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增加农民收入与农村产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与农村产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与农村产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与农村产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与农村产业发展收入平等问题分析

我国农民的收入现状农民的收入状况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综合反映,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来说,农民收入是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收入不平等却成了制约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

农民收入变化大体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5年,为收入快速增长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3.57元增加到397.6元,平均每年增长16.8%。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

长15.2%。

第二阶段:1986—1991年,为收入增长缓慢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423.76元增加到708.55元,平均每年增长10.8%。扣除物价因素,年均

增长2.7%。

第三阶段:1992—1996年,为收入增长较快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783.99元增加到1926.07元,平均每年增长25.1%。扣除物价因素,年均

增长5.6%。

第四阶段:1997年到现在,为收入增长迟缓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90.13元增加到2000年的2253.4元。1997—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

收入实际增幅分别为4.6%、4.3%、3.8%和2%。农民收入增幅连

续四年下降,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

目前,对农民收入减缓的定性分析很多,但定量分析相对较少。有专家估算1997—2000

年农民减收大约为16000亿元。但据我测算,1997—2000年,农民来自农业内部、第二、产业以及其他非生产性纯收入合计减少约9500亿元。

以上是我国收入现状出现的阶段性特征,那么,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呢?

第一是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农民收入过低是引发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城乡之间不仅在居民收入水平上差距悬殊,而且在居民

消费水平、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近年来,国家在初次分配领域和再分配领域增大了向农民倾斜的政策力度,包括取消农业税、构建农村社保网、加强农村基层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纷纷出台,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减小城乡差距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是行业收入差距。导致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部分原因是市场竞争,但还有部分原因是存在着垄断及不公平的竞争环境,造成了不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在一些资源性行业和基础设施行业如电力、矿产、能源、通信、石油等行业因垄断地位取得高额利润的同时,竞争性行业的竞争却越来越激烈,利润也越来越稀薄,由此必然造成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此外,中国经济中还存在着种种人为造成的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例如,一些符合政府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的行业可以获得政策和税收方面的优惠,而另一部分不符合政府政策偏好的行业却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这也是造成行业差距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是地区差距。由于区位、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悬殊。2009年收入水平最高地区上海的人均GDP约为最低省份贵州的10倍,而以人均GDP基尼系数为指标所衡量的省际间收入差距亦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以上的种种现状表明我国的农民收入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现象,那么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至关重要。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支持和促进体系,引导农民通过扩大务工来增加收入。

1.探索建立和推行有利于农民务工就业的劳动报酬制度。其次,加大力度,切实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2.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

3.建立与农民务工区域流动特点相适应的计生和子女教育管理办法。

(二)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引导农民改进农业种养结构来增加收入。

目前,应大力扶持推动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一是区别情况,对龙头企业实行不同的准入门坎,适当降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起步晚农业行业的龙头企

业认定标准。适当降低其注册资本和经营规模限制,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二是集中有限资金,重点扶持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调整省级的结构调整资金,重点扶持对国家级以及省政府确定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企业(项目),三是深化农村基层供销社改革步伐,增强其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加快基层供销社布点调整,推动产权制度改革,促进转换经营机制等,提高其在组建龙头企业中的参与能力。

(三)增加政府对农村、农业的直接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生存和发展条件,从夯实农业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

1、逐步增加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直接投入。

2、加快农村交通、水利、通讯设施建设步伐。

3、加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规范政府与农民的分配关系,通过减少农民不合理支出来间接增加农民收入。

1.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

2.健全和完善农民负担监督机制。

(五)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为重点,创新支农服务体系,促进农民通过拓展二三产业经营来增加收入。

1、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2、构建农业科技推广新体系。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4、进一步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一是加快组建一批农业专业化协会,提高农民在农产品销售中的主动性。二是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市场。

5、为农产品加工项目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收入不平等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消除收入不平等这一差距,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进一步的努力。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哲觉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为加快哲觉镇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两年提速发展目标,结合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我镇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干部和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哲觉镇位于乌蒙山脉腹地的威宁县,被称为威宁县“南大门”,距县城98公里,东邻麻乍乡,南边、西边接云南省,北靠黑石镇。总面积277.91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132个村民组,10678户,44448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05元。 我镇属典型的农业乡镇,实有耕地面积68000亩,林地面积38874亩,森林覆盖率56.7%。有机肥充足,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地势落差大,最高海拔哲觉村大竹箐梁子2290米,最低海拔新营村马家湾1576米,政府所在地哲觉镇车站组海拔2260米。根据山高谷深地形分为凉山、半凉山、河谷地带。农业立体气候明显,水资源丰

富,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 我镇政府和群众结合土地资源及市场行情,广泛发展中药材种植,极力打造“国药之乡”。2011年种植半夏1663亩,鱼腥草3359亩,百合3316亩,魔芋2592亩,党参1395亩。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近15000亩。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交通限制、信息闭塞等因素,哲觉镇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哲觉镇多项优势产业现已初具规模,规模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日益增长,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全镇26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5种产业模式打造“美丽乡村”

5种产业模式打造“美丽乡村” 产业 “美丽乡村,产业先行。”昆明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日前接受本报采访时说,“美丽”不仅指乡村水清、山绿、路洁、房美,更关键的是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增加他们的收入,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道德之美、社会建设和民主法治之美。因此,“美丽乡村”背后,必须要产业先行。 同时,结合各村资源禀赋,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将特色农产品销售与乡村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带动,增强乡村自我“造血功能”,做好产业承接这篇大文章,以多种产业支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据首批27个市级示范村的优势资源和特色,昆明拟通过种植养殖业、乡村旅游等5种产业模式打造,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和人文道德素养的提升。 鼓励企业进行整村开发 据市委农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建设“美丽乡村”的产业政策导向上,昆明仍坚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向,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化路径,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畜则畜、宜花则花、宜游则游。 不过,在参与的建设方式鼓励多元化。例如,鼓励工商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在示范村建设原料基地、加工基地,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企业进行整村开发建设经营、发展都市农庄、家庭农场等也是鼓励的。这些参与方式,有助于推动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盘活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转变农民就业培训方式,扩大就业途径,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据初步统计,今年规划建设的市级示范村平均概算接近1000万元,27个市级示范村投入概算预计达3亿元左右,建设项目多数集中在“水电路气房、绿亮洁净美”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 发 展 规 划 二○一四年三月五日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宣汉县庙安乡地处位于宣汉西南部,是达州市高效农业基地、达州市30强进步乡之一,也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示范乡,距达州市21公里、宣汉县城23公里,交通便捷。目前,全乡通车里程达90余公里,有4条出境公路,即庙磐路、庙东路、庙洋路、庙天路。2014年完成了对庙磐路的拓宽,正在进行其它三条路的拓宽;对全乡实现了100%的村、100%的社通水泥路。庙安乡乡域区位优势明显,平均海拔7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水果。 二、农业产业概况 庙安乡辖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000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庙安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操作下,宣汉县庙安乡不断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抓了西瓜、脆红李、梨等特色产业,特别是2011年以来,脆红李产业在全乡得以突破性发展,已成为全乡的特色支柱产业,2013年,全乡脆红李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创历史新高。2014年全乡脆红李扩种3000亩,15万株,连片种植猕猴桃500亩,为做大做强水果产业,组建成立了庙安乡水果专业合作社,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在庙安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努力

下,庙安水果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并正在进行有机食品认证,成为展示庙安的平台与名片。与此同时,庙安乡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给庙安乡带来了水保工程项目,依托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招商等办法建乡村酒店、露营地、绿林居拟把庙安乡打造成为“春观花、夏品瓜、秋摘果、冬赏雪”和“山乡李海、瓜甜心醉”的“巴山特色花果山、乡村旅游体验区”。 三、规划目标 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推介、宣传,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龙头项目的幅射、示范作用,进一步转变农户的经营理念,丰富庙安特色产业种类,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的期限、范围和建设内容 规划期限:2014年至2017年。 规划范围:庙安乡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 建设内容: 1、特色种植业。扩种脆红李2000亩,,种植黄瓜2000亩,种植西红柿3000亩,优质小麦育种4000亩,种植脱毒马铃薯、红薯2000亩,大路蔬菜2000亩。 2、经济林。规划种植107杨树3000亩,种植花卉、苗木100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1000亩,种植牛蒡1200亩,种植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新乡的总体规划,我就新安村在统筹城乡发展,如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面临的具体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做简单分析: 一、新安村基本概况: 新安村位于木头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470户,1267人,劳力190人,其中党员54人。全村耕地面积1300亩,粮食生产以玉米、稻谷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00亩,稻谷种植面积400亩,其他产业种植面积500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7200元,是我乡比较贫困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为主。近年来,新安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新安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全区新农村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位臵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安村的发展很难

跟上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产业发展现状 新安村在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油菜、乌梅等特色产业。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不是很好,产品质量不够好,经济增长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链。从2004年到2013年,油菜产业连年受灾,大多数群众无补充效益,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导致油菜管理投入减少,效益下滑,最终走入不投资,无效益的恶性循环。 (二)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2008年至今,玉米、稻谷的销售价格低下,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经济效益甚微,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 (三)乌梅、油菜等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由于近几年林业部门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致使依靠林木发家致富的群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支撑点,限额砍伐直接限制了群众生产的规模,以前的油菜产业大户现在也处于不死不活的尴尬境地。

和平村发展特色产业致力乡村振兴案例

和平村案例 树三大品牌谋全面发展 ——和平村坚定品牌意识,一抓双促的美丽转身 基本情况 和平村发展特色产业致力乡村振兴 叶集区平岗街道和平村是在2014年区划调整由原龙岗、秦冲、武昌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属于土地资源充沛、基础设施薄弱、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纯农业村。全村总面积15 平方公里,辖22个村民组,927户,人口3487人。 2014 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97户,666人,贫困人口发生率19.13%,被确定为贫困村。基础设施差,青壮年外出务工较多,农民收入主要农以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为主。村庄空心化,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困发生率高等因素,面对当前脱贫攻坚的严峻形势,怎样实现户脱贫,村出列,壮大集体经济,农民增产增收,是村两委今后的重中之重的工作。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未来的和平村将抢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以江淮果岭建设为主抓手,大力“实施乡村环境大治理”、“服务能力大提升”两大工程,守住青山绿水,做强生态品牌,努力把和平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富裕文明、宜居宜游、特色鲜明的小康村。 立足村情谋定品牌发展方向

兴产业,树品牌,促脱贫攻坚 一切从村情实际出发,从群众所需、所盼、所想出发,和平村岗区丘陵地貌,大部分土地不适合水稻种植,土地利用率,闲置率高,农民增收低。为此,村两委一班人多次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议,认真学习中央对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文件精神,认真领会农村、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业发展上的成功经验,村里先后请国土部门、农委部门,大学教授及专业技术人士对我村土地、产业规划、土壤性质等进行指导。在充分征求广大党员、群众意见后两委干部认真谋划,以“村委会+农户+新型经营主体”为模式,调整当前农业产业现状,土地规模化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思路。通过市场考察,从河南省漯河市引进“沙澧特”晚秋黄梨、金果、常春果等龙头产品予以栽培,通过在村委会对政策文件精神深刻把握,科学定位产业项目发展,服务意识进一步提升下,广泛动员党员、干部及能人大户流转,成立了我村首个种植专业合作社,叶集区华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村委会的指导下,合作社立足于地形、地貌,气候等特点流转土地1100亩,兑付土地租金42万元,投资1000余万元修建了集休闲、观光、采摘、餐饮、住宿、垂钓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实现了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目标,通过精心培育,荣获了“六安市龙头企业”、“六安市示范合作社”的荣誉称号。

发展特色农产业情况汇报

发展特色农产业情况汇报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空间。××乡为全面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特色农业之乡。现已种植反季节无公害蔬菜2100亩,优质超级稻500亩,食用菌大棚150个,草本药材1000亩,花卉苗木育苗1000亩,花椒种植300亩,优质烤烟200亩,甜玉米200亩,已规划猪沼菜、猪沼鱼等生态示范项目160个,已形成“一村多品”、特色各异、亮点纷呈的良好发展势头。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一、注重特色,调大规模,强调品牌。一是注重特色,形成了××以黄姜、反季节蔬菜为主,××的巴西菇、白蘑菇为主,××的优质超级稻、黄姜、反季节蔬菜为主,××的生态示范项目为主,各具特色的产业项目。二是调大规模,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由去年1000亩,发展到XX亩,计划冬季种植XX亩,食用菌大棚由110个到160个,力求达到260个;生态示范项目力求发展150个;三是我们打造好的青扁豆、美国红菜为主的绿色蔬菜品牌,有“黄金之药”称号的黄姜品牌,有山珍之称的巴西菇和白蘑菇的食用菌品牌,着力以组织生产向商品流通的转向。

二、用好用活扶贫资金引导信贷资金投入政策。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和农业。我们用好用足扶贫资金引导信贷资金投入政策,信用部门积极行动,核定项目,发放信贷资金130多万元,产业老板也投入了资金70余万元,充分激活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三、推行好“大户”带动运作模式。我们实行了干部联系产业大户的制度,充分发挥“大户带动”示范作用。×××××年计划出栏200头以上,现存栏50多头,各出栏30多头,建好沼气池2个;××××发展食用菌大棚6个,年纯收入可达3万多元。这一批典型的事例,起到鲜明的示范作用,带动作用,促使我乡规模养殖和食用菌项目得以逢勃发展。 四、以市场运作为主,发展订单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政府必须做好积极地引导工作,但也必须按市场经济的需求进行运作,发展订单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切实降低农业产业化风险的有力保障。我们有1700亩蔬菜生产实行订单农业,由×××公司和××蔬菜公司进行销售;有由××鹏老板组织生产销售的食用菌产业;有隆平高科分公司、县药材开发办组织销售的优质超级稻、黄姜等产业。 五、实行菜稻连种,提高土地的覆种指数。我们积极支持已有的科研成果的试验和大面积示范推广,提高农业产品

农村特色农业发展调研

农村特色农业发展调研 一、存在问题 1.种植和经营中存在问题 目前,种植水八仙的农民大多都是承袭传统的自产自销,缺乏“领头羊”大规模种植水生蔬菜。调查发现,该地鲜有大规模种植水生蔬菜的基地,虽然也有部分农民田地被集体承包来集中种植,但通常种植传统水生蔬菜的本地农民只种三五亩小地,自产自销,补贴家用,而其生产还受自然环境因素制约,产量有限,收益低下。因此种植者越来越少,人们不断走向城镇寻取相对较高的收入,使农村的一部分劳动力流失,更加剧了这种状况。 2.技术问题 一方面,种植水生蔬菜采取的基本上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的模式,缺少种植技术性和抵御气象灾害、虫害的能力,其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比较有限;另一方面也缺少施用于水生蔬菜的机械,现在水生蔬菜在种植,采收和加工过程中是纯人工进行的,费时劳力,效率低下;另外,研究领域也缺少环境友好型农药的开发,例如上面提到过的含菊酯类农药造成养殖业鱼类死亡的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3.缺乏品牌优势 苏州的水八仙虽然有名,但是在整个销售市场链条上却缺乏品牌性,外人无法识别到底是否为当地所特有的品牌和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效益的低下。另外,水生蔬菜大多是保健食品,尤其是在我国城市出现营养过剩的今天,食用水生蔬菜产品可以帮助消费者防治高血压、高血脂等“富贵病”,而经营销售者却没有以此来加大宣传产品并开拓市场的观念。 4.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现代工业以及农业的发展,水环境受到了很大的污染。在工业方面,大量的工业污水,废物被企业就近排放到附近的河流,湖泊中。 在畜牧养殖方面,畜禽粪便直接通过地表径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使水体变黑发臭。农业方面,大量施用化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不合 理使用农药直接污染了河流,同时,大量的农膜残留物散落到水体中,使水体发黑散发恶臭。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水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 了水生蔬菜种植的环境条件。 另外,水生蔬菜在种植过程中本身就需要施用一定量的农药,这些农 药的毒性会直接杀死某些生物,破坏该水域的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为了维持生态平衡,农户会施用更多的药物,这进一步恶化了该水域 的生态环境,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应对举措 苏州不仅拥有种植水生蔬菜的天然优势,土地里还深埋着水生蔬菜的 文化底蕴。随着人们思想文化修养进一步提高,人们会越来越重视本 土文化特色的意义,以及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明确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性 特色农业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唯我独 存或唯我独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 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所 以要充分联系环境因素。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 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适当创新使其 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该地农业又好又快的 持续发展,所以只有坚持并发展独具特色的水生蔬菜种植才是长远发 展之计。 (二)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和管理模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引进先 进措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才可以降低成本,才是特色农业的持续发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1)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1) 按照县委关于开展农村特色产业情况调查的要求,我乡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深入到各村调查了解当期我乡农村特色产业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乡在深入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为推动全乡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富裕的的发展目标,提出“立足定兴、面向京津、主动对接、实现共赢”的总体发展思路。 一、特色产业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1、以大任、东落堡等村为主的红薯窖藏业,现已达到3800多亩,年窖藏量达到1500万斤。大任村红薯种植面积达2200亩;东落堡村种植面积达1600余亩;辐射小任、五里窑等八个村,所辐射各村零散种植面积预计在1000亩左右。 2、以南大位、田候等村为主的地膜花生—白萝卜、冬储大白菜现已达到1600多亩,复种达到4400亩,年产量达到20XX万斤以上。 3、以东西相盖、吴村等村为主的秋菜冬储,现已达到3000多亩。 4、以东引、南引等村为主的豌豆种植,现已达到1000多亩。 5、田候绿园蛋鸡养殖,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固定资产达

500万元,占地面积35亩,蛋鸡存栏6万余只,日产鲜鸡蛋2500公斤,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的知名企业。 6、彩印印刷业:我乡彩印印刷业以西相盖村为主,拥有东洋印业等知名企业。 二、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 1、我乡在以往的发展中,虽大力推广特色种植、养殖业,但仍不能形成种植养殖规模,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一是农副产品销路问题。所产出的农副产品销售以“马路市场”、“路边市场”收购和农户自己赶集等形式为主,截止到目前我乡没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现已成为制约我乡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是思想观念问题。传统的耕作方式和栽培品种,在部分农民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们不愿意改变现有耕作模式,不愿冒一点点风险,即便是周围有很多成功经验,也不愿去学习、去尝试。 三是管理方面问题。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影响,造成各种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发展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规模化生产进程,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我乡彩印业发展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仍不能形成大型企业,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涉及企业管理的机构多,各类检查繁杂。各种非税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宣传标语1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宣传标语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推进农村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立足优势,抢抓机遇,努力打造“蔬菜之乡” 5、抓好农业特色产业服务,促进平昌经济发展 6、加快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集聚区建设 7、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8、做大做强做亮我镇农业特色产业,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9、努力构建我镇土豆、莲藕种植和黄鳝养殖三大农产品特色产业布局 10、合理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加快构建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集聚区 11、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到哪,村组道路修建到哪 12、大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化,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13、贯彻落实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抢抓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新机遇 14、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稳步长效增收 15、积极推广“政府引导、典型带动、协会运作、农户参与”的产业发展 模式 16、贯彻落实“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销售品牌化”的 产业发展要求 17、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18、大力推行标准化种植莲藕,政府每亩奖励1000元 19、大力发展土豆特色农产品种植,政府每亩奖励100元

20、大力推行标准化生态网箱鳝鱼养殖,政府每亩奖励1000元 21、大力推行标准化蔬菜种植大棚建设,政府每个奖励5000元 22、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优势,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23、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4、抓住机遇,内外联动,实现特色产业全面发展 25、培育能手,扶持大户,带动小户,辐射周边,加快发展 26、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产业结构要有大调整 27、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28、强化宣传,打造品牌,提高我镇特色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9、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30、发展特色产业是市场的需求、政府的要求、农民的渴求 31、发展特色产业,重在持续、重在规模、重在扶持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作者:刘新峰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9年第12期 刘新峰 河南省方城县辖14个镇1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569个行政村,总人口120万人。农业生产以传统粮食作物种植为主,而种植粮食作物效益较低,不利于增收脱贫。近年来,为了提高 农民经济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把木瓜、薄皮核桃、黄金梨、晚秋黄梨、冬桃、花生、蔬菜、 食用菌、蚕业、小辣椒等特色农业发展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特色农业总面积已达120万亩。 一、现状与成效 (一)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方城县特色产业主要是烟叶、蔬菜、油料、黄金梨等。蔬菜面积达20万亩,其中小辣椒10万亩,单产200公斤左右,“方娇”牌小辣椒获得国家注册商标。中药材8万亩,其中裕丹 参5万亩,获原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裕丹神”牌裕丹参获得国家注册商标。木 瓜10万亩,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柳河乡成为全国木瓜第一乡。油料面积65万亩,其中花生 60万亩,单产300公斤以上。黄金梨种植面积4万亩以上。仅依靠特色农业种植一项,2018年种植区就实现人均纯收入3106元。 (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方城县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以南阳博瑞康、华丰中药材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生产丹参茶及系列产品实现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以伏牛山 木瓜、同公祥金木瓜等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木瓜酒年生产规模6000吨以上,实现年销售收入2.5 亿元以上。以金馥植物油有限公司为龙头,形成3万吨食用植物油生产能力,实现年销售收入2.3亿元以上。以金穗面业、鑫源粮油等小麦面粉加工企业为龙头,小麦年实际加工能力达10 万吨。以胖哥健民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蔬菜加工及深加工能力达3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3 亿元以上。 (三)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全县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农业经济组织为载体,由经营为主向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由单领域向多领域迈进,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了跨区域发展的良 好趋势。依托交通方便的公路沿线、特色小镇建立了农产品综合市场11个、专业批发市场4个,农产品年交易额达5亿元。同时,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充分发挥市场信息的作用,在信息指导、农产品营销和农民增收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二、主要做法 (一)狠抓示范带动 在抓好瓜果、蔬菜、中药材、油料等特色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主导产 业基地建设新模式,制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标准,以基地促发展,搞好示范带动,带动产业规 模发展;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途径,制定完善土地流转政策,突破土地流转瓶颈,集中土地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编辑修改!) 可行性研报告 项目名称: 组织申报单位: 法人代表:手机: 联系电话:网址: 单位地址: 申报时间:

为加快哲觉镇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两年提速发展目标,结合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我镇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干部和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哲觉镇位于乌蒙山脉腹地的威宁县,被称为威宁县“南大门”,距县城98公里,东邻麻乍乡,南边、西边接云南省,北靠黑石镇。总面积277.91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132个村民组,10678户,44448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05元。 我镇属典型的农业乡镇,实有耕地面积68000亩,林地面积38874亩,森林覆盖率56.7%。有机肥充足,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地势落差大,最高海拔哲觉村大竹箐梁子 2290米,最低海拔新营村马家湾1576米,政府所在地哲觉镇车站组海拔2260米。根据山高谷深地形分为凉山、半凉山、河谷地带。农业立体气候明显,水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 我镇政府和群众结合土地资源及市场行情,广泛发展中药材种植,极力打造“国药之乡”。2011

年种植半夏1663亩,鱼腥草3359亩,百合3316亩,魔芋2592亩,党参1395亩。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近15000亩。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交通限制、信息闭塞等因素,哲觉镇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哲觉镇多项优势产业现已初具规模,规模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日益增长,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全镇26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通过对部分农户的走访调查,结合村干部、村民代表的情况反映,明确哲觉镇农民增收的现实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按照县委关于开展农村特色产业情况调查的要求,我乡 __高度重视,多次深入到各村调查了解当期我乡农村特色产业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乡在深入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为推动全乡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富裕的的发展目标,提出“立足定兴、面向京津、主动对接、实现共赢”的总体发展思路。 一、特色产业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3、以东西相盖、吴村等村为主的秋菜冬储,现已达到3000多亩。 4、以东引、南引等村为主的豌豆种植,现已达到1000多亩。 5、田候绿园蛋鸡养殖,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固定资产达500万元,占地面积35亩,蛋鸡存栏6万余只,日产鲜鸡蛋2500公斤,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的知名企业。 6、彩印印刷业:我乡彩印印刷业以西相盖村为主,拥有东洋印业等知名企业。 二、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

1、我乡在以往的发展中,虽大力推广特色种植、养殖业,但仍不能形成种植养殖规模,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农副产品销路问题。所产出的农副产品销售以“马路市场”、“路边市场”收购和农户自己赶集等形式为主,截止到目前我乡没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现已成为制约我乡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是思想观念问题。传统的耕作方式和栽培品种,在部分农民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们不愿意改变现有耕作模式,不愿冒一点点风险,即便是周围有很多成功经验,也不愿去学习、去尝试。 三是管理方面问题。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影响,造成各种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发展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规模化生产进程,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我乡彩印业发展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仍不能形成大型企业,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方案

石台县横渡镇片区综合开发项目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建设方案 一、项目区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 横渡镇位于石台县东北部,东邻七都镇镇、北接仁里镇,南连祁门县、本县大演乡、西靠县城,总面积174平方公里。辖7个村,78个村民组,2510户,9500人,其中,农业人口8702人,劳动力人数5523人。项目区覆盖横渡村、河西村、香口村三个行政村。 2、产业发展现状 横渡镇土地总面积174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22万亩,占全镇总面积78%;耕地4317亩,占全镇总面积6.86%;森林覆盖率78%。全区现有经果面积3000亩,茶园面积5862亩。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山芋等,经济作物有李子、茶叶、毛竹等。是典型的林、茶、果兼作区。 项目区覆盖横渡村、河西村、香口村三个行政村,1344户、4730个人口。面积5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20亩。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项目区内以李为主的经果和茶叶产量大幅度上升,现有经果2000亩,形成了以“石桥步”为核心的“十里花果

长廊”,所产“石桥步”牌水果在周边小有名气,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被列为安徽省“百镇千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并入选全国扶贫开发百例典型,同时还先后被确定为安徽省生态村、安徽省特色林业(水果)产业村和石台县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项目区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农业生产水平相对滞后,农田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土地综合利用率低,部分果树品种老化、产出率低,极待改造提高,同时还存在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薄弱,站房破旧,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而使科技进程缓慢,普及率低。 3、项目建设优势条件 拟定于在横渡镇“十里花果长廊”核心地带横渡村、河西村、香口村建设,位于镇政府周边地区,现有果园面积2000亩,是我县规模较大的果园基地,发展特色经果产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一是发展时间长,规模较大。早在90年代横渡镇确定了“以经果为主导产业,积极做大做强特色养殖、经果等特色产业,创立品牌、统一包装,开展无公害认证等,成立了经果专业合作社,通过技术服务、开拓市场等推动石桥步水果发展,果农收益逐年提高,发展积极性高涨,生产面积逐年扩大,果树新品种不断更新,建成了名副其实的“十里花果长廊”。截至2010年底,项目区已发展桃、李、梨、杏等经果林面积2000亩,年产2000多吨水果以个大、肉厚、味美而畅销省内外,仅经果林一项,户均收入都在3000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 工作汇报)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44358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按照县委关于开展农村特色产业情况调查的要求,我乡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深入到各村调查了解当期我乡农村特色产业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乡在深入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为推动全乡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富裕的的发展目标,提出“立足定兴、面向京津、主动对接、实现共赢”的总体发展思路。 一、特色产业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1、以大任、东落堡等村为主的红薯窖藏业,现已达到3800多亩,年窖藏量达到1500万斤。大任村红薯种植面积达2200亩(共有耕地2400亩);东落堡村种植面积达1600余亩;辐射小任、五里窑等八个村,所辐射各村零散种植面积预计在1000亩左右。 2、以南大位、田候等村为主的地膜花生—白萝卜、冬储大白菜现已达到1600多亩,复种达到4400亩,年产量达到XX万斤以上。 3、以东西相盖、吴村等村为主的秋菜冬储,现已达到3000多亩。 4、以东引、南引等村为主的豌豆种植,现已达到1000多亩。 5、田候绿园蛋鸡养殖,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固定资产达500万元,占地面积

35亩,蛋鸡存栏6万余只,日产鲜鸡蛋2500公斤,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的知名企业。 6、彩印印刷业:我乡彩印印刷业以西相盖村为主,拥有东洋印业等知名企业。 二、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 1、我乡在以往的发展中,虽大力推广特色种植、养殖业,但仍不能形成种植养殖规模,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农副产品销路问题。所产出的农副产品销售以“马路市场”、“路边市场”收购和农户自己赶集等形式为主,截止到目前我乡没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现已成为制约我乡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是思想观念问题。传统的耕作方式和栽培品种,在部分农民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们不愿意改变现有耕作模式,不愿冒一点点风险,即便是周围有很多成功经验,也不愿去学习、去尝试。 三是管理方面问题。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影响,造成各种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发展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规模化生产进程,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我乡彩印业发展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仍不能形成大型企业,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涉及企业管理的机构多,各类检查繁杂。各种非税性收费约是企业税收的两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企业发展面临融资渠道困难问题。金融业对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造成了贷款难、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资金不足;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难以适应市场

如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如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7月16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拓展乡村特色产业”又一次被提及。《规划》中明确指出乡村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和目标:到2025年,全国新认定1000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1600个农业产业强镇,建设3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150个产值超100亿元、30 个产值超100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一村一品”微型经济圈、农业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型经济圈、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构建乡村产业“圈”状发展格局。以这四种发展模式为抓手,集聚资源、集中力量,建设富有特色、规模适中、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小编梳理了四种发展模式的建设情况、申报条件和经典案例,通过实打实的建设要求和成功经验,告 诉你如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1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建设情况】 “一村一品”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一种重要模式和组织方式,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培育壮大县域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作用。从2011年到2019年,农业农村部已经连续开展了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工作,累计认定285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一村一品”快速推进,促进了乡村产业兴旺、农村人才集聚、农业绿色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申报条件】 根据2019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工作的通知》,具体申报条件如下: (一)主导产业突出。专业村主导产业收入占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60%以上,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占农户总数50%以上,贫困地区可分别放宽到40%和30%以上。专业镇主导产业收入占全镇农业经济总收入30%以上,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占农户总数30%以上,贫困地区可放宽到20%以上。 (二)实现绿色发展。主导产品必须有注册商标,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产品产地环境符合生产质量安全农产品的要求。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的专业村镇优先考虑。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 发 展 规 划 二○一四年三月五日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宣汉县庙安乡地处位于宣汉西南部,是达州市高效农业基地、达州市30强进步乡之一,也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示范乡,距达州市21公里、宣汉县城23公里,交通便捷。目前,全乡通车里程达90余公里,有4条出境公路,即庙磐路、庙东路、庙洋路、庙天路。2014年完成了对庙磐路的拓宽,正在进行其它三条路的拓宽;对全乡实现了100%的村、100%的社通水泥路。庙安乡乡域区位优势明显,平均海拔7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水果。 二、农业产业概况 庙安乡辖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000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庙安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操作下,宣汉县庙安乡不断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抓了西瓜、脆红李、梨等特色产业,特别是2011年以来,脆红李产业在全乡得以突破性发展,已成为全乡的特色支柱产业,2013年,全乡脆红李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创历史新高。2014年全乡脆红李扩种3000亩,15万株,连片种植猕猴桃500亩,为做大做强水果产业,组建成立了庙安乡

水果专业合作社,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在庙安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努力下,庙安水果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并正在进行有机食品认证,成为展示庙安的平台与名片。与此同时,庙安乡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给庙安乡带来了水保工程项目,依托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招商等办法建乡村酒店、露营地、绿林居拟把庙安乡打造成为“春观花、夏品瓜、秋摘果、冬赏雪”和“山乡李海、瓜甜心醉”的“巴山特色花果山、乡村旅游体验区”。 三、规划目标 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推介、宣传,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龙头项目的幅射、示范作用,进一步转变农户的经营理念,丰富庙安特色产业种类,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的期限、范围和建设内容 规划期限:2014年至2017年。 规划范围:庙安乡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 建设内容: 1、特色种植业。扩种脆红李2000亩,,种植黄瓜2000亩,种植西红柿3000亩,优质小麦育种4000亩,种植脱毒马铃薯、红薯2000亩,大路蔬菜2000亩。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在城市总体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的指导下,特色小城镇建设规划与产业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完善公共及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提升小城镇风貌,改善小城镇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形成开放创新生态环境及创新产业空间特色小城镇,特色小城镇是我国城乡建设的新里程,解决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城镇空间体系的新极点。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小城镇;设施农业产业;大民屯镇;产业结构 1 沈阳市特色小城镇建设背景 2017年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提出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在新的政策背景下,沈阳积极落实国家有关城镇及乡村振兴的发展政策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发展。新民市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作为沈阳西部中心副城,近年紧紧抓住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契机,作为新民重要乡镇之一,在以上发展政策背景下,大民屯依托自身优势禀赋,积极落实推进城镇全域的产业、空间、生态建设,逐步实现新型城镇化样板镇与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1]。 2 大民屯镇区位及发展现状 2.1 区位 大民屯镇位于新民市辖区东南部,沈阳城区西侧、地处102国道与107省道交汇处,距离沈阳主城区约30公里。镇域行政区划面积113.7平方公里[2]。 2.2 发展现状 大民屯镇是全国重点镇、中国蔬菜之乡、中国商业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是以蔬菜生产、蔬菜加工为主的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我国北方“菜篮子”项目生产基地。 从2015年全域的农民收入比例构成看大民屯镇定产业构成情况,其中农业占总量的78%,占主导地位。其次是服务业,占总量的6%。再次,牧业、运输业,分别占总收入的8%和4%。工业、建筑业仅占总量的2%。从产值与收入数据看,蔬菜种植农业是大民屯镇的优势主导产业。大民屯蔬菜总产量已达100万吨,蔬菜销售收入实现15亿元,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2013年大民屯蔬菜产量占新民的1/4,占沈阳的1/10。 3 大民屯镇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研究

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并成为促进一个乡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对我乡农业发展及经济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乡位于县城东南部,辖39个行政村,万人口,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万亩,2011年底农民纯收入4405元。 **乡是典型的农业乡,乡境内无大型的工业企业,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特别是东北片8个村,属于咸水区,耕地面积7850亩,经济收入还主要依靠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了提高农民收入,我乡须走特色农业致富之路,近期,就全乡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规划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农业特色产业现状 (一)水果业 全乡水果面积400亩,年水果总产量200万斤,总产值400万元。 1. 苹果产业。目前,我乡果树面积在300亩左右,产量约150万斤,产值300万元,主要分布在小天罡村。预计到2016年全乡苹果面积达到600亩,产量约300万斤,产值600万元。

2. 葡萄产业。目前霸王庙村有5亩玫瑰香葡萄,计划年内在发展5亩。 3. 梨树产业。目前有梨树100亩,预计到2016年将种植梨树200亩。 (二)蔬菜业 全乡现有天鹰椒种植面积5000亩,产值1500万元。重点推进小杨、**和锞自杨等村千亩天鹰椒基地建设,预计明年新增天鹰椒种植面积500亩。 (三)苗圃产业 目前全乡有苗圃100多亩,主要品种有金叶榆、速生柳、速生杨、国槐等品种,预计产值30万元。主要分布在刘葡萄、大齐、辛集等村。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1、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发展框架构建。 围绕“项目带动,特色拉动,环境推动”的农业发展目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支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依托,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着力建设“三个园区”,即小天罡凯特杏、绿宝石梨、美国八号苹果特色园区,霸王庙玫瑰香葡萄特色园区;小杨三千亩天鹰椒特色园区,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2、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服务质量不断完善。

如何发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

如何发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 作者:李斌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8期 摘要:农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仅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还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增长。本文以云南省双柏县鄂嘉镇为例,通过对鄂嘉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的收集和调研,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云南;农村;发展;优势产业;探析 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农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仅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还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增长,这对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解决乡镇财政困难,发展地方经济,壮大经济实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鄂嘉镇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农村特色优势产业是各地由于在地域、资源、气候、土壤等条件方面的差异,立足本地实际,培育和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产业,其特点是产品优质、高产、高效益,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能带动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产业。 双柏县鄂嘉镇资源富集,有银、铅、铁、煤等矿藏,盛产核桃、茶叶、花椒、优质烤烟等农副产品,拥有传统产业核桃94500亩、茶叶13200亩、花椒8900亩。镇内有46万亩保护区,有高等植物720属1486种。镇党委、镇政府立足资源优势,按照建设经济林果之乡的农村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方针,全力抓好经济林果、优质烤烟、畜牧养殖等关乎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农村主导产业。近年来,产业建设成效显著。 (一)经济林果总量扩张 鄂嘉镇以扩张规模、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强化管理、示范推动为抓手,在扶持龙头、建设基地、打造品牌上着力,走集约化、效益型发展路子,加快推进核桃、茶叶、花椒、龙竹、蚕桑等优势经济林果产业带建设;推广新型立体种植模式,拓展经济林果发展空间和综合效益,着力在扩张规模、强化管理、示范推动等环节上下功夫,以核桃等为重点的经济林果得到迅速发展,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更加显现。全镇经济林果种植面积已发展至125800亩(其中核桃89500 亩),2009年实现经济林果收入2800万元(其中核桃1800万元),农民人均经济林果收入接近1100元。目前,9000亩核桃落实到户正在进行整地,800亩蚕桑正在移栽。 (二)烤烟产业提质增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