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托尔斯

托尔斯

托尔斯
托尔斯

托尔斯·莫尔《乌托邦》①读后感

历史文化学院 1005班林银玉 20100401127

乌托邦(Utopia)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近来阅读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英国人)的著作《乌托邦》,本书共分2个部分:在第一部里莫尔借旅行家拉斐尔之口讲出了成千上万的小农在圈地运动中普遍被剥夺了土地,处于衣食无着的状态。所以莫尔提出要建立公正的秩序就必须废除私有制。第二部描述了在幻想国度乌托岛上实行的各种制度。尖锐地批评了英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专制君主的对外侵略政策。而我则被里面的理想社会所深深吸引,并引起我的一些感想。

一、与我国大同社会的比较

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②而在16世纪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莫尔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那就是乌托邦:“在他们国内,所有的一切都治理得井井有条,几乎没有诉讼案件;所有的善行都得到回报,而且人与人之间也相互平等,每个人的生活都很充实”。

这两种社会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第一,都是建立在君主(国王)统治下的农业社会,在这里,劳动已经成了人们高度自觉而又十分习惯的活动。“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能劳不劳是可耻的,劳而不尽其力也是可耻的,劳动只为了自己同样是可耻的。第二,是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管理社会的是被选举出来的贤能,财富是共同劳动创造出来的;在乌托邦里“一旦出现什么重要的事情,就要提交摄护格朗特会议进行讨论”再由居民讨论,

①【英】托尔斯·莫尔《乌托邦》,商务印书馆,2009

②《礼记·礼运》,据中华书局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最后“上报国家议事会”,碰到重大事件“应该交由全岛的议事会进行讨论”。这样,有了民主的制度和管理者,就能保证权力的公有。第三,是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任何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怀,任何人都主动关心社会。男有室,女有家,社会和谐,人民安堵。正如《乌托邦》里描绘的“每个家庭里面年纪最大的人就是这个家庭的当家人。妻子伺候丈夫,孩子服侍父母,通常情况下,年轻的人要伺候年老的人”、“把最好的饭菜先放在老年人面前”。

不过这两种社会也有不同的地方。

第一,在“大同社会”里不分城市和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为主;而“乌托邦”里分城市和农村,且要轮流居住“每一年,一家人中就有二十个人回到城市,这时他们已经在农村住满了两年;他们的空缺则由从城市中抽出的另外二十个人填充”,而且是集体经济,每天规定工作时间,共同劳动。第二,在《乌托邦》里更详细地提到公有食堂,取消国内商业贸易,与外国保持商业贸易等等,这些都是“大同社会”里所没有提到的。原因就是两种社会提出的背景不同。"大同社会”是在春秋战国诸侯混战、社会动乱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当时以封建小农经济为主,商业不受重视,受当时社会发展的局限,提不出更完美的设想。而《乌托邦》不同,当时已经是16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正处于上升时期,社会有了很大进步,但同时君主专制制度也在残酷地剥削农民,尤其是正在进行的圈地运动,使无数农民破产。于是《乌托邦》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构造出一个没有私有制的理想社会。

二、与共产主义社会的比较

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劳动者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形态。“共产主义”学说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它包括六个特征:①社会生产力将高度发展②社会将占有全部生产资料③旧的社会分工将消失④全面实行计划经济⑤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⑥国家最后消亡。③

共产主义社会与乌托邦也有相似的地方:第一,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上:第二,都主张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第三,都自觉地按照统一的社会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计划来调节社会生产,使劳动资源和自然资源在各部门之间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使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衔接更加紧密。在乌托邦里,在元老院会议上,“他们来确定哪座城市的某种物品丰富,哪座城市的某种物品缺乏,这样就可以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抽调物资”等自己的国家完全充足以后再将剩余产品出口;在共产主义社会里“超出社会当前需要的生产余额不但不会引起贫困,而且将保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将引起新的需要,同时将创造出满足这种新需要的手段”。④第四是都可以接受教育和自由选择职业;第五是取消商品贸易。

同样在两种不同社会背景下提出的社会构想仍然存在差别。

第一,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生产率将空前提高。科学技术极为发达,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广泛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并实现电气化、自动化,广泛利用现代信息,自然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利用,生态环境会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而在乌托邦里,人们只是进行农业生产和生产生活必需品,现代工业技术落后,生活水平不高,所以共产主义社会是更高级的生活水平。第二,是国家的存在问题。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已经十分习惯于遵守公共生活的基本原则,因而能够自愿地尽其所能来工作的时候,国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那时,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⑤。在乌托邦里,仍然是一个国家,存在国王和地方官员,也和外国保持着商业贸易关系,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依靠外界的独立社会。

笔者认为,乌托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大同社会”相比,具有明显的进步,但与现代提出的“共产主义”相比则远远落后了,这是由于时代发展的局限性所造成的。笔者认为,在乌托邦里存在的奴隶制是其落后的一面,虽然他们的奴隶地位、来源、工作于罗马等国的奴隶有很大的不同,或许作者是在为当时惩罚罪犯寻找一些新的方式,但其制度存在的本身就是落后的、不合理的。

《乌托邦》是一部批判16世纪英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并揭示了私有制是人类社会一切不平等现象的根源的作品。它没有用华丽的语言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用简洁的语言和讲述故事的形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生动的理想的社会,让我们对它充满向往和幻想。

④同上,第四卷,第369页

⑤同上,第3卷,第320页

新乡市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8课《小狮子艾尔莎》同步练习D卷

新乡市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8课《小狮子艾尔莎》同步练习D卷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219分) 1. (4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灯芯耻辱熄灯汹涌 2. (10分)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闪光________ 星星________ 江水________ 南方________ 可口________采花________ 莲子________ 大鱼 ________ 东方________ 西面________ 3. (4分)看拼音写词语。 fēng píng làng jìng róng guāng huàn fā ________________ miàn hóngěr chìzìyóu zìzài ________________ 4. (3分)写出下列划线词语的近义词。 ①我们正走着,突然,一条狗从后面追了上来。________ ②我们一起向着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敬礼。________ ③上课铃响了,我们立刻走进教室。________ 5. (4分)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珍贵——________ 品尝——________ 嘲笑——________ 模糊——________ 6. (15分)加一加,组成新字再组词。 雨+田=雷________ 土+也=________ ________ 口+斤=________ ________ 日+生=________ ________

古+文=________ ________ 你+心=________ ________ 立+日=________ ________ 户+方=________ ________ 7.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灵巧 ②通红 8. (5分)按要求写句子。 用“错误”写一句话。 9. (5分)用钢笔描红。 诠释坍塌攸撼 10. (15分)按要求写句子。 (1)这幅画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缩句) (2)张择端画的画,是非常传神。(改为感叹句) (3)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英伦豆那么大。(仿写夸张句)11. (33分)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①改陈述句:________ ②改感叹句:________ ③改反问句:________ (2)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改为陈述句) (3)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改为双重否定句) (4)这本书是你的。(改为反问句)

狮子和老鼠的故事

狮子和老鼠的故事 Once when a Lion was asleep a little Mouse began running up and down upon him; this soon wakened the Lion, who placed his huge paw upon him, and opened his big jaws to swallow him. 从前,当一头狮子正在睡觉时,一只小老鼠在它身上跳来跳去D狮子很快就被吵醒了,它用巨大的爪子按住老鼠,然后张开大嘴要把它吃掉o ‘Pardon, O King,’ cried the little Mouse: ‘forgive me this time, I shall never forget it: who knows but what I may be able to do you a turn some of these days?’ ¨饶了我吧,¨小老鼠哀求道,¨原谅我这一次,我将永远不会忘记你的大恩大德,说不定哪天我能报答你呢?” The Lion was so tickled at the idea of the Mouse being able to help him, that he lifted up his paw and let him go. 狮子听到小老鼠能帮到它,觉得十分好笑,就抬起爪子把小老鼠放走了o Some time after the Lion was caught in a trap, and the hunters who desired to carry him alive to the King, tied him to a tree while they went in search of a waggon to carry him on. 没过多久,狮子落人了猎人陷阱o猎人们想活捉它,然后献给国王他们把它绑在一棵树上,然后去寻找货车来运送正在那时 Just then the little Mouse happened to pass by, and seeing the sad plight in which the Lion was, went up to him and soon gnawed away the ropes that bound the King of the Beasts‘Was I not right?’ said the little Mouse. 小老鼠碰巧经过,看到狮子被绑,就跑上前去很快咬断了捆绑在野兽之王身上的

《列夫托尔斯泰》阅读实用

《列夫·托尔斯泰》练习 1、选文节先自《列夫·托尔斯泰》,作者茨威格,奥地利国作家。托尔斯泰,俄国作家,长篇小说代表作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2、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比喻句,将对应的选项填入后面的括号内。A、是B、不是 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A ) ②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B ③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A ④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联社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B 3、、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的目光与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的笑意,犹如的星光。A、和蔼柔和神奇粲然B、柔和和蔼粲然神奇 C、和蔼柔和粲然神奇 D、柔和和蔼神奇粲然 4、写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子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比喻) ②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子(比喻,夸张) ③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排比) 5、对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这句话通过写眼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B.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这句总结式的一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平常人的外表。) C.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的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托尔斯泰晚年实现了世界观转变,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否定,对国家、教会进行猛烈抨击,宣扬博爱修身,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之路,所以“阴云才消除”、“悲凉之地解冻”。) D.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托尔斯泰批判社会丑恶现象,遭到敌对势力的反击,一生中无法过上幸福的生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第一段:“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犹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这一段主要描写的是须发特点,这样开头的特点:突出人物总体特征,为后文作铺垫。 2、作者是分几层写出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的?①‖②③④‖⑤⑥ 答:分三层。①总写须发特点;②具体写须、眉、发;③总写,多角度描写。

四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15小狮子艾尔莎_人教版

四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15小狮子艾尔莎人教 版(2019)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我”精心驯养小狮子爱尔莎,和它一起生活了三年,又把它送回大自然的事,表现了“我”和小狮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点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课文共有十个自然段,是按小狮子爱尔莎出生、成长、回到大自然的顺序来叙述的。 课文先讲“我”抱回刚出生三天就失去母亲的爱尔莎,并精心喂养它,以及它对“我”的感情。 接着讲小狮子从五个月到两岁时的成长过程,表现了小狮子顽皮、勇敢、驯服和善解人意的特点,以及“我”和小狮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小狮子爱尔莎与“我”之间的深厚感情具体表现在:1 故意跟“我”开玩笑;2 为保护“我”勇敢地与犀牛搏斗;3 换牙时张开嘴让“我”看,“我”有时靠在它身上看书、画画;4 吮吸“我”的大拇指,不一会儿就安静地进入了梦乡;5 忍受“我”的责打而不反抗。 最后讲“我”把小狮子爱尔莎送回大自然。“我”把爱尔莎送回大自然的原因是:1 让它自己去生活;2 为了试验由人抚养并有人的气味的狮子,能否在大自然中生存。这部分重点讲“我”教爱尔莎捕获食物,锻炼它在大自然中生存的本领以及“我”几次送走爱尔莎的经过。课文在讲“我”几次送走爱尔莎时,情

真意切,十分感人。 开始几次送走爱尔莎,它又饿肚子又发烧,说明这时候的爱尔莎已习惯被人饲养,要独立生活还有一个锻炼的过程。“我”担心、想念、舍不得爱尔莎,但还是把它送回了大自然。因为这才是真正的爱。“我”和爱尔莎的感情越来越深,但由于对它的爱,也为了科学实验的需要,“我”又必须和小狮子分离。因此“我”感到“莫大的痛苦”,小狮子对“我”恋恋不舍。最后,“我”和小狮子的感情发展达到了高潮。 【补充资料】 1.作者介绍 乔伊·亚当逊(1911—1980),奥地利女生物学家。出生于维也纳。自幼勤奋好学,聪明过人。她心地善良、纯朴,且多才多艺。成年以后,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酷爱旅行。在野外考察和周游世界中度过了自己的大半生。1937年开始,她离群索居到肯尼亚奈瓦沙湖畔,对狮子、猎豹等野生动物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完成了对母狮由野到驯再由驯到野的开创性实验。同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野生的爱尔莎》和《我的朋友——猎豹皮芭》等书。1960年,这两本书在伦敦出版时,一时轰动了世界,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动物文学”。她的足迹和影响遍及非、欧、大洋、亚、北美五大洲,正是在她的有力推动下,全世界保护野生动物的运动掀起了新的热潮。乔伊·亚当逊不仅是一个保护野生动物的专家、杰出的旅行家和探险家,同时还是一个出色的画家和高产的作家。她的作品材料丰富、具体,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生动,被译成了三十多种文字出版,畅销全世界。本文是根据《野生的爱尔莎》中有关章节改写的。

大狮子和小老鼠(简案)

活动名称:大狮子和小老鼠 设计思路:早期阅读《狮子和老鼠》是一则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通俗易懂,比较适合中班幼儿阅读。我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较多地采用直接阅读的方式,让幼儿先了解书中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幼儿的阅读水平。大狮子和小老鼠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动物形象,一个庞大威猛、一个弱小机灵,一大一小、一强一弱,正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本次讲述活动主要体现了以大帮小、以小帮大的主题思想,深刻地隐藏了互助、合作的教育寓意。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情节,根据故事提供的线索想象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2、知道动物都有自己的本领,感受朋友间相互帮助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故事课件、伴奏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说说谁的本领大。 1、今天森林里来了两位朋友,听一听,猜猜看会是谁呢? A、头发乱蓬蓬,样子很威风,开口吼一声,百兽都进洞。这位朋友是谁?——百兽之王。(我们来学一学狮子) B、另一位朋友的个子很小,有尖尖的牙齿,有长长的尾巴。这又是谁呢?——小老鼠。(我们来做一做小老鼠的动作) 2、大狮子和小老鼠都有什么本领?你认为谁的本领大? 小结:它们都有自己的本领,都很棒。 二、倾听、观察、讲述画面内容,猜测和体验小老鼠的心里变化。 1、今天张老师带来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大狮子和小老鼠”。你认为会是什么事情呢? 小结:你们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大狮子和小老鼠也有可能变成好朋友了。 2、森林里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大狮子怎么啦?这时大狮子心里怎么样?它会怎么做呢? 小结:大狮子被网住了,心里很着急,很难过,他想尽了各种办法都没有用。 3、有个小动物听到了大狮子着急的喊声,猜猜是谁来了?大狮子会对小老鼠说些什么?师:原来是小老鼠来了,猜猜大狮子会对小老鼠说些什么?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教案1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教案(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理解托尔斯泰对自由的追求,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2、学习赏析传记散文,感受作者对伟人的崇敬、敬仰之情。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独到细致的刻画,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等多种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托尔斯泰对自由的追求,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境界,领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2、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本文深奥、难懂的哲理语言。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列夫·托尔斯泰,一位受世人无比敬仰崇拜的大师,一位行为举止备受世人关注的“人类的人”,一位拥有至高无上权威与荣誉的智者,却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孤独而仓皇地离家出走。为什么?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抓住了全文的中心。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托尔斯泰出走的过程,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7段),讲述了托尔斯泰艰难离

家出走的过程;第二部分(第8~10段),对托尔斯泰的选择给予了至高的评价。 文章从一个非常具体的时间开始,“1910年10月28日,可能是早上6点”,这个时间非常精准,也就是说,课文所言的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是从这一天开始的。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呢?这样就自然引出作者所要讲述的话题:托尔斯泰离家出走了。 课文第1、2段非常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点反常,不像离开自己的家,却像“盗窃犯侵入了宫殿”或者沙皇警察“进行一次调查”。他们——托尔斯泰和他的医生“鬼鬼祟祟”地开门,“蹑手蹑脚”地走,悄悄穿过泥泞草地,离开家门。这次离家出走的导火索是托尔斯泰的妻子翻查他的文件,对于托尔斯泰而言,这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妻子的心早已离开他,他不能容忍对自己心灵的占有,为了追求自由,摆脱世俗的枷锁,托尔斯泰选择了离开。课文前两段将托尔斯泰逃离舒适温暖的家的过程写得波澜起伏,饶有兴味,很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带有一般叙事性散文作品的特点。 第3段描写托尔斯泰离家后短暂的自由生活。他甚至给自

《小狮子爱尔莎》

《小狮子爱尔莎》 导读:小狮子爱尔莎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到图书室借阅乔伊·亚当逊的著作《野生的爱尔莎》或《狮子和我》,根据预习提示自读课文;2、教师准备投影片和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一、引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提问:知道今天我们今天要学什么课文吗?学生齐读课题。大家看过狮子没有?有人说狮子是森林之王,这说明狮子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很凶猛)。可是在奥地利作家亚当逊所写《小狮子爱尔莎》一文中,狮子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请读过亚当逊写过的著作或是提前预习课文的同学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第二课时(学习课文)一、复习引入。教师: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很多同学也读得很好。谁能说说课文叙述的顺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上节课提到的叙述顺序。二、指导阅读。1、学习课文第1—5自然段。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的1—5自然段,看看自己最喜欢多大的爱尔莎?在小组上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在小组说一说。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喜欢不同的地方,可让他们先朗读,再说说喜欢的理由。有的学生会喜欢刚出生的爱尔莎,因为“它那蒙着蓝薄膜的小眼睛睁开了,那水汪汪的眼珠滴溜溜地转”,就像可爱的小宝宝;有的学生会喜欢夏天的爱尔莎,因为它是那样的调皮;也有同学会喜欢换牙时温顺可爱的爱尔莎或者是作错事时“知错就改”的爱尔莎。教师: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爱尔莎,作者

喜欢吗?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这样的地方有几处,比如“我从岩石缝里把它抱出来,抚摸它,喂它奶粉和鱼肝油、葡萄糖配成的饮料”,“我有时候靠在爱尔莎身上看书或者画画……”,“我抚摸着它的头,安慰它,告诉它下次可别这样了”等等,学生找出来,再引导感情朗读。2、学习课文6—10自然段。教师:在长期相伴的日子里,“我”和爱尔莎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6—10自然段,勾画出重点词句,说说自己最大的体会。学生自由朗读。先请学生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1)当爱尔莎饿着肚子归来的时候,我“又高兴又难过”,就像迎接自己“嫁出去”的女儿;在暴风雨的夜晚,自己对爱尔莎的牵挂。教师:如何通过朗读来表现呢?请两名同学读,互相评价,全班再读。(2)当爱尔莎生病发烧回来的时候,我心疼不已,给予细心的照料。全班同学一起读一读。(3)可能谈到最多的是当爱尔莎最后一次和“我”分别的时候,“我们”之间那种“恋恋不舍”的思想感情。教师:请学生说说哪些地方最能表现这样的感情?(请学生发言)其实整个自然段都充盈着依依不舍的感情,请全班同学一起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展示投影,请一位同学读9自然段,其他同学看投影。然后全班再次感情朗读课文。教师:让我们和作者一道,祝爱尔莎平安吧!(4)教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十自然段。“这样”是指怎样?(费尽心思,或者依依不舍等。)三、课堂练习1、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读一读。2、对照课文,想想自己曾经喜欢并仔细观察过的动物,和自己的好朋友说一说。(灵活安排,选做。)第三课时一、组织班级辩论1、同学们,换成你,

《列夫·托尔斯泰》有关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有关资料 【关于列夫托尔斯泰(陈燊)】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19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分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是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51年4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5年11月他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彼得堡,作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逐渐结识了冈察洛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在这里他以不谙世故和放荡不羁而被视为怪人,他的不喜爱荷马和莎士比亚也使大家惊异。不久,他同车尔尼雪夫斯基相识,但不同意后者的文学见解。当时德鲁日宁等人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所谓优美艺术,反对所谓教诲艺术、实即革命民主派所主张的暴露文学。托尔斯泰倾向于德鲁日宁等人的观点,但又认为任何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至1859年,他同《现代人》杂志决裂。 1856年底以中尉衔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法国的社会自由博得他的赞赏,而巴黎断头台一次行刑的情景则使他深感厌恶。在瑞士看到英国资产阶级绅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他很大的愤慨。但这次出国扩大了他的文学艺术的视野,增强了他对俄国社会落后的清醒认识。 对于50至60年代之交的农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势,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极其矛盾的。早在1856年他曾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因农民不接受而未实现。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却认为根据历史的正义,土地应归地主所有,同时因地主面临的是要性命还是要土地的问题而深深忧虑。他不同意自由主义者、斯拉夫派以至农奴主顽固派的主张,也看到沙皇所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虚伪性质,却又反对以革命方法消灭农奴制,幻想寻找自己的道路。由于无法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曾企图在哲学、艺术中逃避现实,但很快又感到失望;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观情绪。1859至1862年间几乎中辍创作,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办了20多所学校,并曾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还到德、法、意、英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学校。后又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教育杂志。这些活动引起沙皇政府的注意。加之在农奴制改革中,他作为本县和平调解人,在调停地主和农民的纠纷时,常常同情农民,又招致贵族农奴主的敌视。1862年7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不久他关闭了学校。这段时间他思想上所受的震荡以及因同农民的频繁接触而接受的他们对事物的一些看法,成为他的世界观转变的契机和开端。 1856年夏至1857年冬,托尔斯泰曾一度倾心于邻近的瓦弗阿尔谢尼耶娃,此后又为婚事作了多次努力,但都没有成功。1862年9月,他同御医、八品文官安叶别尔斯

列夫托尔斯泰教材分析

列夫托尔斯泰教材分析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如课本、讲义等。小编收集了列夫托尔斯泰教材分析,欢迎阅读。 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全文在结构上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文章没有背景的渲染,像是素描直接进入肖像描画,这一句勾画了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突出了他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下文就这两个特征展开描述: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脸膛;眉毛宽约一指,朝上倒竖;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分别描述之后,又用一句作结:“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总结之后再一次突现特点:托尔斯泰的大胡子“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这一段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但不给人以嗦重复之感,反而一下子就让读者对托翁的面部特征产生深刻的不同寻常的印象。这就是作者用浓墨重彩的描绘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而浓墨重彩的描绘,又来自于夸张和比喻手法的大肆铺排:脸庞多毛,用“植被多于空地”喻之;黝黑脸膛“皱似树皮”;宽约一指

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灰白的鬈发,像堆在额头上的泡沫;须发覆盖,像热带森林般茂密;大胡子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这些句子中不仅有比喻,而且比喻中有夸张,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第2段,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作者先用“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去除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并且凭借托尔斯泰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荡开一笔,仿佛要撩起托翁的胡须让读者进一步逼视他的面部“造型”。这一段作者同前一段一样,仍是用了大量的比喻来刻画托翁的面部特征:整个面部,就像出自农村木匠之手的粗制滥造的小屋;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就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皮肤,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等等。总之,托翁的面部“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容表情。作者写道:“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阴影,滞留着愚钝压抑。”“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作者抓住托翁的面部特征,细致刻画,毫无避讳,展示出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第4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阅读短文狮子和老鼠

狮子和老鼠姓名 一天,小老鼠外出寻食,不小心中了机关,被关进了捕鼠器,被一头路过的狮子救了出来。小 老鼠向狮子敬礼,并感动地表示:“本人将铭记您的大恩,日后一定回报。” 狮子感到好笑:“老弟,你一只小小的耗子还能帮我什么忙” 一个星期后,狮子掉进了猎人埋伏的捕兽网。它又蹦又跳大吼大叫也无济于事。小老鼠听到了 狮子的吼声,赶来安慰它说:“请你稍等一会,现在该我来搭救您了。”狮子懊丧地说:“你连把刀 子都没有……”小老鼠没再说什么,用牙把网子啃开了一个大窟窿。狮子很快钻出了捕兽网,它高 兴地喊了一声:“自由啦!” 1、联系课文解释词语。 懊丧——无济于事——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铭记--( ) 搭救--( ) 懊丧--( ) 安慰--( ) 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谁是纺织能手 蚕和蜘蛛都是纺织能手,他们俩决定比一比,看看到底谁的成绩优秀。孔雀要从它那扇子般的羽毛中,选出最漂亮的一根做成奖状,准备送给优秀者。 蜘蛛抢先爬上墙角,绕着圈儿不停地织着。不一会儿织成了一张网,一环套一环又细又密。 织完了网,蜘蛛连忙向大家介绍:“我织的网非常结实,即使刮风下雨也能粘住许多飞虫。一日三餐,我每一顿都能吃个够。” 白胖胖的蚕爬上了草山,她织得那么快,那么好。左一下,右一下,一丝不苟,不一会儿就织成浑圆的茧子,雪白的茧子光溜溜的。 这时,蚕也向大家作了说明:“我吐出的丝()很多,()我一点不留,把它全送给人们,织成五光十色的彩绸。” 蜘蛛兴高采烈地爬到孔雀的跟前对孔雀说听了蚕的介绍这个光荣的奖状应当属于她 1、给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 2、在文中找出适当的词语填空。 ()的彩绸()的奖状()地爬()地织着 3、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关联词语。 4、组词。绩()积()圆()园() 5、查字典。“绕”查音序,“绕”的解释:、缠绕;、围着转动;、不从正面通过。“绕着圈儿”应选第【】解释 6、照样子写词语。光溜溜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7、蚕和蜘蛛,你喜欢谁为什么 有趣的小刺猬

《小狮子爱尔莎》读写练习题

《小狮子爱尔莎》读写练习题姓名: 一.填空。 1.课文是按照小狮子爱尔莎成长过程的顺序写的:点明它成长过程的词 语是:,,,。 2.“我”送小狮子回大自然的原因有两个:。 二.读下面句子,用“”画出能表现“我”爱爱尔莎的词语、句子,然 后从课文中抄写另外三句能表现“我”爱爱尔莎的句子。 爱尔莎和我一起生活了三年。最后分别的时候,我感到莫大的痛苦。 三.读下面句子,用“”画出表现爱尔莎对“我”有感情的词语、句子, 再从课文中找三个表现爱尔莎对“我”有感情的句子抄下来。 它好像也觉察到什么似的,用它那光滑的身子一个劲地蹭我。 四.读“我们到卢多尔湖去……轻轻的哼声”一自然段,写出表现爱尔莎 活泼的句子,再写出表现它驯服的句子。 活泼: 驯服: 五.总结本课在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 六.把你喜欢的一种动物介绍给别人,注意说出它的特点和可爱之处。

小狮子爱尔莎 小狮子爱尔莎出生才两三天,它的妈妈就死了。我从岩石缝里把它抱出来,抚摸它,喂它奶粉和用鱼肝油、葡萄糖配成的饮料。不久,它那蒙着蓝薄膜的小眼睛睁开了,那水汪汪的眼珠滴溜溜的转。五个月以后,它长大了,很强壮。它一刻也不离开我,晚上也跟我一起睡。半夜里它常常用粗糙的舌头舔我的脸,把我舔醒。 夏天来了,爱尔莎特别爱到河里洗澡,一洗就是几个钟头,洗够了就到茂密的芦苇丛中去休息。它看见我蹲在河边,故意扑腾起浪花,还用前爪轻轻地把我扑倒在地上,十分高兴和我开玩笑。 有一天傍晚,来了一头犀牛。犀牛的脾气很暴躁,不管是什么,甚至是火车头,它也敢撞。那头犀牛向我扑过来。我没带枪,四周也没有可以隐蔽的地方,也里想这下子可完了。我大声呼喊,爱尔莎从远处跑来,勇敢地和犀牛搏斗。犀牛敌不过它,掉头跑了,爱尔莎一口气把它赶出很远很远。 爱尔莎开始换牙的时候,像孩子一样张开嘴给我看。我轻轻地摇动它快要脱落的乳牙。它闭着眼睛,一动也不动。我有时候靠在爱尔莎背上看书或者画画,它吮吸着我的大拇指,不一会儿就安静地进入梦乡。 我们到卢多尔湖去,路程有370公里,大部分靠步行。一路上,爱尔莎像小狗一样蹦来跳去,一会追赶野兔,一会儿给我们叨来打死的羚羊。我们用几头驴子驮行李。最初,爱尔莎还能跟它们和睦相处,可是有一天半夜里,爱尔莎忽然闯进驴群里。驴子吓得四散奔逃,有一头被爱尔莎抓伤了。这时候我才想起,兽类在夜里容易发兽性。我有鞭子着实教训了它一顿。爱尔莎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响,垂头丧气地蹲在地上,好像求我宽恕。看着它那可怜的样子,我的震怒抛到了九霄云外。我抚摸着它的头,安慰它,告诉它下次可别这样了。它好像听懂了我的话,撒娇似的吮着大拇指,用头蹭着我的膝盖,鼻子里发出轻轻的哼声。 爱尔莎快两岁,我想把它送到动物园去,后来又想,应该送它回到大自然去替它选择一个好的环境,让它自己去生活。由人抚养的动物回到大自然是不容易生存的,因为它带着人的气味。不过,这也是一种科学实验,我决心训练它回到大自然去,并且让它在那儿过幸福的生活。 我首先教它学会自己捕获食物。我把打得半死的羚羊抛到它跟前,让它去咬死剖开,慢慢地,它会自己捕获一些食物了。过了些日子,我把它悄悄的放进狮子生活资源丰富的地区,并且悄悄地离开它。有好几次,它都饿着肚子回来了。我又高兴又难过地接待了它,就像我嫁出去的女儿遇到不幸回到家里来一样。过了几天,我又把它送回大自然。它走后,我又十分想念它,特别是暴风雪的夜晚,我整夜想着它,不知它

狮子和老鼠读后感

狮子和老鼠读后感 狮子和老鼠读后感1 今天,我看了伊索寓言中的《狮子和老鼠》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狮子正在睡觉,一只老鼠,爬到他身上。狮子站起身来,抓住老鼠,想把老鼠吃了。老鼠求狮子放了它,说若能不死,必定报答它。狮子一笑,把老鼠放了。过了不久,狮子真的由于老鼠的报恩而得救。 原来,狮子被猎人,用绳子绑在了一棵树上。老鼠看见了,把绳子咬断,把狮子放了,对狮子说“你当时嘲笑我,不相信能得到我的报答,现在可清楚了,老鼠也是能报恩的。” 通过看故事我明白了:不要吝啬你得好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弱小的人,也不要看不起他们,也许有一天你有困难的时候会从他们身上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狮子和老鼠读后感2 暑假里,我读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地故事是《狮子和老鼠》。 这个故事说的是,在一个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小老鼠和一头大狮子。有一天,小老鼠出去寻找食物,看到了狮子金黄色的头发,还以为是什么可口的食物,就钻了进去,狮子觉得头上很痒,就伸手去抓,一把抓住了小老鼠,正准备吃掉

它,小老鼠就对狮子说,“狮子大王,如果你不吃掉我,我以后肯定会报答你的”。狮子虽然觉得小老鼠的话很可笑,但还是放掉了它。过了几天,狮子在寻找食物时,不小心掉进了猎人布下的网子里,它大声地叫着,小老鼠听见了,就急忙跑了过来,看到狮子正在网子里挣扎,就对狮子说,“你别着急,我这就救你出来”。说完,小老鼠就用自己尖锐的牙齿慢慢地在网子上咬出了一个大洞,狮子得救了,他非常感激小老鼠,后来,他们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有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我们就要去帮助他们,不要看不起他们,也许有一天,你会从他们身上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狮子和老鼠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狮子大王和小老鼠这本书,虽然这本书很少还是彩图的,但让我明白的道理却很多。故事讲的是:“一只小老鼠掉进一个土坑,它急的又哭又喊救命,一只狮子路过救了它,小老鼠说:”非常感谢你狮子大王,我以后也帮助你的。“狮子听了说:”你这么小怎么帮我呀?“还不相信它。 有一次狮子被困在捕兽网里,它左冲右突怎么也挣脱不了绳网,它垂头丧气以为自己再也出不来了,它有气无力地喊救命,小老鼠听见了就跑来了说:”狮子大王您别着急,我救您出来。“狮子说:”你连剪刀都没有怎么救我出来。“老鼠没有再说什么用嘴”咔嚓咔嚓“咬开一个大洞,狮子一下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1828年9月出生在图拉省一个有名望的贵族世家。早年父母先后去世。童年和少年时代受过严格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847年因不满学校教育,辍学回到家乡雅斯纳亚?波里亚纳。他在自己的庄园里试图改善农民处境,未获成功。1851年随长兄赴高加索,当了一名志愿兵,后又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托尔斯泰从50年代开始创作。早期作品主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1851~1857年)、军事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6年)、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年),以及赴西欧旅行时写下的小说《琉森》(又译《卢塞恩》)(1857年)等。60年代初,他的创作进入高潮,除完成中篇小说《哥萨克》(1853~1863年)等作品外,还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1869年)。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年)。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在长期精神探索的基础上,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与本阶级决裂,转向宗法农民一边。这时他加强了对专制制度的批判,但又进行“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80年代以后,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世。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此外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年)、《哈泽?穆拉特》(1904年)、《舞会之后》(1911年)、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年)、《活尸》(1911年)等。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1910年11月10日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终年82岁。

The_Lion_and_the_Mouse_狮子和老鼠

The Lion and the Mouse 狮子和老鼠 By Aesop 伊索 One day a great lion lay asleep in the sunshine.A little mouse ran across his paw and wakened him.He grabbed the little mouse with his big jaw.”I’m going to eat you!you wake me up!”the lion opened his big jaw,he was going to eat the little mouse,when the little mouse cried”dear lion ,please do not eat me,I did not mean to wake you up,please let me go!”The little mouse kept talking and begging:“Dear lion,please,please let me go!if you do ,may one day I will help you.”The lion laughed so heard at the thought that the little mouse could be of any use to him.But he was a good-natured lion ,and he set the mouse free. Not long after, The lion was caught in a net .He tugged and pulled with all his might,but the ropes were too strong .Then he roared loudly. The little mouse heard him, and ran to the spot."Be still, dear lion, and I will set you free.I will gnaw the ropes .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教学目的: .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体会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重点难点: .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导入新课: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 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

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 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展示学习目标 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检查预习情况 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例如: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列夫托尔斯泰》文章结构.docx

《列夫托尔斯泰》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 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全文在结构上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 第2段,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 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容表情。 第4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第5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例如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试从课文再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句子,并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整体把握 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全文在结构上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文章没有背景的渲染,像是素描直接进入肖像描画,这一句勾画了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突出了他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下文就这两个特征展开描述: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脸膛;眉毛宽约一指,朝上倒竖;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分别描述之后,又用一句作结:“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总结之后再一次突现特点:托尔斯泰的大胡子“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这一段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但不给人以嗦重复之感,反而一下子就让读者对托翁的面部特征产生深刻的不同寻常的印象。这就是作者用浓墨重彩的描绘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而浓墨重彩的描绘,又来自于夸张和比喻手法的大肆铺排:脸庞多毛,用“植被多于空地”喻之;黝黑脸膛“皱似树皮”;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灰白的鬈发,像堆在额头上的泡沫;须发覆盖,像热带森林般茂密;大胡子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这些句子中不仅有

《列夫托尔斯泰》课内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作者:茨威格 1.课文前半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的?这样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答:从胡子、眉毛、头发、脸等方面描写其平庸丑陋的外表,这也是为了衬托其眼睛的无比精美。 2.文段主要描绘了托尔斯泰的什么?有什么特点? 答:描绘了托尔斯泰的眼睛目光犀利,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广度和深度,以及批判的深度及广度。 3.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幸福”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托尔斯泰的一生,究竟是有幸还是不幸? 答: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他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他将自己与俄国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视作最大的幸福,拥有一颗伟大、真实而忘我的心。 4.文段中,作者对眼睛的喻称有珠宝、晶体、匕首。“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 5.“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 答:起到点名文章主旨的作用,表明对托尔斯泰庸俗甚至丑陋外表的描写,是为了衬托他目光的犀利。 6.作者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的写法及用意是什么? 答:欲扬先抑的写法。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感情基调是敬佩、赞美,但文章前面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极力描写他面容粗俗、丑陋的一面,这实际上是反衬其眼睛的无比精美,其目的是使其眼睛更加突出,使读者感受到托尔斯泰人格魅力的震撼与感染,也使读者明白天才人物并非具有特别的外貌,伟大出于平凡,平凡显示出伟大这一朴素真理。 7.如何理解“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句话? 答:这里不仅在写肖像,写托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他的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沙皇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