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常用经方50首

常用经方50首

常用经方50首
常用经方50首

孙大海经方总结大全

--------2011年7月12日第一章:解表剂

银翘散

【组成】:金银花9克连翘9克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4克甘草5克荆芥穗5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9克芦根30克。

【功效】: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使用要点】:风热解表常用方,临床以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咽痛,舌质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辩证要点。

【临床加减】:热夹湿浊、胸膈闷痛加藿香、郁金,津伤渴甚加花粉、热毒较甚,项肿咽痛加马勃、玄参;热伤血络纽者去荆芥、淡豆豉加白茅根、侧柏碳、栀子碳;

肺气不利咳甚加杏仁;热渐入内加生地、麦冬;再不解加知母、黄芩、栀子

(小便短者);麻疹初起,透发不齐加浮萍、蝉衣;热入营份疹色红赤加生地、

赤芍;风热壅滞肌肤疮庸初起加蒲公英、大青叶、地丁等。

【现代运用】: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扁桃体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咽炎,咽峡部疱疹,肺炎,药物性皮炎,小儿湿疹,产褥感染等属风热表证者。

【煎服方法】: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不宜久煎。

【注意事项】:

【汤头歌诀】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麻杏石甘汤

【组成】:麻黄5克杏仁9克石膏18克甘草6克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肺热壅甚身热不解有汗无汗咳逆气急甚或鼻煽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

【使用要点】:本方为清泄肺热之要方,临床以身热、喘急脉数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风寒未尽、无汗恶寒加荆芥、淡豆豉;在表的风热不解微恶风寒加金银花、薄荷;常根据肺热和表郁的轻重调整石膏和麻黄的比例;如肺中热甚汗大出

则重用石膏;表郁不畅、无汗或少汗增麻黄计量;肺热气壅,胸满喘急加桑

白皮、葶苈子;邪热灼津成痰,咳痰稠黄加瓜蒌、贝母,热甚津伤烦渴欲饮

加知母、芦根。

【现代运用】: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风热感冒,还常用于荨麻疹,咽喉炎,痔疮,口疳,鼻窦炎,肺心病等证属邪热壅于肺者。

.【煎服方法】: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不宜久煎。

【注意事项】:风寒实喘,虚症喘逆者禁用本方。

【汤头歌诀】: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

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止法良。

第二章:泻下剂

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12克厚朴24克枳实12克芒硝6克。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

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

【使用要点】:里热实证,临床以痞、满、燥、实及苔黄,脉实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原方厚朴用量倍于大黄,后世医家亦有大黄重于厚朴者,一般来说如痞满较重可重用厚朴;如痞满较轻,可减轻厚朴用量。

【现代运用】:多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中出现高热,神昏谵语,惊厥,

发狂而有大便不通苔黄脉实者。

.【煎服方法】:水煎服,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冲服芒硝;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注意事项】:本方为泻下峻剂,凡气阴亏虚、表证未解,燥结甚者,及年老体弱孕妇均不宜用。

【汤头歌诀】: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

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

麻子仁丸

【组成】:火麻仁20克白芍9克枳实9克大黄12克厚朴9克杏仁10克

【功效】: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肠胃燥热之便秘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苔微黄脉细涩。

【使用要点】:肠胃燥热津液不足之便秘,临床以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脉细涩为使用依据。【临床加减】:热伤血络,肝门出血加槐角、地榆凉血止血,燥热津伤较重,口干燥者加玄参、生地以滋阴通便,如热结较甚苔黄脉数者可重用大黄;或加芒硝,以泻

热通便。

【现代运用】:运用于习惯性便秘;痔疮便秘;老人与产妇便秘等症,属于肠胃燥热者。

.【煎服方法】:蜜丸,每次9克,日服1—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本方为润肠缓下剂但究含泻下之品,故津亏血少之便秘不宜久服,孕妇慎用。【汤头歌诀】: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胃燥津枯便难解润肠泻热功效确。

增液承气汤

【组成】:玄参30克麦冬25克生地25克大黄9克芒硝4.5克

【功效】:滋阴增液泻热通便

【主治】: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下之不通,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使用要点】:主治温热病热结津亏之便秘,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口干唇燥,苔黄脉细数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肠中热结不甚可去大黄、芒硝以免克伐伤正;气滞腹胀加枳壳、厚朴;产后血虚阴亏加当归、大云兼气虚见气短神疲可加人参、炙甘草。

【现代运用】:习惯性便秘,痔疮便秘,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大叶性肺炎,产后尿闭,颅脑术后昏迷等证属阴虚热结者。

.【煎服方法】:水煎服,化芒硝,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当终病即止,不可过剂,阳虚便秘者忌用。

【汤头歌诀】:增液承气玄地冬硝黄加入力量雄

热结阴亏大便秘滋阴泻热肠腑通。

第三章:和解剂

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25克黄芩9克人参6克制半夏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伤寒少阳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玄者;或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时断,寒热发作有时,疟疾,

黄疸等以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使用要点】: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玄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表邪未尽,恶寒而微热,去人参加桂枝兼解表邪;胃气和而热较甚,胸中烦热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以除烦热,热甚津伤除烦热,热甚津伤见口

渴,可去半夏加花粉;以生津清热,胆热犯肺见咳嗽胁胀加芦根桑叶以清肺

止咳;热入血室加丹皮、赤芍、桃仁以凉血祛瘀,兼有黄疸加茵陈、栀子以

清热利湿退黄;疟疾加草果、常山以燥湿截虐;内伤杂病,正气不虚去人参、

大枣。

【现代运用】:胃溃疡,慢性胃炎,感冒,疟疾,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乳腺炎,睾丸炎等。

.【煎服方法】: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阴虚血少者慎用。

【汤头歌诀】: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百病此方宗。

四逆散

【组成】:甘草6克枳实6克柴胡6克白芍9克

【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身微热,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脉弦

肝郁脾滞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或泄利不重,脉弦等。

【使用要点】:阳郁厥逆证,后世多用于疏肝理脾之通剂;肝胆气郁或肝脾不和所致的胁脘疼痛等证;临床使用以胁肋疼痛,胸腹胀痛脉弦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阳郁重见发热四逆者增柴胡用量以加强疏郁透热之力;气郁甚见以宣泄郁热;

肝胆郁热见发黄加茵陈、栀子以利胆退黄;气虚见神疲气短加白术、党参以

益气健脾;脾寒见腹中痛加干姜温中祛寒,下焦气滞见泄利下重加晒白以通

阳行滞;脾虚湿阻见小便不利加茯苓以健脾利湿。

【现代运用】: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证,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输卵管阻塞,附件炎,急性乳腺炎属肝脾或肠胃不和者。

.【煎服方法】: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热盛厥甚的热厥和阳微阴盛的寒厥者,忌用本方。

【汤头歌诀】: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病自除。

逍遥散

【组成】:柴胡15克当归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甘草10克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脾虚血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食少,往来寒热,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淡脉弦而虚者。

【使用要点】:调和肝脾要方,妇科调经常用方,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或兼月经不调,舌淡红,脉弦而虚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肝郁气滞加香附、郁金、川芎以疏肝解郁;肝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以清热泻火;肝血停滞者加丹参、桃仁活血祛瘀;胁下瘕结加鳖甲、牡蛎软坚散结;

脾虚甚加党参,脾胃气滞加陈皮、枳壳;血虚甚者加首乌、生地养血。

【注意事项】:阴虚阳亢者慎用。

【汤头歌诀】: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疏肝养血又健脾肝郁血虚脾气弱

第四章:清热剂

犀角地黄汤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黄24克芍药12克牡丹皮9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1.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使色黑易解等。。

【使用要点】:热入血份证,临床当以各种失血,斑点紫黑,神昏谵语,身热烦躁,舌质红绛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蓄血,热瘀互结,喜忘如狂者可加大黄、黄芩以清热逐瘀,若郁怒而夹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以清肝泻火;若心火炽盛加黄连、黑栀子以清心泻火;热

盛神昏者可服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以加强清热开窍之功;若吐血加田七、侧

柏叶、白茅根、花蕊石;以清胃止血;衄血可加黄芩、青蒿白茅根以清肺止血;

尿血加白茅根、小蓟以通淋止血;便血加槐花、地榆清肠止血、发斑加紫草、

青黛加强凉血化斑之功。

【现代运用】:重症肝炎、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白血病、败血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出血热等属血分热盛者。)

.【煎服方法】:先煎水牛角30分钟,再于予药同煎,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阳虚或气虚之失血者本方忌用,脾胃虚弱者本方忌用。

【汤头歌诀】: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

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黄连解毒汤

【组成】:黄连9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子9克

【功效】:泻火解毒

【主治】: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痢,湿热黄疸;外科痈疽疔毒,小便赤黄,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使用要点】:泻火解毒之功较强,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以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痢,湿热黄

疸;外科痈疽疔毒,小便赤黄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便秘加大黄以泄下焦湿热;吐血,纽血,发斑者加玄参、生地、丹皮以清热凉血;瘀热发黄者加茵陈、大黄以清热祛湿退黄。

【现代运用】:常用于急性肠炎,进行细菌性痢疾,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以及感染性炎症等属热毒为患者

【煎服方法】: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大苦大寒之剂,不可多服久服以免伤脾,非火毒炽盛或津液受损较重者均不宜使用。

【汤头歌诀】: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

燥狂大热呕不眠吐衄发斑均可为。

龙胆泻肝汤

【组成】:胆草6克黄芩9克山栀子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8克生地黄20克柴胡10克生甘草6克

【功效】: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扰,症见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

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舌红,苔

黄腻为主

【使用要点】:临床以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舌红,苔黄腻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以助泻火之力;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若阴茎生疮,

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甚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

黄以泻火解毒。

【现代运用】: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炎症、

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

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煎服方法】: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亦可做丸药每次6—9克。

【注意事项】:本方为苦寒之剂,以上脾胃,当中病即止,不宜多服久服。

【汤头歌诀】: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清骨散

【组成】:银柴胡5克胡黄连3克秦艽3克鳖甲3克地骨皮3克青蒿3克知母3克,甘草2克。

【功效】:清虚热,退骨蒸。

【主治】:骨蒸潮热证,表现为午後或夜间潮热,骨蒸心烦,形瘦盗汗,两颊潮红,手足心

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使用要点】:阴虚内热,虚劳骨蒸,以午後或夜间潮热,骨蒸心烦,形瘦盗汗,两颊潮红,

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阴虚较甚可加当归12克熟地12克白芍12克生地10克。如果咳嗽者,加桔梗10克五味子8克阿胶10克(烊化)麦冬10克

【现代运用】:肺结核、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证属阴虚内热、虚劳骨蒸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煎服方法】: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青蒿不耐高温,可用沸药汁泡服,阴虚无骨蒸者不宜使用本方。

【汤头歌诀】:清骨散用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辅,

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一并出。

第六章:温里剂

理中丸

【组成】:人参9克干姜9克白术9克炙甘草9克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1.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

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

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

儿慢惊等。

【使用要点】:以中焦虚寒,腹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

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如寒性甚者,加入熟附片9克如果脾气虚者,重用人参,用量改为12克加入黄芪24克;下痢甚者,可加入淮山18克、扁豆15克、煨诃子9 克

呕吐甚者,加法夏10 克、丁香3 克;有失血者,加阿胶10克(烊化)

三七9地榆炭6克。

【现代运用】: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

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煎服方法】:作丸剂,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一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或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本方性偏温热,阴虚内热者忌用,阳虚失血而阴虚亏损者也当慎用。

【汤头歌诀】:理中丸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干姜,

吐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更扶阳。

第七章:表里双解剂

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15克黄芩9克白芍9克半夏9克枳实9克大黄6克大枣5枚生姜3片

【功效】:和解少阳内写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使用要点】:少阳不解,阳明热结的要方。临床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

有力。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

金以化石。

【现代运用】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煎服方法】: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本方为少阳阳明合病而设,单纯少阳证者禁用。单纯阳明证者禁用。少

阳阳明病而明尚未结热成实者禁用。

【汤头歌诀】: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

兼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攮。

第八章:补益剂

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6克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面色萎白,语气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四肢乏力,舌苔淡薄,

脉虚弱。

【使用要点】:为脾胃气虚基本方,临床以面色萎白,语气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四

肢乏力,舌苔淡薄,脉虚弱。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若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

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兼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

附子以温中祛寒。

【现代运用】: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乙型肝炎,冠心病,妊

娠胎动不安,小儿感冒后脾胃虚弱者,小儿低热,小儿鼻出血等辩证属

脾胃气虚的多种疾患。

.【煎服方法】: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

【汤头歌诀】: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

祛痰补益气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

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18克甘草9克人参6克升麻6克柴胡6克陈皮6克当归6克白术6克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不升清证: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納差便溏,舌淡脉弱;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

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3.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脱肛,子宫脱垂,久

泄久痢,崩漏伴气短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脉虚弱证。

【使用要点】: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临床以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納差便溏,舌淡脉弱;为使用依据。

气管炎、慢性结肠炎,乳糜尿,原发性血压,神经衰弱之失眠健忘,

血管性头痛,慢性鼻炎,复发性口疮,慢性咽炎属中气不足,癌症放化

疗后遗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脱肛、习惯性流产、崩漏、功

能性低热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煎服方法】: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及实证发热禁用,肾元虚惫者亦不可服用。

【汤头歌诀】: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生脉散

【组成】:人参9克麦冬9克五味子6克

【功效】: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苦,脉虚数。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

干舌燥,脉虚细。

【使用要点】:气阴两虚的代表方剂,临床以体倦气短,自汗神疲,口干咽燥,舌红脉虚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本方原为气阴两虚,元气虚脱而设,分钟人参为益气固脱要药,临床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元气大虚者当红参或别直参,阴虚明显可选晒参或西洋参,对

于气阴不足未至虚脱之轻症人参可以党参或太子参,肺阴不足,干咳无痰病

久不愈者加生地、熟地、玄参滋阴润肺;阴虚内热,五心燥热加生地、知母、

鳖甲以清退虚热;汗出较多加枣皮、麻黄根煅龙牡敛阴止汗。

【现代运用】: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所致咳嗽和心烦失眠,以及心脏

病心律不齐属气阴两虚者。生脉散经剂型改革后制成的生脉注射液,经

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毒性小、安全度大的特点,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心

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及冠心病、内分泌失调

等病属气阴两虚者。

.【煎服方法】: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气阴两虚而兼实邪者不宜使用,病情急重者人参计量宜重。

【汤头歌诀】:生脉麦味与人参益气养阴敛力神

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四物汤

【组成】: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熟地10克

【功效】:补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形瘦乏力,或妇人经水不调,脐腹疼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疼痛。妊娠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

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

【使用要点】:补血调经基本方。临床以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淡脉细为使用依据。

【现代运用】:治疗月经不调,胎产疾病,荨麻疹,骨伤科疾病、过敏性紫癜、神经性头痛等属营血虚滞者。

.【煎服方法】: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方中熟地滋腻,当归滑润,故湿盛中满,大便溏些忌用;若大失血者重在补气本方不宜。

【汤头歌诀】: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宗

妇女经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归脾汤

【组成】:白术10克获神10克黄芪12克龙眼肉10克酸枣仁10克人参10克木香5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远志10克生姜3片大枣6枚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发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以及脾不统血所致的便血,妇女月经超前,量多色

淡,或淋漓不止者。

【使用要点】:治疗心脾气血不足的基本方,临床以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发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血虚较甚,面色无华,头晕心悸加熟地、阿胶以补血;崩漏下血兼少腹疼痛,四肢不温加艾碳、炮姜碳以温经止血;崩漏下血兼口干舌燥,虚热盗汗加生

地炭、阿胶珠、棕榈碳以清热止血。

【现代运用】:临床常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子宫功能性出血等属于心脾血虚者。

.【煎服方法】: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出血属阴虚血热证者应慎用。

【汤头歌诀】: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八珍汤

【组成】:当归30克川芎30克白芍30克熟地30克人参30克白术30克茯苓30克炙甘草30克生姜5片大枣10枚

【功效】:益气补血

【主治】:用于治疗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使用要点】: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临床以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心悸失眠加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胃弱納差加砂仁、神曲以消食和胃。【现代运用】:常用于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病,迁延性肝炎,神经衰弱,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属气血两虚者。

.【煎服方法】: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

【汤头歌诀】: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益枣姜

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更强。

炙甘草汤

【组成】: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生地黄50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火麻仁10克大枣10枚

【功效】:益气养血通阳复脉滋阴补肺

【主治】: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2.虚劳肺症。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

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使用要点】:本方为气(阳)血(阴)双补之剂,临床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用生地、

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

而内热较盛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

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

气虚弱者。

.【煎服方法】:水煎服,阿胶烊化,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复脉定悸,炙甘草应重用,阴虚内热者慎用,中虚湿租,便溏胸痞者不宜。【汤头歌诀】:炙甘草汤参桂姜麦麻胶枣生地黄,

心动悸并脉结代虚劳肺痿俱可尝。

六味地黄汤

【组成】:熟地24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丹皮9克,泽泻9克,茯苓9克。【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使用要点】:肾阴虚基本方,临床以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阴虚火盛,骨蒸潮热加知母、黄柏清热降火;阴虚阳亢,头晕目眩加石决明、龟板以平肝潜阳;崩漏下血合二至丸凉血止血;肾府失养腰膝酸软加怀牛膝,

桑寄生益肾壮骨;肾虚不摄,遗精滑泄加覆盆子、煅龙骨涩精止遗;阴虚肠燥,

大便干结者加玄参、麻仁润肠通便;脾虚不运,納差腹胀,加白术、陈皮等以

防滞气碍脾。

【现代运用】:慢性胃炎,高血压,糖尿病,肺、肾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视神经炎,白内障,中心视网膜炎,以及无排卵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前列腺炎,等

属肾阴不足为主要病机者。

.【煎服方法】:丸药每次6---9克,每天2次淡盐水送服,或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注意事项】:脾虚食少便溏者不宜使用。

【汤头歌诀】: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药丹泽萸苓掺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可煎餐

养阴明目加杞菊滋阴郁气五味研肺肾两调金水调麦冬加入长寿丸

再入磁柴可潜阳耳聋耳鸣俱可安。

左归丸

【组成】:熟地24g 枣皮15g 山药15g 枸杞15g 菟丝子15 g 鹿角胶12g 龟板胶12g 牛膝

9g。

【功效】: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主治】:真阴不足证。头晕目眩,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

【使用要点】:真阴不足,精髓亏乏的的常用方,临床以头晕目眩,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如虚火上炎,则去鹿角胶,加入麦冬12克女贞子10克;.如肺热咳嗽,则加入百合18克桑白皮;如夜晚骨蒸发热,则要加入地骨皮15克白薇10克;

如果血虚,则加当归15克;如气虚,则加人参12克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老年性痴呆、支气管炎,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老年骨质疏松症、闭经、月经量少等属于肾阴不足,精髓亏虚者。

.【煎服方法】:丸药每次6---9克,每天2次淡盐水送服,或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注意事项】:脾虚便溏者慎用,若长期服用须配醒脾助用之品。

【汤头歌诀】: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

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右归丸

【组成】:熟地24g 山药12g 枣皮12g 枸杞12g 菟丝子12g 杜仲12g 鹿角胶12g 当归9g 肉桂9g 制附子9g

【功效】: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主治】: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神疲气怯,畏寒肢冷,阳痿遗精,不能生育,腰膝酸软,小便自遗,肢节痹痛,周身浮肿;或火不能生土,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

腹胀,或翻胃噎膈,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舌苔淡白脉沉而迟。【使用要点】:精亏髓乏,命门火衰的基本方,临床以神疲气怯,畏寒肢冷,阳痿遗精,不能生育,腰膝酸软,小便自遗,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如果病人阳衰气虚,加人参12g 黄芪18g ;阳虚滑精、大便溏泻者加补骨脂

12 g覆盆子12 g;肾虚泄泻不止者加肉豆蔻12g 五味子8g ;.饮食减少或不易

消化或反胃、吞酸加干姜9g ;阳痿者加巴戟12 g肉苁蓉12 g胡桃仁15g狗

肾等。

【现代运用】:肾病综合证,老年性骨质疏松,精少不育症,贫血,白细胞减少症等辩证属肾阳不足者。

.【煎服方法】:丸药每次6---9克,每天2次淡盐水送服,或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注意事项】:本方纯补本方纯补无泻,内有湿浊舌苔腻者不宜用之。

【汤头歌诀】: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

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方名:金匮肾气丸

【组成】:熟地24g枣皮12g 山药12g 牡丹皮9g 泽泻9g茯苓9g 桂枝3g 制附片3g

【功效】:补肾助阳

【主治】:肾气不足,腰酸脚软,肢体畏寒,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频数,舌质淡胖,尺脉沉细;及痰饮喘咳,水肿脚气,消渴,久泄。

【使用要点】:补肾助阳基本方。临床以腰膝酸软,小便不利或频数,舌淡而胖,迟脉沉细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畏寒肢冷加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夜尿频数加益智仁、金樱子、芡实。【现代运用】:用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及支气管哮喘更年期综合征,慢性前列腺肥大,营养不良,老年性白内障等属于肾气不足

者。

【煎服方法】:蜜丸每次6—9g或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咽干、口燥、舌红、少苔等肾阴不足,肾火上炎症状者不宜用。

【汤头歌诀】: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山及山萸丹皮苓泽加桂附水中生火在温煦。

七宝美髯丹

【组成】:赤白何首乌各500克赤白茯苓各500克牛膝250克当归240克枸杞子240克菟丝子240克补骨脂120克

【功效】:补益肝肾乌发壮骨

【主治】:肝肾不足证。须发早白,脱发,牙齿动摇,腰膝酸软梦遗滑脱,肾虚不育等。【使用要点】:平补肝肾,乌须固齿的名方。临床以须发早白,脱发,牙齿动摇,腰膝酸软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腰膝酸软,畏寒较甚加巴戟天、仙茅,仙灵脾温养壮肾;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加熟地白芍滋阴养血;遗精甚加沙苑子、芡实煅龙骨、牡蛎补肾固精。【现代运用】:治疗中年人须发早白,脱发,牙周病,以及男子不育属于肝肾不足者。

【煎服方法】:蜜丸每次6克,一日三次吞服。

【注意事项】:本方在配制时忌用铁器。

【汤头歌诀】:七宝美髯何首乌菟丝牛膝茯苓俱

骨脂枸杞当归合专益肝肾精血虚

第九章:固涩剂

桑螵蛸散

【组成】:桑螵蛸9克龙骨15克龟板15克当归9克人参9克石菖蒲6克茯神12克远志6克

【功效】:调补心肾,固精止遗

【主治】:心肾两虚或阴血亏虚、心肾不交致心神恍惚、滑精、遗尿、尿频、尿如米泔,健忘舌苔淡薄、脉细弱等证。

【使用要点】:肾虚不涩,心气不足,心肾两虚,水火不交之证,临床以心神恍惚、滑精、遗尿、尿频、尿如米泔,健忘舌苔淡薄、脉细弱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如果滑精、健忘失眠明显者,应加入酸枣仁10克五味子8克沙苑子

10克用于治疗子宫外脱时,应加入升麻10克柴胡8克黄芪24克,【现代运用】:小儿习惯性遗尿,神经性遗尿,肾功能减退,糖尿病,神经衰弱等疾病证属心肾两虚者。

.【煎服方法】: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下焦湿热证,肾阳虚之尿频,失禁不宜应用本方。

【汤头歌诀】:桑螵蛸散当归参菖蒲远志配茯神,

龙骨龟甲同入内潜阳缩尿补心肾。

完带汤

【组成】:焦白术30克山药30克人参6克白芍15克前仁9克苍术9克甘草3克陈皮2克

荆芥碳2克柴胡2克。

【功效】: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恍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使用要点】:脾虚肝郁湿浊不化之白带证,带下色白,清稀无臭,舌苔淡白为使用依据。【临床加减】:若湿热较重,带下兼黄色者,宜加黄柏、胆草以清热燥湿;兼有寒湿,而见小腹疼痛者,宜加炮姜、小茴以温中散寒;腰膝痠软者,宜加杜仲、

续断以补益肝肾;日久病涉滑脱者,宜加龙骨、牡蛎以固涩止带。

【现代运用】:阴道炎、宫颈糜烂,属肝脾不和,湿浊下注者。

.【煎服方法】: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带下证属湿热下注者,非本方所宜。

【汤头歌诀】:完带汤中白术陈车前甘草和人参,

柴芍淮山黑荆穗化湿止带此方全。

第十一章:安神剂

天王补心丹

【组成】:酸枣仁12克柏子仁10克当归10克天冬9克麦冬10克生地15克人参10克丹参9克玄参10克云苓12克五味子8克远志肉9克

桔梗8克

【功效】:滋阴清热,补心安神。

【主治】:阴亏内热,神志不安证。心悸失眠,虚烦神疲,梦遗健忘,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使用要点】:思虑过度,心肾阴血亏耗,心失所养虚火上炎,神志不安之证,临床以心悸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使用依据。

:治疗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

性口腔炎、荨麻疹等属上述证候者。

.【煎服方法】: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胃納欠佳,湿痰流滞者,均不宜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之物。【汤头歌诀】: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

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养心神。

第十二章:理气剂

越鞠丸

【组成】:香附6克川芎6克苍术6克神曲6克栀子6克

【功效】:行气解郁。

【主治】:气虚痰火湿食所致的六郁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使用要点】:六郁证之名方,临床以胸膈痞闷,脘腹胀痛,食欲不振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气郁加大香附计量,胁肋胀痛加青皮、川楝;脾虚加木香、枳壳厚朴宽中行气;血郁而瘀胁肋刺痛舌质瘀黯重用川芎加红花、赤芍活血祛瘀;湿郁偏重,

见舌苔白腻者重用苍术加茯苓、泽泻健脾利湿;食郁偏重恶心厌食,脘痞嗳

腐加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化滞;火郁偏重心烦口渴舌红苔黄重用栀子加黄

芩、黄连清热泻火;痰郁偏重,咳嗽吐痰,苔腻脉滑加半夏、陈皮、瓜蒌以

燥湿化痰。

【现代运用】:胃神经官能症,危机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胆石症,胆囊炎,肝炎,肋间神经痛,妇女痛经,月经不调等属气虚痰火湿食所致的六郁证。

.【煎服方法】:药为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6~9克,温水送下或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阴液不足者慎用。

【汤头歌诀】: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食湿困,

芎苍香附栀子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第十三章:理血剂

补阳还五汤

【组成】:黄芪120克当归6克赤芍6克地龙3克川芎3克红花3克桃仁3克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使用要点】:气虚血瘀偏瘫的常用方,临床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生用黄芪剂量从小量(30克)开始,逐步加至120克,见效时日服2剂,服

5.6日后改每日一剂,初得加防风3克,肢冷加制附片,温经散寒;食少加党

参、白术补气健脾;痰多加半夏、天竺黄化痰;见语言不利加菖蒲、郁金、远

志开窍化痰。

【现代运用】: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血管神经性头痛,坐骨神经痛,脉管炎,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煎服方法】: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常需久服,治愈后仍以每三五或七八日一剂巩固疗效,为防止复发,水丸每日3次,每次6-9克。

【汤头歌诀】:补阳还五芪归芎桃红赤芍加地龙,

半身不遂中风证补气活血经络通。

复元活血汤

【组成】:柴胡15g 天花粉9g 当归9g 红花6g 桃仁9g 穿山甲6g 大黄6-9g 甘草6g 【功效】: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

【使用要点】:临床以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若疼痛较甚者,可加入乳药10克没药10克延胡索10克三七末6克若气滞甚者,可加入香附12克青皮8克郁金9克川芎9克上肢

受伤,可加入姜黄12克桂枝10克下肢受伤,可加入牛膝12克木瓜

10克

【现代运用】:跌打损伤、胸胁挫伤、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等属瘀血阻滞者

.【煎服方法】: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大黄剂量偏重,服后见微利痛减当小其量,以免伤正,孕妇忌用。

【汤头歌诀】: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俱

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瘀血酒

第十四章:治风剂

川芎茶调散

【组成】:川芎12g 荆芥12g 防风6g 薄荷9g 白芷9 g羌活9 g 细辛6 g 甘草6g

【功效】: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疼痛,或兼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使用要点】:风邪头痛常用方,临床以头痛,鼻塞,脉浮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风寒偏甚加重川芎用量加生姜、紫苏等,风热头痛去羌活、细辛加蔓荆子、菊花疏风散热;头痛久而不愈,邪深入络可佩僵蚕、全蝎、桃仁、红花以通

络活血。

【现代运用】: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偏头痛,血管神经性神经性疼痛,慢性鼻炎,鼻窦炎等外感风邪患者。

.【煎服方法】:上方共为细末,每服6克,饭后清茶调下,或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注意事项】:久病气虚,血虚或肝肾不足、阳气亢盛之头痛不宜使用本方;使用时宜轻量,取其轻清升散之用。

【汤头歌诀】: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头痛风攻上正偏头痛皆安康。

消风散

【组成】:当归10克生地10克防风10克蝉蜕10克知母10克苦参10克胡麻仁10克荆芥10克苍术10克牛蒡子10克石膏10克甘草5克

木通5克

【功效】: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主治】:风疹,湿疹。皮肤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瘙痒,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有力。

【使用要点】:治疗皮肤病有效方剂,常用风毒湿热证,临床以皮肤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瘙痒,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有力为使用依据【临床加减】:若风热偏盛而身热、口渴者,加银花、连翘以疏风清热解毒;湿热偏盛,胸脘痞满,身重乏力,舌苔黄厚而腻者,加地肤子、车前子、栀子等以

清热利湿;血分热甚,五心烦热,舌红或绛者,加赤芍、丹皮、紫草以

清热凉血

【现代运用】:麻疹、过敏性皮炎、稻田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属风湿热邪为患者,均可加减运用。

【煎服方法】: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本方疏风祛湿药较多,易伤阴血,故气血虚弱者不宜使用,服药期间不宜食辛辣、鱼腥、烟酒、浓茶等,以免影响疗效。

【汤头歌诀】:消风散内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

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天麻钩藤饮

【组成】:天麻10g 钩藤15g 石决明24g 夜交腾30g 寄生24g 茯神15g 杜仲12g 牛膝12g益母草12g 黄芩9g 枝子9g

【功效】: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肝经有热,肝阳偏亢,头痛头胀,耳鸣目眩,少寐多梦;或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红,脉弦数。

【使用要点】:临床以头痛头胀,耳鸣目眩,少寐多梦;或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红,脉弦数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肝阳上亢头晕头痛加珍珠母、白芍;胃肠燥热大便干结加大黄。

【现代运用】:高血压,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脑梗死,面神经痉挛,更年期综合征,高血脂证,颈椎病。

【煎服方法】:水煎服,先煎石决明,后下钩藤,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肝经实火所致头痛不宜使用本方。

【汤头歌诀】: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

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安神宁。

第十五章:祛湿剂

八正散

【组成】:车前子;曲麦;扁蓄,滑石;枝子;木通。大黄;炙甘草各500g

【功效】: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漓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使用要点】:苦寒通利之剂,风湿热淋证隆闭均可运用,临床以尿频尿急,溺时涩痛,

淋漓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

脉滑数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属血淋者,宜加生地、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石淋,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石韦等以化石通淋;膏淋,宜加萆薢、菖蒲以分清化浊。

【现代运用】:用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盂肾炎、术后或产后尿潴留等属湿热下注者。

.【煎服方法】:为散,每次6—9克亦可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肾虚劳淋者本方不宜使用。

【汤头歌诀】: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

草稍瞿麦兼栀子兼加灯草痛淋验

五苓散

【组成】: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1.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证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

3.痰饮内停,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气短而咳。

【使用要点】:水湿内停之要方,水肿、泄泻、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水湿壅盛,加大腹皮、桑白皮行气利水;表证明显加麻黄、苏叶解表宣肺;

肾阳不足,腰痛脚弱者桂枝易肉桂,或加制附子,以温肾壮阳。

【现代运用】:常用于肾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肿,以及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盛者。

.【煎服方法】:散剂,每次6—9克,或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做散剂服用要多饮暖水,做汤剂不宜久煎,本方渗利作用强,不宜常服。【汤头歌诀】: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

桂枝温痛助气化利便解表烦渴清

防己黄芪汤

【组成】:防己12克黄芪15克白术9克甘草6克

【功效】: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使用要点】:脾虚气弱,风湿郁滞之风水,风湿证的要方,临床以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脾气不宣而喘着加麻黄、苏叶以宣肺;兼肝脾不和而腹痛者加白芍调肝;中阳不振气逆上冲者加桂枝平冲降逆;肝肾虚寒腰膝冷痛加肉桂、杜仲补肾助

阳;风水偏甚,全身浮肿可加茯苓皮、泽泻以加强利水消肿;风湿偏甚全身

肢节疼痛者加秦艽、独活、木瓜祛风除湿。

【现代运用】: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心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属气虚不固,风湿郁滞者。

.【煎服方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温服取微汗。

【注意事项】:营卫不和之汗出恶风者忌用本方。

【汤头歌诀】: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

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

五皮散

【组成】:生姜皮10克桑白皮16克陈皮16克茯苓皮16克大腹皮16克

【功效】:利水消肿行气祛湿

【主治】:水停气滞之皮水。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沉缓;以及妊娠水肿等。

【使用要点】:水湿内停,气机停滞之证,临床以水肿腹胀,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沉缓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本方利水之力单薄,常碎证情分别与越脾汤、五苓散、平胃散、四君子汤合用,脾虚见倦怠食少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水饮聚甚见肿者,加猪苓、泽

泻增强利水消肿之力;肺失宣降、上气喘急者加麻黄,葶苈子以宣降肺气。【现代运用】:肾炎水肿、心源性水肿、经行浮肿,妊娠水肿等属脾虚湿盛者。

.【煎服方法】: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本方为渗利之剂,不可过服,以免损伤阴血。

【汤头歌诀】: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奇,

皮水苔白心腹满水停气滞最相宜。

独活寄生汤

【组成】:独活15g 寄生1g 秦艽10g 防风10g 细心6g 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生地15g 杜仲12g 牛膝9g 人参10g 茯苓10g 甘草10克

【功效】:祛风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枝节曲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使用要点】:痹症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证。临床以腰膝疼痛,痿软,枝节曲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若邪深入络,疼痛甚时加白花蛇、川乌、地龙、红花;寒食偏甚,腰膝冷痛加制附片、干姜、防己、苍术。

【现代运用】:慢性关节炎、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小儿麻痹等属风寒湿痹日久,正气不足者。

.【煎服方法】: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痹证之属湿热实证者忌用。

【汤头歌诀】: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风湿顽痹屈能伸。

第十六章:祛痰剂

二陈汤

【组成】:半夏15克陈皮15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使用要点】:痰湿证为主,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

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

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

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热者。

.【煎服方法】:水煎加生姜3片,乌梅1个每天一剂分3次服用。

【注意事项】: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汤头歌诀】: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

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半夏15克白术24克天麻10克茯苓10克橘红10克甘草3克

生姜3片大枣2枚。

【功效】:燥湿化痰,平肝息风。

【主治】:风痰上扰,痰厥头痛者,胸隔多痰,动则眩晕,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使用要点】:风痰眩晕之代表方。临床以胸隔多痰,动则眩晕,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风痰较甚见眩晕者加僵蚕、胆南星;风痰上扰见头痛较重加蔓荆子、菊花;

肝经有热见目赤口苦者加菊花、夏枯草。

【现代运用】:耳源性眩晕,神经性眩晕,高血压等证属风痰上扰者。

【煎服方法】: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阴亏阳亢和气血不足之眩晕忌用本方。

【汤头歌诀】: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

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

第十七章:消导化积剂

保和丸

【组成】:山楂18克神曲6克半夏9克茯苓9克陈皮6克连翘6克莱菔子6克

【功效】:消食和胃

【主治】:食积。脘腹痞满胀痛,暧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等。【使用要点】:本方平和,制成丸剂更有缓消之义,为和中消导之轻剂,临床以脘腹痞满胀痛,暧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为使用依据。【临床加减】:食积较重,脘腹胀痛加枳实、槟榔;食积化热嗳腐食臭,舌苔黄腻者加黄芩、黄连;食积结实,大便秘结加大黄;兼脾虚大便溏泻加白术。

【现代运用】:急慢性肠胃炎、消化不良、婴儿腹泻等,属食积内停者,均可用本方。.【煎服方法】:上为末,炊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现代用法:水泛为丸,每服6-9g,温开水送下或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本方破气攻积之力较强,宜于积滞较重而形气俱实证,故体弱者慎用。

【汤头歌诀】: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

消食化滞和胃气,方中亦可用麦芽。

木香槟榔丸

【组成】:木香50g槟榔50g枳壳(炒) 50g陈皮50g青皮(醋炒)50g香附(醋制) 150g 三棱(醋制) 50g莪术(醋制)50g黄连50g黄柏(酒炒)150g大黄150g

牵牛子(炒) 200g

【功效】:行气导滞,攻积泄热

【主治】:痢疾,赤白痢疾,里急后重;或食积内停,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沉实。

【使用要点】:主治湿热积滞重证,临床以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沉实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食积不化,嗳腐厌食者加山楂、麦芽、鸡内金消食和胃;气滞腹胀疼痛明显加厚朴,砂仁行气消胀,

【现代运用】: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胆囊炎,小儿虫积,单纯性肠梗阻属湿热积滞证。

.【煎服方法】:水丸,每日2次,每次6---9克。

【注意事项】:本方破气攻积之力较强,宜于积滞较重而形体俱实证,体弱者慎用。

【汤头歌诀】:木香槟榔青陈皮,黄柏黄连莪枳齐。

大黄黑丑兼香附,热滞泻痢皆相宜。

桂枝茯苓丸

【组成】:桂枝10克茯苓9克丹皮9克赤芍9克桃仁9克

【功效】: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主治】:瘀血留阻胞宫证。妇人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使用要点】:瘀血留阻胞宫证。妇人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证,临床以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为使用依据。

【现代运用】:妇女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属淤血阻滞者

.【煎服方法】:炼蜜为丸,每次6克。

【注意事项】:孕妇却有瘀块者方可用之,用治子宫肌瘤时,应严格掌握剂量,以防止祛瘀太过而伤阴血。

【汤头歌诀】:金匮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

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癥块胎能安。

海藻玉壶汤

【组成】:海藻3g 昆布3g 贝母3g 半夏3g 青皮3g陈皮3g 当归3g 川芎3g 连翘3g 甘草3g 独活3克海带1.5克

【功效】:化痰软坚消瘿散结

【主治】:瘿瘤初起,或肿或硬,或赤或不赤,但未破者,【使用要点】:化痰软坚消瘿散结的作用,临床不仅用于瘿瘤初起,凡痰凝气滞者均可使用,以颈部瘿瘤、肿硬,

肤色不变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肿块坚硬,加赤芍、蜂房、牡蛎;阴虚内热咽干苔少加玄参、花粉;舌红苔黄加山慈菇、忍冬藤;痰湿内阻舌苔厚腻加茯苓、胆南星;脾虚食少加白术、

党参。

【现代运用】:甲状腺机能亢进,脂膜炎,乳腺增生,淋巴结核,结核性腹膜炎,多发性疖病等。

【煎服方法】:水煎服,剂量按比例增加,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瘿瘤早期阶段,服药3—6个月无效应考虑手术治疗。

【汤头歌诀】:海藻玉壶贝带昆翘草半夏与青陈

川芎独活当归合化痰散瘿消瘤结

黄煌:我常用的十九个经方及三点体悟汇总

我常用的十九个经方 1. 排脓散 组成:枳实芍药桔梗 用法:三味药打成粉,冲服,泡服 治疗支气管哮喘,咯痰,痰吐不爽,比沐舒坦要好 此方非外科排脓液的方,而是排痰方。粘稠的液体即脓,粘痰即脓。所以可称“排痰散” 枳实芍药合用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所以可解除支气管哮喘 桔梗:促进痰液分泌,便于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 2.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治卒呕吐,心下痞,眩悸 治偏头痛,伴吐水者。或头痛即恶心、吐水者 举例:治一会计,偏头痛,呕清水甚痛苦,脸肿状。方用姜半夏60克,茯苓40克,干姜12克,很快缓解,头痛止,睡眠改善,不吐水了。 3.芍药甘草汤 治疗脚挛急,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者常干瘦,有黄疸。 用法:可用赤白芍各30克,甘草10克。 很多肝病患者出现脚挛急,可用大剂芍药甘草汤,用后胆红素下降,肝功能好转,身不痒。 4.栀子厚朴汤 组成:栀子厚朴枳实 原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治焦虑症专方。 表现有:腹满、多气、食欲不振,出汗。 5.甘草泻心汤

狐惑病专方,治白塞病(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组成:生甘草、炙甘草各10克,其它药用常量。 可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它有修复粘膜的作用,可作为粘膜修复剂,治疗粘膜糜烂充血,可治肛裂、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阴道炎、宫颈炎。 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治疗抑郁症专方。治疗“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张仲景时代:战争抑郁症。 症状: 烦:睡不好觉,注意力不集中 惊:做恶梦,心慌心悸 胸满:胸闷,气透不过来 用法:原方即可,不要乱加减,如合欢皮,夜交藤,钩藤等,有可能破坏原方的结构。 7.温胆汤 组成:半夏茯苓甘草陈皮枳壳竹茹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专方,不是温药,是壮胆药,胆寒适用。 胆小,心惊胆战,吓破胆后,服此方。 症状:胸闷心悸,血压高,腹胀;此病多有。 8.五苓散 治疗脂肪肝专方。 阳气不足,寒湿停留体内,五苓散可通阳,称通阳散。 症状:见肚大,面发灰,肉多,食即腹泻,腹胀,胃口好,血脂高;脂肪肝患者肝较脆弱。 用法:打成粉,装胶囊,用麦糊送服,或用脱脂酸奶调服,或泡茶喝亦可。 9.半夏泻心汤 治胃炎专方,治上消化道炎症。中青年男性,喝酒者多有 用法:

[VIP专享]中医常用经方28个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1.【人参汤】人参汤 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 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 人参汤 - 用法 上药八味,捣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温服。 人参汤 - 主治 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又名理中汤(丸),配方:人参(或党参)、干姜、甘草、白术。用于治疗胃寒。何为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水果、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如果勉强吃下去,则会有胃痛、胃胀、腹泻等种种症状发生,都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 组成;半夏12克(洗)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 - 功效

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半夏泻心汤 -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消痞。 半夏泻心汤 -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配方: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用于治疗胃热,是和理中汤相对的,以上热、中痞、下寒(呕而肠鸣、心下痞)为用药指证。常常表现为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难以下行。 3.【柴桂汤】 处方;柴胡1钱,桂枝3分,花粉5分,牡蛎2分,炮姜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妇人热病,经来寒热如疟,狂妄。 用法用量;水煎服。汗出愈。 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用于治疗太阳少阳合病的外感病。值得一提的是本方还可以治疗胃痛。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用此方加牡蛎、小茴香治疗胃痛,无论虚实寒热,无不百发百中,效如桴鼓。《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4.【五苓散】 五苓散 - 组成 桂枝9g 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 五苓散 - 用法

我常用的调体经方黄煌

我常用的调体经方 黄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10046 黄煌,现为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方方证、药证。2001年获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82年至今供职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基础部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讲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部主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基础医学院名誉院长等职。 致力于经方医学的研究。中医基础扎实,精于临床,多年来在传统中医研究领域中敢于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编著了多本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中医学著作,发表了80多篇有新观点的学术论文,许多著作被多次重印,并翻译成日文、韩文出版。并多次应邀赴外讲学,受到国内外中医界的广泛关注。 主要著作有《张仲景五十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医案助读》及《中医临床传统流派》等,并主编《方药心悟》、《方药传真》及《经方100首》等。 一、大柴胡汤 通里攻下方,主治以心下按之满痛为特征的疾病。 【常用剂量】柴胡20克、黄芩10克、制半夏15克、枳壳30克、白芍20克、制大黄10克、干姜5克、红枣20克 【体质要求】体格壮实,以中老年较多。上腹部充实饱满,胀痛,进食后更甚,按压轻则为抵抗感或不适感,重则上腹部有明显压痛,腹肌紧张;多伴有嗳气、恶心或呕吐、反流、便秘、舌苔厚等。易患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支气管哮喘等。 【主治疾病谱】胰腺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炎性胆囊息肉、胆石症、高脂血症、脂肪肝,胆汁返流性胃炎、食道裂孔疝、胃窦炎、消化道溃疡穿孔、肠梗阻、肠道易激综合症,肺癌、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高血压、中风、心律不齐、心动过速,肥胖症、糖尿病胃轻瘫、甲状腺疾病(甲状腺腺瘤、甲亢、甲减等)、干燥综合征,乳腺癌术后调理、乳腺小叶增生、乳腺囊肿、溢乳、痛经、闭经、多囊卵巢,肾结石急性发作、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 【加减法】烦躁、心下痞者,合三黄泻心汤;脸红、小腹压痛、小腿皮肤干燥、舌暗等瘀血证候者,合桂枝茯苓丸;焦虑、腹满胀气者,合栀子厚朴汤;咽喉异物感者,合半夏厚朴汤;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心悸、失眠或伴有急性感染者,合黄连解毒汤;哮喘痰稠难咯者,合排痰散(即《金匮》排脓散);胸痛、痰黄,便秘者,合小陷胸汤。 二、桂枝茯苓丸 古代的下死胎方,现代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主治以气上冲、少腹急结、肌肤甲错为特征的病症。 【常用剂量】桂枝15克、茯苓15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桃仁15克 【体质要求】体格比较健壮,成年人多,中老年人更多。面色多红或潮红,或暗红,或发青,或面部皮肤粗糙或鼻翼毛细血管扩张,眼圈发黑,唇色暗红、舌质暗紫暗淡,舌边紫色或舌底静脉怒张等。皮肤干燥易起鳞屑,特别是下肢皮肤更为明显,或小腿易抽筋,静脉曲张,不能久行,或下肢浮肿或独脚肿,或下肢肌肉有绑紧感,或下肢皮肤色暗,发黑,膝盖以下发凉,易生冻疮,足底龟裂、鸡眼。腹部大体充实,尤其是小腹部。有的患者脐两侧尤以左侧下腹更为充实,触之有抵抗,主诉大多伴有压痛。患者容易有腰痛、腿疼、痔疮、

黄煌--我最常用的16首经方

黄煌--我最常用的16首经方 I导读:最无奈的不是我们面对疾病不知道处方,而是 那个方剂我们明明会背,却不知道他就是解开疾病的那把锁。总是似曾相识,却一直不得其要领,以下16首是临床常用 的经方,黄教授以自己临床经验为例,对其所治疗病症都做了全面的解析,看了这篇文章,小编对这16首方剂有了新 的认识。我常用的几张经方作者/黄煌 我的材料已经发给了大家,就是把我运用经方的经验归纳了一下,想通过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经方,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运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的大智慧。这个经方了不得,说到能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发明创造,中医中药应该算一个,而其中的经方更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它也是我们中医院校的宝贝。很多人研究经方都喜欢搞纯理论或极纯粹的实验研究,这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该以整理其应用经验作为基础,这些经验历经几千年,非常宝贵,把它们清楚、有序的整理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想这也应该是大家运用经方经验交流的重点所在。所以我还不能完全按照发给大家的讲义来讲,我抽取了经方运用经验其中的二十多条跟大家分享。首先讲第1条,大柴胡汤证。 一、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是“心下按之满痛者”的必用方,我把这个意思抽出

来,希望大家记住。大柴胡汤在临床上运用非常多,像胰腺炎、胆石症、胆汁反流性胃炎、支气管哮喘、高脂血症、高血压、胆道感染等等我都会用。但是我并不是盲目的用,张仲景是怎么说的?“按之心下满痛者,为实也,当下之,大柴胡汤主之。”现在很多中医没有触诊,也不摸脉,就靠问诊,从头问到尾。张仲景当时看病要摸肚子,那个人痛得不得了,一摸肚子,发现上腹部“按之满痛”,这时就用大柴胡汤,非常有效。所以我们在用大柴胡汤的时候,一定要让病人躺下来,再按一按他的上腹部。当我们医生手指存一种抵抗感,患者感到疼痛,甚至拒按的时候,我们就考虑用大柴胡汤;但反过来如果肚子软软的,像按在棉花枕头上一样,我们使用大柴胡汤就要注意了。有时候中医是非常简单的,并不复杂。古代有很多技术因为简单所以要保密,要故意把它玄化,不能让你轻易学到,如果方法过于复杂也不需要保密的。所以张仲景用大柴胡汤就有这个诀窍。我在临床上就按照这个诀窍用,例如说现在得个胰腺炎3万、5万医疗费是小事,多的甚至几十万。但是古代的治疗就是用大柴胡汤,很有效。有一个青年人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有时一年要住几次院,痛苦不堪。后来经人介绍到我这里,我一摸肚子绷绷紧,人也非常壮实,舌苔厚腻。我用的就是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半夏、枳实、枳壳、赤芍、白芍、大黄、姜、枣,就这几味药,吃下去原来的腹胀就没有了,嗳气、腹痛、大便

最新调理气机升降,十大常用经方资料

伤寒论中十大常用调节人体 气机升降出入的方剂 经典就是经典,中医之经典无论怎样评,伤寒论都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后世医家无不从中吸取营养。经典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常读常新,越深入了解和学习,越是感到美不胜收。春节以来,坚持诵读伤寒,对一些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可能有些理解还不一定正确,尚需要在临床中进一步求证和完善。现就学习伤寒论方剂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 伤寒论中100多个方子中,复杂方剂并不多。包括金匮五味药以下的占了大部分。甚至三味以下的方剂还不在少数。在这110多个方剂中,很多至今在临床中仍频繁应用。甚至妇幼皆知,比如小柴胡汤,大名鼎鼎,举世闻名。为什么,伤寒论中的一批经典方剂能够流行至今,甚至,给人的感觉,其应用范围还不断扩大。原因何在? 我认为,临床上至今常用的伤寒论方剂中最大特点是,这些方剂无一不是着眼于调节人体整体的气机升降出入着眼。现将常用的10个方剂归纳如下,供各位网友参考。 一、桂枝汤(调和营卫) 组成: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甘草(6克) 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二、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及半表半里枢机)。 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甘草炙,三两(6g);半夏洗,半升(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4枚)。 方解:(1)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 (2)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黄芩苦寒。以养阴退热为臣。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邪在半里半表,则营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为使也。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以下是黄煌教授于07年11月22日晚在广东省中医院作的学术讲座记录。一、常用经方的应用体会1.排脓散组成:枳实芍药桔梗用法:三味药打成粉,冲服,泡服治疗支气管哮喘,咯痰,痰吐不爽,比沐舒坦要好此方非外科排脓液的方,而是排痰方。 粘稠的液体即脓,粘痰即脓。所以可称“排痰散”枳实芍药合用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所以可解除支气管哮喘桔梗:促进痰液分泌,便于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2.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治卒呕吐,心下痞,眩悸治偏头痛,伴吐水者。或头痛即恶心、吐水者举例:治一会计,偏头痛,呕清水甚痛苦,脸肿状。方用姜半夏60克,茯苓40克,干姜12克,很快缓解,头痛止,睡眠改善,不吐水了。3.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者常干瘦,有黄疸。用法:可用赤白芍各30克,甘草10克。很多肝病患者出现脚挛急,可用大剂芍药甘草汤,用后胆红素下降,肝功能好转,身不痒。4.栀子厚朴汤组成:栀子厚朴枳实原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治焦虑症专方。表现有:腹满、多气、食欲不振,出汗。5.甘草泻心汤狐惑病专方,治白塞病(口-眼-生殖器综合征)。组成:生甘草、炙甘草各10克,其它药用常量。可治复发性口腔溃疡。它有修复粘膜的作用,可作为粘膜修复剂,治疗粘膜糜烂充血,可治肛裂、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阴道炎、宫颈炎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专方。治疗“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张仲景时代:战争抑郁症。症状:烦:睡不好觉,注意力不集中惊:做恶梦,心慌心悸胸满:胸闷,气透不过来用法:原方即可,不要乱加减,如合欢皮,夜交藤,钩藤等,有可能破坏原方的结构7.温胆汤组成:半夏茯苓甘草陈皮枳壳竹茹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专方,不是温药,是壮胆药,胆寒适用。胆小,心惊胆战,吓破胆后,服此方。症状:胸闷心悸,血压高,腹胀;此病多有。8.五苓散治疗脂肪肝专方。阳气不足,寒湿停留体内,五苓散可通阳,称通阳散。症状:见肚大,面发灰,肉多,食即腹泻,腹胀,胃口好,血脂高;脂肪肝患者肝较脆弱。用法:打成粉,装胶囊,用麦糊送服,或用脱脂酸奶调服,或泡茶喝亦可。9.半夏泻心汤治胃炎专方,治上消化道炎症。中青年男性,喝酒者多有用法:如果舌淡,脸较晦暗,病程较久:加点肉桂,即与黄连汤合方如果大便干结,糜烂出血,脸色通红,少加大黄,即与三黄泻心汤合方10.猪苓汤治膀胱炎,泌尿道感染专方。比八正散疗效稳定用法:若尿痛甚,尿黄加栀子尿路结石合四逆散,通淋排石,比金钱草好11.黄连阿胶汤治疗干燥综合征。养阴药基本无效,小柴胡汤有一点效果许多干燥综合征是女性,皮肤白,嘴唇通红,舌红,睡眠差,月经淋漓不尽或量较多症状缓解很快,眼干,口干好转,睡眠好转12.小柴胡汤治小柴胡汤综合征治疗感冒。头面部炎症:中耳炎、鼻窦炎,虹膜炎;皮肤科:过敏性皮炎;呼吸科: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内分泌科:桥本氏病;风湿科: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伏邪在少阳经);精神科: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征。往来寒热:疾病处于迁延期,进入慢性化半表半里:军事上的概念,和:求和。不断发作,反复发作的疾病,过敏性疾病、病毒性疾病、不断发烧的免疫性疾病13.大柴胡汤治大柴胡汤综合 征最关键指征:《金匮》:心下按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用大柴胡汤一定要腹诊,心下按之疼痛、硬满者用之。痛得厉害的用最好,肚子饱满、

经方两步曲:10类方证 + 50味药证

经方两步曲:10类方证+50味药证! 一、10类方证 一:桂枝类方 (1)桂枝体质:形瘦肤白纹理细,肌肉较硬肌表湿,腹部扁平腹肌紧,唇淡红暗目有神,舌体柔,色暗淡,舌面润,苔薄白,各种汗证接踵来。敏感寒冷及疼痛,易感伤风心悸动,易肌挛,易便秘,睡眠浅,或多梦,桂枝类方投多中。 (2)桂枝证:发热感,身热感,甚或自汗易出汗,恶风关节痛,敏感冷和寒,腹部上冲搏动悸,易惊烘热失眠。 (3)桂枝汤方证:发热自汗恶风,肌挛拘急悸上冲,脉浮虚缓大无力,苔薄白,舌质暗淡红。 (4)桂枝加附子汤方证:皮肤湿冷汗,脉弱浮大见,关节疼痛四肢挛。体痛手足冷,寒疝腹中痛,脉象沉迟舌质淡。 (5)小建中汤方证:虚弱型,慢腹痛,烦热起,心悸动,腹肌紧张腹扁平,苔少,舌质嫩。 (6)桂枝加大黄汤方证:桂枝证,兼便秘,持续腹痛拒按,看其舌苔厚干。 (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胸腹动悸易惊,自汗盗汗失眠梦,脉浮大而无力,苔少舌质嫩红。 (8)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厥寒麻木冷,青紫疼痛脉细形,头腹腰腿脚痛,舌淡苔白可用。 (9)温经汤方证:月经不调血暗块,手足心热又恶风,自汗午后发热感,或有恶心头痛,腹壁无力急胀痛,唇燥舌质暗淡型。 (10)炙甘草汤方证:三五不调脉无力,倦怠消瘦面憔悴,舌苔薄,或无苔,头昏失眠多梦随,虚烦便秘动悸。 (11)苓桂术甘汤方证:心下动悸或眩晕,气上冲胸振水音,腹部软弱胸胁满,小便不利或浮肿。 (12)内有瘀血特征:痛处固定不移,出血易凝紫黑,舌紫面晦暗属瘀。 (13)桂枝茯苓丸方证:下腹包块按压痛,头痛昏晕烦悸痛,舌暗或有紫点,面红或紫红。 (14)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证:胸背闷痛心下痞,便秘便干燥难解,舌面干腻舌苔厚,舌质暗而有瘀点。 (15)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剧烈关节肿痛,有汗发热恶风,面色暗黄或浮肿,脚浮肿。 二、麻黄类方 (1)麻黄证:头痛寒热骨身痛,无汗咳喘鼻塞,浮肿,溲约。 (2)麻黄体质:肌肉发达或偏松,体形略胖肤黄黑,血压不高唇暗红,体壮无汗肤燥粗,舌淡苔白口不干,寒喘鼻塞流清涕,感觉迟钝头沉重,汗出不畅易汗闭。肌肉酸重身无力,不可一味认作虚,心下重压感腹胀,或有浮肿之倾向.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2008-09-02 18:49:25) 以下是黄煌教授于07年11月22日晚在广东省中医院作的学术讲座记录。 一、常用经方的应用体会 1.排脓散 组成:枳实芍药桔梗 用法:三味药打成粉,冲服,泡服 治疗支气管哮喘,咯痰,痰吐不爽,比沐舒坦要好 此方非外科排脓液的方,而是排痰方。粘稠的液体即脓,粘痰即脓。所以可称“排痰散” 枳实芍药合用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所以可解除支气管哮喘桔梗:促进痰液分泌,便于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 2.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治卒呕吐,心下痞,眩悸 治偏头痛,伴吐水者。或头痛即恶心、吐水者 举例:治一会计,偏头痛,呕清水甚痛苦,脸肿状。方用姜半夏60克,茯苓40克,干姜12克,很快缓解,头痛止,睡眠改善,不吐水了。

3.芍药甘草汤 治疗脚挛急,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者常干瘦,有黄疸。 用法:可用赤白芍各30克,甘草10克。 很多肝病患者出现脚挛急,可用大剂芍药甘草汤,用后胆红素下降,肝功能好转,身不痒。 4.栀子厚朴汤 组成:栀子厚朴枳实 原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治焦虑症专方。 表现有:腹满、多气、食欲不振,出汗。 5.甘草泻心汤 狐惑病专方,治白塞病(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组成:生甘草、炙甘草各10克,其它药用常量。 可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它有修复粘膜的作用,可作为粘膜修复剂,治疗粘膜糜烂充血,可治肛裂、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阴道炎、宫颈炎 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治疗抑郁症专方。治疗“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张仲景时代:战争抑郁症。 症状:

(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

(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 (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经方中医刘卫红08.01 06:50阅读481原创2016-07-30 黄煌经方医学论坛【黄煌经方方证药证】《经方一百首》之四逆散作者:黄煌 编排:胡廷峰********************************************四逆散【组成用法】柴胡6~10g、芍药6~30g、炒枳实6~10g、甘草(炙)6~10g。水煎,分三次温服。【方证】1.柴胡证,或对疼痛敏感,经常手冷,对寒冷气温敏感,易紧张及肌肉痉挛的柴胡体质。2.胸胁苦满疼痛、腹痛、腹胀、两胁下满实,胸膈挛急或积聚,腹直肌拘急,如棒状样紧张。3.脉弦,舌质坚老而暗,或舌有紫点。【现代应用】1以痉挛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异型增生、顽固性腹痛、过敏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痢疾、阑尾炎、粘连性肠梗阻、胰腺炎、泌尿系结石、痛经等伴有手足冷、脉弦者。2以胃—肠动力低下、腹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饮食积滞性腹痛、十二指肠壅积症等。3以精神紧张或遇紧张则加重的疾病。如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心因性阳痿、神经官能症、冠心病,梅核气,情绪性腹泻、女性急迫性尿失禁、遗尿、遗精、更年期综合征等。4以分泌物、代谢物排出不畅为特点的疾病。如鼻窦炎、急性乳腺炎、

输卵管不通、阑尾周围脓肿、肝郁气滞的便秘或下利不爽等。5其他方面,如月经不调、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腰腿痛(注意!)、神经性头痛(注意!)、三叉神经痛(注意!)、癫痫、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肝炎、过敏性鼻炎(注意!)、皮炎、小儿高热肢厥、流行性出血热的低血压休克期等均有用四逆散的报道。【经验参考】本方的临床运用十分广泛,难以尽述,几乎各系统的疾病,均有使用的可能。据载,日本汉医和田家治杂病100人,有50~60人用此方加减,足见应用之广。在此,编者介绍几则个人的临床治验以供读者参考。1曾治一周姓患者,新婚数日来诊,诉阳痿不举。观其面色无华,形体羸瘦,若按一般辨证,当属虚证,可能会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当时为观察四逆散之功效,投原方而未作加减,不料却有非常之效。2治张某,八旬高龄,突发小便失禁半月,多方诊治不效,欲行手术探查,患者及家属不从,转我院,邀余诊治,观其虽年事颇高,但无虚羸之象,非肺肾气虚之证,乃膀胱尿道功能失调所致,用四逆散加乌药,数剂而愈。3治潘某,胃胀多年,餐后脘胀,每于下雨前数日尤胀甚,戏称自己可以作天气预报,中西药调治不效。询其脘胀连及两胁,拟四逆散合平胃散,数剂而安。4田某,胃脘隐痛嘈杂多年,胃镜示重度糜烂性胃炎,吾曾屡以半夏泻心汤加减,疗效不甚理想,后思其人平素多愁善感,思绪不定,有柴胡证的表达,于是投四逆散合平胃散,

经方100首方证汇总

甘草汤 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桔梗汤 组成用法:桔梗3-6g、生甘草6-12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芍药甘草汤 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桂枝甘草汤 组成用法: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甘草干姜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大黄甘草汤 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干。 2.舌红苔黄,脉滑数。 甘草麻黄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6-l2g、麻黄12-24g。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半夏散及汤 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甘麦大枣汤 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60g、大枣10枚。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桂枝汤 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小建中汤 组成用法: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怡糖适量。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每日三次。方证: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

冯世纶: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 经方与后世方相比,因理论体系不同,故而用药也有所不同。如后世方认为桂枝、附子等不能用于热证,而经方常用于热证;后世方认为升麻升提,而经方认为主清里热;后世方用黄芩解表,而经方用其清半表半里、里热……因此,欲掌握经方用药,必先清楚经方的主要理论,分而述之不过以下三要点。 认识六经实质 欲知经方用药规律,必先明确六经实质。经方的六经实质,至今仍莫衷一是。《伤寒论》原序有王叔和所谓的误导为重大原因之一,使后世认为张仲景根据《内经》撰成了《伤寒杂病论》。这样,经方的六经便是《内经·热论》的六经,而与《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不符,遂使经方六经实质扑朔迷离。其实,了解经方的形成史,六经的实质也自然明白。 经方的起源,当追溯于上古神农时代。人们认识、适应大自然,即用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认识疾病、药物亦用八纲。有病时,最多见者当属外感一类,其证在表。长期实践得知,病在表用发汗的药物可治愈,于是积累了生姜、葱白、麻黄、桂枝、蜀椒等治表证经验。 然而,有的病经发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经治疗亦未愈而病入于里,此时不应再用发汗治疗,而应下治里之药。因里证分阴阳,里热

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干姜、人参、附子等。经验代代相传,以文字记载,其代表著作即《神农本草经》,该书在汉代完善整理传承,代表了经方单方方证的形成,《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这一记载,实际标明了经方的起源和经方医学的特点,即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始即用八纲认识疾病和药物,即有什么证,用什么药治疗,积累了疾病的证和治疗该证的药的证药对应经验,即单方方证经验。 疾病复杂多变,古人渐渐发现,有的病只用一味单方药治疗不力,渐渐摸索了两味、三味……复方药治疗经验,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汤液经法》。该书相传商代伊尹所著,考无确据,但从传承来讲,其与《神农本草经》一样,上继神农,下承夏商,复方方证经验积成于这个时代,成书完善于汉代,因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经方所用理论仍是八纲。 时至东汉,经方发展有重大进展,主要成就是,由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据皇甫谧《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经方医案例

学习黄煌老师经验五十案 祖上四代中医,受家庭耳濡目染的影响自幼便对中医有了那份刻骨铭心的感情。屈指算来中医临床已有13年了,曾有过博览群书的刻苦,曾有过漫长的求师之路,几多成功,几多失败,多少迷茫,多少辛酸。自己虽然愚钝,但对中医的热爱还算坚定和执着。医海中多年来一直痛苦的沉浮和坚强的挣扎着!对黄煌老师的人品学问一直仰慕已久,但深入学习老师的学术经验还是最近一年多的事情,时间虽然不长,但通过对老师着作的学习及临床经验的运用,通过反复的比较和冷静的思考,我的眼前为之一亮!疗效的迅速提高,病源大量的增加,使我发现了前行道路中的一盏鲜红而耀眼的明灯!今就运用老师经验治疗的部分病案陆续发出,以就正于同道! 一,长期低热案 李某,女,22岁,河间市城关镇野场村人。三个月前不明原因引起低热,体温波动在之间,反复发作,无规律,胸闷。无恶寒身痛,咳嗽咽痛口苦等症。二便可,眠差,血常规,血沉化验正常。胸片无异常。曾予菌必治,双黄连等药静脉点滴数日而无效。他医投银翘散中药治疗亦效果不佳。舌红苔白脉弦,处方:柴胡24黄芩10清半夏10党参10生姜3片,大枣5个,炙甘草6五付水煎服 二诊,病人前三副药后,发热依旧,服四五副后有一天未热。精神较前好。原方再进七副。病人电话告知,自前热退后未在反复。嘱停药观察。后有其邻居来诊言已痊愈。 按:小柴胡为《伤寒论》少阳病之专方,治疗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黄师认为:柴胡证中往来寒热的“往来”有其特殊意义。第一是指有节律性,或无节律性,或周节律,或月节律。第二是指没有明显节律,时发时止。该病人发热日久,西医诊断不明,用清热解毒之时方也未见效,余则据黄师所说抓住病人的往来寒热之特点,另据胸闷脉弦等证而应用了小柴胡,最后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前本人也用小柴胡治疗过发热,但那时的着眼点却是把往来寒热的方证仅仅认为是一阵冷一阵热,寒热交替的表现。从而大大限制了小柴胡的临床应用。 二,咳嗽案 马某,男,60岁,河间市六街人。咳嗽一月有余,咽喉痒而稍红,痰白不多,胸闷,眠差。市人民医院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抗菌素静脉点滴一周无效。腹部有轻微抵抗。舌白脉象弦滑。处方: 柴胡12黄芩10半夏10党参10厚朴15茯苓20苏梗10干姜5大枣20四服水煎服 药后咳嗽大减,效不更方,再进四副。 痊愈。 按:黄老师认为小柴胡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主方,因咳喘胸闷属于小柴胡胸胁苦满的方证,故每每用之。小柴胡合半夏厚朴汤名柴朴汤,为日人所常用。对于那些咳嗽咽痒,胸闷,精神紧张,对外界环境过敏,感染不明显者有殊效。余以前治疗咳嗽多以《医学心悟》之止嗽散为治疗咳嗽的主方,适当加减也可收效。但通过比较,治疗此种咳嗽还是柴朴汤效果迅速和确切。 三,咳喘案 王某某,男,70岁,河间市刘庄村人。患咳喘十余年,夏季加重,多家医院诊断为慢支合并肺气肿。经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曾在山东某哮喘医院住院治疗,疗效也未满意。刻诊:体格壮实,面红,气喘憋闷,动则加剧。痰不多,无恶寒心悸等症。上腹胀满有抵抗,下肢粗糙,舌暗苔白,脉弦而有力。处方: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

民间中医中医瑰宝苑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三 李昌源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 如何万里挑一辨方证 最常用的50個經方方證 (几乎每天都遇到) 重要说明:本资料由师承班—彭鸿杨根据刘观涛师兄提出的最常用的50个经方,参考冯世纶老师等人编著的《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录入;由于手头资料有限只抄录26方证,其余方证希有志之士补充完善。供大家参考学习。 桂枝汤/(桂甘+姜芍枣)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用法】水煎温服。服已须臾,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以棉被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病证犹在者,更作服。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是胃气不振,津血有伤所致之热。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不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注解:外为阳,内为阴。阳浮而阴 弱者,谓脉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形象,即轻取则浮,重按则弱也。阳浮者热自发。谓脉阳浮,为发热的脉应。阴弱者汗自出,谓脉阴弱,为汗出的脉应。啬啬恶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 计量考:1斤=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撮=2克 1铢=0.7克梧桐子大=黄豆大 1分=4克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1.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用。 2.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3.通脉四逆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4.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5.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6.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7.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8.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9.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10.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子,先煮二小时左右,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被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 附方: 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生姜二两,细辛三两。

经方100首方证解答

甘草汤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桔梗汤组成用法:桔梗3-6g 、生甘草6-12g ,水煎服,分二次服用。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芍药甘草汤组成用法:白芍20-60g 、炙甘草10-30g 。水煎服,分二次服。方证:1. 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 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桂枝甘草汤组成用法:桂枝12- 24g 、炙甘草6-12g ,水煎服,一次顿服。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甘草干姜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大黄甘草汤 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水煎服,分二次服。方证:1. 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干。 2. 舌红苔黄,脉滑数。甘草麻黄汤组成用法:炙甘草6-l2g 、麻黄12-24g 。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半夏散及汤 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甘麦大枣汤 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60g、大枣10枚。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桂枝汤 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 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 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 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小建中汤 组成用法: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怡糖适量。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每日三次。方证:1. 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2. 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用法:桂枝10-15g、芍药15- 2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龙骨15- 20g、牡蛎20-30g。水煎服,日三次。 方证:1. 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 2. 自汗、盗汗。 3. 脉浮大而无力,舌质嫩红、苔少。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组成用法:茯苓12-30g、桂枝10-15g、白术10-15g、炙甘草3-6g。水煎,温服, 每日三次。 方证:1. 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 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

最常用的个经方

最常用的50个经方(几乎每天都遇到) 麻黄汤(麻甘桂+杏) 葛根汤(麻黄+桂枝汤+葛根) 桂枝汤/(桂甘+姜芍枣)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 麻杏石甘汤(麻甘+杏+石)? ??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甘+杏姜枣+桑白皮连翘赤小豆)麻杏薏甘汤(麻甘杏+薏苡仁) 越婢汤? ?(麻甘+姜枣+石)? ?? ?? ? 小青龙汤(麻黄汤以芍代杏+半夏干姜辛味)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去枣麻黄防风+知母术附)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附子)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 栀子豉汤(栀子+香豉)

(三黄)泻心汤(大黄+芩连) 白虎汤/石膏(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小建中汤(桂枝汤+增芍药+饴糖) 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白术)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门冬汤去大枣) 竹皮大丸(竹茹白薇石膏+桂甘枣) 吴茱萸汤(吴茱萸+参姜枣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参甘+姜夏+厚朴) 麻子仁丸(麻仁杏仁白芍+小承气汤/大黄+厚枳) 酸枣仁汤(川芎甘草+酸枣仁知母茯苓) 猪苓汤(滑石+猪苓茯苓泽泻+阿胶) 甘姜苓术汤/肾着汤(苓术+干姜甘草) 真武汤(姜芍+苓术+附) 射干麻黄汤(麻黄+半夏生姜大枣细辛+五味子紫菀款冬花射干)

小半夏汤(夏姜) 五苓散(猪苓术泽+桂枝]下焦 泽泻汤(泽泻白术) 半夏厚朴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苏叶) 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甘草) 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 桃核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桃仁+桂枝)(调胃承气汤+桃仁+桂枝) 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细辛+当归通草) 胶艾汤(归芎芍地+胶艾甘) 桂枝茯苓丸/桃仁(茯苓+桂枝+芍药丹皮桃仁) 小柴胡汤/柴甘(柴芩+参甘枣夏姜)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参甘+大黄+枳实芍药)即(柴芩+枣+夏姜+大黄+枳实芍药) 四逆散(柴胡甘草+枳实芍药散) 柴胡桂枝干姜汤(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 半夏泻心汤(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

特异性方证

“特异性方证”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肖相如 一、方对证的适用程度不同 从桂枝汤证的部分条文可以看出,方对证的适用程度并不一样,根据《伤寒论》的原文,可做如下区分。 1.“特异性方证”等级:主之 这是桂枝汤适应证中的最高等级,方和证之间具有特异性的关联,用桂枝汤具有药到病除的特效。原文第12条、第13条属于特异性方证等级。 2.一般适用等级:宜 “宜”的一般适用等级不如“主之”的“特异性方证”等级那么好,就是有效率和有效程度都比“特异性方证”等级差一点,但也只有这种选择是最好的。原文第42条、第57条、第53条、第54条等,属于一般适用等级。 3.可能适用等级:与或可与 “与或可与”的可能适用等级比“宜”的一般适用等级又差一点,就是有效率和有效程度都比一般适用等级又差一点,但也只有这种选择是最好的。原文第15条、第25条等,属于一般适用等级。 4.不适宜等级:不可与 不适合用桂枝汤,也可以理解为桂枝汤的禁忌证。原文第16条后半段、第17条、第19条等,属于不适用等级。 5.无方可用等级: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如果这个证连可能适用等级的方都没有的时候,才需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而张仲景提出的这一原则被认为是辨证论治的理论渊源。也是《伤寒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的主要根据。 二、“特异性方证”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特异性方证”,就是方和证之间具有特异性的关联,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特效,具有精准、快捷、高效的特征。《伤寒论》中“主之”的方证绝大部分属于“特异性方证”。 证是中医的治疗对象单位,方是中医的治疗手段单位。证和方之间的关联程度决定疗效的好坏。“特异性方证”,是证和方之间关联程度最高的级别,也是医学所能达到的最好疗效,即药到病除,亦即特效。 《伤寒论》的核心是方证,但方证之间的关联程度并不一样,有主之、宜、可与、不可与的区分。区分的根据是某证用某方后疗效的好坏和副作用的有无或多少。 其中,只有“主之”的方证之间关联程度最高,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特效,属于“特异性方证”,所以,“特异性方证”是方证中的精华。 总结一下:方证是《伤寒论》的核心;“特异性方证”是方证中的精华,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三、“特异性方证”的构成 “特异性证”,由特异性要素或者特异性的组合构成,针对特异性的方。 1.特异性要素 如“往来寒热”,就是小柴胡汤证的特异性要素,见到“往来寒热”,就是小柴胡汤主之。 2.特异性组合 如恶寒、发热、汗出,就是桂枝汤证的特异性组合,见到这一组合,就是桂枝汤主之;恶寒、发热、无汗,就是麻黄汤证的特异性组合,见到这一组合,就是麻黄汤主之。 “呕而发热”,就是小柴胡汤证的特异性组合,凡是“呕”和“发热”并见,就是小柴胡

刘渡舟伤寒论50个常用经方

《伤寒论》中最常用的50个经方+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最常用的50个经方 麻黄汤(麻甘桂+杏) 葛根汤(麻黄+桂枝汤+葛根) 桂枝汤/(桂甘+姜芍枣)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 麻杏石甘汤(麻甘+杏+石)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甘+杏姜枣+桑白皮连翘赤小豆) 麻杏薏甘汤(麻甘杏+薏苡仁) 越婢汤 (麻甘+姜枣+石) 小青龙汤(麻黄汤以芍代杏+半夏干姜辛味)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去枣麻黄防风+知母术附)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附子)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 栀子豉汤(栀子+香豉) (三黄)泻心汤(大黄+芩连) 白虎汤/石膏(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小建中汤(桂枝汤+增芍药+饴糖) 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白术)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门冬汤去大枣) 竹皮大丸(竹茹白薇石膏+桂甘枣) 吴茱萸汤(吴茱萸+参姜枣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参甘+姜夏+厚朴) 麻子仁丸(麻仁杏仁白芍+小承气汤/大黄+厚枳) 酸枣仁汤(川芎甘草+酸枣仁知母茯苓) 猪苓汤(滑石+猪苓茯苓泽泻+阿胶) 甘姜苓术汤/肾着汤 (苓术+干姜甘草) 真武汤(姜芍+苓术+附) 射干麻黄汤(麻黄 +半夏生姜大枣细辛+五味子紫菀款冬花射干) 小半夏汤(夏姜) 五苓散(猪苓术泽+桂枝]下焦泽泻汤(泽泻白术) 半夏厚朴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苏叶) 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甘草) 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 桃核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桃仁+桂枝)(调胃承气汤+桃仁+桂枝) 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细辛+当归通草) 胶艾汤(归芎芍地+胶艾甘) 桂枝茯苓丸/桃仁(茯苓+桂枝+芍药丹皮桃仁) 小柴胡汤/柴甘(柴芩+参甘枣夏姜)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参甘+大黄+枳实芍药)即(柴芩+枣+夏姜+大黄+枳实芍药) 四逆散(柴胡甘草+枳实芍药散) 柴胡桂枝干姜汤(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 半夏泻心汤(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 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增甘草) 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增生姜) 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增量黄连加桂枝”干姜+连+参甘枣+半夏+桂枝) 桔梗汤(桔梗+甘草) 旋覆代赭汤(参甘枣+夏姜+旋覆花代赭石) 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败酱草+附子) 小陷胸汤(黄连+瓜蒌半夏) 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与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与营卫解肌表。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与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就是其应。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