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消渴病常见穴位及耳穴的定位

消渴病常见穴位及耳穴的定位

消渴病常见穴位及耳穴的定位
消渴病常见穴位及耳穴的定位

耳穴压豆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

内分泌屏间切迹底部

糖尿病点没找到

脾耳甲腔的后上部,即肝穴下部

胰(胰胆)肝肾两穴之间

三焦外耳门后下,肺与内分泌区之间

足(趾、跟、踝)对耳轮上脚的内上角

肾对耳轮下脚的边缘

神门三角窝内,靠对耳轮上脚的

下、中1/3交界区

心耳甲腔中心最凹陷处

饥点外鼻与肾上腺连线中点

渴点外鼻与屏尖连线中点

穴位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屈肘90度,侧掌,当阳溪与曲

池的外弧连线的上1/3的中点处取穴)

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当胫骨内侧面后缘处

血海髌骨内上缘2寸(左手掌心按在患者右髌骨上,拇指尖所在处)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2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足三里在犊鼻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涌泉蜷足时,在足心前三分之一的凹陷处

大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天枢脐中旁开2寸

肺腧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神阙脐窝正中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睛明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翳风在耳垂后方,乳突高点与下颌角之间连线中点

的凹陷处

丝竹空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四白穴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常见疾病耳穴

常见疾病耳穴取穴 感冒:肺、肾上腺 咳嗽:肺、肾上腺、气管、屏尖、交感 哮喘:肺、肾上腺、气管、交感 肺气肿:肺、气管、肾 慢支:肺、气管、肾 肺炎:肺、气管、肾上腺、交感 失眠:心、肾、脑干、皮质下、神门、枕 嗜睡:心、肝、脾、胃、皮质下 胃痛:胃、脾、肝、交感 胃下垂:胃、脾 呕吐:胃、贲门、食道 泄泻:大肠、小肠、脾、胃 便秘:直肠、大肠、皮质下 眩晕: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心、肝、脾、肾 神经衰弱:神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心、脾、肾 健忘:神门、皮质下、交感、心、脾、肾 腹痛:内分泌、脾、胃、神门 心绞痛:心、皮质下、交感、肾 水肿:皮质下、肺、脾、肾、膀胱 头痛:脑干、额、枕、神门、皮质下 高血压:肝、心、降压点、枕、肾上腺 低血压:皮质下、神门、交感、心、肾上腺 糖尿病:肺、脾、肾、内分泌 月经不调:内生殖器、卵巢、肝、脾、肾、内分泌、缘中 痛经: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神门 带下病:内生殖器、盆腔、脾、肾 子宫脱垂:内生殖器、肝、脾、肾、交感 结膜炎:眼、肝、肾、皮质下 沙眼:眼、目1、目2、肝、耳尖 鼻炎:内鼻、肺、肾上腺、内分泌 咽炎:咽喉、肺、神门、肾上腺 扁桃体炎:肝、扁桃体、咽喉、心 耳鸣耳聋:内分泌、皮质下、内耳、神门 牙痛:垂前、屏尖、牙、面颊区 口腔溃疡:肺、心、口、舌 痤疮:面颊区、肺、胃、大肠、内分泌 湿疹:肺、脾、神门、肾上腺 荨麻疹:神门、枕、肾上腺、肺、内分泌 痔疮:直肠、大肠、皮质下、肾上腺、外生殖器 癃闭:肾、交感、膀胱、外生殖器、皮质下、尿道、神门尿失禁:肺、脾、肾、三焦 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皮质下、脾、胃、肝、肾

国际耳穴定位

国际耳穴定位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国际耳穴定位 1 耳轮部计11穴 耳中 erzhong(HX1) ear center [定位]在耳轮脚处,即轮1区。 [主治举例] 呃逆、胃痛、小儿遗尿。 直肠 zhichang(HX2) rectum [定位]在耳轮脚棘前上方的耳轮处,即耳轮2区。 [主治举例]腹泻、便秘、脱肛、内外痔。 尿道 niaodao(HX3) urethra [定位]在直肠上方的耳轮处,即耳轮3区。 [主治举例]尿频、尿急、尿痛、遗尿。 外生殖器 waishengzhiqi(HX4) external genitals [定位]在对耳轮下脚前方的耳轮处,即耳轮4区。 [主治举例]带下、阴痒、遗精、阳痿。 肛门 gangmen(HX5) anus [定位]在三角窝前方的耳轮处,即耳轮5区。 [主治举例]里急后重、脱肛、痔痛。 耳尖 erjian ear apex [定位]在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即耳轮6、7区交界处。[主治举例]麦粒肿、急性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多种疼痛。结节 jiejie(HX8) node

[定位]在耳轮结节处,即耳轮8区。 [主治举例]头昏、头痛、高血压。 轮1 lunyi(HX9) helix1 [定位]在耳轮结节下方的耳轮处,即耳轮9区。[主治举例]发热、急性扁桃体炎、高血压。 轮2 luner(HX10) helix 2 [定位]在轮1区下方的耳轮处,即耳轮10区。[主治举例]同轮1 轮3 lunsan(HX11) helix 3 [定位]在轮2区下方的耳轮处,即耳轮11区。[主治举例] 同轮1 轮4 lunsi(HX12) helix 4 [定位]在轮3区下方的耳轮处,即耳轮12区。[主治举例] 同轮1 2 耳舟部计6穴 指 zhi(SF1)finger [定位]在耳舟最上1/6处,即耳舟1区。 [主治举例]手指外伤疼痛、化脓性指头炎。 腕 wan(SF2) wrist [定位]在耳舟自上向下第二个1/6处即耳舟2区。[主治举例]腕部扭伤。 风溪 fengxi wind stream

耳穴压豆针对疾病取穴

1.感冒 (1)主穴 ?肺在耳甲腔,心穴的上下方和后方,呈马蹄形区域 ?肾上腺耳屏外侧下1/2隆起平面的中点 (2)配穴 ?发热者加耳尖(耳轮顶端,将耳廓从中耳背向前反折,耳轮最高点)放血 ?伴有流鼻涕、流眼泪者加风溪(指、腕两穴内缘区域) ?咽喉痛者加咽喉(耳屏内侧面上 1/2 的中点) ?头痛者加额(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下缘中点)、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 2.咳嗽 (1)主穴 ?肺?气管在耳甲腔内,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肾上腺?屏尖对耳屏外侧上1/2隆起平面的终点?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心、胸椎?发热者加耳尖(耳轮顶端,将耳廓从中耳背向前反折,耳轮最高点)放血 3.哮喘 (1)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神门、胸(对而轮上1/5)?发热者加耳尖放血。 4. 肺气肿 (1)主穴 ?肺?气管?脾?肾 (2)配穴 ?胸闷者加心、胸椎 5. 慢性支气管炎 (1)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屏尖?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肾?胸闷者加心、胸椎?发热者加耳尖放血 6. 肺炎 (1) 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神门、胸?发热者加耳尖放血 7. 心律失常 (1)主穴 ?心?交感?皮质下?神门 配穴 ?心悸者加肾上腺?失眠者加脾、肾?眩晕者加枕、肝 8. 失眠 (1)主穴 ?心耳甲腔中央凹陷处 ?肾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直下方的耳甲艇处 ?脑干轮屏切迹正中凹陷处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前下方 ?神门降压点与盆腔连线中下 1/3交接处 ?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 (2)配穴 ?心烦易怒者加肝(耳甲艇的后下方)?体质虚弱者加脾(耳甲腔的后上方,胃穴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腰膝酸软,

耳穴埋豆联合乳房穴位按摩对促进产妇乳汁分泌的效果观察

!作者简介! 王仙(1976-)9女9本科9副主任护师9护士长.!收稿日期! 2013-09-05耳穴埋豆联合乳房穴位按摩对促进产妇乳汁分泌的效果观察 王!仙"余莉梅"徐!影 (衢州市中医医院9浙江衢州!324002 )摘!要!目的!观察耳穴埋豆联合乳房穴位按摩对促进产妇乳汁分泌的效果 方法!200例足月妊娠单胎分娩的产妇9按分娩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9对照组进行常规产后护理9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耳穴埋豆和乳房穴位按摩9比较两组产妇泌乳时间\泌乳量和乳房胀痛程度 结果!观察组泌乳时间早于对照组\产妇泌乳量多于对照组\乳房胀痛程度轻于对照组9经比较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0.05 结论!耳穴埋豆联合乳房穴位按摩能促进产妇泌乳9增加泌乳量9缓解乳房胀痛感 关键词:产妇9泌乳9耳穴埋豆9穴位按摩!!d o i :10.3969/j .i s s n .1671-9875.2014.03.034中图分类号!R 245.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9875(2014)03-0279-03!!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品9 任何代乳品都无法代替 母乳喂养不仅对婴儿的成长发育极为有利9且可促进母子间感情交流9减少母亲乳房的疾 病发生率9 有效促进产妇产后子宫复原[1] 产后缺乳和乳量不足\乳房胀痛一直是困扰许多产妇的问题9产后早期促进泌乳\减少乳房胀痛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 本院妇产科自2011年始9开展耳穴埋豆和乳房穴位按摩9对促进产妇乳汁分泌收到较好效果 为探讨确切疗效92012年6月至12月9对100例单胎足月分娩的产妇进行耳穴埋 豆联合乳房穴位按摩9并与同期对照组作比较9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G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 012年6月至12月9单胎分娩产妇200例9年龄19!40岁9平均年龄27.2岁9孕周37!42周9体重54!80k g 9无妊娠并发症9无心肺疾病9阴道分娩85例9剖宫产115例 新生儿体重2.80!4.45k g 9新生儿出生后1m i n 的A p g a r 评分$8分 将200例产妇按分娩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两组产妇及新生儿一般情况比较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1. 2.1!对照组!按照产科常规进行母乳喂养宣教及指导9采用早吸吮\勤吸吮\按需哺乳9指导正确的哺乳技巧与人工挤奶方法等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9产后第1天给予耳穴埋豆联合乳房穴位按摩9连续3d 1.2.2.1!耳穴埋豆方法!根据耳穴分布9 取内分泌\胸\子宫\交感等穴9常规消毒9用王不留行籽对准穴位贴紧并稍加压力9使产妇有酸\麻\胀感9指导产妇自行按摩3!5次/d 91!2m i n /次9以耳廓发热为度 1.2.2.2!乳房穴位按摩方法!由责任医生对产妇进行辨证施治9对气血虚弱型产妇取少泽\足三里\膻中\乳根4穴9用补法手法按摩9对肝郁气滞型产妇取少泽\内关\太冲\膻中\乳根5穴9用泻法手法按摩 按摩方法:产妇仰卧位9用手掌推摩胸部及乳房周围每日2个循环9首先左乳顺时针方向\右乳逆时针方向推摩各20!30次9以局部有热感为佳9然后9掌心固定乳头9轻轻地作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揉20!30次9最后9用拇指按压穴位每穴2m i n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1.3.1!产妇泌乳时间!产妇泌乳时间指胎盘娩出后9用正确手法挤压乳房9首次挤出乳汁的时 间[2] 分别在产后"241\24!481\49!721三 个时间段观察泌乳始动情况 1.3.2!产妇泌乳量及代乳品使用情况!记录两 组产妇产后721的泌乳量及代乳品使用情况 乳汁分泌的疗效判断标准根据乳汁量是否满足新生儿需要及代乳品添加情况分为显效\有效\一般\无效4种 显效:乳量明显增加9新生儿完全用母乳喂养9不添加代乳品9有效:乳量增加明显9新生儿进食量的2/3以上用母乳供给9余用代乳品9一般:乳量增加明显9新生儿进食量的1/3用母乳供给9 余用代乳品9无效:乳量增加不明显9新生儿完全人工喂养或仅1/3以下进食量用母乳提供 显

国际耳穴定位

国际耳穴定位 1 耳轮部计11穴 耳中erzhong(HX1) ear center [定位]在耳轮脚处,即轮1区。 [主治举例] 呃逆、胃痛、小儿遗尿。 直肠zhichang(HX2) rectum [定位]在耳轮脚棘前上方的耳轮处,即耳轮2区。 [主治举例]腹泻、便秘、脱肛、内外痔。 尿道niaodao(HX3) urethra [定位]在直肠上方的耳轮处,即耳轮3区。 [主治举例]尿频、尿急、尿痛、遗尿。 外生殖器waishengzhiqi(HX4) external genitals [定位]在对耳轮下脚前方的耳轮处,即耳轮4区。 [主治举例]带下、阴痒、遗精、阳痿。 肛门gangmen(HX5) anus [定位]在三角窝前方的耳轮处,即耳轮5区。 [主治举例]里急后重、脱肛、痔痛。 耳尖erjian(HX6.7i) ear apex [定位]在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即耳轮6、7区交界处。[主治举例]麦粒肿、急性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多种疼痛。结节jiejie(HX8) node [定位]在耳轮结节处,即耳轮8区。 [主治举例]头昏、头痛、高血压。 轮1 lunyi(HX9) helix1 [定位]在耳轮结节下方的耳轮处,即耳轮9区。 [主治举例]发热、急性扁桃体炎、高血压。 轮2 luner(HX10) helix 2 [定位]在轮1区下方的耳轮处,即耳轮10区。 [主治举例]同轮1 轮3 lunsan(HX11) helix 3 [定位]在轮2区下方的耳轮处,即耳轮11区。 [主治举例] 同轮1 轮4 lunsi(HX12) helix 4 [定位]在轮3区下方的耳轮处,即耳轮12区。 [主治举例] 同轮1 2 耳舟部计6穴 指zhi(SF1)finger [定位]在耳舟最上1/6处,即耳舟1区。 [主治举例]手指外伤疼痛、化脓性指头炎。 腕wan(SF2) wrist [定位]在耳舟自上向下第二个1/6处即耳舟2区。 [主治举例]腕部扭伤。

耳穴压豆资料

常用耳穴定位 耳穴分布规律:(头面部—耳垂或附近;上肢—耳舟;下肢—对耳轮上下脚;躯干—对耳轮;胸腔脏器—耳甲腔;腹腔脏器—二甲艇;盆腔脏器—三角窝;消化道—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一、耳甲腔部: 心:耳甲腔正中最凹陷处(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等) 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处(生殖系统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皮肤病)肺(又称肺点、结核点、肺气肿点):耳甲腔内,心上下呈马蹄形区域(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 气管:在耳甲腔内,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咳喘等) 三焦:耳甲腔底部内分泌穴上方,外耳门后下,肺与内分泌区之间(便秘、腹胀、上肢外侧痛) 二、耳屏区: 上屏:耳屏外侧面上1/2处(主治糖尿病、尿崩症、口干多饮等) 下屏:耳屏外侧面下1/2处(主治多食、糖尿病,甲亢等) 屏间(又称珠顶):耳屏上部隆起的尖端(发热、牙痛) 外耳:屏上切迹前方近耳轮部(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鸣等) 肾上腺:在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低血压、咳嗽、哮喘、晕厥、感冒、腮腺炎等)三、对耳屏部位: 头痛穴(主穴:神门、皮质下) 配穴:额: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 颞: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 枕: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 对屏间(又称平喘、腮腺):对耳屏的尖端(哮喘、腮腺炎、皮肤瘙痒等) 缘中(又称脑点、遗尿点):对屏间与轮屏切迹之间(遗尿、内耳眩晕)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失眠、多梦、疼痛、眩晕、耳鸣) 脑干:轮屏切迹处(癫痫、中风、抽搐等) 耳垂区: 垂前(又称拔牙麻醉点。神经衰弱点):耳垂正面前中部(神经衰弱、牙痛) 内耳:耳垂正面后中部(耳鸣、内耳眩晕症,听力减退) 面颊:耳垂正面。眼与内耳之间(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痛等) 四、耳甲艇部: 膀胱: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大肠穴直上方(淋证、癃闭、遗尿) 肾: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小肠穴直上方(腰痛、耳鸣、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胰胆:在肝、肾穴之间,左耳为胰,右耳为胆(胰腺炎、糖尿病、胆病) 肝:胃和十二指肠的后方,在耳甲艇的后下部(主治胁痛、眩晕、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等) 脾:肝穴的下方,耳甲腔的后上方(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内耳眩晕等) 交感:对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内侧交界处(循环、消化系统功能失调,痛经)五、耳轮脚周围: 胃:耳轮脚消失处(胃痛、呕吐、消化不良、胃溃疡、失眠) 贲门:在耳轮脚下方外1/3处(贲门痉挛、神经性呕吐)

耳穴选穴原则

耳穴选穴原则 事实上耳穴疗法的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主要取决于4个基本因素:诊断明、配方好、穴位准、手法对。取穴原则如下:一、按特定穴取穴:如降压点—降压升压点—升压;脊柱沟—用于治疗脊后背痛;风溪穴(过敏取)有三抗一提功能(抗炎、抗过敏、抗风湿、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所以能治疗风湿、炎症、过敏症等。二、经验取穴:可根据临床成功经验取穴;用一成方取穴的经验,如小儿尿床,即取肾、膀胱、神经系统皮下、缘中、耳中五穴,疗效十分满意。神门和枕均有镇静、安眠、阵痛等作用,称姊妹穴,故腹胀勿用。三、相应部位取穴四、按藏象辨证取穴:即根据祖国医学中藏象学说的理论,按照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进行辨证取穴的方法。例如,藏象学说认为“心主神明”,故“心”穴可以用于治疗失眠、神经官能症、癔病等;又如治疗脱发,藏象学说认为“肾其华在发”,故可取“肾’’穴来治疗脱发,又如治疗皮肤病,藏象学说认为“肺主皮毛”,故取“肺”穴治疗各种皮肤病,再如治疗心血管疾病时,藏象学说认为“心与小肠机表里”,除取“心“穴外,再取“小肠”穴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三、按经络学说取穴:即根据经络学说取穴的方法。分为循经取穴和经络病候取穴。1.循经取

穴是根据经络的循行部位取穴,如坐骨神经痛(后支),其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即取耳穴的“膀胱”穴治疗,又如臂之外侧痛,其部位属于少阳三焦经的循行部位,取耳穴“三焦”穴治疗,面三焦穴的发现和命名也是这样来的,再如偏头痛,其部位属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故取“胰胆”穴来治疗。2.按经络病候取穴是根据经络之“是动病”和“所生病”的病候来取穴。“是动病”——经脉病候的一类,出《灵枢经脉》篇,包括:①经脉循行径路的病症,如手阳明大肠经。是动则病齿痛颈肿”。②经脉经气变动引致所连络脏腑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又如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是动则病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其病主要由经脉传来,非本脏腑所生,故名“是动”。“所生病”——经脉病候的另一类,也出自《灵枢·经脉》篇,包括:①经脉所络属脏腑本身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②脏腑病延及所属经脉,反映在经脉据行路径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所生病还有“牖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其病一般由本脏腑所生,并非经脉传来,故名“所生’。。是动病”和“所生病’都是经脉及其所络属脏腑症候群,如手阳明大肠经的是动病为。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治牙齿痛和颈肿时可取耳穴“大肠”穴,又如手少阴心经的所生病为。心手步阴之脉……是主心所生病

耳穴定位

耳穴定位 一、耳垂分成1、2、3、4、5、6、7、8、9个区: 1.牙:在1区中点。 2.下腭:在2区上线,将其分成三等份,在中、内1/3交界处。 3.上腭:在2区外线,将其分成四等份,在下1/4与上3/4交界处。 4.舌:在上、下腭连线的中点。 5.下颌:在3区上线的中点。 6.上颌:在3区中点。 7.神经衰弱点:在4区中点。 8.眼:在5区中点。 9.内耳:在6区中点。 10.扁桃体:在8区中点。 11.面颊区:在3、5、6区交界周围。 12.心律不齐沟:自屏间切迹下至扁桃体。亦称冠心沟。 13.耳鸣沟:自屏间切迹外侧目2穴至内耳。 14.缺齿沟:自轮屏切迹至智齿或下颌为下缺齿沟,自脑垂体至下颌或上颌为上缺齿沟。 15.肿瘤特异区1:在耳轮尾至耳垂8区,呈弧形条状区域。 16.低血压沟:自屏间切迹下至耳垂7区为低血压沟。 17.身心穴:在7区中点。 18.智齿:在耳轮尾与下颌连线中点。

1.腮腺:对耳屏尖端。 2.平喘:腮腺穴向外下0.2厘米处。 3.颞:对耳屏外侧下缘的中点。在枕、额之间,颞曾称太阳穴。 4.额: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下缘中点。 5.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 6.脑垂体:对耳屏外上方上缘中点,即对耳屏屏尖与轮屏切迹之间。 7.顶:枕穴垂直向下0.15厘米处。 8.晕区: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在脑垂体与枕两穴之间连线取中点,此点与脑垂体、脑干之间即晕区。 9.神经衰弱区:颈椎与枕、顶两穴之间。 10.脑:对耳屏内侧面后上方。 11.睾丸:在对耳屏内侧面、腮腺穴向下0.2厘米处,称精穴。 12.丘脑:在对耳屏内侧面中线下端。 13.兴奋点:在睾丸与丘脑之间。 14.皮质下: 15.癫痫点:在对耳屏内侧面下1/2处。消化系统皮质下与对耳屏内侧中线相平行的睾丸穴的内侧缘。 三、轮屏切迹 1.脑干:在轮屏切迹处。

耳穴压豆常见病取穴

耳穴压豆常见病取穴 一.呼吸系统 1.伤风感冒:感冒穴(双)(对耳轮上缘的微前方耳轮的边缘部) ●风寒型感冒:感冒穴、肺、气管、内鼻、胃 ●风热型感冒:感冒穴、肺、内鼻、三焦 方法:每日按压3—5次,每次3分钟。 2.扁桃体炎咽炎:扁桃体、轮4—轮4 耳尖(放血)又咽喉,配穴耳背放血。 3.支气管炎:支气管、肺、角窝中、内分泌、神门、大肠,配穴枕、耳迷根、肾 4.支气管哮喘:交感、肺、气管、内分泌、对屏尖、肾上腺,配穴肾、脾、大肠 5.肺炎:肺区、胸、内分泌、肾上腺、交感 二.心血管系统 1.高血压:角窝中、交感、内分泌、心、神门、肝、肾,配穴耳背沟。注意事项:1)耳穴疗法适宜初、中期的患者,不适宜已出现心脑或肾并发症的患者,疗效较差且不稳定。2)有些疾病也可导致血压升高,称为继发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不同,不宜使用耳穴治疗。 2.低血压:交感、新、肾上腺、(升压点)、皮质下 3.头晕:神门、肝、肾、降压沟、心、交感 4.头痛:神门、皮质下、枕穴,配穴耳尖、肝、肾、脾、胃

●外感头痛者:配加耳尖穴 ●肝阳上亢者:配加肝穴 ●肾虚头痛者:配加肾穴 ●痰浊头痛者:配加脾、胃穴 每日按压耳穴2—3次,7次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可休息1----2日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适宜病程5年以下的单侧或双侧头痛。 5.中风后遗症:皮质下、缘中、肝、相应部位,配穴心、神门 6.冠心病:心、交感、神门、内分泌、脾、皮质下。配穴小肠、肾 7.心绞痛:心、交感、神门、(心脏点)、小肠 8..心悸:心、小肠、皮质下,配穴心脏点、交感、胸、肺、肝 9..失眠:神门、肾、心、枕、胃 10.神经衰弱:肾、心、枕、胃、垂前、神门、皮质下,配穴肝、脾 11.癔症:神门、枕、新、(脑干)、皮质下、肝 三.消化系统 1.恶心、呕吐:胃、(脑干)、神门、交感、内分泌、食管 2.呃逆:耳中、内分泌、食管、神门 3.急慢性胃炎:胃、交感、脾、皮质下、枕、内分泌 4.胃溃疡:胃、神门、脾、交感、胰胆 5.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胃、神门、脾、交感、三焦 6.腹胀:肺、大肠、小肠、胃、交感,配穴三焦 7.急性胆囊炎:胰胆、交感、肝,配穴神门、内分泌、胃、三焦、脾

耳穴疗法概述

耳穴疗法概述 [摘要]:耳穴疗法:是指用一定的刺激方式,刺激耳穴以达到条理身体和治疗 疾病的一种作用。耳穴是耳郭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躯干相互沟通的部位。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近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耳穴诊治方法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耳穴诊治体系。 [关键词]:耳穴,经络,脏腑,诊断,治疗,发展 关于耳针疗法的记载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自1958年法国医学博士Nogiet提出的人体耳廓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理论传入中国以后,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耳针学的发展。关于耳穴疗法的原理,一段时间从整体在耳部的缩影,耳与脏腑的关系,经脉与耳相通方面入手研究【1】。 耳穴与内脏肢体通过多条途径使在多个层次上联系起来。神经系统是一个重要途径:经络是学术界早已公认一条联系途径;体液也是一条联系途径【2】。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来防治疾病。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刺激耳穴的主要方法有:针刺、埋针、放血、耳穴贴压、磁疗、按摩等。 耳穴疗法为什么有效 (一)耳廓与经脉的关系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经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到了《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奇经八脉考》一书还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3】。 (二)耳郭与脏腑的联系 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典著作中,有关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很多。《黄帝内经》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等。后来医家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大大丰富完善了这一原理。《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生理联系。与病理相关的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荒荒无所视,耳无所闻”,《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现代实验电针耳穴胃区,对胃的波幅和频率,其效应呈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提示针刺耳穴胃区对病理状态下的胃十二指肠具有良好的改善功

耳穴压豆、手法复位联合治疗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

耳穴压豆、手法复位联合治疗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8-08-30T11:08:22.20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0期作者:任红欣 [导读] 分析耳穴压豆、手法复位联合治疗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 任红欣 元氏县医院 051130 摘要:目的:分析耳穴压豆、手法复位联合治疗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治疗的64例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实施耳穴压豆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5%、93.75%,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耳穴压豆、手法复位联合治疗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优越,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耳穴压豆;手法复位;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临床效果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特别是良性位置性眩晕症,患者一般会出现前庭周围性的眩晕,由于对该病症的认识较为滞后,在临床上极易出现误诊情况。目前针对良性位置性眩晕症的症状,通常使用手法复位的治疗办法,该治疗方法操作简单,治疗效果显著,但是治疗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头晕等后遗症。我院探究了耳穴压豆、手法复位联合治疗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治疗的64例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女18例,男14例,年龄在31岁至76岁,平均年龄在(51.6±4.8)岁,观察组患者女20例,男12例,年龄在35岁至72岁,平均年龄在(54.6±4.8)岁。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标准,不是由于高血压或者脊椎病等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2)患者没有严重的脏器功能障碍。(3)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手法复位治疗,具体操作内容为:(1)患者需要端坐在病床,护理人员将其头部旋转45°到患处,然后帮助患者仰卧在病床上,头部悬空,渗出颈部,是患者头部与水平保持30度,斜靠在床上,让患者的患侧耳部在下方,抑制保持该姿势,直到患者的眼震症状消失,通常情况下患者需要维持30s至60s,接下来将患者的头部向患者健康耳侧方向旋转,旋转9-0度,然后持续30s至60s。接下来将患者身体的躯干向健康耳侧旋转90度,旋转时患者的脸部朝下,同样持续30s至60s。如果患者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后仍然有眩晕的症状,则需要再次重复操作。观察组实施耳穴压豆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耳穴压豆的具体内容为:确定皮质下,枕和神门等耳穴位置,用乙醇棉棒对患者耳廓进行擦拭,然后将黄豆按压在患者的耳穴上,然后适度按压患者的耳朵,使其感觉到发热或者胀痛。按压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耐受能力,按压时间为3min左右,按压频率为10min、30min、60min重复按压哦次,然后再隔60min进行充分按压[1]。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评价:显效:患者治疗后眩晕症状消失,并且没有出现后遗症,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状态;有效: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会对日常生活产生轻微影响;无效:患者治疗后病灶没有好转。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5%、93.75%,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与患者耳右的脱落有关,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转动头部会出现眩晕,甚至会伴有眼震的情况。该病发病征兆很难被发觉,通常持续时间只有几秒或者几分钟,患者病发时表现出现恶心、脸色泛白以及呕吐等病状[2]。如果患者病发后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法复位,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但是治疗方法极易出现后遗症,患者治疗后会伴有恶心、头晕等症状,影响治疗的预后效果[3]。 在中医领域,眩晕被称为眩冒、头眩,病机为本虚标实,如果患者处于病情好转期,则以本虚为主;如果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则以风、淤、火、痰标实为主[4]。《灵柩·口问》中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部与人体的经脉以及脏腑密切相连,通过耳穴压豆的方式能够有效刺激患者的腧穴和经络,从而达到调节患者机体内部平衡的目的,通过耳穴压豆疏通患者的经脉,调理患者的气血平衡,从而减轻患者眩晕的病症[5]。其中神门穴具有安神静心的作用;皮质下和枕能够宁神镇静,调节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通过对其进行按压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眩晕,而且通过黄豆按压耳穴,没有副作用,黄豆易于寻找和购买,患者易于接受。黄豆耳穴按压操作手法十分简单,患者易于掌握和操作。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5%、93.75%,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耳穴压豆、手法复位联合治疗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优越,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淦平.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急性期临床特点与处理策略分析[J]. 现代养生,2017,8(16):312-313. [2]陈希杭,张榕,陈曦.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急性期处理策略[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2(5):219-221.

耳穴位置及主治(介绍)

1 耳廓表面解剖 为了便于掌握耳针穴位的部位,必须熟悉耳廓解剖名称 耳轮:耳廓最外缘的卷曲部分;其深入至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叫"耳轮脚";耳轮后上方稍突起处叫"耳轮结节";耳轮与耳垂的交界处叫"耳轮尾"。 对耳轮:在耳轮的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又叫对耳轮体;其上方有两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上脚",向下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下脚"。 三角窝:对耳轮上脚和下脚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册沟,又称舟状窝。 耳屏:指耳廓前面瓣状突起部,又叫耳珠。 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屏轮切迹: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稍凹陷。

耳垂: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 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 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腔部分。 外耳道开口:在耳甲腔内的孔窍。 2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规律 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反应点就是耳针防治疾病的刺激点,又称耳穴。 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一般来说耳廓好象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规律是: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邻近;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骨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在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耳穴分布规律表 身体部位耳穴分布区域 头面部耳垂或附近 上肢耳舟 下肢对耳轮上下脚 躯干对耳轮 胸腔脏器耳甲腔 腹腔脏器耳甲艇 盆腔脏器三角窝 消化道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穴位名称:膈[耳穴] 【定位】:在耳轮脚上。 【主治】:呃逆,黄疸。 穴位名称:直肠下段[耳穴] 【定位】:在耳轮起始端,近屏上切迹处(与大肠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主治】:便秘,脱肛,里急后重,痔疮。 穴位名称:尿道[耳穴] 【定位】:与对耳轮下脚下缘同水平的耳轮部(在与膀胱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主治】:遗尿,尿急,尿痛,尿血,尿潴留。 穴位名称:外生殖器[耳穴] 【定位】:与对耳轮下脚上缘同水平的耳轮部(在与交感同水平的耳轮处)。 【主治】:阳痿,睾丸炎,阴道炎。 穴位名称:耳尖[耳穴] 【定位】: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上面的顶端处。

60个常用穴位的定位、主治、操作手法及注意事项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操作:向上斜刺正0.5~0.8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0.5~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 0.8~1.2寸。 7.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操作:直刺0.5~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0.3~0.5寸。 10.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头痛,眩晕,口眼歪斜,面肌痉挛。操作:直刺0.3~0.5寸。 11.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眼歪斜,齿痛,流涎,三叉神经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耳穴压豆针对疾病取穴

1.感冒 (1)主穴 ◇肺在耳甲腔,心穴的上下方和后方,呈马蹄形区域 ◇肾上腺耳屏外侧下1/2隆起平面的中点 (2)配穴 ◇发热者加耳尖(耳轮顶端,将耳廓从中耳背向前反折,耳轮最高点)放血 ◇伴有流鼻涕、流眼泪者加风溪(指、腕两穴内缘区域) ◇咽喉痛者加咽喉(耳屏内侧面上1/2的中点) ◇头痛者加额(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下缘中点)、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 2.咳嗽 (1)主穴 ◇肺◇气管在耳甲腔内,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肾上腺◇屏尖对耳屏外侧上1/2隆起平面的终点◇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心、胸椎◇发热者加耳尖(耳轮顶端,将耳廓从中耳背向前反折,耳轮最高点)放血 3.哮喘 (1)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神门、胸(对而轮上1/5)◇发热者加耳尖放血。 4.肺气肿 (1)主穴 ◇肺◇气管◇脾◇肾 (2)配穴 ◇胸闷者加心、胸椎 5.慢性支气管炎 (1)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屏尖◇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肾◇胸闷者加心、胸椎◇发热者加耳尖放血 6.肺炎 (1) 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神门、胸◇发热者加耳尖放血 7.心律失常 (1)主穴 ◇心◇交感◇皮质下◇神门 配穴 ◇心悸者加肾上腺◇失眠者加脾、肾◇眩晕者加枕、肝 8.失眠 (1)主穴 ◇心耳甲腔中央凹陷处 ◇肾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直下方的耳甲艇处 ◇脑干轮屏切迹正中凹陷处

(2)配穴 ◇心烦易怒者加肝(耳甲艇的后下方)◇体质虚弱者加脾(耳甲腔的后上方,胃穴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腰膝酸软,夜尿多着加肝◇食欲不振者加胃(耳轮脚消失处周围) 9.嗜睡 (1)主穴 ◇心◇肝◇脾◇胃◇皮质下◇兴奋点对耳屏内侧底部,与枕穴相对。 (2)配穴 ◇腰膝酸软、面色暗者加肾 10.胃痛 (1)主穴 ◇胃◇脾◇肝◇交感 (2)配穴 ◇疼痛剧烈者加皮质下、神门◇伴有呕吐者加贲门(耳轮脚下方外1/3处) 11.胃下垂 (1)主穴 ◇胃◇脾 (2)配穴 ◇便秘者加三焦、直肠(耳轮末端,大肠穴前方的耳轮处)◇腹泻者加大肠(耳轮脚上方内1/3)◇眩晕心悸者加神门12.呕吐 (1)主穴 ◇贲门◇食道耳轮脚下方中1/3处◇胃 (2)配穴 ◇胸部胀痛者加肝◇饮食不节者加脾、小肠 13.泄泻 (1)◇大肠◇小肠◇脾◇胃 (2)配穴 ◇呕吐者加食道 14.便秘 (1)主穴 ◇直肠耳轮末端,大肠穴前方的耳轮处 ◇大肠耳轮脚上方内1/3处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前下方 (2)配穴 ◇口渴心烦者加肺(在耳甲腔,心穴的上下方和后方,呈马蹄形区域)◇体质虚弱者加脾(耳甲腔的后上方,胃穴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肾(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直下方的耳甲艇处) 15.眩晕 (1)主穴 ◇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心◇肝◇脾◇肾 (2)配穴 ◇烦躁易怒者加神门◇体质虚弱者加胃 16.神经衰弱 (1)主穴 ◇神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心◇脾◇肾 (2)配穴 急躁易怒者加肝 17.健忘

最新常见疾病耳穴治疗取穴

主穴:大肠、三焦、脾、腹、消化系统皮质下。配穴:肺、乙状结肠。 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 三焦:外耳道孔后下方与对耳屏内侧下1/2连线中点。 脾: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 腹穴:腰、骶椎内侧中点近耳腔缘 消化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乙状结肠:左耳大肠、小肠两穴之间。 肺:心区的下方,下方为同侧肺,临床上多取下肺。 腹泻取穴 主穴:直肠、大肠、神门、脾、交感、消化系统皮质下 配穴:炎症或慢性疾病引起的腹泻:内分泌、肾上腺 脾肾阳虚型:肾;肠胃不和型:小肠、胃 直肠:耳轮起始部,接近屏上切迹,与大肠穴同水平 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 神门:盆腔与降压点连线中、下1/3交界处。 脾: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 消化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交感:对耳轮下脚内侧1/3处,对耳轮下脚内上缘 肾上腺:耳屏外侧下1/2隆起面中点 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0.5cm. 小肠:耳轮脚上方的中1/3处。 胃:耳轮脚消失处周围。 肾:对耳轮上、下分叉处直下方的耳甲艇处。 高血压取穴 主穴:降压点、心、额、心血管皮质下、神经系统皮质下、肝、交感。 配穴:头晕:枕、晕区;肝肾阴虚:肾 心:耳甲腔中心凹陷处。 降压点:三角窝内的外上角 额: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下缘中点 心血管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方,与神经系统皮质下,消化系统皮质下连成等边三角形顶点。 神经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方下缘中点(卵巢与丘脑连线中点) 肝:耳甲艇的后下方。 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颞与脑干中点) 交感:对耳轮下脚内侧1/3处,对耳轮下脚内上缘 晕区:脑垂体与枕连线取中点,此点与脑干,脑垂体连线区域即为晕区。

手足穴位按摩及耳穴埋豆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手足穴位按摩及耳穴埋豆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手足穴位按摩以及耳穴埋豆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所收治的120例患有心律失常症状的病例,作为本次的研究资料。均分两组后,并给予两组不同的治疗手段,对照治疗效果。结果给予手足穴位按摩及耳穴埋豆治疗的组,治疗效果优于另外一组。结论手足穴位按摩以及耳穴埋豆能够帮助治疗心律失常。 标签:手足穴位按摩;耳穴埋豆;心律失常 心跳出现节律无规律或是心跳次数骤增、骤减等症状便是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脏疾病,当前针对窦性心律失常的治疗都是基于病因展开治疗,主要的治疗方式则是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病情,使用这一类药物容易出现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且针对心跳过快、过缓的治疗效果不稳定。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选择本院、本科室所收治的120例窦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资料,采集患者的并施,并且研究患者的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记录以及运动实验等多项检查内容。经过诊断排除18岁以下以及75岁以上的因年龄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然后排除女性孕妇、哺乳期妇女的正常患者后,合并案例中出现的其他严重疾病患者。把研究资料当中的12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分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观察组中男性患者为36例,女性患者为24例;观察组的年龄段为45~76岁;患病病程居于6个月~26年之间;这一群体中心跳速度过高的患者有25例,心跳速度过缓的患者为22例、心律不齐的患者为13例。在对照组中的男性患者为33例,女性患者为27例;对照组的患者年龄段为42~73岁;患病病程居于11个月~28年之间;其中心跳速度过高的患者有26例,心跳速度过缓的患者有20例,心律不齐的患者有14例。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以及复用的治疗药物状况,并未发现具有可比性和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方法 对于对照组的患者展开祛除诱因的治疗,并配合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观察组采用与对照组基本相同的治疗手段,然后在这一基础治疗手段之上结合辅助治疗,区别于对照组。详尽的辅助治疗方法如下:在进行按摩之前要温热刺激手足,帮助手足行气活血,起到调理肝脏的效果,还可以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强化按摩的效果。也可以使用中药药液熏洗手足,借助重要药效强化治疗效果。按摩选择优雅、整洁、安静的环境能够强化按摩疗效,也可以结合舒缓的音乐配合按摩治疗。按摩有着一些禁忌,按摩手部的穴位时要尽量选择患者身心放松、性情愉悦的情况下,而进行足部穴位按摩时,则不适宜选择在饱腹之后,应当尽量间隔约30 min。结束按摩治疗后,最好适当的引用开水。身患血液疾病或有着出血倾

耳穴压豆针对疾病取穴

1.感冒(1)主穴 ◇肺在耳甲腔,心穴的上下方和后方,呈马蹄形区域 ◇肾上腺耳屏外侧下1/2隆起平面的中点 (2)配穴 ◇发热者加耳尖(耳轮顶端,将耳廓从中耳背向前反折,耳轮最高点)放血 ◇伴有流鼻涕、流眼泪者加风溪(指、腕两穴内缘区域) ◇咽喉痛者加咽喉(耳屏内侧面上1/2的中点) ◇头痛者加额(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下缘中点)、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 2.咳嗽 (1)主穴 ◇肺◇气管在耳甲腔内,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肾上腺◇屏尖对耳屏外侧上1/2隆起平面的终点◇交感(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心、胸椎◇发热者加耳尖(耳轮顶端,将耳廓从中耳背向前反折,耳轮最高点)放血 3.哮喘 (1)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神门、胸(对而轮上1/5)◇发热者加耳尖放血。 4.肺气肿 (1)主穴 ◇肺◇气管◇脾◇肾

◇胸闷者加心、胸椎 5.慢性支气管炎 (1)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屏尖◇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肾◇胸闷者加心、胸椎◇发热者加耳尖放血6.肺炎 (1) 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神门、胸◇发热者加耳尖放血7.心律失常 (1)主穴 ◇心◇交感◇皮质下◇神门 配穴 ◇心悸者加肾上腺◇失眠者加脾、肾◇眩晕者加枕、肝 8.失眠 (1)主穴 ◇心耳甲腔中央凹陷处 ◇肾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直下方的耳甲艇处 ◇脑干轮屏切迹正中凹陷处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前下方

◇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 (2)配穴 ◇心烦易怒者加肝(耳甲艇的后下方)◇体质虚弱者加脾(耳甲腔的后上方,胃穴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腰膝酸软,夜尿多着加肝◇食欲不振者加胃(耳轮脚消失处周围) 9.嗜睡 (1)主穴 ◇心◇肝◇脾◇胃◇皮质下◇兴奋点对耳屏内侧底部,与枕穴相对。 (2)配穴 ◇腰膝酸软、面色暗者加肾 10.胃痛 (1)主穴 ◇胃◇脾◇肝◇交感 (2)配穴 ◇疼痛剧烈者加皮质下、神门◇伴有呕吐者加贲门(耳轮脚下方外1/3处) 11.胃下垂 (1)主穴 ◇胃◇脾 (2)配穴 ◇便秘者加三焦、直肠(耳轮末端,大肠穴前方的耳轮处)◇腹泻者加大肠(耳轮脚上方内1/3)◇眩晕心悸者加神门 12.呕吐 (1)主穴 ◇贲门◇食道耳轮脚下方中1/3处◇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