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惠子(庄惠之交)

惠子(庄惠之交)

惠子(庄惠之交)
惠子(庄惠之交)

惠子(庄惠之交)

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为大哲学家庄子的至交好友。

惠子,可以说是庄子一生相伴的朋友和论争的对手。

惠施是庄子非常好的朋友,如果没有博学多智的惠施之砥砺,庄子是不可能在哲学思辨和对道体的领悟上达到如此惊世骇俗的高度的。所以惠施死后,庄子悲伤不已,认为再也没有可以跟自己辩论交流的朋友了。

学富五车

《庄子·天下篇》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足见其著书、藏书之多,是有文献记载以来最早的思想家之一。因为他的文章能够斡旋五个国家的兴衰,后人的“学富五车”典故即由此而来。另一说解释为:“其书五车”,是说他著的书有五车之多。

伯牙绝弦为子期

人之渐老,其言渐寡,这是常识。但庄子不到50岁,便不想开口讲话了。对此,《说苑·说丛》是这样记载的:“惠子卒而庄深瞑不言,见世莫可与语也。”

惠子者,惠施也。惠施死去,庄子便把自己的眼睛紧紧闭上,不观左右事,不讲前后语,而且将这种活法坚持了20多年。

20多年,不是个小数字。特别是,对庄子这样一个思如泉涌、文如汪洋的人来说,20多年不开口讲话,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但是,庄子做到了,而且做得那么自然,坚持得如此平常。

对于这一做法,庄子自有其理:“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意思是说,自从惠子死后,我就没有可辩论的对手了,我也就没有什么话可以说了。

庄子说:楚国国都有一个人,在鼻尖上涂抹上蝇翅般薄的石灰,让一名石匠把石灰削掉。只见这个匠石挥动斧子,如刮风般向那人的鼻尖削去。刹那,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只见那人鼻尖上的石灰被削得一干二净“而鼻不伤”,被削的那个人镇定自如“立不失容”。宋元王听说这件事后,心中痒痒的,想让这位石匠也把自己鼻尖上的石灰削去。石匠说:“我虽说能做这件事,但我的对手早已死了!”

庄子所言,告诉人们:不是对手,无法成功。以此表明:只有惠子,才是他辩论的对手;惠子死了,就无人“可与语也”,自己也只能“深瞑不言”了。

庄子不言20年,让人深明:真正的高人朋友,得之,可排冰吐华;失之,则当春凋悴。故,择友不可不慎。朋友,不在一时吃喝玩乐,而在久久两相关切。这样的朋友,平时,能共道德;缓急,可共患难。论而争,是为进、让思想碰出火花;定为一,是为成、让行为服从真理指向。这样的朋友,即便不在同处,照样可声同相应;哪怕从未谋面,同样可德合相亲。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3.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4.对“游濠梁”引发的辩论作出评价。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积累,准确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 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庄子和惠子的认知、态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阅读,通过提问感知文意 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用最简短的话说一下,在这个故事中,庄子和惠子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他们之间进行了一场辩论) 说到辩论,相信同学们对上学期年级的辩论赛还记忆犹新,在辩论赛上,双方辩手雄辩生风的英姿让大家倾倒,而千年前的这一场被后人誉为“史上最著名辩论”更有着说不尽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用现代的眼光来研究一下这一场辩论。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2.辩论双方是谁?(庄子,惠子) 3.正反双方的观点是什么?(正方(庄子):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反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惠子反驳庄子的观点后,庄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个句子中有哪些关键字词要提醒大家注意?(子,第二人称代词;安知,

怎么知道,疑问词) 那惠子如何反击?(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这一句有个一词多义的词,是哪个?(固,固然、本来;)这一句该如何理解 庄子的最后结论是什么?(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在问答提问中落实重点字词,理清文意) 二、深入理解双方观点 相信大家现在对文意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但是,作为一篇文言文,我们当然不甘心于只是把文意搞懂,还想要对文章有更深刻了理解,现在,就让我们来再次分析一下课文。先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请注意语气。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双方的语气。 2.六人小组讨论双方观点,最后定出小组支持庄子和惠子哪一方的观点。 3.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阐述小组观点。 4.正反双方自由辩论。 5.总结,初步归纳庄子的思想。(庄子崇尚自然,板书:庄子乐=鱼乐=万物乐——天人合一) 三、讨论交流 通过讨论庄子和惠子的辩论到底谁是赢家得出两人的思想差异。 1.讨论并自由发言 2.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要理解最后一句的意思,最后一句是庄子在回答惠子的“安知鱼之乐”,他回答“从濠桥上知道”,实际上是答非所问,偷换概念)板书:我知之濠上(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问)安知:怎样知道(庄子),怎能知道(惠子)庄子——诡辩。

论惠子及历物十事

论惠子及历物十事 引言: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动,导致了大量的“名实相怨”现象的产生。因此,如何处理名实关系以避免这种思想上的混乱,成了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成了诸子百家争论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此,便引发了名辩论争。参与名辩论争的学派和人物很多,但把“名辩”本身作为一种专门的学问来对待,并在逻辑学领域做出了独特建树的,主要是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和后期墨家。其中惠施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 一、惠子其人 惠施,战国时期宋国人,曾任魏相15年,深受魏惠王的赏识,他为魏国制定过法律。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据《汉书·艺文志》所载,惠施著有《惠子》一篇,但早已亡佚不可考。其言行及思想散见于先《庄子》、《荀子》、《韩非子》、《吕览》等先秦诸子的著作中,以及《战国策》等史料中。其中尤以《庄子》记述最完备。庄子与惠施交情深远,记录其与惠施的数次争辩以及惠施的主要名辩思想“历物十事”。 二、历物十事 据说当时有一位奇人名叫黄缭,询问惠施“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假思索,应对如流,“遍为万物说”。主要是有关宇宙万物的学说。可惜他的著作已经失传,只有《庄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个命题,即“历物十事”: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南方无穷而有穷。 今日适越而昔来。 连环可解也。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大到极点,再也没有什么比它大,就是大一,小到极点,再也没有什么比它小,就是小一。惠施从宇宙构成论的角度立论,认为宇宙的全体是无限大的“大一”,而构成宇宙中的万物乃至整个宇宙的,则是无限小的“小一”。 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没有厚度只有广度,虽然不能求体积,但是它的面却能无限延展到千里。换句话说,体积是无,面积是有,同一事物,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可以是无,也可以是有。这就形成了一种辩证的转换,有无并不一定要对立,有无也可以相辅相成。 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天和地是紧挨着的,山和泽是一样平的。《经典释文》引李颐云:“以地比天,则地卑于天,若宇宙之高,则天地皆卑;天地皆卑,则山与泽平矣。”在无限的宇宙面前,天地山泽的差距可以忽略掉,但在有限的范围内,这种距离是不能抹杀

初中《〈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知识梳理

初中《〈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选自《庄子》,作者是先秦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大师庄子,与老子并称,代表作《庄子》,又称《华南经》;庄子的思想渊源于老子,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老子“天道无为而自然”的思想,无论就理论的丰盈以及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来说,庄子都比老子高明。 【主题思想】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鄙视功名利禄的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轻松、闲适,在辩论中每个人都很认真但又似抬杠,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体现了庄子旷达的心境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文中的惠子力辩叫真又太过拘泥,庄子巧辩尚美而又超然。其中的“鱼之乐”是庄子内心愉悦的投射与外化。 【重点词语解释】 1、惠子相梁(做宰相) 2、或谓惠子曰(有人)(告诉) 3、庄子往见之(看望) 4、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都,京城) 5、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栖息)(竹实)(甘泉) 6、于是鸱得腐鼠(在这时) 7、鯈鱼出游从容(悠闲自得) 8、是鱼之乐也(这) 9、安知鱼之乐(怎么) 10、固不知子矣(固然) 11、子固非鱼也(本来) 12、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确定是) 【一词多义】 吓:仰而视之曰:“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动词,威吓,恐吓。 之:庄子往见之代词,代“惠子”。 是鱼之乐也助词,“的”。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助词,主谓句,取诵句子的独立性。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相:辅佐君主的人。这里是做宰相的意思。 例:惠子相梁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例句: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译文:在国都搜查了三天三夜。 (2)判断句: 例句:是鱼之乐也。 译文:这是鱼的快乐呀。 (3)省略句: 例句:惠子相梁,应为“相于梁” 【重点句子翻译】 1、夫远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文: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3、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4、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原文翻译】 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

庄子与惠子的关系

庄子与惠子的关系 《惠子相梁》中,惠子是一个醉心于功名利禄,并无端猜忌好友的小人,庄子狠狠地奚落了他;《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和庄子在场梁上游玩,并就庄子能否知道“鱼之乐”的问题发生辩论,可见两人是可以言谈往还的朋友。 庄子与惠子在认知的态度上,有显著的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着重知识论的判断。这不同的认知态度,是由于他们性格上的差异:庄子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 庄子与惠子,在现实生活上确实有很大的距离;惠子处于统治阶层,免不了会染上官僚的气息,这对于“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的庄子,当然是很鄙视的。据说惠子路过孟诸,身后从车百乘,声势煊赫,庄子见了,连自己所钓到的鱼也嫌多而抛回水里去。(《淮南子·齐俗训》)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惟一的契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晋人涂白垩,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真真挚之情。 庄子的话很深沉,也很动人,在整部《庄子》里都是少见的。可见,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那么,“惠子相梁”的故事完全是虚构的吗?也不全是。惠子可能确实比较热衷于功名富贵,但不大可能做出伤害朋友庄子的事来。

惠施十事

惠施十事 惠施“历物十事”解析 (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五)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六)南方无穷而有穷。 (七)今日适越而昔来。 (八)连环可解也。 (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十)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上面就是惠施的“历物十事”。它出自《庄子?天下篇》。惠施(约前370年—250年),战国时代人,曾在梁王时任相。他是名辩家代表人物,名家和儒、墨、法、道等学派都是当时名声显赫的学派。可惜他的著述流传下来的极少,现在能看到的仅有上述《历物十事》。《历物十事》也只是孤立的十个辩论命题,没有论证过程,也弄不清论辩时的背景,所以历来对它有各种不同解释,同时不少论者还给他加上诡辩论的罪名。本文拟对十事逐条加以解释,最后对惠施的思想略加评价。 ? (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什么叫最大?惠施首先给出一个定义:没有外延的东西叫最大。世界上什么东西没有外延?恐怕只有宇宙了。它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惠施凭借其天才的思辩已经猜测到空间的广延性,猜测到宇宙的无限性。这一点,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古文明中也是无与伦比的。 什么叫最小?惠施给出第二个定义。小到“无内”就叫最小。至于什么叫“无内”就值得研究了,所谓无内,一般理解为“虚空”,但虚空并非非物质,似乎说不通。解乏为“小到不能再小”,似乎又太笼统。还是距惠施稍后的另一位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讲得合理,他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可见事物不仅具有无限广延性,而且具有无限可分性,补足了惠施的不足。 这个命题目不仅接触到“无限”这个概念,而且进而提出“一”这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最早提出“一”的是希腊的毕达高拉斯,黑格尔对“一”作了全面深刻的发挥。什么叫“一”?简单地说,“一”就是“物自身”,除自身之外的事物都叫“多”。请看惠施是怎样推论出“一”的。 至大——大一—— 至小——小一—— 世界上千类万汇事物,其中每一事物(不论它至大还是至小),他自身都是“一”,某几种事物合成一类又是“一”,如此无穷地概括下去,又构成一个大宇宙,又是“一”。这里充分展示了惠施的逻辑抽象能力,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网络状的、非常有序的大千世界。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21 《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_7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对庄子、惠子二人的争辩作出评价。 3、学习庄子的机智、风趣、巧妙的论辩技巧,培养学生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喜怒哀乐。 教学重难点 1、对庄子、惠子二人的争辩作出评价。 2、学习庄子的机智、风趣、巧妙的论辩技巧,培养学生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喜怒哀乐。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1)知识引入 (2)检查预习 (3)整体感知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明确: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为什么坚持认为鱼是快乐的?

答: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断定鱼“乐”是理所当然的事。 3、庄子为什么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 答:庄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采用反问的方式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论“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鱼”,足见庄子的机智。 4、庄子是如何摆脱惠子的追问的? 答: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回转话题,偷换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机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庄子的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5、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 答: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6、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场辩论谁更胜一筹”的话题,细致分析二人辩论过程,感受其辩论智慧。 问: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却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

庄子与惠子知识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二、作家作品: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外篇中《秋水》。庄子的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想象丰富,汪洋恣肆,善用譬喻,活泼风趣,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好友。 三、内容把握。 本文通过写庄子、惠子在濠梁之上关于“鱼之乐”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境界。(即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 四、课下注释。 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 鲦鱼:一种白色小鱼。 安知:怎么知道。安,如何、怎么。 固.不知子也:连词,固然。 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 全.矣:完全、完备。 循其本: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 既已:已经。 五、课文翻译。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肯定的了。”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六、问题探究。 1.诵读指导。 ①第一句要读出庄子悠然自得、愉悦的语气。 ②第二句是无疑而问,显然惠子认定庄子不可能知道“鱼之乐”,要读出问中带 着肯定,甚至是有意刁难、咄咄逼人的语气。 ③第三句,庄子不正面回答,而是以问对问,要读出庄子针锋相对但又从容不 迫的语气。 ④惠子前半句是一个让步,后半句则以庄子的逻辑发起气势汹汹的反攻,最后 “全矣”则表现出一种胜券在握的得意,要注意读出语气的变化。 ⑤最后一句,庄子依然不正面回答,而是将辩论拖回原点,然后巧妙地偷换概 念,一击制胜,语气依然是缓和、冷静、从容。

辩者21事

辩者二十一事命题内容 这些命题是: 1:卵有毛; 2:鸡三足; 3:郢有天下; 4:犬可以为羊; 5:马有卵; 6:丁子有尾; 7:火不热; 8:山出口; 9:轮不辗地; 10:目不见; 11:指不至、至不绝; 12:龟长于蛇; 13: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 14:凿不圉枘; 15: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16: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17:狗非犬;

18:黄马骊牛三; 19:白狗黑; 20:孤驹未尝有母; 2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命题意义 这些辩者为了坚持名家的正名思想并反驳别人对名家的非难,当时曾以这21个命题与惠施提出的"历物十事"相互呼应,互相论证,竟至"终身无穷"的境地。辩者对其中的每一个命 题均提出过具体的论述和较充分的理由,但这些资料没有被保存下来。这些命题的提出和辩论,对当时名辩思想的发展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1:卵有毛 《庄子·天下篇》:“卵有毛。”解者云胎卵之生,必有毛羽,谓毛羽之性已具于卵中也。翻译:名家(诸子百家之一)说蛋有毛,其推理是,蛋能孵化出有毛的鸡鸭,所以蛋是有毛的。 2:鸡三足 “谓鸡足一,数足二,二而一故;谓牛羊足一,数足四,四而

一故五。牛羊足五,鸡足三,故曰牛合羊非鸡。”释义:名家说鸡有三只脚,理由是,除两只脚外,再加上“鸡足”这个名称,所以得三。 3:郢有天下 郢是楚国的都城,只是天下的一小部分,名家却说它包含了天下。其理由是,郢为“小一”,天下为“大一”,“小一”虽是“大一”的一部分,其实却包含了整个“一”的要素,所以说郢有天下。4:犬可以为羊 名家说犬也可以是羊,理由是:事物的名称由人而定,与实际事物并非浑然一体;郑国人将未曾雕琢的玉叫“璞”,周人却将没有风干的老鼠肉叫做“璞”,也就是说,玉石也可以是老鼠肉,那“犬”这个名称当然也可以指羊了。 5:马有卵 马是胎生,禽是卵生,可名家却偏说马能生蛋。惠施的理由是:万物本质是同一的,胎生的马与卵生的禽都是都是物,所以马也可以有蛋,或者可以卵生。 6:丁子有尾 丁子,是楚国人对青蛙的称谓。人人皆知青蛙没有尾巴,可名家偏说青蛙有尾巴,理由是:青蛙的幼虫蝌蚪是有尾巴的,可见青蛙原本是有尾巴的。 7:火不热; 火为名,热为实。“火”字不是热的;如果“火”字很热,人说“火”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教学设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知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重点】 感知庄子和惠子的不同,理解的庄子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音频朗读文件。 【教学过程】 一、听读课文 (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二、疏通文意

(一)学生齐读课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1.重点字词理解。 于:在 梁:桥 是:这 之:结构助词的 乐:快乐 安:怎么 固:固然固:本来 之: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 全:完全、确定 2.学生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二)教师范读课文。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重点字词理解。 循:遵循、沿袭本:最初的话题汝:你 云者:如此如此既已:已经之:它指鱼之乐 2.学生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译文: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三、整体感知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到了濠水时才感到鱼的快乐,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的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明确:(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四、合作探究 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1.庄子。 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

《庄子》故事两则导学案

20 《庄子》故事两则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惠子相.梁( )/其名为鹓.雏.( )( ) /非醴.泉不饮( )/鯈.鱼( )鸱.得腐鼠( )濠.梁之上( ) 2.《<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庄周,是(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课内达标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惠子相.梁( )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3)于是 ..鸱得腐鼠( ) (4)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5)是.鱼之乐也( ) (6)安.知鱼之乐( ) (7)子固.非鱼也( ) (8)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 (1)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2)夫鹓雏发于.南海( ) (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 (4)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5)万钟于.我何加焉( ) 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 A.仰而.视之。|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B.是鱼之.乐也。| 我知之.濠上也。 C.于.是鸱得腐鼠。| 今有人于.此。 D.其.名为鹓雏。| 曾益其.所不能。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庄子来,欲代子相。 (2)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腐鼠,讽刺了惠子的目光短浅。 B.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是借讲故事来讽刺了惠子,收到既尖锐痛快而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C.庄子向惠子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即无心于功名利禄,更不屑于争夺他的相位。 D.从文章中可看出惠子是个醉心于功名利禄且心胸狭窄的人。 8.填空。 (1)《惠子相梁》一文中比喻巧妙贴切,“鹓雏”比喻,“鸱”比喻,“腐鼠”比喻。庄子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是。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通过这场辩论我们可以看出:注重美学上的观赏,能够以超然物外的态度来观赏事物的美;而注重知识上的判断,认为每个人都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扩展阅读 (一)不龟手之药① 选自《庄子·逍遥游》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②,我树之成而实五石③。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④。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⑤。非不呺然大也⑥,吾为其无用而掊之⑦。”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⑧。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⑨。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⑩,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予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注释]①龟(jūn):通“皲”,皮肤受冻开裂。②瓠(hù):葫芦。③树之成:将这颗种子栽种并长大。实:结果实。石(dàn):古代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市斤。④此句意思是,这个大葫芦虽然很大,但软绵绵的,连水都不能盛。⑤瓠落:又作“廓落”,很大很大的样子。无所容:没地方放。⑥呺(xiāo)然:大而中空的样子。⑦掊(pǒu):击碎。惠子讲这个故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⑧夫子:先生,称惠子。⑨洴澼(p íng pì):漂洗。絖(kuàng):通“纩”,絮或丝绵之类。⑩鬻(yù):卖。?越:指越国。难(nàn):发难,挑起战争。?裂地:分割土地。封:封为王侯。?樽(zūn):一种形状像酒樽、缚在身上用来凫水的东西,俗称腰舟。?蓬之心:即心窍不通。蓬,蓬草,弯曲不直。也夫: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 (2)请买其方.百金( ) (3)以说.吴王( ) (4)吴王使之将.( )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以.盛水浆( ) (2)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知识点归纳

《庄子二则》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常考知识盘点 1.资料链接 (1)文学常识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于《庄子》一书中。《庄子》,道家经典之一,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熔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是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2)背景材料 庄子和他的好朋友惠子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忱。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将主观的思想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庄子的所谓“真”。他们俩常在梧桐树下谈论学问,或往田野上散步。文中这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自《秋水》。 2.文章中心概括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展现了二人不同的认知态度,同时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他“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3.写作特点 (1)采用对话的形式。本文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将这场论辩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论辩,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却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论辩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感染。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古今异义 ①循.其本 古义:追溯今义:遵守;依照;沿袭 ②安.知鱼之乐 今义:安全 (2 ①之:子之.知鱼之乐(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是鱼之.乐也(助词,的)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指“鱼乐”)②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副词,固然) 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 ③全: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肯定) 全.石以为底(整个的)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惠子相.梁 相:原意为宰相,文中指做宰相 (4 ①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鯈鱼在河水中游得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③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译文: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④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肯定(是这样)! ⑤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你说‘你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 (5)问题探究 ①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答: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

庄子与惠子游练习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知识点复习及阅读练习 解释加粗的词。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 ) 鱼之乐也。惠子日:“子非鱼,安( )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 )不知子矣;子固( )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 )矣!”庄子曰: “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 )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外篇中的《》,标题是编者加的。 二、字词积累 1.古今异义: 安知鱼之乐。(古义: 今义: ) 2.一词多义: 固:①我非子,固不知子矣(___词,) ②子固非鱼也(____ 词,) 之: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___词,)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__词,) ③我知之濠上也(____,_ ) 3.文言句式: 是鱼之乐也(____句。...也.”,表_ ) 三、文章理解及分析 本文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而展开的论辩,表现了庄子的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的思想。 四、默写重点句子 1、庄子提出观点的句子是: , 。 2.惠子用“以子这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驳斥庄子的句子是, ; , ! 中考演练 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完成后面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固:。 (2)请循其本。循: 。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之: 。 2.翻译下列句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3.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 4.请概括《庄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 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文,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 争论不休。下面是其中看法之一: 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请你对谁是胜者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 庄子与惠子 》教参精解与中考模拟试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一、教参精解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译句: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句解:开篇点出人物、地点、事件——庄子与惠子游玩于濠水上的桥上,文章由游玩引出论辩。 2、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句: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句解:“出游从容”的鱼是快乐的,这是庄子愉悦心境的反映,表现出他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追求。 3、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译句: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句解:庄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采用反问的方式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论“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鱼”,足见庄子的机智。 4、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句: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句解: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进行了推理,语言严密,很有逻辑性。 5、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译句: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句解:重点庄子是如何摆脱惠子的追问的? 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回转话题,偷换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机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庄子的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二、素养提升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主要由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构成。二人反复辩难,最后几近于说绕口令,而这正是故事的趣味所在。 2.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 (2)跳出故事本身,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也有赢的机会,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以上这些不必深究。 三、文意理解辨析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文写了一场轻松风趣的对话,惠子力辩,拘泥于事物的真实性;庄子巧辩,超然于事物之外。 B.庄子从鱼儿自由活泼的生命状态中,由衷地感到了愉悦,他坚持认为鱼儿快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情的反映。

惠子的历物十事

惠子的历物十事 惠施,战国时代宋国人,曾经做过魏惠王的相,与公孙龙并称为名家学派的代表。其生平行事散见于《庄子》《国策》《吕氏春秋》等书中。《庄子〃天下篇》保存了惠子的十个命题,是现存探索惠子思想的主要材料。 《庄子〃天下篇》,有所谓的“历物”十事,即十个主要的论点。 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大一”是说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说物质最小的单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内部。“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给无限大、无限小下了准确的定义。“大一”与“小一”的概念是惠施从宇宙构成论的角度立论,简言之,宇宙的全体谓之“大一”,构成万物乃至整个宇窗的谓之“小一”。惠施认为,宇宙的全体是无限大的“大一”,而构成宇宙中的万物乃至整个宇宙的,则是无限小的“小一”。 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这是前一命题在几何平面上的运用。“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无厚”即“无内”、“无形”,是指“小一”。所谓“无厚不可积也”,是说“无厚”、“无内”、“无形”的东西相加,仍然等于“无厚”、“无内”、“无形”,此为避辑上的“不可积”;所谓“其大千里”,是说“无厚”、“无内”、“无形”的“小一”事实上积成了“其大千里”,然而又不止千里,宇宙万物乃至整个宇宙(“大一”)都是“小一”积成的(《经典释文》引司马彪云:“苟其可积,何但千里乎”)。 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经典释文》引李颐云:“以地比天,则地卑于天,若宇宙之高,则天

地皆卑;天地皆卑,则山与泽平矣。”其说至确。这个命题是以至大无外的“大一”作为前提的,在无限的“大一”即宇宙面前,天(假定有一个有限的空间)和地一样低,山与泽一样平。用无限大除任何数都等于零,在无限的宇宙下面,一般的差距自然就看不见了。 这个命题带有诡辩的性质。在无限的空间,可以“略掉”天地山泽之间的差距;但在有限的范围内,天毕竟比地高,山并不与泽平,这种差距还是不能抹杀的。后期墨家认为同样高度叫做“平”,《墨子〃经上》说:“平,同高也。”而惠施反驳说:“天与地卑(“卑”是接近的意思),山与泽平。”因为测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样。站在远处看,天和地几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顶上的湖泊边沿看,山和泽是平的。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宇宙是无所谓中心的,每个人看到自己的上空最高,而四周都低,不过是一种错觉。宇宙没有中心,所以任何时候都可以说太阳当中,也可以说太阳已经斜了。世间万物无时不处在变化之中。所谓“物”的“生死”并非单指生物的生和死,而一切“物”的生存与灭亡,即物的转化。任何物其生成发展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向灭亡转化的过程,所以说“物方生方死。” 五、“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同”就是事物的共性,统一性:“异”就是事物的个性,特殊性。“大同”和“小同”是属与种的关系,同属事物有其共性,同种事物也有其共性,两者不一样,惠子谓之“小同异”即小的同和异。世间万物有其统一的共性,这就是“毕同”,又有其各不相同的个性,那就是“毕异”,惠子谓之“大同

庄子与惠子的故事

(一) 在庄子高谈阔论之后,惠施出现了。他对庄子说,你总是这么海阔天空地穷扯,其实很多东西是大而无用的。 惠施振作精神说道:“魏王给我一些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了,长出了葫芦。葫芦大着呢,可以装下五石重的东西。可是用它装水,我提不动;把它剖开了盛水吧,这个瓢又大又平,怎么盛水啊没办法。我只好把砸碎了。你说又能怎样呢” 听了惠施一番“葫芦”论,庄子知道是冲着《逍遥游》来的,于是特意叹了口气:“你啊,不善于大作为呵。既然有那么大的葫芦,它的浮力一定不小,你何不挎上它,当成船,它可以带着你飘流江湖,何其优哉也。”末了,还不忘捎上一句:“你只有蓬实一样卑小的胸怀,迂腐狭隘呵。” 惠施姗姗而去,隔了二天又找上来了。他看到庄子在修剪树枝,来了灵感,幽幽地说到:“我有一棵樗树,树干粗大,但是纹理不好。小枝呢,又卷曲而不中规矩。没有一个木匠愿意把它当成材料。大而无用的东西,总是要被人弃去的啊。” 庄子又叹了一口气:“你啊,有那么大的一棵树,却不能用,真可惜了。要是我呢,我就把它放在‘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我就可以在树荫下清清爽爽地读书吟诗,或者干脆睡个好觉,没听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吗” (二) 庄子妻死了,作为朋友的惠子前往吊唁,可是看到了庄子正在蹲着击打着脸盆唱着歌。 惠子可真的生气了,说道:“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不亦甚乎”再加“!”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也太不象话了。”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呵,该老先生居然能够说出一通道理来:“生死如春秋冬夏四时的变化,我却为之伤心,不是不通天命吗” (三) 与庄子争斗了一辈子的惠施终于认栽,先于庄子离开了人世。庄子有没有去吊唁,不得而知。不过有一天庄老先生兴之所至,带着几个门生施施然走到惠施的墓前,弟子们都知道老师必有高论,纷纷拿出随身的笔记本。 庄子果然开讲了。他说:“楚都郢有二匠人,干活之时有泥浆落在一匠的鼻尖上,欲待擦试,另一匠说声我来也,运斧如飞砍削过来。你们说,后果如何”庄子问。 他回头看去,弟子们都紧闭双目,他们早就读过寓言《熊的帮助》,主人鼻子上的苍蝇赶跑了,主人的脑袋也成了泥浆,这不是明摆的事吗 “唉。”庄子常常这样叹气。他自顾自说了,匠人直视斧子削过,然后摸一模鼻子,泥浆没了,鼻子无伤。 “呀!”弟子们说。 “后来呢,一个宋人找到这个飞斧削泥的匠人,请他再表演一次。匠人对他说:‘我有此绝招,可是我的伙伴却不在了。”说完这句话,庄老先生又施施然走了。 弟子们有的听懂了,知道老师是在说自己和惠施的亲密关系; 有的知道,老师是在感慨人生得一知己之难; (四) 后来惠施死了,庄子感慨良多:施已死,尘世间再无可说话之人了。 庄子问徒弟,吾死后将何以安葬 徒弟答:将师傅风光大葬。 庄子说:不必,将吾抛尸荒野即可。 徒弟:缘何 庄子:吾以天地为棺材,以万物为陪葬。此即为天地间最豪华之葬礼了。 徒弟:如尸被物叼去,可奈何

庄子故事两则同步练习试题及答案

庄子故事两则同步练习试题及答案 20《庄子》故事两则邱孔龙 5分钟训练(预习类练习,可用于课前)1. 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⑴.南方有鸟,其名为?g?R() ⑵.非 醴()泉不饮⑶.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⑷.?() 鱼出游从容答案:⑴yuān chú ⑵ lí ⑶ háo liáng ⑷tiáo 2. 解 释下列加点字⑴.惠子相梁⑵.非梧桐不止⑶.是鱼之乐也⑷.安 知鱼之乐答案:⑴.做宰相⑵.栖息⑶.这⑷.怎么。 3.《〈庄子〉故事两则》节选自《庄子》是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家经典之一,庄子即,国时期宋国蒙人,家。答案:《庄子?秋水》庄周道庄周战哲学课中10分钟(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下列加点字 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国家) B. 发 于南海,而飞于北海(于:在) C.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D.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全:完全,确定是)解析:本题A项中“国”应理解为“国都”,B项“于”是“向、到”之意,C项“吓”应解释为“吓唬”。D项解释正确。答案:D 3. 一词多义4. ⑴于发于南海()于是鸱得腐鼠()⑵固子固非鱼也()我非子,固不知子矣()解析:一词多义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平时要注意积累辨析。解答本题时,根据该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其作用来理解,该词的含义应能将其前后的词语连接起来。答案:⑴ 于:介词,引出动作处所,从。于:介词,在⑵ 固:副词,本来。固:副词,固然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于是鸱得腐鼠 B.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C.请 循其本 D. ?g?R过之解析:本题中A项中“于是”在句中并非一个词,而是一个介宾短语,这个短语是由介词“于”加上代词“是”构成,可译为“在这时”,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作为表承接关系的连词。答案:A 4.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人恒 过然后能改 B.惠子相梁 C.庄子来,欲代子相 D.我知之濠上也解析:本题中有三项属于词类活用,A、B、C三项中加点词语都是名词用作动词,A项中“过”由名词“过错”变为动词“犯过错”, B、 C选项“相”由名词“辅助君主的人”变为动词“当宰相”,只有D项是一般用法。答案:D 5. 庄子见了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施,用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