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D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说课稿

D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说课稿

D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说课稿
D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说课稿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二节。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物理学的核心内容,是本册书的重点,本节是实验课安排在这里,既能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认识,又为下一节研究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奠定重要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涉及本节的内容有:“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本条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三者的关系,强调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改变学科本位、注重科学探究的基本理念,确定本节课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掌握在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关系时,用控制变量法实现;

2.指导学生根据原理去设计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3.帮助学生会分析数据,利用图像寻求物理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规律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2.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态度。

2、教学重点

通过初中两年的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有所认识,但还基本停留在对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上,高中阶段我们应该突出让学生体会探究的实质。所以将本节课重点定为组织好学生对“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探究活动,教师只是引导者、评判者,只要学生的方案设计合理,亲身体验探究过程,至于能否得出正确结果并不重要。

3、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作出图像并分析实验误差,得到结论。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意识,共同学习、交流提高的学习态度。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形成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关注,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情景,让学生思考:(放视频,加上解说)“超载车,遇到险情时,在同样制动力的作用下,很难停下,酿成车祸;赛车安装了强大的发动机比同质量的小汽车启动快多了.”根据这些情景,同学们能猜想出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也就是加速度的大小与什么物理量有关?学生分析视频情景回答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性关系,然而物理学并不满足于这样定性的描述,我们还要知道,物体的加速度与它的受力、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

自然引出探究的课题。这引出课题既符合事物发展从个别到一般的规律,也符合新课程由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二)、提出假设,进行预测

对加速度与它受到的力、质量之间定量关系的猜想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与

实验数据的处理息息相关。如:加速度与它受到的力成正比关系我们就会令横坐标表示物体受到的力,纵坐标表示加速度;加速度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关系我们就会令横坐标表示物体质量的倒数,纵坐标表示加速度;若加速度与它受到的力成二次方关系令横坐标表示力的二次方,纵坐标表示加速度;总之,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在此我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学生会顺利地做出如下猜想:加速度可能与它受到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你将通过什么方式去检验你的猜想呢?”进入下一个环节

(三)制定计划,设计方案

实验的方案、器材甚至步骤和结论在旧教材中基本上是直接给出的,而新教材的编写改变过去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等,本实验只给出了实验的基本思路,而没有给出确定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和器材的选用要学生自己设计。

作为提示,书中提醒学生注意两方面的问题,还给出了一个“参考案例”,这个案例是采用常用器材设计的实验,具有普遍意义和具体指导作用。从对未知规律探寻的角度,注重启发和探究,更适合高中学生自主探究。

又因为学生在初中已有使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问题的经验,所以在此教师经过简单的提醒之后,让学生打开学案,看一下预习题要中的几个问题,然后带着这几个问题去阅读教材71页“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制定实验方案时的两个问题”直到73页上边的“参考案例”,了解一下书中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自行设计一种实验方案。提倡立足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

思考问题:

1、研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它的受力、质量之间关系时用什么物理研究方法?

2、研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时的思路怎样?数据如何处理?

3、研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时的思路怎样?数据如何处理?

4、如何测定加速度?

5、怎样提供并测量物体受到的恒力?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预习,形成方案课本上有必要的提示和参考,学生可根据教材上的提示,形成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自学,及时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之后,教师要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先组织小组讨论,再让学生代表汇报各小组的设计方案,引发小组间的讨论、师生讨论,通过讨论,寻找每种方案的优点和不足及改进的方法。

学生设计的方案,多数可能都和教材上的方案一样,(放课件),

方案一:打点计时器

让拖有纸带的小车在装有重物的小桶的拉力之下在光滑木板上做加速运动,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能算出小车的加速度;

改进:将水平木块的一端垫高,让小车在木板上匀速滑动,平衡摩擦力,然后再测出小车加速度。

也可能会有学生根据第一章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课后的“科学漫步:气垫导轨和数字计时器”设计出方案

方案二:借助气垫导轨、光电门等实验装置

在气垫导轨上安装两个,两个光电门与数字计时器接通。令滑块静止于第一个光电门处,滑块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当滑块运动到第二个光电门处,再次挡光,数字计时器停止计时。计算器算出加速度。

方案三:应用直接测定加速度的仪噐(由加速度传感器和放大器组成)。

在此,只要学生的方案有道理,能证明问题,就应该得到肯定。如果学生想不到教师可给与提示,如方案二。

方案四:根据在定轮滑的两边用细线挂两个质量不等的重物m1、m2(设m1

为了便于比比较,仍然采用两个研究对象进行对比,使用架子夹住拖绳来控制研究对象的同时运动和停止。

利用双向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测出力和加速度,利用传感器和Excel处理画图、通过图像对比得到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实验方案分析:

方案一:经过理性分析,近似认为滑块受力大小为悬挂物的重力,测出滑块的加速度。在悬挂物质量远远小于滑块质量时,力和物体的加速度成很好的线性关系;

方案二:在气垫导轨上滑块受到摩擦力阻力很小,作用在滑块上的合外力基本上就是绳端重物的重力。在这个实验中误差应该是比较小的。

方案三:很方便。方案三:很方便。

方案1——初步验证——发现问题(误差较大)→理性分析——实验方案2、3——平衡摩擦力(特殊)→进一步思考——实验方案4(进一步提高实验精度)→还原到一般情况——实验方案5、6(验证结论的一般性)并再次验证方案1误差的原因——普遍规律(反复验证)

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可引发学生讨论实验的可行性,及实验误差的分析,对学生没注意到的关键性问题,重点提出,并引导学生思考,并预料它可能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保证实验的成功率,使学生认识到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最后总结现有条件下的两种可行性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师生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四)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a是否与F成正比例关系,a是否与m成反比例关系呢?还要看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才见分晓,现在请同学们依据本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规律,大胆检验你们的猜测想吧!好现在开始实验,看哪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做的又快又规范!

实验10分钟左右,中间针对学生的操作出现的共同问题稍作点拨,让学生注意操作事项和要领及规范性

可以参考老师提供的样表,也可以自主设计表格画在讲义上,请最先测出数据的同学到前面电脑前输入数据!

(展示三种情况)

各小组已经完成实验,第一小组说一下你们的结论,验证出a∝F了吗?

(生1):我们测出a 与F发现a/F比值非常接近,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近似相等。说明a∝F

(生2):我们画出a-F图象为一条直线,但稍微偏离坐标原点

(师):能说出偏离的原因吗?

(生2):平衡摩擦力不足,但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a-F为正比例关系

(生3):我们在电脑中输入数据,作出趋势线,发现为正比例函数,稍微不些偏差,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a-F为正比例。

(师):同学们表现太棒了,课堂因你们而精彩!为自己的精彩表现来一次激烈的掌声吧!5.实验结论

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数据及图象描述,我们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质量一定时,a与F成正比例关系。

方案1——初步验证——发现问题(误差较大)→理性分析——实验方案2、3——平衡摩擦力(特殊)→进一步思考——实验方案4(进一步提高实验精度)→还原到一般情况——实验方案5、6(验证结论的一般性)并再次验证方案1误差的原因——普遍规律(反复验证)

7.结论: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这就是320年前,伟大的物理学家内地在总结人类两千多年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得到的伟大结论——牛顿第二定律。本节课我们以实验为依据,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了研究,以我们自己的实际行动探索着我们周围的物理世界,根据已掌握的物理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索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的基本思路是:

提出问题→猜想(做出假设)→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反复验证重点(五)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探究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再次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让学生代表展示每种方案的实验数据,并分析数据的出结论,共同总结实验的得失成败及改进办法,让师生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二)应用知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为了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探究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在此,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同时放课件)“如何减小木块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呢?”学生会说“去掉一些货物。”“很好。但如果一次运送货物的多少不变,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会想到可以把接触修面整得更加光滑;也还会想到在木块的下面安装上轮子;这时教师可以乘胜追击“摩擦力还是大,能否再小一些?”,如果学生暂时无法解决,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如果悬起来摩擦是否会变得更小一些呢?”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得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这远比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得到的知识深刻多了。

“这些方法,是否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在生活中的大量应用,并鼓励学生应用它,解决生产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难题。比如:(放录象:学生课后学生的小制作,或对一些问题的改进放方案)这不就是创新吗?新课改就是要我们相信学生,给学生创造的机会;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小结

(放课件)“这节课后你都有哪些收获?”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收获的知识、方法、能力及解决问题的经验教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课外实践活动:

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在课外得到延伸能力得到拓展,,我设置了以下两个实践活动

1、“假如没有摩擦,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与假想的空间,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既可极大的提高学生兴趣,使学生真正从物理走向生活。

2、小明说摩擦真讨厌,因为要拉动笨重的桌子得费很大的力气!小华不同意了,说浴室的地板一不小1、心就会滑倒,多亏有摩擦,放上一块浴垫就不会摔跤了!

摩擦究竟利大?弊大?你支持谁的观点,赶快回家收集资料吧!下节课我们

要开一个辩论会!

3、观察自行车,看看自行车上哪些地方的设计师为了增大摩擦,哪些地方的设计是为了减小摩擦?请写出调查报告。

五、板书设计:

方向

作用点定义:

摩擦力压力

大小影响因素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增大摩擦的方法:

应用:减小摩擦的方法: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完》

两点想法:用第一人称讲

说课是讲完这节课后说说自己的设计理论

本节课是学生上高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二个探究性实验,和前一实验不同,本实验只给出了实验的基本思路,而没有给出确定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和器材的选用要学生自己设计。

作为提示,书中提醒学生注意两方面的问题,还给出了一个“参考案例”,这个案例是采用常用器材设计的实验,具有普遍意义和具体指导作用。

高中一年级学生,已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会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了解用气垫导轨与光电测时系统测物体的瞬时速度的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了解应用excel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引导学生解决设计实验中的两个问题:怎样测量物体的加速度;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力,从而体会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及利用图像寻求物理规律的方法。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稿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 朱国君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本节课是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物理》(共同必修一)第一章第3节的内容,是运动和动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和物理量,将为以后学习运动学和动力学奠定知识基础。加速度是联系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机械振动、电磁场、能量守恒、动量定理等内容都涉及到。同时,它又是一个较抽象的物理概念。编者考虑到高一学生现在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不急于从科学性、知识性的角度客观地、严密地阐述这一概念,而是用去繁就简的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仿照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引入加速度这一概念。这样既能顺应学生的理解水平,又在此概念上留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待学生日后深化。而教材只是教学的平台,如何用好教材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2、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渗透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按课程标准,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目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向培养学生,拟定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方向;知道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的区别;知道加速度方向和加速运动及减速运动之间的联系。 (2)、理解加速度的概念,能区别速度和加速度,知道加速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读法;会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建立平均速度的基础上,参照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引入加速度的概念,了解和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学会用类比法,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熏陶;(2)、学会观察、分析、讨论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作风,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中,感受研究问题的乐趣,养成分析物理概念的严谨态度和习惯;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加速度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加速度的方向是个很重要的内容,由于学生刚接触加速度这一概念,加上学生对矢量的运算又不熟悉,所以在加速和减速直线运动中,弄清楚加速度的方向是本节教学要突破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 加速度的概念,对于刚迈上高中门槛的初中学生来讲,实在是太抽象!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涉及到运动多少路程、位移,运动有多快?很少碰到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的现象,可以说不学物理,在头脑中是不会自发的形成“加速度”的概念;其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的区别很难分清;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结果,轻过程,再通过大量的习题来死记结论,如果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不到培养。 2、学习方法

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说课稿

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从现行高中知识体系来看,匀速圆周运动选自教科版物理必修2第二章第2节,匀速圆周运动上承牛顿运动定律,下接万有引力,是本章知识的重点内容。 2)从前后联系看,这节课的内容既是在学生学习了平抛运动知识后接触的又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运动形式,又为今后学习天体的运动和带电粒子在洛仑兹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做好了知识上和方法上的准备。 3)从教纲、考纲上看,匀速圆周运动是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上一个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分别作为一级考点、二级考点。 4)在高考中的地位。从近三年高考试题分布上看,通过对比四川高考卷和全国课标卷的考 1、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名为雁江区二类学生,实为二类、三类学生相结合,其中三类学生居多,学生思维较迟钝,数学基础较差,但思想活跃,有一定的可塑性。同时,学生经过高一一个学期的学习,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动学和力学方面的知识,对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思维能力上,学生正由抽象思维能力向逻辑思维能力转换。 以往的学生在学习这一节的知识时,由于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差异,思维能力的差异,使得很大部分学生学习这一节时觉得很困难,对于向心力的理解上很容易出错,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第三章天体运动时的困难。因而,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讲仍然是一个不小的台阶。

2、学法设计 新课改中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水平,根据新课改内容要求,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创设物理情境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合作探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得出结果。这样学生主动探究出的结果比被动接受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同时亦能体验成功的乐趣,对学生自我构建学习方法有所帮助。 三、教法分析 1、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 本节课先以生活视频引入教学,以学生分组活动深入教学,以学生实验进入教学,最后以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结束教学,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理念。 2、教法设计 本节教学中一改传统的平铺直述模式,采用以学生分组探究、合作探究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向心力,了解向心力的来源,体会向心力的概念,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突破了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可以结合牛顿第二定律由学生自己推导得出,其难度也不攻自破。 3、教学反馈 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本节的知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同时结合以往学生的经验和对现有学生能力的了解,需设计简单基础的练习题,或当堂训练,或留作课后作业,并予以检查或批阅,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反馈回来结果较好的学生,提升训练难度;对反馈回来发现基础掌握不牢固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对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努力让绝大多数学生学得知识。 四、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分组探究、合作探究 2、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向心力演示仪 3、教学流程: 合作学习,探究教学(29分钟)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4分钟) 巩固升华(课后作业) 学生小结(2分钟)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探究加速度与力 质量的关系 实验报告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力、质量的定量关系 [实验原理] 1、控制变量法: ⑴保持m一定时,改变物体受力F测出加速度a,用图像法研究a与F关系 ⑵保持F一定时,改变物体质量m测出加速度a,用图像法研究a与m关系 2、物理量的测量: (1)小车质量的测量:天平 (2)合外力的测量:小车受四个力,重力、支持力、摩擦力、绳子的拉力。重力和支持力相互抵消,物体的合外力就等于绳子的拉力减去摩擦力。小车所受的合外力不是钩码的重力。为使合外力等于钩码的重力,必须: ①平衡摩擦力: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小桶,应连着纸带且通过打点记时器的限位孔, ..............................将长木板倾斜一定角度,此时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合外力为0。做实验时肯定无法这么准确,我们只要把木板倾斜到物体在斜面上大致能够匀速下滑(可以根据纸带上的点来判断),这就说明此时物体合外力为0,摩擦力被重力的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下滑力)给抵消了。由于小车的重力G、支持力N、摩擦力f相互抵消,那小车实验中受到的合外力就是绳子的拉力了。点拨:整个实验平衡了摩擦力后,不管以后是改变托盘和砝码的质量,还是改变小车及砝码的质量,都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②绳子的拉力不等于沙和小桶的重力:砂和小桶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总质量 ..... .................时,可近似 认为 ........推导:实际上m/g=(m+ .......沙和小桶的重力。 ..绳子的拉力等于 m/)a,F=ma,得F=m m/g/(m+ m/);理论上F= m/g,只有当m/<<m 时,才能认为绳子的拉力不等于沙和小桶的重力。点拨:平衡

高中物理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能力目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速度的引入; 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图表、v-t图、及思考与讨论;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也是高中一年级物理课中比较难懂的概念,它比速度的概念还抽象。对加速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及物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节的难点。 三、几点想法 1.关于概念的建立过程 在建立加速度概念过程时,基于加速度太抽象,让学生首先感受。让他们感受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从而自然地引入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的必要性。 要得出加速度概念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分析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从何而来?提供现有数据给学生,还是学生自己做实验获得?我兼顾了两者。本节课的关键是对加速度的理解,开始不宜通过实验来自己获取数据,否则会喧宾夺主。在提供数据时考虑到学生对数据的可信度,提供了身边的学生感觉到的百米起跑和电动车起步,去消了学生的对数据的质疑。而在最后又通过纸带让学生自己来获取和处理数据,以期他们对加速度有更深入的理解。 2.问题的设置 思考与讨论1:主要是引导学生建立和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关于表格我没有自己填入,是想引导学生养成对多数据的对比和处理列表和做图的习惯。在练习3中让学生自己列表和填表,进一步渗透这种思想。 练习1:主要是加深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以区别加速度与速度和速度变化量的意义。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思考与讨论2:引导学生体会图象在反映加速度的优点,加深对v-t图象的理解,如何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教材和高考对这一点有很好的体现。 练习2:由思考与讨论2的定性描述到定量描述。使学生对加速度有感性的认识,同时对加速度的矢量性做一个强调。第一问的设置暗示学生不要把物理学成数学。物理中图象的信息量要远大于数学中图象的信息量。 练习3在以上表述过。 3.暂时淡化三个问题 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与速度方向的关系,由什么来决定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平均加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第三,曲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的快慢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本节课是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物理》(共同必修一)第一章第3节的内容,是运动和动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和物理量,将为以后学习运动学和动力学奠定知识基础。加速度是联系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机械振动、电磁场、能量守恒、动量定理等内容都涉及到。同时,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1必修模块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二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阐明了物体的加速度跟力和质量间的定量关系,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在理论与实际问题中都有广泛的运用. 2.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 ②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数据画出图像,根据图像导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1)经历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得出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②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质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了解控制变量法、图像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亲身感受物理的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探索物理世界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 二、教法和学法设计的中心思想 探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物理课程标准里提出的重要课程理念,其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物理教师不但应该接受这一理念,而且必须将这一理念体现到教学行为中去。对学生而言,学习也是一种经历,其中少不了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老师不能包办代替。物理教学要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要从重视和设计学生体验学习入手,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去经历、感受。 探究式教学是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在借鉴了杜威的学习程序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的,主要可分为两类:①引导发现式:创设情景——观察探究——推理证明——总结练习;②探究训练式:遇到问题——搜集资料和建立假说——用事实和逻辑论证——形成探究能力。经教学实践,形成以“引导——探究式”为主要框架,比较适合国内的实用教学模式。他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钻研,着眼于思维和创造性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仿造科学家探求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去掌握知识,培养创造力和创造精神。 三、教学媒体 小车、细线、钩码、带滑轮的长木板、气垫导轨、气源、两个光电开关和与之配套的数字计时器、滑块、金属片、黄沙、小桶、托盘天平、打点计时器、纸带、坐标纸、刻度尺四、案例设计 (一)复习导入 教师: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指物体速度发生了改变,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师: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也就是指物体产生了加速度.加速度大,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快;

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涟水中学王成超 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典型的探究性实验,在新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课程中的作用。在内容安排中,不断给学生渗透这种思想。在本节中,学生第一次遇到用实验探究一个物理量同时跟两个物理量有关的多元问题,所以应引导学生去寻找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与研究运动学的方法相似,仍然从简单的实例入手。如先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研究它的加速度跟外力的关系;再保持外力相同,研究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的关系。也就是让学生研究问题时逐渐具有控制变量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利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评价和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实验方案,正确处理实验数据,掌握科学的处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想,建立严谨的科学实验观。 学情分析 学科知识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而从前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中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学生对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理解只是简单的定性关系。 学生能力分析: 本节是学生第一次遇到用实验探究一个物理量同时跟两个物理量有关的多元问题,所以学生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方面能力有限。另外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本实验中,老师只要作一些必要的指导,学生应能完成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 教学重点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加速度的测量方法;及实验数据的处理 教学器材 ①附有滑轮的长木板2块;②小车2个;③带小钩或小盘的细线2条;④钩码(牵引小车用);⑤砝码(用于改变小车质量);⑥刻度尺;⑦夹子;⑧细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也就是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

《向心力》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向心力》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二物理必修II第五章第6节《向心力》 二、实验器材 自制向心力演示仪、各种圆周运动实验模块,向心力大小体验教具 三、实验创新要点 (一)利用电子测力计的数据锁定功能解决了测力计旋转时难于读数的问题; (二)利用霍尔传感器与强磁铁组合实现对角速度的精确测量; (三)测力计与小车在轨道上的位置可方便调整从而可以任意改变物体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 (四)多种实验模块可选,既可实现对向心力大小的实验探究,又可提供多种物体做圆周运动的真实情境,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向心力的来源。 四、实验原理 电子测力计可以测量物体做圆周运动时向心力的大小,在数据稳定2s后锁定数据,停止转动就可读出向心力的大小;利用霍尔传感器和磁体组合可以测量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周期,计算出角速度,并直接在屏上显示出来。 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图像法验证向心力(F)大小与物体质量(m)、转动半径(r)、角速度(ω)的关系。如:验证向心力大小与角速度的关系,可保持物体的质量和转动半径不变,改变物体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并测出对应的向心力大小,测量多组数据,用Excle软件描绘出F-ω2图像,如果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可以验证F与ω2成正比。同理,若研究向心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画F-m图象;若研究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可以画F-r图象。 五、实验教学目标 (一)物理观念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二)科学思维 控制变量法、图像法。 (三)科学探究 根据实验数据推导出向心力与质量、半径和角速度的关系。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 六、实验教学内容 (一)体验性实验。体验、观察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探究性实验。探究向心力大小与物体质量、转动半径、角速度的关系; (三)拓展性实验。分析各种做圆周运动物体向心力的来源。 七、实验教学过程 (一)魔术引入,激发兴趣

基于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加速度说课稿

第一册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4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2019年新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的第4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一、教材分析 本章分析: 本章是教材的第一章,是下一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的基础,也是以后力学各章学习的基础。本章介绍了若干个物理量(时间、位移、速度、加速度)和物理概念(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本章的很多知识和方法都是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次”:用理想模型(质点)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用极限思想来研究物理问题,用图象定量描述物理量等,通过这若干个“第一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物理的研究方法,同时又要关注学生的基础和可接受性,循序渐进而不一步到位。 本节分析: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又一个重要概念。在前几节内容的基础上,加速度的引入可以更加完整、准确的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促进学生运动观念的逐步建构。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增加了难度。为此,课本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出发,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起步后的运动过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思考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出建立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通过知识迁移,启发学生仿照速度定义式得出加速度的定义式,教材通过速度示意图,形象地描绘出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研究如何从v-t图像分析加速度。 二、学情分析 不同于前几节研究的位移、时间、速度等概念,学生对加速度既没有初中学习的概念基础,也缺乏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不过,前一课时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学习了用比值法来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位置变化快慢),在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回顾引出速度概念的过程,用类比方法迁移到加速度(速度变化快慢)的概念学习中来,这给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降低了台阶。另外,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的区别很难分清。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抽象概括,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的定义式、方向和单位,体会用物理量之比定义新的物理量的方法。 (2)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根据速度变化的方向判断加速度的方向,能够结合加速

知识讲解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探究加速度、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掌握在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关系时,常用的控制变量法 2.理解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3.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 4.根据原理去设计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5.会分析数据表格,利用图象寻求物理规律 【要点梳理】 要点一、怎样测量(或比较)物体的加速度 1.物体做初速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测量物体加速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用刻度尺测量位移并用秒表测量时间,由公式22xat?算出加速度。 2.可以在运动物体上连一条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打点来测量加速度。 3.也可以不测加速度的具体数值,而测不同情况下(即不同受力时、不同质量时)物体加速度的比值。根据22xat?,测出两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运动在相同时间内发生的位移x1、x2,位移比就是加速度之比,即1122axax?。 要点二、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 在现实中,仅受一个力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一个单独的力的作用效果与跟它大小、方向都相同的合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因此,在实验中我们只要测出物体所受的合力即可。如何为运动的物体提供一个恒定的合力?又如何测出这个合力呢? 可以在绳的一端挂钩码,另一端跨过定滑轮拉物体,使物体做匀加速运动的力就是物体的合力,这个合力等于钩码的重力。通过测量钩码的重力就可测得物体所受的合力。 要点三、平衡摩擦力 依据上面的方案中做匀变速运动的物体,受的合力并不等于钩码的重力。这是由于物体在相对运动,还要受到滑动摩擦力。 如何减小滑动摩擦力,使我们所测得的钩码重力尽可能接近于物体所受的合力? ①使用光滑的木板; ②平衡滑动摩擦力。将木板一端垫高,让物体从木板上匀速滑下,此时物体的重力分力就等于物体所受的摩擦力。 ③平衡摩擦力后,当小车的质量发生改变时,不用再平衡摩擦力。这是由于sincosmgmg????,等式的两边质量可以抵消,即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没有关系。 要点四、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本实验的数据处理可以采用计算法和图象法两种不同的方法: 1.计算法 测得加速度或加速度之比(等于位移之比)后,通过计算看看是否满足 2121FFaa?、1221mmaa? 2.图象法 测得加速度后,用拉力F为横坐标,加速度a为纵坐标,描绘a—F图象,看看图象是

高中物理《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说课稿

高中物理《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六章《曲线运动》一章中的第八节,也是该章最后一节。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以后的一节应用课,通过研究圆周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深入理解圆周运动规律,并且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生活体验,加深物理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 (二)教材处理教材中的“火车转弯”与“汽车过拱桥”根据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顺序作了对调,并把最后一部分“离心运动”放到下一节课处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2)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3)了解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分析圆周运动方法,会分析拱形桥、弯道等实际的例子,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通过对几个圆周运动的事例分析,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向心力的方法。(3)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与圆周运动有关的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2)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求知欲。 (四)重点分析具体问题中向心力的来源。依据:学生常常误认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课本中明确指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并且对向心力的来源分析地比较仔细,因此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 (五)难点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来源,尤其是在火车转弯问题中。突破办法:组织学生多讨论,多做练习,对学生不太熟悉的火车车轮结构等问题借助演示图片加以说明,使学生更易理解。 二、教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讨论法,推理法和分析归纳法。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PowerPoint演示文稿以及图片,并辅以视频。 多媒体使用说明: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使空洞的语言描述得以形象地展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学法分析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创设情境,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问题的讨论,并归纳总结出结论。过程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当课堂

《向心加速度》说课稿

《向心加速度》说课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中段艳涛 我本次说课的是选自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第五节《向心加速度》 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展开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 课标要求: 会用极限的思想得到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变化量v 的方向是指向圆心,进一步提出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并且给出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向心加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第四节《圆周运动》之后编排的,是从动力学的角度来进一步研究圆周运动的,所以是本章的重点以及难点。并为下一节学习向心力以及学好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 (1)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其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提升; (2)学生对知识内涵的探究重视程度不够,对物理的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 (3)数学知识储备不够,比如向量计算、三角函数等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 (3)能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体会速度变化量的处理特点;

(2)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 (3)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渐给学生渗透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探究问题的热情,养成乐于学习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 (2)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1)利用极限的思想确定向心加速度方向 (2)探究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四、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并突破重点难点,就需要精心选择教法和学法。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 1、引导探究式 2、课堂讨论法 3、诱导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生活当中的两个实例引入

高中物理《向心力 向心加速度》说课稿

高中物理《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向心力向心加速度》,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曲线运动》的第五节知识,在教材的第86页至89页。从教材的编排可以看出:《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一节是本章承上启下的重要知识,学好这节内容,一方面可以深化前面所学的匀速圆周运动知识,另一方面又为后续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打好必要的基础。 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公式这个难点。在教材中先通过实例来引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F=mrω2或F=mv2/r,之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a=rω2或a=v2/r,这样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 2、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理解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并能运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解答有

关问题。 ②、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懂得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③、情感目标:通过情景视频的引入,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学生如何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另外,由于向心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往往容易把向心力当作性质力处理,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应为学生怎样建立向心力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接下来说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学习了牛顿三大定律,初步具备了以加速度为桥梁的运动与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他们的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且有多次小组合作经验。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好,不注重对知识内涵的研究,对物理的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而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概念比较抽象,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利用实例来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再由实验来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圆周半径、线速度的关系,而

简谐运动说课稿

简谐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简谐运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八《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中的内容。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动力学及功和能的知识后而编 排的,是力学的一个特例。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形式,对它的研究为以后学习电磁振荡、电磁波和光的本性奠定了知识基础.此外,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简谐运动是第八中的第一节内容,是学习 本后面各节内容的基础,也是本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研究简谐运动规律时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学、动力学、功和能的知识,可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因此这 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科的课程标准,物理教学应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教育等三个方面。因此,本节课教学目标也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振动、简谐运动。了解简谐运动的若干实例。 (2)知道简谐运动中回复力的特点。 (3)知道简谐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4)理解简谐运动中位移、速度、回复力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 (5)知道在研究物理规律时一般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分析简谐运动过程中有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认识物理量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简单实验的操作,及参与对简谐运动规律的分析,培养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对简谐运动的研究,使学生发现其中所严格遵循的简谐美、对称美。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如果能抓住简谐运动中的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也就把

高中物理第四章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学习目标】 1.认识影响加速度的因素—力和质量. 2.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图象. 3.能根据图象得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4.体会“控制变量法”对研究问题的意义. 【预习案】 1.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也就是物体____________的大小,与物体的____________有关,还与物体____________有关. (2)物体的质量一定时,受力越大,其加速度就____________;物体的受力一定时,质量越小,加速度就____________. (3)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时,应保持物体____________不变,测量物体在____________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应保持物体__________不变,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____________下的加速度. 2.制定实验方案时的两个问题 (1)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可以用刻度尺测量____________,并用秒表测量____________,由公式____________算出.也可以在运动物体上安装一条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根据____________来测量加速度. (2)在这个实验中也可以不测加速度的具体数值,这是因为我们探究的是____________关系. 3.怎样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在本探究实验中,我们猜想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________,与质量成____________,然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____________图象和____________图象,都应是过原点的直线. 自主探究: 1.当研究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参量之间的关系时应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2.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这个力应是物体所受的合力,如何为运动物体提供一个恒定的合力? 3.在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为什么要描绘a - m 1 图象,而不是a -m 图象?

高中物理《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说课稿.doc

高中物理《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说课 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中的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以及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学好这一节可以为学好本章应用部分以及万有引力知识作必要准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能运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2.能力目标:懂得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向心力大小与m、r、ω的关系 2.难点:①理解向心力的概念②理解公式a=rw 2 和a=v 2 /r 四、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刚刚步入高中,对高中物理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而本节内容涉及公式较多,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

困难,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己归纳结论,理解记忆公式,从而达到能灵活运用的目的。 因此本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设计实验→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 1/2,课堂气氛将比较活跃,能真正体现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五、教学用具 1.多媒体、录象短片、课件 2.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弹簧秤,绳子,小球(若干个),圆珠笔杆套 六、教学过程 (一)向心力概念: 复习上节内容,播放几个匀速圆周运动实例的录象短片,引导学生逐一进行受力分析,让学生发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总是指向轨迹圆心,从而得出向心力的概念,理解向心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并理解它的方向和作用。 (二)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展示情景,提出问题

15加速度说课稿-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高中物理新课程《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5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反馈与调整三个环节说明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学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 新课程比较注重物理量引入、建立的来龙去脉,这也是为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服务的。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非常重视概念、规律的探究过程,整章紧紧围绕运动的描述而展开。而加速度无疑这这个章节最难且重要的一节课,因为无论是下一章学习匀变速运动,还是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及曲线运动都要用到加速度的概念,可以说是一个贯穿高中物理教学始终的物理概念非常的重要。 2、学生情况及学习方法的分析: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赵凯华教授在《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中指出:“这是人类认识历史上最难建立的概念之一,也是每个初学物理的人最不容易真正掌握的概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针对高一学生的特点,尽量用足够丰富的、生动的感性认识,如:快慢,位移等概念帮助我们为学生建立加速度的概念。当然既便如此也是有很多的困难,所以只能由浅入深比如: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循序渐进的理解,从而自然地引入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的概念,以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水平。 3、教学三维目标的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理解并会用速度图象计算加速度的大小; 通过学习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速度变化率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由速度的概念到加速度的概念,是深入研究机械运动的思维上的更精确的深化;由平均加速度到瞬时加速度概念,同样用了极限的思维方法;速度图线是利用数学方法描述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速度的概念的引入,不仅仅是为了在物理理论上更精确地描述机械运动的需要,在具体的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是极为有用的概念。 4、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对加速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及物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

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

公开课教案 课题: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上高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二个探究性实验,这一实验与“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一样,都是有确定结论的。“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使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处理此类实验问题的能力,但也给本实验又搭了一个台阶,书中没有给出确定的实验方案,要学生自己设计,给出了实验的基本思路。作为提示,书中还提醒注意两方面的问题:怎样测量(或比较)物体的速度;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恒力。作为进一步的提示,还给出了一个“参考案例”,这个案例是采用通用器材设计的实验,具有普遍意义和具体指导作用。 本节教材除了探究结论,还涉及到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过程及数据处理上还有三个技巧: ①理论坐标系建立技巧。“a 与m 成正比”实际上就是“a 与 m 1成正比”;②实际坐标系建立技巧。不是a -F 图象而是1212F F x x -图象;不是m a 1 -而是 1 2 21m m x x -图象;③平衡摩擦力;利用图象处理数据,用曲线拟合测量点,找出规律也是本节的方法重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2)应用图像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3)从实验中得出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2)知道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作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策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互相讨论,得出实验的步骤和数据处理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难点:处理实验数据并画出相关的图像 三、设计思路 本课题设计思路旨在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通过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等已经学过的知识引出课题——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处理实验数据并画出相关的图像,找出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向心力 说课稿 教案

向心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它是一种效果力。 (2)理解向心力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变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个分力,知道合外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向心力概念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理解其概念。并掌握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用运动和力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 (2)理解向心力的公式,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2.教学难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 (2)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课前准备】 1.实验仪器:带细绳的钢球(两人一个),铁架台,钢球一个,细绳一条,刻度尺,圆形瓶盖,秒表,物块,圆形瓶盖。 2.视频:自行车转弯,公园的转椅。 3.制作PPT。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物块为什么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 问题。 (设计意图:从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 (一)向心力 1.向心力的概念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物块受到重力、摩擦力与支持力。 教师:物块所受到的合力是什么? 学生:重力与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教师:这个合力具有怎样的特点?

加速度教学设计

加速度教学设计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加速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2.理解加速度概念,区别速度、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 3.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根据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判断运动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的得出过程,了解体会比值定义 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通过生活实例的分析说明,体现研究物体运动时加速度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利用示例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的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 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展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 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方向的判断 难点: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的思想 【教学过程】

加速度说课稿

我选用的教材是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1必修)人教社出版。今天我们学习本书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一)说教材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加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根据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运动性质;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区别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三者的关系,能在生活中准确的使用加速度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的得出过程,了解和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能用v--t图像计算加速度的大小,体会数学在物理中的重要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 地位作用及知识结构 本章节(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难懂的概念之一, 并且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把运动学和动力学联系在了一起。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的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来困难。为此,教材先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过程,让学生讨论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还展示飞机的起飞过程,在具体的事例中,要求学生了解“速度大”“速度变化大”和“速度变化快慢”含义的不同。同时,播放三种交通工具竞赛的视频,通过旁批提醒学生注意“物体运动的快慢”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