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戊戌变法 教案(导入好)

戊戌变法 教案(导入好)

戊戌变法 教案(导入好)
戊戌变法 教案(导入好)

第7课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它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国的大规模运动。

★(要求学生阅读29—3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

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小结、过渡: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

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1、公车上书后百日维新前,康有为和梁启超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创办《万国公报》宣传

变法,组织政治团体“强国会”,上书光绪帝等)

2、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先组织学生集体朗读,然后讨

论回答)

A.怎样改革政府机构?为什么没有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等措施?

B.在开办企业和新式学校方面有什么措施?能起多大的作用?

C.在思想文化和国防军事方面有什么措施?引起哪些变化?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这些法令对顽固派作了重大让步,说明维新派没有实权,显得十分软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顽固派虽然掌握实权,势力强大,但他们毕竟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趋势,不得不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管理,不得不同意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不得不放松舆论控制,准许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等等。

3、请出几位组学生,根据30页第2段“阅读文字”和32页“自由阅读卡”的内容,表演康有为与荣禄在总理衙门的那一场对话以及康有为与自己女儿的对话。(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调控课堂纪律和氛围)

4、想一想,当时社会上哪些人赞成维新变法?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造成什么后果?(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因此,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5、根据32页“活动与探究”: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清政府中阻挠维新变法的顽固派)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实权掌握在顽固派手里)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他愿意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品格高尚)

6、根据31页“动脑筋”:你同意谁说的意见?为什么?(赋于学生人格多元化的选择权,允许

他们自圆其说。但是教师也可以进一步设问:他的献身精神对后人有什么激励作用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领袖脱逃后,有没有继续斗争?由此对学生进行正面导向)

7、有人说:“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如果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

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亮出你的理由。(让学生讨论,不必统一答案。如果得不出结论也无妨,可以介绍123页的《附录》给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为什么戊戌变法又叫做“百日维新”?(变法法令的颁布,从1898年6月到9月,前后只经历了103天就被顽固派扼杀了,所以叫“百日维新”。实际上,维新变法运动从1895年“公车上书”就开始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38页选择题:应选B(1895年——《马关条约》引发“公车上书”)

3、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新学案第25页[自我测评]以及93——95页“单项选择”

4、

5、

6、12题(必做题),“材料解析题”题(选做题,实际上是对“孙中山早期活动”的预习)

4、提醒学生预习第8课《辛亥革命》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正式版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大连市112中学王馨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所在单元的主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和本课的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教学难点是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在中国近代社会,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事件—样,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步伐的同时,更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的历史使命。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维新运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的政治思想传统,同时又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良好的思想启蒙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学习,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情况已经有了系统的了解,因此,维新变法的背景不需要教师逐一展开来叙述,只要使学生认识到这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救亡图存的运动即可。但由于学生对戊戌变法运动中的内容很陌生,特别是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初一的历史课上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训练,多数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这些能力,在本节课上,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可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 教学/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处理的方法:公车上书这一内容通过教师讲述、出示公车上书的书影,由学生观察思索来解决。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出示幻灯片,以表格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四个方面来理解记忆并为后面突破难点做下铺垫。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变法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理解变法历史意义,并在互动探究中通过学生讨论得到解决。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渗透点 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网站资料。 板书设计 见幻灯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

戊戌变法教案1

戊戌变法教案1 戊戌变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解读课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重点难点:

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创设情境] 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这一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沉寂的中国在政经济外交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思想领域更是翻江倒海-----。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文字内容。问题1: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过程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 学生归纳:向西方学习。 [师生互动] 列举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主要史实。 主要历程代表主张背景意义特点 开眼看世界封建士大夫:林则徐、魏源《四洲志》《各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后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

戊戌变法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定稿) 主备人:代明月 参备人:王华成、周梦宇、李娇娇、何英 课标内容1、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结合课文,利用课文图片、材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 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百日维新的内容及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 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既具有进步性又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由此来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人物的辩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了解到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 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的艰难历程。 (2)就百日维新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失败的理 解,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解决历史问题。 (3)就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展开讨论,是学生学会在共同探 讨和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 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争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 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不断追求真理的优秀品德。 (3)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和破坏,加深对改 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及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运用课文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有为、梁启超的活动入手,结合问题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先让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讨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教师再加以引导,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探究法、提问启发法 板书设计 1、维新变法拉开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 2、维新变法的发展:维新政治团体形成积极、极其机关报------强学会、《中外纪闻》 3、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百日维新) 4、维新变法运动的结果:戊戌政变1898年9月

《戊戌变法》教案最全版

《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 2.能力方面: (1)通过揭示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思想比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历史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认识戊戌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通过对维新变法从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继而成为社会改良实践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演变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必然产物。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趋势。 (3)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分析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训练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 (2)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3)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划出戊戌变的图示,训练学生用图示反映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发展演变过程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康、梁的维新思想是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之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势力的论占是重点。19世纪中后期,世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中国的思想领域基本上是封建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虽然有洋务思想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但前者的核心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后者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实践。而维新派同封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的大启蒙。它使世人进一步了解了资本主义,认识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民权思想对以后的影响很大,因此这次论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3)百日维新是重点。这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之,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4)戊戌变法的评价是重点。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业的目的之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文件奏折、宣传图画等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在社会各界的反应进行对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设问引导)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什么形势?引导学生察看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时局图,中国面临瓜分危机,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启发学生该怎么办?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 学习新课: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引导学生看书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实行变法改革社会现状。 请同学们阅读“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思考:康、梁等维新派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请学生试着归纳:上书皇帝、创办报刊、创办新学堂、成立学会、著书讲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是公车上书?有何影响?引导学生回答?冲击了封建社会腐败沉闷的思想文化,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激发起人们关心国家命运的热情,启发了人们探索救国救亡之道的积极性,为随后进行的戊戌变法作了有力的铺垫。 二、百日维新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百日维新”,思考:戊戌变法的直接背景是什么?时间是哪年?为什么称为百日维新?主要内容?结果?性质?影响? 关于变法法令内容,试让学生制作一个表格,来归纳内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讲述中可对每一项内容设问,如政治方面:广开言路是什么意思?为那些人开了路;裁撤冗官,是那些官,他们会支持吗?经济方面的措施,则有什么作用?文化方面的措施,又会有什么作用?

八年级历史上第六课戊戌变法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第六课戊戌变法教案(新课标 人教版) 6戊戌变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技能目标 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 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法指导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教师:康有为、梁启超就是鲁迅所盛赞的真的勇士,民族的脊梁。百年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几位热血青年在古老的中国土地上上演了一场空前奇伟的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希望挽狂澜于既倒,支大厦于将倾。中华民族面临实现伟大复兴的一次机遇,然而,在那个“戊戌”年,他们失败了,或暴尸京城街头,或逃至海外东瀛。强国之梦最终与我们擦肩而过,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长久的反思,今天我们一起再次重温戊戌变法那惊天动地的历史时刻吧。 [讲授新课]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的背景 出示“时局图”,提问:你在漫画中读到了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回答: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 教师讲述:《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国人的觉醒,激起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追求独立自强的激情与呼号,变法呼之欲出。 公车上书 解释什么叫“公车上书”? 公车: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出示公车上书的时间、人物、内容和影响 出示康有为、梁启超的图片并介绍其人物。 二、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 教师讲述:虽然上书不达,但却轰动了京、沪,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康、梁带着对国势的沉痛、救国的迫切、变法的热衷、自强的思虑,继续为变法而奔走呼号。 思考: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推动变法还进行了哪些大量活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展示学会的名称和报刊图片 思考: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展示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上宣传变法的内容和康有为

初中八年级历史:戊戌变法 教案(一)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戊戌变法教案(一)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戊戌变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并变法对社会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播放《命运交响曲》感受命运坎坷,恰似近代中国的坎坷时代,使学生带入课堂中。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 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近代的探索都有哪些抗争?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 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王韬、郑观应 进入本课人物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二)讲授新课 展示课堂主线索一场救国梦。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师:翻开书,看看教材思考本课内容? 生:(阅读教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为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落实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的知识点,分析初步发展的原因) 世界背景(梦之源) 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发展。 师: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梦之痛) 生:(思考、回答) (1)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外国资本入侵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3)国人觉醒,掀起救亡图存运动。 师: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战后不久,中国出现了资产阶级的发展。(梦之兴)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 师:救国图存的戊戌变法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出现的。康、梁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主张变法,主张救亡图存。变什么?怎么救亡图存? 二、戊戌变法过程 1.公车上书(梦起) 1895年,康有为等来京参加会试,正值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康有为联络了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请求“拒签和约,迁都再战,变法自强”——即公车上书。 生:(思考,随想随答,背景、时间、内容、人物和影响) 2.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追梦) 师:什么是维新? 利用多媒体展示反对旧的,提倡新的。通常指变旧法,行新政。语出:《诗·大雅·文王》后因称改变旧法推行新政为维新。 师:维新人士都有谁?用多媒体展示 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师:为更好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维新派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呢?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插图,总结途径,落实主要的知识点,如《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会,体会维新运动走向全国并蓬勃开展)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专题九戊戌变法 课程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新课教学:公车上书(序幕)→创办政治团体、报刊、学堂(酝酿和开展)→戊戌变法(高潮)→戊戌政变(失败)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背景) 2、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社会背景) 3、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4、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5、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思想、理论基础) (一)国际局势 思考:19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说明了怎样的问题? 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世界之潮流: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 中国之困窘:政治专制经济落后思想禁锢 (二)国内局势 《马关条约》新变化: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当事人回忆—甲午震撼: 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 二是没有想到《马关条约》内容如此苛刻; 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巨大,前后30年的洋务运动如此不堪一击。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2、经济和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的原因? 1)“实业救国”;2)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材料一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为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的总额. 材料二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治罪,他的机器磨房也因此被迫关闭. 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哪些特点?其发展存在什么困境?有什么影响?特点:初步发展、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根本原因) 二、维新思潮的产生发展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郑观应:《盛世危言》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郑观应《盛世危言》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影响…… 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主张: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同外商进行“商战”;

历史课堂实录——第7课 戊戌变法

第7课戊戌变法 设计思路 【课标要求】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 【教学手段】导学案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堂流程】 导入新课 师:我们常常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我们一次次地挨打,有人用《那一次,我们挨打了》、《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来形容我们在近代史上被侵略的历史,可以说是生动形象。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中国在近代受到过哪些侵略呢? 生: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 师:同时,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奋斗的历史,探索的历史,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的第一次探索——洋务运动,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中国近代化的第二次探索——戊戌变法。 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读课本、填学案 (师):依托文本,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填空。 (师)(让学生小组自己核对正确答案,由疑难问题举手指出,教师让掌握的同学回答,纠正答案) (师)再用ppt图文并茂地展示戊戌变法的过程:公车上书、强学会、《中外纪闻》、变法内容、结果等等。 第二环节:讲授新知、巩固知识 师:首先,我们看到课题,戊戌变法,那这一次变法为什么被称为戊戌变法呢? 生:戊戌变法发生1898年,这一年是农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 师:对了,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一般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变法发生在1898年,而1898年刚好是农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思考维新派和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提高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影响。 难点 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原因。 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了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派兴办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既然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 一、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教师:1895年春,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听到了什么?为挽救民族危亡又做了什么事情呢? 学生:他们听到了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然后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解释)拒和是指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是指改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学生:(整理、记忆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影响) 二、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舆论宣传 教师:公车上书失败了,维新人士就此罢休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他们转而去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积极地宣传变法思想。请大家整理出他们的活动情况。 学生:(讨论、整理)

教师:(提出问题)比较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区别。 学生: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统治,维新派主张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三、百日维新——达到高潮 教师: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唯一途径就是变法。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指导学生找出百日维新的时间和内容) 学生:(讨论、整理) 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无策。 四、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 教师: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看出戊戌变法的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失败了。 教师: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是如何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的? 学生:(讨论归纳)①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②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教师:(展示谭嗣同的绝命诗)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8课戊戌变法 【教材分析】 戊戌变法是在清朝洋务运动失败后的又一次旨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改良运动, [专题]。戊戌变法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刻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虽然失败了,却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一次重要的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并变法对社会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与难度】 1、重点: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 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展开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已失败。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的历史,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制作课件 【组织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 2、战后中日签订的条约是?它的内容是? 二、导入 (多媒体示中国与日本地图及回忆中日的交往和复习提问,对比古代史上中日的交往与近代的中日的战争,得出两国近代的差距,进而思考中国如何才能恢复昔日的强大,激发学生的历史荣辱情绪及历史的责任感) 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运动自强救国的梦想破灭。而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要求破旧立新、学习西方变法的维新思想也逐渐兴起。《马关条约》的签订,又大大刺激了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进步破坏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危机加深。1895年,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做了什么事情呢?(师播放视频《公车上书》,师板书,生找出原因、时间、人物、影响) 三、教学过程 1、公车上书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的原因、时间、主要人物、影响。) 教师过度:(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以示礼遇,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由于康、梁等是举人,这次上书就叫做「公车上书」。)其实,变法图强的事情,这不是史无前例的,商鞅变法就是成功的例子,它使秦国成为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这次没有成功,公车上书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这次爱国知识分子的大请愿对社会的震动和影响极大,为继续宣传变法维新思想,他们又做了什么事情呢?(生看书33页回答) (使学生理解国难当头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意识) 2、百日维新 教师:既然有了思想就要大胆行动,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通过舌战群儒和上书内容,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的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师板书。生看书找出变法的时间、内容,课件示变法的内容)

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人民版]

戊戌变法 材料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上,一位男子大义凛然的向监斩官高喊:“你过来,我有话说!”监斩官不敢理睬,示意刽子手立即行刑。这名男子面对围观群众,大声说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随后就倒在屠刀下。这个人叫谭嗣同,跟他一起就义的还有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后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 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害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 师:第七课戊戌变法 上一堂课我们学了地主阶级兴起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但是成功没有?甲午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知识分子对时局是最敏感的,甲午战后,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搞洋务这么多年,又是买兵器,又是练海军,又是请外国专家,还是不堪一击?惨痛的教训使他们逐渐认识到,原来中国缺的不光是先进的技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也要来一个改变,我们的邻国日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向日本学习就是像西方习学,学习西方进步的政治、经济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提出这一主张的的阶层我们称之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看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的这场变法到底是怎么样一步一步进行的,结果怎样? 首先揭开戊戌变法的序幕是:公车上书 请一个同学来回答什么是公车上书? “公车”是举人进京赶考专坐的马车,引申为知识分子。 时间:1895 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 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影响:。却轰动了全国。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但上书最终没能到达皇帝的手中。公车上书失败。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否就此停止努力?没有。 我们来看戊戌变法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又进行了那些努力? 创办《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问》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组织了强学会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不断努力使戊戌变法迎来了高潮—“百日维新” 同学们看到小字部分,下面我们根据小字请三个同学演一段历史剧: 舌战群儒 旁白:德国强占胶州湾,内忧外患,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于是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出席“问话”的有李鸿章,荣禄,翁同龢等五位大臣. 这次问话后,光绪帝下令康有为筹化变法. 荣禄:(盛气凌人):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背天理,必然祸乱天下. 康有为:﹙反驳﹚:世事万物皆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 祖宗之法治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陈腐之处,国家 才能富强.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公开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公开课戊戌变法教 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处理的方法:公车上书这一内容通过教师讲述、出示公车上书的书影,由学生观察思索来解决。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出示幻灯片,以表格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四个方面来理解记忆并为

后面突破难点做下铺垫。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变法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理解变法历史意义,并在互动探究中通过学生讨论得到解决。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渗透点 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网站资料。 板书设计 见幻灯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这次事件史称“公车上书”。 了解: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后来又阅读了大量外国书籍,了解到俄国和日本都靠变法迅速强盛起来,感到发现了医治中国的灵丹妙药,开始宣传变法维新的道理。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听康有为讲俄国和日本如何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觉得很新鲜。于是他诚恳地拜康有为做老师。 教师:康、梁的这次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对清政府触动也不大,但却轰动了全国。从此,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还进行了哪些大量活动? 学生: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维新派团体形成。还创办了《时务报》,各地组织了学会、学堂等。 教师总结:康有为和梁启超通过报刊、学会等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论战的是议题:要不要变法(还有: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 教师:通过维新派与顽固派针锋相对的论战及荣禄的拂袖而去,可以说明维新人士的变法思想是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爱国的。由于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压迫,内受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虽有反抗压迫进行斗争的要求但规模小、力量弱,所以想依靠封建皇帝进行变法。 教师:出示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康有为为中国所处的国际险境非常担心,也为清政府的内政担忧。言辞恳切,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

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7课:戊戌变法 备课人:王建辉 温故知新: 1.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 A .奕 B.曾国藩 C.左宗棠 D.李鸿章 2.(2007年重庆)洋务运动中,左宗棠创办了() A.江南制造总局 B.安庆内军械所 C.汉阳铁厂 D.福州船政局 3.史料记载:1876年,中国宁波海关税务司李圭首次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博 览会,他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八”,而中国“竞无一物于此” 疾呼“机器正当讲求”。这一主张属于下列哪个派别() 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4.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其根本目的是()A.师夷长技以自强 B.维护清朝统治 C.适应近代化潮流 D 5.下列人物中,为洋务运动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有() ①李鸿章②左宗棠③康有为④梁启超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的主要口号是() A.自强和求富 B.民主和科学 C.独立和自由 D.民族和民生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 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重点:1.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的展开 2.“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 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 3.可以制作历史大事看年表,列举1895——1989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导入新课: 1895年春天,中日《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当时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反对,他们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于是,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第一板块:公车上书 学生阅读教材P32——33页的材料,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