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顺气功 太极内劲 吴氏太极之松 走出太极技击误区 形意夹剪劲文库

顺气功 太极内劲 吴氏太极之松 走出太极技击误区 形意夹剪劲文库

顺气功 太极内劲 吴氏太极之松 走出太极技击误区 形意夹剪劲文库
顺气功 太极内劲 吴氏太极之松 走出太极技击误区 形意夹剪劲文库

阅读新闻讲述民间艺术瑰宝顺气功流传甚少习者秘而不宣

[日期:2010-01-23] 来源:《武魂》作者:胡志金 [字体:大中小]

笔者早年曾参师练过顺气功,这部功很简单,四川境内很多江湖人士都知道这部功,但传下来的很少。一般气功多为站桩式,即静功,以意守丹田收式居多。顺气功属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武术气功。四川多鸡毛蒜店,从前江湖上行走的武艺人,久在江湖上奔波,“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黎明时分,正是练功的大好时机,练功人于是便起床练功。但又不能久练,怕耽搁行程,于是便有前人创编了顺气功法留传于世。

顺气功只有一个站马桩,双手朝前推出,用鼻吸气,贯劲、推手,然后再用鼻腔喷出,先拳后掌,左右皆是。练这部功可以壮气,壮胆、强筋壮骨,其气血可能达四肢百骸,在体内形成源头之水,其水充盈大小周天。

练这部功时需双眼微闭,舌顶上腭,似阴阳相接,一个马步几个动作,不必太快,但求舒展,一气呵成。体质较弱者练习时,不必拘泥于站马步,可微微作摆扣状,即双脚内收,身体略微前倾,如本是武艺练功之人,便可放胆练习。

老年朋友在习练此功时,尚可坐在床沿边练,但收功仍站立。

顺气功收功很重要,亦是各类功法所独特的,此功收式必得站立,仍是两眼微闭,放松身体,意守丹田,默数三十六,然后慢慢将唾液分三次缓缓下到丹田,然后睁眼。

早年随俊杰先生习拳的时侯,常常听到先生讲到顺气功的用法和一些故事。

中国武术气功主要还是以拳脚套路为主。我曾经很多时候琢磨过俊杰先生行拳,先生行拳很有劲力,出拳、发腿都无不带有一种刚劲。俊杰先生对我的执著也颇欣赏,很多时侯对我进行手把手的传授,但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先生每每练拳之前,必练一部顺气功。

先生最初一直守口如瓶,到了临终前的一个月,先生才将此功练得极好的一位老师推荐给我,写上纸条嘱我去寻他。后先生无疾而终,享年97岁。

我曾在重庆鹅岭公园苏军烈士墓亲眼目睹过有人练习顺气功,时间很短暂,见有人偷看,这人便隐了,再没有见到过。这当中,我亲眼见过此人先摆扣,后练功,那就是只见他脚下轻轻不经意间微微地动了一下,其整个动作便很快发生了变化。从中可以看出些人在传统功夫上的造诣之深,是现在很多青年朋友望尘莫及的,也是中国武术气功的精髓。

为此,2008年春天,我按照俊杰老师的纸条所写,专程去了一趟重庆江津区的白沙古镇,那里离聂荣臻元帅的故乡油溪很近。白沙到李市是40里,客车在乡村公路上一路奔驰,到达李市天刚亮。一下车,便匆匆行走于街市,打量来来往往赶场的乡民。在一个叫三角坝的地方看见客车、货车都在这里打转,坝子很宽的地方堆着竹子。喧嚣声在天光里格外亮堂,从容不迫。从江津城区方向和白沙来的客车也在这里下客,去重庆的去四面山的都在这里汇合。李市有一条很窄的街,大约只能够过一个人,青石铺就,两边是青砖白缝的古墙,走到尽头才看见一个路牌:草市街。

街自然古老,木门黄旧,石板凹陷,听见一扇开门声真的吱呀如初。当我背着军用挎包

一个人在草市街走的时侯,竟有七八十岁的老太婆坐在门口一直目睹我从走来到离去,那眼神只有在电影里见到过。

如椽的檩柱和天上一匹亮瓦出现在头顶上,满街都流淌着晚唐的芬芳,墙上尽是雕梁画栋的飞禽走兽,古人出门在外的墙雕、木雕还有砖雕,二千多年前草市街就是眼前这个样罢?南边的风雨桥,不是很宽,但极古老而令人遐想,你站在风雨桥上是怎样的感觉呢?一条小溪从桥下从容经过时,你听见的是婉转了千百年的琴声。

李市的街都不宽,八字桥呈一条蜿蜒的形状,吃食自然很多,便择了一家豆花馆,豆花馆的墙上贴着十大元帅的骑马图,第一个就是朱老总。这十大元帅一个个都骑在马上,威风凛然,想必是店家对大人物怀揣的一种向往。豆花饭的碗特别珍贵,店家说这碗有上百年光阴,你看这碗上缀的不是文臣武将嘛?

吃过豆花饭,继续在街上走,在八字桥尽头,即街的拐角处。这八字街与几条街纵横交错,宛若在李市的地面上用狂草抒写的一个草字。就在这曲径通幽处的门内,挂着一幅镜框,是两个人的合影,上面写着一行字:父传子,家天下。一口柳叶单刀挂在墙上。一个年约五十的拳师正与人疗伤:“小伙子,要打谷子了,不要再伤了腰杆。”说着蒜钵般粗的一双手在人的腰杆上使劲抹酒药。小伙子走后,拳师对我说:“墙上的这块匾好几百年了,我爷爷的岁数还没有它的一半。有这条街,就有我的家。”

这个拳师就是我曾经在苏军烈士墓前看见的练顺气功的神秘人物,他对我说:“现在他每天坚持练顺气功八遍,每一遍动作的力度都各不相同,完全靠练功人自已掌握分寸,练的就是顺气功的摆扣。然而,在我与这位拳师面对面交流时,拳师提到顺气功的摆扣就再无话说,可见这门民间艺术在拳术人眼里的份量,并非是随便何人都能够得到的。拳师在我离开时还是说了一句话,他说:“这些东西都是前人凭借自已的练功体会得来的。”

直到今天,包括我在内的好些朋友们,都没将这一民间瑰宝掌握在手中,看来挖掘民间宝贵的东西并非易事,同时刻不容缓。

离开李市时,又想多走走看看,中国乡村物华天宝、地贵人贤,好山好水,一年一年。此行最终让我领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中国传统功法是需在植根于乡土之中的泥土味色中,不是在城市里的高楼群落里。顺气功亦然。

练拳与内劲的练习如何结合

[日期:2010-01-17] 来源:功夫资讯网作者:李宏达 [字体:大中小]

各位朋友讲的很有道理,太极拳是内家拳,因此习练太极拳的涵义必定是由外到内、由形到意、以意领气、直至意气合一,内劲即在其中了。习练推手也是如此,目标并非是简单的练到谁能把谁推出去,主要是通过推手的习练,感悟拳架中意气的走势及其内在的变化,使行拳时能有绵绵不断、行云流水、收发自如的感受。即使推手要练就的目标也是听劲、化劲、黏劲,然后引进落空后的发劲,这四种劲的练就都离不开有深厚的内劲的支撑。

上面曾说到“何谓太极内劲,众说纷纭。其实最简单的解释,内劲就是能在一瞬间把体内所有集聚的力量集中在一点发出的能力。蓄力时上松下沉,虚领顶颈,将全身的劲沉至脚跟,如拉满的弓,发劲时蹬腿立腰瞬间把劲集中至某一点送出,快如闪电,力如山崩。”那么这内

劲是通过何种方式练出来的呢?大家都很想了解,其实我认为很简单,太极内劲肯定是通过“正确”的习练太极拳架而练就的。推手仅是加深对“正确”习练拳架的理解,更不可能是通过习练某些器械练出来的,因内劲与“僵、绌”的大力有明显的不同。

内劲如何习练呢?我认为关键是如上面所言:“打拳时首先要放松身体,消除常人身上的僵劲、笨劲、拙劲;其次是要排除日常琐事的牵挂,消除杂念,使心态纯静如水,使自己“空虚”无物。”才能在练拳的过程中,做到“以意领气”。这里说的“以意领气”,可能大家都在说,但练拳时真能做到,且做的较好的估计寥寥无几。因此,我认为练内劲要从正确的练拳做起。12下一页

可能很难讲清楚,只能简单的谈几点看法:

1、练拳时的所有外形变化都应该是有脚底通过各个关节的旋转变化带动而至指尖的,节节贯通,且重心在两脚之间转换,收则反之。任何拳式中都不应有简单的直线运动。

2、任何动作的变化,初练时应做到“意贯指尖”,并在指尖旋转缓慢移动时“若有若无”的感到在“带动或避让”对方,且感觉做到“不丢不顶”。

3、在收势中一定要不能简单的把“气沉丹田”理解为,将劲蓄在腹中,这样不仅练不出内劲,还与身体有害。一定要做到上松下沉,通过旋转用意把劲沉到脚跟,感觉应该如斜螺纹般下到脚底,并有下沉越深,反弹力越强大的感觉。在放势中,虽然我称之为“意到指尖”,但其内在劲力的走向应该是:自然的做到上松下沉,通过旋转用意把劲沉到另一脚跟,同样有下沉越深,反弹力越强大的感觉。总之无论“收势与放势”均是将劲蓄至脚底,为下一动作的变化提供自然的反弹动力,而且蓄的越深,反弹力越大,就如压缩的弹簧一样。

久之内劲会在此慢慢自然形成,这是一个意念及其集中的过程。暂此,仅供参考。

太极名家马多瑞论吴式太极拳之“松”

[日期:2010-01-17] 来源:功夫资讯网作者:cdzyl [字体:大中小]

重点:

真的放松到意、气、力都沉人脚底,且入地很深时,会觉得有一种东西从脚底向上升腾起来,渐渐充盈全身,将人向上拔起。有了向上领起的感觉,便会加深全身向下松沉的体验。这时才能真正领会“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拳意,而顶头悬也会于自然中形成。

把全身松匀松透了,筋骨松开,毛细血管最大限度地开张,微循环加强了,全身意、气、力分布均匀了,呼吸深长了,把虚领顶颈、周身涨满、节节贯串、支撑八面等等逐一找到,觉得全身很顺,很舒适,很沉又很轻,浑身绵绵的融融的以致于渐空,若达此境方为真松。这时的松,已非常人所理解的不用力,而是进入了一种“功夫”状态。形松较易做到,而心意松开、有包藏天地之意,使自己融会于宇宙,对任何刺激威胁都不紧张,从容以对,泰然自若,将生死荣辱也置之度外,这大概要尽毕生的努力。

松柔似水,又具有水的激荡、浮力,这就要求从上至下,从内到外,松匀松透,形成整体一

致,从极柔绵软之中产生出“力如浪涌”的摧枯拉朽之力,这个“松”中是含有中定、圆满、激荡、轻灵、沉浑、贯串等等要素的,对此,习者务请留意。

(全文)由于师承的不同、修炼阶段的不同等众多因素影响,所表现出来的“松”也是千差万别,有很大差异的。体感身受高手的“松”很简单,但真要把这种“松”说深说透,让人一目了然,就相当困难了。“松”是练好太极拳的最重要的基础,松不下来,浑身僵硬,是不可能练好太极拳的。

“松”,首先是意识活动。意识上自己犹如闲云野鹤一般,并不着意要干什么,大脑先放松下来,然后逐一检查身体的各个部位,将肢体、内脏都放松和舒展开来。松,需要用意念去引导,每一个细微部位都松到;需要意念去追寻,去有目的地关照。反过来,细细感受、品味各部位的松,本身又是训练意识的有效手段。

“松”,是为了求得身体重心下降。全身肌肉、经络、筋骨的舒展放长,身体各部位处于最佳结构而对拉拔长、相对稳定,由舒展放开而得到轻灵变化的弹性力。“松”非散懈,亦非软飘,这一点是很难把握的。只有松透了,才能求得全身意、气、力的均匀一致,获得周身一家的整体力,使得驰——张——弛的瞬间变化成为可能,同时肌肉的弛张差越大,则爆发力越好。

“松”,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某个角度讲,能松一分,功夫就上一分。要真正达到太极拳所要求的松,恐怕非经过高人的指点才能行,由于各人的悟性不同,松到了一定的坎上,就过不去了,需要老师的引导。

真的放松到意、气、力都沉人脚底,且入地很深时,会觉得有一种东西从脚底向上升腾起来,渐渐充盈全身,将人向上拔起。有了向上领起的感觉,便会加深全身向下松沉的体验。这时才能真正领会“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拳意,而顶头悬也会于自然中形成。

把全身松匀松透了,筋骨松开,毛细血管最大限度地开张,微循环加强了,全身意、气、力分布均匀了,呼吸深长了,把虚领顶颈、周身涨满、节节贯串、支撑八面等等逐一找到,觉得全身很顺,很舒适,很沉又很轻,浑身绵绵的融融的以致于渐空,若达此境方为真松。这时的松,已非常人所理解的不用力,而是进入了一种“功夫”状态。形松较易做到,而心意松开、有包藏天地之意,使自己融会于宇宙,对任何刺激威胁都不紧张,从容以对,泰然自若,将生死荣辱也置之度外,这大概要尽毕生的努力。

太极拳的功夫,从某个角度讲,也可以说是松的功夫。中定劲、松沉劲、轻灵劲、整体劲等等都须从“松”中求得。说起来简单,但实际做起来大概没有人不在这个“松”字上绕圈子、走弯路的,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

首先,是对不用力才能练出克敌制胜功夫的怀疑。盘架子时尽管也注意放松,但时不时的僵劲就上来了。如若把注意力放在一招一势的用法上,就更糟了。过早的这么想,只会产生拙滞力,破坏了太极拳所应有的状态,欲速则不达。并不是练太极拳就不能想到用法、想到发力等等,而是不能超越阶段。还有人练拳时意想用手推大山的,笔者领会,要以如此重浊的意念练出轻灵的功夫来,只能是南辕北辙。笔者教学生的时候,如果他是真心痴迷了要练太极拳,就让他在拳架中用手用脚用整个身体去触摸周围,比如说,摸到一枝杨柳的阻挡就不要走了,而要开始转换。

其次,练太极拳有大成者如凤毛麟角。很多教者不能以身示范,把拳经拳论中的道理展示出来,大多数修炼者少有机会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松”和“轻灵”。要练到上乘功夫,必须先找具备上乘功夫的高手体悟一下,心知身知其中三味,从这种感悟中你才能看到差距,瞄准方向,确定奋斗的目标。

推手是对拳架的检验。很多人在盘架子时还能松下来,但与别人搭手时,对方一问劲,自己先是本能地一顶,然后再放松,岂不知这一顶已犯了大忌,这就是假松。还有的教太极推手的书上讲“接手先微微用力掤住,再行走化”,殊不知若是遇到水平低于自己的推手,如此接手虽不算妙手,却也可以获胜。若遇高手,你微掤之时,对方之意力已透你骨内,哪还有走化的余地。照此练下去,最终也只能练个中等水平。真正的高手应该是问不出顶劲的,而是避开锋头,在对手意力微弱的侧背将力填进去。当然这要练至知一指之虚实方可。这里主要是在说松。

当对手用力时能不顶、能在不破坏松的状态下将对手化开,就算有了进步。但遇到更强大一些的对手,其意先透过你的层层防线直指你的重心,你松的功夫已不能承受其重力,又僵了,不能运转了,前俯后仰,立脚不稳,就要再松,要像一条装满沙子的麻袋,沙子很细很均匀地自然向下松沉,周围越刺激越摇晃就越密实。练拳练到了能承受来自各方面的重力仍能灵活运转时,就有了一定的内力了。很多练习推手者是一松就懈;虚领顶颈、节节贯串、支撑八面等等都没有了。吃了亏,不寻查自身的毛病,却认为是松之过,便用力使僵劲想捞回来,在僵滞和散懈之间左右摇摆,把握不住“恰到好处、无过不及”的尺度,这就是太极拳“十年不出门”难以致用的一大关口。

吴式太极拳擅长柔化,对松柔的要求也就更高。松柔似水,又具有水的激荡、浮力,这就要求从上至下,从内到外,松匀松透,形成整体一致,从极柔绵软之中产生出“力如浪涌”的摧枯拉朽之力,这个“松”中是含有中定、圆满、激荡、轻灵、沉浑、贯串等等要素的,对此,习者务请留意。

总结

1、在拳架中用手用脚用整个身体去触摸周围,比如说,摸到一枝杨柳的阻挡就不要走了,而要开始转换。

2、问不出顶劲,避开锋头,在对手意力微弱的侧背将力填进去。当然这要练至知一指之虚实方可。这里主要是在说松。

3、练拳练到了能承受来自各方面的重力仍能灵活运转时,即“虚领顶颈、节节贯串、支撑八面”等等都不丢,就有了一定的内力了。

4、松柔似水,又具有水的激荡、浮力。松匀松透,形成整体一致,从极柔绵软之中产生出“力如浪涌”的摧枯拉朽之力,这个“松”中是含有中定、圆满、

太极拳“四字密诀”探秘表述极为简单涵盖丰富

[日期:2010-01-06] 来源:《武魂》作者:李应昊 [字体:大中小]

编者:本文为第五届焦作国际太极拳高峰论坛的一篇征文。立意在于体现“祖先的创造

与今天的科学进步的结合”,希望对开拓读者的思路能有所帮助。

(续上期)

3、对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3-1、“对”字的主观能动性

“对”字表达的是战术策略时机成熟时的果断主动出击。“对”是“问劲”的试探,也是主动出击,“对彼来处,认定准头”就是指掌握出击的部位和时机,指对手“旧力略过,新力未发”形成了“落空”。

陈鑫注音“空,宜读去声”,按现代汉语应读第四声,与通常读空为第一声,词意大相径庭。第四声“落空”是空档、空子,包括了对手的所有失误,也包括第一声的落空。从主动攻击的意义上讲,陈鑫的注解无疑最接近于武禹襄主动出击的含义。

3-2、太极拳“否定之否定”的周期性

既然是主动出击,就必须保持冲击力,而这是“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的阶段。“当一个周期完成时,仿佛出现了向出发点的复归,周期的最后一环即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第一环即肯定阶段的某些特点、特征、特性”。

太极拳发劲符合“不用力”的原则,但却不是不用力,而用力又不是用拙力。从“懂劲”到“阶及神明”的几层功夫,说到底就是不同阶段的不同主要矛盾的确定和克服的过程,每个周期矛盾的转化和解决,是一次质的飞跃。“任何现象,发展到底,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这和老子“反者,道之动”、“有、无相生,……恒也”惊人的一致。

有人认为《太极拳论》否定了“手慢让手快”,所以太极拳“不以速度、力量取胜”,这是一种误解。武禹襄详尽的发劲的论述,“发劲如放箭”,快疾在转瞬之间,力量极大,可以达到人的能力极限。“以柔克刚”是因柔能生刚,而能刚却用柔,所以“柔能克刚”。慢与柔是一种策略,是“弱者,道之用”,但并不因此否定“动急则急应”。武禹襄在某些方面超越了“推手经验总结”的范围,更倾向太极拳散手,这是对字和敷、盖最大的区别,这使太极拳搏击适应于更为广大的范围,更具现实意义。

这说明太极拳推手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而练习的不同阶段、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目的,同一时期的推手也可能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同一个人的拳理著作却出现看起来相反的观点的原因,对于这样的反差,我们不能简单做非此即彼的否定或肯定。

4、吞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4-1、气与古代哲学思想

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汉代研究者认为:“太极为气混而未分的状态,即元气”。“气”也早已作为一种美学观念运用于美术、书法。中医更把“气”作为看病的依据。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女论剑”所说:“布形候气,与神俱往”,就是武禹襄的“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而“内实精神,外示安仪”则改动为“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引用在《十三势形功心解》。

“四字密诀”从头到尾都谈气,其实是通过气这一古今各家学派、各个领域共认、思维与物质共存的载体,巧妙地表达不同或者相同的哲学思想,也把许多复杂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可谈的和不可谈的内涵,都用一个“气”字“不言而喻”“一言以蔽之”。说有还无,说无又有,画龙点睛,意在言外,留下丰富的想象。把复杂内涵的不可表述变为可能,是极为聪明的选择,这也是“四字密诀”写作特点独到之处。

4-2、“吞”表现为一种境界

“吞”是“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至人”境界。“无形无声”却需要练到“极精地位”才能够掌握,这是有形到无形,从有法到无法,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如果说前三个字还有内功修为和技战术的成分,那么“吞”字是已臻化境的霸气,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种“大象无形”。

4-3、武禹襄生活年代的历史背景(1812—1880)

武禹襄从青年时代开始就经历了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割让香港;“1850年太平天国起义到1873年回军消灭,前后凡24年,中国几乎极大部分化为战场”; 185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0年咸丰帝仓皇出逃,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马同文抄谱为亦畬1867年之谱”,由此判断1867年之前武禹襄已经写下“四字密诀”。国难当头他不可能置身事外,设身处地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以气全吞”寄托的是武禹襄对于英雄气吞山河的渴望,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武禹襄太极拳理论讲发劲、讲“纯刚”,恰恰是因为当时国家民族的积弱。武禹襄身为贵族家庭书香门第,虽然早年学习过红拳,但与反清迷信会党性质的武术门派结交的可能性却很小,采用“不传密诀”的方式未尝不是为了避嫌。

上一页123下一页

4-4、“吞”的儒家思想

“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气以直养而无害”,取之于《孟子》。孟子认为思想意志是气的统帅,气是充满人的身体的兵卒,思想意志到了哪里,气就随之在哪里;人不应该崇尚意气用事,这也就是武禹襄所说“心为令,气为旗”。

“气以直养而无害”具有儒家特定的含义:指气要以正直端方的品格作为养料,象对秧

苗一样养护不去伤害。“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举揠苗助长说明何为有害于养气。

“养气”要“配义与道”:﹙义:宜,《说文解字》﹚;气的培养要配合相适宜的原则和规律,才能成就“至大至刚”,“无是,馁也”,所以才有成语“理直气壮”。这既是儒家养生之道也是修为之道。

“尚气者无力”,“尚”违背了孟子“气次焉”的主从关系,所以无力。“养气者纯刚”就是“以直养而无害”“至大至刚”。孟子的“浩然之气”,更多是精神力量至大至刚,但“气以直养而无害”却也是太极拳内气修炼的正确方法,这与庄子的至人“不射之射”是相通的,这方面儒、道并无冲突。气的含义既有物质的气血、内气,也是思维的道义与品格和精神的勇气。

除李本外其它版本写为“又曰:……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有气”和“无气”的合理性,是这个特定的语境所决定的,因为全句强调的都是“气”的微观表现,“有气”与“无气”之“气”指的是“浊气”。

而从“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此处前后句全是宏观的原则。它与前者看起来的矛盾现象,其实是微观与宏观观察角度不同,具体与抽象内涵的外延有别所决定的,只是在各自的段落强调有所侧重,所以李本和其他版本虽然出现不同却并不矛盾。

但不能用“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中“气”的特定含义解释“气以直养而无害”之“气”,在这里把“直养”之“气”,理解为“无气”就与儒家历史典故失去联系,与武禹襄读书人身份不符,任何解释必定非此即彼,“四字密诀”也随之难以自圆其说。

“四字密诀”涵盖极为丰富却表述极为简单,这巨大反差和“无形无声”的抽象性,决定了它逻辑外延的不确定性。过分强调某一方面,往往顾此失彼,非此即彼又常常挂一漏万。过分具体可能类似盲人摸象,苛求真实又可能寻枝摘叶,因为无法穷尽所有可能的存在,思考就应该还在继续。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racleitus)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在太极拳理论研究中,方法和过程往往比结论更重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搜集材料的科学”或者“整理材料的科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早已成功运用于社会实践,这是当今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本文参考资料: 1.李亦畬《敷字诀解》﹙《太极拳谱》沈寿点校考释74页﹚;2.孟乃昌《太极拳谱与秘谱校注》; 3.王宗岳《太极拳论》;4.杨澄甫口述、张鸿逵笔录《太极拳之练习谈》;5.李秀林、王干、李淮春主编,中国人民大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10页、154页、158页、159页、19页;6.老子《道德经》;7.《太极拳平准腰顶解》沈寿点校考释;8.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9.陈鑫《太极拳推原解》;10.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11.李亦畬《五字诀》;12.顾留馨《太极拳术》397页、384页;13.陈鑫《擖手十六目》;14.俞大猷《剑经》;15.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6.庄子《知北游》、《田子方》;17.《孟子》公孙丑章句上;18.武禹襄《太极拳解》﹙沈寿点校考释﹚。

传统武术家折服泰拳国手步法高超对手无法近身

[日期:2010-01-06] 来源:《武魂》作者:张西可 [字体:大中小]

编者:本文作者最近在济南成立“济南内家拳实战联盟”,与许多不同拳种的技击爱好者相互交流,此文即为张先生从交流中获得的感知。

说说实战中的步法

今年7月31日,在济南泰格泰拳馆,一米八的小伙子小黎与我试手,他练过少林、拳击、散打,现在又练泰拳。试手之后,别说打我了,他连我的衣服也摸不着。小黎说,从没见过这么巧妙的步法,再一个就是我的速度太快了。黄海刚是国家泰拳队队员、泰拳金腰带得主、首届泰拳全国冠军,他与我交流之后,对我的步法也比较赞赏。当然,他的腿法比我好多了,特别是高腿。我清楚,这是人家在捧我,山外有山,步法比我高妙者多如过江之鲫。

遑论水平高低,在此冒昧谈一点自己对步法的思考,且抛砖引玉。

我练过十多年八卦、形意、心意,最早练的是高义盛一支程派八卦,后来又练过一点刘凤春的八卦,对孙家八卦也略知一二。八卦步法有摆扣、三角、七星、错综八字、倒插、半包围、全包围等,形意有半步、连步、垫步、跟步、过步、退步、收纵等。后来跟张立德老师学拳击,老人家又教了我一些很精妙的步法,像左右式等。

有了这么多基础,自认为步法不错了,但与专业拳击队高手们一过招,发现全不管用,啥都用不上,我一下子傻了,这是咋回事?

解放军拳击队总教练孙洪棋师兄告诉我,你步法的最大问题是不自然,真正的拳击好步法不是什么滑步、跳步、环绕步、后撤步、圈步等,但这些步法都又包含其中。高明的步法是什么呢?是像走路一样自然,前后、左右、环绕、转圈、高低、起落都要自然,“道法自然”才是最高境界。

抱歉,在这里我不能说得太细,只能告诉大家这么一个理念。

孙师兄给我点了关窍之后,我才如梦方醒。以前那么多步法虽好,但在习练者心中多是刻意的,像一道绳索捆着自己。而自然才能从心所欲,自然里面又包含了自己以前所学的任何东西。

巧妙的步法不是动得越快越大越好,而是越小越稳准越好。不惟步法,拳法、身法甚至腿法皆如此。打打实战就知道了。

步法的移动是以找点和躲点为目标的,离开了“点”,再漂亮的步法也没用。

说说距离感

一个多月前,在解放军拳击队与张喜燕交流时,这位世界首个女子金腰带得主、女拳王关于“距离感”有句妙论:“所谓‘距离’,就是我有距离,你没距离”。大家可细细品味一下,不再展开细说。

在跟张立德老师学拳击时,因我速度比较快,老人家说,速度快可选择中距离打法,因为中距离是阵地战,最危险,也最易于得手。

相对于拳击而言,散打距离更难把握,因为它讲求远踢、近打、贴身摔,技术含量更复杂,也更难掌握。所以,散打比赛观赏性不强,其含金量却很高。传统武术除戳脚、弹腿等拳种外,一般少有远腿、高腿,与散打运动员对垒,对方往往用前腿即能控制距离,边腿、横扫、正蹬等,一下就把距离拉开了,而且腿的力量比拳重。有传统拳高手或言,我身法步法好,一下子就贴进去,不给你起腿机会,进去就都是我的了。理论上可以这么讲,然一旦遇到距离感方向感好的运动员,很难作到这一点。如泰拳选手,长短距离都适合,近战肘膝亦是他拿手好戏。

怎么办?

我的经验是,遇到一个陌生对手,如你不擅长腿法,他能踢3尺远,你就在5尺外用步子调他,头三板斧让他出,寻其破绽,然后飞速靠近他。如对方是泰拳手这类同样擅长近战的,那就要看双方的反应了。在躲闪和快速出击等近距离博弈中,我认为神经反应是最快的,摇膀活胯,意走惊弹,封打如一,平时要多练练这个。形意拳在这方面颇具独到之处,“意”比“形”快得多。

再一个办法就是“师夷长技以治夷”。练传统拳者可多向运动员学学腿法,你能踢我,我也可以踢你呀,因为我练的是整体力,我踢出来的力量肯定比你大。缺少腿法等于少了一件利器。谁都知道,“全靠脚打人”嘛。而练传统武术的有几个远腿、高腿、后摆腿打得好的?

缺少有效的腿法,在控制距离时,往往很被动。

李小龙说,要把腿练得像手一样灵活,要把拳练得像腿一样有力量,确为至言。

这也正是我苦练腿法的原因。

顺便说一句,上面说到步法时,有人提到先要“整”,这是前提。练形意,三体式要解决的是静态的“整”,劈拳、崩拳解决的是动态的“整”,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谈到步法身法的协调一致,身体正邪俯仰,处处可为支撑轴,可为重心,可以发力。

走出太极拳技击的误区

[日期:2009-12-15] 来源:功夫资讯网作者:段何辉 [字体:大中小]

目前,太极拳界论述各种理论和关于健身的文章较多,但是研究和探讨太极拳核心(技击)作用的文章却较少,显得美中不足。究其原因,可能由以下因素造成:一是保守思想根深蒂固,在一些人大脑中起着主导作用;二是当代有较高技击水平的名家并不太多,超越前人的更是难寻;三是有的“名家”没有实战经验,水平还停留在理论上;四是论述理论相对较为容易,论述技击难度要大得多;五是受当今人们兴趣爱好的影响,一些太极拳家过分追求健身作用,而忽略技击,即使偶尔论及也仅从拳架的固定招式上探讨,只守规矩而不能破规矩。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许多文章内容给人千篇一律、华而不实的感觉,好像太极拳玄而又玄,让许多热衷于太极拳者不知所从。

笔者根据十六载的习拳体悟及几位恩师的点拨,认为当前太极拳在传播中存在很多误区,要学好太极拳,首先要弄清以下几个误区。

一、力的误区

任何拳术在实战中都必须以“力”作为根本,太极拳也不例外,没有力就无法用于技击,只能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功法。因此,完全不用力也能技击的拳术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太极拳讲究“放松”、“柔软”、“用意不用力”以及“四两拨千斤”等,并不是完全否认力的存在,而是要求每位初学者换掉天生的笨力,具备太极拳所要求的“松柔弹性内力”,这是个换力过程。学拳之初,必须严格做到无须用力。过了这个阶段,则非要有较大的“本力”才行,只是所用的力不能是僵力、蛮力、犟力,而是通过许多年的松柔不用力练习之后,练就的一种刚中寓柔(也即刚柔相济)之力。陈氏十七世掌门人陈发科及陈照奎父子都有力举二百斤的臂力,可见太极拳前辈是很注重增强力量的,力在太极拳中是不能轻视的。恩师马虹曾言:“有力量就等于有了本钱,力量越大,本钱越足。”有了本钱,就可以随心所欲;没有本钱,技巧也是空的。没有力量就如将军手中无兵,纵有孔明之能,也只能纸上谈兵。没有力量,在实战时就无法如意发挥,甚至反被对方所制。

过去太极拳是用来技击的,不是用来健身的,因此不适合年龄偏大者学习。如今人们练太极拳的目的与过去大不相同,虽知道太极拳讲究刚柔,但却只知道柔不用力,不知道刚要用力和用多大力,所以目前太极拳在广泛普及中过多地注重“柔”,而忽视了“刚”。

要想成为真正的太极拳高手(能实战技击的),首先必须明白刚柔的真正内含,只有达到了刚柔相济,方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太极拳技击高手,而不是理论高太极拳中“刚”体现的就是“力”,虽讲究不以僵力、蛮力、犟力体现,但必须以强大的力量为基础,才可能去论巧力、内力。以柔克刚的“柔”也必须是刚柔相济的柔;所谓的“外家拳”虽体现的是以刚为主,但(得其真传者)也从未离开过柔,也讲究刚柔相济,只不过从开始就将“刚”摆在首位,与太极拳恰好相反,但最终还是争取达到刚不离柔、柔不离刚、刚柔相济的目的:

二、慢的误区

没有哪一种拳术在实战中能以慢取胜的,太极拳也不例外。那为什么太极拳在练习时要追求慢呢?和“力”一样,在初学阶段是为了换劲的需要和追求理法、技法的熟练、规矩(即守规矩阶段),力求达到动作协调,劲力顺畅,内力充足.技法熟练灵活,因此太极拳所要求的慢仅仅体现在学拳的熟悉和提高阶段上,当具备了以上条件后,就必须追求速度,由慢转快,每个式子都要越快越好、太极拳要求的“以静制动”也是一种避其锋芒的应战技巧,“静”是等待最好的时机,“动”则是快速反击,慢了则错过良机:“静”最终要过渡到快速的“动”。“后发先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都说明了“快”的重要性。陈氏太极十四世陈长兴所著的《用武要言》是太极拳技击的高层次理论。“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击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从这些话中也可看出没有速度、不讲究“快”的太极拳是不可能用于技击的。

三、拳架及推手的误区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这是对练拳过程的概括。拳架开展则大方好看,紧凑则不中看。拳谚云:“好看不中用,中用不好看”,道出了开展与紧凑的真正含义。参加套路比赛者,要想得奖牌,拳必须打得舒展大方。因此很多大型的套路比赛往往限制了拳架朝实用性发展,误导练习者舍本求末;

推手是检验拳架的“试金石”,在拳架和技击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现在有的人误把推手当成太极散手,这是天大的笑话,他们不知“推手”离太极拳散手技击阶段还相距“十万八千里”(当然这是比喻,有点夸张);在掌握了推手八法之后,技法应在推手中充分体现,否则就只能启下而不能承上,这也是许多人在推手比赛中比力气顶牛的根本原因。如果将技法充分体现于推手中,谁还敢去比力气、顶牛呢?现在,许多拳师传授推手越来越简单化,只局限于基本八法之内,被无形之圈束缚而不知,仍自以为是,使后学者茫然不得其法。这里可明确一点,套路和推手水平较高之人,不一定实战技击水平较高;而实战技击水平较高之人,也可能拳架及推手水平较高。

有人说太极拳是“豆腐架子”、“好看不中用”,所有太极拳名家、拳师们都不承认,这是自然的。但许多名家拳师们却又热衷于推广以“豆腐架子”为主的套路或简化拳种,不是“豆腐架子”又是什么呢!而拳击是以实战为主要目的进行推广的,即使没有中国武术那么丰富全面的内容,但又有谁会说是“豆腐架子”呢!推广简化套路是给太极拳脸上抹黑,这不是前进发展,而是倒退(逐渐失其真意)。要改变这种局面,我认为在取名上要有区别:注重技击的命名为“拳”;注重健身的简化套路应命名为“操”或“功”,才不辱太极拳之英名。

四、技法与规矩的误区

任何拳种都有较全面系统、较独特的技法,而每一技法都有一定的“心法”。心法包含技法于其中,技法靠心法的灵活运用才能体现;心法是全面的,技法是片面的。现在有些发表在刊物上论述心法的文章很片面,不明真正心法,用于实战就不能发挥作用。何谓心法?师传“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就是对心法最好的概括,非真传口授不能知。心法有其内在规律,前人早已归纳总结,纯熟者便可灵活运用,非故弄玄虚,乃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知者难明其中之妙。“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并不是某些人解释的只在推手中去粘住对方,去听对方劲路,而是进攻和防守,根据对手所处位置、动作姿势等,运用心法便可大致预知对方将从什么角度;采用什么方式向我发动进攻,胸有成竹地做好攻守的准备,即使打击不到对方,也不会被对方所袭。

拳术技法首先讲究守规矩,然后破规矩。守规矩在书本,破规矩则须离开书本。先守后破,这是拳艺水平提高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太极拳守规矩的是拳架和推手,破规矩的是散手技击。规矩在平时就要守好做到,使用时则全无规矩可寻,不再受规矩的约束。破规矩时,技法与拳架、推手在表面上要求不相同,而内在实质是一致的。如内外三合是守规矩时练习拳架的基本要求,但从破规矩角度分析,则内三合的主要作用是“防守”能加强自身的抗击能力,“进攻”能最大限度加大自身整体的爆发力。外三合则是“防守”时能较好地保护自己,“进攻”能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有效打击对方。《用武要言》曰:“何为打,何为顾,打即顾,顾即打,发手便是。”概括了内外三合要求中技击的内涵。

上一页123下一页

五、散手技击的误区

太极拳难懂、难练,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习拳者都把主要精力花在拳架及推手上,而在有了相当水平后仍停留在原地,不能提高到技击阶段。散手技击是太极拳的实践功夫,拳架推手是理论功夫,理论不在实践中检验是永远达不到实用水平的。前辈们授拳有“打入场、打出场”之规,师父是徒弟的靶子,徒弟能打赢师父才可以出师,表明弟子已将师之所学全部学到手,要想进一步提高拳艺就必须另投高师,多方求教,反复实践检验所学,找出不足,增补新的“营养”,方能有望成为顶尖高手(杨露禅就是一例)。实践检验的方法.除了散手技击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因此可说检验拳艺水平高低的惟一标准就是“散手技击”。现在许多散打爱好者。学不了多久就急于追求散打实践,基本功不扎实就急于求成,不明武术真话,故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之说;而有些大极拳爱好者则相反.练拳时间过长,散打实践较少.往往喜欢用推手取而代之,偏离正常的发展过程:有的书中还误论太极拳技击只须练习拳架和推手的听劲、粘劲.使其敏感度极高就行,这样技击时自会废付自如。无须进行交手实践检验,还用拳谚“打拳时无人若有人,交手时有人如无人”来作为自己观点的依据,实不知是错误地理解了此句的真实原意,用理论观点来代替实践是错误的,任何事情如违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之真理,那么就必须纠正.免误后学。

六、名家的误区

过去学拳的不易,创拳的更是不易:如今市场经济则不同。编套路创拳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五花八门的拳种、功法层出不穷,“神功、神拳”比前辈们创造的拳种要“神”上许多,且简便易学,一学就会:过去几年、十多年才能学好的,现在几个月、一二年就全“学会、学好”,甚至十八般兵器样样都能在几年内“精通”:有的“名家”善于随意篡改前人套路而简化成新的拳路,堂而皇之地成为“宗师始祖”,有的以传“豆腐架子”而出名:他们不知过去的一个拳种要增减一、二式子,都要经过反复比较.反复实践检验论证,方才定型编入拳路中,可谓慎之又慎,为的是避免贻误后人。而今随意加减拳式已成时尚,、太极拳的流派及套路多而杂乱,无须创新了,关键是如何把前辈们的精华继承下来。提高“质量”,而不是追求“数量”:过去以武打天下,演变为如今以防身自卫、祛病健身为主,这是历史前进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过去许多较难练的精华绝技不可避免地受到失传的威胁,有的甚至已经失传:加上当代科技发达,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与武术在时间和功力上的过高要求形成了一个反差,当代人超越前辈们水平的客观条件受到了很大制约:因此.当代的武林“高手”已很难与过去的前辈们相比较.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以上观点意在抛砖引玉,愿与武术界同仁共同探讨太极真话,为弘扬国粹尽一份力量:如有不当之处,诚望前辈同好指正。

质疑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此力乃肌肉筋腱收缩之力

[日期:2009-12-10] 来源:搜狐体育作者:搜狐体育 [字体:大中小]

“用意不用力”是个悠久的话题。杨澄甫曾经说过,“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说明在他之前就有权威太极拳家著书立说,提倡“用意不用力”了,到他这一代又作了进一步的强调,时至现在“用意不用力”的观点已为多数拳者接受。但也有一些拳友甚至名家对“用意不用力”提出了不同意见,有的说“不全面”,有的说“不可能”,主要是对其中的“不用力”三字表示质疑,认为打拳不可能不用力。对此,我有几点认识,说出来供拳友参考,并就教于方家。

第一,“用意不用力”,是祖国传统文化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体现,是掌握各种行拳要领无过不及的适度分寸。从宏观的文化层面分析,祖国几千年的小农经济造就了国人的特有性格,与西方人性格外向张扬、崇尚力量强大、追求惊险刺激不同,中国人“感情丰富而内向,神情坚毅而沉默,体格健美而拘谨,舞姿优美而收束”(江百龙等),既有保守、封闭的一面,又有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强进取、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积极一面。这特有的文化土壤,培育了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处雌守柔”、“无为而为”的战略方针。这些传统文化思想具体体现到太极拳中就是“以弱胜强,以柔克刚”,进而细化出形不破体、力不出尖、全身放松、意气领先、修身养性、含蓄内敛,以及“用意不用力”等行拳原则。再从微观的具体要领观察,太极拳的许多要领,如虚领顶劲等,字面浅显易懂,好像很容易做到,但为什么许多人用心去做却长期做不好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与不及的分寸拿捏不准,长期徘徊在过与不及之间。稍一用力就僵硬,为太过;没有一点意思又软散,为不及。解决这一“适度”问题的原则就是“用意不用力”。行拳时只要记住了这五个字,既有贯彻要领的心、意、气,又不用力勉强去做,经过一段时间的体悟,就容易做到恰到好处。

第二,“不用力”就是尽量放松、省力。实际上,人的任何活动都有力的推动,不要说打太极拳,既使是休闲性散步,如果腰腿一点支撑力都没有,恐怕连站都站不住,人都会软坍在地上,还能迈步吗?所以客观地说,散步还是用了力的。但是,如果问散步者:你散步用了力吗?或是问旁观者:他散步用了力吗?我想大家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用力。是啊,散步者既没有主观用力的故意,也没有客观用力的肌体反应,说明的确是没有用力。同样,

(吴图南语)。“太极拳是一种休息的运动,应达到身和心的最放松,使身和心得到最好的休息”

请注意这句话中的两个“最”字,最彻底的放松、最良好的休息,说明太极拳是比休闲性散步还要放松、还要舒服的运动。散步虽然没有用力,但也没有像打拳那样有意识地充分放松。打拳比散步就进一步了,不但不会想着用力,而且还要时时处处提醒自己放松、省力,只要能支持住身体不会软坍,只要能准确运动不会变形,多余的力一点都不能用。也许有人会想,我不用拙力用活力总可以吧?不可以!因为你还是想着用力,一想用力就没办法松透。在克服用力积习的过程中,一要干净彻底,不能给用力找任何借口;二要长期坚持,要充分认识“摧僵化柔”的艰巨性,应尽量尝试着把动作松出来,而不是“认认真真”地做出来。

第三,“不用力”就是突出“用意”。行拳用意,不是只动脑筋的空想,而是对运动的形象思维和动态监督,是对即将产生的运动体验确信无疑的心理预期,是心脑相通、心气结合的产物,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意志力,是推动身心运行的精神力量。在行拳中,用意比用力更内在、更本质、更深邃、更有开发潜力,因而更重要。但在行拳实践中,用意比用力更不习惯、更难掌握、更难做好,所以更应该引起重视,避免因用力而干扰了静心用意。“用意不用力”中,“不用力”三字是对“用意”二字的充分强调,是为了把“用意”二字摆到绝对突出的地位,是对日常劳作较多用力较少用意不良习惯的过正性矫枉。毛泽东说过,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要想把一根弯曲的铁丝拗直,必须拗到比直还要过头一些,否则一放手它又弹回弯曲的状态去了。同样,紧说不用力,慢说不用力,用力的积习还难以纠正,如果告诉练者“既用意,也得用力”,那摧僵化柔的太极内功恐怕就没有什么指望了,这内家拳与外家拳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王壮弘先生不厌其烦地告诫弟子:“练太极拳要养成戒力的习惯,像戒毒一样地戒,而且永远要戒,不能说不戒就不戒了。要始终提醒自己戒力。”

第四,“不用力”是为了长力。太极拳是逆反思维、逆反训练、逆反运动,主张反向入手,顺达目的。如与人交手时欲擒故纵,欲要克敌制胜,必须舍己从人;运动轨迹是欲上先下、

欲左先右、欲前先后,反之亦然;锻炼过程是欲快捷先练缓慢,欲刚强先练柔软,欲有力练时就不能用力,一切都是与“常理”反着来的。“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杨澄甫语)。再说,不用力而充分放松,“能体验到肢体自重,负担着有感觉的自重走架运转,体内必然要产生托起自重的反作用过程。一压一托,一上一下,便有了有力的感觉”(王荣泽语)。

第五,“不用力”是不用自己的力,而用借来的力推动行拳。打拳用的力按作用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身筋骨的伸缩之力,叫自力,如前述散步时心里没想用,用了没察觉,在松空通透之后仍有的运动支撑力,是小到常被忽略不计的“四两”之力。这种力只能用来借力,不能用来推动行拳;如用来推动行拳,就会出现僵硬笨拙之状,就违犯了“不用力”原则。第二类是从体外借来之力,叫他力,如地心引力、地面反作用力、对方之力。这是最方便、最经济、最强大的“千斤”之力,是用来推动行拳的动力。第三类是转换力,即自力和他力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力。转换力是自力与他力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管道,是他力引动肢体形成动作的一种传力方式,如沉浮力、杠杆力、反作用力,以及与大地、与他人的摩擦力等。在他力中,以地心引力为最基本、最多用。地心引力,从行拳者个人角度说,就是自身重量。为了解释自身重量何以能推动行拳,我曾发表了《用自身重量和虚实分明引动拳势》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重量是垂直力,怎么可能引动行拳呢……物体之所以垂直下降,是因为没有遇到可改变其运动方向的力,如无风天的落雨。但当雨水下落到地,水的重量与地面的阻力相结合,就会使水向阻力较小的低处流去。就像水底下高低不平加上水的重量共同引动着水流变化一样,人两脚之间的虚实变化加身体重量同样能引动拳势变化。”但要做到“用重量不用力量”推动行拳,关键是要松到“身形应当似水流”的程度。例如做“起势”提左脚,不是用自力而是用他力提,即右侧腰、胯、膝、脚借地心引力(或叫自身重量,属他力)向下充分放松,松到骨节向下贯通,皮肉向下垂坠,意气向下流注,没有丝毫多余支撑力(即自力)的程度,就能体会到“偏沉则随”、“有右就有左”、“有下就有上”的连动,丹田自然如水向右流动,左侧自然随之向上浮起。“下沉”和“浮起”之间须通过杠杆作用(转换力)完成力学转换,即右肾下沉内抽以命门为支点托起左肾,右胯下沉内抽以会阴为支点托起左胯,左腰胯上提,自然带着左脚随之提起。这就是自力、他力、转换力之间的关系,就是不用自力而借他力行拳。

第六,与人交手同样“不用力”。“一力降十会”,“一胆二力三功夫”,都是强调搏击用力的名言,也很容易被常人理解。今说搏击不用力的确不合“常规”,但太极拳就是这样一个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不按常规办事的拳种。有力打无力,大力胜小力,“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王宗岳),况与人交手时“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杨澄甫),最易被人将我力借去还击我身,最笨拙,最有害,“不足尚也”。不用力何以能胜人呢?李统乾先生回答说:“全在于以意念为统领,身心放松,劲力沉整,将自身重力瞬间交于对方身体之某部。因此种发力,无须肌肉之收缩,而只须重力之倾跌,故能毫不费力。”这就是“用重量不用力量”的胜人之法。反过来说,只要是真的“用意不用力”了,即使“别人比你强,哪怕你被打出去了,只要你是松着出去的,那就算是输了也不会让他占到更多的便宜”(荣华丰)。

总之,正如王壮弘先生所说:“用意即用意志、意想,不用力即不用肌肉筋腱收缩之力。

‘用意不用力’,不是真的不用力,是不用自己肌肉筋腱产生的力,而是力从人借,用他人之力,包括地心引力及地面反作用力和对方之力。唯有自己不用力,才能借他人之力。”(来源:《少林与太极》杂志)

钱树樵传形意拳之夹剪劲

[日期:2009-11-19] 来源:功夫资讯网作者:钱树樵 [字体:大中小]

不少练形意拳的人,在站桩或练拳之后感觉到膝盖酸痛,那是因为膝盖半月板受到损伤了,架子越低,练的越久,伤得就越重。为什么会伤到半月板呢,是因为下盘的要领没做到,或者是错误的理解了夹剪劲,而且用了拙力。不光功夫练不出来,反而伤了自己。夹剪劲,不是指左右两腿向中间夹,双膝有意内扣,有很多人站桩或练拳时双膝有意内扣,甚至扣到两个膝盖都冲着前方,这样一定会损伤半月板和脚踝。那么双膝内扣怎样做到呢?

其实,只要做到双脚五趾抓地,脚跟外拧,双膝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向内的扣意,这就够了,千万不可用拙力去内扣。

夹剪劲,是指前后两腿之间的前后合劲,要点是:

1、重心在后腿,两腿之间的力量分配是前三后七或前四后六,以后腿支撑身体,后腿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向前的蹬劲。

2、前膝不可过直,要有一定的屈曲,膝盖微有向前的顶意。

3、收臀提肛塌腰坐胯(这一点后面解释),像坐板凳一样。做到了这三点,慢慢就能体会到夹剪劲,做到钱树樵先生常说的“下盘沉实”。做到了夹剪劲,从正面看,两腿和两膝的位置应该是一个斜园,那是真正做到了夹剪劲。

注:

1、如何做到两腿之间的力量分配前三后七或前四后六:关键在于缩胯。两侧胯骨后缩(注意缩胯的同时不能收腹),上身像坐板凳一样坐在后腿上,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单重。真正做到了前三后七,会感觉到大腿根处有牵扯感,久而久之,就会开胯。

2、收臀提肛:实际上就是收会阴穴,百会穴与会阴穴相对,脊椎才能正直。李仲轩老人说的形意拳开发性腺,其实就是指收会阴穴。

3、一切的劲力都不可用拙力,都是在做到各个要领的情况下自然而然产生的。

八式健身功

八式健身功 八式健身功系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邓锦涛老师所传。 这套功属定步功。以式子导引(调身)和呼吸导引(调息)为主。它的持点: 1.以松、静为原则,有气功运动的普遍性。动静相兼、刚柔互济。 2.八个式子的升降开合顺序与人体经络运行规律自然配合,不必凭空想象“以意领气”随着动作的导引,内气就自然循经畅通运行。 3.动作既舒松又开展,在相对放松的原则下。全身肌肉、肢节、筋骨、血脉均有伸、缩至尽的交替运动,柔和缓慢的动作与深长细匀的腹式呼吸协调配合、达到"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锻炼目的。是一种极好的全身运动和内外兼练的气功功法。 4.动作简单、易学、便于推广;不受场地限制、可以在屋内咫尺空间锻炼,可以作为旱操、工间操等练习,尤其适宜于不能远行户外活动的老年人学习。 注:人体十二经的循行是自手太阴肺经至足厥阴经为一个大循环,萦周不息。 八式健身功的动作就是按着“手之三阴经(太阴肺经、少阴心经、厥阴心包经)从胸走手,手之三阳经(阳明大肠经、太阳小肠经、少阳三焦经)从手走头,足之三阳经(阳明胃经、太阳膀胱经、少阳胆经)从头走足,足之三阴经(太阴脾经、少阴肾经、厥阴肝经)从足走腹”的十二经循行规律进行导引的。 动作说明 预备式: 1.垂直立正:全身放松、顶悬百会,意念集中;舌舐上颚,两腋稍空;呼吸自然,气血贯通。 2.松静开立:在上面同一松静情况下,左脚向横开一步,与肩同宽,自然直膝,保持脚尖向前,脚掌平行。 一.双龙出海(吸气) 1.直膝,上体保持舒松,两手自大腿外侧向前向上平举前伸至尽。 2.两臂肌肉有意识放松,肩关节向前顺肘、腕、指关节及其周围筋腱尽量向前引。 3.手心向下,指尖向前。同时吸气。 说明:这一动作导引手三阴经内气从脚向手流注,同时伸展运动上肢各关节。肩锁关节内合,肩斜肌、三角肌、肱三头肌等紧张,臂与手的血流量加大,改善上腋的血循环。二·二虎潜藏(呼气) 1.两手同时向外旋腕,使手心向上。 2.屈肘、使前臂向内收,肘关节尽量直向后抽至尽;两手平乳,掌缘贴于两肋,在含胸拔背的情况下,两肩锁关节尽量外展,使胸大肌拉开,背阔肌尽量收缩。与此同时缓慢呼气。要点:1.手臂抽挽收屈时,肘尖要正对后方收屈。 2.不要以挺胸代替抽挽前臂,注意二者的区别。胸大肌向外牵拉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 3.收屈时不可耸肩,肩关节应相对松沉。 三·直冲霄汉(吸气) 1.两手转腕使手心相对,指尖向上,母指交叠,其余四指成对指尖扫接,合掌于胸前(膻中)。 2.相合的两掌沿身体正中线:胸骨、鼻梁、印堂直向上冲。同时伸臂引体向上,仰头上视;两脚跟随之离地,以足趾蹲地。自踝、膝骨宽、脊椎到肩、肘腕、指全身关节尽量向上伸拉、有穿破苍穹、飞升霄汉之意。同时深长吸气。 说明:(二)、(三)两个动作连续起来,意念及式子均导引手三阳经脉,使内气循经从手

如何学习吴式太极拳的气功

如何学习吴式太极拳的气功 如何学习吴式太极拳的气功方法 一、要领 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胸实腹,提裆塞尾,气沉丹田,顶膝坐胯,足心含空,五指微屈,虎口圆撑。 二、要求 首先进行放松的诱导,由自然呼吸逐渐过渡到逆腹式呼吸,按练功的说法就是先做好“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做到身正、 息稳、心平。 然后做身体放松的调试,由头开始逐渐下松,一直松到脚下,再由脚下依次上松,直至松到头顶,反复调试愈松愈好,以全身通透 为佳。自感全身松畅后即可进行开合拉气的训练。 特别提示:本法虽名“开合拉气”,只是沿用旧说,在意不在“气”,气不过一种内在感悟,并无玄虚,只要习者感气不而求气,人人能得。 所谓“不气而气”,即感悟到身,气不求自明,不求而自得,皆纯任自然,绝无虚妄、玄虚之虞,信也有,不信也有,所谓“气” 只在得法,功到自然成。 习者只能从松上找感悟,万万不可想气、运气、引气、导气,否则极易出偏而误入歧途,所谓“走火入魔”,皆虚妄之为 三、动作 以太极混元桩,熟练后可产生多种自然形变。操演时先自然站立,双臂松垂,引颈、拔背、拉腰、长身,先行“三调”放松。

然后两脚开立,略宽于肩,屈膝下蹲,同时两手从腹前提肘沉肩,双臂环抱圆撑,上提至胸前止,掌心向内,掌指相对,距七寸许, 拇手指齐鼻,沉肘略低肩。 双臂撑圆如抱球,双臂外撑内合,头正项竖,脊直身端,目视掌指间,要做到骨撑、筋伸、肉松、劲缩,手劲缩于肩而达腰,脚劲 缩至胯而合于腰,保持要领和要求。 以上为静桩,即外静内动的内意开合训练,待静桩掌握后,便可转入动桩训练,即由内意开合转为外形开合,以形合内,内外合一 而练。 四、凝神调息 息稳心平身自松,身松息微神自凝,敛神意注通阴阳,气机升降自开合。“形圆、意圆、气圆”。随呼吸调整,渐入松静,一气贯穿,周身内外胀缩。 神凝祖窍意注两掌间,掌虽不动,掌间自有磁石般两极变化的吸斥感产生,自吸自斥,吸斥等力,吸之不能开,斥之不能合,谓之 意念开合。 同时吸气时,腰部拔伸向两端牵拉,身体放长,呼气时,身胀肩沉气自落丹田而鼓荡。 开合拉气,感之在掌,动之则在胸脊,此即“胸中腰间开合”之谓。 初始开合,随意念轻重而轻重,轻重由掌及臂而身,继而随息深浅而轻重,终而脱息脱意自轻重。即随着凝神调息的深入,调息而 忘息,凝神而神游,似有若无,若即若离,感而不感,不感而感。 五、效验 功后周身通畅,精神饱满,身体如铸,轻盈不滞,气感充盈,劲力殷实,筋骨强壮,祛病延年。 吴氏太极拳的行气法

太极拳补肾功法--气功大师讲解

太极拳补肾功法--气功大师讲解 太极拳补肾功法是太极拳名家李宝良先生秘传的养生秘法,动作简单,看似平常,但若是掌握了其中的心法要诀,可有“补肾之峻猛,强身之迅捷,无出其右”之功用。 功法动作: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宽,双臂上举伸直,在脑后交叉,此时小腹略向前倾,双手尽量向上伸直后压,所有力量、意念集中在腰椎。然后力量从腰椎发出,令两臂以最大弧度从脑后向身体两侧压下来,同时下蹲,两手最后在两膝间交叉。结束时意念集中在前脚掌5秒钟,脚后跟不可离地(在两臂向两侧下压时,胳膊不使一点力量,完全是腰在用力)。再站起时,前脚掌先用力,作为起动能量;紧接着将所有力量、意念再次集中在腰椎,两腿不要用一点力量,逐渐站起。两手一直交叉,从胸前直上头顶到脑后(站立过程中身体头脚在后,小腹向前,身体呈弓形)。 呼吸方法:身体下蹲的整个过程呼气,身体向上站起的整个过程吸气。在呼吸转接时略屏息两秒钟(最好用腹式呼吸法)。练习多长时间应根据个人体质而定,以不觉疲劳为宜。练后很多人会觉腰酸,需要用两手攥空拳,轻轻捶打后腰。 通常练两分钟就会浑身微汗、脚掌发热。有人会打嗝、放屁。至于长期效果,大家自己去感受吧。如出现腹痛,腰酸等不适症状,可按摩复溜、太溪穴,很快可解决。如果再配合金鸡独立一起练,那就更妙了。 有什么难的,还堪称是什么秘诀!许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叹。但这确是心法,就跟哥伦布能将鸡蛋立在桌上一样的简单。其实是一层纸,但对很多人来讲,却永远是一座山。 问:蹲要到底吗?还是蹲到半蹲即可?整个过程中,两手不会要握在一起,只是两臂就交叉吧 答:分两步说吧:一、站立,蹲下,再站立。整个过程只用腰和脚掌用力,不许用腿。 二、两臂交叉上举过头,从脑后向两腿侧分开,整个过程也用腰力,不用两臂和肩膀。两手始终不交叉(如果不懂这句话,就买一个拉力器,从脑后把它拉开,就找到感觉了)。如果只看懂一步,就先练一步。还可按您自己理解的来练,不必拘泥,最后也就真正成为您自己的东西了。

太极气功十八式

太极气功十八式 1.起势调息 2.开阔胸怀 3.挥舞彩虹 4.轮臂分云 5.定步倒卷肱 6.湖心划船 7.肩前托球8.转体望月9.转腰推掌 10.马步云手11.捞海观天12.推波助浪 13.飞鸽展翅14.伸臂冲拳15.大雁飞翔 16.环转飞轮17.踏步拍球18.按气平气 第一式:起势调息 姿势:自然站立,两脚平行,与肩同宽或稍宽些;上体正直,眼睛向前平看含胸拔背,两手自然下垂。动作是: (1)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稍高于肩,手心向下,同时吸气。 (2)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膝关节弯曲150度左右,注意不要超出脚尖),两手轻轻下按,直到肚脐平,掌心向下,同时出气。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下垂,手指自然微屈,重心落在两腿之间,臀部下坐不可后突,两臂下落,随身体下蹲动作协调一致。 意念:排除其它杂念,开始练功,全身放松,人像喷水似的绵绵不断地上下升落。 呼吸:两手上提,全身上升时为吸气,全身下落时为呼气。

作用:通过身体上升下降,发动真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人体之气像为微波荡漾似的在全身运行,特别对高血压、心脏病和肝炎等患者能起治疗作用。 练习次数六次(一呼一吸为一次)。第二式:开阔胸怀 姿势:接上式动作。 (1)将下按两手平行上提至胸前,膝关节逐渐伸直,把向下的掌心改为掌心相对,平行向两侧拉至尽处,做扩胸动作,同时吸气。 (2)将两侧的手平行向中间靠拢到胸前,将两手掌心改为向下,在下按过程中屈膝,同时呼气。 要点:两手臂伸直至胸前时,人就逐涟站立,两手下按时人才开始下蹲。提与站、按与蹲、呼与吸等对作,要注意连贯、协调。 意念:胸怀开阔,像站在高山上,目光远视,高瞻远瞩。 呼吸:手往上做扩胸动作时吸气,手往里收并往下时呼气。作用:治疗肺气肿、心藏病、气急、心跳、胸闷、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有一定疗效。 练习次数六次(一呼一吸为一次)。 第三式:挥舞彩虹 姿势:接上式动作。 (1)将下按两手平行上提至胸前,这时膝关节逐渐伸直,两臂

太极拳和气功的异同之处

太极拳和气功的异同之处 太极拳和气功的异同之处 太极气功一直带有神秘面纱,引来不少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太极拳和气功之间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太极拳和气功二者相同之处主要是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武术流派之一的太极拳,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减少了技击作用,而更加突出了太极拳锻炼的健身价值和传统艺术表演价值。 太极拳名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观点。因此,从太极拳也具有健身作用这方面来讲,和气功有着相同之处。 当今人们练习太极气功的好处非常多,可以强身健体,也可修身养性,达到忘我的境界。 其次,从太极拳的产生来讲,它不仅综合吸收了武术多家拳法的长处,而且吸收了古代导引、吐呐等养生功法的精华,使气功锻炼的一些要领、方法成为太极拳基本功当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第三,从气功锻炼的要求来讲,太极拳锻炼也讲究意念的引导,要求心静、体松,也要求调身、调息、调心,从这一角度讲,也可将太极拳列为气功功法之一。 第四,从理论上来讲,它们各自都运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

作指导,并运用中医经络理论来解释各自锻炼中出现的现象。 太极气功有中医养生原理,人们练习太极气功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及时补充身体能量。 气功与太极拳它们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首先,从形成和发展上来讲,太极拳是为了在战场上拼杀、取胜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在不断的技击实践当中逐步发展起来;而气功主要是在医疗实践上为实现健身养生需要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其次,从锻炼的方法和要领上来讲,气功主要是通过身体放松、精神放松而达到入静的气功态,从而实现健身的目的,调神是其核心内容;太极拳则从身体动作入手,经过由松入柔、积柔成刚的过程而锻炼出一种柔性的、连续不断的、具有穿透性的缠丝劲。 第三,从它们的最终目的和作用上来讲,太极拳是通过以意领气,以气引力的不断练习,最终达到意、气、力完美结合的境界,从而做到在技击当中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气功的最终目的是医疗作用,是通过气功练习之后,强健身体,延年益寿。 总之,气功与太极拳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气功成为太极拳基本功练习的重要内容,而太极拳的一些方法要领也成为气功界人士缔创太极气功的借鉴内容。 太极拳的气功元素 太极拳与气功同属传统民族体育的范畴,但气功的起源远早于太极拳,故气功中的许多“因素”,如调身、调息、调心(合称“三调”)的理论与方法,“三调”合一的要求与操作等。

太极拳的特点和作用

太极拳的特点和作用 太极拳的吐纳功法入门 太极拳的“吐纳”属于武术门类,也渗透着中医学的内容,但不包含硬气功。太极拳 的“吐纳”称为内功,是构成太极拳的三大要素之一?另两个要素为技击、导引,是“内 家拳”的由来。 “敷者,运气于己身……。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对者,以气对彼来处……。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武禹襄·四字密诀》 太极拳的“吐纳”不仅仅是口鼻呼吸的方法,而且是在行拳走架打手中,人体意念、 形体、内外脏腑、经络等的“出入有致”,是人体神、意、气的统一。 太极拳的“吐纳”功法,随习练者掌握太极内功层次的不同,其内涵也不相同,从以鼻、口方面的呼吸,逐渐转化为与经络导引相结合的循经吐纳以及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之相应的脏腑“出入有致”的吐纳。肺属金,主皮毛,肺、大肠开窍于鼻;肝属木, 主筋,肝、胆开窍于目;肾属水,主骨,肾、膀胱开窍于耳;心属火,主脉,心、小肠开窍 于舌;脾属土,主肌肉,脾、胃开窍于口;三焦开窍于二阴。鼻、目、舌、口、二阴的吐纳?均为意念、气感?又与经络吐纳相呼应。 太极拳“吐纳”功法入门具有以下四个阶段: 1、自然呼吸阶段。初学者行拳走架,正处于对太极拳形体动作模拟的过程中,一般 支撑?基本功?力度不足,于“松腰松胯”还存在相当差距,对太极拳功理的领悟也比较肤浅。如果一开始就采用逆呼吸方法,往往产生“憋气”,不仅不利于行拳走架的熟练和提高,也影响自身的健康,所以在拳架、基本功?包括“行功”和十四经络导引等?的学习中,应强调自然呼吸,先打好基础,做到“虚领顶劲”、“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松 腰松胯”等“十要”,以利气机顺达。 2、逆呼吸阶段。习者若熟练地掌握了拳架,基本功比较扎实,也明白一些拳理后, 经教练或辅导员示范引导,使其感悟逆呼吸的全过程,并在行拳中不断地修正和熟练,还 须结合“坐功”练习,做到行拳走架连绵不断,呼吸“深长细匀”。 3、拳势呼吸阶段。习者在行拳中掌握拳势的攻防含义,基本明了拳架的使用方法, 并能熟练演示,达到“轻灵圆活”后,将“逆呼吸”融入拳势动作的“起承转合”中,逐 渐感悟到“气贴背”,并结合导引,逐渐打通“丹田、长强、命门、夹脊、大椎、百会、 膻中、涌泉、内外劳宫”等关窍。并在推手中感悟“劲”的走向和变化,逐渐掌握舍己从人、得机得势、吸蓄呼发等要领。笔者体验拳势呼吸的规律是:收,吸短;开,呼长。如“左野马分鬃”提膝合抱为收,“吸1”,左脚上步脚跟着地、左臂掤挤,右臂下采为开,“呼1”?气沉丹田?;左脚掌继续踏实,重心前移,左臂继续上?仍为开,“呼2”?气沉涌

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口令词

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口令词 ◆预备势 注意事项:⑴站立时,两腿自然伸直,身体中正,百会向上虚领,下颌微收,沉肩、虚腋、松腰、敛臀,凝神静气,思想专注。⑵卷杖上提时,卷腕、屈肘、上提要依次连贯完成,吸气与之自然配合;向下伸腕、伸臂落杖与呼气自然配合。 ◆第一式艄公摇橹 注意事项:⑴弓步时,练习者要根据个人身体素质状况选择合适的步幅,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切勿撅臀。⑵杖在体前画圈时,上下肢动作配合要协调、自然、流畅。摇杖的幅度在肩、腰之间,向前摇杖肘要随,肩要送,肘关节保持自然微屈;注意百会上领,气息深长。 ◆第二式轻舟缓行 注意事项:⑴杖在体前画圈时,腰自然转动与之相配合,视线随杖变化,呼吸遵循起吸落呼的规律。⑵撑杖时,以杖向下传递劲力,气沉丹田。⑶初学者在上步、退步时,两脚间距可稍宽一些。待技术熟练以后,下肢平衡能力增强,两腿内侧应站在一条直线上。⑷有肩关节活动障碍的练习者,可单独练习此式,并灵活掌握动作幅度和速度。 ◆第三式风摆荷叶 注意事项:⑴在动作过程中,两手有环握、夹持等不同的手法变化,注意卷腕、旋腕、直腕的动作与之配合。⑵两手环握杖做水平交错画圈时,要注意配合转腰、松肩、伸臂。⑶杖向体侧画圆成上体侧屈时,在下的手先向体侧画圆引领,高不过腰;在上的手臂伸臂贴耳于头上。两手运动要有前有后、有主有从地引导杖完成动作。⑷中老年人可适当减小侧屈动作幅度;青年人的动作要到位,幅度大一些。⑸根据杖的长短及自身素质情况,注意适当调整向侧开步的步幅和中心的高低等。 ◆第四式船夫背纤 注意事项:⑴以左弓步转杖为例,左手环握杖向体左、向上画圆至面前时,左手向杖端稍滑动,两腿屈膝站立,转杖按压至肩上时,右手稍向杖端滑动,两手环握的位置对称。⑵环握杖向后画圆弧摩运肋胁时,手腕配合有卷腕、伸腕动作。⑶以左弓步拧转腰、转杖为例,随着腰向后左后拧转,左手握杖沿左肩稍滑动、摩运,杖不离肩,再向左体侧下、向体后画立圆,右手环握杖随之,杖转动近180度。⑷腰拧转背纤时,以腰带肩,立圆转杖。初学者可重心稍高,步幅稍小,微转体;待技术熟练以后,身体素质增强,可增大步幅,降低重心,使腰部的拧转和腿部蹬伸更充分,上体、下肢形成一条直线、一股完整的拧劲。⑸杖在肩部的摩运、按压要柔和。右弓步背纤时,重点按压左肩井穴;左弓步背纤时,则重点按压右肩井穴,同时上下肢动作和呼吸协调配合。 ◆第五式神针定海 注意事项:⑴身体配合不熟练时,可先单独练习旋杖、卷杖、滑杖等基本动作。⑵呼吸要与动作自然配合。随着技术要领深入、细致的掌握,呼吸会逐渐变得细匀深长,并过渡到以腹式呼吸为主。⑶手臂上举、下按时,松肩,肘关节保持弧形,意念纳天地之精华,归入丹田,静立片刻。 ◆第六式金龙绞尾 注意事项:⑴运动处处体现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杖向身体斜前引伸时,腿则反向后伸;杖由下向上立圆转动时,重心向下松沉。⑵绞杖时,手腕外旋,配合吸气;手腕内旋两手向下压杖时,配合呼气;起身、开步时,配合吸气;一脚与另一脚并拢、站立时,配合呼气。⑶中老年人及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的习练者,做低歇步时,可选用高位抵压承山穴的高歇步;青年人应做屈膝全蹲的低歇步。随着中老年人身体素质和体质的逐渐增强,因人而异,可用低歇步。⑷立圆转动杖时,注意肩要放松,舒伸手臂;两手相向滑杖时,注意手不离杖,杖不离身,沉肩、垂肘。 ◆第七式探海寻宝 注意事项:⑴两臂向前平举杖,两肩松沉,虚腋;收杖于胸前,由手、腕、肘依次连贯屈曲变化完成动作。⑵身体前屈、向左转体举杖时,左手引领杖,右手随之;身体右转,体前屈,下落杖时,右手下沉,左手随之。反之亦然。⑶呼吸要匀细,与动作配合协调,以腹式呼吸为主。⑷初学者以及中老年人体前屈俯身不要太低,以没有憋气或者没有胸腹压迫感为宜;要保持两膝自然伸直,呼吸顺畅。 ◆第八式气归丹田 注意事项:两掌合抱向丹田处收拢,两手距丹田约10厘米,两臂再自然分开。 ◆收势 注意事项:⑴站立要松腰、敛臀、虚腋,两肩松沉,身体中正,自然放松;意念人与天地交流乐融融。⑵配合深长细匀的腹式呼吸,呼吸深长的程度因人而异,顺其自然。

实用气功基础——静功

实用气功基础——静功 气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承,我的朋友heshang 40多年前偶得气功宝典并长期坚持练习,颇有心得。为了批判有些气功网站故弄玄虚、宣传迷信、疯狂敛财的不正之风,作者根据记忆和心得整理成文,以唯物辩证法观点诠释气功,授权发表。 目录: 一.前言 二.气功生理 三.呼吸 四.姿势 五..练功, 六.气感和得气 七.禁忌、不宜、副作用及其它 八.结束语 1.1出处 40多年前偶尔读到的一本书使我与气功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本书的书名就叫《气功》[注1]。作者的姓名可惜现在记不起来了,记得是龙华医院的中医科主任,解放前做过和尚,是一名医僧,解放后还俗,就职于上海龙华医院。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倡中医学西医,西医学中医,作

为中西医交流的论文,撰写了气功这本书,字数不多,大约不到一万字。作者自述,试图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中国古老的气功作一次深入浅出的阐述,为新中国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 我原来并不接受气功,对气功玄之又玄的表述,常常使人如隧云里雾里,神化了气功,就远离了民众,很多想学气功的人被排斥在门外。这本书的优点是看得懂、记得住、学得会、可体验,虽然只读过一遍,至今还能背出90%,学以致用,得益非浅。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承,本人在记忆和感悟的基础上,根据练功的心得整理成文,供愿意学习气功的读者参考。 1.2什么是气功 提起气功,我们就会想起早些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关于气功的神奇故事,气功大师发功,隔墙取物,为千里之外的病人治病,把功力贮存在茶叶里,成了信息茶,饮用后可治百病,延年益寿。这些都是伪气功、伪科学,是骗人的。现在虽然没有了市场,但影响犹在,在一些气功网站上,成了宣传迷信和赚钱的工具。只有普及气功知识,才能消除人们对气功认识上的误区。什么是气功?气功就是应用有规律的呼吸运动自我养生的一种方法。气功有动功和静功之分,动功如太极气功,也称太极拳。本文所述是静功,静功是气功的基础。静功也称吐纳,在寺庙里也称坐襌、卧襌。动功是内外兼修,难度较高,需要在有人指导下练习。静功主要是修内力,养脏腑。练静功加上适当运动,一样能起到内外兼修的效果。练静功就是练呼吸,长期坚持练习气功,可以有效提高血液中的氧浓度。有的人脸色红润,鹤发童颜,是因为他血液中的氧

太极真人——张三丰(武术气功太极散打截拳道跆拳道柔道空手道拳击泰拳功夫)

太极真人——张三丰 (武术气功太极散打截拳道跆拳道柔道空手道拳击泰拳功夫) 张三丰,名全一,字玄玄,号三丰,辽东懿州人。丰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如。旁若无人。书经目不忘(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无虚诞祸福欺逛于人。“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也”。或三五日—餐,或两三月一食;高兴时穿山走石,疲倦时铺云卧雪(行住无常,“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明洪武初年入武当山(拜玄帝于天柱峰(并遍游诸山,搜奇览胜。他曾经对山中耆旧说:“吾山异日与今日大有不同矣。我且将五龙、南岩、紫霄去荆榛,拾瓦砾。但粗创焉”。命丘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又在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庐。供奉玄帝香火(名曰“遇真宫”(永乐十年改建为玉虚宫);另在黄土城卜地结草庵,名曰“会仙馆”(永乐间改建为遇真宫)。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90年)。他拂袖长往。不知去向。同年湘王朱柏(公元1371—1399年)朝谒武当山天柱峰。寻张三丰不得。写有《赞张真仙诗》一首。诗云:“张玄玄。爱神仙。朝饮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烟。好山劫来知几载。不与景物同推迁。我向空山寻不见。徒凄然~孤庐空寂大松里(独有老弥松下眠.…”这些材料足以证明,明洪武年间张三丰曾在武当山修道传教。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因闻其名,故特意叮嘱使者:“有张玄玄。可请来”。但始终未找到张三丰。 明太宗朱棣以藩王入继大统。祟尚神异之说,奉祀武当玄帝。张三丰是明初武当山最有名的道士,也祟尚玄帝,因此,朱棣非常想把民间影响很大的“真仙”张三丰,“延请诣朝”,一则可以点缀升平。收揽民心,二则可求道法仙药,以养生延寿。朱棣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遣淮安王宗道遍访张三丰于天下名山,此

太极拳与气功的关系

太极拳与气功的关系 太极拳与气功的关系 太极养生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练习太极拳对身体有很多好处,人们可通过练习太极拳缓解精神压力。 太极拳与气功的关系一、太极拳原本是高级的气功 我们知道,太极拳最早诞生于中国道家的内丹养生术,是内丹养生动功形式的一种特殊表现。 什么叫作内丹 简单讲,古代道家用金属与各种矿物质进行特殊方式的烧炼,炼出一种据说吞服之后可以疗疾健体或者化质成仙的药物,叫做外丹。 而是借用外丹烧炼的概念和术语,以人自我的肉体作为试验体,通过天人合一、性命双修得到先天之气,从而可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功效。 这其中的先天元气就称为内丹。因为内丹术与“气”的修炼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可以泛称它为气功。 因为内丹术“气”的修炼,与一般概念上、形式上的气功导引大为不同内丹术要获取的是先天元气,而一般的气功导引所应用和调节的只是后天呼吸之气、营卫经络之气&,换句话说,后者仅可以作为前者的基础入门方法。 所以,若用“气功”来表述的话,后者可称为低级气功,前

者可称为高级气功。 在五六百年前,太极始祖张三丰就为后人留下了一系列太极丹功拳谱,分为行立坐卧不同行功形式。 其中有《太极四季功》、《太极早功法》、《太极午功法》、《太极晚功法》、《太极行功法》、《太极打坐诀》、《太极玉液法》、《太极金液法》、《太极超凡法》、《太极长生法》、《太极合道法》,其中并有《太极拳法诀》和《太极拳十要诀》。 在《太极拳十要诀》中,提到为什么要创立太极拳作为丹道的动功,他说:人之作用,有动必静,有静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 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这里指出,练太极拳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人体内神气相交相合,形成太极之生生之象,方有利养生。并提出练太极拳是“欲令天下英雄豪杰益寿延年,不图于技击之末技”。 在太极拳的方法论上,他讲“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又说,“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 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在此原则性的要领上形成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之十三势,也体现了太极运化之中的八卦、五行之功用。 总而言之,太极拳原本要求的是,以拳之动功体现“太极”哲理,达到神气相合,获得养生的最终效果和目的,而技击只是

健身气功·五禽戏太极拳八法五步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的通知

健身气功·五禽戏太极拳八法五步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 班的通知 各县(区)文广体局,各有关单位: 为“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增强群众身体素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做好我市健身气功、太极拳普及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精、工作作风实、年龄结构合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骨干队伍。经研究,定于12月17-18日在AA市AA球馆举办2018年健身气功·五禽戏、太极拳八法五步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时间和地点 (一)时间:2018年12月17日至18日。 (二)地点:AA市AA球馆。 二、培训内容 1.太极拳八法五步 2.健身气功五禽戏 三、培训师资 本次培训主讲老师由武术协会副主席杨喜凤老师担任,助教老师由武术协会副主席谢凤英及李修锦、蒋小芳、白仕芬老师担任。 四、参训人员要求 (一)思想政治好,热爱祖国,热爱健身气功事业,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潜心从事健身气功和太极拳科研教学工作,有较强的事业心、奉献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年龄在65岁以下(含65岁),在全市健身气功太极拳站点、各县(区)健身气功和太极拳骨干、高等院校等从事健身气功、太极拳指导、教学者。 五、考核办法

对培训学员进行技术考核,考核合格发放社会体育指导员二级证书。 六、报名办法 (一)请各培训单位于2018年12月15日前将报名表电子版,按要求填写《2018年AA市健身气功·五禽戏、太极拳八法五步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报名表》(见附件二)发送到武术协会邮箱:**********@******** 联系电话:****-*******,联系人:杨喜凤*********** (二)培训班学员名额分配如下: 1、AA市直老体协9名 2、AA市武术协会35名 3、八步区5名 4、平桂区3名 5、钟山县2名 6、富川县2名 7、昭平县2名 8、高校2名 一共60人 七、培训费用 (一)钟山县、富川县、昭平县派出人员培训期间培训费、资料费、食宿费由AA 市体育局承担,交通费自理。 (二)有关院校、市武术协会、八步区、平桂区派出人员培训期间培训费、资料费由AA市体育局承担,其他费用自理。 (三)如提前到达或滞后离会,食宿费自理。 八、其它事宜 (一)报到:2018年12月17日上午9点前到AA市贺达纸业球馆报到,18日下午6点离会。

陈昌太极气功

黄克刚简介及太极气功来源 知者 黄楚湘(1884-1976)名炳南,字克刚。涪陵蔺市镇五马乡人。著名拳师。承黄舆公二十余世薪传,以《易筋经》最为著名。曾拜江北县武术名师周五峰为师。1909年,赴上海霍元甲创办的精武体育会传吐纳术。1923年,任重庆国术馆武术教官。1928年,参加重庆国术考试,获得最高奖武士称号,同时获得武士称号的有:余鼎山、张永隆、杨伟功,周懋植、马德龙、陈棣斌、郑长安、许焕文、李春薇。1935年在重庆市中区储奇门药材公司大厦内开办重庆市精武体育学校民办武术社馆。教授内容包括;少林吐纳易筋经、字门拳法以及松溪派拳槭和功法。1936年以后在重庆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训练团、中央空军学校入伍生总队等单位任武术、气功教员或教官。在武术上,1953年,参加西南代表团出席全国民族形式体育代表竞赛大会,表演豹拳和南洋三角叉。其传易筋经以吐纳术最为精妙,故称“少林吐纳易筋经”或“舆公吐纳易筋经”,不仅在武术内功上有速效,且治病功能显著。曾义宇医师在1955年5月号《新中医药》上发表的《呼吸运动的方法》一文中称誉说:“祖国遗留下来的呼吸养身法,据我了解,例如重庆方面来看,以黄炳南同志所练习的比较完备,值得研究。” 黄氏易筋经是以岳飞训练岳家军为缘起的,他们认为易筋经是一套用来上阵杀敌的训练手段,所以具有简洁高效的特点。从黄楚湘先

生所传的方法和效验来看,也确实体现了这个特点。黄楚湘不仅在精武会推广,而且也将易筋经引入了重庆大学的体育教学中。从所获得的教学成果出发,黄楚湘先生认为这套易筋经可以大大提高空军的训练绩效。在中央训练团、中央空军学校加以推广。通过三个月的训练,能使学员具备抗击打能力,提高学员体质,而且能使学员具备在航空椅上急转数百圈骤然停止仍能辨清方向的功效。这个在航空训练上的效果还得到了空军学校的嘉奖。从普通学员到训导团部长,都成为了黄氏易筋经的受益者。 2014年冬,偶然机会,有幸得到黄楚湘先生所传《易筋经》的门内口诀,一见之下,大为叹服。于是对《黄氏易筋经》进行了深入调查。目前《黄氏易筋经》的版本是以张义尚先生的流传最广。但不可忽略的是,黄楚湘先生的其他弟子对《黄氏易筋经》流传和推广所作的贡献。黄楚湘先生一生推广易筋经吐纳术,其弟子中以曾义宇、胡朝聘、杨源坤、吴礼仕、郭琴舫(亚洲拳王)、陈昌(曾用名:曾希一)、张锡君(周述官易筋经传人)、张义尚最为著名。这些人中许多都是重庆抗战时期的风云人物。其中有文行于世的有曾义宇、张义尚、陈昌、肖旭贵。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陈昌先生的《太极气功》,不仅简单易学,而且,深合黄楚湘先生内涵。

太极拳与健身气功八段锦的比较研究

太极拳与健身气功八段锦的比较研究 /h1 1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及养生原理 太极拳综合融汇了我国诸多拳种之长,结合古代的导引术、吐纳术、吸取古典唯物哲学阴阳学说与中医基本理论的经络学说,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拳术。 太极拳练习时要求气沉丹田,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使之深、长、匀、细,日渐扩大肺活量,奠定健康的根基。练太极拳要周身放松,全身运动,以意导动,气达四梢,内气运行无处不到。不仅可使大动脉畅通,还可避免微循环毛细血管的过早老化,有利于血循环疾病的防治。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空调、电扇使人免受寒暑之苦,却使皮肤散热功能下降,汗腺闭塞,皮肤的通透性弱化,有害物质得不到及时排泄,新陈代谢失调。练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在开合收放中使肌肤膨缩、毛孔张闭,一套拳下来汗腺通畅,保证了新陈代谢的平衡。练太极拳以意识引导动作,上下相随,协调完整,活跃了神经中枢的指挥系统,增强了神经的灵敏性,延缓了其功能的退化。“生命在于运动”,然而超负荷的剧烈运动必使机体受到损伤和劳损。“生命在于静化”。常以龟龄鹤寿比拟,然而过于求静则精神萎缩,病气易侵。太极拳运动绵绵不断,动中求静,“外示安逸,内益鼓盈”,动静结合,运动适度,不用强拙之力,无伤大劳,对机体各器官形成良性刺激,有利于护养机体。常练太极拳,旋膀转腕,撑裆开胯,伸筋拔骨,缠绕折叠,不仅增强了筋肉骨骼的柔韧性,内劲、内气的运用也使内脏的弹性增强,从而延缓了机体的衰老。不少研究还表明,经常练习太极拳对降低血脂有良好作用,能增强血管壁弹性和血管运动神经的稳

定能力,使血循环处于良好状态,并且增大肺活量,增强心肌营养,预防和延缓心脏疾病。据国外的一篇论文研究报道,认为保持屈蹲状态的太极拳练习可以有效地增强下肢力量,提高平衡能力,减少老年人摔跤。 从养生学的角度看,气被视为生命之源。太极拳集技击、养生、哲理于一身,在松静自然的动作中,气沉丹田,深、长、匀、细的呼吸,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达到培本养元之根本。太极拳讲究和顺,“舍己从人”,不争强斗狠,把人生修为融贯于悠悠运动之中,陶冶人的情操和胸怀,把心理、生理、人生哲学连在一起,把心理平衡、延年益寿、生活情趣融合成一团,从而实现身与心的全面健康。 2 八段锦的运动特点及养生原理 八段锦是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健身法,源于梁代,成于宋,盛于明清。八段锦的“八”字,不光单指段、节和八个动作,另寓深意厚。表示其功能有多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循环运转。所谓“锦”字是由“金”“帛”组成,绝美华贵,可以理解为单个导引术式的汇集,如丝锦那样连绵不断,是一套完整健身方法。 八段锦功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如果经络阻隔、气机不畅,则导致津液凝滞而成痰饮、痰湿、血行不利而成血瘀,同时气郁影响津液的输布,造成阴津亏虚,百病由此而生。同时脏腑有病可通过经络反应出来,所以疏通经络就能治脏腑之病,经络不可不通。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这个道理。“八段锦”新功法每个动作根据经络循行起终交结规律,突出体现逢练必旋、逢功必绕的特点,

太极气功18式(简体中文版)

太极气功十八式 1 2 3 1.起势调息(图 1、2、3 ): 自然站立,两脚平行,与肩同宽或稍宽些,上体正直,眼向前平视,含胸拔背,两手自然下垂。动作是: (1)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稍高于肩,手心向下,同时吸气。 (2)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膝关节弯曲150度左右,注意不要超出脚尖),两手轻轻下按,直到与肚脐平,掌心向下,同时呼气。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下垂,手指自然微屈,重心落在两腿之间,臀部下坐不可凸出,两臂下落,随身体下蹲动作协调一致。练习次数六次(一吸一呼算一次)。一次呼吸读两个数,单数两手上起为吸,双数两手下降为呼。随后两手分放体侧。

4 5 2.开阔胸怀(图4、5 ):接上式动作: (1)将下按的两手平行上提至胸前,膝关节逐渐伸直,把向下的掌心改为掌心相对,平行向两侧拉,至尽处,做扩胸动作,同时吸气。 (2)将两侧的手平行向中间篫靠拢到胸前,将两掌心改为向下,在下按过程屈膝,同时呼气。 要点:两手臂伸直提直至胸前时,人就逐渐站立;两手向下按时人才开始下蹲。提与站,按与蹲,呼与吸等动作要注意连贯、协调。练习次数六次(一呼一吸算一次)。 6 7 3.挥舞彩虹(图6、7 ) 接上式动作: (1)将下按的两手平行上提至胸前,这时膝关节逐渐伸直,两手继续上升至头顶,两臂伸直,两掌心朝前,同时吸气。 (2)重心向右脚移动,右脚微屈,全脚掌着地,左脚伸直,以脚尖着地,提脚跟,左手从头顶向左侧伸直,平放至水平线,掌心向上。右手肘关节弯曲成半圆形,右掌心朝下,成右体侧动作,继续吸气。

(3)重心向左脚移动,全脚掌着地并微屈,右脚伸直,提脚跟,以脚尖着地,右手从头顶向右侧平放,伸直平放至水平线,掌心向上,左手肘关节逐渐弯曲上提至头顶,成半圆形,左掌心朝下,成左体侧动作,同时呼气。 要点:两手挥舞时,与体侧呼吸动作要协调,看起来很柔和的样子。练习次数六次(一呼一吸算一次)。 8 9 4.轮臂分云(图8、9)接上动作: (1)重心移至两腿之间,两腿成马步。左掌心向上,上升直至头顶,与右手交叉,掌心向上,同时吸气。 (2)交叉的双手随着膝关节伸直,翻掌,掌手从上往前下方,右手从右侧往前下方,与左手交叉,右手在前,掌心向内,交叉于小腹前。 (3)交叉向上的掌心翻转向外,两臂伸直,同时从上向两侧降下,掌心向下,到水平位置时,两手逐渐交叉置于小腹前,肘关节微屈,同时呼气。 要点:轮臂时,两手以肩关节为圆心,从内下往外上划两个大圆环,两手在头顶时,可抬头挺胸帮助吸气。吸气时膝关节伸直,呼气时膝节弯曲。练习六次。

太极拳与精气神

太极拳与精气神 在中国传统太极拳理论中,精、气、神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们是构成太极拳内功学说的基本要素。不少古代医学家和养生家为了阐述精、气、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特殊作用,往往把它与自然界万物赖以生存的一些基本物质共同比喻为“三宝”,这就是所谓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风、火、水;人有三宝:精、气、神。” 正像中国养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等其他重要理论概念一样,精、气、神的出现也与传统哲学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管子则认为,万事万物均由“精气”构成,他们“凡物之精,比(化)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当作“山”)。”(《管子.内业》)在管子的学说中,精气不但是构成客观世界,包括人在内的物质本源,而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三要素的精、气、神还具有互相化生的特性。后世的养生学家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渐赋予了作为生命活动的三要素的精、气、神以独特的理论见解。 精的基本含义 在祖国养生理论中,“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根据“精”的来源、功能和作用又可分为“先天精”和“后天精”。其中“先天精”,又叫“元精”,它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主要来源于父母的精、血,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微观物质。《黄帝内经》称:“人始生,先成精。”指的就是这种先天之精;“后天精”又称“脏腑之精”,它主要来源于后天五谷饮食之营养,通过肺的呼吸调节,脾胃的消化吸收,从而将营养物质的精微部分转化到人体的各个腑脏而构成。“精”尽管存在“先天”、“后天”之别,但二者又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先天之精”要依靠“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后天之精”则必须依赖“先天之精”的活力,而且它们还共同储存于人的两肾之中,形成所谓“肾精”。祖国养生学认为,肾精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要素之一,它主要发挥以下三种生理功能: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一个人如果肾脏精气充盈,生长发育就正常;反之则会出现发育迟缓或未老先衰等异常现象。 参与人体生殖繁衍。无论是两性副性特征的发育、性机能的成熟、或者是生殖能力的获得,都与肾精的盛衰盈亏密切相关。 濡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人体的肾精在充盈有余的情况下,既可通过正常的生理渠道排泄体外,形成男性的泄精和女性的月经,也可以在必要时转化为其他形式,如气血津液等等,输送到脏腑器官去发挥濡养作用。 鉴于“精”具有上述重要生理功能,所以传统养生理论向来十分重视“养精”、“保精”和“炼精”的养生作用。《黄帝内经》就提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在具体的实践中,我国古代养生家也摸索出了一整套以增加饮食营养调补“后天之精”、以节制房事固养“先天之精”的行之有效的养精方法。 气的基本含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生命现象均被视为“气”活动的结果。这就是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所说的:“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赖以生者也。”作为中国

武当气功太极拳拳法内景气脉内功要领(摘录)

武当气功太极拳拳法“内景”气脉内功要领(摘录) 燚炅道人马杰著 一外形各部位领 1/ 头要正头是一身之主,必须保持中正。头包括脑、目、耳、鼻、舌等部位,尤其脑是先天祖气所藏中心,称为“元神室”,又为“髓之海”,髓充足则脑力健壮精神充足,保其神清目明。“人之灵在脑,其机在目。” 2/ 顶要贯顶指头之顶,人身最高部位,顶心为“百会穴”内为“泥丸宫”。脑之位,神之在。形上要做到“百会穴”心须向上虚领顶劲,前额向前微顶,下颌微收,使“百会穴”与大椎之间有一股相拔之劲以达到体内的提神贯顶。 3/ 项要竖竖项要保持中正,…竖可通气,旋可活血。 4/ 肩要沉肩要向下沉,放松肩带肌,使肩锁关节自然下沉、舒展韧带易筋使其臂长伸筋,气可下行,并可用腰摧肩送劲助击发之力。 5/ 肘要坠曲肘下坠肘尖要常有下垂之意。坠肘可护肋,使气圆不上行,并有缠、裹、掩、击,攻防之运用。 6/ 腕要垂使掌沉有力,立掌手腕要塌、要有坐力,进掌前顶腕要挺,有前送之势。 7/ 手要展展手开指气贯“十宣穴”掌指,出掌向前顶、出手指微张、掌心微突、意贯两掌;收掌回拉有缩吸之念。拳走蛹动行气合握。 8/ 胸要含双肩前合,背扣而圆。胸微内含要腹实胸空,使气上下畅通、经络通顺。收敛心肺之气可向下行,不能使胸存余气,否则,会有闭气之感。 9/ 腰要塌。腰是连接身体上下之机枢,为身之轴、发劲之源。腰椎前(唐注:后)突放松腰肌,使无僵劲,腰部灵活运转自如。塌腰下坐使气沉于腹,气自然不上浮。 10/ 背要拔。背部肌肉向下松沉,两肩中间脊骨鼓起上提,向后上方拉起皮肤有绷紧之感,可使气通。 11/ 臀要收。放松臀部肌肉向内收敛,防向后撅。内敛收臀、提裆,以辅下实,为内家拳术之要。12/ 裆要提。微缩谷道虚提会阴,拿住丹田之气勿外溢,以保二阴漏气失精。 13/ 膝要屈。两膝不可挺直僵立,曲伸可使关节活,动作灵敏。两膝曲而内扣,下盘沉实,使气上下畅通。 14/ 胯要松。松开关节能使腰腿的转动动作非常灵活,迈步可以轻灵开阔。 15/ 足要扣。为步型步法的根基,进退转换时可使身法稳定。

太极十三桩

太极气功十三桩是清末著名太极拳家河北武清县李瑞东学生所传。李瑞东人称“关东侠”“鼻子李”。李有三子均精太极拳术,尤以三子季英最为杰出。李季英于1949~1961年间,在天津传习太极拳术达11年之久,得艺者甚众。笔者从天津张兰夫妇处习得此技,并进行了深入的钻研整理,从1982年以来,先后在承德离宫及各厂矿举办辅导站,习者逾千人,健身祛病效果显著,故颇受群众喜爱。 太极气功十三桩是太极拳门派中以保健强身为目的的站桩功。它是以动脉相兼,内外兼修并采用站式进行气功锻炼的一种方法,但体弱多病者也可以采用坐式练功。该功法由十三个基本桩式组成。定式呼吸是吐纳,姿势变换是导引。这样在吐纳与导引变换的过程中就大大地减轻了人体为维持某一个姿势的负担量,所以练功者的情绪由始至终总是饱满的。这就给真气在体内的运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功法简明易学,只要掌握练法要点即可自行练习,而且无意外弊病。长期练功可使人精力充沛,睡眠安适,食欲增加。脸色红润。对一般慢性疾病和非活动性疾病也有明显疗效。 练功初期会有臂腿发抖,手心发麻。这是必经过程,自是呼吸调整之后反应自然消失。稍后又有出虚恭,打嗝,出汗。发热都为好现象。日久每次练功口津增加有清甜之感。全身舒畅精神饱满 <<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提擎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伦,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足捋平川势如山,平踏振动自悠然。心旷神怡似飘仙,擎气丹田贯足尖 第一节预备式 1无极式:两腿并立,两手下垂,摒除杂念闭目合神,头部轻松上顶,颈椎脊柱自然垂直周身无一处存在拙力要求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外无动态,内无想象纯任自然毫不牵强守我之静,内外合一,进入无思无虑的境界。 2太极式:接无极式,左脚向左跨步,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脚平行,身似一棵大树;头正顶直,虚灵顶劲,形如树梢向上自然伸展;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双臂形如树枝自然下垂;松腰落胯,有向后贴靠高登或坐炕沿之意;两膝放松,立而不挺,重心略向前,脚趾轻抓地面,足心含虚,如树生根;目光平视内敛,齿轻叩,口轻闭,舌轻舔上腭,肛轻提,呼吸采用鼻吸鼻呼的自然呼吸法。此为基本式,请熟记。 3松静功(顺气法):接太极式,先深呼一口气,两臂经体前手心朝上缓缓上举至头顶,然后手心朝下,松肩坠肘,缓缓下放至身体两侧成太极式,伴随动作,臂上举时吸气默念“松”字,臂放下呼气并默念“静”字。反复十次。 要点:初练功者,尤其体弱病老之人,大多气机散乱,上焦满浊,下焦虚陷,头重而脚轻。此功就是改变这种不良习惯,升清降浊,练就上虚下实,使气血通达,经络通则百病消。它是练正式功法的基本功。气功练意气合一,此法为练习以意导气的方法。坐站皆可有无手动皆可,只要随呼吸默念松静就行,练功次数不限,至少早晚一次,练功时间逐步增加,持之以恒。 第二节基本功 1起式,接太极式先深深呼吸一口气,然后两臂缓缓想体前平举,高于肩平手心朝下,吸气。继而两腿屈膝下蹲,高度因人而异,要点膝关节不超过脚尖,次高度保持十三桩练完,上体自然正直,松腰落胯,不可挺胸突臀,同时两臂轻轻下按至腹前,呼气。 十三桩:1浑圆桩 接上式,两臂缓缓外旋,同时肘略向后移,使大臂与身体成45度,腋下约有一拳距离,小臂呈水平,虎口朝上,掌与肩同宽,五指自然分开,微屈如包球。身体不僵不懈,用鼻自然呼吸,呼气默数1反复10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