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四书》包括《》、《》、《》、《》。它是由编定的。

2.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主持发起,史称“”;第二次是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第三次由主持发动,史称“”。3.元代京都国子学中的,实际上是一所外语学校。

4.两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等。

5.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等。

6.朱熹将人性分成“”与“”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

7、朱熹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与两个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

()1、“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2、“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3、“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4、《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5、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哪个朝代?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6、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

韩愈B、朱熹C、王安石D、王守仁

三、判断题

( ) 1、“国子监”既是宋朝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又是最高学府。

( ) 2、“积分法”作为一种学生学业考核方法,始于宋代,到元代趋于完善。

( ) 3、设置地方教育行政长官“提举学事司”是元代官学制度有别于宋代的特点之一。( ) 4、殿试制度是在宋代成为制度的。(我做错了)

( ) 5、“书院”这种教育组织萌芽于宋朝末年。

( ) 6 、程朱理学在宋代即已取得了官方哲学的地位,并控制了宋、元、明、清四代的科举和学校。

( ) 7、在儿童教育上,朱熹强调对儿童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王守仁强调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

四、名词解释题

1、学田:

2、苏湖教法:

3、三舍法

五、简答题

1.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2、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3、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

4、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

六、论述题

1、宋代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哪些重要的调整,调整的内容和意义如何?

2.朱熹关于小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有哪些论述?

答案:

一、填空题

1.《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它是由朱熹编定的。

2.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范仲淹主持发起,史称“庆历兴学”;第二次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熙宁兴学”;第三次由蔡京主持发动,史称“崇宁兴学”。

3.元代京都国子学中的回回国子学,实际上是一所外语学校。

4.两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_等。

5.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6.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变化气质”。

7、朱熹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大学与小学两个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

(B )1、“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B )2、“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B )3、“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D )4、《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B )5、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哪个朝代?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C )6、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谁提出的?

A、韩愈

B、朱熹

C、王安石

D、王守仁

三、判断题

(√)1、“国子监”既是宋朝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又是最高学府。

(√)2、“积分法”作为一种学生学业考核方法,始于宋代,到元代趋于完善。

(╳)3、设置地方教育行政长官“提举学事司”是元代官学制度有别于宋代的特点之一。(√)4、殿试制度是在宋代成为制度的。

(╳)5、“书院”这种教育组织萌芽于宋朝末年。

(╳)6 、程朱理学在宋代即已取得了官方哲学的地位,并控制了宋、元、明、清四代的科举和学校。

( √) 7、在儿童教育上,朱熹强调对儿童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王守仁强调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

四、名词解释题

1、学田:

是我国封建社会书院或地方官学拥有的资以维持办学的田产,是其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学田在宋代开始盛行,一般由官府赐予书院或地方官学,尤其是一些著名的书院一般都拥有数量较多的学田。

2、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3、三舍法

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五、简答题

1.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

(1)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内容主要有三:

①令州县立学;

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

③改革大学。

(2)北宋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内容是:

①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

②整顿地方学校;

③颁定(三经新义);

④设置专门学校;

⑤改革科举制度。

(3)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

①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

②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我认为不够全面)

2、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答: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主要特点:

(1)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

(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

(3)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

(4)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

大多数情况下,书院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3、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需加以润色,使之更为全面)

答: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共有六条:(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

(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

(4)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

(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

(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

4、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NO)

(1)“教”是培养人才,要使全国各地各层次都有学校,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

(2)“养”是指发挥培养人才作用的保障措施;

(3)“取”是选拔人才,通过自下而上的推荐、考核,按德能大小任用为官吏;

(4)“任”是使用人才,要根据人的专长任以适当的职务,并保持稳定。

六、论述题

1、宋代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哪些重要的调整,调整的内容和意义如何?

主要的调整措施有:

(1)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

(2)实行殿试制度(首创于唐武则天时期)

(3)实行权知、同知贡举制度

(4)实行别头试

(5)实行锁院和糊名制度

意义和影响:

(1)限制了世家子弟徇私舞弊,世家权臣把持科场的特权,使得科举考试的竞争在形式上获得平等,一大批寒俊庶士得以通过平等的考试,进入仕途;

(2)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于科举考试的绝对控制和国家权利部门整体监控的程度,削弱了考官个人专擅独断的权利;

(3)科举制改革后,庶族和贫民子通过科举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多,在统治阶层中逐步形成一个庶族官僚集团从而为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运行注入了强大的生机;

(4)录取人数的不断增加,是宋走向文治社会最直接的表现。

2.朱熹关于小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有哪些论述?

朱熹根据人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大阶段。

他认为八岁至十五岁是小学阶段,上至王公子弟,下至庶民子弟皆可入学。小学是打基础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即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将伦常礼教,教给儿童,进而教他们诗、书、礼、乐之文;打好根基。他专门编著《小学》一书,作为这个阶段的教材。

朱熹认为十五岁以后是大学阶段,入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也有少数"凡民俊秀"。大学的教学内容是在小学的基础上"明其理",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五经".尤其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其基本教材。

辽金元时期的瓷器设计

16、辽金元时期的瓷器设计 辽、金、元时代的陶瓷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地域特点。 一、辽代陶瓷 陶瓷器类 辽代陶瓷器多为酒具、茶具、盛食具、贮藏器和日用杂器,大都为民窑产品。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和北京地区的辽契丹贵族墓和汉人墓中均出土有辽窑烧制的白瓷和酱、黄、绿色釉及三彩陶器。传世品中辽陶瓷以黄、绿单色和黄绿白三彩釉陶居多。 辽代瓷器有白釉黑釉白釉黑花瓷。陶器有黄、绿、黑、白单色和黄、绿、白三彩釉陶。民窑制品胎质粗糙,均施化妆土。白瓷釉白微黄,胎色白带红、黑色杂质点;黑釉瓷釉色纯黑;白釉黑花瓷胎色白,黑花呈色黑黄官窑白瓷胎质细白,釉色纯白或白中泛青,釉质莹润,佳者与定窑上品相类,有的于器底刻“官”或“新官”款。黑釉瓷胎质细白,釉色黑中闪绿,积釉处如堆脂,光泽较强;白釉黑花瓷的胎色白中闪黄,有黑色杂质点;单色釉和三彩釉陶器的胎质细软,作淡红色,施化妆土。官窑三彩色釉娇艳光洁,民窑三彩色釉鲜艳不足,釉层易剥落。白釉陶器釉质欠润泽,白釉上点绿彩者颇为美观。 陶瓷器造型 辽代瓷器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中原类型的瓷器有从北方流如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这一类型瓷器的主要器型有注壶、温碗、盖罐、小罐、盏托、长颈壶、花口碗、唾盂、香炉、盘、碟、怀等。精细瓷器胎白、坚致,釉润似玉,颜色白中闪黄,外壁多刻莲瓣纹。有的底足阴刻"官"或"新官"、"尚食局"等款。一般白瓷胎稍厚,釉胳粗,呈牙白色,多光素无纹。契丹类型的瓷器具有本民族的凤格,主要器型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等。时代越晚,契丹式瓷器越少。鸡冠壶是辽瓷中最有特色的造型,它的原型是契丹族游牧时用以盛水或奶的皮囊壶,最早的鸡冠壶完全模仿皮襄壶,皮革缝制的痕迹郡很逼真,甚至还堆出皮绳、皮扣;时代越晚,皮囊壶的特征就越少,有些仅成为装饰。辽代瓷窑集中在今辽宁和河北、山西的北部,主要有上京窑(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镇)、赤峰缸瓦窑、辽阳江官屯窑、北京门头沟窑等,主要产品是白瓷、黑瓷和三彩陶器 陶瓷装饰技法

《国史通鉴》宋辽金元篇1——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

后周第二任皇帝世宗柴荣在商量攻打幽州时突发疾病,后不久便病逝,其儿子接任帝位,此时他的儿子年仅七岁。 赵匡胤时为殿前都点检一职,是禁军的统帅。在柴荣去世后的第二年的新年这一天,赵匡胤等人假奏敌情,说:北汉联合契丹出兵大举南下,已经快到黄河了。朝廷便命赵匡胤帅大军北上抵抗,在行至陈桥驿这个地方,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以及谋士赵普便在三军中散步柴荣还在世的传言“点检为天子”,并且说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暗示着要改朝换代了,而此时的赵匡胤以喝醉为名还在自己房间里装睡,后来,他在听到外面三军出现骚乱声后便出门,此时早已准备好的黄袍便被赵普等人披到了赵匡胤的身上,于是在陈桥驿这个地方的兵变,促成了赵匡胤的黄袍加身。 赵匡胤带着三军进入汴京(今开封),此时城内里应的人也早已得到了消息,大开城门迎赵匡胤,城内的官员见大势已去,便纷纷跪拜在地,高呼万岁,赵匡胤成功称帝,由于赵匡胤担任节度使的封地为宋州,于是国号便为“宋”,宋朝自此成立。 赵匡胤当上皇帝以后,常常晚上睡不着觉,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皇帝位置是怎么得来的,如果那天下面的将领也带着大军叛乱,他就危险了,于是便邀请将当时掌握着兵权的将领们喝酒,这些将领大多都是陈桥兵变的将领。酒喝到酣处,赵匡胤突然放下酒杯说:我这个皇帝也不好当呀,试问谁不想当呀。众将一听皇帝说这句话,酒已经被吓醒了一半了,纷纷放下手中的酒杯。于是赵匡胤又说到:如果哪天你们手下的将士拿刀架在你的脖子上让你谋反当皇帝,你说从也不从?众将士听到这句话,酒完全被吓醒了,他们明白皇帝的意思,便纷纷跪倒在地。赵匡胤继续说:何不舍弃手中的兵权,到藩镇去购买良田房屋,歌儿美女,整日喝酒观舞来颐养天年呢。并且皇室也将与你们联姻,这样一来也是亲家了。众将士纷纷磕头谢恩,这便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1.文教政策 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 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 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 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 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宋朝统治者尊孔崇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积极提倡的结果,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最后终于孕育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佛、道思想而成的新的思想体系——理学思想,后经元、明、清统治者的不断提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教育制度 宋朝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沿袭唐制。宋初由于重视科举取士,虽设官学,而未被重视,自三次兴学运动后,才在中央和地方陆续建立起了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南宋虽偏安江南,但在绍兴、乾道、淳熙年间,官学亦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官学教育制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官学属于国子监管辖的有国子学、太学、辟雍、四门学、广文馆、武学、律学、小学等;属于中央各局管辖的有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直属于中央政府的有资善堂、宗学、诸王宫学、内小学等。地方官学有州学、府学、

第八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八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宋朝法律制度 学习重点: 1、两宋的法律思想; 2、宋代主要立法和法律形式; 3、宋代法律内容的发展变化; 4、宋代的司法制度。 一、两宋的法律思想 (一)第一个时期,立法基本指导思想在于强化中央集权; (二)第二个时期,以法律来适应封建商品经济的畸形发展; (三)第三个时期,立法思想主要受程朱理学和“永嘉”功利学派的影响。 二、宋代主要立法和法律形式 (一)《宋刑统》的编撰及其特点 《宋刑统》(《宋建隆重详定刑统》) ——宋朝初年制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宋刑统》在体例上对唐律的变化之处有三: 1、以刑律为主,律敕合编 2、篇下设门 《宋刑统》12篇的每篇中,将调整同类社会关系的条文汇编为一门,分为213门。其中“一部律内余条准此条”门是较特殊的一个门,它就某些概念进行界定,适用于其他律条中出现在的同一概念,此即“余条准此”。共有44条,如“‘亲属’,谓丝麻以上及大功以上婚姻之家”,并注明“余条亲属,准此。”即整部律典其余条中所出现的“亲属”都适用这个定义。 3、立“起请”条 《宋刑统》中还有一些条文之后附有以“臣等参详”或“臣等议曰”开头的文字,称为“起请”条。它们是窦仪等《宋刑统》的编修者对某些律、律疏或“准”条的补充,作为参照,也具有法律效力。 《宋刑统》在内容上对唐律的变化之处 1、删除《唐律疏议》每篇篇首的篇名沿革史。 2、增设“折杖法”的规定,即以杖刑代替流、徒、杖、笞之刑,以体现恤刑原则。 3、对官吏犯赃罪的处罚比《唐律疏议》明显减轻,对盗罪的处罚加重。 4、增加民事、商事方面的立法。 (二)编敕 敕是皇帝在特定时间针对特定的人或事临时发布的诏旨,称为“散敕”,在宋代又称为“宣敕”。它不具有普遍性,要上升为一般的法律形式,还须经过特定的编修程序,即“编敕”。 编敕是宋朝最重要、最经常的立法活动 编敕的地位高于《宋刑统》,但《宋刑统》并未被完全废弃,“诸敕令无例者从律,律无例

北京出土的辽金元时期的陶瓷佛像

北京出土的辽金元时期的陶瓷佛像 辽、金、元三朝是北京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承期,其政治地位由隋唐时期统一政权下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依次上升 为封建割据政权下的陪都——辽南京、独立政权中的正式都城——金中都,最终成为整个封建帝国的中心——元大都。这种政治形势的转变同时也推动、促进了北京地区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开始逐步上升为全国性的文化中心。辽、金、元三朝,均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封建政权,出于统治需要和宗教需求,他们对佛教采取了积极扶植的政策,从而使佛教信仰广泛地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之中,可以说上到皇室贵戚,下至士庶百姓,信徒遍布,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佛教信仰的深入和势力的壮大,伴随而来的是佛教文化的全面兴盛。“城邑繁富之地,山林爽垲之所,鲜不建于塔庙,兴于佛像”,可见,兴造佛像是当时颇为重要的一项佛教事业,在社会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并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陶瓷类佛像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吴晋时期墓葬中出土的钱树底座和魂瓶(谷仓罐)上的贴塑,而这种佛像尚未独立发展,严格地讲只能算作明器上的附属装饰品,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局限于丧葬习俗的范畴之中。宋、辽时期,铜资源严重匮乏,随着与官方统治者和僧侣集团主导的各类大型佛教造像渐趋衰落,陶瓷类佛像凭借着体积小型化、材料适

宜于制作各种形态、成品所特有的质地、色泽等方面的艺术美感以及便于大量生产等优势,开始作为单独的佛教造像艺术门类,开辟出一个自身独立发展的空间。全国各地的很多窑场都可以烧造出类型丰富、釉色各异的陶瓷类佛像,并流通南北。这一时期陶瓷类佛像的兴起,已超出了单纯的宗教领域,而是更多地与民间的信仰、艺术、商品流通等联系在一起。它可以根据人们的不同要求,及时、便捷地进入到家庭、寺庙、墓葬等不同的空间之中,从而产生了更为充分地精神慰籍和愉悦,进而增强对佛教的神圣感和神秘感。一.辽代陶瓷佛像位于门头沟区的龙泉务窑是辽境内仅次于缸 瓦窑的第二大窑场,也是目前北京地区考古发掘最为充分、文化面貌最为清楚的窑址。龙泉务窑以烧制辽代白瓷、三彩器为主,其产品至少在辽南京范围内广泛流通。在遗址中发现了几尊陶瓷造像。琉璃釉三彩菩萨像(图1)一尊,通高32厘米,菩萨头戴花蔓冠,大耳下垂,面容慈祥,双目微张平视前方,眉间有毫,隆鼻,宝缯飘曳,颈饰璎珞,袒露胸腹,下身着大裙,结跏趺坐,左小臂侧前平伸,右小臂上举,两手均从腕部残断。该菩萨像以施绿釉、黄釉为主。另一尊也为三彩菩萨像,通高51厘米,菩萨头梳发髻,面部残缺,外穿双肩式袈裟,内着僧支,胸前佩戴璎珞,下着大裙,结跏趺坐,右小臂上举,手微握,左小臂侧平伸,手微曲。这两尊菩萨像胎质白细而坚实,釉色明亮光润,造型生动,是

4、宋元辽金时期的主要考点80个

1.陈桥兵变: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的兵变。后周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为名,领兵出征。大军刚出开封,军队在陈桥驿发生哗变,赵匡胤在被黄袍加身后,回师开封,周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称帝。陈桥兵变为宋朝的建立奠定了墓础。 2.州府军监:宋代地方政区。北宋的地方行政是州、县两级。与州平行的还有府、军、监。府一般设于要地,如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等;军设于军事要冲;监设于坑冶、铸钱、牧马、产盐地区。州、府、军、监的长官分别称知州、知府、知军、知监。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 3.监司:宋代设立的监察州县的地方长官的简称。宋初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以后路的数日有所增加),并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简称“漕臣”)提点刑狱司(简称“宪臣”)、安抚司〔简称“帅臣”)、提举常平司〔简称“仓臣”)四司。因其长官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兼有监督地方官吏之责,所以此四司亦合称“监司”。北宋通过监司控制地方上的行政、军政、财政、司法,督责地方官吏,以加强对地方上的控制。 4.官职差遣:北宋官称和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宋初委派朝官担任地方长官职务,称为“差遣”。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官”指寄禄官,“差遣”则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差遣名称中常带有判、知、提举、提点、监等字,如知县、参知政事、提点刑狱公事等,官阶按年资升迁,即使不担任差遣,也可依阶领取俸禄。而差遣则根据朝廷的需要和官员的才能,进行调动和升降。 5.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解除武将兵权的事件。建隆二年(961年)三月,宋太祖取消殿前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统率禁军职位。同一年,在一次酒宴中,赵匡胤“劝”大将石守信等人交出兵权,大将们在利诱胁迫之下,交出了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 6.更戍法:北宋实行的一项军事政策。北宋为了防止军队为将领所独有,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但将领不随之调动。出现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7.《宋刑统》:宋代的主要法典。全称《宋建隆重详定刑统》。太祖建隆四年(963年),由窦仪、苏晓等人编定。《宋刑统》以唐律为准,分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12篇,每篇之下又分若干门,共213门,502条,30卷。它收集了自唐开元初年至宋建隆初年近150年间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规范,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是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及法律制度的重要文献之一。 8.三冗:北宋时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简称。北宋时通过科举制度、恩荫制度和其他途径,入仕为官者不断增加,出现冗官现象。为了应付辽、夏侵扰,缓和与镇压农民反抗斗争,每逢荒年,政府即招大量的流人饥民为禁军或厢军,出现冗兵现象。官员、军队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浩大,同时每年还要物送辽、夏大量岁币,出现冗费现象。由于冗官、冗兵和冗费,宋朝在仁宗时,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形势。 9.主户与客户:宋代划分的两种户籍类型。划分的根据是土地占有和赋税承担情况。主户指占有土地并交纳赋税的人,客户则指无地而耕种地主土地的佃户。主户按照土地的多少,分成五等;一二等户土地田亩多,又称上户;三等户称中户;四五等户田地产业少,称下户。徭役不分主、客户,一律承担。 10.丁口之赋、杂变之赋:宋代正税之外的人头税与杂税。宋初把唐末五代的杂税大部分继承下来,凡是以身丁为对象而征收的,则总名之为“丁口之赋”;凡是以牛皮、盐、曲之类为讨象而征收的,则总名之为“杂变之赋”。这两种都必须随同两税输纳。丁口之赋,不管有无土地,全须交纳。 11.庆历新政:宋仁宗庆历年间由范仲淹主持的政治改革。宋仁宗时,政治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以整顿吏治为主的十项改革方案。仁宗采纳了这一方案,并诏行全国。改革仅一年,范仲淹被贬,改革失败。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揭开了序幕。 12.青苗法:王安石新法之一。又称“常平法”或“常平新法”。各地方政府于每年正月和五月两次贷钱谷给农村主户,按户等高低规定借贷数目。借贷期限为半年,出息二分。当时民间的利息很高,一年以五分为常,甚至有超过二倍到三倍的。此法旨在抑制兼并之家的高利贷盘剥,维持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

宋辽夏金元时期教案

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宋辽夏金元时期 (一)宏观掌控 总体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1、政治 (1)民族政权并立,并逐步趋向统一。(2)北宋实现了局部地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强中央集权。(3)元朝实现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完善。元建立行省制度对全国进行有效管辖,台湾、西藏等我国周边地区正式归辖于中央政权。 2、经济 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封建制生产方式进一步向边疆地区扩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民族间的经济交流频繁,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 3、民族关系 (1)汉族政权衰微,少数民族发展迅速。(2)民族间战争一度频繁,但通过议和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经济文化交流密切。(3)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形成新民族——回族。 4、文化 (1)古代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建筑技术、科技著作和天文历法成就突出。(2)理学产生和发展。(3)宋词和元曲成就突出,书院的兴起、宋词的繁荣、市民文学出现(新特点)。 (二)微观细嚼 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 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东京北宋 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措施,“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标志是北汉被灭 2、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原因:吸取五代十国的经验教训 措施:①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将禁军统领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与统领军队将帅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②集中行政权,在中央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地方上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司法人员由文官担任。④发展科举制度,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成为定制);科目减少,进士科最重要;实行糊名法影响:积极,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基础被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消极,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大,军队战斗力弱,导致“冗官”、“冗费”、“冗兵”,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四书》包括《》、《》、《》、《》。它是由编定的。 2.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主持发起,史称“”;第二次是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第三次由主持发动,史称“”。3.元代京都国子学中的,实际上是一所外语学校。 4.两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等。 5.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等。 6.朱熹将人性分成“”与“”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 7、朱熹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与两个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 ()1、“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2、“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3、“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4、《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5、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哪个朝代?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6、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

韩愈B、朱熹C、王安石D、王守仁 三、判断题 ( ) 1、“国子监”既是宋朝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又是最高学府。 ( ) 2、“积分法”作为一种学生学业考核方法,始于宋代,到元代趋于完善。 ( ) 3、设置地方教育行政长官“提举学事司”是元代官学制度有别于宋代的特点之一。( ) 4、殿试制度是在宋代成为制度的。(我做错了) ( ) 5、“书院”这种教育组织萌芽于宋朝末年。 ( ) 6 、程朱理学在宋代即已取得了官方哲学的地位,并控制了宋、元、明、清四代的科举和学校。 ( ) 7、在儿童教育上,朱熹强调对儿童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王守仁强调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 四、名词解释题 1、学田: 2、苏湖教法: 3、三舍法 五、简答题 1.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2、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3、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 4、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 六、论述题 1、宋代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哪些重要的调整,调整的内容和意义如何?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学习辅导(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7.1 复习笔记 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1.文教政策 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 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 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 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 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宋朝统治者尊孔崇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积极提倡的结果,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最后终于孕育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佛、道思想而成的新的思想体系——理学思想,后经元、明、清统治者的不断提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教育制度 宋朝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沿袭唐制。宋初由于重视科举取士,虽设官学,而未被重视,自

第五章 宋辽金元史学

第五章宋辽金元史学 ——中国封建史学的鼎盛 中国封建史学,到宋朝达到高峰期。史学领域宽广,治史途径多样,气象博大,不仅集以往史学之大成,而且对后世封建史学产生极大影响。辽金史学同两宋史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又鲜明的显现出自身的民族特点。元代史学是宋代史学的延续和后劲,是多民族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辽金元三朝史学,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到鼎盛时期所体现的多民族史学吸收融合的一部分。 第一节宋朝史学的繁荣鼎盛 一、宋朝史学繁荣鼎盛的具体表现 1、官方修史制度进一步完善。 除了延续唐制外,又新设置了一些修史机构。起居院、时政记房、日历所、会要所、国史实录院;编修敕令所、玉牒所 2、史书数量空前增多。 宋代史部书的数量,不论部数还是卷数,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高峰;其增长速度,为前代所无,亦为此后元明清三代所不及。 3、史书体裁多样化,并且富于创造性。 编年体史著重新崛起;纪事本末和纲目体出现;朱熹的《伊洛渊源录》,也被认为是古代学术思想史的学案体著作的滥觞。 4、史家辈出,群星璀璨。 从《四库全书总目》统计,有著作流传至今的宋代史家,不下130人。欧阳修、司马光、吕大临、袁枢、郑樵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5、“会通”思想开始成为系统的史学理论,成为史学的主流 6、史学范围进一步扩大,历史文献学获得显著的发展。 上古史、民族史、地方史、域外史、人物传记、杂史;文人别集、笔记作品中也含有大量史料。金石学、官私目录之学、校勘、考证、辨伪、史注、类书;丛书在宋末也已出现。二、宋朝史学繁荣的原因 (1)宋代经济发展、社会相对稳定,为学术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2)宋代的基本国策是重文轻武。从皇帝到下层官吏都重视史事,社会上读史讲史蔚然成风,史学受到广泛的重视,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史学的繁荣。(3)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雕版印刷的普遍使用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史书的大量印制和流通创造了方便条件,有利于史学的普及。(4)宋朝科举事业发达,读书人的队伍不断扩大,各阶层士民对史书的需求增大。宋代有些史著,本来就是为科举所著,如王应麟所作的《玉海》。(5)前代积累的丰富的修史经验,为宋代史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如《左传》对《资治通鉴》产生的影响;《史记》的“通古今之变”对宋代“会通”思想的影响;唐初设馆修史对宋初统治者重视史事的影响,等等。 第二节宋朝所修三部纪传体“正史” 一、《旧五代史》 薛居正以参知政事、宰相监修。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总称《五代史》,后为区别欧阳修所撰《五代史记》而加以“旧”字。记五代53年历史,兼记十国事。史料来源:五代史料,宋初仍存各朝实录360卷,范质曾据以删补成《五代通录》65卷。《旧五代史》的纂修就以之为底本,并且有实录原本供参考。体例:体例仿《三国志》,五代各朝独自成书,分别标以《梁书》、《唐书》等名,均设纪、传,志则通录五代典章制度,附于五书之后。史料价值:

宋辽夏金元时期战争综述

宋辽夏金元时期战争综述 宋辽夏金元时期战争综述 宋(960—1279年)、辽(916—1125年)、夏(1032—1227年)、金(1115—1234年)、蒙元(1206—1368年)是中国几个政权并存,经过战争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主要战争是北宋(960—1127年)的统一战争,北宋与辽、夏的战争,南宋与金、元的战争,辽与夏、金的战争,蒙元与夏、金的战争,农民起义战争等。火器开始应用于战争,并使之进入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大兵团骑兵作战与抗骑兵作战的战略战术均有发展。各种重砲、强弩相继出现。城池改制和山城筑城体系相应产生。武学制度的确立,拓宽了培养选拔军事人才的途径。 建隆元年(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代周建宋时,拥有精兵20余万,据地118州,是除辽外割据势力中最强的政权。当时与宋并存的政权,北有党项、北汉及辽,南有后蜀、南唐、吴越、武平、荆南、

南汉及闽,西有吐蕃及大理。辽朝实力强大,据有幽云16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区),控制了北方战略要地,系宋之主要边患。北汉距宋都开封(今属河南)极近,又有辽为后援,对宋颇有威胁。赵匡胤为巩固其统治,建立了一整套加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实行精兵政策,加强训练,革新兵器,不断提高军队作战能力。同时针对各政权情势,采取南征北御,先南后北,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以军事进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策略,着力进行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参见北宋统一战争)。建隆三年(962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军在长江流域、岭南和河东地区,先后攻灭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等割据势力(参见荆湖之战、宋灭后蜀之战、宋灭南汉之战、宋灭南唐之战、宋灭北汉之战),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 宋太宗赵光义攻太原(今太原西南)时曾败辽援军于石岭关(今山西阳曲东北),产生轻敌思想,在部队未及休整、准备的情况下,当即督军北进,企图一举夺回燕云地区(参见宋辽战争)。时辽朝已为景宗耶律贤执政,经过改革,国力有所增强。宋军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失败,全军溃退,损失惨重(参见高粱河之战)。此后辽军曾六攻宋境,均被宋军击退(参见满城之战、雁门之战、瓦桥关之战)。雍熙三年(986年),赵光义再次全力攻辽,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等地被歼20余万,精锐尽失(参见岐沟关之战)。赵光义丧失胜辽信心,遂采纳谋臣张润洎“来则备御,去则勿追”的建策,在东起泥沽(今天津东南)海口,西至保州(今河北保定市)之间,构通河渠塘泺,筑堤蓄水,

宋辽金史-尔雅网络课

族源与国家肇基(一) 1后晋石敬瑭于下面哪一年称帝:() A、公元942年 B、公元940年 C、公元938年 D、公元936年我的答案:D 2下面哪一项是后唐的都城:() A、安阳 B、洛阳 C、开封 D、沁阳我的答案:B 3耶律阿保机是下面哪一少数民族的可汗:() A、朝鲜 B、女真 C、契丹 D、维吾尔族我的答案:C 4 契丹于公元970年建国。()我的答案:× 5 辽的全境西部到鄂霍次克海峡,东部到阿尔泰山。()我的答案:× 族源与国家肇基(二) 1下面哪一位是梁的开国君主:() A、赵匡胤 B、朱温 C、朱元璋 D、李渊我的答案:B 2 兀欲指的是下面哪一位契丹皇帝:() A、耶律璟 B、耶律阿保机 C、耶律德光 D、耶律阮我的答案:D 3 下面哪一位被称为出帝:() A、石重贵 B、石敬瑭 C、耶律璟 D、李世民我的答案:A 4 耶律德光客死于后晋的都城西安。()我的答案:× 5 辽世宗指的是耶律阮。()我的答案:√ 族源与国家肇基(三) 1 靺鞨于下面哪一时期开始在史籍中出现:() A、3世纪的北齐 B、4世纪的北齐 C、5世纪的北齐 D、6世纪的北齐我的答案:D 2 下面哪一位在陈桥兵变时黄袍加身:() A、皇太极 B、赵匡胤 C、李世民 D、朱元璋我的答案:B 3 西晋武帝指的是下面哪一位:() A、司马炎 B、司马懿 C、司马迁 D、司马光我的答案:A 4 赵匡胤是一个暴君,即位后发生了许多鸟尽弓藏的惨剧。()我的答案:× 5 据高丽史籍记载高句丽的先祖是一位扶余王的后裔。()我的答案:×(√) 族源与国家肇基(四) 1辽代的女真可以分为几类:() A、3.0 B、4.0 C、5.0 D、6.0 我的答案:A 2 完颜阿骨打领导女真反辽的第一步是()。 A、攻打将并州 B、攻打宁江州 C、攻打宁州 D、攻打江州我的答案:B 3 辽代的生女真是纳入辽朝的户籍体系的。()我的答案:× 4 女真向契丹进贡海东青是女真反辽的一个主要理由。()我的答案:√ 宋代官僚制度及其权力制衡体系(一) 1 宋太宗是下面哪一位的弟弟:() A、赵祯 B、赵匡胤 C、赵恒 D、赵构我的答案:B 2 下面哪一位是女真的开国皇帝:()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完颜阿骨打 D、崇祯我的答案:C 3 天祚帝是下面哪一个朝代的皇帝:() A、清 B、唐 C、金 D、辽我的答案:D 4 辽通过与女真的三次会战成功将其灭掉。我的答案:× 5 上京道是辽的核心统治地区。()我的答案:√ 宋代官僚制度及其权力制衡体系(二)已完成 1 下面哪一地是北汉的都城:() A、太原B、西安C、开封D、洛阳我的答案:A 2 宋朝皇帝中第一次收养宗室的是下面哪一位:() A、宋太祖 B、宋仁宗 C、宋真

《国史通鉴》宋辽金元篇4——统一大业

天下合久必分,当然也就分久必合。 北宋在统一之后陆续灭掉南平、进入蜀地灭掉后蜀、进而收复岭南,最后灭南唐,之后吴越国归降,自此中国的大地已基本上归于统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北宋灭南唐和收吴越的故事。 平定南唐 提到南唐国,也许有人会不清楚,但是提到南唐的后主李煜,估计都知道了。李煜以他那首《虞美人》词而被人们所熟知。南唐开国君主为李昪,李昪统治时期做的还可以,懂得治理国家,李昪去世后,他的儿子李璟继位,李璟为人非常喜欢诗词歌赋,且他本人的也喜欢创作,于是李璟统治时期,整个南唐国内弥漫着浓厚的“文学气息”,他的臣子们,也多数都是善于舞文弄墨,但不通政事,并且李璟对待子民并不懂得休养生息,反而以自己快乐为目的,不管民众疾苦或者死活。李璟死后,他的儿子李煜继位,史称南唐后主,李煜比他父亲更热衷于文学,更是不懂朝政,整个国家的气氛依旧是“文学气息”浓厚。李煜甚至幻想着派遣使者到开封说服赵匡胤不要对自己用兵这种事情,赵匡胤当即回使者一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赵匡胤统一天下的决心是一定的,于是便命人在荆州造船,派遣水陆两路大军同时向南唐进攻,其实说不上进攻,因为攻破南唐的都城南京那是手到擒来之事,当宋军到达后,一直采取逼迫战术,逼迫李煜投降,李煜仍旧死守,宋军无奈,攻破南京城门,将李煜的其二老乡以及大臣们全部运往开封,自此南唐灭亡,而李煜因为拒不投降北宋,赵匡胤便封了他违命侯。 降服吴越 之前我们提到吴越国,此时的吴越国君主已是“海龙王”钱镠的孙子钱弘俶,钱弘俶很好的继承着祖辈的遗训,钱镠在世之时,便告诫他的后代,中国终将是要一统的,中原的统治者也终究是要统一全国的,告诫他的后代要懂得审时度势,不要打不必要的战争,以免给民众带来无尽的灾难。钱弘俶在位治理期间很好的践行了父辈祖辈的治理理念,统治时期,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所以在北宋灭南唐之后,钱弘俶便听从赵匡胤的旨意,到开封面见了赵匡胤,双方已经是心知肚明,吴越国投降北宋也是迟早的时期。后赵匡胤因生前酗酒太多,突发脑溢血去死,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在赵光义继位的两年后,吴越国正式归北宋领土,同时福建闽地也投降北宋,至此,中国以基本上再次归于一统。

第八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八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岚建宋,都开封(史称汁京,即今河南开封)。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占开封,史称此前为北宋。北宋历九帝,167年。次年宋高宗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此后称南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末帝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为元所灭。南宋历九帝,153年。 第一节宋代法律制度 一、两宋的法律思想 (一)宋学及其理学 (二)法律思想的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北宋初至仁宗朝末年,立法基本指导思想在于强化中央集权。 ?第二个时期,神宗熙丰变法以后到北宋末年,由以法律强化中央集权,变为以法律来适应封建商品经济的畸形发展。 ?第三个时期,南渡后至宋亡于元,立法思想主要受程朱理学和“永嘉”功利学派的影响。 二、宋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 (一)《宋刑统》的编纂及其特点 1、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在工部尚书判大理寺卿窦仪等人的奏请下,开始修订宋代新的法典。同年七月完成,由太祖诏“付大理寺刻板摹印,颁行天下”,成为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全称《宋建隆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 2、《宋刑统》特点: 一是两者的篇目、内容大体相同。《宋刑统》也是30卷,十二篇,502条。 二是《宋刑统》在十二篇的502条中又分为213门,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律条及有关的救、令、格、式、起请等条文作为一门。 三是《宋刑统》收录了五代时通行的部分救、令、格、式,形成一种律令合编的法典结构。四是《宋刑统》删去《唐律疏议》每篇前的历史渊源部分,因避讳,对个别字也有改动,如将“大不敬”的“敬”字改为“恭”字等。 (二)编救及其他法律形式的特点 1.编敕 2.条法事类 3.例 三、宋代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变化 (一)行政法律规范 1.中央“二府”与“三司”机构及其相互关系 (1)中书 (2)枢密院 (3)三司 2.中央监察与司法机关 ?中央设御史台 ?谏院 ?大理寺与刑部,审刑院 3.地方政权机构及其与中央的关系 ?州、县两级 ?后又于州上设路。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7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一、选择题 1.“升舍”制度是()创立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答案】B 【解析】北宋王安石熙宁年间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创立“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简称“三舍法”。这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最重要的措施。“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 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 【答案】B 【解析】《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注云:“周宣王时(前827~前782)

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又注:“《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今已失传。 3.“学田”制度是在()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答案】B 【解析】宋朝官学制度,继承和发展唐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其中一点是学田制度的确立。五代时已有关于学田的记载,但学田作为一种制度被确定下来,实始于宋朝。在这以后,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一制度为后来的元、明、清三朝所长期沿用。 4.“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答案】B 【解析】书院萌芽于唐,但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书院在唐萌芽时,多为个人或家族读书治学之所,既不普遍,也没有系统的规章制度。至宋朝,不仅书院的数

宋辽金元墓葬中女孝子图像的解读

孝子图像是宋辽金元墓葬中一种常见的装饰图案,主 要表现以孝行著称的人物,如董永葬父图、 老莱子娱亲图、郭巨埋儿图、丁兰刻木图、韩伯榆泣杖悲亲图等。他们多成 为后世孝子传中的人物及故事。 这些孝子图像,大多是壁画或砖雕形式,也有少数以石棺线刻画的形式出现,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以孝子图像装饰墓葬的现象早在东汉晚期已经出现,而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仍有延续;到了隋唐五代时期,于墓葬当中表现孝子图像的传统却一度中断;辽、宋、金、元时期孝子图像在墓葬当中再度兴起,与汉晋、北魏时期出现的孝子相比,宋辽金元时期的墓葬新增了二十三位孝子,如刘 殷、陆绩、曹娥、杨香、孟宗、王祥、姜诗、田真、王武子妻、刘明达、赵孝宗、鲍山、王裒、汉文帝、唐氏、茅蓉、江革、黄庭坚、朱寿昌、黄香、梁公、杨乙乞、崔孝芬。这一时期的新增孝 行题材中有五例孝女(孝妇)题材,分别是曹娥哭江、 杨香打虎救父、姜诗涌泉跃鲤、王武子妻割股奉亲、唐氏乳姑。在这五位女孝子中,曹娥、杨香在宋元墓葬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次是王武子妻、姜诗,而唐氏乳姑仅出现两例。本文试图从考古发现的图像材料出发,就社会性别的角度对这五位孝女进行解读,剖析当时人们对女孝行为的道德要求,揭示其出现在宋辽金元墓葬图像中的原因。 一、女孝子图像的图式解读 “图式”是指在一定的主观意趣和文化状态下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绘画样式。宋元间墓葬孝子画像所刻画的孝子人物,有的从图像所附榜题可以确切辨识,有的则需要根据图像所表现的故事情节,结合文献予以推断。 曹娥,在墓葬中表现为泣江寻父。曹娥哭江共有三种图式。第一种图式,画面左边一条江,岸上一女子,身着长袖孝服,眼望大江哭泣,旁有榜题。这种图式可以看作曹娥行孝图的基本样式,成为鉴别曹娥行孝的参照图。例如山西壶关下好牢宋墓和山西潞县北关宋墓的曹娥砖雕。①第二种图式,图像中除有曹娥、江水以外,江面上还漂有一骷髅,曹娥 望江哭泣。此种图式在豫西、豫北、晋南地区最为常见,如河 南荥阳孤伯嘴壁画墓、 山西长治市故漳村宋代砖雕墓、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壁画墓②等。第三种图式在保留了基本样式的基础上,江边出现了一块通碑。目前仅发现山西稷山马村4号金墓③曹娥孝行砖雕一例。 曹娥是正史上提到的第一个女孝子,《汉书·列女传》记载:“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诉涛(迎)婆娑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令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太平御览》卷415“孝女”引《会稽典录》与此相同。从文献分析可知,曹娥之父曹盱的职业为祈神纳福、沟通人鬼的“巫祝”,他当时是迎婆娑神逆涛而上被淹死的。曹娥泣江寻父七日,最后投江而死。那么曹娥行孝的第二种图式中出现 的骷髅,应理解为其父尸骸。而第三种图式, 江边出现了一块通碑,应是留传于后世的曹娥碑。曹娥行孝图的三种图式,基本涵盖了文献记载孝女曹娥的重要信息,并附之榜题,图文并茂,十分符合传世绘画“图史并传”的形式。 孝女杨香,被录入郭居敬的《二十四孝》,其“扼虎救父”的故事广为流传。杨香,晋代顺阳人,《太平御览》卷415引《异苑》曰:“顺阳南乡县(今河南淅川县东南)杨丰与息女香于田获粟,父为虎噬,香年甫十四,手无寸刀,乃搤虎领,丰因获免。香以诚孝致感,猛兽为之逡巡。太守平昌盂肇之赐资谷,旌其门闾焉。” 宋辽金元墓葬中女孝子图像的解读 万彦 (东莞市博物馆,广东东莞523007) [摘要]宋辽金元墓葬中出现了曹娥哭江、杨香打虎救父、姜 诗涌泉跃鲤、 王武子妻割股奉亲、唐氏乳姑五种女孝子的图像。这五位女孝子极具代表性,其孝行方式反映了宋、辽、金、元时期人们对女子孝亲的要求,体现了“孝能兴家”“以孝治家”的思想观念,并赋予这一时期“女孝”新的内涵。[关键词]女孝子;《二十四孝》;墓葬 [中图分类号]J12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53 (2009)05-0017-03[收稿时间]2009-06-21 [作者简介]万彦 (1980-),女,东莞市博物馆,研究方向:美术考古。 ①王进先《山西壶关下好牢宋墓》,《文物》2002年第5期;王进先、陈宝国《山西潞县北关宋代砖雕墓》,《考古》1999年第5期。②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荥阳孤伯嘴宋代壁画墓》,《中原文物》1998年第4期;朱晓芳王进先《山西长治故县村宋代壁画墓》,《文物》2005年第4期;王进先、杨林中《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壁画墓》,《文物》2003年第3期。③山西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山西稷山马村4号金墓》,《文物季刊》1997年第4期。 艺术探索 ARTS EXPLORATION,JOURNAL OF GUANGXI ARTS COLLEGE 2009年10月第23卷第5期Oct .2009Vol.23No.5 17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教案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①科学技术的成就: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建筑技术的提高;沈括的《梦溪笔谈》;元朝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②理学。③教育和史学:书院的兴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④文学:宋词的繁荣;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词作的内容、风格特点;陆游的诗词;市民文学──话本;元曲和关汉卿。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通过分析这一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让学生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填写《五代辽宋夏金元文化成就简表》,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表比较的自学能力。 3.我国三大发明的传播是欧洲资本主义到来的必要前提,通过联系世界近代史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

能力。 4.通过比较编年、纪传史书体例和宋词中豪放派、婉约派的不同风格,培养学生的比较研究能力。 5.通过学生总结、讨论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和传播,说明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大大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沈括、郭守敬等人的科技成就,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教育、史学、哲学、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风采,感受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美感教育。 4.通过辽、夏、金、元的文化成就,说明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对学生进行维护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要点 一、科学技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