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业气象学试题库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库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库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库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有答案)

第一章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2)、氩和(3)。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4)。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5)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6),夏天比冬天 (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13) 千米。

答案: (1)氮 (2)氧 (3)二氧化碳 (4)紫外线 (5)长波 (6)低 (7)低(8)水汽 (9)温度 (10)降低 (11)平流 (12)升高 (13)1200

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答案:1.对,2.错,3.错,4.对,5.错,6.对,7.对。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

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

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 (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

(2) 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5℃,在对流层顶可降至-50℃至-85℃;

(3) 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4) 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而产生的。

第二章辐射

一、名词解释题: 1. 辐射:物体以发射电磁波或粒子的形成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由辐射所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有时把辐射能也简称为辐射。

2.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是决定地面太阳辐射通量密度

的重要因素。在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在日出日落时为0,正午时达最大值。

3. 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交角。以正南为0,从正南顺时钟向变化为正,逆时针向变化为负,如正东方为-90°,正西方为90°。

4. 可照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间。

5. 光照时间:可照时间与因大气散射作用而产生的曙暮光照射的时间之和。

6. 太阳常数:当地球距太阳为日地平均距离时,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能通量密度。其值为1367瓦?米-2

7. 大气质量数: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通过的路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的比值。

8. 直接辐射: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

9. 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10. 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能被叶绿素吸收并参与光化学反应的太阳辐射光谱成分。

11. 大气逆辐射:大气每时每刻都在向各个方向放射长波辐射,投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2 .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即地面净损失的长波辐射。

13. 地面辐射差额:某时段内,地面吸收的总辐射与放出的有效辐射之差。

二、填空题: 1. 常用的辐射通量密度的单位是 (1) 。

2. 不透明物体的吸收率与反射率之和为 (2) 。

3. 对任何波长的辐射,吸收率都是1的物体称为 (3) 。

4. 当绝对温度升高一倍时,绝对黑体的总辐射能力将增大 (4) 倍。

5. 如果把太阳和地面都视为黑体,太阳表面绝对温度为6000K,地面温度为300K,则太阳表面的辐射通量密度是地表面的 (5) 倍。

6. 绝对黑体温度升高一倍时,其辐射能力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就变为原来的 (6) 。

7. 太阳赤纬在春秋分时为 (7) ,冬至时为 (8) 。

8. 上午8时的时角为 (9) ,下午15时的时角为 (10) 。

9. 武汉(30°N)在夏至、冬至和春秋分正午时的太阳高度角分别为 (11) ,(12) 和 (13) 。

10. 冬半年,在北半球随纬度的升高,正午的太阳高度角 (14) 。

11. 湖北省在立夏日太阳升起的方位是 (15) 。

12. 在六月份,北京的可照时间比武汉的 (16) 。

13. 在太阳直射北纬10°时,北半球纬度高于 (17) 的北极地区就出现极昼。

14. 由冬至到夏至,北半球可照时间逐渐 (18) 。

15. 光照时间延长,短日照植物的发育速度就会 (19) 。

16. 在干洁大气中,波长较短的辐射传播的距离比波长较长的辐射传播距离(20) 。

17. 随着太阳高度的降低,太阳直接辐射中长波光的比 (21) 。

18. 地面温度越高,地面向外辐射的能量越 (22) 。

19. 地面有效辐射随空气湿度的增大而 (23) ,随地面与空气温度之差的

增大而 (24) ,随风速的增大而 (25) 。

20. 地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与地面有效辐射之差称为 (26) 。

答案: (1)瓦.米-2

; (2)1; (3)绝对黑体; (4)15; (5)160000; (6)二分之一; (7)0°;(8)-23°27';

(9)-60°; (10)45°; (11)83°27'; (12)36°33';

(13)60°; (14)减小; (15)东偏北; (16)长; (17)80°;

(18)延长; (19)减慢; (20)短;(21)增加; (22)多; (23)减小; (24)增大;

(25)减小; (26)地面辐射差额。

三、选择题: (说明:在四个答案中,只能选一个正确答案填入空格内。)

1. 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生育期将________。

A. 延长;

B.缩短;

C. 不变;

D.可能延长也可能缩短。

2. 晴朗的天空呈蓝色,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蓝紫色光________较多的结果。

A. 吸收;

B. 散射;

C. 反射;

D.透射。

3. 对光合作用有效的辐射包含在________中。

A. 红外线;

B. 紫外线;

C. 可见光;

D. 长波辐射。

4. 在大气中放射辐射能力最强的物质是________。

A. 氧;

B. 臭氧;

C. 氮;

D. 水汽、水滴和二氧化碳。

5. 当地面有效辐射增大时,夜间地面降温速度将____。

A. 加快;

B. 减慢;

C. 不变;

D. 取决于气温。

答案: 1. A; 2. B; 3. C; 4. D;5. A

四、判断题: 1. 对绝对黑体,当温度升高时,辐射能力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将向长波方向移动。

2.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地理纬度等于太阳赤纬。

3. 时角表示太阳的方位,太阳在正西方时,时角为90°。

4. 北半球某一纬度出现极昼时,南半球同样的纬度上必然出现极夜。

5. 白天气温升高主要是因为空气吸收太阳辐射的缘故。

6. 光合有效辐射只是生理辐射的一部分。

7. 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之和称为总辐射。

8.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为长波辐射。

9. 对太阳辐射吸收得很少的气体,对地面辐射也必然很少吸收。

10. 北半球热带地区辐射差额昼夜均为正值,所以气温较高。

答案: 1. 错; 2. 对; 3. 错; 4. 对; 5. 错; 6. 对; 7. 错; 8. 对; 9.错; 10. 错。

五、计算题

1. 任意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根据公式Sinh=sinφsinδ+cosφcosδcosω

大致分三步进行:

(1) 计算时角ω,以正午时为0°,上午为负,下午为正,每小时15°;如以“度”为单位,其计算式是ω=(t-12)×15°其中t为以小时为单位的时间;如以“弧度”为单位,则ω=(t-12)×2π/24建议计算时以角度为单位。(2) 计算sinh值(所需的δ值可从教材附表3中查到,考试时一般作为已知条件给出)。

(3) 求反正弦函数值h,即为所求太阳高度角。

例:计算武汉(30°N)在冬至日上午10时的太阳高度角。

解:上午10时:ω=(t-12)×15°=(10-12)×15°=-30°

冬至日:δ=-23°27' 武汉纬度:φ=30°

∴sinh = sin30°sin(-23°27')+cos30°cos(-23°27')cos(-30°)=0.48908

h=29°17'

2.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根据公式:

h=90°-φ+δ

进行计算;特别应注意当计算结果h>90°时,应取补角(即用180°-h作为太阳高度角)。

也可根据

h=90°-|φ-δ|

进行计算,就不需考虑取补角的问题(建议用后一公式计算)。还应注意对南半球任何地区,φ应取负值;在北半球为冬半年(秋分至春分)时,δ也取负值。例计算当太阳直射20°S时(约11月25日)在40°S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解:已知φ= -40°(在南半球) δ=-20°

∴h=90°-(-40°)+(-20°)=110°

计算结果大于90°,故取补角,

太阳高度角为:h=180°-110°=70°

也可用上述后一公式直接得

h=90°-|φ-δ| = 90°-|-40°-(-20°)|=70°

3. 计算可照时间

大致分三步:

(1) 根据公式: cosω0 = -tgφtgδ计算cosω0 的值。

(2) 计算反余弦函数值ω0 ,得日出时角为-ω0 ,日落时角为+ω0

(3) 计算可照时间2ω0 /15°(其中ω0 必须以角度为单位)。

例计算11月25日武汉的可照时间。

解:由附表3可查得δ=-20°,武汉纬度φ=30°

cosω0 =-tgφtgδ=-tg30°tg(-20°)=0.210138

ω0 =77.87°

即:日出时角为-77.87°(相当于真太阳时6时49分),

日落时角为77.87°(相当于真太阳时17时11分)。

∴可照时间=2ω0/15°=2×77.87°/15°=10.38小时

4. 计算水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

根据公式: Rsb=Rsc?am sinh

大致分三步进行计算:

(1) 计算太阳高度角的正弦sinh (参看第1,2两部分)。

(2) 计算大气质量数,一般用公式 m=1/sinh

(3) 计算Rsb

例1 计算北京(取φ=40°N)冬至日上午10时水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设Rsc=1367瓦?米-2 ,a=0.8)。

解:已知φ=40°,δ=-23°27'(冬至日),ω=-30°

sinh=sin40°sin(-23°27') + cos40°cos(-23°27') cos(-30°)=0.352825

m=1/sinh=1/0.352825=2.8343

∴Rsb=Rsc?am sinh=1367×0.82.8343×0.352825=256.25 (瓦?米-2 )

例 2 计算武汉(φ为30°N)在夏至日正午时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已知a=0.8)。

解:已知φ=30°,δ=23°27',

正午太阳高度角为h=90°-φ-δ=90°-30°-23°27'=83°27'

m=1/sinh=1.00657

Rsb=Rsc?am sinh=1367×0.81.00657 ×sin83°27'=1084.87 (瓦?米-2)

例3 当太阳直射南半球纬度18°时,试求我国纬度42°处地面上正午时的直接辐射通量密度(已知大气透明系数为0.7,太阳常数为1367瓦?米-2)。

解:已知φ=42°δ=-18° a=0.7

正午时:h=90°-φ+δ=90°-42°-18°=30°

m=1/sinh=1/sin30°=2

Rsb=Rsc?am sinh=1367×(0.7)2 sin30°=334.9 (瓦?米-2 )

5. 计算坡面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

坡面上的直接辐射通量密度计算式为:

Rsb坡=Rsc?am sinα

其中α为太阳光线与坡面的夹角。

Rsb坡的计算步骤与上述水平面上Rsb的计算类似,但在第2步(计算m)后,应确定夹角α。

例1 计算武汉(φ为30°N)冬至日坡度为20°的南坡和北坡在正午时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设透明系数a=0.8)。

解:已知φ=30°,δ=-23°27',正午太阳高度角为:h=90°-|φ-δ|=90°-|30°-(-23°27')|=36°33'

m=1/sinh=1/sin36°33'=1.6792(注意:此处计算m时不能用α代替h)。

对于南坡,正午时α=h+坡度=36°33'+20°=56°33'

Rsb南坡=Rsc?am sinα=1367×0.81.6792 ×sin56°33'=784.14 (瓦?米-2 )

对于北坡,正午时α=h-坡度=36°33'-20°=16°33'(如果北坡坡度大于h时则无直射光,即 Rsb北坡 =0)

Rsb北坡=Rsc?am sinα=1367×0.81.6792 ×sin16°33'=267.71 (瓦?米-2 )

由此题可知冬季南坡暖而北坡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Rsb南坡和Rsb北坡的差别。

例2 在46.5°N的某地欲盖一朝南的玻璃温室,为了减小反射损失,要使冬至日正午时太阳直接光线垂直于玻璃面,试问玻璃面与地平面的夹角应是多少?冬至日正午时到达玻璃面上的直接辐射通量密度为多少(已知太阳常数为1367瓦/米2 ,透明系数为0.8)?

解:已知φ=46.5°,δ=-23.5°,a=0.8

(1) h=90°-φ+δ=90°-46.5°-23.5°=20°

m=1/sinh=1/sin20°=2.923804

玻璃面与地平面的夹角β=90°-h = 90°-20°= 70°

(2) 玻璃面上的直接辐射通量密度为

Rsb坡=Rsc?am sinα =1367×(0.8)2.923804 ×sin90°=711.9 (瓦?米-2 )

例3 在北纬36.5°处有一座山,其南北坡的坡度为30°,试求冬至日正午时水平地面上及南北坡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设大气透明系数为0.8,太阳常数为1367瓦?米-2) 。

解:已知φ=36.5°,δ=-23.5°,a=0.8,坡面坡度β=30°

h=90°-φ+δ=90°-36.5°+(-23.5°)=30°

m=1/sinh=1/sin30°=2

水平地面上直接辐射能量密度Rsb=Rsc?am sinh =1367×(0.8)2×sin30°=437.4 (瓦?米-2 )

南坡:Rsb南坡=Rsc?am sinα=Rsc?am sin(h+β)=1367×(0.8)2 ×sin60°= 757.7(瓦?米-2 )

北坡:Rsb北坡=Rsc?am sinα=Rsc?am sin(h-β)=Rsc?am sin0°=0

由此题可知,一般来说冬季正午南坡上的太阳直接辐射最强,而对坡度大于太阳高度角的北坡,则无太阳直接辐射。所以南坡为温暖的阳坡,北坡为阴冷的阴坡。

六、问答题:

1. 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异同是什么?

答:二者都是以电磁波方式放射能量;二者波长波不同,太阳辐射能量主要在0.15~4微米,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能量最大的波长为0.48微米。地面辐射能量主要在3~80微米,为红外线,能量最大的波长在10微米附近。二者温度不同,太阳表面温度为地面的20倍,太阳辐射通量密度为地面的204倍。

2. 试述正午太北半球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答:由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h=90°-|φ-δ|可知在太阳直射点处正午时h最大,为90°;越远离直射点,正午h越小。因此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为:

随纬度的变化:在太阳直射点以北的地区(φ>δ),随着纬度φ的增大,正午h 逐渐减小;在直射点以南的地区,随φ的增大,正午h逐渐增大。

随季节(δ)的变化:对任何一定的纬度,随太阳直射点的接近,正午h逐渐增大;随直射点的远离,正午h逐渐减小。例如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从冬至到夏至,正午h逐渐增大;从夏至到冬至,正午h逐渐减小。

在|φ-δ|>90°的地区(极圈内),为极夜区,全天太阳在地平线以下。

3. 可照时间长短随纬度和季节是如何变化的?

答:随纬度的变化:在北半球为夏半年时,全球随纬度φ值的增大(在南半球由南极向赤道φ增大),可照时间延长;在北半球为冬半年时,全球随纬度φ值的增大可照时间缩短。

随季节(δ)的变化: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随δ增大(冬至到夏至),可照时间逐渐延长;随δ减小(夏至到冬至),可照时间逐渐缩短;南半球与此相反。

在北半球为夏半年(δ>0)时,北极圈内纬度为(90°-δ)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同样纬度以南的地区出现极夜;在北半球冬半年(δ<0)时,北极圈90°+δ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内同样纬度以南出现极昼。

4. 光照时间长短对不同纬度之间植物的引种有什么影响?

答:光照长短对植物的发育,特别是对开花有显著的影响。有些植物要求经过一段较短的白天和较长的黑夜才能开花结果,称短日照植物;有些植物又要求经过一段较长的白天和较短的黑夜才能开花结果,称长日照植物。前者发育速度随生育期内光照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后者则相反。对植物的主要生育期(夏半年)来说,随纬度升高光照时间延长,因而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由于光照时间延长,发育速度将减慢,生育期延长;北种南引,发育速度因光照时间缩短而加快,生育期将缩短。长日照植物的情况与此相反。

而另一方面,对一般作物来说,温度升高都会使发育速度加快,温度降低使发育速度减慢。因此,对长日照植物来说,南种北引,光照时间延长将使发育速度加快,温度降低又使发育速度减慢,光照与温度的影响互相补偿,使生育期变化不大;北种南引也有类似的光温互相补偿的作用。所以长日照植物不同纬度间引种较易成功。而对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光照和温度的改变都使发育速度减慢,光照影响互相叠加,使生育期大大延长;而北种南引,光温的变化都使发育速度加快,光温影响也是互相叠加,使生育期大大缩短,所以短日照植物南北引种一般不易成功。但纬度相近且海拔高度相近的地区间引种,不论对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一般都容易成功。

5. 为什么大气中部分气体成分对地面具有“温室效应”?

答: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绝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而到达地面,使地面在白天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能而升温。但大气中的部分气体成分,如水汽、二氧化碳等,都能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发射大气

逆辐射,使地面的辐射能不致于大量逸出太空而散热过多,同时使地面接收的辐射能增大(大气逆辐射)。因而对地面有增温或保暖效应,与玻璃温室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又阻止散热的保温效应相似,所以这种保暖效应被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6. 什么是地面有效辐射?它的强弱受哪些因子的影响?举例说明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答:地面有效辐射是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与地面所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它表示地面净损失的长波辐射,其值越大,地面损失热量越多,夜晚降温越快。

影响因子有:(1)地面温度:地面温度越高,放射的长波辐射越多,有效辐射越大。(2)大气温度:大气温度越高,向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越多,有效辐射越小。(3)云和空气湿度:由于大气中水汽是放射长波辐射的主要气体,所以水汽、云越多,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就越大,有效辐射越小。(4)天气状况:晴朗无风的天气条件下,大气逆辐射减小,地面有效辐射增大。(5)地表性质:地表越粗糙,颜色越深,越潮湿,地面有效辐射越强。(6)海拔高度:高度增高,大气密度减小,水汽含量降低,使大气逆辐射减小,有效辐射增大。(7)风速:风速增大能使高层和低层空气混合,在夜间带走近地层冷空气,而代之以温度较高的空气,地面就能从较暖的空气中得到较多的大气逆辐射,因而使有效辐射减小;而在白天风速增大可使有效辐射转向增大。

举例:因为夜间地面温度变化决定于地面有效辐射的强弱,所以早春或晚秋季节夜间地面有效辐射很强时,引起地面及近地气层急剧降温,可出现霜冻。

7. 试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谱段对植物生育的作用。

答:太阳辐射三个光谱段是紫外线(0.15-0.4微米)、可见光(0.4-0.76微米)和红外线(0.76-4微米)。紫外线对植物生长发育主要起生化效应,对植物有刺激作用,能促进种子发芽、果树果实的色素形成,提高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以及抑制植物徒长和杀菌作用等。可见光主要起光效应,提供给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光能,主要吸收红橙光区(0.6-0.7微米)和蓝紫光区(0.4-0.5微米)。红外线主要起热效应,提供植物生长的热量,主要吸收波长为2.0-3.0微米的红外线。

第三章温度

一、名词解释题: 1. 温度(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与最低温度(气温)之差。

2. 温度(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

3. 日平均温度:为一日中四次观测温度值之平均。即

T平均 = (T02+T08+T14+T20)÷4。

4. 候平均温度:为五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5. 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

6. 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

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7.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

8.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9. 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10. 辐射逆温:晴朗小风的夜间,地面因强烈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从而形成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逆温。

11. 活动面(作用面):凡是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从而能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或湿度状况的物质面。

12. 容积热容量:单位容积的物质,升温1℃,所需要的热量。

13. 农耕期:通常把日平均温度稳定在0℃以上所持续的时期,称为农耕期。

14. 逆温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发生逆温现象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15. 三基点温度:是指生物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

二、填空题: 1. 空气温度日变化规律是:最高温度出现在 (1) 时,最低温度出现 (2) 时。年变化是最热月在 (3) ,最冷月在 (4) 月。

2. 土温日较差,随深度增加而 (5) ,极值(即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 (6) 。

3. 水的热容量(C)比空气的热容量 (7) 。水的导热率(λ)比空气 (8) 。粘土的热容量比沙土的要 (9) ,粘土的导热率比沙土 (10) 。

4. 干松土壤与紧湿土壤相比:

C干松土

土壤的春季增温和秋季的降温比较:沙土春季升温比粘土 (11) ,秋季降温,沙土比粘土 (12) ,沙土温度日较差比粘土要 (13) 。

5. 土壤温度的日铅直分布的基本型有:白天为 (14) 型;夜间为 (15) 型;上午为 (16) 型;傍晚为 (17) 型。

6. 在对流层中,若1000米的温度为16.5℃,气温铅直梯度是0.65℃/百米,到2000米处,温度应是 (18) ℃。

7. 温度的非周期性变化,常由 (19) 而造成。多发生在 (20) 季节。

8. 当rd =1℃/100米,r =0.9℃/100米,则此时的大气层结对干空气是(21) 的。

9. 我国气温日较差,高纬度地区 (22) ,低纬度地区 (23) ,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 (24) ,且比世界同纬度地区要 (25) 。

10. 土、气、水温日较差,以土温 (26) ,气温 (27) ,水温 (28) 。

11. 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0℃持续日期,称为 (29) 。

12. 某地某月1~6日的日均温分别是10.2,10.1,9.9,10.5,10.0,10.2℃,若某一生物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为10℃,则其活动积温为 (30) ℃,有效积温为 (31) ℃。

答案: (1)14时, (2)日出前后, (3)7月, (4)1月, (5)减小,(6)推迟, (7)大, (8)大, (9)大,(10)大,(11)快, (12)快, (13)大,(14)受热型,(15)放热型, (16)上午转换型, (17)傍晚转换型, (18)10℃,

(19)天气突变及大规模冷暖空气入侵,(20)春夏和秋冬之交,(21)稳定,(22)大, (23)小, (24)增大, (25)大, (26)最大, (27)其次,(28)最小,(29)农耕期, (30)51℃, (31)1℃。

三、判断题: 1.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2. 我国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都是随纬度升高而升高。

3. 寒冷时期,灌水保温,是因为水的热容量大。

4. 紧湿土壤,春季升温和秋季降温均比干松土壤要慢。

5. 干绝热直减率:rd =0.5℃/100米;湿绝热直减率:rm=1.0℃/100米。

6. 因为太阳辐射先穿进大气,再到达地面,所以地面上最高温度出现的时刻比空气的要稍后。

7. 日平均气温大于5℃的日期越长,表示农耕期越长。

8.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9. 对同一作物而言,其生物学下限温度高于其活动温度,更高于有效温度。

10. 正午前后,土温随深度加深而升高,气温随高度降低而降低。

11. 地面辐射差额最大时,地面温度最高。

答案: 1. 错; 2.对;3.对;4. 对;5. 错;6. 错;7. 错;8. 对;9 错;10. 错;11. 错

四、选择题: 1. 某时刻土壤温度的铅直分布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它属于( ) 。

①清晨转换型

②正午受热(日射)型

③夜间放热(辐射)型

④傍晚转换型

2. 地面温度最高时,则是( )时。

①地面热量收支差额等于零

②地面热量收支差额小于零

③地面热量收支差额大于零

④地面热量收支差额不等于零

3. 由于水的热容量、导热率均大,所以灌溉后的潮湿土壤,白天和夜间的温度变化是( )。

①白天升高慢,夜间降温快

②白天升高快,夜间降温慢

③白天和夜间,升温、降温都快

④白天升高慢,夜间降温慢

4. 我国温度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着纬度的升高是( )。

①日较差,年较差均减小

②日较差、年较差均增大

③年较差增大,日较差减小

④日较差增大,年较差减小

答案: 1.③; 2.①; 3.④; 4.②。

1. 地面最高温度为什么出现在午后(13时左右)?答:正午时虽然太阳辐

射强度最强,但地面得热仍多于失热,地面热量贮存量继续增加,因此,温度仍不断升高,直到午后13时左右,地面热收入量与支出量相等,热贮存量不再增加,此时地面热贮存量才达到最大值,相应地温度才出现最高值。

2. 试述什么是逆温及其种类,并举例说明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答: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升高的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的类型有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农业生产中,常利用逆温层内气流铅直运动弱的特点,选择上午喷洒农药和进行叶面施肥以提高药效及肥效。逆温层对熏烟防霜冻也有利。特别是晴天逆温更显著,贴近地面温度,可比2米上的气温低3~5℃,故冬季对甘薯、萝卜等晒干加工时,为防冻应将晒制品搁放在稍高处。

3.试述我国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纬度的变化特点、以及海陆对它的影响。

答:在我国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均是随纬度升高而升高,且我国气温的年较差比其它同纬度地区要大,因为我国的大陆性强。另外,由海洋面上—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气温的日、年较差均依次增大,这是因为水、陆热特性差异而造成的。

4. 试比较沙土和粘土、干松土壤和紧湿土壤温度变化的特点及其成因。

答:沙土和干松土在白天或增温季节,升温比粘土、紧湿土壤要快;在夜间或降温季节沙土和干松土降温比粘土和紧湿土也快。结果沙土和干松土的温度日较差比粘土和紧湿土的日较差大。这是因为沙土和干松土中空气较多,粘土和紧湿土中水分较多,而空气的热容量和导热率比水的要小的缘故。

5. 试述气温非周期性变化的原因及主要季节

答:主要是由于大规模冷暖空气的入侵引起天气的突变所造成,如晴天突然转阴或阴天骤然转晴。主要发生在过渡季节,如春夏或秋冬之交最为显著。

6. 空气块在作上升运动时会降温的原因是什么?

空气块作上升运动是绝热过程。当上升运动时,因周围气压降低,气块体积膨胀,以维持与外界平衡,对外作功,消耗能量。因为是绝热过程,所消耗的能量只能取自气块本身,所以温度降低。

六、论述题: 1. 试述土温、水温和气温三者变化特征的异同。

三者温度日变化特征相似,都是一高一低型。温度日较差土面最大,水面最小,空气居中。极值出现时间土面最早,水面最迟,空气居中。三者温度年变化,在中高纬度地区,均为一高一低型。年较差土面最大,水面最小,空气居中。极值出现时间土面和空气相似,水面落后二者约一个月。三者随深度(高度)和纬度的变化,随深度(高度)增加白天土温(气温)温度降低,夜间则增高、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极值出现时间推迟;随纬度增高日较差变小、年较差变大。水温随深度和纬度变化与土温相似,只是变化缓和,极值出现时间更加推迟。

2. 试述辐射逆温、平流逆温的成因,并举例说明逆温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成因:辐射逆温是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间,因地面有效辐射强烈而冷却,使近地气层随之降温,形成自地面向上随高度增加而增温的逆温现象。平流逆温是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上,由于空气下层受冷地面影响而降温,形成自下而上随高度增加而增温的逆温现象。意义:逆温层的层结稳定,抑制铅直对流的发展,可利用逆温层出现时间进行喷洒农药防治虫害,施放烟雾防御霜冻,或进行叶面施肥等。冬季山区谷地或盆地因地形闭塞、夜间冷空气下沉常出现自谷底向上的逆温层,山坡处存在一个温度相对高的暖带,此带霜期短,生长期相对较长,越冬安全,有利于喜温怕冻的果树和作物越冬,是开发利用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的重要方面。逆温对于空气污染的严重地方却有加重危害的作用。

3. 试述“积温学说”的内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答:“积温学说”认为作物在其它因子都得到基本满足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与生长发育速度成正相关,而且只有当温度累积到一定总和时,才能完成其发育周期,这个温度的总和称为积温。它反映了作物在完成某一发育期或全生育期对热能的总要求。

应用方面:①用活动积温作为作物要求的热量指标,为耕作制度的改革、引种和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②用有效积温等作为作物的需热指标,为引种和品种推广提供重要科学依据。③应用有效积温作为预报物候期和病虫害发生期的依据,等等。

局限性:积温学说是理论化的经济方法。事实上在自然条件下作物的发育速度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作物的发育速度不单纯与温度有关,还与光照时间、辐射强度、作物三基点温度和栽培技术条件等因子有关。

七、计算题: 1. 某地在200米处气温为19.9℃,在1300米处气温为

7.8℃。试求200~1300米气层中干空气块的大气稳定度。

解:据题意先求出γ:γ=(19.9-7.8)/(1300-200)=1.1/100米再进行比较判断:γ d =1℃/100米

γ>γ d

∴在200~1300米的气层中,对干空气块是不稳定状态。

2. 某作物从出苗到开花需一定有效积温,其生物学下限温度为10℃,它在日均气温为25℃的条件下,从出苗到开花需要50天。今年该作物5月1日出苗,据预报5月平均气温为20.0℃,6月平均气温为30.0℃,试求该作物何月何日开花?所需活动积温及有效积温各是多少?

解:(1) 求某作物所需有效积温(A):

由公式 n=A/(T-B) 得:A=n(T-B)

则 A=(25℃-10℃)×50=750℃

(2) 求开花期:

5月份有效积温为:

A5 = (20℃-10℃ )×31=310℃

从五月底至开花还需有效积温:750-310=440℃

还需天数n = 440 / (30-10)=22天,即6月22日开花

(3) 求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

活动积温=20℃×31+30℃×22=1280℃

有效积温=750℃

答:该作物于6月22日开花,所需要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分别为

1280℃和750℃。

3. 育种过程中,对作物进行杂交,要求两亲本花期相遇,已知杂交品种由播种到开花,母本不育系和父本恢复系各要求大于10℃的有效积温分别为765℃和1350℃,试问父本播种后,母本何时播种为宜?已知父本播种后,天气预报日平均温度为25℃。

解:A母 =765℃, A父 =1350℃, T=25℃, B=10℃

n=(A父-A母 )/(T-B)

=(1350-765)/(25-10)=585/15=39天

答:父本播种后39天母本播种。

4. 某作物品种5月1日出苗,7月31日成熟。其生物学下限温度为10℃,这期间各月平均温度如下表。试求全生育期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

月份

5

6

7

月平均温度(℃)

21.3

25.7

28.8

解:已知:t5 =21.3℃,n=31天,t6 =25.7℃,n=30天,t7 =28.8℃,n=31天, B=10℃

(1) Y=Σt≥10 =n1 t1 +n2 t2 +n3 t3 =31×21.3+30×25.7+31×28.8=2324.1℃

(2) A=Σ(T-B) =n1 (t1 -B)+n2 (t2 -B)+n3 (t3 -B)=31×11.3+30×15.7+31×18.8=1404.1℃

答: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分别为2324.1℃和1404.1℃。

5. 离地面200米高处的气温为20℃。此高度以上气层的气温垂直递减率平均为0.65℃/100米,试求离地面1200米高处的气温。若1200米处空气是未饱和状态,当气块从此高度下沉至地面,其温度为若干?

解:已知Z1 =200米, Z2 =1200米, t1 =20℃ r=0.65℃/100米 rd =1℃/100米

设1200米处气温为t2 ,气块下沉至地面时的温度为t。

(1) (t2 -t1 )/(Z2 -Z1 )=-r

t2 =t1 -r(Z2 -Z1 )=20°-0.65℃/100米×(1200-200)米=13.5℃

(2) (t2 -to )/Z2 =rd

to =t2 +rd Z2 =13.5℃+1℃/100米×1200米=25.5℃答:离地面1200米高处的气温为13.5℃;气块下沉至地面时的温度为25.5℃。

6. 某水稻品种5月25日开始幼穗分化,从幼穗分化到抽穗的有效积温为242℃,生物学下限温度为11.5℃,天气预报5月下旬至6月中旬平均温度为22.5℃,试问抽穗日期是何时?

解:已知A=242℃, T=22.5℃, B=11.5℃

n=A/(T-B)=242 / (22.5-11.5)=242 / 11=22 (天)

答:6月16日抽穗。

第四章水分

一、名词解释题: 1. 饱和水汽压(E):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水汽压。

2. 相对湿度(U):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3. 饱和差(d):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4. 露点温度(td ):在气压和水汽含量不变时,降低温度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5. 降水量: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水层厚度。

6. 干燥度:为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

7. 农田蒸散:为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综合过程。

8. 降水距平:是指某地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之差。

9. 降水变率=降水距平/多年平均降水量×100%

10. 辐射雾:夜间由于地面和近地气层辐射冷却,致使空气温度降低至露点以下所形成的雾。

二、填空题: 1. 低层大气中的水汽,随着高度的升高而 (1) 。

2. 蒸发量是指一日内由蒸发所消耗的 (2) 。

3.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温度的日变化 (3) 。

4. 使水汽达到过饱和的主要冷却方式有 (4) 冷却、接触冷却、 (5) 冷却和 (6) 冷却。

5. 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露点温度越 (7) 。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时,则相对湿度是 (8) 。

答案: (1)减少, (2)水层厚度, (3)相反, (4)辐射, (5)混合, (6)

绝热,(7)高, (8)100%。

三、判断题: 1. 当气温高于露点温度时,饱和差则等于零。

2. 相对湿度在一天中,中午最大,早上最小。

3. 甲地降水相对变率较乙地同时期的相对变率大,说明甲地降水量比乙地多。

4. 形成露时的露点温度在零上,出现霜时的露点温度在零下。

5. 当干燥度小于0.99时,为湿润,大于4为干燥。

答案: 1. 错, 2. 错, 3. 错, 4. 对, 5. 对

四、选择题: 1. 当饱和水汽压为8hPa,相对湿度为80%,则水汽压为( )。

①6.4hPa,

②4.6hPa,

③8.0hPa,

④4.0hPa

2. 当相对湿度为100%时,则( )。

①气温高于露点,饱和差=0;

②气温=露点,饱和差大于零;

③气温=露点,饱和差=0;

④气温低于露点,饱和差小于零。

3. 中午相对湿度变小,主要因为气温升高,从而使( )。

①e增大,E不变;

②E比e更快增大

③E减小,e更快减小;

④蒸发量增大,E降低。

答案: 1.①; 2.③; 3.②。

五、简答题: 1. 何谓降水变率?它与旱涝关系如何?

答:降水变率=降水距平/多年平均降水量×100%。它表示降水量变动情况,变率大,说明该地降水量距平均值的差异大,即降水量有时远远超过多年的平均值,这样就会出现洪涝灾害;相反,有时降水量远远少于平均降水量,则相应会出现严重缺水干旱。

2. 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规律如何?

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相反。最大值出现在凌晨,最小值出现在14~15时。年变化一般是冬季最大,夏季最小。但若受海陆风及季风影响的地方,其日、年变化,有可能与气温相一致。

3. 影响农田蒸散的主要因子是什么?

答:有三方面:(1)气象因子。包括辐射差额、温度、湿度和风等; (2)植物因子。包括植物覆盖度、植物种类、生育状况等; (3)土壤因子。包括土壤通气状况、土壤含水量、土壤水的流动情况等。

六、论述题: 1. 试述雾的种类及成因,并分析雾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答:雾的种类:辐射雾:夜间地面和近地面气层,因辐射冷却,使空气温

度降低至露点温度以下而形成的雾。平流雾:当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逐渐冷却,使空气温度降低到露点温度以下而形成的雾。雾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不利方面:雾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日照时间减少,改变光质成分;雾影响土温和气温日较差,使日较差变小;雾使空气湿度增大,减弱农田蒸散。对作物生长发育、光合作用、产量和品质等均产生不利影响。此外,雾为病虫害提供滋生和发展条件。有利方面:在寒冷季节,雾可减弱地面有效辐射,减轻或避免作物的冻害;雾对于以茎、叶为主要经济价值的作物有利,如茶、麻等,可还延长营养生长期而提高产量。

七、计算题: 1. 当饱和差为1hPa,相对湿度为80%,求饱和水汽压是多少?

解:已知d=E-e =1hpa U = e / E=0.8

则:e = E-1

又(E-1)/E=0.8

∴E= 5 (hPa)

答:饱和水汽压为5hPa。

2. 当气温为15.0℃时,饱和水汽压为17.1hPa,在气温为26.3℃时,饱和水汽压为34.2hPa,现测得气温为26.3℃,水汽压为17.1hPa,试求相对湿度和露点是多少?

解:∵ U = e / E×100%,据题意当t =26.3℃,

则:E=34.2hPa, e =17.1hPa

∴U =17.1 / 34.2×100%=50%

又当t=15.0,则E=17.1hPa,此时t=td (露点温度)

答:相对湿度为50%,露点温度为15℃。

3. 温度为20℃,水汽压为17.1hPa的一未饱和气块,从山脚海平处抬升翻越1500m的高山,凝结产生的水滴均降在迎风坡,求该气块到达山背风坡海平面处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已知rd =1℃/100米,rm=0.5℃/100米,且温度为10℃,15℃,20℃,25℃时的饱和水汽压分别为12.3,17.1,23.4,31.7hPa,忽略未饱和气块升降时露点的变化)。

解:∵e=17.1hPa 当t =15℃时,

则水汽饱和:E15 =17.1hPa

凝结高度为:Zd =(20-15)×100=500米

t2000米=20-(1.0×500/100)-0.5(1500-500)/100=10℃

∴t山背脚 =10+1×1500/100=25℃

U = e/E×100% =12.3/31.7×100%=39%

答:背风坡海平面上的气温为25℃,相对湿度为39%。

4. 温度为25℃,水汽压为22hPa的空气块,从迎风坡山脚处向上爬升,已知山高1500米,凝结产生的水滴均降在迎风坡。试求空气块的凝结高度、山顶处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气温为19℃和25℃的饱和水汽压依次是22.0hPa和31.7hPa,忽略空气上升时露点的变化。

解:(1) to =25℃ td =19℃ rd =1℃/100米 (td -to )/Zd =-rd 凝结高度为:Zd =(to -td )/rd =(25°-19°) /(1℃/100米)=600米

(2) 已知rm =0.5℃/100米

(t山顶-td )/(Z-Zd )=-rm

t山顶 =td -rm (Z-Zd )

=19°-0.5°/100米×(1500-600)

=19°-0.5°/100米×900米

=14.5℃

(3)因气块到达山顶时水汽是饱和的,所以相对湿度r=100%

5. 某地夏季(6-8月)各月降水量及平均温度资料如下表:

6

7

8

降水量(毫米)209.5

156.2

119.4

平均温度(℃) 25.7 28.82 8.3

试求夏季干燥度,并说明其干湿状况。

解: K=0.16∑T≥10 / R

=0.16(30×25.7+31×28.8+31×28.3)÷(209.5+156.2+119.4)

=0.16×(771+892.8+877.3)/(209.5+156.2+119.4)

=(0.16×2541.1) / 485.1=0.84

K<0.99 故为湿润状态。

第五章气压和风

一、名词解释题:

低气压:又称气旋,是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闭合气压系统。

高气压:又称反气旋,是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闭合气压系统。

地转风:当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达到平衡时,空气沿等压线作直线运动所形成的风。

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改变的风,其中1月和7月风向变换需在120°以上。

海陆风:在沿海地区,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白天由海洋吹向陆地,夜间风由陆地吹向海洋,这样一种昼夜风向转变的现象。

山谷风:在山区,白天风从谷地吹向山坡,夜间由山坡吹向山谷这样一种以日为周期的地方性风。

焚风:气流越山后在山的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的干而热的风。

标准大气压:温度为0℃,在纬度45°的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力,其值为1013.2hPa。

二、填空题:

1. 按照三圈环流理论,北半球有 (1) 、 (2) 、 (3) 、 (4) 四个气压带和 (5) 、 (6) 、 (7) 三个风带。

2. 季风以 (8) 为周期,海陆风以 (9) 为周期,且海风 (10) 陆风。

3. 作用于空气运动的力有 (11) 、 (12) 、 (13) 和 (14) ;其中在高层大气中, (15) 力可以忽略;而空气作直线运动时, (16) 力可以忽略。

4. 白天,由山谷吹向山坡的风是 (17) 风,夜晚,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是(18) 风。

5. 风向规定为风的 (19) 向,由南向北运动的空气,风向为 (20) 。

答案:(1)赤道低压带, (2)副热带高压带, (3)副极地低压带, (4)极地高压带,(5)东北信风带, (6)盛行西风带, (7)极地东风带, (8)年, (9)日,(10)强于,(11)水平气压梯度力, (12)地转偏向力, (13)摩擦力, (14)惯性离心力, (15)摩擦力,(16)惯性离心力, (17)谷, (18)陆, (19)来,

(20)南

三、判断题: 1. 在赤道和极地都存在有地转偏向力,但赤道上没有惯性离心力。

2. 顾名思义,季风就是季节性的风,如春季为春季风,夏季为夏季风等。

3. 高大山体的迎风坡,云雾往往比背风坡多。

4. 当空气作绝热上升运动时,气温要逐渐升高,气流越过山后,在山的背风坡下沉,气温将下降。

5. 在山区的山谷风,夜间由山坡吹向山谷。

6. 一团湿空气从海平面沿一山坡上升,其温度必然会升高。

7. 海陆风以日为周期,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晚上相反。

8. 夏季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气活动中心是太平洋高压和阿留申低压。

答案:1.错,2.错,3.对,4.错,5.对,6.错,7.对,8.错

四、简答题: 1. 海平面气压场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各自所对应的天气如何?

答:按照气压的分布,海平面气压场有五种基本类型:①低气压,即等压线封闭的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区域,常常带来阴雨天气。②高气压,即等压线

封闭的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区域,常常对应晴好天气。③低压槽,即由低气压向高气压延伸的狭长区域,它的天气与低压天气类似。④高压脊,即由高气压向低气压延伸的狭长区域,天气与高气压天气类似。⑤鞍形气压区,即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交错相对的中间区域,这个区域的天气一般无明显规律,常常取决于是偏于高压还是低压,从而具有相应的天气。

2. 海陆风的成因。

答: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使陆地上空气温度高,密度小,气流上升,近地形成低压区;海洋上空气温度低,密度大而下沉,形成高压区。气压梯度由海洋指向陆地,使空气自海洋流向陆地,即海风。夜间陆地降温比海洋快。于是情况与白天相反,空气自陆地流向海洋,即陆风。

3. 为什么高大山体的迎风坡多云雨?

答:由于空气受高大山体阻碍,沿着迎风坡绝热上升,按干绝热规律降温;到一定高度(凝结高度)时,空气达到饱和状态,然后按湿绝热规律上升降温,空气中水汽凝结,成云致雨。故迎风坡多云雨。

5. 分析焚风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答:焚风是由于气流遇到高大山脉阻挡被迫爬坡时,在山的迎风坡水汽凝结成云和雨,而在背风坡绝热下沉,温度升高,湿度下降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初春的焚风可使积雪融化,利于灌溉,也可提早春耕,有利作物生长。夏末秋季的焚风可使谷物和水果早熟,提早收获。另一方面,焚风出现时,由于短时间内气温急剧升高,相对湿度迅速下降,使作物蒸腾加快,引起作物脱水枯萎,甚至死亡,造成作物减产或无收。强大的焚风还能引起森林火灾、旱灾、高山雪崩等。

6. 何谓大气活动中心?影响我国的有哪些?

答:由三圈环流模式所导出的地球表面的气压带和行星风带的分布均未考虑地表物理状况的影响。由于地球表面海陆性质的差异,气压带和风带发生断裂,形成性质各异的一个个气压中心,这些中心统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影响我国的大气活动中心夏半年有北太平洋高压和印度低压,冬半年有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

五、综合论述题: 1. 试述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过程和成因。

答: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虽然都出现在欧亚大陆上,但其形成原因和过程是不同的。东亚季风是由海陆间热力差异形成的。东亚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欧亚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1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 第一章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氮) 、 (氧) 、氩和(二氧化碳)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长波)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低) ,夏天比冬天(低) 。 5. (水汽)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温度)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降低)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平流)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升高)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200) 千米。 三、判断题: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x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x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x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 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 (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

农业气象学试题答案

1、一个标准大气压等于()。 1. F. 1000百帕 2.760百帕 3.1013百帕 4.4/3百帕 2、摩擦层中,在平直等压线的气压场中出现的风不受以下哪种力的影响()。 1.水平气压梯度力 2.惯性离心力 3.摩擦力 4.水平地转偏向力 3、土壤导温率与导热率、热容量的正确关系是()。 1.与导热率、热容量均成正比 2.与导热率、热容量均成反比 3.与导热率成反比,与热容量正比 4.与导热率成正比,与热容量成反比 4、维持大气温度在地理上的常定分布,主要靠()。 1.季风对于热量的输送 2.海陆风对于热量的输送 3.大气环流对于热量的输送 4.洋流对于热量的输送 5、饱和水汽压(E)与蒸发面性质和形状的关系是()。 1.凹面的E比平面大

2.冰面的E比纯水面的大 3.纯水面的E比溶液面的小 4.大水滴的E比小水滴小 6、气压一定时,气温越高,气压随高度递减()。 1.越快 2.越慢 3.无法判断 4.不变 7、在陆地上,气压最低的季节是()。 1.秋季 2.夏季 3.春季 4.冬季 8、一般霜冻最轻的地方是()。 1.山顶 2.低地 3.山脚 4.洼地 9、下列词语中,叙说天气的是()。 1.长冬无夏 2.狂风暴雨 3.夏热冬冷

4.四季如春 10、白天,土壤表层的热量平衡方程是()。 1. A. + Qs = –R – P + B + LE 2.+ Qs = + R + P – B – LE 3.+ Qs = –R + P + B + LE 4.+ Qs = + R – P – B – LE 11、根据蕾莱分子散射定律,以下哪种光的散射系数最大()。 1.红光 2.蓝光 3.紫光 4.红橙光 12、气温一定时,气压越高,气压随高度递减()。 1.无法判断 2.不变 3.越慢 4.越快 13、不是干洁大气主要成分的气体是()。 1.氮 2.氩 3.氧 4.臭氧 14、根据云的形状、结构和云底高度,可将云分为()。

农业气象学习题1-3章

农业气象学习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题: 1、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气象学 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3、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1、农业气象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农业生产、气象条件 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______________及其规律的科学。 相互作用(相互关系) 3、农业气象学是______________科学与______________科学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 农业、气象 单项选择题: 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更概括地说研究大气的科学应称为( D )。 A、大气物理学 B、地球物理学 C、物理气象学 D、大气科学 2 农业气象学研究所遵循的平行观测原则是( B)。 A、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 B、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和气象观测 C、同时同地进行的气象观测 D、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观测 多项选择题: 1 下列要素是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C )。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水分条件 D、土壤肥力 2 下列气象要素中,属于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D)。 A、温度 B、空气湿度 C、能见度 D、降水量 问答题: 1、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答: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农业生物和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分)(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3分) 2、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答:(1)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1分)(2)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1分)(3)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1分)(4)农业气象信息服务;(1分)(5)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1分) 填空题: 农业气象研究过程中通常要进行农业生物或设施状况和环境气象要素二者的___平行 ___________观测。 第一章地球大气

农业气象学作业答案

. 1、大气辐射的波长范围是()。 150~4000nm 400~760nm 3000~80000nm 7000~120000nm 2、按热力分类法,可将气团分成()。 2类 3类 4类 5类 3、夜间,土壤表层的热量平衡方程是()。 –Qs = + R + P – B – LE –Qs = + R – P – B – LE –Qs = –R – P + B + LE –Qs = –R + P + B + LE

. 4、人们现在非常关注南极出现的臭氧空洞,是因为()。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红外线减少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红外线增加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 5、一团未饱和的湿空气作绝热升降运动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的条件是()。 γ<γd γ=γd γ>γd γ≥γd 6、主要的农业气象条件是()。 气压、温度、湿度和降水 气压、温度、风 光照、温度、湿度和降水

光照、温度、风 7、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于某一波长的放射能力与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之比,只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而与物体的其它性质无关。这是辐射的基本定律之一,称为()。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普朗克定律 基尔荷夫定律 维恩位移定律 8、不同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是()。 昼夜长短变化不同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 气温非周期性变化不同 海陆分布不均 9、风由西吹向东,则称为()。 东风 南风

西风 北风 10、使空气在水平方向上产生运动的最基本的力是()。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 惯性离心力 摩擦力 11、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小麦 水稻 油菜 豌豆 12、用密度接近的方法估计的大气上界高度是指()。 散逸层密度与星际气体高度密度接近的800公里

第五章 农业气象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气压与风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风由东吹向西,则称为_____风。 ①东②东南③西④西北 2、在北半球,吹地转风时,背风而立,低压在_____ 。 ①右边②右前方③左边④左前方 3、随着海拔高度增高,气压会______。 ①增大②降低③先增后降④先降后增 4、一个标准大气压等于_____ 百帕。 ①4/3 ②760 ③1000 ④1013 5、在陆地上,_____气压高。 ①春季②夏季③秋季④冬季 6、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_____增大。 ①大气质量②大气压力③单位气压高度差④大气柱 7、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____ 的作用。 ①水平地转偏向力②水平气压梯度力 ③摩擦力④惯性离心力 8、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_____ 。 ①高压指向低压②低压指向高压 ③中间指向四周④四周指向中间 9、在北半球,水平地转偏向力指向物体运动方向的____ 。 ①左前方②右后方③左方④右方 10、___ 越大,地转风的风速越大。 ①纬度②大气密度 ③气压梯度④地球自转角速度 11、梯度风未考虑_____ 的作用。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水平地转偏向力 ③惯性离心力④摩擦力 12、在三圈环流中,南、北半球各形成_____ 个气压带。 ①2 ②3 ③4 ④5 13、由于季风影响.在_____ 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从大陆吹向梅洋。 ①春②夏③秋④冬 (二)多项选择 14、我国是著名的季风区,夏季盛行_____。 ①东南风②东北风③西南风④西北风⑤东风 15、梯度风是自由大气中空气所受_____相平衡时的运动。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水平地转偏向力 ③惯性离心力④重力⑤浮力 16、_____为自由大气中的风。 ①季风②梯度风③海陆风④焚风⑤地转风 17、地转风是空气所受_____相平衡时的运动。 ①重力②浮力③水平气压梯度力 ④水平地转偏向力⑤惯性离心力⑥摩擦力 18、北半球行星风带包括有_____。 ①西北信风带②东北信风带③盛行东风带 ④盛行西风带⑤极地东风带⑥极地西风带 19、_____ 为地方性风。 ①地转风②梯度风③摩擦风④焚风 ⑤海陆风⑥峡谷风⑦山谷风 20、海拔越高,则_____。 ①气压越高②气压越低③空气密度越大

农业气象学试卷汇总(含答案)

《农业气象学》模拟试题(一) 二.填空题: (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某一瞬间大气的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称天气; 2.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_性,即既表现为波动性,又表现为粒子性; 3.在地面辐射差额 R = (S'+ D)(1 - α) - r 公式中, α为反射率 , r 为地面有效辐射 ; 4.土壤温度日较差主要决定于土壤之间的导热率和土壤温度, 同时还受地面和大气间乱流热量交换等因素的影响; 5.在农历廿四个节气中,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作为四季的开始; 6.大陆性气候的地区,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节,降水变率比其它地区为大; 7.青藏高原把西风环流分为南和北两支,使其范围扩大; 8.大陆度与气温年较差成正比,与地理纬度成反比; 9.农业气候三要素是光、热、水; 10.农田中的外活动面位于植物高度2/3处; 三.选择题: (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夜间地面温度低于空气温度时,辐射热通量方向由 ____ 指向 ____ ;A A.地面;空气 B.空气;地面 C.一侧空气;另一侧空气 D.地面一侧;地面另一侧 2.农业气象学中通常把大气辐射称为 _____ ;C A.短波辐射 B.中波辐射 C.长波辐射 D.超长波辐射 3.在北半球 0 - 66.5° N 纬度间,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是 ____ 日;B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4.某年或某月的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值称为降水 ____ ;A A.距平 B.平均变率 C.极差 D.相对变率 5.地面覆盖后,除阴雨天外,各深度的日平均土温比未覆盖的 ___ ,增降温效应表层比下层 ____ ;A A.高;小 B.低;小 C.高;大 D.低,大 6.疏透结构林带其背风侧的最小风速,大致出现在林高 ____ 倍的地方;B A. 1 B. 3 C. 4 D. 6 7.摩擦层中的风压定律为: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 ____ ,低压在 ____ ;C A.右前方;左前方 B.右前方;左后方 C.右后方;左前方 D.右后方;左后方 8.夏季高温与少雨相结合,冬季寒冷与潮湿相结合,这种气候型属于 ____ 气候型;B A.草原 B.地中海 C.季风 D.高山 9.凹陷地形气温日较差比凸地为 ___ ,干燥土壤气温日较差比湿土为 ____ A A.大;大 B.小;大 C.大;小 D.小;小 10.下述的几种风哪一种不是地方性风 ____ ;C A.海陆风 B.山谷风 C.季风 D.焚风 四.判断题: (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你认为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标"对",不对的标"错") 1.地球大气,按其物理性质的垂直分布,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散逸

2011农业气象学试题A卷(1)

以下各题中未注明单位的各物理量均为标准国际单位制。 1.C 2.C 3.A 4.B 5.D 6.C 7.C 8.C 9.B 10.B 11.A 12.B 13.D 14.C 15.C 16.C 17.B 18.A 19.B 20.B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共20分) 1.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对农业生产最有利。 A、5月下旬 B、6月上旬 C、6月中旬 D、6月下旬 2.露点温度表示()。 A、潮湿地面温度 B、空气湿度 C、饱和湿空气温度 D、未饱和湿空气温度 3.一团饱和的湿空气作升降运动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的判定条件是()。 A、γ<γm B、γ=γm C、γ>γm D、γ≤γm 4.低层大气能量的主要来源于()。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5.切变线是指()急剧变化的界线 A、温度 B、湿度 C、气压 D、风 6.在三圈环流中,南、北半球各形成()个气压带。 A、2 B、3 C、4 D、5 7.下面霜冻最轻的是()。 A、谷地 B、洼地 C、山顶 D、坡地 8.温度愈高物体放射能力的波长愈向短波方向移动。已知太阳辐射最大放射能力的波长为0.475微米,由此计算得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 A、5780 K B、6500 K C、6000 K D、6300 K 9.大气中臭氧主要集中在()。 A、散逸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O与O2易合成O3 B、平流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易形成O3 C、对流层,因该层温度低,O3不易分解 D、近地层,因该层温度高,O与O2易合成O3 10.在北球,冬半年,随着纬度的升高()。 A、昼弧增长 B、夜弧增长 C、昼弧夜弧相等 D、昼弧变短 11.以下作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油菜 B、玉米 C、烟草 D、水稻 12.积雨云属于()云系。 A、滑升云 B、积状云 C、波状云 D、层状云 任课教师: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农业气象学作业答案

1、大气辐射的波长范围是()。 150~4000nm 400~760nm 3000~80000nm 7000~120000nm 2、按热力分类法,可将气团分成()。 2类 3类 4类 5类 3、夜间,土壤表层的热量平衡方程是()。 –Qs = + R + P – B – LE –Qs = + R – P – B – LE –Qs = –R – P + B + LE –Qs = –R + P + B + LE

4、人们现在非常关注南极出现的臭氧空洞,是因为()。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红外线减少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红外线增加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 5、一团未饱和的湿空气作绝热升降运动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的条件是()。 γ<γd γ=γd γ>γd γ≥γd 6、主要的农业气象条件是()。 气压、温度、湿度和降水 气压、温度、风

光照、温度、湿度和降水 光照、温度、风 7、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于某一波长的放射能力与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之比,只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而与物体的其它性质无关。这是辐射的基本定律之一,称为()。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普朗克定律 基尔荷夫定律 维恩位移定律 8、不同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是()。 昼夜长短变化不同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 气温非周期性变化不同 海陆分布不均 9、风由西吹向东,则称为()。

东风 南风 西风 北风 10、使空气在水平方向上产生运动的最基本的力是()。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 惯性离心力 摩擦力 11、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小麦 水稻 油菜 豌豆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1)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共16分,每小题2分) 1、辐射的波动性: 辐射以波动的形式发射或传播能量的过程。 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3、长日照作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长的白天和短的黑夜才能开花结果的植物,称为长日照植物。 4、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气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压的百分比。 5、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月平均温度与一年中最冷月的月平均温度之差。 6、季风环流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东西方向的垂直环流。 7、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指由于热带环流圈的下沉在30°N附近堆积下沉形成的高压系统。

8、农业气候资源可供农业生产利用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称 为农业气候资源。 二、填空(共10分,每空0.5分) 1、广东大部分地区的年降雨量多在 1500mm 到 2000mm 之间,通常把一年的降水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的降水,称为 前汛期降水,主要是由锋面引起的;后一部分的降水 称为后汛期降水,主要是由台风引起的。 2、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变化.由于 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不垂直 ,且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方 向保持不变,因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季节交替和各地昼夜长 短不等。 3、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地面和大气 向外发出的辐射,主要是长波辐射。 4、植物在繁育期期对低温的反应比生长期对低温的 反应更为敏感,这一时期往往就是植物的温度临界期期。 5、水面蒸发速度的大小,与风速和饱和差成正比, 与大气压力成反比。 6、台风是指形成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当台风在东经180度以西,赤道 以北的西北太平洋海区形成后,我国气象部门将对其进行命名和编

农业气象学答案

农业气象学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农业气象学作业题参考答案作业题一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1、臭氧层分布在B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2、黑体表面辐射具有最大能量波长与黑体表面温度C O A、呈指数规律 B、成正比 C、成反比 3、地表垂直与阳光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与大气透明系数及 有关。 A、太阳高度角 B、太阳方位角 C、大气量 4、某地某时刻的太阳高度角决定于该地纬度、太阳赤纬及A

A、时角 B、大气量 C、高度 5、气温直减率越小,大气层结越A O A、稳定 B、不稳定 C、无影响 6、下列因子中,B 对气温日较差无影响。 A、高度 B、经度 C、纬度 7、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时,饱和差随温度降低而B。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8、在对流层中,绝对湿度一般随高度增加而B o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9、自大气中,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三力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B o A、地转风 B、梯度风 C、摩擦风 10、影响乱流交换强度的因素主要有风速、地面粗糙度和 C O A、气压 B、气温 C、大气稳定度 11、辐照度的单位是_C_。 22 A、瓦/米 B、米/秒 C、瓦/米 12、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在北半球夏季,昼长随纬度增加而_A_。 A、增长 B、变短 C、无变化 13、地面辐射差额有明显的日变化,夜间地面辐射差额为

Bo A、正 B、负 C、零 14、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在北半球夏季,昼长随纬度增加而_A_。 A、增长 B、变短 C、无变化 15、地面辐射差额有明显的日变化,夜间地面辐射差额为—Bo A、正 B、负 C、零 二、填空题 1、地球大气是经过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和现代大气三个阶段演变而成的。 2、根据大气性质,可将其分为不同层次,其中最底层叫对流层,中纬度地区,其高度为10-12公里。 3、一般海拔高度越高,太阳直接辐射越强,天空散射辐射越弱。 4、在土壤蒸发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为了保境,应分别采取松

农业气象学试题(A)

园林系农业气象学试题 1.天气: 2.焚风: 3. 光合有效辐射: 4. 日平均温度: 5. 逆温: 6. 三基点温度: 7.气团: 8.寒潮:。 9.锋: 10.海陆风: 二、判断题:(1*20) 1. 臭氧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3. 每年的终霜冻是春季的最后一次霜冻。 4.由于冷空气密度比暖空气大,所以锋面总是向冷空气一方倾斜。 5.青藏高原是我国冰雹最多的地区。 6. 白天气温升高主要是因为空气吸收太阳辐射的缘故。 7.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为长波辐射。 8. 风速的最大值一般出现在冬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 9.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10.当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在某一地区交馁时,常能引起剧烈地天气变化过程。 11. 寒冷时期,灌水保温,是因为水的热容量大。 12.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13. 对同一作物而言,其生物学下限温度高于其活动温度,更高于有效温度。 14. 正午前后,土温随深度加深而升高,气温随高度降低而降低。 15. 当气温高于露点温度时,饱和差则等于零。 16. 形成露时的露点温度在零上,出现霜时的露点温度在零下。 17. 顾名思义,季风就是季节性的风,如春季为春季风,夏季为夏季风等。 18. 一团湿空气从海平面沿一山坡上升,其温度必然会升高。 19. 出现霜时必定有霜冻,而出现霜冻时不一定有霜。 20. 低压与气旋是同一种天气系统的不同名称。 三、填空题(1*20) 1.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2.对任何波长的辐射,吸收率都是1的物体称为。 3.凡在锋运行的方向上,暖气团逐渐代替了冷气团的位置,称为。 4.按照三圈环流理论,北半球有赤道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四

农业气象学试题

农业气象学试题 第一章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及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及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氮) 、(氧) 、氩和(二氧化碳)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长波)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低) ,夏天比冬天(低) 。 5. (水汽)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温度)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降低)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平流)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

随高度增高而 (升高)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200) 千米。 三、判断题: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x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x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x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1)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共16分,每小题2分) 1、辐射的波动性: 辐射以波动的形式发射或传播能量的过程。 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3、长日照作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长的白天和短的黑夜才能开花结果的植物,称为长日照植物。 4、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气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压的百分比。 5、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月平均温度与一年中最冷月的月平均温度之差。 6、季风环流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东西方向的垂直环流。 7、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指由于热带环流圈的下沉在30°N附近堆积下沉形成的高压系统。

8、农业气候资源可供农业生产利用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 称为农业气候资源。 二、填空(共10分,每空0.5分) 1、广东大部分地区的年降雨量多在 1500mm 到 2000mm 之间,通常把一年的降水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的降水,称为 前汛期降水,主要是由锋面引起的;后一部分的降 水称为后汛期降水,主要是由台风引起的。 2、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变化. 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不垂直 ,且地球在公转时, 地轴方向保持不变,因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季节交替和各 地昼夜长短不等。 3、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地面和大 气向外发出的辐射,主要是长波辐射。 4、植物在繁育期期对低温的反应比生长期对低温 的反应更为敏感,这一时期往往就是植物的温度临界期期。 5、水面蒸发速度的大小,与风速和饱和差成正比,与大气压力成反比。 6、台风是指形成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当台风在东经180度以西,赤道 以北的西北太平洋海区形成后,我国气象部门将对其进行命名和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有答案) 第一章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 (2)、氩和(3)。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4)。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5)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6),夏天比冬天 (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3) 千米。 答案: (1)氮 (2)氧 (3)二氧化碳 (4)紫外线 (5)长波(6)低 (7)低 (8)水汽 (9)温度 (10)降低 (11)平流 (12)升高 (13)1200 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答案:1.对,2.错,3.错,4.对,5.错,6.对,7.对。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 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 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 (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 (2) 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5℃,在对流层顶可降至-50℃至-85℃; (3) 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4) 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而产生的。 第二章辐射 一、名词解释题: 1. 辐射:物体以发射电磁波或粒子的形

农业气象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气象学练习题及参 考答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第五章气压与风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风由东吹向西,则称为_____风。 ①东②东南③西④西北 2、在北半球,吹地转风时,背风而立,低压在_____ 。 ①右边②右前方③左边④左前方 3、随着海拔高度增高,气压会______。 ①增大②降低③先增后降④先降后增 4、一个标准大气压等于_____ 百帕。 ①4/3 ②760 ③1000 ④1013 5、在陆地上,_____气压高。 ①春季②夏季③秋季④冬季 6、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_____增大。 ①大气质量②大气压力③单位气压高度差④大气柱 7、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____ 的作用。 ①水平地转偏向力②水平气压梯度力 ③摩擦力④惯性离心力 8、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_____ 。 ①高压指向低压②低压指向高压 ③中间指向四周④四周指向中间 9、在北半球,水平地转偏向力指向物体运动方向的____ 。 ①左前方②右后方③左方④右方 10、___ 越大,地转风的风速越大。 ①纬度②大气密度 ③气压梯度④地球自转角速度 11、梯度风未考虑_____ 的作用。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水平地转偏向力 ③惯性离心力④摩擦力 12、在三圈环流中,南、北半球各形成 _____ 个气压带。 ①2 ②3 ③4 ④5 13、由于季风影响.在_____ 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从大陆吹向梅洋。 ①春②夏③秋④冬 (二)多项选择 14、我国是着名的季风区,夏季盛行_____。 ①东南风②东北风③西南风④西北风⑤东风 15、梯度风是自由大气中空气所受_____相平衡时的运动。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水平地转偏向力 ③惯性离心力④重力⑤浮力 16、_____为自由大气中的风。 ①季风②梯度风③海陆风④焚风⑤地转风 17、地转风是空气所受_____相平衡时的运动。

农业气象学试题汇总含答案

《农业气象学》模拟试题(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某一瞬间大气的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称天气; 2.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_性,即既表现为波动性,又表现为粒子性; 3.在地面辐射差额R二(S'+ D)(1 - a )—7公式中,a为反射率,r为地面有效辐射; 4.土壤温度日较差主要决定于土壤之间的导热率和土壤温度,同时还受地面和大气间乱流热量交换等因素的影响; 5.在农历廿四个节气中,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作为四季的开始; 6.大陆性气候的地区,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节,降水变率比其它地区为 大; 7.青藏高原把西风环流分为南和北两支,使其范围扩大; 8.大陆度与气温年较差成正比,与地理纬度成反比; 9.农业气候三要素是光、热、水; 10.农田中的外活动面位于植物高度2/3处;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夜间地面温度低于空气温度时,辐射热通量方向由_____ 指向___ ; A A.地面;空气 B.空气;地面 C. 一侧空气;另一侧空气 D.地面一侧;地面另一侧 2.农业气象学中通常把大气辐射称为______ ; C A.短波辐射 B.中波辐射 C.长波辐射 D.超长波辐射 3.在北半球0 - 66.5 ° N纬度间,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是____ 日;B A.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4.某年或某月的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值称为降水_______ ; A A.距平 B. 平均变率 C.极差 D. 相对变率 5.地面覆盖后,除阴雨天外,各深度的日平均土温比未覆盖的—,增降温 效应表层比下层_____ ; A A.高;小 B. 低;小 C. 高;大 D. 低,大 6.疏透结构林带其背风侧的最小风速,大致出现在林高_____ 倍的地方;B A. 1 B. 3 C. 4 D. 6 7.摩擦层中的风压定律为: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 ___ ,低压在 —9 A.右前方;左前方 B.右前方;左后方 C.右后方;左前方 D.右后方;左后方

农业气象学试题汇总(含答案)

《农业气象学》模拟试题(一) 二、填空题: (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某一瞬间大气得状态与大气现象得综合称天气; 2、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_性,即既表现为波动性,又表现为粒子性; 3、在地面辐射差额 R = (S'+ D)(1 - α) - r 公式中, α 为反射率 , r 为地面有效辐射 ; 4、土壤温度日较差主要决定于土壤之间得导热率与土壤温度, 同时还受地面与大气间乱流热量交换等因素得影响; 5、在农历廿四个节气中,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作为四季得开始; 6、大陆性气候得地区,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节,降水变率比其它地区为大; 7、青藏高原把西风环流分为南与北两支,使其范围扩大; 8、大陆度与气温年较差成正比,与地理纬度成反比; 9、农业气候三要素就是光、热、水; 10、农田中得外活动面位于植物高度2/3处; 三、选择题: (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夜间地面温度低于空气温度时,辐射热通量方向由 ____ 指向 ____ ;A A、地面;空气 B、空气;地面 C、一侧空气;另一侧空气 D、地面一侧;地面另一侧 2、农业气象学中通常把大气辐射称为 _____ ;C A、短波辐射 B、中波辐射 C、长波辐射 D、超长波辐射 3、在北半球 0 - 66、5° N 纬度间,一年中白天最长得一天就是 ____ 日;B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4、某年或某月得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得差值称为降水 ____ ;A A、距平 B、平均变率 C、极差 D、相对变率 5、地面覆盖后,除阴雨天外,各深度得日平均土温比未覆盖得 ___ ,增降温效应表层比下层 ____ ;A A、高;小 B、低;小 C、高;大 D、低,大 6、疏透结构林带其背风侧得最小风速,大致出现在林高 ____ 倍得地方;B A、 1 B、 3 C、 4 D、 6 7、摩擦层中得风压定律为: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 ____ ,低压在 ____ ;C A、右前方;左前方 B、右前方;左后方 C、右后方;左前方 D、右后方;左后方 8、夏季高温与少雨相结合,冬季寒冷与潮湿相结合,这种气候型属于 ____ 气候型;B A、草原 B、地中海 C、季风 D、高山 9、凹陷地形气温日较差比凸地为 ___ ,干燥土壤气温日较差比湿土为 ____ A A、大;大 B、小;大 C、大;小 D、小;小 10、下述得几种风哪一种不就是地方性风 ____ ;C A、海陆风 B、山谷风 C、季风 D、焚风 四、判断题: (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您认为对得,在题后括号内标"对",不对得标"错")

农业气象学习题7-11章

第七章、气压与风 1、在北半球,水平地转偏向力指向物体运动方向的(D)。 A、左前方 B、右后方 C、左方 D、右方 2、地面天气图属于( a )。 A、等高面图 B、等压面图 C、0 hpa图 D、0 mmHg 图 3、一团未饱和的湿空气作升降运动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条件是( C )。 A、γ<γ d B、γ=γ d C、γ>γ d D、γ≤γ d 4、饱和水汽压(E)与蒸发面性质和形状的关系是(C )。 A、纯水面的E比冰面小 B、溶液面的E比纯水面大 C、小水滴的E比大水滴大 D、平面的E比凹面小 5、等压面图中海拔高度高的地区,等压面是( C )。 A、水平面 B、曲面 C、上凸面 D、下凹面 6、在南半球,水平地转偏向力指向物体运动方向的( C)。 A、左前方 B、右后方 C、左方 D、右方 7、随着海拔高度增高,气压会(B)。 A、增大 B、降低 C、先增后降 D、先降后增 8、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c )增大。 A、大气质量 B、大气压力 C、单位气压高度差 D、大气柱 9、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 a )。 A、高压指向低压 B、低压指向高压 C、中间指向四周 D、四周指向中间 10、地转风的风速增大,可能是( c )增大引起的。 A、纬度 B、大气密度 C、气压梯度 D、地球自转角速度 11、梯度风未考虑( d )的作用。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水平地转偏向力 C惯性离心力 D、摩擦力 12、风由东吹向西,则称为( a )风。 A、东 B、东南 C、西 D、西北 13、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b )的作用。 A、水平地转偏向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 C、摩擦力 D、惯性离心力 14、在北半球,吹地转风时,背风而立,低压在( c )。 A右边 B、右前方 C、左边 D、左前方 15、读下图,下列各点气压关系正确的是( d )。 A、A点比B点气压低 B、B点比D点气压高

西南大学大作业(1112)《农业气象学》大作业A答案

物南种北引应引晚熟品种,北种南引应引早熟品种为宜。 ②长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生育期缩短→引迟熟种②长日照植物→北种南引:生育期延长→引早熟种③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生育期延长→引早熟种④短日照植物→北种南引:生育期缩短→引迟熟种课程名称【编号】:农业气象学【1112】A卷 2、中国温度和降水的分布特征如何?为什么说中国降水的时间分布是得天独厚的农业气候条件?答:一、温度分布特征:1、温度时间变化:(1)温度年差较大。北方大于南方,西部大于东部。(2)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评卷人 春秋温升降北方快于南方。中国春季的增温和秋季的降温都是北方快于南方,内陆快于南海。(3)四季气温日较差各地参差不一。2、温度的空间分布:(1)冷热中心区。隆冬一月有两个高温区和低温得分 区,分别是海南岛南部、**省南端、新疆富蕴和黑龙江漠河;盛夏7月有两个高温区,一个是淮河以南及川东,号称"三大火炉”的重庆、武汉、南京在这一区,另一个是吐鲁番盆地。(2)温度梯度。 (横线以下为答题区) (3)地形影响显著。 二、降水分布特征:中国降水与气候的季风性紧密相关,尤以季风性为甚。1、降水时间分配:(1)请从以下6个题目中选择其中5个题目作答,答题内容要求条理清楚,内容合理,重降水集中在夏季。中国降水状况主要决定于夏季风的进退,故集中在夏季。(2)降水变率冬季大于点突出。每题20分,共100分夏季。2、降水空间分布:(1)季风影响。全国平均年降水量约629mm,但是分布不均,一般自东南向西北递减。400mm等年雨量线,大致与夏季风在盛夏季节影响的北界基本一致。800mm年雨1、结合太阳辐射的相关内容,请解释长日照植物比短日照植物引种时困难少一些的原因。量线,东起青岛,向西经淮北、秦岭、川西,止于西藏高原东南角。(2)地形的影响。山西走向和答:一、影响植物分布的非生物因素——光海拔高度对降水量的影响表现在向风坡和背风坡雨量差异大。降水量在一定的海拔高度以下随高度光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