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禽流感的流行病学分析

禽流感的流行病学分析

禽流感的流行病学分析
禽流感的流行病学分析

〔综述〕禽流感的流行病学分析

方 松 张宝萍 洛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洛阳 471003)

2003年12月起,禽流感在亚洲许多国家、地区陆续暴发,这是世界迄今为止范围最大的禽流感疫情暴发,禽流感疫区内无数禽类惨遭灭绝,疫区内的相关产业惨受重创。疫情不仅危害禽类,我们人类也深受其害,越南和泰国已有多名人员因禽流感患病或死亡。

如何防止禽流感向人间传播、严防禽流感造成人类流感的暴发流行,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 O)和各国/地区政府卫生当局所关注的问题,也是作为从事卫生检疫工作的作者在本文中要讨论的问题。

1 禽流感对人类的威胁

1.1 最早的禽流感记录 在1878年,意大利发生鸡群大量死亡,当时被称为鸡瘟,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科学家1955年证实其致病病毒为甲型流感病毒后,将其更名为禽流感。此后,1983~1984年的美国、1997年5月的香港、1999~2001年的意大利、2003年3月的荷兰又发生了数起较大规模的禽流感疫情。作为标准的疫情控制措施,扑杀染疫或可能染疫的禽群是人类仅能采取的手段,各国当年宰杀禽类的数量是:美国1700万只;香港130万只;意大利1300多万只;荷兰1800多万只。

1.2 人类感染禽流感的出现 禽流感的肆虐在给疫区的家禽养殖业带来毁灭性打击的同时,也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近年人类因感染禽流感病毒致死的病例时有发生,如:

(1)1997年,香港暴发禽感病毒A(H5N1)所导致的禽流感疫情,有18人因感染A(H5N1)而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其中6人死亡。这是首次记录到的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病例。

(2)2003年2月,香港A(H5N1)禽流感暴发,到华南旅行1个家庭的2个成员发病,1人死亡。另外该家庭还有1名儿童在华南访问期间不知因何原因而死亡。

(3)2003月2月,荷兰暴发禽流感病毒A (H7N7)所导致的禽流感疫情,83人患病,1名兽医2个月后死亡。

(4)始于2003年12月的禽流感,已在亚洲许多国家蔓延。据WH02004年2月3日报道,已经实验室确诊为A(H5N1)禽流感的病例为17人,其中12人已死亡。除此之外,未经实验室确诊的禽流感患病和死亡病例还时有报道。

1.3 禽流感病毒的变异对人类健康提出严峻考验

在通常情况下,禽流感病毒并不容易使人类发病,其生物学原理有3:第一,人呼吸道上皮细胞不含禽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受体,禽流感病毒不容易被人体细胞识别并结合:第二,所有能在人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其基因组必须含有几个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第三,A(H5N1)禽流感病毒含碱性氨基酸数目较多,在人体内的复制比较困难。

但是,流感病毒有易发生变异的特性,这对疾病的传播、预防和治疗产生重大影响。

当流感病毒感染机体时,受宿主免疫功能的作用,病毒常发生基因上的改变。基因改变后病毒因成功躲避了宿主免疫功能的攻击而成为宿主体内流感病毒的主体,旧的病毒株逐渐被新的变异株所替代。免疫学上将这种持续的、永久性的,并且通常是微小的抗原构成的改变被称作抗原漂移(drift)。抗原漂移使得流感的预防免疫成为难题,全球每年都不得不调整流感疫苗构成。

甲型流感病毒还有一种从宿主内的其他亚型流感病毒获取基因的特性。不同亚型的甲型流感病毒可以通过宿主交换它们的遗传物质而达到基因重组,成为与2亲体基因都不相同的新亚型病毒,这种基因改变的过程在免疫学上称作抗原转变(shift)。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由于人畜禽长期接触,原本

在动物间传播的流感病毒通过抗原转变,获得对人的致病性以及在人群中传播的能力,而成为人流感病毒。从人类流行病学的角度分析,能够造成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新流感亚型病毒,需要有源于人类流感病毒的基因,同一宿主要同时感染两种甲型流感病毒才有可能发生抗原转变。发生在人群周围的禽畜流感疫情持续的时间越长,人类同时感染人流感病毒的可能就越大,出现一种新的具有足够的人类基因、易于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流感病毒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由于人群对这一新型流感病毒没有免疫力,人群普遍易感,感染者普遍致病,流感疫情的暴发在所难免。发生在1918~1919年,被称为人类现代史上最大瘟疫、导致4000~5000万人死亡的世界流感大流行,其病原体就是经抗原转变的猪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在生物学结构上极为相近,都是正粘液病毒属的流感病毒,也没有现成的疫苗。

2 禽流感的流行病学

2.1 病原体 禽流感病毒为甲型流感病毒,在生物学上与人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和马流感病毒同归正粘液病毒属的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为核糖核酸(PNA)类病毒,形态为丝状或球状,直径80~120nm。病毒结构分为内层、中层和外层:内层为核蛋白、P蛋白和RNA,核蛋白的抗原性稳定,具有型的特异性,是流感病毒分型的基础;中层为内膜蛋白;外层为类脂质包膜,膜上的许多刺突构成了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2种抗原性都不稳定,是流感病毒亚型划分的依据。

根据抗原性的不同,流感病毒被分为许多不同的型和亚型:根据核蛋白原的不同,流感病毒分为A、B、C、(甲、乙、丙)3个型:根据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这2种表面抗原的不同,同型病毒又分为若干个抗原性不同的亚型。换言之,禽流感病毒、人甲型流感病毒和猪甲型流感病毒的内核蛋白是相同的,所不同的仅是其外膜刺突。目前H抗原有0~15种亚型,其中H O、H1、H2、H3亚型为人类病毒,N1和N2亚型也为人类病毒。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分析,当甲型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2种表面抗原都发生变异时,容易造成严重的疫情大流行:仅H抗原变异时可形成较大的流行:而H和N2种抗原都无变异时,多不形成流行。

导致当前世界各地禽流感暴发的病原体,WH O 认为除巴基斯坦为H7亚型外,其余均为H5N1。甲型流感病毒H5N1是1997年8月份首次从香港流感病人分离出来的流感病毒的毒株代号,这种以前只感染鸡、鸭、鸽等禽类的病毒,是第一种已知由禽畜传播给人的流感病毒。

2.2 流感病毒的抵抗力 耐冷不耐热:0~4℃能存活数周,-70℃或冻干可长期保存,加热56℃,30min 或100℃,1min即被灭活而失去传染性。在酸性环境比碱性环境下容易灭活。

对干燥、日光、紫外线敏感。对乙醚、乙醇、升汞、酚、氯和甲醛等常用消毒液都很敏感。对磺胺药不敏感。

适宜生长的酸碱度为pH7.0~7.5。在粪便中能够存活105d,在羽毛中间能存活18d。

2.3 传染源 禽流感病毒的自然贮存宿主是属候鸟的水禽(最著名就是野鸭),而且这些禽类对感染病毒的抗性最强。

一般认为病禽及其尸体、禽粪便是主要的传染源。禽流感病毒存在于病禽和感染禽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禽体脏器组织中,病毒可随眼、鼻、口腔分泌物及粪便排出体外。在感染中幸存的家禽至少在10d之内还会排泄含禽流感病毒的粪便。

人或猪等动物能否成为禽流感传染源的可能还有待证实。

2.4 传播途径 禽感染禽流感的传播途径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家禽与属于候鸟的水禽的直接接触被认为是造成禽流感流行的最初原因,与病禽直接接触或与病毒污染物间接接触被认为是感染的主要途径。含禽病毒的分泌物、粪便、死禽尸体污染的任何物体均可以机械性传播疫情。病禽消化道及粪便中的禽流感病毒会在空气中传播,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而传染其他禽。昆虫以及各种携带病毒的鸟类也可传播疫情。

人类感染禽流感的传播途径也不很清楚,通常认

为主要是接触到染病家禽及其粪便所致,直接接触到A(H5N1)病毒也有可能造成感染。目前未发现由于吃鸡和鸡蛋而受到感染的病例。A(H5N1)病毒在人群间相互传染的可能性还有待进一步的证实。

2.5 易感性 鸡、鸭、鹅、鸽、鸟及鹌鹑等禽类动物对禽流感易感,但鸭和鹅等水禽的易感性较低、火鸡和鸡的易感性较高。尚未发现禽类的性别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易感性有关。

人类不分年龄、性别、职业等均有易感性。常与禽类接触的人员和有机会接触H5N1病毒的实验室人员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可能性更高。

2.6 致病性 按照致病性的不同,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3大类。

高致病性禽流感具有高度传染性,发病快、发病率高、病情严重,可迅速导致宿主死亡,病死率可达100%,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 LE)列为A类动物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到目前为止,所有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均是由甲型流感病毒H5和H7亚型感染所导致的。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

禽流感的致病性并非一成不变。以下证据显示低致病毒在禽种群中经短期流行后,可变异成高致病力病毒:

(1)在美国1983~1984年的禽流感流行期间, H5N2病毒开始导致的致死性并不高,但是在6个月的期间内,就变成了高致病性病毒,病死率高达90%。

(2)起始于1992年的墨西哥禽流感H5N2流行,开始致病性很低,但是后来发展成高致病性禽流感,这一疫情到1995年才得到控制。

(3)在1999~2001年期间,意大利发生禽流感流行,致病病原体为H7N1病毒,开始时此病毒致病力不高,但是在9个月的期间内就变异成为高致病力病毒。

2.7 临床表现 禽类感染禽流感病毒后有数小时到数天、最长可达21d的潜伏期,其长短受病毒的毒力和数量、禽体品种和抵抗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潜伏期内有传染的可能性。禽流感病程一般为1~2d,临床表现主要是由病毒的类型决定,轻度的表现为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死亡率较低:较严重的表现为全身性、出血性、败血性症状,死亡率较高。急性感染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无特定临床症状,大批鸡群迅速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人类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后的潜伏期同样与病毒的毒力和数量及机体的抵抗力等因素有关,一般认为在7d左右。病人出现有发热、嗓子疼、咳嗽等症状,严重者病情急剧恶化、因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个器官衰竭而死亡。以上临床表现的报告,来源于对1997年香港病例的研究。

2.8 治疗 对于禽类的禽流感,目前尚无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于人类的禽流感,在没有其它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成人和儿童中,抗病毒药物(其中一些药物即可用于治疗,也可用于预防)对甲型流感病毒具有临床治疗效果,但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疑似A (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的患者,WH O推荐使用os2 eltanoivir(一种口服神经氨酸甘酶抑制剂),oseltar2 nivir磷酸盐,75毫克胶囊,1天2次,连服5d。

2.9 预防措施 对禽类而言,免疫接种疫苗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预防作用。禽类养殖场可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封闭式管理,加强饲养环境管理,严格防疫消毒。

与禽类有密切接触的人员,是禽流感的高危人群,WH O建议为其配备防护服、厚的橡胶手套、不低于N95标准的口罩、护目镜和靴子等防护用品。WH O还建议所有与禽类接触的人员都要经常洗手消毒;工作场所必须及时清洁消毒;年龄超过60岁、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心肺疾病的人员不要从事禽类相关行业;所有高危人员应接受血清学监测,如有任何健康问题,尤其是呼吸困难、流感样症状、眼睛感染,应立即隔离治疗并报告当地卫生部门。

关于预防禽流感的疫苗:虽然至今尚无对人类有效的H5NI疫苗,但WH O仍建议使用WH O推荐的流感疫苗。为适应经过抗原漂移的流行病毒株, WH O每年推荐的流感疫苗都有所不同。虽然普通的流感疫苗并不对H5N1有保护作用,但可降低接种人员同时感染人类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机率,其目的是防止流感病毒新亚型的产生。

3 禽流感疫情的控制

3.1 疫情的诊断 诊断所有动物和人类流感病毒株的试验都是快速而且可靠的。许多隶属于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感网络的实验室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实验室都有开展这些检测所必须的且具有高度安全性设备和试剂,并且具有相当的经验。检疫人员只要按要求将检测样品送往指定实验室即可。常用的样品包括:全血、死亡动物的肠内容物、肛门或肛门拭子、气管、肺、肠、脾、肾、脑、肝和心脏。

3.2 坚决扑灭禽类疫情 尽管禽流感的发现已有100余年,但人类并未掌握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还是用消毒、隔离、大量宰杀禽畜的传统方法防止疫情的蔓延。2004年1月28日农业部畜牧兽医局下发的《关于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对禽类的扑杀提出了明确要求:病禽和疫点周围3km范围内的所有禽类要全部扑杀,带有高致病力病毒的禽类及同群禽要全部扑杀,禽类尸体和产品要进行无害化处理,疫点疫区内污染物等要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等工作。与国外相比,我国对疫点内禽类的扑杀要求并不是特别严厉,2003年荷兰、韩国等国家对疫点周围半径为10km以内地区所有的禽类全部宰杀、掩埋。

3.3 严防禽间疫情传播 在扑杀疫区内禽类、对疫区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同时,对受疫情威胁地区的所有禽类进行强制免疫,全面加强对易感动物及其产品的饲养、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监测、检测和监督管理,防止疫情在禽类中扩散。对诸如疫区内的信鸽放飞等可以控制的活动,要坚决制止。

作为国门卫士的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防止禽流感疫情从国外传入国内、或从国内传到国外。要严格执行禁止从禽流感流行国家或地区进口相关动物及产品的各项规定,严格执行禁止从国内禽流感流行地区出口相关动物及其产品的各项规定,密切关注各贸易国家或地区对禽流感采取的检疫措施或反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损失。国家质检总局2004年1月20~28日期间与农业部和海关总署等部门联合下发的一系列紧急通知对此有详细的规定。3.4 严防疫情向人类传播 对个人而言,提高自身的抵抗力、远离病毒病菌,是预防一切疾病的有效手段;要注重身体健康、保持饮食均衡,坚持适当的运动,保证充足的休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保持个人卫生(尤其是手的卫生),保持室内卫生(包括灭鼠、灭蚤、通风等),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不去疫情流行的地区,不接触可能染疫的人员及其体液或排泄物,不接触可能染疫的动物及其产品(包括禽畜猫狗等所有动物)、食用禽类制品之前要高温充分烹煮,尽可能地使自己远离可能存在的病原体。有感冒症状(发热、喉痛、咳嗽、流涕、肌痛等)时应尽快就诊,防止病情恶化。2003年的S ARS疫情,强化了许多人的卫生习惯,只要坚持这些良好的习惯,人们感染禽流感的机会就会大为降低,人类成为流感病毒基因重组的宿主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减少,一场新的人间流感疫情暴发的可能也就微乎其微。

从卫生检疫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来自禽流感国家和地区的出入境人员的体温检测、检疫查验和医学巡视工作,严格审查出入境人员填写的《出/入境健康检疫申明卡》,仔细排查有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禽流感症状的人员,及时对发现的禽流感患者或疑似患者采取隔离治疗,是防止疫情传播的重要手段。疫情期间,口岸检疫人员要按WH O的建议配备充足的防护用品,做好自身健康安全的保护。要坚决防止检疫人员带病上岗,要保证检疫人员有充足的精力开展工作。国家质检总局在S ARS疫情期间制定的口岸卫生检疫“八项制度”对防止禽流感疫情的传入传出同样有效,这“八项制度”是:出入境健康申报制度、体温检测制度、医学巡查制度、病人控制制度、通风消毒制度、疫情报告制度、自身防护制度、宣传教育制度。

“要千方百计地做好预防工作,使疫情不感染到人。始终还是要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1月30日正在开罗对埃及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对记者有关禽流感问题的回答,也是卫生检疫工作的宗旨所在。面对当前的这场严重的禽流感疫情,我们一定要忠于职守、严格把关,充分履行卫生检疫的职责,严防疫情传入传出、严防疫情向人播散,保护人民健康,维护国家利益。

〔收稿日期:2004-01-31〕

突发人禽流感防治应急预案

突发人禽流感防治应急预案为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人禽流感的防治工作,有效防范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向人间传播,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与领导 1.领导小组及有关人员职责为切实做好人禽流感防治工作,成立医院人禽流感防治领导小组,全权负责人禽流感防治工作和疫情突发后所有应急处理工作。人禽流感防治办公室(医务部),作为兼职常设机构,具体负责医院禽流感防治工作。 2.领导小组所属机构职责及组成人员为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人禽流感防治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各个工作组根据职能确定人数,并结合实际进行增减。 (1)人禽流感防治办公室(医务部):具体负责人禽流感防治的日常工作,上报情况,落实上级精神。 (2)医疗组:负责全院人禽流感防治工作的诊断、治疗指导工作,参与和组织全市疫情处理和技术服务工作。 (3)护理组:负责人禽流感防治工作中的整个护理工作。 (4)专家组:负责院内人禽流感防治的技术指导和会诊、排查。 (5)院前急救小组:负责发热病人或疑似病人的院前急救工作,随时听从区政府及主管部门的调遣。 (6)物品供应小组:负责人禽流感防治所需设备、防护物品和药

品、卫生材料的供应。 (7)专业流调组:负责医院人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并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搞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8)医护人员防护小组:负责全体医护人员和社会群众的防护工作,对职工和社会群众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9)后勤服务小组:负责医护人员的生活、饮食等后勤服务。 3.对领导小组和所属工作机构的要求 (1)对领导小组全体人员的要求是头脑清晰,决策果断,指挥有力,措施得当,安排周密,行动迅速,紧张有序,确保工作高效率,令行禁止。 (2)对办公室和各个小组的要求是必须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和领导小组组长的命令,做好本职权范围内的各项工作。 (3)遇有突发疫情,应立即进入战备状态,各组组长、副组长要保证24h通讯畅通,确保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4)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及时掌握人禽流感防治信息和国家对人禽流感防治的各种要求,严格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二)加强医院人禽流感的预防 1.医院成立人禽流感防治知识培训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广大医护人员掌握最新人禽流感诊断知识和防护标准。 2.加强对人禽流感防治健康教育宣传工作。要求制定宣传计划,明确宣传内容,固定专职宣传人员。

临床流行病学整理

一、临床流行病学概述 1、现代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动态分布及影响因素,藉以探索病因和流行规律,拟定并评价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对策和措施的科学。 2、选择性偏倚:同一种病,有的医生观察的重病人多,而有的医生观察的轻病人多,所得的结论必然存在矛盾。 测量偏倚:对同一种病,有的医生观察得仔细,测量得精密;而有的医生观察粗糙、测量误差大,则所得的诊断和疗效结果也必然不同。 3、临床流行病学定义:以医院病例为基础,以人群中的病例为对象; 运用临床与流行病学结合的方法;探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及其防治规律,研究临床科研的设计、测量和评价的临床基础科学。 4、研究内容:1、诊断试验评价;2、治疗评价试验;3、病因学研究;4、预后研究; 5、临床决策分析 5、现况研究: 设计:横断面调查;三间(地区、时间、人群)分布 指标:患病率、比值比OR 科学性:提出病因假说、检出高危人群 问题:1)研究对象的代表性问题(抽样、选择偏性) 2)不能分析因果时序关系 a.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某一定人群中新发生某病的频率。 发病率=某年内新发生某病例数 同期内平均人口数 患病率(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的病例数(新、旧病例,但不含死亡、痊愈者)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某期间一定人群中现患某病的例数 同期内平均人口数(被观察人数) 注:横断面现况调查:患病率;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病率。 b.死亡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的最常用指标。 死亡率=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 同期内平均人口数 病死率:指某病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病死率=某一定期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 同期内患有该病的例数 6、队列研究:是在“自然状态”下,根据某暴露因素的有无将选定的研究对象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随访观察两组疾病及预后结局,以验证暴露因素与研究疾病之间有无因果联系的观察分析方法。 == a.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暴露人群组某病发病或死亡率 非暴露人群组某病发病或死亡率 RR>1 存在正的关联RR<1 存在负的关联RR=1 无关联 b.特异危险度或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AR) 是指暴露组的发病(死亡)率I1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死亡)率I0之差。表示暴露者中完全由某暴露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AR = I1 - I0 = I0(RR-1) 7、病例对照研究:选择一组能代表所研究疾病特征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择一组未患该病但与病例组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组;用同样的方法调查两组对象过去有无暴露于某种(些)可疑病因的历史及其暴露的程度;通过分析比较两组对象的暴露史的差别有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藉以推断暴露因素作为病因的可能性。 a.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的配比:1、组间配比:两组例数可不等,但有关配比因素在两组间的频数

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

附录A 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最初调查表

附录B 高致病性禽流感现地调查表 疫情类型(1)确诊(2)疑似(3)可疑 B1疫点易感禽与发病禽现场调查 B1.1 最早出现发病时间:年月日时, 发病数:只,死亡数:只,圈舍(户)编号: B1.2 禽群发病情况: B1.3袭击率: 计算公式:袭击率=(疫情暴发以来发病禽数—疫情暴发开始时易感禽数)x 100% B2可能的传染来源调查 B2.1发病前30d内,发病禽舍是否新引进了家禽? (1 )是(2 )否

B2.2发病前30d内发病禽场/户是否有野鸟栖息或捕获鸟? (1 )是(2 )否 B2.3发病前30d内是否运入可疑的被污染物品(药品)? (1 )是(2 )否 B2.4最近30d内是否有场外有关业务人员来场?(1)无(2)有,请写出访问者姓名、单位、访问日期,并注明是否来自疫区

B2.5发病场(户)是否靠近其他养禽场及动物集散地? (1 )是(2 )否 B2.5.1与发病场的相对地理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 B2.5.2与发病场的距离 _______________ 。 B2.5.3其大致情况 _________ 。 B2.6发病场周围10公里以内是否有下列动物群? B2.6.1 猪,_________ 。 B2.6.2野禽,具体禽种: ________ 。 B2.6.3野水禽,具体禽种: _________ 。 B2.6.4田鼠、家鼠: __________ 。 B2.6.5 其它:_________ 。 B2.7 在最近25-30d内本场周围10公里有无禽发病?(1)无(2 )有,请回答: B2.7.1发病日期: _________ 。 B2.7.2病禽数量和品种: _________ 。 B2.7.3确诊/疑似诊断疾病: _________ 。 B2.7.4场主姓名: _________ 。 B2.7.5发病地点与本场相对位置、距离:___________ 。 B2.7.6投药情况:。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附件1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为做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简称“人禽流感”)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预防和控制人禽流感病例的发生、传播,特制定本方案。 1 调查目的 1.1调查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为疫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2 发现和追踪病、死禽类及人禽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1.3 发现人传人的线索,并寻找其证据,为及时做好流感大流行应对准备提供依据。 2 组织与准备 2.1 启动条件 卫生行政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监测系统报告、群众反映、媒体报道、疫情通报等途径获知本辖区内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1)发生经省级及以上农业部门证实的禽流感疫情。 (2)发现人禽流感预警病例。 (3)发现人禽流感疑似、确诊病例。 (4)发现其他需要排除人禽流感的病例或需要开展调查的相关情况。 2.2 组织及实施 2.2.1县级卫生部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疫情调查的组织及领导;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开展禽流感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2小时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时采取

相应预防、控制措施,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根据需要,可请求上级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 2.2.2市级及以上卫生部门市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派遣调查组前往疫情发生地进行调查;市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应邀或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派遣前往疫区指导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2.3 调查准备 调查单位应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目的、调查组人员组成,确定成员的任务及职责。调查组成员一般包括有关领导、流行病学工作者、临床医生、消毒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其它相关人员等。 3 调查内容和方法 3.1背景资料收集 3.1.1当地地理、气象、人口等资料的收集 通过查阅资料、咨询当地相关部门等方法了解当地的地理状况(如地理位置、流域、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植被、湖泊、河流、交通状况等)、气象资料(如年均气温、年均月气温、年均降雨量、年均月降雨量、年均湿度、当年月均气温及月均降雨量及月均湿度等)、农林业(土地使用、农业种植、养殖业、野生动物、候鸟迁徙情况等)、人口资料(最新的人口总数、年龄别构成、流动人口数)、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如国民经济总产值、人均产值、医院数量及床位数、学校数量等)、其它相关资料如特殊风俗及生活习惯等。 3.1.2历史及横断面相关资料调查

2020学校流感防控工作实施全套方案

精选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2020学校流感防控工作实施全套方案

为切实做好流感防治工作确保师生身心健康,保障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根据上级主管单位关于对学校流感防控工作通知精神,学校在确保教育教学正常有序开展,积极行动,为进行全面细致的工作安排,现制定流感工作实施全套方案如下: 一、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建立预案。 每学期,学校都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流感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人员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检查,加强了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的领导、监督和检查。学校“防控”工作制度完善,制定了一系列安全工作制度、预案。 二、加强了预防流感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学校通过班会等各种方式,对学生集中开展了多次结核病预防知识和健康知识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同时学校还狠抓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校组织卫生监督员进行全校个人卫生大检查,通过教育、督导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有了明显好转,人人以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为耻。为了使健康教育更好地落实到实处,我们还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利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等向学生宣传卫生保健、疾病预防、饮食饮水卫生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建立晨检晨报制度。 学校确立流感防控工作小组,明确了小组负责人和疫情报告人。我校还根据上级要求建立健全晨检晨报制度,做好应急处置措施,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不缓报,不漏报、不瞒报。严格落实晨检制度及因病缺课学生病因追踪登记制度。每天早晨值班领导随同班主任对每个班级进行全面检查,做到学生有病早发现,早汇报,早治疗。发现学生缺课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问清情况。 四、广泛开展爱护卫生活动。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经常性的大扫除活动。每天早、中、晚三次对教室和卫生区进行清扫,在教室卫生清扫时要求学生一定先洒水后扫地然后再拖地。避免清扫时造成尘土飞扬,清理整顿校园卫生环境,做到不留卫生死角,保持厕所及公共场所卫生状况良好。各班坚持室内通风换气,教室每天坚持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在传染病高发季节,学校坚持用消毒液对教室地面,空气进行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 我校将以此次流感防控工作为契机,对学校卫生和传染病防控工作情况进行细致地梳理,加强全体师生防控流感传染病的意识,确保全校无重大疫情发生。

临床流行病学

真实性:也称效度或准确度,是指诊断试验测量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即正确判断研究对象有病或无病的能力。 疾病的群体分布:多个病人或一类疾病的所有病人所构成的整体就有一些共同的或者相似的特征,称为疾病的群体分布或者疾病的分布。 疾病负担:是指发病以及疾病所造成的残疾和过早死亡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防病治病所消耗的经济资源。散发:发病率在某地呈历年一般水平,各病例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称散发。常用于描述较大范围人群的流行强度。 流行:发病率在某地显著超过该病历年水平称流行,流行与散发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爆发:是指一个局部地区或者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 地方性:是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某种疾病经常存在于某一地区,不需自外地输入。 随访:是队列研究收集资料的主要形式。包括随访对象,内容,方法,开始时间,随访期限,随访终点和终止时间,质量控制,失访和处理。 安慰剂:是指外形,颜色,气味等方面与所考核的药物相同,单不含特异有效成分的制剂,常用淀粉片和生理盐水注射液作为安慰剂。 霍桑效应:在考察新的治疗措施的疗效时,受试对象会受到许多的关注,而受试对象也对试用新药满怀希望,病人会因此而更多的向研究人员报告好的结果。而实际上药物本身的疗效并没有那么好。这种现象叫作霍桑效应。 诊断试验:是指应用各种实验,治疗仪器等手段对病人进行检查,对疾病做出诊断的实验。应用一定的诊断方法把前来就诊的人区分为患病的病人和非病人,并对确诊的病人给予相应的治疗。 金标准:当前公认最好的,准确可靠的诊断方法或专家指定并得到公认的临床诊断标准。 真实性评价:又称为有效度,指一项诊断或筛选试验所获得数值与实际值得符合程度。 偏倚:研究误差中的系统误差部分。指从研究设计、实施、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各个环节中产生的系统误差,以及结果解释、推论中的片面性,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出现倾向性的差异,从而错误地描述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 选择偏倚:在研究对象的选取过程中,由于选取方式不当,导致入选对象与未入选对象之间存在系统差异。包括:入院率偏倚、存活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无应答偏倚 信息偏倚:(测量偏倚或观察偏倚、错分偏倚),是来自于测量或资料收集方法的问题,使得获取的资料存在系统误差。包括:回忆偏倚、报告偏倚、诊断怀疑偏倚、暴露怀疑偏倚等。 混杂偏倚:指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相关(关联)程度受到其他因素的歪曲或干扰循证医学:是指综合最佳研究证据,临床医生的临床经验和专业技能,患者的权利、价值、和期望,患者所处的临床阶段和诊疗场所的条件,制定适合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措施。 循证医学实践的后效评价:是指对应循证医学的历练从事的某项医疗活动的后果进行的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以知道新的临床实践的过程. 研究结局:是指随访观察中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可以是发病或死亡,也可以是各种生理生化指标,健康标志的变化;可以说定性的结果,也可以是定量的测量等。匹配:又称配比,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特例保证一致,这些因素或特征称之为匹配因素或匹配变量。 可靠性是相同条件下同一诊断试验对相同人群重复试验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双盲:是指研究对象和研究者均不知道分组情况,不知道研究对象接受哪一种干预措施。优点是可以减少两者主观因素造成的信息偏倚对临床试验结果的影响。 比值比:(odds ratio, OR)是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描述暴露与疾病联系强度的指标是比值比,是病例组有暴露(a)与无暴露(c)之比值和对照组有暴露(b)与无暴露(d)的比值之比,即ad/bc。 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是队列研究中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是反映暴露与疾病关联强度的最有用的指标。 临床流行病学:是指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评价临床医学中的问题,即在临床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中引入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从患病的个体诊治扩大到群体特性的研究,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防治和预后等规律,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的证据。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课程和临床科学研究必需的方法学1.临床试验设计的三原则为随机、对 照和盲法。 2.诊断试验应从真实性、可靠性和收 益等方面评价。 3.形成病因假设的法则主要有求同法、 求异法、共变法、剩余法、类比法 4.匹配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研究效率和 控制混杂的干扰。 偏倚可以分为选择偏倚、信息偏倚 和混杂偏倚。 6.阳性似然比是真阳性率与假阳性率 之比。 7.病例对照研究是按照患病与否,将研 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 8.病例对照研究样本含量估计的影响因素 包括人群中所研究因素的暴露率、相 对危险度(RR)或比值比(OR)、显 著性水平(α)和把握度(1-β)四个 9.在队列研究资料分析中,暴露与疾病关 联强度的分析指标有:相对危险度 (RR)、归因危险度(AR)、归因 危险度百分比(ARP)、人群归因危险 度(PAR)、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PARP)。 10.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可分为临床试验、 社区实验和现场试验三种类型。 评价筛检试验应从真实性、可靠性 和收益等方面进行。 12.OR是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例和 对照组该因素暴露比例之比。 效应测量指标主要分三种类型绝对效 应、相对效应和归因比例。 准则包括 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类比法 和剩余法。 提高诊断试验效率的方法主要有界值 的选择、联合试验和多重试验。 曲线的主要用途包括用来决定 最佳临界值和用来比较两种或两种以 上诊断试验的真实性及临床价值。 控制混杂偏倚的方法包括限制、匹 配、随机化、分层、标准化和多 因素分析。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性研究、 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三大类。 影响预测值的主要因素有灵敏度、 特异度、患病率。 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早期诊断,及时 治疗、患者病情、 病特点和医疗条件、社会家庭因素。 队列研究可以分为前瞻性队列研究、 历史性队列研究和双向性队列研究三 22.分级分析的主要意义是分析暴露与疾 病之间是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以加强因 果关联推断的依据。 病例对照研究的主要特点属于观察性 研究方法、设立对照、 能确定因果关系。 流行病实验研究的特点有属于试验性 研究、必须有干预措施、须有严格的 平行对照、遵循随机化分组原则。 三盲是指受试者、执行医疗措施的 医护人员、资料分析者均不知道受试 26.队列研究中对照的类型有内对照、 外对照、一般人群、多重对照。 现况调查的种类普查、筛查、抽 样调查。 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 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 队列研究的研究对象包括暴露组和非 暴露组两组人群,暴露人群包括特殊暴露 人群、社区人群和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资料收集与暴露有关,与结局有关的 资料,以及其他一些可能与产生混杂作用 31.随访的内容包括有关暴露的信息,有 关结局的信息,有关于暴露和疾病相关的 可能产生混杂作用的信息。 队列研究病历的来源于医院和社区, 病例的类型有新发病例、现患病例、死亡 病例 诊断指标与判断指标的确定方法有统 计学方法(百分位数法、分布法正态)、 断临床判法、ROC曲线法 真实性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灵敏度、 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约登指数、 似然比 可靠性三指标有变异系数,符合率, Kappa值。 影响试验收益的主要因素:疾病的患 病率、早起发现病例对预后的改善程度、 灵敏度和特异度 实验流行病学的随机化分组:简单随 机分组分层随机分组整群随机分组。 不可预知的结局、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向均数回归、潜在的未知因素的影响。 实验流行病学对照设立的方法:安慰 剂对照标准对照空白对照交叉对照 自身对照。 临床试验的基本设计类型:平行设计 交叉设计析因设计序贯设计 设 计个体的生命健康与各种其他权利,必须 遵循的理论道德原则:知情同情原则、对 受试对象有益无害的原则、公平原则、科 学原则。 影响诊断试验可靠性的因素:试验方 法与条件的影响、观察者的变异、呗观察 的变异 提高诊断试验效率的方法:联合试验, 系列试验,混合试验 我国流行病定义包含的四个基本点 ①从群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② 研究疾病包括各种各样的病③重点研究 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和其影响因素④ 目的是为了控制疾病和促进健康提供科 学依据 流行病学的主研究范畴 ①病因学研究与评价②诊断试验研究与 评价③疾病疗效研究与评价④疾病预后 研究与评价⑤临床决策分析⑥卫生事业 管理,卫生经济学研究与评价 疾病形成的原因 ①民族聚居地,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特征 ②在某些地区存在病原体,动物宿主,和 媒介所需的自然条件③该地独特的物理 化学环境,可引起疾病的爆发④独特的社 会经济环境 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特点目的类型? 概念:是利用已有资料或者专门调查资 料,按不同地区,人群和时间特征,描述 疾病或健康的分布情况。提出病因假设,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病因线索。 特点: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疾病预防 控制的基础。2研究开始时一般不设置对 照组,属于流行病学的观察性研究,主要 指标的患病率。 目的:①描述分布②发现病因线索 类型:①历史资料分析②现况研究③纵 向研究④生态学研究⑤筛检⑥暴发调 查中的个案调查等 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特点,目的,应用 和类型 基本原理:是将研究对象按是否暴露于某 因素下或具备某特征分为暴露组和非暴 露组,随访一定的时间,观察记录两组人 群疾病的发生情况,并比较其发病率或死 亡率的差别,研究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 系。 特点:属于观察性研究,设立对照,由因 推果,能确诊暴露与疾病等生物学事件的 因果关系。 目的:检验病因假设,描述疾病的自然史。 应用:评价自发的预防效果。研究某种疾 病的发生,发展的唱起变动趋势,为制定 新的防止策略和措施提供证据。 类型:①前瞻性队列研究②历史性队列研 究③双向性队列研究 简述队列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研究结论说服力强,可充分而直接 的分析研究因素的作用,适合于罕见的因 素研究。偏倚较小,可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局限性:不适合研究发病率很低的疾病, 失访偏倚较大。研究耗时间,费人力。开 支大。研究设计要求严谨,资料的收集和 分析难度也较大。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特别适用于罕见的研究,研究一种 疾病与多种因素的关系。相对更省时,省 力,易于组织实施。该方法不仅应用与病 因的探讨而且广泛应用于很多方面如治 疗措施的疗效,预后与副作用作出初步评 价。 缺点: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偏 倚,获取既往信息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 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难以判断,不能计 算发病率,死亡率,只能计算OR。不适合 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 要很大的样本量。 学习循证医学的必要性及其实践过程 必要性:①医务工作人员只有熟知和有效 地应用不断涌现的临床科学证据,才能正 确的诊治疾病②医务工作者常常难以及 时的获得临床实践所需的最新信息③现 有的临床知识和技能将逐渐过时④传统 的医学继续教育模式往往存在一定程度 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因而不能卓有成 效地改进我们的临床技能⑤循证医学采 用不同的临床学习方法使医务工作者的 知识随时得到更新。 实践过程:提出问题,查寻证据,评价证 据,应用证据,后效评价 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研究的方法学,强调 收集客观资料,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结 合专业知识和统计学结果对研究内容作 出客观地评价。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 在指导思想上一致的,在临床流行病学的 学科建设中贯彻循证医学的思想,将促进 和推动临床流行病学的发展。 普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普查优点:由于调查对象为某一调查的全 体成员,研究对象较为简便,可提供疾病 分布情况,流行因素与病因线索。可发现 特定人群中的全部病例并给予及时治疗, 可普及医学和卫生知识。 普查缺点:工作量大,涉及的工作人员多, 组织难度打,容易出错或遗漏,调查质量 不易控制,需要较大的人力,财力。物力, 成本高,不适合用于患病率较低。诊断技 术复杂的疾病。 抽样调查优点:与普查相比,节约时间, 人力,物力,由于调查范围小,工作易于 细致,调查质量易于保证,而且获得结果 更快。 抽样调查缺点:设计与实施难度大,技术 要求高,重复和遗漏不易发现,不适用于 变异过大的研究的对象和患病率很低的 疾病。 现况研究定义特点类型及应用 定义:又称横断面研究或现患率研究,是 指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某一 特定人群在特定时点的疾病或健康状况 及有关因素暴露情况的资料,描述疾病或 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相关因素的一种描 述性研究方法。 特点:①研究开始时一般不设对照组②具 有明确的时点或时期概念③分析和评价 指标一般为患病率④定期重复进行的现 况研究也可以获得二次掉擦间隔期间某 病的发病率⑤在确定暴露与疾病的因果 联系上受到限制。 类型及常用分析指标:①普查②抽样调 查;患病率,感染率,抗体阳性率,病原 携带率等。 应用:①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 布,建立病因假设②确定高危人群③为制 定医疗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④评价或 考核医疗卫生措施的效果。 分析方法:描述性分析,比较性分析,显 著性检验,危险度估计。 病理对照研究的定义原理特点类型应用 定义:又称为回顾性研究,是探讨某暴露 因素与疾病之间联系的分析流行病学方 法。 原理:是选着确诊的患有某病的病人或发 生研究者感兴趣事件的人作为病例组,以 不患有该病或未发生该事件的人为对照 组,调查者两组人群既往暴露于某因素的 情况,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中该因素的暴 露比例。如果两组暴露比例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在评估了各种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影 响后,借助流行病学因果关联的判断标 准,推断某些暴露因素是否为疾病或事件 的危险因素,而达到探索和检验疾病病因 或感兴趣事件的原因假说的目的。 特点:①属于观察性研究中的分析性研究 ②有单独设立的对照③研究方向由果到 因④一果多因,一病多因⑤不能确定暴露 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类型:病例与对照不匹配;病例与对照匹 配 应用:①广泛探索疾病或事件的可以因素 ②初步检验病因假说③为进一步前瞻性 研究提供依据④治疗方法或药物有害作 用的研究⑤疾病预后因素的研究⑥诊断 试验的评价、纺织措施的效果评价。 实验性研究的原理特点应用 原理: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医院、社 区、学校等为实验室的实验性研究。将研 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 接受实验措施,对照组接受对照措施,随 访观察一定时间,然后比较两组的某些结 局或效应的差异,进而对干预措施的效果 做出评价的一类方法。实验流行病学的研 究对象是人,这与动物实验不同。 特点:①属于前瞻性研究②必须施加一种 或多种干预措施③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 ④随机分组。 应用:①验证病因假设:常用于疾病流行 因素和病因的研究②评价疾病的防治效 果和预后影响因素③评价某新药物、疗法 的效果或不良反应。

幼儿园预防禽流感教育活动方案

幼儿园预防禽流感教育活动方案 禽流感主要是指禽中流行的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无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幼儿园预防禽流感教育活动方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预防禽流感教育活动方案一】设计意图:一天中午小孩的午餐食谱是栗子炒鸡丁,李镜夹起一块鸡,还没入口就说了起来:“高老师,现在不能吃鸡了,有禽流感。”话一出口,孩子们便打开了话匣纷纷围绕禽流感说了起来,鉴于孩子对禽流感直接的感受和兴趣,也为了帮助孩子对禽流感有一个正确认识,我们与孩子共同制定本生成活动。 认知活动:什么是禽流感 活动目标: 1、结合现状初步了解什么是禽流感。 2、培养幼儿对H7N9病毒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有关禽流感的图片,H7N9型病毒的图片,禽流感预防的VCD。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引出预防禽流感的主题: “现在世界各地都在预防一种病毒,叫什么”(禽流行性感冒,简称禽流感)

概念:有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感染病,主要发生在鸡、鸭、鹅、鸽子等身上,是一种从呼吸病到严重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急性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 特点:传播快,危害大 二、鸡鸭鹅是如何传染人的 幼儿自由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人类直接接触受H7N9型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H7N9型病毒都会受到感染。 三、观看H7N9型病毒的图片及工作人员如何加强卫生工作的。 四、看预防禽流感VCD 1、高度重视禽流感 2、科学认识禽流感 3、积极预防禽流感 五、鼓励幼儿平时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禽流感。 【幼儿园预防禽流感教育活动方案二】目标:1、初步了解(流感)病毒,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2、养成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知道预防禽流感的方法。 准备:新闻视频、图片、健康小卫士粘贴标志(幼儿人数相等)。 过程: 一、播放视频(儿童医院门诊及有关禽流感的报道)

临床流行病学

第一章绪论 一. 临床流行病学的定义 临床流行病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临床医学领域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是采用近代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临床经济学及医学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临床医学问题(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的一门方法学。 二. 临床流行病学的学科发展和现状 1. 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络的建立和发展 1938年美国耶鲁大学John Paul 教授临床流行病学 70年代末-80年代初现代临床流行病学 1982年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络( international clinical epidemiology network, INCLEN) –培养高级临床流行病学人才 INCLEN的第一期项目: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建立了5个国际临床流行病学资源和培训中心(clinical epidemiology resource and training center, CERTC); 在22个国家建立了临床流行病学单位(clinical epidemiology unit, CUT);出版发行<<临床流行病学杂志>>;每年召开一次国际学术会议. INCLEN的第二期项目:(90年代初至今) 宗旨: 在最可靠的临床依据和有效使用卫生资源的基础上, 促进临床医学实践, 从而改善人民健康. 2. 我国临床流行病学的建立和发展 1980年, 在Rockefeller基金会资助下,有4位专家在英国接受了临床流行病学培训; 1983年, 13所部属院校接受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即临床研究的设计、测量与评价(Desig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n clinical research, DME)培训项目 在上海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和广州中医学院建立了3个国家级DME培训中心 1989年,首届临床流行病学/DME学术会议,中国临床流行病学网(China clinical epidemiology network, CHINACLEN) 1993年,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学会成立 1997年,协和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成为INCLEN phase II的CEU 2006年6月,第九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上海) 2008年6月,第十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北京) 2010年7月,第十一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烟台) 2012年11月,第十二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北京) 2006年6月,第九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上海) 2008年6月,第十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北京) 2010年7月,第十一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烟台) 2012年11月,第十二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北京) 三. 临床流行病学的特点 1. 多学科相结合的特点 2. 研究对象群体的特点 3. 方法学的特点 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关系 临床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的关系—是临床医学的基础课 临床流行病学和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流行病学的分支 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研究的关系—研究临床医学的方法学 四. 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探讨病因及危险因素;疾病诊断研究与评价;疗效分析与评价;疾病预后的研究与评价;临床决策分析;临床经济学评价;生命质量评价;循证医学.

人禽流感应急预案

XX县卫生系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防治工作应急预案 第一部分总则 一、目的 为科学有序地开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简称人禽流感)的防治工作,防止人禽流感疫情的发生、传播和蔓延,确保在发生人禽流感疫情时,能够及时应对、迅速高效、科学有序的处理疫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省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应急预案》和市卫生系统防控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行动方案》等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方针与原则 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要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工作方针,要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预防为主、群防群控,依靠科学、依法管理”的工作原则。 第二部分组织管理 一、防治领导组织 县卫生局成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由局领导担任,成员为各股室负责人、县疾控中心和县一院负责人。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

感的防治工作,领导全县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的应急处理,部署和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监督检查防控工作的落实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预防控制机动队、医疗救治机动队、医疗救治专家组、后勤保障机动队。 二、机构工作职能 1、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的领导和组织,监督和检查等工作,组织开展防治知识的宣传和专业培训,及时解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技术指导等工作,做好疫情监测报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组织实施疫区消毒和病人隔离,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等。 3、医疗救治机构 医疗救治机构负责病人的诊断、治疗和病情报告等工作,做好病房的消毒和患者的隔离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医源性感染,医护人员要搞好个人防护和专业培训,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三部分疫情控制 一、疫情报告与隔离救治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本地区畜牧部门的疑似或确诊动物禽

关于中国甲型H7N9禽流感爆发流行病学特征的初步报告-中文版

关于中国甲型H7N9禽流感爆发流行病学特征的初步报告-中文版

关于中国甲型H7N9禽流感爆发流行病学特征的初步报告 摘要:背景2013年2-3月中国发生第一例人感染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确诊病例。截至4月17日,通过分析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来揭示目前中国H7N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测方法分离出H7N9病毒者判定为确诊病例。对每个H7N9病毒感染的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获得其人口学特征、暴露史、病例时间表信息。对密切接触者实行7天医学观察,对有临床症状者采集咽拭子标本并进行RT-PCR检测H7N9病毒。结果82例确诊病例中,平均年龄为63岁(2~89),73%为男性,84%为城镇居民,病例分布在中国的六个省市。根据现有掌握的77例病例信息,4人为涉禽人员,77%有活禽接触史,其中鸡接触率为76%。82例确诊病例中17例(21%)死亡,死亡病例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11天,60例危重,4例临床轻症病例出院,1例儿童病例未住院。两起家庭聚集性事件中,没有证据表明H7N9禽流感病毒存在人与人之间传播。1689例密切接触者中,1251例完成了医学观察,其中19例(1.5%)有呼吸道症状,H7N9病毒检测均呈阴性。结论大部分病人感染H7N9病毒表现为重症,病例间均无流行病学关联。密切接触者中无实验室证据表明H7N9病毒存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不排除这两个家庭内有限的人际传播。 2013年2月-3月,中国东部地区首次发现人类感染新型甲型H7N9流感病毒,其临床特点是急性重症性肺炎、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并致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CDC)分析了2013年4月17之前报告的H7N9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在这份报告中,我们总结了病例调查的初步结果,并继续追踪监测密切接触者,这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调查。 方法 病例定义:在世界卫生组织(WHO)2006年发布的H5N1病例定义的基础上,对此次人类感染H7N9病毒的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定义(附录S1,全文见“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实验室检测结果见附录S2。

动物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动物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好我市动物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根据省防重办《关于进一步加强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和全省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遵循“依法、科学、规范、统一”的原则,按照“有力、有序、有效、有度”和“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诊断、早扑灭”的防控方针,落实属地管理职责,强化禽流感免疫工作,加强疫情排查监测,加强检疫监管,加强巡查督查,加强应急值守,强化早期预警,加强部门信息互通和协调联动,有效防控动物H7N9禽流感。 二、工作要求 严格落实动物防控监管措施,在以下四个环节上做好防控工作。 1、养殖环节。规模养殖场(户)完善动物防疫条件,建立健全防疫制度、规范免疫档案,按照上级规定程序落实禽流感强制综合防控措施,要求对所有存笼家禽必须100%接种禽流感疫苗,同时对所有养禽场所进行消毒、排查工作,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并采样送检,对病死禽一律进行火烧深埋无害化处理。家禽出笼上市,按规定向当地检疫部门报检,取得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进入市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乡镇每日监管巡查制度、畜牧水产局监督检查制度,

通过巡查监督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弥补薄弱环节,保证养殖环节动物防控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交易环节。以市、乡各大交易市场为对象,严把家禽准入关,未经检疫不得进入市场。各地要明确专人佩戴袖章进行动物防检排查工作,重点加强对贩运户的监管检查,严禁未经产地检疫的家禽外地禽类进入我市市场交易。 3、屠宰环节。严禁定点屠宰场购买未经检疫的禽类。凡进入定点屠宰环节的禽类,必须取得动物检疫部门的产地检疫合格证。动物检疫部门必须派专人驻场进行检疫,并完善产品进出档案资料。在禽类宰前宰后检疫检验中,发现有疑似禽流感症状的,要及时进行采样送上级部门检测,同时必须采取坚决措施进行处理,停止加工出售,封存所有产品。 4、冷藏环节。加强对全市冷库的监管,了解其产品的来源及产地检疫情况,严防借机从外地购买禽类及其产品进行宰杀、冷藏;组织专业人员对冷库中存储的禽类产品进行抽样送检。检测结果未出之前,所有产品不得上市销售;经检测为阳性的产品,必须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市防重办负责对动物H7N9禽流感防控的调度、协调和指导工作。各乡镇(街道)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国家和省、x禽流感防控要求,制定完善相关的预案和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狠抓工作落实,全力以赴做好疫病防控工作。各乡镇(街

临床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1.临床流行病学:clinical epidemiology ,CE,是一门研究临床医学的方法(methodology),即在临床医学 领域中,引入现代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 2.发病率 ( incidence rate)是指一定期间内某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是用来衡量某时期一定人 群发生某种疾病的危险性大小的指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 3.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又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现患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是用来衡量某一时点或时期人群中某种疾病存在多少的指标。 公式:患病率 = 某时点 ( 期) 内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 K 4.罹患率 ( attack rate):性质上与发病率相近。指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疾病的发生频率,观察时间以 日、周、旬、月为单位。 5.死亡率( mortality rate, death rate )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它是 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公式:死亡率 = 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总数× K 6.病死率 ( fatality rate)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患某种疾病的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常用 百分率来表示。公式:病死率= 一定时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 同期确诊该病的病例数×100%。 7.现况调查:在某一特定时间(时点或短时间)内,以个体为单位对特定人群的某些特征以及疾病或健康状态 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并对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预先骨干特征的关系加以描述。 8.Cross sectional study横断面研究:由于现况调查所获得的资料是在某一时点或在某一个短时间内收集的, 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疾病或健康状态分布情况以及人们的某些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就像时间上的一个横断面,故称横断面研究或横断面调查,又由于主要使用患病率指标,所以又称为患病率调查prevalence study 或现患调查 9.现况调查分为:普查(census);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 10.Sampling survey:即抽样调查,指从人群中抽出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人(即统计学上的样本人群)进行调查, 根据这部分人的调查结果来估计整个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的情况,是一种从局部推断总体的研究方法。 11.偏倚bias:从研究设计、实施、到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各个环节中产生的系统误差,以及结果解释、推论中的 片面性,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出现倾向性的差异,从而错误地描述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称之为偏倚。 12.现况调查和生态学研究区别:1)观察与分析单位不同:现况调查针对个体,生态学研究针对群体。2)提供 病因线索价值的不同:生态学研究可以为病因研究提供粗线条线索;现况研究提供的病因学假设优于生态学研究 13.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基本原理是以确诊的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组,以不患该病 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组,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过去暴露于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情况,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关联。 14.暴露exposure凡是接触过某种因素或具备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都可以称为暴露 15.危险因素risk factor:泛指能引起某特定不良结局outcome,或使其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包括个人行 为、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等多方面的因素。 16.匹配:matching又称为配比,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达到一致。即除研究因素外,其他因素尽 可能相似。可分为成组匹配与个体匹配 17.Nature experiment:即自然实验,队列研究是基于观察人群自然暴露于可疑病因因素后,机体和疾病变化的 规律的研究。其本质是观察性研究,不是试验性研究。 18.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原理):根据研究对象是否暴露于某研究因素或其不同水平将研究对象分成暴露组 (E)与非暴露组(ē)随访一定时间,比较两组之间所研究结局(outcome)发生率的差异,以分析暴露因素与研究结局之间的关系 19.队列cohort:有共同经历或有共同暴露特征的一群人。分为固定~和动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