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第二章总结

教育学第二章总结

教育学第二章总结
教育学第二章总结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制度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决定教育目的,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决定着教育体制,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4.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A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B.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C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2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C 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D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E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经推算,美国1929---1957年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B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科学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A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B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C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D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A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B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C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D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四、教育与文化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A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B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C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A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持文化的作用

B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C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D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3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4校园文化(1)A定义: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B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C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学校

人际关系等。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规章制度等。学校的组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规章制度等。

学校的组织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表达方式:

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

范。校园文化重在建设。

D沟通是学习管理的基本途径。沟通的功能: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E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学校绩效

F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管理办法,法律办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G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计划,实施(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检查,总结

H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I校园文化的主义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2)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气氛,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其成因如下:A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B同伴群体的影响C师生的交互作用D家庭社会经济地位E社区的影响

对于学生文化的特征有如下显著表现: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3)理想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主题统揽策略,个性塑造策略,传统拓展策略,重点突破策略。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1)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赛尔,霍尔等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

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

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他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的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

系发展决定(复演说)

(2)外铄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等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

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具体体现如下:

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素质不决定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王安石的《伤仲永》中的仲永就是例子。“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

传”说明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他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等作用而逐渐发生

变化。

B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C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格赛尔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了他的成熟势力说)(2)环境:A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B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C环境部决定人的发展

D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3)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原因,实现条件,表现)

A原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B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证明了这点

(2)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对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3)儿童身心发展由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性规律的表现

所谓关键期,就是指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因此关键期也叫敏感期,最佳期。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是:关键期

(4)互补性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5)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再次,个别差异还表现在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另外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所有教育必须因材施教看P46表格(个体发展规律及其教育要求)

教育学-(简答)精心总结-集大成篇

个体社会化:1、政治社会化2、道德社会化3、性别角色社会化 现代教育基本特征:1、商品性2、生产性3、科学性4、性5、发展性 如何教育不同气质学生: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2、教师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特点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4、还应当指出,教师本人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对于搞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大纲(意义、结构、作用)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容的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组成形式:1、说明部分: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体系的特点和具体要求,以及教学法的原则性建议等2、本文部分:这是教学大纲的中心部分或基本部分。它是对一门学科讲授的基本容所做出的规定,显示出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还提示出讲授的时数、作业的要求以及其他有关容3、其他:有些大纲还列出教师的参考用书,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学仪器、直观教具和视听教材等。作用: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老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大纲规定了本学科的目的要求,容的广度、深度、教材编写的顺序,教学的进度和方法。因此,教科书的编者和教师必须全面彻底地领会教学大纲的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大纲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教师只有熟悉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并认真贯彻执行,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达到国家所要求的标准,达到高水平的教学质量。 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是密切联系的。师生之间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难于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有人就认为“教育过程必须在幸福、欢乐的感情交往中展开”。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下,从教室那里获得的信息,就特别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赋予它以一种特殊的意义。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学生的心理上趋向于教师,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在时间上频率增加,在空间上距离缩短,易于学生模仿教师的思想行为和接受教师的暗示,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某种行为准则,而且对学生的个性,诸如价值定向、性格特征等的形成和发展,都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教育质的规定: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由此可见,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已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1、理解学生:心胸豁达(所含的第一个品质是灵活性)敏感性(是指一个人对他在人际关系即社会关系中出现的变化,能够及时作出情绪反应的能力)移情作用(心里学意义是在情绪或理智上都处于别人的地位)客观性(客观性意指能够就事物本来的面目来看待它,而不受先入之见、偏见或与其的歪曲,它也是完全适合于移情的一般畴)2、与学生和谐相处:真诚(是开诚布公,不虚伪行事。不以个人的权威或职业地位作掩护)非权势(教师不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应出于帮助的热情来追求向往的成效)积极相待(是一种真诚的感情,概括别人的表现而向他表露自己的情感价值和信念)交往技能(交往技能是教师用学生最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意义的能力)3、积极的自我意识:一个教师如果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识,他就有信心,能明确地正式自己,他可能使已具有的教育技术得到积极的发挥4、教育的期待:是教师对学生发展的热切盼望,是教师职业情感中的重要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包含对学生潜力的推测和对品德发展的推测。 教师能力的意义:一方面,它是对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它又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和重要因素。此外,对于教师自身而言,教师能力也还有自我提高的重要保证作用。青少年发展经历的困恼:1、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恼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3、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4、自我探索中的迷惑5、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学总结绪论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内容: 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夫人教育思想寓于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寓教于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礼记.学记》乐正克著(孟子的学生)化地成俗,其必由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又名《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 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把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632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 1 / 12

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了开创性作用。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762 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应自然地发展)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该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776-1778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著作《康德论教育》 1806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作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61 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善生活做准备。 1901 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教育学》复习重点总结

目录 《教育学》 (1) 一、选择题 (1) 二、填空题 (3) 三、名词解释 (4) 四、论述题 (6) 五、案例分析 (9)

《教育学》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 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 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 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 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 《雄辩术原理》)。比较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 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全面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 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 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 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 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 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 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育学》。杨贤江的《新教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材料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课与课外)相结合。;主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还提出“不陵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等。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二、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他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强调教育学的两个基础: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特点。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实际上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主“做中学”;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容更加丰富。 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 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一书,全面阐述了他的实验教学论的体系,系统地叙述了学生的发展过程,介绍了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 第一章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保证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把“教”与“育”连在一起,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人才而教育之”,自此,便有“教育”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教育学 重点总结

教育学重点知识总结 1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2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3 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4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5 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分为家庭教育,学习教育,社会教育),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6 社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也是自古就有。社会教育从外延上说,主要包括了“社会传统的教育”、“社会制度的教育”与“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等不同类型。 7 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教育的心理起源代表人物孟禄。 8农业社会教育的特征:第一、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第二、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第三、学校教育鱼生产劳动的脱离。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第一、现代教育的出现和发展;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第三、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四,教育的复杂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勾画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第一、学校发生一系列的变革;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第三、教育的国际化鱼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第四、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9 柏拉图的《理想国》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也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的思想的专著。 1623年培根还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夸美纽斯一生写了大量的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教学论》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夸美纽斯的这本书看成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苏格拉底强调完善的人格教育并在讲学中采用启发性教学方法—“产婆术”。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儿童成长过程的年龄分期。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梅伊曼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10 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克伯屈。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人体验继续不断的增长;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生活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第六、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 11 当代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导语:在大力推广教育改革的今天,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已是必不可少。教师苦教、学生死学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赏识教育成为教师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1 从小学到大学,可以说我一直都在接受教育,可是坦白说,要不是这学期学习了教育学,我根本就不会知道,除了儒家思想的“因材施教”这一古文化遗产涉及到教育之外,我所接受的十几年的教育竟然拥有如此广阔的研究领域,胡老师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采用的“理论+案例+我”的授课方法更是让我对教育这门学科刮目相看,也改变了之前对教育学的幼稚的偏见。 记得第一次翻开《新编教育学》这本书时,我发现里面的内容特别枯燥乏味,几乎都是一些关于教育与社会呀,教育原则和方法啥的,好像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有很大的距离。于是就想,学不学教育学用处不大,不学教育学以后照样能教好学。后来上了胡老师的课之后,我才明白,我完全误解了教育学,更别谈其功能了,特别是自己亲自上讲台谈论《全身反应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后感触更深。教育学是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

育学的学习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培养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能力等。由此可见,教育学对培养未来合格人民教师的作用是确信无疑的。如果大家都跟我一样继续持有这种偏见,教育的未来和学生的前程就很危险了。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老师很精明,想必他料到了我们会对教育学产生偏见,并且可能会不喜欢上这门课,所以就采用“理论+案例+我”的创新教学方法,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胡老师采用的这种创新教学方法,以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为宗 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整个学期合理整合为课前分组搜寻典型案例、课上学生共同探讨和最后老师分析总结案例三个阶段,将我们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培养了我们反思、创新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得到紧密结合。课前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角度地上网搜索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及其相关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等,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课堂上我们以所搜集到的案例为基本素材,或单独站上讲台,或组织团体辩论,思想深刻的胡老师也积极与我们双向和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研讨,培养了我们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能力,并促使我们充分理解了课前课上研究现象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在思索过程中考虑如何将教学理论运

(山香版)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 4、教育起源

……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答、填空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3、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 5、从个人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or教育媒介or教育措施。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没有把握教育目的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的教育与特征:阶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封建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在规模上逐渐扩大,在类型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并且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与生产劳动相脱离。gBjq8l4 (3)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2、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 ……夏代:据历史记载,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教育学表格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 六学:国子、太、四门、律、书、算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二馆:崇文、弘文

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教育制度的发展 素质教育 1.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 2.本质: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理念,激发自我反省,提出挑战 3.特点:超越性;我国主体性教育;健全人格;高层次素质,最高体现 4.任务&属性:人格、思维、技能;普遍性、综合性、革命 5.教育创新:观念、内容、方法、手段、教师

我国学制改革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军民,教学为先”;“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师严然后道尊”;“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 教师 职业特点(教师职业角色):多样化 1.“传道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授业、解惑者”(传授知识、传递文化) 3.示范者(榜样) 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 6.“研究者”和“学习者” 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目的全面、人物多样、对象差异 创造性:因材施教,教法更新,“教育机智 2.连续性:时间,过去与现状 广延性:空间,校内校外 3.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能立竿见影 间接性:以学生为中介 4.主体性:主观能动性 示范性:学生学习对象 5.方式的个体性:教师个体劳动完成 成果的群体性:教师的群体劳动 “教育机智” 1.定义: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2.如何做:理论→实践→思想 ⑴加强理论修养,知识+能力(思维&批评反思)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期末复习 绪论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政治学著作《理想国》。最早出现专门论 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又称《雄辩术》 /《雄辩术原理》)早三百来年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西方近代教育之父)写出 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理论上论 证了班级授课制和初等班级教育原则:直观性原则和 量力性原则 1762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 著《爱弥儿》。该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 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 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德国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 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课 (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1861年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最早提出课程问题,最早把 教育分为智育,德育和体育。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美生活 做准备,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杜威(20世纪最伟大的教学家)创 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学,明确提出了教育三大纲领(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就是解 放儿童的教育,是传统教育思想转向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标志。 此后教育领域便出现以了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 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格局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 撰著的《新教育大纲》出版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 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他 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 1958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科夫在其总结《苏联教育学》 杂志讨论的文章《论教育和发展的问题》中强调,教育学要重 视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关系的研究,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1972年苏联巴班斯基将现代系统论的方法引进教学论的研究 是对教学论科学化的新探索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3.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部诸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我国的《学记》,许多教育思想如“教学相长”、“长善救失”、“不陵节而施”、“禁于未发”等都达到了规律性的认识,为以后科学教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5.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⑴培根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一文,在对科学的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列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一书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他首次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本书奠定了教育学的理论基础。⑶1776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首次开设了教育学课程。1806年,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形成。 6.教育学发展的科学化阶段:“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争,是世界教育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教育思想流派和教学模式的争论,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3、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4、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5、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6、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7、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8、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9、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0、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1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12、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3、师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1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15、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16、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17、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18、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19、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20、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2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23、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