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演风格奏

论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演风格奏

论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演风格奏
论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演风格奏

论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演奏风格

【摘要】:巴赫复调音乐作品体现了巴洛克后期复调音乐的最高超、最成熟的技术水品,他的作品几乎完美地继承和概括了十七世纪以前欧洲各国的包括音乐体裁形式、具体写作技巧和各国音乐风格等音乐表现及特点,因而创造了永恒的艺术。可以说,巴赫的作品不但是键盘演奏训练方面,而且是曲式及作曲基础方面的不朽典范。

【关键词】:巴赫;复调作品;艺术;演奏风格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被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是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巴洛克时期音乐家的集中代表,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甚至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他的作品几乎完美地继承和概括了十七世纪以前欧洲各国的包括音乐体裁形式、具体写作技巧和各国音乐风格等音乐表现及特点,因而创造了永恒的艺术。巴赫复调音乐作品体现了巴洛克后期复调音乐的最高超、最成熟的技术水品。在钢琴音乐发展史中,他被看做是永恒的丰碑,不仅推动了古钢琴向现代钢琴的发展,而且将古钢琴的形式基础和表现手法在钢琴复调领域内发展到高度完美的程度。巴赫的作品不但是键盘演奏训练方面,而且是曲式及作曲基础方面的不朽典范。

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器乐作品:古钢琴《平均律曲集》48首、6首《法国组曲》6首《英国组曲》以及晚年作品《赋格的艺术》;室内乐6首小提琴独奏奏鸣曲、6首大提琴独奏组曲、4首管弦乐组曲、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借鉴意大利大协奏曲的形式)等等。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西方音乐史自中世纪以来,声乐处绝对主导地位的现象,使器乐作品创作有长足的进步,从而和声乐并驾齐驱,带进古典主义时期器乐音乐的繁荣。在宗教音乐领域,巴赫的作品更为丰富,管风琴作品《众赞歌前奏曲》大约170首;其中声乐作品康塔塔200多首和《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等充分展示了巴赫的音乐戏剧才能。其中《马太受难曲》是一部“具有深刻情感的壮丽的史诗般的戏剧”,是他的代表性作品。巴赫的宗教声乐作品一方面体现了他虔诚的新教信仰,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从世俗人性观念出发对信仰的解释,其中所揭示的心理情感的深刻程度是同时代音乐家所不及的。

复调作品是指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声部线条有机结合的音乐作品。巴赫有极多的钢琴复调作品,对于他的复调作品,有评论家是这样评论的:“没有研究过巴赫,就不能理解欧洲音乐;没有深入的研究过巴赫的复调作品,一个严谨的作曲家、钢琴家就不可能精通他的专业。”“谁要是不研究巴赫,那么对他的音乐中蕴藏着的那种是以表达我们最深思想和情感的巨大可能性,是不可能理解透彻的。”而对于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顶峰之作——《十二平均率钢琴曲集》则被认为是一部充分体现巴赫的音乐风格、音乐形象的大百科全书,是钢琴演奏者的必修课本。在这部作品中,他的复调技巧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最高峰,直到今天,他也有理由成为最高典范,这部作品从艺术创造上证实了平均率理论的优越性。他的赋格曲标志着调性功能思维的高度发展,整体曲集标志着大小调体系的完全成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所起的进步作用是不仅仅局限于钢琴音乐发展的范畴之内的。

因为巴赫一生没有离开自己的祖国,所以他所创作的音乐是彻底的德国风格。巴赫的音乐创作与德国音乐艺术传统的紧密联系,德国管风琴音乐、新教的众赞歌是他艺术创作的基础。在艺术创作上融合了意大利、法国各种体裁风格的艺术成就,并在在复调音乐中锤炼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强调音乐作品的宏伟壮丽与戏剧性风格。他的作品风格庄重儿严谨,纯洁而虔诚,技艺高超,作品内容深刻。

一、巴赫复调作品艺术特色

1.作品的节奏变化与对位配合艺术。巴赫作品的节奏变化与对位配合艺术在其作品领域都是非常紧密,完美无瑕的。巴赫是一位复调音乐大师,他在前人所开创的音乐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极尽丰富与简约两方面的努力。在音乐作品的演奏中,重要的是通过音乐语汇来感受境界,也是灵魂净化、升华的元素。他最丰富地发展了复调的对位、变化等因素,使复调音乐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同时他又简化了乐句本身以及乐句的表达,简化了乐句与乐句之间的结构。巴赫是将节奏变化与对位配合完美的佼佼者,他的音乐艺术是世界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苏联的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说:巴赫是这样的伟大,他使人感到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强大的创作实验室,其中锻炼着当时所有音乐上的创作技能、风格、倾向和尝试。由于他卓有成效地继承和概括了十七世纪以前欧洲各国的音乐体裁形式、具体写作技巧和各国音乐风格等音乐现象,所以创造了永恒的音乐艺术。而巴赫也被人称为欧洲音乐大师、古典大师。

2.作品中表现出的沉思与哲理艺术。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可以说是为演奏者而写的,是在对演奏者说话,为演奏者而存在的。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风格艺术特点就是沉思的、哲理的,它要求情感的深化与升华,而且总是能在理性的思维中找到平衡。巴赫把音乐创作作为一种沉思的艺术,在即兴式演奏的过程中。使演奏者由衷地产生亲切感、艺术美。巴赫的大部分作品是为演奏者自己弹或为极少几个其他音乐家而写的,有些甚至好像不仅是为听,而主要是为了思考。其中许多更为复杂的细节需要演奏者有足够的理智和耐性才能最充分体验到,而且只有当演奏者感觉到之后才能完全掌握其意义,领略到其伟大的艺术之所在。

3.阶梯、段落层次艺术。巴赫复调作品中表现出的另一大艺术特点就是段落感、层次感特别强,给人以层次美。作品中呈示部、展开部及终止式分明。作品中特别注意段落间是如何发展的,转调非常有层次,在赋格中展示主题、答题、对题,尤其是对插部的处理,安排得特别精心到位。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他的音乐的发展往往呈板块状和阶梯式进行,这当然与巴赫时代所使用的管风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巴赫的作品中,每首乐曲的高潮通常只有一个,其他乐段都是为高潮段服务的。这种阶梯、段落层次艺术给人以美的体味、艺术的享受。

4.作品中的线条及句法表现出的美及艺术。线条是巴赫作品中极为重要的特点,在弹奏巴赫的复调作品前,应该对线条有一个彻底的预先设计,才能使其自然而流动。因为巴赫复调作品中各个声部的重要性也时有变化,在注意主声部的同时,同时照顾其他声部。特别处理了它是怎样进来、怎样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和变化使得各个声部的力度色彩各有特色、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另外,句法构成了巴赫作品演奏的骨架,同时也是其核心艺术表现手法,用心理解句法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能够发展起一种纯粹的巴赫风格。当然,句法并不一定只和旋律线有关联,所有的音乐中的因素综合起来。即会影响到乐句的轮廓,通过句法标记了解每一个乐句的构造以及它们是如何根据声部和总体结构,在若干个层次上同时被建立起来的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巴赫钢琴复调作品演奏要点

由于巴赫生活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上半叶的巴洛克后期,他的复调音乐作品都是为古钢琴而作,因此在演奏其作品时,不可忽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和古钢琴乐器的特性。由于巴赫时代音乐家的家中常常有多种键盘乐器,对于平均律乐曲,现在很难界定究竟哪一

首是为何种键盘乐器而写,只能大概认定是为拨弦古钢琴或击弦古钢琴而作。在钢琴上弹奏平均律乐曲既要发挥现代钢琴的优良性能,奏出声部的层次、力度变化、音色对比、音符时值以及各种演奏法的特点,又要尊重传统,保存乐曲的原有风格。

1.巴赫的作品以节奏严谨、平稳著称。由于它属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范畴,所以不能用浪漫派演奏手法常用的自由的、时慢时快的节奏。速度应遵循“快而稳、慢而动”的原则,应与当时乐器的特点相吻合,与当时的时代艺术风格相吻合。如果在钢琴上把这套曲目弹得很快,就很不适合当时优雅而舒缓的整体艺术风格。虽然巴赫作品的力度变化幅度较小,基本趋于平稳,但是,与节奏因素不同的是,这并不排除某些段落里强弱力度的鲜明对比。要做到节奏严格,始终如一的律动,不能忽快忽慢,但自由而带即兴的部分却正好与之相反,需要恰当变化。巴赫复调钢琴作品中常有大量长时值的音符在各个声部中出现,演奏时一定要注意充分保持足够的时值,否则会使声部线条断裂。

2. 巴赫的作品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线条。复调音乐不同于主调音乐,它在组织结构、线条、织体、练习、演奏上均有自己的特殊性,在多声部音乐思维关系上,复调音乐是多层面、多线条、多重性的复杂思维,比主调音乐复杂一些,它要求大脑能支配双手同时弹好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曲调线。耳朵能同时听到至少两条旋律线的同时进行,双手要有更高程度的各自独立性。在复调作品中,一般来说,由于主题是乐曲的主要乐思,占主导地位,故每当主题出现时,都要给予突出、强调,奏法、处理要严格统一,尤其要特别强调主题的开始进入,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在弹奏巴赫的复调作品前,我们应该对线条在脑中有一个初步的设计,使其自然而流动。当然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线条起伏不能像浪漫主义音乐中的线条起伏那么大,但它一定是存在的。正确的使用渐快与渐慢往往会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但滥用则会另人厌烦。试想,如果每一首前奏曲和赋格在结束时我们都去做渐慢,也太呆板了,我认为,一首歌唱性的。宽广流畅的赋格曲比一首欢快的轻巧的赋格曲更适于在结尾处做渐慢。

3.正确处理乐句是弹好巴赫作品的关键。乐句就像我们平时唱歌一样,是有呼吸、有语气的。所以。弹好乐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乐句唱出来。唱出旋律线的起伏、乐句所要表达的涵义及语气。当然东西方文化差异也造成了很多困难,因为我们的语言是一字一音。而德语却是一字多音,因此,德语的语调和汉语的语调比较起来,就显得平直。一些钢琴家认为,巴赫的音乐是如歌的德国话,因此,弹奏练习时,首先要找到乐句中的高点音。旋律总是围绕着主干音发展,之后慢慢收住。在一个乐句之内,声音要平均,发展要自然,线条要平直。演奏时触键位置要靠后,指尖不要过于直立。要注意将手放平,用手指肉垫部位触键,指尖的触键面积要多一些。指尖与掌关节在弹奏之前要有所准备,松弛而不松懈,整个手掌的状态要为弹奏做好充分准备。手指要贴住键盘,下键的速度要慢,要做到有准备的下键。手臂重量的下沉,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宽厚圆润的声音。手臂的重量要下沉到指尖与掌关节处,也就是说要用指尖与掌关节支撑住了手臂的重量,这时要注意重量的转移,由一个支撑点转移到另一个支撑点,手臂重量所处的位置应始终保持在指尖,只有这样,才能使钢琴发出歌唱的声音,演奏出美妙的钢琴作品。

4.巴赫的复调作品中声部较多并且复杂,必须使手指控制声部和耳朵,提高辨别声部的能力,并且要正确掌握和处理踏板的使用。演奏时要强调保持声部层次的清晰,主题声部要尤为突出。其他各声部要让位于主题声部,手指要做到适当的控制。在控制中。每一个声部又应当是清楚、完整的。钢琴可通过不同的触键处理,把纵向层次感做清楚,通常让高声部明净,中声部温暖,低声部坚实。练习演奏时仅仅采用分手的练习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更为细致的分声部的练习方法。必须将每一层旋律部抽出来单独练习,使头脑对各声部都保持

条理清楚。如三声部的赋格曲一般情况下上声部是由右手来弹奏,下声部是由左手来弹奏,而中声部则是由左右两只手相互交替来共同完成的。要将中声部弹奏好,就要靠左右两手,踏板用多了会使声音含糊不清,用少了又会使声音干涩无味。这两个极端都是不能完美地展现巴赫艺术风格的。

5.关于踏板使用与否,一直以来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其实,巴赫踏板的使用非常有讲究,一般来说,巴赫的作品中很少用踏板,所以有不少人都认为踏板在巴赫的作品中似乎是不重要的,但事实上极为重要而且极难把握的,由于踏板没用好而导致演奏失败的例子随处可见。可根据乐曲内容适当使用踏板或尽量少用踏板,不要把踏板踩得过深,以免产生太强的杂音,要适当多换踏板,以保持各声部清晰。在巴赫的作品中,踏板用的多了,会使声音含糊不清,用少了又会使声音干涩无味,这两个极端都有损于巴赫的风格。我认识踏板的运用应当根据乐曲的不同来决定,我认为弹奏巴赫音乐时应该运用踏板,但要用得恰当、小心、极其节约,当然有很多地方是不适宜用踏板的。但是,如果再我们现在钢琴上弹奏巴赫的作品而完全不用踏板,那么比起羽管键琴来,钢琴在声音方面多么贫乏。所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我们在弹奏中遇到手难以连接或慢乐曲中需要延长的地方等,是可以使用踏板的,但我们要用耳朵仔细的倾听,然后小心的进行.对于巴赫的复调音乐来说。踏板主要用来连接连奏的对位性线条以及音乐上的细微变化。正确使用踏板最好的办法是开始弹一首乐曲时,完全不用踏板,当把音乐所要求的句法、奏法都已完成时,为了音色的目的或其他原因在有些地方加上一点踏板,但要非常小心不要把已经获得的句法、奏法弄模糊了。更不能影响各声部横线条的进行。还有,因古钢琴键盘比现代钢琴更浅更轻,故装饰音不宜弹得太响、太急,应注意轻巧、柔和的装饰音奏法。

总的来说,巴赫钢琴复调作品不同于主调音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演奏中一定要以相应的练习方法、与其时代特点相符的演奏风格去诠释它,才能更加完美地展现其钢琴复调作品的音乐魅力。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音乐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的创作领域广泛,囊括了除歌剧以外当时的所有体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令后辈叹服;许多作品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他的复调音乐是对欧洲几个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艺术做最后的概括与升华,他将赋格曲发展到无法超越的境地,其中复杂的多声部获得高度逻辑性的纯熟处理,是无人能及的,《巴赫平均律曲集》对钢琴演奏的教育作用,并对钢琴乐器性能的改良与提高多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巴赫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着的对富于个性、精炼的音乐主题的加工手法,逻辑性的和声运用与转调技术,也预示着新的音乐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美]罗萨林?图雷克,巴赫演奏指南[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李嘉禄,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林华,我爱巴赫——巴赫钢琴弹奏导读[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钱仁平,巴赫[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5]张大胜,钢琴音乐研究[M],上海:光华出版社,1989。

论艺术作品形式的意义

论艺术作品形式的意义 艺术作品的意义是现代艺术学的中心命题之一。“意义”一词是由“意”和“义”二字构成的、“意”有猜测,意图等方向的意思,重点指的是主观意向方面的意思;是“宜”的意思,即适宜、合宜的意思,强调的是一种契合与实现。主观的“意”在于生发,客观之“义”却在于一种契合。因此“意义”乃是主观与客观、自我与社会的统一,是精神或潜在意向的生成与实现。 近20年来,随着现当代西方美学和文艺学理论及方法的引入,国内文论界又涌动着一股逆向的思潮:将形式规定为美和艺术的本质或本体所在。问题不在于艺术有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层面,也不在于谁决定谁,而在于形式在艺术这一人类精神创造成果的整体存在中处于怎样的状态,对它的理论描述如何才能恰当地进行,以期提供对艺术审美与鉴赏的合理认识。 关于艺术形式的内容和形式: 艺术作品内容:其构成因素有两个,一是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所再现的社会生活,一般称之为艺术作品的题材;二是艺术家对所再现的社会生活的认识与评价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感情,一般称之为艺术作品的主题。 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的总和。艺术作品的形式包括两个因素:一是艺术作品的组织结构;而是艺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1.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的产生。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或根据雇主的需要或为生活中的某件事而激动产生了创作欲望,确定了作品的内容,最后根据内容的需要去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了突出即将受难的耶稣,因而画面用上了对称的构图,将众人分为两个小组安排在位于画面中心耶稣的两侧,使其成为中心人物,因而这幅画的形式是由它的内容所决定的。 2. 形式反作于内容 形式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反作用于内容。齐白石的《墨虾图》在构图的处理上让人感觉到虽不画水但却有水的奇妙,使人感觉到“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的境界。 关于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其争论的焦点在于:(1)在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接受过程,形式和内容究竟是内容决定形式还是形式决定内容? ( 2)不同艺术类型中,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如何? 任何一个具体的艺术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任何形式都渗透着内容,任何内容都通过形式显现。这说明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而且任何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具有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性,任何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都会对优秀的艺术作品形成一定的阻碍。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存在着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两种偏颇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是对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孤立而又片面的看法,都会对一件艺术作品的最终成功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一种割裂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所导致的错误。所以,我们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来让完美的艺术形式与进步的内容有机统一。 关于艺术形式美的研究一直是久经不衰的重要课题。美学家从审美经验出发, 对形式美提出各种看法。有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谈形式美有的从艺术本质的角度谈形式美有的从符号学角度谈形式美有的从“ 有意味的形式”来谈艺术形式美。不管从哪个方面讲, 我们都不能脱离社会历史的现实内容, 脱离艺术的整体表现去片面地追求艺术形式美。艺术形式美的价值是对人而言, 一种形式以及形式的组合, 如果要成为美的, 就必须对人类的精神美有价值。克莱夫· 贝尔认为艺术家的手必定是受到了将他强烈而确切地感觉到的东西表现出来的需要的指导, 他一定还在追求把他在心醉神迷之中的所受到的东西变换成物质形式。因此, 那种只是通过修修补补而完成的形式, 必定是很糟糕的形式。而且并非出于情感需要而搞出的形式, 那些按照制图理论搞出来的形式, 那些摹仿自然客体或其他艺术作品的形式, 那些只是为填充空间的形式实际上就是为了打补丁的形式, 都是一文不值的形式。”也就是说, 只有当形式所提供的信息正好与我们对事物的某种本质的审美认识和体验相一致或相接近时, 这种形式就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感情。因为事物的本质是通过人们的认识和理解显现出来。艺术作品的审美特质是艺术家主体精神与客观美的本质相交融的结果, 如音乐作品的形式因素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律, 传达一定的精神信息, 构成特定的艺术境界, 引起人们的共鸣, 才能获得动人的艺术效果。这时候的艺术形式已不是单纯的形式,而是有了特定的含义。因此, 只有当恰当的含义与形式共同构成的意境, 也就是完整形式的美, 才能真正使人得到美的感受, 从而实现对自我价值的发展和肯定, 去发现、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推动艺术向更高层次迈进和发展。 总而言之,形式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人类审美活动中,具有特殊的、本体存在的意义。审美感受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关于形式的感受、组合、构建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及精神意味的传达始终是伴随着艺术家和审美者对形式的构建活动来进行的,其成果也必须是某种精神形态的鲜明可感的物化形态,或者称其为“有意味的形式” (克莱夫·贝尔)、“情感的形式” (苏珊·朗格)、抑或为符号学意义上的“艺术符号”。总之,没有形式以及艺术家对形式的创造性掌握,就没有审美活动,或者其符号的建构是非审美的。

1什么是艺术风格

1什么是艺术风格?简述其特性。2简述艺术批评在形态上的分类。3简述艺术构思的内涵。4简述形象思维的特性。5简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6试结合某一文艺流派的产生,发展,分析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7联系实际文艺作品,谈—下艺术作品是如何实现再现与表现统一的? 8简述艺术活动的构成。9简述艺术作品的层次。10简述艺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11简述艺术批评的作用和功用。12怎样正确看待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13结合某艺术作品,论述审美想像的特征。14联系实际,论述艺术刨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5简述三种以上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16简述审美想像的特征。17简述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18简述一下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19简述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20请结合某—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21什么是典型?-试结合某一具体作品阐述一下你对艺术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特征加认识。22简述什么是审美期待? 23简述艺术意蕴的含义。24简述美育活动的内涵和途径。 25 简述三种主要的艺术作品分类方法及内容。26简述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27结合某部作品,试分析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28就某一门类艺术来分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29简述活动的功能。30简述审美想像与联想的关系。31简述艺术意境的特征。32简述艺术活动中的三二种审美效应。33简述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34联系实际论述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特征。35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论述艺术形象的特征。36简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37简述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之间含义的不同。38简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39简述艺术批评的内涵和功能。40简述审美理解的内涵。41以具体作品为例,试论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42结合艺术实践,谈谈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43社会主义文艺为什么要提倡风格的多样性?44为什么说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45简述艺术鉴赏的涵义。46简述形象思维的内涵及特征。47举例说明生产劳动是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48试论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及各个环节的主要特点。49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50

_笈多式造像_与_于阗画派_艺术风格的内在渊源考析

美术学 摘要本文从艺术史的角度入手,深入分析了“笈多造像”与“于阗画派”在艺术手法和风格形态方面的特点,并从艺术风格学和社会文化学两方面入手,细致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内在渊源关系,得出了一定的结论。 关键词“笈多式造像”“于阗画派”造型手法艺术形态 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于阗画派”的艺术手法和笈多佛教造像风格之间有着内在的渊源关系。无论从艺术风格学还是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来说,二者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阗画派”在艺术风格学上被描述为“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1],这是一种讲究结构和用笔的画法,同样地“笈多造像”在塑造手法上则被称为“湿衣法”,这同样是一种讲究人体结构和自身体量关系的塑造方法。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二者在艺术风格学方面的相近之处。 “笈多造像”是印度笈多王朝时期(约公元320 ̄550年)佛教雕塑艺术的典型代表。在视觉图像上,佛像双目低垂,仪态端庄安详,曲线流畅柔和,比例匀称准确,尽显静穆脱俗、一尘不染的仪态。同时,这一时期的笈多佛像衣薄如蝉翼,紧贴身体,如出水中,从而使得人体的结构和形体感得到充分的显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艺术手法被称作“湿衣法”是贴切的。 而相对于“于阗画派”来说,这种状况也是明显的。“于阗画派”其实是一个风格卓著、影响远被的画派,它于公元五六世纪兴起于中亚地区塔里木盆地南端的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曾极大影响了当时中国的绘画面貌。关于“于阗画派”的风格特点,我们可以从诸多的典籍中得到这样的认识,“‘于阗画派’最具代表性的是凹凸洇染技法”[2](P.216),而它的代表人物就是极负盛名的尉迟乙僧。关于尉迟乙僧的绘画技艺我们可以从汤垕的《画鉴》中得到明确的印象,“(乙僧)作佛像甚佳,用色沉着,堆起绢素而不隐指”[3](P.141)。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于阗画派”在绘画技法上是崇尚结构并讲究明暗关系的,这种绘画思想落实在具体的画面中就是用凹凸洇染的方法来完成,从而在人们的视觉观察中呈现出“堆起绢素”这样的体积感,同时也传递给人们一种凹凸错落的视觉立体效果。这也正是“于阗画派”常被人们称作“凹凸画派”的原因所在。 另一方面,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进行判断,“于阗画派”和“笈多造像”之间则更加有着内在的比附关系。实际上,无论是“于阗画派”还是“笈多造像”,它们所倾心描绘的大多是佛教人物,即使题材略有变化,但仍然属于佛教内容的范畴。 “于阗画派”和“笈多造像”同属佛教文化的范畴,在艺术类型的题材选择中,其大致内容也是相同的。而且从时间上来判断,二者之间也有着内在的联系,“笈多式”雕塑在印度兴起于公元3世纪中期到5世纪中期,而“于阗画派”也正是在稍微推后的五六世纪兴起于中亚地区,从南亚次大陆到古代中亚的于阗,这是两个不同的地理区位概念,自然也有着一段现实的地域距离。如果说“笈多式”艺术造像方式在印度兴起于5世纪左右的话,那么在接下来的五六世纪这种艺术风格渐次传播到中亚的于阗绿洲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即使我们只遵循“空间换时间”这样的传播原理来进行考察,“笈多式造像”和“于阗画派”之间一脉相承的风格关系也是一目了然的。 “笈多式造像”是佛教雕塑巅峰时期的代表,它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自身的样式类型属于典型的印度佛教艺术,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于阗画派”的内容指涉和身份类别也依然值得我们重视。这一点我们同样可以从尉迟乙僧的绘画踪迹中判断出来,乙僧擅画佛像且“作佛像甚佳”,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而且,根据元代汤垕在《古今画鉴》中的记述,甚至连当时高丽国的佛画也是“其源出于唐尉迟乙僧”。从这里我们亦可判断出“于阗画派”和“笈多式造像”二者在风格源头的题材内容上也是别无二致的。 “笈多式造像”与“于阗画派” 艺术风格的内在渊源考析 ○张健波 64 --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3

如何教学生演奏巴赫的复调作品

如何教学生演奏巴赫的复调作品 在全世界,几乎每天都会有人演奏巴赫的作品,学钢琴者更是无不弹巴赫的复调作品。然而在钢琴教学中,我发现好多学生在演奏巴赫作品时往往弹的敷衍了事。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弹好巴赫的复调作品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巴赫 巴赫的复调作品之所以不容易被理解。可能有以下原因:巴赫作为作曲家在他的时代并未受到充分赏识,他生活在音乐史上由复调音乐走向主调音乐的时期,是复调音乐最后一位大师。他的音乐形式如赋格和清唱剧后来很少有人采用。说明这些形式已经过时了,不被人们感到喜闻乐见,直到今天更相隔着久远的年代,如赋格中的主题必须较短和高度凝练否则很难加以发展。因此也就会比较欠缺感性力量。 巴赫不被理解还因为他性格内向,他一生不追求功名、不讲究效果。其作品意在抒发自己的情感,他生活简朴、热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满足于家庭的温暖,他的思想甚至有点保守。尽管他乐于吸取同时代法国、意大利作曲家的优点,但是一生足迹未踏出过德国。 巴赫的音乐大多都不是为广大听众而写,而是为自己、家人及他的学生演奏写的。我们只能以平静的心境才能领会其中的真谛。他去世后的100多年里,很多人还是不了解他。直到19世纪中叶在舒曼和门德尔松的倡导下,巴赫的巨大价值才被发现。直到有了今天这样的崇高地位。在西方国家尚且如此那么对于中国的学生和听众来说,还要隔着东西方文化间的鸿沟,不理解巴赫便不足为怪。教学生弹巴赫的作品需要多从理解的角度考虑,从容易理解的作品入手。 二巴赫的风格 掌握巴赫的风格比较复杂,不仅因为年代久远和作品形式古老,还因为巴赫的全部作品都不是为钢琴而作的,那时侯简直还没有这样一种乐器,钢琴在巴赫的晚年才刚刚出现,也不成熟,且不普遍。所以我们今天弹奏巴赫的作品都是从羽管键琴或古钢琴移植到钢琴上来的。 1、巴赫时期的古钢琴有拨弦与击弦之分,他的作品大多为击弦古钢琴而作。这种琴不像我们现在用的钢琴力度层次变化多音量大,使用演奏时力度要有控制,不能放纵,需要用心加以调节,不要有过强或过弱的对比。也不能极端的渐强或渐弱,力度的变化幅度比较有限。 2、巴赫的风格特点是沉思的、哲理的、情感的闪耀与理性的思维是平衡的。有人说巴赫的作品有如中国的太极拳,或是一位老人娓娓动听的与你交谈,细细品位似有几分道理。因此演奏时要注意内向、含蓄、情感有节制而非戏剧性。 3、巴赫的作品有很多的跳音,弹奏时不要把时值弹的过短,应该是时值的一半。另外为了更接近当时的风格,谱面上没有加点的音我们也可以用断奏来演奏,一般是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 4、踏板要谨慎的使用或尽量不使用,先不用踏板,把谱面的东西完成后为了音色或其他原因有节制的使用一点踏板。原则是不影响各声部横线条的进行。 5、在弹奏装饰音时要注意两点:1)要理解它的含义。由于古钢琴的发音短,为了拖长音只好借助各种装饰音。巴赫的颤音tr多从上方二度音开始,而且要把第一个音弹在拍子上。2)弹奏巴赫的装饰音要时值准确、有规律并连接在曲调进行中。 6、巴赫的作品演奏时要注意歌唱性。因为巴赫的作品多是为古钢琴而作,只有在这种琴上巴赫强调的歌唱风格才能体现。要求触键敏捷、颗粒均匀不能有击落或投掷的感觉。要把每一个音型、各声部的线条都能自如地表达出来。 三听觉训练 许多学生只能比较清楚的听到一个声部的音乐,至于多声部音乐就比较缺乏良好的听

巴赫初级钢琴曲指导

巴赫初级钢琴曲指导 第一首小步舞曲钢琴教学 小步舞曲原为法国民间流行的土风舞曲,17世纪传入法国宫廷,风行于贵族社会,成为风格典雅、速度中庸的三拍子舞曲,由于后来维也纳乐派的作曲家们在起组曲与交响乐中广泛加以采用,所以在结构与速度方面都有较多的变化。本曲集所收集的28首乐曲中,有10首采用了小步舞曲这一体裁,足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这首G大调3/4拍的小步舞曲,旋律轻快、活泼。曲式结构为单三部曲式。第一段(1-16小节)四个乐句构成两个八小节材料相同的复乐段。前段终止在属和弦上,段末在G大调全终止;第二段(17-24小节)由两个4小节乐句构成,它与第一段在材料上基本相同。前句在属调的属和弦上半终止,后句在属调主和弦上全终止;第三段(25-32小节)回到主调(G),引用了第一段第2小节的音调,有再现段的特征。前句在属和弦上半终止,后句在主调上全终止。 在弹奏这首三拍子的小步舞曲时,要求学生把握好节拍甘。乐句开始两小节的音型在此曲中具有典型性。第一拍四分音符应稍加强调,后面的四个八分音符处在弱拍上,要注意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时值的准确,在它们之间连接要圆滑,随着歌唱的气息有起伏地弹出后面的八分音符。第2小节的后两个四分音符跳音应弹得略轻。一般来说,弹奏巴赫的作品时,声音应结实、集中,不能飘浮。应重视乐

句线条的表现。弹跳音时,一般弹奏起时值的一半,可从听觉上把握好顿音的效果,应注意手指尖的控制。在第25、26小节和第29小节中,出现了多声部的进行,特别是左手要承担两个声部的旋律,这于初学复调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应采用慢速度,分手练习。要首先明确是两个不同的声部在进行,若两个相邻的音不属于同一个声部,当弹奏后一个音时,一定要保持住前一个音的时值。这是复调作品最基本的弹奏方法,需要反复练习,好好掌握。在弹奏多个声部时,应适当突出主旋律,此时左手内声部的音可略轻,要注意倾听声部的层次感。另外,第8小节出现了本曲中唯一的装饰音,此装饰音应与左手D音同时下键。 第二首 这是一首g小调小步舞曲,旋律优美,歌唱性强。起结构为单三部曲式,与前首基本相似。第一段(1-16)小节)为复乐段,前段半中指在g小调的属和弦上,后段全终止在平行大调(降B)上;第二段(17-24小节)为两句乐段,前句进入属F大调,后句回到降B到调上作全终止;第三段(25-32小节)为两句乐段,前句从c小盗引入紧接着回带g小调作半终止,后句在g小调作全终止。从材料上看,旋律大多采用级进,并伴随四分音符跳音,为第一首较为相似。此曲与前一首作品无论在曲式、材料的选择,还是音型、节奏的运用上,都有一直或相似之处,从中能感受到两曲之间同音主音调的联系。在第二首作品结结束处,有一句说明围子“此曲结束时,可把前一曲重奏一遍”,

论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演奏-文档资料

论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演奏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人类音乐史上最伟 大的音乐家之一。他几乎完美地继承和概括了 1 7世纪以前欧洲 各国的。包括音乐体裁形式、具体写作技巧和各国音乐风格等音 乐表现及特点,创造了值得纪念的永恒的音乐艺术。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体现了巴洛克后期复调音乐最高超、最成熟的技术水平。在钢琴音乐发展史中,他被看做是永恒的丰碑,不仅推动了古钢琴向现代钢琴的发展,而且将古钢琴曲的形式基础和表现手法在钢琴复调领域内发展到高度完美的程度。巴赫的作品不仅是键盘演奏训练方面。又是曲式及作曲技术方面的不朽典范。 复调作品是指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声部线条有机结合的音乐作品。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充满音乐内部结构的平衡与美感,是复调性最高的艺术品。最具有代表性的《十二平均率钢琴曲集》则被认为是一部充分体现巴赫的音乐风格和音乐形象的不朽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他的复调技巧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最高峰,直到今天,他也有理由成为最高典范。这部作品从艺术创造上展现了平均率理论的优越性。他的赋格曲实现了调性功能思维的高度发展,整体曲集标志着大小调体系的完全成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所起的进步作用是不仅仅局限于钢琴音乐发展的范畴之内的。 因为巴赫的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他创作的音乐也

是彻底的德国风格。他的作品风格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技巧高超,作品内容深刻。巴赫为键盘乐器写了大量经典的作品,其中最常被演奏的有《二部创意曲》《三部创意曲》《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等。 、巴赫复调作品艺术特色 1作品的节奏变化与对位配合艺术。巴赫作品的节奏变化与对位配合艺术在于其所有的节奏变化与对位配合都是配合紧 密。完美无瑕的。巴赫是一位复调音乐大师,他在前人所开创的音乐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极尽丰富与简约两方面的努力。 在音乐作品的演奏中,重要的是通过音乐语汇来感受境界,也是灵魂净化、升华的元素。他最丰富地发展了复调的对位、变化等因素,使复调音乐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同时他又简化了乐句本身以及乐句的表达,简化了乐句与乐句之间的结构。巴赫是将节奏变化与对位配合完美的佼佼者,他的音乐艺术是世界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苏联的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说:巴赫是这样的伟大,他使人感到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强大的创作实验室,其中锻炼着当时所有音乐上的创作技能、风格、倾向和尝试。由于他卓有成效地继承和概括了十七世纪以前欧洲各国的音乐体裁形式、具体写作技巧和各国音乐风格等音乐现象,所以创造了永恒的音乐艺术。而巴赫也被人称为欧洲音乐大师、古典大师。 2作品中表现出的沉思与哲理艺术。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可以说是为演奏者而写的,是在对演奏者说话,为演奏者而存在 的。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风格艺术特点就是沉思的、哲理的,它要求情感的深化与升华,而且总是能在理性的思维中找到平衡。 巴赫把音乐创作作为一种沉思的艺术,在即兴式演奏的过程中。 使演奏者由衷地产生亲切感、艺术美。巴赫的大部分作品是为演奏者自己弹或为极少几个其他音乐家而写的,有些甚至好像不仅是为听,而主要是为了思考。其中许多更为复杂的细节需要演奏者有足够的理智和耐性才能最充分体验到,而且只有当演奏者感觉到之后才能完全掌握其意义,领略到其伟大的艺术之所在。 3阶梯、段落层次艺术。巴赫复调作品中表现出的另一大艺术特点就是段落感、层次感特别强,给人以层次美。作品中呈示部、展开部及终止式分明。作品中特别注意段落间是如何发展的,转调非常有层次,

论艺术作品的形式与意义

试论艺术作品形式的意义

[摘要]形式在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不是美学和文艺学的一般概念,而是关系到审美和艺术的本体意义上的概念。形式构成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既直观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它既营造物象,表达视觉感受,又反映主观意念诉诸精神和思想。完美的作品必然是内容、造型、色彩、形式诸因素的协调结合。 [关键词]艺术作品形式美内容意义 一个艺术作品的形式,相当于一个艺术家的存在形式,也是他的本质。如“他写下的诗,就是他的本质。”同时也可以把作品的存在,归纳为形式的存在。构成艺术作品的材料,在其尚未构成作品时,其价值只存在于可塑性。但一经艺术家之手,具备一定的艺术形式之后,材料不成为材料,而是构成作品的形式了。它体现着艺术家本身的价值,以及艺术的价值。 形式在艺术作品中是个结构繁复的整体(或者说是组织)。那些独立的、不可确定和不可改造的内容,还有艺术家的语言和表达惯例(即可以称之为风格的那些东西)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为作品的具体形式。我们所看到的一个人的行为、谈吐和行事方式,是一个人的整体形式。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到些什么呢?——那些真正属于他本身的东西,而不是简单地分割成外在和内在两方面。 一、艺术形式的特点 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内形式与外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够得到表现。艺术形式具有意味性、民族性、时代性、变异性等特点。构成艺术形式的要素有: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等。 艺术形式是为艺术内容服务的。艺术内容离不开艺术形式,同时艺术形式也离不开艺术内容。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一般说来,艺术内容决定艺术形式,艺术形式表现艺术内容,并随着艺术内容的发展而发展。但艺术形式可以反作用于艺术内容,既可以有助于艺术内容的完美展示,也可以阻碍艺术内容的充分表现,影响艺术社会功用的有效发挥。 艺术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例如同样的内容在某种情况下可以采取不同的艺术形式去表现,艺术形式在艺术发展中有继承性等等。衡量一部艺术作品的艺术成就,不仅要看内容,而且要看其形式是否完满地表现了内容。艺术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杰出的艺术家总是根据艺术内容发展变化的需要,批判地继承改造旧的艺术形式,创立与新的艺术内容相适应的新形式,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富于形式美的优秀艺术作品。 二、艺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关于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多年以来,国内学界,尤其是美学、文艺理论界多从哲学的意义上界定艺术的所谓与“内容”相关的:形式:,认为艺术品的形式总是与一定的内容紧密联系着,并从一般哲学意义上推导出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的性质和状貌的观点,因此,为某种本质的内容找到恰当的反映形式是艺术唯一正确的出路。从这一观点出发,形式常常被规定为美和艺术的组成要素,或被单纯地规定为操作技术,甚至被贬抑为无足轻重的附庸、外表或包装…..。所谓:“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常常是多年来礁石分析艺术作品的不二法宝,以这种理论模式进行批评的文章成为不可移易的典范。至今出版的各种美学与文学概论教材亦没有完全离开这一理论模式。 近20年来,随着现当代西方美学和文艺学理论及方法的引入,国内文论界又涌动着一股逆向的思潮:将形式规定为美和艺术的本质或本体所在。问题不在于艺术有无内容和形式的

浅谈古希腊的艺术风格以及代表作品

浅谈古希腊的艺术风格以及代表作品 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开源,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 公元前146年)。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爱琴海中最大的岛是克里特岛。克里特岛是古代爱琴文化发源地。“亚什”是“日出之地”的意思,即东方;“欧列伯”是“日没之地”的意思,即西方。亚细亚洲和欧罗巴洲的名称,由此转化而来。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历史、建筑、文学、戏剧、雕塑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一文明遗产在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破坏性的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希腊艺术风格 希腊艺术风格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爱琴文化时期是古希腊文化产生的前奏和序曲,除此外可分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此外,希腊艺术包含了建筑雕塑绘画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风格和特点。 古希腊雕塑 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多年来,这种艺术精髓曾滋润着西方美术生生不息。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希腊神话是希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美丽幻想,他们相信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 古希腊雕塑的特点总体特征: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的、简朴的、强调共性的、典雅精致的,一句话概括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古希腊建筑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同样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但毕竟还处在萌芽和胚胎的时期,它们的类型还少,形制很简单,结构比较幼稚,这是因为它的艺术的完美所致。古希腊的纪念性建筑在公元前8世纪大致形成,公元前5世纪已成熟,公元前4世纪进入一个形制和技术更广阔的发展时期。由于宗教在古代社会据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古代国家的神庙往往是这一国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希腊亦不例外。古希腊是个泛神论国家,人们把每个城邦,每个自然现象都认为受一位神灵支配着,因此希腊人祀奉各种神灵建造神庙。希腊神庙不仅是宗教活动中心,也是城邦公民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的场所,还是储存公共财富的地方。这样神庙就成了希腊崇拜的圣地,围绕圣地又建起竞技场、会堂旅舍等公共建筑。 古希腊建筑的特点 根据所遗留下来的希腊建筑,我们可以归纳出古希腊建筑的几大特点。 第一特点是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的特色。第二特点是: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种柱式:1 多利克柱式:朴素挺拔。无柱基,柱身粗壮,向上逐渐缩小,刻有凹糟,糟之间为棱角,在阳光下,柱身因此产生明朗的起伏转换及阴影效果,使建筑物与天空平面分开。柱头无装饰,是一圆盘形柱颈。2 爱奥尼亚柱式:匀称轻巧,有柱基,柱身细长,上下变化不显著,凹糟较深,糟之间无棱角。柱头为涡卷形装饰,卷下饰以图案。

论青州模式佛教造像的阿玛拉瓦蒂渊源

赵玲(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北朝“青州模式”造像与南印度阿玛拉瓦蒂造像系统渊源关系的讨论,指出印度阿玛拉瓦蒂造像是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渊源的主题之一,这为进一步追寻中印早期佛教艺术的海上传播系统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 关键词 ]青州模式;佛教造像;阿玛拉瓦蒂;渊源 [ 中图分类号 ] J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4)02-0063-06 论“青州模式”佛教造像的阿玛拉瓦蒂渊源 ① 收稿日期:2014-01-25 作者简介:赵玲(1981-),女,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佛教美术。 ①基金项目:第53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南印度阿玛拉瓦蒂佛教造像研究”(资助编号:2013M531444)。②参见罗世平,《青州北齐造像及其样式问题》,《美术研究》2000年第3期,第47-52页。李森也采用此说:李森,《龙兴寺历史与窑藏佛教像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5。 自1983年山东博兴出土百余件青铜造像后,山东造像一度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稍后,在山东诸城、青州、莱州、临朐等地陆续地发现了大批佛教造像。尤其是1996年,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一处大型佛教造像窑藏坑出土了大规模的佛教石造像,激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和热烈讨论。这批造像不仅风格鲜明,题材丰富,技艺成熟,贴金彩绘完好,更为重要的是,造像历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和北宋数朝,跨越五百余年,数量多达400余件(包括石雕、铁雕和泥塑)。大量山东佛像的发现充分显示了从北朝开始,这里曾是我国东部佛教艺术的中心。由于这里地处古青州城,我们将这里发现的造像统称为“青州造像”,将这种独具一格的佛教造像模式称为“青州模式”。 一、前言 青州造像自发现以来,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几大窑藏地址分别发布了发掘简报,温玉成、夏名采等学者在此基础上陆续发表了考察报告和发掘纪实。这些材料为研究青州造像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随后的研究,逐步涵盖了历史、考古、宗教、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已经取得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然而,以往的研究在“青州模式”佛像渊源这一关键问题上,较多着力于本土和印度笈多渊源的讨论上。1993年,刘凤君先生系统地研究了山东北朝造像艺术;1998年,他开创性地提出了“青州风格”的提法。之后,学界开始关注“青州风格”渊源的探究,开始追寻该造像系统和技艺的渊源。1998年,杨泓先生指出,龙兴寺造像是北朝和南朝双重影响下,结合地方特色的产物。2000年,金维诺先生在《南梁 与北齐造像的成就与影响》一文中,提出青州造像受到南朝和南海诸国造像样式的综合影响而成。这一说法具有前瞻性,尤其是南海诸国的外来影响之说,得 到了罗世平②、 丁明夷等人的支持。并且,罗世平认为,这种外来影响的源点是印度笈多样式,这同时为佛像样式传入的大致年代提供了依据。稍后,费泳发表专文指出,青州模式造像源自南朝,且晋魏隋时期造像风格的整体演变大体是由北方“凉州模式”与“青州模式”共同构建的论断。台湾学者李玉珉也在2004年专文讨论了山东北朝造像与南朝造像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些见解,都认识到青州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因素的多元性,尤其是关于“青州模式”是受笈多样式直接移植的开创性见解,是中印佛教艺术源流关系的大发现。 综合以往的研究,对青州模式造像渊源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南北朝渊源的讨论,外来影响的探讨则略显单薄。青州造像兴起于佛教艺术大发展的南北朝时期,尽管造像风格不乏本土风貌,但更多体现了它的独立和独特性,这是受到外来因素直接影响的结果。而作为南北朝时期影响我国的古印度“笈多样式”与青州造像关系不大,笈多样式是在公元四至七世纪,经西域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与青州造像的年代序列并不符合。而且,笈多造像的传播经西域和中原地区,西域的笈多风格最为浓郁,越往东则越淡薄。地处东部沿海的青州地区,虽仍有笈多风格的形迹,但已并不占主导。 二、“青州模式”的佛教造像 北朝时期,青州地区兴起佛教造像活动,造像具

音乐论文-分析巴赫BWV846的演奏技巧和艺术特征文档

音乐论文-分析巴赫BWV846的演奏技 巧和艺术特征文档 Music paper - Analysis of Bach bwv846's performance s kills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document 编订:JinTai College

音乐论文-分析巴赫BWV846的演奏技巧和艺术特征文档 前言: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本文档根据开题报告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分析巴赫bwv846的演奏技巧和艺术特征 学生姓名: 系别: 音乐系 专业: 音乐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管风琴家、作曲家、巴洛克音乐风格的杰出代表。他综合德国南北前辈之长使管风琴音乐达到了历史的最顶峰;管风琴音乐是巴赫创作的基础与核心。代表作有《g大调幻想曲与赋格》、《e 小调帕萨卡利亚与赋格》、《马太受难乐》。。巴赫努力锤炼自己的独特音乐语言风格,在一些管风琴作品当中展示其宏伟壮丽与戏剧性风格,这在之前都是前所未有的。巴赫是一个心灵丰富、思想深刻的伟大艺术家,他的音乐深刻的表达了经过三十年苦难战争之后,德国人民德思想感情,从他那博广宽大德心灵中流淌出来的音乐,体现了他高尚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对人类忘我的爱。他继承了复调音乐的优秀传统、完善了赋格形式。巴赫的崇尚理性,尊重科学,音乐思维富有逻辑性,积极支持十二平均律。不仅把自己的键盘乐器改调新律,还先后创作了两部《平均律钢琴曲集》,用创作的时间来证明平均律的优点和切实可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键盘音乐的经典,惊人的宝库,不仅在技巧上是无法与人伦比的而且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他的古钢琴创作几乎包括了巴洛克晚期已经定型的所有古钢琴体裁。通过他的艺术实践,使酝酿以久的大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 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3.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4. 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5.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6.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艺术流派是多种多样的。它是艺术不断发展、多样化与繁荣的表现。 7.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8.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雕塑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9.意境: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境”追求天然之美,追求纯真之美,追求朴素之美,归结为一种自然天真的审美趣味,对于中国传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简答题 1.如何理解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不可想象会存在没有内容的形式和没有形式的内容。所以也不存在只有形式或只有内容的艺术作品。“如果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它必和内容紧密的联系着,你要想把它从内容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你要想把内容从形式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另外形式是内容的外观,形式不佳,肯定会影响对内容的鉴赏。所以,在接受活动中,从这一意义上说,艺术形式确是具有先行性的,而且也是有决定性的,另外,从接受角度来看美术,电影,音乐等作品它们的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就是说这些作品形式不但体现了作品的内容,同时它们也决定了自身的内容。已完成的作品中,内容与形式是紧密结合的,成为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P -398】 2.简述道德、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1)艺术与道德:有些艺术作品能体现一定时代的道德准则,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内在意蕴等表现出来。艺术家的道德观也会影响他的艺术创作。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网搜】同时,道德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艺术创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既然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作品当然就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和表现人们的道德面貌与道德生活时,必然融入艺术家个人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2)宗教对艺术:第一,表现在艺术被宗教用来宣扬和传播自身,同时宗教也为艺术提供了自身的题材与内容。其次,在某些方面宗教对艺术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第三,表现在宗教具有阻碍艺术发展的作用。它把艺术限定于宗教所规定的范围和式样中,以理论的形式影响了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活动,在一定程序上阻碍着艺术的发展 3.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有哪些?【P448】 艺术展览馆新闻媒介艺术出版社艺术博物馆艺术市场艺术院校 4.辨析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位。 (一)格调是艺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属性,它既与作品的风格和意境、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又有自身特定的内涵。

古代诗人的作品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部分古代诗人的作品 所体现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李白(701--762),字太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有《刘梦得文集》。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前一首是诗人站在西塞山远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种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千帆竞发、铁锁沉江,无论是战降治乱、分裂统一,这一切比起默默无言的大自然来,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瞬间即逝。后一首则通过王谢这些士族的旧迹变为寻常百姓家的历史

曹衣出水形容哪种艺术形式

佛像风格的演变有时如历史一般是呈螺旋状向前发展的,就在北魏与东西魏的佛教艺术在汉文化的主导下,“褒衣博带”、“瘦骨清像”等“汉式”造像日臻成熟之际,随后的北齐却再次逆转向西,由对华夏优雅衣冠文明的歌颂转向了对西域健美形体的美感追求。这次对笈多造像风格的复古,有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名字:曹衣出水。 “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作为两种风格对比十分鲜明的宗教美术样式,早在唐代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且在之后对佛教美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曹衣出水”在当时将外来的异域风格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要素相结合,使得国人耳目一新,为佛造像风格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后出现的“吴带当风”更是在之前佛画风格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样式,并对后来唐代著名画家周昉的“周家样”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笈多王朝(约320~540年)是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笈多式佛像在高贵单纯的肉体塑造中灌注了沉思冥想的宁静精神,精神美成为肉体美的内在灵魂,肉体美成为精神美的直接表现,达到了高度平衡、和谐、统一的境界,代表着印度古典主义美术的最高成就。”(摘自网络:笈多美术_百度百科)这一艺术风格传到中国后,深刻的影响了北齐北周的佛教造像。而这一风格的代表性人物北齐曹仲达就是“曹衣出水”中的曹。 “曹衣出水”相对于“吴带当风”要出现的更早一些,是由北齐画家曹仲达在吸收外来佛画风格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其面貌为“曹之笔,其体稠迭,而衣服紧窄”,由此我们可以大概看到“曹衣出水”应是表现佛造像仿佛身着薄质而十分贴体的

衣服,而描绘衣纹的线条则多而稠密,整体感觉好像出水湿衣的效果。遗憾的是,如今并没有发现确定为“曹衣出水”风格的佛造像。对于这种样式,根据近年学者的研究,可以从青州龙兴寺出土的南朝造像以及印度笈多王朝时期的佛造像中加以体会。

巴赫复调钢琴作品探究

巴赫复调钢琴作品探究 吴珊珊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也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同时也被誉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乐祖、乐圣。巴赫的音乐作品也被后人认为具有永恒的价值。巴赫的音乐作品体现了巴洛克音乐时期复调最高超、最成熟的技术水平。同时也是巴赫使复调音乐达到了顶峰,其音乐作品形式严谨,有很强的逻辑性、哲理性,表现出庄重富有内涵的乐思。正是巴赫这些与众不同的创作特征,使他的音乐作品与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在演奏上有很大的不同。对于他的复调作品,有评论家是这样评论的:“没有研究过巴赫,就不能理解欧洲音乐;没有深入的研究过巴赫的复调作品,一个严谨的作曲家、钢琴家就不可能精通他的专业”。由于他卓有成效地继承和概括了十七世纪以前欧洲各国的,包括音乐体裁形式,具体写作技巧和各国音乐风格等音乐现象,因而创造了永恒的音乐艺术。正因为如此他才被后人称为“古典大师”、“欧洲音乐之父”,这是当之无愧的。 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声部线条有机地结合的作品即构成复调作品。巴赫有极多的钢琴复调作品,对于他的复调作品,有评论家是这样评论的:“没有研究过巴赫,就不能理解欧洲音乐;没有深入的研究过巴赫的复调作品,一个严谨的作曲家、钢琴家就不可能精通他的专业。”“谁要是不研究巴赫,那么对他的音乐中蕴藏着的那种是以表达我们最深思想和情感的巨大可能性,是不可能理解透彻的。”而对于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顶峰之作——《十二平均率钢琴曲集》则被认为是一部充分体现巴赫的音乐风格、音乐形象的大百科全书,是钢琴演奏者的必修课本。在这部作品中,他的复调技巧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最高峰,直到今天,他也有理由成为最高典范,这部作品从艺术创造上证实了平均率理论的优越性。他的赋格曲标志着调性功能思维的高度发展,整体曲集标志着大小调体系的完全成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所起的进步作用是不仅仅局限于钢琴音乐发展的范畴之内的。巴赫的复调音乐充满音乐内部结构的平衡与美感,是复调性最高的。不过对于大多数钢琴爱好者来说,普遍存在着对其作品理解不够深刻,弹奏时各声部层次对比度不够、各声部线条走向把握不准,乐句起收处理不当、两手相互协调差等诸多问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