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客家古邑,人文龙川——客家文化

客家古邑,人文龙川——客家文化

客家古邑,人文龙川——客家文化
客家古邑,人文龙川——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2000多年来,客家人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客家人不仅没有走向没落,而且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其核心就是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其中,广东省的龙川县建县已2224的历史,见证客家文化的源远流长。

一、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文化溯源于秦朝。

“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2000多年前,秦始皇派赵佗平定、治理岭南,赵佗所带去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北方人向岭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不久,中原地区发生了阵胜、吴广的起义,赵佗所统属的那批来自中原地区的秦朝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只好无奈地滞留在岭南地区安居生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人及其子孙后代便名符其实地成为做客他乡之人。秦朝之后,又由于历史上多次较大的战乱、饥荒、灾害及一些王朝官吏腐败迫害民众的原因,中原地区又有不少人辗转南迁,并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1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由秦朝开始从中原大批南迁,也把中原地区的文化带进了南方地区,并与南方地区的土著文明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二、客家文化的特征

(一)独特的客家话

没有“客家话”,就不会有“客家文化”!能使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客家人产生共鸣的,便是“客家话”。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在其《种族的品性》中说:“客家人原出北方,他们的方言,实在是一种官话,像中州河南的话。”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说:“广东称客籍,以嘉应诸县为宗,大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以此为证,客家话确系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客家话与广东的另外两种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相比,是最接近普通话的。用客家话来念书面文字时,北方人也能基本听懂。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据考证,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今天的客家话又与标准的普通话有很多相近之处。因此,客家话可以说是以唐宋汉语为基础,以百越土语为辅助的一种语言共同体。在异地,客家话是客家人身份的标志,是客家人联系的重要纽带。

(二)客家文化的精神

客家人具有刻苦勤俭、开拓进取、重教崇文、念祖思亲、爱国爱乡的精神。历史上,南移的客家人每到一地,要在异地求生存、求发展,必须聚族而居,集中力量,并要有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决心和智慧,才能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或是自然环境抗争,做到和睦亲邻。所以,客家人养成了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和开拓进取精神。

南越大地贫瘠,山高林密。客家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读书入仕,或是经商致富,这也许是客家人以前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所以,客家人很重教崇文,非常重视教育。

客家人讲究落叶归根,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会表现出对原有文化、故土、人情的眷恋。所以,客家文化中具有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具有浓厚

的爱国爱乡热枕和精神。

(三)很特别的人文景观

客家先民的南迁,是中原的汉人与迁徙地土著长期斗争而又走向团结的过程,其漂泊流离的经历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迫使客家人既要学会保护自己,又要懂得团结当地土著人。

当年客家人从中原来到南越不毛之地,所以,客家民居是很特别的一道人文景观。其中,客家围龙屋便是我国著名的民居建筑。据传,当初由北往南迁移来的客家人,为避当地人的骚扰,出于防御的需要,建起了围龙式围屋,在外横屋前后建碉楼,碉楼往往高出堂屋一层,故又称之为“四角楼”或“四碉楼”,并且朝外不开窗,只有一个大门,晚上紧闭,遇到攻击,几百户人家一起自卫。此外,还有土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多杠楼等都体现了中原宫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等建筑风格,反映了客家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变迁,风格独特,是中国民宅建筑瑰宝,堪称世界建筑一绝。

客家人爱歌亦能歌,客家山歌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风格,又受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体现了客家人的艺术成就。“要唱山歌只管来,拿条凳子坐下来;唱到鸡毛沉落水,唱到石头浮起来。”客家人以歌解乏、抒情、言志,这也是中华民族一道很独特的人文景观。

(四)特色饮食文化

客家人的在颠沛流离的迁徙生活和艰苦创业中,把中原的饮食习惯与当地的饮食制作和烹饪方式相融合,形成了自己优秀独特的客家饮食文化。

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而这又与客家人以往的经历、生活水平和习惯有关。首先,因为以往客家人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其次,客家人因长期粮食不足,多数人家长年累月顿顿稀饭,而且水多米少,菜咸既适合送粥,又增加体内盐份;第三,山区草木多,客家人觉得火候烹得越到食物越香。

继承和发扬客家文化,于国于民于家都有利

为弘扬客家文化,发扬客家精神,增进海内外客家人的团结,促进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不少客属有识之士一直积极探索和实践这种目的和要求的载体,世界各地都成立了大大小小各种血缘、地缘、族缘和业缘的客属社团和组织。其中,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华人盛会之一,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各国各地区客家人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

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客家地区对外交往的频繁,客家文化已经走出了山门,走向了世界,这是客家人的骄傲。

广东省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3年数据洞察报告2020版

广东省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3年数据洞察报告2020版

序言 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数据洞察报告从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现状、趋势变化。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现状及发展趋势。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 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数据洞察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数据洞察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提供必要借鉴。

目录 第一节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现状 (1) 第二节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指标分析 (3) 一、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现状统计 (3) 二、全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现状统计 (3) 三、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全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比重统计 (3) 四、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同全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河源龙川县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指标分析 (7) 一、河源龙川县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现状统计 (7) 二、全省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河源龙川县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全省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河源龙川县第三产业生产总值(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河源龙川县第三产业生产总值(2018-2019)变动分析 (8) 六、全省第三产业生产总值(2017-2019)统计分析 (9)

客家文化调查报告

寒暑假对客家文化的调研报告 姓名:班级:2013(1)班学号:2013123668 调查时间:2014年—2015年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范围内 调查方式:通过实地走访、询问、网上查找资料 调查目的:为了增强保护客家文化意识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客家的起源,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分别是: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每三次大迁徒。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清兵入闽,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

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保留程度的调查报告

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保留程度的调查报告 10级工业工程2班叶洁冰 201041108220 风俗习惯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所以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对于研究这个地方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保留这么一种无形的财产,是我们作为人类对历史的尊重跟保护。 为了了解梅州客家地区的风俗习惯保留程度,也为了以后更好的保留我们客家的无形资产,所以做了以下的调查。主要是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的形式。为了使调查更具有说服力,我分两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于90后的新生代,实地访问是对于老一代的访问,了解。从而归纳总结客家文化的保留程度。 一、梅州客家的风俗文化的来源。 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汉族文化历史悠久,

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而对于客家而言,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梅州客家风俗,既有对中原古风俗的承传,也有在辗转迁徙中的吸收。此外,梅州客家人由于多住山区,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与自然斗争以及与原地居民共同的生活交往中,有所创造,最后,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习俗。同时,梅州是著名的侨乡,梅州客家文化习俗又融合了一些南洋岛国和西方的文化。所以,梅州风俗除有中原、山区特色外,还有一些海外风情的内

龙川概况

龙川概况 龙川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处于东江和韩江的上游,她东连梅州、汕头、西靠韶关,北接江西,南近珠三角。龙川人口100万,辖24个乡镇,下辖352个行政村(居民委员会)。面积方圆3089平方公里,地形南北高、中间低,境内山地占全县总面积49.2%,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县。全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1.0℃。 龙川的交通十分便利。古时龙川在秦汉时就已经是以水路交通形式为主的联系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今日龙川国道205线、省道1920线、河梅高速以及未来的昆汕高速贯穿全境,河龙高速连接惠河高速;京九、广梅汕铁路在这里交汇,华南地区最大的编组站也设置在这里,龙川由此融入了珠三角“三小时生活圈”。从全国各地出发,都能到达龙川,而从龙川返回,又可到达全国各地;从广东省的任何一个县出发,一天之内都可到达龙川,而从龙川出发,一天之内又可返回全省各地。 龙川作为赵佗的“兴王之地”,素有“秦朝古镇、汉唐名城”、“珠江东水开端、岭南古县第一”的美称,是广东省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客家地区最古老的县,至今已有2230年的历史!是千年古县,广东的四大古县之一(龙川、番禺、揭阳、博罗),是中央苏区县,还是一个现代化的生态环保城市,风光秀丽,青山环抱,碧水城市,是人们安居创业的风水宝地,更是一个新兴的投资置业城市,商机勃发,优越的环境使外来投资者纷至沓来,成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一方热土。

龙川的由来,传说在盘古开天地时,命造物主在岭南凿西江、北江和东江,不巧打了个喷嚏把东江给忘了。于是方圆赤地,民不聊生。轩辕黄帝闻讯,亲驾七彩云到南海龙宫拜见龙王,龙王令二龙子穿地八百八十里破土而出,掏出神犁造了东江……人们为了纪念龙子,就将龙子穿地而出的地方取名“龙穿”(龙川)。同时,龙川山水的整体形态,也令人产生龙的联想。若我们从空中俯瞰龙川大地,您肯定会惊奇地发现,其东部有龙台山和狮子山拱卫雄踞,西边有白马山和金鸡山守望相助,北有嶅山和马枯山巍然耸立,群山相连,壮观奇伟,就好像三条蛟龙护卫着龙川盆地,而穿行于山间的寻乌水、定南水、贝墩水、浰江以及东江干流,就犹如龙之五爪。因此,民间有三龙入川的传说。龙是华夏的图腾,既能深潜湖海江河,又能雄视大地遨游于天空,它不但至伟至尊,威势赫赫,而且善解人意,逢旱播雨,是福佑吉祥的象征。 龙川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们在此渔猎耕织,繁衍生息。龙川置县建制则开始于秦始皇三十三(公元前214)年,秦在平定百越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而南海郡下就设了龙川县。当时龙川管辖的范围比今天的河源市还要大得多,足足有20000平方公里,包括了今天的河源、惠州、五华、兴宁、新丰、江西的寻乌以及汕尾市的部分地区。它的首任县令就是后来统一岭南、被汉高祖封为南越王的赵佗!赵佗是河北省正定(真定)县人,19岁就获赐护驾御剑随秦始皇出巡。 公元前219年,年仅23岁的赵佗被封副帅随主帅任嚣率领50万大军平定百越,之后,为稳定军心,“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可其万五千人”。组织如此庞大的一

客都梅州民风民俗

客都梅州民风民俗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建筑材料有沙、石、土、瓦等。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

龙,在兴宁花螺墩罗屋就有一座6围的围龙屋。在建筑上,围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围龙屋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如今,客家人已走出封闭的围龙屋,走出狭窄的山门,走向辽阔的世界,围龙屋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一种独特的景观。现在梅州市保留下来的围龙屋,仅在梅州城区和城郊40公里内,就有几百座。 以下是梅县围屋的介绍: 梅县“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它的建筑和设计艺术之独特,给这个侨乡带来了浓郁的乡土风情。人们说,梅县“围屋”充满着客家人的“客味”。“围屋”是由一座弧形或方形的辅助建筑群,象城堡一样将主体住宅包围着的建筑。屋内布局“三堂四廊,十厅九井”:进深三座高堂,以天井和屏风墙隔开;横向是四排住房和过厅,错落有致;后面由一排排列成半圆形的房屋围成天井,叫花头。屋内房间数十间,可以住上几代数十口人家。整个“围屋”

广东省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3年数据研究报告2020版

广东省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3年数据研究报告2020 版

引言 本报告针对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现状,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家展示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现状,趋势及发展脉络,为大众充分了解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提供重要参考。 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数据研究报告对 关键因素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等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报告力求做到精准、精确、公正、客观,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得出。相信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数据研究报告能够帮助大众更加跨越向前。

目录 第一节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现状 (1) 第二节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指标分析 (3) 一、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现状统计 (3) 二、全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现状统计 (3) 三、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全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比重统计 (3) 四、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同全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河源龙川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指标分析 (7) 一、河源龙川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现状统计 (7) 二、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河源龙川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占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比重统计分析.7 四、河源龙川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河源龙川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2018-2019)变动分析 (8) 六、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2017-2019)统计分析 (9)

客家文化公园简介

客家文化公园简介 客家文化公园位于市中心城区腹部,由马古山和麒麟山两条小山脉从北往南平行走向构成,占地面积148万平方 米。通过国际招标,由澳大利亚IAPA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中标,设计主题为“展示客家古邑文化,弘扬客家人文精神”,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入口广场、“河之源”瀑布、历史阶梯、客家迁徒雕塑(浮雕、雕刻)、孙中山塑像、规划展览 管、图书馆、观景阁、生态湖、樱花园和社会公德林等。 为了高质量建设好公园,按照市委书记何忠文、市长彭建文、副市长李扬达的要求,专门聘请了华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主任李敏等6位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为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把脉。公园建设采取 “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的方式。2010年11月,为迎接世客会在我市的召开,拉开了客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序幕。目前 已完成公园一期工程即中山雕像以南景观工程11万平方米的建设。 该景观工程有四大亮点: 一、构建了河源地标,即孙中山先生塑像与两颗高大的英雄树(木棉)融为一体的构图。 二、气势宏大的历史阶梯,包涵了60米宽的230级台阶和反映客家人文历史的雕塑、浮雕、雕刻的画卷,其中迁 徒中喂奶的客娘,体现了伟大的母爱精神,大文豪与骏马的铜像,体现了客家人的崇文重教精神;艺术化 的篆体“客”字水池,象征着客家人漂洋过海闯世界的艰苦创业精神。 三、“河之源”瀑布,6米宽15米高,勾画了“河源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十五尺”的景观。 四、“春夏秋冬花不落”的园林绿化,樟树、桂花等100多钟乔木灌木构建了华农林学院的教学科研基地。 二期工程即中山铜像以北景观工程28万平方米,实行代建制,由市代建局负责,于2013年1月开工,二期第一阶段 景观工程于2013年底正式完工并对外开放,二期第二阶段景观工程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约60%,计划今年年底前完 由市城管局牵头负责的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客家文化公园。东边30平方米的山体植树绿化工作,2013年已完成10万 平方米“公德林”景区的社会化植树,今年再次启动了“公德林”景区二期10万平方米的树木认种认养工作,目前正 在进行中。

广东省河源龙川县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广东省河源龙川县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分析报告 2019版

前言 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河源龙川县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现状及趋势。 河源龙川县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河源龙川县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分析报告深度解读河源龙川县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核心指标从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河源龙川县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河源龙川县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河源龙川县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现状概况 (1) 第二节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指标分析 (3) 一、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现状统计 (3) 二、全省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现状统计 (3) 三、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统计 (3) 四、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河源龙川县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同全省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2017-2018)变动对 比分析 (6) 第三节河源龙川县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指标分析 (7) 一、河源龙川县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现状统计 (7) 二、全省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河源龙川县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河源龙川县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河源龙川县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2017-2018)变动分析 (8)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摘要】客家经过五次大迁徙,在赣闽粤边区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天下意识、亲情意识、文教意识、忧患意识。本文就整合客家 物质文化资源、整合客家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等方面进 行介绍。 【关键词】传承;创新;客家文化;世界客都 阐述客家文化,很自然涉及到客家源流。据客家学研究者认为,客家先民经过五次大迁徙,在南方人烟稀少的赣闽粤三省交界(即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区逐渐形成客家民系的诞生地。正所谓“逢山必见客,无客不居山”。由于不断迁徙,客家人形成了许多特点如团结聚居、家庭民主、妇女参加劳动、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等特性,加上客家人保留和发扬中原华夏文化,便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其中梅州的客家人口最集中、文化最发达,是我国客家人最大的聚居中心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客都。” 1.客家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一个民族或民系的物质产生和精神生活相联系。从客民第三次南迁开始,在赣闽粤边地区,客户(绝大部分为客民)占了主要地位,由于长期共处和交流,多数南下汉人与少数原来土著居民的风俗习惯、语言、经济政治利益、文化心理已融为一体,所以客家民系约在南宋时代就初步形成,在三江流域就出现赣州、汀州、梅州等文化城市,这些城市都留下许多客家文化的历史轨迹。客家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其中包括保留着浓厚中州音韵的客家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如寨堡式的圆柱形或方形夯土围屋、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穿堂屋、锁头屋、下山虎、四点金、多杠楼屋以及中西混合式等;腔调优美,抒情隽永的客家山歌;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独具特色的饮誉海内外的客家风味食品,如盐炯鸡、酿豆腐、浮水鲩丸、姜酒鸡等。 2.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客家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赣、闽、粤的资源文化。客家文化继承了包括汉民族的语言文学、治国兴家主张和思想、忠孝节俭的礼俗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等,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

河源市龙川田心镇

河源市龙川县田心镇 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 自 评 报 告 中共龙川县田心镇委员会 龙川县田心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五年四月

奋发图强谱写田心教育新篇章 ——龙川县田心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镇党委政府始终把优先发展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举全镇之力,聚全民之智,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各项工作,科学发展教育事业。现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街道)督导验收方案》各项指标要求,将创强工作的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于1977年从龙母镇析置,坐落于龙川县中部偏东,面积88.39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4.19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8万人。我镇地处环境优美,风景秀丽,有省级森林公园和国家3A级旅游区——霍山旅游风景区。我镇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五兴龙临时工作委员会曾在境内霍山成立,五兴龙苏维埃主要领导人罗屏汉曾在我镇东友村领导革命斗争,其英魂至今仍守护着这片热土,中国革命史上杰出革命人士黄益和、骆达才等著名人物均出自这片土地。 我镇是文化昌明之地,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现以铜像祀于佗城南越王庙的明代尚书巫三祝以及清康熙进士巫荣是我镇塔峰村人,明代状元黄仕俊曾在境内居住并留下墨宝,还有一批批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境内成长。我镇学子聪敏好学,积极上进。2005

年以来,我镇学子巫祖龙考取了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黄思平考取了美国堪萨斯州大学土木工程博士,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2014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后。近三年来,在龙川范围内的田心籍学子黄志华、杨国康、巫苇苇等68名人员考取重点本科院校,巫运辉、黄梅平等考取硕士、博士,2014年巫慧妮考取了芝加哥市伊利诺伊大学博士研究生。 几年来,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镇各行各业成绩斐然:先后荣获“2012、2013年度维护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单位”、“2012年度环境保护工作先进单位”、“2013年度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镇”等光荣称号。 我镇现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1所,教学点16个,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7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全镇学生4319人,其中,初中学生1317人,小学生1926人,在园幼儿1076人;教职工375人,其中,初级中学教师106人,小学教师203人,幼儿教师61,人幼儿保育员5人。全镇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其中大专以上学历有172人,占85 %;中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本科以上学历有47人,占44%,中学高级教师35人,小学高级教师153人。中小学专任教师资格证持有率达100%。教师学科结构与课程结构匹配,体育、艺术、信息技术教师初中13人,小学31人;小学英语、科学教师共28人。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 说起客家人,我们都不陌生,他们是汉民族中一个系统分明而又很有特点的支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祖先原本是生活在黄河、淮河一带的中原汉族,由于古代战争频繁,客家先民先后经历了6次南迁,伴随着辗转迁徙的脚步,客家先民创造的绚丽多姿的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源远流长,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支相对独立的"客家文化"。 客家因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尽管所处环境位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下面我将从三个领域浅谈一下中国客家的文化。 一、客家话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客家话也被称为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由于客家人的先祖是中原士族,他们携带着语言优势和先进的中原文化进入赣闽粤交界山区,对当地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说到客家话,不得不提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是客家人长期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奇葩。客家人爱山歌,皆因山歌可以解乏、抒情、言志。客家山歌中最大量最精彩的便是客家情歌,它集中了客家山歌的全部艺术成就,代表了客家山歌中最强烈的人文精神,表现了客家青年男女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和忠贞不渝的优良品德。 二、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土楼、五凤楼、锁头屋、走马楼、四角楼等,最著名的是围龙屋,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围龙屋,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在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

我的家乡——河源市龙川县车田镇PPT制作

顺序描写:场景介绍地理文化:知名景点饮食文化:家乡特产乡村简介:乡村生活总体概括:文章总结

国家AAA级景区:万绿湖 万绿湖湖面面积370平方公里,库容量139亿立方米,万绿湖距广州、深圳均在200公里以内,堪称是珠江三角洲的“后花园”。万绿湖是依托新丰江水库建立起来的风景区,以水美——“水域壮美、水质纯美、水性恬美、水色秀美”而闻名。 万绿湖的开发建设,自始自终贯彻“环保至上”、“湖里游,市区住”原则,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和环保志愿者活动,旨在建成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格调高雅的风景胜地。 万绿湖河长达:140公里河宽:12公里水深最深处达80余米。平均30米 湖水来自青翠的山林,清澈、纯净、无污染,达到国家一类地表水标准,可直接饮用,并通过东深供水工程间接供往香港,其水质好,如桂花鱼、鲶鱼、鳝鱼都十分鲜嫩,用水做出的豆腐、娘酒,以至泡出来的茶都格外清甜。

湖区的山峦,有“植物王国”之称。仅据专家在三个点的抽样采集,植物就达156科431属758种。其中常见的树种有松树、杉树、柯树、枫树、锥树、樟树等。 湖区的植物王国,又成了动物的乐园。群山之中,活跃着140多种飞禽走兽及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其中珍贵动物有:大小灵猫、果子狸、穿山甲、水獭、白鹇、金钱龟等,还有濒临灭绝的水鹿和苏门羚,采取保护措施后已分别发展到200多头和40多头。此外~湖区里的山鸡、鹧鸪、斑鸠、野猪等野味也分外的可口诱人。

河源新丰江山顶看的河源平面图 喜欢旅游的朋友如果喜欢我们的河源,想更深的了解它们的话,不防到百度 搜索【河源市万绿湖景区】。里面有更好的解答~~~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其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包括了粤东、粤北、粤中的绝大部分地区。全国纯客县、非纯客县合计287个,国内外总人数约合6376.8万人次。 客家人:客家人原属古中原汉人,中间经历了六次的大迁徙和一系列的历史演变,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客家人。相对于客家人的起源,我们更应该关注并且称颂的是生生不息的客家 精神。客家人以其“团结、勤劳、好客”的精神文 明于世。由于客家人身上的这股精神,有人赞美客 家人是“牛乳上的乳酪”;甚至于有的学者认为 “客家人的精神就是亚细亚精神”。客家先民自身 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 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 化。广东梅州的多层围垅屋,永定的土楼客家建筑, 就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勤劳节俭是客家世代 相传的优良品德。在客家妇女身上,则更鲜明地体 现出超乎寻常的刻苦耐劳、勤俭朴素的精神。头戴 凉帽,身穿大襟衫,背着小孩,手扶犁耙,赤足走进田野,是传统的客家妇女形象,因此客家妇女堪称为中国劳动妇女的典范;而说到好客,这就是客家人典型的特点了。客家人热情好客,他们非常注重礼节,不论是正式宴请还是吃个便饭,都有一定的礼节,如按辈分入席。平时,如逢客人到来,主人会很有礼貌地打招呼,并请客人进屋坐,同时必以茶相待,这就是客家人。这就是客家人的文化精神。 围龙屋:围龙屋作为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 家民居建筑,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 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 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 太极图.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 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围龙屋反映了客家人 “族聚而居”的民族文化象征,反映了客家 人在特殊环境下的生活方式以及习惯,是客 家民情风俗的一 个缩影,可谓是客 家特有的客家建筑艺术奇观。围龙屋体现了深厚的客家文化 内涵,通过这围龙屋,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客家文化。第一、 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文明礼貌、知书达理的 传统美德。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传承。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第四、 体现了客家传统的宗族观念。 客家山歌: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梅州、河源、惠州、赣州、汀州、韶关、清远、广州、深圳、中山、海南、广西以及国内外客家人集居地,客家山歌的内容朴实无华,结构清晰明了,语言丰富,文学艺术性强,善于表达

客家古邑,人文龙川——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2000多年来,客家人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客家人不仅没有走向没落,而且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其核心就是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其中,广东省的龙川县建县已2224的历史,见证客家文化的源远流长。 一、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文化溯源于秦朝。 “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2000多年前,秦始皇派赵佗平定、治理岭南,赵佗所带去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北方人向岭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不久,中原地区发生了阵胜、吴广的起义,赵佗所统属的那批来自中原地区的秦朝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只好无奈地滞留在岭南地区安居生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人及其子孙后代便名符其实地成为做客他乡之人。秦朝之后,又由于历史上多次较大的战乱、饥荒、灾害及一些王朝官吏腐败迫害民众的原因,中原地区又有不少人辗转南迁,并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1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由秦朝开始从中原大批南迁,也把中原地区的文化带进了南方地区,并与南方地区的土著文明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二、客家文化的特征 (一)独特的客家话 没有“客家话”,就不会有“客家文化”!能使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客家人产生共鸣的,便是“客家话”。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在其《种族的品性》中说:“客家人原出北方,他们的方言,实在是一种官话,像中州河南的话。”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说:“广东称客籍,以嘉应诸县为宗,大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以此为证,客家话确系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客家话与广东的另外两种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相比,是最接近普通话的。用客家话来念书面文字时,北方人也能基本听懂。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据考证,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今天的客家话又与标准的普通话有很多相近之处。因此,客家话可以说是以唐宋汉语为基础,以百越土语为辅助的一种语言共同体。在异地,客家话是客家人身份的标志,是客家人联系的重要纽带。 (二)客家文化的精神 客家人具有刻苦勤俭、开拓进取、重教崇文、念祖思亲、爱国爱乡的精神。历史上,南移的客家人每到一地,要在异地求生存、求发展,必须聚族而居,集中力量,并要有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决心和智慧,才能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或是自然环境抗争,做到和睦亲邻。所以,客家人养成了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和开拓进取精神。 南越大地贫瘠,山高林密。客家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读书入仕,或是经商致富,这也许是客家人以前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所以,客家人很重教崇文,非常重视教育。 客家人讲究落叶归根,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会表现出对原有文化、故土、人情的眷恋。所以,客家文化中具有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具有浓厚

客家人的故事(教学设计)

客家人的故事(教学设计)

客家人的故事 横坑小学:卢佩玲 一、课题:客家人的故事 二、课型:选题指导课 三、活动背景说明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成员,客家人是一个极富爱国爱乡品质和创业精神的群体。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客家精神更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开展“客家人的故事”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查找资料、应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调查分析能力、互联网搜索能力。客家精神是客家人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和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而成的客家文化的深层内涵。开展“客家文化”研究性学习,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客家人特有的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爱国爱乡、团结互助的精神。 四、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1、从活动中认识客家风俗民情中,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气息的客家人。 2、了解客家人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培养学生间友好团结的民族意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并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初步的研究性学习意识,启动主动探究问题的愿望。 情感目标:1、通过操作体验和感受客家人勤劳、勇敢、诚信、好客,对客家文化有初步了解。 2、培养学生间友好团结的民族意识,传承和弘扬客家人特有的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爱国爱乡、团结互助的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1、确定小组研究的子课题 2、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六、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活动方案表格 七、活动方法及手段

学生自由选择小组,讨论细化分析提出子课题,自由组合探究小组。 八、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主题(6分钟) 1.师:学习新课之前,老师给大家播放一首歌曲,请同学们认真听这首歌曲与我们平常听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播放歌曲) 师:说说刚刚听到的歌和我们平常听的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它是用客家方言唱的一首歌。(PPT)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因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尽管所处环境位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 2.展示围屋、帽子(PPT) 师:这个建筑,叫围屋,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也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是客家人的象征和骄傲。这种帽子用客家话来说:是笠麻,是客家人在出门干活的时候用来遮阳的。笠麻四周用布条扎起来,目的还是能大面积遮住烈日。 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客家人的信息?(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客家人的故事。(板书) 【设计意图】一堂好的活动课开始是关键,通过这种方式引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分解主题,合理分组(20分钟) 师:同学们对客家人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客家人,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几个研究方向,设定了以下几个研究小组,(边说边摆)现在,给同学们30秒的时间,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小组。(学生思考)请同学们到自己选好的研究小组坐好。 学生自由组合。 师:为了方便开展活动,请各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

龙川县老隆镇第一小学

龙川县老隆镇第一小学 龙川县第一中学,前称龙川县立中学(简称“川中”),创办于1913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优良传统的中学。龙川县第一中学分为高中部和初中部,初中部位于龙川老隆镇东风路,是川中的老校区,2004年秋迁往位于东江河畔的新城区水贝村新校区,开设高中部,老校区开始重新招收初中生(2000年停招初中)。 学校简介 简介 龙川县第一中学创建于1913年,简称“川中”“龙川一中”,是广东省最早备案的公立中学之一,现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九十多年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他们当中,有当代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萧殷,有成就卓著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容柏生,有参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设计制造的专家张振先,有首批参加南极考察的科学家钟振如,有五夺世界摔跤冠军的优秀运动员钟秀娥,有第18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曾满军,有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阳胜等一批现任党政高级领导干部。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确定为“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

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广东省书香校园”“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国防生生源基地”;曾被评为“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行政办公区、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错落有致,各种教学资源、设施齐全先进,管理规范有序,具有现代化、信息化、人文化、花园式的特点。现有教学班74个,学生4089人,教职工323人,其中有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86人,一级教师130人,研究生学历16人。2002年以来,先后有2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2人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6人被授予“广东省优秀青年”“广东省先进工作者”“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南粤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先后有65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获奖交流或刊物发表,160多位教师荣获省级以上学科“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活动有1800多人次获得奖励,承担有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一五”规划项目《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复制式教师培训初探》,全国中语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创新写作教学与实验的研究》等5项省级以上课题研究。

广东龙川县一建材厂发生事故致人死亡

广东龙川县一建材厂发生事故致4人死亡5月2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河源市龙川县丰稔镇乌石坝深坑沥龙富建材厂砂浆搅拌场发生一宗4人死亡事故。 接报后,河源市委书记丁红都当即作出批示,要求龙川县迅速组织 力量开展救援,科学处置,切实杜绝新增人员伤亡;河源市安监局 要立即组织专家团队指导现场处置,严防次生事故发生;龙川县委、县政府要妥善做好死亡人员家属的安抚等善后工作;要查明事故原因,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在全市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消灭安全 隐患,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市长彭建文、市委副书记彭定邦致 电龙川县主要领导,要求龙川县迅速查明事故原因,妥善做好死亡 家属的安抚及善后工作,做好全县安全生产工作。市委常委、常务 副市长黎意勇率领市安监、公安等有关部门赶赴龙川,听取了龙川 县有关事故情况汇报,并就事故的调查及死亡家属安抚工作作出部署,要求依法依规、实事求实查明事故原因,严肃追究企业和相关 监管部门责任人的责任。河源市政府成立了调查组,进驻龙川,开 展事故调查工作。 龙川县委书记黄添胜、县长杨利华等接报后,立即率县委办、县府办、应急办、公安局、安监局、水利局、住建局、环保局、丰稔镇

党委、政府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救援处置 工作,维护事故现场秩序,防止次生事故发生。 经初步调查,龙川县丰稔镇龙富建材厂的砂浆搅拌场未经审批非法 生产。事故当天,该厂员工谢某材(男,47岁,龙川县黄石镇人) 进入盛装少量碱水的圆白色胶桶(高2.75米、直径2.13米,上盖口径约0.6米)内修补,疑似晕倒后,谢某强(男,35岁,龙川县黄 石镇人)、赖某艺(男,46岁,龙川县黄石镇人)、黄某(男,29岁,龙川县麻布岗镇人)3人相继进入桶内进行营救,均发生疑似晕倒现象;现场人员发现后立即报120指挥中心求援,并将桶内人员 救出。赶到现场的120救护人员确认,上述出事人员均已死亡。 事故发生后,龙川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黄添胜任组长、县长杨利华 任执行组长的事故处置协调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迅速召开紧急会议,对事故处置工作和全县安全生产工作进行部署,要求迅速查明 死亡直接原因和事故发生原因;全力做好善后处置和社会稳控工作;及时上报并发布有关情况,做好舆情引导工作;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迅速对所有建筑工地和搅拌厂进行全面排查,防止发生类似事故;全力配合市调查组工作,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调研报告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学生:许可

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摘要 客家土楼,一般也叫福建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客家民系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其中以永定县和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而广东饶平县则拥有建于明末清初,有着400多年的历史,迄今被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 作为中国民居中少有的单体建筑,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审美文化特征屹立于中国民居建筑之林。 关键词:客家围屋、围楼、土楼、福建土楼、饶平县道韵楼。

引言,,,,,,,,,,,,,,,, 3 1.客家民系文化特点,,,,,,,,,,,, 4 1.1客家文化及其历史,,,,,,,,,, 4 1.2客家文化与其他文化交融,,,,,,, 4 2.客家民系建筑特色,,,,,,,,,,,,,,, 5 2.1客家围屋审美文化特征及特点,,,,, 5 2.2客家土楼介绍,,,,,,,,,, 7 2.2.1饶平县道韵楼,,,,,, 9 总结,,,,,,,,,,,,,,,,,,,,,,,,,,,,,,,,,, 13

本篇以客家文化及客家民系建筑所处地理位置及条件入手,开展对客家围屋特别是处在福建及广东饶平地区的客家土楼文化审美特性的分析。在将近30个课时的《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的学习中,自己对岭南地区建筑确实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自己家乡饶平县便有中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所以选取了这一课题作为结课论文,希望能够展示自己在这一门课上的收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