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于连

于连

“红”与“黑”的较量,爱与恨的交织

——于连拒绝上诉原因之浅析[摘要]:司汤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成功地创作了一部反映当时复辟社会的黑暗现实,出色地塑造了资产阶级青年于连的形象。于连企图刺杀德·瑞那夫人,被判了死刑。他拒绝了上诉,原因很多,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资产阶级的反抗性、强烈的自尊与荣誉感、感恩之心、悔恨与了解。

[关键词]:反抗性、自尊、感恩、悔恨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曾经在欧洲风靡一时的激情昂扬的浪漫主义有已经成为了过去,两种制度仍在不断斗争,但资本主义胜利的曙光已经显露。在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取代了浪漫主义文学,成为文学的主流。司汤达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司法公报》上一条关于家庭教师杀害女主人的社会新闻为情节基础,进行艺术创作与加工,完成了一部具有浓厚政治色彩与时代色彩的长篇小说,小说名为《红与黑》。

英俊聪明的主人公于连出身于卑微的木匠之家,在市长家当过家庭教师,并与市长夫人发生了暧昧关系,却产生了真正的爱情。后来因事情败露,于连进入神学院学习,并在彼拉神甫的推荐下给德·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他不但得到侯爵的赏识也赢得了侯爵女儿玛蒂尔德的芳心。正当他即将飞黄腾达之时,市长夫人却写信告发于连。于连在愤怒之下用枪射击她,因而被判死刑。玛蒂尔德,富凯等人为救于连多方奔走,并劝于连上诉,可是他拒绝了,最终走向了断头台。

于连本来有机会进行上诉并极有希望胜诉获得释放,可是他拒绝了。这其中存在着许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资产阶级的反抗性

小说以王朝复辟下的法国社会为大背景,复辟的贵族阶级依然飞扬跋扈,故态复萌,如反动贵族首领德拉莫尔侯爵府上天天灯火辉煌,通宵达旦开舞会。他结党营私,策划阴谋,在政治上极为顽固反动。市长德·瑞那对下属和仆人同样颐指气使,趾高气昂。他认为“要保持我们的地位和权威,所有在你家生活的人,只要他不是贵族,他接受了工钱了的,都是你的奴仆。”而于连不单是个体形象,他还代表了整个小资产阶级青年。他一生所怀的希望,所经历的追求、奋斗、失败,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小资产阶级平民少年的命运。他既有反抗性,又有妥协性。反抗性来源于社会的压制与个人向上爬的勃勃野心。他崇拜拿破仑,追念大革命时代,是因为那时像他这样有才干的青年可以有机会平步青云,一展抱负。可是在压制革

命的王政复辟时代,他只是一个“叛逆的平民的悲惨角色”,是一个“跟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因为时刻意识到自己社会地位的低下,于连对上层社会的丑恶观察得很透彻,坏在强烈的愤懑。他是反动阶级的最无情的揭露者和批评者”[1]他对贵族阶级“合法的权威”进行了蔑视,如市长德瑞那,憎恶教会的虚伪卑鄙,如那个为他在受刑时做弥撒的教士,鄙夷资产阶级的“污秽财富”。他对复辟社会进行的反抗是报复性的,绝望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复辟社会的抗议情绪,但缺乏明确的政治理想和目标,远离人民的斗争,因而必然失败。同时个人反抗主义性质决定了反抗者在受到统治阶级抬举时,就转化为向统治阶级的妥协,于连正是如此。

法庭对于连的审判,不单单是一起谋杀案的审判,而是一场“红”与“黑”的较量和对决。小说之所以取名为《红与黑》,其中一个意义就是“红”代表拿破仑时代,“黑”代表封建没落时代。“红”象征着革命,“黑”代表反革命。于连以拒绝上诉作为一种反抗方式,反抗那些贵族阶级。在射伤市长夫人而被捕入狱后,他完全清醒了。他认识到上层贵族社会终究是不可能容纳他这一类即使有幸接受良好教育的小资产阶级平民少年。他很不甘心,企图以自己的生命来反抗上层阶级,但其软弱性注定了他的行为是失败的,个人的力量是十分微弱的,犹如一粒小石子被投入到汹涌的大江之中,丝毫惊不起一丝波澜,只能被淹没其中。

二、强烈的自尊与荣誉感

于连是一位有着强烈自尊和荣誉感的青年,他虽然是木匠之子,但接受过一些教育,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一颗非常敏感的心重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人的内心越是脆弱,其防御机制就越强。”[2]而且,他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极度的自卑者为了维持心理平衡,反倒以近乎高傲的姿态出现,甚至会报复他人。”[3]“我的全部财产就是荣誉啊,我就靠它生活……”[4](P520)无论如何,他坚决要维护自己的自尊。在小说中,作者多次细致描写了他如何维护自尊。刚开始于连在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因为没多余的钱添置衣服,他经常只穿那两套衣服,市长夫人发现了这一点,企图隐瞒丈夫给予他一些金钱上的资助,但被他郑重严肃拒绝了。他认为这是在用金钱来侮辱他,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如有一次,他在咖啡馆碰到一个穿礼服的人看了看他,于连要求解释却立刻遭到了那人肮脏的谩骂,于连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要求和他决斗。于连想:“我真高兴找到了那个车夫!如果我还得忍受我在咖啡馆里受到的侮辱,那有多不幸啊!”在考虑是否要赴马蒂尔德的邀约时,以为是他们想毁了他,嘲弄他,他想的也是如何维护自尊与荣誉感。但后来他觉得如果是真的,“不去就显懦弱”,他的自尊是绝不允许自己做出任何懦弱的行为的。

于连拒绝上诉,一方面是因为他知道如果胜诉,由于这个案子在当地还是挺受关注的,

他以后无法容忍别人对他的指指点点,甚至是辱骂与嘲弄。另一方面,面对内心,他也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的。他曾企图谋杀德·瑞那夫人,这是事实,他认为自己有必要为此承担责任,接受处罚,即使是牺牲生命。他的自尊心无法容忍他做一个懦夫去逃避惩罚,因此如果胜诉,他日后一定会常常鄙视自己,饱受内心的煎熬。与其要慢慢忍受这种煎熬,不如痛痛快快地接受判决,这样也不用在老年时凄凉地死去。还有,如果他上诉不失败,那么外面的人会如何看待他呢?于连会认为他们多数会耻笑他,唾弃他是个贪生怕死,不敢承担责任的人,他不愿意接受这种可能性。同时他蔑视那些审判官员,不愿意让瓦勒诺这种虚伪丑陋的人看他笑话,所以他拒绝上诉。

三、感恩之心

于连的父亲和哥哥们并不喜欢于连,他父亲是个精明的木匠,只想着如何获取最大的利益,他认为于连是个累赘,远没有他的哥哥那么强壮能多干活赚钱。直到于连被判死刑,他父亲一开始是谩骂他,但一听到于连有一笔钱留给他后,脸色立刻变得缓和多了。可见他父亲只是个唯利是图,目光狭隘,冷酷无情的人,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毫无关心之情。

但是德·拉莫尔侯爵就不同了,他给了于连父亲般的关爱,即使他实质上是个老奸巨猾的政治家,他对于连那么好,其实际目的仅仅是为了让于连忠心耿耿地替他办事。侯爵对于连是彬彬有礼的,从不把他当仆人看待,并让他儿子善待于连,还送了一匹好马和一枚珍贵的勋章,使于连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和满足。他打心眼里敬重和眷恋侯爵,死心塌地地为他干好每一件事。一次,侯爵让他参加一次秘密会议,整理好会议记录后送信给国外某要人。他明知这是与国外反动势力勾结,损害的是国家利益,却还是怀着感恩之心完成了侯爵布置的任务。在侯爵面前,于连是可以被驯服的,这也反映了于连作为小资产阶级青年妥协的一面。他私自与侯爵女儿相恋,并使她怀孕了,他内心也很不安,觉得非常愧对侯爵。所以他拒绝上诉的原因之一是他希望以自己的死来报答侯爵,挽回侯爵的面子。

四、悔恨与了解

被女人所爱是于连从小的梦想,这也是由于崇拜拿破仑年少得妻而来。在于连的潜意识里,他不单要征服女人,还要征服她们的领主。他起初占有德·瑞那夫人,只是为了报复她丈夫的傲慢,后来却渐渐在相处过程中被她的端秀善良所吸引,真心实意爱上了她,爱得刻骨铭心。于连的性格是内省型的,内省型性格的人言行一般会受到意志的支配。他在看到告密信后去枪杀她完全是没有经过思考的,当他意识到他在干什么时,他已经朝他开枪了。在入狱后于连才慢慢冷静下来,他回想起了以前的美好时光,才发觉德·瑞那夫人是上层社会里唯一不轻视他的人,“我企图杀死的那个人将是唯一真心为我的死而哭泣的人”。他信任

她,敬爱她,即使知道玛蒂尔德会恼怒,也要把孩子交给德瑞那夫人来抚养。对于他使德瑞那夫人所受的伤害,他感到无比愧疚和悔恨,所以选择以死来表达对她的歉疚。即便德·瑞那夫人亲自来请求他进行上诉,他后来也还是拒绝了,他坚持认为只有死才能弥补他的罪过,并要求她“不能以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玛蒂尔德,是于连生命中又一个重要的女人。她是那么的高贵美丽,傲慢清高,最终却还是屈服于于连的脚下。于连出事被捕后,她没有抛弃他,反而心急如焚,千里迢迢假扮成一个时装店女工来探望于连,并为于连多方奔走抛撒钱财活动关系。这一刻她对于连的爱仍是坚定不移的,“她满口都是她为了救他而打算做出的种种奇特的牺牲。”她甚至抛下自尊,忍受对元帅夫人的嫉妒写信向她请求帮助,也忍受于连对德瑞那夫人还存有的爱。她只是一心希望能把于连救出来,别的什么都不管了。于连明白她所作的一切,也承认,“他的悔恨不仅仅是对着德拉莫尔先生的,也是对着玛蒂尔德的。”[4](P407)她也请求于连进行上诉,被他拒绝了。因为他是非常了解玛蒂尔德的。她是个怪胎,于连起初连正眼都没瞧过他。她崇拜着她的某一位祖先,她一直希望有机会可以像那位祖先一样做出一些具有英雄气概的事。“在玛蒂尔德看来,无论是博尼法斯还是玛格丽特,都是拥有真正的激情和个性的贵族,是值得怀念和敬仰的。”[6]他深知即使胜诉,以后玛蒂尔德也会觉得他是个懦夫,一定会抛弃他。他宁愿现在就死去,起码她还会把他当英雄般祭奠。他对她说,“十五年后,您会把您曾对我怀有的爱情看作是一种可以原谅的疯狂,但终究是一种疯狂……”[4](P411)的确,于连死后,她亲手埋葬了他的头颅,完成了她一直梦想着做的事情。

五、结语

总的来说,在作者的笔下,于连的形象栩栩如生,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于连灵魂深处反抗的一面和妥协的一面,紧密联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年轻聪明的于连是个悲剧人物,他的死使读者沉痛。他拒绝上诉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如有别的学者从心理角度上认为于连是因为具有追求被关爱、被尊重及渴望绝对自由和安全的心理需求等原因,吸引着后人在这方面更加深入的探寻。

【参考文献】:

[1] 刘春芳.浅析于连形象及典型意义. [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年01期

[2]冀慧颖.于连的悲剧人生——《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 [J]. 美与时代(上半月) 2008年02期

[3]黄海宁.从心理学角度论于连坚持不上诉的原因. [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06期

[4] 司汤达.红与黑. [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5]朱维之、赵灃、崔宝衡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三版). [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6]麻玉霞、白艳红.一个被忽略的抗争者——评《红与黑》中玛蒂尔德形象. [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04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