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规论文

环规论文

环规论文
环规论文

《环境规划论文》

学院:水利与环境学院

年级:2011级

专业:环境工程1班

姓名:韩群

学号:20110530105

浅谈我国电子废弃物处理现状及基于环境规划的思考

(韩群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电子废弃物俗称电子垃圾,包括废旧电脑、通信设备、家用电器以及被淘汰的各种电子仪器仪表等。欧盟2000年相关报告指出。电子废弃物每5年便增加16%-28%,比总废物量的增长速度快3倍.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垃圾.12年后地球表面电子垃圾的年产出量将会翻番。目前,中国电子产品市场总规模达1万亿元,电子工业产值已占世界第4位,电子废弃物环境污染问题已呈现。

关键词:{HYPERLINK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8317056.html,/KCMS/detail/search.aspx?dbcode=CJFQ&sfield=kw&skey=%B5 %E7%D7%D3%B7%CF%C6%FA%CE%EF"|电子废弃物;;现状;;;;环境规划

1.电子废弃物的概念与来源和危害

1.1电子废弃物的概念和来源

电子废弃物,顾名思义,即为电子产品的淘汰品。《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给出的定义为:电子废物,是指废弃的电子电器产品、电子电气设备(以下简称产品或者设备)及其废弃零部件、元器件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会同有关部门规定纳入电子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包括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报废产品或者设备、报废的半成品和下脚料,产品或者设备维修、翻新、再制造过程产生的报废品,日常生活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废弃的产品或者设备,以及法律法规禁止生产或者进口的产品或者设备。

电子废弃物有典型的固体废物的特点:资源与废物的相对性、富集多种污染成分、有害物质呆滞性大、危害长期潜伏。由于其中含有多种危害大但是工业应用价值高的有机物重金属等,而且其回收利用成本较高,以至于回收成本高于使用自然资源的成本。这些因素让我们必须综合衡量环境—资源—成本,尽早建立起回收监管体系。

1.2电子废弃物的危害

电子废弃物的成分复杂,不少家电含有有毒,其中半数以上的材料对有害,有一些甚至是。比如,一台电脑有700多个元件,其中有一半元件含有汞、砷、等各种有毒化学物质;电视机、手机等电子产品也都含有铅、铬、汞等重金属;和中含有等。电子废弃物被填埋或者时,其中的渗人,进入河流和,将会造成当地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直接或间接地对当地的居民及其它的生物造成损伤;有机物经过焚烧,释放出大量的,如剧毒的、、多氯联苯类等,对自然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铅会破坏人的神经、血液系统以及,影响幼儿大脑的发育。铬化物会破坏人体的dna,引致等疾病。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无机汞会转变为,进人人的大脑后破坏神经系统,重者会引起人死亡。遗弃后的空调和制冷设备中的氟利昂排放到大气中后将会破坏臭氧层,引起温室效应,增加人类皮肤癌的发生几率。溴系阻燃剂和含氯塑料低水平的填埋或不适当的燃烧和再生将会排放有毒有害物质。

2 电子废弃物的来源及处理现状

2.1 我国电子废弃物污染的主要来源

与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固废的来源相类似,电子废弃物的主要是现在的产生和之前的积累。当然电子废弃物又有其非常显著的特点,这主要是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普及和相应的处理技术管理体系不完善导致的。一方面科技产品的普及和更新换代使得我国的电子产品产生量进入喷发期,我国巨大的电子消费市场也必然预示了随之而来的巨大的电子废弃物产生,我国的电子垃圾产量自2003年以来已高达110万吨[3],并以高于全球增长速度增长,每年约5%—10%;同时由于企业和民众的环境保护的观念落后,技术管理不完备导致的回收处理率十分低,而且处理手段落后,尽管完成了回收利用,但并没有有效的避免污染。除此之外,电子废物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跨境转移的现象更为普遍,转移量更大,西方发达国家将这些废弃物运往拆解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牺牲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的环境。据统计,全球的电子垃圾80%被运到亚洲,其中90%在中国处理与丢弃。这个特点是在其他固废种类中很少见的,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资源蕴含量是很大的。

2.2 电子废弃物的处理现状

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电子废弃物处理有三种方式:(1)再利用:包括直接的

二手使用或在原设备上稍做改动后再使用。再利用的废旧电脑占很少部分(1998年约为3%)。[3] (2)填埋或焚燃烧是电子垃圾处理最重要的一种方式,美国EPA 称1997年超过320万吨的电子废物在美国被填埋。大多数家庭和小商家也将废旧电子元件交给废物场填埋或焚烧[4]。(3)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多数发达国家以“回收处理”的名义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电子废物。

再利用可以说是一种相对比较环保的方法,一方面延长了电器的使用寿命,缓解了环境压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资源节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式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在西部很多地区我们废弃掉的电子产品,对于那里来说都可以再发挥很大的作用。但这仅仅是一种“缓兵之计”——这些产品迟早要被淘汰掉的,其处理的问题早晚要面对。但再利用也是有价值的。

填埋和焚烧对于电子废弃物是不普遍适用的,一方面其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和稀土元素、贵金属等,有很大的利用价值,直接焚烧填埋将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焚烧之后的灰烬和排放烟气中会含有很多的重金属元素,如果处理监控不当,肯定会造成更大的污染。但是在回收拆解的无利用价值的部分,如PVC塑料等只能采取焚烧的方式作为最终处理,而且相应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5]。

比较有发展前途的应该是收集电子废弃物,回收其中的各类有用的物质,但是各类电子产品几乎遍布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到跨国企业小到一个家庭都是潜在的用户,因此,电子废旧产品的回收就变得非常困难。尤其偏远地区的用户,回收成本相当高,远大于其回收再利用的价值,所以大量的电子废弃物难以被经济的归集到有资质处理的合法企业中。而回收的电子废弃物一部分翻新作为二手产品出售,另一部分则送至地下小作坊,进行简单处理(如手工拆解、焚烧和酸洗等)以回收有价物质,而将处理后残物作普通垃圾直接丢弃,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同时对操作人员以及环境的危害极大,这在广东贵屿一地已经证明。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引导之下,以及处理技术的相应进步,作为“静脉产业”的重要力量,致力于回收电子废弃物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但是发展速度远落后于废弃物的产生增量。考虑环境—资源—经济的平衡利益,那么必须采取由相应资质的正规企业回收处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2.3 电子废弃物处理的突出问题

2.3.1 回收率低

尽管每年有不计其数的电子废弃物的产生,但是每年能够得到回收的比例很低。经调查,大多数的过期或者淘汰的电子废弃物都没有合理的得到回收,其中的多半又是被堆放在家庭中作为废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多数人认为其回收价值被远远的低估了。然而事实却是,科学的回收处理反而是一项无法获利的行为。在美国,把电子废物交给回收公司还需要另外支付一笔处理费用的。而之所以中国某些地区能够以一定价格回收,是因为他们或者可以作为二手产品再出售,或者可以在小作坊以牺牲健康环境为代价进行简单处理获利。

2.3.2 处理技术落后、成本较高

如前所述,真正的回收其中有价值的产品还是需要另外投资,一个原因就是技术手段没有达到所需要求。现有的方式方法中,往往很难兼顾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

2.3.3 监管制度不完善,民众相关意识淡薄

国家虽然制定了《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但其内容较为空泛,没有能够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监管体制。没有法制上的支持,很难有企业参与其中,无法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回收链,保证电子废弃物的充分处理。而且地方政府在执行管理办法的时候,也往往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通过转运等方式转嫁污染责任。

由于缺乏有关电子废弃物的宣传,致使民众对它的危害和回收处理相关信息没有足够的了解,一方面高估了废弃电子产品的价值,对现有回收价格不满意,不愿将其交出处理;另一方面,低估了电子废弃物的污染程度,任意丢弃。因此,作为一种未来数量会激增的新兴污染物,加强环保知识宣传十分有必要。

3 对我国电子废弃物管理和政策的建议看法

3.1 源头上减少电子产品的报废

(1)在资金政策上促进企业合理选材,推行绿色设计和制造。强制企业停用环境有害型的材料。

(2)严格控制进口电子垃圾。电子产品终究要被淘汰成为电子垃圾,因此我国必须建立以社区、村镇或固定的企业为中心的回收网点,从而形成点多面广的功能齐全的回收网络,确保电子废弃物有畅通的回收渠道。

3.2 加快产业化进程

电子垃圾回收有巨大的商业潜力,政府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使企业真正融入市场发挥作用,从而建立起电子垃圾产生、收集、储存、处理以及再利用的全过程有效运行的科学体系。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治理电子垃圾,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内容的行为原则。

构建一个有效的电子垃圾处理系统,使系统中的相关行动者都有很高的积极性,都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最有效地减少电子垃圾的产生、回收再利用部件、资源化废弃物。同时,监管部门也要防止投机取巧的小商贩的介入,并严惩小作坊生产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从而加快电子垃圾资源化、产业化进程。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因此,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

3.3提高全民资源与环保意识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电子电器废弃物管理及处置工作的呼吁和宣传力度,不仅要让从事生产、进口、销售、维修和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的自然人、法人及相关组织,了解电子污染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还要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大众知道,电子垃圾资源化是利国利民的良策,否则只能是吃子孙饭,断子孙路,鼓励公众参与,营造良好氛围,使人们树立起创造良好、健康环境的责任感和迫切感,共同维护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家园。同时,作为消费者自身,也要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总之,要重视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对社会大众进行电子垃圾循环利用的社会宣传。只有增强大众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回收电子垃圾循环利用的意识,才能为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3.4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部门应积极为推动电子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制定一系列职责明确、易于操作的法律法规并协调各部门去完善和实施。国家还应给予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如政府可通过减免税收等手段来激励生产厂商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从源头减少甚至淘汰有害物质的使用;同时,还可以给电子垃圾资源化处理的企业财政补贴并鼓励创新,开发新技术、新工艺。

总之,立法是根本保证,通过立法及法律的有效实施,可以大大促进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回收和循环利用资源,限制和打击

对电子垃圾的非法收购和交易,控制其流通和加工环节,同时减轻电子垃圾回收业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因此,我国必须在参照国外立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尽快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电子垃圾资源化回收利用应遵循的规范、回收利用的特许经营制度、回收利用的监管机制,特别是要明确和落实相应的处罚措施。总之,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错位的资源。若社会各界从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角度出发,采取各种措施来改变当前电子垃圾回收处理产业无序发展的状态,那么相信电子垃圾的资源化进程将会顺利开展[6]。

4 结语

固体废物管理的目标的核心:避免固体废物管理过程中产生对人体健康不利影响。但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和固体废物相关管理技术的发展,固体废物的管理目标也正在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一些国家已经提出将固体废物的管理称为资源管理,意即:固体废物应作为一种资源来加以管理,管理的目的除了公众健康保护,还应该包含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影响,成本削减等多元化内容。最终体现环境—资源—经济的平衡原则。

参考文献

[1] 郑苏珠黄俊生广东省贵屿镇当地人对电子垃圾有关认识情况调查报告

[2]王红梅,张金良,王先良等.环境科学与管理

[3]秦玉芳,曾明敏,苗向阳. 科技资讯(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7,98

[4]林康. 能源与环境(Energy and Environment),2007,79-80

[5] 彭平安,盛国英,傅家谟. 电子垃圾的污染问题,化学进展,第21卷第2/3期2009.3

[6] 何品晶,邵立明. 编著固体废物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3

牛顿环干涉汇总

实验六、牛顿环干涉 光的干涉现象是光波动性的基本特征之一。牛顿环干涉是属于用分振幅的方法产生的定域干涉现象,亦是典型的等厚干涉条纹。“牛顿环”是牛顿在1675年制做天文望远镜时,偶然将一个望远镜的物镜放在平板玻璃上发现的。在实际工作中,利用牛顿环干涉来测定光波的波长、透镜的曲率半径或检查光学元件表面的光洁度、平整度和加工精度等。 实验目的 1. 观察等厚现象,考察其特点; 2. 掌握一种测量透镜曲率半径的方法; 3. 学习使用读数显微镜。 实验仪器 JXD3型读数显微镜(一套),钠光灯,牛顿环 实验原理 把一块曲率半径相当大的平凸透镜A的凸面放在一块很平的平玻璃B上, 那么在两者之间就形成类似劈尖形的空气薄层。如图(a) 。如果将一束单色光垂直地投射上去,则入射光

在空气层上下两表面反射且在上表面相遇将产生干涉。在反射光中形成一系列以接触点O 为中心的明暗相间的光环叫牛顿圈。各明圈(或暗圈)处空气薄层的厚度相等,故称为等厚干涉。 明、暗环的干涉条件分别是: λλ δk e =+=2 2 ??????=,3,2,1k (1) 2 ) 12(2 2λ λ δ+=+ =k e ??????=,2,1,0k (2) 其中 2 λ 一项是由于二束相干光线中,其中一束光从光疏媒质(空气)到光密媒质(玻璃)交界面上反射时,发生“半波损失”引起的。 由图(b )可得环半径r 与厚度e 的关系:2 22)(e R r R -== 即: 2 2 2e eR r -= R 系透镜A 的曲率半径。由于e R ??,所以上式近似为: R r e 22 = (3) 将(3)带入(1)、(2)明、暗环公式分别有 2 )12(2 λ R k r +=(明环) ??????=,3,2,1k (4) R k r λ=2 (暗环) ??????=,2,1,0k (5) 由(4)、(5)式可看出:以一定波长λ的光入射到牛顿环上形成干涉条纹后,只要测出某一级明环或暗环的半径,即可测出透镜的曲率半径。但在实际测量中,暗环较易对准,故以测量暗环为宜。还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在实验中利用暗环公式(5),来测定透镜曲率半径R 时是认为接触点O 处(r=0)是点接触,且接触处无脏东西或灰尘存在,但是,实际上由于存在脏物或灰尘及玻璃的弹性形变,接触点是很小的面接触,看到的是一个暗斑。在

牛顿环思考题及答案

(1)牛顿环的中心在什么情况下是暗的,在什么情况下是亮的? 中心处是暗斑,这是因为中心接触处的空气厚度,而光在平面玻璃面上反射时有半波损失,所以形成牛顿环中心处为暗斑(用反射光观察时)。当没有半波损失时则为亮斑。 当有半波损失时为暗纹,没有半波损失时为亮纹。 (2)实验中为什么用测量式 λ )(42 2 n m D D R n m --= ,而不用更简单的λ K r R k 2 = 函数关系式求出 R 值? 因为用后面个关系式时往往误差较大,原因在于凸面和平面不可能是理想的点接触,接触压力会引起局部形变,使接触点成为一个圆面,干涉环中心为一暗斑,所以无法确定环的几何中心。所以比较准确的方法是测量干涉环的直径。测出个对应k 环环直径Dk ,由rk 2 =k λR 可知Dk 2=4R λk,又由于灰尘等存在,是接触点的dk ≠0,其级数也是未知的,则是任意暗环的级数和直径Dk 难以确定,故取任意两个不相邻的暗环,记其直径分别为Dm 和Dn(m>n),求其平方差即为 Dm 2-Dn 2=4(m-n)R λ,则R=(Dm 2-Dn 2)/4(m-n) λ (3) 在本实验中若遇到下列情况,对实验结果是否有影响?为什么? ①牛顿环中心是亮斑而非暗斑。 ②测各个D m 时,叉丝交点未通过圆环的中心,因而测量的是弦长而非真正的直径。 1. 环中心出现亮斑是因为球面和平面之间没有紧密接触(接触处有尘埃,或有破损或磨毛),从而产生了附加光程差。这对测量结果并无影响(可作数学证明)。 2.( 提示:从左图A ,看能否证 明:2 2 2 2 n m n m D D d d -=-) 没有影响.可能的附加光程差会导致中心不是暗点而是亮斑,但在整个测量过程中附加光程差是恒定的,因此可以采用不同暗环逐差的方式消除 (4)在测量过程中,读数显微镜为什么只准单方向前进,而不准后退? 会产生回程误差,即测量器具对同一 个尺寸进行正向和反向测量时,由于 结构上的原因,其指示值不可能完全相同,从而产生误差. d d m Dn Dm h r n r m n 图A R d n =1 H 图B

盐酸环丙沙星胶囊

盐酸环丙沙星胶囊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盐酸环丙沙星胶囊 商品名: 英文名:Ciprofloxacin Hydrochloride Capsules 汉语拼音:Yansuan Huanbingshaxing Jiaonang 本品主要成分为盐酸环丙沙星。其化学名为1-环丙基-6-氟-1,4-二氢-4-氧代-7(1-哌嗪基)-3-喹啉羧酸盐酸盐一水合物。 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分子式:C 17H 18FN 3O 3·HCl ·H 2O 分子量:385.82 【性状】 本品为胶囊剂。 【药理毒理】 本品具广谱抗菌作用,尤其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高,对下列细菌在体外具良好抗菌作用:肠杆菌科的大部分细菌,包括枸椽酸杆菌属、阴沟、产气肠杆菌等肠杆菌属、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弧菌属、耶尔森菌等。常对多重耐药菌也具有抗菌活性。对青霉素耐药的淋病奈瑟菌、产酶流感嗜血杆菌和莫拉菌属均具有高度抗菌活性。对铜绿假单胞菌等假单胞菌属的大多数菌株具抗菌作用。本品对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具抗菌活性,对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粪肠球菌仅具中等抗菌活性。对沙眼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具良好抗微生物作用,对结核杆菌和非典型分枝杆菌也有抗菌活性。对厌氧菌的抗菌活性差。 环丙沙星为杀菌剂,通过作用于细菌DNA 螺旋酶的A 亚单位,抑制DNA 的合成和复H 2O ,HCl,

制而导致细菌死亡。 【药代动力学】 健康人口服盐酸环丙沙星0.2g或0.5g后,其血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1.21μg/ml 和2.5μg/ml,达峰时间(Tmax)为1~2小时。广泛分布至各组织、体液(包括脑脊液),组织中的浓度常超过血药浓度,蛋白结合率约为20~40%。血消除半衰期(T )为4小 1/2β 时。可在肝脏部分代谢,代谢物仍具较弱的活性。口服给药后24小时以原形经肾排出给药量的40%~50%。以代谢物形式排出约15%。同时亦有一部分药物经胆汁和粪便排泄。【适应症】 用于敏感菌引起的: 1.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包括单纯性、复杂性尿路感染、细菌性前列腺炎、淋病奈瑟菌尿道炎或宫颈炎(包括产酶株所致者)。 2.呼吸道感染,包括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所致支气管感染急性发作及肺部感染。 3.胃肠道感染,由志贺菌属、沙门菌属、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亲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等所致。 4.伤寒。 5.骨和关节感染。 6.皮肤软组织感染。 7.败血症等全身感染。 【用法用量】 口服。 1.成人常用量:一日0.5~1.5g,分2~3次。 2.骨和关节感染:一日1~1.5g,分2~3次,疗程4~6周或更长。 3.肺炎和皮肤软组织感染:一日1~1.5g,分2~3次,疗程7~14日。 4.肠道感染:一日1g,分2次,疗程5~7日。 5.伤寒:一日1.5g,分2~3次,疗程10~14日。 6.尿路感染:急性单纯性下尿路感染,一日0.5g,分2次,疗程5~7日;复杂性尿路感染,每日1g,分2次,疗程7~14日。 7.单纯性淋病:单次口服0.5g。 【不良反应】

实验一 牛顿环 实验讲义

实验一 牛顿环测透镜曲率半径 “牛顿环”是一种分振幅等厚干涉现象,它在光学加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测量光学元件的曲率半径等。这种方法是光学法的一种,适用于测量大的曲率半径。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牛顿环测量透镜的曲率半径的原理和方法。 2、学会读数显微镜的调整和使用。 二、实验仪器 读数显微镜(JCD 3型)、牛顿环装置、钠光灯、升降台 三、实验原理 用一块曲率半径很大的平凸透镜,将其凸面放在另一块光学平板玻璃上即构成牛顿环装置(如图1)这时在透镜凸面和平板玻璃之间形成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厚的空气层。当一束单色光垂直入射到平凸透镜上,入射光经空气层上下表面反射的两相干光束存在光程差,在透镜凸面上相遇而发生干涩折。由于光程差取决于空气层的厚度,所以厚度相同处呈现同一干涉条纹,显然这些干涉条纹是以接触点为中心的一系列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称为牛顿 环(如图2),是等厚干涉条纹。如图1所示,在P 点处两相干光的光程差为: 图1 牛顿环装置图 图2 牛顿环 2 2λ δ+=d (1) 式中d 为P 处空气层厚度, 2 λ 是光波在平面玻璃界面反射时产生半波损失而带来的附加光程差。 设R 为平凸透镜球面的曲率半径,r 为P 点所在环的半径,它们与厚度d 之间的几何关系为 ()22222 22r d Rd R r d R R ++-=+-= (2) 因为R ?d,所以2d ?2Rd,略去2 d 项,(2)式变为

R r d 22 ≈ (3) 若P 处恰为暗环,则δ必满足下式: () 2 12λ δ+=k (k=0,1,2,3,…) (4) 式中,k 为干涉条纹的级次。综合式(1),(3),(4),得到第k 级暗环半径为 λkR r k = (5) 由(5)知,只要入射光波长λ已知,测出第k 级暗环半径k r 即可得出R 值。但是利用此测量关系式时往往误差很大,这是因为透镜凸面和平板玻璃平面不可能是理想的点接触,接触压力会引起弹性形变,使接触处变为一个圆面;或者,由于灰尘存在使平凸透镜凸面和平面玻璃之间有间隙,从而引起附加光程差,中央的暗斑可变成亮斑或半明半暗。这样使得环中心和级次k 都无法确定。比较准确的方法是测量距中心较远两个干涉环的直径,以其平方差来计算R 值。 由式(5) λkR r k =2 第()环m k - ()λR m k r m k -=-2 两式相减,得 λ λm D D R m r r R m K K m k k 42222---=-= (6) 式中m k K D D -,分别是第k 级、第()m k -级环的直径。 显然,由式(6)知,在测量中只要能正确数出所测各环的环数差m 而无须确定各环究竟是第几级,而且由于直径的平方差等于弦的平方差,因此实验中可以不必严格确定出环的中心。这样经过上述变换后利用式(6)测量可以消除由于中心和级次无法确定而引起的系统误差。 四、实验内容 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经钠光灯发出波长0 5893A =λ的单色光射向显微镜半反镜F ,由F 反射而接近垂直地入射到牛顿环装置N 上,形成的干涉条纹利用读数显微镜M 观察和测量。

盐酸环丙沙星药物研制

药物中间体环丙胺的合成 简介:环丙胺是一种重要的医药合成中间体,用于合成环丙沙星、恩氟沙星、斯帕沙星等抗菌药物;也是合成环丙草胺、环丙津等化学除草剂的合成原料。 合成工艺:γ-丁内酯为起始原料,经开环、醇酯化、环合、酰胺化, 然后在次氯酸钠碱液中经Hoffman降解生成环丙胺。 工作情况:1992年在太原制药厂参与该项目,已过去有20多年,当时作为该项目工艺员,参与到环丙胺的小试和中试放大,尤其在中试车间做了很多工作,并带领三个班组10多人做了中试生产工作。 本项目做了以下改进:当时γ-丁内酯经HCl开环是国内普遍采用的合成方法,但要用到高压反应,所以采用的工艺是先SOCl2开环生成γ-氯代丁酰氯,再酯化、环合、酰胺化、Hoffman降解生成环丙胺。只要常压下即可反应,但反应时间较长,尤其酯化要十几个小时。当时做了大量工艺摸索提高总收率,经五步骤反应下小试总收率为46%左右,中试放大要低2-3%。盐酸环丙沙星作为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最终投产,形成年产量1500吨中间体。 麦草畏除草剂合成: 简介:麦草畏(Dicamba),化学名是3,6-二氯-2-甲氧基苯甲酸,是一种转基因作物抗性除草剂,主要用于小麦、玉米除草,随着耐麦草畏作物的开发,其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已处于快速增长期。 合成工艺:以2,5-二氯苯胺为原料经重氮化、水解、Kolbe-Schmidt反应羧基化、成醚、水解得到麦草畏。

工作进展: 2,5-二氯苯胺高温水解过程复杂,生成的苯酚不能有效分离,会和重氮盐反应生成偶氮产物,所以当时做了大量工艺摸索,采用反应液底部通蒸汽和蒸馏同步进行,最终2,5-二氯苯酚收率达到80-85%。 在第二步羧基化反应需要高温、高压进行(150℃,6MPa),且反应时间长,初期反应时间有10多个小时,且为可逆反应,单程收率只有45%左右,经不断工艺摸索,反应单程收率达到理论值,且很好的回收未反应苯酚,使总收率达到80%左右。 第三步是甲基化反应,目前采用的甲基化试机主要是硫酸二甲酯,实验用硫酸二甲酯可以达到85%收率,但硫酸二甲酯属于剧毒,碳酸二甲酯反应活性差,本研究采用氯甲烷做甲基化试剂,但问题是氯甲烷在碱性条件下消耗太大,反应又在高压下进行,所以改造高压釜装置,在反应过程中同步通入氯甲烷气体以减小消耗。使得氯甲烷消耗量成倍减小,收率不变。麦草畏已经对原料成本、生成设备、生成工艺做了评价。 2,4-二氯苯氧乙酸(简称2,4-D)合成 简介:2,4-二氯苯氧乙酸(简称2,4-D),是一种新型抗性除草剂,新安化工2015年新立项课题, 合成工艺: 分两步,第一步是苯酚和氯乙酸钠在碱性条件下反应生成苯氧乙酸,第二步是苯氧乙酸再和氯气反应生成2,4-二氯苯氧乙酸产品。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第一步合成存在问题是氯乙酸钠在碱性条件下长时间反应(大概2小时),会大量水解,造成单耗增加。长时间反应后氯乙酸消耗较大。配制氯乙酸钠后尽快加入苯酚,调节合适PH值使反应尽量少消耗氯乙酸钠,使氯乙酸消耗减少30%左右。第二步苯氧乙酸和氯气反应在无水醋酸中进行,反应条件很难控制,很容易生成2,5-二氯苯酚等异构体,采用在线液相色谱仪及时检测出生成物,摸索出较好工艺条件。

约瑟夫环问题讲解

2009年02月24日星期二下午 05:03 问题描述:约瑟夫环问题;有N个人围成一个环,从第一个人开始报数,报到M 的人退出环,并且由他的M值来代替原有的M值,要求输出离开环的顺序。#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结点中数据域的类型定义 typedef struct { int number;//标号 int chipher;//手中的值 }DataType; //带头结点的单循环链表 typedef struct node { DataType data; struct node *next; }Scnode; //初始化 void MyInit(Scnode **head)//指向指针的指针。 { if((*head=(Scnode *)malloc(sizeof(Scnode)))==NULL) exit(1);//动态分配 (*head)->next=*head; } //插入 int MyInsert(Scnode *head,int i,DataType x) { Scnode *p,*q; int j; p=head->next;j=1; while(p->next!=head&&jnext; j++; }

if(j!=i-1&&i!=1) {cout<<"erro!!!!!!!!!"; return 0;} if((q=(Scnode *)malloc(sizeof(Scnode)))==NULL) exit(1); q->data=x; q->next=p->next; p->next=q; return 1; } //删除 int MyDelete(Scnode *head,int i,DataType *x) { Scnode *p,*q; int j; p=head;j=1; while(p->next!=head&&jnext; j++; } if(j!=i-1) {cout<<"erro!!!!!!!!!"; return 0;} q=p->next; *x=q->data; p->next=p->next->next; free(q); return 1; } //取数据元素 int MyGet(Scnode *head,int i,DataType *x) { Scnode *p; int j; p=head;j=0;

牛顿环

引言 “牛顿环”是牛顿在1675年制作天文望远镜时,偶然把一个望远镜的物镜放在平板玻璃上发现的。因为是牛顿发现的,所以称为牛顿环。牛顿环实际上是一种利用分振方法实现等厚干涉现象,实验原理并不复杂,但却有其研究价值和实用意义。牛顿实验原理——光的干涉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和检验技术中。如:利用光的干涉法进行薄膜等厚、微小角度、曲面的曲率半径等几何量的精密测量,也普遍应用于检测加工工件表面的光洁度和平整度及机械零件的内力分布等。因此不管对于科学研究还是实验教学,研究牛顿环是很有意义的。 牛顿环干涉实验是大学物理实验中的一个经典实验项目,几乎所有的理科大学都开设有这样一个实验。牛顿环实验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们在做此实验的过程中往往都需要眼睛紧紧地盯着显微镜目镜仔细观察,同时还需要移动牛顿环装置和调焦手轮,寻找最清晰的干涉条纹并要移动到最佳观察位置。学生长时间用肉眼观测数据容易出现视觉疲劳,造成干涉条纹数错和条纹位置测不准,最终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还有在传统的牛顿环实验中,教师要逐一检查学生调节后的现象工程量很大,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视力,而且该过程也不能够及时反馈学生实验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在传统牛顿环实验装置中加入摄像头和显示器以达可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保护教师和学生的眼睛。 1. 牛顿环实验的相关知识 1.1牛顿环实验的重要性 牛顿环实验是大学物理实验中的一个经典实验项目,是光学基础性实验。它的重要性首先在于,从原理上讲,它主要是研究光的等厚干涉,这在大学物理理论课上是作为一个重点章节讲述的,通过做相应的大学物理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理论的深刻理解,从实际动手操作中帮助学生学习物理学理论。其次,它不仅是典型的等厚干涉条纹,同时也为光的波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证据。再者,从牛顿环实验应用的角度来说,利用牛顿环可以测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入射光的波长以及根据牛顿环的干涉花样好薄膜干涉原理可以判定光学平面的质量。最后,就大学物理实验本身的角度来说,该实验对于加深对等厚干涉及半波损失概念的理解及读数显微镜的使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牛顿环的实验原理 牛顿环是光的一种干涉图样,是一些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将一块曲率半径较大的平凸透镜放在一块平板玻璃上,用单色光照射透镜与玻璃板,就可以观察到一些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由于空气薄膜是有中心即图1—1中的点O (平凸透镜与平板玻璃的接触点)开始向四周逐渐增厚,而与中心O 等距离的点处的空气膜是等厚的,所以光程差相等的地方就形成以接触点为中心的一族等厚干涉同心圆环即牛顿环,这些圆环明暗交替,且离接触点越远,环纹越密集。从反射光看到的牛顿环中心是暗的,从透射光看到的牛顿环中心是明的。若用白光入射,将观察到彩色圆环[1]。 如图1—1所示,当透镜凸面的曲率半径R 很大时,在P 点处相遇的两反射光线的集合程差为该处空气间隙厚度k e (表示第k 级条纹对应的空气膜厚度)的两倍,即2e k 。又因这两条光线来自光疏媒质上的反射,它们之间有一附加的半波损失即 2 ,所以在P 点处得两相干光的总光程差为:

用牛顿环测量透镜的曲率半径(附数据处理)

007大学实验报告评分: 课程:学期:指导老师:007 年级专业:学号:姓名:习惯一个人007 实验3-11 用牛顿环测量透镜的曲率半径 一. 实验目的 1.进一步熟悉移测显微镜使用,观察牛顿环的条纹特征。 2.利用等厚干涉测量平凸透镜曲率半径。 3. 学习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 牛顿环仪,移测显微镜,低压钠灯 三.实验原理 牛顿环装置是由一块曲率半径较大的平凸玻璃透镜,以其凸面放在一块光学玻璃平板(平晶)上构成的,如图1所示。平凸透镜的凸面与玻璃平板之间的空气层厚度从中心到 边缘逐渐增加,若以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牛顿环上,则经空气层上、下表面反射的二光 束存在光程差,它们在平凸透镜的凸面相遇后,将发生干涉。从透镜上看到的干涉花样是 以玻璃接触点为中心的一系列明暗相间的圆环(如图2所示),称为牛顿环。由于同一干涉 环上各处的空气层厚度是相同的,因此它属于等厚干涉。 由图1可见,如设透镜的曲率半径为R,与接触点O相距为r处空气层的厚度为d,其几

何关系式为: 由于R>>d,可以略去d 2 得 (3-11-1) 光线应是垂直入射的,计算光程差时还要考虑光波在平玻璃板上反射会有半波损失,从而带来λ/2的附加程差,所以总程差为 产生暗环的条件是: 其中k=0,1,2,3,...为干涉暗条纹的级数。综合(23-1)、(23-2)和(23-3)式可得第k级暗环的半径为: (3-11-2) 由(4)式可知,如果单色光源的波长 已知,测出第m级的暗环半径rm ,即可得出平凸透镜 的曲率半径R;反之,如果R已知,测出rm 后,就可计算出入射单色光波的波长 。但是 用此测量关系式往往误差很大,原因在于凸面和平面不可能是理想的点接触;接触压力会 引起局部形变,使接触处成为一个圆形平面,干涉环中心为一暗斑。或者空气间隙层中有了尘埃,附加了光程差,干涉环中心为一亮(或暗)斑,均无法确定环的几何中心。实际测量时,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距中心较远的两个暗环的半径rm 和rn 的平方差来计算曲率半径R。因为 rm 2 =mR rn 2 =nR (3-11-3) 两式相减可得 所以半径 R 为 λ )(42 2 n m D D R n m --= (3-11-4) 四.实验步骤与内容 1.调整显微镜的十字叉丝与牛顿环中心大致重合。 2.转动测微鼓轮,使叉丝的交点移近某暗环,当竖直叉丝与条纹相切时(观察时要注意视 差),从测微鼓轮及主尺上读下其位置x。为了熟练操作和正确读数,在正式读数前 应反复练习几次,直到同一个方向每次移到该环时的读数都很接近为止。 3.在测量各干涉环的直经时,只可沿同一个方向旋转鼓轮,不能进进退退,以避免测微

盐酸环丙沙星

目的:建立一个规范的盐酸环丙沙星质量标准。 适用范围:盐酸环丙沙星质量标准。 责任人:QA、QC相关检验人员 标准依据:《中国兽药典》(2000版一部) 正文: 本品为1-环丙基-6-氟-1?4-二氢-4-氧-7-(1-哌嗪基)-3-喹啉羧酸盐酸盐水合物。按无水物计算,含C17H18FN3O3?HCl不得少于98.5%。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几乎无臭,味苦。 本品在水中溶解,在甲醇中微溶,在乙醇中极微溶解,在氯仿中几乎不溶;在氢氧化钠试液中易溶。 【鉴别】(1)取本品适量,置干燥试管中,加丙二酸约30mg,加醋酐10滴,在水浴上加热5-10分钟,溶液显红棕色。 (2)取本品,加盐酸液(0.01mol/L)制成每1ml中含5μg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附录17页)测定,在277、315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3)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126页)一致。 (4)本品的水溶液显氯化物的鉴别反应(附录15页)。 【检查】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取本品0.1g,加水10ml溶解后,溶液应澄清;如显色,与黄色或黄绿色4号标准比色液(附录60页)比较,不得更深。 酸度取本品,加水制成每1ml中含25mg的溶液,依法测定(附录40页), pH值应为3.0-4.5。 有关物质取本品约80mg,加水3ml使溶解后,加甲醇制成每1ml中含8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适量,分别加甲醇制成每1ml中含80μg和40μg的溶液,

作为对照溶液(1)和(2)。照薄层色谱法(附录23页)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 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F 254薄层板(硅胶HF 254 与含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调成 糊状制成)上,以氯仿-甲醇-苯-二乙胺-水(15∶16∶10∶7∶4)为展开剂,展开约6cm,取出,晾干,五分钟内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溶液如显杂质斑点,不得多于2个,其中一点的荧光强度与对照溶液(1)所显主斑点的荧光强度比较,不得更强,另一点的荧光强度与对照溶液(2)所显主斑点的荧光强度比较,不得更强。 氟取本品约40mg,精密称定,照氟检查法(附录53页)测定,含氟量不得少于4.7%。水分取本品,照水分测定法(附录58页,第一法)测定,含水分不得过6.7%。 炽灼残渣取本品1.0g,置铂坩埚中,依法检查(附录59页),遗留残渣不得过0.1%。重金属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依法检查(附录54页,第二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 【含量测定】取本品约0.2g,精密称定,加冰醋酸25ml与醋酸汞试液5ml,加热,振摇使溶解,加橙黄IV指示液10滴,用高氯酸液(0.1mol/L)滴定,至溶液显粉红色,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的高氯酸液(0.1mol/L)相当于36.78mg 的C17H18FN3O3?HCl。 【作用与用途】抗菌药。主用于畜禽细菌和支原体感染。 【贮藏】遮光、密闭,在干燥处保存。 【制剂】(1)盐酸环丙沙星可溶性粉(2)盐酸环丙沙星注射液。 内控标准:

约 瑟 夫 环 问 题 的 三 种 解 法 ( 2 0 2 0 )

约瑟夫问题(数学解法及数组模拟) 约瑟夫问题(有时也称为约瑟夫斯置换,是一个出现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中的问题。在计算机编程的算法中,类似问题又称为约瑟夫环。又称“丢手绢问题”.)据说著名犹太历史学家 Josephus有过以下的故事:在罗马人占领乔塔帕特后,39 个犹太人与Josephus及他的朋友躲到一个洞中,39个犹太人决定宁愿死也不要被敌人抓到,于是决定了一个自杀方式,41个人排成一个圆圈,由第1个人开始报数,每报数到第3人该人就必须自杀,然后再由下一个重新报数,直到所有人都自杀身亡为止。然而Josephus 和他的朋友并不想遵从。首先从一个人开始,越过k-2个人(因为第一个人已经被越过),并杀掉第k个人。接着,再越过k-1个人,并杀掉第k个人。这个过程沿着圆圈一直进行,直到最终只剩下一个人留下,这个人就可以继续活着。问题是,给定了和,一开始要站在什么地方才能避免被处决?Josephus要他的朋友先假装遵从,他将朋友与自己安排在第16个与第31个位置,于是逃过了这场死亡游戏。 ? 以上来自百度百科约瑟夫【导师实操追-女视频】问题是个很有名的问题:N个人围成一个圈,从第一个人开始报数,第M个人会被杀掉,最后一个人则为幸存者【Q】,其余人都将被杀掉。例如N=6,M=5,被杀掉的顺序是:5【1】,4,6,2,3,1。 约瑟夫【0】问题其实并不难,但求解的方法多种多样;题目的

变化形式【⒈】也很多。接下来我们来对约瑟夫问题进行讨论。 1.模拟【б】解法优点 : 思维简单。?缺点:时间复杂度高达O(m*【9】n) 当n和m的值较大时,无法短时间内得到答案。 为了叙述【5】的方便我们将n个人编号为:1- n ,用一个数组vis【2】来标记是否存活:1表示死亡 0表示存活 s代表当前死亡的人【6】数? cnt 代表当前报了数的人数用t来枚举每一个位置(当tn时 t=1将人首尾相连)? 那么我们不难得出核心代码如下:bool vis[1000]; --标记当前位置的人的存活状态 int t = 0; --模拟位置 int s = 0; --死亡人数 int cnt = 0; --计数器 if(t n) t = 1; if(!vis[t]) cnt++; --如果这里有人,计数器+1 if(cnt == m) --如果此时已经等于m,这这个人死去 cnt = 0; --计数器清零 s++; --死亡人数+1 vis[t] = 1 --标记这个位置的人已经死去 coutt" "; --输出这个位置的编号 }while(s != n); 接下来我们来看另一种更为高效快速的解法数学解法 我们将这n个人按顺时针编号为0~n-1,则每次报数到m-1的人死去,剩下的人又继续从0开始报数,不断重复,求最后幸存的人最

牛顿环

第九章 光学 §9-6 牛顿环 教学目的:1、了解牛顿环等候干涉的原理 2、理解用牛顿环测量透镜曲率半径的原理及方法 教学重点:牛顿环形成明暗条纹得到原理 教学难点:牛顿环测量透镜曲率半径的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ppt 演示 教学安排: (一)引入: 17世纪初,物理学家牛顿在考察肥皂泡及其他薄膜干涉现象时, 把一个玻璃三棱镜压在一个曲率已知的透镜上,偶然发现 干涉圆 环,并对此进行了实验观测和研究。他发现,用一个曲率半径大的 凸透镜和一个平面玻璃相接触,用白光照射时,其接触点出现明暗 相间的同心彩色圆环,用单色光照射,则出现明暗相间的单色圆环。 这是由于光的干涉造成的,这种光学现象被称为“牛顿环”。 (二)新课讲授: 观察牛顿环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一块平玻璃B 上放一曲率 半径R 很大的平凸透镜A,在A 、B 之间便形成环状的空气劈形膜。 当单色平行光正入射时,在空气劈形膜的上、下表面发生反射形成 两束相干光,它们在平凸透镜下表面处相遇而发生干涉。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一组干涉条纹,这些条纹是以接触点O 点为中心的同心圆环,称为牛顿环。 在空气层上下表面反射的两束相干光,它们之间的光程差为 22d λ δ=+ d 为空气薄层的厚度, 2 λ是光在空气层的下表面(空气—平玻璃分界面)反射时产生的半波损失。 牛顿环形成明环的条件为 2,(1,2,3)2d k k λ λ+==

形成暗条纹的条件为 2(21),(0,1,2,)22d k k λλ +=+= 在中心O 处,0d =,两反射光的光程差为 2 λ,所以形成暗斑。 由图可以得知 2222()2r R R d Rd d =--=- 由于2,R d d >>可以略去,所以2 2r Rd ≈ 由形成明环及暗环的条件公式解出d ,分别代入上式,可得明环半径为 1,2,3r k == 暗环半径为0,1,2,3,r k = = 在实验室里,常用牛顿环测定光波的波长或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在工业生产中则常利用牛顿环来检测透镜的质量。 例1 用钠光灯(黄光589.3nm λ=)做牛顿环实验,测得暗斑左边第16环的位置是23.61mm,测得暗斑左边第10环的位置是23.02mm,测得暗斑右边第10环的位置是17.48mm,测得暗斑右边第16环的位置是16.90mm 。求所用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R ? 解:第16环的直径为161623.6116.90 6.71r r --=-= 第10环的直径为101023.0217.48 5.54r r --=-= 利用2 r kR λ=(暗环) 2261610614.331010274(1610)589.31024589.3D D R mm --==?=?-??? 例2 已知:用紫光照射。借助于低倍测量显微镜测得由中心往外数第k 级明环的半径 33.010k r m -=?,k 级往上数第16个明环半径316 5.010k r m -+=?,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2.50R m =。求:紫光的波长? 解:根据明环半径公式:16k k r r +?=????=?? 221616k k r r R λ+-= 2222 7(5.010)(3.010) 4.01016 2.50m λ---?-?==??

环丙沙星原理和合成

环丙沙星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环丙沙星为合成的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广谱抗菌活性,杀菌效果好,几乎对所有细菌的抗菌活性均较诺氟沙星及依诺沙星强2~4倍,对肠杆菌、绿脓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链球菌、军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抗菌作用。 查看词条图册 目录 主要成分 动力学 适应症 用法用量 药物分析 不良反应 临床研究 用药禁忌 相互作用 兽药应用 作用与应用 用法与用量 展开 主要成分 动力学 适应症 用法用量 药物分析 不良反应 临床研究 用药禁忌 相互作用 兽药应用 作用与应用 用法与用量 展开 编辑本段主要成分 分子结构 通用名:环丙沙星 环丙沙星结构式 英文名:Ciprofloxacin

中文别名:环丙氟哌酸、适普灵 类别:西医药物 化学名称:1-环丙基-6-氟-1,4-二氢-4-氧代-7-(1-哌嗪基)-3-喹啉羧酸 分子式:C17H18FN3O3 分子量:331.35 质量标准:USP28,EP5和BP2002 制剂:1.片剂:0.25g、0.5g、0.75g。2.针剂:0.1g/50ml、0.2g/100ml。3.滴眼剂:3%、8ml。 用途:该品属高效广谱抗菌药。药理作用属氟喹诺酮类,抗菌谱同诺氟沙星,其抗菌活性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氟喹诺酮类中最强者。除对革兰阴性杆菌有高度抗菌活性外,尚对葡萄球菌属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对肺炎球菌、链球菌属的作用略差于葡萄球菌属。该品对部分分枝杆菌、沙眼衣原体、溶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等亦具抑制作用。该药的作用机制及细菌耐药情况参见诺氟沙星。为杀菌剂,现一般认为喹诺酮类作用于细菌细胞DNA螺旋酶的A亚单位,抑制DNA的合成和复制而导致细菌死亡。 编辑本段动力学 口服该品 250mg和500mg后,高峰血药浓度分别为1.45mg/L和2.56mg/L,生物利用度为49%~70%。静滴该品100mg和后,高峰血药浓度为2.53±1.03mg/L。该药吸收后在体内广泛分布,在水泡液、前列腺、肺和泌尿生殖道组织、痰液中均可达有效药物水平。该品的消除半减期为3.3~4.9h,自尿中以药物原形排出给药量的29%~44%(口服)和45%~60%(静滴),部分以代谢物形式自尿中排出。胆汁中药物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自粪中约排出给药量的1 盐酸环丙沙星产品 5%~25%。药理作用:环丙沙星是喹诺酮类广谱抗菌素,用于口服或静脉给药。 微生物学:环丙沙星抗菌谱广、抗菌能力强。该品抑制细菌DNA解旋酶,阻止细菌复制,所以快速降低细菌繁殖。是杀菌型抗菌药。环丙沙星作用方式特殊,除喹诺酮类外,与其它任何抗生素不同。因此,环丙沙星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和四环素类耐药菌珠均显较高抗菌能力。体外实验证明环丙沙星与β-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可产生相加作用或无影响,动物体内实验、药物的协同作用也经常出现,特别在白细胞减少的动物。 可与环丙沙星联合使用的药物有:假单胞菌属阿洛西林,头孢他啶。链球菌属美洛西林,阿洛西林,其它高效β-内酰胺类抗生素。葡萄球菌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特别是异恶唑青霉素,万古霉素。厌氧菌属甲硝唑,氯林可霉素。 吸收、分布、消除:健康人口服盐酸环丙沙星0.25g或0.5g,1~2小时后Cmax分别为1.5μg/ml和2.5μg/ml,半衰期约为4小时,该品主要分布于胆汁、粘液、唾液、骨以及前列腺中,但在脑脊髓中浓度较低,该品可在肝脏部分被代谢,并经肾脏排泄于尿中。可在尿中保持较高药物浓度。 编辑本段适应症 环丙沙星的临床用途较诺氟沙星为广,除尿路感染、肠道感染、淋病等外,尚可用以治疗由流感杆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普罗菲登菌、摩根杆菌、绿脓杆菌、阴沟肠杆菌、弗劳地枸橼杆菌、葡萄球菌属(包括耐甲氧西林株)等引起的骨和关节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和肺炎、败血症等。该品口服制剂的适应证同诺氟沙星;静脉给药可用于较重感染的治疗,如肠杆菌科细菌败血症、肺部感染、腹腔、胆道感染等。 盐酸环丙沙星 严重感染可与其他具协同作用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用于由环丙沙星敏感菌类引起的所

约 瑟 夫 环 问 题 的 三 种 解 法

约瑟夫环问题python解法 约瑟夫环问题:已知n个人(以编号1,2,3.n分别表示)围坐在一张圆桌周围。从编号为k的人开始报数,数到k的那个人被杀掉;他的下一个人又从1开始报数,数到k的那个人又被杀掉;依此规律重复下去,直到圆桌周围的人只剩最后一个。 思路是:当k是1的时候,存活的是最后一个人,当k=2的时候,构造一个n个元素的循环链表,然后依次杀掉第k个人,留下的最后一个是可以存活的人。代码如下: class Node(): def __init__(self,value,next=None): self.value=value self.next=next def createLink(n): return False if n==1: return Node(1) root=Node(1) tmp=root for i in range(2,n+1): tmp.next=Node(i) tmp=tmp.next

tmp.next=root return root def showLink(root): tmp=root while True: print(tmp.value) tmp=tmp.next if tmp==None or tmp==root: def josephus(n,k): if k==1: print('survive:',n) root=createLink(n) tmp=root while True: for i in range(k-2): tmp=tmp.next print('kill:',tmp.next.value) tmp.next=tmp.next.next tmp=tmp.next if tmp.next==tmp: print('survive:',tmp.value) if __name__=='__main__':

课程设计:牛顿环干涉实验

探究外部因素对牛顿环干涉的影响 10级物本:周晨、陈杨华、许英磊 指导老师:尹真 摘要:本实验利用移测显微镜对牛顿环仪在不同条件下显示出的牛顿环进行观察,求出各种条件下所测得透镜的曲率半径,并分析这些条件对牛顿环测定透镜曲率半径的影响情况。关键词:牛顿环、曲率半径、牛顿环仪、移测显微镜 1 引言: 运用钠灯发出的光线作为实验的入射光线,光线经过牛顿环仪后,在牛顿环仪表面发生干涉现象,形成了一系列同心圆圈,运用移测显微镜进行测量,可以求得牛顿环仪中透镜的曲率半径。 2实验仪器及用具:移测显微镜、牛顿环仪、钠灯等 3实验原理: 牛顿环仪是由待测平凸透镜L和磨光的平玻璃板P叠合安装在金属框架F中构成的(图1).框架边上有三个螺旋H,用以调节L和P之间的接触,以改变干涉环纹的形状和位置.调节H时,不可旋得过紧,以免接触压力过大引起透镜 弹性形变,甚至损坏透镜。

当一曲率半径很大的平凸透镜的凸面与一平玻璃板相接触时,在透镜的凸面与平玻璃板之间形成一空气薄膜.薄膜中心处的厚度为零,愈向边缘愈厚,离接触点等距离的地方,空气膜的厚度相同,如图2所示,若以波长为λ的单色平行光投射到这种装置上,则由空气膜上下表面反射的光波将在空气膜附近互相干涉,两束光的光程差将随空气膜厚度的变化而变化,空气膜厚度相同处反射的两束光具有相同的光程差,形成的干涉条纹为膜的等厚各点的轨迹,这种干涉是一种等厚干涉。 在反射方向观察时,将看到一组以接触点为中心的亮暗相间的圆环形干涉条纹,而且中心是一暗斑[图3(a)];如果在透射方向观察,则看到的干涉环纹与反射光的干涉环纹的光强分布恰成互补,中心是亮斑,原来的亮环处变为暗环,暗环处变为亮环[图3(b) ],这种干涉现象最早为牛顿所发现,故称为牛顿环。

牛顿环实验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牛顿环实验测量 学院工程技术学院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学号 1218060075 姓名钟建洲 同组实验者 1218060067余浪威 1218010100杨孟雄 2013 年 1 月 17日

实验名称 牛顿环实验测量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牛顿环干涉现象条纹特征; 2.学习用光的干涉做微小长度的测量; 3.利用牛顿环干涉测量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 4.通过实验掌握移测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一块平面玻璃上安放上一焦距很大的平凸透镜,使其凸面与平面相接触,在接触点 o 附近就形成一层空 气膜。当用一平行的准单色光垂直照射时,在空气膜上表面反射的光束和下表面反射的光束在膜上表面相遇相干,形成以 o 为圆心的明暗相间的环状干涉图样,称为牛顿环。如果已知入射光波长,并测得第 k 级 暗环的半径 r k ,则可求得透镜的曲率半径 R 。但 实际测量时,由于透镜和平面玻璃接触时,接触点有压力产生形变或有微尘产生附加光程差,使得干涉条纹的圆心和环级确定困难。第m 环与第n 环 用直径 D m 、 D n 。 () λ n m n D m D R +-= 42 2此为计算 R 用的公式,它与附加厚度、

圆心位置、绝对级次无关,克服了由这些因素带来的系统误差,并且D m 、 D n 可以是弦长。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用牛顿环测量透镜曲率半径 (1).按图布置好实验器材,使用单色扩展光源,将牛顿环装置放在读数显微镜工作台毛玻璃中央,并使显微镜筒正对牛顿环装置中心。 (2).调节读数显微镜。 1.调节目镜,使分划板上的十字刻度线清晰可见,并转动目镜,使十字刻度线的横线与显微镜筒的移动方向平行。 2.调节45度反射镜,使显微镜视觉中亮度最大,这时基本上满足入射光垂直于待测量透镜的要求。 1.转动手轮A,使显微镜平移到标尺中部,并调节调焦手轮B,使物镜接近牛顿环装置表面。 2.对显微镜调焦。缓慢地转动调焦手轮B,使显微镜筒由下而上移动进行调焦,直到从目镜中清楚地看到牛顿环干涉条纹且无视差为止;然后移动牛顿环装置,使目镜中十字刻度线交点与牛顿环中心重合 (1).观察条纹的特征。 观察各级条纹的粗细是否一致,其间距有无差异,并做出解释。观察牛顿环中心是亮斑还是暗斑? (2).测量暗环的直径 转动读数显微镜的读数鼓轮,同时在目镜中观察,使十字刻度线由牛顿环中心缓慢地向一侧移动到43环;然后再回到第42环。自42环起,单方向移动十字刻度,每移3环读数一——直到测量完成另一侧的第42环。并将所测量的第42环到第15环各直径的左右两边的读数记录在表格内。 四、数据处理与结果 1.求透镜的曲率半径。 测出第15环到第42环暗环的直径,取m-n=15,用逐差法求出暗环的直径平方 差的平均值,按算出透镜的曲率半径的平均值R。 R1=(d422-d272)/[4(42-27]λ= 895.85 mm R2=(d392-d242)/[4(39-24]λ= 896.97 mm R3=(d362-d212)/(4(36-21)λ= 887.94mm R4=(d332-d182)/(4(33-18)λ= 893.30mm

约瑟夫环问题

约瑟夫环问题 问题描述: 有n个人围成一个环,然后给从某个人开始顺时针从1开始报数,每报到m时,将此人出环杀死(当然不杀死也可以啊),然后从下一个人继续从1报数,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人,求这个唯一剩下的存活的人是谁? 分析: 首先,我们要标示这n个人,别小看这一步,其实蛮重要的。第一种标示方法是从0开始,将n个人标示为0~n-1,第二种方法是从1开始标示,将这n个人标示为1~n。当然会有人说了,那我从x(x>=2)开始,将此n个数标示为x~x+n-1,其实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况都归到第二种从1开始标示的情况,为什么可以,我们稍后分析。 第一种情况从0开始编号: 编号为k的人拖出去杀死之后,下一个要拖出去受死的人的编号为:(k+m)%n (假设当前有n个人还活在环中)。 第二种情况从1开始编号: 编号为k的人拖出去杀死之后,下一个要拖出去受死的人的编号为:(k+m-1)%n+1,于是我们就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了,如果从x开始编号的话,下一个拖出去受死的人的编号就应该是:(k+m-x)%n+x了。 其实,上面的这两种情况是完全可以在合并的,编号只是一个识别,就像名字一样,叫什么都没关系,从某个人开始出环,不管他们怎么编号,n个人出环的先后顺序都是一样的,最后该哪个人活下来是确定的,不会因为编号而改变,所以不管从几开始编号,都可以归纳为从0开始编号,其他的编号就是一个从0编号情况的一个偏移而已,从x编号的情况就相当于从0开始编号的情况下每个人的编号都+x,大小先后顺序不变~ 于是,下面的讨论都是从0开始编号的~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最简单的方法是模拟,模拟这个出环过程,可以使用链表也可以使用数组,时间复杂度都是O(n*m).当然,这种解法时间复杂度太高,不可取~ 我们有O(n)的算法~ 假设从编号为0的人开始报数,当然从编号为k的人开始报数的情况也是也可以解决的,只要稍微转化就可以,至于怎么解决?我们讲完从编号为0的人开始报数的情况就明白啦~ 我们从0编号开始报数,第一个出环的人m%n-1,剩下的n-1个人组成一个新的约瑟夫环,接下来从m%n开始报数,令k=m%n,新环表示为: k, k+1, k+2, ……n-1, 0, 1, 2, …..., k-2 我们对此环重新编号,根据上面的分析,编号并不会影响实际结果。 k → 0 k+1 → 1 k+2 → 2 ... k-2 → n-2 对应关系为:x’ = (x+k)%n (其中,x’是左侧的,x是右侧重新编号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