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建构新世纪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理性思考

建构新世纪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理性思考

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建构新世纪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理性思考

姓名:许文贤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张耀灿

2000.6.1

嗵357082

内容提要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德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具体研究成果,对构建新世纪科学、有效的高校道德教育目标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

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对建国以来学校道德教育目标设置中存在的经验、失误进行理性的审思,为建构科学的道德教育目标提供必要的依据。第二部分着力分析二十一世纪社会的宏观发展、科技的发展、个体的微观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对建构道德教育目标所提出的要求。全文的落脚点第三部分,从基础目标、主导目标、最高目标三个层面构划了道德教育目标,并具体分析了不同层次目标设置的意义及其对新世纪大学生所提出的具体伦理要求。

关键词t建构道德教育目标基础目标主导目标

最高目标

ABSTRACT

UndertheguidanceofthebasicprinciplesofthescienceofMarxismmoraleducation,borrowingthefruitsofethics,psychologyandotherrelatedsciences,thisthesismakesacomparativelythoroughandsystematicstudyonhowtoestablishthescientificandeffectiveobjectivesofmoraleducationfor

theuniversitiesofthe21一century.

Thethesisincludesthreeparts.Thefirstpartprovidesanimportantbasisfortheestablishmentofthescientificobjectivesofmoraleducation,througharationalreconsiderationoftheachievementsandmistakesinestablishing

objectivesofmoraleducationsince1949.

Thesecond

partmainlyanalyzesthetendencyforthedevelopmentofthe

Chinesesociety,individuals,scienceandtechnology,andeconomyinthe21-centuryandfocusesonhowtoestablishscientificobjectivesofmoraleducationtomeettherequirementofthetendency.

Basedonthefirsttwopans,thethirdpartisthefocusofthewholethesis.Thispart,worksouttheobjectivesofmoraleducationfortheuniversitiesofthe21-centuryandcataloguesthemintothreelevels:thebasicobjectives,thedominantobjectivesandthegreatestobjectives.

Keywords:establishmentobjectivesofmoraleducation

thebasicobjectivesthedominantobjectives

thegreatestobjectives

建构新世纪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理性思考

引言

目标作为一个科学范畴,指的是“人在思想意识中为自己的实践活动所要追求的预期结果和预期效果的有意识的设定”。①而道德教育目标,就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圆道德教育目标是道德教育工作的预期最终结果,是道德教育的龙头与统率.它指导、制约、影响着道德教育的全过程,决定着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的选择与确立。

进入新世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的理性提出了全新的衡量目标与要求,培养具有何种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首先反映在道德教育目标上。时代的发展,人的道德主体意识的增强,也使得大学生对自身理性的完善寄予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这也要求首先反映在道德教育目标之上。出此,全面而理性地思考新世纪高校道德教育面I翩}勺机遇与挑战,确立适应二十一世纪要求的高校道德教育目标,便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德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具体研究成果,对建构新世纪科学、有效的高校道德教育目标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首先,对建国以来学校道德教育目标存在的经验、失误进行了理性的审思,为构建科学的道德教育目标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其次,着力分析二十一世纪社会的宏观发展、科技的发展、个体的微观发展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对构建道德教育目标所提出的要

。鲁清、:Ei錾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救育ffi舨.}f=t懈列奸徽,第J∞页.

审府凯麟、龙媸海箸t‘个体j苴德论'.中困青年||l版礼,1993‘14扳.笫】60页.

求。全文的落脚点第三部分,从基础目标、主导目标、最高目标三个层面构划了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并具体分析了不同层次目标设置的意义及其对新世纪大学生所提出的具体伦理要求。

一、对建国以来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理性审思

道德教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商等教育目标的FI益完善,道德教育目标也在不断地明确、发展和完善,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丌创未米总是建立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之上的,二十一世纪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构建必须以对这些成功经验及存在的失误的理性审思为前提和依据。

(一)建国以来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确立与发展

1.新中国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确立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随着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教育的本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建国的头几年.整个国家面临着保卫革命胜利果实和完成民主革命收尾工作的艰巨任务,这一历史特点决定了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德育目标是新民主主义的德育目标。

《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根据《共同纲领》这些规定,教育部对大学的教育目的和具体任务作出了明确规定,1950年7月《高等学校暂行舰程》指出,高等学校要“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育方法,培养具有高级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成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要求对学生“进行革命的政治及思想教育,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两斯=1: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方

法,发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而讥少确立了高等学校的德育目标。

高校德育目标的初步确立,为高校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这一时期高校结合土改、镇反和“三反”等政治运动,开展了革命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经过抗美援朝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之后,学生的政治情绪饱满,爱国热情高涨,思想道德面貌焕然一新。这一时期,不论从高校德育的指导思想以及所取得的效果来看,都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

2.提出“全面发展”的方针,建立新的道德教育目标

1956年我国!L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即进入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没li,tJYl。与此柑适应,高校德育目标在原有的丛I;ijⅡ上义有了新的发展。

党的“八大”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指出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同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八大”精神为高校德育指明了新的方向。关于这~时期的教育方针和目标,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于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便成为以后高校教育的重要指导方针。

可是,在反右派斗争和全国“大跃进”时期,由于党的指导思想F1益偏“左”,高校德育也出现了脱离学生实际和高校教育特点的“左”的倾向。1960年后,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对一些错误的做法进行了反省。1961年9月,中共中央批准试行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六十条)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痧H护共产党的领导,搠护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的学习和一定的生产劳动、实际工作

的锻炼,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是这一历史阶段对大学生德育目标的最完整的表述,所提要求也比较切合实际,但在1964年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左”的思想影响下,实际上上述目标并未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

3.在“-Z4"面向”的指引下,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新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校德育进行了拨乱反正,形成了有利于恢复、坚持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社会环境。

1983年lO月lF1,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①这一指示为党的教育方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成为新时期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也为德育目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邓小平还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圆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高校德育目标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取得了新的突破,达到了新的水平。

一是德育目标实现了从超阶段到符合时代要求的转变。过去由于对我国的国情认识不清,高校德育同社会其它领域—样,也存在着超越阶段,提出过高的目标、过急的要求等倾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认清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校德育目标不能脱离经济基础和历史发展而对多数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而应强调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人民服务和社会主义“五爱”精神来要求学生。

二是德育目标实现了从只讲先进性要求,不讲广泛性要求到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统一的分层次的目标转变。过去对全面发展往往理解为平均发展,在贯彻中存在“~刀切”、“—锅煮”、“一律化”,只提统一要求,忽视个性差异的颤向。在拨乱反难中,邓小平指出;“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

函‘邓小、卜文选’瓣3拦.第35Ⅺro

亩《弼f,|、’F文选'第3卷。蚺110页。

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予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①这时,高校德育目标注意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提出了既有阶段性又有层次性的德育目标。如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所规定的大学德育目标是:要求大学生、研究生“应当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鸯IJ护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当热心于改革和丌放,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应当自觉地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应当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还要从他们中间培养出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

三是德育目标实现了从过分偏重政治要求向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并重的目标转变。过去的德育目标偏重政治要求,长期忽视道德心理品质要求。新时期在取得思想品德结构科学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的高校德育目标包括了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实现了目标结构的全面化、科学化。在1995年颁稚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关于大学德育目标规格的规定,除了政治、思想、品德的要求外,还对审美素质、心理素质提出了要求,即要求学生“具备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努力培养辨别美、丑能力,自觉创造美的生活”,“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和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这些规定充分说明了学校德育目标在“三个面向”的方针指引下,已逐步适应了改革丌放的新形势,适应了新时期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经过不断完善。正在引导高校德育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4.以素质教育为中心,进一步完善道德教育目标体系

o‘习j,J、,r义选>帮2卷,笫106贝。

早在1985年5片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①在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一场教育思想大讨论、教育观念大转变,在我国悄然兴起。素质教育思想正成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它推动了学校德育目标的进一步丰富、深化和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内容召开了改革丌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旌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并且明确了新时期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颦持全面发展,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决定》还重申“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要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全教会与《决定》的精神已成为面向二十一世纪.以素质教育为中心,进一步充实与完善学校德育目标体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建国以来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局限性

’1.单纯考虑人类利益,而缺乏对生态价值的关注

过去的道德教育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认为认识自然规律是为了驾驭自然,教育人们不做自然界的奴隶,也不要妄想自然界的恩赐,而要向自然界索取。这对于教育大学生破除迷信、钻研科学起过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片面宣扬了“人定胜天”,有意无意地陷入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似乎人之外的事物成了纯粹的手段,物的意义被等同于它对于人类的有用性;人类似乎可以为自己的利益而任意改造物.并把整个世界当作待享的资源仓库,科学技术的进步似乎是为人类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这就意味着人在成为自主的创世者的同时也就成为世界的破坏者。于是.环

①‘邓小,I,文选'第3卷。箱120Ⅺ{.

境污染、物种灭绝、臭氧层消失、温室效应、核战争威胁等等一系列实在的和潜在的灾难便不期而至。这种道德教育显然是忽视了生态的价值,不懂得生态的灾难直接便是人的灾难,不懂得地球是人唯一的家园,对自然界的掠夺乃是人类的自杀行为,不懂得企图在维持人对自然界掠夺的情况下使人获得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显然,人类如果仅仅从人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人类的视野便太狭窄了。应当扬弃并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仅仅从人类自身利益考虑问题的狭隘立场。转而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懂得人仅仅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的命运从属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命运,人应当从自然界的征服者、占有者、破坏者,变为自然界的守护者,守护地球就是守护人类的家园。人的实践或生存活动应由对世界的征服、索取,转变为对世界能动的守护、成全,达到如《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理想境界,使人类进入更高的文明阶段。.

2.过分强调社会利益,而忽视个人正当利益

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在大学道德教育中贯倡导集体主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革命战争的特殊条件,要求革命者自觉服从革命利益的需要,比较多地强调了个人必须服从组织,同时强调反对自由主义。随着革命胜利,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后,毛泽东针对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和可能,提出了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原则,这是对集体主义原则的新发展。但在实践中,由于长期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然影响到对集体主义的理解,在大学道德教育中对集体主义的表达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当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来维护集体利益。这种教育显然在强调集体利益的至上性时,却对个人利益、个性自由关注不够,未能对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的本质作到全面把握。这种片面性,后来在“左”倾错误思想影响下,曾一度走向了极端。过分强调以社会为本位,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人的个性和个人正当利益及其与个人创造力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由

于在理论上没有明确要求集体利益也应保护和发展个人利益。在现实生活中,以权谋私者或家长式的领导,往往打着“集体”的旗号损害广大社会成员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集体”不再是保证“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联合体。从而成为走向集体主义反面的非真实的集体。i吝给集体主义的实践带来了很大损害,以至在一些大学生头脑中造成集体主义否定个人利益、压抑个性自由的误解。

3.片面认为大学生是道德教育的客体,强调大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被动接受。而对其作为道德主体的道德心理素质、道德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对我国传统的以单向灌输——被动接受为主的道德教育模式的理性反思,是我们对新世纪高校道德教育目标作丌创性构思的基础。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目标立足于大学生的教育客体地位,片面强调学校灌输、强化社会道德准则、规范的功能,以学生对这些准则、规范的被动接受程度为道德教育成功与否、学生品德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准。如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把培养学生成为“驯服工具”作为高校道德教育的任务,强调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全盘机械被动接受。事实上,在这~模式之下或依这一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被动顺从的“工具式”的人。科学的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视教育过程为师生双向互动、互为主客体的统一的能动发展过程。若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以及相应的主体道德心理素质、能力的培养而单纯强调作为客体的学生对社会道德准则、规范的被动接受和强制遵从,这种教育在特定阶段可能会对维护集中统—领导和社会稳定起一定的作用,但很可能是表面与暂时的,因为缺少个体在一定道德心理、道德能力参与下外部准则、规范的真正内化过程,所谓的接受与遵从便可能是一种出于权威的压力的虚假态度和行为,甚至还可能造成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阳奉阴违”的虚伪现象和双重人格。在这种单向灌输——被动接受的道德教育模式下,我们的道德教育目标缺乏全面性、科学性,道德教育缺乏活力,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因其道德D理素质、开拓

创新和判断选择等综合能力的欠缺而无法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主人a4.片面强调对学生的共性要求,且要求过高、过急,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培养的目标要求,

长期以来,我们把大学的道德教育目标单一地定格为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信仰。目标定位缺乏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发展水平的充分考虑,针对性不强,而且我们整个社会又是在一个格式、一个层次、一个标准上理解集体主义,将集体主义道德要求等同于共产主义道德要求,认为一讲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就是强调为集体无私奉献、自我牺牲。就是让所有学生都必须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私。道德教育目标的基点脱离现实、超越阶段,缺乏层次性。片面强调目标的统一性,强调目标的高、大、全,结果使得目标难以操作,难以落实,只对少数人有效,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则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教条。道德教育171标存在着的对社会共性要求的过分强化,对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忽视,对学生个性培养目标要求的弱化乃至否定,导致了道德教育效果的一般化。

我们过去的道德教育目标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统一的指令性计划的执行要求全社会的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利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既不利于也不需要人的个性自由、多样化发展,因而也只须强化共性目标来约束和统~人的意志和行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与现代高新科技的进步、发展,这样的道德教育目标与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显然是不相适应的。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而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多样化和个性化。毫无疑问,2l世纪的人才将是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至少以下两点决定了这一发展趋向:首先,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与决策的多元化,利益分配上合理差距的存在等等,使得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自由选择和自由决策的权利,这为现代人才的个性与才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在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时代.竞争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要

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注重对大学生个性的培养,使每一个大学生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只有当人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之后,个体才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全面提高其基本素质,从而实现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可见,忽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道德教育目标体系缺乏科学性与发展性,从长远来看,必须着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新科技发展相契合的、共性与个性目标有机统一、协调发展的道德教育目标。

5.片面强调政治道德而忽视基础道德要求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可以冲击一切”的年代,我们国家的道德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被笼罩上了一层浓厚的政治色彩。对人的道德素质要求存在着片面政治化的倾向,政治道德高于一切,凌驾于一切之上,单纯从政治道德的角度考察人、评价人是当时固有的思维方式。

诚然,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抹杀道德教育的政治性、阶级性,但个体的道德素质构成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有机体系,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片面强调或过分拔高哪一方面的内容都是不科学、不可取的。忽视基础道德要求或基础目标的设置,是我国学校以往道德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基础道德要求包括基础道德理论要求及基础道德实践要求。其中的理论要求是基础,必须首先通过对学生盼理论灌输与传授,使其形成相应的理论素养与水平,但理论教育必须是全面的,并与学生的发展需要及发展水平相适应,只强调过高的或过于空泛的政治道德理论不但无法被学生所接受,反而可能把他们推向另一对立面。实践活动是个体稳定的道德素质形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个体只有通过切身体验与实践活动的强化才可能把社会、国家对他们的道德要求内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发展需要,成为指导他们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选择的内在因素。但实践养成教育必须注重循序渐进从基础层次抓起,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小见大,培养起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缺乏必要的基础,而片面强调所谓的“政治合格”、“政治过

关”,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只会是在政治上阿臾奉承的具有虚假人格的人,而不可能是道德素质真正过关的合格的人才。在我国特定的年代,那种不科学的道德教育曾培养了一些人格扭曲的人,这一历史事实已经验证了这一结论。

(一)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来看,道德教育目标应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要求

道德从其发展演化的进程而吉,它主要反映的是为实现人类共阿生活的和谐与发展而进行的对各种关系的调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规范准则。长期以来,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被视为人类共同生活中的基本关系,道德观念及道德规范也主要在这两个层面来发展。首先是由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引申出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其次则是由处理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道德观念及行为准则。因而,道德所涉及的领域也仅局限于个人生活空间、社会生活空间。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尽管自然是人类生存所依据的最基本条件,但是,自然却一直无法在人类共同生活中找寻到其真正合理的位置。

在人类的生活尚处于自然力摆砷肭¨寸期,自然是作为统治人类的根本对立物而存在。这一阶段。“盲目的必然性横行且肆虐;人类面对一个野蛮异在的自然,只能被动地服从它”,‘叭在这时对自然的恐惧和尊崇反映了人类存能力弱小,尚无力抵御自然灾害,自然则作为人类生存的最大祸患与人类对立而存在: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尤其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得人由被自然支配的状态一跃而成为自然的“主人”,人类利用手中科学技术的“王牌”肆意地对自然进行掠夺与征服,自然在此时则成了人类为了实现其狭隘利益目的而被随意支配与利用的手段,也可以说,现代文明是在把人

。参见刘湘容:‘生态伦鼍E学qf论’.载‘道德与文明)1991年第l期,第25页.

与自然分开和人统治自然的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它作为统治自然的工具,改善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使得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主体性地位日益实现,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其主体利益的满足,却忽视了处于主体地位的利益的整体性,以及利益获得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问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类为此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非但人类狭隘、片面的利益攫取动机落空,而且人类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人类由此而丌始了漫漫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探寻之路。

从本世纪70年代起,人们由一系列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危害进行反思中,认识到环境的污染和恶化,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大因素,联合国和一些国际组织开始把保护环境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源保护问题。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有146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第二次环境与发展会议。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并签署了几个单项环境保护公约。同年7月,我国也开始组织编制《中国2l世纪议程》,经过反复论证和讨论修改,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并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正是基于人类已经理性地意识到人的社会性存在与人的自然性存在是相依相存的内在统一关系,为了保证人类整体利益的实现。在理论上人们必须跳出过去那种单纯从人类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利益的局限,还要从人类自然生活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的利益,以及人作为类的存在,利益的延续性。因此。求发展,尤其是求可持续发展更不能以损害自然的发展为代价。人类必须承担起对自然发展的责任,必须对自然进行重新、合理的定位,也就是说人类必须彻底结束人与自然即目的与手段二元分裂的对立状态。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必须由

“统治”、“征服”关系变为共存共依的平等关系,应从索取关系变为守护共生关系,即人类向自然界索取,同时又要保护自然、给予自然,积极寻找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由于对自然在人类共同生活中的合理定位,道德所涉及的领域也必然由个人生活空间、社会生活空间拓宽到生态环境空间,它所规范调整的关系也必然由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扩大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是人类共同生活的终极目标理想。因而,从社会宏观层面而言,面向二十一世纪学校道德教育目标必须相应地反映这一趋势,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丌展生态伦理教育.并对大学生提出相应的伦理道德要求。

(二)从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角度来看,道德教育目标应体现理性驾御科技的伦理精神

本世纪柏年代以来,以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由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兴起,进而迅猛地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目前已进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科技发展的新阶段,方兴未义的高新科技浪潮必将汹涌澎湃地伴随着人类奔向二十~世纪。可以预见,未来的世纪更将是高新科技奇葩竞放的生机勃勃的世纪。据估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农业经济时代不足10%。工业经济时代后期达到40%以上.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将达到86%以上。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他敏锐的眼光觉察到了这一发展趋势,早在1988年,他就高瞻远瞩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在各种重要场合一再重申,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道路的认识,基于对世纪之交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形势以及给我1门提出的现实挑战的认识,迸一步深化了邓小平同志的这~思想,并在党的十li大,正式作}il了实施科教兴困战略的重大决策。建国至今,由

于我国科技基础底予薄弱,加之一段时期的政策导向失误,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拉下了较大的差距。科教兴国战略的制定无疑给二十一世纪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勃勃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二十世纪以后科学教育成为西方国家教育的主流,人文素质教育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人才的培养重视了成才,忽视了成人,忽视了人的和谐发展。高科技人才的科学素质与人文道德素质的日益不和谐发展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隐患。而我国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避免这一弊病,促进高科技人才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学校道德教育对此应当而且必须承担起哪些责任?这是{射门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必须深思的问题。

高新科技发展的终极目的理应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和更为广阔的空间,然而科技是不会自动造福于人类的,科学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双重社会效应已经越来越明显。正如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鲜明地指出那样:“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刀。它可以用来为人类造福,也可以毁灭人类,如果我们不去理智地利用它,它就可能很快地发展到这一个地步”。①能源技术既可以用来为工业发展提供所需能源,又可以用来制造破坏力极强的战争武器:生物工程、基因技术既可以为人类医学的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又可以用来制造骇人听闻的杀人武器;电子计算机,既可以用来减轻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又可以成为各种犯罪活动的辅助工具。可见,科技“既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力.它为人的发展和人的积极创造精神的发扬丌辟了巨大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人控制不了的破坏人类整个生存基础的严重恶果。”馐确实,伴随着新技术革命进程的,是人类对由自身智能的突破而取得的科技胜利成果的巨大喜悦以及对失控的技术成果被滥用而带给人类社会的灾难的巨大失落与无奈。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益普及化的今天,各种利用高新技术作为犯罪手段的智能犯罪

。转引自‘山西大学学报'(哲}l=版)1990年第4期第7页.

o唐凯麟、龙兴海著t‘个体道德论),中国青年|II版{L,1993年版,第5页.

14

给人们的正常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如果说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的拥有者还是风毛麟角的话,那么处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随着电脑和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犯罪将可能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Ij网络犯罪是一种高技术型犯罪,具有危害面广、影响大、损失重及隐蔽性强等特点,这给网络安全防范工作带来了巨大难度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面对这些危害极大的似乎是由科技所带来的恶果.人类却又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本身是无辜的,它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必然。应该明确,并非是科学技术带来了人类的道德退化,恰恰相反,是某些人道德感与责任感的沦丧,造成了对科技的不人道滥用。

在当代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人的道德感、社会责任感问题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突出、更尖锐了,由于科学技术的超越时代性与超越国界性,使得社会对人的道德感、责任感要求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类不仅应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及国家、社会负责,更应对未来的世纪及全球、世界的发展负责。这要求高校应加强人文素质与科技道德教育,使人具有对科技理性驾驭的伦理精神,造就出德技双馨、造福人类的科技大师、科学巨匠。

高等学校是人刁.和信息高度密集的地方,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的奏鸣曲必将在这里首先奏晌。学校更是培养各类高新技术人才的摇篮,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有高度的自律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这一要求应高度概括地体现在高校道德教育目标之中,提高大学生的理性驾驭科技的伦理精神。

(三)从个体发展的微观层面而言,道德教育目标应着眼于对大学生的道德综合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它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升学生独立、自主人格,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之一。素质教育所要求的道德

教育,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注重培育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培养出大量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健全自律的现代合格公民。所谓道德主体,简单而言,也即具有自主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主体。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接受既有社会思想、道德范畴和规范的社会客体,同时也是具有自主的道德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教育活动的主体。大学生只有通过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社会的思想、道德,才能将这些内容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成为个体道德行为选择的指导,从而使道德教育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过去我们的道德教育目标,是培养一种符合某种既定的统一标准的人,而不注重学生自由个性和独立人格的培育,当然更谈不上对大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的充分重视与对主体全面发展的素质的有意识的培养与造就,因而造成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失落,教育成效的一般化。

为适应二十一世纪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必须转变道德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转变以选拔人才为根本目的的应试教育观,转变把学生视为单向接受知识的客体的硬性灌输——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真正重视大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在目标上应体现对大学生道德主体综合素质的充分培养。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在道德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在于大学生积极地参与道德教育活动,能动地进行自我教育与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较强的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是大学生主体能动性、个性充分发挥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因此,主体的道德综合素质不仅仅表现在他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的把握上,还必须注重大学生相应的心理素质的发展与完善,以及独立的道德判断、选择、创造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个体才能具有个性、创造力、创新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主体。

(四)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道德教育目标应充分发展与市

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道德理念

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是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改革的最重要标志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通过人来建设、运作和发挥作用的,而人的行为选择归根结底是由其思想、观念所支配,因而体制的转轨必然呼唤着相应的深层次价值观念体系的嬗变。而观念、意识的巨大惯性使得它不可能与经济的进步发展同步趋行,它的相对滞后往往使得先行的新经济体制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甚至会人为地为经济的顺利发展设置众多的障碍。例如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造就了自然经济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道德体系,这一体系虽已历尽了历史的洗涤,但封闭、保守、重义轻利、重农轻商等小农观念依然深深地残留于中国人的意识之中,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我们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它对市场经济的排斥性、抗拒性也就显而易见。在传统的高度集权体制下,诸如“平均主义”、“绝对集体本位”等极端的道德观念也由于其强烈的排斥、压抑个性发展的特征而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所根本无法相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内在要求其主体——现实的中国人经受市场经济的锻炼,并具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适应的伦理道德素质,这对于推动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的转轨和发展需要以人的思想道德等的深刻变化为价值支撑。缺乏这一必要支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得不到人们观念上的认同,自然谈不上人们行为上对于市场规则、规范的自觉遵从.也谈不上人们居于一定理念、信仰之下对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能作出主动、积极的努力。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是社会生产率的提高,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分工和专业化;二是个人和组织的积极性。而在分工和专业化已成普遍现实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积极性或进行投资、创新、经营和刨造的努力,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市场经济的发展恰恰具有决定性意义。个体的伦理道德素质具体化地表现为人的价值取向、人格素质、工作态度等,通过这些因素直接地决定人们在生产活动中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 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是世界德育、教育界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这一命题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予以佐证。 从理论上说,“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识。 从近代教育学产生之日起,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意义就与教育学家们对教育的价值属性的共同体认紧密联系在一起。康德在他的《教育论》中曾经指出,教育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通过养护、管教、教导等环节,最终以发展儿童的向善的倾向,使之成为道德的存在为目的。康德的后继者赫尔巴特更是明确地指出:“教育的惟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两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因特网时代。科技教育等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比重正在膨胀。但是世界上有理性的教育学家们都一致肯定教育的价值性,因而都承认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正是因为这一点,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学会生存”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加以提倡,强调“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重新强调教育的道德和文化因素。” 从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角度审视道德教育的基础性、重要性,也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同选择。杜威曾经指出:“民主政治热心教育,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人们参与有共同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方向,这样的人在空间上大量地扩大范围,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过去使人们看不到他们活动的全部意义。”当代美国著名的德育学家里可纳也曾经明确指出:“我们民主的奠基人认为,道德教育是我们民主社会得以存在的关键。”“他们的理由是:民主政府是由人民当家作主,人民自己对社会的自由与公正承担责任。这意味着人民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说必须是善良的,他们必须理解民主的道德基础,并为之负责……”因此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在于他们看到了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道德教育之上。 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中,许多教育学家也曾经对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予以明确的肯定。巴班斯基主编的《教育学》在谈到劳动教育时就曾经指出:“共产主义的起点是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承认他的劳动的伟大价值。……人必须从幼年的时候起就从自己的经验中深刻认识到,由于参加社会的生产劳动,他才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道德上的权利。”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目标。学校教育就应当由此入手。”“我激励孩子们去关心人,首先是关心母亲、祖母、父亲和祖父。”“我不是滔滔不绝地对少年讲述那些人所共知而又无人反对的政治概念,而是去和他谈那些使人十分激动、使人不能平静的想法……”因此明智的共产主义者都应当理直气壮地承认:道德教育是共产主义等政治理想教育的基石。 从实践的角度看,将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根本也是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 美国是一个较长时间强调间接德育的国家。但是间接德育的选择并不意味着美国教育无视道德教育的重要。相反,反思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德育的结果是美国出现了品德教育运动。一位著名的美国教育学者曾经提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也建议“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等七项美德。美国品德教育学院曾经研究和编制过一套道德教育课程。这一课程于20世纪70年代中开始设计并曾经在美国的五个大城市作过历时10年的实验。1986年基本定稿,正式使

浅谈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都在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指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解决学生深层次的认识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教育过程。无论外界形势如何变化,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最终的着力点都是转变人的思想。从这一概念出发,可以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的根本,是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素养的再塑造。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该从认识人的本质、研究人的本质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认识人的本质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人的思想存在、可变性和后天性、人解决自身问题的需要、发展各种社会关系的需要以及人的本质的可塑性,这些都决定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必要的、可能的,而且应该也是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和世界,将来走向社会后以健全的思维以及健康的感情和心态去面对社会。把握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分寸,要求教育者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严防采取简单化和模型化的工作方式,对待所有学生都采取一成不变,甚至是高高在上的态度,要以平等的态度多交流和对话,讲究“人情味”。 二、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着重点 1.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高校学生是我们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提高民族创新素质理应从高校学生入手,这也使得创新意识的教育成为当代教师的首要任务,成为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的根本与重要保障。为此,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一定要围绕帮助学生树立创新观念和培养学生养成创新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2.终身学习观的教育。终身学习,顾名思义是指人的生命中要持续不断地学习,使得人的行为更加规范,文化修养、社会经验以及用以支撑事业的技能不断提高。让学生们在大学期间树立终身学习观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 3.团队精神的教育。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当代先进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意味着个人要得以发展,绝不能孤立地进行工作,每一个人必须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因此,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格外注重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这将成为学生能在将来顺利并健康地发展的重要基础。 4.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当今社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了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正处于全民倡导环境保护,鼓励低碳生活的时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迫切需要使学生们树立符合现代化与未来社会发展的生态意识,培养学生做一名社会责任感强,具有忧患意识,视野高远的当代高素质人才。为此,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要在学生中广泛倡导与提倡生态意识与和生态道德教育,早日培养起学生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5.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当今社会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人生价值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显现。很多人把高消费的物质享受看作最大的幸福与乐趣,如“一切向钱看”,这种思想对初入社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的高校学生来说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在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中,学校有责任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观念,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找到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形成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自觉纠正不良行为的良好风气。 三、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个性化解决问题。一般来说,思想问题的产生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这一特点决定了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更加要“因材施教”。如果说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产生了道德问题,究其根源,一定有其特殊的使其发生的原因。这时,相关老师采取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尤为重要。要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之后,然后再提出循序渐进的缓和的解决办法,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注重个性化解决问题是符合问题的本质特点的,是科学方法的体现。 2.提高心理指导的作用。高校学生存在因某些原因产生心理问题的现象,高校心理指导工作就是通过心理疏导,谈话启发,以及心理测试等方式对存在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此项工作有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 浅谈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赵楠,孟祥琦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高校都在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 议的讲话》。本文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该从认识人的本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探讨了高校学生思想道德 教育工作的着重点及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从事该项工作的高校教师要不断地在工作中学习与研究,提炼其特 点,把握其规律,使这一工作更富成效。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人为本;人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007-02 【特别关注】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作为德育副校长,对学校德育工作应该要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系统的规划,为学校德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负起自己的责任,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总体来说做得还是比较好的,在德育处、团委、班主任和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生的言谈举止、日常行为规范、校园卫生等表现总体都比较好。特别是上学期,学校搬迁到新校区后,由于从半寄宿制学校变成了全寄宿制学校,许多学生不适应寄宿生活,加上工程建设进度跟不上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等的需要,学生意见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处、团委依靠班主任和广大教职工,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学生大量的思想工作,同时加强了对寝室的管理,制订健全住宿生管理制度,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使学校平稳安全渡过了最困难时期,现在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情绪稳定,对学校的满意度和认同感进一步加强,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很不容易。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要使我们学校真正成为名实相符百年名校,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还很多。 首先我觉得我们应该对传统的德育工作进行认真的反思,及时更新德育观念。德育处过去又叫做训教处、训导处、政教处、教导处、导教处,这些名称有许多现在还在延用,但从这些名称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德育观念的一些变化。总体来说德育观念的变化趋势是这样的:训→训教→训导→教→教导→导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德育观念的变化有明显的轨迹。传统的德育以训和教为主,对犯错误学生进行训斥、劝诫、教育、处罚,这种德育方式以训诫和说教为主,如果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是很有效的,因为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都比较单一,学生犯了错误,只要给他指出错误,往往就会勇于承认错误并改进错误。但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因为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念、价值体系都在重新认识和重新构建过程中,并且折射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转型期必然存在的各种各样充满矛盾的价值观念通过家庭、社会、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铺天盖地扑面而来,导致广大中学生无所适从,内心充满各种矛盾、迷惘和不安。他们内心的这种矛盾、迷惘和不安必然会表现在行为上,比如盲目追星,追求时尚,赶潮流,说话粗俗,上网成瘾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校德育工作仍然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效果肯定不很理想。 首先,学校德育要尽可能以各种活动为载体,通过学校的组织的各种大型活动、社团活动以及各种节日的纪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不断成长。学校在上一周开始开设的劳动课,其实也是德育体验活动的一个尝试,通过劳动课可以使学生感悟到很多道理,通过劳动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和尊重劳动成果的习惯,有助于

思政教学改革方案

.. 关于进一步深化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重要作用。为此党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多次下达文件,学院党委也提出了相应的原则要求。 2010年5月学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杭职院党〔2010〕18号),将思政课专任教师调整充实到二级院(系)。思政课专任教师调整到二级院(系)后,努力熟悉院(系)专业建设,将职业素养、企业文化、岗位职责等内容融入教学过程,进而形成了“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友嘉五个一工程”等独具特色的思政教育教学新载体,切实提高了实效。同时思政教师全面参与学生党建团建、思想动态研判、社会实践等活动,大大推动了二级学院学生工作的力度和深度。 同时,思政教学改革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1)思政教学改革与政策规定要求不相符合;2)思政课专任教师资源很难进行统筹安排;3)思政教师团队合作力量日趋弱化;4)思政教师教研活动组织开展比较困难。思政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现结合实际,就

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思政教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优质范文. .. 一、”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4]16号)文件、中宣部教育部(教社政[2005]5号)文件以及省委省政府(粤发[2005]12号)文件精神,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育人效果,建设全面人才,为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自觉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 通过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确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从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使“思政课”真正为帮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和在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提高与养成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与课时安排 1、《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学校德育教育专项调查研究汇报

( 调研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45660 学校德育教育专项调查研究汇A report on the special investig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学校德育教育专项调查研究汇报 调研目的: 为了全面、客观、准确地摸清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底数、工作底数;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找准问题和薄弱环节;准确把握当前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和突出问题;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以便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落实中央国务院《若干意见》和区教委的工作精神;把我校未成年人德育工作推向新水平。 调研的对象、范围、方法、时间: 此次调研的对象是全校的有关领导、教师、学生。调研主要采取座谈、问卷、访谈、研讨的方式。学校分别组织召开了中层干部、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德育教师共三个座谈会。分别从八大领域分析总结我校学生德育工作状况。调研时间,5月—6月。 一、基本现状 (一)主要成绩: 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是显著的。 在房山区“弘扬民族精神”主题征文和“细节”主题征文活动中,我校均荣获了优秀组织奖。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令人欣慰的,主

要表现在: 1.学生的政治思想是积极向上的 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国家意识和很高的爱国热情,他们每天从新闻媒体了解国内外大事所用的时间在15分钟以上或30分钟以上。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 多数学生生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75.1%的学生认为个人成功的标志是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86.1%学生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主要靠勤奋努力,表明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已经初步形成。 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观念,85%的学生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为集体出谋划策,愿意接受并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 2.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绝大多数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师。从调查结果看90.2%的学生尊敬师长。 多数学生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是非观念。71%的学生能够遵守公共道德,遵守公共秩序,80%的中学生对长流水、长明灯、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现象表示反感。 学生环保意识显著增强。90%的学生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环保活动。并主动宣传环保知识,对不当行为能够主动劝阻,见到垃圾会主动拣起。 3.学生的法纪观念进一步增强 通过调查,学生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在回答与别人发生矛盾纠纷时,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解决问题时,85%的学生认为找学校或老师通过正当途径解决问题;这证明学生的法纪观念比前几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强,我校的法制教育取得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按照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结合当前高校及社会实际,大学 生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包括诚信品质教育、敬业精神教育、合作精 神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法纪意识教育。 (一)诚信品质教育。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千百 年来传承的美德,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从事某项职业的立足点。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经 济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 发展不够成熟,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加上利益的驱使,社会屡 屡出现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严重诚信缺失行为,对大学生产生 严重的负面影响,致使他们诚信认识出现偏差,诚信信念动摇。 调查显示,大学生制造虚假简历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加强诚实 守信教育,解除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为他们走出校门、融入社 会打上诚信“预防针”,十分重要和必要。 (二)敬业精神教育。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规 范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从开始职业生涯那一刻起必须坚持的 职业操守。根据我们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所作的调查,当代大学生 比较缺乏敬业精神,尤其是缺乏奉献精神、吃苦精神。他们中的 大多数人急功近利,索取多于奉献,不是把工作当事业,而是把 工作当跳板,稍有成就或稍不如意就频频跳槽,跳来跳去,最终 事业无成、一无所获。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必须 从大学时代开始加强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 业观、择业观、职业观和成才观,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注重意

志品质锻炼,养成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力争具备较高的职业道 德境界。 (三)合作精神教育。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也是一个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 团队的合作。当代大学生是父母的骄傲和希望的寄托,是家庭生 活的中心。由于长期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下生活,他们中的许多人 自我认识片面,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性格自私,心胸狭窄,缺乏 包容心,在集体环境中往往不受欢迎,其直接后果是参加工作以 后缺乏团队合作精神。针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大学时代起培养他 们的团结协作意识,使他们能够顺利融入工作单位,建立良好的 人际关系,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四)责任意识教育。责任是一种意识、一种态度、一种境界,有责任、有担当是干好工作、成就事业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作 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其是否具备责任意识,从大的方面看,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进步;从小的方面看,直接影响到工作单位 的生产效益。基于此,必须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使他们成 为社会和单位值得信赖的、能够勇挑重担的骨干和脊梁。 (五)法纪意识教育。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也 是每一个公民在工作和生活中必须坚守的底线。职业纪律意识和 法律素质,是每一位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品质。自控能力差、纪律观念不强、极力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在学校生 活中自由散漫是当代许多大学生的通病,将这些缺点带到今后的 工作之中,将会带来极为严重的恶果。故而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 纪教育,引导他们从现在做起,从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开始,自觉

高校德育工作论文德育教育论文

高校德育工作论文德育教育论文 如何做好高校德育工作 [摘要]如何做好高校的德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如何做好高校的德育工作,也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各种复杂的思想观念冲击着年轻的大学生的头脑,从而使得高校的德育工作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工作方式。 [关键词]高校德育工作新因素以受为本 一、影响高校学生思想的因素 (一)传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1.远离亲人使大学生思想出现的孤独感或自我放任感。大学生一般都远离亲人,尤其是刚进校门的大一新生,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群,无法避免会产生浓厚的孤独感。而这种浓厚的孤独感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排解,同样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相反,一部分大学生因为远离家长,也容易产生一种自我放任感,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约束,也容易出轨。 2.大学的放松与高中的紧X以及对大学的失望使大学生产生的迷茫感。中学时期,尤其是高中时期,学生都处在一种高度紧X的状态,而进入大学之后,课程减少,压力减小,老师对学生的看管减少,这就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一种茫然的感觉。如果任由这种茫然的感觉发展,也会影响到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城乡对比的强烈思想碰撞对大学生产生的不良的影响。很多大

学生来自农村或者小城市,进入省城的花花世界,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诱惑,从而迷失了自己。许多学生在中学时都是非常淳朴的,但是一旦进入大学,因为无法抵御花花世界的众多诱惑,而失足陷入了泥潭。 4.不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进入大学之前,学生往往都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之下,而进入大学,同学间的人际关系,与老师的人际关系,甚至与社会的人际关系,都需要大学生自己处理。当然,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但是也难免有一些大学生难以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从而产生苦闷之感。 (二)新时期新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负面影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意识形态的交流不断加剧,从而使得主流思想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了削弱。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对社会最为敏感的群体,其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等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无疑是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2.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因素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自主意识,金钱观念,但是也不可避免地随之产生了一些自我中心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在拜金主义思想的驱使下,人们的集体主义观念,贡献精神等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削弱。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3.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思想活

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高校教学的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手段也被逐渐改变,其中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应用最多、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手段之一,它不仅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同时也是目前一种相对高效的人才培养方式。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尝试新的教育模式,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校企合作视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 一、前言 随着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不断深入,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基于时代的不断变化学生的思想认知也在发生着变化,为此,笔者认为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应依据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当下不断变化的社会趋势,从而使校企合作发挥最大的作用与价值。 二、校企合作视野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存在问题 (一)高校不重视校企合作办学视野下思政课教育教学环境的转变 高校学生主要包括普通应届高中毕业生,还有一些从中等职业院校晋升的学生,而他们在思想认知上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是因为所受的教学环境不同。教学模式、教学侧重点不同,普通的高中生可能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往往喜欢较为自由、形式多变的课外实践教学模式。为此,在高校不重视校企合作办学视野下,思政课教育教学环境的转变状态时使学生之间出现两极分化的

问题,有些学生乐于参加课外思想政治教育,而有的学生则参与积极性不高。或者由于学生的个人原因都会影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顺利、有序的实施,这无疑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 (二)高校学生很难适应校企合作视野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作为目前应用最多、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同时也是各大高校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之一[1]。然而在实际转变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的问题很难适应当下校企合作视野下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出现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让学生从原来单纯的校园生活一下子走入社会工作岗位上,让学生难以适应,同时在原来对实践要求不高转变成高要求,这些对学生的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打击。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复杂化、人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也使没有一点社会经验的学生心理上产生了无形的压力,甚至有的学生心理上出现恐惧,在当下激烈的企业竞争压力下无疑会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一定伤害,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以及被学生所接受。 (三)校企合作视野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显露出学生思想上的缺陷 随着校企合作视野下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不断深入,隐藏在教学方式中的问题也被逐渐显露出来,同时也直观的暴露出学生思想上认知上的缺陷。由于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虽然对

学校德育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

请你列出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并按其内在逻辑关系排序 一、我们对学校德育概念理解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主要原因)。 我们人为地将学校德育分成了“大”与“小”,或者说是“广义与狭义”,“大德育”,也即“广义的德育”。既将所 有能够影响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活动都称为德育;“大德育”即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政治、思想、道德、法治、心理等方 面的内容。我们只需要简单地思考一下,便可发现如果这样理解德育,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这其中的每一部分内容都会 涉及到一个独立的学科,或者说是一门专门的科学。它们有自身内在的逻辑,如果不加分析地将其进行混合,所造成的 结果就是,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这也是德育实践中人们常常感到困惑的根本原因。“小德育”也即“狭义的德育”。 即专门指“道德教育”;如果学校德育是指狭义的道德教育,那么,我们就要面对一个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思想意识,政 治素养等等问题,如它们使用什么名称,具体教育的层次,这些就会给我们的学校德育的课程设置,理论研究提出新的 问题,当然,如果要科学地认识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是必要的。否则,学校德育就只能作为一种工作概念而 不是理论概念存在于学校教育之中。也有人从与西方接轨的角度将德育视为“道德教育”,即西方人用的 MORALEDUCATION。但这很显然是不行的,因为不同文化中对道德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更是如此。以上的区分 太过于简单化,不利于建立一套长期的,稳定的学校德育知识体系。 二、缺少长期的,稳定的学校德育知识体系(次要问题) 由于我们对学校德育概念理解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我们现在的学校德育没有一套长期的,稳定的学校德育知识体系。 我们现有的德育教材,内容链接生硬,缺乏一个内在的逻辑线索。 三、当代学校德育如何面向传统(次要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深刻。仅就道、德二字而言,我们便不难出,这其中的奥妙,它体现的不是简单与单 纯的记忆与模仿,而是充满着动态与变化的主体自觉与理解。我们既要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古人的思想,同时也得从今天 的思想去深入理解蕴涵在古代思想家思想中的大智慧。否则,我们一味放弃自身的文化与道德传统,而把改革的路径仅 仅定位在向西方学习的片面道路上,这种做法既不科学,也不实事求是,更会陷入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所以当代学校 德育教育就要思考如何结合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来制定实施德育课程体系。 四、学校道德教育中的生命意义缺失(次要问题) 学校中进行了长期不懈与声势浩大的“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收效却甚微。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对道德的理解上。在 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逐渐被异化,道德教育同其它各育一样,成为一种知识教育,或者说是一种认知的 教育,并在方法上表现出强烈的科学化倾向。人们将道德仅视为外在的纲常礼仪与行为规范,进而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学 生对这些规范的模仿和操练,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

大学生道德教育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社会关于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主要归结为评价标准的滞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社会大环境和个人素质等几个方面。根据分析结果,文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重要性,从社会、学校及家庭个人等各个方面提出建议,形成合力,协同努力、配合育人,共同筑起道德的铜墙铁壁,从而唤起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重塑我中华民族的良好道德形象。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缺失,思想政治教育,措施探讨;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各种矛盾凸现。在这个深刻变化的时代,一些大学生由于受到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受到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多元文化、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道德水平出现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和谐的现象,诸如,有些大学生在家是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坐享其成,在学校也是很孤傲,没有涵养,同学之间关系冷淡、僵化,常常因一些小事争吵不休,互不相让,有时大打出手,甚至走向极端、闹出严重后果、触犯法律[1]……。 众多媒体更是推波助澜,严肃批评抨击了80后一代,认为这是一个理想信念不足,爱情观轻率,诚信缺失,好逸恶劳铺张浪费、道德观念淡化的一代。在众多媒体的曝光下,当代大学生俨然已经成为桀骜不驯的叛逆者,更有媒体以“马家爵事件”进一步衍射理想信念不足、心理素质脆弱,以个例未婚先育的女大学生严厉抨击当代大学生爱情观轻率、贞操观淡化,以助学贷款还款率低、毕业生就业违约率高等现象渲染了诚信缺失。是媒体言过其实还是我们的大学生真的出了问题,其实关于道德的进步与滑坡,很多时代的很多人都有过争论,差不多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感觉自己处于一个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时代,当然现在的大学生身上确实在很多方面存在问题,比如说诚信问题等,但这并不单是中国的问题,日本、美国的情况也类似,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据16号文件指示和要求,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该怎么做呢。 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评价标准滞后于道德水平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判断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学生道德是发展了,还是倒退了,首先就必须弄清楚评价标准是什么,评价标准不同判断的结果就不一样,现在来看,目前我们不自觉使用的两个评价标准可能已经不适合当代的大学生了。 其一是已经过时的标准,即用旧时代的标准来衡量现代的大学生,国家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道德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的变革,用过去的标准来要求现代的人,不论对那个人群来说,都是有问题的,比如说节俭问题,“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节俭标准对现代的大学生来说确实需要改进,节俭是很重要的,但随着时代的不同我们就不能像过去那样来要求现在的学生了。再比如说现在比较敏感的恋爱问题、贞操观问题,其实潜意识里,很多人还是用过去的标准来衡量评价当代的大学生的,70-80年代的人们,在他们那个时候恋爱本身就是不好的,自然就转入地下,而21世纪的大学生,受到西方爱情观的冲击,尤其是性解放、性自由主义的影响,他们的恋爱观、贞操观已经发生了变化,你还用已经被修正的标准去评价判断当代大学生,结果就是你会发现现在的大学生身上到处都是问题。 第二个就是用理想化、浪漫化的标准去评价衡量当代大学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理想,每个社会也有它的道德理想,目前来看,大学生这个群体仍就是中国社会的精英群体,社会对他们具有更高的期待,这是正常的,但是道德理想和道德期待是一个主观的东西,过高的,过浪漫的理想作为人生的追求是没问题的,但是作为一个普遍的评价标准就有问题了,就像现在很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给孩子造成了巨大压力,压抑了孩子的积极性,出现了负面影响,对于大学生也一样,我们的整个社会像一个大家长,对他们过高期待反而使道德教育显得虚伪,显得假太空。[2] 2市场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是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 道德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关系,市场经济强调物质需求方面的多一些,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非常突出的,比如说没理想、没追求、功利化、利己主义,这些在西方国家也是一样,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往往是“配套”的,市场经济所追求的就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利润的最大化,从消极的方面来说,个人主义走向极端所导致的利己主义的东西就会增多,因为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物质化的社会,物质化的社会往往是越来越俗气,无论你怎么评价,很多时候整个社会大众的美丑观和审美趣味都在降低。 3社会大环境影响是大学生道德缺失的间接原因

大学德育工作计划精选

大学德育工作计划精选 The work plan is a prerequisite for improving work efficiency. A complete work plan can make the work progress in an orderly manner, orderly, and more efficiently and quickly. ( 工作计划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JH-0882

大学德育工作计划精选 20XX年金融系德育办积极响应学院董事会、学院党委的号召,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引领,紧密结合金融系实际,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学院培养“两强”人才核心任务,坚定走学院改革创新、质量第一、特色兴校之路。充分发挥党团组织有活力,能战斗的优势,努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圆满完成年度德育工作任务。 一、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强化“双学”活动。 3月份结合“两会”的召开,进一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实质,学习《xx和一所特色大学》,把“中国梦,两强梦”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德育办制定理论学习、宣传计划,组织金融系学生党员、党员积极分子、学生干部、骨干先行学习,认真组织备课,依托团组织、学生会组织,利用全体学生大会、主题班会、主

题团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3--6月份,围绕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六次主题班会、4次主题团会,广泛交流思想,统一思想认识,端正学习态度,提升思想境界,树立远大理想;3--4月份结合“中国梦,两强梦”首届大学生读书节活动,积极动员组织本系学生参与校团委组织的“十八大”知识竞赛和“我的中国梦”征文活动。4月份组织开展一次班与班,学生们感兴趣的热门话题辩论赛,通过辩论交锋,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5月份系里组织开展一次“学知识、强本领、促两强”读书演讲比赛活动。 4月份,拟开通金融系二级网与校园网的链接,上传金融系成立以来,有关名师风采、系况介绍、学子风采、党建工作、学生管理、热点关注、校园文化活动等有关方面的文字和图片,拓宽金融系学习宣传的渠道和范围。 二、遵循育人为本原则,突出奉献精神的教育和培养。 结合年度教育计划,有重点的做好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出奉献教育,“两强”精神,本着贴近学生,适应学生的观点,注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旨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旨(muc dich chinh):培养能动的道 德主体 魏挺茅(节选)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学校传统德育低效的反思,提出在新时期学校必须改革传统德育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并就为什么要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和如何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进行分析阐述,力求为学校贯彻落实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传统德育、能动的道德主体、实践路径模式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德育的重中之重是道德教育。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江泽民同志的“以德治国”的思想,更是把道德建设提到了治国方略的地位。 一、对学校传统德育低效的反思 当前学校德育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传统德育的确曾取得过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学生的道德品性日渐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态,再加上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各种社会客观条件的急剧变化,传统的德育越来越受到挑战,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以教育者为中心,在教育过程中倾向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灌输、刻板说教,而无视受教育者道德学习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种道德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被动接受道德知识、遵守道德要求,而不知道德规范的真正价值意义;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不能相互转化;在遭遇复杂社会现象需要做出道德判断时无所适从,无能为力;养成“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些足以说明在传统德育教育过程中,没能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教育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努力重构主体的健康人格。 2、过分强调德育作用的外塑性 传统德育割裂了内外因的辨证关系,不重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往往把道德规范作为外在的参照物和刺激物,或者强调学生通过机械的对照、模仿、矫正、遵循来外塑行为;或者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團概念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指运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品德素质水平。思想品德教育在我国一直被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它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 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 重要性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时期,是养成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学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是学生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者。因此,了解和掌握新世纪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是必需的;而要做好大学生的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工作,则更需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注重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创新,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解决新问题。 意义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总体素质应该说是好的。虽然出现了像马加爵这样的个别案例,但他代表不了当代大学生。应该肯定,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 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祖国非常热爱,对党和政府正确的方针政策高度认

学校教育要重视以德育人学校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学校教育要重视以德育人学校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标,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学生学会做人。学校教育必须把育人放在第一位。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首先要解决的不是途径、方法问题,而是观念问题。“德育首位,教学中心”是学校管理者的共识。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德育只有在保证教学秩序、提升教学质量中,真正产生“首位”效应,德育才会充满生机活力,才会被师生所接纳。 学校德育现状 学校德育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青少年的道德问题深感忧虑。在新形势下,我国未成年一代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的情况下,产生了追求物质利益,淡化人格精神的倾向,以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等消极有害因素,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情

况下,未成年人容易受到网上传播的腐朽落后文化的影响。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路。因此,坚持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是现实和长远的迫切需要。 学校德育的重要性 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忽视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取的。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有近50%是因为在他们的童年时代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这一群体又都处在犯罪的危险边缘。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德育,学校积极推广“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的。在各学科中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 要作用。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 题班会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班会名称:加强思想道德素养、做文明大学生 班会主题:大学生思想道德 主题班会预期目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道德素质教育,着力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 主题班会意义: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推进德育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 授课重点及难点: 重点:建立和完善德育管理系统与管理网络,切实提高“两课”教育的实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建立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 难点: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道德缺失现象,诸如追求享受,拜金主义严重;个人本位,功利主义滋长;中西、新旧道德冲突中道德多元化带来道德困感;道德中性,价值观模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等 主题班会课设计: 一、班会主题切入 现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社会道德却又逐渐被人们忽视,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青岛黄海学院要展开关于大学生道德缺失的主题班会首先阐述了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以及实施公民道德教育指导思想。现在我们身边发生了很多缺乏爱心、诚信、规则、信任、信仰、责任的

现象,对于大学生的不良行为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预防,防患于未然,在校的青少年、家长、老师、学校以及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 围绕公民道德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号召学生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人生,把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教育他们从小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牢记“八荣八耻”,共铸诚信。希望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闯红灯、给老人让座;从爱开始,从孝敬开始:爱自己、爱父母、爱同学、爱社会、爱自然;从严开始,从守纪开始;从真开始,从诚实做起;从辨开始,从善良开始,做一个又道德的人。 二、道德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本次组织各班开展主题班会只是一个索引,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们认识到作为一名优秀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使同学们在今后学习生活中认真贯彻“大学生文明公约”、《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各项内容。本次主题班会各班根据实际情况挖掘身边不文明现象,并将其展示给同学们观看以达到警示作用。各班召开的主题班会可谓形式多样不乏创新,原本严肃的话题在轻松的说教氛围中愉快的进行。通过主题班会的开展不仅让同学们认识到作为一名优秀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各班更将此次精神落实到了实处。希望同学们能从点滴起步,从现在做起,以实际行动,保自律之格,谦恭勤谨地让自己的誓言永不褪色,成长为一名内强素质、外立形象的优秀大学生。 首先,同学们争做文明大学生的意识进一步得到提升。通过此次主题班会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大学生文明公约”、《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挖掘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