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 21 《孟子》二章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 21 《孟子》二章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 21 《孟子》二章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 21 《孟子》二章

21 《孟子》两章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多么豪迈的语言。有谁知道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是谁?对,他就是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有他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出智慧的光芒。今天,我们就走近孟子,走近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

一、新课导入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

2.作者链接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3.作品链接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理解词语

1.重点实词

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丈夫之冠.也(行冠礼)

2.古今异义

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位置在中间)

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与民由.之(古义:遵循;今义:理由)

3.词类活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二)翻译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交流点拨】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交流点拨】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交流点拨】(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交流点拨】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三)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孟子采用了什么方法?

【交流点拨】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针对景春提出的“大丈夫”标准,孟子首先摆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谈不上是“大丈夫”。然后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观点,进一步说明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根本谈不上是“大丈夫”。最后摆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大丈夫”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深层探究

1.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交流点拨】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四、拓展延伸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第二课时《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一、新课导入

有一个经典故事道理十分深刻,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洗得好呀!结果呢?——青蛙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在温水中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舜(shùn)孙叔敖(áo)畎(quǎn)亩傅说(yuè)

鬲(gé)奚(xī) 法家拂(bì)士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节奏划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理解词语

1.重点实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然后

..能改(这样以后)

征.于色(征验、表现)

而后喻.(了解、明白)

入.则无法家拂士(指在国内)

出.则无敌国外患(指在国外)

2.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3.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

..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

所以动.心忍.性(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4.一词多义

①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1)拂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2)于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安乐也(在)

(三)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先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心里忧愁,思虑堵塞,然后才有所作为;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往往这个国家就会灭亡。

(四)整体感知

1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交流点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交流点拨】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3.第二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第二段主要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磨炼,以及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五)深层探究

1.围绕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交流点拨】围绕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进行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而终于身负“大任”的

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接着由个人沦及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第一段哪些句子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讲述的是一个什么道理?现在人们常说的哪些话与这个道理相同?

【交流点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讲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讲述了一个“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与之相同。

3.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交流点拨】就造就人才而言,一方面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当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游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在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就国家的治理问题而言,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诫谏,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是极其重要的,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臣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三)比较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两篇文章都是小短论,请从主题、结构等方面比较一下它们的异同点。

【交流点拨】生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由战争的因素推及治国的道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由成才的因素推及治国的道理,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生乙:两篇小短论提出论点的方式和行文结构是不同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先

《孟子二章》注释、选择、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选择题】【课内简答题】 (一)《富贵不能淫》习题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诚】 2、【大丈夫】 3、【天下熄】 4、【焉】 5、【丈夫之冠】 【冠】, 6、【父命之】【命】, 7、【戒】 8、【女家】【女】,9、【夫子】 10、【正】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 12、【与民由之】 【由】, 13、【独行其道】 14、【淫】 15、【移】 16、【屈】 二、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行天下之大道 A.父命之 B.妾妇之道也 C.与民由之 D.往送之门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 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 C.一怒而.诸侯惧窥镜而.自视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 3、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 4、选出与“帝感其诚”句式相同的一项()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C.戒之曰 D.征于色,发于声 5、下列选项中与贫贱不能移中的“移”用法不同的是() A.劳.其筋骨 B.忿.恚尉 C.闻.寡人之耳者 D.友人惭.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往之.女家何陋之.有 B.一怒而.诸侯惧而.形貌昳丽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二石兽并沉焉. D.不得志,独行其.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B.得志,与民由.之(由于) C.衡.于虑(梗塞,不顺) D.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 8、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行天下之.大道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汝心之.固 C.鸣之.,不能通其意 D.已而之.细柳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九年级下册18孟子两章导学案

九年级下册18《孟子》两章导学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3、背诵两文。 助读材料 孟子(前372 年- 前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理清文脉,把握文意 1、本文的论点?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五、自我检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3 分) ⑴池非不深也( ) ⑵委而去之( ) ⑶故君子有不战(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 分)( )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 分) ⑴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 ⑵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 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

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父命.之 (3)以顺为正.者 (4)富贵不能淫. 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 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 1.(1)真正,确实。(2)教导、训诲。(3)准则,标准。(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即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着智慧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共同学习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2.理解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文章,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确:作者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开篇,然后批驳了此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再读文章,解决以下问题。 ①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②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毫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内心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③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能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3.总结全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完成下面的阅读练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

孟子二章 复习学案

《孟子二章》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背诵默写课文 2、掌握作者及作品 3、掌握本课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的翻译。 复习过程:按照复习提纲,依据课本及其他资料进行复习 一、背诵课文(能熟练背诵) 二、文学常识 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________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所作,_________ 经典之一。 ③孟子,名_________ ,字,_________国人,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再传弟子。是战国时期的_________ 家、_________ 家。他是继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称为“_________”,与孔子并称为“_________”。 三、解释词语 1、地利不如人和和: 2、七里之郭郭: 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 4、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

5、城非不高也城: 6、池非不深也池: 7、兵革:兵:革:8、委而去之委:去: 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10、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以: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12、得道者多助得道: 13、寡助之至之:至:14、天下顺之顺: 15、舜发于畎亩之中发:16、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17、百里溪举于市市:18、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任:是: 19、必先苦其心志苦:20、劳其筋骨劳: 21、饿其体肤饿:22、空乏其身空乏: 23、行拂乱其所为拂:乱:24、所以动心忍性动:忍: 25、人恒过恒:过:2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困:虑:作:27、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则: 2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色:喻: 29、国恒亡亡:30、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 四、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 2、曾益其所不能

《快乐导练》《孟子二章》答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参考答案 【课前导学】 一、略。二、略。三、略。 四、 1.(1)wéi,动词,做,干(2)wù动词,憎恨,讨厌 (3)wèi,介词,为了(4)dān ,古代盛食物的竹器(5)cù践踏(6)xiè本义是碎末,引申为细微、琐碎 2.(1)所欲/有甚于生者(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5)是/亦不可以已乎 3.(1)“辟”通“避”,躲避。(2)“辩”通“辨”,辨别。(3)“乡”通“向”,过去,从前。(4)“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 4.C (A介词,为了/动词,做、干。B获得/通“德”感激。 C.代词,这。D通“欤”,语气助词/给予。) 【课中导学】 第一课时 一、略。二、略。三、略。 四、1.(1)亦:也。(2)^得兼:同时得到。(3)苟得:苟且获得。指只为生存而不择手段。(4)恶:憎恨,讨厌。(5)患:祸患;辟:通“避”,躲避。(6)如使:如果,假使;莫甚于:没有比……更严重的。(7)由是:通过某种手段。(8)是故:因此。(9)非独:不只是、不仅仅是。(10)丧:丧失。(11)呼尔:有轻蔑或粗暴地呼喝的意思。(12)蹴:践踏。不屑:不值得,表示轻视,即不愿意接受。(13)万钟:优厚的俸禄。“辩”通“辨”,辨别。(14)何加:有什么益处。(15).为:为了。(16)“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17)乡:通“向”,过去,从前。(18)为:做,这里指“接受”。(19)是:这;已:止,罢休。 (20)本心:天性、天良。 2.(1)(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2)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祸患 (我)也有不躲避的。(3)如果人们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4)(然而如果)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践踏过再给人 (吃)(即使)乞丐(也)不愿意接受。(5)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6)从前(我)宁愿死去也不肯接受,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它。 五、略。 第二课时 一、略 二、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1)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俄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2)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3)举例论证。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三、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文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即“义重于生”。这是用因果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从道理上进行论证。 2.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这是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义重于利”,从事实上进行论证。3.“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孟子二章--学案.doc

《孟子》两章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 一、新课导入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 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自学指导(一)一一预习与交流 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公孙衍()丈夫之冠()淫() ? ? ? 2.作者链接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 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3.作品链接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 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三、自学指导(二)一一合作与探究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 ? ? ? -怒而诸侯惧,安居而犬下熄/ . . ?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 ? 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孟子二章 同步训练(有答案)

《<孟子>二章》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丈夫之冠.() 妾.妇()富贵不能淫.() 畎.亩()胶鬲.() 傅说.()百里奚.() 曾.益()法家拂.士()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岂不诚.大丈夫() (2)天下熄.()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4)父命.之() (5)戒.之() (6)女.家() (7)以顺为正.者() (8)与民由.之() (9)发.于畎亩() (10)空乏 ..其身() (11)行拂乱 ..其所为() (12)曾.益() (13)衡.于虑() (14)出.则无敌国外患()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7月7日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已连续6天不断出现高温(35℃以上)天气。(删去“不断”) B.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贾利民就投身于中国高铁的科研创新工作,见证了中国高铁发展及孕育的全过程。(将“发展”和“孕育”对调) C.宋金时期,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三国人物和故事也是戏曲中普遍受到欢迎的题材之一。(将“也”改为“都”) D.升学压力透过高中、初中、小学直抵幼儿园,一些上海的地区,小朋友为了升入理想中的小学,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应试训练。(“应试”改为“考试”) 4.根据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人活于世上总要有些信仰,为了心中的道义,有人像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常识填空。 这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____》,孟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___________家。 课内精读

21、《孟子二章》导学案及答案(最新整理)

1 2

3 4

学习研讨答案: 5.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6.“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7.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精读精炼答案: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3.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5.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预习导学: 1.(发)于畎亩:起,被任用。 2.(举)于版筑之间:被选拔。 3. 举于(士):狱官。 4.举于(市):集市。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任:使命。于:给。是:这。 6.(苦)其心志:使……痛苦。 7.(劳)其筋骨:使……劳累。 8.(饿)其体肤:使……饥饿。 9.(空乏)其身:使……贫困。 10.行(拂)(乱)其所为:违背;乱:扰乱。 11.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忍:通“韧”,使……坚韧。 12(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3.人(恒)过:常常。 14.(然后)能改:这样以后。 15.(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16.而后(所):有所作为。 17.(征)于(色)(发)于声:表现。色:脸色。发:抒发。 18.而后(喻):明白,了解。 19.(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通“弼”,辅佐。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20.(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国外。 21.生(于)忧患:在。 学习研讨: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6.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所以生活在“顺境”中的我们要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磨炼自己,让自己的性情变得坚韧起来,自立自强,勤奋进取,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只有这样,当危难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死于安乐”。校本作业答案: 1、(1)任用,选拔(2)了解(3)通“弼”,辅佐(4)确实,实在。 2、A 3、(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及给分) 二、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三、这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四、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 4、(意思相近即可)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居安思危 5 6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1《孟子二章》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1《孟子二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A.温故而知新B.任重而道远 C.学而不思则罔D.择其善者而从之 2 .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怅恨久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鹏之徙于南冥也(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 B.佣者笑而应曰(连词,表修饰) 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转折) C.扶苏以数谏故(介词,因为) 醒能述以文者(介词,用来)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跟) 士卒多为用者(介词,为了) 二、文言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新人教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应战-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和方法; 3.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第一课时 二、【备战—招兵买马】 【作家作品】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字。战国时期邹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战国时期_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四书包括:《》、《》、《》、《》 2、朗读课文 ⑴把不会读的字词注音,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⑵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百里奚.() 曾.益其所不能()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3、在语文书上用红笔圈画出下列加点的重点词语并在文中相应位置解释词义,并在试卷的横线上翻译下列句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⑤人恒过 ..,然后能改; 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⑦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二课时 三、【智战-三军亮剑】 1.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列举历史上由卑微到显贵的人物为例,说明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写 写 【小结】全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论述了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的问题。本文使用大量的排比句,气势非凡,雄辩滔滔。 2.重点探究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逆境对造就人才的作用?(结合课文原句分析)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第三课时 四、检测反馈 (一)字词解释(划横线的整个词解释,横线中有加点词的还要单独解释加点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管夷吾 举于士.() 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饿.其体肤() 6.空乏 ..其身()7.行拂.乱其所为()8.动.心忍.性()() 9曾.

孟子二章182011

18、《〈孟子〉二章》 【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说出课文中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的意思并能结合语境辨别、说出词类活用的现象。 2.能够把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能辨析、总结课文涉及的判断句、倒装句这两种文言句式的特点。 3.在熟读的基础上讨论,能辨析出作者的说理思路,并能判断出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能够准确、流利的背诵。 2.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3.在此基础上,分组讨论课文内容,进一步孟子散文的特点及政治主张。 【预习导学】 孟子,名(“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并有“亚圣之称。他主张“、”。 《孟子》是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与《》、《》、《》合称“四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 域.民固.国威.天下亲戚畔.之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寡助之.至 以天下之.所顺 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注意加点字的意思。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学习研讨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进行论证? 3、后来作者在谈治国时得出怎样的结论? 4、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拂.士()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行拂.乱其所为曾.益 人恒过 ..衡.于虑而后作.法家拂.士 三、翻译下列重点句子,注意加点字的意思。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 ..也。 四、学习研讨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这几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必须经历哪些磨难?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3、本文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

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父命.之 (3)以顺为正.者 (4)富贵不能淫. 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 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 1.(1)真正,确实。(2)教导、训诲。(3)准则,标准。(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即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着智慧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共同学习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2.理解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文章,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确:作者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开篇,然后批驳了此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再读文章,解决以下问题。 ①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 教案

21 《孟子》二章教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运用,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正确认识“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朗诵法、讲授法、练习法、探究学习法。 课件。 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称为“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女.家(rǔ) 富贵不能淫.(yín) 3.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命】教导、训诲。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夫子】文中指丈夫。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由】遵循。 【女家】文中指夫家。女,同“汝”,你。【淫】惑乱,迷惑。 【正】准则,标准。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移】改变,动摇。文中是使动用法。 【屈】屈服。文中是使动用法。 4.一词多义

5.古今异义 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命运) 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 6.词类活用 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7.通假字 女.家(同“汝”,你)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交流点拨】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交流点拨】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交流点拨】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交流点拨】(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交流点拨】金钱地位不能使我迷惑,贫苦穷困不能使我改变志向,权势武力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熟读课文,思考: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交流点拨】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谈不上是大丈夫。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2.再读课文,进一步思考:怎样做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呢? 【交流点拨】“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这样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导学案

丈夫之冠也( ) 往之女家( ) 妾妇之道( ) 富 贵不能淫( ) (1)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 (2)贫贱不能移 __________ (3)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 (4)往之女家 __________ (5)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 (6)与民由之____________ , 21.《孟子》二章 国学名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 子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 证方法。 2.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内涵及, 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培养忧患意识,要有用勇于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 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 方法。 学习难点 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 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自主突破 1.文学常识填空。 《富贵不能淫》选自 ____________,作者是 ____________,他是 ______时期著名的 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家,是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被认为是 孔子学说的继承人。被称为“ ”。 2.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 . .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 . . . . .

最新21、《孟子二章》导学案及答案

精品文档 21、《<孟子>二章》 【学习目标】 1、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两文; 3、理解“富贵不能淫”的含义;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正确认识“富贵不能淫”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知识链接】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使用说明】:A 层完成所有题目,B 层完成除带“★★”外的所有题目,C 层完成除带“★★”、“★”外的所有题目。 《富贵不能淫》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意思。 (1)往之女 家( )( ) (2)富贵不能淫. ( )( ) (3)丈夫之冠. 也( )( ) 2.解释加横线词语含义 (1)安居而天下熄 ( ) (2)父命之( ) (3)与民由之( ) (4)富贵不能淫 ( ) (5)独行其道( ) (6)贫贱不能移( ) (7)以顺为正者( )( )( )( ) (8)居天下之广居( )( ) (9)得志( )( ) (10)威武不能屈( ) 3.一词多义 得(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得志,与民由之( ) 戒(3)往送之门,戒之曰( )(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 居(5)居( )天下之广(6)居( ) 道(7)独行其道 ( ) (8)妾妇之道( ) 正(9)以顺为正者( ) (10)立天下之正位( ) 4、翻译句子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5、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是大丈夫? ★6.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大丈夫? 7.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4.翻译“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 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感受“大丈夫”的优秀品质。 5.理解“生于优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kē),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呼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反对残暴之君,反对不义战争。孟子曾周游列国,不为诸侯所用,退而与弟子发挥孔子的学说,被推尊为“亚圣”。《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共七篇,包括《梁惠王》《公孙丑》《勝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其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由于其文章巧于论辩,语言流畅,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富有文采和感染力,对于后代的散文有较大的影响。 《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膝文公下》,在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古汉语知识: 一、通假字 1.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2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3.困于心,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4人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读“bì”,辅佐) 二、一词多义 发 1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出) 戒: 1往送之门,戒之(告诚) ②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谨慎) 居①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2居天下之广居(住所) 之 母命之(代词,她,代指女儿) 2住送之门(动词,去、到) 三,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真诚)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直,正义等) 3,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士官)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四、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使……迷惑)

《孟子二章》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孟子二章》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李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记住词句意思;能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二.预习提纲 1.阅读助读资料。了解孟子及《孟子》 2.读课文导读提示(即标题下方框内的文字),归纳出要点标注在课本上。3.初读课文,要求: (1)用蓝笔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课下注释和查工具书将这些字及其读音、词义写在该字附近处。 (2)默读课文至少5遍。 4.结合注释及资料翻译课文,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写在该字上面。 5、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sù,谷子,与“栗”区别。寡guǎ 亲戚qī 畔pàn

6、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又是怎样论证的? 一.自我检测题(请自主完成此题,不要参考任何资料)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失道寡助()亲戚畔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2.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天下顺之()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粟()非不多也委()而去 ()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四、写出预习收获和问题。 五、多元评价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六、助读资料 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2.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1)实词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泛指粮食。寡:少。 (2)古今异义: 郭:古义指外城。今义指姓氏。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自家里的人。今义指直系亲属。 (3)一词多义 城:三里之城(内城)兵: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器) 城非不高也(城墙)兵甲已足(兵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