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2013-2014期末考试题

马克思2013-2014期末考试题

马克思2013-2014期末考试题
马克思2013-2014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动:标志物质存在状态的哲学范畴,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劳动两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宏观调节: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

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它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②a.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b.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观点,等等。

c.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等。

2.如何理解和谐?

①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统一。

②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③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3.运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原理说明怎样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①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②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过程当中。

③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吗,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

④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创新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又是以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

4.怎样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质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他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程度。由此可见,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②从实践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了,并且不是由于认识之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

5.商品价值是怎样决定的?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的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②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频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③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关系。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也就是说,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6.怎样理解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①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②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何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

a.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b.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③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④劳动力商品在使用时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7.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和意义是什么?

①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②区分根据: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可变和不可变资本。

a.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由于这部分资本的价值是一个可变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③意义:把资本区分为可变资本可不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8.怎样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领导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

第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

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论述题

1.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①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a.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b.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c.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②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a.文化中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在根本上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举凡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

b.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

c.在当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d.在当代中国,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就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前进方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而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4.怎样看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当今世界出现的“全球问题”?

①作用: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a.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b.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学习已日益成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劳动生产率提高,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

c.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改革。现代科技革命对人的思想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变革。

②怎样对待全球问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就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a.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b.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

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

c.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努力和条件.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关系,还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

d.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势。

2.“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①理论依据: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②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最根本是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a.坚持发展为人民,要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意义,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共同前进。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和各项工作都要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和政府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追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b.坚持发展依靠人民。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坚持依靠群众,最充分的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调动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c.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个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d.坚持在发展中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一个人的利益要求。

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既应该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更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以利于完整地把握它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一级学科。它与哲学一级学科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政治经济学、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等学科方向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学科系统。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前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6个学科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求,担负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同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学理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遵循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规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规律;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加强马克思主义各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内在关系的研究和把握,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关系的研究和把握,努力提高学科质量和水平。 武汉大学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的阵地,学科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1996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2002年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均属于本学科第一批授权点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复习之判断题.doc

绪论 判断: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懂得,当自己遇到问题吋,能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 判断:凡是真理,凡是美好的事物,总会有人用持之以恒的努力把它实现出來。这同某个人、某些人相不相信它没有多大关系 判断: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正意义在于“用之改变自身生活”。 判断:马克思主义就是成功学!更准确地说,马克思主义是全人类的成功学。 判断:一个人若公然处处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成就的。 判断:“从大家对事物的肯定中找出否定的存在;从大家对事物的否定中找出肯定的存在。〃这是成就人生的重要法宝! 判断:英国广播公司《在我们这个时代》栏目主持人布拉格说,“马克思当选为最伟大哲学家有诸多因素,但是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是他夺冠的最重要原因这与“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的说法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判断:未來财富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都埋藏着一个理想或者梦想,期盼着给世界带来更大的影响。我们和我们应得的财富Z间,只是距离我们双耳之间的六英寸!我们每个人都坐在一座金矿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过上更好的生活! 判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也是个人成就人生的重要法宝! 判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 判断:理想、信念,是人生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历史上(现实中)的胜利与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人们。 判断:当今大学生真可谓“英雄无用武之地〃 第一章 判断:“所谓'成功学’、’激励科学',过分强调人的意识的作用,纯属主观唯心主义伪科学”。 判断: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生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哲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哲学。判断:〃弱者等候机会,而强者创造它们〃。"懦弱动摇者常常用没有机会來原谅自己。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机会!〃"学校的每一门课程,报纸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客人,每一次演说,每一项贸易,全都是机会。〃“这些机会带来教养,带来勇敢,培养品德,制造朋友。〃 判断:“做一件事情,如果时机成熟,那不只是一个人两个人能看到的,而是许多人都能看得到,大家-?拥而上,就会出现僧多粥少的局血。〃大家都以为是机会,实质可能是“陷阱〃判断:“敢为的人,总是善于抓住不成熟的时机。在机会不成熟的时候,他会先行一步,赢得主动,占据有利位置。只要时机成熟,就会先发制人,赢得全局。 判断:如果说"时间就是金钱”,那么“空间更加是金钱”。要学会拓展人际空间,最大限度实现人生价值。 判断:"未弄清事实而乱下结论〃的坏习惯对人生所造成的不幸,比其他坏习惯加起來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 判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是永恒发展的过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最基本的观点,其他规律、范畴都是其进一步的展开、深化。 判断:全见性思想方法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人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思维方法。缺少这个, 人们无法正确认识世界,也无法很好地改造世界。 判断:现代社会是网络?系统的时代,要★善于利用网络?系统打造人生的辉煌! 判断:把握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理的重要意义是:大胆地站在新事物一边,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判断:投资明星企业不可能今天投下钱明天就能获得利润,我们应该看远一点,三年之后,或五年、

马克思题库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2016年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2016年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复试内容包括:专业课笔试、外语听力口语测试、综合面试(含治学态度、动手能力、专业思想、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和培养潜力)三个部分。复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其中专业课笔试占10%(专业课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外语听力口语测试占5%;综合面试占25%(考生综合面试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0分钟)。同等学力考生加试两门本科主干课程,每门课程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100分。 以下是东湖武大考研网整理收集的2016年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如果考生有其他考研疑问,可以联系官网右侧的咨询老师。 根据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有关精神及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实施细则,我院2016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已结束。经综合初试和复试的总成绩排名,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2016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已确定。根据招生计划共录取80名(含推免生23名、夏令营优秀营员15名)。拟录取名单公示见附件。 姓名报考号初试成绩 (60%) 复试成绩 (40%) 总成绩拟录取状态备注 胡孟洁10486611801642240190.8184.45拟录取安立琼10486611801649539989.1383.53拟录取严心诚10486611801648438689.2582.02拟录取黄璐1048661180064443858981.8拟录取丁宏霈10486611801643238491.1382.53拟录取胡健10486611801642337887.0680.19拟录取桂爽10486611801643537477.0675.71 罗楠10486611801648137383.2578.06拟录取胡悦10486611801643737185.5678.75拟录取严慧兔10486611801647836881.8176.89拟录取李杰10486611800643536674.573.7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判断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判断题 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错误。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综合。错误。 3.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相加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错误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错误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错误 6.哲学就是世界观。错误 7.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错误 8.世界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错误。 9.意识是人脑自动产生的产物。错误。 10.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正确。 11.鬼神观念和错误的认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正确。 12.物质就是具体事物。错误 13.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错误 14.实践就是日常生活。错误 15.自在世界是第一性的,人类世界是第二性的。错误 16.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生事物 . 错误 17.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次要原因错误 1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才有条件做好工作。正确 19.辩证的否定即是全盘否定错误 20.假象造成错觉,因此是主观的错误 21.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错误 22.因果观念就是因果联系错误 23.逻辑与历史的进程是完全重合的。错误 24.量与事物是完全等同的错误 25.假象就是一种错觉。错误 26.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正确 27.27.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错误: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28.绝对真理就是绝对不变的真理。(错误) 29.有用就是真理。(错误) 30.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向统一的。(正确) 3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正确 32.认识开始于经验。错误 55.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答案:正确 56.有些谬误不能转化成为真理。答案:错误 57.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答案:错误 58.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联系。答案:正确 59.概念是理性认识的起点。答案:正确 60.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根本动力。答案:错误

2017年_《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三)

2017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 D、矛盾特殊性原理 2、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导演拍戏 B、警察巡逻 C、农民种地 D、科学家做实验 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根本的关系是() A、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满足和被满足的价值关系 D、欣赏与被欣赏的审美关系 4、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5、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实践活动 C、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6、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用木马车送粮而非用汽车,《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却变不出智能手机。这说明() A、人们的立场不同认识就不同 B、古代文学家思想保守,想象力不够丰富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事物 D、人们的思想认识是变化的 7、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昼夜交替 B、热胀冷缩 C、寒来暑往 D、电闪雷鸣 8、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感觉、直觉、想象 D、概念、范畴、规律 9、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促进了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环境中保持了持续较快的增长。这说明()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巨大反作用 B、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只要发生变化就一定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显著的特性是() A、革命性 B、科学性 C、阶级性 D、实践性 11、“社会发展既具有合规律性,又具有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种看法是()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12、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生产规模扩大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考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得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的斗争得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阶级和 阶级斗争学说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B、辩证思维的方法 C、实用主义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C)。 A、只坚持不发展 B、只发展不坚持 C、既坚持又发展 D、要记住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每一句话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 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 盾运动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C)。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 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 权 10、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 过(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D)。 A、运动的绝对性 B、本 质的可知性 C、发展的规律性 D、客 观实在性 12、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 是(B)。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形而上学 D、客观唯心主义 1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 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说法:(B)。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前 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C、都是诡辩论观点 D、前 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14、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 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化形式说明时 间具有(D)。 A、客观性 B、有限性 C、可知性 D、相对性 15、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的观点 是(A)。 A、庸俗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相对 主义 16、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A)。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 D、普遍联系和永恒 发展 17、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 志是(C)。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 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1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

马克思主义题目及答案

绪论 一、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 主义,包括(ABCD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 本观点、基本方法 B.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列宁主义思想 C.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2.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包括(ABCD ) A.从创始者的认识成果讲,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B.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 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C.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科 学理论 D.从主要构成讲,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 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BC )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反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的破坏D.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5.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 人起义是(BCD) A.巴黎公社 B.英国宪章运动 C.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D.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院、系:年级:专业:

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6分,请将答案填入表格内) 1.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答:对。(2分) 生产力是在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形成和运动虽然离不开人的精神因素,但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运动变化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一定时代的生产力既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又成为后人进行实践的既定前提。因此,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2分) 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错。(2分)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从辩证矛盾的含义可以看出,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2分) 3.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答:对。(2分)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无论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不是主观自生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也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根据。(2分)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没有无运动的物质。(2分)任何运动都有它的物质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所谓“纯粹”的运动是没有的。(2分)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物质从本质上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由外部力量的推动而引起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唯心主义则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2分)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 30小题,每题 1分,共 30.0分 1.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A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 、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 、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正确答案是】:C 2. 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A 、主观性和个别性 B 、客观性和普遍性 C 、社会性和历史性 D 、稳定性和不变性 【正确答案是】:B 3. 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正确答案是】:A 4.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B 、形而上学的错误 C 、经验论的错误 D 、唯理论的错误 【正确答案是】:C 5.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 、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正确答案是】:D 6. 社会意识是 ( A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 、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正确答案是】:C 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是】:A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A 、排斥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B 、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 、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 、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答案是】:B 9.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 A 、唯一形式 B 、辅助形式 C 、必要形式 D 、基本形式 【正确答案是】:D

马克思课后思考题题目及答案

马克思课后思考题题目及答案 1、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观点是错的,经济性与科学性无必然联系,两者可以相容,代表某一阶段利益的理论,只要符合人类发展规律,也是符合的。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实践将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就是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中国梦的实现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道路和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只有我们人人从自己做起,又能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才能实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题库

21、只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才能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1、答:错误。(3分)(1)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对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和外国的,应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而不是彻底否定。(3分)(2)借口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在理论上是否定一切,从而否定发展的形而上学观点;在实践中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崇洋媚外思想。(2分) 2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2、答:错误。(3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1分)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2分) 2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也成了商品。 23、答:错误。(3分)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劳动力的使用,能够成为商品的只能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3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向工人购买的是劳动力。(2分) 21、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错误。(3分)唯物主义一般都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认为这种反映具有能动性。(3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一般会否认这种能动性。(2分) 22、人的现实本质是由他/她的选择决定的。错误。(3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体系。(3分)人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的限制,所以人的选择并不能决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2分) 23、剩余价值不产生在流通领域中。正确。(3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3分)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但可以实现剩余价值。(2分) 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错误。(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且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不能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相混同。(2) 22、真理没有阶级性。正确。(3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3分)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因任何认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真理没有阶级性。(2分) 2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错误。(3分)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乃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

马克思原理选择判断题(第3章)

第三章63 一、单项选择题 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C )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D )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3、“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C )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4、“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 5、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 B )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D.上层建筑的性质 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C ) A.地理环境 B.人口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D )的关系问题 A.思维与存在 B.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8、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务实等等。这种差异的形成是由( D ) 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 B.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基因决定的 C.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D.各民族的自然、社会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由人的( B )决定的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思想属性D.血缘 10、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指( D ) A.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 B.社会发展历史就是自然发展历史 C.社会发展是一个绝对必然的历史过程 D.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相似,是一个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辨证发展过程 11、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 A )

2018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

2018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主要批判地继承、吸收了哪些学说的合理思想()A.英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是()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 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 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 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5、马克思的两个重要理论发现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6、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7、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指() A.思维和存在能否在一定条件下等同起来B.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C.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D.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问题 8、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 A. 宿命论观点 B. 唯意志论观点 C. 机械唯物论观点 D. 朴素唯物论观点 9、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是( ) A. 实践性 B. 科学性 C. 革命性 D. 阶级性 10、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相对主义 11、“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1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⑴打开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六个缺口: ①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1755年,康德:《自然通史与天体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太阳系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从天体演化的历史批驳了“宇宙不变论”。 康德认为,太阳系是从同一团尘埃微粒组成的弥漫星云中,通过吸引与排斥的矛盾运动,逐渐发展成为有秩序的天体系统;他阐明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 恩格斯评价说:“康德关于所有现在的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那种观念,第一次被动摇了。” ②地质渐变论 1830年,赖尔:《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将“理性”带进了地质学,与居维叶貌似革命的理论——“激变论”相对抗。 赖尔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的表层以及地表上的植物和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它们“也都有时间上的历史”,这个学说既是与有机物种不变这个假说不能相容,也是对居维叶的“灾变说”的一个有力批判。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1840年,迈尔、焦耳等: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当量的关系上揭示了存在于自然界的热、光、电、磁、机械的和化学的等等这些当时被称之为“物理力”,而实际上是能量的特殊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因此,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 ④人工合成有机物 1828年,维勒:“论尿素的人工合成”;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成功地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的观念,动摇了生命力论的基础,“证明了适用于无机物的化学定律对有机物是同样适用的,而且把康德还认为是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大部分填平了”。 ⑤细胞学说 1838年,施莱登:植物细胞学说;1839年,施旺:动物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建立,表明整个生物界存在着统一性,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组成单元。 ⑥生物进化论 1859年11月24日,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该书有一个很长的名字:论借助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方法的物种起源。 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物种之间的联系,有力地批判了“物种不变论”和“神创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从而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自然界的历史观“提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试题

期末考试试题(时间:120分钟共100分)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05-06 A卷

武汉大学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 题 一、在下面各题的4个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有多少选多少,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根本分歧在于( )A.真理是否有用B.真理是不是客观事物本身C.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D.真理的形式是不是主观的 2、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一观点是( ) A.诡辩论的观点 B.折衷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 观点 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4、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A.以人们在政治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为依据,即政治标准B.以人们在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为依据,即经济标准C.以人们的思想进步为依据,即思想标准D.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即生产力标准 5、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 A.艺术、道德、哲学、宗教 B.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C.社会心理 D.政治法律思想 6、意识形态诸形式中依靠社会舆论发挥作用的是( )A.哲学 B.艺术 C.宗教 D.道德 7、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犯了( )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不可知论的错误 D.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 8、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9、逻辑证明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原因是( )A.逻辑证明本身是一种认识,没有跳出思维的范围B.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作用C.逻辑证明的前提、方法和结论的正确与否归根结底是由实践来检验 D.逻辑证明没有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1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C.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11、社会政治结构的一般特征有( )A.强制性 B.阶级性 C.相对独立性 D.主观随意性 12、在社会生活中,人( )A.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B.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 C.既尽义务,又享受权利 D.既为他人服务又接受他人服务

马克思原理选择判断题(第2章)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 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A ) A.社会实践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伟人之言 2. 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B ) A.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B.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C.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D.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3.反映论是( B )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B.除庸俗唯物主义外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有原则 4.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 B ) A.获取真理性的认识 B.为实践服务 C.增长知识才干 D.提高人的素质 5.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是( A ) A.感觉 B.知觉 C.概念 D.判断 6. 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B )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概念、计算、试验 D.概念、范畴、规律 7.认识的本质是( C ) A.人的精神的自我创造 B.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直观反映 C.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殊物质 8.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B )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陷入了形而上学 9. 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 )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感觉、直觉、想象 D.概念、范畴、规律 10.以下论断属于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是( A )

A.有用即真理 B.有效的工具必以真理为依据 C.真理必有用 D.真理必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表明( B ) A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 B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C实践标准也不可靠 D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科学实验 C.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动 D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13、实践的主体是( C ) A.绝对精神 B人 C.具有思维能力并从事实践和认识的人 D意识 14、实践的客体是( C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客观事物 D客观物质世界 15、实践的中介是( A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工具和手段 C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D人脑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17、“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C ) A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这一名句是强调( A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间接经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