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疗法基本操作

中医疗法基本操作

中医疗法基本操作
中医疗法基本操作

中医疗法基本操作

第一节针刺疗法

一、毫针刺法

(一)针刺前的准备

1.针具选择毫针针身要挺直光滑,坚韧而富有弹性。针尖正直光滑、尖而不锐、圆而不钝、端直无钩。针柄缠丝牢紧,针根牢固。男性、体壮、形肥,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稍粗稍长的毫针;女性、体弱、形瘦,而病变部位较浅者,选择较短较细的毫针;皮薄肉少之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宜选择较短较细的毫针;皮肉肥厚而针刺宜深的腧穴,宜选针身稍长稍粗的毫针。

2.选择体位选取体位的原则是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患者感觉舒适,能较长时间留针。对于体弱或精神过度紧张者,应采用卧位施术。常用的体位:①仰卧:取头、面、胸、腹部的腧穴及四肢的部分腧穴;②侧卧:取身体侧面的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③俯卧:取头、颈、背、腰、臀部及下肢后面的腧穴;

④仰靠坐位:取前头、颜面、颈前、胸部及上肢的部分腧穴;⑤俯伏坐位:取后头、颈、肩和背部的腧穴;⑥侧伏坐位:取头部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3.穴位定位按照腧穴的定位方法,逐穴进行定取。用手指按压,以探求病人的感觉反应,在取穴范围内,酸胀感应较为明显处即是。

4.消毒针具器械消毒:应尽量用高压蒸气灭菌法;医生手指消毒:先用肥皂水洗刷干净,待干后用75%乙醇棉球擦拭;施针部位消毒:用75%乙醇棉球擦拭,或先用2%碘酊涂,后用75%乙醇脱碘。

(二)操作技巧

1.进针手法首先分清“刺手”(持针手),“押手”(按压穴位手)。

(1)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图2—1):左手拇指或示指端切按在穴位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快速刺入腧穴,适宜于短针进针;②夹持进针法(图2~12):左手拇示两指夹捏消毒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1~2分,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皮肤,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双手配合,迅速把针刺入腧穴,适于长针进针;③提捏进针法(图2—3):左手拇示两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上端将针快速刺入,适于面部腧穴进针;④舒张进针法(图2-4):左手拇示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从左手拇、示两指的中间快速刺入,适于腹部腧穴进针。

图2—1指切进针法图2—3提捏进针法

图2—2夹持进针法图2—4舒张进针法

(2)单手进针法(图2—5):右手拇示指夹住针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身下段,露出针尖2分许,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快速刺入腧穴,于短针进针。

2.针刺的角度有3种:①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②斜刺:针与皮肤表面呈45o角倾斜刺入;③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o角左右沿皮刺入。

3.针刺的方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为使针感达病所,可将针尖对向病痛部。针刺方向与针刺角度是密切相关的,如头面部穴多用横刺;颈项、咽喉部穴多用斜刺;腰背部穴多用斜刺或直刺;肢部脑穴一般多用直刺。

4.针刺的深度以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灵活掌握。

(1)年老虚弱及小儿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宜深刺。

(2)形瘦体弱者宜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

(3)阳证、表证、新病宜浅刺;阴证、里证、久病宜深刺。

(4)头面及脑背部腧穴宜浅刺;四肢、臀、短及肌肉丰满处的脑穴宜深刺。

(5)循行于肘臂、腿膝部位宜深刺,循行于手足指宜浅刺。阳经宜浅刺,阴经宜深刺。

(6)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

5.行针有两种基本手法:①提插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②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行针,中指、示指持住针柄,进行前后、左右的来回旋转捻动的动作。

6.针刺得气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施行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特殊的感觉和反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涩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感觉,这种感觉可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若无经气感应而不得气时,医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麻、胀、重等感觉。

7.催气、守气、行气

(1)催气法(图2—6):针刺后若不得气,可以均匀地进行提插、捻转,或轻轻摇动针柄,亦可用弹、循、刮等方法,以激发经气,促其气至。

图2—5单手进针法图2—6催气循法

(2)守气法:得气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那么一旦得气就必须谨慎地守护其气,防止其散失。

(3)行气法:行气是指在针下得气基础上,医者运用特定的手法,促使针刺感应向患部传导或扩散。行气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激发经气,推动经气运行,使之“气至病所”。

常用的有循摄法、逼针法、推气法、按戳法等。

8.针刺治神与守神

(1)治神:要求医者在针刺过程中必须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不可分心。

(2)守神:要求医者在进针后所持的专心态度。一是要专心体察针下是否得气,注意患者神的变化和反应,并及时施以补泻手法;二是要求患者心定神凝,体会针刺感应,专心注意于病所,促使气至。

9.出针在行针施术或留针后即可出针。用左手拇、示两指按住针周围的皮肤,右手拇、示、中三指持针作小幅度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将针拔出。消毒干棉球快速按压针孔(如用“开阖补泻”泻法时,则按操作要求,勿按其针孔。核对针数,以防遗漏。出针后病人应休息片刻方可活动。

(三)针刺补泻法

针刺补泻是根据“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

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拇示指捻转时,补法须以大指向前,不指向后,左转为主;泻法须以拇指向后,示指向前,右转为主。

2.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问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3.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疾速出针者为补法;反之,进针时疾速刺入,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4.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5.呼吸补泻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反之,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

6.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7.平补平泻“平”即“均”的意思。也就是说对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让,得气后可施用均匀地提插捻转手法即为平补平泻。

8.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1/3 (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再将针刺人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夏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9.透天凉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孽鎏,将针缓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至上l/3即可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

(四)针刺注意事项

(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于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个月者,不宜针刺其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个月以上者,其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禁刺。如妇女行经期,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心脏扩大、肺气肿等患者更应注意。

(7)针刺眼区和颈部的风府、哑门等穴和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于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五)常见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1.晕针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

(1)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之针迅速起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予热茶或温开水饮之,糖水亦可,一般可渐渐恢复。重者在行上述处理后,可选取水沟、素髎、内关、合谷、太冲、涌泉、足三里等穴指压或针刺之。亦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人事不省、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2)预防:主要根据晕针发生的原因加以预防,对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疑虑。注意患者的体质,尽量采取卧位,并正确选择舒适自然且能持久的体位。取穴宜适当,不宜过多,手法宜轻,切勿过重。对于饥饿、过度疲劳者,应待其进食,体力恢复后再进行针刺。

2.滞针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

(1)处理:若因患者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而引起的滞针,可嘱其不要紧张,医者用手指在邻近部位作循按动作,或弹动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若因单向捻转而致者,须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

(2)预防:对于初诊患者和精神紧张者,要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进针时应避开肌腱,行针时手法宜轻巧,不可捻转角度过大,或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从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3.弯针指进针时或将针刺人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

(1)处理:轻度弯针,可按一般拔针法,将针慢慢地退出。若针身弯曲较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如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退出,切勿急拔猛抽,以防断针。如患者体位改变,则应嘱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

(2)预防:医者施术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避免进针过猛、过速。患者的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随意更动体位。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碰压。

4.断针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

(1)处理:医者必须镇静,并嘱患者不要惊慌,保持原有体位,以防残端向深层陷入。若折断处针体尚有部分露于皮肤之外,可用镊子钳出。若折断针身残端与皮肤相平或稍低,而尚可见到残端者,可用左手拇、示两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残端露出皮肤之外,遂即用右手持镊子将针拔出。若折断部分全部深入皮下须在x线下定位,施行外科手术取出。

(2)预防:针刺前必须认真仔细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要求的针要剔除不用。选针长

度必须比准备刺人深度长些,针刺时切勿将针全部刺人,应留部分在体外,避免过猛、过强

5.血肿: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肿痛的现象。若微量的皮下出血局部

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第二节施灸疗法

一、施灸前的准备

准备施灸材料,包括艾绒、艾条、生姜片、灯心草、麻油、食盐等;准备施灸用具,包括弯盘、消毒毫针、75%乙醇、消毒棉球、火柴或打火机等。

二、艾灸法的种类及操作

(一)艾炷灸

1.直接灸

(1)无瘢痕灸: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

肤疣等。

(2)瘢痕灸:又称化脓灸,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瘰疬等,但对身体过于

虚弱,或有糖尿病、皮肤病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法。由于这种方法灸后遗有瘢痕,故灸前必须征求患者的同意及合作。

2.间接灸

(1)隔姜灸:此法适用于虚寒病证,对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

痛经和风寒湿痹等疗效较好。

(2)隔蒜灸:此法多用于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

(3)隔盐灸: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灸: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阳虚的阳痿、早泄、遗精和疮疡久溃不敛的病证。

(二)艾卷灸

用桑皮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也称艾条,将其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

1.悬灸

(1)温和灸(图2—7):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

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图2—8):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

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

图2—7温和灸图2—8雀啄灸

(3)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

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2.实按灸施灸时,先在施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垫上布或纸数层,然后将药物艾卷的一端点燃,乘热按到施术部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若艾火熄灭,再点再按,或者以布6~7层包裹艾火熨于穴位。若火熄灭,再点再熨。最常用的为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

(三)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须施灸的疾病。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cm的艾卷施灸,或在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

(四)施灸的补泻方法

《灵枢‘背腧》说:“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

以峡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三、施灸的禁忌

(1)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关节活动部

位亦不适宜用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

(2)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

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一旦发生晕灸,应及时处理。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四、灸后的处理

施灸局部出现水疱,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疱,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瘢痕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1个月内慎做重体力弗动,疮面局部勿用手搔,以保护痂皮,并保持清洁,防止感染。

第三节拔罐疗法

一、拔罐的方法

(一)火罐法 (二)煮罐法 (三)抽气罐法

二、(一)留罐 (二)走罐 (三)闪罐 (四)留针拔罐 (五)刺血拔罐 (六)药罐

三、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如风湿痹痛、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腹痛、背腰痛、痛经、头痛等均可应用,还可用于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晕等脏腑功能紊乱方面的病证。此外,如丹毒、红丝疔、毒蛇蚊伤、疮疡初起未溃等外科疾病亦可用拔罐法。

四、注意事项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疱时,小疱勿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疱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和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和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第四节推拿疗法

一、推拿疗法的性质和特点

推拿疗法,是在人体上运用各种手法和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国传统医学外治法之一。推拿的常用手法有推、拿、按、摩、滚、揉、摇、扳、拍击等。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等作用。常用于治疗扭挫伤、腰腿痛、痹证、漏肩风、胃痛、消化不良、小儿泄泻等病症。

二、推拿手法

(一)滚法对风湿酸痛、麻木不仁、肢体瘫痪、运动功能障碍等疾患常用本法治疗。

(二)掌揉法用于脘腹痛,胸闷胁痛,便秘,泄泻等胃肠疾患,因外伤引起的红肿疼痛,

以及缓解手法强刺激后的不适等。

(三)推法能增高肌肉的兴奋性,具有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全身各部。

(四)擦法用于治疗内脏虚损及气血功能失常的病证。

(五)摩法具有和中理气,消积导滞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对脘腹疼痛,食积胀满,气

滞及胸胁进伤等病症常用本法治疗。

(三)推法能增高肌肉的兴奋性,具有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全身各部。

(四)擦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尤以活血祛瘀的作

用为更强,常用于治疗内脏虚损及气血功能失常的病证。

(五)摩法具有和中理气,消积导滞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对脘腹疼痛,食积胀满,气

滞及胸胁外伤等病症常用本法治疗。

(六)按法具有放松肌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胃脘痛,头痛,肢

体酸痛麻木等病症。

(七)拿法具有祛风散寒,开窍止痛,舒筋通络等作用,适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等部

位。

(八)拍法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对风湿酸痛,

局部感觉迟钝或肌肉痉挛等症常用本法配合其他手法治疗。

(九)捏脊疗法用捏脊法自下而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

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常用主要手法之一。用于治疗小儿疳积、腹泻,成人失眠、肠胃病、月经不调等。

(十)腰部斜扳法具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纠正解剖位置的失常等作用,常用于治疗

脊柱关节功能紊乱,腰肌劳损等病症。

三、推拿疗法的一般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饱胀、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推拿治疗。

(2)患者有思想顾虑,或畏惧情绪时,应先做好解释工作。

(3)在手法治疗前,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当的体位。其原则是既让患者感到舒适,

又便于放松肌肉,同时医生便于操作。

(4)手法要尽可能轻柔以避免医源性损伤。特别是运动关节类手法,如颈椎斜扳法常引发

医疗事故。

(5)妇女月经期的腰臀部、腹部穴位应慎用。

(6)推拿前应注意指甲是否需要修剪。

(7)适当选用推拿介质。

四、推拿异常情况的处理

(一)晕厥

晕厥发生后采取以下处理措施:首先立即停止手法治疗,将患者平卧于空气流通处,采取足高头低位,并松解衣带。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配合掐人中、老龙、十宣、涌泉,拿肩井、拿合谷等。必要时应给予1%o肾上腺素1ml或阿托品1mg肌注,25%葡萄糖静脉推注等急救措施。

(二)脱位、骨折

怀疑有脱位、骨折可能时应立即停止手法操作,制动,包扎,固定,并做x线检查以明确诊断。确诊后按骨伤科常规处理。

(三)软组织损伤

一般不需要作特别处理,l~2日内症状可自行消失。若疼痛较为剧烈,可在局部施行轻柔的按法、揉法、摩法等,并配合湿热敷。对破皮者,则要做好局部皮肤的清创护理,以防感染。

(四)周围神经损伤

给予各种营养神经类药物,静脉滴注激素和血管扩张药物治疗。El服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药,外搽红花油或药酒。并可配合牵引、轻柔手法、理疗、高压氧等综合治疗。

(五)出血

对轻度的皮下出血,一般不必处理。若局部青紫严重,可先制动、冷敷,或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出血停止后,在局部使用轻柔的按、揉、摩、擦等手法治疗,同时加湿热敷,以消肿、止痛,促进局部淤血消散、吸收。如为内脏出血,则应施行相应的止血、输液等急救措施,必要时手术治疗。

常用针灸穴位

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

主治:1)肺系病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2)头项部疾患:头痛,项强,口眼歪斜等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少商

定位在拇指桡侧指甲角根O.1寸

主治1)肺系实热证:咽喉肿痛、高热、昏迷 2)癫狂

操作浅刺或点刺出血

合谷

定位手背第1、2掌骨之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或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1)头面五官疾病: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口眼歪斜等 2)外感病证:发热恶寒等 3)妇产科病证:经闭、滞产等。

操作:直刺O.5~l寸,孕妇不宜针

曲池

定位:曲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主治:1)热病 2)皮肤病:瘾疹、湿疹等 3)五官疾病:咽喉肿痛、目赤痛等4)大肠腑证:腹痛腹泻、痢疾等 5)手臂挛痛、痿痹、瘫痪 6)高血压、癫狂

操作:直刺0.5~1寸。

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肩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的凹陷处

主治:1)肩及上肢病证: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等 2)瘾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O.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1)鼻疾:鼻塞,鼻衄等 2)口歪 3)胆道蛔虫症:

操作:斜刺或平刺0.3~0.5寸。

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1)目疾,目赤痛痒,目翳,眼睑跳动 2)面瘫,面肌痉挛,面痛 3)头痛眩晕操作:直刺或微向上斜刺O.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眼球

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1)面瘫(口歪) 2)流涎 3)三叉神经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透颊车

下关

定位:在耳屏前,在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1)面口病证:牙关不利,面痛等 2)耳疾:耳鸣耳聋等

操作:直刺0.5~1寸。留针时不可作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天枢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1)胃肠道疾病:腹痛、腹胀、腹泻等 2)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

操作:直刺1~1.5寸

足三里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1)胃肠道疾病:胃痛呕吐等 2)下肢痿痹、瘫痪 3)癫狂等神志病 4)强壮保健要穴

操作:直刺1~2寸,强壮保健用灸法

丰隆

定位: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

主治:1)痰饮病证:咳嗽痰多 2)癫狂痫 3)头痛眩晕 4)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1.5寸

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1)消化道疾病:腹胀肠鸣、泄泻 2)生殖泌尿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带下、滞产、遗精遗尿、小便不利等。 3)失眠、高血压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血海

定位:屈膝,髌骨内上缘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主治:(1)妇科月经病:月经不调、经闭、痛经 (2)皮肤病:瘾疹、湿疹、皮肤搔痒操作:直刺1~1.5寸

神门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1)心血管疾病:心痛、心悸等2)神志病:失眠、健忘、痴呆、癫狂痫3)高血压

操作:直刺0.3~0.5寸。

听宫

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凹陷处

主治:1)耳疾:耳鸣耳聋等

2)齿痛

操作:张口,直刺l~1.5寸,留针时应保持一定的张口姿势

肺俞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1)肺疾:如咳喘、咯血 2)阴虚病证:骨蒸潮热,盗汗

操作:斜刺0.5~0.8寸

胃俞

定位: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疾:胃脘痛呕吐腹胀等

操作:斜刺0.5~0.8寸

肾俞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阳痿、遗精等, 2)肾虚诸证:腰膝酸痛、头晕、耳呜耳聋等 3)妇科病证:月经不调、带下等

操作:直刺0.5~l寸

委中

定位:胭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问

主治:I)腰背痛,下肢痿痹 2)腹痛,急性吐泻 3)小便不利 4)丹毒

操作:直刺l~1.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秩边

定位: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I)腰骶痛,下肢痿痹 2)小便不利3)痔疮、便秘

操作:直刺1.5~2寸

承山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问中点

主治:1)痔疮、便秘 2)腰腿拘急、疼痛

操作:直刺l~2寸.不宜作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

昆仑

定位: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主治:1)经脉所过的痛症:后头痛、项强、腰骶痛、足踝肿痛2)滞产3)癫痫

操作:直刺0.5~0.8寸.孕妇禁针,经期慎用

至阴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1)胎位不正、滞产 2)头痛、目痛、鼻衄、鼻塞

操作:浅刺0.1寸,胎位不正灸法

太溪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主治:1)头面五官疾病: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 2)肾虚证:头痛失眠遗精等 3)肺部疾患:咳嗽、气喘等 4)月经不调 5)腰脊痛,下肢厥冷

操作:直刺0.5~0.8寸

内关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和桡侧腕侧肌腱之间

主治:1)心疾:心痛、心悸、胸闷等 2)胃腑病证:胃痛、呕吐、呃逆 3)胸胁痛、癫狂痫、失眠等 4)中风

操作:直刺0.5~1寸

外关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正中间

主治:1)发热 2)头面五官病证: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等 3)上肢痿痹、瘫痪 4)胁肋痛

操作:直刺0.5~l寸

风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处,平风府穴

主治:1)内风所致的病证:中风、头痛、眩晕、耳呜耳聋 2)外风所致的病证:外感、鼻塞、口眼歪斜等 3)颈项强痛

操作: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禁止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阳陵泉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1)肝胆犯胃病证:胁痛、口苦、呕吐、吞酸 2)膝肿、下肢痿痹、瘫痪

3)小儿惊风

操作:直刺1~1.5寸

悬钟(绝骨)

定位: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1)髓海不足疾患:痴呆中风 2)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0.5~0.8寸

太冲

定位:足背,第l、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1)肝经风热病证:中风小儿惊风;头痛眩晕等 2)妇科病证:月经不调,痛经,

闭经,崩漏 3)癃闭遗尿 4)肝胃病证:胁痛呃逆等

操作:直刺0.5~0.8寸

命门

定位: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1)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2)妇科病证: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 3)男性肾阳不足病证:遗精、阳瘘、小便频数 4)腹泻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大椎

定位:当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1)外感病证:热病,咳嗽气喘 2)骨蒸潮热 3)癫痫、小儿惊风 4)项强、脊痛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百会

定位:当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1)神志病证:痴呆、中风失语、失眠等 2)头风、头痛等 3)脱肛、阴挺、胃下垂

操作: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可用灸法.

水沟

定位: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

主治:1)急危重证:昏迷、晕厥、中风等 2)神志病证:癫狂痫证、急慢惊风 3)鼻口部病证:鼻塞、口歪等 4)闪挫腰痛

操作:向上斜刺O.3~0.5寸,强刺激:或用指甲按掐

中极

定位:腹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1)泌尿系病证:遗尿、癃闭等 2)男科病证:遗精、阳痿等 3)妇科病证:月经不调、崩漏等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慎用

关元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1)元气虚损病证:中风脱证、虚劳赢瘦 2)肠腑病证:腹泻、脱肛 3)泌尿系病证:尿闭尿频 4)男科病证:遗精、阳痿等 5)妇科病证: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操作:直刺l~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气海

定位:腹正中线,脐中下1.5寸

主治:1)气虚病证:虚脱、赢瘦、乏力等 2)肠腑病证:水谷不化、腹泻等 3)小便不利.遗尿 4)妇科病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

操作: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神阙

定位:脐窝中央

主治:1)元阳暴脱:虚脱,中风脱证

2)肠腑病证:腹胀、腹痛、腹泻、脱肛等

3)水肿,小便不利

操作: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隔盐灸

中脘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1)脾胃病证:胃痛、腹胀、呕吐、小儿疳积等

2)黄疸;癫狂

操作:直刺l~1.5寸

常用针灸急症技术应用

1、晕厥

治法:苏厥醒神。以督脉及手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

配穴:虚证者,加气海、关元、百会;实证者,加合谷、太冲。

操作:足三里用补法;水沟、中冲用泻法:涌泉用平补平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气海、关元、百会用灸法。

2、抽搐

治法:醒脑开窍、熄风止痉。以督脉及手足厥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阳郄、颤中

配穴:发热者,加大椎、曲池;神昏者,加十宣、涌泉:痰盛者:阴陵泉、丰隆:血虚者,加血海、足三里。

操作:毫针泻法。

3肾绞痛

治法:清利湿热,通淋止痛。以相应背俞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肾俞、三焦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

配穴:血尿者,加血海、太冲:湿热重者,加委阳、合谷。

操作:毫针泻法。

4、中风

中脏腑急性期

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到四肢转温为止。

5、呕吐

治法: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主穴:内关、足三里、中脘

操作:足三里平补平泻法,内关、中脘用泻法。

6、急性腰扭伤

治法:祛瘀消肿,舒筋通络。以足太阳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肾俞、腰阳关、委中、阿是穴

操作:毫针泻法

中医基本操作评分标准

(一)拔火罐法操作评分标准 病例:1床,某某,男性,45岁,诊断:腰痛(风寒湿型);医嘱:拔罐(腰背部) 注:若有皮肤烫伤,衣裤等被烧坏均为不合格。 考核者签名:考核时间:年月日

拔火罐法 (一)目的 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二)禁忌证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三)注意事项 1 、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 、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3、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二)穴位按摩法操作评分标准 病例:1床,某某,女性,20岁,诊断:呕吐(寒邪犯胃);医嘱:穴位按摩,选穴:合谷、内关 注:若损伤皮肤,扣20分。 考核者签名:考核时间:年月日

穴位按摩法 (一)目的 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二)禁忌证 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 (三)注意事项 1 、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

(三)刮痧法操作评分标准 病例:1床,某某,男性,30岁,诊断:中暑;医嘱:刮痧;刮治部位:背部 注:刮破皮肤,扣20分。 考核者签名:考核时间:年月日

刮痧法 (一)目的 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禁忌证 体形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等禁用此法。(三)注意事项 1 、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5、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中医操作试题

中医基本技能考核评分标准 科室:姓名:得分: 一、简述舌诊的方法。(30分) (1)光线:正对光源,充足的自然光(5分) (2)姿势:常取正坐位或仰卧位,自然伸舌,充分暴露(5分) (3)顺序:先观察舌苔的有无、厚薄、腐腻、色泽、润燥等,再察舌体的色泽、斑点(舌色)、胖瘦、老嫩(舌形)、动态(舌态)等;部位从舌尖看到舌根(15分) (4)饮食或药物:某些食物和药物可以使舌象发生变化,应注意鉴别。(5分) 二、简述合谷的定位、主治病症和操作方法。(50分) 1、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10分) 2主治病症: 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10分) 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10分) 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10分) 3、操作: 直刺~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10分) 三、简述晕厥的选穴和治疗方法。(20分) 1、选穴: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10分) 2、治法:苏厥醒神(10分) 考核时间:年月日考核者签名:

科室:姓名:得分: 一、.简述脉诊的操作方法。(40分) 1、诊寸口脉时,中指先定关(掌后高骨-桡骨茎突),食指关前定寸,无名指关后定尺,指端齐平,用指目诊脉(10分) 2、浮取(轻取、举法)、中取、沉取(重取、按法)(10分) 3、运用中指的指力时,三指沿脉管向左右和轴向上下挪移推寻,辨别脉象形态特征(10分) 4、先总按(三指同时用力),后分别了解寸、关、尺脉的脉象(5分) 5、小儿诊脉可用“一指定三关”(5分) 二、简述水沟的定位、主治病症和操作方法。(30分) 1、定位: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5分) 2、主治: ①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为急救要穴之一(5分) ②癔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等神志病证(5分) ③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部病证(5分) ④闪挫腰痛(5分) 3、操作: 向上斜刺~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5分) 三、简述晕针的处理方法。(30分) 1、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拔出。(7分) 2、让患者仰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轻者即可恢复(7分) 3、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指掐针刺水沟,素髎,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涌泉等穴,即可恢复。(9分) 4、更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采用西医学急救措施。(7分) 考核时间:年月日考核者签名:

(评分标准)中医操作试题

科室: 姓名: 得分: 一、简述舌诊的方法。(30分) (1)光线:正对光源,充足的自然光(5分) (2)姿势:常取正坐位或仰卧位,自然伸舌,充分暴露(5分) (3)顺序:先观察舌苔的有无、厚薄、腐腻、色泽、润燥等,再察舌体的色泽、斑点(舌色)、胖瘦、老嫩(舌形)、动态(舌态)等;部位从舌尖看到舌根(15分) (4)饮食或药物:某些食物和药物可以使舌象发生变化,应注意鉴别。 (5分) 二、简述合谷的定位、主治病症和操作方法。(50分) 1、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10分)2主治病症: 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10分) 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10分) 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10分) 3、操作: 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10分)三、简述晕厥的选穴和治疗方法。(20分) 1、选穴: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10分) 2、治法:苏厥醒神(10分) 考核时间:年月曰考核者签名:

考核时间:年 月曰 考核者签名: 一、 .简述脉诊的操作方法。(40分) 1、 诊寸口脉时,中指先定关(掌后高骨-桡骨茎突),食指关前定寸,无名 指关后定尺,指端齐平,用指目诊脉(10分) 2、 浮取(轻取、举法)、中取、沉取(重取、按法)(10分) 3、 运用中指的指力时,三指沿脉管向左右和轴向上下挪移推寻,辨别脉 象形态特征(10分) 4、 先总按(三指同时用力),后分别了解寸、关、尺脉的脉象(5分) 5、 小儿诊脉可用一指定三关”(5分) 二、 简述水沟的定位、主治病症和操作方法。(30分) 1、 定位: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5分) 2、 主治: ① 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为急救要穴之 一( 5 分) ② 癔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等神志病证(5分) ③ 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部病证( 5分) ④ 闪挫腰痛(5分) 3、 操作: 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5分) 三、 简述晕针的处理方法。(30分) 1、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拔出。(7分) 2、 让患者仰卧,头部放低, (7分) 3、 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 足三里,涌泉等穴,即可恢复。 4、 更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科室: 姓名: 得分: 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轻者即可恢复 指掐针刺水沟,素醪,内关,合谷,太冲, (9 分)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站基本操作常考内容汇总精选文档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站基本操作常 考内容汇总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站基本操作常考内容汇总 在的考试中,第二站中基本操作里,中医操作经常考查的内容无非就是涉及针灸这一部分的内容,那么在考试中常考的是哪些内容呢,在此,根据往年考试常考的内容进行了汇总。 中,针灸操作技术常考查的内容汇总: 1.毫针刺法:此部分内容常考察的的有体位选择,对于此部分内容要知道哪些部位的腧穴适宜何种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3)俯卧位:适宜于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头、颜面何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行针手法:此部分内容要掌握基本的手法提插法及捻转法的基本操作情况。 提插法:使用提插法时指力药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 捻转法: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药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 6种辅助手法: 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要知道其具体的内容。) 捻转补泻: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取腧穴部位。 2.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消毒应针刺的腧穴部位。 3.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者为泻法。 提插补泻: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取腧穴部位。 2.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消毒应针刺的腧穴部位。 3.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2.灸法操作: 此部分内容常会让演示艾灸中直接灸及间接灸中一些常见灸法的操作。 常见的有: 隔姜灸: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取部位。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

目录 技术1 耳针法 (1) 技术2 艾条灸 (5) 技术3 拔罐法 (8) 技术4 穴位按摩法 (11) 技术5 刮痧法 (14) 技术6 湿敷法 (17) 技术7 涂药法 (19) 技术8 熏洗法 (22)

技术1 耳针法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1 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1.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1.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5心理状况。 2 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 禁忌证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4 告知 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5 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6 操作程序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6.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6.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6.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6.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中医操作技能规程及评分标准

中医技能操作告知规程 1、艾灸法: 操作前评估: 护士: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护士XX,现在我跟您核对一下您的名字与年龄,请问您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少岁了? 病人:马丽,36岁。 护士:马丽,您好,因为您腹胀,现在根据医嘱给您进行足三里(合谷)穴的穴位艾灸,希望您能配合。请问您以前做过这个治疗吗? 病人:做过 护士:艾条燃烧时有异味,这是属于正常的。您这样睡着舒服吗?我能看一下您艾灸部位的皮肤吗?因为操作需要一点时间,请问您需要我协助您上洗手间吗? 病人:这样睡着可以,我已经上了洗手间了。 护士:(艾灸部位的皮肤完好,无破损,环境符合操作要求)我现在去准备用物,请您稍等一下。 操作后评估: 护士:马丽,您好,我现在已经给您做完穴位艾灸的治疗了,请问您这样躺着舒服吗?您艾灸部位的皮肤无水泡,没有烫伤。如果艾灸部位的皮肤出现小水泡这也是属于正常现象,请您不用担心,床头铃我放在床旁,如您有任何不适,请随时按铃,我也会经常过来看你的,谢谢您的配合。(患者经过艾灸后,自觉症状缓解,无特殊不适,艾灸部位的皮肤无水泡,没有烫伤,用后物品处置符合消毒技术规范。) 2、穴位按摩法 操作前评估: 护士:您好,我是当班护士XX,现在我跟您核对一下您的名字与年龄,请问您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少岁了? 病人:马丽,36岁。 护士:马丽,您好,因为您呕吐剧烈,现遵医嘱给您合谷穴的穴位按摩,以减轻您的呕吐症状,希望您能配合。请问您以前做过这个治疗吗? 病人:做过 护士:请问您这样睡着舒服吗?我能看一下您按摩部位的皮肤吗?因为操作需要一点时间,请问您需要我协助您上洗手间吗? 病人:这样睡着可以,我已经上了洗手间了。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艾条灸操作规程 【适应范围】 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 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 【禁忌症】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诊断、部位及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根据应灸腧穴部位,取适当体位,协助病人松开衣裤,暴露应灸腧穴部位,用纱布(或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保暖。 2、核对、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3、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后,对准施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公分),进行熏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4、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如同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一般灸5分钟左右。

5、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离施灸腧穴部位3公分左右,反复地旋回移动或作左右方向移动。一般可灸20-30分钟。 6、施灸时,应密切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衣被,注意施灸局部皮肤有否熏烤灼伤趋向等。 7、施灸完毕,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病人衣着。整理床单,合理安置体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8、记录施灸腧穴部位、方法、时间、反应及疗效等。并签名。

拔罐法操作规程 【适应范围】 多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腕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刺血拔罐用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疡和丹毒、神经性皮炎及毒蛇咬伤等。 【禁忌症】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物品准备】 治疗盘、95%酒精棉球、直血管钳、火罐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操作方法】 一、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l、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2、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木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3、投火法:是用易燃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二、拔罐

中医技能操作的穴位

---------------------------------------------------------------最新资料推荐------------------------------------------------------ 中医技能操作的穴位 耳穴埋籽: 感冒: 肺在心、气管区周围处。 内鼻在耳屏内侧面下 1/2 处。 下屏尖(肾上腺)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 中暑: 心耳甲腔中凹陷处。 脑(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面。 枕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 咳嗽: 支气管在心区与外耳门之间。 在耳甲腔内,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 肺在耳甲腔,心穴的上下方和后方,呈马蹄形区域。 神门在三角窝后上 1/3 的上部。 下屏尖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 哮喘: 平喘肺在心、气管区周围处。 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 下屏尖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 眩晕: 1 / 7

肾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 神门在三角窝后上 1/3 的上部。 内耳在耳垂正面后中部。 胃痛: 胃在耳轮脚消失处。 神门在三角窝后上 1/3 的上部。 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 脑在对耳屏内侧面。 肝在耳甲艇的后下部。 月经不调: 子宫(内生殖器)三角窝凹陷前缘。 卵巢屏间切迹外缘与对耳屏内侧缘之间。 屏间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 痛经: 子宫(内生殖器)三角窝凹陷前缘。 肾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 内分泌(屏间)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 急惊风: 心耳甲腔中凹陷处。 神门在三角窝后上 1/3 的上部。 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

中医操作流程图及评分标准

艾灸法操作流程图 目标: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证的临床症状。 一、评估→①临症及既往史②施灸部位皮肤③病人对疼痛的耐受性 及心理状况。 二、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炷、凡士林、打火机、镊子、弯盘、间接灸时加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等 三、患者准备→①核对姓名、诊断、解释②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腧穴部位并保暖。 四、定穴→选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五、施灸→腧穴上涂凡士林,点燃艾炷,灸5~7壯,必要时隔姜、附子饼。 六、观察→局部皮肤红而不起泡为度,防止艾绒掉落。 七、灸毕→镊子镊起艾炷姜片等,清洁皮肤,协助取舒适卧位, 整理用物及病床。 八、洗手后记录→实施艾灸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 九、交代注意事项。

艾灸疗法操作评分标准 科室:姓名:职称:总分:年月日 准备用物:95%酒精棉球、石蜡油、镊子、弯盆、棉签、打火机、艾条另备姜、蒜、附子盐、酒等。艾条灸方法有:温和灸、雀啄灸、温针灸,距皮肤0、5~1寸,灸3~5分钟。 禁忌:凡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腰腹部

考核者: 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图 目标: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疼、虚寒性咳嗽等或用以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 一、评估→①临症及既往史②拔罐部位皮肤③病人对疼痛的耐受性 心理状况。 二、物品准备→治疗巾2条、万花油、火罐、95%的酒精、血管钳、 打火机、小口瓶。 三、患者准备→①核对姓名、诊断、解释②取合适体位、暴露拔罐 部位并保暖。 四、定穴→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 五、拔罐→检查罐口无破损后,点燃酒精棉球深入火罐中下端绕罐 1~2圈后,迅速吸附穴位不动并留罐。 六、观察→罐口吸附情况及局部皮肤情况。 七、起罐→起罐方法正确,整理用物及病床,协助穿衣。 八、洗手后记录→拔火罐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 九、交待注意事项。

中医院中医基本技能

诊断技能 1.四诊是什么? 答: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 2.望诊的内容有什么? 答:全身望诊:包括望神、望色(面色)、望形态。 局部望诊:包括舌诊、望目、望小儿食指络脉。 3. 简述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 答:(1)三关的划分:风关---食指第一节 气关----食指第二节 命关----食指第三节 (2)手法:抱小儿向光,医生用左手握小儿食指,以右手大拇指用力适中从命关向气关、风关直推,推数次,络脉愈推愈明显,便于观察。 (3)辨轻重:风关----气关-----命关,渐重 4.简述舌诊的方法。 答:(1)光线:正对光源,充足的自然光 (2)姿势:常取正坐位或仰卧位,自然伸舌,充分暴露 (3)顺序:先观察舌苔的有无、厚薄、腐腻、色泽、润燥等,再察舌体的色泽、斑点(舌色)、胖瘦、老嫩(舌形)、动态(舌态)等;部位从舌尖看到舌根 (4)饮食或药物:某些食物和药物可以使舌象发生变化,应注意鉴别。 5.闻诊的内容有什么? 答:(1)听声音:是指听辨病人言语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变化以及咳嗽、呕吐、肠鸣等脏腑病理变化所发出的异常声响,以判断病变寒热虚实等性质的诊病方法。语声高亢洪亮有力,声音连续者,多属阳证、实证、热证;语声低微细弱,懒言而沉静,声音断续者,多属阴证、虚证、寒证。 (2)嗅气味:病体的气味、病室的气味;气味酸腐腥臭者,多见于热证;无气味或微腥臭者,多属寒证。 6.《十问歌》的内容是什么?临床上怎样灵活运用?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十问歌》的内容言简意赅,目前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临床实际运用时,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灵活而有主次地进行询问,不能干篇一律地机械套问。 7.简述脉诊的操作方法。 答:1、诊寸口脉时,中指先定关(掌后高骨-桡骨茎突),食指关前定寸,无名指关后定尺。指端齐平,用指目诊脉 2、浮取(轻取、举法)、中取、沉取(重取、按法) 3、运用中指的指力时,三指沿脉管向左右和轴向上下挪移推寻,辨别脉象形态特征 4、先总按(三指同时用力),后分别了解寸、关、尺脉的脉象 5、小儿诊脉可用“一指定三关” 8.按诊的操作方法有什么? 答:触摸法 按压法 扣击法----直接扣击法、间接扣击法 9.简述按诊的内容:

中医基本操作

拔罐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产生温热刺激并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火罐种类有竹罐、陶罐和玻璃罐。现临床常用广口罐头瓶代替。 1.操作方法 (1)投火法:将酒精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然后速将火罐罩在施术部位。此法适于侧面横拔,否则会因燃物下落而烧伤皮肤。 (2)闪火法:用镊子或止血钳挟住燃烧的酒精棉球,在火罐内壁中段绕一圈后,迅速退出,然后将罐罩在施术部位。此法较安全,不受体位限制,节约棉球。 拔罐后,一般留罐10分钟左右,待局部皮肤充血,瘀血呈紫红色时即可取罐。取罐时,一手扶罐身,一手手指按压罐口的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不可硬拉或拖动。 2.适应范围 拔罐法有温经通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及消肿止痛作用。临床多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风寒湿痹:如肩背痛,腰腿痛。 (2)胃肠疾病:如胃痛、呕吐、腹泻。 (3)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 (4)刺血拔罐适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疠和部分皮肤病如丹毒、神经性皮炎等。 3.注意事项 (1)患者要有舒适的体位,应根据不同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的火罐。注意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毛发和骨骼凹凸的部位,以防掉罐。拔罐动作要做到稳、准、快。 (2)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不宜拔罐;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拔罐。 (3)常用自发性出血和损伤性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法。 (4)如出现烫伤,小水泡可不必处理,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或皮肤有破损,应先用消毒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抽出水液,然后涂以龙胆紫,并以纱包敷,保护创口。 灸法操作方法 1 艾炷直接灸 将灸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称为直接灸。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化脓灸(瘢痕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此法对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疾病和体质虚弱者进行施治。操作方法: ①体位的选择和点穴:因灸治要将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治时间较长,故要特别注意体位的选取,要求体位平正、舒适。待体位摆妥后,再在上面正确点穴。 ②艾炷的安放和点火:首先按要求制作好所需的艾炷,除单纯采用细艾绒外,也可在艾绒中加入一些芳香性经末,如丁香、肉桂(丁桂散)等,有利于热力的渗透。然后,在施灸的穴位处涂以少量的葱、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艾炷放好后,用线香将之点燃。每灸完一壮,以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复按前法再灸,一般可灸7~9壮。 ③敷贴药膏: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穴位上敷

中医护理操作评分标准

灸法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支撑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某穴位或患处熏灸的一种技术操作,包括艾条灸、艾炷灸和温针灸。 (一)艾条灸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 ①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②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③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④心理状况。 2、目标 ①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得临床症状。 ②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 的。 3、禁忌症 ①凡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②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4、告知 ①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②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③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④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5、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6、操作程序 ①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②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③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部、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④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⑤施灸中英几十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⑥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⑦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⑧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①采用艾炷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②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 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操作考试:中医基本操作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操作考试:中医基本操作 三、中医基本操作 1、指切进针法 ①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在穴位旁; ②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快速刺入腧穴; ③此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 ①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 ②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快速刺入腧穴; ③此法适用于长针进针。 3、艾条雀啄灸 ①根据病症选择施灸部位; ②将艾条点燃,对准施灸部位; ③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施灸;另外也可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 ④灸至皮肤潮红为度。 艾条温和灸 ①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皮肤0.5-1寸左右进行熏烤;②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一般每处约灸3-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③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食、中指,置于施灸部两侧,以感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随时调节施灸距离,防止烫伤。

闪火拔罐法①暴露应拔罐的部位; ②准备好相应物品;镊子、酒精棉球、火柴、玻璃罐等; ③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一个,将火点燃,使火球在罐内绕1~3圈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在相应拔罐的部位(燃烧棉球不可触及罐口)。 揉法的操作。 ①用中指或拇指指端、手掌大鱼际或掌根附着于一定部位; ②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轻柔缓和的摆动; ③动作连贯并能持续一定时间。 舌苔的望诊包括什么内容?白腻苔主何证?黄腻苔主何证? ①舌苔的望诊包括苔色和苔质; ②白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等证。③黄腻苔主湿热蕴结、痰饮化热、食积热腐等证 舌体的望诊包括什么内容?舌瘀斑主何证? ①舌体的望诊包括舌色、舌的形质、动态及舌下络脉; ②舌瘀班主血瘀证等。 舌体的形质望诊包括什么内容?舌胖大有齿痕主何证? ①舌体形质望诊主要包括荣枯、老嫩、胖瘦、芒刺、裂纹等方面特征;②舌胖大有齿痕主气虚、阳虚湿盛等证。 如何望舌体? ①病人采用坐位或仰卧位; ②光线充足,必须使舌面光线明亮,便于观察;

中医院中医基本技能

中医院中医基本技能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诊断技能 1.四诊是什么 答: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 2.望诊的内容有什么 答:全身望诊:包括望神、望色(面色)、望形态。 局部望诊:包括舌诊、望目、望小儿食指络脉。 3. 简述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 答:(1)三关的划分:风关---食指第一节 气关----食指第二节 命关----食指第三节 (2)手法:抱小儿向光,医生用左手握小儿食指,以右手大拇指用力适中从命关向气关、风关直推,推数次,络脉愈推愈明显,便于观察。 (3)辨轻重:风关----气关-----命关,渐重 4.简述舌诊的方法。 答:(1)光线:正对光源,充足的自然光 (2)姿势:常取正坐位或仰卧位,自然伸舌,充分暴露 (3)顺序:先观察舌苔的有无、厚薄、腐腻、色泽、润燥等,再察舌体的色泽、斑点(舌色)、胖瘦、老嫩(舌形)、动态(舌态)等;部位从舌尖看到舌根 (4)饮食或药物:某些食物和药物可以使舌象发生变化,应注意鉴别。5.闻诊的内容有什么

答:(1)听声音:是指听辨病人言语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变化以及咳嗽、呕吐、肠鸣等脏腑病理变化所发出的异常声响,以判断病变寒热虚实等性质的诊病方法。语声高亢洪亮有力,声音连续者,多属阳证、实证、热证;语声低微细弱,懒言而沉静,声音断续者,多属阴证、虚证、寒证。 (2)嗅气味:病体的气味、病室的气味;气味酸腐腥臭者,多见于热证;无气味或微腥臭者,多属寒证。 6.《十问歌》的内容是什么临床上怎样灵活运用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十问歌》的内容言简意赅,目前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临床实际运用时,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灵活而有主次地进行询问,不能干篇一律地机械套问。 7.简述脉诊的操作方法。 答:1、诊寸口脉时,中指先定关(掌后高骨-桡骨茎突),食指关前定寸,无名指关后定尺。指端齐平,用指目诊脉 2、浮取(轻取、举法)、中取、沉取(重取、按法) 3、运用中指的指力时,三指沿脉管向左右和轴向上下挪移推寻,辨别脉象形态特征 4、先总按(三指同时用力),后分别了解寸、关、尺脉的脉象 5、小儿诊脉可用“一指定三关” 8.按诊的操作方法有什么 答:触摸法 按压法

中医基本操作评分标准

(一)拔火罐法操作评分标准 注:若有皮肤烫伤,衣裤等被烧坏均为不合格。 考核者签名:考核时间:年月日

拔火罐法 (一)目的 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二)禁忌证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三)注意事项 1 、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 、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3、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二)穴位按摩法操作评分标准 选穴:合谷、关 注:若损伤皮肤,扣20分。 考核者签名:考核时间:年月日

穴位按摩法 (一)目的 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二)禁忌证 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 (三)注意事项 1 、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

(三)刮痧法操作评分标准 注:刮破皮肤,扣20分。 考核者签名:考核时间:年月日

刮痧法 (一)目的 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禁忌证 体形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等禁用此法。(三)注意事项 1 、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5、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中医技能基本操作

三、中医基本操作 1、指切进针法 ①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在穴位旁; ②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快速刺入腧穴; ③此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 ①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 ②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快速刺入腧穴; ③此法适用于长针进针。 3、艾条雀啄灸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 ①根据病症选择施灸部位; ②将艾条点燃,对准施灸部位; ③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施灸;另外也可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 ④灸至皮肤潮红为度。 艾条温和灸 ①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皮肤0.5-1寸左右进行熏烤; ②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一般每处约灸3-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③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食、中指,置于施灸部两侧,以感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随时调节施灸距离,防止烫伤。 闪火拔罐法 ①暴露应拔罐的部位; ②准备好相应物品;镊子、酒精棉球、火柴、玻璃罐等; ③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一个,将火点燃,使火球在罐内绕1~3圈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在相应拔罐的部位(燃烧棉球不可触及罐口)。 揉法的操作。 ①用中指或拇指指端、手掌大鱼际或掌根附着于一定部位; ②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轻柔缓和的摆动; ③动作连贯并能持续一定时间。 舌苔的望诊包括什么内容?白腻苔主何证?黄腻苔主何证? ①舌苔的望诊包括苔色和苔质; ②白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等证。

③黄腻苔主湿热蕴结、痰饮化热、食积热腐等证 舌体的望诊包括什么内容?舌瘀斑主何证? ①舌体的望诊包括舌色、舌的形质、动态及舌下络脉; ②舌瘀班主血瘀证等。 舌体的形质望诊包括什么内容?舌胖大有齿痕主何证? ①舌体形质望诊主要包括荣枯、老嫩、胖瘦、芒刺、裂纹等方面特征; ②舌胖大有齿痕主气虚、阳虚湿盛等证。 如何望舌体? ①病人采用坐位或仰卧位; ②光线充足,必须使舌面光线明亮,便于观察; ③伸舌姿势:自然地伸舌于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口。 ④望舌质部位顺序:先舌尖、舌侧、舌根; ⑤望舌形、老嫩、胖大、瘦小、裂纹、齿痕、芒刺。 如何望舌下脉络? ①病人、]用坐位或仰卧位; ②光线充足,必须使舌面光线明亮,便于观察; ③伸舌姿势:病人先张口,舌体向上颚方向翘起,舌尖轻抵上颚,舌体自然松弛,舌下脉络暴露; ④望形状:粗大、细小、弯曲、怒张、珠节等 ⑤望颜色:淡红、紫红、青紫、暗红等。 如何按虚里?: ①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居病人之恻或对面;②暴露胸部;③按部位: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心尖横动处;④感觉动气的强弱;⑤感觉动气的至数和聚散。 按肌肤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①寒热:了解人体阴阳的胜衰,表里虚实和邪气轻重; ②润燥滑涩:了解人体汗出,气血津液盈亏情况; ③疼痛:虚实; ④肿胀:水肿及气肿; ⑤疮疡:判断证之阴阳。 如何按手足?其内容有那些? ①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居病人之对面或右侧; ②充分暴露病人的手足; ③触摸冷热,查寒热虚实及表里顺逆; ④比较诊法:手足心与手足背,手心与上额等; ⑤有无水肿与气肿或按小儿手指:指尖、中指。 按手足的意义 ①推测疾病的寒热属性患者手足具冷多为阳虚阴盛,手足俱热多为阳盛或阴虚。②辨别外感或内伤证患者手足背热盛,多为外感发热,手足心热盛,多为内伤发热,若手心热于前额,为里热,额上热于手心为表热。③测知阳气的存亡重症患者若手足温知阳气尚存,积极治疗病可愈。若手足厥冷,预后不佳。 寸口脉诊的操作。 ①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面垫上脉枕; ②用左手按病人右手,用右手按病人左手; ③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定关脉,接着以食指取寸脉,无名指取尺脉; ④三指应取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按触脉体;

中医疗法基本操作

中医疗法基本操作 第一节针刺疗法 一、毫针刺法 (一)针刺前的准备 1.针具选择毫针针身要挺直光滑,坚韧而富有弹性。针尖正直光滑、尖而不锐、圆而不钝、端直无钩。针柄缠丝牢紧,针根牢固。男性、体壮、形肥,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稍粗稍长的毫针;女性、体弱、形瘦,而病变部位较浅者,选择较短较细的毫针;皮薄肉少之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宜选择较短较细的毫针;皮肉肥厚而针刺宜深的腧穴,宜选针身稍长稍粗的毫针。 2.选择体位选取体位的原则是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患者感觉舒适,能较长时间留针。对于体弱或精神过度紧张者,应采用卧位施术。常用的体位:①仰卧:取头、面、胸、腹部的腧穴及四肢的部分腧穴;②侧卧:取身体侧面的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③俯卧:取头、颈、背、腰、臀部及下肢后面的腧穴; ④仰靠坐位:取前头、颜面、颈前、胸部及上肢的部分腧穴;⑤俯伏坐位:取后头、颈、肩和背部的腧穴;⑥侧伏坐位:取头部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3.穴位定位按照腧穴的定位方法,逐穴进行定取。用手指按压,以探求病人的感觉反应,在取穴范围内,酸胀感应较为明显处即是。 4.消毒针具器械消毒:应尽量用高压蒸气灭菌法;医生手指消毒:先用肥皂水洗刷干净,待干后用75%乙醇棉球擦拭;施针部位消毒:用75%乙醇棉球擦拭,或先用2%碘酊涂,后用75%乙醇脱碘。 (二)操作技巧 1.进针手法首先分清“刺手”(持针手),“押手”(按压穴位手)。 (1)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图2—1):左手拇指或示指端切按在穴位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快速刺入腧穴,适宜于短针进针;②夹持进针法(图2~12):左手拇示两指夹捏消毒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1~2分,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皮肤,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双手配合,迅速把针刺入腧穴,适于长针进针;③提捏进针法(图2—3):左手拇示两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上端将针快速刺入,适于面部腧穴进针;④舒张进针法(图2-4):左手拇示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从左手拇、示两指的中间快速刺入,适于腹部腧穴进针。 图2—1指切进针法图2—3提捏进针法

中医操作评分表

中医及康复治疗操作评分表 1、拔火罐法操作评分标准 2、毫针刺法操作评分标准 3、耳穴压豆操作评分标准 4、穴位注射法操作评分标准 5、中药沐足(手)法操作评分标准 6、穴位敷贴(天灸) 7、推拿捏脊 8、穴位放血 9、夹板固定 10、中药外敷 11、艾灸 12、结肠透析 13、中药灌肠 14、部位推拿手法操作评分标准(康复治疗部) 15、言语功能评定表(康复治疗部) 16、偏瘫下肢功能评价记录表(上田敏式)(康复治疗部) 17、截瘫康复功能评定(康复治疗部)

1、拔火罐法操作评分标准 工号考核时间:年月日

拔火罐禁忌证(1)凝血机制不好,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疗法,如血友病、紫癜、白血病等。(2)皮肤严重过敏或皮肤患有疥疮等传染性疾病者不宜拔罐。(3)恶性皮肤肿瘤患者或局部破损溃烂、外伤骨折、静脉曲、体表大血管处、皮肤丧失弹性者,局部皮肤不宜拔罐。(4)妊娠期妇女的腹部、腰骶部及乳部不宜拔罐,拔其他部位时,手法也应轻柔。(5)肺结核活动期,妇女经期不宜拔罐。(6)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严重水肿的患者不宜拔罐。(7)五官部位、前后二阴部位不宜拔罐。(8)重度神经质、全身抽搐痉挛、狂躁不安、不合作者,不宜拔罐。(9)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劳者,慎用拔罐。 拔火罐的适宜部位:应根据病症选取适当的治疗部位。以肌肉丰厚处为宜,常用肩、背、腰、臀、四肢近端以及腹部等。

2、毫针刺法操作评分标准

晕针的预防及处理一、预防:1.保持治疗室空气通畅,环境舒适。2. 施针时尽量嘱患者卧位进行,进针时手法宜稳、轻、快、准,克服患者的畏惧心理。3.让患者了解并说明进行针刺治疗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可能出现的反应。二、处理:如发生晕针时,先将所施针数尽快拔出,嘱患者平卧于治疗床上并注意防寒保暖,安慰患者,根据晕针时的严重程度作如下处理:1.出现轻微晕针,表现为头晕、心悸、汗出、视物模糊等症状,可给予患者口服50%葡萄糖适量,并于百会、足三里处施于艾灸。2.症状较剧,出现晕厥或休克,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并作及时处理。断针的预防及处理:一、预防:1.嘱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最好让患者在卧位施针,使其肌肉完全放松。2.施针前检查针具状态:针体弯曲理直后待消毒再用,有折痕及针尖倒刺者禁用。3.施针过程中嘱患者体位自然,不要移动或摆动,行针刺补泻手法时要注意让患者作好配合,以防折针,出针时要仔细清点施针数量以防漏针。4.每次针具消毒前,检查针体是否弯曲、是否有折痕,针尖是否有倒刺。对弯曲的针体应理直,对有折痕及针尖有倒刺的应丢弃。二、处理:1.明确施针时所发生断针的部位,并向患者分析说明发生断针的原因。2.嘱患者静卧、保持放松体位,不要随意走动,避免因肌肉牵造成针体移动。3.及时对患者断针部位进行X片检查,掌握断针的部位、深浅和断针的大小。4.请专科取针。

中医基本技能操作考核表(五项)

艾条灸法操作评分标准 单位姓名得分 项目要求应得分扣分得分说明 素质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 5 10服装、鞋帽整齐。 5 操作前准备医师 根据病情特点,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 5 25 洗手,戴口罩。 2 物品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 要时备浴巾,屏风。 6 患者 核对姓名、诊断、介绍并解释,患者理解 与配合。 6 体位舒适合理,暴露施灸部位,保暖。 6 操作流程定位再次核对;明确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5 35施灸 点燃艾条,灸法正确。10 艾条与皮肤距离符合要求。 2 及时除掉艾灰。 5 艾条灸至局部皮肤稍起红晕,施灸时间合理。 5 观察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5 灸毕灸后艾条彻底熄灭,清洁局部皮肤。 3 操作后整理 施灸完毕,合理安排体位 3 15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艾条处理符合要求。 5 评价 施灸部位准确、操作熟练、皮肤情况、患 者感觉、目标达到的程度。 7 技能熟练操作熟练,灵活;运用灸法正确。 5 15 理论提问回答全面、正确。10 合计100 注:1. 艾条灸方法常用者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本次考核以温和灸为例。2.若有艾灸火脱落烧伤皮肤,烧坏衣被均为不合格。 考核时间:年月日

拔火罐法操作评分标准 单位姓名得分 项目要求应得分扣分得分说明素质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 5 10 服装、鞋帽整齐。 5 操作前准备医师 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 5 25 洗手,戴口罩。 2 物品 治疗盘,95%酒精棉球,血管钳,火罐,火 柴,小口瓶。 6 患者 核对姓名、诊断、介绍并解释,患者理解与 配合。 6 体位舒适合理,暴露施灸部位,保暖。 6 操作流程定位仔细观察施术部位;检查罐口有无损坏。 5 35 拔罐 酒精棉球干湿适当。 5 点燃的明火后在罐内中下段环绕,未烧罐口 5 准确扣在已经选定的部位,罐内形成负压, 吸附力强,安全熄火,点燃的明火稳妥、迅 速的投入小口瓶。 10 观察 随时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局部皮肤红紫的程 度,皮肤有无烫伤或小水泡;留罐时间l0 分钟,询问患者的感觉。 5 起罐起罐方法正确。 5 操作后整理 拔罐完毕,合理安排体位。 3 15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火罐处理符合要求。 5 评价 拔罐部位准确、操作熟练、皮肤情况、局部 皮肤吸附力、患者感觉、目标达到的程度。 7 技能熟练操作熟练;拔罐部位方法正确,手法稳、准、 快。 5 15 理论提问回答全面、正确。10 合计100 注:若有皮肤烫伤,衣裤等被烧坏均为不合格。 考核时间:年月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