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生物总复习 单元基础知识排查(二)细胞的代谢

高考生物总复习 单元基础知识排查(二)细胞的代谢

高考生物总复习 单元基础知识排查(二)细胞的代谢
高考生物总复习 单元基础知识排查(二)细胞的代谢

单元基础知识排查(二)细胞的代谢

一、测基础判正误

1.白细胞在血管内黏着、迁移需要消耗ATP( √)

2.活细胞内ATP与ADP的转化只能单向进行( ×)

3.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

4.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

5.“能量”就是指ATP,ATP就是“能量”(×)

6.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

7.所有酶的合成都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

8.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 ×)

9.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 √)

10.高温、低温都使酶活性降低,二者的作用实质不同( √)

11.在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和液泡膜,相当于半透膜( ×)

12.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一定会发生质壁分离( ×)

13.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只能单向进行( ×)

14.人红细胞吸收胆固醇与吸收葡萄糖的相同点是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

15.除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不会影响对离子的吸收( ×)

16.新生儿从乳汁中获得抗体需要消耗能量( √)

17.在神经细胞上动作电位产生与膜电位恢复过程中,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转运( ×) 18.激素必须通过主动转运进入细胞内才能完成对细胞代谢的调节( ×)

19.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物质或离子都可以通过扩散进入细胞( ×)

20.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方式属于胞吐或胞吞( ×)

21.需氧呼吸只有在第三阶段才能产生ATP( ×)

22.需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溶胶、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和嵴上( √)

23.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均以热能形式释放( ×)

24.细胞内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的反应,只发生在细胞有氧时( ×)

25.厌氧呼吸能产生ATP,但没有[H]的生成过程( ×)

26.厌氧呼吸不需O2参与,该过程最终有[H]的积累( ×)

27.人剧烈运动时产生的CO2是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共同的产物( ×)

28.贮藏水果时为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应放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 ×)

29.O2浓度为零时,细胞呼吸强度等于零( ×)

30.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宜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 ×)

31.及时排涝,以防止豌豆根细胞受酒精毒害( √)

32.光合作用需要的色素和酶分布在叶绿体基粒和基质中( ×)

33.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都含有镁元素( √ )

34.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不同( √ )

35.植物呈现绿色是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 × )

36.叶片黄化,叶绿体对红光的吸收增多( × )

37.细胞中不能合成ATP 的部位是叶绿体中进行光反应的膜结构( × )

38.H 2O 在光下分解为H +

、O 2和电子的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 )

39.离体的叶绿体基质中添加ATP 、NADPH 和CO 2后,可完成碳反应过程( √ )

40.番茄幼苗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下降的原因是光反应强度和碳反应强度都降低( √ )

41.在其他条件适宜情况下,在供试植物正常进行光合作用时突然停止光照,并在黑暗中立即开始连续取样分析,在短时间内,叶绿体中三碳酸分子和RuBP 的含量都迅速增加( × )

42.与夏季相比,植物在冬季光合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时间缩短( × )

43.生长于较弱光照条件下的植物,当提高CO 2浓度时,其光合速率未随之增加,主要限制因素是光反应( √ )

44.延长光照时间能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 )

45.植物体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光合作用( × )

46.在叶肉细胞中,CO 2的固定和产生场所分别是类囊体膜和线粒体内膜( × )

47.CO 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C 6H 12O 6分解成CO 2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 × )

48.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ATP( × )

49.净光合速率长期为零时会导致幼苗停止生长( √ )

50.适宜光照下,植物吸收CO 2的总量等于固定的CO 2的总量( × )

二、练规范 强素质

1.写出相关生命过程的反应式

(1)ATP 与ADP 相互转化的反应式:ADP +Pi +能量

酶1酶2ATP 。 (2)需氧呼吸总反应式:

C 6H 12O 6+6O 2――→酶6CO 2+6H 2O +能量。

(3)需氧呼吸第一阶段反应式:

C 6H 12O 6――→酶细胞溶胶2C 3H 4O 3+4[H]+能量(少)。

(4)需氧呼吸第二阶段反应式:

2C 3H 4O 3+6H 2O ――→酶线粒体基质6CO 2+20[H]+能量(少)。

(5)需氧呼吸第三阶段反应式:

24[H]+6O 2――→酶线粒体内膜12H 2O +能量(多)。

(6)产生乳酸的厌氧呼吸总反应式:

C 6H 12O 6+2ADP +2Pi ――→酶

2C 3H 6O 3(乳酸)+2ATP 。

(7)产生乙醇的厌氧呼吸总反应式:

C 6H 12O 6+2ADP +2Pi ――→酶

2C 2H 5OH(乙醇)+2CO 2+2ATP 。

(8)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6O 2+12H 2O ――→光能叶绿体C 6H 12O 6+6H 2O +6O 2。

(9)水的光解反应式:

H 2O ――→光色素2H ++2e -+12O 2或2H 2O ――→光色素4H ++4e -

+O 2。

(10)光合作用过程中ATP 形成的反应式:

ADP +Pi ――→光能酶ATP +H 2O 。

(11)CO 2固定的反应式:CO 2+RuBP ――→酶

2C 3(三碳酸分子)。

(12)三碳酸还原反应式:三碳酸分子――→ATP 、酶NADPH 三碳糖。

2.构建相关生命过程模型

(1)在下列坐标图中分别绘出温度、酶浓度、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曲线。

答案

(2)在下列坐标图中分别绘出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的曲线。

答案

(3)在下列坐标图中绘出氧分压与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关系曲线。

答案

(4)在下列坐标图中分别绘出温度、O2浓度、含水量、CO2浓度与呼吸速率的关系曲线。

答案

(5)在下列坐标图中分别绘出光强度、CO2浓度、温度、矿质元素与光合速率的关系曲线。

答案

分子生物学课后题

第一章 1、简述细胞的遗传物质,怎样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核酸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类,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具有储存遗传信息,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有遗传变异能力适合作为遗传信息的特性,T2噬菌体侵染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将蛋白质被35S标记和DNA被32P 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侵染E.coli后,发现进入宿主细胞的只有32P标记的DNA,而无35S标记物,所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只含有32P标记的DNA,无S标记的蛋白质,因此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研究DNA的一级结构有什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答:DNA的一级结构是指DNA分子中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它反映了生物界物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任何一段DNA序列都可以反映出它的高度的个体性和种族特异性,另外DNA一级结构决定其高级结构,研究DNA一级结构对阐明遗传物质结构、功能及表达调控都极其重要。 3、简述DNA双螺旋结构与现在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关系。 答:DNA双螺旋结构具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它是DNA复制、转录、逆转录等基因复制与表达的分子基础。DNA为双链,维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4、DNA双螺旋结构有哪些形式?说明其主要特点和区别。 答:主要有B-DNA,A-DNA,E-DNA形式 B-DNA:每一螺周含有10个碱基对,两个核苷酸之间夹角为36度 A-DNA:碱基对与中心倾角为19度,螺旋夹角为32.7度 E-DNA:左手螺旋,每圈螺旋含12对碱基,G=C碱基对非对称地位于螺旋轴附近。 第二章 1、简述DNA分子的高级结构。 答:1、单链核酸形成的二级结构(发夹结构)2、反向重复序列(十字架结构,每条链从5'--3'方向阅读)3、三股螺旋的DNA(一条链为全嘌呤核苷酸链,另一条链为全嘧啶核苷酸链)4、DNA的四链结构5、DNA结构的动态性与精细结构6、DNA的超螺旋结构与拓扑学性质。 2、什么是DNA的拓扑异构体,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依赖于什么? 答:DNA不同的空间分子构象又称拓扑异构体它们之间转换依赖于连环数L。连环数是指双螺旋DNA中两条链相互缠绕交叉的总次数。 3、简述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组成,它们是如何组装的? 答: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在间期表现为染色质,染色质是以双链DNA作为骨架与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及少量各种RNA等共同组成的丝状结构的大分子物质、 组装的顺序:DNA—核小体链—纤丝—突环—玫瑰花结—螺旋圈—染色体 4、简述细胞内RNA的分布结构特点 答:成熟的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无论是真核或原核细胞质中,成千上万种的RNA都分为三大类:1、转运RNA 2、信使RNA 3、核蛋白体RNA。细胞核内的RNA统称为nRNA. 5、简述细胞内RNA的结构特点以及与DNA的区别。 答:1、碱基组成不同,RNA分子主要是A G C U 而DNA以T代替U。 2、RNA分子中的核糖都是D-核糖,而DNA则是D-2-脱氧核糖。 3、RNA分子中有许多稀有,微量碱基,而DNA除个别外,不含有稀有碱基 4、RNA分子中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不一定相等。 5、RNA分子具有逆转录作用,RNA翻译成蛋白质是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传递结合表达者。 6、RNA分子具有催化功能。 6、引起DNA变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核酸变性后分子结构和性质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①加热②极端PH值③有机溶剂,尿素和酰胺等 核酸变性后氢键被破坏而断裂,双链变为单链,而磷酸二酯键并未锻裂在A260nm 处呈现增色效应。DNA溶液的黏度大大下降、沉淀速度增加、浮力密度上升。紫外吸收光谱升高。酸碱滴定曲线改变,生物活性丧失等。 7、检测核酸变性的定性和定量方法是什么?具体参数如何? 答:在DNA变性过程中,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时检测变性最简单的定性和定量方法。核酸在260nm 处具有特征的吸收峰,便是为A260nm。以50ug/ml DNA溶液在A260下测定,三者的A260数值为:

(高考生物)生物处理基础知识

(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处理 基础知识

名词解释 1,生物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就是利用微生物分解氧化有机物的功能并采用一定的人工措施,创造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的环境,使微生物大量增殖,以提高其分解氧化有机物效率的一种废水处理方法。 2,活性污泥:向生活污水中注入空气进行曝气,在污水中形成的一种呈黄褐色的絮凝体。这种絮凝体主要是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群体所构成,它易于沉淀,与水分离,并使污水得到净化、澄清。这种絮凝体就被称为“活性污泥”。3,混合液:由污水、回流污泥和空气互相混合形成的液体,称为混合液。 4,化学需氧量(CODmg/l):化学需氧量表示利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有机物所需的氧量。 5,生化需氧量(BOD5mg/l):生化需氧量表示在有氧的情况下,由于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的活动,可降解的有机物稳定化所需要的氧量。 6,污泥沉降比(SV):指曝气池中混合液沉淀30分钟后,沉淀污泥与混合液的体积比(以%表示)。因为活性污泥在沉淀30分钟后一般可接近它的最大密度。当活性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良好时,污泥沉降比的大小,可以反应曝气池正常运行时的污泥数量。 7,污泥浓度(MLSS):指曝气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所含悬浮固体的重量。(单位:mg/l) 8,污泥体积指数(SVI):指曝气池混合液经30分钟沉淀后一克干污泥所占的体积(单位:ml/g),单位可省略。 9,沉降比(SV)与污泥体积指数(SVI)及污泥浓度(MLSS,g/l)之间的关系: SVI=SV×10/MLSS。

10.溶解氧(DO,mg/l):指曝气池混合液中所含氧量。一般控制在2-4mg/l。11,污泥回流比(R):回流污泥量是从二沉池补充到曝气池的污泥量,回流比是回流污泥量与入流污水量之比。R=回流污泥量/入流污水量,一般用%表示。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总结

各种组织细胞 体循环小肠肠腔 第六章糖代谢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葡萄糖(G )、果糖(F ),半乳糖(Gal ),核糖 双糖:麦芽糖(G-G ),蔗糖(G-F ),乳糖(G-Gal ) 多糖:淀粉,糖原(Gn ),纤维素 结合糖: 糖脂 ,糖蛋白 其中一些多糖的生理功能如下: 淀粉: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 糖原: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储存形式 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架 一、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2. 机体重要的碳源 3. 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二、糖代谢概况——分解、储存、合成 三、糖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糖的存在形式以淀粉为主。 1.消化 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消化过程:口腔 胃 肠腔 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吸收机制:依赖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 )转运。 2.吸收 吸收途径:

过程 2 H 2 四、糖的无氧分解 第一阶段:糖酵解 第二阶段:乳酸生成 反应部位:胞液 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净生成ATP 数量:2×2-2= 2ATP E1 E2 E3 调节:糖无氧酵解代谢途径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各种变构剂对三个关键酶进行变 构调节。 生理意义: 五、糖的有氧氧化 E1:己糖激酶 E2: 6-磷酸果糖激酶-1 E3: 丙酮酸激酶 NAD + 乳 酸 NADH+H + 关键酶 ① 己糖激酶 ② 6-磷酸果糖激酶-1 ③ 丙酮酸激酶 调节方式 ① 别构调节 ② 共价修饰调节 糖无氧氧化最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这对肌收缩更为重要。 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① 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②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G (Gn ) 丙酮酸胞液

高中生物必刷经典题专题2.2细胞代谢能力提升含解析必修1

细胞代谢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现象及原理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在色素提取时,加入无水乙醇的目的是分离色素 B.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液泡由大到小,紫色变深 C.将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与斐林试剂混合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D.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步骤是:解离—染色—漂洗—制片—观察 2.钠-钾泵是一种专一性的载体蛋白,该蛋白既可催化ATP水解又能促进Na+、K+的转运。每消耗1 mmol ATP 能将3 mmol的Na+泵出细胞,将2 mmol K+泵入细胞内。下图为细胞膜部分结构与功能的示意图,依据此图做出的判断错误的是 A.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具有运输和催化的功能 B.细胞内K+从细胞内流向细胞外可不消耗ATP C.钠-钾泵持续运输的过程会导致ADP的大量积累 D.钠-钾泵的存在说明载体蛋白对离子运输具有选择性 3.图表示ATP的结构,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中A代表的是腺嘌呤 B.图中b、c代表的是高能磷酸键 C.水解时b键更容易断裂 D.图中a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4.如图是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的实验装置图,据图分析错误 ..的是

A.本实验的自变量为pH,温度为无关变量 B.本实验的检测指标为气体产生量的多少,以此反映酶活性的高低 C.实验开始前反应小室状态如图A所示,不能让滤纸片在小室下方 D.如图B中倒置的量筒可以用倒置的试管代替收集气体 5.如图甲、乙分别为两种细胞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A、B表示光照下叶肉细胞中两种细胞器间的气体交换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细胞器可进行完整的细胞呼吸 B.乙图中NADPH的移动方向是从⑤到④ C.若O2全部被A结构利用,则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同 D.适宜条件下,②和④处均存在电子的传递过程 6.下列关于人体中ATP—ADP循环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①消耗水,反应②合成水 B.蛋白质的合成过程需要反应①供能 C.需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消耗伴随反应②的发生 D.能量2可用于乳酸在人体肝脏再生成葡萄糖

高中生物 细胞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第十六章细胞代谢和基因表达的调控 细胞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细胞代谢是一个完整统一的网络,并且存在复杂的调节机制,这些调节机制都是在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或RNA)的作用下进行的。 重点:物质代谢途径的相互联系,酶活性的调节。 第一节物质代谢途径的相互联系 细胞代谢的基本原则是将各类物质分别纳入各自的共同代谢途径,以少数种类的反应转化种类繁多的分子。不同代谢途径可以通过交叉点上关键的中间物而相互转化,其中三个关键的中间物是G-6-P、丙酮酸、乙酰CoA。 一、糖代谢与脂代谢的联系 1、糖转变成脂 图 糖经过酵解,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及丙酮酸。磷酸二羟丙酮还原为甘油,丙酮酸氧化脱羧转变成乙酰CoA,合成脂肪酸。 2、脂转变成糖 图 甘油经磷酸化为3-磷酸甘油,转变为磷酸二羟丙酮,异生为糖。 在植物、细菌中,脂肪酸转化成乙酰CoA,后者经乙醛酸循环生成琥珀酸,进入TCA,由草酰乙酸脱羧生成丙酮酸,生糖。 动物体内,无乙醛酸循环,乙酰CoA进入TCA氧化,生成CO2和H2O。 脂肪酸在动物体内也可以转变成糖,但此时必需要有其他来源的物质补充TCA中消耗的有机酸(草酰乙酸)。 糖利用受阻,依靠脂类物质供能量,脂肪动员,在肝中产生大量酮体(丙酮、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 二、糖代谢与氨基酸代谢的关系 1、糖的分解代谢为氨基酸合成提供碳架 图 糖→丙酮酸→α-酮戊二酸+ 草酰乙酸 这三种酮酸,经过转氨作用分别生成Ala、Glu和Asp。 2、生糖氨基酸的碳架可以转变成糖 凡是能生成丙酮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酸、草酰乙酸的a.a,称为生糖a.a。 Phe、Tyr、Ilr、L ys、Trp等可生成乙酰乙酰CoA,从而生成酮体。 Phe、Tyr等生糖及生酮。 三、氨基酸代谢与脂代谢的关系 氨基酸的碳架都可以最终转变成乙酰CoA,可以用于脂肪酸和胆甾醇的合成。 生糖a.a的碳架可以转变成甘油。 Ser可以转变成胆胺和胆碱,合成脑磷脂和卵磷脂。 动物体内脂肪酸的降解产物乙酰CoA,不能为a.a合成提供净碳架。 脂类分子中的甘油可以转变为丙酮酸,经TCA进一步转变为草酰乙酸、α—酮戊二酸,这三者都可以转变成氨基酸。 四、核苷酸代谢与糖、脂、氨基酸的关系 核苷酸不是重要的碳源、氮源和能源。 各种氨基酸,如Gly 、Asp 、Gln是核苷酸的合成前体。 有些核苷酸在物质代谢中也有重要作用:

高三生物零基础应该怎么学

高三生物零基础应该怎么学 要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掌握这 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学习线粒体就应该抓结 构与功能相适应: ①外有双层膜,将其与周围细胞分开,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进行; ②内膜向内折成嵴,扩大了面积,有利于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使各步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 ③内膜围成的腔内有基质、酶; ④基质、内膜上的酶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应所需,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这样较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 学习生物同其他学科一样,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学习减数分裂过程,开始只要弄清两次分裂起止,染色体行为、数目的主 要变化,而不能在上新课时对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 数目、与遗传三定律关系、与有丝分裂各期图像区别等一并弄清。 后者只能在练习与复习中慢慢掌握。 设法突破难点 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 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干知识,能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

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末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 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遗传学解题, 可将其化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小题,依次解决。 (2)抽象问题形象化。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一旦出示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因此,学习生物常常需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经常归纳总结 在生物新课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习。但当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 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 理解和记忆。 归纳总结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 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高中生物的“遗传的物质基础”,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细胞核→ 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性状。 抓联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点线的纵横关系,由线到面,扩展成知识网络。 抓特点就是抓重点、抓主流,进行归纳总结,不能大杂烩,胡子眉毛一把抓;应将次要的东西简化甚至取消。 猜你喜欢:

人体的新陈代谢-知识点

第二节人体的新陈代谢 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①消化有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主要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胃肠的蠕动;化学性消化主要是利用消化酶,使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过化学变化变成可吸收的物质。 ②食物中各种成分的消化。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不经消化能直接被吸收;食物纤维不能被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最终分别被消化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③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与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1)小肠长,有皱襞,内壁形成小肠绒毛,可扩大小肠内表面积;(2)小肠绒毛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3)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能对食物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彻底的消化。 ④吸收是指营养物质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2.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1)酶的概念:酶是生物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是一种生物催化剂。酶能使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本身并不发生变化,这一点与无机催化剂相似。 (2)酶的特点: 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不稳定性:高温、低温以及过酸、过碱,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也就是说,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温度、pH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3)酶的作用:酶具有多样性,高效性及专一性等作用特点.对于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是必不可少的。 3.消化酶在人体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1)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消化过程 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除了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可以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外,其他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分解成溶于水的有机物小分子,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糖类、蛋白质、脂肪这三大有机物的消化过程必须在各种消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才能完成,它们的具体途径为: (2)消化酶在人体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①口腔中的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口腔可以使食物中的部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②酸性的胃液中有胃蛋白酶,它能将蛋白质分解成多肽。 ③小肠中的消化液包括肠液、胰液和胆汁,肠液和胰液中含有分别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酶;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它可以对脂肪起乳化作用,

细胞分子生物学

细鳞斜颌鲴种群的遗传分化及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研究 武震M100102115水生生物学 摘要:细鳞斜颌鲴(Xenocypris microlepis)属鲤形目,鲤科,鲴亚科,鲴属。俗称:沙姑子、黄片。我们将以中国各水系细鳞斜颌鲴种群为研究对象,以基因组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D-loop标记为线索,研究细鳞斜颌鲴种群的遗传分化及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特征,探讨相互间的遗传结构、亲缘关系和系统进化关系,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细鳞斜颌鲴资源奠定基础。 关键字:细鳞斜颌鲴,线粒体D-loop标记,微卫星标记,遗传分化, 亲缘关系, 系统进化 1.研究背景 细鳞斜颌鲴属中下层鱼类,平时喜生活于江河干支流水域,到了产卵季节,有一定的短距离洄游现象,上溯至适合条件的产卵场进行集群产卵。产后,亲鱼分散游动,离开产卵场,至秋季有一部分群体进入干流附属的湖泊或支流中进行索饵、育肥,冬季则又返回干流水深的潭穴中越冬。细鳞斜颌鲴的食性很杂,自全长2厘米以上的夏花鱼种开始,除摄食少量浮游生物外,主要是腐屑、底泥以及底生硅藻和摇蚊幼虫等底生生物。它在不同类型的水体中,均以腐殖质有机碎屑、腐泥及着生藻类为主要食物。其生长在头两年速度较快,2龄鱼的平均体重可达479克。细鳞斜颌鲴通常2冬龄性成熟,生殖季节在华中和华南地区为4―6月。成熟雌鱼的体重变化在415―1100克以上。平均每千克体重的鱼怀卵量为20万粒左右。产粘性卵,呈浅黄色。产出时卵径为0.8―1.2毫米。雄鱼在生殖季节,有珠星出现。广泛存在于东部各水系之中。故各水系之间的种群长期存在地理隔离,基因交流困难,是一个良好的进化生态学研究材料。国内对此鱼的研究也不多,且多为形态学方面的资料,研究其分子进化和群体遗传,有助于了解该种的资源状况,同时能够为生态学相关理论提供依据。 2.方法 2.1采样 分别采钱塘江,长江,珠江水系细鳞斜颌鲴,每条水系定5—7个点,如钱

(生物)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梳理(选修1) 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1.1果酒和果醋和制作 一、果酒制作 1.原理:菌种,属于核生物,新陈代谢类型, 有氧时,呼吸的反应方程式为:; 无氧时,呼吸的反应方程式为:。 2.条件:繁殖最适温度,酒精发酵一般控制在。 在、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 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抑制。 3.菌种来源:自然发酵,____起主要作用。 人工培养,经分离纯化后人工培养的酵母菌。 4.发酵时间:d左右 二、果醋制作 1.原理:菌种:,属于核生物,新陈代谢类型。 醋酸生成反应式是。 2.条件:最适生长温度为____,需要充足的。 3.发酵时间:d左右 三、实验设计流程图及发酵装置 1.实验流程:挑选葡萄→冲洗→→→ ↓↓ 果酒果醋 2.发酵装置: 充气口作用; 排气口作用; 出料口作用。 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 使用该装制醋时,应该关闭; 制醋时,应将充气口。 3.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 可通过嗅觉和品尝初步鉴常.并用在条件下检验酒精存在。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四、实验注意事项 1.材料的选择:新鲜。先冲洗,再去枝梗。

2.为防止发酵液被污染,发酵瓶清洗干净后用消毒。 3.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出大约的空间。并充气口。若采用的是简易发 酵装置,需每隔12h左右将瓶盖以放出,此后再将瓶盖。 1.2腐乳的制作 1.原理:起主要作用的是。它是一种丝状,属于核生物。其适宜的 生长温度为____℃。 等微生物产生的酶可以将豆腐中的分解成小分子的 和氨基酸;酶可以将____水解成和脂肪酸。 2.条件: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严格的条件下,将优良____菌种直接接种在豆腐上, 这样可以避免,保证产品的质量。 3.实验流程:让豆腐长出毛霉→→→密封腌制。 4.注意事项: (1)控制盐的用量。盐浓度过低,不足以,导致豆腐腐败变质。 盐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 在豆腐块装瓶时,需逐层加盐,随层数的加高而盐量。 (2)酒的含量左右。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将会。 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导致豆腐腐败。 (3)卤汤中香辛料,可以调制腐乳的风味,也具有的作用。 (4)防止杂菌污染。腐乳瓶洗干净后需消毒。 装瓶、加入卤汤后,需用胶条将瓶口____。封瓶时,最好将瓶口通过 。 1.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1.泡菜制作原理: 菌种:。它是核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是。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常见的种类有和,后者常用于生产酸奶。 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 在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发生反应后,与N-l-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目测比色法) 3.亚硝酸盐的危害: 在特定条件下(适宜的PH、温度和一定的微生物作用),亚硝酸盐转变成致癌物——。 人体摄入亚硝酸盐总量达到0.3~0.5g时,会引起;当摄入总量达到g时,会引起死亡。 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2.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一、培养基 1.分类: (1)按物理性质分:培养基与____培养基。通常在后者中加入了作为凝固剂(98℃以上熔化,44℃以 下凝固)。 (2)按功能分:培养基与培养基。(植物的组织培养中通常要使用____培养基)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点汇总

组成细胞的元素 1.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根据含量的多少,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大量元素有_等。 3.微量元素有_等。 4.构成细胞的元素中,最基本的元素是;其中4种元素含量最多。 鲜重状态下,4种基本元素的含量是O > C > H > N ; 干重状态下,4种基本元素的含量是C > O > N > H。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细胞中的化合物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细胞中的无机物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______________大多数以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 2.水在细胞中以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形式存在,其中_____________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_____________占细胞中水的绝大部分,以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3.细胞中无机盐的主要功能包括维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维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中的水 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1)当自由水/结合水比值高(即自由水含量高时),代谢强度高,抗寒、抗旱性等抗逆性差。如种子萌发时,先要吸收大量的水分,以增加自由水的含量,并加快代谢速度。 (2)当自由水/结合水比值低(即结合水含量高时),抗寒、抗旱性强,代谢强度差。如冬季,植物吸水减少时,细胞内结合水相对含量升高,由于结合水不易结冰和蒸腾,从而使植被抗寒性加强。 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存在及其功能的验证 (1)鲜种子放在阳光下暴晒,重量减轻―→自由水散失,代谢减弱。 (2)干种子用水浸泡后仍能萌发―→失去自由水的种子仍保持其生理活性。 (3)干种子放在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壁上有水珠―→失去结合水。种子浸泡后不萌发―→失去结合水的细胞丧失生理活性。 [特别提醒] 一般情况下,温度略升高,自由水含量将升高,反之则自由水含量降低。相同条件下,自由水含量高的细胞,代谢旺盛。结合水含量高的细胞代谢较弱。 环境恶化——自由水↓,结合水↑。 细胞衰老——自由水↓,结合水↑。生命活动增强——自由水↑,结合水↓。 细胞中的无机物 1.含量:无机盐在生物体中含量很少,仅占细胞鲜重的1%-1.5%。 2.存在形式:大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少数无机盐与其他化合物结合,如Mg2+是叶绿素的成分缺

高中生物 每日一题 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新人教版必修1

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只能在生物体内发挥催化作用 B.酶能够提供反应开始所必需的活化能 C.酶的化学本质并非都是蛋白质 D.一个酶分子只起一次作用,然后就被破坏了 【参考答案】C 剂,与无机催化剂一样,反应前后本身性质不发生变化,可以反复起作用,D错误 学霸推荐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由分泌细胞产生的②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在体内转化而来③凡是活细胞都 能产生酶④酶在体内不能更新⑤有的酶是蛋白质,有的酶是固醇⑥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⑦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中起调控作用 A.③⑥B.③④⑤C.③⑥⑦D.①②⑥⑦ 2.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有酶都含有C、H、O、N四种元素B.酶是小分子 C.脲酶的本质为蛋白质D.人体内的酶也在不断更新 3.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能起催化作用,起催化作用的本质是提高反应的活化能 B.酶可能在细胞核中合成 C.人体内的酶进行催化过程中,酶本身不变,所以酶不会发生自我更新 D.酶都在核糖体上合成 4.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都是由氨基酸构成的多聚体 B.酶能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 C.不同的酶作用底物一定不同 D.酶由基因控制产生,基因的复制离不开酶的催化 答案 1.【答案】A 【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在体内不断更新; 酶可在细胞内、细胞外、体外发挥催化作用,无调控作用。所以只有③⑥正确。 加热、无机催化剂、酶均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加热是为反应物提供能量而加快反应速率;无机催化剂和酶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加快反应速率,其中酶更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种有机物,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2.【答案】B 酶的作用本质: 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基本组成单 氨基酸核糖核苷酸 位 合成场所核糖体细胞核 来源一般来说,活细胞都能产生酶 生理功能催化化学反应 作用原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答案】B 【解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和细胞外都可发挥催化作用,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错误;有些酶的本质是RNA,其在细胞核中合成,B正确、D 错误;反应前后,酶本身不变,但在人体内的酶仍会不断更新,C错误。

高考生物知识点之细胞的代谢

高考生物知识点之细胞的代谢考试要点 (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Ⅱ (2)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Ⅱ (3)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Ⅱ (4)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Ⅱ (5)影响光和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Ⅱ (6)细胞呼吸Ⅱ (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Ⅱ (8)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Ⅱ 知识网络构建 重点知识整合 一、酶的本质、特性以及酶促反应的因素 1. 核酸与蛋白质的关系

1.有关酶的实验探究思路分析 [重点] (1)探究某种酶的本质 (2)验证酶的专一性。 ①设计思路:酶相同,底物不同(或底物相同,酶不同) ②设计方案示例: 结论: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酶具有专一性。 (3)验证酶的高效性。 (4)探究酶作用的最适温度或最适pH。 ①实验设计思路:

? ????底物+T 1pH 1+酶液底物+T 2pH 2+酶液 底物+T 3 pH 3 +酶液? ? ? 底物+T n pH n +酶液――→检测 底物的分解 速度或存在量 ②操作步骤: 2.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温度和pH : ①低温时,酶分子活性受到抑制,但并未失活,若恢复最适温度,酶的活性也升至最高;高 温、过酸、过碱都会导致酶分子结构被破坏而使酶失活。 ②温度或pH 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 ③反应溶液pH 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反应溶液温度的变化也不改变酶作用的最适pH 。 (2)底物浓度和酶浓度: ①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 但当底物达

到一定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如图甲。 ②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如图乙。 3.有关酶的疑难问题点拨 (1)酶并非都是蛋白质,某些RNA也具有催化作用,因此酶的基成单位是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 (2)酶促反应速率不等同于酶活性。 ①温度和pH通过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②底物浓度和酶浓度也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但并未改变酶活性。 (3)在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最适pH)时,底物和酶应达到相同温度(pH)后才混合,以使反应一开始便达到预设温度(pH)。 二 ATP的合成利用与能量代谢 1.ATP的形成及与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关系(重难点) (1)ATP的形成途径: (2)植物产生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而动物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注:浙科版把细胞基质称作细胞溶胶。 (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ATP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而细胞呼吸产生的ATP用于除C3还原之外的各项生命活动。 (4)光能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来源,而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

高中生物 竞赛辅导资料 专题三 细胞代谢的基础 新人教版

专题三:细胞代谢的基础 [竞赛要求] 1.细胞代谢与能量 2.ATP(三磷酸腺苷)结构和功能 2.酶的功能 3.细胞膜:理化性质、分子结构与物质运输等 [知识梳理] 一、细胞代谢与能量 1.细胞代谢与能量 生物的新陈代谢,或称代谢,是生物体内所进行的全部物质和能量变化的总称,它是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生活的细胞通过代谢活动,不断从环境中取得各种必需的物质,来维持自身高度复杂的有序结构,并保证细胞生长、发育和分裂等活动的正常进行。 细胞中能的转换类型是多种多样的。由于细胞成分中的蛋白质、核酸等分子相当脆弱,遇到高温就要变性失活,所以细胞内不能利用热能来做功。在细胞和生物体的能量转换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化学能。三磷酸腺苷(ATP)常常充当各种类型的能量相互转换的媒介物。许多放能反应总是和ATP的合成相耦联,将放出的能贮存在ATP中;许多需能反应总是和ATP分解相耦联,从ATP中获得自由能(在压力和温度都恒定的条件下能够做功的能称为自由能)。 2.三磷酸腺苷(ATP) (1) ATP的结构特性 三磷酸腺苷(ATP)也叫做腺苷三磷酸、是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典型代表。ATP是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个相连的磷酸基团构成的。这三个磷酸基团从与分子中腺苷基团连接处算起,依次分别称为α、β、γ磷酸基团。ATP的结构式是: ATP分子中的γ磷酸基团水解时(有关酶的催化下),能释放30.5 kJ/mol的能量。ATP分子既可以水解一个磷酸基团(γ磷酸基团),而形成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Pi);也可以同时水解两个磷酸基团(β磷酸基团和γ磷酸基团),而形成一磷酸腺苷(AMP)和焦磷酸(PPi)。后一种水解方式在某些生物合成中具有特殊意义。AMP可以在腺苷酸激酶的作用下,由ATP提供一个磷酸基团而形成ADP,ADP又可以迅速地接受另外的磷酸基团而形成ATP。 (2) ATP系统的动态平衡 ATP是活细胞内一种特殊的能量载体,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以及细胞质基质中广泛存在着,但是ATP在细胞内的含量是很少的。ATP与ADP在细胞内的相互转化却是十分迅速的。在活细胞中,ATP末端磷酸基团的周转是极其迅速的,其消耗与再生的速度是相对平衡的,ATP的含量因而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的水平。这对于构成细胞内稳定的供能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细胞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最全版

, 内膜系统的膜结构破裂后自己重新封闭起来的小囊泡(主要 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是异质性的集合体, 形态、大小及功能常因生物种类和细胞类型不同而异。据微体内含有的酶的不同可分为过氧化物酶体、糖酵解酶体和乙醛酸循环体。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同一条mRNA分子能够同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合成若干条蛋白质多肽链,结合在同一条mRNA上的核糖 叠的多肽链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能够加速正确折叠的进行或提供折叠发生所需要的微环境。动物体细胞在体外可传代的次数,与物种的寿命有关,它们的增殖能力不是无限的, DNA在核小体连接处断裂成核小体片 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即染色体末端DNA 序列的多个重复,其作用是保护和稳定染色 RNA 依赖性DNA 聚合酶,为一种核糖核蛋白酶,是合成端粒必需的酶。在双线期中,交叉数目逐渐减少,在着丝粒两侧的交叉向两端移动.这个现象称为 成染色体联会的两条同源染色体互相紧靠,进而缠绕在一起,基质开始附着到染色丝上,成为一条短而粗的染色体。据染色体被拉向两极所受到的力的不同,后期可分为后期A 和后期B,此时的染色体 启动DNA复制的关键因子,是真核细胞DNA M期促进因子。

能够促使染色体凝集,使细胞由G2期进入M 物质多肽的形式合成,其N末端含有作为通过膜时之信号的氨基酸序列。引导前体多肽 是指具有摄取、处理及提呈抗原能力的细胞,能摄取病原体蛋白并将其加工将成短肽段,呈递给T细胞。 ,从中 于高等真核细胞中,是内层核被膜下纤维蛋白片层,纤维纵横排列整齐呈纤维网络状。 成串排列在一起,主要集中在染色体的着丝 DNA和组蛋白构成,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 在一定时期的特种细胞的细胞核内, 它由不表达的DNA序列组成, 分裂过程中,核仁出现周期性变化。一般在分裂前期逐渐消失,其纤丝和颗粒成分散失于核质之中;在分裂末期又重新出现。核仁的形成常与特定染色体的一定区域密切相关。 色体片段, 通过次缢痕与染色体主要部分相连。 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 是染色体数目、大小、 是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时, 停留在双线期的染色体。含4条染色单体,形似灯刷。 由核内有丝分裂产生的多股染色单体平行排列而成。

2021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冲刺复习:生物基础知识

2021届全国新高考生物冲刺复习 生物基础知识 1.1 细胞的分子组成 知识梳理: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一)元素的分类 1.按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可分为(以万分之一为界): (1)大量元素,如C、H、O、N、P、S、K、Ca、Mg 等。 (2)微量元素,如Fe、Mn、Zn、Cu、B、Mo 等。 (3)无论是大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都是生物体必需的元素,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P是组成ATP、膜结构等的重要成分;Ca是组成骨骼、牙齿的成分。 2.按元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可分为: (1)最基本的元素是:C 。 (2)基本元素:C、H、O、N 。 (3)主要元素:C、H、O、N、P、S 。 (二)元素的含量特点 1.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O ,由多到少依次是O、C、H、N 。 2.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是C ,由多到少依次是C、O、N、H 。 3.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C、H、O、N 。 (三)元素的存在形式 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四)来源 生物体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取的。 (五)组成细胞的元素的主要作用 1.调节机体生命活动:如K+、Na+、Ca2+、HCO3-等。

2.参与重要化合物的组成:I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Mg是叶绿素的成分;Fe是血红蛋白的成分。 3.影响机体的重要生命活动:如B可促进花粉管的萌发,从而促进植物受精,油菜缺B 会“花而不实”;K促进植物体内淀粉的运输;N、P、K、Mg与光和作用有关。 (六)组成细胞的各元素特点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统一性和差异性 2.不同生物体:元素种类大体相似含量有所差异 二、细胞中的无机物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前者中水的含量是最多的,后者中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 (一)细胞中的水 1.存在形式:自由水和结合水。 2.含量:在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中,水的含量最多。 3.功能: (1)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2)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3)参与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4)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 4.水的含量与代谢的关系: (1)自由水越多,代谢越旺盛 (2)当自由水向结合水转化较多时,代谢强度就会下降,抗寒、抗热、抗旱的性能提高。 (二)细胞中的无机盐 1.存在形式:绝大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少部分是细胞内化合物的组成成分。 2.功能: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等。 (1)是细胞的结构成分; (2)参与并维持生物体的代谢活动,如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盐含量过低就会出现抽搐; (3)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渗透压平衡(Na+、Cl-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K+维持细胞

细胞的代谢知识点归纳

细胞的代谢知识点归纳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细胞的代谢”知识点归纳 考试要点 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Ⅱ 2、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Ⅱ 3、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Ⅱ 4、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Ⅱ 5、影响光和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Ⅱ 6、细胞呼吸Ⅱ 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Ⅱ 8、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Ⅱ 知识网络构建 重点知识整合 一、酶的本质、特性以及酶促反应的因素 1、核酸与蛋白质的关系 2、有关酶的实验探究思路分析【重点】(1)探究某种酶的本质

(2)验证酶的专一性 ①设计思路:酶相同,底物不同(或底物相同,酶不同) ②设计方案示例: 结论: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酶具有专一性。 (3)验证酶的高效性 (4)探究酶作用的最适温度或最适pH ①实验设计思路: ②操作步骤: 3、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温度和pH: ①低温时,酶分子活性受到抑制,但并未失活,若恢复最适温度,酶的活性也升至最高;高温、过酸、过碱都会导致酶分子结构被破坏而使酶失活。 ②温度或pH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 ③反应溶液pH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反应溶液温度的变化也不改变酶作用的最适pH。 (2)底物浓度和酶浓度:

①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但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如图甲。 ②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如图乙。 4、有关酶的疑难问题点拨 (1)酶并非都是蛋白质,某些RNA也具有催化作用,因此酶的基成单位是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 (2)酶促反应速率不等同于酶活性。 ①温度和pH通过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②底物浓度和酶浓度也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但并未改变酶活性。 (3)在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最适pH)时,底物和酶应达到相同温度(pH)后才混合,以使反应一开始便达到预设温度(pH)。 二、ATP的合成利用与能量代谢 1、ATP的形成及与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关系【重难点】 (1)ATP的形成途径: (2)植物产生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而动物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ATP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而细胞呼吸产生的ATP用于除C3还原之外的各项生命活动。

5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范文

第三章细胞的分子基础 一、名词解释 1、原生质 2、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3、核酸 4、磷酸二酯键 5、peptide bond 二、选择题 【A1型题】 1、细胞中的下列化合物,哪些属于生物小分子( ) A.蛋白质B.糖类C.酶D.核E.以上都不对 2、原生质是指( ) A.人细胞内的所有生命物质B.蛋白质C.糖类D.无机化合物E.有机化合物3、细胞内结构最简单,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 A.葡萄糖B.氨基酸C.甘油D.H2O E.磷酸 4、构成蛋白质分子和酶分子的基本单位是( ) A.氨基酸D.核苷酸C.脂肪酸D.核酸E.磷酸 5、维持蛋白质一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 ) A.氢键B.离子键C.疏水键D.肽键E.二硫键 6、组成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 A.核苷酸B.氨基酸C.碱基D.戊糖E.磷酸 7、维持多核苷酸链的化学键主要是( ) A.酯键B.糖苷键C.磷酸二酷键D.肽键E.离子键 8、核苷与磷酸之间,通过什么键连接成单核苷酸( ) A.糖苷键B.酯键C.氢键D.肽键E.离子键 9、由含氮碱基、戊糖、磷酸3种分子构成的化合物是( ) A.氨基酸B.核苷酸C.脂肪酸D.葡萄糖E.核酸 10、关于核酸,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 ) A.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分离出来,因具酸性,故称为核酸 B.核酸最初是从细胞质中分离出来,因具酸性,故称为核酸 C.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分离出来,因具碱性,故称为核酸 D.核酸最初是从核仁中分离出来,因具酸性,故称为核酸 E.以上全错 11、下列哪种元素被称为生命物质的分子结构中心元素,即细胞中最重要的元素( ) A.氢(H) B.氧(O) C.碳(C) D.氮(N) E.钙(Cn) 12、细胞中的下列哪种化合物属生物小分子( ) A.蛋白质B.酶C.核酸D.糖E.胆固醇 13、细胞中的下列化合物中,哪项属于生物大分子( ) A.无机盐B.游离水C.过氧化氢酶D.胆固醇E.葡萄糖 14、核糖与脱氧核糖的主要区别是在于其分子的哪一 位碳原子所连羟基上脱去了一个氧原子( ) A.第一位B.第二位C.第三位D.第四位E.第五位 15、DNA和R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相比较( ) A.碱基相同,核糖不同B.碱基不同,核糖相同

2020届高考生物总复习资料: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一)

名词: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包括a、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合成物质,贮存能量;b、异化作用(分解代谢):分解物质,释放能量。 2、病毒:属于生物,无细胞结构,它们寄生在其它生物体内生活和繁殖后代,所以是具有生命的生物体,细菌病毒又称噬菌体,病毒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或者可能是rna。 3、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一定反应的特性。需要时间短。(如:蛾、蝶类的趋光性)。 4、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如:狗见主人摇头摆尾),属于应激性。 5、适应性: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 6、遗传性: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表现出相似的特性。 7、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8、生物工程学:以生物科学为基础,运用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来加工或改造生物材料,从而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生物或生物制品。

9、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语句: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构成一切动植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 3、生物生长的根本原因是: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4、遗传使物种保持相对稳定,变异使物种向前发展进化。凡是生物的基本特征都是由遗传物质——核酸决定的。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由核酸控制的。 5、能够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特征是新陈代谢和生殖。 6、生物科学的发展:a、描述性生物学阶段(成就:细胞学说创立;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b、实验生物学阶段(成就: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提出)c、分子生物学阶段(成就:1944年,美国的艾弗里用细菌做实验材料,第一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的标志是1953年,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7、当代生物学的主要朝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发展:微观已达到分子水平;宏观是关于生态学的研究。 8、生物工程的成就a、医药:乙肝疫苗、干扰素、人类基因组计划; b、农业:抗植物病毒、两系法杂交水稻、转基因鲤鱼、抗虫棉; c、开发能源和环境保护:石油草和超级菌。 9、世界五大问题:解决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短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