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资源环境公共物品治理

资源环境公共物品治理

资源环境公共物品治理
资源环境公共物品治理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与治理机制

一、定义

1.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农村地区农业、农村和农民生产与生活所需要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

竞争性的产品或服务,如义务教育、道路、科技服务等等。

2.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指出农村公共产品是相对于农民“私人

产品”而言,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用于满足农民需要的公共产品,主要涉及农村

缺少生活及生产必需品,如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农村水电气、农村灌溉工程及农村道路等等。公共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农村公共产品,它既具有公共产品的一般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3.根据斯蒂格里茨(1980)对公共产品的定义,公共产品是指“在对该产品的总支出不变的情况下,某

个人消费的增加并不会使他人的消费以同量减少”的一种产品。由此可见,公共产品的特点就是消费上不具有竞争性,收益上不具有排他性。农村公共产品是指供由范围不同的农村居民消费、享用的,具有公益性和非排他性的各类物质或服务产品,涉及农村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包括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卫生、体育、供水电、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等。

二、农村公共产品的类别

1.根据公共产品的性质来划分,农村纯公共产品和农村准公共产品是农村公共产品两种不同性质的

公共产品:

(1)农村纯公共产品是指在农村地域范围内每个人消费这个产品不会造成其他人收益和消费减少的公

共产品。典型的有农村大型水利工程,农村环境保护,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等等。

(2)农村准公共产品是指在农村地域范围内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不完全的非排他性并且处于纯公共

产品和私人公共产品特征之间的一种公共产品,例如农村公共道路,农村公共桥梁,农村教育,农村公共图书馆和农林技术等等公共产品都属于准公共产品。

2.从划分范围来看,农村公共产品可以从全国、地方和社区三个范畴来划分:

(1)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主要包括全国性的公共医疗保障制度、全国性环境保护和全国性的国防等;

(2)地方性的农村公共产品是仅限于一定区域由地方政府所管辖范围内的农村公共产品,例如公园、路

灯及机场修建等公共品产品;

(3)社区性的农村公共产品是指收益主体相对明确,供给方式一般是社区范围内的农民自己供给而政府

供给后效率低、成本较大的公共产品,如社区内灌溉设施、农村道路和农业水利设施等。

3.一般地,有以下几类:

(1)公共工程:大中型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如根治河流、治涝、引水、灌溉等大型水利工程;兴建

大中型水利枢纽;大规模植树造林;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及商品粮基地建设;农村环保工程,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治理环境污染等。

(2)公共教育:农村范围内的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各部门所属各类学校的基建支出;支援不发达

地区的教育支出,农村扫盲工作等。

(3)社会保障:主要用于抚恤和社会救济福利事业;对农村五保户、贫困户的生活救济和生产自救扶持;

农村福利机构的建立和福利设施的建设;以及自然灾害救济等。

(4)医疗保障:环境治理、健康宣传等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传染病控制等基本临床医疗服务支出;农

村基本医疗服务网络的建设等。

(5)行政机构管理费和事业单位事业费:指农村基层政府正常运作,实现宏观管理职能所需要的管理费,

以及农村农林水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如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畜牧兽医、水利部门所需经费。

(6)社会秩序和法律的维护:这是保障社会正常、健康发展和运行的基础,农村社会也不例外,因此,

这部分经费应由公共财政负担。

三、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及机制模式

(一)政府供给

1.主要是针对纯公共产品,如国家安全、气象、基础科学研究、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大型水利设

施、社会科学研究等。

2.特点:地方性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应该是地方政府,这样既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居民对该公共产品

的需求強度和受益程度,地方政府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该公共产品的福利性和经济性收益。因此,由地方政府来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不仅符合受益原则,而且决策成本比较低,容易克服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财政资源配置的效率较高。

3.具体可以采取两种模式:公共产品和农村公共产品有所区分,那么其模式可否一致,有否偏差,该

部分主要说公共产品的模式,可行否?

(1)政府直接生产公共产品,采取公共产品的国有国营模式。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体现国家意志的公共产品,如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法律法规等由政府依靠公共财政支出,直接投资并组织公共产品生产,然后无偿地向社会供给。

②与社会公平分配目标有关的公共产品,如卫生保健、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一般有由政府组织公共产品生产,并通过收费方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不过这种收费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仅仅是对成本进行补偿。

③与社会发展有关的公共产品,如环保,科研等

④自然垄断类公共产品,如邮政、铁路、自来水等,一般有公共企业来生产,按营利原则定价,并向使用人收费。

(2)政府利用市场间接供给公共产品。

为避免国家在供给公共产品时出现低效率,对于同一种公共产品,既有政府供给也有私人供给。

①政府对供给公共产品的私人予以经济补偿。如在美国,1997年,有一半多的私人医院得到政府财政支持,而私立高等学校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政府资助。

②政府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获得市场生产产品的所有权,然后再作为公共产品无偿地向社会提供。

(二)市场供给:

1.主要是准公共产品,即具有一定外部收益,或者由于行业的特性容易发生垄断而引起资源效率下降

的产品。这类产品,主要是属于公用事业范围的水、电、煤气、城市公共交通以及电讯、邮政、铁路运输等。对那些可以较好地进行“选择性进入”的产品,甚至俱乐部产品,如付费后可以进入的音乐厅等,也可以由市场供给。

2.模式:根据市场需求,主要由市场提供生产公共产品的经费,以盈利为目的、运用收费方式补偿支

出的一种模式。

(三)自愿供给

1.特点:

①自愿性。公共产品自愿供给完全是当事人的某种自愿行为,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自发行为,所有的强制都与之无关。

②二是偶然性。自愿供给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往往不需要经过某些固定程序(如政府供给中的预算和社区供给中的投票),一般也不会被制度化(以法规的方式固定下来)。

因此,我们一般不知道自愿供给会在哪里发生、什么时候发生,更不可能把它制度化、程序化。

(四)农村社区供给

1.社区作为一个自组织主要在规划布局、出资修路、铺设水电工程、兴办学校等方面发挥作用,满足

社区居民这些公共产品的需求。

2.模式:限于社区居民消费的公共产品,出资者主要是该社区的消费者,也是这类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3.特点:

①社区供给共产品的特点在于它是基于生活聚居区的居民实际需要,由居民根据协商原则集资成,因此,社区提供公共产品能够很好地弱化“搭便车”问题。

②对于一个社区来说,能完全指望政府干预市场和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功能辐射对社区作用比较有限,必须由社区自己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五)多元化供给(混合提供)

1.属于这一方式供给的公共产品主要有教育、医疗、体育、广播、文化等,政府一般会通过补贴的方

式参与这类公共产品的供给。

2.模式:提供公共产品时不局限于某一种方式,而是各种方式的有机结合。

其他的一些供给模式机制(供给方如何提供?)

(一)建立以有效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建立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偏好表达机制

A.流动性表达机制(人们可以在众多的社区中选择,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就出现了竞争,供给效率因此提高)

B.投票机制(我们只要能够集中社区大多数农民对本地区公共产品需求意愿的表达,这就要求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C.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表达机制(农民可能出现素质文化低:涉及一些关系到农民重大利益的公共产品提供上,还是要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决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强制性供给)(二)各级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上的定位

根据公共产品受益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

全国性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提供,而地方性公共产品要由地方政府提供。

中央提供全国性公共产品有利于发挥其规模经济,解决地区间外部性问题;地方提供本地区公共产品更有利于农民需求的表达。

(三)适应多种需求的多层次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我国由于经过了较长时期的封建社会,古代宗族等非正式制度的传统还有部分影响,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因此,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可以形成村民自治提供公共产品的形式。

社区在充分了解村民的真实需求意愿的基础上,建立的供给机制得到村民的认可。同时,应建立公共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制度,杜绝公共资金暗箱操作,村民和基层管理者之间相互信任。

一个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还需要上级政府如乡镇政府的支持,提供资金、技术等的支持,也可以联系、沟通村与村之间的信息,争取上级政府的财政补助,开发当地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乡村公共产品的治理主体、机制、效果

1)治理主体及机制:

(一)政府层面:

1.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均等化;

政府必须建立针对农村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引导更多的资源支持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4],通过各种形式的转移支付补充农村地区内部财政资源的不足,保证农村居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大体相同的公共服务。

2.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资金来源体系

(1)开拓新的资金来源,引入非政府力量并进行制度创新,积极将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和农村。对于农村

近似私人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如电信等个性化农业信息服务等等,政府可以利用政府担保、财政贴息、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或者采取政府和民间共同提供。

(2)大力发展第三部门,关于小城镇和新农村重点建设领域的公共产品,还应该吸纳个人、企业、国际

金融机构和国外投资者,采取“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等市场化原则参与投资,以弥补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上的“缺位”,以创新性市场化资金渠道、借鉴“经营城市”的方式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

3.优化农产品的供给决策机制

(1)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的前提是把个人真实偏好通过政治程序转化为集体行动。农村居民是农村公共产

品最直接的使用者和受益者,所以在决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种类与数量时,他们应该是主要的决策者。

(2)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转变,让受益人直接参与到受益

项目的决策过程中。在具体做法上,可以采用直接民主与代议民主相结合的灵活方法,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有序地进行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3)建立中央、省、县乡、农民四位一体化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4)国家应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不同性质,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在提供农村公共产品中的责任,通过体制

改革、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中央、省、县(乡)和农民四位一体的新型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4.政府需下放权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质量,需要地方政府转变职能,把本该交给社会的权利,还权于社会,促使权威中心多元化,将地方政府职能切实转到公共服务上来。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中涉及到的权力包括动员权、组织权、决策权、信息控制权等,政府不可能行使所有的权利,所以,各项权力经常会暂时性的再分配,对于社会资本十分薄弱的偏远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高昂、质量低下较普遍,基于这种现状,地方政府必须要集中各方力量,并与其他组织共享公共权力,为其他社会组织的存在与发展留有空间。

5.建立居民对供给的评价机制和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

我国地方政府低效供给的主要原因是在供给决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容易发生寻租行为,最终导致基层政府的责任缺失,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所以主管部门应建立长效的供给监督机制,通过监督使地方政府的决策行为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例如,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公让村民知道决策的时间和内容,并通过相应的途径对其作出评价和反馈,有利于地方政府适时的对决策作出调整。健全社会公示和决策听证制度,让广大农村居民监督和评价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

6.建立基层倾斜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公共产品决策制度。

(1)建立有效的农民需求表达和显真机制,克服集体非理性的公共选择机制

一是关于公共产品、公共资源以及特定公共产品供给需要的条件等相关信息可以被农民了解,形成选择需求表达的有效性基础;

二是建立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对农民需求敏感反应机制,使得农民需求表达成为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关键环节。

随着农民需求的表达被有效激起,需要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多重表达中建立显真机制。当利益排他时,交易和价格即可显示真实需求,然而,公共产品的利益难以排他特点,使得准确反映收益者的偏好和需求十分困难,往往使得公共选择的机制最终结构却是集体非理性。另外,不同个体对特定物品需求强度不同,表达中难以区分。因此,必须建立克服集体非理性的公共选择机制,如在需求和意愿的评估中采用付费意愿投标的待定价值法等。

(2)按照农民需求位序结构安排不同性质和层次的资源、提供公共产品。

在特定时期内,多数农民的基本公共需求按照我们设定的生存、货币最大化和理性自利三个原则,可以建构一个相对稳定的需求位序结构。但是农民的需求是丰富而多元异质的、变动不居的,而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不能缺乏结构稳定性,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可以在需求位序结构的中介上得到部分化解。因此,应该进一步加深对不同区域、不同范围、不同发展阶段乃至不同季节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的研究,开发测量农民公共产品需求位序结构的灵敏工具,使之成为决策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建立农民参与不同层级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制度。

建立农民参与决策的制度,可以有效消除单纯政府决策中的偏差。需要认真研究的是,不同层次的决策中农民参与的方式是不相同的,应该根据公共产品的性质和分类建立相应的农民参与的制度和机制。缺乏农民参与的传统公共产品决策制度是和政府的行政责任体制、财政运行体制以及部门利益机制紧密结合的。

因此,公共产品制度建设应该和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统一起来,以民主制度的发展推进农村参与的深化和制度化,改变政府官员的行政责任方向。在“予”而非“取”的国家与农民之间的资源格局建立之后,乡村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就在于围绕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形成不同范围和层级的农民参与制度和机制。

(二)农民层面:

1.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明确主体角色,提升农民的民主参与水平和能力。农民作为多元治理主体中基础的一极,他们的主动参与将极大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各种推进教育均衡的针对性培训计划,提升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沟通介入能力,使农民能够及时地辨别信息,明辨自身切实需求,合理有效的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智力支持。

2.明确权利和义务

(三)第三部门层面

1.加强第三部门自身能力建设

第三部门只有拥有健全的、有序的内部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提供公共物品的主要作用

2.第三部门强化其社会意识健全第三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监督机制

首先就需要第三部门加强自身素质的建设,约束第三部门内部成员“利己"主义,建立健全全方位的监督

机制,让不法分子无机可乘,而第三部门在一定程度上自身就具备约束其成员的行为,防止利用第三部门的名义然后谋取私利的行为。其次,彻底改变先前作为政府依附者的官僚制作风,成为真正的独立的公共物品提供的主体,提高第三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效率,另一方面,第三部门的成员除了具备一定知识的素养和道德水平外,还要避免从政府退居二线的官员进入第三部门的现象出现,或者就限定门槛,不让政府官员进入。

2)治理效果

(一)好的方面

1.地方政府转变职能,把相应的权力还权于社会,把精力放在公共服务上有助于提高供给质量。

2.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中,地方政府加大信息沟通的频率,拓宽信息沟通的渠道,整合各领域

的互补和相关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引导各供给主体树立共同的供给目标,有利于减少彼此间的摩擦,增进彼此信任度,最终得到上级部门和公众的支持,对提高供给质量也有促进作用。3.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民主偏好表达机制、质量评价体系以及监督机制,使地方政府的供给方案能

在更大范围内达成一致同意,形成高质量的供给方案,保证供给时效性的同时,提高公共产品的实用性,减少居民对地方政府供给行为的抱怨和投诉,使居民对整个供给过程有较高的满意度,使供给维持在较高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1.实践表明,政府往往更倾向于提供反映自身偏好的公共产品。

2.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会凌驾于作为需求者的农民之上,如修建农民没有能力消费的公共设

施、做一些不能解决民生问题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doc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 正文 一、公共物品的概念及特征 1.公共物品的概念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又称公共产品,广义上讲,它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备非竞争性或在受益上具备非排他性(或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它是一个公共经济学的概念。公共经济学也被称为政府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政府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如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的学问”。 2.公共物品的特征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理解物品的私人性和公共性,关键在于理解物品在消费过程中的两种属性:排他性和竞争性。 排他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要消费各种各样的物品或使用价值,当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私人不动产、日用消费品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排他性;反之,当人们在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国防、法律、航海灯塔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排他性。 竞争性:一件物品被消费,别人就无法再消费该物品了,如一只面包、一件外套等,供给者只有增加生产,才能满足更多人消费;那么,这件物品从生产到消费都具有竞争性;反之,人们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和利益,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加重供给者的成本,或者说,新增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同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即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如交通路牌标志、法律条文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竞争性。 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是私人物品;而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则是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可以分割的;公共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不能分割的。这种不能分割有两种情况:一是技术上不可能,如交通路牌标志要让一部分走过它的人不能看是不可能的;二是分割的成本高昂到不可接受,如为了不使某艘船受既有灯塔的指引而另拓航线和建造另外的灯塔的成本太高。

岭院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灯塔的故事――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灯塔的故事——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案例: 在一个靠海的渔港村落里住了两三百个人,大部分的人都是靠出海捕鱼维生。港口附近礁石险恶,船只一不小心就可能触礁沉没而人财两失。如果这些村民都觉得该盖一座灯塔,好在雾里夜里指引迷津;如果大家对于灯塔的位置、高度、材料、维护也都毫无异议,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把钱找出来,分摊盖灯塔的费用?村民们怎么样分摊这些费用比较好呢? 既然灯塔是让渔船趋福避祸,就依船只数平均分摊好了!可是,船只有大有小;船只大的船员往往比较多,享受到的好处比较多。所以,依船员人数分摊可能比较好! 可是,船员多少不一定是好的指标,该看渔获量。捞得的鱼多,收入较多,自然能负担比较多的费用。所以,依渔获量来分摊比较好!可是,以哪一段时间的渔获量为准呢?要算出渔获量还得有人秤重和记录,谁来做呢?而且,不打渔的村民也间接地享受到美味的海鲜,也应该负担一部分的成本。所以,依全村人口数平均分摊最公平! 可是,如果有人是素食主义者,不吃鱼;难道也应该出钱吗?即使素食主义者自己不吃鱼,他的妻子儿女还是会吃鱼啊。所以还是该按全村人口平均分摊。 可是,如果这个素食主义者同时也是个独身主义者,没有妻子儿女,怎么办?还是船只数为准比较好;船只数明确可循,不会有争议!如果有人反对: 虽然家里有两艘船,却只有在白天出海捕鱼,傍晚之前就回到港里。所以,根本用不上灯塔,为什么要分摊?或者,有人表示: 即使是按正常时段出海,入夜之后才回港,但是,因为是航海老手,所以港里港外哪里有礁石,早就一清二楚,闭上眼睛就能把船开回港里,当然也就用不上灯塔! 好了,不管用哪一种方式,如果大家都(勉强)同意,都好(也许决定是自由乐捐)!可是,由谁来收钱呢?在这个没有乡公所和村里长的村落里,谁来负责挨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_(1)

1什么是社会公共需要? 是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它区别于微观经济主体的个别需要. 2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是如何界定的? 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调节收入分配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3公共财政要担负哪些职能? a 资源配置职能 b 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c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4简要解释MSB=MSC的含义? MSB:a 人们对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b 以人们为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的消费量而愿付出的货币最高额测定 MSC:a 人们对某种物品的生产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需增加的资源耗费的价值 b 以为补偿因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的生产量所消耗的资源价值而需付出的货币最低额测定 5、公共经济学的含义? 公共经济学是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政府部门经济行为的科学。 6、政府经济及特点? 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经济行为,具体来讲,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政府经济的特点: ? 主体。各级政府。企业、个人经济行为是追求私人利润的最大化,而政府经济以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根本区别) 客体。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 形式。政府收入、政府支出、宏观经济管理。 依据。社会公共权力。 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7、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区别? 私人部门的活动依赖于个人资产,所取得的收入属于个人。 公共部门则依赖纳税人的钱为社会目标的实现而行为。管理公共事务,运用公共权力,利用公共资源提供公共物品,追求公共利益。 一般说来,在民主政治体制下,政府的干涉行为主要是向选民负责,而私人部门的行为则主要是向投资者负责。 名词对比: 私人部门,由个人、家庭和私人拥有的企事业单位组成。 私人厂商权益为私人所有,产品为私人物品,价值追求为私人利益最大化。 公共部门指政府及其附属物,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所有使用公共财产和公共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贯彻和执行政府意图的经济实体。 8什么是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是指某些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 9举例说明负的外部效应与正的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外部: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该种物品或服务所能带来的社会边际效益MSB。 事例:疫苗接种——其他人减少接触感染的机会——整个社会因此受益 负的: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生产或提供该种物品或生产要素的社会边际成本。 事例:纸张生产——污染环境——第三者成本(利益受损) 10A矫正性的税收和B财政补贴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 A;将MEC加计到MPC之上。 增加纸张的生产成本和售价,进而将产量减少至MSB=MSC的最佳水平。 将部分收入从纸张生产者手中转移给遭受损害或需要政府提供服务的企业和个人。 将水资源的污染减少至可容忍水平(但不能减少至零)。 B:将MEB加计到MPB之上。 增加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需求,降低消费者支付的净价格,进而将产量调整至MSB=MSC的最佳水平。 增加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所获效益,鼓励这类物品或服务的消费。 11、试述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则。 1、效率原则 2、公平原则 3、稳定原则 12、比较市场与政府资源配置的优缺点。 市场体制的具体优势有

第二章 公共物品与公共选择

第二章公共物品与公共选择 一.不定项选择题 1.纯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是() A.政府 B.私人 C.市场 D.公共管理部门 E.政府与市场 2.政府提供纯公共物品的资金来源是() A.税收 B.收费 C. 价格 D.利率 3.混合物品的类型有() A.拥挤性物品 B.排他性物品 C. 外部效应的物品 D.非竞争性同时具备排他性 E.俱乐部物品 4.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混合物品的有效提供方式有() A.政府授权经营 B.政府参股经营; C. 政府补助 D.私人经营E.政府垄断 5.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时对垄断性国有企业可采取的改革方式是() A.国有国营模式 B.国有国控模式 C. 公司制 D.放开经营E.国家垄断 6.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有() A.边际成本定价 B.平均成本定价 C. 二部定价 D.负荷定价E.管制定价 7.财政支出效率着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A.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B.纯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 C. 准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 D.收入分配效率E.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 8.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用大于纳税的边际负效用时() A.公共物品配置不足 B.公共物品配置过度 C. 公共物品配置最优 D.私人物品配置不足E.私人物品配置过度 9.财政支出内源性效益可分为() A.财政支出总量效率 B.财政支出结构效率 C. 财政支出项目效率 D.财政支出部门效率E.财政支出单位效率 10.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有()。 A.成本——效益分析法 B.因素分析法 C. 最低成本法 D.最低费用选择法 E.平均成本法 11.公共选择是一种政治过程,主要经过三个阶段,即()。 A.立宪 B.立法 C. 议会 D.行政E.司法 12.我国的财政法制建设包括()。 A.财政立法 B.财政执法 C. 财政宪法 D.财政行政复议E.财政政策 13.财政行政复议应遵循的原则有()。 A.合法原则 B.公开原则 C. 及时原则 D.便民原则E.公正原则 14.财政执法中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合法原则 B.适当原则 C. 权力制约原则 D.执法监督原则 E.禁止权力滥用原则 15.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作者:————————————————————————————————日期:

一、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一)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基本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二)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 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二、财政极其基本特征 1、含义: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题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手指活动,已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 平非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十一国家为主题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应理解为广义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 2、基本特征 (1)阶级性与公共性 (原因: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前提的,公与私是对应的) (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含义:1)强制性:是指财政这种经济行为机器运行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过颁布法令来实施的 ?2)非直接偿还性:每一个纳税人都无权要求从公共支出中享受与其纳税额等值的福利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收支平衡是制定财政政策的轴心 三、财政的职能 1、含义: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手段,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2、意义:在于使广大财政工作者从日常繁杂的具体中国中解脱出来,开阔视野,从本职工作出发,总揽全局,摆正财政工作在国民仅集中的得为,充分发挥财 政工作应有的作用 3、具体职能: (1)资源配置: !含义: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帕累托标准:在资源配置中,如果至少有一个人认为方案A优于方案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刊亦有A优于B, 则称为帕累托最佳状态标准。 !!!衡量指标: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景气指数、GDP增长率(我国) !!!!机制和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 理比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的目标:实现公平分配(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衡量标准:“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0.3~0.4之间)视为合理区间 !!!机制和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版课后习题详解第章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版)课后习题详解(第章--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作者: ————————————————————————————————日期: ?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11章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排他性(excludability) 答:排他性指一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或服务时可以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的特性。一种产品或服务具有排他性时,一个人使用或消费该产品或服务时可以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排他性是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之一。生产者的排他原则有效时,生产者能够限制那些不为这种物品支付的消费者使用这种商品,消费者的排他性有效时,消费者在消费一种物品时,其他人能够被排除在外。在排他性原则失效的地方,就会出现没有付出代价,却可以享受物品效用的“免费搭便车”现象。 2.消费中的竞争性(rivalry in consumption) 答:消费中的竞争性指一种产品或服务被一个人消费从而减少了其他人消费的特性。如果某人已经使用了某个商品(如某一火车座位),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时使用该商品,则这种商品就具有消费中的竞争性。市场机制只有在具备排他性和竞争性两个特点的私人物品的场合才真正起作用,才有效率。 3.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 答:私人物品指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是供个人单独消费的物品。私人物品是那种可得数量将随任何人对它的消费或使用的增加而减少的物品,它具有两个特征:第一是竞争性,如果某人已消费了某种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消费该商品;第二是排他性,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消费商品,其他人则不能。 4.公共物品(publicgoods)(西北大学2003研;北京师范大学2007研;华南理工大学2010研) 答: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一种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一个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由此而获得的满足。 公共物品具有四个特性:①非排他性。一种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由此而获得的满足。②自动性。公共物品是自动地提供给所有社会成员的,不论你是否愿意。③无偿性。消费者消费这种物品可以不支付费用,或者以远低于其边际效用或边际成本决定的价格来付价钱。④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是提供给一切消费者的,无法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

公共选择学派 地方公共物品与俱乐部

公共选择学派地方公共物品与俱乐部——俱乐部理论(一)俱乐部与非纯公共品 1.公共物品、非纯公共物品与俱乐部在现代经济中,政府作为经济中的一个部门,主要提供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由私人部门提供。不过,介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还有一种商品,称作非纯公共物品或混合商品,多数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私人联合提供。非纯公共物品类似于俱乐部提供的物品,研究非纯公共品的供给、需求与均衡数量的理论,叫俱乐部理论。 2.俱乐部理论俱乐部经济理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A.C.庇古与F.奈特有关对拥挤的道路征收通行费的论述。现代俱乐部经济理论的真正奠基人是布坎南与蒂鲍特。俱乐部经济理论的基本目的是研究非纯公共品的配置效率问题。(二)布坎南模型——“内俱乐部理论” 1.俱乐部均衡的布坎南模型布坎南的创始性研究解释的是俱乐部的自身问题,不考虑俱乐部与外部的联系,因而叫内俱乐部理论。在俱乐部研究上,布坎南既是创始人,又最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其后的很多研究与之紧密相关。俱乐部规模包括提供的物品数与容纳的成员数两方面。如果只从俱乐部成员的角度考虑,那么按照微观经济理论,俱乐部欲实现均衡,就必须满足如下两个条件:(P92 第二自然段的后半部) 2.最优俱乐部规模的决定 简言之,布坎南的理论表明,俱乐部成员的效用同时取决与俱乐部物品与成员数量。若俱乐部物品太多,则用私人物品消费量少,故效用不高;若俱乐部物品太少,则效用同样较低;若俱乐部成员太多,就会因拥挤而减少效用;若俱乐部成员太少,则每人分摊成本较高,也会减少效用。所以俱乐部中的物品与成员数适度,并且应同时决定。 3.布坎南模型的推论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解释了非纯公共物品的配置,但这一理论同样可适用于纯公共物品与纯私人物品两个基本点极端例子。(三)联系俱乐部内外的一般理论 1.俱乐部内外均衡的一般理关于俱乐部的一般理论有很多人进行了研究,其中W.奥克兰的模型较完整较有代表性。以下便以奥克兰模型为主介绍一般俱乐部理论。一般俱乐部理论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分析俱乐部均衡,分析时既考虑俱乐部也考虑非成员,把两者联系在一起。在一个社会中,俱乐部成员的效用受到三个因素影响:私人物品消费量,俱乐部物品消费量,俱乐部的拥挤程度。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力求个人效用最大,为此他首先得决定是否加入俱乐部。而一旦假如俱乐部后,他还得决定对俱乐部的利用率。如何理应俱乐部又取决于俱乐部物品数量、成员人数和会费。这些都是俱乐部一般理论要解决的问题。当每个社会成员实现最大个人效用时,我们就说实现了俱乐部内外同时均衡。 2.一般俱乐部理论的推论从关于俱乐部的一般模型中,可以看到其种种具体经济含义。(1)成员特性的作用。成员是否同质,对俱乐部特性的影响是不同的。(2)排斥成本问题。排斥成本指的是建立与维护一种机智,以限制俱乐部利用率与成员数的成本,前面的一般模型中未考虑到这一成本,引入这一成本后,一些结论也许要修改。(3)关于不同组织结构的效率问题。私人经营不管是由成员合作经营还是由企业经营,都可能实现配置效率。这说明非纯公共物品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失灵,并不意味着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四)以足投票与地方公共物品资源配置 1.蒂鲍特假说——以足投票理论蒂鲍特的观点表明,分权决策可以自动实现地方公共物品配置上的帕累托效率。然而,要指出的是,蒂鲍特假说压迫以来几个比较极端而不太实现的假设,这就影响到蒂鲍特理论的说服力。2.蒂鲍特假说的意义、缺陷与发展(1)意义蒂鲍特假说说,在地方公共物品生产或社会规划方面,自由资源的个人分权行动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蒂鲍特假说推倒巧妙,结构新颖,富有启发性。(2)缺陷蒂鲍特理论的第一个缺陷表现在(a)地方公共物品的生产存在着规模经济,而不是始终规模收益不变。(b)很难有足够数量的社区。(c)社回成员的流动性是不完全的,迁移是有代价的。此外,个人收入显然要受到他所处社区的限制,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考点归纳、习题详解、考研真题-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圣才出品】

第11章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11.1知识结构导图 11.2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1:物品的分类 排他性指一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物品时可以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物品的特性;竞争性指一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物品时,就减少了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物品的机会。根据这两个特点可以把物品分为四类,如表11-1所示。 【名师点读】

本知识点属于一般考点,多以概念题或简答题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学会根据排他性与竞用性对物品进行正确分类,区分公共物品与公共资源。相关考研真题如下:【概念题】公共物品[北京理工大学2016研;厦门大学2015研;中央财经大学2014研] 考点2:公共物品 (1)搭便车者问题 搭便车者问题是指因公共物品没有排他性,人们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并不为此支付的现象。搭便车者问题排除了私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的情况,政府只能通过征税的方式来支付公共物品的成本,使人人都可以获得享用该物品的收益。 (2)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是通过分析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与收益,从而确定是否提供该物品的一种研究方法。政府首先估计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收益和成本,然后把二者加以比较,最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决定是否提供该物品。如果评估的结果是该公共物品的收益大于或至少等于其成本,则它就值得生产,否则便不值得。 现实中进行这种分析非常困难,因为所有的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一种公共物品,人们对一种公共物品的评价依赖于其所面临的激励,受益于该公共物品的人有夸大利益的激励,而受害于该公共物品的人有夸大成本的激励。因此,有效率地提供公共物品比有效率地提供私人物品更困难。 【名师点读】 公共物品的提供是市场失灵的一种重要情况,考生需注意结合公共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来理解搭便车的行为以及成本—收益分析中所面临的人们隐瞒自己真实支付意愿的困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 一、公共物品的概念及特征 1.公共物品的概念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又称公共产品,广义上讲,它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备非竞争性或在受益上具备非排他性(或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它是一个公共经济学的概念。公共经济学也被称为政府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 ),政府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如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的学问”。 2.公共物品的特征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理解物品的私人性和公共性,关键在于理解物品在消费过程中的两种属性:排他性和竞争性。 排他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要消费各种各样的物品或使用价值,当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私人不动产、日用消费品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排他性;反之,当人们在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国防、法律、航海灯塔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排他性。 竞争性:一件物品被消费,别人就无法再消费该物品了,如一只面包、一件外套等,供给者只有增加生产,才能满足更多人消费;那么,这件物品从生产到消费都具有竞争性;反之,人们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和利益,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加重供给者的 成本,或者说,新增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同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即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如交通路牌标志、法律条文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竞争性。 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是私人物品;而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则是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可以分割的;公共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不能分割的。这种不能分 割有两种情况:一是技术上不可能,如交通路牌标志要让一部分走过它的人不能看是不可能的;二是分割的成本高昂到不可接受,如为了不使某艘船受既有灯塔的指引而另拓航线和建造另外的灯塔的成本太高。

公共物品地提供方式、公共生产、公共定价与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一)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关于资源最优配置的市场原则是否适用于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的问题,是有关研究公共物品时需要解决的一个前提问题。有些学者认为,如果已知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就可以根据供求分析法得出公共物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于是公共物品的生产问题就会像私人物品一样迎刃而解。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从经济学的学习可知,个人需求的市场需求曲线是将同一市场的所有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得出,而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则不同。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所有个人对公共物品愿意支付的价格等于每个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的总和,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不是像私人物品市场需求曲线那样通过水平相加求得,而是通过垂直相加求得,如图2一l所示,d1,d2,d3 是公共物品的个人需求曲线,D是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公共物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可以用生产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曲线表示,如图2—1中所示的S曲线,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公共物品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图中的均衡产量Q是社会有限资源下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产量,价格P等于边际成本。 图1 公共物品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均衡 但是,有些学者认为,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分析并没有实际应用意义。因为,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是立足于许多不可能存在的假设条件,其中假设条件之一是

消费者能够准确地说明其对公共物品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而这一假设显然不符合事实。事实上,公共物品的消费者说不出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价格,而且都想免费搭车享用公共物品。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是一个特殊问题,不可能通过市场上的个人决策方式来决定,必须寻求决定公共物品提供的特殊方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学者提出了成本一效益分析法,通过效益与成本的对比来选定和评估经济建设项目。特别是在公共物品占社会产品的比重明显升高之后,又提出公共选择理论,探索通过改进政治决策来优化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二)纯公共物品提供方式 如上所说,提供公共物品来满足公共需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市场,一是政府。市场提供私人物品满足私人需要,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要。因而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是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规模和财政支出规模的基本依据。 一般而言,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决定的。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在市场上,谁有钱就可以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钱多多买,钱少少买,无钱就不能买。总之,市场买卖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 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这是因为: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提供的角度看,非竞争性是指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这就意味着:如果公共物品按边际成本定价,那么,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其所期望的最大利润,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自愿提供纯公共物品;另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消费的角度看,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即使从技术上可以排他,但花费成本太大,这样,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使自己从中受益,即所谓免费搭车。免费搭车现象使公共物品也不适于通过市场买卖方式提供,否则,每个人都会花钱去购买私人物品,而等着他人去购买公共物品,自己搭便车从中受益。 相对于市场机制而言,政府的运行机制是迥然不同的。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其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一方面,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因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本来应当承担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政府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表面上,纯公共物品免费享用,事实上也是以纳税为代价的。

公共物品为什么要政府提供

公共物品为什么要政府提供?(11硕士) 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特点说明,尽管有些公共物品的排他性可以很容易被发现,但这样做并不一定有效率,依照有效率的条件,厂商的定价原则应该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如果桥梁由私人部门提供,它们会索要等于边际成本的费用,既然每辆车花费厂商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那么厂商的价格也应该等于零,结果私人不可能供给这些产品。公共物品的这种性质,使得私人市场缺乏动力,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政府的运行机制和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不同的。政府主要是通过无偿征税来提供公共物品。但是,征税是可以精确计量的,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此外,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它的需要或消费是公共的或集合的,如果由市场提供,每个消费者都不会自愿掏钱去购买,而是等着他人去购买而自己顺便享用它所带来的利益,这就是经济学的“免费搭车”现象。 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只适于提供私人产品和服务,对提供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活动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政府经济学关心的问题,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市场提供私人物品之间的恰当组合,以及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所花费的成本和代价,合理地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财政支出的规模。 因此,公共物品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政府提供的必要性。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是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外部性。非排他性决定了人们在消费这类产品时,往往都会有不付费的动机,而倾向于成为免费搭乘者,这种情形不会影响他人消费这种产品,也不会受到他人的反对(由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特点所决定)。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只要有公共物品存在,“免费搭车者”就不可避免。这样,私人企业如果提供公共物品,就无法收回成本。同时,由于公共物品的个人消费“量”是不确定的,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竞争市场上一般无法提供这类产品,就像经济学家所说的,竞争性的市场不可能达到公共物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无法满足社会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因此,需要公共经济部门介入——用税收手段来集资,提供这些产品。 完全垄断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区别(11硕士) 完全垄断市场,是一种与完全竞争市场相对立的极端形式的市场类型。完全垄断市场也叫做纯粹垄断市场,一般简称垄断市场。完全竞争市场(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又叫作纯粹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完全垄断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有以下几点的区别: (1)资源利用不同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个厂商都在长期和短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处运营。而在垄断条件下,虽然厂商所用的工厂是以最低平均成本生产长期均衡产量的,但所用的工厂本身,并不是可能的平均成本最低的工厂。一般说来,如果垄断厂商扩张其长期均衡产量,那么,它就能够利用平均成本更低的工厂。 (2)价格和产量不同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而且,厂商的长期利润为零,所以,在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时,水平的需求曲线相切于LAC曲线的最高点;产品的均衡价格最低,它等于最低的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产量最高。而在垄断市场上,厂商在长期内获得利润,所以,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时,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对比较陡峭的需求曲线与LAC曲线相交;产品的均衡价格最高,且大于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数量最低。 (3)垄断造成的净损失不同 (4)合并的福利效应不同

作业 第十一章 公共物品与共有资源(附答案)

第十一章公共物品与共有资源 一、名词解释: 1、竞争性(rivalry) 3、排他性(excludability) 4、搭便车者(free rider) 二、选择题: 1、以下哪一种情况是公共物品的例子?(D) a.海洋中的鲸鱼 b.公园树上的苹果 c.一次野餐时的热狗 d.国防 2、以下哪一种情况是共有资源的例子?( B、D) a.麻疹疫苗 b.防火设施 c.巨无霸汉堡 d.密西西比河 3、假设一条路边20家居民每家对修复道路的评价是3000美元。修复道路的成本是400美元。下列哪一种表述是正确的?(C)a.修复道路无效率。 b.每户居民花3000美元修复自己家前的那一段路是有效率的。

c.政府向每户居民征收2000美元税并修复这条路是有效率的。 d.以上各项都不对。 4、假设摩托车驾驶员要戴头盔的规定使摩托车驾驶员的死亡概率在这些驾驶员一生中从 0.3%下降到 0.2%,而头盔一生供给的成本是500美元。如果人的生命价值为多少,政府规定驾驶戴头盔才是有效率的?(D) a.100美元以上 b.500美元以上 c.50 000美元以上 d.500 000美元以上 5、一条拥挤的收费道路是(A) a.私人物品 b.公共物品 c.共有资源 d.自然垄断生产的物品 6、一个定期看公共电视,但没有为公共电视筹资做出贡献的人称为(C) a.共有资源 b.有代价的搭车者 c.搭便车者 d.一个不受欢迎的搭车者

7、私人公司不能生产出有效数量的公共物品,因为: (C)a.只有政府有必要的资源 b.不可能判断有效量 c.消费者都想免费搭车而不付费 d.私人企业不够大 三、问答题: 书后问题与应用: 2、4、 6、10、11 2、考虑你们当地政府提供的物品与劳务。 a、用图11-1中分类解释下列每种物品属于哪个范畴: 警察保护 有排他性,无竞争性,属于自然垄断。但是当警力有限时,警察保护则有竞争性,其成为私人物品。 铲雪 无排他性,有竞争性,属于共有资源。 教育 有排他性,有竞争性,属于私人物品。乡间道路 无排他性,无竞争性,属于公共物品。 城市街道 无排他性,有竞争性,属于共有资源。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一、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一)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基本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二)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 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二、财政极其基本特征 1、含义: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题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手指活动,已达到优化资源配 置、公平非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十一国家为主题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应理解为广义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 2、基本特征 (1)阶级性与公共性(原因: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前提的,公与私是对应的) (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含义:1)强制性:是指财政这种经济行为机器运行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过颁布法令来实施的 2)非直接偿还性:每一个纳税人都无权要求从公共支出中享受与其纳税额等值的福利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收支平衡是制定财政政策的轴心 三、财政的职能 1、含义: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手段,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2、意义:在于使广大财政工作者从日常繁杂的具体中国中解脱出来,开阔视野,从本职工作出发,总揽全局,摆正财政工作在国民仅集中的得为, 充分发挥财政工作应有的作用 3、具体职能: (1)资源配置: !含义: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帕累托标准:在资源配置中,如果至少有一个人认为方案A优于方案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刊亦有A 优于B,则称为帕累托最佳状态标准。 !!!衡量指标: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景气指数、GDP增长率(我国) !!!!机制和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 合理比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的目标:实现公平分配(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衡量标准:“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0.3~0.4之间)视为合理区间

论会计政策选择与公共选择

论会计政策选择与公共选择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本质特征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编报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特定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做法(IASC,1993)。会计政策有宏观会计政策和微观会计政策之分。微观(企业)会计政策是企业在宏观会计政策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所选择的最能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的总称;宏观会计政策是指一国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为了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订和发布的会计准则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会计准则。从会计政策的定义可以看出,会计政策在形式上表现为会计过程的一组技术规范,但其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利益分享的制度安排。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也是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与财务报告相关利益集团合作博弈达到均衡的过程,已出台的会计准则无不是相关各方利益均衡与妥协的产物。 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向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但在现有的以会计准则为会计政策规范主体的模式下,对某一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留下了一定的回旋余地和选择空间。可以说,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贯穿于企业从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会计的过程其实就是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其

实是一门貌似精确但事实上并不精确的科学,会计理论和实务中的好多问题并没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取舍标准,因此会计过程的最终产品——会计信息多半是主观判断的产物,是有关各方如股东、债权人、政府、企业当局等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导致不同的会计信息,对企业利害关系集团产生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对其决策行为也将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所以相关利益各方都很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订和选择。此外,对于不同会计政策的选择还牵涉到对不同经济后果的选择,并反映在企业所发生的和其股票价格中,以及对投资者的利益产生不同的影响上。有的投资者的利益分配结果可能在这种会计政策下较好,而有的投资者可能在选择另一种会计政策下较好。因此企业往往难以作出何者最佳的会计政策选择。任何一个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都是如此,盖莫例外;推而广之,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是一个社会选择问题。 二、选择与会计政策选择 公共选择又叫集体选择,是与个人选择相对应的一种决策方式和决策过程。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公共物品的特征构成了集体选择存在的理由。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能够供许多人同时享用且供给成本和享用效果不随享用人数的多寡而变化的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即任何人都可以享用公共物品,且任何人享用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公

公共产品应该谁来提供

公共产品到底该由谁来提供 姓名:;廖芮专业:投资学学号:40910038 摘要: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随着私人对公共产品生产与提供 的参与,中国已经部分具备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条件。所以改革产品的提供不应该采取仅由政府提供这一单一方式,而应该采取公共提供、市场提供和混合提供三种基本方式相结合的一种方式。随着中国技术的发展和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加大私人提供公共产品这一方式的比例,以便更好地满足人民提供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求。 关键字:公共产品、公共提供、私人提供、混合提供、私人生产 什么是公共产品?首先来对他进行一下了解。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在理论上,率先对公共产品做出严格定义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他提出,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是指这样的餐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通俗地说,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在一个社会中,公共产品应该由谁并以何种方式来生产和提供呢?这是关系到社会安全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确定政府职能和行政方式的基本问题。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公共产品的提供一直由政府单独负责甚至垄断。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对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政府失灵”现象,作为对公共产品认识深化的一部分,人们提出并论证了私人参与公共产品提供的必要与可能,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政府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改革。 公共提供,即是指公共产品由政府无偿地向消费者提供,以满足社会的公共消费的需要。这类公共产品的受益是社会公众,而不是具体的对某些人提供的服务,没有具体的受益者,因此无法收费;而且这类产品在增加消费者人数时并不增加政府开支,而如果政府对这类产品进行收费,则会妨碍这些产品效率的提高。由于受益对象的不确定,因而即使政府要想对这些产品进行收费,在技术上也是十分困难的,同时,也会产生不公平的现象。 市场提供,即主要由市场提供生产公共产品单位的经费。在一般情况下,提供者将通过收费来收回成本,并有一定的利润。在这一情况下,公共产品的提供单位自负盈亏,实行企业化经营。通常,公共产品的市场提供的公共产品主要是其中的这样一些准公共产品,即具有一定外部收益,且生产风险较大的产品,或者如果投资,由于行业的特性还不容易发生垄断而引起资源效率下降的产品。这类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产品,主要是属于公用事业范围的水、电、煤气、城市公共交通等,以及电讯、邮政、铁路运输等。 混合提供,即指政府以成本价格为基础,通过政府补贴和向受益人收取一定费用的方式来提供公共产品。它是以成本价为基础,是一种非经营的提供方式。在构成成本的支出中,一部分向受益人收取,另一部分由政府补贴,其补贴比例可在1%——100%之间。而且它还适用于有明确的受益人,且通过公共消费而获得一定利益的公共产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