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华师国学典籍第一讲概述

华师国学典籍第一讲概述

华师国学典籍第一讲概述
华师国学典籍第一讲概述

国学典籍讲稿

张三夕

2007年9月始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开场白:关于课程设置(各专业的基础课)、教材、教师和考试的说明

课堂纪律:手机静音或关机。不看与本课程无关的报刊书籍。

内容概要:“国学”是我国传统学术或固有学术的简称。本课程主要向学生讲解国学的基本内含,按照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分朝代或专题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学典籍,并适当介绍国学的某些专门知识,如经学、小学、目录学等,使学生对国学能够有一个基本了解,以扩大他们的文史视野,为进一步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奠定传统文化的一定基础。

教材:1. 高华平主编:《中国文化典籍选读》,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年12月版;定价40元。必备。

培养方案所列参考书目:

2、章太炎《国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3、朱自清《经典常谈》上海古籍出版社

4、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中华书局

5、张舜徽《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6.王先霈《国学举要·文卷》湖北教育出版社

教学安排:教材分六个专题;本人教学计划四个专题。三个老师主讲:张三夕、高华平、王齐洲。考试:学期结束时当堂笔试(题型:一、默写、标点并以现代汉语翻译教材中的指定篇目的某一段落;二、简述题;三论述题)

对象:1. 文学院2007级文学类研究生;2007

年9月—12月;教室9—21。人数170

人。

2. 文学院2008级文学类研究生;2008

年9月—12月;教室8201。人数

人。

3. 文学院2009级文学类研究生;2009

年9月—12月;教室8411。人数126

人。

4. 文学院2011级文学类研究生;2011

年9月—12月;教室6201。人数98

人。

5. 文学院2012级文学类研究生;2012

年9月—12月;教室8313。人数95

人。

6. 文学院2013级文学类、语言文字学

类研究生(扩大范围);2013年9月

—12月;教室8510。人数147人。

课前准备(资料等):

1. 学生花名册;班干部或研究生会负责

人联系方式;教材购买。

2. 讲稿。

3. 教材及参考资料。

4. 教室音响

第一讲国学典籍概述

一、什么是“国学”?

(关于“国学”概念理解的歧义)

什么是“国学”?这是当代“国学热”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国学热”引发的一些争议,来源于人们对“国学”概念理解的不同,比如有的人认为“国学”就是儒学,复兴国学就是主张尊孔读经;有的人认为“国学”是与西学对立的学问,提倡国学,就是反对西学;还有的人认为“国学”就是“国粹”,坚持国学,就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等等。实际上,“国学”是20世纪初才开始通用的、含义比较模糊的概念。不对这个概念进行必要的澄清,就无法展开对国学问题的有效讨论,并达成基本的共识;就会形成甲说甲的“国学”,乙说乙的“国学”,要么相互冲突,要么互不搭界。

广义地讲,“国学”是指中国学术文化、中国固有学术、中国本土学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称或简称。它的同义词是“国故”或“中学”。这是被《辞海》等工具书固定下来的某种约定俗成。但是这种定义非常笼统,进一步推敲,就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对“国学”内容的时间断限及其与西学关系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

金景芳、吕绍纲在《关于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问题——兼评〈跳出国学研究国学〉》一文中指出:“国学指未曾染指西学的中国学问。晚清学者讲‘中体西用’的与西学相对而言的中学应当就是国学。近现代以来形成的新学不应在国学的范围内。”(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1期)而《国学大师丛书》的总体编辑钱宏认为:“所谓国学就其内容而言,系指近代中学与西学接触后之中国学术,……今之所谓国学,起码应拓宽为:近代中国学子用考据、义理之法研究中国古代文献之学术。这些文献,按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的划分,为经、史、子、集。”最后归结为:“‘国学’概念,实指:近代以降中国学术的总称。”(见百花洲出版社出版的国学大师丛书代出版说明)

“国学”到底是指“未曾染指西学的中国学问”,还是指“近代中学与西学接触后之中国学术”?如果说按照前种理解,那么,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等人的学问都是染指西学的中国学问,人们凭什么把他们称为“国学大师”?显然这种理解有不合适处。如果依据后种理解,那么“国学”的范围是否过于宽泛,人们为什么不把中国哲学史或文学史称为“国学”?显然这种理解在现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制中也有不合适之处。

正确理解“国学”概念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一、“国学”是民初西学进入中国后,中国学人对本国固有学术的一种称谓或坚持,它是晚清流行的“中学”概念的继续。就“中国学术”而言,“中学”取“中”,“国学”取“国”,两者均强调其研究对象为中国学术,研究者乃中国学人。“国学”概念意在排除以外国学术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以及由外国学者来研究的中国学术,后者通常被称为“汉学”或“中国学”。“国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主体都带有明确的“中国特色”的指向或意蕴。

二、“国学”概念是近代中—西学术二元架构的产物,没有西学,就没有国学。乾嘉以前中国就没有“国学”概念,中国学术史长期只有“汉学”、“宋学”、“理学”、“考据学”等主导概念。作为研究对象的国学,它是与西学完全不同的知识谱系,比如训诂学就是地道的国学;作为研究方法的国学,它既可以坚守传统的义理、考据学,又可以借鉴西学,今天中国学者研究训诂学实际上已经在借鉴西方的语言学和解释学等理论和方法。因此,国学与西学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尤其是在现代化、全球化或后现代的语境下。

三、“国学”概念虽然缺乏统一的严格界定,但自上世纪初到本世纪初,已经沿用一百多年,说明这个概念在研究中国学术某些论域时是有效的,否则,它早已过时,或昙花一现。坚持这个概念,对于坚持中国固有学术传统,反对民族学术文化的虚无主义是有积极意义的。有人企图用振兴国学的口号来振兴中国学术精神和民族文化精神则应分别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同时,在与西学的交流、共存中成长起来的“国学”,它又是动态的、开放的,它绝不意味着是固步自封、排斥西学的儒教“原教旨主义”;更不意味着是简单的“复古”。

在当代“国学热”中,大家要关注一些国学研究机构(清华国学研究院、北大国学研究院、厦门大学、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国学报刊(北大国学研究院办的《国学研究》、光明日报国学版,年度报告等)、网站(国学网,首都师大电子文献研究所主办)以及国学大师的成就和著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张舜徽先生等)、国学培训(武汉大学高价国学培训班,一年二万八千元学费)。

案:目前以书代刊最具规模的当数汕头大学中文系的《新国学研究》,由著名学者王富仁教授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富仁教授于2003年由北师大调往汕头大学,在汕头大学校方与李嘉诚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创办了《新国学研究》丛刊。据创刊号“编者的话”介绍:该刊以刊发二至十二万字的长篇学术论文为主,目前只刊发特约稿件,不接受外来投稿。创刊号上的第一篇文章是王富仁教授的《“新国学”论纲》,长达163页,至少也有10万字。王富仁教授的《“新国学”论纲》,与我们讲的“国学”有区别。参看《文艺研究》今年第

2期。

二、国学典籍有那些?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了解中国古代的典籍。我们首先要知道的问题是中国有那些典籍。

从数量上讲,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仅以清乾隆时所编集的《四库全书》为例,就收书3461部(一说3474种),共79309卷;存目6793部,93551卷。而当时清政府所掌握的典籍多达10254部,172860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学者统计:现存古典文献总数不少于八万种(包括单刻本、丛书、地方志、小说、戏剧等)。

【背景】:《四库全书》的编纂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皇帝依靠强盛的国力,组织全国360多名学者用10余年时间编纂的大型丛书(或可称为“大百科全书”),按经史子集分类标准来编排。它涵盖了清代中期(18世纪)以前中国文化的基本典籍,是中国古代传世文献的最大集结。它收书共3461种(一说3474种),79309卷;存目6793种,93551卷。两者相加,一共有典籍10254种,172860卷。编纂这部大丛书,经过了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程序,从图书的征集到图书的整理、底本的选定以及底本的抄写、校订,都有专人分工负责,编成后要进呈皇帝御览。总纂官是纪昀、陆锡熊。在编纂过程中若发现有所谓“违碍文字”则要销毁原书,据统计,共销毁书籍3100多种,销毁书版8万多块。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开始编纂,四十七年(1782年)编成并缮写一部告竣。其后又陆续缮写六部,分藏于北方四阁即北京皇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南方三阁即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另有副本一部藏翰林院。经过战乱,北方四阁中文源阁本与圆明园一起毁于英法联军;文溯阁本1966年为战备需要移于甘肃省图书馆;文渊阁本20世纪40年代被国民党带到台湾,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从承德移藏北京图书馆。南方三阁仅存文澜阁本,今藏浙江图书馆。七部中保存完好的是文渊阁本和文津阁本,前者已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后者也由大陆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有人把文渊阁本和文津阁本的集部与史部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两阁本集部共收书1273种,存有差异的有788种,占62%,其中,研究人员将文渊阁本中未见而文津阁本收录的文章辑为《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集部)》一书,有15册之多。史部收书566种,存有差异的有290种,占51%①。这种现象说明,在《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和流传中有很多复杂的情况,我们使用这部大书时要注意版本差异和文字异同。

①参看邢宇浩:《文津阁〈四库全书〉刊行》,载《光明日报》2005年12月23日,第1版。

关于典籍数量的统计,还有一些说法。如台湾大块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长郝明义做过一项统计,从西汉到清末,大约两千年间所出版的书,现存大约十五万到十八万种(见《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6约10日第1版)。

这数量巨大的典籍按四部分类法,在类别上可以分为四大类即:经、史、子、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典籍是:

1.十三经: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部古籍。汉代把

《易》、《诗》、《书》、《礼》、《春秋》

列于学官,名为五经,唐代先合《周礼》、《仪礼》、《公羊》、《榖梁》为九经,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宋代又增《孟子》,到明代合称十三经。我们可以用较简单的记忆方法记住这些书名:易、诗、书、三礼、三传、孔、孟、孝经、尔雅。

2.二十四史:清乾隆年间确立的二十四部纪传体

正史。《史记》、《汉书》、《后汉书》、

《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1921年北洋军政府下令把柯劭忞的《新元史》列入正史,开明书店合排为二十五史;1978年,中华书局继二十四史点校本成书后,又校点排印了《清史稿》,从此合称为二十六史。

3.诸子集成:子书原来指士人所撰之书,产生于

春秋战国之际,兴盛于战国时期,又

延续到后代。从内容上看,早期子书主要是谈论政治和哲学思想,后来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科技、医疗、术数、宗教(道教、佛教)等。“诸子”指先秦各学派,到汉初有“诸子百家”之称。民国时国学整理社编辑《诸子集成》,主要是旧注,“文革”后中华书局编辑出版《新编诸子集成》,多数为新注,还在陆续出版。

4.集部:所谓集主要指诗文集,集众篇为一书。

分总集和别集。

总集,收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

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

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或多种体裁的作品(参看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修订版,第55—59页)。我们推荐大家特别关注按朝代收录某种体裁的所有作品的这类总集。诗:(1)《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

(2)《全唐诗》(清彭定求等奉敕编,中华书局1960);(3)《全金诗》(清郭元釪编,中华书局1986);

(4)《全宋诗》(编委会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5)《全明诗》(编委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陆续出版)。

词:(1)《全唐五代词》(张璋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全宋词》(唐圭璋辑,中华书局1965);

(3)《全金元词》(唐圭璋辑,中华书局1979)。

文:(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65);

(2)《全唐文》(清董诰等奉敕编,中华书局1983);(3)《全宋文》(曾枣庄主编,四川大学古籍所编,巴蜀书社1988年起陆续出版)

别集,个人作品集,有自编,也有他人编的,前者如白居易自编《长庆集》,生前分藏五处;后者如杜牧《樊川文集》,由他的外孙裴延翰编辑而成。

三、为什么要读典籍?

1.丰富人生经验的需要。

人生有两种经验:现实经验与历史经验。现实经验的丰富靠阅历,靠见多识广,而历史经验的丰富靠典籍。典籍是历史经验的重要来源。《朱子语类》卷十《读书法上》:“读书已是第二义。盖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读书者,盖是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是经历见得许多,所以写在册上与人看。”典籍不一定都是圣人写的,但它们确实凝聚着古人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体会人生的丰富性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境界说明一个人同时需要读书和实践两方面的经验。

2.古为今用,从典籍中寻找处理今天事务的依据、

智慧和启发。

历史和现实总是有惊人的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性关系不能凭空建立,而必须通过对典籍的阅读。1958年底,毛主席读《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批语:“这里所说的群众性医疗运动,有点像我们人民公社免费医疗的味道,不过那时是神道的,也好,那时只好用神道。道路上饭铺里吃饭不要钱,最有意思,开了我们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的先河。大约有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了,贫农、下中农的生产、消费和人民的心情还是大体相同的,都是一穷二白,不同的是生产力于今进步许多了。……一穷二白古今是接近的。所以这个《张鲁传》值得一看。”“现在的人民公社运动,是有我国的历史来源的。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来得及将农民中的上层和中层造成资本主义化,但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反动联盟,却在几十年中将大多数农民造成了一支半无产阶级革命军,就是说,替无产阶级造成了一支最伟大最可靠最坚决的同盟军。”日本商人从《孙子兵法》、《三国演义》中获得商战智慧的成功事例也说明阅读典籍的现实功用。

3.改善生活的品质,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造福

于后代。

衡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既要看物质条件,同时也要看精神享受。在基本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以后,精神享受就成了最重要的生活内涵。判定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不在于你穿了什么品牌的服装,开什么名牌车,而在于你读了多少典籍,读了多少书。一个注重精神生活的人,不仅使自己受益,而且使自己的家庭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受益。书香门第的孩子,或者说家有典籍可读的孩子,在未来生活中成功的机会或概率总要比不读书家庭的孩子多一些。西方人从小给孩子读典籍的习惯很有用。中国人从小让孩子背典籍的传统也很好。在我们留给后代的遗产中,除了钱财外,最好还有典籍或藏书。

4.在知识经济时代,典籍是我们保存人文传统、

追寻生活的诗意的重要途径。

现代是一个技术理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是一个图像泛滥、视觉冲击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下,如何保存我们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人文精神以及终极关怀,是一个很严峻的课题。我个人认为,阅读典籍也许是绕不过去的出路。现代社会是一个注重感官刺激的社会,是一个购买注意力经济的社会,是一个逐步丧失生活诗意的社会。我们不能把生命中非常宝贵的感觉、注意力全部交给商业化的利润驱使,而应始终将一部分感觉和注意力放在诗意生活的追求上,放在对典籍的阅读上。

四、怎样读典籍?

阅读典籍的方法因人而异,没有一个适

合所有的人的最好的或固定不变的方法,但可以有若干针对不同对象或不同目的的相对较有功效的方法。当我们介绍下面这些方法时,还假定一个前提,那就是大家有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或者说,借助注释和辞典能够读懂古文。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能力,那就必须先解决“识字”的问题,也就是清人所说的“先识字后读书”。我们不主张大家读翻译成白话文或现代汉语的典籍。

1.精读“元典”。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页3解释:“元典”

有始典、首典、基本之典、原典、长(长幼之“长”)典、正典、大典、善典、美典、上典、宝典等意蕴。冯先生认为,元典是各民族“青年时代”(既不是混沌的“儿童时代”、幼稚的“少年时代”,也不是成熟的“壮年时代”)的创造物。如印度的吠陀文献和佛典,波斯的《古圣书》,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经》(《旧约》和《新约》),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首推“五经”:《易》、《诗》、《书》、《礼》、《春秋》(《乐》亡佚)。某些先秦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如《论语》、《孟子》被儒家列为主要经典,《老子》、《庄子》则被道家和道教列为主要经典。此外,一些专科创始之作,也被该学科视为经典,如《孙子兵法》是军事学经典,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茶经》是茶学经典。此类典籍因其原创性而赢得不朽,其精义至今为相关专业所尊崇,成为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见页6—7)精读元典,应该成为我们阅读典籍的最重要的环节。元典永远不会过时,因此,对元典的阅读,也应该是终身的。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有“伟大的典籍”(Great Books)的课程,要求学生精熟若干经典(参看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见《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页310—311)。

2.博而能一。这四个字很好地概括了博通与专精的读书方法,它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博而能一,四字最要。不博,则苦其空疏;不一,则忧其凌杂。于此致意,庶思学不致偏废,而罔殆之患可以免。”博览群书,在当今信息社会尤其重要,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你对典籍的了解就很有限。但如果所有的书都是随便翻翻,泛泛浏览,没有对某些重要典籍的反复阅读,你对典籍的认识也就很肤浅。毛泽东读史给人们树立了一个典范,他一方面通读《二十四史》,最近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此书1996年曾出版过大16开的影印线装本,价格昂贵,编号限量发行);另一方面又精读《资治通鉴》,据说这本书他一生先后读了十八遍。他还要求许世友等将军读《红楼梦》,一遍不行,要读七遍、八遍才行。

3.八面受敌法。苏东坡总结他少年时的读书经验是,一部书分作数次读,每一次只侧重一个方面的问题,如第一次只注意“兴亡治乱”,“勿生余念”,第二次只注意“事迹文物”,其他类推。苏东坡认为,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读书“当如入海,百货都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他还认为,这种“八面受敌”法,与一般的“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以后写作时,无论遇到哪方面的问题,都能联想过去的读书心得加以发挥(见《又答王痒书》,《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四十六,又参看《朱子语类》卷十《读书法上》页174)。《文史通义博约上》:“苏子瞻教人读《汉书》语,凡数过而尽之,如兵、如礼、乐,每过皆作一意求之而后贯彻。”郭沫若读书也是采用这种方法。这种读书法对于做学问、写文章特别有效,但它要求读者必须有做笔记的习惯,或者写批语的习惯。

4.解构主义读法。所谓解构主义读法,指读一本书时吧注意它的体系或篇章结构,而是注意它的一些细节或具体的观点、看法,包括一些语句、文笔和修辞。钱钟书的经验。比喻:高楼大厦坍塌了,有用的是一砖一瓦。

5.好读书,不求甚解。对于那些不以做学问为职业的人(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嗜好的读书”,以区别“职业的读书”,见1927年7月16日在广州知用中学的讲演《读书杂谈》)来说,陶渊明的这种读书方法颇值得借鉴。不过,要注意的是,这种“休闲”式的读书,并不是毫无用心,陶渊明接下去还有两句话:“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见《五柳先生传》)所谓会意的内含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能够达到这种读书境界的人,也可以说是人生一大快事。鲁迅先生说得好:“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一样,天天打,夜夜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出处同上)陶渊明的读书与他的生活态度相关,他欣赏的生活是“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今天,许多人都活得很累,很需要陶渊明式的读书休闲。当然,以休闲的态度读典籍与以休闲的态度读时尚读物还是有所区别的。我们并不反对时尚阅读或快餐文化,我们想强调的是,人们应该在经典阅读与时尚阅读之间寻求某种平衡,避免让长期的快餐文化弄得自己思想迟钝,感觉“肥胖”。

6.通过书目提要,有计划的读书。这里我向大家

推荐两本目录书,对于阅读中国传统

文化典籍很有帮助。一本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前中华书局有繁体影印本,1997年又出版了简体横排整理本。这本书可以结合余嘉锡先生的《四库提要辨证》来读。晚清张之洞在《輶軒语》中指出:“今为诸生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另一本是《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就任四川学政时所作,试图解决当时好学青年“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的问题,初刊于光绪二年(1876),1929年范希曾补正。这本书再版重印过几十次。鲁迅先生对这个书目也比较肯定,鲁迅批评胡适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以及梁启超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等书目没有什么用处,如果要弄旧学,“倒不如姑且靠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去摸门径去。”(见《鲁迅全集》第三卷《而已集?读书杂谈》)。

期待大家有一个切实可行的三年或五年甚至更长

时间的读书计划。

华师《国学典籍》期末复习资料之佛教(最全资料)

佛教: 一、常识: 1、佛法的基本内容:苦(人生本质)、集(苦的原因)、灭(灭苦的方法)、道(涅槃)。 2、缘起论:诸法因缘而起,缘一般指关系和条件。“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法“缘起性空”。色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指物质。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功用,但其中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的“诸法实相”。 4、三宝:佛宝(佛陀),法宝(佛法),僧宝(僧伽),即“佛法僧”。 5、三藏:经律论。 6、佛教分类: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二、佛教西汉末由印度传入中国,其中国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1、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此阶段佛学主要依附于传统思想,并在与其交融中逐步发展。具体说,汉代佛学主要依附于神仙方术,魏晋则依附于玄学。 2、隋唐阶段,佛教鼎盛时期。此阶段佛学走上了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呈现出鼎盛兴旺的局面。中国化佛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佛学中国化的基本完成。 3、宋元明清阶段,佛教由盛转衰。 三、《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 “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 “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代表前人走过的路途、独特而深入的经历或见解。 四、《金刚经》思想内容: 《金刚经》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成书于古印度。以鸠摩罗什所译译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金刚经》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为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以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顽强、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此经采用对话体形式,说一切世间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即是非相;主张以般若智慧破除一切名相,放弃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追求。 《金刚经》是彻底解放烦恼心灵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伟大之处是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超越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因此我们学习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要把自己观念意识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后再来研究金刚经的思想与精神。这样才不会被宗教的形式蒙蔽住智慧的光芒,才能让思想从固有的囹圄中解放出来,见到世界的真相。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考研真题

一、术语解释(每个5分,共30分) 1、文学的主体性: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2 、圆形人物:圆形人物的性格比较丰富、复杂、立体感强。这种人物往往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性格轴心,同时又呈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层次,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层次相互交错融合,构成一个独立自足、气象万千的:世界“。(阿Q、哈姆雷特)圆形人物是作者花大量笔墨着力描写的对象,其性格轴心及多侧面、多层次的性格特征,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显现出来,因而人物性格稳定而不凝固,给人一种流动感。这是一种动态型或发展型的人物塑造方式,它要求空间感和强调色彩。典型的圆形人物,其性格必然是一个闪烁着各种色彩的多面体,它容量大,具有说不尽的性格内涵、多方面的审美意义,显示出多质、多义、多向的特点。 3 、感物说:中国古代有着深远影响的一种文学观。这种文学观认为,文学表现了人对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的感受,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到了钟嵘撰写《诗品》的时候,“感物说”更突出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生境况与社会矛盾对作家感受的影响,其正如钟嵘在《诗品·序》中所说的,“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寒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4 、意识流小说:所谓意识流小说,是指根据意识流、直觉、心理时间及精神分析等一系列观点,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方法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流动性、飘忽性、深刻性和层次性,以主观世界和直觉来代替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大胆突破自然时空顺序的小说作品。 5、期待视野:指由读者已有的各种经验、知识、趣味、能力等综合形成的一种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要求和鉴赏水平,在具体阅读时,表现为一种定向性的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此范围圈定了接受的可能的限度。简言之,所谓的“期待视野”,是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时所具有的主体条件和期待心理。或: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6、文学流派:所谓文学流派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由思想倾向、艺术倾向、文学见解、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结合而成的文学派别。 二、请指出下列著作或言论的作者(每题1分共10分) 1、《薑斋诗话》——王夫之 2、《原诗》——叶燮 3、《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 4、《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勃兰兑斯 5、《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 6、《审美教育书简》——席勒 7、《戏为六绝句》——杜甫 8、“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

中华古籍国学启蒙经典-千家诗

国学启蒙经典千家诗

千家詩卷一 五言絕句春眠 孟浩然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訪袁拾遺不遇 孟浩然洛陽訪才子 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草 何如此地春送郭司倉 王禹偁映門淮水綠 留騎主人心 明月隨良掾 春潮夜夜深洛陽道 儲光羲大道直如髮 春來佳氣多 五陵貴公子 雙雙嗚玉珂獨坐敬亭山 李白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登鸛鵲樓 王之渙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觀永樂公主入番 孫逖邊地鶯花少 年來未覺新 美人天上落 龍塞始應春伊州歌 蓋嘉運打起黃鶯兒 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 不得到遼西 千 家 诗 一

左掖梨花 丘為冷艷全欺雪 餘香乍入衣 春風且莫定 吹向玉階飛思君怨 令狐楚小苑鶯歌歇 長門蝶舞多 眼看春又去 翠輦不曾過題袁氏別業 賀知章主人不相識 偶坐為林泉 莫謾愁沽酒 囊中自有錢夜送趙縱 楊炯趙氏連城璧 由來天下傳 送君還舊府 明月滿前川竹里館 王維獨坐幽篁裏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送朱大入秦 孟浩然遊人五陵去 寶劍值千金 分手脫相贈 平生一片心長干行 崔顥君家在何處 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 或恐是同鄉詠史 高適尚有綈袍贈 應憐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 猶作布衣看罷相作 李適之避賢初罷相 樂聖且銜杯 為問門前客 今朝幾個來 千 家 诗 二

逢俠者 錢起燕趙悲歌士 相逢劇孟家 寸心言不盡 前路日將斜江行望匡廬 錢起咫尺愁風雨 匡廬不可登 祇疑雲霧窟 猶有六朝僧答李澣 韋應物林中觀易罷 溪上對鷗閒 楚俗饒詞客 何人最往還秋風引 劉禹錫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 孤客最先聞秋夜寄丘員外 韋應物懷君屬秋夜 散步詠涼天 山空松子落 幽人應未眠秋日 耿湋返照入閭巷 憂來誰共語 古道少人行 秋風動禾黍秋日湖上 薛瑩落日五湖遊 煙波處處愁 浮沉千古事 誰與問東流宮中題 文宗皇帝輦路生秋草 上林花滿枝 憑高何限意 無復侍臣知尋隱者不遇 賈島松下問童子 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千 家 诗 三

FreeKaoYan-文学理论真题

FreeKaoYan-文学理论真题

华中师范大学1998年文学理论试题 一、解释概念 1.文本: 2.题材: 3.意境: 4.艺术构思: 二、简答题 1、典型形象具有怎样的基本特征 2、作为文学创作原则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哪些不同 3、简述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4、阐释以下几段文字中所包含的文学理论思想 (略) 三、论述题 1、举例说明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2、文学语言的深层义是怎样生成的 华中师范大学1999年文学理论试题 一、术语解释 1.游戏说: 2.文学流派: 3.(诗歌的)扩展式结构: 4.叙述角度: 5.典型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这段文字出自何处为何人所说 2、将其翻译为现代汉语, 3、解释“兴,观,群,怨” 4、这段文字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文学观,并给予评价。

三、回答问题 1、创作活动的艺术想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情节结构的小说和性格结构的小说有什么区别 四、论述题 1、举例论述你对文学审美性的理解。 2、举例论述文学形象与造型艺术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并解释其原因是什么 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学文学理论考试试题 注意:1、本试卷的第一、二、三大题,为各专业所有考生必做题。 2、本试卷第四大题为非文艺学专业所有考生必做题。 3、第五大题为文艺学

专业各方向考生必做题。 一、解释各组中的术语并比较他们之间的异同。(每个6分,共30分) 1、情节和故事 2、文本和作品 3、圆形人物和典型人物 4、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 5、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 二、下面的话阐明了一种什么样的理论观点请予以分析和评价。(10分)

中华国学课本

中华国学课本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中华国学经典诵读丛书 中华国学经典诵读丛书(全套12本) 论语(全本) 老子(全本)庄子(选本) 孟子(选本) 大学中庸笠翁对韵(全本) 诗经礼记黄帝内经(选本) 史记墨子吕氏春秋(选本) 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全本) 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全本) 百家姓(全本) 古文观止(选本) 幼学琼林(选本) 千家诗(全本) 备注:如需本人帮忙购买请在书名前打“√”并签名,完全自愿。 签名:

附赖国全老师关于经典的分类: 一、基础类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二、结构类 易经、孝经、诗经、道德经、金刚经、黄帝内经 三、装修类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史记、资治通鉴 中华国学经典诵读丛书(全套12本) 论语(全本) 老子(全本)庄子(选本) 孟子(选本) 大学中庸笠翁对韵(全本) 诗经礼记黄帝内经(选本) 史记墨子吕氏春秋(选本) 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全本) 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全本) 百家姓(全本) 古文观止(选本)

幼学琼林(选本) 千家诗(全本) 备注:如需本人帮忙购买请在书名前打“√”并签名,完全自愿。 签名: 附赖国全老师关于经典的分类: 四、基础类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结构类 易经、孝经、诗经、道德经、金刚经、黄帝内经 六、装修类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史记、资治通鉴 篇二:国学主要教材 国学礼仪风俗、故事讲解、演讲故事、手语舞蹈、肢体协调、在境教的氛围中“言传身教”学习“仁德”教育;学习圣贤,立志圣贤,行为圣贤,与父母正确的教育观、促和谐、健康的亲子家园。 概要

国学 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国学经典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幼儿国学教育主要注重责任和担当,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信、义、仁、德、忠、孝、勇、智”,这些都是我们前辈所提倡的做人准则。这些优秀的思想传承了5000多年,对我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气磅礴、大义凛然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了个人的优秀品格。那么国学经典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易经》为国学经部的重要典籍之一。“易道之广,无所不包”,它对后世各个层面的文化都有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基础,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源流所在。 《三字经》被称为“蒙书之冠”,是国学中的重要典籍。全文三字成句,句句押韵,朗朗上口,并包含生活常识、传统道德、历史知识等内容。它用极其简洁朴实的语言传播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华,非常容易理解掌握,是我国古代儿童首选的启蒙读物。 《百家姓》足国学三大蒙书之一。书中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韵文,虽无文理,但通顺流畅,方便背诵,能帮助幼童快速认字,因此流传十分广泛。观存多作为国人寻根溯源、追踪家族出处的依据而广受欢迎。 《中庸》也是宋人分离《礼记》中的一篇成书的。书中主要阐发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论述了提升人性道德修养的理论方法。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是历朝历代选宫的考试用书,也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祖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人撰写的佛教典籍中,唯一称“经”的佛教着作。书中强调人人都有佛性,只要回归本心,“见性”就可“成佛”,从中清晰可见儒道思想的影响,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性着作。

《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统称为“三百千”,是中国古代私塾教育的三大启蒙经典之一。全文涉及自然、社会、历史、伦理等多方面知识,四言押韵,行文流畅,颇行气势。它是中国古代童蒙书中的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影响极为深远,现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流传海外。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其内容涉及政治、教育、礼乐、处世等等,是儒家文化基础所在。它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东亚乃至欧洲也有重大影响,是中外人士研究认识中国文化的必读之作。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时独立成书,是重要的儒家国学经典。文章开篇明义,提出“三纲八目”,讨论了古代教育的基本理论,对个人学习、提高修养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全书教义深刻,思路明晰,是“四书”学习的入门之作。 《中庸》也是宋人分离《礼记》中的一篇成书的。书中主要阐发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论述了提升人性道德修养的理论方法。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是历朝历代选宫的考试用书,也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最精耍的书”。它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其中的辩证法和“无为而治”的思想,既为后世君主提供了一种治国方案,义与儒、释思想一起构架了传统士大夫的丰体心理,是与《论语》并立的一部国学典籍。 弟子规 《弟子规》成书于清朝,传诵之广不亚于《三字经》,也是国学中一部重要的蒙书。它以《论语·学而》中的名句开篇,并以之为纲提出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行文三字一句、两句成韵,浅显易懂,对清代以后的家

国学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国学文化主要包括哪些 内容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国学经典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幼儿国学教育主要注重责任和担当,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信、义、仁、德、忠、孝、勇、智”,这些都是我们前辈所提倡的做人准则。这些优秀的思想传承了5000多年,对我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气磅礴、大义凛然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了个人的优秀品格。那么国学经典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易经》为国学经部的重要典籍之一。“易道之广,无所不包”,它对后世各个层面的文化都有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基础,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源流所在。 《三字经》被称为“蒙书之冠”,是国学中的重要典籍。全文三字成句,句句押韵,朗朗上口,并包含生活常识、传统道德、历史知识等内容。它用极其简洁朴实的语言传播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华,非常容易理解掌握,是我国古代儿童首选的启蒙读物。 《百家姓》足国学三大蒙书之一。书中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韵文,虽无文理,但通顺流畅,方便背诵,能帮助幼童快速认字,因此流传十分广泛。观存多作为国人寻根溯源、追踪家族出处的依据而广受欢迎。 《中庸》也是宋人分离《礼记》中的一篇成书的。书中主要阐发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论述了提升人性道德修养的理论方法。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是历朝历代选宫的考试用书,也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祖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人撰写的佛教典籍中,唯一称“经”的佛教着作。书中强调人人都有佛性,只要回归本心,“见性”就可“成佛”,从中清晰可见儒道思想的影响,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性着作。 《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统称为“三百千”,是中国古代私塾教育的三大启蒙经典之一。全文涉及自然、社会、历史、伦理等多方面知识,四言押韵,行文流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考研复习经验分享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考研复习经验分享 这几天有好几个网友问考华师中文系的经验,如果有同学要考华中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民间文学以及文艺学这6个专业中之一的,看看这帖子也许会有帮助,尤其是那些外校想考华师中文系研究生的同学。 1、坚定考华师中文研究生的决心 很多外校的考生都认为本校的考生考本校应该很好考,而且可以考很高的分。但事实并非如此,05,06年中文系的最高分并不是本校的应届毕业生。总体上来说华师中文系的研究生还是比较好考的,每年招120多个,本校保送的有14个左右,(基本上是每个方向2,3个),本校考上本校研究生的有十几个。 华师的应届生考研也有很大的压力,暑假在武汉复习时天气太热,复习效果不好;9月到10月底要到中学进行教育实习(而这段时间是考研复习的黄金时间),考生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复习中;考试前,老师们也不会透露专业课考试的任何信息。真正留给应届生复习的时间不是很多,3个多月吧。(某些比较强的应届生可能会很早就着手准备复习,他们不在我所讨论的范畴之内,我所说的是大多数本校的应届生考研的复习时间安排。)本校的学生考本校的优势就在于有专业课笔记,有尽可能多的专业课真题(现在在研究生处只能买到近三年的真题),知道出题老师的研究方向,研究热点。如果外校的考生也有这些东东,加之认真复习,想不考高分都难。 2 、专业选择 华师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民间文学以及文艺学这6个专业初试时考的试卷是一样的,即文学理论和中外文学史这两门专业课,淡化专业背景。历年来,华师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文学专业很热,另外三个专业报考的人数相对较少。初试完了以后,某同学的分数可能在现当代文学专业排第8名,在文艺学专业就排在第5名,如果他报考的是现当代文学专业,那他争取公费就很困难了,如果他报考的是文艺学专业,争取公费就比较容易了。除非你特别想做某一领域的研究,不要太在意热门专业。华师文艺学是个很好的专业,博导,硕导都很多,每年报考的人数都不是很多,06年上线人数不够,从外国文学,古代文学方向调剂了几个。民间文学,古典文献每年的上线人数也不够。 3、专业课初试 华师中文系的6个专业方向课初试时考两门专业课,文学理论和中外文学史。下面谈谈该怎样复习专业课。 A 文学理论分值150分 华师指定的参考书是: 《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我个人认为重点是复习孙文宪的书,此书考点密布,每个地方都可能会出题,连注释都不要放过,教材中引用的资料最好能把它们都抄下来,不管是外国的还是中国的。因为每年都会出两个材料题,谈其中包含的文学理论的思想。而这些材料往往一个是外国的,选自教

国学课程标准

国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开发背景 国学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的精神层面与现在人的精神层面比较,所传达的是心灵的关怀,是启迪良知,明心见性。学习国学,我们会有一种完全不同的心灵体验,你会拥有更深邃的眼光和更深沉的情感。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国学经典,认识国学经典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技能性目标 1.学生掌握主题式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朗读和诵读,乐于背诵积累国学经典精粹篇章,增强文化底蕴,滋养语文素养。 2.形成一定的收集、整理、传播、交流、运用信息的能力; 3.学生具备一定的与人和谐共处的能力。 (三)体验性目标 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初步建立良好的道德心理机制; 2.欣赏并感受国学经典精髓的自然美、人文美,提高语言审

美鉴赏力; 3.激发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体会国学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人文素养。 三、教材的选编及课时安排 1.选材的原则 我们以校本教材《国学》为主,精选适合中学生成长需要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既便于学习又适合反复诵读的具有“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的原创性典籍。 2.编排的原则 遵循去芜存菁、古为今用、吟咏诵读、循序渐进等原则进行主题单元板块编排。 3.课时的安排 全部课程共分6个学年。每学期32课时(一年级除外,16课时),除放假、考试以外每周均为2课时. 四、课程内容 按照螺旋上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安排课程内容,每个单元包含:单元主题及解读;朗读、积累、阅读、国学经典实践活动四部分。 五、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实施对象:全校在校学生。 (二)把握主题式教学实施要点 1.教学设计整体化

国学经典书目

经部 十三经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尔雅》《孟子》《礼记》《论语》《孝经》《春秋穀梁传》 其它 《大学句章》《中庸句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春秋繁露》《韩诗外传》 《大戴礼记》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它 《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战国策》《贞观政要》《荆楚岁时记》《逸周书》 《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唐才子传》《通典》《东观汉记》 《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唐会要》《唐律疏议》《吴越春秋》《越绝书》《竹书纪年》 子部 兵书类 《孙子兵法》《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唐李问对》 《孙膑兵法》《百战奇略》《将苑》《守城录》《太白阴经》《历代兵制》《备论》《墨子城守各篇简注》《握奇经》《鬼谷子》《何博士备论》《三十六计》《乾坤大略》《《孙子略解》曹操注》《兵制》《阴符经》《素书》 其它 《梦溪笔谈》《太平广记》《孔子家语》《韩非子》《墨子闲诂》《列子》《庄子》《荀子》《搜神记》《山海经》《穆天子传》《唐摭言》《唐新语》《颜氏家训》 《盐铁论》《弘明集》《广弘明集》《宋高僧传》《说苑》《论衡》《艺文类聚》 《公孙龙子》《<鬼谷子>序言》《搜神後记》《周易参同契》《归田录》《古画品录》《老子道德经》《钝吟杂录》《申鉴》《新语》《宣室志》《九章算术》《吕氏春秋》《世说新语》《黄帝内经灵枢经》《黄帝内经素问》《备急千金要方》《伤寒论注》 《金匮要略注》《难经本义》《神农本草经》《抱朴子内篇》《法言义疏》《风俗通义卷》《鹖冠子》《齐民要术》《潜夫论》《晏子春秋》《中论》《周髀算经》《朱子语类》《棋经十三篇》《孔丛子》《人物志》《西京杂记》《邓子》《林泉高致》《山房随笔》 集部 《全唐诗》《全宋词》《李太白全集》《乐府诗集》《文心雕龙》

国学源自天地

国学源自天地。从伏羲仰天俯地而悟易经,到屈原漫游天地而得九歌,再到竹林七贤隐居山林而通三玄,古之高士,欲有所得,无不与天地相交接。故我说:国学亦有大美。 国学大美,美在境界,美在德操,美在文字,美在悲悯,美在轻盈。 先悟境界 孔子之美如一丝春风和煦而温暖。 孟子之美如一阵夏风热烈而强劲。 庄子之美如一片秋叶淡泊而悠远。 老子之美如一场冬雪晶莹而博大。 境界已领续品德操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有超然之道。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昂然之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泰然之志。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豁然之明。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有浩然之气。 德操已得又观文字 诗经文字简介,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读之可明道。 楚辞文字沉郁,感情激奋,读之可养志。 汉赋文字汪洋,规模宏大,读之可盛神。 唐诗文字刚柔并济,气象万千,读之可立魄。 宋词文字清丽,大美天成,读之可洗心。 元曲文字激越,摇弋多姿,读之可通灵。 明清小说文字典雅,描世间百态,读之可启智。 文字已通再论悲悯 染丝而泣,乃墨子之悲,令人肃然。 穷途而哭,乃阮籍之悲,令人喟然。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乃子昂之悲,令人怆然。。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乃王勃之悲,令人黯然。 东风恶,欢情薄,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乃陆游之悲,令人潸然。 妻逝,鼓盆歌,乃庄子之悲,令人凄然。 悲悯难释,归于轻盈。 “庄生晓梦迷蝴蝶,栩栩如生”,读之忘物。 “飘飘乎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读之忘世。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读之忘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之忘机。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读之忘我。 国学大美,美不尽言,美不胜收,美轮美奂,然大美无声,费虚妄浅薄者可闻,国学典籍含英咀华,默而无言,与你遥遥相对,无声的召唤令你心驰神往,当你怀一颗赤子之心走近国学,感悟国学,体味国学,践行国学多时,你会暮然发现,国学大美,其实已在你心里。

【国学典籍】《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六

【国学典籍】《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六 唐纪三十六起强围作噩九月,尽著雍阉茂,凡一年有奇。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中之下◎至德二年丁酉,公元七五七年九月,丁丑,希德以轻骑至城下挑战。千里帅百骑开门突出,欲擒之;会救至,千里收骑退还,桥坏,坠堑中,反为希德所擒。仰谓从骑曰:“吾不幸至此,天也!归语诸将,善为守备,宁失帅,不可失城。”希德攻城,竟不克,送千里于洛阳,安庆绪以为特进,囚之客省。郭子仪以回纥兵精,劝上益征其兵以击贼。怀仁可汗遣其子叶护及将军帝德等将精兵四千馀人来至凤翔。上引见叶护,宴劳赐赉,惟其所欲。丁亥,元帅广平王亻叔将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众十五万,号二十万,发凤翔。亻叔见叶护,约为兄弟,叶护大喜,谓亻叔为兄。回纥至扶风,郭子仪留宴三日。叶护曰:“国家有急,远来相助,何以食为!”宴毕,即行。日给其军羊二百口,牛二十头,米四十斛。庚子,诸军俱发;壬寅,至长安城西,陈于香积寺北澧水之东。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贼众十万陈于其北,李归仁出挑战,官军逐之,逼于其陈。贼军齐进,官军却,为贼所乘,军中惊乱,贼争趣辎重。李嗣业曰:“今日不以身饵贼,军无孑遗矣。”乃肉袒,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奋击,当其刀者,人马俱碎,杀数十人,阵

乃稍定。于是嗣业帅前军各执长刀,如墙而进,身先士卒,所向摧靡。都知兵马使王难得救其裨将,贼射之中眉,皮垂鄣目。难得自拔箭,掣去其皮,血流被面,前战不已。贼伏精骑于阵东,欲袭官军之后,侦者知之,朔方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引回纥就击之,翦灭殆尽,贼由是气索。李嗣业又与回纥出贼阵后,与大军交击,自午及酉,斩首六万级,填沟堑死者甚众,贼遂大溃。馀众走入城,迨夜,嚣声不止。仆固怀恩言于广平王亻叔曰:“贼弃城走矣,请以二百骑追之,缚取安守忠、李归仁等。”亻叔曰:“将军战亦疲矣,且休息,俟明日图之。”怀恩曰:“归仁、守忠,贼之骁将,骤胜而败,此天赐我也,奈何纵之!使复得众,还为我患,悔之无及!战尚神速,何明旦也!”亻叔固止之,使还营。怀恩固请,往而复反,一夕四五起。迟明,谍至,守忠、归仁与张通儒、田乾真等皆已遁矣。癸卯,大军入西京。初,上欲速得京师,与回纥约曰:“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至是,叶护欲如约。广平王亻叔拜于叶护马前曰:“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则东京之人皆为贼固守,不可复取矣,愿至东京乃如约。”叶护惊跃下马答拜,跪捧王足,曰:“当为殿下径往东京。”即与仆固怀恩引回纥、西域之兵自城南过,营于浐水之东。百姓、军士、胡虏见亻叔拜者,皆泣曰:“广平王真华、夷之主!”上闻之,喜曰:“朕不及也!”亻叔整众入城,百姓老幼夹道欢呼悲泣。亻叔留

华中师范大学2015文学考研真题

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考研真题 专业一:中国语言文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5’×6) 调值、会意字、反切法、花间词派、南戏、“生活审美化”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方言?方言有哪些类型?(15分) 2.举例说明普通名词作状语的作用。(15分) 3.汉赋产生的渊源以及兴盛的原因。(10分) 4.以“三红一创”为例,谈谈你对“红色经典”的认识。(10分) 5.歌德的古典主义与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异同。(10分) 三、论述题(20’×3) 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聊斋志异》中小说形式、类型多样化的特征。 2.以《呐喊》、《彷徨》为例,谈谈鲁迅“国民性批判”的思想。 3.结合萨特的作品,论述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专业二见下页)

专业二:语言理论与文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5’×6) 副语言、语言混合、情景语境、文学形象的间接性、风格、以禅喻诗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语素的功能类型。(10分) 2.举例说明音位与非音质音位。(10分) 3.简述上下义关系的性质。(10分) 4.什么是灵感?触发灵感需要哪些条件与契机。(15分) 5.说说文学创作与生活经验的关系。(15分) 三、辨析题(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有学者说:“所谓的‘女性共同体’并不存在”。(10分) 2.艺术真实就是指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10分) 四、论述题(20’×2) 近年来,网络上流行的“乌青体”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最近几天,微博上关于“乌青体”讨论的帖子超过了4千万。有人认为这是诗,是大胆创新的勇气;反对者认为不是诗。 乌青《对白云的赞美》:“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 1.你认为《对白云的赞美》是不是诗?阐明你是依据什么标准来判断的。 2.根据“乌青体”事件,归纳分析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的特点,并谈谈 你对大众文化的认识。

华师 国学典籍第四讲《论语》(同名36731)_

华师国学典籍第四讲《论语》(同名36731)

国学典籍 第四讲《论语》与儒家的人生智慧 张三夕博士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文学研究所所长,国学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 一、孔子与《论语》 1.孔子的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在春秋后期(约生于周灵公二十一年,即公元前551年,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即公元前479年),其祖先是殷人后代的宋国贵族,后定居在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开山之祖。 孔子三岁丧父,少年即懂礼,从事过帮人办丧事的“儒”的职业。(参看胡适的长文《说儒》)早年做过管仓库之类的小官,后来在鲁国一度担任过中都宰、司空和司寇。(《史记?孔子世家》:“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据《孔子家语?相鲁篇》:“孔子初仕为中都宰【中都,鲁邑。有人考证即今山东汶上县】,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

女别途,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鲁国在东,故西方诸侯皆效法】。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可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五土之性: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四曰坟衍,五曰原隰】,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中都宰是地方长官,孔子的政绩主要是制定有关养生送死一整套的礼节,并得到成功地推广。所谓司空是主官建筑与道路等事务的长官,大司寇是掌管司法刑事的长官,兼理外交事务,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属于上卿。关于孔子由中都宰升任司空,钱穆所著《孔子传》中认为:“孔子自中都宰迁司空,亦见《孔子家语》,应为小司空,属下大夫之职。”职位等级并不高。 孔子一生崇尚并且积极倡恢复周代的礼乐文化制度,尝自言“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3.14》,意即周代的礼乐制度总结借鉴夏、商的经验并超过了夏、商二代,完美文雅。)“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7.5》)他把不能梦见周公视为自己衰老的标志。中国文化史上商、周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国人主要是受周文化的影响。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55岁时,孔子开始带领弟子周游列国,面对各种礼遇、险阻始终处之泰然。68岁时,返回鲁国,依然没有得到重用。在政治上,孔子基本上是个失败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累累若丧家之狗”。但他中晚年从事的私家教育和古文献整理

【国学典籍】《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七

【国学典籍】《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七 唐纪七十七起强圉大荒落,尽屠维协洽,凡三年。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上◎乾宁四年丁巳,公元八九七年春,正月,甲申,韩建奏:“防城将张行思等告睦、济、韶、通、彭、韩、仪、陈八王谋杀臣,劫车驾幸河中。”建恶诸王典兵,故使行思等告之。上大惊,召建谕之,建称疾不入。令诸王诣建自陈,建表称:“诸王忽诣臣理所,不测事端。臣详酌事体,不应与诸王相见。”又称:“诸王当自避嫌疑,不可轻为举措。陛下若以友爱含容,请依旧制,令归十六宅,妙选师傅,教以诗书,不令典兵预政。”且曰:“乞散彼乌合之兵,用光麟趾之化。”建虑上不从,仍引麾下精兵围行宫,表疏连上。上不得已,是夕,诏诸王所领军士并纵归田里,诸王勒归十六宅,其甲兵并委韩建收掌。建又奏:“陛下选贤任能,足清祸乱,何必别置殿后四军。纵有厚薄之恩,乖无偏无党之道。且所聚皆坊市无赖奸猾之徒,平居犹思祸变,临难必不为用,而使之张弓挟刃,密迩皇舆,臣窃寒心,乞皆罢。”遣诏亦从之。于是殿后四军二万馀人悉散,天子之亲军尽矣。捧日都头李筠,石门扈从功第一,建复奏斩于大云桥。建又奏:“玄宗之末,永王璘暂出江南,遽谋不轨。代宗时吐蕃入寇,光启中硃玫乱常,皆援立宗支以系人望。今诸王衔命四方者,乞皆召还。”又奏:“诸方士出入禁

庭,眩惑圣听,宜皆禁止,无得入宫。”诏悉从之。建既幽诸王于别第,知上意不悦,乃奏请立德王为太子,欲以解之。丁亥,诏立德王祐为皇太子,仍更名裕。庞师古、葛从周并兵攻郓州,硃瑄兵少食尽,不复出战,但引水为深壕以自固。辛卯,师古等营于水西南,命为俘梁。登已,潜决濠水。丙申,浮梁成,师古夜以中军先济。瑄闻之,弃城奔中都,葛从周逐之,野人执瑄及妻子以献。己亥,罢孙亻屋凤翔四面行营节度等使,以副都统李思谏为宁塞节度使。钱镠使行军司马杜稜救婺州。安仁义移兵攻睦州,不克而还。硃全忠入郓州,以庞师古为天平留后。硃瑾留大将康怀贞守兗州。与河东将史俨、李承嗣掠徐州之境给军食。全忠闻之,遣嵩从周将兵袭兗州。怀贞闻郓州已失守,汴兵奄至,遂降。二月,戊申,从周入兗州,获瑾妻子。硃瑾还,无所归,帅其众趋沂州,刺史尹处宾不纳,走保海州,为汴兵所逼,与史俨、李承嗣拥州民度淮,奔杨行密。行密逆之于高邮,表瑾领武宁节度使。全忠纳瑾之妻,引兵还,张夫人逆于封丘,全忠以得瑾妻告之。夫人请见之,瑾妻拜,夫人答拜,且泣曰:“兗、郓与司空同姓,约为兄弟,以小故恨望,起兵相攻,使吾姒辱于此。他日汴州失守,吾亦如吾姒之今日乎!”全忠乃送瑾妻于佛寺为尼,斩硃宣于汴桥。于是郓、齐、曹、棣、兗、沂、密、徐、宿、陈、许、郑、滑、濮皆入于全忠。惟王师范保淄青一道,亦服于全忠。李存信在魏州,闻兗、郓

国学经典讲堂拜师礼

讲堂拜师礼 一、每次开讲第一节课前行拜师礼: 课前由执事(讲堂开讲主持人)带领大家行拜师礼。流程如下: 主持人: 请全体肃静!(自行走到讲台夫子像前,面向夫子行高揖礼:立定,挺身,庄重。双手向前上 方推出,推至额头前方,尽力向前伸直。“行礼”向下躬身90度;起身,双手升至额前;礼毕双手放回腹前) 主持人:(用庄严、祥和、清亮的声调) 请全体起立(停顿,等候)(全体师生起立,站于座位旁空档处,自行调整队形。纵横站成队列。起立要求:先将离过道近的腿侧向迈出,另一条腿跟上,再扶案站起) 面向夫子,整理衣冠(停顿,大家整理衣冠,女生双手交叠放于腹前,男生两手自然垂下)现在请大家立端正、视勿移,心恭敬,让我们以一颗至诚的心向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行五拜礼(鞠躬礼。要求:弯腰时90度,速度要缓,行动要圆。俯身向下3秒,弯下身停顿3秒,起身向上3秒;男生两手放于两侧,女生双手放前面,右手握左手,右手在上,左手在下)。 静心恭敬(停顿): 一拜自强不息! 拜(众人同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鞠躬)——兴 二拜厚德载物! 拜(众人同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鞠躬)——兴 三拜精忠报国! 拜(众人同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鞠躬)——兴 四拜孝亲尊师! 拜(众人同声:孝敬父母,尊师重道!)(鞠躬)——兴 五拜共促大同! 拜(众人同声:礼运大同,天下归心!)(鞠躬)——兴

礼成! 向主讲老师问好(全体听众转向主讲老师) 全体听众:老师好!(行鞠躬礼) 师:大家好!(还鞠躬礼) 主持人:礼毕,请坐。(坐下要求:先扶案坐下,再将双腿收回) 二、闭讲下课礼仪: 主持人: 请全体起立(学生起立,立于过道。起立要求同上) 肃整衣冠,至诚恭敬。向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行高揖礼! 向主讲老师道谢(示范):感谢老师传道、授业、明教之恩。(说完行鞠躬礼)全体听众:感谢老师传道、授业、明教之恩(说完行鞠躬礼) 师:谢谢大家!(还鞠躬礼) 主持人:礼毕!今天的讲课到此结束,感恩大家的光临,我们下次再会!

国学基本阅读书目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阅读书目 说明:建议从紫色标注的书目读起,可根据自己兴趣确定阅读顺序,或把重点放在小说、戏曲或古文、诗、词、曲等问题的某一方面。 先秦两汉文学10种 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代神话选释,袁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诗集传,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诗经直解,陈子展,复旦大学出版社;诗经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楚辞补注,洪兴祖补注,中华书局 老子校释,朱谦之,中华书局 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中华书局 史记选,王伯祥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魏晋南北朝唐代14种 乐府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汉魏六朝辞赋,曹道衡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汉魏六朝赋选,瞿蜕园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撰,中华书局 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笺注,中华书局李太白诗集,王琦注,中华书局;李白诗选,版本不限 杜诗详注,仇兆鳌注,中华书局;杜甫诗选,版本不限 钱注杜诗,钱谦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右丞集笺注,清赵殿成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王维诗注,陈铁民注,三秦出版社;王维诗选,版本不限 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韩愈诗选,陈迩冬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杜牧诗选,胡可先选注,中华书局 李商隐诗集解,刘学锴、余恕诚,中华书局 唐宋传奇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唐诗三百首评注,张忠纲等,齐鲁书社 唐诗宋词名篇导读,刘怀荣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唐宋元诗词曲名篇解读,刘怀荣等,济南出版社 宋代10种 宋诗选注,钱钟书,人民文学出版社 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黄庭坚诗选,潘伯鹰选注,古典文学出版社 陆游选集,朱东润选注,中华书局 唐宋词简释,唐圭璋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真集校注,(宋)周邦彦著,孙虹校注,薛瑞生订补,中华书局 淮海居士长短句,秦观著,徐培均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稼轩词编年笺注,邓广铭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白石诗词集,夏承焘,人民文学出版社 宋人传奇选,薛洪选注,湖南人民出版社 元明清38种 元明清诗词曲文5种: 金元明清词选,夏承焘、张璋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元明散曲选,石绍勋、韦道昌选注,山西人民出版社 明代散文选注,刘世德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代散文选注,王荣初等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诗选,张伯驹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元明清小说9种: 明清传奇选,赵景深等选注,中国青年出版社 历代笔记小说,罗宗阳编,江西人民出版社 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清]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国演义,毛宗岗评点,齐鲁书社

华中师范大学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外文学史试卷代码:449 一、填空 1、中国古代典籍中最具神话学价值的是() 2、楚辞的最早编订者(),第一个作注的是()时期的(),书名() 被称为曲状元的是() 金素痕是长篇小说()中人物 台湾50年代主要文学思潮是()和() 英国复辟时期文学的领袖、文学家、批评家是() 二、名词解释 1、风雅颂2、宫体诗3、公安派4、人的文学5、根本任务论6、宪章运动7、存在主义文学 三、简答题 1、建安文学的审美特征 2、李白歌行体的美感与魅力 3、与革命现实主义相比,新写实小说有哪些特点 4、《人间喜剧》的结构特点 四、论述题 1、以凤姐为例,分析《红楼梦》怎样表现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2、新时期剧作家的“戏剧观”有哪些变化?对戏剧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试举例分别阐述?3、《呼啸山庄》中希剌克厉夫的复仇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大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招生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 一、将下列一段古文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求遺書于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起旨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哀帝複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尉歆卒父業歆于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備篇籍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谈谈你对“善本”概念的理解,并简述读书治学为什么要选择版本。 2.以唐代或宋代为例,简述总集与别集的文献价值及其关系,试说明如果要收集唐代诗人杜甫的资料,可通过那些文献检索的途径或方式。(20分) 三、论述题(40分) 论《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在目录学和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意义》 华中师范大学一九九八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民间文学 考试科目:中外文学史 一、填空:(40分) 1、现存最早的《诗经》注是“毛传郑笺”,“郑”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______________、《招魂》等。

国学有大美

国学有大美——陈兆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国学源自天地,从伏羲仰天俯地而悟易经,到屈原漫游天地而得九歌,再到竹林七贤隐居山林而通三玄,古之高士,欲有所得,无不与天地相交接。故我说:国学亦有大美。 国学大美,美在境界,美在德操,美在文字,美在悲悯,美在轻盈。 先悟境界。 孔子之美如一丝春风和煦而温暖, 孟子之美如一阵夏雨热烈而强劲, 庄子之美如一片秋叶淡泊而悠远, 老子之美如一场冬雪晶莹而博大。 境界已悟,续品德操。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有超然之道;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昂然之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泰然之志;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有豁然之明;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有浩然之气。 德操已得,又观文字。 诗经文字简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读之可明道; 楚辞文字沉郁,感情激奋,读之可养志; 汉赋文字汪洋,规模宏大,读之可盛神; 唐诗文字刚柔并济,气象万千,读之可立魂; 宋词文字清丽,大美天成,读之可洗心; 元曲文字激越,摇曳多姿,读之可通灵; 明清小说文字典雅,描世间百态,读之可启智。 文字已通,再论悲悯。 染丝而泣,乃墨子之悲,令人肃然; 穷途而哭,乃阮籍之悲,令人喟然;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乃子昂之悲,令人怆然;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乃王勃之悲,令人黯然; 东风恶,欢情薄,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乃陆游之悲,令人潸然;

妻逝,鼓盆而歌,乃庄子之悲,令人凄然。 悲悯难释,归于轻盈。 “庄生晓梦迷蝴蝶,栩栩如生”,读之忘物; “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读之忘世;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读之忘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之忘机;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读之忘我。 国学大美,美不尽言,美不胜收,美轮美奂,然大美无声,非虚妄浅薄者可闻,国学典籍含英咀华,默而无言,与你遥遥相对,无声的召唤令你心驰神往,当你怀一颗赤子之心走近国学,感悟国学,体味国学,践行国学多时,你会蓦然发现,国学大美,其实已在你心里。 管理学是与个人最贴近的学问。它指明了现代企业运行的规律和秘密,解析商业帝国的波谲云诡,找出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内在逻辑,这对于躬耕于写字楼里的上班族而言,它使个人看清了自己所栖身的公司的真实图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