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福建专升本语文课后习题加大纲

福建专升本语文课后习题加大纲

福建专升本语文课后习题加大纲
福建专升本语文课后习题加大纲

庄子·养生主

(1)“寓言十九”之称,说明《庄子》一书怎样的特点?

答:《庄子》一书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故有“寓言十九”之称。这些寓言故事充满了瑰奇的想象,创造出奇特的形象世界,寄寓了作者丰富复杂的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2)本文阐述了怎样的养生之道?文章用何种论据进行论证?

答:阐明了作者“顺任自然”的养生之道。文章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

(3)“庖丁解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这则寓言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大纲(1)理解本文中心观点所具有的普遍意义(②)

答:①人生态度:表现了作者顺任自然、委运随化、无为而治的思想。②哲理:世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但只要掌握事物的规律,顺任事物的自然之理,就能把事情办好。

大纲(3)分析本文所能概括出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成语的含义

庖丁解牛:比喻技术高超,出神入化。

游刃有余:形容技艺熟练、做事轻松利落。

踌躇满志: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

需要注意大纲(题目即是答案)

大纲(2)标识本文以寓言故事为论据的喻证法的论证特点

补充问题:

1.“以目视”、“视而止”两句是否矛盾?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①这两句不矛盾。“不以目视”强调技术的娴熟,已经抓住了事物的规律,在一般情况下,行事能游刃有余:“视而止”强调的是,在面对特殊情况时,要小心谨慎行事。

②它揭示了:做事不仅要掌握事物的普遍规律,同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懂得灵活变通。

2.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对中心论点起什么作用?

答:文章首尾呼应,开头对庖丁娴熟技术的描写,篇末君王的赞叹,都对中心论点提供了有利的佐证。

谏太宗十思疏魏徽

(1)“十思”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中心论点形成怎样的关系?

答: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本文的中心,十思是针对中心论点提出,国君积累德义的具体措施,它是针对中心论点的具体解释和深入论证。

(2)试分析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运用。

大纲(3)理解本文喻证法和对比法相结合的论证特点。

答:本文善于运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如以“固根本”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生动形象,道理明白易懂。又如,“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

(3)分析本文纵贯式(三段式)的结构方式。

先是隐喻立论,阐明观点,再用比较的手法凸显人君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厚积德义的措施——“十思”

(4)为什么说本文所论剀切深厚而无空疏之弊?,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文理清晰。

答:三段内容从理论观点的提出,到原因危害的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思路完整,逻辑谨严。“十思”之论,作为君主思想品德修养的方案,切实可行,使文章剀切深厚而无空疏之弊。

大纲(1)理解本文三个论证层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本文三个论证层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第一段,突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论点,论述了君主善积德义对于治国安邦的重大意义。第二段,分析国君不能居安思危、善始能终的原因和危害。第三段,告戒君王“十思”以弘扬德义,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三段内容从理论观点的提出,到原因危害的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思路完整,逻辑谨严。大纲(2)分析“十思“之论中所包含的君主自戒自谦,民可载舟覆舟的对应关系。

国君如果能谨慎谦恭,积累德义,人民就会拥护他国家就可安定,反之则自取灭亡

补充问题:

课文第三段的“十思”用了排比的目的?

答:目的要极其醒目地让唐太宗有所选择又别无选择,更让这“十思”显示出不容非议,无可辩驳的理性的力量。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1)作者对司马光指责变法的反驳,是建立在哪个议事原则的基础上?如此安排,具有怎样良好的效果?

大纲(2)分析作者辩驳论敌观点时分别采用的,据理反驳的特点。

答:文章巧妙的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名实相符”为议事原则,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展开反驳,使文章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原则基础之上。

(2)文章怎样运用以攻为守的方法,反驳“致天下怨谤”的指责?

答:针对变法“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既据实又据理加以反驳。作者以攻为守,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论敌观点不攻自破。

(3)作为一篇驳论文章,本文反驳论敌的着眼点放在哪里?

大纲(2)分析作者辩驳论敌观点时分别采用的,据实反驳的特点。

答:着眼点在论敌的论点上。文章直接反驳论点,针对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个观点,据实反驳,反驳其“非真”的实质,则名不符实,论敌观点自破。

(4)盘庚迁都的史实引用,旨在说明什么?这是运用何种论据?

答:引用以盘庚迁都的历史事实为论据,旨在表明变革的正确和自己的决心。

这是运用事实论据。

(5)本文语言委婉,柔中带刚的特点,表现在哪些地方?

大纲(3)理解本文虽语气平和,但态度坚决的寓刚于柔的特点。

答: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毫不讳言他们之间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第二段在承认变法遭到天下怨谤的同时,却表明自己决无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决无反顾之心,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弩张更加坚韧有力。

大纲(1)理解驳论文章“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议论方式。

破的是敌论点,立的是中心论点。

“今”李大钊

(1)联系本文时代背景,简述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愿望?

大纲(1)认知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本文这一论点的现实针对性。

答:本文写于“五四”运动前夕,封建与反封建斗争激烈,作者目的在于勉励青年们要珍惜今天,立足现实,担负起改造社会、改造未来的历史使命。论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时代色彩。

(2)举例说明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据?

答:本文运用了三种论据:

①理论论据:哲人椰曼孙所说的话。

②事实论据:屈原的《离骚》,(蕴含“忧患意识”),“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蕴含着牺牲精神);

③比喻论据:“投一石子于时代思潮”。

(3)怎样正确理解“过去未来皆是现在”这一道理?

所有的“过去”都是由“现在”变成的,所有的“未来”都是以“现在”作为源头的;今天的“过去”都是往日的“现在”,今天的“未来”是将来的“现在”,所以说,“过去”、“未来”都是“现在”。这样,就显得“今”格外重要。

大纲(2)理解作者从“今”的时间意义和客观存在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中心观点的特点。时间意义:①以诗人耶尔曼的话为理论论据,确证“今”最可宝贵;②因为“今”最易丧失,所以觉得“今”最可宝贵;论证了“今”最易丧失,也就证明了“今”是最可宝贵的。

客观存在意义:作者为了从今的客观存在意义层面上来论证“今”是最可宝贵的,

他着重阐发精神的因素所具有的不可断绝、永远传演这一特性,来突出“现在”承继“过去”、“现在”启发“未来”的重要性。这就再一次导向论证全文的中心论点:“今”是最可宝贵的。

大纲(3)理解本文中多种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本文充分运用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比喻论据等多种论据,对中心论点: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做到了深刻有力、具体的论证。

大纲(4)理解演绎法的论证过程及其作用。

答:论证过程: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而时间是宇宙大化的组成因素之一,所以时间也具有刻刻流转,绝不停留的特征,极易流失。

作用:论证“今”最易丧失。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1)结合本文发表的相关背景,评述这篇文章的思想意义。

答: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社会上流行起一股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论调。针对这一问题,作者写了本文,对这种论调予以有力驳斥,义正辞言地批判了当时一些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驳斥了国民堂反动政客及其走狗文人之流污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无耻谏言,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前途的信心,并热烈赞颂,肯定广大中国人民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认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2)作者如何采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对论敌进行驳斥?

大纲(3)分析本文抓住论敌逻辑错误加以辩驳的论辨特征。

答:作者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指出论敌所犯的逻辑推理上“偷换概念”的错误,将部分中国人失掉他信力换成中国人失掉自信,并将“中国人”这一概念分为一小撮反动政客、走狗文人和广大中国人民两部分,然后进行有破有立德论述。第一部分直接反驳,重在“破”,第

二部分间接反驳,重在“立”。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前途的信心,并热烈赞颂,肯定广大中国人民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认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3)分析文中的语言文字的艺术特色。

答:作者善于用助模拟的修辞手法,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形象贴切,使文章风格俏皮而不失庄重,锐利而别有风趣。寓逻辑性于形象性之中,体现了杂文尖锐锋利、亦庄亦谐的论辩特点。

(4)为什么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答:这“地底下”所深埋的正是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来书写的中国人真正的历史,而这历史绝不是那些状元宰相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所能替代的。

大纲(1)识记这是一篇驳论文章。

大纲(2)理解本文确立的颂扬“民族脊梁”的坚强意志和自信心的中心论点。

大纲(4)理解本文最后一段话的深刻含义。

启示善良的中国人要擦亮眼睛,识破反动派的伪装,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广大支持革命的中国人民。

裘宋应星

1、课文介绍了哪几种裘衣?各有什么特点?

大纲(1)掌握裘的定义(凡取兽皮制服者,统名曰裘)、种类及其特点。

答:

种类:貂裘、狐貉裘、羊裘、鹿裘

特点:

①貂裘:产于辽东边境及朝鲜;名贵:御寒保暖能力强;色有三种:白、黑、暗黄

②狐貂裘:产于北方;御寒能力次于貂裘;关外的狐裘质地较好;

③羊皮裘:母贱子贵;有胞羔、乳羔、跑羔;其中胞羔裘、乳羔裘不膻;老大羊皮笨重;

④麂裘:主要产于广东南部,多制成袄裤袜靴,可御蝎患。

2、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大纲(2)理解本文所采用的多种说明方法。

答:定义说明:凡取兽皮制服者,统名曰裘;分类说明:2—5自然段依次介绍貂、狐貂、羊、麂的产地及其皮毛特点;比较说明:狐貂裘与貂裘的比较。

3、文中详略得当的特点如何体现?

答:首段粗略介绍裘的种类、价值,2—5自然段详细介绍貂、狐貂、羊、麂的产地及其皮毛特点,末段粗略介绍另外一些裘衣,说明不同等级人所穿裘衣的差异。全文内容集中,详略得当。

大纲(3)理解本文的结构方式及其表述特点.

本文的结构特点是总分总,表示特点:内容集中,详略得当。

桥的运动茅以升

(1)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答: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

(2)简要分析本文结构方式。

答:文章三个部分在结构上形成总——分——总。第一部分指出桥的不动时指大动而言,事

实上桥每时每刻都在“小动”、“微动”。第二部分,具体说明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并分析其原因。第三部分点明主旨——“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

(3)文章综合运用了定义、列举、比喻、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请分别举出一例。

定义说明方法:“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平衡就是矛盾的统一”,用语准确严密,使人一目了然。

列举说明方法:列举了桥的重车疾行、气候侵袭、风吹雨打等外力作用下所引起的桥的震动、摆动、蠕动等运动形式,使我们全面了解了桥的运动形式。

比喻说明方法:用人坐板凳时力的传递,来比喻车载桥上过时的重量传递,贴近周全,通俗易懂

引用说明方法:开头引尾生之例(或结尾引用恩格斯一句名言),使文章具有了坚实的哲学理论依据,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史记。垓下之围司马迁

1、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的悲剧内涵。

大纲(2)把握本文通过三个场面描写塑造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写作特点,分析项羽主要的个性特征。

答:文章主要通过霸王别姬、斩将刈旗、自刎乌江这三个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丰满的形象。霸王别姬,既写出英雄末路悲歌慷慨的本色,也给这个不可一世的英雄平添了一段儿女的情怀;斩将刈旗,则是困兽犹斗,既写出项羽威武勇猛的气概,也体现了他骄傲自负的性格特征;自刎乌江一节,则更在威武勇猛的英雄气概之外,表现项羽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高贵品格。多角度的个性描写与多层次的心理刻画,使这一失败英雄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2、本文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有何作用?试结合课文,加以分析说明。

大纲(3)具体分析本文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特点。

答:本文丰富的细节描写,传神写照,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虞兮虞兮”的悲歌呼告,“天之亡我”的浩叹,嗔目怒叱吓退汉军追兵的气势,“项王笑曰”一段低回不尽的告白,马赠乌江亭长的殷勤厚意,以及临死前说要把头送给吕马童的那一番出奇不凡的话,这些细节的描写,无不生动传神。

3、司马迁沿用项羽自我认定“天亡我也”,“非用兵之罪”来评价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你认为正确与否?

大纲(1)理解本文肯定项羽重大历史功绩,同时批评项羽缺乏政治远见的基本倾向。

太史公说:我从周先生那里听到说,“虞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个眸子”。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眸子。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国在政治措施上有重大失误,陈涉首先发难,英雄豪杰像蜂群飞起,共同一起争雄,多得数也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背:背离。指放弃),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自夸功劳(矜:自负,自夸。伐: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谓:以为),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营:谋划,治理),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国家灭亡了(亡:使……灭亡,动词的使动用法),自身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竟然称说(乃:副词,竟然。引: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大纲(3)具体分析本文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特点

霸王别姬:无奈、悲凉、乌江自刎:知耻重义;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

1、请分析韩愈写作这篇后叙的原因和目的。

答:在安史乱军回兵东扫之时,张巡、许远孤守睢阳城十余月,拖住数十万安史乱军,为李唐王朝最后平定安史之乱,争取了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张、许的英雄业绩没有得到正确评价,韩愈有感于此,出于为英雄辨诬、正名的义愤的目的,写下这篇后叙。

2、请分别概括张巡、南霁云的个性特征。

答:张巡:满腹经纶,博闻强记,富于韬略,精明强干,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3、请根据文中关于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的描述,分析许远其人的个性特点。

答:许远:为国让贤,宽厚谦和。

4、请结合文中多处应用侧面烘托手法的段落,谈谈你对侧面烘托手法的理解。

答:作者还多处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贺兰进明的部署居然为南霁云拔刀断指的壮举所触动,“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又如韩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深情追忆当年南霁云抽矢射塔之处。这些都从侧面烘托了南霁云英勇坚贞的形象,点明其深入人心,人所共仰的程度。同样起到了为英雄辩诬,为议论主题服务的作用。

5、请结合文中谈谈你对“以论传人”的叙事、议论方法的认识。

大纲(1)认识本文驳论与叙事并重的特点,并分析这两者内在联系。(2012简答题)

答:第一部分以驳论为主,痛斥对张、许污蔑攻击的种种不实之词。第二部分以叙事为主,补叙张、许及其部将南霁云的传闻轶事。议论部分成为第二部分叙事的“纲领”;叙事部分为议论提供了确凿的佐证,两大部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大纲(2)理解本文“以论传人”的写人方法在驳论部分的具体应用。

第一部分,即是驳论,又是“以论传人”艺术效果。它在辩驳中树立起张、许二人永垂史册的英雄形象,确立了本文歌颂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大纲(3)分析本文细节描写在刻画张巡、南霁云性格特征所有的作用。

首先,作者注重细节描写。如南霁云拨刀断指,抽矢射塔;张巡记忆力超人;张巡英勇就义时的言行等,都具有突显人物个性的典型意义。

大纲(4)分析本文三个主要英雄人物相互映衬的关系,以及通过反面人物来反衬他们的特点。

答:作者注意从人物相互关系入手。如: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英雄形象,一经互相辉映,就更加光彩照人。反面人物贺兰进明之流卑劣行径更反衬出英雄人物的磊落胸怀。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1、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大纲(1)理解本文反复出现“始得”二字在表情达意上的意义。

答:本文通过记述作者游历西山的感悟,借“始得”两字,来突出作者在西山“卓然特立”的形象上找到自我精神境界写照时的喜悦与超脱之感,强调自己虽遭贬谪,仍坚持

独立特行,清白自傲的品性与操守的信念。

2、本文是如何以侧面烘托的手法写西山形胜的?

大纲(3)理解本文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西山的特点。

答:作者不正面描绘西山,而以三个小层次来侧面烘托西山的高峻。写在西山之巅,目极数州,一览无余,视野极为广阔;写四周山川景物的大小、远近,无所逃遁,历历在目;写水天之际,山水与高天浑融一片的色彩、形态,穷妍尽态,一目了然。这三个层次的描写都烘托出了西山峭拔挺立、凌云高耸的雄伟气势。

3、根据本文结构和表达的特点,谈谈你对铺垫手法的理解。

大纲(2)理解本文第一层次成为第二层次铺垫的结构特点。

答:写了作者为排遣遭贬谪被流放的郁闷心情,而遍游永州城外的山水胜地,却不得解脱的心情,为下文写“始得西山宴游”之乐作铺垫。

大纲(4)领会作者得出“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感悟的过程。

“始得”西山之后,自己精神境界的升华。作者的视野更加开阔,作者的胸怀更加坦荡。

一句“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道出了作者陶醉于西山的启迪,领悟到物我同一,身心超然的意趣与哲理。

《登西台恸哭记》谢翱

1、作者在本文中两处提到他的父亲,这与文章题旨有何关系?

答:文中两次提到父亲,为作者回忆与文天祥的交往及写登西台恸哭的事件提供了铺垫,并引出江山沦亡,人物凋谢的感叹。寄托了深切的亡国哀思。

2、本文是如何以叙事来写情的?为何说它写得情景俱在,曲折深沉?

答:文章记登西台哭祭文天祥的经过,详细叙述了时间、地点、景物以及哭而复歌、长歌号恸的情景,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文天祥沉痛的悲悼之情,寄托了深切的亡国的哀思。文章在叙事中抒情,寄情于具体而郑重的叙述之中,写得情景俱在,曲折深沉。

3、为什么说文章最后一段具有深化题旨的作用?

答:结尾一段自叙著述之意,表达写作本文的用心,看似与正题无关,却曲折表达了作者有余不尽的故国兴亡之感,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大纲(1)理解本文为民族英雄文天祥、为宋朝覆亡而恸哭的强烈爱国情感。(题目是答案)大纲(2)领会本文“哭”字贯串全文的结构特点。

全文以“哭”字贯穿。作者在祭奠过程中回忆与文天祥的友情,为其恸哭,实则为三百年宋朝毁于一旦而恸哭,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民族感情,这是“哭”的情感内涵。作者哭于姑苏,哭于越台,三哭于西台,“哭”子是贯穿全文的脉络于全篇文眼。

大纲(3)具体分析本文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在表达主题、抒发情感、烘托气氛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功能。

景物描写:作者即以景物描写来烘托祭奠的凝重、肃穆的气氛。

细节描写:以细节描写来直接宣泄作者心中痛惜悲愤之情。

《徐文长传》袁宏道

1、文章结尾说“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这一段话又何含义?

答:文章写徐谓其人其事,侧重写他独立独行,怀抱奇才异能而终归于失意的遭遇。同时又

着意于写他为人行事的与众不同,“无之而不奇”,体现了晚明提倡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

也给徐渭这一人物形象平添了浪漫的光彩。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说明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大纲(2)理解本文“文中有我”,感情强烈的总体特色。

答:本文是人物传记,却并不作平铺直叙的记述,而是融入作者的感情,行文跌宕生风,善

于形容铺排,写得感慨非凡,有一股不平之气流注于其中,既体现了传主慷慨不平的人生意

气,也传达了作者强烈的同情。

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徐渭其人的认识。

答:徐渭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独立一时、卓而不群的奇特个性,但又有着忧愤成

疾、癫狂自戕的悲惨命运。

大纲(1)理解徐文长独立一时、卓而不群的奇特个性,和忧愤成疾、癫狂自戕的悲惨命运。

(题目既答案)

大纲(3)分析本文“以事传人”与“以论传人”相结合的写人方法。

以事传人:①概述徐渭生平,侧重写他受知于胡宗宪,展示了他的才气于兀傲不群的人格风

范②写徐渭晚年忧愤成疾,癫狂自残的情形,并附带交代他诗文流传的情况

以论传人:①结合徐渭的生平遭遇和他的人格,高度评价了他在诗文、书画方面的成就,并

对他怀抱奇才异能而终于失意寄予同情②作者怀着敬意和同情,直接表达他对笔下传主一生

的评价和感想。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

1、作者如何描写故乡的野菜?从中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012简答题)

答:(1)本文选取故乡的野菜: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为描述对象,平易亲切地叙述了浙东

故乡的风情民俗,在平淡自然的叙述中流露出作者对于儿时生活的追怀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周作人散文创作的艺术启示是什么?

答:周作人散文往往知识性与趣味性兼融,在娓娓而谈中,信手拈来书本上的知识,或是日常

生活中的种种常识,自然穿插于文中,写得异常详细而又津津有味,让人获得科学的知识与审

美的熏陶。

大纲(1)理解本文运用比较/烘托方法所抒发的眷念故乡的情感。(题目是答案)

大纲(2)分析本文运用民歌、谚语、来点染、抒发情感的作用。

荠菜,穿插童谣与典籍记载,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黄花麦果,引述儿时谣谚,介绍故乡民俗。紫云英引证日本《绯句大辞典》的相关记载,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废园外》

巴金

(1)作者在作品中诉说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想要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主题?

大纲(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情感。

答:故事:1941年8月14日,日本侵略者的轰炸机轰炸了昆明。炸毁了花园,夺去了一个青

春少女的宝贵生命,这样一个人间惨剧。情感:作者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强烈愿望。

(2)作品中对于“红花绿叶”的描绘是独具匠心的。试加以阐释。

答:红花绿叶是本文的抒情线索和美好事物的象征,鉴证了战争的残酷,与年轻生命的毁灭

与废园构成鲜明对比。强烈揭示出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谴责。

(3)你认为作品中的废墟描写有哪些作用?试结合课文进行分析。

答:作者在艺术手法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血腥的悲惨景象作适度描写,在废墟场面的

描述上,把战争审美推向极端。“防空洞”、“三具尸首”、“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文章所展示的这样一幅人间悲剧,唤起人们的同情与愤慨。

大纲(2)分析本文虚实结合、虚实相生,通过想象来展开叙事、抒情的艺术表达方式。

本文写废园是实写,少女的故事是虚写,在对废园的描写中,作者想象一个少女的故事,想象她生前赏花的情形,并描绘她死后被挖出的悲惨情景,过去的美好和现实的凄惨形成对比,强烈控诉了日军的暴行。

《九歌。国殇》屈原

(1)清代学者戴震说《国殇》“通篇直赋其事”,你对此事怎么看的?

答:通篇全用赋体,诗人以“直赋其事”的手法,通过对战斗中各种细节的敏锐捕捉和清晰描绘,再现了血泪交迸,惊天地而泣鬼神的战争场面,渲染了浓烈的悲剧氛围,刻画了楚国将士们勇武不屈的英雄形象。

(2)《国殇》表现了楚国将士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种精神与诗人自己的情怀有什么联系?答:表现了楚国将士一种不甘屈服、不畏艰险、刚毅勇猛、视死如归、同仇敌忾。为国家的生存和胜利而献身的精神。

诗人的情怀:诗人热烈的赞礼,既显了楚人刚毅的性格,也寄托着他对祖国复兴的期望,洋溢着澎湃的爱国热情。是中国文学中最早显示出悲壮美感的杰作。

大纲(1)理解本诗题目《国殇》的含义,概括本诗的主要情感倾向。

答:表示出作者对抗秦牺牲的楚军将士的哀悼、崇敬和祝愿,并以此鼓励国人同仇敌忾,为国家的生存和胜利而献身

大纲(2)分析场面描写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答:场面描写:从两军对阵、短兵相接的场面入手、叙述战争中敌众我寡,但将士们毫不畏惧,奋勇争先,体现出诗人的崇敬之情;

细节描写:“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抱兮击鸣鼓”两句典型细节描写,极为逼真地再现楚军统帅在最后关头,仍然用他敲出的战鼓声相号召的形象。

短歌行(其一)

曹操

1、这首诗主要表现了曹操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

大纲(1)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复杂、矛盾的情感,概括全诗的主旨。

答:作者叹息时光流逝,伤时念乱,求贤若渴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想在乱世中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积极奋发的精神。

2、引用《诗经》成句和运用典故对表现这首诗有何作用?

答:引用典故,前两者不仅把作者思贤若渴,礼遇贤士以及想借助贤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得酣畅淋漓,而且这种古朴典雅与全诗语言质朴无华的本色极相谐洽,浑然天成,丝毫看不出是引用和用典。

3、诗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兴手法?试说明其喻意。

答:“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这些诗句用比兴的手法把作者感时伤事,爱惜人才,广罗人才之心表现得含蓄蕴籍。

大纲(2)理解本诗的抒情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全诗共三十二句,每八句一组可分为四个层次意思,且一、四两层为一部分,表现诗人现实

境况;二、三两层为一部分,表现诗人想象情景。这两部分相互激发。互相因果,强烈抒发了曹操兵败赤壁之后渴望广纳贤才,以求东山再起的雄心壮志和担心时光有限、功业难成的忧思愁闷。

大纲(3)理解诗中用典、比喻等修辞手法所起的作用。(题目是答案)

山居秋暝

王维

1、为什么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试以《山居秋暝》为例,作具体分析。

答:该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整首诗的景物描写,犹如一幅极其简淡朴素的白描,勾画简约,却画意盎然。

2、这首诗在描绘景物上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特点?

答:本诗描绘景物运用白描手法,轻描淡写,笔致简约,以形写意,略加点染,意到即止。整首诗不仅画意盎然,而且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大纲(1)划分本诗写景部分的层次、概括其各自侧重点。

答:这首诗前三联(六句)都是写景,可分三个层次,首联是概括描写山中秋夜的全貌,颔联接着具体描绘山中夜景;颈联则进一步由物及人,而这是山中秋夜的一笔。

大纲(2)理解诗中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的写作特点。

答:本诗意在表现山间秋夜的安谧恬静。首联写景着意突出其静,因静而显得“空”。颔联动静结合,颈联则以声响“竹喧”,动态(莲动)衬托宁静,不仅突出了山间秋夜的静,还使画面显得生动活泼。

春望杜甫

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忧时伤乱的感慨,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思念家人的情感。

2、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你采用哪一种?

答:采用第一种,因为这种理解更符合本诗的主旨“感时”二句:“感时”与“恨别”互文见义。意谓由于感时恨别,见悦目之花反而流泪,听赏心鸟鸣反而惊魂。

3、说说尾联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刻画所起的作用。(2012简答题)

大纲(3)理解本诗中细节描写对深化主题的意义。

答:尾联以诗人自我形象的描写,突出了满头白发日渐稀少、却还因满腹忧愁频频搔首的细节,更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忧思深广、郁结。

大纲(1)理解诗人通过望中所见、望中所感抒情的艺术特点。

诗的前四句写春望中的所见所感,重在“忧国”。后四句写望后之叹,重在“思家”。此诗极写了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忧愁、之悲哀,充分表达了深沉的家国之思。

大纲(2)分析对本诗颔联两句含义的两种解释的各自特点。

第一种解释“感时”二句:“感时”与“恨别”互文见义。意谓由于感时恨别,见悦目之花反而流泪,听赏心鸟鸣反而惊魂。

第二种解释:因感时,花亦溅泪;因恨别,鸟亦惊心。

泊秦淮杜牧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意旨?

大纲(1)理解诗人夜泊秦淮的感慨所包含的深刻主题。

答:诗人对国事的隐忧,同时也对那些沉迷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进行了辛辣

的讽刺。

2、请你谈谈这首诗的艺术构思。

大纲(2)理解这首诗构思精巧的写作特点。

答:此诗构思细密、精巧,逻辑性极强。如“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就起着承上启下,网络全篇的作用。前四字“夜泊秦淮”既照应了诗题,又点出了上一句景色的时间、地点。后三字“近酒家”更启开本诗主旨。

3、此诗点出《后庭花》这一乐曲有何寓言?

大纲(2)理解这首诗表达含蓄的写作特点。

4、

答:字面上诗人是在感慨歌女不知亡国之恨,实质上则含蓄委婉地鞭挞讽刺了那些只知犬马声色,置国家兴亡危难于不顾的达官贵族。

关山月陆游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借用乐府旧题,抒写现实感慨,尖锐地批判了南宋统治者对敌妥协投降的态度,表达了守边战士报国无门的愤懑和沦陷区遗民渴望恢复的心情。

2、请谈谈这首诗是如何紧扣题目进行创作的。

答:诗人紧扣诗题“关山月”,以照临关山的月光来凝聚同一时间、不同地域的三个场景,用鲜明对照的手法写了“关山”内外三种人物在“月”下的不同境况和感情。

3、试分析这首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在这首诗里,统治者不修战备,偷安欢乐和广大人民报国无门,切望恢复,悲愤绝望相对。对比手法的运用,充分揭露了南宋统治者奉行的投降政策所造成的严重恶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表现了作者的爱憎感情。

4、请分析“关山”之“月”在全诗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大纲(1)分析这首诗感情层次,理解以“月”贯串全诗的结构特点。

答:全诗以“月色”贯穿全篇,诗人紧扣诗题“关山月”,以照临关山的月光来凝聚同一时间,不同地域的三个场景,用鲜明对照的手法写出了“关山”内外三种人物在“月”下的不同境况和感情,就使不思战备的统治阶级,空掷岁月的戌边战士,渴望恢复的中原百姓融为一体,构成关山月夜的全景图。

大纲(2)说明这首诗选取典型事物、典型场景来抒情言志的特点。

典型事物:a.肥马b.断弦弓c.征人骨d.遗民泪

典型场景:a.统治阶级屈辱偷安,不修战备b.戌边将士壮志难酬,老死疆场c.中原遗民期望恢复。

再别康桥徐志摩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

大纲(1)把握作者重游故地,与之再别时眷念/珍惜相交织的情怀(本诗思想主题)

答:它表达了诗人再别康桥时对母校——剑桥大学那一份深深的感念和深深的眷恋之情。2、请找出这首诗中的比喻句,并指出它们在诗中的作用。

大纲(2)理解这首诗通过运用比喻来丰富诗歌内涵的艺术特点

答:比喻句有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比喻,比拟两种修辞交替,也形象生动的营造出诗人因离别在即而迷恋,而痴情的情感氛围和色彩。

3、这首诗主要有哪些艺术特点?

答:①全诗分七节,每节四行,排行参差错落而又有规律,首尾两节呼应,章法整齐而又灵活多变,具有建筑的形式美;②诗中节奏鲜明,每行大体三顿,音调和谐,抑扬顿挫,回环往复,富有动人的音乐韵律美。③语言华丽轻盈,动情自然。多用比喻、象征手法。

4、请谈谈这首诗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答:本诗首尾呼应,诗人运用了变化中重复的修辞手法,充分调动了诗歌想象力,抒发了再次作别康桥时更加眷恋难舍的情感。

大纲(2)理解这首诗通过选择意象,运用象征来丰富诗歌内涵的艺术特点。

答:选择意象:诗人用极具东方色彩的传统文学形象与手法来渲染他对康桥的情感。康河畔,夕阳金辉中的垂柳,倒映在水中,变幻出让人心醉神迷的新娘艳影。

象征:①西天的云彩:来象征康桥,告别西方的文明。②彩虹:象征他在康桥度过的美好岁月的光芒与色彩。③青草更青处:象征诗人内心记忆深处,他在康桥生活中最具光彩的片段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1、谈谈本诗层层递进抒发情感的特点。

答:全诗一至四节层层递进,表现了祖国由苦难到新生、诗人由迷惘、深思到沸腾直至奉献自我的过程,情感逻辑层次清晰。

2、全诗每节结句基本相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全诗每节结构基本相同,用的是重复的手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形式上的整饬之美。

3、本诗是如何用密集的意象群塑造祖国形象的?试分析之。(考过简答题)

答:①“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和“淤滩上的驳船”的意向展现古老多难的祖国的历史形貌。②诗人使用了“簇新的理想”、

“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象征祖国新生③密集的显、隐性意象叠加、折射加深了读者对祖国曲折漫长历程的感性认识,更是诗人糅合自身所体验的理性悟知。

大纲(1)体会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深沉挚爱之情、以及渴望祖国日益强盛的殷切情意。

大纲(2)掌握本诗多重显、隐意象叠加的抒情手法。

密集的显、隐性意象叠加、折射加深了读者对祖国曲折漫长历程的感性认识,更是诗人糅合自身所体验的理性悟知。

大纲(3)理解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理清诗篇情感逻辑层次。

作为一首抒情诗,全诗展现了我的情感历程。诗中四节情感逻辑层次清晰,从为祖国苦难的过去而悲伤,为祖国的希望未能实现而遗憾,到位祖国的新生和美好而欢呼,决心为祖国的富饶、光荣。自由而献生,这种递进关系体现可抒情主人公“我”的情感由冷到热,直到高潮的变化。这种情感历程折射了祖国的风雨历程,所以说诗歌表面上写我,实际上处处都在写祖国,写出了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虞美人李煜

1、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我们对其应如何认识与评价?

大纲(1)理解词人表达的身处特殊情景的特殊感受。

答:本诗是词人囚于汴京所作,表达作者亡国之君的悲叹和今昔之感,评价虽然情调感伤低沉。但意境深远,感情真切。

2、试析“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深层寓意。

答:以“春花秋月“为借代的一切美好事物,对于词人来说,故国灭亡,被俘汴京的情况下都是难以接受,都让他触目惊心。“何时了”这一毫无道理的责问就道出了他绝望的心声。

3、分析本词比喻的妙处与特点。(2011年简答题)

答结尾两句自问自答,以“一江春水”喻愁,总揽胸中百般哀伤,将抽象的愁绪化作有形的长江东流水,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心中滔滔不绝的哀伤之深、之广、之无穷无尽,将感情推向最高潮,构成阔大深远的艺术境界。

大纲(2)理解这首词“触物兴感”的抒情手法。

小楼昨夜又东风,以“触物兴感”的手法揭示亡国之君内心痛苦的深层原因。“小楼”二字暗示了身受拘囚的生活环境,局促,狭窄,透露出对昔日帝王生涯的追怀,“昨夜又东风”,突出了词人对今年再度春风从昨夜降临人间的意识,“东风”两字是兴发感叹的缘由,一切哀怨皆有小楼东风的出发而引起的。

大纲(3)说明“雕栏玉砌”与“小楼”、“朱颜”所构的双重对比关系。

用过去“雕栏玉砌”与现在的小楼作对比,往昔的富丽堂皇、宽敞的生活与现今的的局促狭窄的生活做对比。又用“雕栏玉砌”与“朱颜改”做今昔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江山易主

的悲哀。

雨霖铃柳永

1、本词怎样围绕离别,层层铺叙?

答:本文以离别为线索,词的上片描写情侣临别之际的场面和情景。开头三句交代背景和气氛,以寒蝉、黄昏、秋雨渲染送别的环境。接下四句,就能缠绵委婉地透露出离人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和越发难舍难分的情景。正烘托出离人空虚、寂寞和茫然的心境。下片设想别后情景,承接上片的离别,由人物情态,转向对心理的描写,全词在情与景的不断突叙中,把离别之情表现的十分感人。

2、为什么说“今宵酒醒何处”三句是代表柳词风格特点的名句?

大纲(2)分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本词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景中含情,向来被视为最能代表柳永词风

格的名句。远行人无疑只能借酒浇愁,一旦酒醒无异愁醒。此时放眼四望,既不知身处何处,

又形只影单,“晓风残月“时分的景象还特别凄清,更令人黯然魂消。真是句句写景,句句

动情,委婉曲折,含蕴不尽。

3、说说点染手法在本词中的运用。

大纲(1)理解这首词点染手法所起的作用。

答:“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两句用点燃的手法,以“念去去”点明此一去

山高水长,人别离冷落凄清,以“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正烘托出离人空虚、寂寞和

茫然的心境。

水龙吟辛弃疾

1、试分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典故的含义与作用。

大纲(2)词人用典的创作意图。

答:三个典故,表达丰富复杂的情感。词人不想效法张翰急流勇退,更羞于与庸俗自私的许汜为伍,只有桓温时光流逝的感叹激发起他强烈的共鸣。

2、结合本词上片词句,谈谈情景交融的手法及其作用。

答:本文上片借景抒情,一开头就以遒劲的笔力描绘出阔大的境界,表示山河虽美,但仅存

半壁。“遥岑远目”三句,以拟人化手法移情于景,“玉簪螺髻”极写北方的山岭的秀美,可惜沦陷金人之手,更加引起诗人满腔仇恨。“落日楼头”三句景中含情,由“落日”联想到南宋国势的衰颓:“断鸿”则是由离群的孤雁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北方离散的百姓。这几句,景、物。人的描写表现出浓厚的主观色彩,情景交融,突出了游子孤寂悲哀的感受。

3、体会词中下片词人的感情,分析其独特的抒情方式。

答:借典故抒情,曲折地表达了词人渴思报国、满腔热血横遭压抑的痛苦和激愤,层层推进,笔势浩荡,将词人深挚的感情表达得回肠荡气。

大纲(1)理解这首词上片词人所点明的“无人会,登临意”深刻内涵。

其时词人正在壮年有为之时,虽有安邦定国之计,却长期不受重用。抒发出词人心底里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无人理解的悲哀!

大纲(2)标识这首词下片三个典故的本事。

参考北上材料23页分析注释9、10、11。

前赤壁赋苏轼

1、本文表现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忘怀得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2、文章是如何逐层深入地揭示主旨?

大纲(1)体会苏轼写作此赋时的复杂心态和情感变化,把握作者忘怀得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答:文章紧紧围绕赤壁的风、月与水,分三个层次来表现作者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赤壁,饮酒赋诗,沉浸于秋景之中,快乐心情油然而生:然后凭吊风云人物的成败,而悲哀宇宙无穷,生命短暂,流露苦闷的心情;最后通过水与月的譬喻,表现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

3、本文贯串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内在线索:乐—悲—乐)文中的“主”和“客”分别代

表了作者思想的哪两方面?(2012简答题)

大纲(2)理解并分析此篇赋文创造性的运用赋体主客问答,扬客伸主的手法来表现内心矛盾的独特构思。

答:作者(客)心中因遭到沉重挫折而产生消极悲观、苦闷哀愁的情绪,(主)由客观景象感悟到应该具备的潇洒超逸、旷达乐观的情怀。

4、请结合实例谈谈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理三者的有机结合?

大纲(3)具体分析此篇赋文写景、抒情、说理有机结合,具有理趣之美的特点。

答:如第一段写秋景,再由眼前的美景触发“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为下文说理的张本。第二段“客”的议论,紧紧结合自然景物来说理,表达出“客”的消极、悲观。第三段,以水和月作譬喻,说明事物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全文写来文理自然,议论赋予了景物以深刻的哲理内涵;又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将情、景、理三者融为一体.

风波

鲁迅

1、概括作品的主要思想。

大纲(1)理解本篇小说题目《风波》的含义。

答:小说描述一九一七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分波,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之下,愚昧落后,冷漠保守,缺乏民主主义觉悟。这说明,

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

2、分别概括赵七爷、七斤、七斤嫂、九斤老太等人的性格特征。

答:七斤愚昧、麻木、驯服、盲从,政治上无知,是当时农民的典型形象;是赵七爷无政治主见,不学无术,报复心重,是一个陈腐,守旧的顽固派形象。七斤嫂是精明,九斤老太的顽固保守。

3、就文中刻画赵七爷、七斤等人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说明其表现作用。

答:七斤的细节描写:当他从城里回来向乡里人讲述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含着长烟管显出骄傲的模样;当他因没辫子而害怕忧愁的时候,“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从烟管的刻意反复交代就清楚地点明了他得意时目中无人、无知浅薄,失意时又一筹莫展,心中惶恐慌乱的心理变化。

赵七爷的细节描写:用了辫子和竹布衬衫两个细节。作用表明赵七爷是一个无政治主见,不学无术,报复心重,一个陈腐守旧的顽固派形象。

4、九斤老太的口头禅说明了什么?

答:九斤老太的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她的这个口头禅说明她是一个不满现实、向往过去、顽固的保守派人物。

5、简析小说开头及结尾处场面描写的作用。

大纲(5)分析小说开头、结尾两处场景描写在烘托、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答:小说开头对于场景的描写充满了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而且以其场景的恬静跟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的波澜起伏起到了对比、衬托作用。

结尾写风波过后,一切都恢复了风波前的老样子,农民仍然浑浑噩噩地生活在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之下,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启示我们要想革命成功,必须唤醒民众。

6、试从小说结尾关于六斤变化的描写,谈谈这个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答:六斤的新近裹脚说农民依旧愚昧麻木,封建思想依旧代代相袭,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作品主题—中国的变革在再不唤醒民众,就会前功尽弃,绝无成功的可能,只有彻底失败。

大纲(2)分析七斤与赵七爷,九斤老太与六斤这两组人物分别对应的关系。

赵七爷与七斤、七斤们:七斤、七斤们与赵七爷虽分属不同社会阶级,但七斤和七斤们,浑浑噩噩,一事当前只知道保身活命,绝无反抗意识。因此七斤和七斤们就与封建遗老赵七爷一样,无形中也成为张勋复辟的社会基础。

九斤老太与六斤:尽管在九斤老太的眼中,六斤是一副“败家相”,而六斤则骂九斤老太“这老不死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氛围里,六斤也只能沦为九斤老太的翻版,走她的前辈所走的老路。

大纲(3)理解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首先,通过富有乡土气息的个性化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如文中赵七爷所说的,把他恫吓与欺骗农民,头脑顽固不化,却又不学无术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大纲(4)指出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突出七斤这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

七斤的细节描写:当他从城里回来向乡里人讲述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含着长烟管显出骄傲的模样;当他因没辫子而害怕忧愁的时候,“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从烟管的刻意反复交代就清楚地点明了他得意时目中无人、无知浅薄,失意时又一筹莫展,心中惶恐慌乱的心理变化。

断魂枪老舍

1、请从沙子龙的镖局改成客栈一事理解本篇小说的时代背景。

答:小说的时代背景是晚清时期。帝国主义列强用洋枪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长期以来

闭关锁国、老大自居的旧中国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2、分析沙子龙的复杂心态,概括其性格特征。

大纲(2)概括主要人物沙子龙性格特征和复杂心态。

答:心态:小说刻画了老拳师沙子龙在近代社会急剧变化中对过去世界的留念、眷恋、无奈以及与时代抗衡的保守、复杂的态度。

性格:从不同侧面无可争辩地烘托出本文主要人物沙子龙既没落保守,又孤傲执著,具有顽强抗衡力量的性格特征。

3、小说中如何以王三胜、孙老者来烘托主要人物沙子龙的性格?(2011简答题)

大纲(3)分析次要人物王三胜、孙老者对沙子龙的塑造所起的对比、衬托的作用。

答:小说以王三胜的争强好胜,性格外露,孙老者的豪爽乐观、积极进取来烘托人物沙子龙既没落保守,又孤傲执著,具有顽强抗衡力量的性格特征。

4、简析本篇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传神描写来刻画人物的特点。大纲(4)理解本文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意义。

答:又如沙子龙练枪这一动作,表明沙子龙对过去的留恋,再如王三胜与孙老者的对话,体现出王三胜的争强好胜和性格外露的特点。

大纲(1)理解本文时代背景的交代对表现人物的意义。

小说的时代背景是晚清时期。帝国主义列强用洋枪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长期以来闭关锁国、老大自居的旧中国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揭示沙子龙思想性格形成的基础和根源

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八

2011年普通高校专升本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八)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惟陈言之务去”出自() A.《谏逐客书》B.《种树郭橐鸵传》 C.《答李翊书》D.《答司马谏议书》 2.成语“夙兴夜寐”出自() A.《陈情表》B.《短歌行》C.《关山月》D.《氓》 3.《米龙老爹》的作者是() A.契诃夫B.莫泊桑C.欧·亨利D.托尔斯泰 4.《新五代史》的撰写者是() A.欧阳修B.宋祁C.司马光D.王安石 5.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 A.初唐B.晚唐C.中唐D.盛唐 6.“计中国之在海内”中的“中国”是指() A.神州B.中国C.中原D.九州 7.“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 A.《李将军列传》B.《冯谖客孟尝君》 C.《季氏将伐颛臾》D.《寡人之于国也》 8.《行路难》的作者是() A.白居易B.杜甫C.李白D.李商隐 9.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是指() A.曹操B.李斯C.诸葛亮D.王安石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 A.山水诗B.乐府诗C.田园诗D.边塞诗11.中唐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诗人是() A.李白B.李贺C.白居易D.杜牧 12.《北方》一诗选自艾青诗集() A.《大堰河》B.《火把》C.《北方》D.《向太阳》 13.屠格涅夫的《门槛》是() A.小说B.散文C.散文诗D.政论 14.柳永《八声甘州》的线索是() A.登高临远B.睹物思人C.雨洒江天D.佳人颙望 15.《风波》中反复说“一代不如一代”的人物是() A.赵七爷B.七斤C.八一嫂D.九斤老太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6.孔子名丘,字________。 17.所谓“四书”是指《孟子》、《大学》、《中庸》和《_________》。 18.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____________。 19.孟子回答了梁惠王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 20.庄子《秋水》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本体论是__________主义的。 21.《陈情表》选自《__________》。 22.鲁迅原名周樟寿,改名周树人。浙江_________人。 23.《箱子岩》的作者是___________。 24.巴金的小说《家》、《春》、《秋》合称《__________》。 25.傅雷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___________家。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点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福建专升本-语文文言文翻译

养生主·庄子翻译 厨师给文惠君宰杀牛牲,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砉砉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刷刷的声音,无不象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曲的乐律。 文惠君说:“嘻,妙啊!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我开始分解牛体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整牛的。几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体的牛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来而精神世界还在不停地运行。依照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了,而刀刃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为此而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轻微。牛体霍霍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放在地上。我于是提着刀站在那儿,为此而环顾四周,为此而踌躇满志,悠然自得,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妙啊!我听了厨师这一番话,从中得到养生的道理了。”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翻译 臣听说要使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帝王的才德和明义。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昭命,开头作得好的的确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即使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

12春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题(开卷)_3

12春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题(开卷) 一. 名词解释 1.《战国策》: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战国史料;纵横家思想 2.《谏逐客书》:秦国李斯;人才制度;养士之风;吕不韦;郑国渠事件 3.唐宋八大家:唐代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中国古代第二个写作散文的高潮 4.契诃夫: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批判现实主义,尤其以短篇小说知名,代表作举例 5.李斯:法家代表人物;秦相;谏逐客 6.莫泊桑: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拜福楼拜为师,成名作《羊脂球》,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短篇小说之王” 二. 古文翻译。将下面这段文字译成通顺、流畅的现代汉语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如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略 三. 简答题 1. 阅读分析茅盾先生的《香市》,请简析“香市”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思想?写作上有什么主要特色? “香市”是庙会式的临时市场,主题思想:大革命后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中国经济向半殖民地半封建转变,农民的贫困。写作特色:即小见大;对比反衬;场面描写 2. 莫泊桑在著名的短篇小说《米隆老爹》中,在短篇小说写作的艺术上,有哪些重要特色?举小说中实例进行分析 一、倒叙手法;二、叙述人称富于变化(一三人称转换);三、肖像描写;四、细节描写;五、个性化的语言 3. 谈谈韩愈的生平经历和文学主张(略) 四. 阅读分析题 (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1. 这段文字出自哪篇课文?主要在谈论什么问题? 2.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哪两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各自起到什么作用? 3. 把“不识曰”至“而苦程不识”一段译成现代汉语。 (一)1.这段文字出自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作为一代名将,李广和程不识的对比 2.对比手法,性格、治军方法、各方面对他们俩的评价 3.把“不识曰”至“而苦程不识”一段译成现代汉语。(略) (二)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福建专升本语文考试大纲

福建省高校专升本统一招生考试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大学语文”的考试范围和基本内容,限于本“考试大纲”规定的28篇精读课文,但泛读课文可用作阅读理解的例题材料。具体考试内容包括: 1、语言知识:考核文言文课文中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和句式。现代文不考语言知识; 2、文体知识:考核文言文课文所涉及的古代文体分类及其主要形式特征。现代文不考文体知识; 3、作家作品知识:考核与精读课文相关的古代与现代作家作品基本知识; 4、课文阅读分析:考核精读课文的主要观点(或主旨、主题、主要感情倾向)、思想内容、写作特点、语言修辞等。要求既能从整体上领会掌握课文,又能结合课文的有关段落进行分析论述。 5、文字表达:考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不限文体,但诗歌除外。 二、28篇精读课文的考核要求 (一)课文阅读分析的总体考核要点: 1、把握并归纳课文的主旨(议论文的中心论点,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特征,记叙文的中心思想,诗词曲赋的基本思想感情,小说的主题),理解其思想认识意义; 2、领会课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或艺术表现手法,如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记叙文、小说中的叙事方法、景物和人物描写方法,诗文作品的情景交融、比兴象征等抒情方法,要求能联系课文有关段落进行具体分析; 3、熟记课文中的关键词或富于艺术表现力的精彩词句,对其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给出简要说明; 4、识记并理解课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反语、用典、借代、暗示、层递、设问、反诘等,并能具体说明其表达作用。 (二)28篇精读课文具体考核要点: 1、《庄子·养生主(节选)》 (1)理解本文中心观点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2)识记本文以寓言故事为论据的喻证法的论证特点。 (3)分析本文所能概括出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成语的含义。

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完整版

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 题含答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 1.《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杨衒之)为《》作的注,此书既是一部地理着作,也是一部散文佳作。 2.苏轼,字(子瞻/子由),号东坡居士,四川(成都/眉山)人,北宋着名文学家。 3.《哈姆雷特》的作者是(英国/意大利)剧作家。 4.《忆傅雷》的作者是(钱钟书/杨绛),他/她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围城/洗澡)等。 5.雨果,法国杰出的(浪漫/现实)主义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代表作有《》等。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晋侯饮.赵盾酒 2.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 3.自非亭午 ..夜分,略无阙处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三、简答题 1.简述《江水》一文的主要内容。 2.试简要分析柳宗元的《江雪》一诗。 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论述题 试分析《秋夜》中梦境描写的作用。 五、作文题 以“难忘**”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计20分) 1.郦道元,水经 2.子瞻,眉山 3.英国,莎士比亚 4.杨绛,洗澡 5.浪漫,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 (说明: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饮:给酒喝。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饮”。 2.且:将要。 3.亭午:正中午。 4.吊:慰问。 5.老:尊敬,赡养。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江水》一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郦道元的《江水》主要描写了瞿塘峡、巫峡的开凿,巫山、巫峡的地理位置,新崩滩的形成,大巫山挺拔巍峨的气势,相关的历史记载和神话传说,以及三峡两岸美丽如画的四季风光。 2.试分析柳宗元的《江雪》一诗。 参考答案:学生的分析在感悟诗中意境的同时要注意揭示出“渔翁寒江独钓”与柳宗元政治遭遇及其傲岸不屈个性间的关系,具体视学生结合诗作的分析情况酌情给分。 (说明:参考答案仅供参考,凡学生有一己合理之理解即可酌情给分。) 四、论述题(每小题35分,共35分) 试分析《秋夜》中梦境描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梦境,给了作者以广阔自由的想像空间,将一个个并不联系的生活片段、瞬间感受衔接起来,形成连续不断的电影镜头,让时空交错、今昔重叠、虚实渗透,在似真似幻,或实或虚中,凸现“民族之魂”浮雕般的伟岸形象。 梦,成为推动作者的思想发展的依据。 作者凭借梦境这个特殊的空间来进行创作构思,飞驰想像,全面展示了鲁迅的精神风采和人格魅力。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二 一、填空题 1.司马迁,字(子固/子长),西汉阳夏人,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着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袁枚,字子才,号(简斋/诚斋),钱塘人(今浙江杭州),清代诗人、诗论家。在诗歌创作上,他提出了“(神韵/性灵)说”,即主张诗歌应抒写胸臆,辞贵自然。 3.《蛮子大妈》的作者莫泊桑是(德/法/俄)国人,作品主要反映的是(普法/俄法)战争中普通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

普通专升本大学语文试卷

浙江普通专升本真题《大学语文》 一、选择题(在每一小题的四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居“唐宋八大家”首位的作家是:( ) A.苏轼 B.王安石 C.韩愈 D.柳宗元 2.被鲁迅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 ) A.《左传》 B.《论语》 C.《史记》 D.《战国策》 3.下列文章中不属书信体的有:( ) A.《答李翊书》 B.《谏逐客书》 C.《答司马谏议书》 D.《报刘一丈书》 4.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是:( ) A.诗 B.词 C.曲 D.赋 5.《诗经·氓》中比喻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的诗句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6.《楚辞·九歌·国殇》之“国殇”的含义是:( ) A.感伤未成年男子的早逝 B.感伤楚国将士斗志的衰败 B.鼓舞为楚国捐躯的斗士 D.祭奠为楚国捐躯的将士 7.“想佳人、妆楼颙望”中的“颙望”意思是:( ) A.远远眺望 B.举首凝望 C.低头凝思 D.抬头仰望 8.律诗中要求必须压韵的是:( ) A.首联与尾联 B.颈联与颔联 C.颈联与尾联 D.颔联与尾联 9.下列句中的“过”字不作“错误”解的有:( ) A.无乃而是过与? B.且尔言过矣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矣。 D.臣闻吏议逐客,窃认为过矣。 10.以宋室南渡为界,词作的情感和风格呈现出两种不同面貌 的作家是:( ) A.辛弃疾 B.李清照 C.柳永 D.苏轼 11.在《秋水》中,庄子用以说明“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的 是:( ) A.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 B.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 C.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 D. 小石小木之在大山 12.典故运用是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的一大特色,下列词句中不属于典故的是:( ) 文案大全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精讲:大同_1476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精 讲:大同 【摘要】本文为大家整理了2018年成人高考语文的课文精讲,帮你更快的掌握课文中的知识点。 《大同》 《作家作品》 《礼记》成书于西汉中期,是儒家学说的经典着作。 大同:即人类的理想社会,大团结,大和谐的社会。按照儒家学说,五帝时代(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是大同社会,是“大道之行”的时代。 《主旨》 孔子对春秋末期的社会现实不满,论及“大同”“小康”理想社会,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对“克己复礼”,重建“大同社会”的美好憧憬。 《疑难词语解释》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孔子的概叹,是由于鲁国的缘故。 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我没有赶上,但是有文字记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大道运行的时代,天下为全民所有,推选有才能的人参加管理,讲求诚信,谋求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所以,人们不仅亲自己的亲人,还亲别人的亲人;不仅爱护自己的子女,还爱护别人的子女;使老人有所终止,壮年人能有工作,小孩能健康成长。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这种情况下,奸谋就不会产生,盗贼就不会发生,大门不用关闭,这就是大同社会。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用礼来规定君臣的名分,用礼来加深父子的亲情,用礼使兄弟和睦,用礼来使夫妻和睦。 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用礼来考察道义,诚信,过错,以仁爱为典范,向民众明示为人行事的常规。 《学习要点》 重点掌握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对比手法) 大同社会 小康社会 在社会所有制与政治目的 “天下为公” “天下为家” 人事制度 选举制“选贤举能” 世袭制。“大人世及以为礼” 精神文明 “礼”自然运行于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人欲与礼自然融合,人自然顺应自然。 “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圣人用“礼”约束人欲,治理天下。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物质文明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答案培训讲学

2010年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答 案

B02 2010年福建省高职高专升本科入学考试 大学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20分钟,满分 150分) 答题说明: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注意事项:答案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代码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1、“庖丁解牛”作为《庄子·养生主》一文的论据是() A、比喻性论据 B、理论性论据 C、现实性论据 D、假设性论据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驳斥司马光职责新法“生事”的观点时,所持的依据是() A、“受命于人主” B、“举先王之政” C、“为天下理财” D、“辟邪说,难壬人” 3、《张巡传》的作者是() A、许远 B、辛弃疾 C、韩愈 D、李翰 4、“垂拱而治”一词出自() A、《庄子》 B、《谏太宗十思疏》 C、《孟子》 D、《史记》 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该句中的“两年以前”指的是() A、1931年 B、1911年 C、1934年 D、1919年 6、“在腹者名曰胞羔,初生者曰乳羔,三月者曰跑羔,七月者为走羔”一句所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A、举例子 B、列数字 C、分类别 D、作比较 7、《风波》一文的线索是() A、辫子事件 B、张勋复辟 C、辛亥革命 D、湘妃竹烟管 8、赋的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是() A、先秦 B、唐代 C、晋代 D、汉代 9、宋人词集中数量最丰富的是() A、《乐章集》 B、《稼轩长短句》 C、《漱玉词》 D、《东坡乐府》 10、下面篇名中未体现文体名称的是() A、《垓下之围》 B、《陋室铭》 C、《谏太宗十思疏》 D、《始得西山宴游记》 11、《虞美人》上阙的核心句子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 B、往事知多少 C、小楼昨夜又东风 D、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2、“和戎诏下十五年”中的“诏”指的是() A、澶烟之盟 B、隆兴和议 C、靖康之变 D、安史之乱 13、“遥岑远目,献愁供恨”一句的表现手法是() A、借景抒情 B、情景交融 C、融情于景 D、移情于景 14、《山居秋冥》全诗的“诗眼”是() A、“空” B、“归” C、“歇” D、“留” 15、《故乡的野菜》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芥菜、紫云英和() A、野菜花 B、草紫 C、鼠曲草 D、眼亮花 16、袁宏道主张诗文写作要() A、“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B、“辞必己出”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全要点归纳-覆盖90%考点-这是我自己的-我就靠这个-背熟了就很够了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全要点归纳-覆盖90%考点-这是我自己整理的-我就靠这个-背熟了就很够了

————————————————————————————————作者:————————————————————————————————日期:

2011年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1、《庄子·养生主(节选)》 庄子,名周,宋国人,战国道家学派的代表,继承发展老子的思想,主张顺任自然,反对认为。 《庄子》三十三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有“寓言十九”之称,这些寓言故事充满了瑰奇的想象,创造出奇特的形象世界,寄寓了作者丰富复杂的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庄子》一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和文学特色。 用牛喻社会,用刀喻人。 人应顺应社会。 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切中肯綮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 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引出问题)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核心(中心论点)】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运用了规律突出“道”的重要。 以寓言故事为论据 本文采用比喻论证法的论证特点 (1)理解本文中心观点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2)识记本文以寓言故事为论据的喻证法的论证特点。 (3)分析本文所能概括出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成语的含义。 (4)“寓言十九”之称,说明《庄子》一书怎样的特点? 《庄子》一书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故有“寓言十九”之称。这些寓言故事充满了瑰奇的想象,创造出奇特的形象世界,寄寓了作者丰富复杂的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蕴育了 2、《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 本文在形式上是应用文,内容为议论文。 提出问题: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分析问题:为什么思,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解决问题:思些什么,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本文使用了,比喻论证,正反论证 (1)理解本文三个论证层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介词:替、给 ↑所:所……的地方 ↓助词,象声词 ↑介词, 引出对象 ↑依照 ↑一般 ↑指进刀 ↑超过 ↑击 ↑导,循着 ↑牛身体本来的结↑擦拭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二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二 《寡人之于国也》 第一部分,作家作品。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行 仁政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 散文善于“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 色彩与充沛的气势,《孟子》共七篇。 第二项,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是一篇 论辩性议论文。 第三项,主旨。本文中心论点是“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全文表现了孟子王道,仁政的政治思想,批评统治者在灾荒年景归罪 于年成不好的态度,在一定水准上揭示出战国时期社会不平,阶级对 立的实质。 第四项,层次、段落。全文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为第一自然段。梁惠王提出在灾荒之年,移民移粟,但民 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为二、三、四段。孟子以战为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 办法,依然与邻国无本质区别,从而指出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为第五、第六自然段。孟子具体而详细地阐明了王道仁政 的主张,指出要使民加多,就要有新举措,要不违农时,发展生产,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要使民老少的衣、食、住均能受益,同时在 德教方面也受教育,这样则不王者,未之有也。民便能够加多了。 第四部为第七自然段。先揭示灾荒之年,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 立的现状。然后以杀人为喻,指出只要梁惠王不把过失归罪于年成, 那么“斯天下之民至埃”的良好愿望就会实现。

全文到此归结到总的论点。全文的结构特色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展开了论述。 第五项,学习要点。 第一点、本文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就是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富民,就要反对战争,使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正如课文中的第五段提出的要不违农史,要数罟不入夸池,要斧斤以时入山林,以达到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样的鱼粮丰收,万木繁茂的景象,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爱民,体现在第六段,就是要使民确实受益。孟子具体提出,要给民以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要使五十者能够衣帛矣,七十者能够食肉矣,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黎民不饥不寒,使民确实丰衣足食。 富民、爱民,以民为本,这样作为一国,才能受到万民的拥戴,才能做到国富民强,这是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第六项,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有三点: 第一点、说理抑扬兼施、循循善诱。文章开头写梁惠王自以为治国比邻国君主尽心,孟子利用梁惠王好战的心理,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梁惠王的小恩小惠,这里使用了比喻的方法。逼使自矜其功的梁惠王意识到自己和邻国国君并无本质的不同。至此,孟子已掌握了论辩的主动权,梁惠王的自满情绪基本已被扫除。在论辩中已处于劣势,孟子趁胜追击,因势利导、循循善秀,提出了施行人道的具体措施。勉励他施行仁政。并为梁惠王描绘出一幅行王道的美好图景,这是应用扬的说理方法。然后以杀人怪兵器为喻,批评梁惠王没有对人民施行仁政,这是使用抑的方法,最后梁惠王只要不把责任归罪于荒年,则天下之民至焉的愿望定能实现,这又是扬。这是说理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点。第二个特点善用比喻生动形象,文

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精彩试题(1)

大学网络教育入学考试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B ) A 《庄子》 B 《论语》 C 《孟子》 D《韩非子》 2.《季氏将伐颛臾》中“力就列,不能者止”作为论据,其性质属于( C ) A 历史事实 B 现实事例 C 名人名言 D 比喻 3. “祸起萧墙”一语出自( C ) A《论语》 B 《孟子》 C 《左传》 D 《战国策》 4.《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所运用的下列论据中,属于历史材料的是( B ) A 且在邦域之中矣 B 先王以为东蒙主 C是社稷之臣也 D 虎兕出于柙 5.《伯克段于鄢》选自( D ) A《国语》 B 《史记》 C 《战国策》 D 《左传》6. 《伯克段于鄢》的主要人物是( A ) A庄公 B 武公 C姜氏 D 共叔段 7.《伯克段于鄢》中,“亟请于武公”句中的“亟”的意思是( C ) A 迅速 B 急忙 C 屡次 D竭力 8. 孟子和孔子同属( A ) A 儒家学派 B 道家学派 C 法家学派 D 名家学派 9.“五十步笑百步”这一典故出自( B ) A《寡人之于国也》B《季氏将伐颛臾》 C《》 D《秋水》 10.使《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展开论述的问题是( B ) A五十步笑百步 B 为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 C 如何养生丧死无憾 D 如何以德治国和如何使民加多 11.下列人物属于道家学派的有( B ) A 孔子和孟子 B 庄子和老子 C荀子和韩非子 D孔子和老子 12. 庄子认为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 B ) A无限的B有限的 C巨大的 D 重要的 13.庄子《秋水》中代表庄子观点的人物是( C ) A 庄子 B河伯C若 D河伯与若 14.《冯谖客孟尝君》选自( B ) A《国语》 B《战国策》 C《史记》 D《左传》 15.冯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行为中蕴含着( C ) A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C人本思想 D民本思想 16.《战国策》的整理编订者是( A ) A 向 B 左丘明 C 司马迁 D战国史官 17. 《》选自( C ) A《论语》 B《孟子》 C 《礼记》 D《左传》 18.《》一文中孔子认为“”、“小康”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 C ) A 人事制度 B物质文明建设C所有制形式 D 精神文明建设 19.《史记》是一部( B ) A纪传体断代史B纪传体通史 C编年体通史 D 国别体断代史

福建专升本必背诵诗词曲赋大学语文

专升本必背诵诗词曲赋 屈原《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pī)犀甲,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旌(j īng)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li è)余行,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zh í)四马,援玉枹(fú)兮击鸣鼓。天时怼(duì)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译文:楚国将士,紧握着吴地造的长戈,披着犀牛皮制作的战甲,个个神勇 无比用短兵器与敌人搏斗,地上尽是激烈搏斗留下的车轮的印迹。双方战旗遮蔽了天日,敌人像云一样涌了过来,天上尽是双方射出的箭矢,将士们争先恐后地冲出去与敌人搏斗。强大的敌人冲进我们的阵地,揉躏我们的队列,猎杀我们的将士,战车的左边的马死了,右边的马也被砍伤了。将士将两边车轮都埋入地里,将四匹马的缰绳系在一起,决心与阵地共存亡,将军紧握鼓槌猛击战鼓激励将士。严酷的战斗使得天昏地暗,鬼神震怒,残酷的砍杀之后,原野上尽是将士丢弃下的遗体。他们原先冲出去就不准备再返回来的啊,现在身体躺在这战场上,魂魄回家去路途十分遥远啊。身上带着长刽,挟着秦地产的弓,躺在地上的将士,虽然头与身体分离了,但他们内心是一点也不惧怕的。确实可说是既勇敢又威武啊,始终是刚强不可凌辱! 曹操《短歌行(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 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深情。只因为你的缘故啊,让我思念到如今。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相呼相鸣。我要是有了嘉宾,一定要鼓瑟吹笙。明明的是那天上的玉轮,不知何时才中断它的运行;深深的是我心中的忧思,也许永远都没有止境。来吧朋友!越过那田间小道,别管他阡陌纵横。有劳你枉驾前来,让我们久别重逢。把酒临风,握手谈心,重温那往日的友情。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 草木丛生。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三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28篇文章解析

【专升本大学语文28篇文章解析】 《庄子?养生主》 1.论点:臣之所好者道也。论证方法:类比法 2.主旨:通过对庖丁对解牛之道的论述,阐明作者“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表达作者无为而治的思想。 3.“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表现出庖丁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 4.“沭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小心谨慎的心理。 5.庖丁解牛用了3处“对比论证”:1、始臣之解牛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开始解牛和现在解牛的情 况作对比);2、良庖岁更刀,割也…而刀刃若发于硎(把自己和良庖、族庖作对比);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把骨头间的缝隙大小和刀刃的厚度作对比) 【注释】 沭然:警惕的样子。如土委.地:散布。善.刀而藏之:擦拭。因.其固然:依照。硎:磨刀石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1.题材:议论文、奏疏 2.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要想久安,就必须积聚君王的恩德和道义。) 3.背景:唐代兴盛佛教道教,大兴土木。 4.本文运用“纵贯式结构(先是隐喻立论,阐明观点,再用比较的方法凸显君王不积累德义的严重后果, 最后提出治国之道。)”——作用: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文理清晰。 5.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第一段/增强文章说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和比较论证(第二段/事实论据) 6.魏徵“谏”的艺术体现在:1、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复杂的治国之道变得浅显易懂;2、贬低自己,抬高 对方;3、运用对比;4、最后指出治国之道。 【注释】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治理。傲物:瞧不起人。黜恶:除去邪恶。简能:选择有才能的人。 亏:有损于能克.终者盖寡:完成。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大兴土木。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1.题材:书信体驳论 2.艺术风格:柔中带刚 3.论事原则:运用儒家“名实相符”的原则(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与实际情况不符)。 4.针对对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论点进行反驳。(驳论方法:驳论点。/论 证方法:演绎论证/采用:事实论据) 5.新法是“受命于人主”——侵官新法是“举先王之政”——生事 新法是“为天下理财”——征利新法是“辟邪说,难壬人”——拒谏致怨——早料到的 6.盘庚迁都——(事实论据)表明变革的正确和自己的决心。 【注释】 于反复 ..不宜鲁莽:书信往来。非特:不仅仅。拳拳:专诚恳切。 《今》大钊 1.总论点: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 2.背景:五四运动前夕,作为中国未来的青年一代,有人安于现状,有人悲观厌世。 3.“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比喻性论据 4.第一个分论点引用耶曼所说的话,为引用论证(理论论据);第二个分论点讲宇宙大化,为演绎论证。 5.“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两个事例论据分别蕴含“忧患意识”和“牺牲精神”因为屈原的

福建专升本语文课后练习与答案.doc

语文课后习题答案归纳 庄子·养生主 (1)“寓言十九”之称,说明《庄子》一书怎样的特点? 答:《庄子》一书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故有“寓言十九”之称。《庄子》一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和文学特色。 (2)本文阐述了怎样的养生之道?文章用何种论据进行论证?答:阐明了作者“顺任自然”的养生之道。文章用寓言进行论证。(3)“庖丁解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这则寓言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答:①表现了作者委运随化、无为而治的思想。②启示:世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但只要掌握事物的规律,顺任事物的自然之理,就能把事情办好。 谏太宗十思疏魏徽 (1)“十思”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中心论点形成怎样的关系? 答:①分总关系,十思是分说,思是中心论点。②文章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具体列举十思以告戒君主。 (2)试分析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运用。 答:本文善于运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如以“固根术”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生动形象,道理明白易懂。又如,“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 (3)分析本文纵贯式(三段式)的结构方式。 答:文章分三段。第一段,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论点,论述了君主善积德义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第二段,分析国君不能居安思危、善始能终的原因和危害。第三段,告诫君王“十思”以弘扬德义,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三段内容从理论观点的提出,到原因危害的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思路完整,逻辑谨严。(4)为什么说本文所论剀切深厚而无空疏之弊? 答:“十思”之论,作为君主思想品德修养的方案,切实可行,使文章剀切深厚而无空疏之弊。文章强调居安思危,重视载舟覆舟的道理,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等,都表现了作者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深刻的思想。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1)作者对司马光指责变法的反驳,是建立在哪个议事原则的基础上?如此安排,具有怎样良好的效果?

专升本大学语文必背篇目(2018)

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短歌行(其一)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关山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福建专升本语文考试大纲

福建专升本语文考试大 纲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福建省高校专升本统一招生考试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大学语文”的考试范围和基本内容,限于本“考试大纲”规定的28篇精读课文,但泛读课文可用作阅读理解的例题材料。具体考试内容包括: 1、语言知识:考核文言文课文中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和句式。现代文不考语言知识; 2、文体知识:考核文言文课文所涉及的古代文体分类及其主要形式特征。现代文不考文体知识; 3、作家作品知识:考核与精读课文相关的古代与现代作家作品基本知识; 4、课文阅读分析:考核精读课文的主要观点(或主旨、主题、主要感情倾向)、思想内容、写作特点、语言修辞等。要求既能从整体上领会掌握课文,又能结合课文的有关段落进行分析论述。 5、文字表达:考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不限文体,但诗歌除外。 二、28篇精读课文的考核要求 (一)课文阅读分析的总体考核要点: 1、把握并归纳课文的主旨(议论文的中心论点,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特征,记叙文的中心思想,诗词曲赋的基本思想感情,小说的主题),理解其思想认识意义; 2、领会课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或艺术表现手法,如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记叙文、小说中的叙事方法、景物和人物描写方法,诗文作品的情景交融、比兴象征等抒情方法,要求能联系课文有关段落进行具体分析; 3、熟记课文中的关键词或富于艺术表现力的精彩词句,对其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给出简要说明; 4、识记并理解课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反语、用典、借代、暗示、层递、设问、反诘等,并能具体说明其表达作用。 (二)28篇精读课文具体考核要点: 1、《庄子·养生主(节选)》 (1)理解本文中心观点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2)识记本文以寓言故事为论据的喻证法的论证特点。 (3)分析本文所能概括出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成语的含义。

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论语》主要记载_______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庄子散文,想象丰富,多采用论辩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5、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好__________先生。 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__________________,独伧然而泣下。 7、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壮罢低声问夫婿,____________________。 8、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__。 9、陆游,字务观,号__________。 10、李商隐诗名体皆工,成就斐然,尤以_____________最为突出。 11、苏轼与父苏洵、弟_______,合称“三苏” 12、矛盾小说著作主要有《蚀》、《虹》、《_______》、《腐蚀》、《清明前后》等。 13、钱钟书的主要著作有《读忆录》、《管锥篇》、《旧文四篇》等。长篇小说有《_______》。 14、《左传》是_________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15、《史记》是我过第一部_________体通史。 16、王昌龄与高适、_________同为盛唐边塞诗人代表。 17、韩愈卒后溢“文”,故后世称__________文公。 18、徐志摩的代表诗作《再别康桥》中的“康桥”即____________。 19、北宋与苏轼并称“苏黄”的诗人是__________。 20、李白的诗歌充满浪漫色彩,风格__________。 二、解释词语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斯: 舍: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吾老: 幼吾幼: 3、公退之瑕,披鹤,戴华阳巾,手持《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公退: 世虑: 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着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望洋向着: 莫己若: 5、况吾与子渔櫵于江渚之上,侣渔虾而友麋鹿,驾一叶扁舟,举匏樽以相居。 渔櫵: 侣渔虾: 6、自衿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右,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自衿功伐: 过矣: 7、唯圆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彭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