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自考一考通题库全本大题

马克思——自考一考通题库全本大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这两大发现是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B.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D.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B.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7.“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客观实在性

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1.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种观点说明了C.时间和空间只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12.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C.生产方式

13.有一首断言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4.“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种观点B.否认了不同事物及其性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相互联系,是形而上学

15.“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D】

16.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该诗启发我们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17.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C.对立统一规律18.“和而不同,同则不继”,这种对和谐的看法,表明 C.和谐包含着矛盾

19.在我们分析人时,既要看到其优点,又要看到其缺点,看优点与缺点要分清主次。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根据是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20.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21.《孙子兵法》日:“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孙子兵法》但却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这说明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22.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B.矛盾分析法

23.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兢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 C.要坚持适度原则

2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苟子的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B.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25.下列关于抽象与具体思维方法的描述,错误的有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就是从抽象的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的具体

26.下列命题中反映规律客观性的有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7.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种观点表明 A.意识具有能动性

28.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表明意识具有 C.创造性

29.恩格斯提到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观点说明实践 A.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30.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这表明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2.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一著名论断表明

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D】

33.关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错误的说法有

B.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就意味着认识是被实践决定的被动的因素

3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D】

35.真理的一元性是由B.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的 36.“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

其含义是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

37.恩格斯说:“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

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

而本质上是绝对的。”这表明 A.承认人能够

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

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38.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一反映一

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

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

等等永远地接近子这一点。”这表明

B.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

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39.“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

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

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

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

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

对的真理。”这表明

D.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

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D】

40.“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

的范围内才有意义”,这是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41.实践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因为

实践具有

A.直接现实性

42.“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43.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 A.科学

精神和人文精神B.务实精神和奋斗精神

44.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C.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4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D.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D】

46.“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

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

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

D.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D】

47.在世界历史上,19世纪经济落后的德国却

成为欧洲最先进思想的发源地,这一事件最突

出地表明社会意识

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48.“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

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

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下

列说法中,无法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49.“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

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革就起了主要的决定

作用。”这个观点说明了 D.在一定条件下,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D】

50.“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

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

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科技革命推动社会革命【D】

51.有人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

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

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种观点属于

D.唯物史观【D】

52.“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

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

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这一观点属于

C.唯物史观

53.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D.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

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

54.解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关

键是

C.商品交换的实现

5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

D.在生产商品中所起的作用不同【D】

56.马克思说:“货币作为份值尺度,是商品

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这

句话的意思是

A.劳动时间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货币不

过是商品外在的价值尺度

57.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根本原因是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58.价值规律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

的实现形式是

C.市场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59.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在使

用过程中

C.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6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B.劳动力成为商品

61.资本主义所育制的实质是

A.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62.下列能够作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

分的资本是Q ) B.生产资本

63.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

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C.机器设备

64.如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

与剩余劳动时间各4小时,采取绝对剩余价值

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各延长剩余劳动

时间2小时,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分别由原来的

100%变为

D.150%,300%

65.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

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

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

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

A.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B.可变资本的实

物形式

66.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

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

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阶级获得比过

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

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这

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仍然是

C.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67.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

A.资本积累

6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A.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榨取更多的剩余价

69.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

种职能形式是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70.资本周转速度A.与周转时间成反比,

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71.资本主义银行利润的最终来源是

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7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D.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

化之间的矛盾【D】

73.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是

D.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D】

74.资本主义国家选举的实质是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

要措施

75.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存在形式上

平等和事实上不平等的矛盾,根本原因在于

D.民主权利的实现受到了私有制的限制

【D】

76.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D】

77.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最

根本的标志在于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

78.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直接

后果是

C.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79.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

C.金融寡头

80.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

资本是

C.金融资本

81.金融资本是由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奉融合

或混合成长而成的

82.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

指金融寡头

B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

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83.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是金融寡头实现

其在

A.政治上统治的主要方式

8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

垄断资本主义

8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C.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

86.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对

经济生活进行干预调节的实髓是

D.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

益【D】

87.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是以

A.国际分工的发展为基础

88.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

运动

89.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90.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条件出发,认

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

国家内同时发生的是 A.马克思恩格斯

91.列宁第一个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

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

平衡的规律

92.“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

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

件。”这句话出自

A.《共产党宣言》

93.“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C.有着内在联系的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有

A.德国吉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D.英

法启蒙思想【ABC】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的基本内容是

A.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

世界的本原的问题

B.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

性的问题

C.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D.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

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问题

【ABCD】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

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

A.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

人与世界的关系

B.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解决了思维

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

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实现了可知论和唯物论、辩证发展观和

辩证实践观的统一【AC】

4.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突出特点有

A.没有离开对概念进行界定的逻辑方法

B.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

C.对物质世界无限性和有限性所作的最高

的哲学概括

D.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

的哲学概括【BD】

5.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由于各种客观条

件,特别是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有很

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说明

A.物质世界不可能为人类所彻底认识

B.人类社会可以被完全认识,自然界不可

以被完全认识

C.人类需要不断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并

最终完全认识世界

D.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

不可认识的东西【CD】

6.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

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

已。”这表明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依赖于物质

C.意识是人脑的创造物D.意识反作用于

物质【ABD】

7.“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这一命题观点

A.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B.否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C.否认了意识的主观形式

D.属于唯心主义的错误【AC】

8.恩格斯曾经说过:“物体相对静止的可

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

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这一

命题表达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存在状态

B.静止和运动一样都是物质存在的状态

C.生命就是静止的状态

D.静止是生命产生的条件【ABD】

9.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的

根本原因有

A.把历史过程看成是英雄人物意志的创

造 B.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

在 C.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

位和作用

D.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ABC】

10.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

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

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

D.人类自身的繁衍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

【ABC】

11.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中,

A.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

B.自然界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

然基础

C.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

制约和改变着自然界

D.自然界的规律决定和制约着社会发展

【ABC】

12.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

求我们 A.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

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

遍联系

B.把握事物发展申的度

C.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正确

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

互关系

D.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

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

努力发展自己【ACD】

13.恩格斯认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对这一命题的正确理解有

A.任何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有限的

B.整个世界的发展是无始无终的无限过程

C.每一个具体事物的有限过程都是整个世

界无限发展过程的一部分

D.世界无限的发展过程是通过具体事物的

有限的过程集合而成的【ABCD】

14.下列对矛盾的同一性的描述,正确的

A.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

和趋势

B.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

前提

C.矛盾着的对立面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D.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ABCD】

15.下列对矛盾的斗争性的描述,正确的有

A.矛盾的对立属性

B.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性质和

趋势

C.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分离的性质和

趋势

D.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的性质和

趋势【ABC】

1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有

A.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B.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C。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D.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ABC,D】

17.马克思在批评形而上学的错误时指出:

“在他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出统一,在他

看出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这表明

A.形而上学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割裂

开来了

B.不能从对立中把握统一

C.把对立看做是没有任何联系和同一的绝

对对立。

D.把同一看做是不包含差别和对立的绝对

同一【ABCD】

18.矛盾的特殊性表现为

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

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C.矛盾存在于任何特殊事物及其过程之中

D.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

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ABD】

19.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

系有

A.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B.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

统一

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ABCD】

20.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原理

的重要性在于

A.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B.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C.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D.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ACD】

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

理的重大实践意义有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哲学基础

B.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哲学基础

C.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

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ACD】

22.有人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的连

续变化的过程。”这种观点

A.否认了量变的重要性

B.否认了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否认了事物发展的不连

D.属于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BCD】

23.有人认为:“整个世界发展过程是一系

列突变的积累。”这种观点

A.否认了量变的必要性

B.否认了质变要以量变为前提

C.在实践中容易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D.容易导致“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ABCD】

24.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复古主

义犯的错误主要有

A.夸大了新旧事物的联系

B.夸大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C.否认了辩证的否定也是发展的环节

D.属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犯了肯定一切

的错误【ABCD】

25.下列实例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现象的有

A.冰一水一汽

B.生产粮食一粮食被人消费一生产粮食

C.团结一批评一团结

D.光的微粒说一光的波动说一光的波粒二

象说【BCD】

26. 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

为光是由微粒状的物质组成的。不久惠根斯提

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动。由于当

时牛顿在科学界享有极高的威望,微粒说占了

上风。19世纪初,波动说又重新提出,并用实

验有力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19世纪末,光电

效应等一系列的实验向波动说提出了新的挑战。

爱因斯坦最终冲破禁区,创立了光的量子学说,

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

连续的。以上材料说明了 A.人们对光的正确

认识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切事物都是

对立面的统一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BCD】\

27.有人认为:“只有偶然性才是生物中一切

革薪的源泉,生物进化的根基是绝对自由的,

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这种观点

A.否认了偶然性是必然性的体现

B.夸大了偶然性的地位和作用 C.犯了唯

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

D.否认了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所起的决定

作用【ABCD】

28.下列关于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描述,错误

的有

A.可能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

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B.现实性是事物发展

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C.没有可能也可以有现实

D.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ABC】

29.下列关于现象与本质的描述,错误的有

A.现象与本质都是事物的内部联系

B.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C.任何本质都会表现为现象

D.现象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表面特征

【AD】

30.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表现在

A.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B.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

C.内容决定形式

D.形式反作用于内容【ABCD】

31.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法的有

A.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B.“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C.“执两用巾”

D.“洞悉症结”【ABCD】

32.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是辩证统一的,表现为

A.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

B.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

C.逻辑的东西则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

D.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又包含着差异和对立【ABCD】

3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具体表现为

A.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在人类社会实践创造的一定条件下起作用

B.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C.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D.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BCD】

34.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茌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一命题表明

A.意识总是先于物质而存在

B.在一定条件下,人的实践受理论的决定 C.人的实践活动要以理论为指导

D.人类的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D】 35.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具有

A.目的性和计划性

B.创造性

C.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ABCD】

36.下列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C.整个世界都是人类实践的结果

D.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AD】 37.下列命题中贬低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犯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错误的有

A.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B.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

C.人将成为“机器世界的玩物”而被保存在将来的动物园取

D.意识不过是“移人人的大脑并被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BC】

38.中介是指

A.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

B.认识的手段和成果

C.实践过程中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

D.运用、操作实践和认识工具的程序和方法【CD】

39.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它的两个严重缺陷有

A.离开实践考察以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谈识的决定作用

B.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否认了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C.否认了反映论的观点

D.否认了世界的可知性【AB】

4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大根本区别表现在是否承认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唯物主义辩证法

C.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D.唯物主义反映沦【BC】

41.下列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B.坚持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就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主义

C.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就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质的区别,但可以相互渗透,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ABCD】 42.“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BCD】

4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表现在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D.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ABCD】

4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A.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科’ B.注意对理性认识的检验 C.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

D.注意理论联系实际【AC】 45.下列关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有 A.非理性因素能激活、驱动和控制人的认

识活动 B.所有的非理性因素都能调动主体去

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

C.有些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起着消极作用

D.应该以正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控非

理性因素的作用【ACD】

46.下列关于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说法,

正确的有

A.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B.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

范围的限制

C.人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条件、客观过程

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

D.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发现“永恒真

理”【ABC】

47.从古希腊到今天,人们关于物质组成结

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古代的原子论到近代的

原子论,到现代的物质结构理论多次的演变,

但仍然没有达到对物质最终结构的认识,这表

A.事物的某些本质是不可认识的

B.在任何一个时代人们的认识都具有相对

C.事物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

D.认识必须经过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BCD】

48.在真理问题上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

其绝对性,可篦导致

A.绝对主义的错误B.相对主义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D.怀疑论的错误【BD】

4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

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对这一命题的理解,正

确的有

A.从无限发展的世界来讲人们最终能达到

对世界的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因而认识能力有

至上性

B.在每一个具体时代,人们的认识能力总

是相对的,具有非至上性

C.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而不能

把握事物的真正本质,因而具有非至上性

D.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从非至上性向至上

性的发展过程【ABD】

50.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

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其具体含义有

A.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

颗粒

B.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C.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D.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

绝对性的真理【ACD】

51.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

系有

A.对特定对象而言,真理和谬误有本质区

B.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

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C.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

现的

D.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BCD】

52.关于真理的检验问题,下列选项中,说

法正确的有

A.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

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B.用一种认识去检验另一种认识,达不到

检验的目的

C.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

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把主观和客观

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ABCD】

53.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的作

用有

A.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

要的补充

B.只能解决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不是符合

逻辑的问题

C.并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ABCD】

54.价值具有客观性,是因为价值关系的各

个环节都是客观的,包括

A.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B.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C.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D.指导人们满足自身实践需要的真理具有

客观性【ABC】

55,下列关于价值评价活动的观点,正确的

A.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B.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

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C.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

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D.评价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

【ABC】

56.关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说

法,下列论断正确的有

A.价值评价中不存在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

B.价值评价具有主体性特征 C.价值评价

完全因人而异,不同的莎场有不同的评价,无

所谓正确错误之分

D.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的【BD】

57.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

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

面貌就起了变化r。这句话表明价值评价

A.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

观反映,是推动着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

动力量

B.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活动发展的

规范因素

C.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足实践活动发展的

导向因素

I).本质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

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

【ABC】

58.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主要体现在

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

统一为前提的

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

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C.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瓦

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D.在实践中真理仅仅是实践追求的价值日

标.而不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ABC】

59.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

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有

A.没有考察人们从事历史活动时的思想动

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B.没有考察人们从事历史活动时的思想动

机 C.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

决定作用 D.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ACD】

60.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

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

规律,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

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

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决定社会存在【ABC】

6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政治生产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

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

人们的意识。”这一段话表明

A.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们从事政

治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前提

B.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不可能进行

政治活动,也不可能有精神活动

C.意识归根到底是对社会物质生活过程的

反映

D.社会历史活动可以脱离人类意识而存在

【ABC】

62.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

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组成部分,

A.政治法律上层建筑

B.社会意识上层建筑

C.政治上层建筑

D.观念上层建筑【CD】

63.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的基本内容有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

B.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

质和要求

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互决定、相互促

D.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

【ABD】

6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的矛

盾运动是极为复杂的,其表现有

A.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

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

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B.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

系中,占统治她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

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存在矛盾,新

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矛盾

C.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

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

D.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

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

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ABCD]

65.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

况的规律”这个表述中,“一定要适合”是指

A.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

调整或变革

B.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状况

C.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

己的发展

D.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必须取决于和服务于

经济基础【ABCD】

66.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要求

A.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

阶级状况

B.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

C.区分对抗阶级与非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

D.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ABCD】

67.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分析我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的结论有

A.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人阶级和劳动

人民当家作主

B.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还将在

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

激化,但已烃不是主要矛盾

C.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两极分化的

加剧,阶级斗争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

基本矛盾

D.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

确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ABD】

68.恩格斯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

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

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

改革的社会。”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A.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B.社会主义改革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C.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

生产方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

D.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

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ABCD】

69.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

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

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

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

样就有无数L相交错的力量,订无数个力的平

行四边形,而由此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

史事变,这个结果就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

不自觉地和4:自主地起着作用的产物。”这一

观点的对立面有

A.英雄史观P,.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D.历史自然主义观

点【AD】

70.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A.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B.用暴力手段掠夺小生产暂的工厂

C.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D.用暴力手段掠夺商人的财富【AC】

71.封建社会未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而生。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和成熟,反过来义促进了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

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f强烈要

求.这促使英、法等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

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这一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历史逻辑表明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ABC】

72. 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

因素,这是因为

A.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不会有价

B.没有价值的物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也不

能成为商品

C.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必然有价值

【ABC】

73. -般来说,阳光和空气不是商品,但在一

些国家,新鲜空气也可以装在特别容器中出售,

空气之所以成为商品,根本原因有

A.人们不能随便从自然界中得到新鲜空气

B.能满足人们对新鲜空气的需要

C.把空气净化并装在特别容器中要经过人

们的劳动

D.新鲜空气的生产以交换为目的【BCD】

74.各大商场经常采取打折让利的促销手段,

“打折让利”是

A.商品的使用价值发生变化

B.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

C.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D.为了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CD】

75.价值规律的作用有

A.促进生产者改进技术、降低成本

B.刺激生产者激烈的竞争和分化

C.自发调节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

D.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ABCD】

7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有(。)

A.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

B.价值量由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

C.商品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AC】

77.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就是要

A.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求关系,使社会资

源配置趋于合理

B.不断采用新技术,加强管理,阵低成本

C.坚持市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企

业竞争力

D.鼓励公平竞争,反对垄断和地方保护等

不正当竞争【ABCD】

78.商品的内在矛盾有

A.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B.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C.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D.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的矛盾【ACD】

7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实际,深

化对创造价值韵劳动的认识主要有

A.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了

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

中的比重增加了

C.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增

加而活劳动比重相对减少r

D.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劳动在劳

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ABCD】

80.土地、资本以及科技、知识、信息等生

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表明

A.其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

B.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了社会财富的

创造并且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

C.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

D.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共同

创造价值【AB】

81.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构成要素应包括

A.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新价值

B.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的费用

C.养活劳动者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

D.劳动者所必需的教育训练的费用【BCD】

82.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

正确的有

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

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

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

【ACD】

83.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

质,对资本应理解为

A.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

C.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阶级关系

D.是一个历史的范畴【ABCD】

84.马克思认为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

等物

A.本身不是资本

B.作为剥削工人的手段时是资本

C.作为生产要素时是资本

D.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时是资本

【ABD】

85.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

花属于

A.不变资本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D.流动资本【AD】

86.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在于

A.揭示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B.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C.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D.为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

据【BCD】

87.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有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年剩余价值/预付可变资本【AC】

8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

A.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B.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

D.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BCD】

89.超额剩余价值是

A.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所有资本家都能获得的【AB】

90.相对剩余价值同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和

区别表现在

A.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范畴

B.两者都需要阵低劳动力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相对剩余价值

是持久的

D.超额剩余价值为少数资本家所获得,相

对剩余价值为资本家阶级所普遍获得【ACD】

91.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

价值的关系有

A.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靠增

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

B.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因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

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

C.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少数企业的

劳动生产率高于本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而超

额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则是社会生产率的普遍

提高

D.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整个过程,在现实

生活中表现为无数资本家不断地追逐超额剩余

价值的过程【ABD】

92.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

A.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D.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ABCD】

93.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有

A.买和卖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

B.资本生产和商品生产的统一

C.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D.三种资本循环形式的统一【CD】

94.产业资本循环的形式有

A.货币资本的循环B.生产资本的循环

C.借贷资本的循环D.商品资本的循环

【ABD】

95.产业资本实现循环运动的基本条件包

A.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

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

B.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

同时并存

C.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地进行运动

D.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

继起【BD】

96.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右

A.价值如何增值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

C.剩余价值的实现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ABC】

97.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基本理论前提

是(

A.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B.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

生产两大部类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 v m构成

D.社会再生产划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

产【BC】

98.平均利润率形成的条件有

A.价格由市场形成B.资本能臼I如流动

C.充分的竞争机制D.国家的积极r预

【ABC】

99.剩余价值分割为利润、地租、利息等形式,说明

A.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r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B.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各种生产要素是劳动创造价值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C.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共同创造了价值和剩余价值

D.各资本家基团、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存在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ABD】

100.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 ,

A.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辑}对狭小的矛盾

B.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问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问的矛盾【AB】

10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有

A.人民的意志和愿望的集中体现

B.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C.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

D.资本主义国家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BC】

102.垄断形成的原因是

A.生产高度集中,追求高额利润的必然产物

B.少数大企业为避免两败俱伤,达成妥协,实垄断

C.大胜小使资本高度集巾,必然引起垄断 D.企业规模巨大,促使少数大资本走向垄断,限制竞争【ABCD】

103.垄断不能消灭竞争的原因在于

A.垄断的实质就是竞争

B.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

C.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仍然是私有制经济

D.不存在“绝对的集中”和“纯粹的垄断”【BCD】

104.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相比具有的新特点是*

A.垄断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B.垄断竞争采取非经济的手段,竞争更加复杂、激烈

C.垄断时期,国际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D.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程度激烈、破坏性大【ABCD】

105.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

A.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垄断组织间的竞争更激烈、更惨烈

B.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激发新的竞争

C.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也存在着竞争

D.社会生产复杂多样,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社会的一切商品生产【ACD】

106.金融寡头的统治通过

A.经济上的“参与制”B.政治上的“个人联合”

C.生产商的“企业联合”D.管理上的“经理负责制”【AB]

10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

A.国有国营企业

B.国私共有合营企业

C.国家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D.国家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ABCD】

10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有

A.从根本上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赘本之间的矛盾

B.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

D.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BCD】

109.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

A.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B.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C.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D.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量【ABCD】

110.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

A.职工参与决策

B.终身雇佣

C.职工持股

D.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ABC】

111.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层、阶级结构发生的新的变化有

A.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

B.资本家靠手中拥有和掌握的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

C.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D.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教量不断增加【ABCD】

112.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有 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的发展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

义的发展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AD]

113.列宁的“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

论内容是指(,.’)

A.社会主义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首先取得胜利

B.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

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

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C.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

首先取得胜利

D.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将是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然后波浪式地

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ABCD】

114.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有

A.以高速度发展网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

农业为发展重点

B.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

公有制形式

C.排斥市场机制,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

性计划经济模式

D.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BCD]

115.下列关于苏联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有

A.苏联模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

发展

B.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

和人员保障

C.促进了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D.苏联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ABC】

116.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

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

B.历史传统不问

C.指导思想不同

D.地域环境不同【ABD】

117.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说法,

正确的有

A.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

社会主义模式

B.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

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

C.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等于整个

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D.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反映了社会

主义的生机和活力【ABCD】

118.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

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有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昀差别

B.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C.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BCD】

119.马克思曾把人的发展的历史进程区分

为三个阶段.并认为它们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

展的三大形态.这三个阶段有(.)

A.“人的依赖关系”阶段

B.“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阶段

C.“物的独立性”阶段

D.“自由个性”阶段【ABD】

120.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是指

A.人们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状态

B.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

C.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

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BCD】

121.下列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有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ABCD】

122.下列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的说法,正确的

A.“两个必然”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

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

B.“两个决不会”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

时间和条件

C.“两个必然”使人们坚定了资本主义灭亡

和共产主义胜利的信心

D.“两个决不会”要求人们坚持科学态度,

充分尊重客观规律【ABCD】

绪论

简答

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

的继承与创新?

2、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

源?

3、简述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

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6、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7.简述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

8、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

指南

9、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论述

1、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

断发展

2、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3、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

克思主义?

第一章

简答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2、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3、简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4、为什么说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5、简述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存在的意义?

6、简述时间和空间的含义以及它们的绝

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7、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

形式?

8、简述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

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9、简要说明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10、为什么说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

创造的?

11、为什么说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

以存在的基础?

12、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13、简述认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的意义?

14、简要说明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

物。

15、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

观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16、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

质与核心

17、简述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

意义、

18、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

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19、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

20、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21、简述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

关系

22、简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

23、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24、为什么说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

史过程?

25、简述意识的发展过程

26、简述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27、简述意识的本质

28、简述意识的客观性

29、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二者关系问题上

的错误?

论述

1、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

现实意义?

2、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

义?

3、试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

现实意义?

4、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

现实意义?

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

定观的意义?

6、试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说明社会主义事

业发展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7.试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

理及其现实意义?

8、试述原因和结果统一关系的原理及其辩证关

系的意义?

9、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0、试述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1、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

义?

12、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3、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

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

简答

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2、简述实践队认识的决定作用?

3、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简述认识主体的特点?

5、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

6、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7、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

论的对立?

8、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9、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10、简要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

次反复才能完成?

11、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

限的统一?

12、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关系?

1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

1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5、简述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

点?

16、简述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

作用。

17、简述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认识论统一的表现。

18、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

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坚持群众路线工作

方法的重要意义?

论述

1、试述认识和认识论的关系?

2、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识的本质的

理论意义?

3、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

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4、什么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

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5、试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

一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

6、试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7、试述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现及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第三章:

简答

1、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2.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3、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4、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

表现?

5、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系统

的要素。

6、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

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基础的原因?

7、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

动的过程?

8、简述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五种社会

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9、如何理解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

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

10、简要说明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

础?

11、简要说明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

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

12、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3、简述社会革命的类型?

14、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5、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

16、简要说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和?

17、简述人与社会的关系?

18、历史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

1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

者?

20、简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论述

1、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

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

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2、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

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3、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

过程?

4、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5、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的含义?

6、如何理解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

性?

7、试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

用?

8、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

历史上的作用?

第四章

简答

1、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

与阶级局限性?

2、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3、简述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4、简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以及商品价值

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5、为什么说个别企业总是力求提高劳动

生产率?

6、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

7、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8、简述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

者的生产资料,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

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迅速

积累起来,并使劳动者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

工人。资本原始积累在历史上以英国最为典型

9、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以

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0、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哪几部分?

1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

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2、怎样认识资本积累的实质、后果、历

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13、简述资产阶级的政党的职能?

14、什么是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

15、简述资产阶级政府的职能?

16、简述三权分立制的实质?

17、简述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

德观?

18、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论述

1、怎样理解货币的本质?货币具有哪些

职能?

2、试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

作用?

3、试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4、试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5、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

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第五章

简答

1、产业资本是如何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

增值的?

2、简述生产资本的构成?

3、如何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4、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形

式?

6、简述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对资本家的

作用和意义?

7、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8、简述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9、简述商业利润的形成和来源?

10、简述借贷资本的形成?

11、简述资本主义银行及其职能?

12、股票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13、什么是绝对地租?它在当代有何变

化?

论述

1、试述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及各

阶段的特点?

2、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如何起作用?

超额利润还会存在吗?

3、试述商业资本成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

式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4、试述利息率及其决定因素?

5、股份公司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6、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购买小额股票

是否实现了资本民主化?

7、试述极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

泉?

8、试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

泉?

第六章

简答

1、什么是金融资本?金融寡头怎样实现

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

2、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3、简述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5、资本主义国家如何通过调节利率来干

预经济?

6、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7、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8、简述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的客观必然性?

1、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宏观

经济调控?

2、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

理与调控?

3、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

展?

4、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发

展的原因?

5、试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主要内

容?

6、试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

质?

7、试述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

8、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

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七章

简答

1、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

因?

2、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极其与空想

社会主义的区别?

3、简述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4、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做

出的巨大贡献有哪些?

5、简述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

想?

6、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

基本特征的论述?

7、简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

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8、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

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9、为什么说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由其

历史地位决定的?

论述

1、试述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

史贡献与经验教训?

2、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我们可以得到什

么认识?

3、如何才能更好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

义发展道路?

5、试述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

性?

6、试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

中的地位和作用?

7、如何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第八章

简答

1、简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

2、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物质基

础?

3、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

特点?

4、简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5、简述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条件?

6、如何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7、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

践的长期过程?

8、简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基本条

件?

9、简述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

论述

1、试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

社会的展望?

2、试述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

共同点与差别?

3、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历史必然发展到共

产主义?

4、试述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

点?

5、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

的事业?

6、试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

长期过程?

7、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

必由之路?

8、为什么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高分冲刺

1、简述意识的本质?

2、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

么?

4、怎样认识资本的本质?简述划分不变

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

必由之路?

6、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

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7、试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

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3、简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

征?

5、简述借贷资本的本质?

6、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

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

化?

7、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

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的意义?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

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2、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

关系?

3、简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

本矛盾及其表现?

4、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5、简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

必然性和长期性

6、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及其

现实意义?

7、试述商业资本的职能与作用?

1、简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与时

俱进的含义及意义?

2、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

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3、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

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4、简述战后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

展的原因?

5、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

践的长期过程?

6、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

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简要说明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

主义的根本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它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次,这是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2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3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2、简述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辩证关

系的意义?

3、简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7、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8、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

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1、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

遍性?

2、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

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3、简要说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4、简述平均利润率及影响其高低的因

素?

5、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大量输出

资本?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7、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

高类型的民主?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

者的关系?

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必然

性?

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

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6、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

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的意义?

7、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

影响?

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

系?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特

点?

3、简述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的含义

以及二者同资本周转速度的关系?

4、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

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5、为什么说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

必然产物?

绪论

简答

7、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

的继承与创新?

1任何新的理论和学说,都必须批判地继承前

人的思想成果,以前人的思想所达到的终点作

为自己研究的起点

2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

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以及其他成

果,为马克思、恩格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发

展规律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规律,

从而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自

然科学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

义学说,既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

上创立的,又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

学说各个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8、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

源?

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

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

直接理论来源

2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德

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

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

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

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

说的积极成果,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在矛

盾和发展趋势,总结了高热惊厥斗争的实践经

验,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

征做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

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9、简述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1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

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

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

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2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的

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

的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的研究,剔除其中错

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

3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

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

展和科学的进步,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

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

要更加适应的水平。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产

生160多年来的历史过程中,它的创始人和后

继者总是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使其获得新的生命,采

取新的形态,从而形成了一部内容丰富并持续

向前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说,马克思主

义的生命力,就存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过程之中

10、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的不带任何

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

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

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其次,马

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正如恩

格斯所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

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

浅尝辄止。再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

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

发展而不断发展。

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

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

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来

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

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

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

发展。离开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

活动,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就丧失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就失去

了存在的意义

12、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

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

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

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充分

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

3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方法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

进取的精神,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

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指导

4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

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

长新本领,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

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7.简述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

(1)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3)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8、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

指南

(1)是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教条还是作行动的指

南,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

(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

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3)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

许多艰巨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9、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论述

4、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

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展其自身。

2马克思、

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3

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

义理论体系

5、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

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1

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2、

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3、

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3

表现出来;

原理表现出来

6、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

克思主义?

1

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2

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

3

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

4

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

第一章

简答

30、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1

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本原是什么的问题;2、

被认识的问题。

2

论的标准。

31、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1

性的观点

2

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2、简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为什么说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简述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存在的意义?

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

简述时间和空间的含义以及它们的绝

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

形式?

1、客观性;

2、

3、社会历史性

1、物质生产实践;

3、科学实验

简述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

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简要说明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要存在,就必须解决人们吃、穿、

为什么说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

创造的?

人与人之间就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

从而就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

这才有了历史唯物主义。

为什么说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

以存在的基础?

只有通过生产活动,解决了吃、

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1、必须坚持全面的

2、必须抓住事物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简述认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的意义?

不要只看到某一部分、

简要说明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

物。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的、

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广

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

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44、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

观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观点和精致观点的对立

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

4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

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

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

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

和根本分歧

46、简述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

意义、

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务的矛盾以及每一

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一方面,分析矛

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7、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

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

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处于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1、矛

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

用的。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低位不

是固定不变的。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的低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变化,事物

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的原理具

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在分析问题,特别

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

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

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

48、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

1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

着质和量的统一

2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上,

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界限,

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

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

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需要

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时,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

过度的范围。

49、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变表

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

的延续和渐进。人们经常看到的统一、相持、

平衡或静止等,都是处在量变过程中的状态,

它们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

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

变表现为根本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

突破,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统一物的分解、

相持、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就是质变过程中

呈现的面貌。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度的范围内

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属于质

变。

50、简述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

关系

1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

肯定这一事物使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即

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

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

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2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

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肯定和

否定相互依存,离开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否

定也没有肯定。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

透: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51、简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

1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

2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二者密不可分,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52、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1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

53、为什么说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

史过程?

1在社会领域,人们的自觉活动虽然都是有目

的、有意识的,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

相互冲突,形成不以它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过程

2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

生活条件决定的,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

是有规律的。

3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

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54、简述意识的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长期演化和发展,产生了人的意识。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包

括以下三个阶段:

1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征到生物的刺激感应

2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从动物的感觉到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55、简述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劳动使人们获取的食物品种增加、质量提高,促进了脑髓的发展,使人脑日趋完善,从而使意识的产生具备了物质基础

2劳动产生了语音,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劳动者之间经常需要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思想

总之,社会性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离开劳动,离开人类共同活动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可能产生

56、简述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迎向,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劳动创造的

总之,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

57、简述意识的客观性

1尽管意识是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但它们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2意识的感性形式、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尽管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但都是反映着客观事物的

3个体意识具有差异性,但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

4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但这种创造是把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在观念和表象中加以改造而形成的,它仍然来源于客观世界

58、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二者关系问题上

的错误?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被动的反映,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论述

7、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

现实意义?

1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是第一位的原因;2、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不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也不会发展变化;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外因的作用无论大小,都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3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的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8、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

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虽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际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主义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9、试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

现实意义?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导致均衡论

4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

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

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

视支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都是坚持两点

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10、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

现实意义?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1、量变是质变的

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

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2、质变是量变的

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

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3、量变和质

变互相渗透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

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

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

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

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11、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

定观的意义?

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

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

自身的否定,而不是单纯外力作用的结果。2、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3、否定

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

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成果。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

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

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批判的继承,剔

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既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反对

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外国

文化,既不要全盘照搬,也不应一律排斥,而

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其有

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12、试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说明社会主义事

业发展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

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

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

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

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客观规律,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历史发

展的总趋势。社会主义事业已取得巨大胜利,

我们必须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必胜信心。

4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曾多

次遇到较大的挫折。但这并不能改变社会发展

的总趋势,我们不要因此而悲观失望。人民群

众在挫折中经受锻炼,吸取经验教训,将使社

会主义事业更健康的发展,取得更大的胜利。

7.试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

理及其现实意义?

(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

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

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使事物得到充分

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上升的。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

曲折的。1、否定之否定规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

出周期性,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

过程;2、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

过程,由于某些偶然原因的出现,事物的发展

还可能有暂时的倒退。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

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

(4)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

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1、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

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

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

摇。2、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

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在曲折

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8、试述原因和结果统一关系的原理及其辩证关

系的意义?

(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统一的,表现在:1、

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2、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

件下相互转化。3、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

引起一定的结果,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并

引起原因的变化。

(2)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

意义:1、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

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

方法。2、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有助于更好的总

结经验教训,以便有效地指导今后的行动。

9、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的

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

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

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

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

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加

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

(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1、必

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

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2、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

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

然性的纯粹偶然性。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

(3)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

意义。1、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

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

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不要被偶然性现

象所迷惑。2、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

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所以在科学研究中,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

揭示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在实际工作中,

也要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性因素去推动工

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做到

有备无患,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10、试述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

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两个不同的方面,

二者是有区别的。同时,内容和形式有互相依

存、密不可分。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

式,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内容。内容和形式可

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某一种联系中是

形式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成为内容,

反过来也一样。

(2)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1、内容决定

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内容发生了变化,形

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相应的变化。2、形式对内

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党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

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党形式不适合

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3、

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形式和内容之间

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

的不断循环的矛盾运动

(3)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是错综

复杂的。1、内容决定形式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

决定,而不是僵化的决定。在一定条件下,同

一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

现不同的内容。2、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

利用就形式,就内容也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

现。

(4)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

意义。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所以我们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创造新形式或利用

就形式。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首先要重要内

容,反对忽略内容的形式主义;但也不能忽视

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反对抹煞形式的形式虚

无主义。

11、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

义?

(1)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可

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他还不是现实性;现

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的,它不再是可能性。不要

把二者等同。

(2)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1、二者紧

密相连、不可分割。2、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

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客观世界的发展,就是

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中实现的。

(3)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

重要意义。1、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

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2、为了

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在尊重客观规

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

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

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着想,向

好处努力。

12、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的。1、现象是事

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

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

性质和内在联系,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

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3、现象

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相

对平静的。

(2)现象和本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1、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

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

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2、现象不能脱离本质,

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真相从

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的表现

本质。现象和本质之间并不是并列关系,本质

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

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

(3)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

意义。1、因为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认识了

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必须通

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停留在对

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2、因为本质和现象是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

来,现象表现着本质,所以我们要通过分析现

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去

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

13、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

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

一的。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的前提。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

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

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

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章

简答

19、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

们之间存在着即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

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

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通过这种改

造,获得主体自身需要的满足。

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

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主客体在实践关系

中,同时发生着认识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无论是实践关系还

是认识关系,都不是主体或客体各自独立进行

的,而是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20、简述实践队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1、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

推动认识的发展。

2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

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3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社会实

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22、简述认识主体的特点?

1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2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

有社会历史性

3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

特点

23、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

1认识客体的含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

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认识客体的构成:认识客体由自然客体、社

会客体和精神客体构成

3认识客体的性质:1、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

性。2、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

24、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1)实践关系

(2)认识关系

(3)相互作用关系

25、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

论的对立?

1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

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到思想到物的

认识路线,这是两天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2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

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

为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3唯心主义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

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

于经验而获得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从天上掉下

来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人主观自生的。总之,

都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关系

26、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

在、能不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

回答而划分出来的

2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可知论,认为人的思维能

认识和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认为现实世界是

可知的。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如黑格尔,也

是可知论者,他认为客观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

物,精神认识世界就是精神认识自己和自己的

产物。

3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

彻底认识的认识论

4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人在

实践中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实践的观点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和哲学上的其

他一切怪论

27、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1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2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

不全的

28、简要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

次反复才能完成?

1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

的认识过程

2从客体方面来看:1、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

盾构成的复杂统一体;2、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

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

程;3、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

条件的限制。

3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

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

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29、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

限的统一?

1认识的局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

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

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2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个

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

识的有效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

以实现

3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只有在无限

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

止境的时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

30、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关系?

1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主体正确地反映了客体,一种是主体歪

曲地反映了客体。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

真理,歪曲的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真理

与谬误是认识运动即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表现在二者的相互排斥、

相互否定上。二者的相互排斥是指在一定范围

内真理与谬误的区分具有绝对意义:是真理就

不能是谬误,是谬误就不能是真理,真理与谬

误不能混淆。真理与谬误的相互否定是指,否

定了真理必然导致谬误,否定谬误才可能达到

真理。

3真理与谬误的统一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

存和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是说真

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真理与谬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1、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

1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

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

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

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同

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

2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而

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

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

对的。

32、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没有真理

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反之亦然。

2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一方面,如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

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

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人的认识是一个

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每一个真

理性认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真

理的发展过程就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

过程。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

也是无限的,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永远不会完结。

33、简述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

点?

1提出用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1、着所谓的标准

没有客观实在性,因为伟人、圣人之言是主观

的东西;2、伟人、圣人之言本身是否正确还需

要通过实践进一步证明。如果伟人、圣人的言

论本身就是不正确的,即使与之相符也不能说

就是真理;3、伟人、圣人之言即使是真理,也

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2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这种观点

不正确的原因是:1、真理的检验是关于认识与

认识对象是不是一致的问题,这与真理是不是

具有效用是不同的两个问题;2、真理是有用的,

但人们的经验表明:在现实生活中,有用的未

必就是真理;3、在现实社会中,人都是具体的

人,各人的立场、地位、经济状况等不同,对

于什么是有用也就会各有不同的理解,这样就

会使得真理的标准变得极为不确定,也就失去

了标准的意义。

34、简述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

作用。

逻辑证明是指用已有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前提,

通过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去证实另一种认识。

在人们探求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是经常使

用的一种方法,它为人们认识和证明真理提供

了极大的帮助。即使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

逻辑证明也是不可少的。不能把一种认识、一

种科学假设贸然直接付诸实践,在付诸实践之

前,常常先要经过逻辑证明对之进行筛选,对

被逻辑证明以及证伪的认识、假设和理论,就

不要付诸实践,这样可以减少损失。但逻辑证

明的这种作用并不表明它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更不能用逻辑证明取代实践标准。

35、简要说明逻辑证明与实践经验的关

系?

1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否认

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2承认逻辑证明的作用,并不是说逻辑证明是

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用逻辑证明替代实践标

36、简述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认识论统一的表现。

1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

具体表现。

2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3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

求是,才能保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

正确性和科学性

4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7、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

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坚持群众路线工作

方法的重要意义?

1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

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

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

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

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

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

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2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

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

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从为人

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和依靠

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

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

的伟大历史任务。

论述

8、试述认识和认识论的关系?

1就唯物主义哲学而言,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

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

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

质和发展规律。

2认识发展史同人类发展史、生产发展史、社

会发展史一样长久;而认识论只是认识发展到一定水平才产生的。

3认识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人的意识同外部世界的一种关系;认识论是以认识为研究对象,是对认识过程和结果的再认识和反思,通过这种研究,揭示认识的本质、产生和发展规律

4认识和认识论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认识论既然以认识为研究对象,它就离不开认识,就不能脱离认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就离不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9、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识的本质的

理论意义?

1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对认识的本质的科学概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这一概括揭示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前者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根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后者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

3这一概括揭示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的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

4这一概括揭示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前者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并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做是祖逖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后者离开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去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把认识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

10、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

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地、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分割开来,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5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把理论当做万古不变的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11、什么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

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们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并把这种实现出来的东西同原来的思想、理论相对照,从而判明其是否正确。一般来说,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

2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可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怎么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怎么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从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取得胜利。如果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固守过去的一切,就会落在时代后面。正是因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去的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2、试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

一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

1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2实践标准的决定性、确定性:1、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2、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做出检验,今天的实践未能证实或驳倒的认识,最终会被以后的实践所证实或驳倒

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1、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2、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许多认识的真理性往往不是经过实践一次检验就能被证实或驳倒,而是经过多次反复检验,才能被证实或驳倒。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随着实践的扩展和深化,对认识的检验也不断的深化。

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可分的,任何夸大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防止把人的知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可以使人们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斗争

13、试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关系?1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真指真理和价值的不同。

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

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

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的对人有用或使人

愉快的属性。由此不难看出,真理和价值是有

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

2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

表现在:1、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

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以这

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

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2、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

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在现实社会中,人的需要是非常复杂的,不同

的人有不同感到需要,追求满足需要的方式也

会各异,于是便产生出这样或那样的价值观。

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但并不是所有的

价值观都是正确的。我们主张与真理一致的价

值观,即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区实现

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从而使人的需要获得满足,

这种满足对人的存在和方针具有积极意义。那

种与真理相悖的价值取向,即使能满足人的某

种需要,也是我们应该加以反对的。因为这种

需要的满足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不具有积极意义,

甚至起消极或损坏的作用。

14、试述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现及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1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1、真理

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2、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

能。3、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

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中,货币具有特

殊的功能,它是交换的主要手段,只要有货币

就能获得所需要的一切,极容易滋生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可以防止和抵制这些腐朽的东西对自己的侵蚀

和毒害。

第三章:

简答

21、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须的生活

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

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

更替。

2.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

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2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与物质

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

发展

3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

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

度的更替,而且它受物质生产的制约,每一种

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

22、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

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1、生产

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

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2、生产

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

基础。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

制度的更替。

23、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意识的内容

来源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随社会2存在的

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3、社会意识受反映着的

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意识主体

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

低位决定的。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先进的或正

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

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2、落后的或错误的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

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24、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

表现?

1社会意识的先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

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

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

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者一致和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

方面: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非

完全同步性;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具有补平衡性;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

承性;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

互影响;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

能动性。

25、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系统

的要素。

1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

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2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1、独立的实

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

理、预测决策等;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

科学;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26、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

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基础的原因?

1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

关系。它包括三项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3、产品的分配方式。

2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

础。这是因为:1、它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

提;2、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3、它决

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4、它决

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27、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

动的过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

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在一种生产关系产

生和确立起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性

质和方针要求是基本适合的,促进生产力以前

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虽然这时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之间也有矛盾,但却不会引起生产关系

的根本变革。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

来的生产关系逐渐变得陈旧,它与生产力性质

和发展要求变为基本不适合,从而阻碍生产力

的发展时,就要求变革就的生产关系,建立新

的生产关系。而新的生产关系一旦产生和确立

起来,就又出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性质和发

展要求之间在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新的矛盾运动。生产

关系和生产力性质与发展要求之间这种由基本

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

合,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

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

新的阶段

28、简述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五种社会

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1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指依据生产关系的不

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

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五种一次更替的社会形态。三种社会形态划分

法是指依据人的发展状况或宏观的经济运行形

式,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或自然

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或商品经济社会、

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或产品经济社会依次更替

的三大社会形态

2这两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各自从不同的角度

和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社

会发展阶段的划分,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

的一半规律

3这两种划分法是内在统一的,而不是互相排

斥的。

29、如何理解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

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

1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纯粹的必然性只存在于

逻辑中

2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

过程之间的联系,不是单指对应的线性因果关

系,而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线性的因果联系,

3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

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

30、简要说明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

础?

1这里说的分工,指的是旧式分工或自发分工,

即具有固定专业划分的分工

2有了分工就必然有产品交换,而有了产品交

换,就会加剧财产的集聚和集中,使财富日益

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从而促进私有制的形成和

发展。而有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就把社会成员

分为占有生产资料的剥削阶级和不占有生产资

料的被剥削阶级

3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

劳动的分工与对立。由于这种分工,出现了只

消费不生产、只享有不劳动的人。这些脱离生

产劳动的人、专门从事生产的管理以及政务、

司法等活动,成为剥削阶级的组成部分。

31、简要说明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

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

1奴隶制保存了大量的劳动力,把奴隶用于劳

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奴隶制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奴隶本身也是一种

进步,因为作为奴隶来源的战俘,以前是被杀

掉,有时甚至被吃掉,现在至少能保全性命了

3社会有了阶级划分之后,使体力劳动和脑力

劳动分工固定下来并不断强化和发展,有一部

分人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促进了

古代科学文化的繁荣

32、简述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

献?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

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

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33、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

定性手段。在阶级社会,只有通过社会革命,

才能推翻或摧毁旧的国家政权,建立革命阶级

的政治统治,消灭旧的生产关系,确立或建立

新的生产关系,从而用较高的社会形态代替较

低的社会形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清道路

2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

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是被剥削者和被压

迫者的盛大节目,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

像在革命时期那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

的身份出现

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

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革命不仅要破坏一个旧

世界,而且要建设一个新世界。革命阶级只有

在革命实践中,才能学会建设新社会的本领

34、简述社会革命的类型?

社会革命有多重类型。主要有:新兴封建主阶

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新兴资产阶级

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无产阶级推翻资

产阶级的革命;在奴隶社会,奴隶反对奴隶主

阶级的革命;在封建社会,农民反对地主阶级

的革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的民族民

主革命,等等

35、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

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社会改革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做量变和

部分质变的准备

3社会改革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旧思想、旧

观念、旧风俗、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

新风俗、新习惯的作用

36、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

1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主动的、自觉地

2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

益出发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

持和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3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

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地得到解决

37、简要说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和?

1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对人的

本质的界定,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而是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既包括不同时代的人之间

的区别,又包括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

人之间的区别。所以,它讲的不是一切人所共

有的本质,而是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本质,

即认得具体本质

2由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即它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所以它就

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不是抽象的,而是

具体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超阶级的,而是有

阶级性的。

38、简述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社会是人的社

会,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人与社会是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

2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

3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这种一致

的基础是实践

4个人的解放语社会的解放是一致的。

39、历史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

1历史唯心主义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的历史活

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

因,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做这些关系

的根源

2历史唯心主义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不承认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40、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

者?

1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了科学家、

思想家、艺术家们从事精神活动提供的物质生

活资料和其他物质条件,人们便不能进行社会

的精神活动

2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创造

的源泉。科学知识文化本身是人民群众实践经

验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理论将群众的实践经验

概括为系统的规律性的知识,文艺作品则以具

体的、典型的形象表现人民的实际生活

3在历史上的各个时代,都有许多知识分子,

虽然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但按其所处的社会

地位和所表现的社会作用,则应当归属于人民

群众的范围之内。我国现在的知识分子,更是

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

许多精神财富成果,是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的。

41、简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1一般来说,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反

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比同时代、

同阶级的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提出社会发

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和主张,常常

是社会发展的先导。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

起着倡导者和发起人的作用

2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根据他们的

先进思想和主张,制定具体的纲领、路线、政

策和战略、策略,并动员和组织本阶级成员与

广大人民群众同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阶级、反

动社会势力进行斗争。他们在斗争中起着核心

和中流砥柱的作用。特别是在复杂的阶级斗争

中,没有他们的组织和领导,不可能取得胜利

3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某些统治地位的

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

可能成为开明的政治家,他们的一些主张和改

革措施,也对社会发展起某些促进和推动作用

4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教育家、

文学艺术家等等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对于

人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有

力的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论述

9、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

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

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包括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

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

2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

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同地区、不同

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

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

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

应该一开始就急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经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

占主导地位

3实践证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

产力的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

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因而是正确

的。

10、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

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在一个社会的上升时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是基本适合的,这时虽然二者之间也有矛盾,

但这种矛盾可以在这个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

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部分加以

解决。当这个社会发展到没落时期,上层建筑

与经济基础基本不适合了,这种矛盾就不能通

过这种社会制度本身得以解决,需要通过先进

经济的革命,消灭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建立或确立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立或

确立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从根本上

加以解决,而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旦建

立和确立起来,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指之间就

达到了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上层建

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新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和

经济基础之间的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

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川流不息、

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而每一次这样的循环,

都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较高的阶段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

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1、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

过程?

1所谓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

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2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为什么人类社会的

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1、

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

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

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每一代人遇到什么

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以他们的意志为

转移的。而且这种既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还预先规定了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

2、人们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

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

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是,人们按照自

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

样的社会结果,自己是意识不到的

3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

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是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

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

层建筑

12、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

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

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揭示,正是

为探寻人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使人们

以日益合乎客观规律的活动,更加自觉地创造

自己的历史

2下面从三个方面说明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

与选择性的一致性及其现实意义。1.、在历史

决定论看来,在现实生活中规律是非直接的,

只是作为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2、在

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给人们的活动提供

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

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

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和

选择

3每一种可能性又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

具体的模式和途径。人们对具体模式和途径的

选择,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

13、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的含义?

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各国历史发展

过程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这种统一性表

现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以五种社会形态划

分为例,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

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

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

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

会五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

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

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

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

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

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

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国的历史

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

14、如何理解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

性?

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

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

会制度中。

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

的改革具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指社会主义社

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

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

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是被动的、自

发的,统治阶级往往是在被统治阶级强烈反抗

下,不得已而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某些

调整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

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

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

位的社会的改革,虽然也能满足群众的某些利益和要求,但从根本上说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而进行的,因而不能广泛地唤起民众,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社会的矛盾,但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固有矛盾

15、试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

用?

1它具有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它具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思想道德领域,必须建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它具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功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负着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重任,发挥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发货着弘扬科学精神和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

16、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

历史上的作用?

1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正确的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2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的历史主义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

3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4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

第四章

简答

19、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

与阶级局限性?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中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逐步萌芽和产生,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而逐步发展形成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思想家提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精神的先进理念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局限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即使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当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以后,随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进步性。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20、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1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发展和存在的。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1、简述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1商品经济通过人的劳动产生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3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所以,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是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22、简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以及商品价值

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

23、为什么说个别企业总是力求提高劳动

生产率?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而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只要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没有发生变化,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就不会发

生变化。而当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

由于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量不变,则随着该企

业在同一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其创

造的社会价值总量也会相应增加,盈利随之上

升。这就是个别企业总是力求提高其劳动生产

率的原因

24、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

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

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

运。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

动,或者私人劳动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

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以及

盈利或者亏损程度,从而决定着他们在两极分

化中的命运。有的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数量

和品种符合市场需求,或者他们生产商品的个

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耗费较少

的个别劳动却会发财致富。而有的商品生产者

所生产的商品不符合或不完全市场需求,或者

他们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所耗费的私人劳动不能或者不能全部

被社会所承认,他们就会发生亏损,甚至陷于

破产。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在以私有制为基础

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是经常发生的。

25、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

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

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这就意味着价值规律的内

容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1、价值量的决定,

即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所决定;2、实行等价交换,即不同的商品是

按照其价值量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这个规律

体现着商品经济发展运动过程的必然趋势,它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和起作用,是商

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按照价值规律的

要求,在商品交换中价格应该与价值相一致。

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经常存在着供求的不平

衡,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有时高于

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

下波动,这就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26、简述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

者的生产资料,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

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迅速

积累起来,并使劳动者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

工人。资本原始积累在历史上以英国最为典型

27、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以

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

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括以下三

部分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

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而

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

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

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2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

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随着社会经济和文

化的发展,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增

加,质量和结构会发生变化,劳动力价值的物

质内容会不断扩大。但是,在一定国家的一定

历史时期,必要生活资料是一个可以确定的量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

的消费或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

则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

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

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

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

28、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哪几部分?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

价值: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

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2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

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29、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

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

值过程的手段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一是工人在资

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

3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

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

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

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值过程就实现了,

这就是资本价值增值的秘密。所以,剩余价值

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

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30、什么是剩余价值率?

1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产生的,为准确地表明

资本家对个人的剥削程度,应该用剩余价值同

可变资本相比。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可

变资本的比率

2用m'表示剩余价值率,则m'=m/v。雇佣工

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两部分,剩余价值率因而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

表示,即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3用M代表剩余价值量,则M=m/v×v=m'×v。

可见,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可以通

过两条途径:1、提高剩余价值率,即提高对

工人的剥削程度;2、增加可变资本总量,以

雇佣更多工人,扩大剥削范围。

31、怎样认识资本积累的实质、后果、历

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用工人

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

规模,以便继续占用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

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资本积累的后果是:1、导致资本的机构称的

提高;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3、引起严重

的贫富两极分化

3资本主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两个简

短的论点来概括: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

动的社会化

4资本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

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

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32、简述资产阶级的政党的职能?

1主导资产阶级议会和国家劳动人的选举,使

选举结果有利于资产阶级或由本党所代表的某

个资产阶级利益集团

2由本党代表资产阶级控制议会和政府,执掌

或参加国家政权

3将某资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政见上升为议会

制定的法律和政府的政策,并利用政权的力量

加以推行

33、什么是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是资本主义国

家权力机构体系进行组织和活动的一种制度,

特别是在实行民主共和国的国家中,三权分立

是其政权机构组织形式的显著特征。三权分立

是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力分为立法权、行

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力,三者分别由不同的

国家机构行使,一般来说,议会掌握立法权,

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

34、简述资产阶级政府的职能?

对内的基本职能:

1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专政,按照

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约束他们的行为

2对社会实行管理,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

文化生活的运作和发展

对外的基本职能:

3保卫本国安全,防止和反对外来侵略

4开展对外交往,甚至进行对外扩张和发动侵

35、简述三权分立制的实质?

1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政府、法院,一般来

说,三者地位平等,各行其职,同时又彼此制

约,三权互相制衡,这就是所谓的分权制衡原

则。

2实际上,所谓三权分立只是资产阶级内部的

权力分立,而绝不是与劳动人民或其他阶层分

享权力

3资产阶级的国家权力,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

的权力整体,是为资产阶级总体利益服务,统

一而不可分割。所以,所谓三权分立,实际上

不过是资产阶级为了更好地实现其整体阶级利

益,而采取的一种权力分工方式

36、简述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

德观?

1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

法和态度,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关系

的产物。在阶级社会里,人生观具有阶级性,

各个阶级都有其自身的人生观

2价值观是指对于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进行

评价的根本观点。价值观受人生观所影响和制

约,在阶级社会中,价值观同样具有鲜明的阶

级性

3道德观是指有关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

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里,道德也是有阶级

性的

37、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己主义

2资本主义利己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一己私

利而获取金钱。这种以获取金钱为特征的利己

主义,成为资产阶级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

和最终归宿。

论述

14、怎样理解货币的本质?货币具有哪些

职能?

1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

物。通过货币产生的过程揭示出,货币的本质

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

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3货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职能上,货币的职能

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在发达的

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

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1、

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

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

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2、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

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

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货币在商品流通中

的不断运动,称为货币流通。3、贮藏手段职能,

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

代表而被保存起来。4、支付手段职能,是指在

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

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

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5、世界货

币职能,这是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

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15、试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

作用?

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

性的实现。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

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挥作用,也就意

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的发展

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

用: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

会资源的配置。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

产者的分化。

16、试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资本家提高对个人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

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

做绝对剩余价值。资本家除了用延长工作日的

方法以外,还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加强对工

人的剥削。个别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

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

3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改变工作日中必要

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可以增加剩

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

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

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这

就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由

于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影

响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也需要提高相关生

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当上述生产部门的

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

单位商品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

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

剩余劳动时间则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

余价值。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

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17、试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

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

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

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

度等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

核心

2资本主义的国家是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

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制度

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

而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处于受剥削和被统

治的地位,这种基本的阶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

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

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凭借其所掌握的国家机器,

包括政府、军队、警察、法院等,对无产阶级

和劳动人民实行强力统治。无论哪个资本主义

国家,其国体都是相同的,都是实行资产阶级

专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指资本主义国家

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

的,它为国体服务,体现资产阶级专政的要求。

但是,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状况、阶

级力量对比、历史文化传统等许多因素的差异,

因而其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不尽相同,主要有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资

产阶级,为了维护其根本经济利益,必然要建

立与其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制

度,实现资产阶级对整个社会的阶级统治和治

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

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18、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

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

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

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早期的资产阶级

启蒙学者和思想家,在政治、哲学、法律、经

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精神的

先进理念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

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

历史进步意义。马克思主义历来充分肯定资产

阶级思想家的历史贡献,并对资产阶级学说中

有科学价值的理论成果和实现观点加以继承和

借鉴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

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

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是维

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即使在资本

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当资产阶级掌握了

政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无产阶

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之后,随

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

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了其历史进步

性,日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

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

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

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第五章

简答

8、产业资本是如何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

增值的?

1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

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

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2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含了货币资本循环、

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它是这三种循

环形式的有机统一

3资本是自行增值的价值,是带来剩余价值的

价值。通过对资本循环运动的考察,揭示出资

本是一种运动。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的连续循

环运动过程中才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9、简述生产资本的构成?

生产资本的构成是生产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

度的重要因素。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依

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

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固定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家用于机器、工具、厂

房、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

部分资本的价值并非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

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按照它在每次生产过程

中的使用磨损程度,其价值一部分一部分逐渐

的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经过多次生产过程,才

把它的价值全部转移完毕,而转移到新产品中

去的价值,随着商品的销售,又以货币资本的

形态一部分一部分逐渐地周转回产业资本家手

中。依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是多次转移、

多次收回的特点,把它称为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家用于原料、材料、辅

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

资本。这部分资本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一次全

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商品销售,又以货币

资本的形式一次全部回到产业资本家手中。依

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是一次投入、一次

收回的特点,把它称为流动资本。

10、如何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1计算一定时期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

计算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

也就是要把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转化为

同质的货币形式,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

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合计起来,除以预付资

本总额,这样就能算出预付总资本的平均周转

速度。

2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固定资本的周

转总额加上流动资本的周转总额除以预付资本

总额,即可得出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11、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形

式?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

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

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

矛盾的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

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

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市

场上大量商品积压,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

件遭到破坏,便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19、简述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对资本家的

作用和意义?

1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盈亏的界限。生产成本是

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资本家销售商品的

价格,高于生产成本就能赚钱盈利,低于生产

成本就要赔钱亏本。

2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企业再生产的一

个条件。只有通过商品销售把生产成本全部收

回,才能重新购买生产中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

和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使再生产继续进行

3生产成本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

的关键。商品的销售价格只要高于生产成本就

能盈利。生产同类商品的各个资本家,哪个资

本家生产商品的生产成本越低,其商品的销售

价格就可以相应降得越低,从而他在竞争中就

越能处于有利地位。

20、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1二者表现不同的经济关系。剩余价值率表示

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

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

2二者数量不同。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预付总

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率总是剩余价值和可

变资本的比率,因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

率,它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3剩余价值率清楚的表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

变资本,而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

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所生产出

来的。

21、简述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4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22、简述商业利润的形成和来源?

1商业利润就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

所获得的利润,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

造的剩余价值

2产业资本家之所以要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让渡

给商业资本家,是因为商业资本家为产业资本

家提供的服务,使产业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

价值,因而产业资本家就必须、而且也愿意把

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让给商业资本家,

这比他自己兼营商业更为有利。所以,产业资

本家便按照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将商品出售给

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照市场价格销售

商品,这样,商业资本家便获得产业资本家转

让给他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23、简述借贷资本的形成?

1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

特殊资本形式。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职

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成为借贷

资本的主要来源,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主

要有: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暂时闲置

的流动资本、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

价值。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循环过程中,有的资

本家需要补充货币资本,从而需要借入一定数

量的货币资本,这就产生了借贷关系。因而,

从职能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货币

资本,为获取利息而借贷初起时,就转化为借

贷资本。

24、简述资本主义银行及其职能?

1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资本的借贷主要是通

过银行进行的。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

资本的企业。银行有两个主要职能:一是吸收

存款,即把社会上大量闲置的货币资本集中到

银行;二是发放贷款,即把货币资本贷给自能

资本家使用。所以,银行是充当货币资本的所

有者和使用者即贷款人和接待人的信用中介,

同时,银行还充当资本家相互之间的支付中介。

2银行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

借贷关系,就是银行信用。银行的信用业务有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是以吸收存款方式借入资金,资产业务是通过发放贷款贷出资金。

25、股票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1股票没有价值,但是由于它能定期取得股息收入,所以成为一种特殊商品,具有价格。

2股票价格实际上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也就是说,股票价格等于这样一笔货币资本,把这笔货币资本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与凭这张股票取得的股息相等。因此,股票价格取决于股息和银行存款利息率这两个因素。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用公式表示为:股票价格=股息/存款利息率

3股息和存款利息率是决定股票价格的基本因素,但是,还用其他一些因素影响股票价格,如市场上股票的供求状况、物价水平,以及政治、心理等因素。正因为股票价格受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因而股票的市场价格会不断波动,股票价格往往与股票的票面额不一致

26、什么是绝对地租?它在当代有何变

化?

1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地租,即绝对地租

2当代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发生了变化。绝对地租不再是由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产生价格的超额利润所形成,而是将农业资本家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转化为绝对地租。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往由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经营的情况已经逐渐改变。主要经营形式已变为农业经营者同时也是土地所有者,不需要缴纳绝对地租

论述

9、试述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及各

阶段的特点?

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具有了周期性。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其间所经历的时间便是一个再生产的周期。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来说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1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商品销售困难甚至被销毁,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生产下降,工人大批失业,货币信用制度被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瘫痪和混乱,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2萧条阶段的特点是,生产不再下降,企业停止倒闭,失业人数不再增加,但商品销售仍很困难,信贷关系呆滞

3复苏阶段的特点是,市场销售扩大,生产逐渐回升,企业利润增加,就业日益增多,当社会生产赶上和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时,便过渡到高涨阶段

4高涨阶段的特点是,市场繁荣,生产上升,企业规模扩大就业人数明显增加。整个社会经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10、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如何起作用?

超额利润还会存在吗?

1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销售,商品的市场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不再按价值销售,而是按生产价格销售,商品市场价格转而以生产价格为基础。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2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交换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正因为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的形成与变化都是由价值决定,所以,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知识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并没有违背和否定价值规律

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排斥个别企业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是因为,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而从一个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来看,它们的生产条件和劳动生产率不同,导致一个生产部门内部生产同类商品的各个企业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相同,而商品是按照部门平均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销售的。因而,个别企业的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其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即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11、试述商业资本成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

式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1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和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产业资本家所经营的商品销售业务逐渐增加。产业资本家为了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减少流通资本数量,便要求由专门从事商品销售业务的商业资本家来为其销售商品服务。因而,随着商业资本的出现,商品资本的职能就逐渐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

2可能性必须在两个方面:1、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领就不同于产业资本即货币资本的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则是形式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这种不同的职能,就为各种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分工创造了条件。所以,商品资本的职能就有可能从产业资本的职能中独立出来,成为商业资本的职能。2、产业资本家为了源源不断的获得剩余价值,他的资本必须有一部分经常在流通过程中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这就表明,商品资本职能本来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而商品资本的职能,就有可能转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

12、试述利息率及其决定因素?1借贷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在一

定时期内使用,要按照事先确定的利息率收取

利息。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

本总额的比率。利息的数量则由借贷资本总额

和利息率两个因素所决定。

2利息率的决定因素:1、利息率由于受各种因

素的影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动。利息率

变动的高低界限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即

低于平均利润率高于零。一定时期利息率的高

低,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平均利润率本身

的高低;二是由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

润的比例所决定。这个比例主要取决于金融市

场上借贷资本供给与需求双方的竞争,借贷资

本供不应求,利息率就上升;反之,借贷资本

供过于求,利息率就下降。2、在一定的平均利

率水平和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时,利息率究竟

多高,实际上是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

所决定的。此外,利息率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

的影响,如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的财政政策、

借贷资本风险的大小等

13、股份公司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股份公司是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分散的货

币资本而合资经营的企业。它是现代企业的一

种重要的经营组织形式。股份公司有多种形式,

其典型和一般的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它是通

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所设立的企业法人组织,

企业以其经营的法人财务为限,股东以其投资

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2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

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应运而生。1、

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生产规模和企业

规模不断扩大,兴办大型企业需要巨额资本,

仅仅依靠单个资本自身的资本积累难以办到的,

因而要求通过发行股票集资的方式,把单个资

本及社会上的闲散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股份公司,

从而在短期内集中大量资本,建立大型企业。2、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股份公司的

产生和发展。一方面,股份公司是以资本的所

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为前提的,因而是信用这

种借贷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另一方面,股

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资本主义信用制度

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14、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购买小额股票

是否实现了资本民主化?

1发行小额股票的原因。资本主义股份公司发

行小额股票,有利于将分散于劳动者手中的少

量积蓄集中起来,由大资本家支配和使用。股

份公司实际上是大资本支配其他阶层货币收入

的形式

2劳动者购买小额股票不能改变其受剥削的地

位。在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中,大股东和大资

本家实际上是股份公司的真正所有者。大股东

控制股份公司所需要的股票数量称作股票控制

额。由于小额股票的分析,使股权分散化,大

股东控制股份公司的股票控制额,往往只需占

股票总额的30%或20%,甚至5%即可,这叫相

对控股权。而众多持有小额股票的小股东,不

可能形成与大股东相抗衡的力量。劳动者即使

购买了小额股票,并不能使他们成为资产者,

更不可能改变他们受剥削的经济地位。

3资产阶级宣扬劳动者购买了小额股票,就实

现了资本民主化,消灭了劳动与资本的界限,

这完全是欺人之谈。

15、试述极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

泉?

1极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就是土地肥沃程度、地

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

2形成极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

营垄断。1、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

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形成极

差地租的超额利润。2、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

断,使资本主义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形

成极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所以,经营优等和中

等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可以长期地和稳定的

存在,成为一种固定的收入,因而这个超额利

润便能稳定地形成极差地租

3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不能创造出任何价值

和剩余价值,因而极差地租不是来源于土地本

身。形成极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土

地和中等土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

余价值。这些农业雇佣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具有

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劳动,它是作为加强的劳动

起作用的,能够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创造出较

多的价值,从而可以创造出形成极差地租的超

额利润

16、试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

泉?

1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

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2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

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1、土地

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

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

租。2、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业产品价值高

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

门形成绝对地租

3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

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

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第六章

简答

9、什么是金融资本?金融寡头怎样实现

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

1金融资本是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

合或混合生长构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是垄

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实际

上的统治者

2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

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

资本家集团成为金融寡头

3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

与制实现的,参与制是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

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

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

的方式实现的。金融寡头还可以通过建立政策

研究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

通过掌握舆论工具、新闻媒介来对社会生活施

加影响,从而实现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治

10、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1垄断产生后竞争依然存在。1、竞争是商品经

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

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2、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

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

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

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存

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便是已经形成垄断的

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他们

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

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

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励程度,都较之自

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从竞争的范

围来说,大体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

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

争,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等

3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竞争的目的不同。2、

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3、竞争的激烈程度

和后果不同。4、竞争的范围不同

11、简述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垄断资本在经济乃至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

到底是经济利益驱使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

利润。垄断利润即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

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

高额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

现形式。垄断资本的形成及其在经济上的统治

为的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大量垄断利润的

撷取,又进一步加强了垄断资本的实力及其统

治力量。但垄断本身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于

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具体说来垄断利润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

2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

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3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

获取的海外利润

4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

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

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12、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垄

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仍

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一般垄断

的产生,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但未能从

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

产本质上要求按照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在

全社会范围内组织、计划、协调各种社会经济

活动,私人垄断资本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在这

种条件下,必须由国家出面,利用政权的力量

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

的运行。于是就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3、资本主义国家如何通过调节利率来干

预经济?

利率调节主要是通过利率高低和差别利率来实

现某些宏观经济目标。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对

国家支持的产业或企业给予优惠的信贷条件,

鼓励其发展,相反,对国家要控制的经济活动

则用较苛刻的信贷条件来制约。在经济过热时,

适当提高利率,给经济降温;相反,在需要刺

激经济发展、走出萧条时,则适当降低利率来

刺激投资于消费。

1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无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了哪些具体形式、

进行何种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其实质都是为

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存在和发展

15、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时期,代表着先进生产

力,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代替封建社会经济

形态,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有其历史必然

2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要求突破和否定资本主

义私有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本质要

求。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特别是垄断

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出现了许多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自我扬弃的现象。工业和科技革命,推动

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使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深化,它促成了垄断

的产生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它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

式,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达

到了更高程度,为转向社会主义提高了更充分

的条件。

16、简述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

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

限性决定的。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造就了

社会化的生产力,而这种生产力本身则是与资

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相矛盾的。无论

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如何调整,

只要这种矛盾存在,就有导向更高社会发展阶

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客观要求和趋势

论述

9、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宏观

经济调控?

1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早期资本主义经济

理论认为,国家或政府不应过多的干预经济,

但是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经济危机周

期而至,并愈演愈烈,用于资本主义国家不得

不出面干预经济生活

2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任务、

目标。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

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资

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主要目标,

包括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

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

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等

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与手段。资

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一个是国家对

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这在整个

经济调控中所占比重不大。另一个是国家对国

民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

段,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杠杆的运用,

还可以通过计划的指导,间接地引导私人资本

按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希望方向发展。这是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

方式。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

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个别时候,还可能

出台某种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

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

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

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实现的。

10、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

理与调控?

1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考察资本主义国家

干预经济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社会化大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存在和

发展的内在要求,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在一

定程度上承担起管理与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任

务。同时,从市场经济运行条件的角度来看,

一些私有制市场经济主体所不愿或不能承担的

社会经济任务,也必须由国家来完成

2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

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资本主义

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主要目标,包括保

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

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

支的大体平衡等

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一个是国

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另一

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主要

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

杠杆的运用,还可以通过计划的指导,间接的

引导私人资本按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希望的

方向发展。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

进行调控的主要方式

4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

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个别时候,还可能出台

某种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资

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调节和控制的对象,

既包括各个微观经济主体,也包括作为整体的

国民经济宏观全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

济管理和调控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国家调

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样一种经济调节机制

实现的,这也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调控以经济

手段为主的具体体现。发达市场经济中国家调

节的主要是四大市场,即商品市场、资本市场、

劳动力市场和外汇市场。国家主要通过调控者

四大市场的总供求和相关的经济指标,并运用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政策手段进行干预,

以求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经济的稳定

和适度增长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

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实行

国民经济计划化

11、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

展?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的统治在

其国内不断发展,并积极向外扩张势力,对不

发达国家和地区实行经济乃至政治、军事等多

方面的侵略和扩张,剥削、奴役和掠夺这些国

家和地区的人民,以实现垄断资本在国外的统

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在世界

范围的扩展规模更大,形式更加多样,建立起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体系

2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手段是资本输

出,即把他们手中掌握和控制的大量资本输往

国外,利用这些资本作武器,控制资本输入国

的经济命脉,剥削、压迫这些国家的劳动人民,

掠夺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最终为

金融资本控制这些国家、形成金融资本的国际

统治服务。资本输出的形式有多种,从资本形

态上来看大体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借贷资本输

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

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

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

础。资本输出成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个重

要经济现象和特征,对资本输出国与输入国乃

至整个世界经济格局,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

3当资本主义的发展越出国界,在世界上扩展

其势力范围时,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国际垄断组

织,来保证其垄断统治和劳动利益

4为了维持资本主义在世界上的统治,获取高

额海外利益,除了在经济领域瓜分势力范围之

外,帝国主义国家还采取政治、军事手段从领

土上瓜分世界,把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变为资

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附属国。战

后以来,老殖民主义体系以及瓦解,过去的殖

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

世界的统治也由旧殖民主义转为新殖民主义。

12、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发

展的原因?

1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10世纪

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加快了信息

传达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成本,

打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把整个世界

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

发展

2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

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大大的促进了经济

全球化的进程

3各国经济统治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

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转而向市场经济过度,这样就为国际资本的流

动、国际贸易的扩大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

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13、试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主要内

容?

1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

国际化与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的必

然产物

2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

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

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

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地区各

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并

相互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3经济全球化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大体可从生

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方面来

考察。1、生产全球化,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的加强,各国在生

产上密切配合的趋势。2、贸易的全球化,国际

贸易活动虽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它的全球化

则是近几十年来在工业和科技革命推动下出现

的。3、资本全球化,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

本输出意味着资本国际化开始出现,近二、三

十年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在国际

间的流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形成了资本

全球化趋势

14、试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

质?

原因

1在生产力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能

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发展,主要是生产力自身发

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

原因。

2在生产关系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关系上,

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进行不断的调整,

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3在分配方面,在不改变财富分配比例甚至提

高资本家所占比例的前提下,资本主义国家进

行了某些调整和再分配,缓和了社会矛盾

4在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

化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所要求的

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很多新变化,但它的

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资本

主义的自我调节和完善,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

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新

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在,已经发生了

某些阶级性的部分质变。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将会继续这种非爆发式质变过程。其内

部自我否定的因素将不断积累,新社会因素也

会逐步增多。做出这样的判断,并不是说资本

主义的本质已经改变,它很快就会转变为社会

主义。目前,它的根本性质尚未改变。同时,

非爆发式质变形成往往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要完成这一转变,必然要经

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15、试述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自身的历史过渡性,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

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

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造就了社会化生产力,

而这种生产力本身则是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

私人占有制相矛盾的。无论资产阶级在资本主

义制度的框架内如何调整,只要这种矛盾存在,

就有导向更高社会发展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

的客观要求与趋势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不仅是一个逐步

的渐进的长期过程,而且它会触及资产阶级的

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

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曲

折、长期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资本主义是一种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社会生产

方式,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

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

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从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

历史走向。

1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

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用公有制

取代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这就使得在一个

国家内,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社会主义全面战胜资本主义,要经过长期反复

的较量和斗争。有其是在经济较为落后,在特

殊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在

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和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

情况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巩固也要经历

复杂的斗争,并可能出现倒退和反复。这一切

都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

历史过程。

第七章

简答

10、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

因?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

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

3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

11、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极其与空想

社会主义的区别?

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在总结、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则正好相反,它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2、简述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1)1917年,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胜利,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社会主义的苏联把一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资本主义旧俄国变成世界上位居前列的经济政治军事强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事业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诸国的共产党、工人党在苏联的支持下建立起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也有些国家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反抗纳粹、获得解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中国则是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获得全国政权的独特的社会主义成功之路。

朝鲜、越南和蒙古等于我国的情况有同有异,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另外,在地球的另一端,处于中美洲的古巴,也是在战后民族独立风起云涌的时代,在古巴共产党及其领袖卡斯特罗的领导下,独立的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3、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做

出的巨大贡献有哪些?

1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

2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的扩张

3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者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

4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14、简述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

想?

1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卓越的思想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2无产阶级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3无产阶级专政,也即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不但是镇压各种敌对势力的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更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自己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

4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改造社会、发展生产、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15、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

基本特征的论述?

1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的公有制;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社会生产的计划管理和调节;劳动者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经过一定扣除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商品经济消亡;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消失;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

2列宁根据十月革命后一段时期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做了进一步的论述和概括:在所有制上是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并存;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渡时期,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16、简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

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1俄国、中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必然性

2这些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是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最根本的物质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要求改变束缚其发展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些国家虽然比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落后,但其国内的资本主义经济已有所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些国家的旧制度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无产阶级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要求

3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条件,使得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获得革命的成功。其社会历史背景是:社会矛盾极其尖锐,靠在就社会内部进行渐进式的改良,根本不可能解决当时的社会基本矛盾,靠这些国家发展不充分的资本主义也很难达到强国富民的目标,有其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落后国家要想走上同发

达国家同样的道路,用资本主义方式赶上乃至

超过发达国家,是根本不可能的。在革命前,

这些国家劳动人民遭受到多重的苦难和剥削、

压迫,他们迫切要求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推

翻压在头上的内外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同时,

这些国家的革命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

义理论指引和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的。经济文化

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特定历

史条件下的客观现实,有其深刻的内外原因,

并没有违反历史发展的规律

17、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

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在这些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赶超发达国家,

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2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

会主义民主法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3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

严峻挑战

4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需

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18、为什么说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由其

历史地位决定的?

1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与先进的

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

有前途的阶级

2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被剥削、被压

迫的阶级,他们与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具有革

命彻底性,只有他们能肩负起推翻资产阶级统

治、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任务

3工人阶级会在斗争中不断成熟,从自在的经

济走向自为的阶级

论述

2、试述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

史贡献与经验教训?

(1)20世纪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使社会

主义理论在多国变成现实,是人类历史上的巨

大飞跃。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2)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

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

度的演进。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在

战后恢复时期和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尤为明显,

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国民经济增

长普遍较快。在工人收入分配方面,由于实行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国家的收入分配

较资本主义国家更公平。同时社会主义的民主

政治建设、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也获得了巨大进

展,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蓬勃发展、积

极向上的强大生命力

(3)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世界格局,在一

定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上

的扩张

(4)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

压迫人民,推动者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

(5)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6)社会主义的实践,有辉煌的成绩,也发生

过曲折,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

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

弃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共产党的有效

领导,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

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

步激化,最终酿成制度巨变、国家解体的历史

悲剧

2、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我们可以得到什

么认识?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

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共产党的有效领导,

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

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最终酿成制度巨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邓

小平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

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

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

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总写这些

历史经验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

1要正视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在特定

历史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特殊性,要把科学

社会主义理论与各国的实践相结合,探索符合

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能拘泥于经

典作家的个别论断,而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用

于创新

2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并非只有一种模式,

尤其在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上,要解放思

想、勇于探索

3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既要抵制锅中资本主义思潮的侵袭,

又不能搞一言堂甚至压制群众的要求和呼声,

要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4要善于吸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能为我所

用的东西,学习人类发展中各方面的优秀成果,

这样才会使社会主义利于不败之地

3、如何才能更好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

义发展道路?

1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

为指导。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

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到目前以后160多年

了,一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

的科学社会主义才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科学理论

2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从本国国情出发,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实践结合起来。各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

要敢于走自己的路,探索符合本国国情、适应

时代要求的由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

3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

成果。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拒绝学习借鉴吸收人

类各种文明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这方面的

典范。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中的一切文明成果,

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理

论的合理部分和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管理经验

和方法,都应该吸收和借鉴,为我所用。当然

这种吸收应是批判的继承、学习和借鉴,是取

其精华、弃其糟粕

12、试述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

性?

1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

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其成长过程必然不会一帆

风顺

2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认识社

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不

可能一蹴而就

3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国

际经济政治秩序和格局的变动演化,也是决定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13、试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

中的地位和作用?

1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领导核

心作用,主要体现在:1、思想领导方面。社会

主义革命要有正确思想的指导,要作正确思想

路线的指引下开展广泛的思想动员,要用科学

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群众,这些任务都要由马

克思主义政党来承担。2、政治领导方面。当革

命的形势到来时,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和行

动步骤。在革命形势发展迅速、变化错综复杂

的情况下要能正确的判断形势,为工人阶级和

劳动群众指出明确的方向。3、组织领导方面。

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身就是一个组织严密、有纪

律、能战斗的新型政党。在革命中通过党组织

把广大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

形成一支宏大的革命队伍,才能通资产阶级的

统治进行有效的抗争

2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

心作用,主要体现在:1、思想领导方面。在社

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

思主义政党要善于总结经验,探索创新,为社

会主义事业指明方向。2、政治领导方面。作为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在对

社会各项事业进行政治领导的实践中,党要起

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

着正确的方向前进。3、组织领导方面。社会主

义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作执政党的

领导下,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序的进

行。党领导人民,通过各种组织形式,把党的

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

以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组织领导。

14、如何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1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

使命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

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因此要

在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同时不断改进完善

党的领导

2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

容。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

导,因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作为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领导人民

实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放弃党的领

导,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根本利益就无法保

障,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坚持社

会主义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核心

地位

3经常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社会

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人们在

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探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

况、新问题,要善于学习和总结经验,在发扬

成绩、纠正错误中不断前进。对党的领导同样

如此,要在实践中探索党在新形势下实现其思

想、政治、组织领导的新形式、新方法

4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

政党的先进性建设。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制度

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

量所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

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加强党

的先进性,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持党始

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必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保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必须使党的理

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

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必须围

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加强自身建设,保证党始终

引领时代进步的作用;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

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第八章

简答

10、简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

1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盲目

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2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摆脱

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关

系的主人

3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

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社会

意识的主人

1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物质基

础?

1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

态,它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

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只有在社会生产力

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起共产主义

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而人类社会才能进

入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

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2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人们的科技水平

极大提高而实现的,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

水平的劳动生产率,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

3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

上,实现了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这就为最大

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提

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无论是人们的物质生活,

或是人们的精神生活,都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12、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

特点?

1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由社

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

2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

产,全部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全体社会成员

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真正体现出人们

在生产资料面前完全平等关系,从而彻底铲除

以往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阶级不平等的经济

根源,同时也不再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

的多种公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单位之间的利

益差别也随之消除。共产主义社会中由全体社

会成员组成的联合体,共同占有并使用生产资

料,生产的成果也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

为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全面发展服务

13、简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1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

大丰富,在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基础上,个

人消费品实现按需分配原则

2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

特征,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旗帜。这里的各

尽所能,既体现着每个社会成员把向社会贡献

自己的能力作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应尽的社会义

务,又体现着每个社会成员都摆脱了旧式分工

的束缚,而是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从而

都能充分地施展和全面发挥自己的一切才能。

所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只是一个个人消

费品分配方式,而且是一个集中体现着共产主

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

14、简述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条件?

1消灭阶级,首先是指消灭剥削和被剥削阶级

的差别和对立,同时也包括工人和农民作为阶

级的差别。彻底消灭阶级,只能在共产主义社

会实现

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

级压迫另一阶级的统治工具。在共产主义社会

里,随着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彻底消灭,

全体社会成员都将融合成为全面发展的共产主

义劳动者,因而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社会强制

力量的国家机关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而自行消

亡。只有在阶级被彻底消灭的条件下,国家才

能随着阶级的消失而失去其存在的必要,从而

自然而然地自行消亡。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

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意味着实现了世界的和

15、如何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的体

力智力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运用,个人的全部

智慧、力量和潜能素质都能全面自由地尽量发

挥,每个社会成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

意愿以及社会的需要自由地选择职业和变换工

作,把从事不同社会职业作为相互交替的活动

方式

2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

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

缚、旧式分工的束缚劳动仅仅是谋生手段的束

缚、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3共产主义社会所实现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使人自身个性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

人不仅完全摆脱了自然界的奴役,创造出高度

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而且

成为社会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实现了真正的

自由发展。还应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

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

互促进、密不可分的

16、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

践的长期过程?

1实现共产主义要在实践中长期探索

2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的过渡要

经历长期的实践过程

3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需经更长的实践

过程

4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实现是长期、曲折、

复杂的历史过程

17、简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基本条

件?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

造物质技术基础

2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

水平的极大提高

3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

提高

4建立起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

社会公有制

5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造就出

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

6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作

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行消亡

18、简述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立足本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

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

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

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政治建设,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

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就是一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社会建设,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

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成

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论述

9、试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

社会的展望?

1马克思主义依据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深刻分析,

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对共产

主义社会做出了前瞻性的展望,科学地预见了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向全世界劳动人民

展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前景

2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

态,它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

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3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由社

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

制。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

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以及共产主义社会

公有制的建立,个人消费品相应的实行按需分

配原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一个集中体现

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

4共产主义的社会生产中,将直接依据社会化

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

要性,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将

社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

到社会生产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对整个社会

经济实行计划调节和管理

5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

亡,实现了世界的和谐

6共产主义社会,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高度的

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

高,完全超越了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

7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

发展,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因素

8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实现了全人类彻底解放

的社会制度

10、试述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

共同点与差别?

1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同属于共产主

义社会形态,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两个社会形态,

它们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1、二者都

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在公有制范围内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都属

劳动者共同所有,并为社会公共的利益服务和

使用。2、二者的生产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劳动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劳动人

民的共同富裕。3、二者在公有制范围内的产品

分配,都按照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实现劳动人民

利益的原则进行。4、二者都要消灭剥削制度,

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之间的本质关

系是平等和谐、互助合作的关系。5、二者都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集体主义为意识形

态的核心

2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

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二

者之间又存在着重大差别:1、社会主义社会的

生产力虽有了较大发展,但生产力水平仍比较

低,远未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那样的生产力高度

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程度。2、社会主义

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公有制本身还

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等多种形式,而

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公有制为主体地

位条件下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而共产主义社

会则建立起单一的社会公有制。3、社会主义社

会在公有制范围内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

配原则,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还存在按

劳分配为主体的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

种分配方式。共产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品分配

则是按需分配原则。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

在商品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价

值规律仍起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在共

产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归于消亡,劳动具有完

全直接的社会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将由计划所

调节。5、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旧式分工和三大

差别,劳动还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在共

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已经消失,

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将获得自由而

全面的发展。6、社会主义社会要消灭剥削制度,

但阶级和阶级差别在一定范围内还长期存在,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仍须存在。共产主义社会

则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将自行消

亡。7、社会主义社会虽已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但仍存在封建主义和

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小资产阶级习惯势力也长

期存在。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全体社会成员的

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都将极大提高,建立起高

度的精神文明,造就出一代共产主义新人

11、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历史必然发展到共

产主义?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本主

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

占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

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定要被以社会主义公

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由资本主

义社会形态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第一阶

段——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趋势

2依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

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

发展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调整和完善,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逐步向前发展。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出坚实的物质条件。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增长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必然促使整个社会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化,逐步实现人们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灭,以及国家自行消亡,从而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也将发展为共产主义的上层建筑。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必将推动者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2、试述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

点?

1以往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的过渡和更迭,不是通过旧社会形态内部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原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调整和成熟中实现的,而是由新的、性质完全不同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实现的。伴随着这种过渡和更迭,必然是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斗争,乃至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来实现

2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者之间不存在对抗性矛盾。因而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从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它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过渡和变化。

13、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

的事业?

1共产主义事业是崇高理想与科学理想的统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运动趋势,总结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批评地吸取了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合理因素,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一切进步思想的优秀成果,从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科学的预见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理想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向全世界劳动群众展示了人类社会终将进入共产主义的美好社会前景。同时他们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彻底解放全人类。这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地位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一科学结论,终于使人类对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由空想变为科学。总之,共产主义之所以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就在于它是崇高理想与科学理想的统一,体现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目标的追求与符合规律的科学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2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以来,就已经在不断实践之中。共产主义运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正是共产主义事业在现阶段的实践。所以,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早已存在于我国的现实生活中。

14、试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

长期过程?

1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新手事物的成长道路,必然要在实践中经历长期的探索过程。因为,共产主义事业毕竟是人类历史上完全崭新的事业,无产阶级在争取解放、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不可能有事先设计好的完美蓝图,必须在实践中去探索和创新

2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向共产主义过渡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必须经过发达社会主义的长期发展,逐步创造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主客观条件,在具备了这些条件的时候,才能逐步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2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要经过更长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才能将来实现共产主义

3共产主义事业本质上是国际性的,只在全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和多数的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以后,人类在将来才有可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取代资本主义,进而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1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

必由之路?

1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和最理想的社会制度,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只能在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依据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两阶段原理,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从资本主义社会首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不能超越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必由之路。只有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社会文化的长足发展,才能使旧的社会痕迹逐步消失,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铺平道路

2共产主义社会不会自行到来,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大力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出一系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逐步创造条件的过程。实现共产主义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概括地说就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

物质技术基础;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

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建立起同高度

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消

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造出体力和

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

制度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

行消亡。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要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才

能创造出来。

16、为什么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1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社

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类最美好最崇高

的社会制度,因而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社会理想。共产主义远大

理想的树立,可以为人们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

动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共产主义

远大理想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

是凝聚一切进步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前进

的精神航标

2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

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我国我国社会

主义发展的崭新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

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

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富强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建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为目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

统一。1、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

标。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当前我们开创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就是朝着

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迈进。2、现阶段的共

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实现共产主义

远大理想,要经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足发

展,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就是为实现

共产主义而增砖添瓦,是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

逐步创造条件。所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共同理想,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服

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的成功

实践,必然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

的基础。

高分冲刺

8、简述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

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上说,人类意识

是社会性劳动创造的。在人类意识产生之后,

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生活,接受群体意

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9、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

1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

类的客观内容,或者说,真理的客观性就是主

体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真理的

内容是客观的。

2真理的客观性还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一种感性的

物质活动,它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

客观实在,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

么?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

危机。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实际需要相比的

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的支付能力的需

求即货币购买力的相对过剩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

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该矛盾达到

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

种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

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资本主

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

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11、怎样认识资本的本质?简述划分不变

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

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

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

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1、进

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

本质。2、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

供了科学依据

1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

必由之路?

1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

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2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社

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全体社会成员文化教育

的普及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等,只有在社会

主义历史阶段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创造出来。不

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不具备向共产

主义过渡的条件,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

13、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

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

相对性的统一。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

依存。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

互渗透。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2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

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

主义是真理,它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

正确的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

律,具有绝对性一面。但是,它又没用穷尽一

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又具有相对性一面。因为它具有绝对性,所以

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

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

它,发展它。即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

主义的正确态度。

14、试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

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

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程度不同的领导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

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

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

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

率成反比。

8、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2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

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

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

大任务

9、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

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1人民群众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指社会成员

的大多数,又有质的规定性,指一切推动历史

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

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

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

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

革的决定力量

10、简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

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

3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

意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11、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

征?

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金融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12、简述借贷资本的本质?

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

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从职能

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并服务于职能资本的特殊

资本形式。借贷资本也要参加剩余价值的瓜分,

利息就是产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获取的雇佣

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而,借贷资

本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另一方面又体现着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

值的关系。

13、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

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

化?

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1、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

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2、辩证的否定

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3、辩证的否

定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2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批判和踢出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对反对

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

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3对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

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

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

西。对外国文化,既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

概排斥

14、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

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的意义?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1、

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

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对客观实际是否相一致。2、

实践是人的主观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

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

验。一般来说,人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

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

如果遭到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2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

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

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

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

实事求是,就会亡党亡国。

8、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

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

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

基础

2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

方向

9、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

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1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

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是统治阶级有意识行动的产物,它随观念上层

建筑的变化而变化

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

的、即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

10、简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

本矛盾及其表现?

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这个矛盾有两种表现:1.如果商品生产者的

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全部销售不出去,他的

劳动不被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

社会劳动。2、如果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只

能部分销售出去,或者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

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私人劳动就只

能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其余的部分则得

不到社会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11、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1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

时间的长短

2生产资本的构成,即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

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

身的周转速度

12、简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

必然性和长期性

1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

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的全面发展,推动

了资本关系的日益社会化,为向社会主义转变

准备了日益完备的社会经济基础。这样,从资

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也就日益成熟了

2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制

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

过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更是这样。资本主义社会不会自行灭亡。资本

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不仅是一个逐步的渐

进的长期过程,而且它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既得

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

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曲折

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3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

的。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

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

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制度取

代资本主义制度,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从

而消灭延续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社会主义制

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面战胜资

本主义,要经过反复的较量和斗争。这也决定

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总之,

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将是一个

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

样那样的曲折,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13、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及其

现实意义?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1、二者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

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

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好,次要矛盾就可以

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

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

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2、主要矛盾和次

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在正处

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

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

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虽将在一定

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

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

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

力量发展生产力。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

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

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4、试述商业资本的职能与作用?

1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

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它是独立地

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它所执行的职

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

值和使用价值

2商业资本的作用:1、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

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2、商业资本的存在

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3、商业资本的活动,可

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4、商业资本的活动可

以缩短流通时间。5、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要能够起到有

利作用的关键在于,在社会总资本中,商业资

本所占的比例不超过社会必要的限度。

9、简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与时

俱进的含义及意义?

1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

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

于创造性

2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把与时俱进规定

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

义:1、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

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党的全部理论和改造体

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决定着

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

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

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3、实践基础上的

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

10、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

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

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

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

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

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

之间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改

造和认识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然而

这种能动性受到客体的制约,表现为主体必须

认识和遵循食物的客观规律,改造活动才能获

得成功。一切实践只有在主体能动性和客体制

约性统一的基础上,才是成功的实践。这个实

践过程也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11、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

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

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

2着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

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

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到

高级的演进

12、简述战后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

展的原因?

1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

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2在一些大规模的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

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机建设

3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

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

4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

难以解决

5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

宏观经济调控

6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

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13、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

践的长期过程?

1实现共产主义要在实践中长期探索

2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的过渡要

经历长期的实践过程

3经济落后的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需经更长的实

践过程

4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实现是长期、曲折、

复杂的过程

14、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

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辩证关系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

生产关系的性质。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

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1、社会生产力性

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

的发展。2、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

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现实意义: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

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

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

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

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

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

4、简要说明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

主义的根本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

本方法,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

它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次,

这是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学习马

克思主义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2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

际和思想实际

3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

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5、简述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辩证关

系的意义?

1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

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

2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在尊重

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

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

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着

想,向好处努力。

6、简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1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的科

学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2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

实践中,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可

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

动生产率。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

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3、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

分配。4、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的共产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5、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15、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6、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

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根据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当上层建筑存在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或环节、不能很好的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

4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也有与经济基础不适应、不能很好的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所以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革除其中的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8、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

遍性?

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的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

9、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

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1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10、简要说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畴,它们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11、简述平均利润率及影响其高低的因

素?

1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2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1、各个生产部门利润率水平的高低。2、社会总资本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投入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1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大量输出

资本?

1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由此获得大量来自海外的高额利润和利息

2资本输出是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

3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

4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从而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统治地位

1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的各类要素之中。当科学家还没有运用于生产过程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当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以及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即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要素中去时,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其表现是:科学不再作为生产和技术的结果,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后面总结、概括实践经验,而是能够走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

3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大杠杆。1、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2、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3、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

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

的趋势

1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

高类型的民主?

1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少数人的

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

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3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4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重要目标

和任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民

主的建设需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实践中不

断探索,在尊重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的基础上,

稳步推进。

8、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

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

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

映。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它指出物质

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

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

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

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

观的局限性

9、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

者的关系?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

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

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即相区别,又联系,二

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

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

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0、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必然

性?

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

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

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

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

性,这是由两方面原因决定的。1、资本主义的

生存目的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

止境的。2、竞争作为一种强制力量,迫使资本

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以便改进生产技术和扩

大生产规模,增加竞争力。

11、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12、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

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在这些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赶超发达国家,

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2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

会主义民主法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3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

严峻挑战

4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需

要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

13、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

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的意义?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

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

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

会的发展进程。

2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在

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加强

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大力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4、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

影响?

1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量有影响作用。产

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

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

多少。由于全部预付资本中可变资本是剩余价

值的源泉,所以一定时期内,可变资本周转速

度越快,带来的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有影响作用。

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

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周转速

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

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

值率也就越高

6、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

系?

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

和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和相对静止,是标志

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

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2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运动是无

条件下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

暂时的、相对的。2、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

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特

点?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

各个方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

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深刻的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

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

接的、相对稳定的,它比感性认识深刻

8、简述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的含义

以及二者同资本周转速度的关系?

1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

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

价值的增值,然后重新回到原有资本形式所经

历的时间

2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价值所

经历的周转次数。这个一定时间,通常以年为

计算单位

3资本的周转速度与资本的周转时间成反比,

与资本的周转次数成正比

9、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

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的社会革命,这是与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

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2无产阶级革命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

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10、为什么说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

必然产物?

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马克思

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

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友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

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

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

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就是说,社会革命的最

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

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当

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生产力的

发展就要求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消灭过时的旧生

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生产关系,

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但旧的上层建筑,特

别是国家政权,总是要维护旧的生产关系。要

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必须首

先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即改

变旧的上层建筑,最主要的是消灭旧的国家政

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