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食品安全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食品安全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食品安全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食品安全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第2章食品安全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食品安全危害是指食品中所含有的对健康有潜在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或食品存在状况。

食品安全危害可以分为三类,即生物的、化学的和物理的危害。

生物性危害:指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和食品造成危害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包括致病性微生物(主要指有害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化学性危害:指食用后引起急性中毒或慢性积累性伤害的化学物质。包括天然毒素类(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污染物(如农药残留等)。

物理性危害:指食用后可能导致物理性伤害的异物,如玻璃、金属碎片、石块等。

需注意的是,危害仅仅指食品中能够引起人类致病或伤害的因素。食品中出现昆虫、头发、污物或发生腐败,存在经济欺诈行为或违反食品标准等情况,虽然不符合要求,但是只要这些缺陷没有直接影响到食品的安全,一般不将其纳入HACCP计划。

2.1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是指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和食品造成危害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包括致病性微生物(主要指有害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食物中的生物性危害有可能来源于原料,也有可能来自于食品的加工过程。

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主要指微生物危害)按生物的种类,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1)细菌性危害:包括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及其毒素造成的危害。

(2)病毒性危害:包括甲型肝炎病毒、诺瓦克病毒等病毒引起的危害。

(3)寄生虫危害:包括原生动物(如鞭毛虫等)和绦虫(如牛猪绦虫和某些吸虫、线虫等)造成的危害。

(4)真菌性(霉菌、酵母)危害:包括真菌及其毒素和有毒蘑菇造成的危害。

一般而言,霉菌和酵母不会引起食品中的生物危害(某些霉菌、藻类能产生有害毒素,但通常将这类毒素纳入化学危害的范畴),所以本节只讨论细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食品生物危害以及其导致的食源性疾病。

按引起疾病的严重性,将生物性危害分为三类:

(1)严重危害:

肉毒杆菌A、B、E、F;

痢疾志贺氏菌;

伤寒沙门氏菌:甲型、乙型;

副伤寒沙门氏菌;

流产布鲁氏菌;

猪布氏杆菌;

创伤弧菌;

猪绦虫;

旋毛虫。

(2)中等危害,但是具有广泛传播性,且对某些敏感性体质的人或患并发症的病人具有严重危害:

沙氏门菌;

单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志贺氏菌;

肠毒素大肠杆菌;

球菌;

旋状病毒;

诺沃克病毒属;

溶组织内阿米巴;

阔节裂头绦虫;

蚯蚓状蛔虫;

隐胞子虫。

(3)中等危害,经常引起爆发性疾病,不过传播范围有限:

苏云金杆菌;

空肠弯曲菌;

梭菌属:产气夹膜梭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霍乱弧菌,非01型;

溶血性弧菌;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牛肉绦虫。

HACCP小组成员必须针对具体产品、具体过程进行分析,识别和发现食品中存在的生物性危害。必须对食品中致病菌的生物学特征、毒素产生的条件及预防控制措施有所了解。这对于制定HACCP计划和控制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是非常必要的。表2-1是食品中主要的生物性危害及其传播特征。

表2-1 食品中主要的生物性危害及其传播特征①

注:①在表中+:是;±:罕见;0:无资料。

②除了轮状病毒和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在凉爽季节传播增多,几乎所有急性肠道感染都是在夏天和雨季传播增多。

③在一定条件下观察到有些繁殖,对于这种观察结果的流行病学意义还不清楚。

2.1.1细菌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2.1.1.1 细菌对人体健康的伤害

细菌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食品感染和食品中毒。

(1)食品感染

细菌随食物被摄入后,停留在人体内生长繁殖,直接侵害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造成腹泻、呕吐等症状。由于感染是细菌本身的侵袭所致,所以从摄入到出现症状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即有一定的潜伏期。

(2)食品中毒

某些特定的细菌在食物中生长并产生毒素后,被人体摄入,造成食品中毒,即是细菌的代谢产物——毒素致病,而不是细菌本身造成的侵害。由于毒素通过肠道吸收就可以引起发病,因此出现中毒症状的时间明显短于食品感染。

(3)中毒性感染

中毒性感染是前两种类型的结合,其特点是细菌本身没有侵袭性,但它可以在肠道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中毒。一般而言,这类疾病的发病时间比食品中毒要长,比食品感染要短,但不绝对。

2.1.1.2 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要素

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要素有:营养成分、水、温度、pH值、抑制剂及气体等。对这些要素进行限制,就能控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1)营养成分

细菌像任何一种活的生物一样,在其生命过程中需要食物和水。因此为了减少细菌在加工环境中的生长繁殖,应彻底地去除残留食物,并对食品接触的表面进行清洗和消毒,同时还应考虑避免积水。

(2)温度

细菌能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生长,从0~90℃。根据其生长的温度范围,将细菌分为三类:嗜冷菌、嗜温菌、嗜热菌。

嗜冷菌:可生长的温度范围为0~30℃,最适生长温度为20℃以下。

嗜温菌:可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43℃,最适生长温度为36.5℃。

嗜热菌:可生长的温度范围为43~90℃,最适生长温度为55℃。

有一类细菌(如:Psychrotroph),最适生长温度同嗜温菌,但能在冷藏条件下生长。

和食品安全有关的细菌大都属于嗜温菌,他们的最佳生长温度接近人的体温。

(3)时间/温度

不仅温度是一个问题,而且食品在某种温度下的总时间也需要控制。如尽量减少嗜温菌在可生长温度范围内的停留时间。

(4)水活度(a w)

水活度(a w)等于相对湿度除以100。可以将水活度看作是水可利用度。

0.85水活度值是细菌生长的安全界限。a w在0.85以上的食品应当冷藏或做其他形式的安全处理;a w=0.6~0.85的食品,不需要冷藏,但要严格控制货架期,因为酵母和霉菌仍会引起食品的腐败变质;a w在0.6以下的食品,不需要冷藏,有较长的货架期。

(5)pH值

pH值不难理解,它反映食品的酸度。大部分细菌在酸性食品中不能良好生长。pH值范围为0~14,7为中性。食品的pH值为4.6或以下,如大部分水果汁,称为酸性食品。食品的pH值高于4.6,如肉类和蔬菜,称为低酸食品。

细菌生长的pH值范围为:

革兰氏阳性细菌:4.0~8.5。

革兰氏阴性细菌:4.5~9.0。

霉菌:1.5~9.0。

酵母:2.0~8.5。

通过利用pH值能控制细菌的生长。

注: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

微生物学用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区别不同类型的细菌。不同细菌具有不同的细胞壁。为便于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应该进行染色。细菌有不同的细胞壁,故而染色结果不同。革兰氏阳性菌呈兰色,

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6)抑制剂

食品中本身含有或人工添加一些化学物质,可以限制或防止细菌生长。盐就是人工添加化学物质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化学防腐剂如亚硝酸钠,苯甲酸钠,丙酰钙也能抑制细菌生长。

(7)氧气

有些细菌生长需要特定的氧气环境。根据细菌生长时对氧气的需求不同,可将细菌分为嗜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微嗜氧菌:

嗜氧菌(需氧菌):只能在有氧环境中生长。

厌氧菌:只能在无氧环境下生长。

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无氧环境下都能生长。大多数食源性细菌均属此类。

微嗜氧菌:只能在低氧环境下生长。

2.1.1.3 常见的有害细菌及其控制措施

根据细菌有无芽孢,可将细菌分成芽孢菌和非芽孢菌。芽孢是细菌是在生命周期中处于休眠阶段的生命体,相对于其生长状态下营养细胞或其他非芽孢菌而言,对化学杀菌剂、热力或其他加工处理具有极强的抵抗能力。处于休眠状态下的芽孢是没有危害的,但一旦食品中残留的致病性芽孢因条件成熟而萌芽、生长、即会成为危害,使食品不安全。因此,对此类食品的微生物控制必须以杀灭芽孢为目标,显然用于控制芽孢菌的加工条件要比控制非芽孢菌需要的条件要严格得多。

芽孢菌(Sporeformers)有:

——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非芽孢菌(Nonsporeformers)有:

——布氏杆菌(Brucella abortis);

——猪布氏杆菌(B.suis);

——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spp.);

——致病性大肠杆菌(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如O157:H7大肠杆菌(E.coli O157:H7);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沙门氏菌属(Salmonlella spp.),如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肠炎沙门氏菌(S.enteriditis);

——志贺氏杆菌(Shigella spp.);

——致病性进金黄色葡萄球菌(Pathogenic Staphylococcus aureus);

——脓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

——弧菌属(Vibrio spp.),如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

——小肠结炎耶尔森氏菌。

这些细菌,有的是产品中自身原有的细菌,如肉毒梭菌、弧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其他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属海产品中自身原有的细菌;有的是产品中非自身原有的细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属海产品中的

非自身原有的细菌。

必须注意的是,影响食品中细菌菌相的因素很多,同一食品由于放置时间、环境的不同,其菌相也可能有异,因此需要对食品性质及其所处条件进行调查,以预测食品菌相。同样,通过检测食品菌相也可对食品变化的程度和特征做出估计。一般而言,常温下放置的肉类,早期常以需氧的芽孢杆菌属、微球菌属和假单孢菌属为主,随着腐败进程的发展,肠杆菌科各属陆续增多,中后期变形杆菌类各属可能占较大比例。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有害细菌及其预防控制措施。

(1)肉毒梭菌

肉毒梭菌,也称肉毒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是一种厌氧、革兰氏阳性、杆形、产孢子、生产杆菌。能产生一种毒性极强的神经毒素,导致肉毒梭菌食物中毒。其中毒症状包括腹泻、恶心、呕吐、腹疼和虚脱,吞咽、语言、呼吸和协调性的损害,头晕及视物模糊。严重时呼吸道肌肉麻痹并导致死亡。

肉毒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空气中,蔬菜、肉、乳制品、鱼类肠道、蟹与贝类的腮和内脏中都发现过。根据其所产毒素的血清反应特异性,可将它们分为8种类型(见表2-2)。

表2-2 肉毒梭菌毒素的类型与特征

肉毒梭菌具有以下特征:

①肉毒梭菌属中温菌,其生长温度为15~55℃,最适生长温度为25~37℃,最适产毒温度为20~35℃,最适生长PH为6.0~8.2,适宜生长的水活度≥0.9,低盐。当PH<4.5或>0.9时,或环境温度<15℃或>55℃时,肉毒梭菌芽孢既不能繁殖,也不产生毒素。

②总体而言,肉毒梭菌芽孢高度耐热,它们是引起食品中毒致病菌中热抵抗力最强的菌种之一,所以,通常将其作为评价罐头杀菌效果的指示菌。表2-3列出了完全杀死肉毒梭菌芽孢所须的温度与时间。

③肉毒毒素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对消化酶、酸和低温很稳定,易受碱和热破坏而失去毒性。一般情况下85℃热处理15min便可使其毒素失活。

表2-3 完全消灭肉毒梭菌芽孢所需的温度和时间

由于肉毒梭菌是芽孢菌,且能在厌氧环境中生长,因此,肉毒梭菌中毒常见于加热不当的罐装(特别是家庭自制的罐头)或真空包装食品,以及半加工的海产品(如熏制、腌制和发酵的水产品)。根据肉毒梭菌的生物学特性,可知预防和控制肉毒梭菌中毒的基本措施是:适当的卫生、冷藏以及将食品煮透。具体来说有两种主要控制途径:

①加热杀灭肉毒梭菌芽孢。

②改变食品状况,以抑制肉毒梭菌产毒:

如:采用低酸性罐头热力杀菌方法杀灭肉毒梭菌(A、B、E、F型)芽孢;采用酸化或发酵方法,使产品PH降低至4.6以下;采用腌制或干燥方法,使水活度降至0.93以下;用巴氏杀菌法杀灭E型和非蛋白水解B型,然后用冷藏控制A型、蛋白水解B型和F型;控制食品暴露在肉毒梭菌生长和产毒温度下的时间;在食品加热的同时使用盐或防腐剂(如亚硝酸盐)。在这些方法中,加热、水活度、PH都能有效控制肉毒梭菌的生长,但是,单纯的冷藏处理不能作为控制肉毒梭菌E型的有效方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方法。由于水产品的内脏中存在肉毒梭菌芽孢,因此,在用盐渍、干燥、发酵这些方法加工或保存产品前必须去除内脏,否则就有可能在加工中产生毒素。不过,对长度不足12.5cm小鱼,只要在加工前能有效防止毒素产生,加工后产品含盐量能达到10%或水活度<0.85或PH<4.6,则可以不去除内脏。

(2)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Salmonella)属肠杆菌科,为具有鞭毛,能运动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目前至少有67种O抗原和2000个以上的血清型。按菌体O抗原结构的差异,将沙门氏菌分为A、B、C、D、E、F、G七大组,对人类致病的沙门氏菌99%属A~E组。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多由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引起。沙门氏菌不产生外毒素,主要是食入活菌而引起的食物中毒。食入活菌的数量越多,发生中毒的机会就会越大。

沙门氏菌的类群按其传染范围可分为三个群。

①专门引起人类发病的,有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paratyphi-A)、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paratyphi-B)、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paratyphi -C),其中以伤寒沙门氏菌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人类的肠热症最为常见。这一类群称为肠热症菌群。

②对哺乳动物及鸟类有致病性,并能引起人类食物中毒。从中毒病人排泄物中分离到的菌种有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猪霍乱沙门氏菌(S.choleraesuis)、肠炎沙门氏菌(S.enteritidis)、德波沙门氏菌(S.derby)、纽波特沙门氏菌(S.newport)、汤卜逊沙门氏菌(S.thompson)、鸭沙门氏菌(S.anatis)等菌型,这一类群称为食物中毒菌群。

③仅能对动物发病,很少传染于人,但能引起人类致病的菌群也有发现,并在发展中,例如鸡伤寒沙门氏菌和雏白痢沙门氏菌,有时会引起人类发生胃肠炎。

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有:沙门氏菌肠胃炎、伤寒、非伤寒型沙门氏菌败血症、无症状带菌,其中沙门氏菌肠胃炎最为常见。疾病症状是: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发热、寒颤、头痛。

沙门氏菌属的生物学特性是:生长温度范围为5~46℃,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37℃,人体中(35~37℃)每25min繁殖一代,能在水活度为0.945~0.999的环境中生长,pH<4则不生长,在水中可生存2~3周,在粪便和冰水中生存1~2个月,在冰冻土壤中可过冬,在含食盐12%~19%的咸肉中可存活75天。沙门氏菌属在100℃时立即死亡,70℃经5min或65℃经15~20min或60℃经1h方可被杀死。水经氯化物处理5min可杀灭其中的沙门氏菌。此外,沙门氏菌属不分解蛋白质,不产生靛基质,食物污染后并无感官性状的变化,应给予注意。

沙门氏菌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在人和动物中有广泛的宿主。如家畜中猪、牛、马、羊、猫、犬,家禽中鸡、鸭、鹅等。因此,食物受到沙门氏菌污染的机会很多,易受污染的食品类也很多。

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包括肉类、鱼虾、家禽、蛋类和奶制品。豆制品和糕点等有时也会引起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来源主要是患病的人、动物以及人和动物的带菌者。可通过人的手、苍蝇、鼠类等做为媒介,接触食品而使沙门氏菌扩散。污染有沙门氏菌的食品在未煮熟、煮透前就食用,会随同食物进入消化道,在小肠和结肠中繁殖,引起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的控制措施包括:

①生产中严格执行OPRP、PRP/GMP,并采用巴氏消毒、蒸煮等方法消除该菌的危害。

②对可能存在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食用前要充分加热以杀灭沙门氏菌。通常应将产品置于4℃或4℃以下冷藏,以防沙门氏菌生长,并尽量缩短储存时间。

(3)致病性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是指示性微生物,是温血动物肠道中常见的一种菌群。大肠杆菌是埃希氏菌的俗称。大肠杆菌属包括普通大肠杆菌、类大肠杆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一般情况下,它是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不产生致病作用。其中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分为产毒素大肠埃希氏菌(ETEC)、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肠道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肠道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和肠道聚集性大肠埃希氏菌(EaggEC)。

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为:ETEC——旅游者腹泻、EPEC——胃肠炎或婴儿腹泻、EIEC——杆菌性痢疾、EHEC——出血性结肠炎。婴幼儿、老人最易感染。主要症状是腹泻、发热、呕吐、恶心。

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生长温度范围7~49.5℃,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低水活度为0.95,PH4.0~9.0, 最高盐浓度6.5%。在冷冻和酸性环境下能存活。

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性埃希氏氏菌有免疫血清型O m:B4,O55:B5,O26:B6,O124:B17等。

大肠杆菌O157:H7属于出血性大肠杆菌,埃希氏氏菌属的一种血清型。O157不耐热,75℃时,1min即被杀死,但它却耐低温。O157耐酸,即使在pH3.5的条件下也能存活,它在水中生存的时间相当长。O157主要通过食物,经口感染。摄入被O157污染的食物或被患者的粪便污染后直接或间接入口,是惟一的感染途径。大约100个细菌即可导致感染。

致病性大肠杆菌在温室下能生存数周,在土壤或水中可达数月,致病性大肠杆菌可经带菌人的手、食物和生活用品进行传播,该菌也可经空气或水源传播。带菌食品由于加热不彻底或因生熟交叉感染或熟后污染而引起食物中毒。

牛肉、发酵香肠、苹果酒、未经巴氏灭菌的苹果汁、水、生蔬菜、沙拉油拌凉菜、生

牛奶、三明治等最易被致病性大肠杆菌所污染。

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控制措施包括:适宜蒸煮;适当的贮存温度;讲究个人卫生;防止动物粪便污染动物胴体等。

(4)葡萄球菌

食品中的致病葡萄球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表皮葡萄球菌(Sepidermidis)。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力最强,常引起食物中毒。由它导致的病症为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其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虚脱等。婴儿、老人和虚弱者是该病的易感人群。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兼性厌氧菌,生长温度在6.5~46℃之间,最适宜温度为30~37℃,产毒素最适温度21~37℃,最低水活度0.83,pH4.0~10,最高盐浓度25%。能在冰冻环境下,及15%NaCI和40%胆汁中生长。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热抵抗力较一般无芽孢细菌强,加热至80℃经30min才能被杀死。金黄色葡萄球菌在20~37℃及适宜的pH和合适的食品条件下能产生肠毒素,吃了这样的食品就会发生事物中毒。

人和动物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宿主,50%健康人的鼻腔、咽喉、头发、皮肤上都能发现其存在。该细菌可存在于空气、灰尘、污水以及食品加工设备的表面,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之一。可能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各种动物性食品(如肉、奶、蛋、鱼及其制品)。此外,凉粉、剩饭、米酒等都会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控制措施包括:员工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减少食品处于该菌生长温度下的时间;减少加热后半成品的积压时间等。

(5)空肠弯曲杆菌

空肠弯曲杆菌广泛分布于禽畜、温血家养动物的肠道内,是人类腹泻的主要原因。症状包括腹泻、便血、腹痛、头疼、虚弱和发烧。很多感染发生也可无症状。空肠弯曲杆菌可以通过被污染的食品,包括生的蛤、贝和牡蛎传播,也可以通过人间接接触和污染的水源传播。食品与不清洁的食品接触表面间的交叉污染,包括切板和手,可能是最常见的传染途径。

空肠弯曲杆菌为革兰阴性细菌,微嗜氧,需要减少氧气含量才能生长,最适合生长环境为5%氧气、10%二氧化碳和85%氮气,生长所需最低水活度为0.99,pH4.9~9.5,最高盐浓度为1.5%。温度范围为30~45℃,最适生长环境温度为42~45℃,不耐高温。

空肠弯曲杆菌涉及的食品包括:生的或未煮熟的鸡、肉、海产品、奶、蛋、非经氯处理的水,二次污染的即食食品。

空肠弯曲杆菌的控制措施包括:

①生产中严格执行OPRP、PRP(GMP),防止二次污染。

②做好水处理,防止细菌的侵入或交叉污染。

③采用巴氏消毒、蒸煮等方法消除该菌的危害。

(6)志贺氏菌属

①致病情况

病名:志贺氏菌病。

症状:发热,绞痛,肠炎和溃疡,腹泻。所有志贺氏菌株都能引起严重腹泻,而大部分大肠埃希氏氏菌株则不能,由此可以区分这两种菌。

感染剂量:10~100个细菌。

疾病类型:感染。

易感人群:营养不良的儿童,老人,免疫缺陷者。

宿主:人和动物。

涉及的食品:沙拉、生的蔬菜、禽、肉、水果、奶制品、面包制品。

②细菌生长条件

温度:6~47℃。

最低水活度:0.96。

pH值:4.8~9.3。

最高盐浓度:5%。

嗜氧性:兼性厌氧。

存活条件:在酸性条件下存活

③控制措施:蒸煮,存放温度适宜,防止二次污染,充分水处理。

(7)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rocilitica)又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为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的一种。是引起耶尔森菌病的病原菌。该病的症状是发热、腹痛、腹泻、呕吐、关节炎、败血症。年幼的儿童、身体虚弱的人、老人和免疫力低下者是该病的易感人群。

结肠炎耶尔森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或球杆菌,该菌无芽孢、无荚膜,兼性厌氧。耐低温,生长温度为-1~48℃,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2~34℃,毒素产生温度为4~35℃;生长pH4.2~10.0;最低水活度0.95;最高盐浓度7%。该菌要求较高的水活度,对热(50℃)、盐(<7%)敏感,当温度超过60℃时就可将其杀死。

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广泛存在于野生和驯养动物的肠道和粪便中,生的动物性食品中,取自水井、溪流、湖泊和河流中未经氯气消毒的引用水中,同时,这种微生物还通过人与自然接触传播。

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涉及的食品有:生的蔬菜、奶、冰淇淋、糕点、猪肉、大豆沙拉、海产品。

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控制措施有:通过PRP、OPRP卫生控制防止二次污染;蒸煮,巴氏灭菌,水处理等;适宜的温度控制。控制耶尔森氏菌最根本的方法是保持物品清洁。

(8)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

在李斯特菌类确定的7类菌种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是唯一会对人类构成重大影响的病原体。这种细菌可在0~42℃内生长,最适合的生长温度是30~35℃之间。李斯特菌通常在奶类产品、蔬菜、家禽及肉类内发现,但鱼类及介贝类水产动物也有可能受其他食物交叉污染而含有这种细菌。

李斯特菌致病的潜伏期通常为数星期,可1~90天不等。孕妇、幼儿或长者,以及免疫力较弱的人士最易发病。患者的病情可能只属轻微,症状类似感冒,但亦可能会严重至染上脑膜炎及脑膜脑炎。孕妇如受感染,病症通常轻微,患者会发烧、肠胃不适或有类似感冒的病症。可是,这种细菌会对胎儿或新生婴儿造成严重影响,甚至致命。

李斯特菌经58~59℃、10分钟可以杀死。

李斯特菌的控制措施有:通过PRP、OPRP卫生控制防止二次污染;蒸煮,巴氏灭菌。

(9)蜡状芽孢杆菌

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又称蜡样芽孢杆菌,为革兰氏阳性杆菌。

蜡状芽孢杆菌生长时需氧或兼性厌氧,生长温度范围为5~30℃,10℃以下停止繁殖。其繁殖体不耐热,100℃经20min可被杀死。最适生长温度为28~35℃,生长pH值范围为4.3~9.0,生长最低水活度为0.95。

蜡状芽孢杆菌为条件致病菌,只有大量食入该菌(107个/g)时才会引起中毒。

蜡状芽孢杆菌可产生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肠毒素,包括腹泻毒素和呕吐毒素。由它们引起的疾病分别称为呕吐综合症和腹泻综合症。食用被蜡状芽孢杆菌属污染的食物后6~15h 出现腹泻综合症,0.5~6h即出现呕吐。主要症状有恶心、腹泻和呕吐。

蜡状芽孢杆菌在自然界分布比较广泛。在土壤、灰尘、腐草、空气中都有此菌存在。肉类制品、奶制品、蔬菜和水果的带菌率为20%~70%。

引起中毒的食品种类繁多,包括乳及乳制品、蔬菜、马铃薯、甜点心、调味汁、凉拌菜、米粉、米饭等。引起蜡状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食品大多数无腐败变质现象,除米饭有时微粘、入口不爽或稍带异味外,大多数食品感官正常。

食品在加工、运输、保藏和销售过程中,往往由于不注意卫生操作,通过灰尘和泥土造成该菌的污染。苍蝇、昆虫、鼠类、不洁的用具和容器也可传播该菌。

蜡状芽孢杆菌的控制措施:通过适当的冷藏可以很好地控制蜡状芽孢杆菌。

(10)弧菌属

弧菌属中的致病菌包括副溶血性弧菌、河弧菌、霍乱和副霍乱弧菌。

①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cus)能引起副溶血性弧菌病,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败血症。

副溶血性弧菌常呈弧状、杆状、丝状等多种形状,有鞭毛,运动活泼,革兰氏阴性。副溶血性弧菌需氧性强,营养要求不高。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0~37℃,最适pH值为7.7~8.0。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弧菌(Halophilic vibrio)。在无盐的蛋白陈水中生长不良,但在含3%~3.5%的食盐培养基内,生长良好。由于嗜盐,故又称之为致病性嗜盐菌。

副溶血性弧菌不耐热,加热75℃15min或90℃1min,即可被杀死。对醋酸敏感,1%醋酸处理1min即可杀死该菌。

近海海水及海底沉积物中副溶血性弧菌对海产食品及海域附近塘、河、井水的污染除使海产食品的副溶血性弧菌带菌率较高外,也使该区域的淡水鱼、虾等受到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带菌人群、生熟食品交叉污染(食品容器、案板、切菜刀等处理食物的工具生熟不分时,生食物中的副溶血性弧菌可通过上述工具污染熟食物或凉拌菜)都会引起食品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

副溶血性弧菌涉及的食品主要是海产食品和盐渍食品,如海产鱼虾、蟹、贝、咸肉、禽、蛋类以及咸菜或凉拌菜等。

②河弧菌

河弧菌(Vibio vulnificus)在海水环境中广泛存在。河弧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兼性好氧,最适合生长温度为37℃,低于5℃或高于43℃均不生长,为嗜盐菌。河弧菌对热很敏感,因此海味食品只要合理烹调,就能够将其杀灭。

河弧菌涉及的食品主要是海产品,如牡蛎、鱼、虾、蟹、蛤、蚶、螺等,其次是被海产品或工器具污染的熟食品。

食品被污染和中毒发生的原因是:食生鱼或海产品加热处理不彻底,未能杀死病菌;熟海产品又被病菌重复污染;肉类熟食品受到海产品污染;在加工过程中,处理和盛装海产品的工具和容器受到河弧菌污染,未能彻底洗刷消毒,又拿来处理和盛装熟食品而引起交叉感染。

河弧菌能引起两种临床特征的疾病。一种是爆发性的败血症,其发病原因是由于食用

不卫生的海味食品。另一种是迅速发展的蜂窝组织炎,它起因于伤口与海水的接触,例如在清洗贝类或捕捞牡蛎、蟹时受到河弧菌的感染。

③霍乱和副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和副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biotype eltor)又分别称为O1型霍乱弧菌和非O1型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和副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biotype eltor)为弧形或逗点状,菌体一端有鞭毛一根,运动活泼,无芽孢,为革兰氏阴性菌;其抵抗力较弱,在干燥情况下,经两个小时即死亡;在55℃的湿热中,经10min即死;在水中能存活两周,在寒冷潮湿环境下的新鲜水果和蔬菜的表面,可以存活4~7天;对酸很敏感,但能耐受碱性环境,例如能在pH值为9.5的环境中生长不受影响;容易被一般消毒剂杀死。

O1型霍乱弧菌,发病时先引起腹部不适和轻度腹泻,续发症状为:水性腹泻、腹部痉挛、呕吐和脱水,也可发生死亡。易感人群为:做过胃部手术者,抗酸剂服用者为O型血型者。O1型霍乱弧菌涉及各种食品,包括水产品、饮料。非O1型霍乱弧菌,能引起腹泻,腹部痉挛和发烧,也有恶心、呕吐和血性腹泻。症状的严重性有赖于其特定菌株,已经发现非O1型霍乱弧菌可以导致免疫缺陷的人患败血症(血液中毒),引起疾病的原因同食用生食品有关。

霍乱和副霍乱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其次是带菌者。霍乱和副霍乱病菌传播的途径甚多,也和其他肠道传染病一样,病菌通过水、苍蝇、食品等传播开来,特别是水被污染后造成疾病的流行是本病爆发的特征。

弧菌属的控制措施:蒸煮;防止二次污染;防止时间/温度控制不当;控制产品来源。

所有弧菌都可以通过蒸煮及蒸煮后防止二次污染得到控制,同时适当的冷藏保存可防止细菌繁殖。

(11)产气荚膜梭菌(魏氏梭菌)

产气夹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又称魏氏梭菌(Clostridium welchii),是一种厌氧、革兰氏阳性、杆状产孢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一系列外毒素和气体。这类微生物能产生A、B、C、D、E五种类型外毒素,其中A、C型常导致人类疾病。A型毒素能引起人类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C型毒素可导致坏死性肠炎。与沙门氏菌相似,只有摄入大量活细菌才会引起食源性疾病,其症状是恶心、呕吐、腹泻和腹部疼痛。

产气夹膜梭菌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粪便、空气、灰尘、土壤、垃圾和污水中。引起这类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如鱼、肉、禽等。在煮熟后缓慢冷切或食用前有较长储存期的肉中,这类微生物的数量也较高。

产气夹膜梭菌具有以下特征:

①生长温度范围为10~50℃,最适生长温度为43-47℃,适宜生长的PH范围在5.5~8.0之间。

②繁殖速度快。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8~10min便可繁殖一代,是目前已知生长最快的细菌。

③对营养要求严格,生长时需要14种氨基酸和5种维生素。

④基质中食盐的浓度达5%便可抑制其生长。

⑤不同产气夹膜梭菌菌种所产生的孢子有不同的耐热性。有些孢子在100℃下经几分钟就死亡,而有些孢子在此温度下则需要1~4h才能完全被破坏。例如:A型产气夹膜梭菌多为耐热的厌氧菌。

一般情况下,由于烹调加热的温度和时间不能将耐热性产气夹膜梭菌全部杀死,同时,经过加热处理后的食品中氧气含量减少,又常将其放置于密闭容器中造成厌氧环境,因此,当密闭容器中的食品缓慢冷却至50℃左右时,残存芽孢迅速繁殖。当食品中产气夹膜梭菌增至106个/g以上时,即可引起食物中毒。因此,控制产气夹膜梭菌危害最有效的方法是将煮熟或热加工的食品快速冷却,以防止产气夹膜梭菌繁殖,导致食源性疾病的爆发。

产气荚膜梭菌的控制措施如下:

①在加工过程中,特别是放置时,对食品进行适当的卫生处理或冷藏。

②快速冷却食品,使食品尽可能远离产气夹膜梭菌大量繁殖的危险区域(10~50℃)。

③重新加热放置过的食品,加热温度至少达60℃。

2.1.1.4 细菌性危害的预防和控制

(1)防止食品污染、二次污染和交叉污染

加强食品原料、贮运、加工和贮藏过程的卫生管理,是防止细菌污染食品、造成危害的关键。

①食品原料的管理

食品原料中存在大量微生物,若采用不卫生原料则其污染更严重,所以对食品原料一定要经过严格选择,并加强卫生管理与控制。原料加工前的消毒、清洗可根据实际需要决定,严禁将病、死禽畜食用和作为食品加工原料。

②生产加工、经营中的卫生管理

空气、土壤中含有许多种微生物,如细菌、酵母、霉菌等,它们可以通过对动植物的附着、飞尘、空气等途径污染食品,所以加强食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卫生防护是防止细菌污染、保证食品卫生质量的关键。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a) 车间内应保持洁净无尘、通风良好,温度不应过高,防霉、防虫(鼠)、防尘设施符合要求,尽量采用密闭生产。

b) 生产用具、设备设计合理,表面光洁易于清洗和消毒,不存在积垢和无法清除的死角,便于清洗消毒。

c) 生、熟食品严格分开,防止食品原料对产品的污染。

d) 控制食品贮运过程的温度、装载货物种类,防止交叉污染。

③生产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

从业人员是食品污染、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为此明确规定食品从业人员一定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食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OPRP员工的健康与卫生控制程序。

④采取措施杀灭原料、食品中的细菌。

(2)控制致病菌的生长与繁殖

只要采取措施控制细菌的生存或繁殖的条件,就能使其得到控制。表2-4列出了部分致病菌生长所需的外界条件,即生长的最小水活度(a w)、酸度(pH值)、生长温度、最适温度、最大盐浓度、D值、Z值及需氧情况。

表2-4 致病菌生长所需的外界条件

D值:在一特定的温度下,杀死给定体系微生物总量的90%所需要的时间(分钟)。

Z值:在热致死时间——温度曲线中,使热致死时间降低一个对数周期(即热致死时间降低10倍)所需要升高的摄氏温度。

这些值是在最佳条件下的最小或最大值。在多数情况下,可利用这些参数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抑制细菌的生长。

(3)控制细菌毒素的形成

对细菌生长和产生毒素的条件进行限制,就能控制这些细菌及其毒素的危害。表2-5说明了将食品放置在某一温度下的最长时间。

表2-5 致病菌生长和产生毒素的时间与温度参数

暴露温度:细菌能够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的温度。

最大累计暴露时间:指在特定的温度下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所需的时间。

(4)在食用前,对食品采取必要措施以杀灭细菌

食品由采购原料开始到人们食用是个系列过程,为了使食品细菌性危害得到有效控制,除在加工生产的每一步注意对细菌进行控制外,消费者在食用前也要采取措施(如加热处理,因为一般致病菌都不耐热)。表2-6说明了主要致病菌的发育条件和热致死条件。

表2-6 主要致病菌的发育条件和热致死条件

2.1.2 病毒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2.1.2.1 病毒危害的说明

病毒个体比细菌小,用光学显微镜看不见。病毒不是细胞,没有细胞结构,其外膜为蛋白质,内部为核酸。病毒不能靠自身进行复制繁殖,污染到食品中的病毒不会生长繁殖,因此他们不需要营养、水和空气。病毒不会导致食品腐败变质,但食品上的病毒可以通过感染人体细胞而引起疾病。

当病毒吸附在细胞上时,向细胞注射其病毒核酸并夺取宿主细胞成分,产生成百万个新病毒,同时破坏细胞。病毒感染剂量低,在环境中易存活,与表征性细菌的相关性不明显。虽然多数病毒不耐热,但也存在一些非常耐热、不易被破坏的病毒。病毒只对特定动物的特定细胞产生感染作用,因此,食品安全控制过程中只需考虑对人有致病作用的病毒。

食源性病毒与食源性致病菌不同。人体细胞是食源性病毒最易感染的宿主细胞。食源性病毒能抵抗抗生素等抗菌药物,除免疫方法外,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对付病毒的方法;而食源性致病菌可通过适当的处理使细菌减少到没有危害的水平,如果发生食源性致病菌感染,可通过相应的治疗方法使患者康复。

2.1.2.2 病毒污染食品的途径

病毒污染食品的途径有:

(1)环境污染使原料动植物感染上病毒。如毛蚶生长的水域污染了甲肝病毒,导致毛蚶感染上甲肝病毒。

(2)原料动植物本身因某种原因带有病毒。如牛患上口蹄疫。

(3)带有病毒的食品加工人员可导致食品的直接性污染,而污水则导致食品的间接性污染。

(4)食品加工人员的不良卫生习惯。如使用厕所后未洗手消毒而使病毒进入食品内。

(5)生熟不分,造成带病毒的原料污染半成品或成品,等等。

2.1.2.3 常见的食源性病毒

(1)甲肝病毒

甲肝病毒(Hepatitis A Virus,简称HA V)是一种极其微小(27nm)的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病毒。这类病毒在较低温度下较稳定,但在高温下可被破坏。甲型肝炎的症状可重可轻,有突感不适、恶心、黄疸、食欲减退、呕吐等。

病毒通常来自食品操作者、受污水污染的生产用水、贝类。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便、消化道传播,直接的人与人接触是最重要的传播方式,其次是通过被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

控制与预防甲型肝炎的关键在于切断污染源,以下的措施有助于防止甲肝病发生:搞好个人卫生,保持食品厂工作区域清洁,杜绝污染源;勤洗手;用器具处理食品(减少手与食品直接接触),尤其对冷食及处理后即食用的熟食更要注意;贝壳类食品来源要可靠;食品要煮熟、煮透,不生吃海鲜,不吃半生不熟的食品。

(2)诺沃克病毒

Norwalk病毒是引起非细菌性肠道疾病(胃肠炎)的主要原因。其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痉挛和偶尔发烧。该病毒可通过受污染的色拉、生蚝、烧饼及鸡肉、三明治传染。

诺沃克病毒控制措施与甲型肝炎病毒相似。主要包括切断污染源,做好个人卫生,食物煮熟、煮透。

(3)口蹄疫病毒

口蹄疫病毒引起的疾病为口蹄疫,此病的发生和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气候寒冷相对容易流行。

口蹄疫病毒以牛最易感染,而羊的感染率较低。人一旦受到口蹄疫病毒传染,经过2-18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出现发烧,口腔干热,唇、齿龈、舌边、颊部、咽部潮红,并出现水疱。皮肤水疱常见于手指尖、手掌、脚趾。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或腹泻。患者数天痊愈,愈后良好。有时,可并发心肌炎。患者对人基本无传染性,但可把病毒传染给牲畜动物,再度引起畜间口蹄病疫流行。

发生口蹄疫的区域,应实施封锁,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处理。发病畜群要全部捕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4)疯牛病病毒

疯牛病(BSE)病毒被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头号食源性致病病毒。疯牛病是牛的一种高致死性神经系统疫病,不仅造成对养牛业的严重危害,而且可能与人的新型克雅病(nvCJD)的发生有关,对公共卫生和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人可因食用BSE病牛产品而被感染。

人类至今还没有找到预防和治疗疯牛病的有效方法,还不能在人或牛活着的时候确诊其是否得了疯牛病。因此,疯牛病引起了严重的社会恐慌。目前,能采取的预防和控制疯牛病病毒传播的方法是杜绝其传播渠道,做好养殖场的安全管理工作。

2.1.2.4 病毒危害的控制

控制病毒危害的有效途径主要有:

(1)对食品原料进行有效的消毒处理(除非加工过程可以起到消毒作用)。

(2)屠宰厂对原料动物进行严格的宰前宰后检验检疫,肉制品厂对原料肉的来源进行控制,保证原料肉没有疫病。

(3)严格执行GMP、SSOP/OPRP,确保加工人员健康和加工过程中各环节的消毒效果。

(4)不同清洁度要求的区域应严格隔离。

2.1.3 寄生虫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寄生虫是需要宿主才能存活的生物,生活在宿主体表或其体内。世界上存在着几千种寄生虫,只有约20%的寄生虫能在食物或水中生存,所知道的,能通过食品感染人类的寄生虫不到100种。寄生虫常分为两类,即原虫和蠕虫。属于原生物门的称原虫,属于扁形动物门和线形动物门的称蠕虫。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如果没有显微镜,大多数是看不见的。扁形动物因虫体扁平而得名,有吸虫、绦虫。线形动物因虫体呈长线状而得名,有线虫、棘头虫。这些虫大小不同,从肉眼几乎看不见到几英尺长的都有。

对大多数食品寄生虫而言,食品是它们自然生命循环的一个环节(鱼和肉中的线虫),当人们连同食品一起吃掉它们时,它们就有了感染人类的机会。寄生虫存活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合适的宿主和合适的环境(温度、水、盐度等)。

寄生虫可以通过宿主排泄的粪便所污染的水或食品传播。防止通过粪便污染向食品传播寄生虫的方法包括:食品加工人员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人类粪便的合适处理;合适的污水处理。

人是否受到寄生虫的危害取决于食品的选择,文化习惯和制作方法。大多数寄生虫对人类无害,但是可能让人感到不舒服。寄生虫通常与生的或未煮熟的食品有关。因此彻底加热食品可以杀死所有食品所带的寄生虫。在特定情况下,冷冻可以被用来杀死食品中的寄生虫。

下面介绍寄生虫引起的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1)常见寄生虫及其引起的食品危害

表2-7说明了常见寄生虫及其引起的食品危害。

表2-7 常见寄生虫及其引起的食品危害

(2)寄生虫污染食品的途径

寄生虫污染食品的主要途径有:

①原料动物患有寄生虫病。

②食品原料遭到寄生虫虫卵的污染(特别是植物产品)。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各章复习题汇总

食品安全模拟试卷一(第一、二章) 一、选择 1. WHO已将下列_____________列为极危险的有害农药。 A 甲萘威B涕灭威C 甲氰菊酯D 二氯苯醚菊酯 2. 蔬菜对有机磷农药的吸收能力下列正确的是: A 根菜类>叶菜类>果菜类 B 叶菜类>根菜类>果菜类 C 果菜类>叶菜类>根菜类 D 以上都不对 3. 1967年,日本米糠油事件导致5000多人患病,该病由_____________引起。 A 多氯联苯 B 二噁英 C 氰化物 D 3,4-苯并芘 4. 下列能引起运动失调、视野变窄的重金属是_____________。 A 汞 B 镉 C 砷D铅 5. 水俣病是由下列_____________引起的。 A 汞 B 镉 C 砷D铅 6. 痛痛病是由下列_____________引起的。 A 汞 B 镉 C 砷D铅 7. 下列具有“世纪之毒”之称的是_____________。 A 多氯联苯 B 二噁英 C 氰化物 D 3,4-苯并芘 8. 下列植物最容易受到氟化物污染的是_____________。 A 豆科植物 B 谷类植物 C 十字花科植物 D 山茶科植物 9. 下列植物对重金属吸收能力最强的是___________,最弱的是_____________。 A 小麦 B 大米 C 果类 D 蔬菜 10. 下列物质有类似人体激素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 A 多氯联苯 B 二噁英 C 氰化物 D 3,4-苯并芘 11. 下列不属于有毒蛋白的是_____________。 A 蓖麻毒素 B 巴豆毒素 C 刺槐毒素D龙葵毒素 12. 去除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方法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A 用水浸泡至60%含水量 B 干热 C 浸泡后高压 D 高温加热 二、名词解释 1. 食品安全性 2. 食品安全 3. 过敏 4. 农药残留 5. 兽药残留 6. 实质等同性 7. 转基因食品 三、填空 1.影响食品卫生和安全最主要的因素是____________污染,其中包括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我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数据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3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阳性率逐年上升。 3.环境污染物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二噁英、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工业化合物都具有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等特点,对食品安全性威胁极大。 5.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包装和容器可能给食品带来有毒物质的 污染,如_____________可从聚苯乙烯塑料包装进入食品;陶瓷器皿表面的釉料中所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盐溶入酸性食品中;_____________处理的包装纸上残留有毒的胺类化合物;不锈钢器皿

食品安全措施方案

货物保存环节的质量保证及食品安全措施方案 (一)食品贮存管制制度 1、原料库:库房内要分别设置主、副食品区域。仓库要整洁有序、经常保持清洁,严厉灰尘或异物污染食品,应装有精确的控制湿度、温度的装置。不得存放杀虫剂和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 2、食品保藏存放须分类分架、离墙10厘米离地15厘米以上,以利于通风和检查。建卡登记,仓库内食品与非食品;原料与半成品;卫生质量有缺陷的食品与正常食品;短期存放和较长时间存放的食品;具有挥发性气味的食品和易吸收气味的食品(如面料、茶叶、饼干等),均要分开存放,腐败变质的食品和非食品,不能入库。散装食品要用密闭容器保存并注明品名、入库时间。经常检查库存食品的质量,特别是已经开封过的食品,发现食品变质、发霉、生虫等要及时处理,同时要注意经常检查库存食品的保持期。 3、冰箱或冰柜内生、熟及半成品标示清楚,冷藏、冷冻室装有温度显示装置,冰箱或冰柜保证正常运转。肉、禽、水产类原料应贮藏在-18℃以下冷库内,同一室内不得贮藏相互影响风味的原料,冷藏室应及时除霜,定期消毒。 4、食品库房应设专人管理。食品入库前必须进行验收、登记,检查感官是否正常,是否符合索证要求,凡不符合要求者不得入

库。新鲜水果、蔬菜原料应存放在遮阳、通风良好的场地。特殊原料应根据不同要求分别贮藏。 5、做好防霉、防鼠、防虫、防尘和消毒工作。仓库应当经常开窗通风、定期清理,保持仓库室内干燥和整洁。 6、仓库应当有完善的防投毒设施,门窗必须安装牢固的防盗门窗,最好有两人管理、分别加锁。 (二)仓库管理人员责任制 1、做好食品数量、质量,进、发货登记,做到先进先出,易坏先用。 2、定型包装食品按类别、品种上架堆放、挂牌注明食品质量及进货日期。 3、散装易霉食品勤翻勤晒,储存容器加盖密闭。 4、肉类、水产、蛋品等易腐食品冷藏储存。 5、食品与非食品不混放,与消毒药品、有强烈气味的物品,不同库储存。 6、仓库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干燥。 7、冰箱、冷库经常检查定期化霜,保持霜薄气足。 8、经常检查食品质量,发现食品变质、发霉、生虫等及时处理。 9、做好防鼠、虫、蝇及防蟑螂工作。 10、分工包干定期大扫除,保持仓库室内外清洁。

食品质量控制方案

食品质量控制方案 针对总公司下发的“开展治理整顿,加强食品安全”的通知,我北京公司特制定以下加强食品安全的措施: 一、加强原材料采购、验收标准 (一)蔬菜类 1、叶菜类: (1)茎叶鲜嫩肥厚,有生气,行态完整,捆扎包装整齐,茎部丰硕。无冻伤、晒伤、挤压,脆性大。 (2)叶面光滑,杂质少,枝叶有弹性,断口部水分充盈,含水量达到65%-90%。 (3)无虫蛀,表皮无斑点,无腐烂变质,无异味,出成率高。 (4)农药残留物不超标(仪器检测)。 2、根莖类: (1)原料肥嫩丰满,光滑圆实,形态整齐,出成率高。 (2)皮不干缩,无发霉,无泥沙。 (3)无破裂腐烂,无虫鼠咬伤、霉斑。 3、瓜果类: (1)果皮完整、色泽鲜亮、果实饱满、蒂部不干枯,成熟适度。 (2)果实坚实,水分足,皮不干缩、形态完整。 (3)表皮无斑点、腐烂,无虫咬、破伤及霉点。 (4)有瓜果的自然香味,无异味。 4、干菌类(干): (1)干爽体轻、色泽纯正自然。 (2)无杂质,无虫蛀。 (3)无掺杂,无施假现象 (二)肉类 1、猪肉: (1)定点供应,详细掌握供货的屠宰资格及加工能力。 (2)供货携带检疫证,肉体印有检疫章。 (3)肉质紧密,肌体结实,肉色淡红,无渗无液。 (4)具有猪肉自然气味,无异味,无寄生虫。 2、牛羊肉: (1)慎重考察了解后,指定供应商,定时定量供货。 (2)牛肉色泽鲜红,脂肪呈白色,质坚硬,肉弹性足。 (3)无粘液,无渗出液,无寄生虫。 (4)肉质柔软光滑,无腐臭变质异味。 3、鸡鸭肉: (1)肉质深红,质地精密,肥肉纯白,质细腻。 (2)肉体结实弹性足,无粘液、无渗出液。 (3)无腐烂异味,具自然腥味。 (三)水产类 1、鲜鱼:(鲤鱼、鲫鱼、鲢鱼等) (1)鳞片完整、有光泽无脱落、腮口紧闭、眼球光亮透明、鱼腮腺红、鳍尾完整。 (2)鱼体饱满结实、肉精密有弹性、无离骨脱刺现象、肛门凹陷、腹无胀气、肛门无异物流出。 (3)无伤痕破体现象。 (4)鱼种熟悉,无毒无害,不熟悉、不了解的海鱼不购。 二、加强管理原材料存放

食品安全存在的不足及应对措施

食品安全存在的不足及应对措施 摘要:食品安全目前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提出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预警预报机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社会信用体系、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改善检测设备,提高检测能力,确保我国食品的安全。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加强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l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1 食品安全的内涵 对于食品安全的概念,学术界至今尚末形成一个明确而统一的定义。美国学者Jones曾建议把食品的安全区分为绝对安全和相对安全。其中,绝对安全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相对安全被定义为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和正常食量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对人体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1]。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食品安全界定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国际社会对“食品安全”已经基本形成如下共识:是指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我国法律将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规定为: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人体必需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状[2]。 1.2 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虽然我国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产业链条依然危机四伏。卫生部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更趋严重,频频见诸媒体和走进公众视野的如广东“毒大米”案件、“瘦肉精”猪肉中毒事件、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苏丹红一号事件”等。此外,涉及到因食品添加违禁物质造成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在种植、养殖等生产环节污染问题严重。我国农产品生产多以农户为单位,由于农村技术水平整体较低,在单纯追求高产量、低成本的观念趋使下,违规使用农药和违禁药物现象较常见。二是加工领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多、规模偏小,在目前100多万家食品企业中约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企业,大多缺乏生产合格食品的必备条件[3]。而相对较具规模的食品企业,由于体制等多种原因,在质量管理、产品开发、市场经营等方面观念滞后,产品质量不容乐观。三是食品流通领域秩序混乱。全国食品经营企业大多为个体工商户,缺乏必要的食品储运设施,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使造假者有机可乘,甚至有些不法企业贪图私利,蓄意出售过期或变质食品[4]。 1.3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其原因是多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法律监管体系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立法包括《产品质量法》、《农业法》、《商检法》等近20部法律、40余部行政法规、150余个部颁规章、几千个食品标准,已初步形成一个由国家、部门、行业和地方制定颁发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体系。但因我国实行分段立法,法律法规条款相对分散,单个法律法规调整范围较窄,一些法律规定比较原则和宽泛,缺乏清晰准确的定义和限制,留下执法空隙;对同一食品安全问题根据不同的法律法规处理结果差别较大。 二是食品安全监管缺乏威慑力。目前我国对于违反食品卫生规定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罚力度不够,缺乏应有的威慑力。例如在《食品卫生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生产经营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造成食物中毒事故或其他食源性疾患的,责令停止生产经营,销毁导致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的食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显然,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极其严厉的惩罚力度甚至倾家荡产的违法成本而言,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的威慑力多么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是食品检测专业课之一。 本课程应先修高等数学,应用概率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后进行。 该课程是为食品生产和经营管理直接服务的一门应用科学。“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内容之一,特别在我国加入WTO后,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更是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对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研究与相关知识普及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学习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有助于人们认识现代社会质量含义和质量竞争的方式与特点,有助于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与安全,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与社会安定,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竞争力,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益,推动食品贸易的发展。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只有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质量开拓市场,以质量巩固市场,才能取得丰厚的利润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以现代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科学的观点,系统阐述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重点介绍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基础,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控制与数理统计方法、质量的经济性与质量成本管理、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检验管理等内容。同时,还介绍现代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的新方法和发展动态,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社会质量含义和质量竞争的方式与特点,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与食品企业相关的产品设计、生产、商贸流通和管理等工作服务。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食品检测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为食品生产和经营管理直接服务的一门应用科学。“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内容之一,特别在我国加入WTO后,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更是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对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研究与相关知识普及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学习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有助于人们认识现代社会质量含义和质量竞争的方式与特点,有助于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与安全,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与社会安定,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竞争力,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益,推动食品贸易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如何保证并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已成为食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只有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质量安全开拓市场,以质量巩固市场,才能取得丰厚的利润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的管理。 三、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正确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处理食品生产与流通中的质量问题。 四、理论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

食品安全防范措施

食品安全防范措施 一、原材料采购、验收控制 1.原材料采购之前,必须填写规范的原材料采购单,经部门管理人员审核批准,方可交采购部进行采买,严禁电话,口头报单。 2.干调、包装类食品原料,三无产品不验收。(一无生产厂名,二无生产厂址,三无生产卫生许可证编码) 3.腐烂变质的原料不验收。 4.猪肉类没有检验合格证明的不验收。 5.视觉和嗅觉不正常的原料不验收。 二、操作流程控制 粗加工 1.荤类原料在验收后至粗加工过程中来不及处理的;应及时分装后存放在冷库或冰箱中,不得长时间裸露摆放在常温下,以免原材料变质,造成食品安全隐患。 2.蔬菜(叶菜类)摘洗好后,必须用1%浓度的盐水进行浸泡20--30分钟后方可使用(用盐水的渗透压作用;去除农药或附着物的残留)。 3.发芽的土豆和出现黑斑的红薯禁止进行初加工。 4.瓜茄类原料必须去皮后(至少去除三分之二皮)方可使用 5.绞切机器每次使用前、后必须进行彻底清洁,用95°度以上开水进行冲洗,并对铰刀和盘口进行检查。 6.盛装原材料的筐,盘,桶等器具每次使用前、后要经过彻底洗,荤类原料盛装器具要定期进行高温消毒,筐、桶定期采用84消毒液进行消毒。 三.原料储存控制 1.冷库、冰柜、冰箱按分类标示进行原材料存放,一周整理清洁一次(特殊情况及时清洁)。 2.入柜原料必须全部采用保鲜膜密封,且不能堆积过厚,避免表面冰冻内部腐烂。 3.预备原料存放不准超过两天。 4.原料存放必须生熟、荤蔬分开。 四.原料传送控制 厨房各个岗位;原材料处理好后,在向下一站传送过程中,中途不准停留,避免因中途传送停留而造成二次污染。 五.原料切配控制

1.严格按照荤素切配区域的划分进行操作。 2.荤素刀具和砧板的使用必须分开。 3.盛装半成品原料必须使用专用的切配盘,不准使用盛装熟食的餐具。 4.切配好的荤类原料及豆制品;不属于当餐使用的应及时包装后存入冰柜或者冰箱,不准长时间暴露在常温下。 5.切配台面随时保持整洁,处理完带有血污的原料,应清洗刀具和砧板后再进行下一次操作。 6.水发性原来在改刀后要用清水冲洗一个小时以上。(去除残留的水发剂和碱份) 六.食品制作控制 1.食品制作人员在接到半成品时必须仔细检查原料在感官和嗅觉上有不正常现象,一旦发现立即上报部门经理或现场主管人员。 2.部分蔬菜原料和豆浆必须制作至熟透(四季豆、扁豆,豆浆在煮沸后必须持续十分钟) 3.食品制作过程要保持操作区域清洁。 4.调味品要限量领用;开装后存放超过两天的固体调味品不再使用,液体调味品当天使用。 5.食用油一旦发现有沉积物或者浑浊不清的不准使用。 在接到处理好的水发类原料时要仔细查看原料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在可以使用的情况下,把原料灼水后用清水冲漂十分钟以上方可制作菜品。 6.冷菜制作有专人负责,操作用具每次使用前、后进行消毒,操作空间(台面、地面等)定期消毒,下班后打开紫外线消毒灯。非专职人员不准进入熟食操作区域。 七.食品出品控制 ①菜肴在制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必须不断的品尝,直至最后定味,确定无误后方可出品。 ②盛装成品食品的餐具必须擦拭干净,且要定期消毒。 ③打和及售卖人员必须对成品食品做最后检查,最大程度杜绝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事故。 ④预备食品存放期间,必须加封保鲜膜或加盖,以免引起污染,造成食品卫生或安全隐患。 ⑤隔餐剩余食品坚决不准作为客用食品。如另作它用时,首先确保无质量问题,必须全面加热。

食品危害分析及预防控制措施(培训材料)

食品危害分析及预防控制措施培训材料食品中的危害 生物的——细菌病毒寄生虫 化学的—— 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 内部添加的化学物—食品添加剂 外来或偶然添加的化学物质 物理的——玻璃金属等 A 生物学的危害 一、细菌 1、影响其生长繁殖的基本因素: (1)营养成分:碳、氮、硫、磷等。 (2)水分:0.85的水活度是病原微生物生长的安全界限。 水活度(AW):为食品中的蒸汽压(P)和在同一温度下与纯水的蒸汽压(P0)的比值。用热力学形式来表示水的自由度。表示微生物能利用的自由水的多少。 (3)温度: 嗜冷菌:0℃-30℃适宜20℃以下 嗜温菌:10℃-43℃适宜36.5℃ 嗜热菌:43℃-90℃适宜55℃ (4)时间/温度:细菌在可生长温度下的停留时间。4℃以下

或60℃以上较安全。 (5)PH值:PH值4.6可以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和毒素的产生。 酸性食品:PH4.6以下。 低酸性食品:PH4.6以上。 生长范围: 革兰氏阳性菌:4.0-8.5 革兰氏阴性菌:4.5-9.0 霉菌:1.5-9.0 酵母菌:2.0-8.5 (6)氧气: 需(嗜)氧菌:只能在有氧环境中生长。 厌氧菌:只能在无氧环境中生长。 兼性厌氧菌:不论在无氧和有氧环境中都能生长。大多数食源性病原菌均属于此类。 微嗜氧菌:只能在低氧环境中生长。 2、细菌污染的途径: (1)原料本身带来:自原性和非自原性 (2)加工过程中污染:人、水、设施、设备、工器具、空气、生熟或前后工序交叉污染等 3、各种常见的致病菌: (1)肉毒梭菌:

1)特点: 厌氧芽胞菌,能产生毒素,耐热,高死亡率。 宿主:土壤,淡水和海水沉淀物,鱼,哺乳动物。 涉及的食品:罐装食品、酸化食品,熏制的鱼,肉制品,熟制品。 2)预防控制措施: A、充分加热:如罐头工艺中的杀菌公式(低酸罐头) B、控制产品中的PH值,可参考part.114酸性食品法规 C、改变水活度值(AW 0.85以下),但不能保证完全控制 D、控制温度(冷藏)以及时间(巴氏消毒后冷藏3.3或10℃) E、食品中增加盐或亚硝酸盐 (2)弧菌属 主要包括霍乱弧菌(V.cholerae)、副溶血性弧菌(V.parahaemolyticus)、创伤弧菌(V.vulnificus)等, 1)特点:大多数弧菌源于海洋,兼性厌氧,为嗜盐菌,高致病性,不耐热。 宿主:港湾的水域 涉及的食品:贝类、鱼类。 2)预防控制: A、彻底烹调或预煮,并防止二次污染 B、生吃的产品主要控制原料收购 C、产品的冷藏适宜

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总结

第一章绪论 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不存在对人体健康造成现实的或潜在的侵害的一种状态,也指为确保此种状态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方法和措施。 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天然有毒物质、天然过敏物质、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 第二章动植物中的天然有毒物质 龙葵碱的防治措施:存在于土旦中 1、将马铃薯存放于阴凉通风、干燥处或辐照处理,以防马铃薯发芽。 2、发芽较多的皮肉变黑绿色者不能食用;发芽少者可剔除芽与芽基部,去皮后水浸30-60min , 烹调时加入少许醋煮透,以破坏残余的毒素。 3、目前,对发芽马铃薯中毒尚无特效解毒剂,发现病人后立即采用吐根糖浆催吐,用4%糅酸溶液、浓茶水或0.02%高镒酸钾溶液洗胃。停止食用并销毁剩余的中毒食品。对重症病人积极采取输液等对症治疗措施。 秋水仙碱的防治措施:存在于鲜黄花菜中 1、不吃未经处理的鲜黄花菜。最好食用干制品,用水浸泡发胀后食用,可保证安全。 2、食鲜黄花菜时需做烹调前的处理。即先去掉长柄,用沸水烫,再用清水浸泡2-3h(中间换水)。制作鲜黄花菜必须加热至熟透再食用。烫泡过鲜黄花菜的水不能做汤,必须弃掉。 3、烹调时与其他蔬菜或肉食搭配制作,且要控制摄入量,避免食入过多引起中毒。 4、一旦发生鲜黄花菜中毒,立即用4%糅酸或浓茶水洗胃,口服蛋清牛奶,并对症治疗。 有毒的动物性食品几乎都属于水产品,动物中常见的有毒物质:河豚毒素、贝类毒素、鱼体 组胺、蟾赊毒素。 第三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沙门菌属,属于肠杆菌科,为革兰阴性无芽弛直杆菌。中毒临床表现类型:胃肠炎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败血症型。 大肠杆菌,是革兰阴性短杆菌。 葡萄球菌属,革兰阳性球菌。 副溶血性弧菌,革兰阴性菌。 肉毒梭菌,格兰阳性内生芽弛杆菌,厌氧。 蜡样芽弛杆菌,革兰阳性菌。 产气荚膜梭菌,厌氧革兰阳性菌。 李斯特菌属,革兰阳性菌。 食源性寄生虫分类:肉源性寄生虫、水生动物源性寄生虫、水生植物源性寄生虫、蔬菜水果源性寄生虫。 第四章化学和物理因素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留于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母体及其衍生物和杂质的总 称。 兽药残留:是指给动物使用药物后蓄积或贮存在动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内以及可食性产品中 的药物或化学物的原形、代谢产物和杂质。 药品残留危害表现方面:毒性作用、过敏和变态反应、细菌耐药性、菌群失调、“三 致”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 执笔人:彭芳刚 一、课程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3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2学时,实践学时:8学时 学分:2学分 二、课程概述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保护人类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和前提。《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是专门研究各种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技术与基本理论,进而对食品质量与安全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门技术性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并能正确运用HACCP体系和ISO9000族及ISO22000等质量标准体系,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性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教学内容: 1.1 质量 1.2 质量管理 1.3 企业质量管理

1.4 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 教学要求: 重点: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难点:质量管理百年发展历史 第二章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及其监管体系(2学时) 教学内容: 2.1 食品安全性影响因素 2.2 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工程 2.3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教学要求: 熟悉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物理、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等,理解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第三章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规(2学时) 教学内容: 3.1 中国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规 3.2 国际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规 教学要求: 熟悉中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的法规,重点掌握《中国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预包装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第四章食品标准(2学时) 教学内容: 4.1 概述

食品安全管理措施

xx乡中心小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食品安 全管理措施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之一,食品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安全问题便成了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食品污染事件及群体食物中毒事件的不断发生,引起了教育部门及相关学校的高度重视。 一、造成食中毒的主要原因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人们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造成食物中毒。食物被细菌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禽畜在宰杀前就是病禽、病畜; 2、刀具、砧板及用具不洁,生熟交叉感染; 3、卫生状况差,蚊蝇滋生; 4、食品从业人员带菌污染食物; 5、食品腐败变质; 6、食品没烧熟; 7、食品保存不当。 (二)、真菌毒素中毒 真菌在谷物或其他食品中生长繁殖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人和动物食入这种毒性物质发生的中毒,称为真菌性食物中毒。中毒发生主要通过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调方法加热处理不能破坏食品中的真菌毒素。真菌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因此中毒往往有比较明显的季

节性和地区性。 (三)、动物性食物中毒 食入动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动物性食物中毒。动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两种:①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做食品,误食引起中毒反应;②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如食用鲐鱼等也可引起中毒。近年,我国发生的动物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河豚鱼中毒,其次是鱼胆中毒。 (四)、植物性食物中毒 主要有3种。①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作食品,如桐油、大麻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②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将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当作食品食用,如木薯、苦杏仁等;③在一定条件下,不当食用大量有毒成分的植物性食品,食用鲜黄花菜、发芽马铃薯、未腌制好的咸菜或未烧熟的扁豆等造成中毒。一般因误食有毒植物或有毒的植物种子,或烹调加工方法不当,没有把植物中的有毒物质去掉而引起。最常见的植物性食物中毒为四季豆中毒、毒蘑菇中毒、木薯中毒;可引起死亡的有毒蘑菇、马铃薯、曼陀罗、银杏、苦杏仁、桐油等。植物性中毒多数没有特效疗法,对一些能引起死亡的严重中毒,尽早排除毒物对中毒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五)、化学性食物中毒 主要包括:①误食被有毒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②因添加非食品级的或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食品,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而导致的食物中毒;③因贮藏等原因,造成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如油脂酸败造成中毒。食入化学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化学

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 及预防措施(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新版) 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给人民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和潜在威胁,国内相继发生的“瘦肉精”,“三聚氰胺”,兽药残留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对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人类不应以牺牲自身健康为代价,换取畜产品量的增加,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需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不能保障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就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连国内市场也将失去立足之地。美国从1998年1月开始,实施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明确规定了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包括细菌,药物等)的临界值,超标的一律不准上市,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量的检出,已成为世界肉类贸易中重要的技术指标和技术壁垒之一,目前已成为制约我国动物产品

出口的瓶颈。我国仅2000年上半年就有634批出口食品因药残,食品卫生问题被美国FOA扣留;近几年,我国出口到俄罗斯,日本等国的鸡肉中常有被检出违禁药物超标事件;2002年初,欧盟从中国进口的虾、对虾中发现强力抗生素的药物残留,其后不久,欧盟委员会有关机构通过了全面禁止进口中国动物源食品的决议。该决议称:近期欧盟食品兽医局所做的调查显示,中国对药物残留的控制体系存在严重缺陷,问题出在兽医使用了受禁的药物。因此,只有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才能提高我国畜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保障我国畜牧业长期持续发展。 畜产品安全生产隐患主要来自于动物疫病传播微生物污染、滥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兽药残留、化学物质污染和残留等,同时还包括如营养、食品质量、安全教育等问题。涉及畜禽养殖环节,畜禽运输,流通环节以及畜产品的加工环节。本文仅就畜产品生产阶段不安全动物源性食品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加以探讨。 1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1.1饲草、饲料的污染饲草、饲料安全是畜产品安全的前提和保

食品质量控制措施

食品质量控制措施 1、提供货物来源保证 公司确保在与外部供方签订协议前,充分进行沟通,确保外部方提供的产品、服务或过程要求明确具体。与外部供方沟通以下要求: 1)所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要求; 2)能力,包括所要求的人员资质能够满足订单的需求; 3)外部供方与组织的接口; 4)对外部供方绩效的控制和监视; 5)公司或顾客拟在外部供方现场实施的验证或确认活动。 另外,针对本项目公司加强原材料采购、验收标准: 1、大米粮油类: (1)严格按照国际食品卫生要求; (2)保证产品为国家或当地知名品牌; (3)保证产品为非转基因产品; (4)等级为一级/一等。 2、牛奶: (1)保证产品为国家或当地知名品牌; (2)为大型商超在售款; (3)产品生产时间为48小时内 (4)非复原乳产品。 3、果蔬类: (1)采购自正规批发市场; (2)果皮完整、色泽鲜亮、果实饱满、蒂部不干枯,成熟适度。 (3)果实坚实,水分足,皮不干缩、形态完整。 (4)表皮无斑点、腐烂,无虫咬、破伤及霉点。

(5)有瓜果的自然香味,无异味。 针对本项目,公司保证采购方拥有符合卫监部门的有效证明材料,各类证照齐全,公司做到“来源可以追溯、去向可查证”的目的,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隐患。严格按照客户“溯源标准”提供票证,做到货到票证到。我公司承诺:若验收中无票证、货与票证不相符的采购人可以无条件拒收。 2、供货渠道加工、包装、保存、运输环节质量保证措施 运输储存管理措施 ①贮存、运输食品的设备、工具、容器要无毒无害、清洁卫生。要与生活用品区分开,不得交叉使用,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特殊要求;运输过程中要防尘,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一起运输,防止食品受到污染。 ②工作人员装卸食品时要穿戴工作衣、帽,讲究卫生,轻搬轻放,不得将食品直接与地面接触。食品装车后要做到车不离人,人不离物,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③库房内设置货架,按食品入库的先后次序、生产日期等分类分架,与地面、墙面保持规定距离,做到物品规整,摆放整齐。不得存放有毒有害、污秽不洁、有异味物品或杂物,不得存放私人物品。 ④库房内要通风良好,温度湿度适宜存放食品。门窗、地面、货架清洁整齐,设置安全有效的防蝇、防鼠、防尘设施,避免害虫侵入和隐匿,做到无蝇、无鼠、无蟑螂和其他昆虫。 ⑤为保证食品安全,库房专人负责随时上锁。库房管理人员要对出、入库人员进行登记,任何人不准擅自进入库房。要对出、入库食品进行登记、查验,登记食品、数量、保质期等,做到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不准出、入库。发现问题时,要立即采取措施并通知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食品安全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食品安全基本概念 第二节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国内外食品安全概况 第四节食品安全展望 第二章动植物中的天然有毒物质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植物毒素 第三节动物毒素 第三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细菌 第三节真菌 第四节寄生虫 第五节病毒 第六节食品的腐败变质 第四章化学和物理因素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农药及其残留 第三节兽药及其残留 第四节重金属对食品安全陛的影响 第五节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第六节有机污染物 第七节辐照食品的安全 第八节物理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大气污染 第三节水体污染 第四节土壤污染 第六章转基因技术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转基因技术在食品生产和加工中的应用 第三节转基因生物(GMO)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可能造成的影响第四节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与法规 第七章食品生产过程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生产环境卫生 第三节食品加工 第四节消毒杀菌(灭菌) 第五节食品包装 第六节食品贮运

质量控制篇 第八章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第三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第四节生物芯片检测技术 第五节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 第六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 第七节 PCR检测技术 第九章食品安全性评价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食品安全性的风险分析 第三节食品安全性的毒理学评价 第十章良好生产规范(GMP)和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 GMP基本要求 第三节 SSOP基本要求 第四节食品企业应用GMP生产案例 第十一章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 HACCP七项基本原理 第三节 HACCP计划制订步骤 第四节食品企业应用HACCP生产案例 第十二章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第三节我国食品安全的标准体系 第四节我国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主要的法律法规

食品质量保障措施

2.3质量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项目能安全稳定的进行,公司根据食品质量保证体系制定了保证所配送食品质量的措施及体系。主要包括卫生管理组织机构 及食品采购查验、场所环境卫生管理、设施设备卫生管理、清洗消毒管理、人员卫生管理、人员培训管理、加工操作管理等各类管理制度。 2.3.1采购环节 1.我们公司有合作开发的蔬菜供应基地和原材料(米、肉、调味品等)定点一级供应商,拒绝一切“三无”商品进入公司仓库。 2.我们公司所有供应商都是经过“供应商评定程序”,严格审核其 综合能力(特别是品质保证能力及供应批量和准时性)而确定,必须 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同时公司管理层对供货单位的生产加工 场地及其它延生环节不定期进行随机抽查,确保其所的商品符合国家 卫生标准及质量标准。 3.物流采购部质检组根据不同的食材所对应的不同的检验标准对来料进行严格的验收,并根据食材品种、批量、抽样数量、检验结果、不合格处理结果、来料日期、储存舱位、分发单位名称及分发数量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于出现质量问题的追朔。 4.经物流采购部质检组检验合格后送到各现场的食材,由现场仓管员进行再次检验,合格后方能流入加工过程。 5.蔬菜当天购进食用,并采用“农药测试卡”检测农药含量。 6.原材料在分发前严格按“搬运、储存、包装、防护程序”进行 操作,确保因为人为因素导致质量问题的风险降到最低。 2.3.2仓储环节

优质的仓储。且对食品储存场所环境卫生有管理制度,负责该项工作 人员要明确下面职责: 1、如何进行工作前的清洗准备。 2、能说明如何正确使用洗涤剂和消毒进行清洗、消毒工作。 3、知道如何配制洗涤剂和消毒剂的浓度,并检测其浓度。 4、知道如何判断设备或用具是否卫生安全。 5、知道如何清洗设备以及正确的清洗方法。 6、能描述防止食品储存场所、工具清洗处以及存放点之间发生交叉污染的方法。 7、知道如何正确处理清扫的垃圾及废弃物。 8、了解何种食物可能受到化学有害物质的污染,并知道如何辨别这些食物,杜绝采购。 9、知道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并能联系自己的岗位操作予以预防。 10、设施设备卫生管理 工作人员不得随意移动和更换设施设备,工作时要检查自己所使用的设施设备是否正常运转,各种设施设备应有卫生管理制度,如对食品仓库的管理可订《食品仓库卫生管理制度》。 (1)贮存食品的场所、设备应当保持清洁、无霉斑、鼠迹,无苍蝇、蟑螂;仓库应当通风良好。 (2)仓库保管员有权拒收一切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品,并应在食品进库后实行分类存放,存放要求如下: A.食品与非食品不能混放; B.洗洁用品、药品、有强气味的物品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不能与食品同仓存放;

食品质量保证措施

食品质量保证措施 本公司为切实做好学生食堂食品原材料供应服务,本着“为下一代的健康负责”的宗旨,保证提供优质、安全食品,并对质量、数量、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郑重作如下承诺: 一、遵守一切国家和各级主管部门对于食品流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任何时候不出售假冒、伪劣、过期变质产品,各品种均经卫生、防疫、质检等政府职能部门严格检验检疫,杜绝质量伪劣产品,如发现假冒伪劣产品以一罚五十。如发现供应以下食品,保证除全部退货外,还同意没收全部履约保证金,并承担由此造成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①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对人体健康的害的; ②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被有害物质污染,对人体健康有害的; ③含有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或者微生物含量超过国家限定标准的; ④未经动物检疫部门检疫、检验或者检疫、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 ⑤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蓄、兽、水产动物等及其制品; ⑥掺假、掺杂、伪造,影响营养、卫生的; ⑦超过保质期限的。

二、在服务期限内保证按时、按质、按量将食品原材料配送到所负责标段的各级各类学校;保证送货品种齐全、数量准确,所有送货数量以客户验收为准。每天的供货时间(包括客户临时加单、补货)由客户指定,如超过规定时间30分钟扣款当次金额10%,超过1小 时扣款30%。 三、本公司保证提供的肉类每方肉上均盖有屠宰场的检验检疫章,同时提供《动物检疫合格证》。 四、我方可以派专车和专人,提供全天候的跟踪服务,保证客户的任何需要都得到即时的落实。 五、我公司有关负责人每月定期上门回访跟踪客户,随时了解客户各种建议、意见和要求,并及时做出处理。 六、本公司设立电话专线、专员为该项工作提供服务,全天候受理各类咨询、投诉,并上门服务,第一时间解决业务往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七、本公司无条件接受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该项工作的监督。愿意随时无条件接受有关监管部门对协议供货产品质量、价格等的抽查和检查。如违反了承诺,自愿接受处罚;情节严重的,将由招标方没收履约保证金并取消协议供应商资格。

保护食品安全的有效措施.doc

精品文档 保护食品安全的措施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保护食品安全的措施 ( 一) 法律法规体系 为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卫生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制定了 90余个配套规章,涉及食品及食品原料、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食品卫生监督处 罚、餐饮业和学生集体用餐等各方面的管理。近些年,还颁布实施了《食品卫生许可 证管理办法》、《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健康相关产品国家卫生监督抽检规定》等法规和规范。在加大食品生产经营阶段的立法力度的同时,中国 也加强了农产品种植、养殖阶段以及环境保护对农产品安全影响等方面的立法,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动物防疫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植物检疫条例》、《中 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食品安全法》等。 (--)技术支撑体系 为做好食品安全技术支撑,我国不断加强检测机构能力建设、监测和评估等工作。全国现有食品监测机构 5000 余家,通过完善检测方法、加强质量控制,检验能力不断提高,部分检测机构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监测网质控考核。我国高度重 视危险性评估工作,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就组织开展了食品中污染物和部分塑料食品包装材料树脂及成型品浸出物等的危险眭评估 ; 加人世贸组织后,我国还专门开展了食品中微生物、食品中化学污染物、食品添加剂、食品强化剂等评估。我国成立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专门开展农产品质量风险评估工作。通过评估,指导农民使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带动标准化生产面积

食品安全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第2章食品安全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食品安全危害是指食品中所含有的对健康有潜在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或食品存在状况。 食品安全危害可以分为三类,即生物的、化学的和物理的危害。 生物性危害:指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和食品造成危害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包括致病性微生物(主要指有害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化学性危害:指食用后引起急性中毒或慢性积累性伤害的化学物质。包括天然毒素类(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污染物(如农药残留等)。 物理性危害:指食用后可能导致物理性伤害的异物,如玻璃、金属碎片、石块等。 需注意的是,危害仅仅指食品中能够引起人类致病或伤害的因素。食品中出现昆虫、头发、污物或发生腐败,存在经济欺诈行为或违反食品标准等情况,虽然不符合要求,但是只要这些缺陷没有直接影响到食品的安全,一般不将其纳入HACCP计划。 2.1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是指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和食品造成危害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包括致病性微生物(主要指有害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食物中的生物性危害有可能来源于原料,也有可能来自于食品的加工过程。 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主要指微生物危害)按生物的种类,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1)细菌性危害:包括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及其毒素造成的危害。 (2)病毒性危害:包括甲型肝炎病毒、诺瓦克病毒等病毒引起的危害。 (3)寄生虫危害:包括原生动物(如鞭毛虫等)和绦虫(如牛猪绦虫和某些吸虫、线虫等)造成的危害。 (4)真菌性(霉菌、酵母)危害:包括真菌及其毒素和有毒蘑菇造成的危害。 一般而言,霉菌和酵母不会引起食品中的生物危害(某些霉菌、藻类能产生有害毒素,但通常将这类毒素纳入化学危害的范畴),所以本节只讨论细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食品生物危害以及其导致的食源性疾病。 按引起疾病的严重性,将生物性危害分为三类: (1)严重危害: 肉毒杆菌A、B、E、F; 痢疾志贺氏菌; 伤寒沙门氏菌:甲型、乙型; 副伤寒沙门氏菌; 流产布鲁氏菌; 猪布氏杆菌; 创伤弧菌; 猪绦虫; 旋毛虫。 (2)中等危害,但是具有广泛传播性,且对某些敏感性体质的人或患并发症的病人具有严重危害: 沙氏门菌; 单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