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41脂环烃类化合物

41脂环烃类化合物

41脂环烃类化合物
41脂环烃类化合物

GBZ/T 160.41-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脂环烃类化合物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脂环烃类化合物浓度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脂环烃类化合物浓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3 环己烷、甲基环己烷和松节油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3.1 原理

空气中的环己烷、甲基环己烷和松节油用活性碳管采集,二硫化碳解吸后进样,经色谱柱分离,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3.2 仪器

3.2.1 活性碳管,溶剂解吸型,100mg/50mg 活性炭。

3.2.2 空气采样器,流量0~500ml/min。

3.2.3 溶剂解吸瓶,5ml。

3.2.4 微量注射器,10 l。

3.2.5 气相色谱仪,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仪器操作条件

色谱柱:3m×4mm,FFAP:Chromosorb WAW = 10:100;

柱温:60℃;

汽化室温度:140℃;

检测室温度:180℃;

载气流量:40ml/min。

3.3 试剂

3.3.1 FFAP,色谱固定液。

3.3.2 Chromosorb WAW 担体,60~80目。

3.3.3 二硫化碳,色谱鉴定无干扰杂峰。

3.3.4 标准溶液:于10ml 容量瓶中,加入约5ml 二硫化碳,准确称量后,加入3 滴环己烷、甲基环己烷或松节油(色谱纯),再准确称量,加二硫化碳至刻度。由两次称量之差计算溶液中环己烷、甲基环己烷或松节油的浓度,此溶液为标准贮备液。临用前,用二硫化碳稀释成1.0mg/ml 环己烷、甲基环己烷或松节油标准溶液。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3.4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3.4.1 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碳管两端,以100ml/min 流量采集15min 空气样品。

3.4.2 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碳管两端,以50ml/min 流量采集2~8h 空气样品。

3.4.3 个体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碳管两端,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尽量接近呼吸带,以50ml/min 流量采集2~8h 空气样品。

采样后,立即封闭活性碳管两端,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样品在室温下可保存8d,冰箱内可保存更长时间。

3.5 分析步骤

3.5.1 对照试验:将活性碳管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作为样品的空白对照。

3.5.2 样品处理:将采过样的前后段活性碳分别倒入溶剂解吸瓶中,各加入1.0ml 二硫化碳,封闭后,解吸30min。摇匀,解吸液供测定。若浓度超过测定范围,可用二硫化碳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

3.5.3 标准曲线的绘制:用二硫化碳稀释标准溶液成0、100、300、500μg/ml 环己烷、甲基环己烷或松节油标准系列。参照仪器操作条件,将气相色谱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分别进样1.0ml,测定各标准系列。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 次。以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均值对环己烷、甲基环己烷或松节油浓度(μg/ml)绘制标准曲线。

3.5.4 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和空白对照解吸液,测得的样品峰高或峰面积值减去空白对照的峰高或峰面积值后,由标准曲线得环己烷、甲基环己烷或松节油浓度(μg/ml)。3.6 计算

3.6.1 按式(1)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293 P

V o = V ×—————×————— (1)

273 + t 101.3

式中:V o —标准采样体积,L;

V —采样体积,L;

t —采样点的气温,℃;

P —采样点的大气压,kPa。

3.6.2按式(2)计算空气中环己烷、甲基环己烷或松节油的浓度:

c v

C = ――――― (2)

Vo D

式中:C —空气中环己烷、甲基环己烷或松节油的浓度,mg/ m3;

c —测得解吸液中环己烷、甲基环己烷或松节油的浓度,μg /ml;

v -解吸液的总体积,ml;

Vo —标准采样体积,L;

D -解吸效率。

3.6.3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按GBZ 159规定计算。

3.7 说明

3.7.1 本法的检出限: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为8μg/ml,松节油为7μg/ml;最低检出浓度: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为5.3mg/ m3,松节油为

4.7 mg/ m3(以采集1.5L空气样品计)。测定范围: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为8~500 μg/ml,松节油为7~500 μg/ml;相对标准偏差: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为1.8%~3.5%,松节油为2.5%~3.1%。

3.7.2 100mg活性碳的穿透容量: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为10.8mg,松节油为11mg 以上。平均解吸效率: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为89%,松节油为100.4%。每批活性碳管必须测定其解吸效率。

3.7.3 本法可以采用相应的毛细管色谱柱。

4 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的热解吸-气相色谱法

4.1 原理

空气中的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用活性碳管采集,热解吸后进样,经色谱柱分离,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4.2 仪器

4.2.1 活性碳管,热解吸型,内装100mg 活性碳。

4.2.2 空气采样器,流量0~500ml/min。

4.2.3 热解吸器。

4.2.4 注射器,100ml,1ml。

4.2.5 气相色谱仪,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仪器操作条件

色谱柱:3m×4mm,FFAP:Chromosorb WAW DMCS = 10:100;

柱温:60℃;

汽化室温度:140℃;

检测室温度:180℃;

载气流量:40ml/min。

4.3 试剂

4.3.1 FFAP,色谱固定液。

4.3.2 Chromosorb WAW 色谱担体,60~80 目。

4.3.3 标准气:用微量注射器准确吸取一定量的环己烷或甲基环己烷(色谱纯,在20℃,1μl 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分别为0.7785mg和0.7694mg),注入100ml 注射器中,用清洁空气稀释至100ml;再稀释成2μg/ml 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标准气。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气配制。

4.4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4.4.1 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碳管两端,以100ml/min 流量采集15min 空气样品。

4.4.2 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碳管两端,以50ml/min 流量采集2~8h 空气样品。

4.4.3 个体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碳管两端,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尽量接近呼吸带,以50ml /min 流量采集2~8h 空气样品。

采样后,立即封闭活性碳管两端,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样品在室温下可保存8d,冰箱内可保存更长时间。

4.5 分析步骤

4.5.1 对照试验:将活性碳管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作为样品的空白对照。

4.5.2样品处理:将采过样的活性碳管放入热解吸器中,将进气口一端与100ml 注射器相连,另一端与载气(氮气)相连,以50ml/min 流量于250℃下解吸至100ml。解吸气供测定。若浓度超过测定范围,用清洁空气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

4.5.3 标准曲线的绘制:用清洁空气稀释标准气成0.0、0.040、0.080、0.15和0.30μg/ml 标准系列。参照仪器操作条件,将气相色谱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分别进样1.0ml,测定各标准系列。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 次。以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均值对相应的环己烷或甲基环己烷浓度(μg/ml)绘制标准曲线。

4.5.4 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和空白对照解吸气;测得的样品峰高或峰面积值减去空白对照峰高或峰面积值后,由标准曲线得环己烷或甲基环己烷的浓度(μg/ml)。

4.6 计算

4.6.1 按式(1)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4.6.2 按式(3)计算空气中环己烷或甲基环己烷的浓度:

c

C = ――――×100 (3)

Vo D

式中:C —空气中环己烷或甲基环己烷的浓度,mg/m3;

c —测得解吸气中环己烷或基环己烷的浓度,μg /ml;

100 -解吸气的总体积,ml;

Vo—标准采样体积,L;

D —解吸效率。

4.6.3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按GBZ 159规定计算。

4.7 说明

4.7.1 本法的检出限为0.04 g/ml,最低检出浓度为2.7mg/m3(以采集1.5L空气样品计)。测定范围为2.7~230mg/m3,相对标准偏差为4.4%~8.4%。

4.7.2 100mg活性碳穿透容量10.8mg;平均解吸效率为94.9%。每批活性碳管必须测定其解吸效率。

4.7.3 本法可有效分离苯、甲苯、正己烷、正庚烷等。

4.7.4 本法可以采用相应的毛细管色谱柱。

金属酞菁

金属酞菁 金属酞菁配合物是一类独特的二维p-π共轭大环体系物质,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过去几十年的研究表明:酞菁由于其比较特殊的结构特点,显示出良好的二阶和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3,4],以酞菁为母体的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开发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目前,酞菁环内已经和70 多种金属或非金属结合而得到不同中心原子的酞菁配合物[5],而且,在酞菁的苯环上也能方便地引入多种取代基,从而通过对内部中心原子和外围取代基的化学修饰,可以得到不同光学性能的新材料。 紫外-可见光谱由于金属酞菁配合物在多种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很差,研究选择浓硫酸来溶解它们。通过表3 可以知道,所有合成的金属酞菁配合物300~900 nm 的紫外-可见区内都有两个较强的吸收溶剂不仅会影响酞菁的π-π* 跃迁能级,还会影响到金属离子内层电子的跃迁能级。溶剂不仅会影响酞菁的π-π* 跃迁能级,还会影响到金属离子内层电子的跃迁能级。研究表明:过渡金属离子影响酞菁的π-共轭时涉及一些电荷转移机理。其中包括金属离子-配体(d-π) 电荷转移机理、配体-金属离子(π-d)电荷转移机理和金属-金属(d-d)电荷转移机理。这些电荷转移机理将在HOMO-LUMO 之间产生新的能级差,从而改变酞菁的光电性能[15,16]。铁,钴,镍,铜作为过渡金属元素,也存在上述电荷转移机理,由于本研究用溶液法测量,所以可以不考虑d-d 电荷转移机理。但是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金属离子的d 电子也相应增加。在电荷转移过程中,原子序数大的金属离子与酞菁环之间的d-π电子共轭水平也要比原子序数低的金属离子的共轭水平高一些。所以随着金属的原子序数的增加,酞菁环的紫外吸收也会发生红移。金属离子与酞菁环平面的扭曲程度、即非共面程度越高,越有利于酞菁环上电子云的流动,从而更容易使电子发生跃迁。 d 轨道的电子与酞菁环上的大π共轭电子之间的再共轭。所以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过渡金属离子的d 电子也会增加,从而加强了整个金属酞菁体系的电子共轭程度、提高了其非d 轨道的电子与酞菁环上的大π共轭电子之间的再共轭。所以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过渡金属离子的d 电子也会增加,从而加强了整个金属酞菁体系的电子共轭程度、提高了其非线性光学系数。而主族元素铝为中心的酞菁配合物的非线性光学系数的大小则处于这四个过渡金属为中心的酞菁配合物的中间,即大于酞菁亚铁(II)和酞菁钴(II)的三阶非线性系数而小于酞菁镍(II)和酞菁铜(II) 的系数。这是因为分子构型呈金字塔锥型的酞菁铝的酞菁环平面受Al3+离子的影响发生扭曲、非共面程度比较高,这种构型有利于酞菁环上电子云的流动,所以酞菁铝同过渡金属铁、钴等d 电子较少的金属离子为中心的金属酞菁配合物相比时,扭曲的平面对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的促进作用大于 d 电子与酞菁环共轭造成的对非线性光学系数的提高效果;当与d 电子数目较多的镍、铜为中心离子的金属酞菁配合物比较时,扭曲平面的作用就小于再共轭的效果。

香豆素和木脂素

第六章 香豆素和木脂素 第一节 香豆素 香豆素(coumarins) 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式邻羟基桂皮酸脱水而形成的内酯, 是一类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天然化合物。因早期从植物Coumarouna odorata 的种子(香豆)中得到,具有新刈干草香气而得名。 COOH OH H H 顺式邻羟基桂皮酸 O O 苯骈a -吡喃酮 图6-2 目前,已经发现的天然香豆素类化合物1200多个,是天然药物成分的一个重要类群。 香豆素类广泛分布在高等植物中,极少数来自微生物(如黄曲霉素、假密环菌等)及动物。 富含香豆素的植物有伞形科、芸香科、菊科、木犀科等。中药白芷、前胡、蛇床子、茵陈、补骨脂、秦皮等都含有香豆素类成分。植物体内,香豆素类成分可分布于花、叶、茎、皮、果(种子)、根等各部位,通常以幼嫩的叶芽中含量较高。 香豆素类成分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是一类重要的中药活性成分。如,秦皮中七叶内酯和七叶苷是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主要成分;茵陈中滨蒿内酯、假密环菌中亮菌甲素具有解痉、利胆作用;蛇床子中蛇床子素可用于杀虫止痒;补骨脂中呋喃香豆素类具有光敏活性,用于治疗白斑病;前胡中的香豆素具有血管扩张作用;某些双香豆素具有抗维生素K 样作用,可作为抗凝血药物; 胡桐(Calophyllum lanigerum )中香豆素(+)calanolide A 是强大的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目前正作为抗艾滋病药物进行研制。 一、香豆素的结构与分类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为苯骈α-吡喃酮的结构,大多香豆素类成分只在苯环一侧有取代,也有部分香豆素在α-吡喃酮环上有取代。常见的有-OH ,-OCH 3,异戊烯氧基及其衍生物等。在α-吡喃酮环一侧,3,4位均可能有取代,常见的取代基是小分子烷基、苯基、羟基、甲氧基等。 香豆素类成分的结构分类,主要依据在α-吡喃酮环上有无取代,7-位羟基是否和6,8位取代异戊烯基缩合形成呋喃环、吡喃环来进行,通常将香豆素类化合物分为简单香豆素、呋喃香豆素、吡喃香豆素、其他香豆素四类。 (一)简单香豆素类(simple coumarins) 简单香豆素是只在苯环一侧有取代,但7-位羟基未与6或8位取代基形成呋喃环或吡喃环的香豆素类。 表6-1 常见简单香豆素化合物

金属酞菁的合成及表征

金属酞菁的合成及表征 摘要:本实验是以苯酐-尿素法合成酞菁钴,以邻苯二甲酸酐、无水CoCl2、尿素为原料,以(NH4)2MoO4为催化剂,采用金属模版法合成酞菁钴,用浓硫酸再沉淀法提纯产物,纯产物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进行表征。 关键词:苯酐-尿素;酞菁钴;合成;光谱测定 1 引言 酞菁类化合物是四氮大环配体的重要种类,酞菁是一个大环化合物,环内有一个空穴,可以容纳铁、钴、铜等金属元素,并结合生成金属配合物。金属原子取代了位于该平面分子中心的两个氢原子。由于与金属元素生成配位化合物,所以在金属酞菁分子中只有16个π电子,又由于分子的共轭作用,与金属原子相连的共价键和配位键在本质上是等同的。故酞菁类化合物具有高度共轭π体系。它能与金属离子形成金属酞菁配合物,其分子结构式如图。这类配合物具有半导体、光电导、光化学反应活性、荧光、光记忆等特性。金属酞菁是近年来广泛研究的经典金属类大环配合物中的一类,其基本结构和天然金属卟啉相似,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因此金属酞菁在光电转换、催化活性小分子、信息存储、生物模拟及工业染料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金属酞菁的合成方法主要是模版法,即通过简单配体单元与中心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然后再结合成金属大环配合物,金属离子起模版作用。 金属酞菁的分子结构

合成反应途径如下(以邻苯二甲酸酐为原料): 2 实验内容与步骤 2.1仪器与试剂 仪器:台秤、研钵、三颈瓶(250ml)、空气冷凝管、圆底烧瓶(100mL)、铁架台、玻璃棒、抽滤瓶、布氏漏斗、可控温电热套(250mL)、电炉、温度计、抽滤瓶 DZF-III型真空干燥箱 SHZ-III型循环水真空泵、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试剂:邻苯二甲酸酐、尿素、钼酸铵、无水CoCl 煤油、无水乙醇、2%盐 2、 酸、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 2.2 酞菁钴粗产品的制备 称取邻苯二甲酸酐3.69g,尿素5.95g和钼酸铵0.25g于研钵中研细后加入0.85g无水氯化钴,混匀后马上移入250ml三颈瓶中,加入60ml煤油,加热(200℃)回流2h左右,在溶液由蓝色变为紫红色后停止加热,冷却至70℃左右,加入10到15ml无水乙醇稀释后趁热抽滤。并用乙醇洗涤2次,丙酮洗涤1次,得粗产品。 2.3 粗产品提纯 将滤饼加入2%盐酸加热煮沸后趁热抽滤,再将滤饼加入去离子水,煮沸后趁热抽滤,滤饼再加入适量氢氧化钠碱液煮沸抽滤,重复上述步骤2次,直至滤液接近无色。 将产品放在表面皿上在70℃真空干燥8h。 2.4 样品的表征与分析 干燥好后取少量样品溶于二甲基亚砜中,做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 结果和讨论 3.1 数据处理

金属酞菁

实验六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及光谱性质研究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合成酞菁金属配合物,掌握这类大环配合物的一般合成方法,了解金属模板反应在无机合成中应用。 (2)进一步熟练掌握配合物合成中的常规操作方法和技能。 二实验原理 金属酞菁的合成 自由酞菁(H2Pc)的分子结构见图1(a)。它是四氮大环配体的重要种类,具有高度共轭π体系。它能与金属离子形成金属酞菁配合物(MPc),其分子结构式如图1(b)。这类配合物具有半导体、光电导、光化学反应活性、荧光、光存储等特性。金属酞菁是近年来广泛研究的经典金属大环配合物中的一类,其基本结构和天然金属卟啉相似,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因此金属酞菁在光电转换、催化活化小分子、信息储存、气敏传感器、生物模拟及工业染料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 N N H N N N H N N N N N N N N N N N M M = Cu,Co,Ni,Zn,Pb,Pd a b 图1 酞菁配合物的结构示意图 金属酞菁的合成一般有以下两种方法:①通过金属模板反应来合成,即通过简单配体单元与中心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然后再结合形成金属大环配合物。这里的金属离子起着一种模板作用;②与配合物的经典合成方法相似,即先采用有机合成的方法制得并分离出自由的有机大环配体,然后再与金属离子配位,合成得到金属大环配合物。其中模板反应是主要的合成方法。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以2价金属M为例)。

(1) 中心金属的置换 MX + LiPc MPc + 2LiX (2) 以邻苯二甲腈为原料 MX n +CN CN 4 MPc ℃300溶 剂 (3) 以邻苯二甲酸酐、尿素为原料Δ MX n +Co Co 4 MPc ℃ 300O + CO(NH 2)2 200 ~424 (4) 以2-氰基苯甲酸胺为原料 M + CN CONH 2 4 MPc + H 2O ℃250Δ 本实验按反应(2)制备金属酞菁,原料为金属盐、邻苯二甲腈,催化剂为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7-烯(DBU)。利用溶液法进行制备。 酞菁大环中的空穴可容纳铁、铜、铝、镍、钴等许多金属元素而形成金属酞菁配合物,在周期表中从IA 到VB 的元素都可与酞菁生成金属酞菁配合物,至今已知有70多种金属元素可以与萘酞菁形成配合物。萘酞菁周边共有24个氢原子,可被多种原子和基团取代,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酞菁衍生物。 对于半径较小的二价离子的金属萘酞菁和无金属萘酞菁为平面大环结构,分子对称性为D 4h (H 2Pc 为D 2h )。而对于半径较大的二价金属离子,由于酞菁环中心空间的限制,金属将位于酞菁环平面之上,则形成非平面四角锥金属酞菁配合物, 如Pb(Ⅱ)Pc [20]。对于三价或三价以上的中心金属(铝、钒、硅、锗等)可通过轴向配位形成六配位的四角双锥和五配位的四方锥酞菁配合物(图2)。 N N N N M N N N N M N N N N M L L L a b c 图2 不同配位的萘酞菁配合物的几何图示 a. 四配位平面正方形结构 b.五配位四方锥结构 c.六配位四角双锥结构 金属酞菁配合物的热稳定性与金属离子的电荷及半径比有关。由电荷半径比较大的金属

平面双核酞菁化合物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第33卷第3期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Vol133No13 2001年9月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 IV ERSIT Y September2001 [文章编号]100021832(2001)0320064209 平面双核酞菁化合物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石 鑫,郭 卓,王春雷,罗 艳,杜锡光,赵宝中,陈 彬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 主要阐述了平面共享一个苯环的双核酞菁的合成、性质及应用.简单 介绍了双核酞菁的发展和两种基本合成方法,并详细介绍了该类化合物的催化、氧化还原、荧光、LB膜、液晶性质,同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双核酞菁;合成;性质;应用 [中图分类号] O62514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从1907年Brown和Tcherniae意外地制备出第一个酞菁化合物至今已有近100年,在此期间,人们不断地合成出各种各样的酞菁化合物,成功地在酞菁母体中嵌入70余种元素作为中心原子,形成了数千种酞菁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价廉易得,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良好,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获得性质更为独特的酞菁化合物,在逆向合成思想指导下,人们开始试图将两个酞菁单体以不同的方式连接起来,从而构成了一类新的酞菁化合物(bisphthalocyanine),统称为双核酞菁,其中以平面共享一个苯环的双核酞菁性质最为独特,这主要是由扩大的π共扼体系造成的.这类双核酞菁化合物由于在某些性质上比单核酞菁化合物更好,所以近年来它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1 双核酞菁的主要类型 图1a为以一个氧原子[1]或二原子、四原子[2]、五原子[3~5]烷氧桥共价键联系和以硅氧桥[6]共价键联系以及以芳环[7]联系的双核酞菁化合物;图1b为两个酞菁单体以氮原子与金属配位形成的三明治型双核酞菁化合物[8~10]. [收稿日期] 2001204216 [基金项目] 国家教育部资助项目1 [作者简介] 石鑫(1975-),女,硕士研究生;联系人:陈彬(1963-),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1

香豆素和木脂素

香豆素和木脂素 1,异羟肟酸铁反应的机制是:形成金属络合物 2,组成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基本碳架是:C6-C3)*2 3,含有香豆素成分的中药是:茵陈 4,7,8-呋喃香豆素和δ,7-呋喃香豆素,,分别碱水解后产物的区别反应是:Gibb’s反应5,七叶内酯具有强烈天蓝色荧光 6,在简单木脂素中连接两分子苯丙素的碳原子位置是:β位 7,区别7,8-呋喃香豆素和6,7-呋喃香豆素的反应为:Emerson反应 8,7-羟基香豆素的1H-NMR谱中,母核上的质子化学位移在最低场的是:H-4 9,具有挥发性的香豆素成分是:游离小分子简单香豆素 10,7-羟基香豆素的入max在碱性溶液中会红移 11,羟异肟算铁反应是用于鉴别香豆素的:内酯环 12,Gibb’s或Emrson反应用于区别香豆素母核上:酚羟基的对位有无氢原子 13,香豆素类化合物基本骨架的碳数是:C6-C3 14,香豆素类化合物在碱中长时间放置:生成反式邻羟基桂皮酸盐 15,7,8-二-OH香豆素极性大 16,用碱溶液沉法提取游离香豆素时,所用的碱最好是:0.5%NAOH 17,木脂素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二分子C6-C3缩合 18,木脂素为主要的中药成分的是:厚朴 19,五味子中木脂素的结构类型属于: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 20,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基本碳架结构为:C6-C3 21,游离的羟基香豆素在碱液中开环后用酸酸化可恢复为原来的化合物 22,秦皮乙素属于简单香豆素类 23,Gibb’s或Emrson反应作用点事:酚羟基的末取代的对位 24,异羟肟算铁反应显红色 25,FeCl3反应的不为是:酚羟基 26,香豆素母核中含有:α,β-不饱和内酯环 27,7-羟基香豆素的1H-NMR谱中的H-3信号是:δ6.1~6.4 28,7-羟基香豆素的1H-NMR谱中的H-4信号是:δ7.5~8.3 29,羟基香豆素IR谱中的1745~1715cm-1峰对应的是其α-吡喃酮 30,羟基香豆素与三氯化铁试剂呈正性反应的集团是:酚羟基 31,有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在紫外光下显蓝色荧光时,表明其结构中含:香豆素母核32,香豆素与异羟肟酸铁试剂反应呈红色,表明其结构中含:内酯环结构 33,羟基香豆素IR谱中的3600-3200-1峰,表明其结构中含酚羟基 34,极性很小的香豆素可有石油醚提取 35,用含水醇可提取出极性很大的香豆素 36,用乙醚等中极性有机溶剂可提取出大多数香豆素 37,香豆素结构中α吡喃酮引起的红外吸收在1745~1715 38,多数香豆素在紫外光下显蓝色荧光,是因为其结构中有酚羟基 39,香豆素可发生异羟肟酸铁反应呈红色,是因为其结构中由内酯环结构 40,亲脂性最强的7-OCH3 41,荧光性最强的7-oh香豆素 42,极性最大的7-o-葡萄糖,8-oh香豆素 43,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的H-3信号是86.26

第五章香豆素和木脂素习题

第五章香豆素和木脂素 一、最佳选择题1、香豆素类化合物在碱中长时间放置 A. 不发生变化 B. 生成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盐 C. 生成顺式邻羟基桂皮酸 D. 生成反式邻羟基桂皮酸盐 E. 生成反式邻羟基桂皮酸 1、【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香豆素类与碱的作用。香豆素的化学结构有内酯性质,易于碱水解反应得顺邻羟桂皮酸。但长时间碱液放置或U V 照射,可转变为稳定的反邻羟桂皮酸。某些具有特殊结构的香豆素,如C8 取代基的适当位置上有羰基、双键、环氧等结构者,和水解新生成的酚羟基发生缔合、加成等作用,可阻碍内酯的恢复,保留了顺邻羟桂皮酸的结构。 2、有强烈蓝色荧光的香豆素类化合物是 A.7-羟基香豆素 B.7,8-二羟基香豆素 C.7-甲氧基香豆素 D.7,8-二甲氧基香豆素 E.6,7-二甲氧基香豆素 2、【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与α-吡喃酮相似,在300n m 处可有最大吸收,但吸收峰的位置与取代基有关,未取代的香豆素,其紫外吸收光谱一般可呈现275n m 、284n m 和310n m 三个吸收峰;如分子中有羟基存在,特别是在C-6 或C-7 上,则其主要吸收峰均红移,有时几乎并成一峰。在碱性溶液中,多数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吸收峰位置较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有显著的红移现象,其吸收度也有所增大,如7羟基香豆素的λma x 325nm(4.15 ),在碱性溶液中即向红移动至372nm(4.23 ),这一性质有助于结构的确定。 3、属于木脂素类化合物的是 A. 花椒内酯 B. 邪蒿内酯 C. 厚朴酚 D. 欧前胡内酯 E. 仙鹤草内酯 3、【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厚朴皮中分得了与苯环相连的新木脂素,如厚朴酚以及和厚朴酚。 4、属于线型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是 A. 伞形花内酯 B. 茵陈素 C. 七叶内酯 D. 白蜡素 E. 美花椒内酯

萜类化合物定义和分类

萜类化合物定义和分类 萜类化合物 1.萜类化合物的定义 从化学结构来看,萜类化合物由异戊二烯单元,C5,为基本结构单元。 从生源来看,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的重要前体物质是甲戊二羟酸。 定义,由甲戊二羟酸衍生,符合通式(CH)的化合物及5xn 衍生物。 异戊二烯, 甲戊二羟酸, CHOH-CH-COH(CH)-CH-COOH 2232 2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 根据异戊二烯结构单元的数目划分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the various modes of transport, leading to traffic levels have a greater imbalance. Yibin city, based on the 2008 ~2013 year of external transport of passenger and cargo traffic volume statistics. 2008 ~2013 year, Yibin city, external table 3.1-1 railways roads water transport passenger traffic passenger traffic (million) share (%) Passenger traffic (million) share (%) Passenger traffic (million) share (%) Passenger traffic (million) in 2008 ~2013 year, Yibin city, external transport railways roads water transport traffic statistics 3.1-2 time of air cargo

中药化学第五章 香豆素和木脂素课件

第五章香豆素和木脂素一、大纲

二、本章所占历年考试的3分左右。 内容提要: 1.香豆素的结构类型; 2.香豆素的理化性质; 3.香豆素的提取与分离; 4.香豆素的结构鉴定; 5.木脂素的理化性质; 6.含香豆素、木脂素的常用中药。 第一节香豆素素

香豆素是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中,尤其以芸香科和伞形科为多,少数发现于动物和微生物。在植物体内,它们往往以游离状态或与糖结合成苷的形式存在。 一、结构与分类 香豆素的母核为苯骈α-吡喃酮。分子中苯环或D-吡喃酮环上常有取代基存在,如羟基、烷氧基、苯基、异戊烯基等,其中异戊烯基的活泼双键有机会与邻位羟基环合成呋喃或吡喃环的结构,因此可将香豆素分为五大类,即简单香豆素类、呋喃香豆素类、吡喃香豆素类、异香豆素类及其他香豆素类。 (一)简单香豆素类 此类是指仅在苯环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绝大部分香豆素在C-7 位都有含氧基团存在,仅少数例外。伞形花内酯,即7-羟基香豆素可以认为是香豆素类成分的母体。其他C-5、C-6、C-8位都有存在含氧取代的可能,常见的基团有羟基、甲氧基、亚甲二氧基和异戊烯氧基

等。异戊烯基除接在氧上外,也有接在碳上的,而且以C-6和C-8上出现较多。常见的简单香豆素的苷,如茵芋苷。 (二)呋喃香豆素类 呋喃香豆素结构中的呋喃环往往是由香豆素母核上所存在的异戊烯基与其邻位的酚羟基环合而成的,成环后常常伴随着失去3个碳原子(丙酮)的变化。呋喃香豆素又分为线型和角型。 (1)6,7-呋喃骈香豆素型(线型)此型以补骨脂内酯为代表,又称补骨脂内酯型。例如香柑内酯、花椒毒内酯、欧前胡内酯、紫花前胡内酯等,其中紫花前胡内酯为未经降解的二氢呋喃香豆素。 (2)7,8-呋喃骈香豆素型(角型)此型以白芷内酯为代表。白芷内酯又名异补骨脂内酯,故又称异补骨脂内酯型。如异香柑内酯,茴芹内酯。

萜类化合物课件

一、萜类化合物概述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是所有异戊二烯聚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4]。萜类化合物中的烃类常单独称为萜烯。萜类化合物除以萜烯的形式存在外,还以各种含氧衍生物的形式存在,包括醇、醛、羧酸、酮、酯类以及甙等。萜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估计有1万种以上,是天然物质中最多的一类。 萜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是以异戊二烯为基本单位的,因此其分类依据主要是以异戊二烯单位数目的不同为标准来进行。开链萜烯的分子组成符合通式(C5H8)n(n≥2),含有两个异戊二烯单位的称为单萜,含有三个异戊二烯单位的称为倍半萜,含有四个异戊二烯单位的则称为二萜(图1),以此类推[4]。倍半萜约有7 000多种,是萜类化合物中最大的一类[5]。二萜类以上的也称“高萜类化合物”,一般不具挥发性[6]。此外,有的萜类化合物分子中具有不同的碳环数,因此又进一步区分为链萜、单环萜、双环萜、三环萜等。其中,单萜和倍半萜及其简单含氧衍生物是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而二萜是形成树脂的主要成分,三萜则以皂甙的形式广泛存在。 萜类化合物在植物界中普遍存在[4]。常见含萜类化合物的植物类群有:蔷薇科(Ros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天南星科(Ar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萝科(Asclepi-adaceae)、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Gramineae)、柏科(Cu-pressaceae)、杜鹃科(Ericaceae)、木犀科(Ole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樟科(Lauraceae)、胡椒科(Piperaceae)、马鞭草科(Verbenaceae)、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芸香科(Ru-taceae)、唇形科(Labiatae)、菊科(Compositae)、松科(Pinaceae)、伞形科(Umbelliferae)、桃金娘科(Myrtaceae)等[7]。 1陈晓亚,叶和春.植物次生代谢及其调控.见:李承森主编.植物学进展(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93~304 2杜近义,胡国赋,秦际威.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态学意义.生学杂志,1999,16(5):9~10 3陈晓亚,刘培.植物次生代谢的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生命学,1996,8(2): 8~9 4肖崇厚主编.中药化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23~37 5Bohlmann J, Gilbert MG, Rodney C. Plant terpenoid synthases: Molecular biology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Proc Nati Acad Sci,1998,95(8):4126~4133 6Langenheim J H. Plant resins. Am Sci,1990(78):16~24 7 谷文祥,段舜山,骆世明.萜类化合物的生态特性及其植物的化作用.华南农业大学学 报,1998,19(4):108~110 二、萜类化合物的分类

金属酞菁的合成及表征

金属酞菁的合成及表征 摘要:以邻苯二甲酸酐、无水CoCl2、尿素等为原料,以钼酸铵为催化剂,采用金属模板法合成酞菁钴,用浓H2SO4再沉淀法提纯产物。纯产物可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电子光谱、差重-热重等方法进行表征。测得酞菁钴的紫外可见光谱的特征吸收峰为269.7nm和654.7nm。 关键词:金属酞菁合成抽滤紫外可见光谱 一、前言 酞菁类化合物是四氮大环配体的重要种类,具有高度的共轭∏体系,它能与金属离子形成金属酞菁配合物,这类配合物具有半导体、光电导、光化学反应活性、荧光、光记忆等特性。。金属酞菁其基本结构和天然金属卟啉相似,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因此金属酞菁在光电转换、催化活性小分子、信息存储、生物模拟及工业染料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金属酞菁的合成一般有以下两种方法:(1)通过金属模板反应来合成,即通过简单配体单元与中心金属离子得配位作用,然后再结合形成金属大环配合物。其中金属离子起模板作用;(2)先采用有机合成方法制得并分离出自由的有机大环配体,然后再与金属离子配位,合成得到金属大环配合物。其中模板反应是主要的合成方法,以邻苯二甲酸酐为原料,其合成途径如下: CO CO O+ CO(NH2)2 +MX n 200-300℃ (NH4)2MoO4MPc +H2O + CO2 酞菁合成反应的产物中有原料及其他一些高分子聚合物等杂质,常用微热丙酮索氏萃取、真空升华、浓硫酸再沉淀或色谱柱提纯等方法除杂。 本实验以邻苯二甲酸酐、无水CoCl2、尿素等为原料,以钼酸铵为催化剂,采用金属膜板法合成酞菁钴,用浓H2SO4再沉淀法提纯产物。纯产物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电子光谱、差重-热重等方法进行表征。 二、实验 1、仪器和试剂 (1)仪器 台秤,研钵,三颈瓶(250ml),空气冷凝管,圆底烧瓶(100ml),铁架台,玻璃棒,可

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理化性质、生物活性、分离提取、合成进展 木脂素广泛分布于植物的茎、叶、花、种子、果实等部位,在亚麻、谷类、水果、蔬菜中含量较高,是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天然酚类化合物,它不仅可以在众多的植物中找到,在动物体乃至人体中也有发现。因木脂素在植物的木质部和树脂中发现较早、分布较多,并且多数呈游离状态,少数与糖结合成苷而存在于植物的木部和树脂中,故而得名,另外,它在人体和某些动物体内也有分布,一般称为哺乳动物木脂素(又称肠木脂素),以区别于植物木脂素。木脂素类化合物优良的生物学活性,独特的作用机理,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木脂素(liganans)是一类由两个苯丙素单元(即C6-C3单体)氧化聚合而成的天然产物,通常是指其二聚物,少数是三聚物和四聚物及与其它天然产物结合而成的复合木脂素。二聚物碳架多数是由β-碳原子(8-8’)连接而成的。 苯丙素单体 苯丙素单体木脂素在动植物中多呈游离状态,少量与糖结合成的形式存在。结构中多具羟基、甲氧基或亚甲二氧基、羧基、内酯等取代基,多数还具有旋光性。木脂素的结构多变,所表现出来的生物活性也呈多样性,因此,木脂素类化合物一般含有多种官能团和多个手性中心,这类化合物的合成和结构改造研究也因而引起合成化学家的广泛关注。 木脂素类分布较广,目前已有200多种化合物。有关木脂素的研究近10年来引起广泛的注意,这是由于木脂素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常常是一些潜在的药物。因此,有关木脂素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由于木脂素类天然产物具有多样奇特的骨架结构以及它的广泛的生理活性,合成化学家对木脂素的合成产生了的浓厚兴趣。近几年,在木脂素合成中应用了不少新试剂、新反应,并且发展了多种新颖的方法和合成路线,木脂素合成工作由此增添了不少新的活力和挑战。 木脂素广泛的分布于自然界中,是一类发现和分离的比较早的天然产物。第一个木脂素结构的化合物PHillyrin.A早在1863年就由Carboncini等人分离出来。然而在以后的较长时间里,人们对木脂素化合物的研究都相当沉寂。直到本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近几十年,鬼臼毒素类似物EptosideB作为抗癌药物应用于临床之后,人们才逐渐开始高度的重视木脂素类天然产物并使之成为近几十年来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酞菁铁

酞菁铁(Ⅱ)的制备及其表征 魏丹清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012级 摘要:本实验以邻苯二甲酸酐、FeCl2.4H2O(自制)、尿素为原料,以钼酸铵作为催化剂,采用固相熔融法合成FePc,用真空升华提纯产物。纯产物经红外及紫外可见光谱表征。 关键词:固相熔融法提纯表征 0引言:酞菁类化合物可看作是四氮杂卟啉的衍生物(如图1 所示),具有D2n 点群对称性。自上个世纪初被偶然合成以来,已在染料和光电功能材料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对功能材料的研究开发,发现这一类化合物具有许多诱人的功能。诸如含金属离子的酞菁类配合物MPc(M2+为二价金属离子,H2Pc 为自由酞菁)具有很大的三阶非线性光学响应系数,夹层稀土酞菁配合物REPc2(REn+为稀土离子)具有电致变色效应,由于π-π相互作用,酞菁结晶时呈柱状排列而显示出沿柱方向的低维导电性,桥联的金属酞菁配合物在室温下具有很好的液晶相,另外作为催化剂、抗辐射剂的研究也受到重视。 酞菁类化合物的合成一般采用Linstead合成法:以下面所示的化合物为前体,以金属氯化物、氧化物、醋酸盐或自由金属为模板,必要时以脲为胺化剂,钼酸铵为催化剂,高温熔融或在喹啉、萘等高沸点有机溶剂中反应。以醇类为溶剂反应温度较低的合成见文献[7,8]。

Linstead 合成方法: 酞菁类化合物的提纯比较困难。反应产物中含有大量杂质,包括原料及其它一些高分子聚合物。常用提纯方法有微热丙酮索氏萃取除杂、真空升华、浓H2SO4 再沉淀或色谱柱提纯。 Ⅰ实验部分: 一、试剂及仪器 试剂:还原铁粉、分析纯盐酸、邻苯二甲酸酐、尿素、乙醇、氢氧化钠固体、钼酸铵、浓硫酸 仪器:减压过滤装置、真空干燥器、量筒(50mL)、三口瓶(250 mL 、100mL)、滤纸、烧杯(250mL)、 24#圆底烧瓶(100mL)、24#直形冷凝管、 24#空气冷凝管、24#蒸馏柱、24#磨口弯头、24#磨口塞、油泵、19#导气管、橡皮管、电热套(250 mL)、研钵、温度计(300℃)、长玻棒、容量瓶(50 mL)、表面皿、牛角勺、Schlenck 管、天平、氮气钢瓶、管式电炉、旋子流量计、石英管、烘箱、小磁舟、UV—Vis 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压片机、红外灯 二、实验步骤: 1.FeCl2·4H2O 的制备 量取125 mL分析纯盐酸加入水配成250 mL的盐酸,此时盐酸的浓度约为6mol·L-1。 称取5.66 克还原铁粉放入100mL 的三口烧瓶中,并向其中加入35mL 6mol·L-1的盐酸溶液,缓缓通入N2 气至液面上,烧瓶上的一个瓶口用导气管将逸出气体经安全瓶(防倒吸)导入稀碱溶液,通气量控制适当小一些。当反应瓶中H2 气产生的速度减慢时,迅速减压过滤得氯化亚铁熔液。再将滤液倒入干净的100 mL 的三口烧瓶,一侧口通入氮气,另一侧口用玻璃塞塞住,中间口接上蒸馏柱、直

酞菁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物理性质测定(最终版)

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本科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综合化学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酞菁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物理性质测定实验室名称:怡山校区科学楼 学生姓名:陈世昌 学号:11S040902103 学生所在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年级、专业:09级化学类 实验指导教师:刘见永 2012年10月27日

研究背景 关键词:酞菁金属配合物;取代酞菁;光敏剂 酞菁是一个大环化合物,环内有一个空穴,可以容纳铁、铜、钴、铝、镍、钙、钠、镁、锌等金属元素,并结合生成金属配合物,金属原子取代了位于该平面分子中心的两个氢原子。由于与金属元素生成配位化合物,所以在金属酞菁分子中只有16个π电子.又由于分子的共轭作用,与金属原子相连的共价键和配位键在本质上是等同的。迄今为止,已有5000多种的酞菁化合物被制备出来。酞菁不仅仅是一种着色剂,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多功能材料。衍生物的应用已涉及到化学传感器中的灵敏器件、电子发光器件、太阳能电池材料、光盘信息记录材料、电子照相材料、液晶显示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燃料电池中的电催化材料、合成金属和导电的聚合物,其金属络合物也有催化性能[1]。由于金属酞菁配合物具有结构易修饰、光物理光化学特性较理想,作为光敏剂药物,优于第一代卟啉类药物。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金属酞菁配合物被作为光敏剂药物研发,一直成为热点[2]。 酞菁类化合物, 由于其特有的光谱特征和较高的稳定性, 已经在染料(颜料)和催化等领域得到了应用。近年来, 许多取代酞菁金属配合物所显示出的光、电、磁、生化等特性以及作为分子器件元件的潜在应用前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分子间较强的相互作用, 绝大多数无取代酞菁及其金属配合物在水和有机溶剂中难以溶解, 因而限制了它们的应用研究。若在酞菁分子上引入取代基, 尤其是具有较大空间阻碍的取代基,则可以有效地阻碍分子之间的聚集, 提高其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除此之外, 引入不同的取代基还可以调变酞菁的性质, 使之更加适应作为特定材料的需要。因此, 取代酞菁及其金属配合物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焦点。取代基既可以取代周环的氢,也可以加到中心金属的轴向上, 甚至还可以加到内环的原子上[3]。 酞菁金属配合物可由不同的方法制备,主要分为插入配位合成法(简称插入法)和“模板”反应合成法。插入法先合成无金属酞菁,再与金属盐反应,这类方法的缺点是产率较低(一般仅为20-30%),而且产物中常混有无金属酞菁,不易分离纯化,近年来已较少采用。“模板”反应合成法(简称“模板”法)是以中心金属作为“模板剂”与可形成酞菁环的“分子碎片”直接发生“模板反应”制得金属酞菁配合物的方法。这种方法合成步骤较少,产率较高(一般在30%以上),产物中无金属酞菁含量较低,较易提纯。近年来被广泛采用。常见的“模板”反应合成金属酞菁配合物的方法有钼酸铵催化法,惰性溶剂法和DBU液相催化法。目前常用的模板反应合成方法如图1。 R1 R2 R3 R4CN CN R1 R2 R3 R4 N H N H N H R1 R2 R3 R4 NC H2NOC R1 R2 R3 R4 H2NOC H2NOC R1 R2 R3 R4 COOH COOH R1 R2 R3 R4 NH O O R1 R2 R3 R4 O O O N N N N N N N N M R R R R N H3 M n + M n + M n + M n + M n + M n + M n +图1 “模板”反应合成法示意图

萜类和挥发油-

第十章萜类和挥发油 第一节概述 一、萜类的含义和分类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是一类骨架庞杂、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结构千变万化、又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一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从化学结构来看,它是异戊二烯的聚合体及其衍生物,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少数也有例外。但是,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甲戊二羟酸才是萜类化和物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的前体物,而不是异戊二烯。因此,凡由甲戊二羟酸衍生、且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衍生物均称为萜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常常根据分子结构中异戊二烯单位的数目进行分类,如单萜、倍半萜、二萜等(见表10-1)。同时再根据各萜类分子结构中碳环的有无和数目的多少,进一步分为链萜、单环萜、双环萜、三环萜、四环萜等,例如链状二萜、单环二萜、双环二萜、三环二萜、四环二萜。萜类多数是含氧衍生物,所以萜类化合物又可分为醇、醛、酮、羧酸、酯及苷等萜类。 表10-1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分布 名称碳原子数通式(C5H8)n 存在 半萜 单萜 倍半萜二萜 二倍半萜三萜 四萜 多聚萜5 10 15 20 25 30 40 〉40 n=1 n=2 n=3 n=4 n=5 n=6 n=8 n〉8 挥发油 挥发油 挥发油、苦味素、树脂 树脂、苦味素、叶绿素 海绵、植物病菌、昆虫代谢物 皂苷、树脂、植物乳胶等 植物胡萝卜素类 橡胶、巴拉达树脂、古塔胶 萜类化合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除主要分布于植物外,近来从海洋生物中发现了大量的萜类化合物。据不完全统计,萜类化合物超过了22000种 [1-3]。其结构复杂、性质各异,生物活性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雷公藤甲素、紫杉醇等具有抗癌生物活性;青蒿素、鹰爪甲素具有抗疟活性;芫花酯甲具有抗生育活性;穿心莲内酯、穿心莲新苷具有抗菌痢和抗钩端螺旋体活性;芍药苷可抑制血小板凝集、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兔疫功能;葫芦素可预防肝硬化;齐墩果酸能促进肝细胞再生;银杏内酯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药物等。总之,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萜类成分的研究一直是较为活跃的领域,亦是寻找和发现天然药物生物活性成分的重要来源。 一、萜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一)性状 1.形态单萜和倍半萜类多为具有特殊香气的油状液体,在常温下可以挥发,或低熔点的固体。单萜的沸点比倍半萜低,并且单萜和倍半萜随分子量和双键的增加,功能基的增多,化合物的挥发性降低,熔点和沸点相应增高。可利用该规律性,采用分馏的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二萜和二倍半萜多为结晶性固体。 2.味萜类化合物多具有苦味,有的味极苦,所以萜类化合物又称苦味素。但有的萜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甜味,如具有对映-贝壳杉烷骨架(ent-kaurane)的二萜多糖苷----甜菊苷的甜味是蔗糖

金属酞菁的合成与表征

金属酞菁的合成与表征 一、摘要:本实验以邻苯二甲酸酐、无水氯化钴、尿素为原料、以钼酸铵为催化剂,采用金属模板法合成酞菁钴,用稀酸稀碱提纯产物,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等方法进行表征。 关键词:金属酞菁模板法紫外光谱 二、引言 酞菁类化合物是四氮大环配种类,具有高度共轭π体系。他离子形成金属酞菁配合物,其分如图。这类配合物具有半导体、化学反应活性、荧光、光记忆等酞菁是近年来广泛研究的经典金配合物中的一类,其基本结构和卟啉相似,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体的重要能与金属子结构式光电导、光特性。金属属类大环天然金属因此金属酞菁在光电转换、催化活性小分子、信息存储、生物模拟及工业染料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 金属酞菁的分子结构 一般有以下两种方法:(1) 通过金属模版反应来合成,即通过简单配体单元与中心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然后再结合成金属大环配合物,金属离子起模版作用;(2)与配合物的经典合成方法相似,即先采用有机合成的方法制的并分离

出自由的有机大配体,然后再与金属离子配位,合成得到金属大环配合物。其中,模版反应是主要的合成方法。其反应途径如下:其中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①中心金属的置换:②以邻苯二甲腈为原料:③以邻苯二甲酸酐、尿素为原料:④以2—氰基苯甲酸胺为原料。 本实验采用以邻苯二甲酸酐、尿素、无水氯化钴为原料,以钼酸铵为催化剂,采用模版法合成金属菁钴。用浓硫酸再沉淀法提纯产物,纯产物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谱进行表征。 三、实验部分 1.仪器与试剂 1)仪器 台秤研钵三颈瓶(250ml)空气冷凝管圆底烧瓶铁架台玻璃棒 可控温电热套电炉抽滤装置温度计烧杯量筒真空干燥箱 2)试剂 邻苯二甲酸酐尿素钼酸铵无水CoCl2 煤油无水乙醇丙酮 2%盐酸 浓硫酸蒸馏水 实验步骤 1)制备 称取邻苯二甲酸酐5.0g,尿素9.0g和钼酸铵0.4g与研钵中研细后加入0.8g 无水氯化钴,混匀后马上移入250ml三颈瓶中,加入70ml煤油,加热(180℃)回流2h左右,在溶液由蓝色变为紫红色后停止加热,冷却至70℃左右,加入 10~15ml无水乙醇稀释后趁热抽滤。

萜类化合物定义和分类

萜类化合物 1.萜类化合物的定义 从化学结构来看:萜类化合物由异戊二烯单元(C5)为基本结构单元。 从生源来看: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的重要前体物质是甲戊二羟酸。 定义:由甲戊二羟酸衍生,符合通式(C5H x)n 的化合物及衍生物。 异戊二烯: 甲戊二羟酸: CH2OH-CH2-COH(CH3)-CH2-COOH 2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 根据异戊二烯结构单元的数目划分

名称异戊二烯结构单元的数目 半萜 1 单萜 2 倍半萜 3 二萜 4 二倍半萜 5 三萜 6 三倍半萜7 四萜8 多聚萜N>8 3.萜的生源学说:“经验异戊二烯法则”和“生源异戊二烯法则” “经验异戊二烯法则”的依据 A.大多数萜类化合物都是由异戊二烯首尾相连而成。 B.橡胶的焦化或松节油的蒸气经氮气稀释后,在低压下通过红热的铂丝,都会得到产率很高的异戊二烯。 C.将异戊二烯加热到280度,两分子的异戊二烯聚合而成二戊烯,为典型的萜类化合物。

两分子的异戊二烯发生Deils-Alder聚合反应 得出:自然界的萜类化合物都是由异戊二烯衍生来的,是异戊二烯的聚合体或其衍生物。 但是r-崖柏素等不符合“经验异戊二烯法则”,确是萜类化合物。说明“经验异戊二烯法则”的不合理。 r-崖柏素 “生源异戊二烯法则”

Ipp 和DMAPP 均能转化为半萜,也能在酶的作用下生成单萜。 GPP 为焦磷酸香叶酯--单萜类化合物。

得出: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的重要前体物质为甲戊二羟酸。;IPP 及DMAPP 是生物体内的活性异戊二烯。起延长碳链的作用。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了解各萜类化合物.

教学目标:了解各萜类化合物 教学重点:萜的种类 教学安排:Q >Q5;20min 4— 一、开链萜类 柠檬醛是开链萜类中最重要的化合物,天然的柠檬醛有顺反异构体(E-Z异构体) (拢牛儿 (橙花醛) 醛) 柠檬酸在碱的作用下与丙酮缩合,生成假紫罗酮;后者在酸催化下环化,则生成α-和β-紫罗酮的混合物: COOH为催化剂,α,β-紫罗酮的味道很象紫罗兰,可以做为香料。环化一步采用BF 3/CH3 选择地得到β-紫罗酮,后者是合成维生素A 的原料。 二、单环单萜 大多数单环单萜是环烷烃"苧烷"的衍生物。苧烷(C )简称萜,不存在于自然,只是把 10H20 它看成各种单环萜的母体

苧烯存在于柠檬油、桔子油和其它许多香精油中,苧烯分子中有一个手性碳原子。l-苧烯存在于松针中,d-苧烯则存在于柠檬油、橙皮油、茴香油及橡树油中。松节油中存在d,l-苧烯。d,l-苧烯可由异戊二烯合成: 单环萜类另一个重要化合物是薄荷醇,它有3个手性碳原子,可以有8个旋光异构体。天然的薄荷醇为左旋体,是薄荷油的主要成分,其构造式和构象式如下: 三个取代基都在e键上。它有强烈的薄荷气味,可做香料,也是医药上的防腐剂及麻醉剂。 薄荷醇氧化得薄荷酮,后者也在薄荷油中: 三、双环单萜 1.双环单萜有四大类、蒈、蒎、莰:

蒈蒎莰其中重要的是α-及β-蒎烯,主要存在于黄柏萝树皮、叶和果实中,蒎烯也是松油的主要成份(80-90%),α-蒎烯含量占松节油的60%。 在工业上蒎烯可聚合成树脂状高分子物,有很多用处。蒎烯是合成樟脑的原料,也是药物合成的原料。 α-蒎烯,沸点155.5°C β-蒎烯,沸点163.5°C 2.樟脑 樟脑是双环单萜类化合物,属莰类化合物。存在于樟脑树中,天然樟脑是无色闪光晶体、易升华,是医药工业的原料。 樟脑分子中有两个手性碳原子,实际上含有一对对映体,这是因为碳桥桥链很短,三条桥链只能在环的一边。从樟脑树中得到樟脑是右旋体: 樟脑电解还原的主要产物是冰片,冰片是一种医药原料,大量存在于樟脑树中。冰片的结构如下: 冰片(内型)熔点208-212°C 异冰片(外型)熔点212°C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