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成语典故汇释

成语典故汇释

成语典故汇释
成语典故汇释

成语典故汇释

一、秦医缓和

1、欲麦

用典: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

出处:《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农乃登麦,天子乃以彘尝麦”。孟秋之月,“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

2、琴瑟

用典: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滔心也。

出处:《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原喻夫妇和合,此指女色。

三、华佗传

1、熊颈鸱顾

用典: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出处:《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成玄

英疏:吹,冷呼而吐故,呴,暖吸而纳新,如熊攀树而自悬,类鸟飞空而伸脚。

四、皇甫谧传

1、孟母三迁

用典:昔孟母三迁以成仁。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母仪》: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

子之少也,嬉戏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衒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2、曾父烹豕

用典:曾父烹豕以存教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

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3、鞅掌

用典: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

名乎?

出处:《诗经·小雅·北山》:“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

王事鞅掌。”

4、朝闻道,夕死可矣

用典: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5、富贵,人之所欲;贫贱,人之所恶。

用典:富贵,人之所欲,贫贱,人之所恶,何故委形待于穷而不变乎?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6、皋陶

用典:是以皋陶振褐,不仁者远。

出处:《史记·夏本纪》:“皋陶作士以理民。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

语帝前。皋陶述其谋曰:信其道德,谋明辅和。禹曰:然,如何?皋陶曰:于!慎其身修,思长,敦序九族,众明高翼,近可远在已。……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舜德大明。

《尚书·舜典》禹拜首,让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帝曰:

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7、唐人击壤

〔用典〕臣惟顽蒙,备食晋粟,犹识唐人击壤之乐。

[出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

于我哉?

五、孙思邈传

1、圣童

用典: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尔。

出处:《后汉书·任延传》:“年十二,明《诗》、《易》、《春秋》,时号圣童。”

2、器大

用典: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尔。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

3、推步

用典:思邈于阴阳、推步、医药无不善。

出处:《后汉书·冯緄传》:“緄弟允……善推步之术。”李贤注:“推步,谓

究日月五星之度,昏旦节气之差。”又《左传·文公元年》孔颖达疏:“日月运行于天,犹如人之行步,故推历谓之步历。”

4、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霜雪,张为虹蜺

用典: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霜雪,张为虹蜺,天常数也。

出处:《史记·天官书》正义:“阴阳交感,激为雷电,和为雨,怒为风,乱

为雾,凝为霜,散为露,聚为云气,立为虹蜺……。”与此相类。

5、阳用其形,阴用其精

用典: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

出处:《汉书·翼奉传》:“天变见于星气日蚀,地变见于奇物震动。所以然

者,阳用其精,阴用其形。犹人之有五脏六体,五脏象天,六体象地。故脏病则气色发于面,体病则欠申动于貌。”《翼奉传》之阴阳谓天地,与此不同。

6、缩赢

用典:五纬缩赢,孛慧飞流,其危险期诊也。

出处:《史记·天官书》:“其趋而前曰赢,退舍曰缩。”《汉书·天文志》谓:

“凡五星,早出为赢,晚出为缩。五星赢缩,必有天应见杓。”

7、太上

用典:是以太上为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孙》中“太上”指上智之

人。

七、丹溪翁传

1.游艺

用典: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

出处:《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何晏集解:“艺,六艺也,不足据依故曰游。”邢昺疏:“六艺谓礼、乐、射、驭、书、数也。”

2.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

用典: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

出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虽言若是,然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 《扁鹊仓公列传》还记载:“故圣人为之脉法,以起度量,立规矩,县权衡,案绳墨,调阴阳,别人之脉各名之,与天地相应,参合于人,故乃别百病以异之。”

3.恃能厌事,难得意

用典:(罗知悌)然性褊甚,恃能厌事,难得意。

出处:《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又去家思归,乃就操求还取方,因托妻疾,数期不反。操累书呼之,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事,犹不肯至。”

4.尽去而旧学,非是也

用典:(罗知悌)且曰:“尽去而旧学,非是也。”

出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淄人也,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余,无子,使意尽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甚精。” 又见“自意少时,喜医药,医药方试之多不验者。至高后八年,得见师临淄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余,意得见事之。谓意曰:‘尽去而方书非是也。庆有古先道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生死,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书,甚精。我家给富,心爱公,欲尽以我禁方书悉教公。”

5.养阴

用典:其言阴道虚,则又与《礼记》之养阴意同。

出处:《礼记·郊特牲》:飨禘有乐,而食尝无乐,阴阳之义也,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故春禘而秋尝,春飨孤子,秋食耆老,其义一也,而食尝无乐。饮,养阳气也,故有乐;食,养阴气也,故无声。凡声,阳气也。

6.病之状何如,……验者何人,何县里,主名

用典:其所治病凡几,病之状何如,施何良方,饮何药而愈,自前至今,验者何人,何县里,主名,得诸见闻,班班可纪。

出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意家居,诏召问所为治病死生验者几何人也,主名为谁。诏问故太仓长臣意:“方伎所长,及所能治病者,有其书无有?皆安受学?受学几何岁?尝有所验,何县里人也?何病?医药已,其病之状皆何如?具悉而对。”

7.节宣

用典:事母夫人也,时其节宣以忠养之。

出处:《左传·昭公元年》:“侨闻之,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于是乎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兹心不爽,而昏乱百度。”8.非其友不友

用典:非其友不友,非其道不道。好论古今得失,慨然有天下之忧。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9.若将浼焉

用典:苟见枝叶之辞,去本而末是务,辄怒溢颜面,若将浼焉。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

10.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

用典:尝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夫行,本也;辞,从而生者也。”

出处:《礼记·表记》子曰: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

11.风声气节,足以激贪而厉俗

用典: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史称其风声气节,足以激贪而厉俗。

出处:《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自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皆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厉俗,近古之逸民也。

12.一语一默,一出一处

用典:至于一语一默,一出一处,凡有关于伦理者,尤谆谆训诲,使人奋迅感慨激厉之不暇。

出处:《周易·系辞》: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13.亹亹

用典: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翁教之亹亹忘疲

出处:《周易·系辞上》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14.直谅多闻

用典: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少之哉?

出处:《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15.载道

用典:《素问》载道之书也。

出处:宋·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

16.嚼蜡

用典:学者以易心求之,宜其茫若望洋,淡如嚼蜡。

出处:《楞严经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宋·王安石《临川集·示董伯懿诗》“嚼蜡已能忘世味,画脂那更惜时名。”

17.职此之由

用典:又以济其方技,漫不之省。医道隐晦,职此之由。

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盖言语漏泄,则职此之由。

18.格物致知

用典: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

出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八、徐灵胎先生传

1、中贵人

用典:上以中贵人有疾,再召入都。

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用典:乃率子爔载楄柎以行。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年》:“惟是楄柎所以藉干者,请无及先君。”

3、蒲轮之征

用典:先生以吴下一诸生,两蒙天子蒲轮之征。

出处:《汉书·武帝纪》:“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

4、抚尘之好

用典:余,旧史官也,与先生有抚尘之好。

出处:《艺文类聚》卷六引应璩《与曹公牋》:“昔汉光武与戴子高有抚尘之

好。”

5、勾卒嬴越

用典:以至舞刀夺槊、勾卒嬴越之法,靡不宣究。

出处:《左传·哀公十七年》:“越人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水而阵。越子

为左右勾卒,使夜或左或右鼓躁而进。”又韩愈《曹成王碑》:“王亲教之搏力勾卒嬴越之法。”

6、周亚夫之军从天而下

用典:斩关夺隘,如周亚夫之军从天而下。

出处:《汉书·周勃传》:景帝三年,亚夫任太尉,平吴楚七国之乱,在选定

行军路线时,赵涉建议:“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洛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

7、詟服

用典:诸岐黄家目憆心骇,贴贴詟服。

出处:《汉书·项籍传》:“诸将詟服。”

8、经济

用典:少时留心经济之学。

出处:《晋书·殷浩传》:“足耳沈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

9、啸傲

用典:先生啸傲其间,望之疑真人在天际也。

出处:陶渊明《饮酒》诗:“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10、真人在天际

用典:先生啸傲其间,望之疑真人在天际也。

出处:《世说新语·容止》:“桓大司马(即桓温)曰:‘诸君莫轻道,仁祖(指

谢尚)企脚北窗下,弹琵琶,故自有天际真人相。’”

11、傥荡

用典:子爔,字榆村,傥荡有父风。

出处:《汉书·陈汤传》:“陈汤傥荡,不自收敛。”

12、德成而先,艺成而后

用典:纪称德成而先,艺成而后。似乎德重而艺轻。

出处:《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

13、舆梁

用典:葬枯粟乏,造修舆梁,见义必为。

出处:《孟子·离娄下》:“十二月,舆梁成。”

14、据于德,游于艺

用典:是据于德而后游于艺者也。

出处:《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用典:具鸡黍为欢,清谈竟日。

出处:《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十、尽数

1、五者充形

用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

出处:《灵枢·五味论》:“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

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

2、五者接神

用典:五者接神,则生害矣。

出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

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十一、宝命全形论

1、如临深渊

用典: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出处:《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十二、精神训

1、窈窈冥冥

用典: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窈窈冥冥。

出处:《庄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

2、八极

用典: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

出处:《淮南子·地形》:“八紘之外,乃有八极”。

3、恬愉

用典:气志虚静恬愉而省嗜欲。

出处:《庄子·盗跖》:“惨怛之疾,恬愉之安,不监于体”。

十三、养生论

1.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用典: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出处:《汉书·王陵传》:居顷之,上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周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问:天下钱谷一岁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洽背,愧不能对。

2.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用典: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出处:《礼记·檀弓》:曾子谓子思曰:伋,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3.植发冲冠

用典: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出处:《淮南子·泰族训》: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莫不瞋目裂眦,发植穿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4.合欢蠲忿

用典: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出处:崔豹《古今注》: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每一风来,辄自相离,了不相牵缀。树之阶庭,使人不忿。

5.萱草忘忧

用典:同4

出处:《诗经·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

6.蕞尔

用典: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途。

出处:《左传·昭公七年》:郑虽无腆,抑谚曰蕞尔国,而三世执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

7.心战

用典:心战于内,物诱于外。

出处:《史记·礼书》: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

8.守之以一

用典: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

出处:《老子·二十二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9.羡门

用典:庶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韦昭注:羡门,古仙人。)

10.王乔

用典:同9

出处:《列仙传》: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道人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

十四、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1.微言,大义

用典: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出处:《逸周书·大戒》:微言人心,夙喻动众。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及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

2.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用典: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出处:《国语·晋语八》: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文子曰:君其几何?对曰:若诸侯服不过三年,不服不过十年,过是,晋之殃也。是岁也,赵文子卒,诸侯叛晋,十年,平公薨。

十五、伤寒论序

1.孜孜汲汲

用典: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

出处:《尚书·益稷》:予思日孜孜。《汉书·扬雄传》: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2.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用典: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出处:《左传·僖公十四年》:冬,秦饥,使乞粜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3.游魂

用典: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出处:《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4.冰谷

用典: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出处:《诗经·小雅·小宛》: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5.思过半

用典: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出处:《易·系辞下》: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6.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用典: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出处:《易·系辞下》: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7.口给

用典:省病问疾,务在口给。

出处:《论语·公冶长》: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8.生而知之

用典: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

出处:《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十六、新修本草序

1.天地之大德曰生

用典:盖闻天地之大德曰生,运阴阳以播物。

出处:《易·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2.含灵

用典:含灵之所保曰命。

出处:《晋书·桓玄传论》:夫王者,功主宇内,道济含灵。

3.亭育

用典:资亭育以尽年。

出处:《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4.感物

用典:蛰穴栖巢,感物之情盖寡。

出处:《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5.五味或爽

用典:而五味或爽,时昧甘辛之节。

出处:《老子·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6.云瑞名官

用典:云瑞名官,穷诊候之术。

出处:《左传·昭公十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7、剸犀

用典:刳麝剸犀,驱泄邪恶。

出处: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及至巧冶铸干将之璞,清水淬其锋,越砥敛其锷,水断蛟龙,陆剸犀革。

8.财成

用典:功侔造化,恩迈财成

出处:《易·泰卦》: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9.日用不知于今是赖

用典:日用不知,于今是赖。

出处:《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自序》:岐黄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

10.自时厥后

用典:自时厥后,以迄于今。

出处:《尚书·无逸》: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

11.祖述

用典:更相祖述,罕能厘正。

出处:班固《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艺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十七、外台秘要序

1.昏札

用典:昔者农皇之治天下也,尝百药,立九候,以正阴阳之变沴,以救性命之昏札。 出处:《左传·昭公十九年》:子产不待而对客曰:郑国不天,寡君之二三臣札瘥夭昏。(杜预注:大死曰札,小疫曰瘥,短折曰夭,未名曰昏。)

2.康宁

用典:俾厥土宇用能康宁,广矣哉!

出处:《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3.率由

用典:我国家率由兹典。

出处:《尚书·微子之命》:率由典常,以蕃王室。《诗经·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4.厥中

用典:我国家率由兹典,动取厥中。

出处:《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孔颖达疏:信执其中正之道。)

5.专车

用典:岁且数千,方逾万卷,专车之不受,广厦之不容。

出处:《国语·鲁语》: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

6.笔削

用典:永言笔削,未暇尸之。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7.尸之

用典:同6

出处:《诗经·召南·采苹》: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8.便繁

用典:便繁台阁二十余载。

出处:《左传·襄公十一年》:乐只君子,福禄攸同,便蕃左右,亦是帅从。(蕃,同繁) 9.婚姻之故

用典:以婚姻之故,贬守房陵。

出处:《诗经·小雅·我行其野》:我行其野,蔽芾其樗。昏姻之故,言就尔居。(昏,同婚。)

10.死生契阔

用典:死生契阔,不可问天,赖有经方,仅得存者。

出处:《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毛传,契阔,勤苦也。

11.一隅

用典:遂发愤刊刻,庶几一隅。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2.遁天倍情,悬解先觉

用典:至于遁天倍情,悬解先觉,吾常闻之矣。

出处:《庄子·养生主》: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情。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又《庄子·大宗师》: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

13.自家刑国

用典:夫为人臣,为人子,自家刑国,由近兼远。

出处:《诗经·大雅·思齐》: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14.金滕

用典:则圣人不合启金滕。

出处:《尚书·金滕》:武王有疾,周公作金滕。……公归,乃纳册于金滕之匮中。王翼日乃瘳。

15.玉版

用典:贤者曷为条玉版。

出处:《韩非子·喻老》: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文王不予;费仲来求,因予之。 又《素问·玉版论要篇》: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灵枢·玉版篇》:请著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

16.斯言之玷

用典:斯言之玷,窃为吾子羞之。

出处:《诗经·大雅·荡》: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17.曾闵之行

用典:曾闵之行,宜其用心。

出处:《礼记·檀弓》:曾子谓子思曰: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孝经注疏序》:曾子在七十弟子中孝行最著。 《论语·先进》:孝哉!闵子骞,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18.请益

用典:皆钦风请益,贵而遵之。

出处:《礼记·曲礼》:请业则起,请益则起。

19.能事

用典:今并缮缉,而能事毕矣。

出处:《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20.方将

用典:不诬方将,请俟来哲。

出处: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汉武帝徐乐诸才,备应对之能,而雄猜多忌,岂获晤言之适,不诬方将,庶必贤于今日尔。

21.来哲

出处:《文选·班固〈幽通赋〉》:若胤彭而偕老兮,诉来哲而通情。(彭,彭祖;老,老子。)

十八、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1.仁寿

用典:拯黎元于仁寿。

出处:《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非其人

用典: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

出处:《素问·金匮真言论》: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灵枢·官能》: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

3.蒇(臧)谋

用典: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

出处:《诗经·小雅·小旻》: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谋犹回遹,何日斯沮。谋臧不从,不臧覆用。我视谋犹,亦孔之邛。……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4.行不由径

用典:未尝有行不由径,出不由户者也。

出处:《论语·雍也》: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5.出不由户

用典:同4

出处:《礼记·礼器》: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

6.目牛无全

用典: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

出处:《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7.日新

〔用典〕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

[出处]《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8.蒸人

用典:同7

出处:《诗经·大雅·荡》:天生烝民,其命匪谌。《诗经·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孟子·告子上》: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9.徽音

用典:至道流行,徽音累属。

出处:《诗经·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十九、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序

1.华佗愈躄

用典:若越人起死,华佗愈躄,王纂驱邪,秋夫疗鬼,非有神哉,皆此法也。

出处:《三国志·华佗传》裴松之注引《佗别传》:有人病两脚躄不能行,舆诣佗,佗望见云:已饱针灸服药矣,不复须看脉。便使解衣,点背数十处,相去或一寸,或五寸,纵邪不相当。言灸此各十壮,灸创愈即行。后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调,如引绳也。

2.王纂驱邪

出处:《太平御览》卷七二二引刘敬叔《异苑》:王纂海陵人。少习经方,尤精针石。宋元嘉中县人张方女日暮宿广陵庙下,夜有物假作其婿来,魅惑成病。纂为治之,始下一针,有獭以女被内走出,病遂愈。

3.秋夫疗鬼

用典:同1

出处:《南史·张融传》:融与东海徐文伯兄弟厚。文伯字德秀,濮阳太守熙曾孙也。熙好黄老,隐于秦望山。有道士过求饮,留一瓠芦与之,曰:君子孙宜以道术救世,当得二千石。熙开之,乃《扁鹊镜经》一卷。因精心学之,遂名震海内。生子秋夫,弥工其术,仕至射阳令。尝夜有鬼呻吟,声甚凄怆。秋夫问何须,答言姓某,家在东阳,患腰痛死。虽为鬼,痛犹难忍,请疗之。秋夫曰:云何措法?鬼请为刍人,案孔穴针之。秋夫如言,为灸四处,又针肩井三处,设祭埋之。明日见一人谢恩,忽然不见。

4.豕亥

用典:而粉墨易糅,豕亥多讹

出处:《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5.涣然冰释

用典:疑者涣然而冰释。

出处:《老子·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6.对谈涪水

用典:案说蠲疴,若对谈于涪水。

出处:《后汉书·郭玉传》: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乃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

二十、《良方》自序

1、气口

用典:而又徧察人迎、气口、十二动脉。

出处:《素问·经脉别论》:“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2、性术

用典:而又视其人老少、肥瘠、贵贱、居养、性术、好恶、忧喜、劳逸,顺

其所宜,违其所不宜。

出处:《礼记·乐记》:“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

3、投几

用典:投几顺变,间不容发。

出处:《新唐书·张公瑾传》:“投机之会,间不容穟(同‘穗’)。”此“投几”

即“投机”。

4、间不容发

用典:投几顺变,间不容发。

出处:枚乘《上书谏吴王》:“系绝于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

其出不出,间不容发。”

5、承蜩

用典:其精过于承蜩。

出处:《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瘘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孔子顾谓其弟子曰:‘其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瘘丈人之谓

乎!’”

6、刻棘

用典:其察甚于刻棘。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燕王好微巧。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

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车。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前。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削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

7、橘过江而为枳

用典:橘过江而为枳,麦得湿而为蛾。

出处:《周礼·考工记》:“橘逾淮而北为枳,……此地气然也。”《晏子春秋·杂

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8、鸜鹆踰岭而白

用典:鸜鹆踰岭而白,月亏而蚌蛤消。

出处:《周礼·考工记》:“鸜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

9、月亏而蚌蛤消

用典:鸜鹆踰岭而白,月亏而蚌蛤消。

出处:《吕览·精通》:“月望则蚌蛤实,羣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羣阴亏。”

10、不能

用典:一沟一陇之异,远不能数步。

出处:《战国策·燕策》:“于是不能期年,千里马之至者三。”

11、相远

用典:况药之所生,秦、越、燕、楚之相远。

出处:《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二十一、《本草纲目》原序

1、望龙光知古剑

用典: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辨明珠。

出处:《晋书·张华传》:吴平之后,斗牛之间紫气佥明。豫章人雷焕妙达纬

象,华曰:“是何祥也?”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耳。”因问曰:“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华曰:“欲屈君为宰,密共寻之,可乎?”雷许之。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2、觇宝气辨明珠

用典: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辨明珠。

出处: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上:“及上(肃宗李亨,玄宗李隆基之子)

即位,宝库中往往有神光异气。掌库者具有事告。上曰:‘岂非上清珠耶?’遂令出之,绛纱犹在。乃泫然流涕,遍示近臣曰:‘我为儿时明皇所赐也。’”

3、萍实

用典:故萍实商羊,非天明莫洞

出处:《艺文类聚·草部下》引《孔子家语》云:“楚昭王渡江,江中有物大

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舟人取之。问羣臣,莫能识之。使问孔子。孔子曰:‘此谓萍实,可剖而食之,吉祥也。唯霸者能获焉。’王遂食,大美。又遣问孔子何以知之。孔子曰:‘吾昔过陈,闻童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吾是以知之。’”

4、商羊

用典:故萍实商羊,非天明莫洞

出处:《说苑·辨物》:“齐有飞鸟,一足,来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齐侯

大怪之,又使聘问孔子。孔子曰:‘此名商羊。急告民趣治沟渠,天将大雨。’于是如之,天果大雨。”

5、晨星

用典:亦仅仅晨星耳。

出处:《玉台新咏》卷二张华《情诗》:“束带俟将朝,廓落晨星稀。”

6、睟然

用典:睟然貌也。

出处:《孟子·尽心下》:“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

7、癯然

用典:癯然身也。

出处:《汉书·司马相如传》:“形容甚臞。”“臞”同“癯”。

8、津津然

用典:津津然谭议也。

出处:《新论·崇学》:“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

9、北斗以南

用典:真北斗以南一人。

出处:《新唐书·狄仁杰传》:“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10、长物

用典:解其装,无长物。

出处:《晋书·王恭传》:(王忱)“见恭所坐六尺簟,忱谓其有余,因求之,

无辄以送焉,遂坐荐上。忱闻而大惊,恭曰:‘我平生无长物。’”

11、渔猎

用典:遂渔猎群书。

出处:南朝陈·徐陵《在北齐与宗室书》:“或有渔猎三史,纷纶五经。”

12、百氏

用典:搜罗百氏。

出处:《汉书·叙传》:“纬六经,缀道纲,总百氏,赞篇章。”

13、冰壶

用典: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

出处:鲍照《白头吟》诗:“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14、渊海

用典:直窥渊海。

出处:《论衡·乱龙》:“子骏(刘歆)汉朝智囊,笔墨渊海。”

15、格物

用典:格物之《通典》。

出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

16、辨专车之骨

用典:故辨专车之骨,必俟鲁儒。

出处:《孔子家语·辨物》:“吴伐越,隳会稽,获巨骨一节专车(独占一车)

焉。吴子使来聘于鲁,且问之。……孔子曰:丘闻之,昔禹致羣臣于会稽之山,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专车焉,此为大矣。”

17、博支机之石

用典:博支机之石,必访卖卜。

出处:《太平御览》卷八引刘义庆《集林》:“昔有一人寻河源,见妇人浣纱,

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支机石也。’”

二十二、类经序

1.规规

用典: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岂直规规治疾方术已哉?

出处:《庄子·秋水》: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2.或者谓《素问》、《针经》、《明堂》三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

用典:而或者谓《素问》、《针经》、《明堂》三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

出处:宋·邵雍《皇极经世书》:《素问》、《阴符》,七国时书也。 宋·程颢《二程全书》:观《素问》文字气象,只是战国时人作。谓之三坟书,则非也。道理总是,想当时亦须有来历。 宋·司马光《传家集·与范景仁第四书》: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可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

3.高保衡等叙

用典:宋臣高保衡等叙业已辟之。

出处:宋·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新校正黄帝针灸甲乙经序》:或曰:《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曰:人生天地之间,八尺之躯,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十二经之血气大数,皮肤包络其外,可剖而视之乎?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战国之人何与焉?

4.小道

用典: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弁髦置之者

出处:《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5.弁髦

用典:同4

出处:《左传·昭公九年》:岂如弁髦,而因以敝之。

6.明眼

用典:是岂巨慧明眼人欤?

出处:《佛眼和尚普说语录》:师云:明眼汉没窠臼。你寻学抅不及者,只是眼不明,眼若明,却抅得也。

7.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

用典:奈何今之业医者,亦置《灵》《素》于罔闻,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

出处:《素问·五常政大论》;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而绝人长命。

8.由堂入室

用典:务俾后学了然,见便得趣,由堂入室,具悉本源。

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9.四大

用典:藏府治内,经络治外,能明终始,四大安矣。

出处:《圆觉经》: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10.药食为天

用典:人之所赖,药食为天。

出处:《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

11.驹隙

用典:驹隙百年,谁保无恙?

出处:《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12.二竖

用典:明能烛幽,二竖遁矣。

出处:《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13.指诸掌

用典:推之以理,指诸掌矣。

出处:《礼记·仲尼燕居》: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

14.信手可拈

用典:欲求兹妙,无不信手可拈矣。

出处:陆游《秋风亭拜寇莱公遗像诗》:巴东诗句澶州策,信手拈来尽可惊。

15.效颦

用典:因敢忘陋效颦。

出处:《庄子·天运》: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16.蚊负

用典:因敢忘陋效颦,勉图蚊负。

出处:《庄子·应帝王》: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狂接舆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

17.弄斧班门

用典:固非敢弄斧班门,然不屑沿街持钵。

出处: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18.沿街持钵

用典:同17

出处:明·高攀龙《讲义·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若天分之我不承受,此家当,我却无分了,便至沿门持钵,仰息他人。

19.何人斯

用典:吁!余何人斯,敢妄正先贤之训?

出处:《诗经·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心孔艰。胡逝我梁,不入我门。

2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用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

出处:《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1.壁影

用典:壁影萤光,能资志士。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2.萤光

用典:同21

出处:《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

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3.竹头木屑

用典:竹头木屑,曾利兵家。

出处:《世说新语·政事》:陶(侃)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24.千虑一得

用典:是编者倘亦有千虑之一得,将见择于圣人矣。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25.见择于圣人

用典:是编者倘亦有千虑之一得,将见择于圣人矣,何幸如之。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26.操觚

用典:独以应策多门,操觚只手。

出处:《文选·陆机〈文赋〉》: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以邈然。

27.河海一流,泰山一壤

用典:所谓河海一流,泰山一壤,盖亦欲共掖其高深耳。

出处: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28.斤正

用典:后世有子云其悯余劳而锡之斤正焉。

出处:《庄子·徐无鬼》: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二十三、《医方集解》叙

1、心性

用典:夫仁为心性之学,尚不可以无方。

出处:《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

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2、生人

用典:以其为生人之司命。

出处:《文选·孙楚为石苞与孙皓书》:“生人陷荼炭之艰。”

3、触类

用典:后人触类扩而充之。

出处:《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

4、踵事增华

用典:厥后名贤辈出,谓当踵事增华。。

出处:梁·萧统《文选序》:“踵其事而增其华,变其本而加厉。”

5、金针不度

用典:註方者不再见,岂金针不度欤?

出处:《桂苑丛谈·史遗》载:郑侃女采娘,七夕陈香筵,祈于织女曰:愿乞巧。织女乃遗一金针,长寸许,缀于纸上,置裙带中,令三日勿语,汝当奇巧。又元好问《论诗》诗:“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6、脍炙

用典:文义清疏,同人脍炙。

出处:《孟子·尽心下》:“脍炙所同也。”

7、空谷足音

用典:是以梨枣再易,岂为空谷足音。

出处:《庄子·徐无鬼》:“夫逃空谷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8、致远钩深

用典:其于致远钩深,或未彻尽。

出处:《易·系辞上》:“探赜索隐,致远钩深。”

9、尝鼎者不仅一脔

用典:使探宝者不止一藏,尝鼎者不仅一脔。

出处:《吕览·察今》:“尝一脟(同‘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本指品尝一二,即知其余。这里反其意而用之。

10、径庭

用典:用者据之,不致径庭

出处:《庄子·逍遥游》:“大有径庭,不近人性焉。”

11、善师者不陈

用典:善师者不陈,得鱼者忘筌

出处:《谷梁传·庄公八年》:“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

12、得鱼者忘筌

用典:善师者不陈,得鱼者忘筌

出处:《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13、运用之妙,在于一心

用典:运用之妙,在于一心,何以方为

出处:《宋史·岳飞传》:“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4、变动不居

用典:变动不居,然亦有变易不易二义

出处:《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

二十四、串雅序

1.吮舐

用典:谓其游食江湖,货药吮舐。

出处:《史记·佞幸列传》: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帝唶吮之。《庄子·列御寇》: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2.贪天

用典:轻浅之证,或可贪天。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已力乎?

3.十全

用典:今之游权门,食厚奉者,胥能决死生,达内外,定方剂,十全无失者乎?

出处:《周礼·天官·冢宰》: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

4.非笑

用典:是知笑之为笑,而不知非笑之为笑也。

出处:韩愈《答李翊书》: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5.金鞞木索

用典:伤寒则仲景之外,遍及金鞞木索。

出处:杭世骏《名医卢之颐传略》:父殁后述先人之志,成《摩索金匮》九卷,右目偏盲。

摩索者,言暗中得之也。继《摩索》而作者,有《伤寒金篦钞》。 又王琦《卢之颐学古诊则序》:越五年而《伤寒金针》亦成。于是注《金匮》,自言参核本草毕,而右目眇;疏钞金针终,而左目又眩;大抵由心劳血耗所致;至五十六,两目遂朦。

6.欧阳子暴利几绝

用典:昔欧阳子暴利几绝,乞药于牛医。

出处:张杲《医说六·车前止暴下》:欧阳文忠公尝得暴下。国医不能愈。夫人云:市人有此药,三文一贴,甚效。公曰:吾辈脏腑与世人不同,不可服。夫人便以国医药杂进之,一服而愈。召卖药者,厚遗之。求其方,乃肯传,但用车前子一味为末,米饮下二钱匕。云此药利水道而不动其气。水道利,则清浊分,谷脏自止矣。

7.李防御治嗽得官

用典:李防御治嗽得官,传方于下走。

出处:张杲《医说·治痰嗽》:绶带李防御,京师人。初,为入内医官。直嫔御阁妃苦痰嗽,终夕不寐,面浮如盘。时方有甚宠,徽宗幸其阁,见之以为虑,驰遣呼李。李先数用药。诏令往内东门供状,若三日不效当诛。李忧挠技穷,与妻对泣。忽闻外间叫云:咳嗽药,一文一贴,吃了今夜得睡。李使人市药十帖,其色浅碧,用淡齑水滴麻油数点调服。李疑草药性犷,或使脏腑滑泄,并三为一,自试之。既而无他,于是取三帖合为一,携入禁庭授妃,请分两服以饵。是夕嗽止,比晓面肿亦消。李虽幸其安,而念必宣索方书,何辞以对?殆亦死尔。命仆俟前卖药人过,邀入坐,饮以巨钟,语之曰:我见邻里服汝药多效,意欲得方。倘以传我,此诸物为银百两,皆以相赠不吝。曰:一文药,安得其值如此?防御要得方,当便奉告,只蚌粉一物,新瓦炒令通红,拌青黛少许尔。扣其所从来。曰:壮而从军,老而停汰。顷见主帅有此,故剽得之,以其易办,姑借以度余生,无他长也。

二十五、《温病条辨》叙

1.是以后世无传焉

用典:其余五气,概未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

出处:《孟子·梁惠王》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2.作者谓圣,述者谓明

用典: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

出处:《礼记·乐记》: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3.化而裁之,推而行之

用典: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

出处:《易·系辞》: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4.知十

用典: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

出处:《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5.阙如

用典:同4

出处:《论语·子路》: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6.举一反三

用典: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出处:《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按图索骥

用典:同6

出处:《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杨慎《艺林伐山》卷七: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疑作‘跌目’),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所谓按图索骏也。

8.指鹿为马

用典: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指鹿为马。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耶?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9.幽室一灯

用典:庶几幽室一灯,中流一柱。

出处:《礼记·仲尼燕居》: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

10.中流一柱

用典:同9

出处:朱熹《与陈侍郎书》:而二公在朝,天下望之,屹立若中流之底柱,有所恃而不恐。 11.下士闻道

用典:而下士闻道若张景岳之徒,方且怪而訾之。

出处:《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12.当名辨物

用典:自吴人叶天士氏温病论、温病续论出,然后当名辨物。

出处:《易·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立言,断辞则备矣。 13.向方

用典:好学之士咸知向方。

出处:《礼记·乐记》: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乡,通“向”)

14.拯溺救焚

用典:譬如拯溺救焚,岂待整冠束发?

出处:《邓析子·无厚》:不治其本,而务其末,譬如拯溺而锤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 15.夭札

用典:使夭札之民咸登仁寿者。

出处:《左传·昭公四年》:疠疾不降,民不夭札。杜预注:短折为夭,夭死为札。

16.折杨皇华

用典:若夫折杨皇华,听然而笑。

出处:《庄子·天地》: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华,则嗑然而笑。

17.听然而笑

用典:同16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无是公听然而笑。

18.阳春白雪

用典:阳春白雪,和仅数人。

出处:《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五六年级四字词语和成语故事

小学语文五至六年级重点四字词与成语故事汇总 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倾盆大雨:形容雨极大,就像一大盆一大盆倒下来似的。 饥肠辘辘:肚子饿得咕咕响,形容十分饥饿。 依依不舍:形容很留恋,十分舍不得。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非常熟练流利。 毫不犹豫:丝毫不迟疑,指态度非常坚决。 流光溢彩:流动的光影,丰富的色彩。形容色彩丰富明丽。 津津有味: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如醉如痴:形容对某事非常着迷。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做细致分析,不管懂不懂,全盘接受。囫囵:整个儿。 不求甚解: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理解。甚:很,非常。 牵肠挂肚: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盼着要喝水一样。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能明白。喻:了解,明白。 黯然神伤: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非常伤心。 千篇一律:指文章都一个样,形式呆板雷同,没有新意。 别出心裁:独具一格,与众不同。 大显身手:充分显示出本领和才干。显:表露,表现。身手:指本领。 心安理得:觉得事情合情合理,心里很坦然。得:适合。 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沥:滴。 第二单元 颇负盛名:指名气很大。颇:很。 顶天立地:形容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低头折节:低下头,弯下腰。比喻屈服。 泪眼蒙眬:两眼含着泪花,看东西不清楚的样子。 日出而作:太阳出来了,就开始干活。 日落而息:太阳下山了,就回家休息。 守望相助:课文中家乡的人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生活情景。 第三单元 安然无恙: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近义词:完好无损 藕断丝连:藕已折断,丝还连着。比喻表面上好像已经断了关系,实际上仍然挂牵着。古往今来:指从古代到现在的意思。 庞然大物:外表看上去非常大的东西。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第四单元 小心翼翼:非常小心,丝毫不敢疏忽。 筋疲力尽:形容很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近义词:精疲力竭

简短的成语故事

简短的成语故事 篇一:小学生简短成语故事,小学生必备成语故事大全 小学生简短成语故事,小学生必备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是汉学精髓,但具有古韵的成语对于小学生来说在理解上还是有些难度的,不妨将成语故事化,通过故事的形式教导孩子学习成语了解成语! 1、沆瀣一气 唐僖宗时,有个叫崔沆的主考官,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由于两人都姓崔,而他们的单名沆和瀣连在一起,又恰恰是表示夜间水气的沆瀣两字,于是有人就开玩笑说他们是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比喻彼此气味相投。 2、不自量力 不自量力的故事 春秋时,弱小的息国与较大的郑国相邻。一次两国发生争执,息国国君不仅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出兵侵略郑国,被郑国军队打得大败。当时有见识的人就认为息国不仅无理,而且还不量力,是走在死亡的道路上。果然,没有多久,息国就被楚国灭亡了。 不自量力:指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3、乐不思蜀 三国时,蜀主刘备死后,由昏庸无能的儿子刘禅继位。后来蜀国灭亡,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带到洛阳,一次,司马昭请刘禅饮酒,席

间让人表演了一些蜀国的娱乐节目。当时跟随刘禅投降的蜀国人看后都产生了亡国的伤感,唯独刘禅嬉笑自如。后来司马昭问他是否怀念故国刘禅却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本或乐而忘返。 4、从善如流 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晋军元帅栾书率军前去救援。楚军一见晋军,就撤回去了。栾书于是转而攻打依附楚国的蔡国。楚国急忙派出两个县的兵力,前来援救。这时,晋军上下斗志高昂,准备迎战楚军。只有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三人劝栾书退兵,避开楚军的锋芒。栾书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后来晋军趁楚军回国之际,出兵攻克了蔡国。 从善如流:比喻乐于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5、多难兴邦 春秋时,楚灵王为了称霸,想与诸侯会盟,派椒举前去邀请晋平公参加。晋平公想拒绝, 司马侯劝他去。晋平公说:晋国地势险要,战马多,而楚国又多灾多难。我们完全用不着怕它。他劝晋平公把眼光放远点,同意楚灵王的邀请。多难以固其国后多作多难兴邦。邦:国家。 多难兴邦:指多经困难,反而可以促使上下团结奋斗,使国家强盛起来。 篇二:成语故事短带拼音 lǎo mǎ shí tú 老

中华成语典故故事大全

中华成语典故故事大全 张乖崖是崇阳县的县官。一次,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 从仓库出来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 派人把这小吏抓来追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声 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 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 千个铜元,这就像用绳子锯木头、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 会被锯断,石头也会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将这小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由这个故事来的。有时也写成“滴水穿石”,含义是一样的,故事原来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危害。张乖崖就是依据这一条杀了小吏,这自然是 滥用刑法。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办事只要有恒心、 坚持不懈,就能够“水滴石穿”,战胜困难,得到成功。 【口蜜腹剑】 出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意思为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 的人。 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书李林甫,论才艺,也还不错,一手字,画都很好;但他做官却不真真诚诚的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玄宗的 意旨。不但如此,他还用些不正当的方法结交玄宗亲信的宦官和妃子。 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宠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 和一般人接触。也总是在外貌上表现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 并说尽所有可以说的好听的、善意的话。可是实际上,他的性情和他 的表面态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个非常狡猖阴险,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 的人。但是,坏人虽然有时可以得达害人的目的,逞奸谋于一时,日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教案

10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课文由两个成语故事组成。《自相矛盾》主要写的是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当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这个成语比喻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个成语故事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儿童阅读。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从一到二年级已经学过不少成语故事,所以对成语故事不陌生。孩子们大都非常喜欢这些短小精悍的故事。教学时注意:要加强朗读训练;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词语的意思。学会用关联词语“总是”、“不要… …而要… …”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复述故事。 (二)过程和方法 2.朗读课文,知道两则成语故事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两则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3.了解成语故事的特点,学习作者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并根据《滥竽充数》的内容进行创编故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这二个成语的意思。 (二)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四、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辅助环节)

成语故事

基本意思: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详细内容: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这个事故又叫“圯桥授书”。张良,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曾经要刺杀秦始皇,失败后,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见到一位老翁,老翁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情愿将鞋捡上来并给老翁穿上。老翁让他5天之后再到这里来。2个5天后,张良都没有赶到老翁之前来到此处。第3个5天后,张良终于在老翁来之前来到桥上。老翁交给张良一本书。张良读了之后,当上了刘邦的高级参谋,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良常常出游外地,访贤求师。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桥旁边,看见桥头上坐着一位胡子全白了的老人。老人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脚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动。张良觉得好笑,就多看了他几眼,老人见张良瞧自己,忽然一抬脚,把鞋甩到桥下面去了。老人对张良说:"喂!你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可再一看,老人胡子、头发都白了,又挺可怜他,就强忍住性子,把鞋捡了上来,送到老人跟前。谁知那老人又把脚往前一伸说:"你给我穿上。"张良还是忍住性子,便蹲下来,替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笑了笑,慢慢地站起来,什么也没说,大摇大摆地走了。张良望着老人背影,觉得很奇怪。他刚转身要走,老人又回来了,对他说:"你这个小家伙不错,我愿意教你学点儿本事。五天以后的早晨,你在这儿等我。"张良连忙答应了。第五天早晨,他刚上桥,就见老人已经站在桥上了。老人生气地说:"你怎么让我老头子等你呀?这样可不行。要想学,再等五天吧!"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鸡叫,就起身往桥上去,可老人又先到了。他只好认错。老人瞪了他一眼说:"你要真想学,过五天再来。"说吧,拂袖而去。盼到第四天,到了晚上,张良连觉也没睡,半夜就到桥上等着。过了一会儿,老人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张良迎上前去,见了礼。 老人高兴地说:"年轻人要学本事,就得这样啊!"老人从怀中取出一卷兵书,递给张良说:"你好好读这部书,将来准能成就大事业。"张良接过书,道了谢,还想再问些什么,老人转过身,头也不回地快步走远了。从此,张良专心致志地钻研这部兵书,最终成了一位有名的军事家。

五十个成语故事的出处

1、一鼓作气(曹刿guì)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10个简短的成语故事

10个简短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10个简短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一)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二)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三)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

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四)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五)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六)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七)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中国成语故事有哪些

中国成语故事有哪些 孩子是否会问道家长老师中国成语故事有哪些,空闲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多看看成语故事,时间久了就会不知不觉发现孩子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成语了,下面这些是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中国成语故事。 中国成语故事有哪些:四面楚歌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决定楚国命运的大战在垓下展开。 项羽首先率领部队突击前方的韩信部队,项羽凭借一贯的勇猛,击败了韩信的先头部队。项羽全力追击,但是韩信的部队败而不乱,反倒是项羽的部队在追击中阵型有点散了。由于孔熙、陈贺从两翼包抄上来,后面跟着的是彭越、英布和刘邦的部队,态势变得对项羽非常不利。项羽的反应非常快,他见一时不能摧毁韩信的中央军团,而自己却又被包围的危险,就立即下令撤退。但是,这时项羽的部队已经被包围了。被包围在垓下,项羽纵然勇武也无计可施。韩信为了能够更快的瓦解楚军的士气,使出了“四面楚歌”的方法,让士兵们在包围圈外吟唱楚地的歌谣。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这就样,楚军战士们听到楚歌后,都倍感思念自己的家乡,加上连年作战,本来已经是身心俱疲,士气低落,如今听到四周的楚歌声,于是开始了大量的

逃亡。 项羽听到楚歌声后,也大惊失色,心想:难道楚地已尽失?他半夜里地来饮酒,对着自己的心爱的女人虞姬,对着自己心爱的坐骑乌骓马,唱出了被后人们传诵千古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听了,满眼泪水,也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此时此景真是悲凄,项羽如此人物,到了这个时候,也只能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旁边的人无一不是潸然泪下,为了不拖累项羽,虞姬当场横剑自杀。 当虞姬了结了自己的性命后,悲愤的项羽率领骑兵连夜突围,却不幸误入沼泽地。当他到达东城山头时,被灌婴的5000骑兵团团围住。此时,项王身边只剩28名随从。他把28人分成四队,分别向四个方向突围,最后推到了乌江边上。乌江的亭长已经给他准备好了渡船,建议项羽立即渡江。他说:江东地虽小,也足够大王称王了,况且而今江上只有这一只船,谁也没办法追上你。项羽大笑说:我项籍带领八千子弟渡江,今天没有一人能够回来,还有何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他把战马送给了亭长,和随从一起与汉军短兵相接,斩杀了汉兵数百人。项羽突然看见汉兵中有一个旧相识,就对他说:“汉王为购买我的人头出资千金,悬赏万户侯,我把这个好处给你吧。”说完拔剑自刎。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

用英语讲成语故事

用英语讲中国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之一 对牛弹琴 古时候,有一个人琴弹得很好。一次,他对着牛弹了一段曲子,希望牛也能欣赏他的技巧。曲子虽然很好听,但是牛却丝毫不理会,只顾埋头吃草。这个人只好叹了口气离开了。“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Playing the Lute to a Cow In ancient times there was a man who played the zither(古筝)very well.Once,he played a tune in front of a cow, hopping that the cow would appreciate it. The tune was melodious(悦耳的),but the cow showed no reaction, and just kept on eating grass. The man signed and went away. This idiom is used to indicate(显示;象征)reasoning with stubben(顽固的;固执的)people or talking to the wrong audience. 成语故事之二 刻舟求剑 战国时期有个楚国的人,得到一把宝剑,非常珍爱。一天,他坐船过江,不小心把宝剑掉到江中去了。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后,他就从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找他的剑。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讽刺那些办事迂腐,不知道变通情况的人。 Notching the Boat to Find the Swor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 man in the State of Chu had a sword which he cherished(珍爱;珍惜)very much. One day, when he was crossing a river in a boat, the sword suddenly fell into the water. The man the made a mark on the side of the boat at the spot where the sword had fallen overboard. When the boat reached the shore, he jumped from the spot he marked into the water to look for his sword. This idiom satirizes(讽刺)those who stick to rigid rules instead of taking changed circumstances(情况)into account. 一箭双雕 南北朝时代,有个名叫长孙晟的人,聪明敏捷,特别善于射箭。一天他同朋友一起去打猎,忽然看见两支雕在空中争夺一块肉。他的朋友立即给了长孙晟两只箭,说:“你能把两只雕都射下来吗?”长孙晟不慌不忙拉开弓,只射了一箭,就把两只雕同时射下来了。朋友直夸他好箭法。英语小故事尽在英语学习网 这个成语比喻用一种办法同时得到两种收获或效果。英语小故事尽在英语学习网 Killing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英语文章尽在英语学习网 In the period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420-589) there was an expert archer named Zhan sun Shang. One day he went hunting together with a friend. Suddenly they saw two vultures fighting for a piece of meat high in the air. His friend handed him two arrows, and said, “Can you shoot down both vultures?” Zhangsun Sheng effortlessly killed both vultures with only one arrow. Mao Sui Recommending Himself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State of Qin besieged the capital of the State of Zhao. Duke

50个历史知识的成语故事!

50个历史知识的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 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 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 ‘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 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 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中国成语故事大全全卡通365个成语故事

《中国成语故事大全全卡通365个成语故事》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成语故事大全全卡通365个成语故事》内容选自中国成语。已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文字的产生,成语也相继形成了。中国成语凝聚了历史知识、民俗风情和生活哲理。这里既有著名的“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围魏救赵”、“空城计”、“短兵相接”等战争故事,也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狐假虎威”、“拔苗助长”等幽默故事,还有“井底之娃”、“鹬蚌相争”、“守株待兔”、“画龙点睛”等古代寓言。 第1盘 01 志在四方 02 掷地有声 03 物以类聚 04 受宠若惊 05 欲速不达 06 亡戟得矛 07 满城风雨 08 名缰利锁 09 误付洪乔 10 至死不悟 11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2 南山可移 13 披荆斩棘 14 解铃还需系铃人 15 徙宅忘妻 16 殃及池鱼 17 筚路蓝缕 18 为虎作伥 19 沉鱼落雁 20 含沙射影 21 一日千里 22 宾至如归 第2盘 01 阿堵物 02 鹏程万里 03 炙手可热 04 知己知彼 05 单者易折 06 精卫填海 07 口不二价 08 枕戈待旦

09 不觉技痒 10 登徙子 11 破镜重圆 12 四面楚歌 13 改过自新 14 高枕无忧 15 乐极生悲 16 对症下药 17 困兽犹斗 18 乘风破浪 19 别无长物 20 东施效颦 21 东食西颦 22 滥竽充数 第3盘 01 一箭双雕 02 负荆请罪 03 妄自尊大 04 心腹之患 05 沧海桑田 06 抱瓮灌畦 07 螳臂当车 08 佛头着粪 09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10 后生可畏 11 让枣推梨 12 捷足先得 13 出尔反尔 14 屠龙之技 15 二桃杀三士 16 刚愎自用 17 耕前锄后 18 抱佛脚 19 割席分座 20 开卷有益 21 厉兵秣马 22 危如累卵 23 一饭千金 第4盘 01 马革裹尸 02 人浮于事 03 得其所哉

小学生讲成语故事

小学生讲成语故事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有志于统一中国,在北方实行了一系 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国力大增。而当时长江南岸的陈朝后主陈叔宝却十分荒淫,不理朝政。他虽知道隋文帝有意征伐,却依恃长江天险,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颖询问灭陈的计策,高颖回答说:“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的收获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就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作好了 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这样来几次,他们便不会相信。等他们不作准备,我们突然真的 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屯积在地窖中,而屯 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 就大大削弱了,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颖询问灭陈的计策,高颖回答说:“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的收获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就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作好了 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这样来几次,他们便不会相信。等他们不作准备,我们突然真的 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屯积在地窖中,而屯 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 就大大削弱了,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隋文帝采取了高颖的计策,经过七年的准备,在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陈。出发前,他 对高额说:“我是天下者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佯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 军渡江南下,向陈朝的都城建康发动猛烈的进攻,并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了陈后主, 灭掉了陈朝。 从前,楚国有个书呆子,家里很穷。 一天;他正在看书,忽然看到书上写着:“如果得到螳螂捕捉知了时用来遮身的那片 叶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体隐蔽起来,谁也看不见。”于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叶子,那该多好呀!” 从这天起,他整天在树林里转来转去,寻找螳螂捉知了时藏身的叶子。终于有一天, 他看到一只螳螂隐身在一片树叶下捕捉知了,他兴奋极了,猛一下扑上去摘下那片叶子, 可是,他太激动了,一不小心那叶子掉在地上,与满地的落叶混在一起。他呆了一会,拿 来一只簸箕,把地上的落叶全都收拾起来,带回家去。回到家里他想:“怎样从这么多 叶子中拣出可以隐身的叶子呢?

成语故事词语

人物心情”的成语:忐忑不安、惊慌失措、闷闷不乐、激动人心、焦急万分、 .表示喜悦的:笑容可掬、微微一笑、开怀大笑、喜出望外、 .表示愤怒的:火冒三丈、怒发冲冠、勃然大怒、怒气冲冲、咬牙切齿 .表示憎恶的:可憎可恶、十分可恶、深恶痛绝、疾恶如仇、恨之入骨 .表示悲哀的:伤心落泪、欲哭无泪、失声痛哭、泣不成声、潸然泪下 .表示忧愁的:无精打采、顾虑重重、忧愁不安、愁眉苦脸、闷闷不乐 .表示激动的:激动不已、激动人心、百感交集、激动万分、感慨万分 .表示舒畅的:舒舒服服、高枕无忧、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心旷神怡 .表示着急的:迫不及待、急急忙忙、急不可待、操之过急、焦急万分 .表示愧疚的:追悔莫及、悔恨交加、于心不安、深感内疚、羞愧难言 .表示失望的:心灰意冷、大失所望、灰心丧气、毫无希望、黯然神伤 .表示害怕的:惊弓之鸟、提心吊胆、惊惶失措、惊恐万状、惶惶不安 描写春天的:春光明媚春回大地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雨如油春花烂漫 夏天的:赤日炎炎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挥汗如雨大汗淋漓鸟语蝉鸣 秋天: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送爽秋菊怒放秋菊傲骨秋色迷人秋色宜人 冬天:天寒地冻北风呼啸滴水成冰寒冬腊月瑞雪纷飞冰天雪地冰封雪盖 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抓耳挠腮挤眉弄眼暗送秋波拳打脚踢辗转反侧东倒西歪瞠目结舌 眉飞色舞一瘸一拐拔腿就跑连蹦带跳一步登天步伐轻盈飞檐走壁 健步如飞大步流星七手八脚蹑手蹑脚手舞足蹈步伐矫健匍匐前进 脚踏实地笨手笨脚手忙脚乱手舞足蹈大快朵颐抓耳挠腮举手投足 奔走如飞上窜下跳目不转睛凝神注视怒目而视左顾右盼东张西望 挤眉弄眼瞻前顾后举目远望极目了望尽收眼底察言观色刮目相看

简短的幼儿成语故事八篇

简短的幼儿成语故事八篇 在教育的道路上一刻都不能松缓,孩子们的潜能是要开发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简短的幼儿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成语一《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成语二《万死不辞》

出处:《三国演义》第八回蝉曰:“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兴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 释义:意思是虽然有一万次死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故事:在东汉末年,朝政的大权落在了董卓的手上。董卓这个人骄横跋扈,出入宫廷敢用皇帝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成语三《安居乐业》 春秋时,有一位着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并反对当时政治革新,他怀念着远古的社会,认为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痛苦。他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小国寡民”社会大概的样子是: 国家小,人民又少。即使有很多的工具,人们也不去用它。不让人民用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 解释: 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游离失所的灾民。哀鸿:哀鸣的大雁. 《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题为《鸿雁》的诗。其中有两句是: “鸿雁于飞,哀呜嗷嗷。” 它的意思是说: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 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 因为这两句诗,后来人们就把不得安居的难民叫作“哀鸿”;形 容受难的人民极多,几乎到处都有,就说是“哀鸿遍野”或“遍地哀鸿”。 原诗中“哀呜嗷嗷”的“嗷嗷”两字,后来还常常用来形容啼饥 叫饿的嘈杂之声,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给点吃的)”。 【安如泰山】 解释: 安稳的像泰山一样。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关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bi)野心很大,对中央政权 心怀怨望,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 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增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

国家的统一。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 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 濞实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 害都能够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 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 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实行阴谋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历称“吴楚 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 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 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 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 就彻底失败了。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 有远见卓知而名声大振。 后来汉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可惜他还没到京城,死 于途中。

儿童睡前成语故事

儿童睡前成语故事 1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旱,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2叶公好龙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仅仅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

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 述给鲁哀公听。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 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 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 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 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 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 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 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释读】 比喻自称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甚至害怕。 3掩耳盗铃 【典故】 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 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 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 家去。不过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 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

8成语故事练习题

8 成语故事 班级姓名学号 一、看拼音,写词语。 Kuākǒu sāi bāng wéi guān fèng lùyǎn zòu ( ) ( ) ( ) ( ) ( ) chuōchuān pèi fúshényùn qiáng bìbìzhēn ( ) ( ) ( ) ( ) ( ) 二、造句。 ……总是…… ……不要……而要……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口()舌惊叹不()乌云()布张牙()爪 点()之笔电闪雷()()不舍名()其实 四、说说下面成语的意思。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五、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一) 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的点睛之笔。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乌云密布——

惊叹不已—— 2、“霎时间”表示时间短暂,请再写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3、游客们为什么会惊叹不已? (二)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有个男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他就()鳃帮,()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俸禄”的意思。 俸禄—— 3、“滥竽充数”中的“滥”指什么?为什么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六、给下面的话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七、按要求写成语。 1、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2、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3、出自神话故事的成语:、、 4、非四字成语:、

历史简短成语故事大全

历史简短成语故事大全 导读:本文历史简短成语故事大全,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

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于是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