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90)——海峡两岸交往

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90)——海峡两岸交往

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90)——海峡两岸交往

1、2008年11月3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团踏上宝岛台湾。这次历史性的访问,显示两岸交往已进入制度化协商阶段,也表明两岸关系已有实质性突破。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统一—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些事件直接相关()

①《马关条约》签订②《辛丑条约》签订③抗日战争胜利④渡江战役胜利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 A

2、我国《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

A.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航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原则 D.坚持互利互补原则

答案 B

3、关于海峡两岸交往的史实排序正确的是()

①台湾当局被迫开始调整“三不政策”

②海协会与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就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一致

③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④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①②④③D.④①②③答案 C

4、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简称“海研会”)于2011年12月23日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展望21世纪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D.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5、大陆熊猫“团团”“圆圆”已在台湾适应了台湾生活,成为台湾民众的“开心果”。实现两岸人民真正“团圆”的基本方针是()

A.建立爱国统一战线B.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D.全面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答案 B

6、2002年4——5月,台湾及马祖一带发生严重旱灾,台湾同胞生产生活用水十分困难。5月4日,福建省福州市在自身缺水的情况下,已向马祖运送2300吨自来水,为马祖同胞缓解了燃眉之急。这说明了()

A.两岸已经统一 B.两岸关系十分融洽

C.两岸关系紧张,但人民之间友好 D.血浓于水,两岸统一对两岸同胞有利答案 D

7、福建的厦门和台湾当局控制的金门隔海相望,其最近距离不足四千米。当人们在厦门岛东南海滩游玩的时候,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海峡两岸,各竖着一个巨大的标语牌,如下图。对下面两幅图片解读不正确的是()

A.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B.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是国家统一

C.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就是统一中国

8、台湾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中吟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海峡两岸进行了积极探索。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20世纪50年代中期,祖国大陆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B.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C.1993年,汪辜会谈在上海举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D.1996年初,江泽民提出了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答案 C

9、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在海峡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今天,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仍然是()A.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D.海协会和海基会领导人进行互访答案 B

10、“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下列对这首小诗包含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海峡两岸曾长期隔绝B.如今海峡两岸有了交往

C.台湾同胞浓烈的思乡之情D.台湾已回到祖的怀抱

答案 D

11、台湾舞剧《薪传》曾在大陆演出,引起轰动,它反映了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一脉相承的亲情关系。下列关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汪辜会谈”的举行

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的形成

③江泽民“八项主张”的提出

④台湾当局“三不”政策的调整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②①③④D.④②①③答案 B

12、我国《反分裂国家法》中规定“……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

C.坚持不动用武力的原则D.坚持反对外国干涉的原则答案 A

13、如图,下边是题目为“回来吧,就缺你了!”的漫画。画中的“母亲”怀抱中有两个“孩子”,正等待另一个“孩子”回来。被等待的“孩子”应是()

A.西藏B.香港C.澳门D.台湾答案 D

14、台湾中华总商会会长廖正豪先生在海峡两岸关于文化旅游节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乐当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搭桥人”,责无旁贷地维护和珍惜两岸这种骨肉亲情……这充分地说明了()

①海峡两岸人民有相同的文化背景②海峡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信仰

③海峡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心愿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日益密切

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D

15、我国《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

锦州市2018年中考历史模拟卷及答案

锦州市2018年中考历史模拟卷及答案 注意事项: 1.作答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相应位置,并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下对应的数字涂黑。 2.答题内容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题共19个小题,满分75分。考试时间思品、历史共计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请把所选答案填至答题卡上。(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 在古代四大发明中,影响最为久远,且对文明发展作用最为显著的是() A.指南针 B.造纸术 C.印刷术 D.火药 2. 元代开始实行的行省区划,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 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C.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D.抑制了民族融合趋向 3. 下列事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是() ①西汉设置西域都护②元朝设置宣政院 ③鉴真东渡④清朝设立驻藏大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①废丞相,设三司②设置厂卫制度③八股取士④设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5.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割台湾”“偿二百兆”源于哪 次列强侵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严复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十九世纪末最敏感的人”,因为他()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主张民主共和思想 C.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 D.宣传“物竞天择”观点 7. 下列选项搭配错误的有是( ) ①张仲景——麻沸散②王羲之——《女史箴图》 1

九年级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50分,考试用时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22分) 本卷共22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22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老师在课堂上说,秦始皇焚书坑儒结束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请问,这里的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指的是 A.竟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 2、在2015年的博鳌论坛上,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正式出台。“一带一路”战略,不单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升级版,也是中国提出的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从东往西依次是 ①河西走廊②长安③西亚④欧洲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 D.②①③④ 3、某学校举办“中国古代重大工程”图文展览。“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这首诗与下列哪幅图片搭配最合适 4、宋代在与辽、夏、金的长期战争中往往以送“岁币”的方式议和,最终被蒙古族所灭。然而,宋代在文化上却成就辉煌:宋词光耀千秋,书法名家辈出,“通鉴”影响深远,“清明河图”传世。由此观之,宋代 A.文武兼备 B.重文轻武 C.重武轻文D.以文驭武

5、从下列学习卡片上,你可以提炼的学习主题是 A.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B.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C.对外的交往与进步 D.经济的繁荣与昌盛 6、在学习郑和下西洋时,老师要求学生用两句话评论郑和及其远洋活动,同学们积极发言。下面是当时的发言记录,其中正确的有 A ——和平使者,扬威异域; b ——探寻新路,寻找黄金; c ——友好往来,促进交流; d ——殖民先驱,海盗鼻祖。 A.ab B.bc C.cd D.ac 7、一位法国作家在论述鸦片战争时说:“要找一个作战的借口是很容易的。但是,一个信基督教的国家,却在一个所谓野蛮国家的君主努力停止一种很不道德的贸易的行动上,去寻找开战的借口,是不太值得的。”这则材料说明这个法国作者反对英国 A、寻找借口发动战争 B、武装保护鸦片贸易 C、歧视中国发展落后 D、强行传播基督教义 8、“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略了。”材料中“更为可取的方面”主要指 A.近代工业B.军队建设C.政治制度D.文化教育 9、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某历史事件:“几个幼稚的秀才和一个少不更事的皇帝,用他们的前程和脑袋,验证了保守势力的强大”。这个历史事件为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型:新授课课时: 1 年级:八年级科目:历史执笔:李晓红 一、学习目标(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台湾的历史沿革,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兴趣。②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 ③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②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二、学习过程 (一)探究学习 1.课堂导入

导入新课:倾听诗朗诵《乡愁》(从诗人“愁绪”着手设问:海峡那边的亲人,何日能与母亲团聚?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首先简介台湾。然后设疑:为什么说“台湾自古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回答,引入寻根篇)。 2.讲授新课: (一)回顾历史——寻根 我们血脉相连 展示历史歌谣---同根源:卫温赴夷洲隋通流求岛元设巡检司成功收台湾清置台湾府本是同根源自古皆中华 为何骨肉分离 引入台湾问题的由来:1949年蒋介石败走台湾后,把台湾作为国民党“反攻大陆、复兴党国”的基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阻止祖国大陆解放台湾,美国政府插手干预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的长期紧张对峙局势。20世纪80年代至今,台湾当局利用国际反华势力蓄意制造分裂,鼓吹“一中一台”,企图分裂国家,使得两岸统一的进程困难重重。 (1、从温家宝总理的话“浅浅的海峡,是中国最大的国殇,是中华民族最深的乡愁”: 2、七嘴八舌:你赞同用哪一种手段来解决台湾问题?导入党和国家对台方针与政策) (二)探究现实——求解 是谁不懈努力(党和政府的对台政策) (质疑:从武装解放到和平解放再到和平统一,党和国家为什么会转变态度,说明什么? 1、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和发展,和平统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两岸同胞血融于水

潍坊市2019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潍坊市2019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闭卷考试,请注意分配答题时间。 2.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下列对“新纪元”理解不正确的是 A.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B.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D.标志着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2.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人民宪章》发表 B.《共产党宣言》发表 C.《资本论》发表 D.《权利法案》发表 3. 文化的产生不能离开自然环境。下列内容中,代表东方文化成就的有 ①《荷马史诗》②《俄底浦斯王》③《天方夜谭》④麦加大清真寺⑤巴黎圣母院 A. ②③④ B. ①②⑤ C. ②③④⑤ D. ③④ 4.宣扬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是 A.道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基督教 5.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 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和平方法”指的是 A.实行股份制 B.廉价收购 C.无偿没收 D.赎买政策 6. 恩格斯曾指出:“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代中国整个传统的经 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他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A.使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C.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7.十九世纪中期,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这个时期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或改革中不包括 A. 美国南北战争 B. 日本明治维新 C. 俄国1861年改革 D. 美国独立战争 8.“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 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下列最能体现毛泽东“灵活性”的是 1

历年历史中考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中考历史模拟题(一) 注意:本测试题总分60分,建议采用开卷考试,60分钟之内完成。 一、选择题:(2分×12=24分) 1、19世纪40年代前期,中国开始了历史性的巨变。这个巨变是指: A、中国的大门首次被打开 B、香港岛被英国割占 C、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出现了租借地 2、《辛丑条约》中,体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内容是: A、清政府保证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 B、各国派兵保护“使馆界” C、允许各国驻兵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 D、外交部居六部之首 3、民国八年,在《申报》上可能会看到下面哪一则消息? A、《新青年》创刊 B、五四运动爆发 C、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D、南昌起义爆发 4、一名军人是在1928年底在井冈山参军入伍的。当年他参加的部队应该是: A、国民革命军 B、中国工农红军 C、新四军 D、解放军 5、在中国共产党的哪一次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6、歌曲《春天的故事》歌颂了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是指: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制定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7、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其含义是: A、它没有把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全部复兴出来 B、它没有将古代文化“古为今用”。

C、它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D、它没有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要求 8、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的情况,下列文献可供参考的是: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权利法案》 D、《法典》 9、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的最重要原因是: A、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B、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C、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 D、工业革命的推动 10、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崭新工业部门有: A、棉纺织业 B、石化工业 C、机械制造业 D、核工业 11、下列内容与雅尔塔会议有关的是: A、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必须归还 B、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C、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成立联合国 12、美国的波音飞机的生产,部分发动机在英国制造,部分尾翼在我国制造,这说明: A、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不平等 C、高科技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 D、世界经济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二、材料分析题:(6分+7分=13分) 13、根据下面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顶戴花翎与自强求富图图二:新东北,业绩辉煌

山西省2019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山西省2019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闭卷考试,请注意分配答题时间。 2.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关于文明的冲撞与融合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希波战争后,波斯帝国确立了在地中海的霸权 B. 2世纪,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C. 公元前334年,国王亚历山大开始东征,一直打到亚马逊河流域 D. 阿拉伯人吸收了日本10个数字的计数法,把它传到欧洲,由此产生了阿拉伯数字 2. 古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下列与古印度无关 A. 种姓制度 B. 《汉漠拉比法典》 C. 阿拉伯数字 D. 佛教 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出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文件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4.历史学家茅海建在评价鸦片战争后的社会状况时说:“从短期上讲,负面作用大于正面效应;而从长期来看,负面作用在不断隐退,正面效应在逐渐生长。”据材料“正面效应在逐渐生长”主要是指 A.社会性质的改变 B.近代史的开端 C.学习西方近代文明逐渐深入 D.民族危机逐步加重 5. 1640年,在英国议会上、议员们对国王的独断专权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要求限制国王的权力。 这一斗争 A. 掀开资产阶级革命序幕 B.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C.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D. 承认了美国的独立 6.有学者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下列文件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人权宣言》 D. 1787年宪法 7. “一个梦从冬到夏,让人民做主当家,一条心聚小成大,站起来国立天下……人民是我的根,民 生牵着我心。”这是继国庆献礼歌曲《国家》之后,刘媛媛和成龙再次携手联袂演唱的建党90周年献礼歌曲《民生》的歌词。你知道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

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

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 卷Ⅰ(选择题) 本卷共 11 题, 1~ 9题每题 2 分,10~ 11 题每题 3 分,共 24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口口口口》没有写上禁止鸦片进口的条款,外国商人利用这一点,加强了进行有利可图的非法买卖鸦片活动,清政府打输了这场战争,不敢禁止这种买卖。结果鸦片交易实际上变得毫无约束,鸦片进口从 1842年的 33000 箱上升到1848 年的 46000 箱和 1850年的 52929 箱。“口口口口”应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某学者指出:这些成就或可提供一幅奋力拼博的生动画面,但实际上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材料评述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3、1925 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抱憾而逝,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史更多的痛苦与失序。但孙中山为进步奠定了基础,其追随者得以在此基础之上继其遗业。材料中的“痛苦与失序”不包括() A、武昌起义 B、袁世凯独裁统治 C、尊孔复古的逆流 D、北洋军阀混战 4、如图的特派状影印件可以用来直接佐证() A、中国参加了联合国成立大会 B、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C、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D、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5、对图中甲、乙线及导致甲、乙线数据变化原因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A、甲线是对棉手织工场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B、乙线是对棉手织工场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C、甲线是对棉纺织厂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D、乙线是对棉纺织厂エ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6、亨利 ? 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写道:1859 年后,英国决定把印度作为大英帝国的一个行政单位来管理,这在实现印度统一上发挥了重大作用。英国唤醒了印度作为遭受外国统治的单一实体的意识,激起了人们的信念。他们相信,要想打败外来统治,就必须团结为一个国家。材料旨在表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 A、背景 B、经过 C、结局 D、影响 7、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一开始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后来,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所以改革措施中又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由以上可见,明治维新() A、自始至终采取全盘西化的策略 B、彻底根除了封建制度的残余 C、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D、使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道路 8、在宣言上签字时,确定了美、英、苏、中在前,其他国家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原则,承认四大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的特殊作用。该“宣言”的签署,标志着()A、中国成为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

八下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知识点和练习

八下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知识点和练习 知识点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对台政策的演变 2、大陆缓和两岸关系的举措:隔绝到缓和 1979年开始,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3、海峡两岸交往: (1)隔绝状态被打破: 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2)“九二共识”

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即“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3)八项主张: 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4)世纪之交的两岸互动: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中国大陆,国共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知识点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1.原因: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 (2)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2.史实: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课本习题解答 1、第72页:结合历史,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海峡两岸都必须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尽自己最大努力,不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决反对台独,并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分裂行为作斗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对台的基本方针。 2、第74页:想一想,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台湾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和共同的传统、文化;大陆和台湾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努力,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拓展延伸 1、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 ①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②“一国两制”政策的巨大感召力; ③香港、澳门的回归,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④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⑤“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2、两岸统一的不利因素:

人教版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一)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初中2016级中考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面选项中,朝代名称与建立时间、人物搭配完全正确的是:() A.秦朝—公元221年—嬴政B.唐朝—618年—李世民 C.明朝—1368年—朱元璋D.清朝—1636年—努尔哈赤 2.汉字听写大赛经电视热播后,汉字的演变历史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下列汉字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B.金文→甲骨文→小篆→隶书 C.甲骨文→金文→隶书→小篆D.金文→小篆→甲骨文→隶书 3.右面的著作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在这两部著作中均有记载的史实是:() A.秦始皇统一六国 B.东汉建立 C.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隋朝开凿大运河 4.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四幅图片,判断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侵略与反抗 B.近代化的探索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人民解放战争 5.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又分地”的意义是:()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C.纠正了文化大革命错误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6.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由此反映出的邓小平思想是:() A.始终贯彻党的最高纲领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7.“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作出以上重大决策的党的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8.“1492年,他获得西班牙国王的资助,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了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见到了欧洲人此前不知道的新大陆。”该材料描述的是:()A.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B.达·伽马到达印度 C.迪亚士发现好望角D.麦哲伦环球航行 9.阅读下表,对美国1950—1999年经济发展总体特征概括最准确的是:()年份1950195519651975 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8.7 5.6 6.3—0.8 年份1982198519941999

最新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鲁教版习题精选八十

最新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4课海峡两岸 的交往鲁教版习题精选八十 第1题【单选题】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并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们的回归主要得益于( ) A、“一国两制”的顺利实施 B、对外开放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邓小平的英明领导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新华社北京2016年3月5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日下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就当前两岸关系发展发表了看法: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会因台湾政局变化而改变。这些大政方针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是( ) A、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海协、海基会的沟通 C、两岸三通的扩大 D、政党之间的交流合作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三不”是指( ) ①不接触②不谈判③不妥协④不合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海峡两岸统一的根本前提是( ) A、和平统一方式 B、一个中国原则 C、平等谈判原则 D、实现两岸“三通”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台湾当局长期实行“三不”政策,“三不”政策中不包括( ) A、不接触 B、不对抗 C、不谈判 D、不妥协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标志这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的是( ) A、“九二共识” B、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C、“汪辜会谈” D、江泽民对台八项主张的提出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 A、一国两制 B、和平统一 C、八项主张 D、互补互利

2018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下面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本部分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南秀北雄,中国徐州”,右图为徐州云龙湖美景。徐州有“九朝帝王徐州籍”美誉。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里,汉初分封为楚国,曾一度势力过大威胁中央。汉武 帝通过什么方法解决了这种问题 A.独尊儒术 B.兴办太学 C.推恩令 D.设丞相 2、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葡人麦哲伦横渡太平洋,启菲律宾群岛,绕世界一周------有史以来,最光焰之时代也。而我泰东大帝国,与彼并时而兴者,有一海上之巨人郑和在”。以下关于郑和远航的说法正确的是NIweMXXjq3 A.郑和远航目的和麦哲伦一样,都是为了殖民扩张 B.郑和远航后,我国下南洋<东南亚地区)的人增多,促进了南洋开发 C.加强了与亚欧各国的联系 D.郑和共六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从1920年秋开始,徐州市各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都改成了白话文。这与下列 哪一事件的大力倡导有关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4、“壮哉!武昌起义,一枪打翻封建帝制;伟哉!天下响应,万众擎起民主共和”道出了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NIweMXXjq3 A.实现了20世纪以来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 B.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形成了近代史上一次政治、思想大解放 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 5、据日军《步兵第10团战斗详报》记载,台儿庄中国守军“决死奋战之状历历在目”,“士兵依堑壕顽强抵抗直到最后”,“睹其壮烈者亦为之感叹”。右图台儿庄中国守军的总指挥是NIweMXXjq3 A.李宗仁 B.彭德怀 C.张学良 D.杨虎城 6、张謇15岁中秀才,41岁中状元,办厂遭遇困境时,翰林院催他回京任职,他固辞道:“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清状元110人,但状元经商成就大业,并造福社会只有他一人。以下哪项不属于他的事迹NIweMXXjq3 A.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B.他的创业经历折射了民族企业的艰难曲折历程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 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课前导学 ①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②学生收集资料并制成电子演示文稿。 教学渗透点 ①通过对“台湾地理状况”的学习,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渗透。 ②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

③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④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教学资源 ①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 ②自制多媒体课件。 ③网站资料。 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播放歌曲《爸爸的草鞋》,画面反映了2005年四五月份,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提问: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事件? 回答: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教师用课件出示自学题目,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整理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1.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 2.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3.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三)汇报交流,整合信息 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合信息,合作学习。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出示《中国地图》)

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张骞出使西域对世界文明的融合最大的贡献是 A.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B.使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C.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D.解除了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2.穿越时光隧道,你回到了南宋都城临安,在下列各项中,可以看到的有 ①城里有精美的瓷器出售 ②在“瓦肆”里有人在说书,有人在看京剧表演 ③有人在使用纸币购物 ④人们在阅读《红楼梦》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下列科技成就按产生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①《齐民要术》②《本草纲目》 ③《九章算术》④都江堰⑤活字印刷术 A.③②①④⑤ B.③①④⑤② C.④③①⑤② D.④①③②⑤ 4.下面为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局面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5.品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联中成语“卧薪尝胆”源于春秋时期哪一个霸主的典故? A.齐桓公 B.晋文公 C.吴王阖闾 D.越王勾践 6.“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不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屋,不见烟火冲天。”这段俗语反映了中国近代一段惨痛的历史。它告诫我们应 A.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B.家庭和睦相亲相爱 C.珍惜土地保护环境D.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7.初二年级三班围绕中国近代化的起步问题进行历史探究,同学们讨论热烈,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发表的观点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B.进行戊戌变法是为了救亡图存 C.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思想解放 8.“口号”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和传递着历史信息。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是 A.“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B.“废除二十一条” C.“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9.刘伯承与邓小平被称为战场上的最佳拍档。他们共同指挥的著名战役有 ①挺进大别山②辽沈战役③淮海战役④平津战役 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 10.有一位老人自称自己是民国生,请问这位老人今年高寿 A.80岁 B.79岁C.81岁D.82岁 11.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正确的应是: A.洋务运动一无是处 B.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C.洋务运动劳而无功 D.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表面做做样子 12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A.反右斗争扩大化 B.大跃进运动 C.农村人民公社化 D.文化大革命 13.实现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七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三大 14.《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到:“公元15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地理大发现”是通过什么活动实现的? A.文艺复兴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新航路开辟 D.工业革命 15.金字塔创造了古代世界无与伦比的奇迹,也留下了扑朔迷离的“千古之谜”。暑假,李明同学打算去金

《海峡两岸的交往》同步练习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同步练习 基础素质 1.我国政府对台基本方针是 A.实行“三通” B.经济交流 C.互补互利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海峡两岸的隔绝状态终被打破是在 A.1982年 B.1987年 C.1990年 D.1995年 3.识上图,说出舞剧《薪传》的演艺家来自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法国 4.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会长是 A.汪道涵 B.辜振甫 C.王兆国 D.罗干 5.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是 A.毛泽东的“和为上计” B.两岸“三通” C.江泽民的“八项主张” D.“一国两制” 思维拓展 6.“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表明 ①宣布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②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③中国政府不干预台湾的外交事务④中国政府没有承诺不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③④ 7.图1事件表明的实质是 A.两岸的体育交流活动 B.祖国统一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C.体育与政治没有关系 D.两岸实行直接的“三通”

图1 图2 8.图2的材料的意思不包含 A.台湾能够独立 B.祖国统一人心所向 C.台湾不仅是台湾人的台湾,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台湾 D.国民党反攻大陆是永远不能成功的 9.“一国两制”条件下,台湾与香港、澳门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 A.社会制度 B.地位 C.驻军 D.司法独立 开卷探究 10.下面的材料出自台独分子吕秀莲之口,认真研究,回答问题。 (1)请你运用所学历史知识,批驳吕秀莲的“远亲近邻”谬论。 (2)你知道我国政府处理台湾问题的原则和基本方针吗? 11.看图,研究回答问题。 (1)在1997年以前,中国在实现统一大业方面存在哪几个问题? (2)到1999年底,在中国统一问题上得以解决的有哪些?请在图中标出。 (3)在中国版图上,至今仍有“一子”只能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是哪里?请在地图上标出。

海南省2019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海南省2019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闭卷考试,请注意分配答题时间。 2.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下列对“新纪元”理解不正确的是 A.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B.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D.标志着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2.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人民宪章》发表 B.《共产党宣言》发表 C.《资本论》发表 D.《权利法案》发表 3. 文化的产生不能离开自然环境。下列内容中,代表东方文化成就的有 ①《荷马史诗》②《俄底浦斯王》③《天方夜谭》④麦加大清真寺⑤巴黎圣母院 A. ②③④ B. ①②⑤ C. ②③④⑤ D. ③④ 4.宣扬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是 A.道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基督教 5.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 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和平方法”指的是 A.实行股份制 B.廉价收购 C.无偿没收 D.赎买政策 6. 恩格斯曾指出:“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代中国整个传统的经 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他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A.使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C.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7.十九世纪中期,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这个时期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或改革中不包括 A. 美国南北战争 B. 日本明治维新 C. 俄国1861年改革 D. 美国独立战争 8.“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 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下列最能体现毛泽东“灵活性”的是 1

历史(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以讲述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发展及在此影响下,两岸民间交流的种种表现为主要内容。由于第12课明确的解释了什么是“一国两制”,学习本课的理论基础,已经具备 学情分析:学生对台湾问题比较热心,从前课学习中已经对“一国两制”有所认识,报纸电视网络也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所以,备课教学需要把握住学生,围绕关键性的知识点进行思考,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培养并锻炼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歌曲、图片、诗歌和联系实事热点等环节来讲授新课,同时本课的讲授过程中以台湾歌曲作为暗线衬托“和平统一”的主题。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宝岛台湾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情况,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对这方宝地的热爱与珍重。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材,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并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祖国统一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八年级历史《海峡两岸的交往》知识提纲及练习题

海峡两岸的交往 [知识体系] 政策: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用_____方式解放 台湾的思想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改革开放后,形成,“_____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两岸关系松动——“____会谈”、“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 八项主张。 日益密切的交往:两岸人员往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蓬勃发展。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政策的先后顺序是①和平方式解放台湾②解放台湾③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④“一国两制”()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②③①④ 2.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推动下,海峡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标志是() A.香港、澳门回归祖国B。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调整“三不政策” C.“汪辜会谈”于1992年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D.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局面的初步形成 二、非选择题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们一贯主张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通过两岸政治谈判解决两岸间的政治分歧,实现台湾和祖国的领导统一。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先后提出了哪些主张和方针? (2)近十多年来,海峡两岸的民间团体为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作了哪些努力?结果怎样? (3)你认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二、非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指导下,采取一系列措施缓和两岸关系,推进统一大业;1955年,江泽民提出新时期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2)20世纪80年代,台湾当局被迫开始调整“三步”政策;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

大庆市2019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大庆市2019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闭卷考试,请注意分配答题时间。 2.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北宋初,四川地区使用铁钱,但携带很不方便。宋真宗时,成都16家富商联合发行一种纸币,叫做 “交子”,用来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南宋时,纸币的需要量更大,政府就大量印行纸币。这表明交子 A. 具有市场流通交易凭证的功能 B. 促进了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C. 是宋政府敛聚财富的主要手段 D. 提高了四川富商的社会地位 2. 西安事变结束时,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一的中国…… 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是指 A. 西安事变最终获得和平解决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 抗战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3.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语,如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蓝瘦香菇”“萌萌哒” “尬聊”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与它紧密相关的流行语是 A.民主共和 B.实业救国 C.民主科学 D.维新变法 4. 1949~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经济 D.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5.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 人民的选择、历史的结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土地改革完成 C.“一五”计划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 20 世纪50 年代中期,“红色资本家”荣毅仁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 得到的却是一个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荣毅仁说这番话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土地改革运动完成 B.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 解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掌 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分析认识趋势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资料史论结合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唯物史观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反对台独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课前导学①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②学生收集资料并制成电子

演示文稿。教学渗透点①通过对“台湾地理状况”的学习,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渗透。②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③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④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教学资源①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②自制多媒体。③网站资料。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用播放歌曲《爸爸的草鞋》,画面反映了XX年四五月份,连战、宋楚瑜大陆行。提问: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事件?回答:连战、宋楚瑜大陆行。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教师用出示自学题目,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整理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1.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2.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3.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三)汇报交流,整合信息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合信息,合作学习。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出示《中国地图》)提问:请同学们看地图,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回答:台湾省地处我国东南,与大陆隔台湾海峡。提问:提到台湾,我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