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 C )

A.文艺学 B.文学学 C.诗学 D.文学理论

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独立的分支是在( D )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 A )

A.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B.文学理论史、文学史、文学批评史

C.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史 D.文学理论、文学学、文学批评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 D )

A.亚里士多德 B.黑格尔 C.英伽登 D.艾布拉姆斯

在文学研究中提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四个要素构成的理论家是( D )A.亚里士多德 B.黑格尔 C.英伽登 D.艾布拉姆斯

在中国古代提出“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 B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 C )

A.社会生活的反映 B.精神生产C.人的生活活动 D.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一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 B )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马克思主义解答文学源泉问题用的是( C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C.反映论 D.辩证法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艺术生产论把文学看成是( C )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看成是( C )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艺术交往论把文学看成是( C )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 C )

A.社会生活 B.文学作品 C.人 D.摹仿

文学活动的前提是( B )

A.生活的积累 B.人的生活活动 C.知识的积累 D.作家的出现

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 C )A.发生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形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C.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 D.形成对立关系

马克思说“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这个尺度是指( A )

A.合规律性 B.合目的性 C.深刻性 D.丰富性

马克思说人“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个尺度是指( B )

A.合规律性 B.合目的性 C.深刻性 D.丰富性

从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 A )

A.摹仿论 B.表现论 C.文学本体论 D.读者反应论

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 B )

A.摹仿论 B.表现论 C.文学本体论 D.读者反应论

从作品自身要素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 C )

A.摹仿论 B.表现论 C.文学本体论 D.读者反应论

从作品与读者关系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 D )

A.摹仿论 B.表现论 C.文学本体论 D.读者反应论

在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进而强调作品表现功能的表现论正式出现于( C )A.15世纪 B.16世纪 C.17、18世纪 D.19世纪

创造“文学本体论”这一术语的是英美新批评的( B )

A.英伽登 B.兰瑟姆 C.萨特 D.伽达默尔

西谚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中国古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已触及读者阅读的( B )

A.创造性质 B.再创造性质 C.意识形态性质 D.反映论性质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兴起于( D )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 C )

A.英伽登 B.兰瑟姆 C.姚斯 D.伊瑟尔

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的是( D )

A.英伽登 B.兰瑟姆 C.姚斯 D.伊瑟尔

用哈贝马斯的理论来看,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 B )A.系统结构 B.交往结构 C.读者反应系统 D.创造系统

在文学活动发生问题上提出巫术发生说的是( C )

A.康德 B.席勒 C.弗雷泽 D.格罗塞

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同类相生或同果必有同因”称为( A )A.相似律 B.接触律 C.必然律 D.可然律

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称为( B )

A.相似律 B.接触律 C.必然律 D.可然律

最早在理论上阐述游戏说的是( A )

A.康德 B.席勒 C.黑格尔 D.普列汉诺夫

系统地阐述游戏说,并作为游戏说代表的是( B )

A.康德 B.席勒 C.黑格尔 D.普列汉诺夫

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D )

A.巫术 B.游戏 C.宗教 D.劳动

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的是( B )

A.文学发展与经济的关系 B.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

C.文学发展与情感的关系 D.文学发展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C )

A.总是平衡 B.总是不平衡 C.并不总是平衡 D.基本平衡

经济是支配文学发展的( D )

A.惟一因素 B.一般因素 C.次要因素 D.最终因素

章炳麟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之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其文学的概念是( A )

A.广义的 B.狭义的 C.审美的符号学的

中国最初关于文学的定义所体现的文学含义是( A )

A.广义的 B.狭义的 C.审美的符号学的

《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 A )

A.广义的 B.狭义的 C.审美的 D.符号学的

在西方18世纪之前所使用的“文学”一词的含义基本上是( A )

A.广义的 B.狭义的 C.审美的 D.符号学的

在中国,文学的审美属性被正式确认是在( B )

A.先秦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鲁迅所称的“文学的自觉时代”是指( B )

A.先秦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在西方,狭义的文学从广义的文学中独立出来是在( C )

A.古希腊时期 B.古罗马时期 C.18世纪 D.19世纪

在现代世界,文学的通行含义是( C )

A.广义的 B.狭义的 C.审美的 D.符号学的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的含混主要是指话语意义的( B )

A.单一性 B.多重性 C.明确性 D.完整性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发展中价值观的中心问题是( B )

A.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B.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C.文学的创作原则的问题 D.文学的反映对象问题

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标是( B ) 4

A.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C.为一定政治服务 D.为特定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

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指出了( B )A文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B文学活动的历史继承性

C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D文学活动的人民性

对于古代的文化遗产,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C )

A.全盘继承 B.全盘否定 C.批判地继承 D.无须继承

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的科学文化的根本性方针是( C )

A.为人民服务 B.为社会主义服务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继承文学遗产

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塑物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 A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判断古代文学遗产价值的一条重要的标准是( C )

A.革命性 B.先进性 C.人民性 D.当代性

“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 A )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共产党宣言》C.《剩余价值论》 D.《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文学创造与科学创造比较,其特点是( C )

A.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 B.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

C.力求表达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 D.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它所凭借的“艺术符号”是( B )

A.语言 B.言语 C.线条 D.色彩

与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比较,文学语言强调的是( D )

A.严谨的逻辑 B.严谨的语法结构C.服从说明的需要 D.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

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形成的文学观念是( A )

A.艺术摹仿自然 B.艺术表现情感C.艺术即直觉 D.艺术是情感的形式

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观念是( A )

A.诗言志 B.诗缘情 C.诗者,吟咏情性 D.感物吟志 5

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是( C )

A.《毛诗序》 B.《乐记》C.陆机《文赋》 D.钟嵘《诗品》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的职责,在于( B )

A.描述已经发生的事 B.描述可能发生的事C.叙述个别的事 D.描述体现理念的事认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的是( A )

A.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 B.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

C.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史达尔夫人 D.俄国作家托尔斯泰

认为“艺术乃是象征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的是( B )

A.科林伍徳 B.苏珊·朗格 C.贝尔 D.阿恩海姆

西方古代文学理论认为,文学创造的主体就是( A )

A.艺术的摹仿者 B.艺术的创造者C.艺术生的产者 D.生活的旁观者

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 B )

A.别林斯基 B.立普斯 C.洛克 D.克罗齐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评价的心理特征是( C )

A.逻辑推理 B.感性直观 C.情感体验 D.理性思维

创造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把握的思维特征是( B )

A.逻辑推理 B.感性直观 C.情感体验 D.理性思维

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首先体现在( C )

A.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等

B.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观念移注

C.主体对创作客体的选择

D.客体被创作主体重新塑造

文学创造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文学创作的材料应该是( B )

A.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物质 B.贮存于作家内心的精神现象

C.记录于书本上的知识 D.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作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是( B ) 6

A.素材积累 B.艺术发现 C.创作动机 D.艺术构思

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发生的枢纽是( B )

A.素材积累 B.艺术发现 C.创作动机 D.艺术构思

文学创作活动的内驱力指( C )

A.素材积累 B.艺术发现 C.创作动机 D.艺术构思

创作动机的触发往往表现出一种( C )

A.单一性 B.直接性 C.复杂性

对记忆表象进行重新组合以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称为 A.想象 B.联想 C.幻想由此形象想到彼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为 A.想象 B.联想 C.幻想

接近联想是指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

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 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 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

类似联想是指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

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 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 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

对比联想是指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

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 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 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

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是指 A.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B.省略推理过程而对事物底蕴作出直接把握的心理过程 C.由一个事物形象想到另一个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D.改造和重新组合记忆表象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文学创作中的直觉是指 A.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B.省略推理过程而对事物底蕴作出直接把握的心理过程

D.机械性( A )

D.记忆( B )

D.记忆( A )( B )( C )( A )( B ) 7

C.由一个事物形象想到另一个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D.改造和重新组合记忆表象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艺术构思中的动力因素是指( D )

A.记忆 B.想象 C.联想 D.情感

颜之推说:“为文犹须放荡,但又须随时以嚼勒制之”,强调的是( B )

A.回忆与沉思的关系 B.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C.灵感与直觉的关系 D.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略去具体细节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的构思方式称为( D )

A.夸张 B.变形 C.突出 D.简化

在艺术构思中,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效果的方式称为( C )A.变形 B.漫画 C.陌生化 D.粘合

文学创作中由“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过程属于( C )

A.积累阶段 B.构思阶段

C.物化阶段 D.修改阶段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强调的是( B )A.“形之于手”是“形之于心”的深化

B.“形之于手”与“形之于心”的矛盾

C.“形之于手”与“形之于心”的统一

D.“形之于心”对“形之于手”的制约

曹植写七步诗的情况,是一种( B )

A.推敲 B.即兴 C.雕琢 D.灵感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从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角度说,衡量文学创造成就的首要标准是( C )

A.人民性 B.倾向性 C.真实性 D.功利性

袁于令认为《西游记》是“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指出了文学的真实乃是( B )

A.客观的真实 B.假定的真实 C.历史的真实 D.科学的真实

与生活的真实比较,艺术的真实是一种( C )

A.客观的真实 B.事实的真实 C.假定的真实 D.历史的真实

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概括要达到的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这种统一应该是( B )8

A.为一般而找特殊 B.在特殊中显出一般

C.只要描写了特殊就具有了一般 D.把特殊归纳为一般

西晋的陆机充分肯定文学的情感性,他在《文赋》中说:( C )

A.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B.为情造文

C.诗缘情而绮靡 D.为文造情

恩格斯在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是( B )

A.以热情为元素 B.诗意的裁判

C.唤起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 D.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古往今来一切优秀文学的总主题是( D )

A.认识真理 B.反映生活 C.表现情感 D.人文关怀

文学创造的终极价值追求和永恒主题是( D )

A.认识真理 B.反映生活 C.表现情感 D.人文关怀

与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相比,作家的使命是( C )

A.诠释社会发展规律 B.总结历史发展规律

C.宏扬人文精神 D.发现客观真理

俄国形式主义和新批评派理论上片面性主要表现为( C )

A.重视艺术形式的地位 B.认为形式与内容的地位相等

C.把形式的作用推向极端 D.强调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

在20世纪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理论的是( A )

A.克莱夫·贝尔 B.苏珊·朗格

C.什克洛夫斯基 D.阿恩海姆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描写生活中本来就有的事物,表现作者真切感受的文学类型称( A )

A.现实型文学 B.理想型文学 C.象征型文学 D.古典型文学

下列作品属于理想型文学作品的是( C )

A.《红楼梦》 B.《变形记》 C.《桃花源记》 D.《等待戈多》

下列作品属于现实型文学作品的是( A )

A.《红楼梦》 B.《变形记》 C.《桃花源记》 D.《等待戈多》

下列作品属于象征型文学作品的是( D )

A.《红楼梦》 B.《西游记》 C.《桃花源记》 D.《等待戈多》

在中国古代,现实型文学的源头是( A )

A.《诗经》 B.《离骚》 C.《史记》 D.《左传》

在中国,最早体现理想型文学倾向的是( B )

A.《诗经》 B.《离骚》 C.《史记》 D.《左传》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 C )

A.古希腊时期 B.古罗马时期 C.18世纪末 D.19世纪末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于( D )

A.古希腊时期 B.古罗马时期 C.18世纪末 D.19世纪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 C )

A.18世纪 B.19世纪 C.20世纪 D.21世纪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是( A )

A.高尔基的《母亲》 B.法捷耶夫的《毁灭》

C.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高尔基的《我的大学》

小说类型通行的划分标准是( C )

A.题材 B.主题 C.篇幅 D.语言

戏剧之划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是按照( C )

A.题材处理 B.主题表现 C.戏剧冲突性质 D.戏剧结构

结构最灵活自由的文学体裁是( C )

A.诗歌 B.小说 C.散文 D.戏剧

最长于刻画人物性格的文学体裁是( B )

A.诗歌 B.小说 C.散文 D.戏剧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清代章学诚说:“人心营构之象,亦出于天地自然之象也”,强调文学形象是( A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C.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D.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提出现实主义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命题的是( B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与普通言语比较,文学言语的最大的不同是其( B ) 10

A.外指性 B.内指性 C.形象性 D.音乐性

文学形象“以少总多”、“万取一收”的特点,是指它的( C )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C.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D.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其形象是间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形象是( D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C.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D.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最早使用“意境”一词,并提出诗境之三境的是( C )

A.刘勰 B.钟嵘 C.王昌龄 D.皎然

我国“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是( B )

A.梁启超 B.王国维 C.刘熙载 D.朱自清

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是( A )

A.情景交融 B.虚实相生 C.韵味无穷 D.思与境偕

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是( B )

A.情景交融 B.虚实相生 C.韵味无穷 D.思与境偕

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强调意境的( B )A.情景交融 B.虚实相生 C.韵味无穷 D.思与境偕

按王国维对意境的分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属于( A )

A.有我之境 B.无我之境 C.诗人之境 D.常人之境

按王国维对意境的分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属于( B )

A.有我之境 B.无我之境 C.诗人之境 D.常人之境

意象作为个审美范畴,其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 A )

A.《周易·系辞》 B.《论语》 C.《左传》 D.《史记》

在中国,“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在( B )

A.《论语》 B.《论衡》 C.《史记》 D.《汉书》

据黑格尔的考察,世界一切民族的最古老的艺术几乎都是( A )

A.象征 B.写实 C.神秘 D.浪漫

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 A )

A.哲理性 B.象征纺 C.求解性 D.多义性

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 B )

A.哲理性 B.象征性 C.荒诞性 D.多义性

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 C )

A.哲理性 B.象征型 C.荒诞性 D.多义性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中国古代明清之后发展起来的叙事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A.李贽的小说理论 B.金圣叹的小说理论

C.张竹坡的小说理论 D.毛宗岗的小说理论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对叙事作品进行研究并形成新的理论观念的是A.英美新批评 B.法国结构主义

C.接受美学 D.读者反应批评

在叙事作品中,“事件”是指

A.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B.按事件顺序讲述的故事

C.由所叙述的人物行动及其后果构成的叙述单位

D.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在叙事作品中,情节是指

A.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B.按事件顺序讲述的故事

C.由所叙述的人物行动及其后果构成的叙述单位

D.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在叙事作品中,作为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的是

A.人物 B.环境 C.场面 D.语言

在叙事性作品中,“角色”是指

A.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B.作品中有姓名、身份的人物

C.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D.叙述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叙事作品中的结构是指

A.叙事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动和环境的组合

B.包括了历时性向度和共时性向度的话语系统

C.叙事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性

D.叙事作品中叙述的详略安排

12 B )( B )( C )( A )( A )( C )( C )(

第12/16页

叙事性作品中的“文本时间”是指( B )

A.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B.故事内容在叙述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C.故事内容中虚构事件中的前后关系

D.故事内容本身的时间

叙事作品中的“故事时间”是指( C )

A.故事内容在叙述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B.“叙事时间”

C.故事内容中虚构事件中的前后关系

D.叙述人“讲”故事的时间

在叙事性作品中,决定叙事视角特征的通常是( B )

A.作品中的角色 B.叙述人

C.第一人称 D.第三人称

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认为“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式的叙述是( B )A.故事 B.情节 C.场面 D.时间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 C )

A.格律诗 B.自由诗 C.抒情诗 D.叙事诗

廖燕说:“借彼物理,抒我心胸。……然则物非物也,以我之性情变幻而成也”,强调的是( B )

A.抒情对象的客观制约性 B.抒情主体的心灵自由度

C.抒情主体对抒情对象的反映 D.抒情客体对主体情感的影响

抒情话语与普通话语比较,突出话语的( B )

A.说明功能 B.表现功能 C.指示功能 D.报道功能

18世纪德国思想家莱辛的《拉奥孔》主要说明( C )

A.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的区别 B.声调与情调的联系

C.诗与画的区别 D.情与景的关系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B )

A.象征 B.比喻 C.夸张 D.对比

李白诗“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的修辞手法是( D )

A.比喻 B.象征 C.借代 D.用典

在欧洲文学传统中,“抒情”一词来自希腊文词语( B )

13

第13/16页

A.酒神歌 B.七弦琴 C.山羊之歌 D.十四行诗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关于风格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 B )

A.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B.风格就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C.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

D.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在风格问题上,曹丕提出的观点是( B )

A.言者,心声也;声者,心画也 B.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

C.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D.诗品出于人品

刘勰《文心雕龙》中研究风格问题的是( C )

A.《神思》 B.《风骨》 C.《体性》 D.《知音》

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是( D )

A.精神与伦理的和谐统一 B.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C.言语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D.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

关于风格问题,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提出了( B )

A.“文如其人”的观点 B.“风格即人”的观点

C.“风格即言语形式”的观点 D.“言为心声”的观点

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是( C )

A.精神个性与伦理观念 B.精神个性与伦理道德

C.文体特色与言语组织 D.主体特征与对象选择

中国古代风格类型划分的简分法一般把风格划分为( A )

A.刚与柔 B.虚与实 C.奇与正 D.俗与雅

刘勰所说的“梗概而多气,志深而笔长”概括的是建安文学风格的( A )A.时代特点 B.民族特点 C.地域特点 D.流派特点

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文学欣赏与文学消费的区别在于文学接受( C )

A.具有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二重性 B.纯属精神文化范围的活动

C.是现代生活普遍存在的社会性需要 D.一种购买书籍的行为

14

第14/16页

从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上说,文学接受是一种( B )

A.阅读活动 B.审美活动 C.消费活动 D.教育活动

从文学接受是一种阐释活动来说,其阐释的属性来源于作品的( B )A.认识价值 B.人文关怀 C.客观真理 D.理性内涵

下列孔子所说的文学的功能,可以看作“文学交流”的是( C )

A.诗可以兴 B.诗可以观 C.诗可以群 D.诗可以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中,把文学接受看作认识活动的是( B )

A.诗可以兴 B.诗可以观 C.诗可以群 D.诗可以怨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读者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的情绪状态称为( B )

A.期待视野 B.接受心境 C.召唤结构 D.接受动机

读者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称为( A )A.期待视野 B.接受心境 C.召唤结构 D.接受动机

刘勰说的“操千曲尔后晓声,观千剑尔后识器”,强调了( C )

A.期待视野的影响 B.接受动机的作用

C.欣赏实践的作用 D.接受心境的影响

提出在文学阅读活动中提出“召唤结构”理论的是( B )

A.姚斯 B.伊瑟尔 C.伽达默尔 D.英伽登

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是( C )

A.虚静 B.期待 C.共鸣 D.回味

最早提出文学欣赏中的“净化”作用的是( B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贺拉斯 D.布瓦洛

孔子在齐闻《韶》,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赞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是一种欣赏的(C )

A.期待 B.心境 C.延留 D.共鸣

第十六章文学批评

15

第15/16页

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 A )

A.文学作品 B.文学思潮 C.文学运动 D.文学创造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也称为( B )

A.社会历史的批评 B.美学的历史的批评

C.伦理道德的批评 D.历史主义的批评

文学批评中的“语言学批评”兴起于( B )

A.19世纪 B.20世纪

中国古代儒家文学批评基本上属于一种

A.社会历史批评

C.审美批评

16 C.21世纪 B.伦理道德批评 D.文化批评 D.古希腊( B )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基本概念 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与加工,是文学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具有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和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两个特征。 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色等具体形象极其构成的整体形象,可分为一般文学形象和理想艺术形象两个层面。具有主观与 客观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 统一四个方面的特征。 单个形象:指文学的艺术世界中相对独立的文学形象。比如林黛玉。 整体形象:指文学作品中由若干单个形象共同组成的文学形象整体。如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虚象:通过实象联想出来的形象。 实象:文学作品里具体可感的形象。 情境:一般指叙事作品或戏剧中的事件、场景、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极其总和。 氛围:一般指由情境形成的特殊气氛和情调。 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四个特征。寓言式象征:指通过一则故事象征或暗示出某种哲理和观念。 符号式象征: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形象或单个形象。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和其发生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境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的特征。 典型:是文学形象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意蕴: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文学作品意蕴可分为:审美情韵层、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 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具有强烈的情感、跳跃性的言语结构、富有音乐美的凝练的语言三个特征。 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以审美的方式自由地抒发人生感受的文学体裁。具有

四川大学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它运用语言媒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性的审美反映。 理论的任务:①从现象中概况出普遍性问题→解释现象;②实现价值构建。 艾泽拉姆斯的四个视点理论: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家、文学与作品、文学与读者 : 再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人类对于外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2、发展:①古希腊罗马时期:摹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②文艺复兴时期:镜子说(达芬奇);③19世纪:再现论(别林斯基);④20世纪:反映论(毛泽东)。 , 表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主体内在性的一种表现。*主体内在性:包括思想、心灵、情感、想象、灵感、趣味、人格等非常复杂而具有个体性的东西,既具有有条理的理性思想,更具有朦胧的无意识的因素。 2、表现论的优点与缺点:A优点:一是把握到了文艺的主体性、自由性、创造性、虚构性特征。二是把握到了文学的情感性特征。三是能够认识文学的个体性,文学是主观的表现,不同的文学作品是不同人的心灵的外化。B缺陷:它忽视了文学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忽视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而且,它是一种基于主体性哲学视野下的一种文学本质的认识。它容易走向极端,把表现束缚在个人狭隘的主观空间,成为一种狭隘的情感的宣泄,倘若如此,这样的文学就不再是感人的文学,也不是美的文学。 文本性理论 ` 1、文学文本:指语言形态的实体。 2、形式客体论:它是在对抗文学是社会反映观念基础上出现的,主要以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 3、意向客体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文学在作者创作、读者阅读、欣赏、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意向性的存在,是一种意向性客体。<意向性客体论避免了形式主义文学本质观的片面性和及极端性,认识到文学的本质是一种互动的意向性过程,而并非静态的纯客体的形式。它强调了读者意识,为接受美学的文学本质观念奠定了基础。> 读者反应说 * 1、读者:文学作品创作的参与者和消费者。 2、特点:①强调读者参与意义生产过程;②极大地抬高了读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注读者心理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性。 3、评价: 从读者视点来思考文学的本质,强调了文学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关系,读者及其阅读是成为文学的一个决定性维度。这种看法改变了以往单纯从作者、世界或作品视点去看文学本质的局限性,打开了文学本质探讨的新维度。但过分强调读者的地位,容易陷入对文学界定的主观主义或相对主义的泥潭中,以至于丧失文学的特殊性。

文学理论简答题与论述题

文学理论简答题与论述题五、简答题 1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文学理论的任务是什么? 3文学理论有哪些基本形态?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哪些? 5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的依据是什么? 6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7有关文学发生的学说有哪些? 8为什么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它学说有更大合理性? 9什么是文学发展中的“不平衡”原理? 10文学概念有哪三种涵义? 11怎么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 12怎么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13什么是话语? 14什么是文学的双重性质? 15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什么含义? 16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具有什么性质?

17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的发展有哪些带规律性的经验? 18“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的? 19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20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21文学历史上关于文学创造的主、客体有哪些解释? 22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具有什么特点? 23怎么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24文学创造材料的特征和来源是什么? 25文学创造的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26文学创造的构思方式有哪些? 27什么是灵感和直觉? 28什么是突出与简化? 29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有什么区别? 30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有什么区别? 31怎样解释艺术概括的规律? 32什么是形式创造?文学创造中,形式创造要遵循哪些原则?33文学作品有哪些类型各有哪些特征? 34有关文学作品体裁的分类有哪些?

35历史上关于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的划分有哪些?36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有哪些? 37典型任务与典型环境关系是怎样? 38怎么理解文学意境的特征? 39王国维是怎样对文学意境进行分类的? 40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1审美意象是怎样分类的? 42现代叙事学对传统叙事理论有哪些发展? 43如何理解文学叙事的特征? 44怎样理解虚实的意识形态本质? 45情节与故事有什么区别? 46什么是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47时长关系的变化有哪四种运动形式? 48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有什么区别? 49叙事与抒情有什么区别 50抒情性作品由什么构成的? 51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有什么区别? 52风格的本质有哪些看法?

文学理论1

文学理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文艺学: (1)隶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也被称为文学学,名称来源于前苏联。 (3)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名称来源源于西方。 2.文艺学的分支 文艺学:a.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 b.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 c.文学史 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属于研究一般的、共时性的研究范围。 一般:是指它研究的是关于文学的普遍规律性问题,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而不是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具体文学现象的批评和具体作家的批评; 共时:是指从横向的角度,对文学的构成要素、创作过程、作品的题材和体裁、文学风格、文学的批评和鉴赏等问题进行讨论,而不是对上述诸问题进行历史的梳理和评述。 3.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的关系 文学理论: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规律,并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的学科。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以及文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历史的和美学的评判,它与文学现状联系得更紧密些。 文学史:研究以往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自身继承、革新的内在联系。 对文学活动具有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 三者关系:文学理论以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为基础,从中吸收养分促使自己理论体系的形成,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以文学理论为根基,作为自己的理论指导。 4.文学理论在语言文学系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 ↑语言艺术古代汉语 语言文学系→文学: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古、现、当)外国文学(欧美、俄苏、东方) ↓文学创作 写作:写作学——文学写作 应用写作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和语言学有密切关系 5.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文学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文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对象:文学作品 6.文学理论的任务 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教程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十章 基本概念 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3.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4.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思考问题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答:文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文学言语还具有内指性。而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而文学言语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普通言语侧重运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更注重表现功能,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2.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是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有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4.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5.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的不同之处:一般意象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的,而审美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的。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第十一章 基本概念 1.叙事学: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2.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3.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

文学理论知识点

文学理论知识点 一.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 1.现实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事实的文学形态。 2.理想型: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管理想的文学形态。 3.象征型: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二.文学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 1.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 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2.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三.文学作品的文本层面:言语层、形象层、意蕴层 1.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 统。特征:内指性、心里蕴含性、阻据性 2.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 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特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意蕴层: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 深层次。 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四.文学典型 1.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 魅力的性格。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举例说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 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

2)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作用。这种现象在无产阶级英 雄典型那里表现得尤为充分,如《红岩》。 五.意境、意象、审美 1.意境定义: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 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3.意象定义: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 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4.审美定义: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 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六.叙事 1.定义: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3.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七.结构 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 事件之间关系关联性多种行动之间关联 八.行动:行动序列→只指一种行动 行动序列的形成:首尾相接、中间包含、左右并连 九.文本时间:是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十.抒情性作品 1.定义: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

文学理论(1)

名词解释 1、创作冲动:主要是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躁动。 2、艺术变形:作家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的形式表现出来。 3、艺术直觉: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在瞬间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4、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具体到文学创作,艺术情感是指作家通过塑造艺术形象而呈现出来的情感体验。 5、艺术想象: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6、艺术理解: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 7、文学语言:是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系统。 8、单个形象:指艺术世界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形象。 9、整体形象:指由单个形象构成的艺术整体,即艺术世界。 10、实象:有的形象是通过具体的描写较为直接地呈现的,可以称为实象。 11、虚象:有的形象是通过间接描写或由实象引起的联想形成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较虚的部分,统称虚象。 12、情境:一般指叙事作品或戏剧中发生的事件、场景、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总和。有时,作品中某一局部的场面或插曲产生的情景,亦可称为情境,其实它只是局部情境。氛围一般是指由情境形成的特殊气氛或情调。 13、寓言式象征:是指通过一则故事象征或暗示出某种哲理和观念。具有情节性。 14、文学典型:指叙事文学作品中达到艺术理想境界的人物形象,它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魅力人物性格。 15、意蕴:是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 16、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理论课后资料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这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文学理论作为研究文学普遍规律的学科,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 文学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广延性极强的事物,决定了其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也使得文学理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信息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等是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常常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本质、特征、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文学理论的任务在于揭示文学作为审美文化现象的本质:既要对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化现象的特质做出说明文学理论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因此,其自身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3艺术生产论: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马克思的艺术生产具有多重含义 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比较,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的结果,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第二种意义是指艺术生产是实际的的艺术创作过程。 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的生产是资本的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这种意义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剩余价值理论”中经常提到的。 我们应该从第一种和第三种意义来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因为这种理论强调了文学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发展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我们必须归根到底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的真正理解和最终解释,这样就给我们揭示文学发展寻找到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 4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它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中国的文学艺术学者也在20世纪80年代的初、中期,从反思“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口号的失误寻求从审美的视角来探讨文学的性质,同样也得出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式”或“审美反应”的结论,在这方面,蒋孔阳、李泽厚、钱中文、王元骧、王向峰、胡经之等学者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补充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特殊意识形态形式的思想,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文学理论

一、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二、文学理论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研究文学活动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规律。2,文学活动本质论,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的特殊本质。3,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三、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四、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三章 一、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文学活动既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类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二、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四要素:1,世界(模仿论: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说柏拉图“影子”说亚里士多德,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 再现论:魔幻现实主义 2,作品 3,读者(姚斯:“接受美学”,伊瑟尔:“隐含的读者”、“空白”“召唤结构”)4,作家 三、文学活动的发生: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四、为什么把劳动作为文学活动的起点: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五、文学活动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变化、时代变化、非人力(黑格尔:世界本原的理念)、自然界的运行(弗莱:“循环”)他把文学史上的作品按照类型按照时代划分为四类:喜剧、传奇、悲剧、讽刺文学。文学发生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 六、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有两种体现:1,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较低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七、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但并不是直接作用。 第四章 一、文学的含义: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学过程。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二、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第一,文学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例如“圣洁的妻”与“热烈的情妇”别含深意;第二,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例如《红玫瑰与白玫瑰》构建了一个男子与两个女子的关系状况,同时表达了男子对这两个女子(妻子和情人)的感情;第三,文学传达一个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第四,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例如用“床前明月光”形容白玫瑰和用“心口上

文学理论入门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入门》总结 第一章理论是什么? 要称得上是一种理论,它必须是一种不显而易见的解释. 它鼓励你怀疑那些被认为是自然的,是先天给定的事物。 一个理论必须不仅仅是一种推测:它不能一望即知;在诸多因素中,它涉及一种系统的错综关系;而且要证实或推翻它都不是件容易事. 1. 理论是跨学科的 -- 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2.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 -- 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些什么。 3.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 -- 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4. 理论具有自反性 -- 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h 理论的主要效果是批驳“常识”,即对于意义、作品、文学、经验的常识. 第二章文学是什么?它有关系吗? “文学是什么”不重要,对“文学性”的理解才是关键. 文学是一种可以引发某种关注的言语行为,或者叫文本的活动.它与其它种类的言语行为不同。大多数情况下是那种可以把一些文字定义为文学的语境使读者把这些文字看作文学的. 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理解成为某种属性或者某种特点的语言.我们也可以把文学看作程式的创造,或者某种关注的结果.哪一种视角也无法成功地把另一种全部包含进去.所以必须在二者之间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位置. 不同理论下文学的本质: 1.文学是语言的“突出”.(语言形式) 文学是一种把语言本身置于“突出地位”的语言. 2.文学是语言的综合.(语言结构) 文学是把文本中各种要素和成分都组合在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的语言. 3.文学是虚构.(表现对象) 文学的虚构性使其语言区别于其他语境中的语言,并且使作品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成为一个留待解读的问题。 4.文学是美学对象.(表达方式) 5.文学是互文性的或者叫自反性的建构.(表达内容) 作品是由其他作品塑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先前的作品使它们的存在成为可能,它们重复先前的作品,对它们进行质疑或改造。 文学的功能: ?文学由于其虚构产生了一种普遍性,提供普遍性和面对能够读懂这种语言的人,二者合一便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民族性的作用。

文学理论资料之五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含混(ambiguity) 又译“晦涩”、“歧义”、“复义”。与“明晰”相反,通常指作品中的一种弊病,“也就是,当需要精确、明白无误的意思时,却用了含糊的或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然而,自威廉.燕卜荪发表了《含混七型》以来,这一术语在文学批评中广泛地用于表示一种诗歌技巧:使用一个单词或表现方法,表示两种或更多的不同意思、两种或更多大不相同的态度或者感情”。(.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汇编》)燕卜荪自己在该书中下的定义为:“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致,只要它使用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就同含混有关;“基本的情况是:一个词或一个语法结构同时有多方面的作用。”他按照“逻辑和语法混乱的程度”罗列了含混的七种类型,“使含混程度一层层提高”。第一型:“说一物与另一物相似,但它们却有几种不同的性质都相似。”例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有一诗句:“荒废的唱诗坛不再有百鸟歌唱。”鸟歌唱的树林被比作教堂中的唱诗坛是因为有诸多相似的性质,“由于不知道究竟应该突出哪一种因素,因此就有一种含混之感”。第二型:上下文引起数义并存,包括词义本身的多义和语法结构不严密引起的多义。如艾略特的诗句:“魏伯特老是想着死,看到皮肤下面的骷髅;地下没有呼吸的生物,带着无唇的笑,仰身向后。”第二句使用的分号作用不明,若相当于句号,第三句中的“生物”就是主语;若相当于逗号,“生物”就与前一句中的“骷髅”并列为宾语。“这微小的怀疑使这首诗的主旨——超越知觉的知觉——变得更加怪异。”第三型:“两个意思,于上下文都说得通,存在于一词之中。”双关是最明显的例子。第四型:“一个陈述语的两个或更多的意义相互不一致,但能结合起来反映作者一个思想综合状态。”第五型:“作者一边写一边才发现他自己的真意所在。”第六型:“陈述语字面意义累赘而且矛盾,迫使读者找出多种解释,而这多种解释也相互冲突。”第七型:“一个词的两种意义、一个含混语的两种价值,正是上下文所规定的恰好相反的意义。”关于含混的诸多类型,罗吉.福勒把它们扼要地概括为:同音异义、一词多义、纯粹由于句法上的原因引起的

文学理论 论述题 第二编

文学理论论述题 第二编文学活动 1、对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的各自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答:1、作品与世界;2、作品与作者;3、作品与形式; 4、作品与读者。 2、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答:1、经济是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2、政治、道德、宗教、民族文化风俗和审美传统在发展民族文学中也起作用;3、“合力”中进行。 3、如何理解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答:1、从实质意义上来理解,对现实的反映的产物;2、从反映的内在机制上来理解,文学作为反映是受动反映与能动反映的统一。 4、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5、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答: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和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两层含义: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2、在更深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6、如果说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那么,怎样理解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答:1、文学的审美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是不同的;2、又是统一的。一般层次上,作为意识形态,文学既是一般意识形态,也是审美意识形态;在特殊层次上,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活动,也是具有审美性的意识形态活动。 7、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 答: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广义的文化含义,狭义的审美含义。 文学属性两种代表性的观点:1、审美意识形态属性;2、话语蕴藉属性。 8、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雅与俗的问题?答: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俗——雅——俗——雅,这是一个双向循环的发展过程,是人类文学艺术活动发展中的一条重要规律。9、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有什么意义? 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毫无疑问,它的根必须扎在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上。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是提高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10、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答:即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1、民族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征和民族传统,并以民族语言为表现形式的文学。世界文学是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由世界各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共同构成的一种世界性文学的总称。具有时代性和全人类性;2、民族文学需要走向世界,这是文学发展的总趋势;3、世界文学的形成不是要取消民族文学。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 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韩愈,柳宗元 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文概)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 【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文学理论的任务】 ①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②文学创作论:作家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 ③作品构成论: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④文学接受论: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 ①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②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有机组成部分——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美学——人类文学理论史的革命性转换; 理性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 ①对象化论;②艺术生产论; ③特殊的意识形态论;④能动的反映论; ⑤文学起源论;⑥现实主义的创作论; ⑦文学历史发展论;⑧文学批评论。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 ①理论方式——理论性、认识性的精神活动; ②宗教方式——宗教性、幻象性的精神活动; ③实践—精神方式——伦理性、意志性的精神活动; ④艺术方式——审美性,情感性的精神活动。 【审美的文学观念(狭义文学)】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 【惯例的文学观念(折中义文学)】介乎前二者之间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 【文学的含义】显现在生活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从事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文本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形象】这里指审美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特有的存在方式,与人们认识活动中感性形象不同,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特征。 【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材料】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所获取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大纲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

《文学理论教程》习题集(1)

百度文库专用 百度文库专用 《文学理论教程》习题集 一、解释术语: 1、文艺学; 2、狭义文学; 3、文学话语; 4、惯例的文学观念; 5、话语蕴藉; 6、文学; 7、精神生产; 8、文学创造; 9、文学创造的客体;10、文学创造的主体; 11、文学创造材料;12、艺术发现;13、创作动机;14、艺术构思;15、形象思维; 16、灵感;17、知觉;18、综合过程;19、突出与简化;20、变形;21、陌生化; 22、即兴与推敲;23、艺术真实;24、艺术概括;25、情感把握;26、形式创造; 27、艺术形式;28、“有意味的形式”;29、文学活动;30、审美。 二、填空练习: 1、文艺学的五个分支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 3、文学活动过程是一个从艺术生产到艺术价值生成再到艺术消费的过程。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象化论、艺术生产论、特殊的意识形态论、文学起源论、现实主义的创作论、文学历史发展论、文学批评论。 5、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性质的理解体现在:“对象化”论强调的是它的创造性,“意识形态”论强调的是它的依存性,“艺术生产”论强调的是它的独创性。 6、马克思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7、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是:理论方式、宗教方式、实践—精神方式、艺术方式。 8、文论史上的几种文学起源说有:巫术说、宗教说、游戏说、摹仿说等。 9、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括如下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10、文学话语的社会性表现在,它具有意识形态性、民族性、人民性和阶级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