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朝君权的加强_说课稿

明朝君权的加强_说课稿

明朝君权的加强_说课稿
明朝君权的加强_说课稿

第十五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说课稿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班级:历史师范091 姓名:吴雯婷学号:0901042022

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明朝君权的加强》。

首先,我要对本课的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的第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的建立以及明朝初期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该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向学生展示了元朝灭亡,明朝取而代之并且不断巩固其君权、加强统治的历史。同时也向学生昭示明清时期封建专制日趋没落,中国社会危机重重的事实。

(二)课标要求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做出了如下要求:明清时期,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

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并结合本课在整本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结合史料来归纳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认识特务机构和八股取士对于社会以及后世的影响。

(3)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客观评价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图片和书本资料,了解明朝的建立,;通过阅读和小组讨论,归纳明朝初期君权加强的手段;学生进行课堂表演,理解明朝特务的作

用,通过观看视频,更加深刻的认识八股取士的危害;借助地图及史料,掌握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阶段,君权的加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也

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理解八股取士是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八股文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三)重难点及突破

本着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之上,我确定了以下的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明朝建立初期加强君权的手段。

2、难点:

理解明朝加强君权的手段的利弊及影响。

3、突破:

教师借助史料、图片、视频等,使学生认识明朝加强君权的手段,理解其利弊及影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编排课本上的小故事,在课上进

行表演,以便加深印象。

二、说学情

《明朝君权的加强》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初一学生的年龄较小,处于青春期的初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和创新力丰富,但是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和直观思维为主,未完全具备理性思维,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历史现象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和批判的分析。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具体的事物,从他们熟悉的领域或实际生活导入,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法的指导,我希望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掌握了对的学习方法,才能学的更好,记的更牢。本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合作探究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相互交流,

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大大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和质

量,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参与学习法

在本课中,尽可能多的制造机会使学生动起来,在快乐、和谐的氛围

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四、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地图等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

(二)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促使学生的独立探索能

力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教师播放《凤阳花鼓》歌曲,学生一同唱此歌,学生唱完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有

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一歌谣,提问:“凤阳是哪位皇帝的故

乡?”“为什么有了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谁能讲讲这个故事?”由

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

1、明朝的建立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民生凋敝,饥寒交迫的农民发动起义,朱元璋就是其中之一,他凭借着足智多谋、作战骁勇,

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通过幻灯片,展示明太祖

的画像,认识其体貌特征,介绍明太祖开创大明朝的丰功伟绩;

学生自主归纳明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开国皇帝。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问题设置:明太祖如果你是当时的统治者,在明朝建立初期,为了巩固自身统治,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呢?”,学生通过讨论来阐述自

己的观点,之后阅读课文归纳明太祖加强皇权的措施,通过图表来加

深印象;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提问:明朝的地方和中央实行什么制度?有何好处?

学生:废行省,设三司,地方三司直属中央。中央废丞相,六部分理朝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朝时期,皇帝的权力空前

加强。丞相被废除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

2、特务统治

朱元璋设立的特务机构:锦衣卫。通过书本的案例说明特务机

构的在监视官员、平民的活动及生活方面的功能强大。同学们可

以演一演。

3、八股取士,参考课本90页动脑筋。

提问:朱元璋用什么方法选拔人才。(八股取士)

教师介绍八股文: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叫做“八

股文”。

提问:想想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他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提问:为了考科举,读书人会怎么做?(读书人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埋头攻

读经书,钻研八股文,不讲实际学问,不求甚解,死记硬背。“两耳

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教师总结:所以顾炎武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外郊坑儒还要厉害。”

提问:想想朱元璋为什么要采取这样死板的考试方式。

播放《范进中举》,使学生深刻理解八股文的利与弊,学生阅读书本内容,教师提问“八股取士的影响有哪些?”链接: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39244398.html,/v/b/27229631-1656333252.html

(四)学生观察靖难之役的地图,并阅读课文,归纳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学生回答。

(三)若时间允许,向学生介绍明十三陵的详细情况。该段为弹性讲授,视时间而定。通过图片、资料等对明陵进行介绍,加强学生对于明

朝历史的认识,对于明朝百姓的徭役沉重有深刻的印象。

六、板书:

我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基本知识。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行政管理: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中书省,六部分理朝政

监管机构:设立锦衣卫

选拔官吏:八股取士

七、作业

针对初一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设置了难度系数不同的题目,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预习第二课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思考为什么会有郑和下西洋这一事件?

八、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理解明朝初期统治者为了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于加强君权,巩固统治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是,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它表明了封建制度日趋衰落。我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老师的教导!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和雅尔塔会议 教学难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与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0周年。回首这场战争,警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和摧残! 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的方式 ,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9月3日,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为什么德国再一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信息,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的出现。 图一 图二 设问:图一是发生于何时的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 提示:图一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图二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归纳总结:二战爆发与主要战场 (1)局部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主要战场:随着战争的推进,出现了欧洲西线、北非、欧洲东线及太平洋等主要战场。 2.在学习上述图文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欧洲西线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况。 目标导学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结合二战爆发后主要战场的战况,理解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历史意义。 设问:此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中、美、苏、英等国是如何走向联合的? 提示: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归纳总结:《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理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诺曼底登陆的历史作用。 材料展示:毛泽东说:“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1)毛泽东这番话是对苏德战场哪次战役的评价?运用史实佐证毛泽东对该战役的评价。 提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元气大伤,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2)教师在上述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历史意义。 提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诺曼底登陆”图片信息,讲述诺曼底登陆的概况。 【图解战役】 目标导学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认识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内容与影响。 设问:图片再现了哪一历史事件?图片中前排左起的三位人物是谁?说说该事件的积极影响。 提示:雅尔塔会议;图片中前排左起的三位人物分别是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进一步协调了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了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分组形式自主学习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的相关内容,小组代表展示成果。 2.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德、日法西斯投降的史实,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设问:日本法西斯是何时投降的?为了加速日本投降,美、苏是如何对日本作战的?日本投降有何历史意义?

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新疆石河子市第三中学李晏如邮编832000 知识与能力 ⑴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基本史实,以及加强君权的作用。 ⑵能力目标: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⑴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⑵通过设疑讨论、辩论会、表演小品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⑶通过查阅资料、准备小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求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通过前引后联、温故知新、换位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与探究,达到切实理解君权加强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通过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通俗的解释“四书”“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使学生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对“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辩论会、表演小品等形式,使学生学会用辨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阅读有关明太祖、明成祖的历史故事和历史资料,查找有关特务机构锦衣卫的故事,编排历史小品:“八股取士”。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发散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明朝君权的加强等基本知识。采用辩论会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本课是以明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为线索来展开的,通过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课外资料,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对历史事件“明朝君权的加强”和“科举考试”,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自制本课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音像资料《上下五千年》等。

九下历史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和练习

九下历史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和练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二战全面爆发标志: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战的主要战场: 东方主战场:七七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欧洲西线战场:1940年德国进攻北欧国家。5月,进攻法国,意大利趁火打劫。 欧洲东线战场:1941年6月,德国向苏联进攻。10月苏联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的转折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意日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的意义: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二战的转折: 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联胜利,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3年9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无条件投降。1944年6月,美英盟军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雅尔塔会议: 时间地点:1945年2月,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参加国及代表: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会议主要内容: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参加对日作战。 波斯坦会晤: 时间:1945年7月 会晤国:美、英、苏 主要内容: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斯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 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2、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学习重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 【知识梳理】 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明朝的建立:______年,______以应天为都城,后改为_______,建立明朝。他就是__________。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在地方,废除________,设立________,分管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央,废______,撤销__________。由_______分理朝政。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须在______________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按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观点,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___________”。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死后,继位的________看到藩王的势力日益强大,下令实行削藩。燕王_______打出“________”的旗号,起兵反对,史称“_____________”。最终,以________的胜利告终。______称帝,他就是_________。 2、________年,_________迁都北京。 3、为了加强统治,明太祖建立特务机构。明成祖时,又增设特务机构,由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问题探究】 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 2、八股取土有什么影响?利用P90“动脑筋”思考题,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3、明成祖为加强君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并掌握明朝的建立;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政务;设置锦衣卫;实行八股取士;靖难之役;明成祖迁都北京、设置东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强化。通过对八股取士的评价,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但是这也是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是八股取士 【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是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不过经过接近一年的历史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导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首安徽民谣《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倒有就见荒。在这首歌谣里提到一位皇帝——朱皇帝,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朱元璋)他建立了哪个朝代?(明朝)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朝代,明朝。板书: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明朝时如何建立的: 一:明朝的建立 1、明朝取代了哪个朝代?(元朝) 2、那么,元朝为什么会被灭亡呢?(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饥寒交迫的农民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在农民起义中,朱元璋的势力不断强大,他于哪一年建立了明朝?定都在哪? 1368年以应天为都城,改为南京,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当年秋天,攻下了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4、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历史上南京名称的变化 教师提示: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那么最先在南京建都的是哪个朝代?三国时期的孙吴,以南京为都城,那时候称为“建业”。此后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地位和内容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

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初一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分析历史问题能力自然较弱。所以,在课堂上需要采取阅读史料、观察图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帮助学生通过对历史史实的理解来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法及学法 教师在教学中已不是主体,学生才是主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引文、史料、图片等资料,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分析等方法获取相关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讨论交流,获取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参与其中,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能感受、掌握历史,并运用历史。所以采用了导学案,希望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担当穿针引线和疑难解答任务。注重对于教材及练习册的充分运用。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学习目标】 1、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 衣卫,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史实。 2、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 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 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学习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知识梳理】 一、明朝建立 年初,(明太祖)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建立明朝。 同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1、明太祖朱元璋 ①在中央,废除,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在地方,废除,设直属中央的,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②设立特务机构,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直接指挥。 ③在思想文化上,实行“” 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范围内命题,考生不准。 答卷的文体必须是“”。 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2、明成祖朱棣 建文帝看到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严重威胁自己的统治,下令削藩。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获胜后称帝,他就是明成祖,进一步强化君权。 ①迁都,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②继续执行政策; ③增设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学习自测】 1、“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这首《醉太平·堂堂大元》的小令向我们揭示了元朝灭亡的原因。导致元朝灭亡的因素有 ①元朝政治腐败②农民起义③外族入侵④对外侵略战争的失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 2、明朝建立是在 A.13世纪60年代 B.13世纪80年代 C.14世纪60年代 D.14世纪80年代 3、“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4、中国古代设丞相与废丞相的两个皇帝是 A.秦始皇、明太祖 B.秦始皇、明成祖 C.秦始皇、隋文帝 D.隋文帝、雍正帝 5、明朝时期官吏战战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胆,这是以下什么机构的设置所产生的后果? A.三省六部制 B.三司 C.行省制 D.厂卫特务机构 6、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举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隋朝时期,科举制创立 B.唐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C.宋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 D.明朝科举考生的答 卷分成八个部分

第15课__明朝君权的加强练习题

16 明清君权的加强 1.后世人朝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2分) (2)造成材料所说的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3分) (3) 有人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有人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效……”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评价。(3分) 2 阅读下列史料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引自某史书《职官志》请回答: (1)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 (2)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 (3)材料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4)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界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①上述材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种制度的反映?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什么朝 代?唐朝对这一制度是善的? ②材料一、二中,唐太宗和顾炎武为什么会对这一制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③随着新课程改革,历史学科考试形式发生了变化,这是为什么?

17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 1阅读下列材料: [宣德六年(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1)“某人”自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某人”的历史地位和所述事件的历史意义。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只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 材料二“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 材料三近年来,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海盗问题成为一大国际公害。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各国可派遣军队打击海盗的决议,截止到2011年5月中国海军已经先后派出八批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被称为新一代的“郑和下西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和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条件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郑和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中郑和的活动,分析“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认为郑和远航最值得我们纪念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4)中国军舰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让你为上述材料中的两次远航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共同标题,你会选择( ) A.经贸之旅 B.和平之旅 C.亮剑之旅 D.开辟之旅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l:阅读右面的历史人物图片。 材料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2)材料2中,所谓“海波”不平的原因是什么? (3)这位历史人物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倭寇一直闯到徽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县一带。他们到处杀人越货、掳人勒赎或出卖。例如倭寇骚扰江苏昆山县城,“孤城被围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余战。其六门并被攻。被杀男女五百余人,被烧房屋二万余间,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五六,有不可胜计而周知者”。材料二在福建有首歌谣流传至今:执法如山军纪明,出师矢志灭胡尘。斩子励众并为国,千秋共仰思儿亭。讲的是当年戚帅率军抗倭时,一次临阵派兵,他的儿子作先锋,路遇大雾没有按时赶到,军令如山,亲儿子被他无情地处以军法。 材料三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1)材料一中的“倭寇”来自哪个国家?依据材料一分析“倭寇”主要活跃在哪一地区?给当地人民带来怎样的危害?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说课稿 永年县朱庄中学 刘伟伟 2011年4月26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朱庄中学的教师刘伟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下面我就教材、教学目标、学情等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的内容。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这一课在明清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对形象、直观的内容掌握较快,本课内容又比较抽象,所以力求做到深入浅出,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和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认识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表演能力;能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故事引导增加知识的趣味性,重点由学生通过“尝试---自学---讨论---总结---再尝试”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学习方法。 (2)、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创设情景,编排历史小品,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表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认识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3)、另外激励学生从小立大志。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处理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运用联系、对比的方法了解明朝的政治制度与前代政治制度的异同之处,达到切实理解君权加强的措施。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和雅尔塔会议 教学难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与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0周年。回首这场战争,警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和摧残! 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的方式,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9月3日,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为什么德国再一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信息,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的出现。 图一图二 设问:图一是发生于何时的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 提示:图一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图二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归纳总结:二战爆发与主要战场 (1)局部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主要战场:随着战争的推进,出现了欧洲西线、北非、欧洲东线及太平洋等主要战场。 2.在学习上述图文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欧洲西线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况。 目标导学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结合二战爆发后主要战场的战况,理解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历史意义。 设问:此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中、美、苏、英等国是如何走向联合的? 提示: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归纳总结:《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理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诺曼底登陆的历史作用。 材料展示:毛泽东说:“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1)毛泽东这番话是对苏德战场哪次战役的评价?运用史实佐证毛泽东对该战役的评价。

[初中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说课稿 人教版

《明朝君权的加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七年级下册第15课的内容。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而明朝君权的加强是明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这一课在明清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认识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表演能力;能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故事引导增加知识的趣味性,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2)、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3)、学生自设情景,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4)、读书指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表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认识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3)、认识明朝实行特务统治,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4)、另外激励学生从小立大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方面体现。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生理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初期,还没有完全摆脱儿童时期的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这些特点。另外,他们的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他们才能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法学法 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鉴于明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尾声阶段因此本课的学习进行前后联系、对比、总结。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来完成本课的学习。 四、落实课标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自读求知走进历史(要求:1‘学生快速浏览课本,标注重点,完成导读提纲;2、抢答提纲内容。) 一、明朝的建立:时间:地点:人物: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政治上:1.改革机构①.中央:②.地方: 2.设立特务机构: 3、思想上: 三、靖难之役和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靖难之役 2、.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①. ②. ③. (三)释疑解惑学习历史我的剧情,我做主(1、划分学习小组,四人一组,每人承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1.知道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了解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知道在亚洲战场,中国牵制大部分日本陆军,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2.理解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从而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3.了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的转折点,通过分析其重大意义,提高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4.知道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公告,理解为取得二战根本胜利,不同性质的国家之间的合作。 5.二战以法西斯国家的失败而结束,通过分析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明白和平的重要性。

二战的进程和影响。[来源:学§科§网Z§X§X§K]二战胜利的原因。

图示法、情景创设法、材料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引导式教学。 1课时。 (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 二战全面爆发初期,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法国人称之为“奇怪的战争”,德国人称它为“静坐战”,英国人称它为“假战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战争?它带来什么危害?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1939年__月____日,德国突袭____,__、____被

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__全面__爆发。 2.1940年4月,德国进攻北欧的__丹麦__、挪威。不久,__荷兰__、比利时投降。5月,德军突入__法国__北部,直逼英吉利海峡,意大利也对法宣战。接着,德军对__英国__实施了猛烈的轰炸。 3.1941年6月,__莫斯科保卫战__的胜利,粉碎了德军__不可战胜__的神话。 4.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__珍珠港__。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__最大规模__。 5.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__华盛顿__签署《__联合国家宣言__》,以后又有21个国家在宣言上签字。《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__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__。 6.1943年2月,苏联人民取得__斯大林格勒__保卫战的胜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__转折点__。1943年9月,__墨索里尼__政府垮台,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__欧洲第二战场__。 7.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__雅尔塔__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战后德国实行__分区占领__;成立__联合国__;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__波茨

《明朝君权加强》说课稿

《明朝君权加强》说课稿 《明朝君权加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七年级下册第15课的内容。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而明朝君权的加强是明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这一课在明清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认识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表演能力;能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故事引导增加知识的趣味性,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 (2)、.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学生自设情景,编排历史小品,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4)、读书指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表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认识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3).认识明朝实行特务统治,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 (4)另外激励学生从小立大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课的班级,学生人数不多2个班58人。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生理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初期,还没有完全摆脱儿童时期的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这些特点。另外,他们的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他们才能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法学法 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鉴于明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尾声阶段因此本课的学习进行前后联系、对比、总结。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课本剧表演等来完成本课的学习。 四、教学程序 (一)、多媒体导入 1、出示诗:“天为罗帐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夜半不敢长伸腿,深恐江山一脚穿。” 请同学读诗并且分析作者的处境及诗中传达出的气魄。(教师点拨:此诗几近打油,作者虽境况是穷的露宿街头却口气大得吓人,诗言志,朱元璋的粗犷性格和誓夺江山的雄心壮志也昭然可见。) 2、引出作者朱元璋导入新课,并组织同学读课前提示让同学了解朱元璋虽出身贫寒却终成大业建立明朝。 (二)新课讲授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3、引导同学读课文第一段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经过。总结知识点。(1368年朱元璋应天称帝) 4、过渡;朱元璋从贫民到皇帝的经历让我想起了古人的一句话。出示幻灯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请同学说明此话是谁所说,什么意思?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多媒体出示:刘邦当年看到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项羽道:“彼

说课稿明朝

明朝君权的加强》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4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本课标题是《明朝君权的加强》。君权是君主专制的核心。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自秦朝创立以来,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它经历了草创建立、发展完善到走向极端和没落三个阶段。如果把明朝加强君权放在整个君主专制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就会发现,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制度的空前强化已违背了时代精神,失去了活力,是整个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表现和开始。因此,这一课在明清史中乃至整个封建社会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基于教材的重要地位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了解明朝的建立,归纳明朝初年加强君权的措施,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加深对历史史实的理解,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2、政治史学起来比较枯燥,因此我通过创设情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其中一些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

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同时鉴于明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尾声阶段,因此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前后联系、对比、分析、总结。 3、认识明朝君权加强的作用,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明朝是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明太祖通过一系列措施,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因此应作为学习的重点。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因此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上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因此应作为难点突破。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知识储备不足,对君权加强这样抽象的问题理解起来较困难,但对形象直观的内容掌握较快。所以,需要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设计 人教版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明朝的建立;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以及特点。 (2)、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相比,概括出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历史事实的能力。 (3)、正确评价明朝八股取士的科举制,提高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故事导入增加知识的趣味性。 (2)读书指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 (3)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八股取士是明太祖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的表现,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2)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难点:正确理解和认识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师生互动等形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安徽民谣《凤阳花鼓》和凤阳乞丐打油诗,让学生们猜猜这说的是谁? 学生们:明朝朱元璋 让学生阅读导读框,熟悉朱元璋生平经历。 新授: 一:明朝建立看过朱元璋的经历,我们可以简要概括:放过牛、做过和尚、化过缘、讨过饭、撞过钟、造过反,最后获得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什么呀——皇帝 师:朱元璋从乞丐摇身一变成为九五之尊的皇帝,能有这样人生飞跃的人历史上为数不多。元末农民战争以改朝换代而告终,中国历史进入新的篇章,进入明朝统治,明朝建立的具体情况是这么样的呢?阅读88页第一自然段,看看当时的时代背景。同学们一起归纳。 生:元末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农民起义不断。 师:看PPT,了解当时起义路线。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势力不断扩大,于1368年,以应天(南京)为都城,建立明朝。 过渡:朱元璋以一介平民而登皇位,可以说历尽千辛万苦。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不易”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君权,巩固大明王朝呢?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 1.改革机构 (1)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师问:行省制度始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案 主备人陈子峰2011年四月27日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基本史实,以及加强君权的作用。 2、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一、知识梳理 一、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元朝末年,政治极度混乱腐败,灾害频发,各地农民起义军大规模起兵反元。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的朱元璋少年丧亲,入皇觉寺为僧,后投入郭子兴的起义队伍,并逐渐成长为起义队伍的领袖。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后改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元朝灭亡,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二、明太祖加强君主集权的诸措施。为了加强君主集权,明太祖改革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创立了加强君主集权的诸项制度,主要概括为:两废三设一改革。 即:1)政治上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制度,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办理朝政;在地方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及军政,设立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又参与决策,形成内阁制度.影响: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里。 2)司法上设立不受法律约束的锦衣卫,直接对皇帝负责,监视、侦查臣民的活动. 3)思想上改革科举制度,限定科举考试的内容为“四书五经”,限定考试的形式,用“八股文”作答,只能陈述指定的观点,不许发挥自己的见解。影响:明朝规定科举考试的内容并以八股取士,严重地限制了读书人的思想和眼界,他们只顾钻研经书和八股文,不讲实际学问,这是中国明代以后科技落伍的原因之一。但它能培养出忠实于皇帝的官吏,并且规定考试内容和形式,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过程,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 三明太祖加强君权的目的和影响:1)目的:巩固统治。 2)影响: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统治买下了危机。 四、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靖难之役是朱棣为登上皇位发起的战争,并因此而当上皇帝,即后世所称明成祖。朱棣称帝后,改北平为北京,于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 五、明成祖继续加强君主集权:他继续执行削藩政策,又设立新的特务机构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东厂与太祖设立的锦衣卫及后来设立的西厂,合称厂卫。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时期。明太祖通过“两废三设一改革”的诸项措施,大大加强了皇帝权力,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2)八股取士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后又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3)明成祖称帝后,迁都北京,继续削藩,设立东厂,是明朝君主权力进一步加强的表现。 2.难点:(1)靖难之役意为平定祸难的战争,这里的祸难指建文帝改革太祖分封诸藩王的祖制,朱棣认为这是建文帝身边有奸臣挑拨离间亲族关系,贻害国家,因此以“清君侧”为名发起了战争。(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