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1信息基础设施能力

3.1信息基础设施能力

3.1信息基础设施能力
3.1信息基础设施能力

3.1中国宏观物流状况

李文顺 博士(浙江物产集团 流通部)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正式发布【1】的2004年中国物流运行基本情况数据,显示

现代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

位越来越重要,体现在以下

六个方面:①社会物流需求

高加速增长,国民经济对物

流的依存度进一步提升,单

位GDP 的物流需求系数由

1991年的1.4上升到2004

年的 2.8,工业品物流占社

会物流总额的比重由“八五”时期的79.3%上升到“九五”时期的82.9%,再到2004年的84.6%。

②社会物流总费用规模继续扩大,与GDP 比例呈下降趋势,从1991年的24%下降至2004年的21.3%,与美国的10%相比反映中国物流水平与之尚有较大的差距。③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如物流配送、流通加工、分拣包装等新兴物流服务业发展很快,在传统的运输服务中多式联运的比重在不断扩大。④现代物流方式迅速发展,物流专业化、社会化程度稳步提升。⑤物流用固定资产投资加速,物流基础条件继续改善。⑥现代物流快速发展成为推动我国流通速度加快、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与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凸显相对应,中国物流运行中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四大主要问题【2】:物流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现象突出;社会物流依然粗放,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物流综合协调能力薄弱,存在体制和政策环境的“软约束”;物流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宏观物流“硬”基础设施能力的规划现状

公路、铁路、水路

继续加大基础能力的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后,交通部党组审时度势,加快编制《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2004年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规划确定,未来20年到30年,我国高速公路网将连接起所有省会级城市、计划单列市、83%的50万以上城镇人口大城市和74%的20万以上城镇人口中等城市。国家高速公路网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布局方案,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线和18条东西横线组成,简称为"7918"网,总规模约8.5万公里,其中主线6.8万公里,地区环线、联络线等其他路线约1.7万公里。

2004年12月17日,国务院审议通过《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的布局方案,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以及横连东西、纵贯南北 1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年鉴2005(上).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9月1版

的大通道,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组成,简称为“7918网”,总规模约8.5万公里,其中:主线6.8万公里,地区环线、联络线等其他路线约1.7万公里。【3】高速公路在中国内地的出现和发展仅仅走过了17年的历程,在今天,3万4千多公里的高速公路正在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着便捷的、高效率的运输服务。2004年12月17日,《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已经国务院审议通过,规划的出台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公众的生活方式和质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必将成为中国高速公路长远发展和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战略蓝图,标志着中国高速公路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规划确定的国家高速公路网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的布局形态,构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以及横连东西、纵贯南北的公路交通大通道,包括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可以简称为“7918网”,总规模大约为8万5千公里。

7条首都放射线是:北京—上海、北京—台北、北京—港澳、北京—昆明、北京—拉萨、北京—乌鲁木齐、北京—哈尔滨。南北纵线包括沈阳—海口、长春—深圳、重庆—昆明等。东西横线包括青岛—银川、连云港—霍尔果斯、上海—成都、广州—昆明等。

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建成后,可以形成“首都连接省会、省会彼此相通、连接主要地市、覆盖重要县市”的高速公路网络。这个网络能够覆盖10多亿人口,直接服务区域GDP占全国总量的85%以上;实现东部地区平均30分钟、中部地区平均1小时、西部地区平均2小时抵达高速公路,客货运输的机动性将有显著提升。

国家高速公路网是中国公路网中最高层次的骨干通道,主要连接大中城市,包括国家和区域性经济中心、交通枢纽、重要对外贸易口岸;主要承担区域间、省际间以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货运输,保障提供高效、便捷、安全、舒适的服务。

规划的主要目标是:连接所有目前城镇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连接首都与各省会、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连接各大经济区和相邻省会级城市;完善省会级城市与地市之间、城市群内部的连接;强化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区之间及与其他经济区之间的联系;保障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园区内部高速网络的合理布局和对外连接;加强对国家主要港口、铁路枢纽、公路枢纽、重点机场、著名旅游区和主要公路口岸的连接。

铁路。2004年,全国新建铁路投产里程1433公里,增建铁路复线投产里程352公里,电气化铁路投产里程409公里。截至2004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累计7.4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里程2005年底已达4万公里,成为继俄罗斯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位)。《全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规划》确定了扩大规模,完善结构,提高质量,快速扩充运输能力,迅速提高装备水平的铁路网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均达到50%,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水路:由于航道建设规模小、投入少,我国内河航道大多仍处于自然状态,严重制约着我国内河运输的发展。50年来,内河航道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总计236亿元,只占交通系统固定资产投资的1.9%,致使内河航道里程继大幅萎缩之后又在11万公里左右徘徊20年之久,且航道技术等级结构并无实质性改善,而这20年恰恰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大发展的20年,内河航道等基础设施发展的相对滞后制约了内河运输的发展,进而影响了综合运输的整体效应乃至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横向比较,我国内河航道总里程虽居世界第一,但航道等级低,航道总里程中千吨级以上航道仅占7%,而美国高达61%,欧洲干线航道均已实现千吨级船舶畅通无阻,中外差距悬殊【4】。“十五”是我国航运发展的高速增长期,航运发展带动了港口与航道的建设,沿海港口建成了344个万吨级深水泊位,是“九五”时期的近两倍,港口与航道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高。以2004年为例,沿海港口新扩建泊位67

3张春贤部长在国务院新闻办《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2005年1月13日

个,其中万吨深水泊位47个,新增吞吐能力1.2亿吨。内河港口新增吞吐能力710万吨,改善内河航道里程691公里。在攻克一系列外海区域深水港建设技术难题的基础上,成功建设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我国深水码头建设技术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已有技术积累的基础上,我国在海岸河口泥沙治理、航道整治与通航技术领域取得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已经完成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使长江口水深由7米增加到10米,提高了长江口航道的通过能力。针对三峡航运枢纽、通江达海水运通道建设重大工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通航枢纽、山区河流整治与港口建设技术成果,为内河航道、港口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总之,铁路、公路、水运航道、铁路的建设需要耗资巨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较为全面而深远,国家已经通过了较为长远的规划,此处内容将不作为我们的研究内容。我们需要提及的一点是中国与美国相比,国土面积不相上下,但高速公路和铁路分别相当于美国的1/3和1/5,路网密度相距甚远。有资料显示【5】,完成相同的货运量,铁路占地仅为公路的1/8,运输能耗约为公路的1/7,铁路在美国货物运输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拥有铁路全长约40万公里,占世界铁路总长的35%左右,其货运量约占美国社会总货运量的1/3。中国铁路建设虽然发展很快,铁路设施常年超负荷运行,但铁路货物周转量占全社会的比重逐年下降,60%左右的运输需求得不到满足,说明我们的铁路尚有较大的缺口。中国公路建设的速度不能说不快,但有的地方拥堵严重,也有的地方利用不足,存在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的现象。还有,线路与结点配套不好、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够、区域布局不尽合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需要不一致等问题,导致宝贵资源不能充分有效利用的状况可能还会存在较长时间。这是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短期内要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规模和结构还比较困难。这样,按照物流发展的客观要求,从物流宏观运作的角度来构筑中国大交通、大物流网络,实现区域和区域之间、线路和结点之间、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物流园区

在国外【6】,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各个企业在生产及销售环节尽力降低成本及费用支出,这种强烈要求带来了发展物流产业的巨大机遇。随着物流产业的兴起,原来相互分割,缺乏合作的仓储、运输、批发等传统企业逐渐走向联合,专业性的物流配送经营实体及园区——货物配送转运中心应运而生。伴随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各个企业都逐渐意识到配送转运中心分散建设、各自为战带来的资源浪费,各级政府也发现这种方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总体规划功能。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日本、德国等物流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物流园区建设在日本的历史稍长,而在西方国家则属于近10年发展起来的新事物,它作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目前仍处于迅速发展的过程之中,一些国家的政府也在大力推动物流园区的建设进程。

日本政府对物流园区建设的推进

日本政府是非常重视物流园区建设的,从60年代至今,日本已经建成了20多个平均占地74公顷的物流园区。为发挥大城市流通中心的作用,日本在东京、大坂、神户等城市大规模开辟物流园区,这些大型物流园区和众多的仓库终端成为支撑整个物流网络的节点。与此相联系的是物流企业普遍采用了现代化的流通手段和技术,实现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

5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年鉴2005(下).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9月1版

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03年].机械工业

包装、分拣等系统的现代化。在物流园区的建设中政府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政府牵头确定市政规划,在城市的市郊边缘带、内环线外或城市之间的主要干道附近,规划有利于未来具体配套设施建设的地块作为物流园区。

(2)将园区内的地块以生地价格出售给不同类型的物流行业协会,这些协会再以股份制的形式在其内部会员中招募资金,用来购买土地和建造物流设施,若资金不足,政府可提供长期低息贷款。

(3)政府对已确定的物流园区积极加快交通设施的配套建设,在促进物流企业发展的同时,促使物流园区的地价和房产升值,使投资者得到回报。

德国政府对物流园区建设的扶持

与日本的建设方针和经验不同,在德国,政府对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遵循联邦政府统筹规划,州政府、市政府扶持建设,公司化经营管理,人驻企业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联邦政府统筹规划。联邦政府在统筹考虑交通干线、主枢纽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查生产力布局、物流分布现状,根据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规划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与未来发展。为引导各州按统一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德国交通主管部门还对符合规划的物流园区给予资助或提供贷款担保。

(2)州政府、市政府扶持建设。物流园区对地区经济有明显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作为政府总是希望这类地区能充分实现其公共服务职能,而并非追求单纯的盈利目的。因此,在物流园区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州及地方市政府扮演了主要投资人的角色。例如,位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州府Erfurt市郊的图林根物流园区,其建设投资比例为:市政府占42.5%,州经济开发部占35.5%,联邦铁路[DB]占14.7%,行业协会占7.3%。

(3)企业化经营管理。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经历了由公益组织管理到有限公司管理两个阶段。在德国一般认为,企业化的管理方式比行政化的管理方式更为有效率。负责管理物流园区的有限公司受投资人的共同委托,负责园区的生地购买,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园区建成后的地产出售、租赁、物业管理和信息服务等。由于园区的投资人主要是政府或政府经济组织,所以公司的经营方针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而主要侧重于平衡资金,实现管理和服务职能。如图林根物流园区的管理有限公司由4人组成,公司的业务包括销售、宣传和物业管理三大块,公司还负责代表企业与政府打交道,负责兴建综合服务中心、维修保养厂、加油站、清洗站等公共服务设施,为成员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维修服务等。园区内的道路、下水等市政工程设施的维修、养护由市政公司负责,享受与普通市区同等的公共服务并缴纳相关费用。

(4)入驻企业自主经营。人驻企业自主经营、照章纳税,依据自身经营需要建设相应的库房、堆场、车间、转运站,配备相关的机械设备和辅助设施。

物流园区出现以后,对使用园区的企业乃至邻近城市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减轻了物流对城市交通的压力;减小物流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提高物流经营的规模效益;满足仓库建设大型化发展趋势的要求;满足货物联运发展的需求。物流园区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各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德国权威机构的研究,未来10年,既使在日本、德国这样运输业高度发达的国家,物流园区的建设仍将处于蓬勃发展时期。

中国物流园区重复建设严重【7】

中国物流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存在重复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一方面,我国涉及物流的有关行业、部门、系统都自成体系,独立运作,各做各的规划,各建各的物流中心或物流基地,部门和行业之间的政策缺乏同一性和协调性,甚至存在行业垄断、地方封锁等

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03年].机械工业

现象。另一方面,许多地区将物流业列入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编制了“十五”物流发展规划,但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至今还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发展总体规划。国家级的物流规划是地方、行业直至企业规划的指导原则和依据,对于物流产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引导作用。全国性规划可通过优化物流产业布局来避免地方因追求局部利益而损坏全局利益的不良后果。此外,有些行业管理部门执行的政策陈旧老化,缺乏时效性,不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并不具备大规模建设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条件,却盲目出台鼓励物流中心、物流基地建设的政策,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例如,有些城市既不是商品集散中心,又不是交通枢纽,政府却将其规划成周边省份的物流中心。所以,如果没有正确的政策加以引导,物流产业的重复建设问题将愈加严重,将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这种各地物流发展规划中,几乎都提出了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全国各地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物流园区、园区、中心。近年来这种规划与建设物流园区也引起了极大争论,国务院决定与其他园区一样列入整顿范围。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反对搞物流园区,而是要科学的规划与发展物流园区。物流园区具有基础性、公共性和服务性的特点,与一般的开发区、工业园区是不同的,它是现代物流运作不可缺少的功能环节。建设物流园区,既有利于各种物流功能和要素的集成整合,实行一体化运作,提高物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又有利于物流企业实现规模经营,提高物流效率,避免重复建设,达到少占土地的目的。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可以从一些地方的经验来看【8】,凡是那些定位明确、贴近需求,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起来的物流园区,运作情况都比较好。如,北京空港物流园区、上海外高桥物流园区、深圳盐田物流园区和广州南方物流园区等,都是以具有强大运输组织功能的港站枢纽为中心,整合运输与物流服务资源,建设起来的物流园区设施系统,是成功运作的典型。浙江传化物流园区是一个交易平台型的物流园区,在短短的2年时间内整合进驻360多家各类物流企业,30多万辆社会车辆资源,日交易额达5亿元,为杭州市及周边地区6 000多家工业企业和商贸企业提供物流服务,2004年实现营业额达10亿元,发挥了聚集物流需求,整合物流资源的重大作用。

所以,要解决这些物流园区重复建设的问题,就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全面统筹,整体布局,设计出既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要求、要能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存量资源,也可优化增量配置的全国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构建我国运输大通道,合理设立综合物流中心或物流基地。同时,现代化的物流园区除了具备自动化的物流设备和丰富的物流技术之外,还应具备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管理系统的架构要来自于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信息网络是实现物流信息化的基础,评价物流管理能力,通常是通过使用仓储和资源的效率来进行的。在现代物流概念中,急需依托信息网络来提高单位成本的运作效率,这使得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显得迫切。物流园区内以及园区之间仓储资源的合理整合可以缩小供应与需求之间的时间与数量偏差,也有利于对运输资源的整合达到即时供应的效果。也就是数,物流企业需要驶上信息化的高速公路。随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融合的进一步深入,只有利用好信息网络新技术、搭建好物流信息平台,才能物流企业的发展更好服务。

3.2信息基础设施能力

现代物流业的兴起将打破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做法,变企业物流职能为社会职能,有效地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摆脱包袱、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9】。公共物流信息

8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年鉴2005(下).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9月1版

9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02年].机械工业

平台属于重要的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其有助于企业合理有效地统筹利用社会物流资源,减少新的物流资源的重复浪费。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共信息平台是物流供需双方依存发展和开展交易活动的桥梁和纽带,是将市场需求与市场资源有效整合的必备手段。它能有效地打破行业、地区、部门乃至所有制的界限,建立起物流企业与用户企业之间的信息传导机制,并通过这一机制将社会物流系统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统筹配置,从而实现区域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重复浪费,提高社会整体效益。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能支持整合行业旧有资源,对行业资源实现共享,发挥物流行业的整体优势,从而在根本上改善物流行业的现状。对当前的中国来说,物流信息平台的作用和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为物流信息有效传递和共享提供软、硬件基础设施保障,主要包括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存储和交换等基础设施。作为区域物流集散中心的信息门户,承担面向国内、外市场,汇集本区域物流资源的门户网站及电子商务交易中心职能。如通过互联网可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若干家物流企业连接在一起,远程进行行业内信息发布和业务数据传输。

作为物流数据交换平台,能支持对用户企业和物流企业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有效转换和交互共享。为方便本地区物流企业的经营,将地区政府有关行政管理的职能在网络上实现(电子政府);通过网络向物流企业提供所需要的有关信息;为物流企业提供物流业务运行所需的服务功能。如通过公网将各地用户的订单汇总起来,由信息平台根据物流资源统一调控,通过规模物流,做到以最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能支撑本地区港口、航运、空运、海关等与国际、国内物流密切相关部门的EDI应用系统的运行,提供与本地区物流信息系统汇接的功能。建立为本地区物流企业提供对外信息发布和内部信息管理的服务功能(如ISP、ASP或托管等),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并使其与门户网站连接,逐步实现物流企业的电子商务化,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物流信息,以及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对于不具备全面开展信息化的中小企业,可通过会员制享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服务。

信息通常被认为创造公司反应性,并且能对客户请求进行快速反应。Daughertydeng等【10】人研究认为,支持了反应性和运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反应性公司比非反应性公司更易取得运营绩效。Kevin【2】利用统计学分析对欧美的多种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后认为INTERNET 利于在全球范围内传出和接收信息,研究还发现利用INTERNET联系制造商、供应商、客户可以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绩效,研究同时发现客户参与供应链运作能够获得较多的收益。物流业本身的“整合、创新”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物流信息化是物流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这是因为信息网络具有良好的外部性,不管是有形的还是虚拟的,网络都具有一个基本的经济特征【11】:连接到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已经连接到该网络的其他人的数量。同时,标准可以扩大网络的这种良好的外部性、减少不确定性。信息化的本质,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其实质是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个人或企业的商务效率或企业生产效率,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提高效率,这就是实现信息化的一个结果。物流信息化在前几年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由企业到行业、到区域、到整个物流运行环境全面推进的发展势头。这种情形的出现可以认为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建设综合性的物流信息平台的时机已然来临。

专业化信息平台的出现

建立针对行业特点的信息平台,通过网络、信息的整合,促进了商业模式的创新。2004年,医药物流信息平台以及货运信息平台的建设都在尝试之中。例如,2004年9月,浙江杭州中药饮片物流信息平台通过了省经贸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该平台推动了现代化的物流配送和定量小包装的中药饮片,减少了医院的中药库存,增加了中药饮片的新鲜度。再如,亮成物流科技等公司自主研制的物流信息平台,将互联网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卫星定位跟踪

10Daugherty, Patricia J, Ellinger, Alexander E, Rogers, Dale 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Bradford: 1995. V ol. 25, Iss. 1; pg. 4, 14 pgs

11Carl Shapiro Hal V arian等著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融为一体,应用以货运为主线,覆盖物流供应链管理各环节,满足供应商、制造商、货运业户、分销商和最终客户的综合信息需求。此外,在信息内容服务方面,在原来以货代信息网站为主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参与者。

部分区域和物流节点的信息平台的建设

作为物流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地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也提上日程。如,厦门市物流信息平台,把海关、国检、边检等口岸部门“串连”起来,实现了信息共享和联网电子化作业。深圳市产学研联合开发重点工程项目——“深圳现代物流信息公用平台”已经启动。以机场、港口、车站、物流园区为主的物流节点信息平台建设发展很快。如,新白云机场“空港物流监管信息平台”的开发与建设,是实现区港联动的信息化成功案例;长江航运景气指标体系调查正式启动,为航运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政府的行业规划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海关总署和铁道部顺利完成了满洲里、阿拉山口、二连浩特和绥芬河等4个中国北方主要铁路口岸的信息平台共建。吴江开发区物流中心采用了先进的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并加入了海关监管功能,很好地解决了海关管理的严格性与客户要求的灵活性之间的矛盾,大大增强了物流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电子政务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2004年,公共服务和政府监管方面开始成为电子政务的重点,对于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发挥了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电子口岸与通关系统进展很快。例如:2004年5月1日,天津海关取消进出天津港国际航行船舶纸质单证申报,改由EDI方式接受船舶申报数据,对进出港口的国际船舶实现了无纸化通关;江苏省建立的“绿色通道”通关信息系统,高新企业出口可享受提前报关、联网报关、快速转关、上门验放、加急通关和担保验放等六大便利。深圳海关与成都海关联手制定了《关于支持蓉深两地海铁联运业务的框架方案》,最大限度地简化了通关手续,两地转关货物的通关时间缩短了一半。天津保税区和首都机场两地之间正式开通了“空运出口直通业务”。这项专为北京转关货物而设置的业务,将以往转关货物的二次报关简化为一次报关,有效提高了通关效率。北京海关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海关正式签署了《关于京沪两地转运保税货物的联系配合办法》,京沪两地保税物流双向联动分拨模式正式开通。2004年福州海关通关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网上税费支付”,通关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的电子口岸平台,在企业的用户终端上缴纳相关税费,它与传统的柜台支付税费的方式相比,具有高效、快捷、安全的特点。网上付税可以缩短进出口货物通关时间、促进电子通关,实现通关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2004年宁波市推出了新一轮“大通关”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大通关”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宁波口岸实施大通关模式,明显改善了通关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通关时间,降低了口岸综合费用。同时海关和商检相继推出了优先通关、上门验放、快速转关和实行电子报检、输单、签证、对重点IT企业进出口货物实行“门到门”查验服务等一系列便利措施。宁波海关还充分应用科技手段实施网上支付、网上手册审批、网上报关等便捷通关措施,使通关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二是交通公共平台建设。如,交通部联网收费、安全监控、公共信息服务等三大平台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在科技部“十五”期间确定的10个智能交通系统示范城市中,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研究开发在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探索完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和新的运营模式提供了经验。三是政府的监管促进了平台建设。2004年以来政府对医药、食品、保税物流等领域加强了监管,监管的范围、水平和方式都有新的变化。政府也加大了在监管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使之成为电子政务的重要内容。除了物流中涉及到的通关、税收、交通、保税监管等主管部门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和应用外,还出现了一些跨部门的合作,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平台正在形成。例如商务部与海关、银行的电子政务平台合作,正在把与内外贸业务有关的企业安全证书逐步过渡到电子口岸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建立“一卡通”和一体化服务体系。

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应用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调查【12】,在已建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物流企业中,运输管理、仓储管理、财务系统、订单管理的应用比例分别达到78.6%、71.4%、64.3%和57.1%。在此基础上,以供应链管理为代表的信息系统开始起步。如,宝供集团以自主开发的全面订单管理系统(TOM)为系统平台,同时引进仓库管理系统(WMS—EXE)、运输调度管理系统(TM)和自动识别系统(RF),并充分利用现有的运作网络和信息网络,从供应链优化角度,为客户提供集商品的储存,分拣、配送、加工、包装、订单处理、库存管理、分销覆盖、交叉作业、信息处理等综合服务。中储总公司利用供应链管理、依靠IT技术和要素资源整合,较快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使库存货物的平均周转次数由上年的10.6次提高到2004年的13.6次,极大地缓解了生产制造企业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对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的资金占用。宝供与用户——红牛饮料公司信息系统对接实施供应链管理项目,入选“2004年全国物流信息化优秀案例”。此外,钢铁、汽车等行业的供应链管理应用也出现了一些成功案例,不仅表明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已经从IT、家电和零售领域进入到重化工产业,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中国的制造业尤其是重化工产业已开始走向需求驱动型的生产模式,产业链的形成比预想的要快。

总地来说,中国构建综合性信息平台的时机正日趋成熟。在综合性信息平台里边,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对于推进中国物流发展将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中国物流企业已经有了较好的信息基础。有关部门早在2000年进行的百家物流企业信息化状况调查【13】中,就发现有87%完成了内部网建设、并建立了WEB网站,有95.9%企业接入了互联网;并有34.1%企业采用EDI技术实现信息快速交换,运用条形码技术实现信息快速输入和有效管理的企业占34.1%;采用POS系统进行商品数据快速、准确传递的企业占9.8%;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和通信网络实现电子订货系统(EOS)的企业占7.3%;运用GPS技术的企业占2.4%。由于通过GPS企业能够及时获得有关货物运输状态的信息(如货物品种、数量、货物在途情况、交货时间、发货地和到达地、货主、送货责任车辆和人员等),可以极大地提高了物流运输服务的水准,提高了物流过程的透明度。

实施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障碍

关于当前实施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障碍,中国采购与供应联合会认为,各部门条块分割是影响物流统一市场的主要因素,也是建立公共信息平台、统一物流信息标准的主要障碍【14】。也就是说由于目前的体制原因,统一平台和标准化实现起来非常吃力,有时甚至阻碍了标准的统一进程。

在当前我国不可能自发形成物流信息平台,政府本应是统一平台和标准化的主要推进者。

国际经验:从发达国家的经验,以网上公共采购为例来看,通过信息平台进行的网上公共采购可以有多种形式,包括针对不同标的物、阶段等的招标平台;拍卖和反拍卖竞争性平台;单纯谈判平台和目录式采购等形式。据研究机构分析,更具竞争性的拍卖平台模式已经成为各国比较注重的政府采购的模式。利用Web及Internet通信技术,供应链中四个实体——供应商、生产商、零售商和用户之间的信息共享,这个直接的信息网络消除了中间商,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和时间。通过公共采购平台的应用,可以充分满足供应链各成员的需要,促进供应链各实体的协作,实现供应链低成本、高灵活性的目标。市场竞争将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对于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问题,无论

1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年鉴2005(上).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9月1版

1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02年].机械工

业出版社.2003年3月1版

是美国,还是日本、新加坡等,政府在这方面的规划和指导都是极为重要的。美国运输部有完善的科技规划与评估体系,制定了前瞻性的二十年甚至是至2050年的长期规划,并制定五年、一年的短期计划。

当前信息化缺乏成熟有效的方法论指导:物流信息服务的外包、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等一些基本问题已引起注意,但是指导性的、前瞻性的讨论还很不够,因此在市场上,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有极大的盲目性。在这方面既需要政府层面的指导,也需要各专业领域一大批专家的深入研讨与交流。企业决策层对信息化的意识虽有明显提高,但在推进信息化进程时仍处于摸索阶段,缺乏成熟有效的方法论指导。存在几方面问题:企业领导对自身信息化需求不清楚,缺乏明确的总体设计、规划思路和策略;信息系统如何既来源于业务流程,与之相匹配,又建立在科学的管理思想基础之上,支撑企业的发展;系统开发战略与企业业务的融合以及与企业发展战略的一致性。

企业状况:我国缺乏强势的大型物流企业,依靠市场很难在短时间形成公共平台和行业标准。大企业中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整合。大的物流企业尤其是从传统企业转变而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建立了一些信息系统,但各系统之间的整合仍较缺乏,因此影响了信息对企业总体战略以及决策的支持。对系统整合有些企业已列入日程,有些企业则未列入计划之中。因此,企业内部信息孤岛的现象严重存在。

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仍处于起步阶段。根据对北京货运市场的调查,22家较大的货运市场共有货运企业950家左右,其中只有4家信息化超过30%,采用信息系统的大约130-140家,不到1/7。多数运输企业没有专业的电脑操作人员,现有的电脑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都非常有限,自身没有能力解决一般硬件问题和数据处理问题。这也是全国广大运输企业信息化现状的一个缩影。

关键技术:对于一些重大科技问题如近期影响较大的RFID技术,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政府很快就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指导方针,但在我国由于物流依然分散在各个部门管理,很难形成和拿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在物流科技这种关系到产业发展的重大决策与举措方面,缺少政府统一、及时的声音、指导与协调,缺少具有全局性的重大物流信息化项目。与此同时,对物流信息化战略与重大问题的研究比较欠缺。尽管在实践中信息系统结构的标准化与需求定制化的矛盾、标准的国际接轨与知识产权的矛盾、无线通讯和RFID在物流信息化的地位。

从软件供应商方面看:物流软件系统市场供应商的竞争加剧,盈利模式尚未成熟。2004年物流软件市场呈现几个特点:一是竞争加剧,国内外著名物流系统供应商开始关注国内的中低端市场,例如ORACLE、SAP等公司纷纷推出简化版的物流或供应链管理软件系统,向中低端市场进军;二是外商企业多方位进入物流信息化领域,除了软硬件技术以外,还有信息内容服务和其他相关的服务,例如澳大利亚的REDBOOK开始在中国提供汽车物流的专业信息服务,美国的吉斯达公司则搭建跨国交易保障信用平台,提供担保和信用咨询服务;三是已经有一批企业开始从单纯的信息系统供应商转变为参与物流业务的运营,变为服务商,包括一些IT媒体也从IT向管理进行全方位转变。在物流软件市场,一方面不断有新的IT公司进入物流市场,例如美国麒麟远创、中国航天集团等;但另一方面许多物流系统供应商亏损甚至倒闭,退出市场。那么究竟物流信息化的市场有多大,盈利模式如何,在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中国的软件公司能否做大做强,哪些品牌能够脱颖而出?这些问题仍有待业界认真思考、探讨。激烈的竞争和良莠不齐的软件商在满足客户需求,开发适用、高效的信息系统方面仍有待提高。经常有客户抱怨软件功能达不到要求和服务培训不足,在信息化方面供需矛盾仍很尖锐。根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调查,已建信息系统的企业只有不到27%对系统比较满意,虽然明确表示不满意的比例不高,但高达70%的企业认为一般,表明企业信息化软件的效率和实施效果亟待增强。

专业人才缺乏:在物流信息化领域,不仅缺乏既懂业务也懂技术的战略型人才,也缺乏中低端人才。从发展趋势来看,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特点不是表现为IT产业的高速增长,而是表现为其他产业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进入新的增长。因此人才的需求特点主要表现IT技术要与行业的专业技术相结合,各行业要提高普遍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专业IT人才要深入到行业领域去,成为行业专家。目前各类教育、培训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方面共同携手。

物流信息化的基础环境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九部委文件提出的相关政策将逐步落实成为可操作的方案,会进一步促进标准化、诚信体系、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前期许多地区制定的物流发展规划也会有一些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二是结束加入WTO过渡期后,物流和整个服务业的全面开放,将加快中国物流市场与国际的接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物流发展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因为除少数如空运、快递领域外,对国内物流市场的冲击不会很大,但是我国最薄弱的国际物流却有机会得到发展,因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把中国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必然要把中国物流系统纳入到国际物流体系之中。中国物流的国际化将会从人才培养开始,经过商业模式示范,进入低端市场,然后向中端、高端市场扩展,从单项服务向系统化服务发展。这也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

建议: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按角色分为客户、物流代理中心(业务)、库区、运输,据此物流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各子系统: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代理管理系统(调度系统)、客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系统管理。作为物流信息化进程核心的物流信息系统也是中国社会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物流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将是需求企业考量物流供应商的主要因素【15】。

第一,政府在制定规划时要发挥指导和统一规划的作用,促进统一物流大市场的形成。在我国的中长期科技规划中,将现代物流服务业列入规划,重点关注物流业的总体科技战略。因为服务业涵盖内容颇为广泛,既包括金融、通信这样的基础建设,又包括上层建筑如教育、广播文化、咨询服务的内容,还包括电子商务、物流这种既为生产服务,又为生活服务的内容。如果不对物流服务业进行重点强调,从物流信息化的角度来看,很难有大的进展。

第二,政府需要分步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已普遍使用的一些技术设备在国内还很少使用。中国只有39%的物流供应商拥有物流信息系统,这说明当前物流供给市场的信息化程度较低,还不能满足客户需求【16】。要提高中国的信息化程度,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必须有意识、有重点的推进信息化与标准化。在信息平台的构筑推进过程中要逐步解决信息化中的标准化问题如单证的标准化、数据交换接口的标准化等等。鼓励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设备,如电子订货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以及自动识别技术、自动机械技术、自动跟踪技术等。支持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采用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推广应用智能化运输系统,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的物流信息平台,进一步优化物流管理系统。

运输模式

从现有资料【17】看: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对物流业的管理,均倾向于主要依靠市场机制

15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年鉴2005(下).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9月1版

16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年鉴2005(下).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9月1版

的调节功能;而后起市场经济类型的国家,如日本等则倾向于通过政府的适度干预实现对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引导。

美国:美国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条件以及发达的多式联运,以及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运输业的管制放松,是美国物流业发展的良好条件。而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物流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稳定的经济增长、发达的信息技术、宽松的法制环境和经济的全球化、区域化和集团化。如美国的UPS和FEDEX等公司的物流设施与业务范围就迅速发展和扩大。美国国家运输部一直强调把建立智能化的国家多式联运运输系统作为其面临的主要任务【18】。在1991年美国《多式联运法》中就明确指出发展国家多式联运运输系统是美国的政策。在美国《2000—2005年运输部战略计划》中指出,21世纪美国运输系统的四大特征之一便是多式联运。

欧洲:欧洲是是现代物流业发展较为完善的地区,从其发展历史分析,欧洲较为重视物流运作组织与管理的合理性与先进性,重视物流运作组织与管理的合理性与先进性,重视物流服务企业与接受服务的目标企业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同时较为重视系统效率。德国的发展较具代表性。德国物流业的发展是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而发展起来的。德国政府为减轻大型货车长途运输造成的对环境、货主、生态的负面影响,推行综合运输政策,鼓励发展多式联运,对于长距离运输,尽可能使用铁路、水路等运输方式,两头的衔接和集疏则以公路运输为主,并为此专门规划建设货运中心。其运作的主要特点围绕培育和建设货运中心发展现代物流业。货运中心(又称货物货物分拨中心、货物配载中心)是德国大力倡导、扶持发展的集约化运输组织的基本依托。德国由联邦政府对货运中心统一规划,并采取相关政策、扶持其发展。货运中心由政府兴办、民间管理的模式。德国建立货运中心会统筹考虑交通干线、主枢纽、生产力布局、货物种类、流量、流向、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的可能以及就业、道路拥堵和噪音污染等社会效益方面的问题。所以,德国货运中心的建设一般至少会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至少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连接,特别是公路和铁路;二是选择交通枢纽中心地带,使货运中心网络与运输枢纽网络相适应;三是经济合理性,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以及与在货运中心经营的成员利益的实现等。为引导各州按统一规划建设货运中心,德国交通主管部门对按规划建设的货运中心给予资助,未按统一规划建设的货运中心则不予资助。在货运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州政府提供建设所需的土地,建设中心运转所需要的公路、铁路、通信等公共设施。各州政府通过新的通信技术来帮助改善物流并促进货运装卸,货运代理和运输商之间的合作,作为完善货运进程的前提,提倡发展联运,其中包括建设新的转运站,联运新技术的引进,以及建设新型物流中心。

信息化建设.

2011-2012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发展报告 2011年5月

“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强化质量诚信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推动中小企业调整结构,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而信息化技术是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推动中小企业调整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支撑和动力引擎。 2011年4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为中小企业信息化确定了方向。《意见》指出:“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平台,提供工业设计、虚拟仿真、样品分析、检验检测等软件支持和在线服务。加快研发、推广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企业管理系统。推动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电子支付、物流配送、身份认证等关键环节的集成化电子商务服务。建立并完善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技术推广、管理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拓展等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开展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网络基础设施服务,积极发展设备租赁、数据托管、流程外包等服务。” 为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及指导,根据“十二五规划”以及《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和要求,明确未来5年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特计划实施“2011年中小企业信息化规划建设调查”。本调查力求做到全面、完整,为“十二五”期间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宏观指导,为各地各级中小企业相关负责单位提供参考依据,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各参与主体提供方向指引。

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在当前形势下,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是指将传统校园逐步转换为数字校园。为适应这一需求,为了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我们需要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校园实际情况,总体规划,分段实施。 校园信息化建设思路:校园信息网络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其规划建设应与学校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校园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实施,除了更具学校资金的实际情况,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分步: 1、校园网络的基础架构建设 (1)创建校园网络:按一定的技术指标配置网络设备。 (2)与网络相关的系统软件的选用。 2、推进校园网络在教学、管理、备课等方面的应用。 (1)网上行政事务管理——办公平台的搭建。 (2)网上电子图书阅览。 (3)网络宣传、教育。 (4)网络综合服务 3、逐步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 (1)信息资源共享 (2)图书资料检索、借阅自动化 (3)学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

(4)建立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 (5)校园网和广域网结合 (6)床架网站 4、在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应用与管理 (1)宣传了解:让教师了解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功能及其对学科教学在认真工作、课件制作与传输、资源传输、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作用,让教师受其“诱惑”,享其“便捷” (2)实践应用:对全体教师进行全员化培训。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强化信息技术培训,形成一支健全的具有一定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队伍。 (3)加强管理:制定校园网管理制度,坚持“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做到定期维护、不断完善,确保校园网畅通。 我们学校建设“信息化校园”将以校园网络为基础,以教学支持网站、信息资源库、数字图书馆为信息员,以数字化为模式,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面向教学应用为首选,以循序渐进和逐步完善为主要建设模式,创设面向新世纪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确定指南(试行)

附件1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确定指南 (试行) 一、什么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指面向公众提供网络信息服务或支撑能源、通信、金融、交通、公用事业等重要行业运行的信息系统或工业控制系统,且这些系统一旦发生网络安全事故,会影响重要行业正常运行,对国家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国防、环境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包括网站类,如党政机关网站、企事业单位网站、新闻网站等;平台类,如即时通信、网上购物、网上支付、搜索引擎、电子邮件、论坛、地图、音视频等网络服务平台;生产业务类,如办公和业务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电视转播系统等。 二、如何确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确定,通常包括三个步骤,一是确定关键业务,二是确定支撑关键业务的信息系统或工业控制系统,三是根据关键业务对信息系统或工业控制系统的依赖程度,以及信息系统发生网络安全事件后可能造成的损失认

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一)确定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关键业务。 可参考下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实际梳理关键业务。

(二)确定关键业务相关的信息系统或工业控制系统。 根据关键业务,逐一梳理出支撑关键业务运行或与关键业务相关的信息系统或工业控制系统,形成候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清单。如电力行业火电企业的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市政供水相关的水厂生产控制系统、供水管网监控系统等。 (三)认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对候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清单中的信息系统或工业控制系统,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实际,参照以下标准认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A.网站类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可认定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1. 县级(含)以上党政机关网站。 2. 重点新闻网站。 3. 日均访问量超过100万人次的网站。 4. 一旦发生网络安全事故,可能造成以下影响之一的: (1)影响超过100万人工作、生活; (2)影响单个地市级行政区30%以上人口的工作、生

加快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构筑通向未来之路 宁波市市长张蔚文 一、加快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1.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进入 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整个世界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信息化势头强劲,信息化成为各国和地区开展经济科技竞争和提高综合实力的制高点,成为推动经济和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么一种大的背景下,从现代化与信息化关系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有两层含义:第一,信息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第二,信息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 实现四个现代化,那个都不开信息化” 。因此,作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中心城市,除了具有传统资源配置中心、生产控制中心和经营管理中心等功能外,还必须是一个现代化信息中心,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城市的辐射和集聚功能的增强,将越来依赖信息化水平,依赖于信息化基础设施。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早在 1993年,美国政府就发表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动议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Agenda for Action” ,提出在全美建设通达全国各地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完成美国从工业时代

向信息时代的过渡,开发更大的潜在市场,从而刺激了美国经济的繁荣和展。信息高速公路是美国掌握世界经济竞争先机的枢纽。加快城市信息化基础施建设,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2.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是 21世纪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环节 城市基础设施在传统概念主要包括:市政、环卫、公交、供水、供热、供等,或者说传统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在上述几个方面。而 21世纪,人类社会将从 业社会跨入信息社会,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将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环节。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可以把人、家庭、学校、图书馆、医院、政府与企业一关联起来,可以获得各种各样公用和专用的信息资源,可以传送音频、数图文、视像和多媒体等各种形式的信息,同时满足不同类型用户所需的不同应和不同性能要求,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进行交流,进行学生活、办公,开展电子商务。特别是电子商务,将改变企业竞争和运作,改变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信息高速公路是人们通向未来之路。信息基础设施应该为 21世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3.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市信息化的重要前提 城市信息化的内涵很丰富,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技术的应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则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信息基础设施作为载体,所谓有“ 路” ,才能跑“ 车” , 才能有“ 货” 。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发展的有效径,通过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网络应用环境,激发需求,营造市场, 大大促进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也有赖于信息化基础设建设,政府、企业、家庭上网,将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倍增器的作用。 二、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确定指南(试行稿)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确定指南 (试行) 一、什么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指面向公众提供网络信息服务或支撑能源、通信、金融、交通、公用事业等重要行业运行的信息系统或工业控制系统,且这些系统一旦发生网络安全事故,会影响重要行业正常运行,对国家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国防、环境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包括网站类,如党政机关网站、企事业单位网站、新闻网站等;平台类,如即时通信、网上购物、网上支付、搜索引擎、电子邮件、论坛、地图、音视频等网络服务平台;生产业务类,如办公和业务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电视转播系统等。 二、如何确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确定,通常包括三个步骤,一是确定关键业务,二是确定支撑关键业务的信息系统或工业控制系统,三是根据关键业务对信息系统或工业控制系统的依赖程度,以及信息系统发生网络安全事件后可能造成的损失认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一)确定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关键业务。 可参考下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实际梳理关

键业务。

(二)确定关键业务相关的信息系统或工业控制系统。 根据关键业务,逐一梳理出支撑关键业务运行或与关键业务相关的信息系统或工业控制系统,形成候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清单。如电力行业火电企业的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市政供水相关的水厂生产控制系统、供水管网监控系统等。 (三)认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对候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清单中的信息系统或工业控制系统,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实际,参照以下标准认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A.网站类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可认定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1. 县级(含)以上党政机关网站。 2. 重点新闻网站。 3. 日均访问量超过100万人次的网站。 4. 一旦发生网络安全事故,可能造成以下影响之一的: (1)影响超过100万人工作、生活; (2)影响单个地市级行政区30%以上人口的工作、生活; (3)造成超过100万人个人信息泄露; (4)造成大量机构、企业敏感信息泄露;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概念及关键性 目前,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已经被视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以立法形式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网络空间安全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实践。开展在针对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开展的研究中,首当其冲的理清关键基础设施(CI)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CII)的关系问题。在对CII的研究中发现,国际社会虽然对 CI有着基本的共识,但对CII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分歧。近十年来,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接入互联网,CII涵盖的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 1.国际社会CI与CII的相关概念 (1)关键基础设施相关概念 国际社会上,国家关键基础设施(CI)的概念由来已久,这些设施的关键性在于关系国计民生,为社会提供不可缺少的产品和服务。 1.美国2001年《爱国者法案》认为,CI是指关系到美国生死存亡的,无论是物理还是虚拟的系统和资产,这些系统和资产的功能丧失或遭到破坏,会对国家安全、经济稳定、国家公众健康与安全或这些要素的任何结合产生严重影响。 2.欧洲委员会于2004年10月20日发布的通告《打击恐怖主义活动,加强CI保护》中针对CI作出了定义,明确CI是指如果被破坏或摧毁,会对公民的健康、安全、稳定或经济福祉或成员国政府的有效运转造成严重影响的物理和信息技术设施、网络、服务和资产。CI横跨经济的诸多部门和重要政府服务。 4.德国的CI保护的主要理念是政府和社会在总体上严重依赖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转,在基础设施中,凡是其故障会导致供应短缺或给大部分人口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元素都被定义为关键的。德国在其《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国家计划》中对信息基础设施的定义为:给定基础设施中 IT部分的总和。 5.荷兰明确规定,对于社会不可或缺的,其损坏速度造成全国性紧急状 态,或者会在更长时间内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的基础设施,为CI 0 6.英国将关键国家基础设施(CNI )界定为由不间断向国家提供基本服务来说不可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进行有效规划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进行有效规划 导读:信息化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进行规划。如果只是盲目地花钱,增加硬件、软件投资,表面上看起来好看,但是会存在很多问题。再者,当今技术的发展也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即使刚建设两三年的..... 信息化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进行规划。如果只是盲目地花钱,增加硬件、软件投资,表面上看起来好看,但是会存在很多问题。再者,当今技术的发展也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即使刚建设两三年的基础设施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如新出现的分布式业务系统非常复杂,它就会对基础设施提出新的要求,还有大量结构化数据的出现使得存储介质、存储结构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企业的这些基础设施期待重新进行规划,以适应新的发展。 IT基础设施规划定义 所谓IT基础设施规划,就是合理规划和安排各项信息化基础设施,使之形成良好的IT环境,让各种业务解决方案、应用系统和数据都能不受约束地在其上实现有效配合。 这些基础设施包括网络、硬件设备和基础软件。网络规划包括数据流量及约束条件分析、网络选型、拓扑结构设计、网络安全方案、网络建设方案等;硬件设备规划包括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台式机、笔记本、打印机、手持设备等的规划和配置等;基础软件规划包括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等软件的规划等等。 IT基础设施规划内容 网络规划 现在,企业和事业单位基本上建设有自己的网络系统,但是随着业务需求的增长和技术的发展,都不得不面临优化、扩容和升级的问题。 在进行网络的相关规划时,主要侧重几个方面,一是提出企业和事业单位的LAN/WAN(局域网/广域网)的网络拓扑结构的建设/改良方案;二是确定合理的网络协议;三是评估现有的结构化布线系统的容量、网络设备、广域网数据链路带宽是否满足未来新业务的需求,否则就要进行相应的扩充和升级等。 存储系统规划 存储系统的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1)存储架构必须满足数据集中的要求 存储架构能够适应大存储容量的需求,又能够对存储资源进行集中利用。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规划、建设、运营、维护、使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坚持顶层设计、整体防护,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充分发挥运营主体作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共同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 第四条国家行业主管或监管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和监督本行业、本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 国家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公安、国家安全、国家保密行政管理、国家密码管理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网络安全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 第五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以下称运营者)对本单位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负主体责任,履行网络安全保护义务,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国家鼓励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以外的网络运营者自愿参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体系。 第六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基础上,实行重点保护。 第七条任何个人和组织发现危害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行为,有权向网信、电信、公安等部门以及行业主管或监管部门举报。 收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依法作出处理;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及时移送有权处理的部门。 有关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支持与保障

第八条国家采取措施,监测、防御、处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的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免受攻击、侵入、干扰和破坏,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 第九条国家制定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支持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相关的技术、产品、服务创新,推广安全可信的网络产品和服务,培养和选拔网络安全人才,提高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水平。 第十条国家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标准体系,利用标准指导、规范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 第十一条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投入,开展工作绩效考核评价。 第十二条国家鼓励政府部门、运营者、科研机构、网络安全服务机构、行业组织、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合作。 第十三条国家行业主管或监管部门应当设立或明确专门负责本行业、本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并组织实施本行业、本领域的网络安全规划,建立健全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并督促落实。 第十四条能源、电信、交通等行业应当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与网络功能恢复提供电力供应、网络通信、交通运输等方面的重点保障和支持。 第十五条公安机关等部门依法侦查打击针对和利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实施的违法犯罪活动。 第十六条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下列危害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活动和行为: (一)攻击、侵入、干扰、破坏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二)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未经授权向他人提供可能被专门用于危害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技术资料等信息; (三)未经授权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开展渗透性、攻击性扫描探测; (四)明知他人从事危害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活动,仍然为其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 (五)其他危害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活动和行为。 第十七条国家立足开放环境维护网络安全,积极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三章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范围

信息化建设方案汇总5篇

信息化建设方案汇总5篇 信息化建设方案汇总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书信吧,书信具有明确而特定的用途和接受对象,并有固定的或惯用的格式。你知道书信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信息化建设方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信息化建设方案篇1 为进一步改善我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大应用平台和教育资源建设力度,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提高教学和管理的质量与水平,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一、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我校现有2292名学生,107名教职员工,现有学生用电脑66台、办公用电脑20台、远程教育地面卫星接收1台、7间多媒体教室,构成了学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模式,网络环境建设已初步形成,学校大多数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会熟练应用教学媒体,并能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活动。二、指导思想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任务,全面提升我校教育信息应用水平,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并逐步将教育、教学和管理架构到信息化的平台上,打造数字化的教育环境,切实提升本校信息化的发展内涵。三、工作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未来二年我校教育信息化试点的工作目标:(一)总体目标:在信息化环境设施建设达标的基础上,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学校教育技术在学校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重点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完善校园信息化环境,打造数字化校园。(二)具体目标 1.进一步完善硬件,充实软件,逐步构建能够满足我校师生教育教学需求的信息化平台。 2、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继续培训,建立具有能够高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具有研发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3.加强资源建设,开发校本资源,服务课堂教学,完善管理平台,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 4、建立相关制度,形成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收集、开发和运用机制,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 5、开展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概念及关键性研究.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概念及关键性研究 2015年07月23日10:1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打印本稿] [字号大中小] [手机看新闻] 目前,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已经被视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以立法形式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网络空间安全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实践。开展在针对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开展的研究中,首当其冲的理清关键基础设施(CI)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CII)的关系问题。在对CII的研究中发现,国际社会虽然对CI有着基本的共识,但对CII 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分歧。近十年来,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接入互联网,CII涵盖的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 1. 国际社会CI与CII的相关概念 (1)关键基础设施相关概念 国际社会上,国家关键基础设施(CI)的概念由来已久,这些设施的关键性在于关系国计民生,为社会提供不可缺少的产品和服务。 1. 美国2001年《爱国者法案》认为,CI是指关系到美国生死存亡的,无论是物理还是虚拟的系统和资产,这些系统和资产的功能丧失或遭到破坏,会对国家安全、经济稳定、国家公众健康与安全或这些要素的任何结合产生严重影响。 2. 欧洲委员会于2004年10月20日发布的通告《打击恐怖主义活动,加强CI保护》中针对CI作出了定义,明确CI是指如果被破坏或摧毁,会对公民的健康、安全、稳定或经济福祉或成员国政府的有效运转造成严重影响的物理和信息技术设施、网络、服务和资产。CI横跨经济的诸多部门和重要政府服务。 4. 德国的CI保护的主要理念是政府和社会在总体上严重依赖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转,在基础设施中,凡是其故障会导致供应短缺或给大部分人口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元素都被定义为关键的。德国在其《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国家计划》中对信息基础设施的定义为:给定基础设施中IT部分的总和。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 护条例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8673-41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规划、建设、运营、维护、使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坚持顶层设计、整体防护,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充分发挥运营主体作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共同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 第四条国家行业主管或监管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和监督本行业、本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 国家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

全保护工作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公安、国家安全、国家保密行政管理、国家密码管理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网络安全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 第五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以下称运营者)对本单位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负主体责任,履行网络安全保护义务,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国家鼓励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以外的网络运营者自愿参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体系。 第六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基础上,实行重点保护。 第七条任何个人和组织发现危害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行为,有权向网信、电信、公安等部门以及行业主管或监管部门举报。 收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依法作出处理;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及时移送有权处理的部门。

智慧园区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

智慧园区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 张凯书,张怡,严杰 (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探讨智慧园区信息化建设,智慧园区建设整体上搭建智慧园区公共管理服务平台,重点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物联网应用系统和智能化系统。智慧园区信息化建设可遵循“4413”总体建设思路,包括信息化建设的4大技术层级、4大通信网、1大门户平台和3大重点应用。 关键词:智慧园区;信息化需求;公共管理服务平台;云计算中心;移动通信网络 中图分类号:G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131(2012)06-0118-02 1智慧园区背景 1.1什么是智慧园区 智慧园区借助新一代的云计算、物联网、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对现有互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信息技术高度集成,通过监测、分析、整合以及智慧响应的方式,采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手段,将园区中分散的、各自为政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从而提升为一个具有较好协同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有机整体。 1.2智慧园区体系架构 智慧园区搭建智慧园区公共管理服务平台,重点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物联网应用系统和智能化系统。 园区的建设考虑内外部客户的需求,以各相关方的需求为出发点,量身打造智慧园区,主要包括:园区政府需求、园区企业需求、园区公众需求、园区物业服务公司需求及其他相关部门需求。 2智慧园区信息化建设需求分析 智慧园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直接为智慧园区管理方服务,进一步提升智慧园区内部的政务管理能力,增强智慧园区在推动企业创新上的服务能力;二是间接为智慧园区内的企业服务,通过信息化手段为企业提供优良创新环境,为企业做宣传推广,并为企业提供更高层次的管理决策支撑。最终实现智慧园区和企业共赢的局面。 (1)基础通信网络:智慧园区的智能通信管道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射频识别RFID、移动通信网络、光纤网络等多种网络互连,充分的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各种互连。实现泛在、融合、智能网络。打造智慧园区与通信骨干网相连的信息高速公路。 (2)云计算:是推动智慧园区信息化、 智能化的基础设施 118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应把握几个要点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应把握几个要点 (来源:《中国信息安全》2017年第8期,作者:闫晓丽)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国家的重要资产,《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要对其实行重点保护。为落实法律要求,2017年7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划定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范围,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安全保护职责,规定了安全保护的基本制度。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安全保护是各国通行的做法,美欧很早就建立了相关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一定的做法和经验。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体系,应把握好几个要点。 一、界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概念 这是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安全保护的前提。国际上有关键基础设施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两个概念。关键基础设施是指对国家至关重要的系统和资产,一旦遭受破坏或毁灭,将对国家安全、经济命脉、公民的健康安全等造成严重损害,如2001年美国《爱国者法》和2004年欧盟《保护关键基础设施打击恐怖主义》的规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指对关键基础设施自身至关重要或者其运行必不可少的信息通信系统,这些系统处理、接收、存储电子信息,如2011年美国国土安全部《安全网络未来蓝图:国土安全企业网络安全战略》和2005年《欧盟关键基础设施保护项目绿皮书》的规定。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关键基础设施保护重点从物理保护转向网络安全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采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概念,是符合这一趋势的。 二、明确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具体范畴

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化

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化 概述 全面的城市社会信息化,即通过通信网络、宽带IP网络、3G网络和数字电视网络,应用现代的通信、信号处理、物联网、互联网、智能控制、网络、数据库、多媒体、云计算等技术,整合城市各领域的信息资源,建立城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电子社区,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全面信息化和智能化。 城市基础设施在传统概念主要包括:市政、环卫、公交、供水、供热、供电等。而21世纪,人类社会将从工业社会跨入信息社会,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将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环节。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可以把人、家庭、学校、图书馆、医院、政府与企业一关联起来,可以获得各种各样公用和专用的信息资源,可以传送音频、图文、视像和多媒体等各种形式的信息,同时满足不同类型用户所需的不同应和不同性能要求,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进行交流,进行学生活、办公,开展电子商务。特别是电子商务,将改变企业竞争和运作,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信息高速公路是人们通向未来之路。信息基础设施应该为21世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一)、目前国内城镇市政基础设施信息综合集成的案例如下: 1、基础管理运行信息化 1990年北京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获得批准;上海、无锡、常州、佛山等城市相继开展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建立工作; 广州市从1996年开始结合全市管线普查建立了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上海市自来水公司开发了一套文档管理网络系统,处理供水管网管理、维修等日常事务; 上海电缆输配电公司用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全市区各类电压等级的电力电缆近7000张电缆线路图及数以万计的电缆台帐卡 2、江苏省常州市统一建设城市供水、排水、燃气、路灯和综合信息系统。 统一管理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立市政公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并扩展市政交通、道桥、园林绿化等市政公用、电力、电信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城市应急、GPS调度等,为企业和市民提供数字化公共服务。 3、绍兴市将管网运行、供水服务、污水处理有效集成系统。 为城市居民的工程业务申请、信息查询、电子划账等提供一站式服务,提升供水企业的服务水平。并将电信、燃气、交通等其它市政行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整合,为市民提供全面的市政综合服务。 (二)、加快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1、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整个世界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信息化势头强劲,信息化成为各国和地区开展经济科技竞争和提高综合实力的制高点,成为推动经济和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么一种大的背景下,从现代化与信息化关系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有两层含义:第一,信息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第二,信息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那个都不开信息化”。因此,作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中心城市,除了具有传统资源配置中心、生产控制中心和经营管理中心等功能外,还必须是一个现代化信息中心,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城市的辐射和集聚功能的增强,将越来依赖信息化水平,依赖于信息化基础设施。

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三篇

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三篇 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篇1 按照上级各级对电子政务内网管理工作要求,我局对20xx年电子政务内网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20xx年,我局对加强和搞好电子政务内网(党政网)工作高度重视,严格按照上级各级对电子政务内网管理工作要求,结合我局网络工作和城管工作的实际,扎实推进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积极探索信息化工作管理的新思路、新举措,突出网上应用,强化信息服务,落实安全保密措施,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力度,加强督促检查,为保障我局信息渠道的畅通、信息资源的利用和服务,进一步提高办公、办案自动化应用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年电子政务内网工作具体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落实网络管理责任制 加强领导责任制。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电子政务内网(党政网)的相关文件、会议精神,明确了分管此项工作的领导和日常应用操作管理人员,做到了人员到位,责任明确,工作落实。积极参加了县党政网管理中心举办的应用培训或相关会议。保证了网络操作人员的固定,加大了电子政务内网(党政网)基础建设所需的设备经费,继续发挥了电子政务内网(党政网)服务机关办公的积极作用。 二、完善网络的规范管理 (一)搞好公文网上单轨运行,认真做好了公文网上交换、处理、归档和查阅、电子邮箱等工作的网上应用,建立和完善信息上网制度,建立基础数据库和重要信息资源库。 (二)认真做好电子政务内网(党政网)上的公文收发,有固定人员,按照程序,下载了各类文件资料,能正确、熟练地做好本单位的公文网上信息网上应用,做好了公文网上归档和查阅工作,实现了公文高效运行,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内网(党政网)为本机关提供服务,简化了办事流程,提高了办公效率,为领导的决策及时提供的依据。 (三)认真管理电子印章并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和完善公文网上交换工作制度、领导审签制度、安全保密制度、网络管理等制度。加强电子公文制作、印发、传递、使用、保存、销毁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并按要求每天填写电子政务内网(党政网)收发电子邮件的登记和值班日记。 三、做好网络安全及设备维护 (一)依据国家有关涉密信息系统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认真抓好了电子政务内网(党政网)及局域网的安全保密体系建设,做到了物理隔离和专机专用,安装了防病毒系统、建设网络信息安全监控系统,做到软件及时升级、打补丁、更新病毒库。使电子政务内网(党政网)、互联网可管并可控,达到了网络安全保密要求。全年无失泄密事件,无重要数据丢失现象发生。 (二)积极开展网络安全保密宣传教育和督促检查工作。 今年我局深入开展网络安全保密教育,增强了业务部门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落实了责任制,上网发布信息必须由分管领导和办公室主任审核和监控,按要求配置了必要的设备,并定期和不定期计算机进行检查。确保了电子公文安全、可靠、准确的传递和使用。 (三)建立健全网络运行维护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保密规章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责任事件八小时内报告制和泄密责任追究制。重申在安全保密措施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不得一台计算机同时上两个网络,不得在网上传输涉密公文,不得将涉密公文(信息)变为非涉密的公文(信息)在党政网上传输或发布,做到"上网不涉密、涉密不上网",做到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一步增强了电子网络办公的

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检查评价指引全国信息安全

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检 查评估指南》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要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要求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实行重点保护,具体范围和安全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制定。网络安全法中明确要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应当自行或者委托网络安全服务机构对其网络的安全性和可能存在的风险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测评估,此外规定了国家网信部门应当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风险进行抽查检测,提出改进措施,必要时可以委托网络安全服务机构对网络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检测评估。 为了落实网络安全法要求,规范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检测评估相关方法、流程,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16年立项《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检查评估指南》国家标准,2016年7月,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下达《<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检查评估指南>国家标准制定》委托任务书,委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开展该标准的研制工作,并将本项目标识为WG7 组重点标准。 《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检查评估指南》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牵头,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更名为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起草。 1.2主要工作过程 2017年1月至3月,《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检查评估指南》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牵头,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参与讨论,讨论研究指南的编制,并形成标准讨论稿,向中央网信办领导汇报标准编制进展,并向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交项目申请。 2017年4月,标准通过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WG7组会议讨论。

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工作计划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工作计划

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工作计划 全面推进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积极推动三网融合,稳步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加快构建宽带、泛在、可视、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推广低成本实用技术和服务,推动信息基础设施村村通,逐步将普遍服务从基础电信和广播电视业务扩展到互联网业务。 第一,加快信息通信网络宽带化发展 以光纤宽带为重点,加快网络宽带化升级,推进光纤到楼入户、进村入院,光纤网络覆盖到全部行政村和城市社区;加强通信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建或改造区域,加快光纤宽带接入部署;大力发展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扩大3G覆盖范围,推进3G业务创新,在石家庄、唐山、秦皇岛、保定、邢台等设区市开展无线城市试点,鼓励TD-SCDMA技术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村信息化及其他行业领域的应用;发展多种形式的宽带接入,推进固网与移动网一体化建设,形成支持多种业务的综合信息网络;建设和完善全省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提升应急服务能力;积极支持下一代网络研究和试商用网络试点与部署,推进TD-SCDMA网络向TD-LTE和 TD-Advaneced的演进。 第二,加快数字广播电视网络改造 完成全省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及城区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结合新农村和新民居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有线电视,到“十二五”末,农村有线电视用户达到800万户;以县级以上城市为重点建设地面数字电 第 2 页共 5 页

视网,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高清晰度地面数字电视业务;依托现有广播电视无线传输网,建设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覆盖全省县以上城区、机场和主要高速公路。 第三,稳步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 加快宽带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提高网络覆盖率。稳步推进互联网网络的升级改造,在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开展IPv6商用建设、网络过渡和业务迁移,支持网络和网站同步改造,逐步实现对IPv6的支持,促进向下一代互联网的转型。 第四,扎实推进三网融合 选择**等有条件的地区,在信息基础省市共建共享、区域性全光网络建设等方面开展试点。加快建设IP电视和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和优质的信息服务。积极申报国家三网融合试点,鼓励广电与电信企业合作,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三网融合相关业务应用。 第五,建立和完善普遍服务机制 加快推进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乡村宽带”、“信息下乡”、自然村通电话等工程,实现100%行政村通宽带,乡镇平均带宽达到4M以上,农村带宽平均达到2M以上,电话向20户以下自然村延伸,3G网络覆盖所有县城、乡镇和70%行政村;完成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全省广播电视“户户通”。加大政策引导,鼓励推出适合农村家庭的资费政策,建立普遍服 第 3 页共 5 页

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控制措施

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控制措施》(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1 任务来源 当前,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的网络安全形势严峻复杂,网络安全防控能力薄弱,难以有效应对网络攻击,《网络安全法》《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等提出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国家网信部门已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目前正在征求意见。该条例明确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具体范围,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安全保护要求。但是,用于指导具体保护工作的标准体系尚不完善,亟需配套标准支撑。此外,我国正在推进全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检查工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等也需要相关技术标准作为指导。 基于对《网络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细化落实,围绕上述目标,结合目前已经开展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护,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委员会组织开展了系列标准的制定,包括《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框架》《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护基本要求》《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控制措施》《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检查评估指南》《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指标体系》等。其中,本标准作为《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护基本要求》的配套标准,根据要求提出相应控制措施,运营者开展安全保护工作时可在该标准中选取适用的控制措施。 2017年4月,本标准在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一次工作组“会议周”期间通过立项,由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负责。2017年10月,在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二次工作组“会议周”进行汇报并通过会议决议可以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建议将标题修改为《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控制措施》。会后,编制组根据标准周答辩专家意见对标准草案进分修

智慧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设计方案

信息化基础设施 (一)建设目标 充分认识信息化基础设施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围绕政务办公、城区精细化治理、市民及游客上网和服务等需求,按照统一规划、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的原则,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更新换代和超前布局,形成国内领先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二)建设内容 1.基础网络 城市光网——持续强化城市光网建设,实施传输网络超高速宽带技术改造,基本建成覆盖全县、服务便捷、高速畅通、技术先进的完整光网基础设施,继续保持全县光网整体接入能力居全州乃至全省领先水平。重点强化和进一步提升教育、卫生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光网接入能力和能级水平。 无线城市——优化完善无线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完善室内等4G 信号覆盖弱区域的信号强化建设,加快4G网络向5G网络的应用探索,积极推进5G网络建设站点规划、布点选址等前期布局工作,率先开展5G网络建设和商用落地;加快推进重点公共区域的免费WIFI 建设和改造,实现公共WIFI网络重点区域的无缝连接,进一步优化提升市民及游客应用体验。 物联专网——率先建成全县统一的全覆盖、多层次、多类别的县域物联专网,作为全县运行数据收集的神经元。以应用需求为牵引,重点推进面向低功耗、多连接、广覆盖的物联网应用建设,满足环境

监测、公用事业、停车管理、养老服务等关键热点城区精细化治理及惠民服务领域的物联、感知、收集采集等应用需求,依托县级统一的物联网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对物联专网数据采集的统筹化管理。 电子政务网络——深化政务外网建设,结合各委办局的政务办公需求,适时改造、提升网络带宽水平,不断提升政务外网服务能级和应用效率,重点提升街道、居委会、乡镇政务外网应用水平,扩充政务外网与移动互联网统一接口。逐步推动专网应用向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迁移。 2.数据机房 城市某些委办局现有机房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实行应用逐步向州政务云中心迁移,没建机房单位则禁止建新机房;实行数据逐步向州大数据中心汇聚,通过大数据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全州政务资源统一集中建设和管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