关研究的进展。 第三部分是人格的应用研究。这是当今人格心量学中异常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人格与现实结合得最为密切的一个重要主题, 该领域包括人格与健康、人格与疾病、人格障碍与人格测量与评估等众多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格研究能否为普通大众 治疗、 理解和接爱关键取决于人格的应用研究领域能否广泛和深入。 第四部分是人格研究的领域,包括人格的专题研究与交叉研究。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人格研究的内容包罗万象,潜意识,性与性别、攻击性、自我、气质等者是人格研究中经久不衰的主题。不仅如此,在人格与智力、创造性等心理学从多领域的关系中,在人格与文化、进化等其他学科的交叉中,人格总是成为焦点。 目录: 前言:人格奥秘的科学探索第四章特质理论的范式 第一部分人格心理学概要第一节特质及其早期研究 第一章人格的科学研究第二节人格特质的结构理论 第一节人格的界定第三节特质研究的新进展 第二节人格的理论解释第四节特质理论的应用与争论 第三节人格研究的方法第五章人格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四节人格心理学的任务与传统第一节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 第二章人格的发展第二节人格与学习 第一节人格发展的理论第三节人格的社会认知理论 第二节人格发展的问题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人格发展的历程第六章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第四节谁来决定你的人格第一节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第二部分人格理论的进展第二节马斯洛的人本主义 第三章心理动力学理论第三节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 第一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四节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论 第二节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第七章人格的认知理论 第三节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第一节人格与认知的整合 第四节新弗洛伊德理论第二节人格的认知方式理论

人格的特征

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人格心理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创构一种理论。通过实践研究检验这一理论。找可行的方法测量与评人格。将人格理论应用于实际 人格研究的理论派;特质论观点,精神动力论观点,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和学习论,认知观点,生物学观点 人格;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人格特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具有同一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会作出类似的反应。。。特质流派的特征(1)注重行为的长期稳定性,不注重特殊具体化(2)注重行为的差异性,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3)容易把人们进行比较(4) 很少论及人格的变化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16根源特质表(PF) 表面特质:是从外部行为直接可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是构成人格的基本特质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认为人格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 ⑴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⑵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性1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2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3次要特质: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艾森克人格特质理论(1)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向的差异上(2)神经质:表现在情绪稳定性上的差异(3)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负面人格特征上本能;来自生物体内部的一种固有的驱力,可以从根源,目的,对象和动量四个方面加以解释 本我;是人格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力比多。性本能) 自我;是人格结构的管理和执行部分(自我要伺候外在世界,本我,和超我三个苛刻的主人)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道德的一部分,限制自我,指导自我已达到理想的自我 。自我防卫机制: (1) 压抑(2) 拒绝(3) (4)理智化(5) 升华(6) 投射(7)合理化(8)反向生成(9)抵消(10)倒退 意识;人特有的心理反应形式,是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知觉以及对自身的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终止的监控 前意识: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潜意识;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 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 1、一般态度类型 2、机能类型--1)外倾思维型2)内倾思维型3)外倾情感型4)内倾情感型5)外倾感觉型6)内倾感觉型7)外倾直觉型8)内倾直觉型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霍妮;认为文化因素决定人格,重视社会环境在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作用 神经症人格类型;依从性,反抗型,退避型 人本主义的核心内容;(1)个体现象学,尊重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经验。(2)人的责任,人对自己最终要发生的是负责,人可以做出选择。(3)此时此地,做好现在做的事,人不应该成为过去经验的牺牲品。(4)人的成长,人有一种成长和发展的倾向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罗杰斯,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广泛应用于诸多社会生活领域和心理治疗实践领域,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重要实践者。 自我的概念;个体对所作为整体的自己的意识和体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的,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行为主义,重视从学习的角度看待人格,他们使用强化,条件作用等概念来解释包括迷信行为在内的各种人格现象 斯金纳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 强化,唉一种刺激情景中,人或动物的某种反应所带来的后果使得该反应出现频率的增加的过程。 罗特的内控与外控 班杜拉的学习理论观察学习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都工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 认知流派------凯利--人人都是科学家 个人构念—被个体习惯化的用来解释和预测事件的构念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案例题

简答 1.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研究时尤其应注意贯彻那些原则?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具体有哪些方法? 3.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有哪些? 4.注意对幼小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5.常见的记忆策略包括那几点? 6.表征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7.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迁移,表现为哪些特点? 8.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 9.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0.意志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1.分析个性开始形成(发生)的几个主要标志。 12.从哪几个角度分析学前儿童的能力? 1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4.什么是依恋以及依恋的特点? 15.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16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几方面? 17、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上? 18、3-6岁儿童记忆发展特点是什么? 19、儿童思维发展的方式有 哪些? 20、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概念及其主要表现? 21、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是指什么? 22什么是实验室实验法? 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23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 趋势是如何表现的。 24 儿童在学前期第一信号 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的 关系 25简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 展的主要阶段 26简述弗洛伊德的学前年 龄的人格发展理论? 27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 包括哪些阶段 28幼儿想象发展的趋势 29 成人在幼儿有意注意的 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什 么? 30教育是否属于社会因 素?它的特殊性是? 案例 1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 切 2 金鱼!它总是摇头晃脑 3 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 事 4 抓蜗牛,吃饭特别快。 5 神童”方仲永 6 优异成绩与注意力 7 小班穿错鞋 8 对广告词熟记于心 9智力超常班招生新生 10和其他小朋友玩自己玩。 论述题 1.试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 务和意义? 2.试述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 发展中的作用? 3. 试述幼儿对事物的理解 的发展趋势? 4.试述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 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5. 试述如何看幼儿意志行 动的发展? 6.试述学前儿童智力与非智 力因素的关系? 7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趋势。 8.试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 客观因素? 9.试述如何正确认识影响学 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 观因素的互相作用? 10.试述埃里克森对人格发 展阶段的基本观点。 11 试述幼儿教师应如何感 知觉规律组织教育教学 活动? 12 试说明思维的发展对学 前儿童心理的意义。 13.试具体说明幼儿自我评 价发展的趋势及特点。 14 运用实验室试验法研究 幼儿心理时,应该注意 什么问题 15 遗传因素和生物因素对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有哪 些影响? 16社会因素对学前儿童心 理发展有哪些影响 17 试论正确理解儿童心理 发展年龄特征的必要性 19 试述学前儿童思维基本 过程的发展情况。 20结合词汇发展特点如何 促进儿童词汇的发展? 三、简答题 1.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 特点,研究时尤其应注意贯 彻那些原则?1客观性原 则:(1)研究学前儿童的心 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 客观条件。(2)任何结论都 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 据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 原则.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具体有 哪些方法?答案:1观察法 2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 法)3测验法4间接观察法 (调查访问法,问卷法)5 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3.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 阶段有哪些?答案:学前儿 童感知的发展,大致可分为 以下几个阶段。(一)原始 的感知阶段。儿童最初的感 知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二) 从知觉的概括向定向思维 的概括过渡阶段。初生后的 一年,知觉的恒常性——知 觉的概括,在婴儿认识事物 的活动中起主要作用。(三) 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 阶段。3岁以后,儿童对物 体的感知,渐渐和有关概念 联系起来。 4.注意对幼小儿童的心理发 展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 第一、注意使儿童从环境中 接受更多的信息。环境中各 种各样的事物构成一个源 源不尽的信息流,不断地出 现在儿童周围,但是儿童对 其中的信息接受的情况大 有不同。注意使儿童捕捉到 更多的信息。第二、注意使 儿童能够发觉环境的变化, 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 动作,并为应付外来刺激准 备新的动作,把精力集中于 新的情况。 5.常见的记忆策略包括那几 点?答案:1.反复背诵或自 我陈述。年龄较大的幼儿, 在识记过程中反复背诵以 避免遗忘。有时,边识记边 自言自语的说出记忆材料 的名称或内容。2.使记忆材 料系统化。幼儿中期以后, 能够在记忆过程中自动对 记忆此案料加以整理,包括 归类,联想等等。3.间接地 意义识记。年龄越大的幼 儿,还能够对记忆材料进行 精心思考,找出材料的组成 规律,以帮助记忆。 6.表征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中的主要作用?答案:1内 化作用。内化是人类心理活 动的特点。内化是指外部动 作向头脑内部转变的过程。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都是 要依靠各种形式的外部动 作。在内化过程中,表征起 着重要作用。2过渡作用。 表征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 的中间环节。儿童在感知的 基础上,通过表征活动才可 能产生思维。 7.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 是记忆材料的迁移,表现为 哪些特点?答案:1记忆表 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2岁 儿童的想象,几乎完全重复 曾经感知过的情景,只不过 是在新的情景下的表现。2 简单的相似联想。最初的想 象是依靠事物外部的相似 性把事物的形象联系在一 起的。3没有情节的组合。 最初的想象只是一种简单 的代替,以一物代替另一 物。 8.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 造性想象发展。表现在哪几 个方面?答案:一、从想象 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 有意性。二、从想象的单纯 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再造 性。三、从想象的极大夸张 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 性。 9.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表现 在哪几个方面?答案:一、 思维方式的变化:1. 直观行 动思维;2. 具体形象思维; 3. 抽象逻辑思维二、思维工 具的变化:1.思维活动主要 依靠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 动的总结;2.语言伴随动作 进行 3.思维主要依靠语言 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 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 用。三、思维活动的变化; 四、思维内容的变化。 10.意志发展对学前儿童心 理发展的意义?答案:一、 意志的发生发展使学前儿 童认识过程中的有意性发 生和加强。二、意志的发生 发展使学前儿童对心理活 动的支配调节能力提高。 三、意志的发生发展促进学 前儿童心理活动系统的形 成。

教育改革论文

教育改革论文 中国的教育改革.txt51自信是永不枯竭的源泉,自信是奔腾不息的波涛,自信是急流奋进的渠道,自信是真正的成功之母。谈谈中国的教育改革 收集了各方面的材料,参考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意见,现在让我就从大众教育和科研教育两方面谈谈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几点看法。 中国的大众教育教育改革 一个国家要想长时间立足当前的世界,教育并且是优秀的教育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可以说,教育是一个国家用来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的必需工具。早在七八十年代,中国只有一部分适龄儿童走进课堂,有极少一部分人可以走进大学校园。当时的大学课堂是一种交流式的环境,是一种研究式的环境。可以让人投入到所学知识中去研究问题思考问题消化知识。走出校园,这是一群可以称得上是精英的大学生,是众人中的佼佼者。当时的这种教育可以称得上是精英教育。但是自近年来推行教育产业化以来,不得不承认,大量的中专改大专、大专改学院、学院改大学、扩招研究生班、同等学历研究生班、代培班、委培班等等,确实将大学教育引上了大众教育(就业教育)的道路,成为一种经济行为,这自然同所谓的大学教育的初衷相差甚远。 经过近十年的大众教育经验发现,大众教育条件不足又急于求成,生源质量和教师队伍质量都大幅下降,教育并没有起到计划中的效果,于是中国开始兴起教育改革之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中国的教育制度需要改革了。确实,中国的教育存在着太多的弊端,改革是必须的,但是改什么,怎样改是一直不能定下来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领域有个先锋似的人物,浙江大学的郑强教授,可以说是带头呼吁教育改革的第一人,在很多学校发表过多次演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操,更主要的是让大家明白现在的中国形势,让学生们从内心认识到这些应该牢记的东西。 这时候我们就不得不说到80后,这群特殊的群体。他们经历了太多的改变,他们沿用了老一辈的教育体制,而他们的下一届已经开始接受了改革,虽然效果很微弱,但是相比起来,已经是革命性的一步了。 不管是书本的改革,教育方法的改革,还是考试制度的改革,无非都是想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让新一代的人才在整体水平上有一个质的飞跃,可是我们看到的确实越来越多的“非主流”、“放浪一组”。这是教育制度的失败,还是社会这个大染缸把原本雪白的“布匹”都上了色? 从前不久的骑着伟人照相,再到几乎每天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我们不得不深深反思一下了,为什么再加大教育力度的同时这些事情的发生频率却更加提高了?我们的改革究竟哪里除了问题?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越来越深入,中国的各项指标都和国际接轨了,但教育却迟迟不能进入正轨,从各种媒体上,我们已经对国外的教育了解的相当透彻,但是再看一下中国的教育,就可以很清楚的明白我们的差距究竟差在了什么地方。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让人们的思想中多了一份束缚和牵绊,始终不能放开这些包袱,尤其是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溺爱,导致了现在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被宠爱的环境中而得不到真正锻炼,他们的头脑中被灌输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思想,一切都变的理所当然。而在外国,孩子从小的零花钱都是通过做家务赚来的,所以他们更懂得珍惜和感恩。 另外,当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首先学到的不是如何为人处世,而是怎样听话,怎样服从上边的命令,所以当老师出现错误的时候,学生也不敢去反抗。对于应试教育,我们一直都没有

福师《人格心理学》在线作业一答案

福师《人格心理学》在线作业一-0005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1.人格心理学中交互作用论范型的代表人物是____。 A.埃里克森 B.弗洛伊德 C.班杜拉 D.沙利文 答案:D 2.()定义主要是列举出所有属于人格的东西。它有助于确立人格的外延。 A.罗列式定义 B.层次性定义 C.适应性的定义 D.区别性定义 答案:A 3.()的基本方式是向受测者提供预先编制的一些未经组织的、意义模糊的标准化刺激情境,让受测者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地对刺激情境作出他的反应,然后通过分析受测者的反应,推断受测者的人格特征。 A.问卷调查 B.投射测量 C.情境测验 D.行为观察 答案:B 4.____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材料。 A.临床研究 B.相关研究 C.调查研究 D.实验研究 答案:A 5.威信、承认、地位、名誉和赏识属于()。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尊重需要 D.认知需要 答案:C 6.____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A.无意识

B.前意识 C.潜意识 D.意识 答案:A 7.个体心理学是由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创立的。 A.阿尔弗莱德阿德勒 B.荣格 C.霍妮 D.弗洛姆 答案:A 8.当儿童解决了欧底帕斯或爱莉克拉情结后,他们的里比多冲动就处于暂时的潜伏状态,性兴趣被其他兴趣所取代。这个时期是() A.口腔期 B.肛门期 C.潜伏期 D.生殖期 答案:C 9.如果我顺从,别人就不会伤害我,属于()。 A.趋向他人(依从型) B.反对他人(敌对型) C.逃避他人(退缩型) D.嫉妒他人(焦虑型) 答案:A 10.____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的。 A.自我 B.超我 C.本我 D.他我 答案:C 二、多选题(共16 道试题,共32 分) 11.阿德勒认为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包括____。 A.出生顺序 B.早期记忆 C.潜意识梦境的分析 D.自由联想法 答案:ABC 12.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三种焦虑,包括____。 A.现实焦虑

人格心理学(复习题)

《人格心理学》 一、概念解释 人格、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投注、生活风格、机能自主、基本焦虑、能和外能、力比多、特质、自卑感、个人构念、现象场、集体潜意识、强化、观察学习、控制点,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二、填空 1.人格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途径有:、、。 2.人格的特性有:、、、。 3.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 4.四种基本的人格理论范型是:、、、。 5.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即、、。 6.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为:、、、、。 7.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包括、、。 8.梦的工作包括:、、、。 9.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主要有:、、、、。 10.荣格的人格发展阶段是:、、、。 11.荣格认为人格的动力是:。它按原理和原理活动。 12.阿德勒的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是:、。 13.霍妮提出的神经症的三大类型指:、、。 14.霍妮的理论被称为:。她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 15.精神分析论者关于人格动力的基本概念不同,弗洛伊德是、荣格是、阿德勒是、霍妮是。 16.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有:、、、。 17.斯金纳按强化物的来源把它们分为:、。 18.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是指:维度、维度和维度。 19.特质理论的新进理论是和。 20.多拉德和米勒关于学习的四个要素:、、、。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冲突分为四类:、、、。 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种需要、、、、。 23.凯利的CPC循环指、、。 2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25.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的人的特点是:、、、、。三、简答 1.简述阿尔波特健康人格的特点。 2.简述学习论和特质论的区别。 3.简述多拉德和米勒的挫折—攻击理论。 4.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5.简述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论自信在学习中的作用

论自信在学习中的作用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已经道出了学习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但如何学习才能使效率更高呢?我想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但尽管答案再怎么不相同,还是百变不离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自信!而自信究竟在学习中有什么作用?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是不是适合每一个人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自信在学习中的作用。 “自信”二字对于我们来讲并不陌生。自信,是个人对自己所做各种准备的感性评估,相信自己行,是一种信念。简单来说,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性,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基础之上,对自己实力有正确的评估和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部分,更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部分。只有拥有它,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才会更出色。它是我们取得各种成功有利且必备的条件。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它就是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的那样:“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 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已不再是简单地学到课本知识,而是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此时此刻,我们需要自信,要有属于自己的自信。我们要相信自己能够学好自己想掌握的知识,知道该怎么学习并将其学好;要有自信面对各种困难以及克服困难,那样才能更好的学习;自信地展现自己,才能与人交流,碰撞出学习的火花...... 在美国某小学,人们曾做过一个针对18个学生的试验:让老师先入为主地认为这18个孩子是有“最佳发展前途”的(虽然孩子是随机挑选出来的)。因为相信孩子出色,老师常给孩子正面评价。结果真的激发了孩子们的自信,这18个学生后来的表现比原来的期望值还高。所以,自信对于学习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那么,对于学习,自信到底起多大的作用呢? 一、自信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上了高中后,许多女生都学不好 数学。我曾经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但是自信让我克服了这一困难。我的数学成绩一直是我的骄傲,可是高一第一学期的数学成绩严重地打击了我的信心。高中数学难度加大又加上科目增多,学习数学的时间有限,我还是用着初中的学习方法对待高中数学,所以成绩才不好。而我对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从来没有质疑过,我觉得自己对数学的领悟能力还是挺好的,我有自信把数学学好,所以我在暑假时自己找了补习班,把第一学期的知识漏洞捡起来,在第二学期时,做到课前先预习。果然我的数学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整个过程虽说困难重重,但是因为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不曾怀疑自己,所以觉得整个过程觉得惊喜不断,自己也享受着解出题目的快乐。相反地,因为自己很讨厌背书,也怀疑自己的记忆不如他人好,觉得自己背书慢还忘得快,所以很讨厌背英语单词,正如大家所想的那样,我的英语成绩确实不好。上了大学,知道了背单词本身就是得短时间内不断重复才能记住单词,且因为自己在全英班,有了相信自己能学好英语的信念和自己拥有学好英语的好环境的想法,自己的英语不断地在提高。相信自己,即便智力差于他人也能取得好成绩,更何况有时只是不够自信带来的障碍,而并非自己本身能力不足。 二、自信,让人勇敢展现自己,与人分享知识且学习他人的思想。不够自信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

; 简答题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及关系。 答:(一)稳定性 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 1.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2.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可变性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三)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2.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征及具体表现。 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 有如下表现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3.幼儿观察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 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 4.简述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1、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所依靠的是知觉的恒常性。 2、1岁后,随着语言的萌芽和发展,知觉的概括性水平逐渐提高。 3、1岁多的孩子,常常按照某个事物的明显特征来辨认物体。 4、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可应用的感知觉规律及涵义。 一、适应现象 1.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 > 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二、对比现象 1.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 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很大。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以下因素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 6.学前儿童感知和发展阶段。

论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

论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 付钊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最伟大的决策莫过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停止了中国跳跃历史阶段的错误路线,开始正视现实,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冰山开始被逐一击破。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一个既明显又隐蔽的现实摆在了我们面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应该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最后的坚实堡垒之一。 教育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讨论教育制度之前,我们必须了解的是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理应有政府来提供。所以教育并不能作为一个完全的市场竞争产品来讨论。然而事实上情况却是,围绕着基础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丰富和完善的“产业链”。据中国最大的民办教育企业----南洋教育集团前董事局主席任靖玺估计:全国中小学的课本定价总额每年在200 亿元左右,全国中小学的教辅定价总额每年在600亿左右,再加上试卷等有关费用,每年全国中小学生在教材、教辅等项目上花费的钱要突破1000亿元。根据 2004年8月曝光的四川教材回扣案,教材和教辅的回扣率约为30%左右,如果按此比例,那么每年就会有300多亿的回扣流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手中,这就是统一教材教辅和考试的好处。据《北京青年报》报道,10年来教育乱收费超过2000亿人民币。这些乱收费项目,还没有包括指定教材和教辅每年300亿左右的回扣在内,如果加上这个数字,10年来的教育乱收费就不应当是2000亿元,而应该是5000亿元了。这一连串的“教育产业”让人不禁开始怀疑教育到底是否公共产品。 但是在深入分析之后,很容易得出的结论便是这一切都是中国教育制度造成的,中国教育制度底下的教育已经偏离教育的本质。这都由垄断而起。 事实证明,在教育这个特殊的产业上,这样的垄断更为可怕,后果更严重。 第一,貌似公平下的严重不公。高考被誉为中国最公平的制度。然而其所谓的公平只是表面的现象。首先,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使得统一的分数线成为实质上的不公正。另外,录取分数线的地区性差异。作为影响命运的高考,教

人格心理学重点

一、选择填空 1、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2、人格心理学产生的来源最主要有两个:一是心理测量运动,二是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3、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标志着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 4、弗洛伊德提出的几种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作用、合理化作用、移置、反向作用、认同作用、固着作用、升华作用、退化作用。(KP84) 5、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腔期(动欲区:口腔)、肛门期(动欲区:肛门)、性蕾期(动欲区:生殖器)、潜伏期(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的活动)、生殖期(动欲区:生殖器) 6、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两种方式:符号化、梦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 7、1911年,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8、阿德勒人格动力概念: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9、1939年,哈特曼发表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一书,标志着自我心理学正式成立。 10、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主动对内疚(3~6岁) 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亲密对孤独(20~25岁)繁殖对停滞(25~65岁)(KP116-118) 11、霍妮提出了神经症的双重衡量标准:文化标准和心理标准。 12、弗洛姆把人的性格分成两个部分:个体性格和社会性格。 13、卡特尔把动力特质分为三种:能、外能(包括态度和情操)和辅助。 14、默里创立了研究无意识心理过程的著名方法,即“主题统觉测验”。 15、荣格强调人格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三个不同层次人格结构: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16、荣格根据两种态度或倾向性,把人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提出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17、艾森克认为存在着三个基本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维度:外倾性(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三个基本维度的生物学基础:内外倾(皮层唤醒水平)、神经质(边缘系统)、精神质(男性生物特性,特别是雄性激素分泌) 18、斯金纳将强化按间隔时间和频率特征分为两大类: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19、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它们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20、学习就是在各种习惯族系等级系统中,反应等级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原有反应等级不能解决当前问题的情况叫做学习困境(学习的前提/基础)。 22、冲突的种类:接近—接近冲突(指两个目标具有同等的诱惑力,都是诱发接近趋向的目 标时所发生的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指一个人必须在两个否定目标中选择其一,即同时面对 两个目标都只能诱发回避趋向时所发生的冲

三学三提心得体会

三学三提心得体会 【篇一:三治三提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我们在院党委领导的组织下于今年6月份以来认真学习了“三治三 提”(即治庸治懒治散、提质提速提效)重要活动。通过学习,我深刻 认识到了治庸治懒治散、提质提速提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听了院长 关于这次提升能力、提升标准、提升效率的讲话,我联系自身工作,查找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习的主能性发挥的不够。 党委办的工作,面向全体党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在工作中学习, 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不断地将所学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指针。在开展“三治三提”活动学习调研中,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要足够够 重视,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其次对自身的要求不够严格。在今后 的工作中要以一个模范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起带头 作用。还有工作的创新性发挥地不够。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在工作 中会遇到许多新的发展理念,新的思想,许多新问题也会在这一阶 段涌现出来,以往单一的工作方法在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时就显得 有些力不从心了,处理具体事务时,因循守旧,不积极开拓思路, 到处搬来用,不能积极地探索、拓展开展工作的方法。 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做到如下几点: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 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以保持党的先进性、提升党的 执政能力为宗旨,以服务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提高效能、优化环境、促进发展为目标,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深化与创新相结合,整 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强自身修养,转变工作作风,做政治 坚定、业务精湛、求真务实、廉洁高效的干部,为构建文明和谐稳 定社会做出贡献。另外,要树立敬业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 和谐意识。我们一定要有攻坚克难的思想准备,遇到困难不畏退缩、不惧怕。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要求自己必须高标准、严要求,时时处处注重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时时刻刻做到政治上合格、业 务上突出、作风上过硬。二、立足本位,扎实工作,不断把“三治三提”活动引向深入。1、加强学习,提升综合素质。在工作实际中, 大力营造自觉学习的良好氛围,更新学习观念、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形成学习的风气,调研的风气,探索的风气,创新的风气,实 践的风气。2、改进作风,加强服务,提高效率。积极推进“三治三提”活动,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 传统,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3、尽心履行职责,明确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浅谈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三班41007153 李丽 【摘要】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教育的背景,理念,政策,课程文化等。任何关于教育政策的讨论都应该考虑其历史背景,而教育理念又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转变教育观念较为困难的原因主要有教育内部和社会大环境两个方面。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关键字】基础教育改革教育发展规律观念课程文化 【正文】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基础教育,在很长的时期又叫普通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所谓“基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教育体制上说,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阶段;二是从人的发展方面说,基础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获得社会生存与发展,应当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基础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肩负着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任。学校和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学生学思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造就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将"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作为战略重点,这既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势下,对人们追求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回应,也是有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的 内在要求。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上下足了功夫,但当我们站在"十二五"的门槛边时,还需冷静自问:形势研判清楚了吗?下一 步该怎么办?为此,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显得尤其必要。 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是必须遵循和处理好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是必须遵循和处理好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落实到基础教育上来, 处理好教育与杜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就是要求基础教育发展既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要求作出适时的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改革必须正视中国的现实国情,为此要做到以下方面: 第一, 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必须择优。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把自己融入世界, 虚心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成功的教育实践, 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中国对国外理论的吸收借鉴从来都应是一个择适而从、研究消化、取其精华的过程, 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第二,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立足本土。中国基础教育的特色也是世界公认的。即使在基础教育改革呼唤教育新观念的今天, 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依然是我国学生的一大优势。因此, 我们不能脱离中国的现实而盲目地谈理想化的教育, 相反, 必须从民族传统的根基出发去构建新世纪基础教育发展的蓝图。 第三, 要保持一元与多元的共存。中国地域广大、各地区教育问题差别巨大。仅就中国当前的基本国情而言, 就面临着多元经济与文化价值的冲突。基础教育改革要适应不同地区

18春福师《人格心理学》在线作业二

(单选题) 1: 当儿童解决了欧底帕斯或爱莉克拉情结后,他们的里比多冲动就处于暂时的潜伏状态,性兴趣被其他兴趣所取代。这个时期是() A: 口腔期 B: 肛门期 C: 潜伏期 D: 生殖期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人格心理学中交互作用论范型的代表人物是____。 A: 埃里克森 B: 弗洛伊德 C: 班杜拉 D: 沙利文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____于1939年发表了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一书,标志自我心理学正式成立。 A: 安娜 B: 弗洛伊德 C: 埃里克森 D: 海因兹?哈特曼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在自我概念中,罗杰斯区分出了()的成分。 A: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B: 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 C: 现实自我和抽象自我 D: 理想自我和客观自我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是帮助我们感知、组织、加工和利用信息的一种假想的认知结构。 A: 图式 B: 原型 C: 结构 D: 预期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投射技术作为一个心理测量术语,是由主题统觉测验(TAT)的创建者()在1938年最早使用的。A: 默里 B: 罗夏 C: 弗洛伊德 D: 富兰克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____障碍者的特点是,在待人接物以及对自己时,总有一种求全和固执的表现,而且,这种表现涉及面广、相对稳定。 A: 偏执性 B: 反社会型 C: 强迫型 D: 攻击型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动力特质是层层从属的,它们之间有附属、补助的作用,这种关系即所谓()。 A: 能 B: 外能 C: 辅助 D: 内能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或思想转移到别人或其他对象身上。 A: 投射 B: 升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