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类倾向——缺少部分

人类倾向——缺少部分

人类倾向——缺少部分
人类倾向——缺少部分

人类倾向

Human Tendencies

定义

蒙特梭利的理论,是根据她长年的经验观察孩子所发展出来的教育方式,她发现婴幼儿与古代人类有着共同人类倾向发展。

古代人类的发展倾向:是先有满足肉体的需求,再进而发展到精神上的需要,而精神上需要包含心理与情绪的满足,所有人类的发展因地区、经历、背景的不同而发展出不同的文化阶层。所以人类倾向是宇宙性的,每个生命终了无论在哪一个时期,哪一个时间都会发生,回顾历史由于有人类的倾向使我们一直走向文明开发的世界。

在人类发展的四阶段:婴儿期:0-6岁、儿童期:6-12岁、青少年期12-18岁,成年期18-24岁,皆有各自的发展倾向。

说明

人类倾向有探索,定位,秩序,沟通,抽象概念和想象力,活动和工作,反复练习,自我更正错误,精确性,自我控制及自我追求完美,数学心智。

以上人类的倾向,蒙特梭利认为共同拥有的从出生至死亡一直发展。

延伸说明:

1、人类的倾向

探索:像鲁滨逊漂流到荒岛上为了生理的需要,必有探索的能力,解决并满足衣食住行的问题。例如:

食:什么是可以吃的;

衣:如何将东西包住身体;

住:为考量安全要住在哪里;

行:要如何代步会更快;

阶段/年龄发展

0-12个月的探索1、有些新的知识,例如:坐、爬、站、走这些方式,让孩子更独立探索。

2、此期间的孩子也开始探索自己语言的声音。

3、在形象探索方面,靠着视觉将获得的形象与新的经验结合在一起。

4、此时请不要随随便便更改安排新的环境。

12-36个月的探索借由探索的倾向,利用新的活动来探索,这些活动包括:语言、艺术、日常生活练习及音乐。

人类没有探索的能力就没有文明,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孩子们去探索:例如:

1、婴儿吃母奶中发展出对味道的探索;

2、婴儿对自己周围环境的探索;

3、婴儿微笑,笑中获得情绪上的探索。

2、定位

如果没有一个方向无法探索,也就无法找到参照点。

0-3岁的定位:

(1)在Nido班需要在自己的环境取得定位。

(2)在Nido的环境若经常被更改,孩子的定位会迷失,容易生气、哭闹,例如:

a、利用午睡将环境更改,孩子醒后会感到陌生找不到参照点;

b、经常搬家的小孩定位感到迷失;

C、离家数天发现钢琴被搬动了也容易哭。

3、秩序性

定位与秩序有关,若没有秩序与定位一样会迷失,例如:当想回家时,因为有秩序感会循着定位(参照点)回家。

阶段/年龄发展

0-12个月的秩序Nido环境中在它们发现环境时需要有秩序感(时间性与空间性),换而言之,当他在环境中探索空间性与时间性时,需要有秩序感,老师工作时穿上围裙,是给孩子有参照点。

12-36个月的秩序1、在IC的教室里,当他在操作工作时,每一个工作都需详细、有秩序感,对很多例行活动须有秩序感,由一天——一个月——一年慢慢建立,所以孩子的作息是很

重要的;

2、探索、定位和秩序感三个是互相关联的,孩子是由这

三个进入社会环境的。

4、沟通

沟通的方式很多,例:语言、肢体语言,但必须是同一群体的共识。

(1)人类先由图形做沟通的方式,然而沟通与秩序的定位有密切的关系;

(2)人类的沟通必须达成共识,而这个共识就是秩序感,若没有秩序,沟通就会有困难。

阶段/年龄发展

0-12个月的沟通在Nido班的孩子,从无意义到有意义的喃喃自语,渐而去除没有用的喃喃语,他可以吸收且懂得很多种语言,若有一个人经常和她说话,她会用口语式来沟通,并且去了解。

12-36个月的沟通在IC的孩子能和大人用口语式沟通、会唱歌、词汇会增加,还与立体视觉结合在一起。

语言的形成:词汇——句子

词汇的形成:名词——动词——形容词

句子的形成:由短句——片语——构成长句,孩子在此期间容易学会两种以上的语言很自然,不费力的构成树

种语言,但它的语言会发展较慢,因为同时要学数种语

言。

5、抽象概念和想象力

人与动物的差别就是有抽象概念与想象力,这是人类特有的。因为人类除了生理还有物质的需要,会用想象力去发明方便的必需品,古代人须用木尖处当做工具,后来又想到,可用石头会更完善,抽象力和想象力让人类的生活更进步了,孩子在想什么,我们并不知道,包括内在与外在,大人的态度在这环境中是非常重要的。

6、活动和工作

孩子需用手来操作很多工作,借由手的工作帮助其智力发展。

0-12个月的活动和工作:

(1)在Nido她用它整个身体和双手很多不同新的方式在操作,她会去重复的做,而且开始更正错误(自我修正),在动作中达到完美性。(每个人都有自我修正的能力)

(2)在Nido清醒时,需给孩子感官刺激,刺激他用手去抓握距离30公分高的吊饰。

(3)5个月后在环境中需要准备丰富的教具,让他在工作中练习手眼协调,须【注意:手与智力有密切的关系】,此时有很多日常生活练习的工作帮助孩子学会独立和手眼协调。

(4)1.5岁时双手和双脚会连接在一起工作。

7、反复练习

蒙特梭利认为给孩子的工作,要让孩子做到满足为止,而大人经常忽略了孩子心理的需求,孩子的工作会在不断的反复练习中会更正错误,达到其精确性,对正在学习的幼儿,会把同一件事情操作到熟练为止,这就是人类倾向。

8、自我更正错误

孩子不断的重复工作中,自我更正错误,不必由大人告诉他,他自己就会知道,一直达到以他们自己为主的完美标准。

9、精确性

所谓熟能生巧:就是用手去做,重复操作,自我更正错误及精确以上四种倾向是连贯的,也是引导人类走向数学的倾向。

10、自我控制、自我追求完美

为达到精确性,必须达到自我控制,在动作中,达到完美。

11、数学心智

(1)这里指的数学心智是指:空间概念、距离测量、计算、估计这些行为属无意识的判断,在不知不觉中进行;

(2)在Nido的孩子,会运用它的数学心智,来移动他与物品教

具:在IC的孩子有很多区,例:日常生活练习区、工作区、吃饭区等……都可运用得到。

(3)孩子在一个环境中,会自然做一个测量大小的事情,这些会在不知不觉中进行。

人类的需要分为两个层面

人类的需要分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1、生理需求:食、衣、住、行。

食:健康的环境

衣:保暖的衣物

住:避风雨的住处

行:交通

(孩子听话是因为你满足了他的需求,你懂他)

2、心理需求(精神上的需求)

艺术、音乐、宗教信仰。

人类的需要分为两个层面,在食、衣、住、行都满足后再进行心理的需求,成长的趋势包括:古代到现在到未来,人类的需求是具有普遍性的,蒙特梭利的教育概念是用来帮助孩子发展其潜能。

人类倾向对孩子的重要性

1、大人要随着孩子发展提供适当的环境,借由倾向的特征来帮助孩子;

2、在环境中让孩子自由发展、????????????????

成人的角色(成人是孩子发展的最大障碍物)

1、制造一个适合孩子的环境,来满足孩子心理成长的需求。

2、去除成长的障碍:

(1)在安全的环境中让孩子去爬、勿说:不要爬;

(2)不去打扰孩子,让其完成爬阶段的练习,自己扶着东西站立起来、让孩子有自己爬的机会;

(3)爬的时候是身体上肢与下肢的活动,鼓励孩子多爬。

3、研究孩子的发展来了解孩子的需求,应用在孩子身上,此为蒙特梭利给我们的启示。对人类的教育0-6岁时第一个重要的阶段。蒙特梭利将古代人类的成长过程应用在现代蒙特梭利的教育上,在人类倾向的理论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与了解。

分子生物学基础和技术教学大纲(精)

分子生物学基础和技术教学大纲 (适用于医学检验和医学相关专业) 课程性质与目的 分子生物学是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日新月异的技术使它逐渐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本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医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疾病基因的不断发现和克隆,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不断深入,而这些重大的医学进步离不开技术上的更新和发展,生物芯片技术、基因测序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等,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和应用课程,教学方式目前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分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两个部分,重点讲述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并引入近年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最新进展和相关内容。同时分子生物学技术最主要的作用是作为研究医学的一种媒介和工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基本知识和理论来源于科学实验,因此现在现针对本科学生开展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是强化理论课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医学生实验科学概念和实验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综合性的实验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可以更全面直观的分析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分子生物学重要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门可运用于医学研究的技术和工具,了解医学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技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分子生物学融入医学研究的各方面,分析疾病基因、从分子水平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跟踪疾病发展过程、检测感染人类的病原生物以及未来根据个体化治疗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课程的设置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前期课程的基础上由检验系临床化学教研室负责开设的, 与本课程相关的基础课程有生物化学和生化技术等。本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两部分。理论课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基础理论主要讲授基因和基因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组、人类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学、肿瘤分子生物学等;基本技术包括了核酸提取、DNA重组技术、核酸干扰技术、核酸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DNA芯片等。实

表观遗传学与疾病

表观遗传学与疾病及其研究进展概述 摘要:表观遗传学是在基因组DNA 序列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基因表达发生的改变也是可以遗传的,导致可遗传的表现型变化。表观遗传学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非编码RNA调控、基因组印记、假基因、内含子、核糖开关等。和表观遗传学相关的疾病主要有肿瘤、心血管病、成瘾、自身免疫系统性病等。本文就表观遗传学与疾病进行综述。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疾病 一、表观遗传学的基本概念 经典遗传学认为遗传的分子基础是核酸,生命的遗传信息储存在核算的碱基序列上,碱基序列的改变会引起生物体表现型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可以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然而,随着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发现,DNN、组蛋白、染色体水平的修饰也会造成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并且这种改变是可以遗传的。这种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来传递非DNA序列遗传信息的现象成为表观遗传,表观遗传学是研究不涉及DNA序列改变的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可遗传修饰,即探索从基因演绎为表型的过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1]。Epigenetics这一名词的中文译法有多种,常见的有“表观遗传学”、“表现遗传学”、“后生遗传学”、“外因遗传学”、“表遗传学”、“外区遗传学”等等。表观遗传学是Waddington于1942年在描述生物体的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因果关系时提出的,他指出基因型的遗传(heredity)或传承(inheritance)是遗传学研究的主旨,而基因型产生表型的过程则属于表观遗传学研究的范畴,他把表观遗传学描述为一个控制从基因型到表现型的机制。随着遗传学的快速发展,这个词的意思越来越窄[ 2]。1987年,Holliday指出可在两个层面上研究高等生物的基因属性:第一个层面是基因的世代间传递的规律,这是遗传学;第二个层面是生物从受精卵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基因活性变化的模式,这是表观遗传学。1994年,Holliday又指出基因表达活性的变化不仅发生在发育过程中,而且也发生在生物体已分化的细胞中;基因表达的某种变化可通过有丝分裂的细胞遗传下去,他进一步指出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是“上代向下代传递的信息,而不是DNA序列本身”,是一种“不以DNA序列的改变为基础的细胞核遗传”。1999年,Wollfe把表观遗传学定义为研究没有DNA序列变化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的改变。 表观遗传学 (epigenetics) 与遗传学是一个对应的关系,是研究表观遗传变异的遗传学分支的学科。它现在有很多新的定义,在非神经学中它的定义是不依赖于染色体上DNA序列的改变却能稳定遗传的表型变化。在Allis et al最近的一本书中可以找到两种定义,一个是:表观遗传是和DNA突变无关的可遗传的表型变化;另一个定义是:染色质调节的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涉及DNA序列的改变[ 3]。从1989到2008年期间和表观遗传相关的著作将近6000多本,不论人们怎样定义表观遗传学,它始终在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把表观遗传学描述为:在控制基因的活性和表达方面和遗传的变化相关,是一个细胞转录水平长期、稳定的改变因素,但并不一定是必须的遗传因素。本文就针对表观遗传学的内容以及与其相关的疾病进行综述。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难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 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细胞类型特点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在 活细胞内增殖 病毒 原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细胞的核、 缺乏完整细胞器 细菌、放线菌、衣原 体、支原体、立克次 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上的核、有完 整的细胞器 真菌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 1μm = 1/1000mm 球菌:直径1μm 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 螺形菌:2~3μm 或3~6μm 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 G+菌G-菌 粘肽组成 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同左 同左 无 特点三维立体框架结构,强 度高 二维单层平面网络,强度 差 含量多,50层少,1~2层 其他成分磷壁酸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 脂多糖 医学意义: 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 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 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 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 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 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溶菌酶:裂解 -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 青霉素:竞争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 以上两者主要是抑制G+菌。 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6.为什么G-菌的L型菌比G+菌的L型菌更能抵抗低渗环境? G+菌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体,由于菌体内渗透压很高,可达20—25个大气压,故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较少,菌体内的渗透压(5—6个大气压)亦比G+菌低,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球在低渗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抵抗力。 7.叙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荚膜:a、抗吞噬作用——为重要毒力因子 b、黏附作用——形成生物膜 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鞭毛:a、细菌的运动器官 b、鉴别细菌(有无鞭毛、数目、位置) c、抗原性——H抗原,细菌分型 d、与致病性有关(粘附、运动趋向性) 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a、传递遗传物质,为遗传物质的传递通道。 b、作为噬菌体的受体 芽胞:a、鉴别细菌(有无芽胞、位置、大小、形状) b、灭菌指标(指导灭菌,以杀灭芽胞为标准) 8.分析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的原因。 1、含水量少(约40%)—繁殖体则占80% 2、含大量的DPA(吡啶二羧酸) 3、多层致密膜结构 第2章细菌的生理 名词解释 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分为三型: 1.光滑型菌落 2.粗糙型菌落

病原微生物第5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习题与答案

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微生物中,不受噬菌体侵袭的是: A.真菌B.细菌C.支原体D.螺旋体E.立克次体 2.关于噬菌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B.可用细菌滤器除去C.含DNA和正RNA D.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一般细菌弱E.能在无生命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3.用来测量噬菌体大小的单位是: A.cm B.mm C.μm D.nm E.dm 4.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与下列哪种微生物相似? A.细菌 B.病毒 C.支原体 D.衣原体 E.立克次体 5.噬菌体所含的核酸是: A.DNA B.RNA C.DNA和RNA D.DNA或RNA E.DNA或RNA 6.溶原性细菌是指: A.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 B.带有毒性噬菌体的细菌 C.带有温和噬菌体的细菌 D.带有R质粒的细菌 E.带有F质粒的细菌 7.能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的噬菌体基因组称: A.毒性噬菌体 B.溶原性噬菌体 C.温和噬菌体 D.前噬菌体 E.以上都不是 8.既有溶原期又有裂解期的噬菌体是: A.毒性噬菌体 B.前噬菌体 C.温和噬菌体 D.β噬菌体 E.λ噬菌体 9.噬菌体感染的特异性取决于: A.噬菌体蛋白与宿主菌表面受体分子结构的互补性 B.其核酸组成与宿主菌是否相符C.噬菌体的形态D.细菌的种类E.噬菌体的核酸类型 10.毒性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导致细菌: A.快速繁殖B.停止繁殖C.产生毒素D.基因突变E.裂解 11.细菌的 H-O变异属于: A. 形态变异 B.毒力变异 C.鞭毛变异 D.菌落变异 E.耐药性变异 12.BCG 是有毒牛型结核杆菌经下列哪种变异形成的? A. 形态变异 B.毒力变异 C.抗原变异 D.耐药性变异 E.菌落变异 13.S-R 变异是指细菌的: A. 形态变异 B.结构变异 C.耐药性变异 D.抗原变异 E.菌落变异 14.细菌的遗传物质包括: A. 染色体、核糖体、前噬菌体 B.染色体、质粒、异染颗粒 C.核质、核糖体、质粒 D 核质、质粒、转位因子 E.染色体、质粒、中介体 15.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质粒是: A. F 质粒 B. R 质粒 C.Vi 质粒 D. Col 质粒 E. K质粒 16.关于质粒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B.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C. 可自行丢失或经理化因素处理后消除 D. 是细菌必备的结构 E. 带有遗传信息,赋予细菌某些形状特征 17.关于细菌的耐药性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可以自然发生 B. 可经理化因素诱导发生 C. 细菌接触药物之前就已发生 D .细菌在药物环境中逐渐适应而变为耐药株 E. 药物仅起筛选耐药株的作用

人类进化

据报载,国外有的进化生物学家提出:人类正在脱离进化理论的“自然选择”和“物种形成”力量,进化势头日益减弱。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其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从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现代人等几个阶段。这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至今大约已有300多万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人类在生存,在繁衍,在发展进化。... 不过,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种类比较起来,人类的发展进化有着显著的特点。人类既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以求生存,又要改变环境条件来使自己生存得更好。于是,人类的进化就出现了“双重标准”:一方面是体能的进化;另一方面是智能的进化,即创造工具,使用工具,来延伸或弥补自己体能的不足。人类学界目前认为,从最早的直立人到现代人的演化进程中,由于直立行走姿势的完善和生产活动的发展,人类的体质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些似猿的原始特征逐渐消失,另一些与现代人相同的进步特征逐渐形成。根据20世纪30年代以来亚洲、非洲和欧洲发现的直立人化石和智人骨骼化石,特别是头骨化石的形态特征,与现代人的头骨特征相比,可以看出人类体质形态变化十分明显。... 根据专家从微观统计和计算的结果表明,我国的晚期智人经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至现代的一万年内,其体质形态的变化仍然十分明显,具体表现在头部、面部水平尺寸继续趋于减小,整个头骨由粗壮变得较纤细,大脑的容积和身体出现了增大的趋势。上述人类演化进程中人类体质形态变化的事实表明,一万多年来,人类头部、面部尺寸大小仍然继续在变化,那么,现代人是否还在继续演化呢?... 人类学家认为,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两足直立行走姿势的确立是人类诞生的条件,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则是人与猿相区别的真正标志。古猿从树上生活转为营地生活,必须要适应地面上的生活环境才能生存。直立行走的完善是与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同时又是体质演化的动力。直立行走,头由身体的前方移置于身体的顶端,原来项部一些担负牵引头部肌肉的机能减退。肌肉退化,头骨上肌肉附着嵴的发育减弱或消失,眉嵴也逐渐减弱,头骨的长度缩短,面部变为直立,眼睛视觉范围扩大,特别是手的解放,成为劳动器官,扩大了与自然环境的接触范围,增加了大脑的信息来源,促进人类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又反馈于手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手的动作变得更为灵巧,结构更为纤细,制造工具的技术也进步了。... 大约在距今一万多年前,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人类的生产方式由采集和狩猎变为农耕。因此,生产工具也随之革新,人们开始在粗糙的石器工具的基础上进行精细加工——磨光。这种经过磨光带有刃口的工具,远比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工具更为进步,称之为新石器。人们通过生产活动接触、感觉、记忆、思维、探索,推进石器文化向前发展。由此来看,石器成为人类最早播下的科学文化种子,它的进化绽放了铜器、铁器、机器、原子能等文明之花。... 科学家认为,人类最初智力的发展还表现在对火的使用过程。科学家推测,原始人类对自然引起的火灾(如雷电引起火灾)茫然无知,既好奇又恐惧。当他们来到被自然火浩劫后的现场,看到了被烧烤得香喷喷的兽肉,开始尝试熟的食物,品尝熟食的滋味。其结果,必然激发他们的想像力,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探索,他们终于把火保存下来,并用来烧烤食物,从此摆脱生食而进入到熟食阶段。... 由于火的引用,丰富了食物的来源,增加了营养,软化了食物,便于肠胃吸收,从而增强了人的体质,尤其促进了大脑的发育。我国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的被烧的灰烬层和烧过的兽骨,是人类用火的最好证据之一。到了旧石器晚期的化石智人——文明的奠基者,才发明了人工取火。由于火的发明和运用,才会有新石器时代陶窑的发明和陶器工业的兴起,以及最后导致金属冶炼工业的发展和火箭等新型工业文化的问世。... 从远古时代简单粗糙的石器,到当代新型电脑的出现;从以树叶和兽皮制作的“衣服”,到当代五颜六色的

病原生物学检验习题集

病原生物学检验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1.L型细菌:是指在某情况下,(如受溶菌酶或青霉素作用),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结构可 遭破坏,或其合成受到抑制,当菌细胞壁受损后细菌并不一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称L型细菌。 2.转化:是指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正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 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叫转化。 3.SPA:葡萄球菌A蛋白(SPA)是绝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SPA 可与除IgG3外的IgG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二者结合后,IgG的Fab段仍然可以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实验室常利用SPA这种特性进行协同凝集试验,广泛应用于多种微生物抗原的检测。 4.抗原性漂移:通常认为流感病毒基因发生了点突变,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部分人群 对新毒株没有免疫力,引起小规模流行。一般认为是属于量变,即亚型内变异。 5.AIDS: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原体为HIV。传播途径主要为性传播、血液传 播和垂直传播。临床表现经过原发感染急性期、无症状潜伏期、AIDS相关综合征及典型AIDS四阶段,最后常死于感染和相关肿瘤。 6.KIA: 克氏双糖实验,可检测出细菌是否能够分解乳糖、葡萄糖, 7.串珠试验:将待检菌接种于含青霉素0.05-0.5U/ml培养基上,经37℃培养6小时后, 炭疽杆菌可发生形态变化,显微镜下可见大而均匀的圆球状菌体,成串珠样排列,为串珠试验阳性。 8.卫星现象:流感嗜血杆菌章节 9.汹涌发酵:将产气荚膜梭菌接种于牛乳培养基中,该菌能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 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并将液面上的凡士林向上推挤,甚至冲开管口棉塞,气势凶猛,称为汹涌发酵。 10.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 的遗传性状,称转导。 11.溶原性转换:是指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如产气白 喉杆菌的形成。 12.接合:是指两个细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DNA转入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 得新的遗传性状,称接合。 13.肥达试验:是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用于肠热症的辅助诊

基因诊断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判定基因结构异常最直接的方法是 A.PCR法 B.核酸分子杂交 C.DNA序列测定 D.RFLP分析 E.SSCP分析 2.不符合基因诊断特点的是 A.特异性强 B.灵敏度高 C.易于做出早期诊断 D.样品获取便利 E.检测对象仅为自体基因 3.遗传病基因诊断的最重要的前提是 A.了解患者的家族史 B.疾病表型与基因型关系已被阐明 C.了解相关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D.了解相关的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等知识 E.进行个体的基因分型 4.若要采用Southern或Northern印迹方法分析某特定基因及其表达产物,需要 A.制备固定在支持物上的组织或细胞

B.收集组织或细胞样品,然后从中提取总DNA或RNA C.利用PCR技术直接从标本中扩增出待分析的片段 D.收集组织或细胞样品,然后从中提取蛋白质 E.收集培养细胞的上清液 5.目前基因诊断常用的分子杂交技术不包括哪一项A.Southern印迹 B.Western印迹 C.Northern印迹 D.DNA芯片技术 E.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分子杂交 6.SNP的实质是 A.碱基缺失 B.碱基插入 C.碱基替换 D.移码突变 E.转录异常 7.DNA指纹的遗传学基础是 A.连锁不平衡 B.DNA的多态性 C.串联重复序列 D.MHC的限制性 E.MHC的多样性

8.在对临床病例进行基因诊断时,若遇到不能检测出已知类型突变的情况,如果表型明确指向某种疾病,适用下列哪一类筛查技术 A.PCR法 B.ASO分子杂交 C.反向点杂交 D.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 E.STR拷贝异常的诊断 9.生殖细胞若发生基因结构突变可引起哪种疾病 A.肿瘤 B.高血压 C.糖尿病 D.遗传病 E.传染病 10.PCR技术容易出现 A.假阴性结果 B.假阳性结果 C.灵敏度不高 D.适用不广 E.操作繁冗 11.目前检测血清中乙肝病毒最敏感的方法是 A.斑点杂交试验 B.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分子杂交 C.Southern印迹

表观遗传学与癌症肿瘤

表观遗传学与癌症肿瘤 卢向成20121220 摘要:表观遗传学是指研究基因表达或蛋白表达的改变不涉及DNA序列变化,但又可以通过细胞分裂和增殖而稳定遗传现象的遗传学分支领域。其研究对象是表观遗传修饰,目前认识到的表观遗传修饰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染色质重塑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表观遗传学认识的深入,尤其是DNA甲基转移酶抑制物、组蛋白乙酰化抑制剂等在治疗肿瘤患者的成功临床应用,表观遗传学逐渐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主要对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两种表观遗传修饰的分子调控机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及其在肿瘤的表观遗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癌症、肿瘤 1表观遗传学表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了可遗传的变化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表观遗传的现象很多,已知的有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基因组印记(genomic impriting),母体效应(maternal effects),基因沉默(gene silencing),核仁显性,休眠转座子激活和RNA编辑(RNA editing)等。表观遗传学是与遗传学(genetic)相对应的概念。遗传学是指基于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基因突变、基因杂合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等;而表观遗传学则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DNA甲基化和染色质构象变化等;表观基因组学(epigenomics)则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表观遗传学改变的研究。 2癌症肿瘤中存在表观遗传修饰的异常 2.1 DNA甲基化修饰与癌症肿瘤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转移酶(DNMTs)的催化下,将甲基基团转移到胞嘧啶碱基上的一种修饰方式。它主要发生在富含双核苷酸CpG岛的区域,在人类基因组中有近5万个CpG岛[5]。正常情况下CpG岛是以非甲基化形式(活跃形式)存在的,DNA甲基化可导致基因表达沉默。DNMTs的活性异常与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例如位于染色体上的DNMT3B基因突变可导致ICF综合征。有报道[6]表明,重度女性侵袭性牙周炎的发生与2条X染色体上TMP1基因去甲基化比例增高有关。DNMT基因的过量表达与精神分裂症和情绪障碍等精神疾病的发生也密切相关。风湿性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别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DNA甲基化之间关系已经确定[7],在SLE病人的T细胞发现DNMTs活性降低导致的异常低甲基化。启动子区的CpG岛过度甲基化使抑癌基因沉默,基因组总体甲基化水平降低导致一些在正常情况下受到抑制的基因如癌基因被激活[8],都会导致细胞癌变,进而导致癌症的产生。 2.2 组蛋白修饰与癌症肿瘤 组蛋白的修饰包括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糖基化、ADP核糖基化、羰基化等,组成各种组蛋白密码。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乙酰化、甲基化。一般来说,组蛋白乙酰化标志着其处于转录活性状态;反之,组蛋白低乙酰化或去乙酰化表明处于非转录活性的常染色质区域或异染色质区域。乙酰化修饰需要乙酰化转移酶(HATs)和去乙酰化酶(HDACs)参与。组蛋白修饰酶异常可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各

生命科学与人类疾病研究的重要模型_果蝇_万永奇

生命科学与人类疾病研究的重要模型——果蝇 万永奇, 谢 维* (东南大学遗传学研究中心,教育部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9) 摘 要: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生物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模式生物之一,它在遗传的染色体理论建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果蝇自身独特的优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它又在发育生物学、神经科学、人类疾病研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作出许多新的重要贡献。果蝇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是非常有用的模型。可以预期,随着研究手段的丰富及科学的发展,果蝇将作为一种理想的模式生物在生物医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模式生物; 果蝇; 基因组; 基因功能; 疾病模型 中图分类号:Q969.462.2; Q95-33 文献标识码:A Drosophila: an important model organism for understanding basic biological and human disease mechanisms WAN Yong-Qi, XIE W ei* (Genetics Research Center, Southeast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Developmental Genes and Human Disea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Nanjing 210009,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classical model organisms,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has been instrumental for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romosome theory of genetics. After 1970s, investigators take the unique advantagesof Drosophila to make many new finds in developmental biology, neuroscience and human disease research.Drosophila is a very powerful model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It may be anticipated that Drosophila willcontinue to be an ideal model organism and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biological and human diseasemechanisms greatl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model organism;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genome; function of gene; model for disease 文章编号 :1004-0374(2006)05-0425-05 1 研究历史与贡献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生物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模式生物之一,20世纪初,Morgan选择黑腹果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简单的杂交及子代表型计数的方法,建立了遗传的染色体理论,奠定经典遗传学的基础并开创利用果蝇作为模式生物的先河[1]。1927年,Morgan的学生Muller发现放射线可以导致遗传损伤和突变,从而可以进行人工诱变。20世纪30年代,Painter 和Bridges发表了果础。Lewis、Nusslein-Volhard与Wiesschaus由于在胚胎早期发育遗传机制的重大发现而获得了1995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2]。这些成就也反映了模式生物果蝇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表1)。 利用果蝇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历史悠久,对其染色体组成和表型、基因编码和定位的认识,都是其他生物无法比拟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果蝇的基因组操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果蝇中发展出一系列有效技术,许多这样的技术如今已应用到其 [3 ̄4]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24.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概述人类起源于古猿; 2、 说出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 3、 人猿同祖,说出人与猿的相似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 、知道人猿同祖,并说出人与猿的相似点; 2、说出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 难点:说出人和猿的相似点 教学过程 导入 述:人类是万物之灵,有特别发达的思维器官,能劳动,能制造工具……但是,人类与其他动物是否有关系呢?人类是怎样起源和进化呢?

述:目前人类对起源与进化的了解,主要依赖于对古猿化石的研究以及与现代猿猴的比较。 述:瑞典分类学家林奈首先把人归入哺乳纲灵长目,并认为人是灵长目中最高等的动物 问:在图中哪种动物和人最相似,亲缘关系最近? 述:黑猩猩属于类人猿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动物也属于类人猿? 人猿同祖 述:1963年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通过比较解剖法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 [资料]人与几种猿某些特征的比较,黑猩猩的表情,取食香蕉、吃白蚁 问:从以上资料你能找出人与类人猿相似特征? 讨论 (1)外部形态(牙齿) (2)生理结构(牙齿32枚) (3)分子生物学(染色体数目相似) (4)表情 (5)思维(使用工具) (6)胚胎学(孕期相近) (7)共同疾病 小结:

人与类人猿的相似之处说明:人与人猿亲缘关系最近,它们有共同祖先 述:现在人们挖掘的化石可以证有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述:埃及发现的古猿头骨化石被认为是人和猿的共同祖先的证据之一 思考:阅读80页第一段,找出埃及古猿头骨化石中牙齿的特征? 门齿小—似人 述:这说明人猿同祖 述:古人类学家认为距今七八百万年前,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变化开始向不同方向进化 述:在新生代第三纪、第四纪,地球上的地形、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先一些连绵不断的森林逐渐变得稀疏,空地越来越多,迫使一些古猿由树上生活转到地面上生活现代人类。 述:而留在森林中的那部分古猿则逐渐进化为类人猿 问:在进行过程中,人类祖先行走方式有何变化? (四肢行走——起立行走,人猿区别之一) 问:身体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 述:直立行走后,前肢从支撑身体和用来行走中解放同

表观遗传学简介及其与有关疾病的联系

表观遗传学及其与有关疾病的联系 刘松鹤 (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摘要:表观遗传学是指以不涉及到核苷酸序列的改变,但可以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进行遗传的生物现象为内容的生命学科。本文将细致的介绍表观遗传学所涉及的调控机制来加以对其了解,并将阐述其与有关疾病的关系。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疾病 Epigenetics and it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ease LIU Song-h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Life Sciences,Shandong Zibo 255000) Abstract: Epigenetics refers to not related to the sequence of nucleotides changed, but can be by mitosis and meiosis of genetic biological phenomenon for content of life science.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the meticulous epigenetics involves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to be the understanding, and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disease. Keywords: epigenetics, control mechanism, disease 引言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表观遗传变异的遗传学分支学科。表观遗传变异(epigenefie variation)是指,在基因的DNA序列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功能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了表型的变化。早在1942年的时候,C.H.Waddington就首次提出了Epigenetics一词,并指出表观遗传与遗传是相对的,主要研究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几十年后,霍利迪(R.Holiday)针对Epigenetics提出了更新的系统性论断,也就是人们现在比较统一的认识,即表观遗传学研究没有DNA序列变化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改变”。(1)表观遗传学涉及到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体重塑和非编码RNA调控等内容(2)。 1调控机制 表观遗传学通过DNA的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调控4种方式来控制表观遗传的沉默。(3)可以说,任何一方面的异常都将影响染色质结构和基因表达。1.1 DNA的甲基化 在DNA共价修饰中,最主要的是DNA甲基化,它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以及细菌中,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它由DNA甲基转移酶(Dnmt)家族以S一腺苷甲硫氨酸(SAM)作为甲基供体,将C转变为5一甲基胞嘧啶(5MC),在真核生物DNA中,5一甲基胞嘧啶是唯一存在的化学性修饰碱基。cG二核苷酸是最主要的甲基化位点。由于DNA甲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第三节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教材分析:本教材把人类作为生物界普通的一员,同样是从整个生物进化的角度来探讨人类起源和进化问题。因此,教材内容不仅注意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更加注意人类与其他动物的联系,期望帮学生建立这样的观念: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也是人类的“亲戚”;人类既不是大自然的特殊产物,也不是世界的主宰者,而是生物圈的普通一员,并与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类人猿与人的分化是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自然选择各自生活环境的结果。在教材内容的具体安排上,以讨论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而探讨由猿向人的过度及人与猿的标志;对人类的进化阶段进行简化处理,仅以各个进化阶段的体质特征、文化遗产及其主要代表为线索;对现代人种的划分点到为止。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1)列举和人类亲缘关 系最密切的动物。 (2)说出现代类人猿和现代人类的相似性和区别。 (3)简述森林古猿进化为类人猿和人类祖先的大致过程。 (4)简述人类进化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 (5)说出四种现代人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人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类人猿与人类有相似的特征。 通过教师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森林古猿进化为类人猿祖先的大致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 1. 类人猿和人类特征的比较。 2. 由猿向人的过度和人缘分界的标志。 3. 人类的进化阶段极其特点。 教学难点 1. 由猿向人的过渡; 2. 人类的进化阶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指导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自制投影图片、视频资料 - 101 -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教案课程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教案 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 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③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④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 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 关于人类起源的争论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在仍有许多问题是悬而未解的。在这方面你们都知道些 什么呢?想了解些什么呢? 各抒已见,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 人类的起源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说到人类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请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这方面材料。 叙述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相关资料和内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论观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观和唯心观点的斗争。 你们知道人类和类人猿共同祖先是什么呢? 倾听教师有关生物进化论与神创论的介绍,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交流: 1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 2、科学家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兰教关于人类起源的辩论 3、人类和类人猿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认识观察现代类人猿 指导学生阅读图书和观看录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索、回答,并补充。 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运动方式、捕食等方面大胆进行想像,并进行适当的补充。 观察几种现代类人猿图片和录像,结合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

人类进化的历程教案

人类进化的历程教案 课 件www.5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5835107.html,第二单元人类起源之谜第2课人类进化的历程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从古猿到人猿相别森林古猿的特征;南方古猿的特征从森林古猿到晚期智人在体质、使用工具方面逐步进化的表现,以及发展过程反映出的特点探究影响从森林古猿到晚期智人不断进化和发展的因素运用图片直观反映运用地图表明遗址列出表格横向比较人类在适应自然、征服自然过程中逐步演进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从人猿相别到智人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生存时间和特征探索人类进化的意义人类进化的集中反映是文化的进化探究人类进化的意义体质变化和人类文化发展物证比较人类进化与文化进化相伴随,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人类进化的进程。难点影响人类不断进化的因素及主要原因。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围绕“人类进化的历程”这个主题,用三个子目,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个方面,介绍“从古猿到人猿相别”“从人猿相别到智人”人类进化的粗线条发展过程;第二方面,介绍“探索人类进化的意义”画龙点睛,揭示历史探究的现实功能。本课内容与第一课一

样,历史久远,资料匮乏,但由于人类进化本身就具有神秘性和吸引力,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建议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工具,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人类进化过程的新发展,深入理解探讨人类进化的重大意义。本课引言部分由示意图和文字组成。示意图用形象的躯体形态勾勒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一方面,从古猿到人类的进化就是从四足行走到上肢和下肢分离、直立行走的发展过程;同时,脑形的变化揭示了古猿到人的脑容量的变化。文字部分是围绕“人类进化示意图”,用生动、细致的语言描述现代人与祖先的变化,并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人类是在不断进化着的。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正文内容之前,充分运用引言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用放大的、动态的图片或是投影演示人类的进化过程。问题一:现代人与祖先从体质上对比,有哪些变化?允许学生阅读引言文字内容,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问题二:现代人与祖先的差别说明什么问题?导致这样变化的因素是什么?人类是如何进化的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内容。第一个子目“从古猿到人猿相别”课文叙述了2300万年前~180万年前古猿的进化概况。由于古生物化石资料的缺环,从古猿到“能人”之前的进化链难以比较清晰地绘制出来,课文只选择了从古猿到人猿相别进化过程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环节,一个是森林古猿,一个是南方古猿,虽然不能确定二

人类起源与进化简说_吴新智

人类起源与进化简说 吴新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 关键词 人类进化 身高发展趋势 脑量发展趋势 现代人起源 笔者大体上按照时代先后介绍包括600~700万年前的原初人和撒海尔人的最早期的人类、地猿、南方古猿、扁脸肯尼亚人、能人、鲁道夫人、格鲁吉亚的化石人、东南亚的直立人、魁人和弗洛勒斯人、欧洲的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非洲的匠人、罗德西亚人。接着介绍中国的直立人(俗称猿人)的主要特征,并对中国其他人类化石作了简略的介绍。其后用具体资料说明人类进化早期身材逐渐增高,这种趋势停止于大约180万年,人类的脑量则一直存在着增大的趋势,后期增速更快。笔者还简单叙述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最后介绍关于现代人起源的争论,特别是从人类化石的形态,古文化遗物,古气候环境等方面的资料对中国现代人起源进行了讨论。 在19世纪中叶达尔文和赫胥黎论证人类起源于古猿时,已经出土的人类化石还很稀少,而且不被学术权威所认同。其后陆续发现不同时期的人类化石,使得人们逐渐对人类进化的历程获得越来越多的认识,越来越接受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而且为人类进化的历程勾画出越来越清楚的轮廓。 迄今所知最早的人类化石是2000年报道的非洲肯尼亚的原初人土根种的下颌骨、上臂骨、指骨、大腿骨和牙齿,以及2002年报道的撒海尔人乍得种的头骨。其年代估计都是600~700万年前,这可能是人类最初出现的时间。比这两批化石稍晚的有发现于埃塞俄比亚的580~520万年前的地猿族祖亚种,标本有下颌骨、锁骨、上臂骨、尺骨、指骨和趾骨等。440万年前有地猿始祖亚种,化石有头骨、下颌骨、胸椎、上臂骨、前臂的桡骨和尺骨、许多手骨、骨盆、大腿骨、小腿的胫骨和腓骨、以及许多脚骨。2009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全面报道了关于他的研究成果。其四肢骨骼的形态介于后来的人与猿之间,而偏于人类,但是大脚趾不像后来的人那样与其他四趾平行,而是像现代猿那样适合于与其他各趾相对,做抓握的动作,因此推测他们除经常在地面身体直立用两条腿行走外还可能在树上活动。(地猿复原骨架与复原图,见封二) 420~390万年前出现了南方古猿(南方古猿头骨化石照片,见封二),最早的是湖畔种,最晚的有粗壮种,可能在150~100万年前灭绝。两者之间有非洲种、阿法种、惊奇种、羚羊河种、埃塞俄比亚种、包氏种。他们出土于南非、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乍得,大体上可以归纳为纤巧型和粗壮型,头骨、骨盆和四肢骨形态表明能直立行走。早期的南方古猿身高有的不足一米,后期的较高。纤巧型的平均身高男女分别为151cm 和105cm;粗壮型男女分别为137cm和110cm。头骨包括两部分,即面骨和保护脑子的脑颅。纤巧型的脑颅比较圆隆,脑量较小,平均在450m L以下;粗壮性平均大于500mL。人类的牙齿包括前面的门齿和犬齿以及后方的前臼齿和臼齿。纤巧型的前齿大,粗壮型的小。粗壮型的后齿比纤巧型的粗大得多,表明粗壮型南方古猿的食物以植物为主,需要用咬合面较大的后齿进行研磨,而纤巧型则食物比较杂,还包括小动物的肉。与粗壮型比较粗大的后齿配套的是比较强大的咀嚼肌,其中的颞肌需要头骨有比较大的表面供其附着。在脑颅较小,能为颞肌附着提供的表面积不够的情况下,便在其男性头顶正中,像大猩猩那样形成一块片状的矢状脊,以扩大颞肌的附着面。比较强大的咀嚼力使得粗壮型的面骨比纤巧型的粗硕得多。 南方古猿非洲种和阿法种、羚羊河种的生存时代较早,时间上有重叠,惊奇种和埃塞俄比亚种,包氏种和粗壮种比较晚,也可能有一段时间与中期的其他南方古猿同时生存。在360~330万年前还有扁脸肯尼亚人与南方古猿同时生存。已经发现的扁脸肯尼亚人的化石包括基本完整的颅骨和上颌骨,他的面骨下部比南方古猿的较欠向前突出,所以被称为扁脸,也因此被一些学者认为比南方古猿可能更接近后来的人类的祖先,而所有的南方古猿分支可能都只有灭绝的命运。 在南方古猿还没有完全灭绝前,出现了人科的一个新属———人属。早期人属是能人,与南方古猿相比,其脑量大得多,多数个体的脑量男性和女性分别在700~ · 63 ·  自然杂志 32卷2期特约专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