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运动战——红军作战原则

运动战——红军作战原则

运动战——红军作战原则
运动战——红军作战原则

运动战——红军作战原则

工农红军经过三次大规模的反"围剿"斗争,取得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毛泽东在原来进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的红军作战原则。

毛泽东在谈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红一方面军三次反"围剿"的作战指导时指出:"到了江西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时,'诱敌深入'的方针提出来了,而且应用成功了。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就形成了。这时是军事原则的新发展阶段,内容大大丰富起来,形式也有了许多改变"。红军的作战原则,概括地说主要是:对付敌人的"围剿",一般实行诱敌深入的方针。在这个方针指导下,首先做好反"围剿"的准备,在军事上准备退却的同时,动员和组织根据地党政军民的整体力量,准备参加和支援反"围剿"作战;在强敌"围剿"开始时,红军主力应向根据地内退却,保存军为,诱敌深入,待机破敌,同时以一部主力在地方部队和群众武装的配合下,不断地袭扰、迟滞和削弱敌人,以保障红军主力的隐蔽集中,适时转入反攻;在实行反攻时,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贯彻歼灭战的指导思想,在战役战斗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速战速决;在打破敌人"围剿"以后,红军应乘胜开展进攻作战,拔除根据地内敌人的据点和消灭根据地附近的分散孤立之敌,发展自己的力量,缩小敌人的力量,并准备打破敌人新的"围剿"。这些作战原则,是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以劣势兵力战胜优势敌人的积极防御的作战原则。

在总结红军五次反"围剿"斗争经验教训后,针对红军战争的战略指导问题,毛泽东指出,敌人是全国的统治者,我们只有一点小部队,因此人民武装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对付敌人的"围剿",防御敌人的进攻。他认为:"革命和革命战争从发生到发展,从小到大,从没有政权到夺取政权,从没有红军到创造红军,从没有革命根据地到创造革命根据地,总是要进攻的,是不能保守的,保守主义的倾向是应该反对的。"但革命和革命战争也有防御和后退,"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何况军事运动"。他还指出"一切正义战争的防御战,不但有麻痹政治上异已分子的作用,而目可以动员落后的人民群众加入到战争中来。""在保卫革命根据地和保卫中国的口号下,我们能够团结最大多数人民万众一心地作战,因为我们是被压迫者和被侵略者。"

1927年,毛泽东在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遭受挫折之后,根据当时敌强我弱和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率领起义武装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进军,把退却和进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红军反对敌人"围剿"的作战中,他正确处理进攻和防御的辩证关系,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指导红军取得了反"围剿"的重大胜利。与此相反,"左"倾军事冒险主义者,否认敌强我弱的前提,割裂进攻和防御的辩证关系,或者采取进攻战略,只讲进攻,不讲防御和退却;或者实行消极防御,只讲防御,不要反攻和进攻。这两种错误偏向,都给革命战争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红军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经验教训,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及其一整套作战原则,指出在反"围剿"战争中,红军的战略路线应该是决战防御(攻势防御),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在运动中有把握的去消灭敌人的一部或大部,各个击破敌人,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

1935年12月,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在《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中,重申和强调红军作战指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战略防御时,要反对单纯防御,执行积极防御,反对先发制人,执行后发制人(一般的),后发制人即诱敌深入;战略进攻时,既要为扩大战果,夺取先机而奋斗,又要反对冒险主义和冒进政策;不论防御或进攻,基本的是打运动战,主力红军大踏步的进退,反对只打不走、不让寸土的阵地战;要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实行战略上的一个拳头打人,反对两个拳头主义,反对战略的及一般战役的击溃战和拼消耗;实行战略内线中的战役战斗外线作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战斗速决战;部队要有充分的休息、训练和战斗准备;作战指挥要依情况决定指挥方法,要有通盘计划,反对走一步看一步,并容许在统一决心下的分割指挥等。

1936年12月,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经验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批判了在进攻和防御问题上的两种偏向,创造性地发展了古今中外著名军事家的积极防御思想,创立了积极防御的战略理论和作战原则。

毛泽东的积极防御理论,深刻地阐明了进攻和防御的辩证关系。它告诉我们,一切被压迫的阶级和民族,为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所进行的战争,在本质上是自卫的防御性的战争,通常采取后发制人的防御战略。实行后发制人,并不排斥在敌人首先挑起战争的情况下,我军采取先机制敌的进攻行动。只要敌人发起战争,我们就有采取任何方式给予还击的权利。根据战争情况的不同,可以是先防后攻,也可以直接采取攻势行动。在敌强我弱时,我军必须首先进行战略防御,但在战略上实行防御的同时,在战役战斗上则必须积极地进行有利条件下的进攻战。当敌强我弱的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时,适时将战略防御导向战略反攻或战略进攻,由战略上的内线发展为战略上的外线,由战役战斗上的进攻发展为战略上的进攻,并在有利的条件下,同敌人的主力进行战略决战,彻底消灭敌人,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毛泽东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总结红军反"围剿"战争的经验教训,不仅创立了积极防御的战略理论,而且为贯彻积极防御,提出了一整套作战原则。他指出:土地革命战争有着四个主要特点,即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这些特点,不仅规定了红军反"围剿"战争的指导路线,而且规定了作战的指导原则。其主要之点是:

第一,作好反"围剿"的战争准备。这是反对敌人有计划"围剿"的一个必要步骤,是避免被动,争取主动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必要和充分的准备,临时仓促应战,就不会有胜利的把握。开始准备的时机的选择是一个重要问题。断定这种时机,要从敌我双方情况和二者间的关系着眼。一般地说来,与其失之过迟,不如失之过早。准备的内容,大体上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根据当时的情况,主要是红军准备退却,政治动员,征集新兵,财政和粮食的准备,政治异己分子的处置等。反"围剿"斗争胜利的程度,是和准备阶段中任务完成的程度密切相联的,既要反对由轻敌而发生的对于准备的放松,又要反对由被敌人进攻所吓倒而发生的惊慌失措两种不良倾向。

第二,诱敌深入。所谓诱敌深入,就是实行战略退却。这是劣势军队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毛泽东指出:"对于我们,当敌举行大规模'围剿'时,一般的原则是诱敌深入,是退却到根据地作战,因为这是使我们最有把握地打破敌人进攻的办法。"当时,在中央苏区叫"诱敌深入",在川陕苏区叫"收紧阵地"。诱敌深入的全部作用,在

于转入反攻。因此,要通过诱敌深入,造成有利反攻的条件。这些条件就是:(一)积极援助红军的人民;(二)有利作战的阵地;(三)红军主力的全部集中;(四)发现敌人的薄弱部分;(五)使敌人疲劳沮丧;(六)使敌人发生过失。对于红军来说,人民这个条件,也就是根据地的条件,是最重要的条件。把握退却开始的时机是很重要的,及时退却,可使自己完全立于主动地位。退却终点的选择,要从全局出发,既要考虑到反攻的开始,又要考虑到以后的发展变化。在实行诱敌深入的方针时,必须正确解决丧失与不丧失、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对此作了生动而又深刻的论述。他说:"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市场交易,买者如果不丧失金钱,就不能取得货物;卖者如果不丧失货物,也不能取得金钱。革命运动所造成的丧失是破坏,而其取得是进步的建设。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如果有什么蠢人,不知此理,拒绝睡觉,他明天就没有精神了,这是蚀本生意。"王明"左"倾军事冒险主义,在第五次反"围剿"时,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不丧失寸土",结果丧失了整个中央根据地。这是由于他们缺乏战略头脑,没有正确解决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所造成的结果。

第三,进行带决战性的战略反攻。战略反攻是在敌人战略进攻时应用的原则,一般地说,是在战略防御的最后阶段,通过战略反攻粉碎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出:"只有决战,才能解决两军之间谁胜谁败的问题。这就是战略反攻阶段的全任务。反攻是一个长过程,是防御战的最精彩最活跃的阶段,也就是防御战的最后阶段。所谓积极防御,主要地就是指的这种带决战性的战略的反攻。"为取得战略反攻的胜利,必须慎重初战,要确有把握才能动手,初战的计划必须对全战役有利,同时还要照顾到下一战略阶段。在兵力的使用上,要集中兵力。这是改变敌我形势,争取和保持主动,打歼灭战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这样,我军就能在战略上实行内线持久的防御战的同时,在战役战斗上实行外线速决的进攻战,从战略防御中争取胜利。集中兵力,就是要集中主力于主要作战方面,反对军事上的平均主义。至于集中兵力的程度,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以有把握地歼灭敌人为原则。一般来说,对于强敌或关系紧要的战场作战,应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对于弱敌或不关紧要的战场作战,则集中相对优势的兵力即可;在某种情况下,如对溃敌或失掉指挥之敌,或在人民、地形、天候等条件能给以大的援助时,也可以用劣势的兵力出现于战场。在作战形式上,要以打运动战为主。实行运动战,要求正确处理"走"和"打"的关系,一切的走都是为着打,承认必须的走是以承认必须的打为条件的。为调动敌人,陷敌于不利地位而有利于我之作战;敌人不好打时;我军被迫处于不利地位,为保存军力,待机破敌等情况下,都需要走,但走是手段,打是目的,既要反对"有进无退"的拼命主义,也要反对"有退无进"的逃跑主义,在战争的进程上,要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两个同时并重的原则。

反对势力雄厚,革命势力又是逐渐生长的,这就规定了战争的持久性,但在战役战斗上则必须实行速决战。因为:红军的武器尤其是弹药没有来源;国民党反对派的军队有很多支部队,红军只一支部队,打破一次"围剿"后还要准备连续作战;敌军虽然各个分进,但多是比较地密集,如果找其中的一个不能迅速解决战斗,其余的就都来了。实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就是准备充足,不失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包围迂回战术,良好阵地,打运动中之敌,或打驻止而阵地尚不巩固之敌。在作战指导方针上,基本的是打歼灭战。毛

泽东指出:"'拼消耗'的主张,对于中国红军来说是不适时宜的。'比宝'不是龙王向龙王比,而是乞丐向龙王比,未免滑稽。"对于几乎一切都取给于敌方的红军,只有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才能打破"围剿"和发展革命根据地,才能使自己得到补充。实行歼灭战,必须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与此同时,人民赞助,良好阵地,好打之敌,出其不意等,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四,将战略反攻转为战略进攻。战略反攻同战略进攻有联系又有区别,诸如集中兵力、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问题的原则,不论是反攻还是进攻,在基本性质上是没有区别的,但反攻原则是在敌人进攻时应用的,而进攻原则则是在敌人防御时应用的,因此,它们又有若干区别。战略进攻的任务,在于积极创造条件,与敌人主力决战,彻底歼灭敌人,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敌强我弱的形势在全局上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红军在粉碎敌人"围剿"之后举行的战略进攻,就有它的特殊性。这表现在:战略进攻的时机是在两次反"围剿"的间隙之中,时间较短;战略进攻的任务是打孤立无援之敌,消灭根据地中的白色据点,巩固的扩大根据地,为下次反"围剿"作好准备;一个独立的根据地所进行的战略进攻,虽具有战略意义,但由于在全国范围内还未脱离敌攻我防的总的战略形势,因而这种进攻还是局部性质的,小规模的,不可能与敌主力进行战略决战,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于宣)

4.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行测常识判断考点范围很广,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伙伴们长时间不间断的积累。今天华公教育给大家带来的常识相关考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一、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 二、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三、平津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

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京津战役,中国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 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

信息化战争的特征

信息化战争的特征及要求 摘要:信息化战争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角度分析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以达到把握信息化战争区别于其他战争的本质形态。我在这里将从观察战争要素的形态入手简述信息化战争的八大特征。 关键词:主导武器信息化军队资源信息化信息战主导地位正文:一、信息技术主导武器装备 冷兵器战争的主导兵器是金属武器装备;热兵器战争的主导兵器是以化学能为基础的火枪火炮;机械化战争的主导兵器是飞机、坦克、军舰等机械化武器装备;而信息化战争的主导兵器则是信息化兵器,更准确地说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武器装备。在信息化战争中,对作战手段、作战思想和战争进程发生主导作用的军事技术是信息技术。战场的指挥依赖于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指挥控制系统;侦察、监视、战场评估需要各种先进的电子、光学传感设备;突击兵器更离不开各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精确导引技术。信息化战争上的几乎所有兵器都是信息技术兵器、信息主导的兵器或称之为信息化兵器。信息化技术主导武器装备是信息化战争的一大特征。 二、信息化军队 强大的信息化军队出现于战场是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之一。何种形态的战争需要何种性质的军队于之相匹配;反之,军队的特性也影响战争形态的演变。在信息化战争中驰骋疆场的主力只能是信息化军队。信息化军队是一支由信息化人才集聚起来的、按照信息化作战需

要编组、装备和熟练运用信息化武器装备、以信息化作战理论指导的军队。这支军队在战场上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三、资源信息化 物资、能源和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在信息化战争以前的战争中,物资、能源的地位更为突出,是主要的战略资源。但在信息化战争中,信息资源处于首要的位置,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以信息资源为目标开展的争夺是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内容。信息主导了物资、能源的整合、运作和能量释放过程。谁占有信息优势,谁就可能占有战场的主动权并进而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否占有优势的信息资源,不仅关系到是否能做到知己知彼、耳聪目明、胸有成竹、军令通常,还关系到能否快速反应、精确有效地突击。信息化战争的一个明显特征便是资源信息化。 四、信息战是战争的基本内容 在人类历史上的冷兵器或热兵器战争中,早已存在许多信息战的经典案例。在机械化战争中,更是不乏以信息战手段击败敌人夺取战争胜利的精彩故事。但那个时期的信息战仅仅表现为零碎的、局部的、短时间的,规模比较小,常常是战术、战役层次上的,或服从于火力战,其后果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的影响是有限的。但在信息化战争中,信息战上升到了战略的位置,战争的全过程、全空间、全方位都充满了信息战。 信息战已成为战争的主要的甚至全部的内容。战略信息战、战役信息战、战术信息战、相互交叉;太空信息战、海洋信息战、陆地信

解放战争的几个著名的战役

解放战争的几个著名的战役 几大著名的战役(已有影视上映) 一、孟良固战役 50多年前,在沂蒙大地一个不起眼的山头上,打响了一场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惊心动魄的战役——孟良固战役。这次在我军战争史上歼敌并不算多的战役之所以引起世人的关注,是因为它在当时整个中国战局的棋盘上起了关键作用。 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使苦难的中国人民走出黑暗的尽头,早有准备的蒋介石又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同胞。 内战一开始,陈毅、粟裕和张灵甫就成为一对难解的冤家,在全套美式装备、兵力古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下,我军作战多次失利,得意的蒋介石和张灵甫盘算着在山东临沂决战,为此他们将国民党五大主力中的3个军共45万兵力集中于此,而当时我军兵力只有27万。 当时摆在陈毅、粟裕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与气势汹汹的蒋军决战,这是蒋介石和张灵甫梦寐以求的;二是让蒋军“集团滚动”过来,我们北渡黄河,卷着铺盖离开山东,这又正中蒋介石和张灵甫的下怀。此时的陈毅、粟裕陷入了两

难的境地。 战争本是军人的角斗场,但发生在沂蒙山区的这场征战,普通百姓却和子弟兵一同登上了战争舞台,他们手无寸铁,他们走上战场拿出的武器是他们几世几代用过的独轮车,是他们房前屋后的树木砍伐后做成的担架。 深明大义的沂蒙人民把维系军队战斗力的上百万斤的粮食放在成千辆的独轮车上,在上万人的肩膀上紧随我军南征北战。 二、济南战役 在解放战争史中,标志国共双方大决战的三大战役,在观众中已是家喻户晓。然而揭开三大战役序幕的一场攻城血战,却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它就是五十多年前发生在齐鲁大地的济南战役。 1948年的济南,曾经是国共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影响,使它成为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势在必夺的重要城市。为此双方尽遣名将出马,作为守方的蒋介石派出在抗战中战功赫赫的“黄埔三期第一将”——王耀武;而作为攻方的毛泽东则派出有“军中第一将”美称的粟裕和那位颇有传奇色彩的许世友。 决定攻守双方命运的决战,不知为何选在了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夜拉开了帷幕。双方军人各自为自己的命运殊死搏

信息战

论信息战争的新特点 考号:考点:姓名: 内容提要: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现代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化战争也呈现了它不同于以往传统战争的一些新特征。本文将对信息化战争的含义及其特征等进行探讨,论述与研究。对于积极推进我军的各项改革和建设实现军队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提高军队实战能力希望能起到一定得作用和帮助。 关键词:信息化战争基本形态新特征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推进,新型作战手段和新型作战力量快速发展,作战空间日益拓展,战争形态与作战方法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信息化战争的一些特点正逐步暴露。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战争发展的新趋势,对于优化作战指导,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意义重大。 一、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形态 信息化战争这一军语概念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 1995年他在原国防科委首届科学技术交流大会上的书面发言中提出“现阶段和即将到来的战争形态为核威慑下的信息化战争”。这是首次开创性地提出“信息化战争”的概念.。 信息化战争是信息社会的产物。当人类逐步从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时,信息化战争也悄然登上了战争舞台。信息

化战争与其他战争相区别“信息化“是核心,是关键。信息时代的战争也不只是信息化战争一种类型。在一定时期内发展中国家间战争主要打的还是机械化战争。但从整体上看,信息化战争将是主要的战争类型。 信息化战争的定义现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定论。近年来,中外军队对信息时代的战争形态提出过多种观点。除了我军普遍采用的信息化战争和美军使用的信息战争外,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还使用过第三次浪潮战争,壁龛战争;俄罗斯军事理论家弗·伊·斯里普琴科则使用了六代战争的称谓。在不同场合,我军也先后使用过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等。2001年7月,美国防部在其海军提出的“网络中心战”概念的基础上,将“网络中心战”作为信息时代的基本标志。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观点,一方面反映了学术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对作战形态认识方法上的不一致。有人认为“信息化战争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运用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的战争,是信息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有人认为“所谓信息化战争就是信息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条件对胜负发生关键性作用的战争。”也有人认为,“信息化战争,是指以信息化为主导,以高质量的机械化装备为平台,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信息化理论进行的战争。”信息化战争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但并不是说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战争没有必然联系。通过将新时期诸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与二战,朝鲜战争等典型的工业时代的战争相比较,我们会发现战争构成的社会基本要素没有改变。军事,政治,经济,文化让、仍然是基本的社会因素。发生变化的仅仅是战争资源要素的地位和运动方式。由以物质资源为主发展到以信息为主。战争的战场作战形态由兵力火力的交战演变为信息化作战。这是信息化战争区别于其他时代战争的本质。 基于这两方面情况,我们可以认为: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形态应该是以信息化作战体系为依托,以信息化作战为核心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技一体战。(1)这也是从外部特征上对信息化战争的定义。但是信息化战争是发展着的战争形态。一方面,它保留了机械化战争的一些特点,并随着机械化要素的不断发展,使之更为丰富。另一方面,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 因着三大战役的成功,加速了全中国的解放,加速了新中国的成立。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时间,一起来看看吧,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从总时间来说,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是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分开来讲就是: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历时65天。 平津战役:1948年12月5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 中国三大战役的先后顺序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这个小栏目中讲述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三大战役先后顺序是:先是辽沈战役,然后是淮海战役,最后是平津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是什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中国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简介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 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

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 这一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2]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中共将领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东北地区向被分割于沈阳、长春、锦州等地的中华民国国军发起进攻,以伤亡 6.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收编国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所率领的1个剿匪总司令部、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3个师部、旅部团部不计,共47.2万人,并攻占了东北全境。 东北人民解放军获得完全胜利,辽沈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中华民国国军。 淮海战役简介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盘点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142天歼灭154万蒋军

●核心提示:“142天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从辽沈大地到华北平原,从黄海之滨到淮河两岸,人民解放军在广袤的土地上同国民党军队展开大决战。 ●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2011年5月25日第12版,作者:新华社,原题:《三大战役定乾坤》 “142天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从辽沈大地到华北平原,从黄海之滨到淮河两岸,人民解放军在广袤的土地上同国民党军队展开大决战。以三大战役为标志的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光辉里程碑。 国民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应蒋介石电邀,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经过43天复杂而艰难的谈判,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正式签署并公开发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当局表示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等,共商和平建国大计。 此后,中国一度露出和平曙光,召开了有各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政协协议。但国民党并没有放弃武力消灭共产党的打算,很快撕毁了政协协议。战争亲历者、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说,国民党在完成内战准备后,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扬言要在三五个月内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22万人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战争初期,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国民党军兵力达430万人,装备的是飞机、坦克;解放军兵力120万人,装备的多数还是“小米加步枪”。 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指出: 蒋介石的进攻不但必须打败,而且能够打败。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和解放区军民的信心。 全面内战爆发头8个月,人民解放军歼敌71万余人,挫败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蒋介石速战速决的企图成为泡影。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2万人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到1947年底,国民党军队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标志着中国革命战争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 终结国民党22年的统治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科学地分析战争形势,以宏大的革命气魄和高 超的指挥艺术,正确把握战略决战的时机,连续组织了一环扣一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构成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就在三大战役进行期间,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国支持和策划下,企图利用和平谈判的手段,达到“划江而治”的目的。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提出,仍愿意同南京政府及其他任何国民党地方政府和

论信息战特点及对策

论信息战特点及对策 一、信息战简介 1.信息战的形成 20世纪90年代初爆发的海湾战争和现代几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都在向我们透露着一种全新战争形态——信息战。所谓信息战,即在战争量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武器装备的基础上,构成信息网络化的战场,进行全时空信息较量的一种战争形态。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一场战争的胜利,主导作用不仅仅是人,各种高科技的现代化装备都将在战场上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战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必然,只有把握住了在信息战中的绝对主导作用,才能最大可能的取得现代战争的胜利。 2.信息战的定义 一般认为:信息战是信息战争这种战争形态中的一种作战和作战形式,是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武器装备,在信息网络化战场上的作战行动,其核心是夺取制信息权。制信息权是现代化战争的制高点,没有制信息权,就谈不上制海权和制空权,更谈不上战争的胜利。优势之师,一旦失去了制信息权,将成为“瞎子,聋子和靶子”,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劣势之军如果掌握了信息优势,就可夺取战场主动权,从而可赢得战争。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能够控制作战空间。要控制作战空间,必须掌握制空权、制海权,制天权。而要掌握这三权,又必须首先拥有“制信息权”。以信息技术武器装备为核心,以

计算机网络为纽带的信息化战场上,要想有效地对敌实施信息战,掌握“制信息权”,就必须对敌信息技术武器装备和计算机网络实施整体打击,破坏,干扰和削弱敌信息获取能力、信息传输能力和信息处理及控制能力。 战争信息化,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不可回避的严峻的事实,在这个严峻的形势下,我们首先一定要充分了解、认清信息战,那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二、信息战的特点 信息战有着和传统战争有所不一样的特点。 1.作战“先导性” 战争前做到全方位,各方面的侦察,全面掌握敌方动态,在有把握打赢战争的基础上做到先发制人。信息作战先于其他作战行动开始,具有明显的先导性。一是联合作战对信息支援的需求决定了信息作战的先导性。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战行动,它直接为国家的政治、外交斗争服务,具有鲜明的战略性,需要强大的信息支援保障。作战先期的情报战、心理战和战役欺骗等行动,对于筹划并确保战争的顺利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战争开始之前和战争中,信息战必然要优先于其他作战行动。如科索沃战争爆发的前一年,即1998年初,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利用十几种卫星及多种电子侦察飞机对南联盟实施了不间断的侦察,获取掌握了近百个军事目标的详细情报,为战争的发起做好了准备。又如,早在“沙漠风暴”行动开始前半年多的时间里,美国就调集了大量的侦察卫星、侦察飞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名称和发生时间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名称和发生时间: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从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以3.9万人的伤亡为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浅析信息化战争特点

浅析信息化战争特点 摘要: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推进,信息化战争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近年来发生的局部信息化战争为世界各国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参考。本文根据近年来的局部信息化战争之间的共性,总结出几点信息化战争的特点。这些特点可能为我国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战争特点新军事变革 信息化战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信息社会以后的必然产物。信息化战争,是交战双方在信息化战场上,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作战手段、以信息战为主要作战形式、以信息主导权为主要争夺对象的一种战争。1991年1月美国发动的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美军信息化武器仅占8%左右,主战武器依然是机械化武器;1999年对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中,美军动用了多种武器装备,包括军用卫星、作战飞机、预警飞机、电子战飞机、精确制导武器、巡航导弹及航空母舰,是以信息战为主要特征的高技术的战争;2001年对阿富汗的战争,美军使用了过半数的信息化武器,基本实现了信息化作战;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美军投入了90%的信息化武器,美军的主体己经基本上实现了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美国发动的这4次战争,将信息化战争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深刻的新军事变革,对世界军事形势及国际战略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现代信息化战争的特点。 一.信息在战争中发挥主导作用 信息是伴随人类社会而生的特殊物质,在军事上的应用历史久远,从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直到信息化兵器时代,信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各历史时期战争的胜负。农业时代的战争,有信息但谈不上信息技术,信息的传递靠自然信道和人体信道,军队的指挥靠旗、鼓、锣、角和人的传信。作战方式是集团布阵、短兵相接,拼人力、拼体力。工业时代的战争,出现了电报、电话、雷达等信息技术,可以用电磁波传递信息,工业时代的战争是以装甲机械化为主的军队之间的作战,是以资源为基础的战争,进行阵地战、消耗战,拼钢铁、拼能源。进入信息时代,战争对抗表现为非物质力量之间的对抗。信息时代,信息成为现代战争的战略资源,在物质、能量、信息等构成作战力量的诸要素中,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作战力量,信息起主导作用,其重要性日益上升。战场胜负不再仅仅取决于军队数量的多寡、火力与机动力的强弱,信息力成为现代军队作战能力的关键因素。信息成了整个军队的心脏,成为一种武器。信息化战争的最大特点是围绕信息展开,是一种信息密集型的战争,作战过程的每一环节都是在近乎实时性信息指导下进行的。在信息化战场上的作战行动,核心是夺取制信息权控制战场信息的主导权,握有战场信息的主导权,才能获取战场行动的主动权和自由权,其实质就是以信息能为主要作战手段,增强己方或是削弱对方的战斗力。因此,信息优势是确立国家军事优势与战场优势的先决条件。 二.信息技术在战争中大量使用 信息技术是人类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利用信息功能的全面拓展。信息技术在现代军事中的运用表现为传感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是延长和增强人类感官功能的技术,此技术主要解决信息获得问题,运用到军事上的传感技术十分发达,如侦察卫星、雷达、电子侦察、窃听器、地面传感器、海上侦察船、声纳、航天侦察、红外遥感、热成像、导弹预警、雷达探测、夜视器材等,构成了外层空间、空中、地面、海上、水下立体的全方位的信息遥感控制系统。尤其是各种侦察卫星的使用,使战场空前透明。通讯技

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及其要求 战争

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及其要求 战争,使信息网络成为军事打击和心理战的重要载体,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作战工具。信息战已衍生为一种重要的作战方式和战斗力。传统战争是兵马未动舆论先行,现代战争的信息网络行为已贯穿战争的全过程。从伊拉克战争中可以看出,信息网络已成为一把高悬在战场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我的理解,信息化战争特点主要是指挥通信数字化,情报准确等特点,依靠天基的侦察卫星、地面雷达、空中侦察等众多手段获得准确的作战情报,通过各种电子战设备对敌方通信指挥实施压制,切断对方通信,已达到打乱敌方指挥调度顺序的目的,为己方行动获得各种便利。 信息网络战的主要特点:一是作战力量广泛。由于信息技术有很强的军民通用性和计算机网络的互联性,使得凡是具有一定计算机网络知识、掌握着一定网络攻击手段的人都可以介入网络战;二是作战对象平等。计算机网络战中,只要拥有高水平的计算机网络人才,网络战就可以得到有效实施,而与国力大小、兵力多少无关;三是作战空间广阔。计算机网络战不受地域限制,只要网络能够到达的地方,网络战都可以实施;四是作战时间连续。计算机网络战不受外界自然条件的干扰,不受天候因素制约,可在任何时段进行。五是破坏信息系统和影响人的心理,破坏信息系统的效果是敌方无法利用信息系统的设施获得所需要的正确信息,既可以从物理上摧毁地方的硬件设施,也可以是破坏系统软件,使系统崩溃或提供不正确的信息。通过提供对敌方不利的信息可以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进而控制人的行为,影响士气,削弱敌方的战斗力。 信息网络战主要有三种形式:心理战、电子战和计算机战。心理战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施加对敌方不利的信息,影响人的心理从而削弱战斗力。电子战是现代战争的主要作战内容之一,将其归为信息战武器主要是因为信息系统的基础是各种电子设备,无论是探测器(雷达,光电设备,监听设备),还是信息处理平台、通讯设施(无线通讯,有线通讯),核心都是电子设备。通过电子干扰可以削弱雷达等探测器的能力,使得敌方无法及时收集信息;无法及时传递信息或者传递错误的信息。计算机是信息系统的基础和平台,在信息系统中具有核心的地位,计算机战是指利用计算机开展的以信息系统为主要目标的作战形式。其形式主要有: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网络特性、电磁特性对敌实施网络窃密和电磁窃密;通过计算机病毒攻击、计算机芯片攻击、网络“黑客” 攻击、电磁干扰等手段实施网络进攻;采取加强“防火墙”技术、断开核心系统与外界的链接等措施进行网络防护;进行系统备份,为网络恢复做好充分准备等。 信息化战争对我国国防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现国防现代话是我国国防对的总要求,国防现代化又要以军队现代化为中心。 1.及时获得可靠的目标信息 先进的卫星系统、侦察飞机、地面站和地面侦察人员等,组成了一个天、地(海)、空一体化的情报、侦察和监视(ISR)系统。它为部队提供作战空间的情况,包括各部队的部署、兵力兵器、作战意图等方面的情况和提供毁伤效果评估。 2.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质量和安全性。 保障军用信息传输系统的畅通,提高信息传输的速率和可靠性,加强信息管理能力,是实施网络中心战的重要保障。卫星通信以其广域覆盖和全球覆盖,独特的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 淮海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华东、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部队配合下,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省海州(今属连云港)、西迄河南省商丘、北至山东省临 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同国 民党军刘峙集团进行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是 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南部战线形势发生有利于人民解放军 的深刻变化 1948年秋季,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 个战场上的胜利,特别是在东北战场上举行 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127万人增至300余万人;国民党军则由430万人下降至290万人。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已占有优势。 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南部战线,人民解放军1947年7月转入战略进攻以后,经过同国民党军1年的激烈较量,至1948年7月,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深刻变化。人民解放军力量有很大发展。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的中原野战军辖7个步兵纵队15万人;中原军区辖豫西、陕南、豫皖苏、皖西、桐柏、江汉、鄂豫7个军区20余万人;由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华东野战军辖15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36万人;华东军区辖胶东、渤海、鲁中南、苏北、江淮5个军区30余万人。济南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主力位于济南、滕县(今滕州)之间,一部位于山东省临沂、夏庄(今临沭)地区和江苏省宿迁地区休整,积极进行新的作战准备。中原野战军主力于10月下旬解放郑州、开封,另一部活动于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北部地区。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已能在统一指挥下进行战役上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中原、华东解放区空前巩固,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秋粮获得丰收,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增强。在国民党军方面,由白崇禧任总司令的华中"剿匪"总司令部辖第3兵团(司令官张淦)、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第14兵团(司令官宋希濂)和第5(信阳)、第13(南阳)、第16(咸宁)"绥靖"区,共35万余人,主力分布在以汉口为中心的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确山至汉口段和长江北岸宜昌至安庆段。由刘峙任总司令的徐州"剿匪"总司令部辖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第7兵团(司令官黄百韬)、第13兵团(司令官李弥)、第16兵团(司令官孙元良)和第1(扬州)、第3(徐州)、第4(商丘)、第9(海州)、第11(青岛)、第12(新乡)"绥靖"区,共60万人。这是国民党军兵力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个战略集团,主力集结于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今兰州-连云港)商丘至海州段、津浦铁路(天津-浦口)徐州至蚌埠段。由桂系将领控制的华中"剿总"和由蒋介石嫡系将领控制的徐州"剿总"之间存在矛盾,难以实

论信息战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论信息战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提要:本文从信息战的发生与逐步发展引出论题,着重论证了信息战在现代军事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还介绍了信息战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 海湾战争是美军大量新式武器的大演练,也是美国军事信息系统的大对抗。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使用了众多的预警探测系统和情报侦察系统,对伊拉克实施了多种信息战进攻,最终使伊拉克的飞机和防空武器几乎完全丧失战斗力,只能放下武器,宣告失败。战争过程中有多架E-3A空中预警指挥飞机昼夜监视伊拉克上空的各种目标,并指挥空中作战;E-8A联合监视和目标攻击雷达系统从空中精细地观测地面目标,为各军种提供攻击地面目标的信息。美国在这次战争中使用了100余颗通信、侦察等各类卫星。在42天的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依靠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系统的情报处理和辅助政策,平均每天指挥2600架次飞机攻击以百计的伊方目标,多次摧毁伊拉克的指挥中心和通信枢纽,対伊方的雷达和无线电通信施放干扰或进行摧毁。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较短时间内以较少的伤亡赢得海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就是发挥了信息优势,夺取了信息权。这几乎使全世界认识到指挥、控制、通信、情报及电子战等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的巨大作用。有人风趣地比喻这场战争是硅片战胜了钢铁。 海湾战争之后,各国都在研究和探讨未来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在面对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的伊拉克战争中暴露出的这些严重问题,说明美国现有的C4I系统远远不能适应21世纪高技术战争的需要,必须对现有的传统C4I系统进行彻底的改造和重建。美军根据未来的国家安全环境提出了新的基于高技术条件的军事革命思想,将信息战放在了重点建设的地位。

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信息化战争的特征 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角度分析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以达到把握信息化战争区别于其他战争的本质形态。本节仅从观察战争要素的形态入手简述信息化战争的八大特征。 一、信息技术主导武器装备 冷兵器战争的主导兵器是金属武器装备;热兵器战争的主导兵器是以化学能为基础的火枪火炮;机械化战争的主导兵器是飞机、坦克、军舰等机械化武器装备;而信息化战争的主导兵器则是信息化兵器,更准确地说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武器装备。在信息化战争中,对作战手段、作战思想和战争进程发生主导作用的军事技术是信息技术。战场的指挥依赖于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指挥控制系统;侦察、监视、战场评估需要各种先进的电子、光学传感设备;突击兵器更离不开各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精确导引技术。信息化战争上的几乎所有兵器都是信息技术兵器、信息主导的兵器或称之为信息化兵器。用在各种兵器中的信息技术装备方面的经费也在兵器总价值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如在坦克中占%,飞机中占%,导弹中占%,卫星中占%,指挥系统中约占%。曾有人把信息化战争中的兵器比喻成“装载电子信息设备的容器”。信息化技术主导武器装备是信息化战争的一大特征。 二、信息化军队 强大的信息化军队出现于战场是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之一。何种形态的战争需要何种性质的军队于之相匹配;反之,军队的特性也影响战争形态的演变。在信息化战争中驰骋疆场的主力只能是信息化军队。信息化军队是一支由信息化人才集聚起来的、按照信息化作战需要编组、装备和熟练运用信息化武器装备、以信息化作战理论指导的军队。这支军队在战场上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三、资源信息化

信息战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信息战的特点及其发展趋 势 (AL—21) 一、信息战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世界新军事变革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战争形态正不可逆转地由机械化战争转变为信息化战争。在未来战争中,谁拥有信息优势,谁就能更多地掌握战略和战场上的主动权。 机械化战争是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武器装备实现了机械化、规模化以后,以“闪电战”理论为代表的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战争形态,作战装备主要有自动武器、坦克、飞机、新的运输工具和通信工具等。 信息化战争,是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资源,以大量运用信息技术而形成的一体化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为基础,以信息化战场为依托,以信息化军队为主体,以争夺制信息权为主要目标,以信息战为基本样式的崭新的战争形态。也可以说,信息化战争是至少有一方在战争中主要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在多维战场空间实施一体化联合行动的高技术常规战争。信息作战是指在军事领域,敌对双方在战场上为争夺制信息权而展开的各种作战行动,包括信息攻击和信息侦察两个方面,主要指信息侦察与反侦察、信息破坏与反破坏、信息干扰与反干扰、实体摧毁与反摧毁。 美国1996年国防报告指出,信息战的任务是通过影响对方信息和信息系统来取得信息优势,支持国家军事战略。 美国陆军部1996年8月颁发的《FM100—6信息战》条令认为,信息战是在军事信息环境中,通过信息采集、处理等手段,并根据信息采取行动来加强己方部队力量,保护己方部队的能力,以便在各种情况下实施胜敌一筹、不间断的军事行动。 美国国防大学塞尔姜中将认为,信息战是以夺取决定性军事优势为目的,以实施信息管理和使用为中心,进行武装斗争的手段。 美国政治学教授乔治·斯坦认为,信息战是利用信息达成国家目标的行动。 信息战,是指敌对双方在信息领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或装备为争夺制信息权(信息获取、控制和使用权)而展开的斗争。从狭义上讲,是指在军事领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争夺和保持信息优势而展开的一系列作战行动。从广义上讲,是指敌对双方为达成各自的国家战略目标,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运用信息和信息技术手段,为争夺制信息权而展开的斗争。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战,实际上是一个混合概念,有时指信息化战争,有时则是信息作战,是否应严格加以区分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条件。从军事角度简要地说,信息战主要表现为一个中心、两大支柱和三种能力,即以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为中心,以数字化战场和信息化部队为支柱,以具备战场监控能力、精确打击能力和毁伤评估能力为必要条件。 信息战的作战手段主要包括电子战、网络战、心理战、实体摧毁、军事欺骗、作战保密和情报战等。 电子战是利用电磁能或定向能,干扰、破坏或摧毁敌电子信息系统,同时保护己方电子信息系统免遭敌人破坏的作战行动。 网络战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地方网络中的信息、信息系统实施攻击,用以窃取、篡改其信息,侦测敌信息活动,破坏敌网络正常运行,甚至通过网络对敌方的兵力、兵器、装备以及民用系统进行控制,同时保护己方的网络系统免遭敌人利用和破坏的行动。

论信息战是信息化战争的核心

论信息战是信息化战争的核心 摘要本文信息战的概念、特征和对象,描述了信息战在信息化战争中的作用及表现形式—指挥控制战,以及与电子战、数字化战场的关系,本文对信息战主导技术,特别是对计算机网络对抗技术和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总体技术的描述,对我国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监视与侦察)系统建设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关键词信息信息战信息化战争通信计算机网络电子战 一、信息战定义 信息战是一种夺取信息优势的作战手段和综合性策略,是一种全新的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作战模式。当今社会,信息已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如何能占取更多的信息资源,控制和限制别国的信息,将成为和平时期各国竞争的重要内容和战争时期的重要作战手段。信息战已成为陆、海、空三维空间战争之后的第四维战线,在这种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交战双方都要在保护己方信息系统安全的前提下,去设法破坏或摧毁敌方信息系统,从而取得战争的主动权。信息战的主要作战手段和武器包括计算机病毒、电磁脉冲武器、电子生物武器和黑客等等,其中病毒对抗是信息战的重要作战方式。信息战的概念大体上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用电子信息装备强化和改变传统战术,进行有信息装

备辅助的军事战斗,包括微波雷达制导、激光制导、红外线成像制导、GPS制导等信息战电子装备的运用。 第二层次:信息领域中的直接战争。现今的监视技术、高速运算的电子计算机、功能强大的信息系统及高精度制导系统的运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战争的形态。 第三层次:从军事战场上的信息战演化为全社会的信息战。随着现代社会对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网络系统将变得越来越容易受到信息攻击,信息战已成为包括从指挥控制作战、恐怖和反恐怖活动到保卫国家经济命脉的高技术系统的所有作战行动。 二、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 1.作战力量数字化集成化,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知识化 这个很容易理解,我们经常听到有什么数字化炮兵之类的名词.什么是数字化部队?就是作战单元(武器平台),装备系统,单兵装备和指挥系统高度网络整合的部队。但这还不是信息化部队.其中还有一个知识化.就是作战和保障人员具有新的科技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和操作各种信息装备和系统。 2.武器系统信息化 武器系统的信息化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能化.这是一个整体概念.其中包括硬杀伤,软杀伤和新概念武器三方面: I.硬杀伤--直接杀伤,破坏直至确保摧毁的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

信息安全问题的特点和趋势(一)

信息安全问题的特点和趋势(一) 【内容提要】文章对信息安全问题的主要特点和趋势从其高度脆弱性和风险性、安全攻击源和防范对象的不确定性、信息空间活动主体的虚拟实在化、反传统的技术维度和复杂的“人-机”关系、网络世界的互联互动与全球“即时效应”、信息安全的不对称性和反传统的力量对比格局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阐述。 【摘要题】信息法学 【关键词】信息/信息安全/安全战略/信息空间…… 【正文】 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形势的出现,主要归因于信息空间和网络世界史无前例的本质和特性。概括起来看,信息安全问题具有下述主要特点和趋势。 1社会总体信息结构的高度脆弱性和风险性 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总体信息结构(军事、经济、政治、管理,乃至交通、通讯、医疗等一切方面)具有高度脆弱性和风险性,从而使信息安全威胁对于全社会产生极强的破坏性和弥漫性。 随着计算机的大面积应用,越来越多的机构不得不重新布局以与技术的发展保持一致。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作为整体,变得越来越依赖于大型与微妙相结合的技术系统。网络成为国家控制经济和安全的不可缺少的技术盔甲,它的安全、持续运转,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先决条件。今天不单是全球化金融系统利用网络在世界范围内转移资金、大

多数公司把财务记录储存在计算机内,甚至国家的整个军用和民用基础设施都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如今网络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而且是控制系统的中枢;不仅国防设施要靠网络指挥,包括电话网、油气管道、电力网、交通管理系统、金融系统和卫生保健系统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都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的安全性。在严重不公、缺乏合适的国际治理机制的现时代,难以控制的技术漏洞必然会导致不可避免的安全攻击和灾难。正如GeorgeK.Walker所概括的:“全球范围内正在出现一场由有形生产和破坏方式向无形生产和破坏方式过渡(转变)的革命性变化,信息战(信息恐怖主义)正是作为这种全球性革命变化一部分的冲突的示范性表现。”1] 正因为如此,美国等国家都已把防范与对抗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信息攻击和破坏作为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基础设施保护与反恐怖主义全国协调员RichardClarke1999年10月14日在一个招待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时,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美国信息系统的脆弱性和易受攻击性。他指出:“我们未来的敌人会寻找其他比通过常规军事途径与我们争斗更能保证成功的途径。用五角大楼的话说,他们会寻找‘不对称机会’(asymmetricalopportunities);或者用报界的说法,他们会寻找我们的‘致命要害’(Achilleshell),在芝加哥、纽约。”他对这种危险的分析是具有启示意义的。在过去8年中美国开展了一场信息技术革命,世界其他国家尾随其后追赶这场革命浪潮。信息技术革命对于我们美国的经济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生产力大幅

信息战

我国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开设了“未来战场设计”栏目,极大地拓宽了我军军事学术研究的视野,为我军建立先进军事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下,陆军少校沈伟光1985年就开始对信息战进行研究,1987年4月17日的《解放军报》以“信息战的崛起”为题,介绍了他对信息战研究的学术观点,这一概念的提出早于美国。1990年3月, 沈伟光独立完成的世界上第一部《信息战》专著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向社会公开发行,早于托夫勒《权力的转移》9个月。不久,海湾战争打响了,军人的目光开始投向以信息战为标志的高技术战争。 信息战概念 信息战,也叫指挥控制战,决策控制战。旨在以信息为主要武器,打击敌方的认识系统和信息系统,影响制止或改变敌方决策者的决心,以及由此引发的敌对行为。单就军事意义讲,信息战是指战争双方都企图通过控制信息和情报的流动来把握战场主动权,在情报的支援下,综合运用军事欺骗、作战保密、心理战、电子战和对敌方信息系统的实体摧毁、阻断敌方的信息流,并制造虚假的信息,影响和削弱敌指挥控制能力。同时,确保自己的指挥控制系统免遭敌人类似的破坏。

信息战的特点 信息武器主要具有破坏信息系统和影响人的心理两特点。 破坏信息系统 一种是指通过间谍和侦察手段窃取重要的机密信息;另一种是负面信息。输入负面信息有两条途径,即借助通信线路扩散计算机病毒,使它浸入到民用电话局、军用通信节点和指挥控制部门的计算机系统,并使其出现故障;也可以采用“逻辑炸弹”式的计算机病毒,通过预先把病毒植入信息控制中心的由程序组成的智能机构中,这些病毒依据给定的信号或在预先设定的时间里发作,来破坏计算机中的资源使其无法工作。 影响人的心理 信息武器最重要的威力还在于对人的心理影响和随之对其行为的控制。据称,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国防部依据阿拉伯世界普遍信奉伊斯兰教的特点,特别拟定的空中展现真主受难的全息摄影,以便使目击者遵从“天上来的旨意“劝说自己的教友停止抵抗。据说另有一种666号病毒在荧光屏上反复产生特殊的色彩图案,使电脑操作人员昏昏欲睡,萌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潜意识,从而引起心血管系统运行状态的急剧变化,直至造成大脑血管梗塞。 信息战的作用及趋势 信息战将极大地促进情报收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目前,西方国家已经拥有间谍飞机和携带照相机的无人侦察机用来侦察地面的敌人。在未来战场上,成千上万的微型传感大将被大量空投或秘密地置于地面。美国正在制作一种雪茄烟盒大小的无人空中飞行器,它可以“嗅出”作战对象所处的位置;可以秘密向敌军部队喷洒烟雾剂;可以秘密地在敌军的食物供应中投入化学剂;飞过敌军头上的生物传感器将根据敌人的呼吸和汗味跟踪敌军的行动位置,确定攻击目标。 利用信息战亦可弥补常规武装力量的不足。信息战能够先于武装冲突进行,从而避免流血战争,能够加强对一场兵刃相见的战争的控制能力。比如可将计算机病毒植入敌方可能会使用的武装系统中,武器的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