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的阅读史 徐逸晗

我的阅读史 徐逸晗

我的阅读史 徐逸晗
我的阅读史 徐逸晗

我的阅读史

高二(1)班徐逸晗我接触的第一本纸质书大概要追溯到3、4岁的孩提时代,印象中应该是《奥特曼》或者《唐诗三百首》。小时候的我显然更喜欢《奥特曼》这种可以称为风靡一时的荧屏经典。我甚至把它放在枕头边,记得有次醒来时,我做的第一件事竟是趁着斜洒进房间的阳光翻起了它。虽然只是一本连环画性质的儿童读物,但让给我带来了不少欢乐的回忆。至于《唐诗三百首》,大概算是我的诗歌启蒙吧,至今仍记得第一首诗: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至今仍记忆犹新。虽然在几次搬家后这些书早就不知去了何处,但宝贵的幼年记忆却愈加深刻。

比较幸运的是,我在一所本身就很爱书的小学就读,在就读期间,学校不仅定时更新图书馆的书库,大力引导学生阅读,还请来了很多著名作家进行讲座和签售会。记得有段时间正是郑渊洁红遍中国的时候,几乎每个中午图书馆都挤满了来借阅“皮皮鲁”系列图书的学生,学校掀起了一股“郑渊洁热”。我自然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读了不少“郑氏书籍”。虽然郑渊洁书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小学生,但现在看来,他书中的许多内容都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比如《金拇指》、《奔腾验钞机》。同样大受欢迎的还有杨红樱、曹文轩等作家。《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以及四本大王书、《草房子》等都成了小学时代几乎人手一本的书。与此同时,因为参与了文学社,我了解书的渠道变宽了许多,当时的指导老师通过电影或者自己的书评的形式给我们推荐了很多书,比如《特洛伊战争》、《荷马史诗》,我也是翻着很多资料读完了。当时文学社这种真正有文学氛围的社团那之后我也再没见过。

小学时代毕竟还是玩乐为主,初中时在周围人的推荐下,读完了《哈利波特》系列,也有段时间迷上了外国小说,像是欧亨利、契科夫的小说集。读这类小说,不仅让我感受了不同的文化氛围,而且这些带有讽刺意味的小说读起来也是十分痛快的。本身就喜欢动漫的我因此接触了轻小说。虽然轻小说不是一种很正统的文学形式,但其轻快的文风以及精巧的构思,不一样的世界观,和细腻的情感非常能打动人,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完全是值得一读的。比如讲管理学并风靡日本的《如果杜拉》,以及我接触的第一本轻小说《文学少女》。《文学少女》每一卷都以一部名著为隐线,更有推理、情感种种元素,通过《文学少女》,我又阅读了其中提到的《歌剧魅影》、《友情》、《人间失格》、《呼啸山庄》、《银河铁道之夜》等,其中比较喜欢《人间失格》和《银河铁道之夜》这两本日本文学作品,这也可能奠定了我对日系作品的喜爱。《人间失格》写出了一种没有挣扎的绝望、无力,而《银河铁道之夜》却写出了美好世界里深深的悲哀。初中还阅读了两本风格迥异的诗集,接触了两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诗人。一位是“俄国的太阳”普希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致恰达耶夫》。“我们阅读、评判、笑骂、论争,让那自由的希望之星重上夜空。”虽然这句话在正版中被删减,但我仍然对它情有独钟。我觉得这句话,这首诗充分地表现了当时年仅19岁的普希金那颗跳动着的火热的心,以及不服输、毫无畏惧的凛然之气,让人对这颗初升的小太阳充满了希望与敬佩。普希金研究者布拉戈依更使称赞这首诗是“青年诗人对祖国、对革命的第一次唉的表白。”另一位是“黑暗中凋零的花”夏尔·波德莱尔。接触他是通过《恶之花》这本代表作,和积极的普希金不同,波德莱尔给人更多的是一种颓废感,但却又在颓废、败退中绽放出一朵夜色的花,他的作品充满了自身情感的寄托和对社会的愤恨、对现实的逃避。在那样的时代里,波德莱尔像是另辟蹊径,他揭露阴暗,讴歌丑恶,他的存在本身就像是一朵恶之花。“没有鼓声没有音乐,一长列柩车在我的灵魂里缓缓地鱼贯而行;希望被击败,在哭泣,残忍而专制的焦虑把它的黑旗插在我低垂的头颅上。”这句选自《忧郁》的诗句深深打动了我。波德莱尔对象征主义的运用,以及字里行间的纯粹的恶与痛以及对现实、对社会的批判,让人沉醉在他笔下开满恶之花的纯黑世界里。

高一时大概因为成了一名住宿生,没有了娱乐时间,反而看了更多的书。成了图书馆的

常客。图书馆的书种类还是比较广泛的,而且质量也很高。自从读了东野圭吾的《恶意》后,我又在图书馆借了几本他的书,自己也有买一些,比如《放学后》、《白夜行》、《时生》、《解忧杂货店》等,东野的行文风格有点类似轻小说,作为社会派推理作家,他的作品因比较具有现实意义,所以算是老少皆宜吧,在同行里也获了个“销售君”的称号,因为销量的确不错。受东野的影响,我又认识了几位不同派别的日系推理作家。比如宫部美雪《理由》、《所罗门的魏征》,凑佳苗的《夜行观览车》,凑的作品像是抓住了一个社会问题不断地放大夸张化,感觉读起来不是那么真实,以及绫辻行人的“馆”系列,松本清张的《砂器》。同时也认识了纯爱作家片山恭一,久违地读了一部完全纯爱的作品《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因为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我还借阅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虽然图书馆只有老版,书页也有点泛黄,讲的也是比较深奥的内容,但是还是能大体理解的,因为弗洛伊德对许多梦例的分析都很有意思,基本上也是很富有生活味的,我自己也有照着他的方式分析过自己的梦。有幸的是,除了比较感兴趣的书外,我在图书馆还接触了一些平时不会主动买的书,比如《金蔷薇》,一本包装得很景致的书,由许多写作随想和散文构成,读起来非常畅快,也很能给人启发,以及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的《拥抱逝水年华》。其实刚看到标题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一部纯爱小说,但读过后才发现这本书的精妙之处,通过写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以及普鲁斯特本人的生活,传达出了阿兰自己的一些思考,是本很有意思但又富有哲理的书。同时因为我对英国,尤其是伦敦的特殊情结,更是非常庆幸结识了这位英伦才子。出于这种英国情结,我还因为标题《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而读了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的这本书,小说充满了轻快的气息,而作品本身也流露出了幽默、揶揄和调侃,很值得在闲暇时一读。除了在图书馆借的书之外,我自己也网购了一些书,比如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我还买了包括这本书在内的他的三本原版书来读。《相约星期二》是一本很现实,同时不乏温馨,又让人有些惋惜的书。作者和自己被宣告快去世的老师探讨了人生的十四个课题,并通过与老教授对话的方式呈现,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人生阅历,两个人就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常常能给人很多思考,而最后一堂课便是老师的葬礼。《民主的细节》是在政治学上颇有研究的刘瑜在留美期间写的政治随笔,每篇由一个个发生在美国的实例以及作者的分析,看法构成。与纯政治类读物相比,要更加有趣易懂,更适合对这方面了解很少的人阅读,同时作者结合中国国内现象进行对比分析,能让读者反观自己国内的现象,矫正很多带有偏见色彩的看法,端正一些观念,更多方位地了解时事政治。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一本从学姐义卖买来的书,《AKB48格子裙经济学》,通过粉丝效应以及日本国民偶像的经营策略等讲解了许多经济学原理和现象,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买《查令十字街84号》是缘于我偶尔在杂志上看到的介绍。本书由一封封书信构成,书信来往的双方是美国小姐和英国绅士,两人性情不同但都对书、对彼此充满了热情与真挚,这份情感也传达给了许多读者。除此之外我还读了《暗店街》和《每天聊点英国文化》。前者是我在常州晚报的阅读专区看到的,这部诞生于二战时期的小说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一切仿佛都笼罩在一片薄雾之中,而主人公便在这片雾中寻找迷失的记忆和过往,写出了“巴黎的味道”。后者用英汉双语介绍了许多英国文化,涉及的角度很广,同时也能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英国。最后是同学推荐给我的《1984》。这是一部典型的反乌托邦作品,它刻画了一个令人窒息的空想极权社会。“老大哥在看着你”“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等经典语句也因此让人印象深刻。更有趣的是,我还在图书馆发现了一本向它致敬而写的续作《1985》,也值得一读。

以上就是我的阅读史。

读书,快乐人生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三一班的章盼兮,今天的公民小讲堂就由我来给大家开讲啦!我的主题是《读书,快乐人生》 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世界上最香的东西是什么,你会怎么回答呢?我认为,世界上最香的东西不是饭菜,不是香水,而是“书的墨香”。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书籍是人类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本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寻找生活的榜样,净化自己的心灵;他会在阅读中形成丰富的思想,建立一个丰满的精神世界,拥有充实而平静的内心……书是人类灵魂的审问者,是我们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通过一部好的作品,我们的心灵和灵魂被唤醒了,我们的感情被激发和释放了,我们自己的人生命运也得到了改变,人生的路也就清晰了。 书籍点亮人生,书香飘溢生活。当你走进书香满溢的书店,挑选一本好书孜孜不倦地读着;当你手捧一本喜爱的书,跟同伴交流书中的精彩共享读书时光;当你为自己准备一个珍藏智慧的书屋,享受倘洋在知识海洋遨游的喜悦。你定会把读书当作一种责任,把读书当作丰富人生的一种养分,把读书当作一艘驶向理想佊岸的飞船。 我们虽足不出户,但通过阅读,可以神驰群山;通过阅读,可以畅游海滨;通过阅读,可以与伟大的科学家会面;通过阅读,可以与杰出的艺术家对歌。 书香与绿树、花草、夜风一样,带给人难以言语的享受!读一本好书,能使人飞到一个绚丽神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可以和李白一起望庐山瀑布,和巴金一起观海上日出,和冰心一起感悟人生……与书为友的过程,优雅而美丽。静静的,一个人坐在小书房里,捧一本散发墨香的好书,细细地品读。窗外,淡淡的月光亲吻大地,夜空中繁星点点。在这样温柔的夜晚,沉静于书中,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同学们,读书吧!请捧起你心爱的书,在温馨安静的环境里,享受阅读的快乐;愿书成为我们永远的朋友,让我们和我们的学校走向更精彩的未来! 读书吧,你的人生会因此而快乐!

我的阅读史

我的阅读史 看到教师在线论坛的老师们都在书写自己的阅读史,我思索了一下,却没有着笔。能堪称为阅读史的,总要有些许阅读方面的成就,这是我个人的理解。而我浅薄阅读的历史实在不愿意回首,既没有量的积累,又缺乏质的提升。所以总是在阅读别人的历史中唏嘘慨叹自己读之甚少,且多是休闲性阅读和任务性阅读,这中间虽然也掺杂着专业书籍的阅读,但因为个人的懒惰,理解的浅显,仅仅是凭感觉在读,绝对没有深度解读,也不晓得深度解读要读到什么位。 为了给自己一点信心,也这样默默说:只要起步,就不会晚。于是,翻卷曾经的记忆,谛听真实的声音,写下来,面对自己,这是一个起点。 和很多七零年代出生的农村朋友一样,上过一年幼儿园,只是学了1、2、3、4……b、p、m、f……这是我学龄前残存的唯一勉强可以称为阅读的记忆。 83年开始在村小上小学,简陋的教室里有几个年级的孩子,趴破旧的桌子上,凳子都是从自己家搬来的。那时候的书包很轻,是母亲用小花布缝的,里面只有一本语文和算术书。老师留的作业也少,放学和姐姐一起去地里割草,根本没什么书,也没时间读。当时的所谓阅读,就是上课的课本吧,每天早读就哇啦哇啦的读书。 小学三年级条件好些了,开始有报纸读了。《小学生报》是我的启蒙阅读报纸,连续读了三年多。小学五年级拥有了我买的第一本书《小学生作文选》,薄薄的,如获至宝,读了后在写作文的时候能把那些用于写作,得到了老师在夸奖。 因为当时小升初形势非常严峻,全市统考,如果考不上重点初中就要回乡中。所以我所在的那个乡村小学除了教给我们大量做题,似乎没有人启迪去读书,加之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依然是如此的浅薄。 91年上了初中,读了很多关于《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一些故事书。还有随着《射雕英雄传》的播放,我和很多同龄人一样迷恋上了俏黄蓉,开始用1角钱一昼夜租书看,金庸先生占据了我几乎是初二的所有的空暇。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初中印象深刻的是读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梁衡《河套忆》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衡《河套忆》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河套忆》,完成19-21题。(共10分) 河套忆 梁衡 ①白居易忆江南,最忆的是红花、绿水、桂子、芙蓉。我却常想起西北的河套,想那里的大漠、黄河、沙枣、蜜瓜。 ②一九六八年底,我从首都的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西部的一个小县里,迎接我的是狂风飞沙,几乎整天整日天地混沌朦胧,嘴里沙土不绝。风头过来时,路上的人得转过身子,逆风倒行。那风也有停歇的时候,一天我们几个人便乘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走出招待所,穿过那些武斗留下的残墙断壁,到城外去散心。只见冰冷的阳光下起伏的沙丘如瀚海茫茫,一直黄到天边。没有树,没有草,没有绿,甚至没有声音。在这里好像一切都骤然停止。我们都不说话,默默地站着,耳边还响着上午分配办公室负责人的训话:“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在这里自食其力,好好改造吧。”知识就是力量。我们这几个人本是有力量的,有天文知识、化学知识、历史知识,可是到哪里去自食其力呢?眼前只有这一片沙漠,心头没有一点绿荫。 ③春天到了,我被派和民工一起到黄河边去防汛。开河前的天气是阴沉低闷的,铅灰色的天空,像一口大锅扣在头上,不肯露出一丝蓝天。长长的大堤裹满枯草蓬蒿,在风中冷得颤抖。那茫茫大河本是西来,北上,东折,在这里绕了一个弯子又浩浩南去的。如今,却静悄悄的,裹一身银甲,像一条沉睡的巨龙。而河的那岸便是茫茫的伊克昭沙漠,连天接地,一片灰黄。我一个人巡视着五六里长的一段堤,每天就在这苍天与莽野间机械地移动,像大风中滚动着的一粒石子,我的心也像石头一样的沉。我只盼着快点开河,好离开这忧郁的天地。 ④一天下午,当我又在河上来回走动时,眼睛突然一亮,半天上云开一线,太阳像一团白热化的水团,挤开云缝,火团旁那铅块似的厚云受不了这炽热,渐渐由厚变薄,被熔化,被蒸发。云缝越来越宽,阳光急泻而下,在半空中洒开一个金色的大扇面。这时远处好似传来隐隐的雷鸣,我的心激动了,侧过耳朵静静地听着,声音却好像是从脚下发出的。啊,老河工说过,春气是先从地下泛动的。忽然我又发现,不知何时,黄河那身银色的铠甲裂开了一线金丝,在渐渐地扩宽。那是被禁锢了一冬的河水啊,正在阳光下欢快地闪出软软的金波。不一会儿偌大的冰河就破碎了,浮动了。黄河伸伸懒腰苏醒了,宽阔的水面漂着巨大的冰块,顺流直下,浩浩荡荡,像一支要出海的舰队。那冰块相撞着发出巨大的响声,有时前面的冰块流得稍慢一些,后面的便斜翘着,一块赶一块地压了上来,瞬时就形成一道冰坝,平静的河面陡然水涨潮涌。北国的春天啊,等不得那柳梢青绿,墙头杏红,竟来得这样勇猛。 ⑤不知何时,堤外的河滩里跑来一群觅草的马,它们狂奔着,嘶鸣着,一会儿吻吻地下的春泥,一会儿又仰天甩着长鬃。我被感染了,不禁动了那在心头关锁了许久的诗情,轻声咏道:俯饮千里水,仰嘶万里云。 鬃红风吹火,蹄轻翻细尘。 ⑥我的心解冻了。 ⑦春天过后,我们被分配到一个生产队去当农民。每天担土拉车,自食其力。生活是单调的,但倒也新鲜。书全部锁进了箱子。我从头学着怎样锄草、间苗、打坷垃。我已学会用一根叫“担杖”的棍子担土,学会不怕膻味吃羊肉汤泡糕,还知道酸菜烩猪肉时最好用铜锅,那菜就越煮越泛出新绿。高兴时也去和放马的后生们一起骑上马在草地上狂奔,只是不敢备鞍,怕摔下来挂了镫。一次,我从牧人处得到了一个黑亮的野黄羊角,竟用心地雕起烟嘴来。渐渐,我们的饭量大了,胳膊腿粗了,只是不怎么用脑了,对箱子里的书也渐渐淡忘。只有偶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阅读的力量——新教育实验《武侯宣言》 2013年11月9日、10日,欧洲华德福教育研究团队、美国核心知识团队、乌克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团队、中国新教育研究团队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行齐聚武侯,对“阅读的力量”达成了以下共识: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对人类,阅读是一种生命本体的互相映照,是人类文化精神的集体守望;对教育,阅读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教学手段,是授之以渔的最终目的;对社会,阅读是一种消弭不公的改良工具,是对人类崇高“价值”和应有“秩序”的坚持;对个体,阅读是一种弥补差距的向上之力,是终身受益的个体福利,是开阔眼界,豁达胸怀,陶冶情操、启迪心灵、修身养性的最好方式;对生命,阅读是一条通向幸福的重要通道,是构建幸福的精神世界的根本途径。我们始终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阅读,则能够给种子以美好滋养,并唤醒所其蕴藏的伟大和神奇。茫茫宇宙,匆匆人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对自己生命的追问,需要我们通过阅读徜徉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长廊,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憧憬未来,在叩问心灵的同时

感悟世界。为此——我们呼吁把阅读作为国家战略;我们强调阅读中蕴涵的民族文化的根本精神;我们重视阅读仪式对生命的唤醒;我们推动阅读成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举措;我们坚持把最美好的童书给最美丽的童年;我们践行用快乐的阅读经历让学生爱上阅读;我们努力让主动阅读的习惯伴随学生的一生;我们致力把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变成进取的行动;我们鼓励父母与教师成为孩子的阅读榜样与伙伴;我们把阅读推广做成教育公益慈善的基本模式。在现代化进程越来越造福人类也越来越困扰着人类时,我们更需要一种精神引领前行,这需要一股阅读的力量来支撑。阅读一本好书,就是点亮一盏心灯。我们就是点燃孩子心灯的人。让我们点亮更多心灯,照亮我们的孩子,照亮我们的世界。改变,从阅读开始 文|朱永新|《光明日报》2016.4 读书,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抑或是生活本身。人间至美四月天,游目骋怀亦清欢。春天温软明媚,开启阅读之旅,氤氲书香校园。本刊特邀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永新与浙江宁波效实中学副校长、哲学博士、浙江省特级教师张悦共话师生阅读,与书香惺惺相惜。“学校,应该成为阅读的天堂。”张悦:朱老师,您和阅读的关系,可以用“缔结了一段佳

我的个人阅读史

个人阅读史 书,让人能沉静与其中,忘却一切烦恼。读书就像是流连于美景之中,流连于梦幻之中,流连于惊险之中,流连于美丽的故事之中……读书,就是和作者的谈心,和主人公的相遇,有很多的期盼,有很多的惊喜,甚至是出乎意料的叹息。一直喜欢读书,不过看书只是当做爱好,当做消遣,真正有多少收获,却很难说。一说到阅读史,仿佛有多么长的跨度,便觉得自己没读过多少书,仿佛不值得书写和记录,可是细说回来,从识字开始的阅读也应该持续了十多年之久,也可以略一回头,立存此照,留作纪念了。 (小学) 我小学期间读过很多的童话故事书:《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选》等等。那时候看着这些故事,感觉这个世界真美好。依稀记得那故事中美丽的白雪公主、善良的珍珠姑娘,记得童话里善良的穷苦人总是能遇到美丽的仙子,总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心里满满的是善与美的记忆。那时候也看过一些动画片,西游记是伴着我们长大的,喜欢孙猴子的聪明、活泼。喜欢他们间的打打闹闹很有意思。童年的记忆里,总是在期待,那美丽善良的仙子、法力无边的神仙能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传授我法力,带我参观天堂。 (初中) 上了初中之后受语文老师的影响,慢慢的开始接触一些文学性又有故事书籍,吴承恩的《西游记》、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记忆最深的就是《西游记》。依然记得当时的自己看《西游记》其实是在外公的强迫下看的,外公说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每个读书人必看的书籍。但是我觉得西游记里的剧情,我通过看电视,已经滚瓜烂熟了,没必要再看。没办法迫于外公的压力,我硬着头皮看,然而没想到,这一看便看出兴

趣来了,我发现书上描述的远比电视剧里放映的细致,更能使人产生联想。电视剧看了便过了,但书却不同,看了之后会使人细细回味其中的故事情节,甚至想象更多更广更荒谬的情节。这也是我第一次觉得书远比电视剧好看!高尔基的《童年》也还隐隐约约的有些印象,还记得阿廖沙是个可怜的孩子,但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这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他有一个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的外祖母,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但同时他也有一个可怕的外祖父,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的剥削手下的工人。从阿谬沙身上我学到 了坚强。 (高中) 进入高中阶段,那时候的自由时间确实不是很多,遭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每个学生都是专心研究语数外等于考试有关的书,因此学校的图书馆也只是个摆设,甚至很多情况下门都是上锁的。但好在我们有一个很爱文学的语文老师,他极力推荐我们多读课外书,而且他会把自己爱看的书拿到我们班上传阅。记得当时翻到了《红楼梦》时,心情是有些激动与期待的。虽然很早就听过这本书,但以前也从来没有接触过,只晓得里面有个林黛玉和贾宝玉,还有个刘姥姥,并不知道里面具体的一些内容,就决定要去翻阅一下,但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自己的囫囵吞枣,看完后的感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感触刘姥姥的不易,感触林妹妹的可怜,感触宝黛爱情的中所包含命运弄人,感触当时社会的冷漠与封建的残酷。当然,也感受到了该书里面文采的细腻与飞扬,记得当时班上几乎人人会背《葬花吟》,甚至会不由自主的黯然神伤.......高中时期对鲁迅的了解也稍微多了一些,通过他的弃医从文,可以看出他的救国心切,他写祥林嫂、写孔乙己、写阿Q 是对人心的一个深刻的揭露、写老栓和小栓突出了当时人们的愚昧无知,他想要通过自己的笔尖来传达想要唤醒人们那种愚昧事项的强烈愿望,他告诉人们:不

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

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 梁衡是当今文坛中个性鲜明、思想敏锐、别具特色的作家,其散文独树一帜,曾引起过极大反响。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正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这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这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 于是他到任之后,就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从他贬潮州

我的阅读史(赖晓燕)

我的阅读史 赖晓燕 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国西汉著名大学者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书是知识的殿堂,是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也是人生的方向标。因此,阅读对于每一个追求进步的人来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如同一日三餐般重要。回首自己走过的路,深感惭愧,因为自己的阅读面太过狭窄,读过的书目不多。但今天还是静静回忆,给自己走过的岁月一个小结,给自己的心灵一个触动。 一、小学阶段“偷”读学“艺” 生长在农村的我,小学阶段除了学习教科书外,没有课外阅读的概念,那时从没有听说过“课外书”这几个字。课余时间接触得比较多的就是黑白插图配上简短文字的小人书,又称连环画。记得上中高年级时,班里好几个同学常从家里带来一些纸片发黄的连环画,我们就互相交换着看,常常在课间拿出来,几个同学围在一块儿津津有味地读着,在学校没读完,就带回家里看。那个时候,由于父母文化不多,对读书的理解较为狭义,认为读学校里的书才是务正业,课外书被当做闲书,所以不允许我们看。我在家常常背着爸爸妈妈偷偷地读那些小本连环画。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读《红灯记》这本连环画,被妈妈看到了,不由分说,就把我的书没收了,说我不好好学习,尽看

那些没用的书,我好说歹说,才从妈妈手里要回那本书,第二天还给了同学。从此以后,我更不敢在爸爸妈妈的眼皮底下读课外书了。但是,这依然没有打消我读课外书的念头,我仍然向同学借书,下午放学后躲在我家的厕所后面读书。《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洪湖赤卫队》、《红色娘子军》、《渡江侦察记》这些革命题材的连环画让我了解到革命前辈的英勇无畏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西游记》、《女儿国》、《真假孙悟空》、《真假唐僧》、《文成公主》、《李元霸比武》、《警犬黑豹》、《好事多磨》等小人书频频出现在我的课余生活,占据了我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还有一些书籍,经过几十年岁月的洗礼已慢慢淡忘,早已记不起名字,但那时读书的场景还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上六年级时,不知从哪儿找到两本作文书,我欣喜若狂,每天如饥似渴地阅读,还把好词好句摘录在自己的一个精致的小本子上,以便习作时用来借鉴。暑假里,除读连环画、作文书外,我还从院子里上初中的哥哥姐姐那儿借来其他一些书籍阅读,不过假期里读“闲书”,爸爸妈妈是不管制的,而且家里唯一的知识分子——爷爷也喜欢读书,他还常常在读完一本书后就和我交流一番。我读过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以及姊妹篇《一千零一日》,还有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等。记得读完《康熙皇帝的故事》这本书,爷爷和我坐在一起交流故事内容,使我明白那些故事只是民间传说,跟历史还是有一定出入,爷爷就此还给我讲了许多其它的历史故事,这

梁衡《何处是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衡《何处是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何处是乡愁》,完成第17-19题。(共13分) 何处是乡愁 梁衡 ①乡愁,这个词有几分凄美。原先我不懂,故乡或儿时的事很多,可喜可乐的也不少,为什么不说乡喜乡乐,而说乡愁呢最近回了一趟阔别六十年的故乡,才解开这个人生之谜。 ②故乡在霍山脚下。一个古老美丽的小山村,水多,树多。我家院子里长着两棵大树。一棵是核桃,一棵是香椿,直翻到窑顶上遮住了半个院子。香椿炒鸡蛋是一道最普通的家常菜,但我吃的那道不普通。老香椿树的根不知何时,从地下钻到我家的窑洞里,又从炕边的砖缝里伸出几枝嫩芽。我们就这样无心去栽花,终日伴香眠。每当我有小病,或有什么不快要发一下小脾气时,母亲安慰的办法是,到外面鸡窝里收一颗还发热的鸡蛋,回来在炕沿边掐几根香椿芽,咫尺之近,就在锅台上翻手做一个香椿炒鸡蛋。那种清香,那种童话式、魔术般的乐趣,永生难忘。这次回村,我站在老炕前叙说往事,直惊得随行的人张大嘴合不拢。而村里的侄孙辈也如听古。因为那两棵大树早已被砍掉,只有旧窑在,寂寞忆香椿。 ③出了院子,大门外还有两棵树,一棵是槐树,另一棵也是槐树。大的那棵上面有鸟窝、蛇洞,还寄生有其他的小树、枯藤,像一座古旧的王宫。爬小槐树,是我们每天必修的功课。隐身于树顶的浓阴中,做着空中迷藏。夏天的一个中午,正是日长人欲眠时,突然老槐树上掉下一条蛇,足有五尺多长,直挺挺地躺在树荫中。一群鸡,虽以食虫为天职,但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虫子,一时惊得没有了主意,就分列于蛇的两旁,圆瞪鸡眼,死死地盯着它。双方相持了足有半个时辰。这时有人吃完饭在河边洗碗,就随手将半碗水泼向蛇身。那蛇一惊,嗖地一下窜入草丛,蛇鸡对阵才算收场。现在,就是到动物园里,也看不到这样的好戏。 ④出大门外几十步即一条小河。流水潺潺,不舍昼夜。河边最热闹的场景是洗衣。印象最深的是河边的洗衣石,有黑、红、青各色,大如案板,溜光圆润。这是多少女子柔嫩白净的双手,蘸着清清的河水,经多少代的打磨而成的呀。河边总是笑声、歌声、捶衣声,声声入耳。

《1978—2008私人阅读史》读后感

《1978—2008私人阅读史》读后感 暑假我拜读了《1978—2008私人阅读史》,感慨颇多。它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正如编者胡洪侠在后记中所说,其好有七: 其一,这是三十年来第一本集合各个方面高手撰写的私人阅读史; 其二,生逢其时; 其三,分量重,发前人所未发,透露了私人阅读秘辛; 其四,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 其五,被采访者提供的读书经历,方法和书单可以当做样本来看,具文献作用; 其六,说了真话,可读而且易读; 其七,制作煞费苦心。 在一片繁荣的荒凉中,对很多人来说,最希望的,就是有人给提供一个书单,把每年真正的好书罗列出来供人选择。但做这个工作难度很大,首先到底哪些书算是好书,会见仁见智,人人不同,畅销不一定好,好的不一定畅销。其次列出书单的人,要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权威性。最后还要考虑受众的文化层次和修养。有些事情,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况且,阅读都是个人行为,一个人读什么书,如何选择,皆是隐私性话题,特别是文化人,并不乐意真的开诚布公。缘由也不难明了,知识人的阅读事关自身观点、表达方式甚至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形成,多属打地基的隐蔽行为,公布出来,有点类似于脱光衣服过安检。记得梁文道就有过类似的想法,想采访一批人,重点看看他们的书房,征求董桥的意见,董桥就说,这怎么可以呢,文人的书房是最能透露他自身秘密的地方,是绝对不能允许别人进入的,好像梁文道最后只好作罢。 《1978——2008私人阅读史》也遭遇过这种尴尬,其中某些学者就拒绝提供书单,尤其是那些自己安身立命之本高度依赖外部资料的人,他们是绝对不会提供自己的阅读经历的,没办法,编者也只好退而求其次,根据采访中被采访人提到的著作自行制定一份书单。编者的意思,是最后每一个被采访者,按照三十年三十本书套路,提供三十本书。但实行下来,却完全走样。有的很规矩地列了三十本书,有的超过三十本,有的只列出三本,还有的干脆说,碰见什么读什么,没有特别爱好。抛开这些参差不齐,宏观看去,50后和60后(该书采访的对象只有一个70后,因为这两代人才有完整的三十年阅读史)的阅读经历高度一致,他们在相同的年代,读相同的书,思考的问题和走过的路也差不太远,因此,三十多人提供的书单,有一大部分是高度重合的。这种在相同的年代,读相同的书,思考相同的问题的事情,今天看起来很有意思。 他们都是从文化荒漠中走出来的人,经历过今天的人难以想象的阅读饥渴。出版编辑界大佬沈昌文就说过,一本被删减得七零八落的《情爱论》印了三十万册,《宽容》首印就十五万册,更有许多为了买一部文学名著而半夜到书店排队,挤碎门玻璃的事情。有一学者提供的故事更有意思,当年有朋友给他家送去一部《基督山伯爵》,他的父母居然杀鸡买肉沽酒款待,而这本书自从进了家门就不停地被借走,借书者络绎不绝。这种匪夷所思却真实发生的事儿,今天听起来犹如天书,不可思议,却是中国人经历过的真实历史。三十年河东河西之间,中国人就这样由阅读饥渴排队买书难,不知不觉走到了今天,阅读疲劳,书排队卖着难。 对喜欢读书的人来说,可以庆幸赶上了一个不错的时代,也可以哀叹生不逢时,因为读书不再具有神圣性,知识也不再被尊重,平板时代和微博时代的人们,都不怎么爱读书,更不喜欢买书,传承千载的立体阅读,深度思考,精神愉悦,今天被屏幕上动来动去的手指和140字的新八股以及急躁毫无耐心所取代。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载体一旦形成,一定会反过来限制和框架人的思维和表达自由,过度陷入浅显平面快捷的表达方式,最后一定会影响人的思考深度和广度,让人变得浅白,浮躁和失去淡定从容。任何时代都有一种或者几种不

我的读书史 初中作文【1000字】

我的读书史初中作文【1000字】 五岁时,我的生日礼物是一本来自姐姐的《寓言故事》。那是我的第一本书。 蓝色为主打色,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横向排版的8k纸。里面的字又大又漂亮,字上面还有一行小小的拼音。当然还有我最爱的插图。 原本不大的书在幼时的我眼中却无比的厚重与庞大。也许从那时起,书就注定要融成我心中的一部分。 还记得那书中有一篇故事就是写三只蝴蝶的友情。当时一年级的我,爱极了那美美的、飘飘然的蝴蝶,硬是要拉过来两个我最要好的伙伴去扮演那三只蝴蝶,然后天天“X蝴蝶、X蝴蝶”的叫唤着跑来跑去。现在想起来惹得我们仨发笑。 第一本不带拼音的书是在七岁时买的《一千零一夜》,那些国外的神话实在让我搞不懂,总会想:不是盘古开天辟地然后女娲造人么,到了西方就成了上帝创造了世界然后亚当夏娃是人类的祖先。后来我才明白,是一个叫“文化差异”的东西在搞鬼。 脱离了神话,开始拓展到各个领域。

去看小说。当时对于我来说最好看的是《笑猫日记》是最好看的。接着是一系列杨红樱的书。其实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只会笑的猫与爱打滚的老鼠。 五六年级时,开始看科幻、魔法一类的小说,典型的《哈利波特》还有一系列的《XX小王子》。在看完那些之后,我便有了写作的念头。也曾尝试着下笔去写,但总觉得不行。每次停笔去读,就觉得写的特别烂,然后就搁笔了。 小升初的暑假,是我疯读名着的时期。因为姐姐爱看,所以家里有好多。《茶花女》、《汤姆叔叔的小屋》、《简爱》、《傲慢与偏见》、《雾都孤儿》大概就这些。其实有很多时候都看也看不懂,只好硬肯。实在不理解时就问问姐姐。总之那个暑假是一片天堂也是对于不爱名着的我来说是一片地狱啊! 初中以后,学习猛地一紧张,每次都是手痒痒的望着书,却不得不去写作业。后来适应了,又重新拿起书,生活又充实起来。 直到七年级升八年级时,我的读书观发生了改变。那年暑假我去了英国。同团的学哥学姐,个个都是优等生。与他们聊读书,我才发现自己读的真是少之又少。紧张感随即而来,蔓延在全身。从那时起,我便不再只看小说。常常看一些散文诗歌集。 我在读书方面也误入过歧途。六年级有段时间,我特别痴迷言情小说,桌肚里、柜子里满满的都是。后来我一狠心抱着垒的高高的书,重重的砸在班主任的

朱永新 阅读史也就是精神发育史

朱永新阅读史也就是精神发育史 2012年04月21日星期六新京报 多年前,朱永新四处激呼“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使得回顾自己的阅读史,重新检视自己的精神发展史,成为一场持续良久的精神运动。 然而,在读书人那里煽起阅读的自我省察,远非朱永新呐喊之抵岸。他一如既往奔走呼告,不懈地挖掘、阐释阅读的意义,从个人推至国家,从私人行为提升至社会公共生活。

激越的宣言,容易失声于冗长的时间,湮没于浩瀚的人群。朱永新自是对此了然于心,除呐喊疾呼之外,他与他的新教育团队,践行着关于阅读的点滴可能性,在现有的体制内辛勤开拓一片可能的自由空间。 本次访谈中,朱永新从自己的阅读经验出发,为我们分析了阅读在当下中国的处境,并解读阅读的力量与荣光。对于一个人而言,阅读是一种关于成长与完善的宗教,而对于一个社会而言,阅读则是关于人类文明与尊严的仪式。 朱永新身上,有着难得的乐观与从容,他的笑声几乎贯穿了整个采访过程,即便谈及令人焦急的现状,亦不吝微笑以对。 这种力量来自阅读?他点头,笑得纯净而憨拙。 阅读让我远离喧嚣 新京报:你一直在为“阅读”吆喝,作为一位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人,官员、学者、民间教育组织创办人,在你个人的当下生活中,阅读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朱永新:是啊,我一直在为阅读而吆喝,为阅读做义工,呵呵。 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我个人而言,首先,阅读让我超越世俗生活,心境变得宁静。作为一个行政官员,很多人可能会更多想到个人升迁、领导评价、人际交往,会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对外部世界的考量上。但是,因为阅读,我会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省察自己的内心,关注内心的充盈,从浮躁重归平和。 其次,我把工作和阅读结合起来。人随时需要学习,作为工作中的人,必须有为工作而阅读的使命。无论是过去在苏州做市长,还是现在到民进中央做副主席,包括我之前在苏州大学做教务长,我都会读大量与我分管领域相关的书籍,可以说,我所有工作阶段取得的成绩,都与阅读密切相关。 另外,我也会因考虑自己的长远发展而阅读,比如《大国悲剧》、《民主是个好东西》,看起来与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对我的思维、对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把握局势有很大帮助,也不可不读。 还有一种我看得比较多的,就是人物传记。我觉得人经常需要从英雄那里汲取养分和力量。追随伟大的灵魂,可以让自己走得更远。另外就是读那些真正不朽的著作,那些不仅是人类的精神丰碑,更是丰美的人类精神盛宴,滋养灵魂。 领导干部最该读书 新京报:你为何如此强调为工作而阅读这一点,将其称为“使命”? 朱永新:也许你听起来觉得为工作而阅读挺正常的。但是,你去现实中看看,尤其是官员,有多少人在读书?非常少。为什么我们的官员,经常会出现决策错误,在我看来,就是不读书不学习不思考的结果。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我当着总书记的面,建议领导干部要“少一点烟酒味,多一些书卷气”。 领导干部的阅读,应当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群体阅读之一。原因不难理解:领导干部的视野是否开阔,对于自己分管领域是否熟悉,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率与效果,甚至会影响到

我的读书史作文800字完美版

我的读书史作文800字 我一直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且坚信我是读书的料。可笑的是现实是反的。 我出身农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父母认为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去,前途将会万丈光芒,就像"鲤鱼跃龙门"那样,可想而知他们寄托了多大的希望在我身上。可我却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了他们。 读书的开始,我是骄傲的。我在一个条件不好,连英语课都没有的小学读书。似乎我每天只搞一点点的学习也能考个好成绩。我当时是膨胀的。这显然是我读书史败笔的开端。 自负的极端是自卑。初中同学们都很优秀,给了我很大的压力。因为没有英语基础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我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的课上一直似懂非懂,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上又有其他几门功课,极大的打击了我的信心,变得自卑起来。当时成绩还是中上游,可慢慢的变得松懈起来。以至于生地会考前一天我还在家看电视被我爸妈骂了一顿。初中三年怀着这样的心态浑浑噩噩的混了过去。 在不久前,我看到?谁动了我的奶酪?里又一段话:拥有奶酪,你就拥有幸福,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你就会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变质;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会越早发现新的奶酪;朝新的方向前进,你就会发现新的奶酪;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并享受变化!当时我就在思考属于我的"奶酪"是什么?又在哪里?以前不管是别人问起还是作文里写什么理想、什么心仪的大学。都堂而皇之的敷衍过去。因为心中并没有这个想法。 在上了高中之后,才知道是不行的。我悄悄的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我真的很羡慕那些成绩好的人,问他们,他们都不谋而合的告诉我:有时,你的目标真的对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就算很苦,也是苦中作乐的。我刚开始是不理解的,有了目标后,我也感同身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他们在一起真的受益匪浅。 我走出了自负与自卑,再过两年就高考了,纵观我的读书史。可谓历经坎坷,才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不知喜耶?悲耶?也许只有认真对待你的人生,人生才会认真的对待你。‘’天生我才必有用‘’固然没错。像《伤仲永》里仲永天资聪慧,可后来不加以勤奋学习,最终成为普通人。‘’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我本是个普通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勤奋学习呢? 现实是反的,可现实是真的。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这是2013年世界教育研究队对于阅读力量达成的共识。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是没有希望和未来的。对于人类来说,阅读是一种生命本体的相互映照,是人类文化的集体守望;对于教育来说,阅读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教学手段,是授之以渔的最终目的;对于社会来说,阅读是对人类崇高价值的应有坚持;对于个体来说,阅读又是开阔眼界、启迪心灵、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最好方式。 阅读在民族和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理论意义如此重要,那么在真正的实践意义上是否如此吶?答案是肯定的。 世界上有两个国家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的犹太人有一个习惯,当孩子出生时,母亲会翻开《圣经》,滴上一滴蜂蜜让孩子去舔,让孩子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以色列人如此热爱图书热爱阅读,所以尽管以色列人口稀少,却人才济济。以色列的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但那里的人凭借自己的智慧把自己的国家变成了绿洲,而且生产的粮食结余较多,源源不断地对外出口创造财富。另一个国家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不及中国的百分之一,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匈牙利的诺贝尔奖得主很多,他们的发明也普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火柴、圆珠笔这样的小物件,也有变压器、电视显像管这样的管端产品。于此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并非泛泛而论的小事,而是要上升到国家战略的根本举措。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始终坚信,每一粒种子都有一股神奇的生命力量,这股力量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而阅读,则能够给这粒种子以美好滋养,并唤醒其中蕴藏的伟大和神奇。新教育实践者呼吁教师把阅读作为教学实践的重点,践行用快乐的阅读经历让学生爱上阅读,让主动阅读的习惯伴随学生的一生。在现代化的进程造福人类的同时它所产生的问题也深深地困扰着我们,这样就更需要一种精神的引领,需要阅读的力量来支撑。我想这就是提倡在孩子的童年时期语文学科素养阅读教学的背景与关键意义之所在。 在我国的教育实践当中阅读教育也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在语文新课标的规范要求上,要求小学阶段的教师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阅读教学占据很重的比例。阅读是树人之源,是语文素养的核心。重读以树人便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目标。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梁衡《享受生命》阅读答案

梁衡《享受生命》阅读答案 : 篇一:《人人皆可为国王梁衡》阅读答案 人人皆可为国王——梁衡①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因此王位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②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以“尺”去量房屋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它了。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能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亦有他的局限。比如他就不能享受村夫之乐、平民之趣。《红楼梦》里凤姐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因担心失去生活之趣对王位都不感兴趣。③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享受高呼万岁的崇敬,享受鲜花和红地毯。你看歌星、球星是追星族的国王;作家、画家是欣赏者的国王;学者、教授是他学术领域的国王;幼儿园的阿姨、小学校的教师整天享受着孩子们的拥戴,也俨然如王一一孩子王。就是牧羊人,在蓝天白云下长鞭一甩,引吭高歌,也有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国王感?.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北宋时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好去当“民”。“凡有井水处都有柳词”。因而他在词坛成为了自己的国王一一词王。林则徐被清政府贬到新疆伊犁,沿途官民却争相拜迎,泪洒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到住地后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以至于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在人格王国里林则徐被推举为王。⑤

我在阅读中得到快乐

我在阅读中得到快乐 阅读,一种美丽的享受,一种忧伤的情调,一种高贵的状态,一种孤独的守候,一种精神的牵引。 这些美丽的文字,如花般绽放在我们一步步前行的路途中。一些文字诉说的往日情怀是甜蜜和忧伤的茉莉,清新淡雅而又古趣盎然;而一些文字是年年岁岁诉说故事的紫藤,古拙轻巧但又沉重厚实。花儿竞相开放,我们倾听这些花朵的绽放,就是美丽的阅读和审视——花瓣儿徐徐舒展,并在岁月雨露中成熟芬芳。从别人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自己成长的痕迹。 阅读,好像是在悠悠南山,采撷菊花,品味一杯热气腾腾的清茶; 阅读,好像是在丁丁泉池,举杯邀月,品尝一盅香醇可口的美酒;抿抿嘴,嫣然一笑。 沏一杯清茶,点一盏心灯,伴一窗幽竹,持卷低吟。在书香的氤氲中,一洗尘心。沉淀浮躁,远离喧哗,包容世态炎凉,超越人生博弈,聆听纯净的天籁,细数花瓣上露珠滴落的声音。 在阅读里,细细地品味书香、书魂、书音、书韵,静静地感受怡然、泰然、淡然、超然的情趣。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享受、智慧的传承,是对生命永远的承诺。

阅读是一种心境。静静倾听,思绪翻飞,海阔天空,任你翱翔。 阅读是一种享受。享受阳光明媚,享受空气清新,享受历练深邃,享受青春快乐,享受心灵幽然,享受人生别样。 阅读是一种倾听。倾听花开的声音,倾听无声胜有声的境界。阅读是一种欣赏。欣赏那一个浅浅的淡抹的微笑的嘴角,冲淡你心头的惆怅,欣赏一束淡淡的康乃馨,清雅而悠扬的花香,盈满无尽的思念和幸福的情愫。 在智慧的氛围中提升自己,在高尚的氛围中净化自己。 阅读,让人变得懂事、文明;阅读,让人变得完美、高尚;阅读,使人类走出了蛮荒;阅读使人类有了自己的历史……文明与阅读密不可分的,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阅读史。 有书可读的每一天。生命对你我,都是恩赐。

《周国平论阅读》读后感:做大师的学生有感

《周国平论阅读》读后感:做大师的学生有感《周国平论阅读》 -------做大师的学生有感 叶素盈 读经典就是进入人类精神生活系统,从而使自己过高品质精神生活的最重要途径。 周国平 有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叫作“阅读改变人生”,阅读改变的不是人生的表象和外观,而是改变人生的格调、气象和境界。它带给我们的主要不是一些表面的外在的成功,而是内在的优秀,正像培根说的“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的意义在于它在超越世俗生活 1 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因此一个人的阅读史,即是他的心灵发育史。 所以,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学生为完成作业背书、休憩时看时尚杂志、不切实际的科幻书、杜撰的穿越书等等绝不是真正地阅读。那真正的阅读是什么, 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他是一个人的灵魂在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一个人如果并无精神上的需求,读什么倒无所谓;但要让阅读成为获得精神粮食的途径,就必须慎于选择。很多人都很苦恼,怎么选择呢,这个“专家”推荐了一个书单,那个“名人”推荐了一个书单,又一个“大师”列了一个书单,这样的书单太多太多,但一家之言不能成为选择的标准。放下所谓的专家标准,放下所谓的名人标准,放下所谓的教科书标准,“大

浪淘沙,留下的就是金子”。只有经历了时间洪流检验的书籍才能成为永恒,我们又将之称为“经典”。 什么是经典,在不同的人的眼睛里,对经典有不同的解释。我们有一种常见的看法,认为经典就是文学名著,什么曹雪芹,什么雨果,什么列夫托尔斯……但是作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和专业成长,单靠文学名著是远远不够的。汪涌 2 豪教授说:“不能仅将经典局限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上,许多人文社科类著作,包括一部分自然科学著作,因对人的处境有真切的关心,对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命运有深刻周彻的肯认,对人内心经验有感同身受的体谅,并精鹜八极,鞭辟入里,也都是经典,都应成为我们阅读的重点。” 了解了什么是经典,那怎么读经典呢,人们普遍认为经典一定要好好读,读的深刻、读的透彻,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看到这些要求,人们读经典的欲望瞬间下降了,因为压力太大,怎一个“累”字了得。 周国平却说,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别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当作“闲书”读就好。由此不由得想起毕淑敏的《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她的一生都在读《人鱼公主》。有人在心里偷偷地笑话:“五十岁的人去读童话《人鱼公主》。”可是你看,十岁读不出三十岁的感悟,五十读不出二十岁的张扬,只要读了,有点浸染与熏陶就够了,谁一次可以读尽一生呢。《周国平论阅读》第三辑至第九辑就记录了周国平的阅读经历,在他的阅读体会中,我发现就像他自己说的,一本经典的阅读,千万别当教科书去读,而要不感兴趣的就跳读、喜欢的就精读,读不懂的就放弃,读懂的地方就享受。就像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的:“好读书, 3

我的个人阅读史

我的个人阅读史 在看到这个题目时,不禁想起了我实习所在的学校举办的一次阅读书籍比赛,看谁阅读的书籍最多,把自己的阅读史做一个汇总。实行交流,杨艳萍老师交流的一篇《我的阅读历程》交流稿,当时听了杨老师的交流,自己只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佩服!我是一个读书很少,知识匮乏的教师,我很佩服张老师从小就开始读那么多的书,而且说出的话以及写出的文章是那么的有文采!于是当时给自己暗暗下决心,从现在开始:我要多读书! 回想自己的读书经历,感觉无从说起、更是无从写起,因为我没读多少书,即使是读过的,记忆也不是很深刻了,尤其是小学、初中时的读书!下面就简单的说说自己的读书经历吧! 一、小学阶段 我的小学时在农村上的,而且当时的环境是:一到三年级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家里的父母也是种地的,家里没有什么书,买就更不可能了,要想买书还得去离家将近200里的城镇里,家里只有当时我们见过的小人书,因为年级小、理解的字不多,所以我的小人书也是以看图画为主,说实话现在我也记不清楚那些小人书的书名,只记得那是讲小兵张嘎那类型的故事(也就是我们在和日本人战争时期的书),就小兵张嘎对我的印象最深,年幼的我对张嘎充满了敬佩、觉得他是那么的聪明、那么的机灵,所以就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地看这本小人书,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比较深,记得还有一段时间我还在模仿小兵张嘎的动作、行为、说话甚至想自己连性格也改变一下!

再就是我们课堂上的课文,我们学习的我绝大部分都能背下来,因为我们没有课外书,只有课本,而且妈妈每天回去对我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学习除了数学就是语文,除了课本就是课本,我没有什么多余的书,于是就每天看语文书,为了完成妈妈的意愿学习,我就开始背课文,每天背,所以当时我们所学习的小学语文书,我几乎课课能背下来!对于现在孩子们每个星期背的唐诗、宋词我几乎没有接触过,就课本上的几首背过!什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更别说了! 二、初中阶段 上初中虽然情况有所好转,去我们的城镇里上学,班级也是固定的、一个年级一个班级,但是因为家里的经济条件、再加上自己也没有那样的习惯和爱好,所以对读书没有要求也没买过什么书!上初中理解的字多了,于是就把家里唯一的读物—小学时的小人书拿出来看看,这时开始读字了,开始体会小人书里的人物了。但是遗憾的是我在刚理解、有点水平读书的时候,我没有读其他的书!记得仅仅在初三中考完那年的暑假里,我一个人呆的实在是没事干,于是看看舅舅的《故事会》看到了里面讲了很多故事,而且这些故事都不长,不但能够提起我读书的兴趣,还不会因为文字多而产生压力。是一本难得的刊物。《故事会》中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有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也有让人捧腹开怀的幽默故事;有含意深刻的哲理故事;也有街谈巷议中的传闻逸事;有古代民间的故事;也有现代生活中的故事.到感动的地方自己的眼泪也随着作者而流泪…..就是这样我慢慢的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