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皇城镇发展都市农业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皇城镇发展都市农业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皇城镇发展都市农业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皇城镇发展都市农业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皇城镇发展都市农业的探索与思考

皇城镇党委刘恩慧

为加快推进都市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皇城镇紧密结合镇域实际,在科学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推动传统农业“五化”转变,积极发展有地域特色的都市农业。

在近两年的实践中,已创造产值过亿元,为农民年均增加收入两千余元。

一、推动传统农业“五化”转变,打造地域特色都市农业

(一)推动传统农业向功能多元化转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的功能定位逐步发生重大变化,即以生产、生态功能为主的定位逐步向以生态、生活、生产和其它多功能定位发生转变,农业的社会、生态、文化等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一是生产功能。在现阶段,生产农副产品仍是皇城镇农业的基本功能。全镇现有蔬菜大棚5万个,主要种植西红柿、西葫芦、菜椒等多种蔬菜,年产量近6亿公斤。规模养殖场达85处,养殖小区8个,规模养殖达80%以上,存栏生猪15784头,能繁母猪2647头,牛500头,羊2911只,蛋鸡10万只,肉食鸭45万只,肉兔百余万只。这些农副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周边城市的需求,还销往全国各地,同时保证了农民有较高的稳定的收入。二是生态功能。调节环境、平衡生态是都市型农业重要的功能之一。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创建生态园林区、绿色屏障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可以满足都市人们价值观念更新、讲求生活质量、注重环境意识和回归自然的需求。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提出了“产业建设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指导思想,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推广应用节约型、环保型新技术,培养农民和农业企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观念,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等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形态。今年以来,针对蔬菜大棚多、产生垃圾多的特点,皇城镇在321省道、北齐路两侧分别新建大型垃圾池97个,实行大棚垃圾集中存放。同时,对集中存放的大棚垃圾利用腐熟剂进行沤制,“变废为宝”用作大棚肥料或农用肥,实现二次利用。为转变农村能源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大力引导农户修建沼气池,首批在石槽村建设330个,占全村常住户的96%;在曹村建设沼气池170个,占全村常住户的89%。三是旅游休闲功能。通过开发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可以为都市居民和游客提供清洁优美的休闲、采摘、游览场所和休闲农区,提高人们休闲生活的质量,展示地域特色浓厚的农业文化,提升城市居民休闲生活的意境和档次,同时还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今年,皇城镇依托淄河二期开发皇城段“安平苑”生态旅游区,加快推进翠竹有机蔬菜庄园建设,计划新建200个高档蔬菜大棚,全部采用高新种植技术和新型生产设施,使“安平苑”生态餐饮开发及翠竹有机蔬菜庄园融入淄河生态旅游大开发、大项目。

(二)推动传统农业向产业集中化转变。发展都市农业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城市农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通过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动标准化生产,优化农业的区域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农产品的品牌、加工、包装、保鲜和储藏等持续效益,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一是建设大规模专业化的绿色有机蔬菜基地。皇城镇绿色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认可,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务院、农业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以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对皇城绿色蔬菜产业进行视察、检查,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和赞誉。先后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西红柿之乡”、“中国优质蔬菜生产出口第一镇”、“全国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围绕蔬菜产业链延伸做文章,重点做好蔬菜深、精加工、物流配送、净菜直销、农资服务市场建设等。同时加快蔬菜生产基地向连片规模化、生产科技化、产销集约化发展。投资2亿元,新上、改(扩)建3000个高档蔬菜大棚,全面完成全市万亩绿色蔬菜基地重点建设项目,搞好1000亩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建设。二是创立名优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镇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都市农业促农增收,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农民树立和增强品牌意识,加快农产品商标注册和绿色产品申报,发展品牌农业、精品农业。目前,“翠竹”牌西红柿、西葫芦、辣椒、甜椒、茄子等14种蔬菜被获准使用国家“绿色食品”

标志,现正在积极申报皇城西红柿、西葫芦国际地理标志产品。

(三)推动传统农业向科技化、智能化转变。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都市农业发展的动力来自科技进步与创新。皇城镇立足市场需求,加快新品种引进、试验和推广,优化种植养殖结构。通过种植业“种子工程”和养殖业“良种工程”,狠抓良种的引进、繁育、示范和推广。今年以来,皇城镇已推广新技术6项,引进应用优质新品种20余个,科技入户示范推广项目50个,大宗农作物良种普及率稳定在98%以上,推广小麦良种21万公斤,全镇肉牛、奶牛良种覆盖率平均为90%,生猪、家禽基本全部实现良种化。镇农委还积极引进推广无土栽培、秸秆生物反应堆、大棚微滴灌等先进实用技术,目前,全镇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普及率达到90%以上。同时,皇城镇还鼓励农民自主创新研发,先后研究成功了冬季大棚保温、增温技术、棚内增光、降湿技术、常见病虫害的快速防治技术、科学施肥

技术、棚内空间利用等30多项生产实用技术。

(四)推动传统农业向生产经营外向化转变。都市农业是一个高度开放型的农业。一方面,大量名特优新农产品需要拓宽国内外的销售渠道,扩大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以销促产,指导结构调整;另一方面,随着都市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充分利用国外资本技术优势和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开拓国内外市场,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外向型农业之路。为此,皇城镇积极开拓外部市场,培植壮大农产品加工运销、物流运输龙头企业,将全镇现有的1000余辆大型运输车辆进行资源整合,加快个体物流运输向集团化、公司化发展,重点扶持物流运输大户,成立物流运输公司,走蔬菜等农副产品物流的发展新路,组织农产品营销企业进军国内大城市超市,使皇城绿色有机农产品享誉全国。同时,皇城镇还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养殖户”新的经营运作模式。石槽村与青岛康大食品有限公司联合的肉兔养殖,解决了农户对于销路的后顾之忧,使农民养兔更有干劲和热情,目前已形成百万只养殖规模,创造产值近两千万元,平均为养殖户增加年收入5万元。BB霜排名面部按摩霜美白面膜哪个牌子好

(五)推动传统农业向劳动者高素质化转变。农民是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顺应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需要的新型农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镇党委、政府采取多种举措,着重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信息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法律意识,从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农民队伍,推动都市农业建设的进程。一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强化农民专业技能。镇农委有针对性地分批组织农民通过远程教育站点学习相关农业科技知识、邀请农业技术专家上门讲座授课等多种形式,提升农民致富技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镇妇联针对男性外出务工多的现状,专门组织了留守妇女学习科技知识。采取固定和流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向农村妇女传授畜牧养殖等新技术。二是建设科技示范基地,辐射推广先进经验。在巩固壮大北羊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南卧石西红柿示范基地和大蓬樱桃谷鸭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专业村工程”,将农业科技集中在专业村实施,大力开展示范村建设,建立西红柿示范村、甜瓜、草莓示范村、生猪标准化生产示范村和林果蔬菜种植示范村20余个。目前,全镇已初步建立了镇、村、户三位一体,能承载各类试验、示范推广的网络体系,其中镇蔬菜科技试验示范园列入省“三〇”工程,全镇50个村都已经有自己的科技示范棚区和科技示范户。三是回流中高层次人才,优化农民文化结构。根据走访调查,目前农村大部分年轻农民都已进本镇或外地企业上班工作,大都有高中或大学的文化水平,能够利用电脑获取科技信息,创新创业意识强,这部分人实际上已是新型农民。但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企业岗位数量已不能满足外出打工者的需求,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全面开发能人效应,鼓励、支持他们回村领包土地创办农业经济项目,发展效益农业。一年多来,这些回流的中高层次人才已创建高科技种植基地7个,养殖基地5个,通过带动作用为10余个村带来2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

二、发展都市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皇城镇虽然在探索发展都市农业的过程中,通过推动传统农业“五化”转变,实现了农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初步构建了符合现代都市农业特征的产业结构,但也遇到了一些影响发展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短缺问题。都市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农业,需要有较大的资金投入。从皇城镇

发展都市农业的探索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尽管这几年国家加大了支农惠农力度,但由于镇域经济基础薄弱,对都市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金支持不足,导致引进优良品种,开发名特优新产品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的力度不够。同时,由于信贷支农资金不足,农民拥有的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权等都不能作为贷款的

抵押物,严重地影响了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二是经营模式不统一。都市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明显地表现为高度的集约化的经营方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经营模式,达到高度的农业发展形态和为都市服务的特殊功能。而目前,皇城镇都市农业主要体现在有一小部分观光园,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型,没有达到规模化、统一化的生产经营要求。

三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业市场体系,农业信息产业化系统处于起步阶段,农副产品的产销信息还不畅通,农副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尚未更新,特别是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体系的落后,制约了都市农业发展。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农产品在国外市场

的竞争能力。

三、加快发展都市农业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建立与都市农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系。都市农业不仅体现出经济效益,也体现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所以应做到多渠道、多方式、全方位、开放式投资都市农业,以龙头企业和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项目为主体,引进风险投资和发展开发基金,吸引域外资金;同时要合理利用民间资金,理性看待、有效规范民间借贷的发展,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的目标。

(二)建立分工协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企业。学习美国等先进农业大国,在现有农民合作社的基础上,进一步走专业协作化的路线,将农业中的各种专业性合作组织统一起来,建立分工更细的协作组织或企业。比如建棚、育苗、施肥、防杀虫、采摘等,建立专业化队伍分工实施,可比一家一户独立操作更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操作到位,最大限度的保证农产品品质。

(三)建立覆盖全镇的农村信息体系。下大气力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在发展电子信息网络的同时,重点抓好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采用电视节目、农技电话、互联网、科技进村服务站、自办刊物与简报、乡村板报和喇叭广播等途径发布信息,这些方式非常容易被农民接受,是农民获取信息的

有效方式。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来璐 李世峰 谭建欣 程昊 (北京东方畅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农业的新定位,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北京市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独特性,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自身的特色。充分发挥北京农业的多项功能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合理的农业布局规划、适宜的科技手段指导农业的发展,同时需要农业投资的增加。 关键词: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性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位于城市周边的、具有现代农业特征和都市农业功能的新型农业产业[1]。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我市依托都市的辐射,按照都市的需求,运用现代手段,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体系”。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北京农业现阶段的重要目标和特征,也是北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途径。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由其区位、资源特点决定的,是在对都市农业发展规律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的。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生产粮食外,还应该为实现其它目标做出努力[2]。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较传统农业更为明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等[3],北京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优势,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农业的多功能性具有自身的特点。 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的提出 1.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农业在本质上具有多项功能,包括农业提供食品的功能、农业的生态功能、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等。传统农业处于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人类所需的食品供给短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传统农业的功能局限于物质产品的供给,农业本身所固有的其它功能未被发掘。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的生活需求不再停留在食品上,还追求其它的使生活水平提高的东西,对农业的文化和休闲等功能的要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 本研究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3101) 作者简介:来璐(1973-),女,陕西省兴平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研究。Email:XPLL1124@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6673915.html,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和《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大委发 [2010] 2号),又好又快地推进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向前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章发展战略 根据我市环境条件和发展基础,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我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着力强化城乡一体的产业支撑、夯实转型升级的创新基础、培育持续竞争的综合实力、构建融入世界的对接平台,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转型发展。 一、战略选择 1.城乡一体融合 在全域城市化进程中,以“农业基地化和园区化、农村城镇化和社区化、农民专业化和职业化”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转变农村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构建要素互补、功能多样、环境友好、产业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2.人才科技支撑 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农业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涉农科教机构、企业研发总部和高

端人才,创建区域性涉农人才科技高地,满足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 3.标准品牌提升 持续支持设施农业和种苗农业,集成创新装备和技术标准;重点强化精品农业和外向农业,提升产品标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打造环境标准;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完善服务标准。建立健全都市型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链和科技链相结合的标准体系,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4.旅游休闲驱动 充分发挥我市青山碧海、田园沟域、岛屿岸线融合一体的生态景观优势,紧密链接现代旅游休闲服务业,加速由产品市场决定的供应农业向产品、服务和消费市场共同决定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农业总部基地和创新服务中心,拓展农业对外开放新领域。 5.生态循环提质 积极开发和引进国际先进的低碳绿色技术和设施装备,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生态循环经济发展,加强陆地、海洋生态环境和动植物保护性开发,有效应对生态资源约束不断加大的挑战,大幅度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和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定位 立足大连、引领东北、影响全国、面向世界,努力实现产业功能体系融合、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标准品牌集成创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

中国都市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_占绍文

REFORMATION&STRATEGY 2015.12 2015年第12期改革与战略NO.12,2015 第31卷(总第268期)REFORMATION&STRATEGY(Cumulatively,NO.268)2015.12.020 中国大陆地区都市农业的实践开始 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其后都市农业 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每年都以较大 的比例增长。以北京市为例,2014年, 完成平原造林2.37万公顷,粮食播种面 积12万公顷;农业观光园达到了1301 个,总收入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0%;设施农业占总产值的12%;民俗旅游实际经营户8863户,比上年增加333 户;民俗旅游总收入11.3亿元,增长10.4%。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与发达 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都 市农业尚处于发展模式和业态组合单一, 处于不断探索和进一步完善的阶段。① 一、都市农业的界定 都市农业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学者 青鹿四郎在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 地理》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都市农 业是分布在都市内的商业区、住宅区等 区域内的,或者是分布在都市外围的特 殊形态的农业,在这些区域内的农业组 织依附于都市经济,直接受都市经济势 力的影响(宗传宏,2007)。随着经济 增长和科技进步,都市农业在中国不断 被赋予新的内涵。都市农业是经济发展 到较高水平时,随着农村与城市、农业 与非农业的进一步融合,为适应城乡一 体化建设的需要,在城市及周边地区, 中国都市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占绍文,赵海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摘要]都市农业具有农业、文化产业等多产业融合的特点,符合绿色发展、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新常态下,是区域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选择。基于对快速发展的都市农业园区的深入调查,文章认为,都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存在差异性不足、与当地实际结合不够紧密、产业链条过短等问题,发展都市农业应该与当地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等深度融合,各地应系统地思考都市农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都市农业;文化产业;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5)12-0083-03 Issues and Think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China Zhan Shaowen,Zhao Haihua (School of Management,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Shanxi710055) Abstract:Urban agricul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multi-industry convergence,such as agricultural and cultural industry,in line with green develop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It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for the new normal. Based the in-depth investigation 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park,this paper reviews that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griculture park is insufficient,combined with the local reality is not close enough,the industrial chain is too short and other issues,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the local culture,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etc., and should be based on systems thinking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Key words:urban agriculture;cultural industry;industrial chain [作者简介]占绍文(1969-),男,湖北黄冈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区域经济发展管理;赵海华(1990-),女,江苏泰州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管理。 83

走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之路

走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之路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呼唤既发展经济又改善环境的产业,而现代都市型农业就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阳光产业。 都市农业有产业型都市农业、休闲型都市农业、科技型都市农业、文化型都市农业之别。郑州作为一个地处中原核心位置的特大型城市,其周边卫星城镇具有发展都市型农业的巨大优势。以荥阳市高村乡为例,她东临省会郑州,南依荥阳市区,北依黄河,西望虎牢关卡,南部平原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正处于农村和城市的接触带上。目前全乡南部有3000余亩的花卉苗木基地,中部有高产万亩农田;北部有两万余亩的森林大氧吧、1万余亩的河阴石榴种植基地、近万亩的黄河湿地。通过近年来高村乡现代农业的发展实践,在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方面,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经验。 一是都市农业必须有“精兵、精致、精品”。“精致”

农业,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追求特色,一二三产叠加发展,突出科学技术的作用,促进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有机绿色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实现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最大化。有了“精品”农业,就可以突出农业名牌创建和市场营销拓展,生产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品农产品和精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把优势产业做精、新兴产业做亮,提高现代都市型农业的综合竞争力。荥阳高村乡近年来围绕“三精”农业,极大提升该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大批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成为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的主力军,该乡的“河阴石榴”已成为很好的示范品牌。 二是都市农业必须突出“板块化、规模化、园区化”。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现代农业受到城市扩张的影响,农业发展空间也受到极大限制。所以必须科学规划好农业建设与城市发展、工业建设各自的空间,尤其要提高农村土地的规模效率、集约效益。实践中,我们明确农民对承包经营农地使用权的独立性、利益性和转移性,通过市场化机制,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提高农村土地的规模效率、集约效益。形成了农业特色产业带,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06~2015) (征求意见稿) 中国农业科学院 芜湖市人民政府 2005年12月 前言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决策,更快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并要求沿江城市群马芜铜宣理应成为安徽接受东部地区辐射的桥头堡,成为安徽奋力崛起的先锋。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战略的要求,芜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想。农业是芜湖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业现代化是芜湖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一个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相匹配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十分必要。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是一项事关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性的系统工程。虽然芜湖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具备了基本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但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2005年7月,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芜湖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专家组成的规划编制组对芜湖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在与芜湖市领导和干部群众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与专家研讨,对芜湖市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条件、背景依据与发展潜力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芜湖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在分析农业发展基础和发展背景意义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以及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形态,并重点就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与策划,提出了“组织领导保障建设、科技支撑保障建设、资金投入保障建设、体制制度保障建设、人力资源保障建设”等五项发展举措。 规划编制得到了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市直有关部门,特别是各县区政府及农委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有关研究单位为规划的编制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谢谢!

都市农业的发展及其趋势

都市农业的发展及其趋势 1.都市农业的的由来及其定义 1.1都市农业的由来 都市农业的产生和形成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都市农业一词最早见于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以易腐败而又不耐储存的蔬菜生产为主要目的,同时又有鲜奶、花卉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称为都市农业。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年所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始于90年代初,其中以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开展较早。 1.2都市农业的定义 都市农业(或说都市型农业、城市农业)在英文中有若干表述,比如, City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in the city’s countryside, Metropolitan Agriculture, Metropolitan-intensive Agriculture等。 我国学者普遍引用的一个定义是:“都市农业(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指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大都市里,保留一些可以耕作的土地,由城里人耕种,即都市农业”,其英文原意是“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关于都市农业的定义,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诸学派众说纷纭,至今难有定论。 2.都市农业的特征 (1)都市农业所处的空间城乡边界不明显。 一种情况是如日本许多城市在扩展过程中,农业以其优美的环境被保留下来,并在都市内建立各种自然休养村、观光花园和娱乐园,形成插花状、镶嵌型农业;另一种是分布在城市群之间的农业,这些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无异,与中心城区交通方便,已经完全城市化。 (2)都市农业功能多样。 都市农业除具有生产、经济功能外,同时具有生态、观光、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 (3)都市农业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 城市化地区的农业资源条件不同于一般地区,农业经营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一是表现为设施化、工厂化;二是表现为专业化、基地化;三是表现为产业化、市场化。

关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内涵与途径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对北京农业发展规 律认识的深化,是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提出:着眼践行科学发展观 中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 要求,完全符合北京实际。立足于首都城乡统筹全局,跳出农业看农业,北京农业的地位、价值、环境正 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对大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积极探索,是实现北京农 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一,农业地位的再认识——少数不等于小数。 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农业增加值仅占 1.3%;农业从业人员62万人,仅占全市从业人员的7%。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值,都是少数。但是应当看到,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农业不可替代的地 位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愈发重要和明显。从首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城乡产业依存度增强,城市对农产品 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大,品种要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承担的食品供给、健康营养和安全保 障等任务越来越重;城市休闲产业正在向农业转移,农业观光、农村度假已经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所占比重正在逐步提高。从城市功能的角度看,宜居城市是北京的重要定位,宜居离不开生态,都 市型现代农业正是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与构建宜居城市的要求是一致的。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发展现代 农业既能满足生产者的增收愿望,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沟通了城乡,促进了和谐。由此不难看出, 农业虽是统计中的少数,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数。 第二,农业价值的再认识——隐性价值显现化。 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首都经济发展呈加速趋势,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接近20000元,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正在成为人们休闲 度假的首选,特色优质安全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此给北京农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农业价值 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满足人们“胃”的需求,而且体现在社会层面,其生态服务、生活参与的隐性价值 也开始显现,满足人们“肺”、“眼”、“脑”的需求。据有关研究显示,北京农田总服务价值为120亿元,其中生态价值90亿元,是产品价值的3倍;全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高达2100多亿元。农业的社会价值通 过各种途径显现,农业科技园区成为中小学生教育基地和科研示范窗口;农业观光采摘园使越来越多的城 镇居民享受丰收的喜悦。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其经济价值也不断提升。在拍卖 活动中,一个西瓜卖到19000元,一个大桃卖到6800元,一个苹果卖到66000元,一条鱼卖到236000元……从过去时角度看,农产品的价格与价值确实发生了背离;但从未来时角度看,正是这种背离使我们看到农 业的多元功能,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随着城市功能的延伸,随着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农业的隐性价值将会不断显现,而且不断增值。 第三,农业环境的再认识——优势得天独厚。 其一,市场需求旺盛。2006年,全市农副产品需求量超过800亿元,特别是北京拥有潜力巨大的高端 消费市场,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其二,科技资源丰富。中央在京农业科研单位有25家,

大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

大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的意见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大委发[2010]2号 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 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 (2010年2月24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推动全市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加快全域城市化步伐,深度开发农业新功能,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努力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现就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依托城市并服务城市发展起来的具有生产、生态、生活和人文多功能特征,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高端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拓展和延伸。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实施了以“多予不取放活”为核心的强农惠农政策,取得了显着成效,为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全市正在深入贯彻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全域城市化,要求农业的发展必须与城市的功能相协调,与城市的发展相联

系,走都市型现代农业道路,这已成为我市农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趋势。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需要。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升核心地位,发挥龙头作用,农业是重要基础,农村是重要区域,农民是重要力量,“三农”工作仍然是事关全局的重中之重。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推进全域城市化的需要。全域城市化的发展目标,标志着我市城乡统筹进入全新阶段,必将促进工业与农业互补、农村与城市互动、农业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规划协调,农业生产与二三产业融合。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农业自我提升的需要。我市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在提供名优特新精细美高端农副产品上下功夫,在开发生态环保、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和文化创意功能上见成效,在提高外向度中创品牌、赢市场。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依托城市功能和资源要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运行质量,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达到惠及民生的目的,将有力地推进我市的新农村建设。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巩固党的领导、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需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跨越

都市农业规划与发展系统分析

武汉都市农业规划与发展系统分析 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学忙 都市农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端于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而后迅速向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传播、普及的一种现代新型农业,如生物农业、休闲农业、观赏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都是都市农业的具体表现形式。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北京等沿海特大中心城市在国内最先开始了建设都市农业的实践。目前,都市农业在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大城市内已蔚为大观,并逐步成为国内各大城市农业的共同发展方向。 一、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都市农业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为了追求高品质生活而对城郊农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考察 武汉都市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武汉农业从传统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农业的过程。大致说来,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78年~1984年,是城郊型农业酝酿期。这个时期的农业发展是“以粮为纲”,其主要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产量,尽快解决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从1978年开始试点并逐步全面推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武汉市郊的农、林、牧、渔业开始走上全面发展的

轨道。到1982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当时市场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逐步缓解的实际,适时提出了“以生产鲜活副食品为主,农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业发展新战略,城郊型农业开始萌芽。但在实践中,“以粮为纲”的生产方针仍然无法动摇。 1985年~1994年,是城郊型农业的发展期。这个时期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就是“服务城市,富裕农民”。针对当时初次出现的农产品“卖难”情况,武汉市开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林牧渔业和种植业中的经济作物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益逐步提高。在发展战略上,市委、市政府要求将市郊农村建成“四地”,即城市副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城市工业服务配套、发展城乡联合企业群体的前沿阵地,出口创汇农业的生产基地,环境优美的旅游度假胜地,建设“城郊型农业”的思路逐步成熟。1988年,武汉市全面实施“菜篮子”工程,市郊进一步加大了蔬菜副食品的生产力度。1992年9月,市委、市政府全面放开粮棉油生产计划,农民由此获得了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的完全经营自主权,农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 1995年~2001年,是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的过渡期。从1995年开始,武汉市以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并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1997年10月,武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提出农业产业化“要突出城郊型经济、都市农业特点”,这是武汉市委、市政府在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建设“都市农业”

重庆发展都市农业的探讨(一)

重庆发展都市农业的探讨(一) 摘要]文章在对国内外都市农业的产生与发展情况进行简述的基础上,提出都市农业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功能,重庆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及重庆发展都市农业的模式选择和对策建议:成立都市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发挥都市农业的示范、辐射作用;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的观光功能;加强都市农业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都市农业实践模式发展建议 目前都市农业是与工业并立的、充满生机的基础产业,都市农业的出现展现了未来农业的新潮流,为发展我国农业带来了新的希望,特别在重庆这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更值得我们思考。 一、国内外都市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都市农业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日本是世界上出现都市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都市农业一词最早见于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以易腐败而又不耐储存的蔬菜生产为主要目的,同时又有鲜奶、花卉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称为都市农业。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始于90年代初,其中以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开展较早,重庆都市农业发展的建设还刚刚起步。 都市农业(或说都市型农业、城市农业)在英文中有若干表述,比如UrbanAgriculture,CityAgriculture等,我国学者普遍引用的一个定义是:“都市农业(Agricultureincitycountryside)指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大都市里,保留一些可以耕作的土地,由城里人耕种,即都市农业”,其英文原意是“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关于都市农业的定义,由于它牵涉面广,涉及的问题错综复杂,又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国内外诸学派众说纷纭,至今难有定论。 二、都市农业的特征与主要功能 1.都市农业的特征 (1)城乡界线已日益模糊,具有高度的城乡融合性 都市农业所处的空间城乡边界不明显。一种情况是如日本许多城市在扩展过程中,农业以其优美的环境被保留下来,并在都市内建立各种自然休养村、观光花园和娱乐园,形成插花状、镶嵌型农业;另一种是分布在城市群之间的农业,这些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无异,与中心城区交通方便,已经完全城市化,形成了城市渗透农村、农村渗透城市,城市和农村浑然一体,同时,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渗透,农业与旅游交叉融合,现代农业科技、设施与农艺相互交接融合,且逐渐走向和谐统一。 (2)都市农业功能多样 都市农业除具有生产、经济功能外,同时具有生态、观光、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如日本许多大都市在城市扩展过程中,把原有的城市尽量改造为“田园城市”,并把农业作为优美的环境予以保留下来,真正发挥农业的综合功能。 (3)都市农业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 处于城市化地区的农业资源条件明显不同于一般地区,农业经营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随着都市农业区域内经济地租的上升,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都市农业转向资本、设施、科技密集和土地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农业生产方式高度设施化、工厂化、专业化、基地化、产业化、大市场化。并实现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为大城市及国际市场提供所需的鲜活农副产品。目前,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有机构成甚至高过工业。如日本的东京、大阪的农业基本实现了生产栽培园艺化、基地设施现代化、生产操作机械化。 2.都市农业的主要功能 (1)生产、经济功能 都市农业利用现代工业技术,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为都市市民提供鲜嫩、鲜活的蔬菜、

(2020年)(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精编

(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 见

(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 见

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 郊区各区县人民政府: 近些年来,北京加大了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力度,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初具风貌,为更好推动和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使农民增收致富,特制定本意见。 壹、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壹)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郊区“十壹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以深入实施“221”行动计划,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在坚持和确保市场配置生产要素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创新政策扶持机制,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通过集成政策,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构建发展保障服务支撑体系,通过支持重点领域和项目,夯实基础、发挥优势、加强特色、优化结构、拓展空间、增强能力、提升效益。提升农业科技附加值、文化附加值、加工附加值、绿色附加值,使郊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二)指导原则 市场引导,主体积极的原则。深入调查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确定发展的产业和项目。靠市场调动运营者的积极性。调动和整合社会、企业及个人资金,共同推进发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原则。政策措施要突出都市型现代农业集约、高效的特点,提升农业的科技、绿色、文化、加工等附加值,按照层次推进、重点推进、逐步推进的方式,实现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

创新机制,集成推进的原则。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环节,集成政策优势,整合公共资金,采取搭建平台、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予以扶持,力争实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培育亮点的目标。 优化结构,扶大成强的原则。结合“221”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整合优势资源,优项增量,培育特色的产业,促进郊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把各种资源优势变成发展的强势,集优成势,把产业扶大做强。 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贯彻落实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合理开发、高效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搭建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平台,完善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投入机制。经过“十壹五”期间的努力,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提高北京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郊区农业由单壹功能向多功能转变、由注重生产向注重市场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使郊区农业和城市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依托、和谐发展。 二、政策扶持重点和条件 针对当前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意见重点围绕构建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种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要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农业大市,我们要抓住难得机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跨越发展。 自挂职以来,笔者通过对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经验的学习、调研,发现北京市近年来适应高端化、多元化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功能,不断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探索出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籽种农业。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加快科研攻关、品种选育、基础设施、种子贸易等关键环节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北京种业年销售额达100多亿元,主要是打造“三中心、一平台”:全国种业的科技创新中心。每年育成各类粮菜新品种400多个,引育农作物新品种数量约占全国的20%。国内外种业企业聚集中心。全市籽种经营企业1300多家,全国种业前10强中北京市占4家,全球10强种业巨头有8家在首都建立研发或分支机构。全国种业的交易交流中心。北京种业销售额占全国的10%,农作物种子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7%。搭建种业发展服务平台。搭建了农作物品种试验展示网络框架,构建了北京林木种苗网、花卉网、果树网等网络平台。二、休闲农业。农业与“三产”的有机融合。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多项服务。北京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350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30亿元左右。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休闲农园。从单一的入园观景、赏花、摘果、耕作、垂钓、狩猎等,到融合科研、观光、科普、餐饮、会议为一体,以“新技术、新品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 The connotation,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and Basic Framework of Peri-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孔祥智 Xiangzhi-Kong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 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 100872 【摘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城乡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包括:高科技农业、品牌农业、安全农业、观光农业、组织化农业、信息农业。并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点工作。 Abstract: Peri-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is the outcome of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developing into certain stage,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ity. The developing keystones of Beijing’s modernistic peri-urban agriculture include: high-tech agriculture,brand agriculture, safety agriculture, tourism agriculture,organizing agriculture and information agricultu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ort work about developing Beijing’s peri-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 【关键词】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新农村建设 Keywords: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Peri-urban Agri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京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经形成了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共同投资于农村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十一五”期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郊区的比例不低于50%,全市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用于区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横向对比看,这一比例是最高的。当然,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个字”的目标中,生产发展始终占居最重要的位置,生产发展是“本”,是其他目标实现的基础。而就京郊而言,由于常规农业早已失去了竞争优势,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必然的选择。 一、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解 尽管都市农业的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但早在50、60年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就出现了都市农业的理念和做法。我国学者对这一概念的引入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比较公认的理解是“地处城市郊区

罗湖区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罗湖区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思考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持续地影响着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在一些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城市,农业的集聚地域转移到了城郊结合部,农业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式、发展特点,以及与其他产业的互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理念和业态逐渐被抛弃,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逐步形成。都市农业不仅就近提供城市需要的农产品,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而且也是城市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罗湖作为市最先开发的建成区, 农业发展程度如何?都市农业有何特点?现根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和2006年的部分统计数据,作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都市农业的有关概念 都市农业的概念,是五、六十年代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居民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换言之,都市农业不同于一般的城郊型农业,它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 都市农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农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安排,农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等,必须服从于城市需要并为此服务。城市需要决定了都城农业的发展。都市农业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呈现出较高的集约化程度,实现自身的高度发展和为都市服务的功能。都市农业不仅是经济功能的开发,而且以生态、社会等功能的开发,作为基础和推进。 (一)都市农业发展的几种模式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都市农业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模式: 1、荷兰模式。荷兰都市农业是以园艺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出口型农业,具有较强的创汇功能。荷兰都市农业借助于发达的城市设施,集约生产经营花卉、蔬菜及奶制品,其人均农产品出口创汇居世界榜首,成为世界都市农业的典。荷兰都市农业重点发展具有设施园艺技术辐射、园艺产品集散、农业生态观光功能和地区专业分工的都市农业生产体系。 2、日本模式。日本都市农业是具有综合功能的都市农业,重点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体验、休闲和示功能,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镶嵌式多功能的“绿岛农业”为两大特征。日本的都市农业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即东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以蔬菜、水果、多作物、多品种生产为主,主要为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和满足绿化环境的需要。 3、德国模式。德国都市农业属于生活社会功能型的都市农业,主要形式是休闲农庄和市民农园。市民农园是利用城市地区或近邻区之农地、规划成小块出租给市民收取租金,承租市民可在农地上种花、草、蔬菜、果树等,让市民享受耕种与体验田园生活以及接近大自然的乐趣。 4、法国模式。法国都市农业属于环保生态功能为主的都市农业,以大田作物为主,采取较大规模的专业化农场生产,逐步减少小型农场。由于巴黎的各种食品供应,主要经过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由全国各地乃至欧洲其他国家完成,所以,巴黎的都市农业突破了自给自足的生产,突出表现为农业的生态功能,即利用农业把高速公路、工厂等有污染的地区和居民分隔开来,营造宁静、清洁的生活环境。 (二)都市农业的特点

发展都市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发展都市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概要:本文通过分析某地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从农业资源利用情况、农业人才培养和产业融合程度三个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1某地区都市农业发展历程 1.1区域概况 某地区是北京的远郊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某地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在温带与中温带、半干旱与半湿润带的过渡地带,海拔在490~800米之间,地理位置优越。冬冷夏凉,光照比较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农作物生长。某地区内有白河和妫水河,紧邻官厅水库。某地紧邻京津塘工业区,有广阔的市场和充足的资金。某地区发挥区气候冷凉优势,以原有菜园为核心,在周边地区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推广使用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露地冷凉蔬菜种植,成为北京夏淡季蔬菜供应生产区。同时随着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形成净菜配送,推动农业的发展。 1.2某地区都市农业发展历程 “十二五”时期,某地区以首都资源与特色优势为支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2011-2015年某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第一产业产值由2011年的94993万元下降到2015年的78141万元,第一产业比重由2011年的12.5%下降到2015年的7.3%,第二产业产值整体上来看是增加的,但是第二产业的比重占某地区的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逐年增加,第三产业产值由2011年的456562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703347万元(见表1),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11年的12.5:27.3:60.2调整至2015年的7.3:27.2:65.5,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趋于合理,产业结构明显升级。在此期间,某地依托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举办了葡萄大会和马铃薯大会,农业经济效益显著,初步形成区域经济互动和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十三五”时期,某地区以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为目标,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依托农业最基本的生产功能发挥农业多功能性[3],开拓农产品加工、销售、休闲、观光等产业形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在此期间,某地区第一产业产值和比重均下降,农村人口也由2015年的15.3万人下降到2018年的14.5万人,越来越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耕地资源也逐年减少。第一产业的市场份额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增加,农业

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方案图文稿

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方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关于对中牟县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方案为推进《关于对中牟县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调研报告,现就做好专项调研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调研背景 近年来,中牟县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紧紧围绕蔬菜、花卉、渔业、林果、畜牧五大产业,高标准规划建设“两区一城一滩”。着力发展集观光休闲、采摘体验、旅游度假、健康养生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探索出了一条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的新路子,全力打造郑州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和“奶瓶子”,未来成为郑州市民的“生态氧吧”和休闲乐园。努力将中牟打造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生态旅游样板区、创意农业先行区。 二、调研目的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通过此次调研,全面掌握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潜力,查找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途径,概括总结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三、调研内容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优势主产业类型,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产值,养殖业规模、产量、产值。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及其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财政总收入、年度农业投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情况。 (二)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成效:重点总结示范区主导产业发展、设施装备和条件建设、科技推广运用、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建设投入等方面的情况。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包括规划引领、争取投入、强化领导、体制机制、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宣传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的突出亮点和经验做法。 (四)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认真分析当前制约示范区发展建设的主要因素,以及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五)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扎实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努力构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 四、调研安排 调研采取实地考查的方式进行,由社会经济调查队牵头,办公室协调安排车辆,于2016年*月*日*午*时组织统计局全体人员在大门口统一乘车出发。 第一站:中牟国家农业公园 中牟国家农业公园位于北部示范区内的雁鸣湖镇,占地1万余亩,三面环水一面临路,地理区位得天独厚。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