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论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论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论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论《长恨歌》的艺术美

论文摘要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中的名篇,这也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他曾说过“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长恨歌》更是唐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千百年来被广为传唱的名篇。我准备结合安史之乱以及诗人白居易的个人生活经历,对《长恨歌》一诗的主题思想做一些浅显的分析。同时想通过对《长恨歌》一诗的情节结构、叙事特点、人物塑造等几个方面,对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做以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揭示《长恨歌》这首不朽之作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主题结构特色叙事艺术人物塑造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卒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喜欢白居易《长恨歌》,其实这里面是有原故的,这篇文章是他在做周至县尉时作的,正好我的家乡也在周至,而且《长恨歌》全文曾被毛泽东同志手书,因此我也特别喜欢这篇文章。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以《琵琶行》、《长恨歌》极为有名,下面就《长恨歌》的艺术美谈谈我的看法。

《长恨歌》自问世以来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的读者。白居易的《长恨歌》可以说是唐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优秀的长篇叙事诗之一。因此,关于《长恨歌》的研究者也是逐年增多。对于《长恨歌》主题思想的争论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我也想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根据我所学和以前老师所讲,对于《长恨歌》的主题研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讽喻说

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以讽刺唐玄宗淫乱误国与昏庸不悟为主。“讥明皇之迷于色而不悟也1[1]。”

二、爱情说

认为《长恨歌》是以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为主题的,从而发掘出了人性中的一些美好的、纯真的情感。

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长恨歌》一方面对李、杨二人的生活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之间的爱情悲剧也给予了极大的同情。

关于“讽喻说”最早的观点应当出自陈鸿的《长恨歌传》。据其文记载,元和元年十二月,白居易从校书郎调为周至县尉时,陈鸿、王质夫、白居易三人闲暇时一起游览仙游寺,谈起李、杨故事,互相感叹不已。质夫举酒扵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由这一段记载可见,《长恨歌传》是白居易委托陈鸿所做的传文,意对《长恨歌》进行阐释。陈鸿在《长恨歌传》中认为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这也是对《长恨歌》讽喻主题的最早诠释。

而白居易自己对《长恨歌》一诗的评价则与陈鸿不尽相同。元和十年,即《长恨歌》创作近十年以后,白居易在《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2[2]中得意的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作者自述,《长恨歌》乃是一篇风情之作。

白居易在作《长恨歌》时,很大程度上也是对自己爱情悲剧的一次祭奠,借诗消愁,感叹人生。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生离死别”,而且“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而白居易写《长恨歌》时,正在经历着一场与心爱之人的生离之痛,愁肠郁结不得排遣。白居易此时正在热恋着一个名叫湘灵的姑娘,两个人已是海誓山盟,私定终身。可是受到种种封建礼教的束缚,白居易并不敢将这段感情公开。在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时写过一首诗,题名《感情》,透露了自己这段感情的秘密。

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

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

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

今朝一惆怅,反覆看未已。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况经梅雨来,色黯花草死。

对于自己感情的切肤之痛,对于湘灵姑娘无时无刻的思念,白居易只有在写《长恨歌》时才能有感于怀,将李、杨二人的爱情写得感天动地,超越生死。因此,《长恨歌》结尾时的四句诗:“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难道不是白居易对湘灵姑娘的爱情宣言,不是诗人他自己的内心独白吗?

所以说,《长恨歌》一诗重在写风情,处处倾注了白居易对李、杨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和歌颂。同时,也是白居易自己的一次“把酒临风,祭奠远逝的爱情。”

关于《长恨歌》一诗的主题争论,历来也是百家争鸣,并无定论。下面就对《长恨歌》一诗的艺术特色我做以浅显分析。

结构特色——奔放奇幻、峰回路转

《长恨歌》这篇长篇叙事诗共120句,840个字,从结构上可分为四个段落。

第一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作者以浓墨重彩的语言描写了李、杨两人的享乐生活,同时也花费了不少笔墨极力刻画了杨玉环的美艳形象。

第二段,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东望都门信马归”。写安禄山叛乱,将李、杨两人从“尽日君王看不足”的春梦中惊醒,六军行至马嵬坡发生兵变,杨贵妃不幸身死和玄宗李隆基深切的思念之情。

第三段,从“归来池苑皆依旧”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玄宗由蜀回到长安,地位发生一落千丈的变化,由一呼百应的君王变成今日连行动都要受到限制的名义上的“太上皇”,面对着落叶满阶,秋雨梧桐,对杨贵妃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

第四段,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用神话中的蓬莱仙境将李、杨二人的爱情作了进一步的刻画。

全诗的结构曲折而又完整,诗人紧紧抓住了李、杨爱情的主线,以李、杨的相识、分别、思念、仙境寻妃为故事主体,让情节一环一环的连续向前发展,既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又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每一个大的环节中又有一些小的波澜起伏。请看:

第一段写“重色思倾国”的唐玄宗如何求得杨贵妃的过程。诗人以巧妙的语言写出了“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说杨玉环是通过选秀而“一朝选在君王侧”的。这里诗人用寥寥数语就掩盖了杨玉环曾被册封为寿王李瑁的妃子,后来被唐玄宗通过度为女道士从而强行占据的历史真相。将一个父夺子妻的宫廷丑闻掩盖得不留一点痕迹。诗人对杨贵妃美貌的刻画丝毫没有吝惜笔墨,她的“天生丽质”竟然达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地步。作为

“重色思倾国”的李隆基很自然而然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了。这里明显地表现了诗人对唐玄宗沉溺声色荒淫无度的谴责,以至于“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一段写两人的结合,男欢女悦,如胶似漆。更是用“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将这种享乐生活的刻画推入到了极点。紧接着第二段,情节急转直下“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犹如一声青天霹雳将两位主人公从“仙乐风飘处处闻”的青云间抛入万丈深渊。这一部分包含了杨贵妃香消玉陨和唐玄宗对杨贵妃刻骨铭心的思念。“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用顶真的修辞方法使两端衔接紧密,给人以绵绵不绝之感。唐玄宗从一个大权在握的一国之君突然之间变成了形只影单的孤家寡人,巨大的落差对他的心里肯定产生了不小的刺激。此情此景之下,他面对着池苑依旧,太液芙蓉,春风桃花,秋雨梧桐,难免要发出“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寂寞宫殿里“孤灯挑尽未成眠”的刻骨思念。这一段从多种角度,多种侧面对这种相思之情极尽铺陈,渲染。睹物思人,对景生情,将主人公孤独寂寞的晚景刻画的淋漓尽致。最后结到“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情已写绝,话已说尽,似乎这首诗到此为止,已是“山穷水尽疑无路”了。

然而到了第四段,却来了个“忽闻海上有仙山”,以奇异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蓬莱仙境”,竟然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在这一部分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写幻境,写出幻境觅妃,托物寄词,重申前世这几个事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杨贵妃如同一枝摇曳于微风之中,霜华冷艳,带着雨露的桃花一般出场,一下子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位卓约仙子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香冷玉形象。诗的前半段写合、欢,后半段着意突出离、悲,一虚一实,虚中有实,便增3[3]添了许多离奇曲折,给整篇诗歌蒙上了浪漫的传奇色彩。

叙事艺术特色----裁减巧妙、虚实相生

在《长恨歌》中,诗人显示了他卓越的叙事艺术功力。《长恨歌》的叙事艺术不仅体现在她前后连贯,有条不紊的基本要求上,还注意巧妙的剪裁,线索的灵活穿插,恰当的插叙、倒叙、照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诗人在故事情节上的创造更是发挥了天马行空、行云流水般的创造力。

有人认为唐代传奇对《长恨歌》的叙事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认为这一看法有一定的道理的。一是在诗的开头裁去了杨贵妃本为玄宗儿子寿王妃的历史情节,而代之以“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来解释杨玉环进宫的过程。诗人这样做的目的何在?按照持“讽喻”的观点角度来看诗人完全没有必要为唐玄宗避讳这一史实。唯一可以行的通的解

释是作者出于作品的艺术结构的需要,即突出李、杨二人爱情的忠贞不渝而决定的。如果旨在揭漏二人的荒淫误国,这一情节不仅不可以裁剪,而且要加以艺术渲染,从而达到“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的目的。根据作品的主题取舍材料、结构、故事情节是小说创作的基本方法。白居易正式遵循着折中叙事艺术的规律写作的。第二,在细节描写上《长恨歌》在人物肖像、服饰、情态、心理等方面很明显地受到了同时期传奇写作艺术的启发,并加以吸收融入其叙事方法之中。试看唐传奇《柳毅》3中两段描写龙女的文字,一为在泾阳途中初见之时“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毅怪视之,乃殊色也。然蛾脸不舒,巾袖无光,凝听翔立,若有所伺。”一为龙女为钱塘君救回洞庭龙宫“俄而祥风庆云,融融怡怡,潼节玲珑。萧韶以随,红妆千万,笑语盈盈,后有一人,自然蛾眉,明砀满身,绢縠参差。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然若喜若悲,零泪如丝。”再看《长恨歌》中对杨贵妃的形象描写,在刚入宫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及至道士入蓬莱仙境访寻所看到的杨贵妃,听说天子使者来到“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这些描写均与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性格,身份,心境十分符合。《长恨歌》吸收了唐传奇叙事方法的精髓并加以发扬,达到了异曲同工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效果。

《长恨歌》中叙事的承转、线索的穿插之处丝毫不留痕迹,行文紧凑自然,行文中伏笔和照应之处极多。但是《长恨歌》在叙事里还有一个很特别的艺术特色,那就是抒情与叙事的融合。

我们首先分析一下诗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叙事基本上是从唐玄宗出发的,可以说,杨玉环的美在他的眼中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他眼里,(杨玉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在这些叙述中处处融进了玄宗爱慕的眼光和情感。仅此一句“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就写出出了贵妃何等的美貌,玄宗何等的多情,再看“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一直到“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这一段精彩至极的叙事,仅用一百四十个字,就将唐玄宗仓皇出逃,遭遇兵变不得已将杨贵妃缢死。徘徊蜀地以及来年收复西京,龙驭回宫,复经马嵬坡,睹物思人等曲折复杂的经过都交代清楚。同时这也是一段相当精彩的抒情,二十句中只有“天旋日转回龙驭”一句可以说是纯叙事,其余十九句无不是句句叙事,句句抒情,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所见所

闻,无处不体现着君王悲切的心情和对杨贵妃的思念。连旌旗也变得无光,行宫的月色令人徒增伤心,漂雨的夜晚听到铃声都令玄宗感到心碎肠断。这种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交融,便形成抒情向叙事的全面渗透。

人物形象的塑造——形神兼备、形神一体

玄宗的形象塑造——荒淫与钟情

唐玄宗在《长恨歌》中的形象该如何评价,曾出现过各种不同的观点。持讽喻观点的人认为,玄宗是一个沉溺于美色而误国误民的昏君形象。诗的开头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就统领全篇,是全诗的主旨。他的所作所为“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正是他招来安史之乱和杀妃之恨的祸根。我认为,这是一个表象的看法,唐明皇的形象虽然复杂一些,但只要立足于作品本身进行分析,就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始终不渝忠于爱情的人物。在杨贵妃生前,他自从得到“御宇多年求不得”的佳人,就真诚专一的爱着她,用他作为帝王所能做到的一切向杨贵妃表达着自己的爱恋。从“春寒赐浴华清池”到“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作为一个后宫佳丽如云的帝王,能够做到用情专一如此,一个痴情的帝王形象跃然纸上。而且玄宗爱屋及乌,运用他帝王富有四海的权威,竟然将杨贵妃一家“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唐玄宗对于杨贵妃,可以说是给予了她一个帝王所能给予的全部。对于唐玄宗这一长恨的主体,长诗采取以心里描写为主的方法来塑造,重在传神,但也没有忽略对其形的刻画。在诗的开头,作者也按一般方法刻画玄宗“重色”、“不早朝”等行为,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贪图美色而误国误民的昏君形象。而“回看”、“掩面”又使我们看到经历了马嵬兵变而孤立无助的玄宗形象。如果说这些是写“外”,重在绘形的话,那么以后则重在写内,重在传神了。有见月闻铃的伤心,也有“不见玉颜空死处”的断肠,更是有“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寂寞宫殿里“孤灯挑尽未成眠”的刻骨思念。及至写到“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一个孤独老人挑灯不能成眠,长久的苦苦思念可能已经使唐玄宗神思恍惚,就连希冀在梦中见到爱人的愿望都难以实现。这种根据不同角度及人物的不同处境,采取灵活多变的描写角度的塑造方式,使玄宗的形象不仅细致生动,而且鲜明传神,立体感强,实现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而历史上的唐明皇,在他统治的后期,沉迷女色,荒废国政,是一个昏庸、荒淫的统治者。他根本不可能实际上也没有真诚专一的爱着杨贵妃。

杨贵妃的形象塑造——简约细腻、形神兼备

关于杨玉环的形象,在诸多典籍中都有所体现,陈鸿的《长恨歌传》是这样写的:“鬓发腻理,纤浓中度,举止闲冶,如汉武帝李夫人……光彩焕发,转动照

人。”《旧唐书杨贵妃》记载:“太真资质丰艳”,诗人李白曾见过杨玉环,写了《青平调》4[4]三首赞其美,其一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可见杨玉环貌若天人。其次,杨玉环在艺术上也是有很高造诣的,新旧《唐书》都有杨玉环“善歌舞,通音律”的记载。而《杨太真外传》5[5]等野史说“杨玉环善弹琵琶,诸王、郡主、妃之姐妹皆师妃。”

在《长恨歌》中,诗人对于杨玉环的形象塑造选取了典型化的肖像描写方法。唐代以前的叙事诗中虽也有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如《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穿着,《孔雀东南飞》中刘芝兰的打扮,虽较为细致集中,但不免流于公式化,在传神方面是很不够的。而《长恨歌》中,杨贵妃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则是一位美丽、娇憨、一往情深的人物。“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侍儿扶起娇无力,云鬓花颜金步摇”极写其美丽娇憨。后来邪道她“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描绘她死时的凄美动人,着墨不多却能细腻传神。作者配合着情节的发展,在关键时刻加以精彩的点化,从外形中传递出贵妃内在的气质,神韵,使肖像的描写典型化。白居易对杨玉环外貌的描写,既上承《诗经》“蛾眉”、“凝脂”的细腻笔法,又能从肖像中传递出人物的风情神韵,使得一位惊为天人、色艺双绝,同时又对爱情一如既往的杨贵妃形象栩栩如生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语言艺术特色——杳霭流玉、悠悠花香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白居易的诗歌特点一般在于通俗易懂,老妪能解。而《长恨歌》的语言除了通俗易懂之外,其语言的优美更是令人赏心悦目。它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美轮美奂的彩绘一般。给予我们以美的享受。司空图的《诗品》曾这样评价《长恨歌》的语言:“杳霭流玉,悠悠花香”。他的语言特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欣赏。

一、语言的形象性

先看这两句“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伤心”、“断肠”本是人的主观感受,是抽象的心理活动。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将伤心,断肠形诸于行宫白月之色,夜雨霖铃之声,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仿佛这些事物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两句,又显示出它强烈的抒情性。

大胆而准确的夸张是形象化语言的重要特征。在《长恨歌》中有许多这样的描写,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玉环回眸一笑纵然是千娇百

媚,也不可能使后宫的佳丽全部都失去了风采。这里我们要注意这两句是从唐玄宗的视角来看的。在玄宗眼中,杨贵妃的回眸一笑是如此的美丽动人,世界上的其他女人仿佛在这一刻都失去了她们的魅力似的。这样的描写,既有艺术夸张的成分在里面,又十分准确的表现出了唐玄宗的主观感受。再看“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骊宫再高也不可能漂浮在青云之间,骊宫里的声乐如同天籁般的仙乐一样随风飘荡,仿佛处处都能听到,这个似乎也有些不太现实。但是我们注意这两句的视角是从山下老百姓的角度来看的,写其高入云端,暗含远离人世之意。这种超凡脱俗的景象在山下的老百姓眼力看来,似乎又是合情合理的。“仙乐”既描写了乐声的优美,也点出了非一般凡人所常闻,具有夸张而准确的特点。

二语言的抒情性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抒情性是诗歌语言的共同要求。《长恨歌》的语言作为艺术语言,已达到了情感特征与审美特征的完美结合。例如,对安史之乱及其巨大的破坏性后果这一极为复杂的历史事件,诗人只用“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两句就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出来,而事件的因果关系也不言自明。诗人谴责、惋惜、感慨等复杂的思想情感也溢于言表。另外,《长恨歌》语言中所渗透出的浓烈的情感又是通过极其委婉、含蓄的语言形象来表现的,因而产生一种浑厚、优美、咀嚼不尽、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表面上只说了几个场景时间,实际里面却包含了许许多多关于生活的点滴回忆。往昔那一幕幕幸福场景在这种似曾相识的情景下又一一浮现在眼前。令人不禁想起了“去年今岁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睹物思人,对景伤情,这种委婉的表现方式在诗中还有体现,如“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等都在叙述中包含着讽刺的意味。

三、《长恨歌》的语言具有音乐美

整首诗的平仄是和谐的,韵律节奏是鲜明而整齐的。它换韵自由又富于变化,有时两句一韵,有时多句一韵,有时接连用韵。十分自然活泼而又铿锵有致,构成了轻柔、舒缓、缠绵、细腻的基调。前一段较为明朗轻快,犹如乐曲之中的风和日丽中间调子转成跳跃,跌宕,好似秋风秋雨,最后则低徊,沉思,恰似烟雨笼罩下了江河流水。

6] 陈鸿的《长恨歌传》说“此讥明皇之迷于色而不悟也,以女宠几于误国,应知从前之谬戾矣”。“乐天认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这一段确以讽喻为中心,也是“讽喻说”立论的根据。

2 这是全唐诗第439卷94首,其全诗为: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3 《柳毅传》是唐代优秀的传奇故事。是根据美丽动人的传说,展开丰富的想象,来反映深刻的社会内容。该作品见于宋李方等所编的《太平广记》,原题为《柳毅》,是唐陇西郡李朝威(生卒年不详)所著,根据当时流传的神话故事演饰而成的。

论《长恨歌》艺术美 |

运河高师2010届毕业生毕业论文

论《长恨歌》艺术美

学生姓名:袁培培

指导教师:刘风

学科专业:小学教育中文班

学号:20050133

班级:05中文一班

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2010年06月05日

摘要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中的名篇,白居易也将此诗引为自己的得意之作,他曾说过“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长恨歌》更是唐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千百年来被广为传唱的名篇。我准备结合安史之乱以及诗人白居易的个人生活经历,对《长恨歌》一诗的主题思想做一些浅显的分析。同时通过对《长恨歌》一诗的情节结构,叙事艺术特点,人物形象塑造,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以及语言的艺术处理等几个方面入手,对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揭示《长恨歌》这首不朽的叙事名著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主题结构特色叙事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语言艺术特色

前言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卒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

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以《琵琶行》、《长恨歌》极为有名,下面就《长恨歌》的艺术美谈谈我的看法。

《长恨歌》自问世以来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的读者。白居易的《长恨歌》可以说是唐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优秀的长篇叙事诗之一。因此,关于《长恨歌》的研究者也是逐年增多。对于《长恨歌》主题思想的争论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我也想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根据我所学和以前老师所讲,对于《长恨歌》的主题研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讽喻说

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以讽刺唐玄宗淫乱误国与昏庸不悟为主。“讥明皇之迷于色而不悟也 [1]。”

二、爱情说

认为《长恨歌》是以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为主题的,从而发掘出了人性中的一些美好的、纯真的情感。

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长恨歌》一方面对李、杨二人的生活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之间的爱情悲剧也给予了极大的同情。

关于“讽喻说”最早的观点应当出自陈鸿的《长恨歌传》。据其文记载,元和元年十二月,白居易从校书郎调为周至县尉时,陈鸿、王质夫、白居易三人闲暇时一起游览仙游寺,谈起李、杨故事,互相感叹不已。质夫举酒扵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由这一段记载可见,《长恨歌传》是白居易委托陈鸿所做的传文,意对《长恨歌》进行阐释。陈鸿在《长恨歌传》中认为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这也是对《长恨歌》讽喻主题的最早诠释。

而白居易自己对《长恨歌》一诗的评价则与陈鸿不尽相同。元和十年,即《长恨歌》创作近十年以后,白居易在《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2]中得意的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作者自述,《长恨歌》乃是一篇风情之作。

白居易在作《长恨歌》时,很大程度上也是对自己爱情悲剧的一次祭奠,借诗消愁,感叹人生。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生离死别”,而且“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而白居易写《长恨歌》时,正在经历着一场与心爱之人的生离之痛,愁肠郁结不得排遣。白居易此时正在热恋着一个名叫湘灵的姑娘,两个人已是海誓山盟,私定终身。可是受到种种封建礼教的束缚,白居易并不敢将这段感情公开。在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时写过一首诗,题名《感情》,透露了自己这段感情的秘密。

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

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

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

今朝一惆怅,反覆看未已。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况经梅雨来,色黯花草死。

对于自己感情的切肤之痛,对于湘灵姑娘无时无刻的思念,白居易只有在写《长恨歌》时才能有感于怀,将李、杨二人的爱情写得感天动地,超越生死。因此,《长恨歌》结尾时的四句诗:“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

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难道不是白居易对湘灵姑娘的爱情宣言,不是诗人他自己的内心独白吗?

所以说,《长恨歌》一诗重在写风情,处处倾注了白居易对李、杨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和歌颂。同时,也是白居易自己的一次“把酒临风,祭奠远逝的爱情。”关于《长恨歌》一诗的主题争论,历来也是百家争鸣,并无定论。下面就对《长恨歌》一诗的艺术特色我做以浅显分析。

一、结构特色——奔放奇幻、峰回路转

《长恨歌》这篇长篇叙事诗共120句,840个字,从结构上可分为四个段落。

第一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作者以浓墨重彩的语言描写了李、杨两人的享乐生活,同时也花费了不少笔墨极力刻画了杨玉环的美艳形象。

第二段,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东望都门信马归”。写安禄山叛乱,将李、杨两人从“尽日君王看不足”的春梦中惊醒,六军行至马嵬坡发生兵变,杨贵妃不幸身死和玄宗李隆基深切的思念之情。

第三段,从“归来池苑皆依旧”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玄宗由蜀回到长安,地位发生一落千丈的变化,由一呼百应的君王变成今日连行动都要受到限制的名义上的“太上皇”,面对着落叶满阶,秋雨梧桐,对杨贵妃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

第四段,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用神话中的蓬莱仙境将李、杨二人的爱情作了进一步的刻画。

全诗的结构曲折而又完整,诗人紧紧抓住了李、杨爱情的主线,以李、杨的相识、分别、思念、仙境寻妃为故事主体,让情节一环一环的连续向前发展,既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又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每一个大的环节中又有一些小的波澜起伏。请看:

第一段写“重色思倾国”的唐玄宗如何求得杨贵妃的过程。诗人以巧妙的语言写出了“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说杨玉环是通过选秀而“一朝选在君王侧”的。这里诗人用寥寥数语就掩盖了杨玉环曾被册封为寿王李瑁的妃子,后来被唐玄宗通过度为女道士从而强行占据的历史真相。将一个父夺子妻的宫廷丑闻掩盖得不留一点痕迹。诗人对杨贵妃美貌的刻画丝毫没有吝惜笔墨,她的“天生丽质”竟然达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地步。作为“重色思倾国”的李隆基很自然而然的“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了。这里明显地表现了诗人对唐玄宗沉溺声色荒淫无度的谴责,以至于“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一段写两人的结合,男欢女悦,如胶似漆。更是用“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将这种享乐生活的刻画推入到了极点。紧接着第二段,情节急转直下“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犹如一声青天霹雳将两位主人公从“仙乐风飘处处闻”的青云间抛入万丈深渊。这一部分包含了杨贵妃香消玉陨和唐玄宗对杨贵妃刻骨铭心的思念。“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用顶真的修辞方法使两端衔接紧密,给人以绵绵不绝之感。唐玄宗从一个大权在握的一国之君突然之间变成了形只影单的孤家寡人,巨大的落差对他的心里肯定产生了不小的刺激。此情此景之下,他面对着池苑依旧,太液芙蓉,春风桃花,秋雨梧桐,难免要发出“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寂寞宫殿里“孤灯挑尽未成眠”的刻骨思念。这一段从多种角度,多种侧面对这种相思之情极尽铺陈,渲染。睹物思人,对景生情,将主人公孤独寂寞的晚景刻画的淋漓尽致。最后结到“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情已写绝,话已说尽,似乎这首诗到此为止,已是“山穷水尽疑无路”了。

然而到了第四段,却来了个“忽闻海上有仙山”,以奇异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蓬莱仙境”,竟然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在这一部分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写幻境,写出幻境觅妃,托物寄词,重申前世这几个事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杨贵妃如同一枝摇曳于微风之中,霜华冷艳,带着雨露的桃花一般出场,一下子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位卓约仙子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香冷玉形象。诗的前半段写合、欢,后半段着意突出离、悲,一虚一实,虚中有实,便增[1][3]添了许多离奇曲折,给整篇诗歌蒙上了浪漫的传奇色彩。

在《长恨歌》中,诗人显示了他卓越的叙事艺术功力。《长恨歌》的叙事艺术不仅体现在她前后连贯,有条不紊的基本要求上,还注意巧妙的剪裁,线索的灵活穿插,恰当的插叙、倒叙、照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诗人在故事情节上的创造更是发挥了天马行空、行云流水般的创造力。

有人认为唐代传奇对《长恨歌》的叙事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认为这一看法有一定的道理的。一是在诗的开头裁去了杨贵妃本为玄宗儿子寿王妃的历史情节,而代之以“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来解释杨玉环进宫的过程。诗人这样做的目的何在?按照持“讽喻”的观点角度来看诗人完全没有必要为唐玄宗避讳这一史实。唯一可以行的通的解释是作者出于作品的艺术结构的需要,即突出李、杨二人爱情的忠贞不渝而决定的。如果旨在揭漏二人的荒淫误国,这一情节不仅不可以裁剪,而且要加以艺术渲染,从而达到“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的目的。根据作品的主题取舍材料、结构、故事情节是小说创作的基本方法。白居易正式遵循着折中叙事艺术的规律写作的。第二,在细节描写上《长恨歌》在人物肖像、服饰、情态、心理等方面很明显地受到了同时期传奇写作艺术的启发,并加以吸收融入其叙事方法之中。试看唐传奇《柳毅》3中两段描写龙女的文字,一为在泾阳途中初见之时“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毅怪视之,乃殊色也。然蛾脸不舒,巾袖无光,凝听翔立,若有所伺。”一为龙女为钱塘君救回洞庭龙宫“俄而祥风庆云,融融怡怡,潼节玲珑。萧韶以随,红妆千万,笑语盈盈,后有一人,自然蛾眉,明砀满身,绢縠参差。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然若喜若悲,零泪如丝。”再看《长恨歌》中对杨贵妃的形象描写,在刚入宫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及至道士入蓬莱仙境访寻所看到的杨贵妃,听说天子使者来到“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这些描写均与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性格,身份,心境十分符合。《长恨歌》吸收了唐传奇叙事方法的精髓并加以发扬,达到了异曲同工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效果。

《长恨歌》中叙事的承转、线索的穿插之处丝毫不留痕迹,行文紧凑自然,行文中伏笔和照应之处极多。但是《长恨歌》在叙事里还有一个很特别的艺术特色,那就是抒情与叙事的融合。

我们首先分析一下诗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叙事基本上是从唐玄宗出发的,可以说,杨玉环的美在他的眼中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他眼里,(杨玉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

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在这些叙述中处处融进了玄宗爱慕的眼光和情感。仅此一句“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就写出出了贵妃何等的美貌,玄宗何等的多情,再看“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一直到“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这一段精彩至极的叙事,仅用一百四十个字,就将唐玄宗仓皇出逃,遭遇兵变不得已将杨贵妃缢死。徘徊蜀地以及来年收复西京,龙驭回宫,复经马嵬坡,睹物思人等曲折复杂的经过都交代清楚。同时这也是一段相当精彩的抒情,二十句中只有“天旋日转回龙驭”一句可以说是纯叙事,其余十九句无不是句句叙事,句句抒情,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所见所闻,无处不体现着君王悲切的心情和对杨贵妃的思念。连旌旗也变得无光,行宫的月色令人徒增伤心,漂雨的夜晚听到铃声都令玄宗感到心碎肠断。这种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交融,便形成抒情向叙事的全面渗透。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形神兼备、形神一体

(一)玄宗的形象塑造——荒淫与钟情

唐玄宗在《长恨歌》中的形象该如何评价,曾出现过各种不同的观点。持讽喻观点的人认为,玄宗是一个沉溺于美色而误国误民的昏君形象。诗的开头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就统领全篇,是全诗的主旨。他的所作所为“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正是他招来安史之乱和杀妃之恨的祸根。我认为,这是一个表象的看法,唐明皇的形象虽然复杂一些,但只要立足于作品本身进行分析,就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始终不渝忠于爱情的人物。在杨贵妃生前,他自从得到“御宇多年求不得”的佳人,就真诚专一的爱着她,用他作为帝王所能做到的一切向杨贵妃表达着自己的爱恋。从“春寒赐浴华清池”到“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作为一个后宫佳丽如云的帝王,能够做到用情专一如此,一个痴情的帝王形象跃然纸上。而且玄宗爱屋及乌,运用他帝王富有四海的权威,竟然将杨贵妃一家“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唐玄宗对于杨贵妃,可以说是给予了她一个帝王所能给予的全部。对于唐玄宗这一长恨的主体,长诗采取以心里描写为主的方法来塑造,重在传神,但也没有忽略对其形的刻画。在诗的开头,作者也按一般方法刻画玄宗“重色”、“不早朝”等行为,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贪图美色而误国误民的昏君形象。而“回看”、“掩面”又使我们看到经历了马嵬兵变而孤立无助的玄宗形象。如果说这些是写“外”,重在绘形的话,那么以后则重在写内,重在传神了。有见月闻铃的伤心,也有“不见玉颜空死处”的断肠,更是有“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寂寞宫殿里“孤灯挑尽未成眠”的刻骨思念。及至写到“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一个孤独老人挑灯不能成眠,长久的苦苦思念可能已经使唐玄宗神思恍惚,就连希冀在梦中见到爱人的愿望都难以实现。这种根据不同角度及人物的不同处境,采取灵活多变的描写角度的塑造方式,使玄宗的形象不仅细致生动,而且鲜明传神,立体感强,实现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而历史上的唐明皇,在他统治的后期,沉迷女色,荒废国政,是一个昏庸、荒淫的统治者。他根本不可能实际上也没有真诚专一的爱着杨贵妃。

三、杨贵妃的形象塑造——简约细腻、形神兼备

关于杨玉环的形象,在诸多典籍中都有所体现,陈鸿的《长恨歌传》是这样写的:“鬓发腻理,纤浓中度,举止闲冶,如汉武帝李夫人……光彩焕发,转动照人。”《旧唐书杨贵妃》记载:“太真资质丰艳”,诗人李白曾见过杨玉环,写了《青平调》[2][4]三首赞其美,其一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可见杨玉环貌若天人。其次,杨玉环在艺术上也

是有很高造诣的,新旧《唐书》都有杨玉环“善歌舞,通音律”的记载。而《杨太真外传》[3][5]等野史说“杨玉环善弹琵琶,诸王、郡主、妃之姐妹皆师妃。”在《长恨歌》中,诗人对于杨玉环的形象塑造选取了典型化的肖像描写方法。唐代以前的叙事诗中虽也有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如《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穿着,《孔雀东南飞》中刘芝兰的打扮,虽较为细致集中,但不免流于公式化,在传神方面是很不够的。而《长恨歌》中,杨贵妃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则是一位美丽、娇憨、一往情深的人物。“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侍儿扶起娇无力,云鬓花颜金步摇”极写其美丽娇憨。后来邪道她“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描绘她死时的凄美动人,着墨不多却能细腻传神。作者配合着情节的发展,在关键时刻加以精彩的点化,从外形中传递出贵妃内在的气质,神韵,使肖像的描写典型化。白居易对杨玉环外貌的描写,既上承《诗经》“蛾眉”、“凝脂”的细腻笔法,又能从肖像中传递出人物的风情神韵,使得一位惊为天人、色艺双绝,同时又对爱情一如既往的杨贵妃形象栩栩如生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语言艺术特色——杳霭流玉、悠悠花香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白居易的诗歌特点一般在于通俗易懂,老妪能解。而《长恨歌》的语言除了通俗易懂之外,其语言的优美更是令人赏心悦目。它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美轮美奂的彩绘一般。给予我们以美的享受。司空图的《诗品》曾这样评价《长恨歌》的语言:“杳霭流玉,悠悠花香”。他的语言特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欣赏。

(一)语言的形象性

先看这两句“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伤心”、“断肠”本是人的主观感受,是抽象的心理活动。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将伤心,断肠形诸于行宫白月之色,夜雨霖铃之声,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仿佛这些事物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两句,又显示出它强烈的抒情性。

大胆而准确的夸张是形象化语言的重要特征。在《长恨歌》中有许多这样的描写,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玉环回眸一笑纵然是千娇百媚,也不可能使后宫的佳丽全部都失去了风采。这里我们要注意这两句是从唐玄宗的视角来看的。在玄宗眼中,杨贵妃的回眸一笑是如此的美丽动人,世界上的其他女人仿佛在这一刻都失去了她们的魅力似的。这样的描写,既有艺术夸张的成分在里面,又十分准确的表现出了唐玄宗的主观感受。再看“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骊宫再高也不可能漂浮在青云之间,骊宫里的声乐如同天籁般的仙乐一样随风飘荡,仿佛处处都能听到,这个似乎也有些不太现实。但是我们注意这两句的视角是从山下老百姓的角度来看的,写其高入云端,暗含远离人世之意。这种超凡脱俗的景象在山下的老百姓眼力看来,似乎又是合情合理的。“仙乐”既描写了乐声的优美,也点出了非一般凡人所常闻,具有夸张而准确的特点(二)、语言的抒情性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抒情性是诗歌语言的共同要求。《长恨歌》的语言作为艺术语言,已达到了情感特征与审美特征的完美结合。例如,对安史之乱及其巨大的破坏性后果这一极为复杂的历史事件,诗人只用“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两句就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出来,而事件的因果关系也不言自明。诗人谴责、惋惜、感慨等复杂的思想情感也溢于言表。另外,《长恨歌》语言中所渗透出的浓烈的情感又是通过极其委婉、含蓄的语言形象来表现的,因而产生一种浑厚、优美、咀嚼不尽、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

4其一: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7[5]《杨太真外传》,乃根据唐大历以后的野史笔记,如《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开天传信记》、《安禄山事迹》、《酉阳杂俎》,以及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等记述,加以排比润色而成。它从杨妃出身、体态,写到明皇对她的宠爱,恣情声色;又写杨氏一门权倾天下,骄奢淫佚;继写禄山之乱,明皇奔蜀,杨妃被迫自缢;末写明皇感

落时”表面上只说了几个场景时间,实际里面却包含了许许多多关于生活的点滴回忆。往昔那一幕幕幸福场景在这种似曾相识的情景下又一一浮现在眼前。令人不禁想起了“去年今岁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睹物思人,对景伤情,这种委婉的表现方式在诗中还有体现,如“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等都在叙述中包含着讽刺的意味。

三、《长恨歌》的语言具有音乐美

整首诗的平仄是和谐的,韵律节奏是鲜明而整齐的。它换韵自由又富于变化,有时两句一韵,有时多句一韵,有时接连用韵。十分自然活泼而又铿锵有致,构成了轻柔、舒缓、缠绵、细腻的基调。前一段较为明朗轻快,犹如乐曲之中的风和日丽中间调子转成跳跃,跌宕,好似秋风秋雨,最后则低徊,沉思,恰似烟雨笼罩下了江河流水。

主要参考文献:

[1] 朱振业近年来《长恨歌》研究述要(鞍山师专学报)1987年第一期

[2] 谷华论《长恨歌》的思想与艺术(湖南师专学报)1991(2)

[3] 施静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重含蕴(前沿)2004(1)

[4] 张静唐代传奇创作对《长恨歌》叙事艺术的影响(山西师大学报)2002(4)

[5] 连波杳蔼流玉,悠悠花香——杂谈《长恨歌》的艺术美(殷都学刊)1990(2)

[6] 崔兴化亦真亦幻魅力无穷——浅析《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宿州师专学报)2002(9)

[7] 王蓓知人论事不能单纯从政治斗争着眼——简评白居易后期的活动和作品2001(10)

[8]华钟彦重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河南师大学报)1982年第五期

[9]罗漫罪、美、情:《长恨歌》的批罪与审美(江汉论坛)2004(2)

[10]付兴林“蓬莱仙境”在《长恨歌》中的审美意蕴(古典今读)

[11]王拾遗“他生未卜此生休”——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12]张中宇《长恨歌》“劝讽说”的实质及讽喻各说的比较(河南教育学院报)2004(6)

[13]文子牛《长恨歌》歌长恨(中国妇运)2005(7)

[14]王念选《长恨歌》意蕴与艺术的谜底探究(安阳大学学报)2003(6)

[15]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结构研究论述(湖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5)

[16]熊笃辨析毫芒探骊得珠——评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重庆大学学报2006(12

|

物伤情,及至含恨而死。小说指出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明皇“绝逆耳之言,恣行燕乐”,致使“乘舆迁播,朝廷陷没,百僚系颈,妃王被戮,兵满天下,毒流四海”。最后作者说:“今为外传,非徒拾杨妃之故事,且惩祸阶而已。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种解读

《长恨歌》主题的多义性 说到白居易(772年—846年),大家都知道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的讽喻诗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指斥时弊,诗风平易通俗,对比强烈鲜明。如果从艺术欣赏角度看,他的某些怡情悦性的闲适诗和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记》,有更高的成就。这里重点欣赏《长恨歌》。 《长恨歌》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吸收民间传说,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叙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其情节回环曲折、婉转动人,有强烈的悲剧美学效果。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有三种说法:一是讽喻说,认为其通过对唐玄宗、杨玉环故事的叙述,暴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代各种社会矛盾;二是歌颂说,认为表现的是唐、杨真挚专一的爱情;三是双重主题说,认为所展示的爱情悲剧有其特殊性,作者对唐、杨有谴责也有同情,怒其作孽,哀其可怜。其实第三种理解比较切合作品实际。还可以加上一点理解:杨玉环是作为美的象征来表现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美的存在、美的追求与美的毁灭。这可能是最牵动人的潜在主题。一篇优秀的作品往往有主题的多义性。 所以,对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要作为艺术品来读,而不只是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在《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玉环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历史人物的翻版,不要完全对号入座。 在唐代天宝年间,过于马嵬之变就有种种传说,白居易显然是被民间传说感动才引起创作的。虽然他抱有“惩尤物,窒乱阶”(陈鸿《长恨歌传》)的创作意图,但进入创作实践后,会情不自禁地按照爱情故事的规律来处理。显然,《长恨歌》里边不全是历史,其中很多是诗人的幻想创造,他歌颂赞美了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使这首长诗成为绝妙之词,可歌可泣,博得“古今长歌第一”的美誉。白居易本人把这首长诗列入感伤诗。他说写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内,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 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长恨歌》描写唐玄宗、杨玉环从相见欢爱到死别招魂的爱情悲剧。其中以杨玉环之死为界限,前半部分写“长恨”的原因,后半部分写绵绵的“长恨”之情。诗中对唐玄宗、杨玉环两人因生活荒淫而招致祸乱是有所讽刺的,但对杨玉环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眷恋则赋予很大的同情。感人的正是后者。 全诗分为四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写爱情悲剧的起因;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中马嵬事变的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恋;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方士招魂见到杨玉环,表现杨玉环对爱情的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摘要:《长恨歌》是唐朝着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诗中描绘了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全诗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鲜明刻画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人物形象,同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将眼前的景物化为情思,博得了“古今长歌第一”的称誉。 关键词:《长歌行》艺术成就 《长歌行》是诗人白居易着名的代表作,其是白居易任盩厔 县尉时,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50多年前的“天宝遗事”,有感而发,便创作了这篇《长恨歌》。通读全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既包含了对唐玄宗与杨贵妃作孽的愤恨,也包括了对其真挚爱情的感动与同情。全诗不仅内涵丰富,故事性极强,也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成就。 一、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首先,文章用了大量笔墨来直接描写杨贵妃的美貌。如“天生丽质难自弃”,天然就生成了美丽的姿色;“回眸一笑百媚生”,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妩媚、千般娇羞;“温泉水滑洗凝脂”她的肌肤如玉般圆润光滑。“芙蓉如面柳如眉”等等。衬托对比等一系列间接描写更能体现杨贵妃的美貌。如“六宫粉黛无颜色”,通过杨贵妃与其它嫔妃的对比,突出杨贵妃的美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明皇对她的贪宠,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体现了她的倾国倾城。其次,对唐明皇形象的刻画也很鲜明细致,诗中唐明皇的形象分为两种。一是因好色

而误国,如“汉皇重色思倾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二是其对爱情的坚贞与矢志不渝,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表达了他对杨玉环的思念之情;再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誓言足见他对爱情的坚贞。 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一部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玉环将死之时,惨淡的景物寓于悲伤的情感之中。当“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时,玄宗却掩面救不得,这是何等的无奈与绝望;此刻在玄宗眼中看到的是漫天的“黄埃”,感受到的是秋天的萧索和刺骨的寒风,我们可以揣测此时玄宗的心情是落寞无助,绝望凄凉的。在逃亡的途中走在峨眉山下的他顿觉行人稀少,就连鲜艳的旌旗和耀眼的日色在他眼中都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一切的美色和乐声都使玄宗伤情。二是再经马嵬坡。当乱平回京之时,又路经马嵬坡;“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环空死处”表明控油死的地方,而玄宗再也寻觅不到自己朝思暮想的贵妃。“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信马归”三字,足以写出了玄宗伤心过极,心灰意冷,也包含了悔恨和歉疚之情。三是乱平回宫之后,玄宗回长安之后,睹物思人。池苑皆依旧,不见玉环人;“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尽管花照开,柳照垂,可是物是人非,是中有非。宫里的一切都勾起玄宗对玉环的思念,一切的一切怎能不让他垂泪将景物化为情思在本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是一大特色,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长恨歌》美学赏析

《长恨歌》是中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二人是唐朝最高统治者,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和政治人物。但白居易的《长恨歌》叙述的故事却不完全等同于历史,而是结合了里巷传说,因此是艺术化了的人物和故事。他们已经不是深宫中高不可攀的帝王与宫妃,而是沾染了人间烟火的爱情主角。所以在他们身上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寄予了现实的真情实感。只是不同的是他们的爱情是个悲剧,而他们自己又是这个悲剧的制造者和主人公。 有人认为它的主题是爱情。因为李杨爱情是排他的。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在美人成群的后宫却情有独钟。无论是安史乱前的“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还是马嵬兵变后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以及此后的玄宗见月伤心,闻铃断肠,以致山河变色,日月无光,都形象地反映了他对杨贵妃的刻骨铭心的爱。白居易在诗歌的第二、第三部分反复渲染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归途中他“君臣相顾尽沾衣”,信马由缰,魂不守舍;回京后的物是人非却让他产生幻觉,处处幻化出杨妃的美丽容颜:“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他辗转反侧,孤枕难眠:“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希冀梦中相见却一次次落空:“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终于道士为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在海外寻到了已经成仙,道号太真的杨玉环。而杨玉环听到唐朝来使的消息匆匆出见:“花冠不整下堂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虽然已是天人永隔,但她仍然以物寄情:“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坚守着爱情誓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坚信:“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在这如泣如诉的的诗行里,读者早已忽略了他们长恨的根由,转而被他们荡气回肠的爱情深深感动。 另一主题是讽喻说。即君主好色,女色误国,导致了安史乱起,葬送了他们所谓的爱情。持这一观点的依据主要是诗歌的第一部分。诗歌开篇即是对君主好色的毫不留情的批判:“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当得到杨贵妃后唐玄宗便沉溺于美色,荒废朝政:“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并且为了讨好杨贵妃,用人唯亲:“姊妹兄弟皆列土”,甚至导致社会风气大变:“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唐玄宗的行为,代价自然就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但是,更为广大读者接受的是双重主题说。即白居易原本为讽喻,可是在故事的诗化叙述中,情不自禁地变为了对忠贞爱情的歌颂。如果说第一部分李杨一个贪恋美色,一个恃宠而骄,感情中的欲望成分较重的话,而当他们天人永隔后,距离产生了美,他们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人性终于压倒了政治是非,达到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境界。 《长恨歌》一方面描述了唐玄宗和杨玉环荒淫的生活景象,讽喻了由此引起的国事荒废,外戚霍乱;另一方面在诗文的下半部分,又对杨贵妃和唐玄宗阴阳相隔,相思不得相见的遗恨表现了同情和恋爱。不论如何,此诗始终以坚贞不渝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主线贯穿其中。《长恨歌》这首诗从总体结构上来看,第一、二部分相较于第三部分来说属于实写,但实中有虚。诗人虽在实处落笔,却善于虚处经营。如杨贵妃的入宫,作者就进行了艺术虚构。诗中说她是被选入宫的。但据《新唐书?后妃?杨贵妃传》所记载,事实并不是这样。白居易用虚笔有意识的剔除了历史材料中的丑闻,特地隐去了杨玉环原为唐玄宗儿媳妇这一史实,净化了杨贵妃的出身,而是写“一朝选在君王侧”,也隐去了安史之乱,略写为“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这使得全首诗的忠贞爱情基调奠定下来,而为后来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念和痴迷的苦情做了铺垫。突如其来的变故,上阕的欢乐与下阕的悲凉更是显出了爱情忠贞之可贵。 在《长恨歌》之中,无论情节结构、题材处理、人物塑造、意境创构还是表现手法等方面,作者都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进行了巧妙的艺术处理,二者交错为用,相得益彰,极具风

长恨歌

《长恨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在文学上的贡献,并知晓课文大意。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3、学习诗歌在写人、抒情方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 1、知晓课文大意,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2、学习诗歌在写人、抒情方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个皇帝是谁?他爱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恨歌》。相信大家学完了以后就会有所了解。 问题一:文章题目“长恨歌”究竟是什么意思? 明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绵延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问题二:本文的创作背景? 明确:《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问题三: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是曲折的,但是最终却以悲剧收场,诗人的题目就此定为“长恨歌”,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 明确:不是。全篇的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极写杨贵妃之美艳和“汉皇重色思倾国”。 问题四:除了描写贵妃之美和李杨的“蜜月生活”,诗歌还写到了什么? 明确:还写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身死。还有李隆基返回长安后对杨贵妃思念的种种表现。还有李隆基让道士去寻找杨贵妃的亡魂,以及在仙界与杨贵妃见面的情景。 问题五:这首诗歌的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汉皇重色思倾国……惊破《霓裳羽衣曲》,叙述李、杨会和经过以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玉环进宫,隆基宠爱) 第二部分:九重城阙烟尘生……回看血泪相和流,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逃难途中,玉环被杀) 第三部分:黄埃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乱后回京,痛思玉环) 第四部分: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表明李、杨的爱情悲

浅析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浅析《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长恨歌》是白居易作品中的代表作。一篇长恨有风情,体现了它的伟大的爱情主题,“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名句至今仍广为传诵。然而一篇文章之所以经久不衰,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还应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下面我就浅析一下《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情节 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交代了事情发展的起因,统领了全篇,故事由此展开。全文可分成四段,从开头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为第一段,写了杨贵妃的美貌,以及与唐明皇的爱情。他们整日沉迷于儿女情长,甚至“从此君王不早朝”。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东望都门信马归”为第二段,写了由于唐明皇因美色而荒于朝政,从而引发了“安史之乱”,在马嵬坡唐明皇被逼无奈只有痛杀杨贵妃。从“归来池苑皆依旧”到“魂魄不曾来入梦”为第三段,唐明皇回来后还是放不下杨贵妃,朝思暮想,以至触景生情“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希望能在梦中见到他,可“魂魄不曾来入梦”。至此,已经将情节写得动人心魄,但文章并没有结束,而笔锋一转写出了以下的故事。因此,文章的第四段是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最后,诗人借助想象构造了一个妩媚动人的境界,将情节又一次推向高潮。玄宗在道士的帮助之下在仙境中找到了杨贵妃,在那里又一次地再现了杨贵妃的姿容,并重申前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至此,文章才结束,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离奇,但又自具首尾,以李杨二人的爱情始,又以李杨的爱情终,可谓情节完整,自具首尾。 二、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首先,《长恨歌》对杨贵妃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非常完整鲜明。主要通过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来完成的。文章用了大量笔墨来直接描写杨贵妃的美貌,如“天生丽质难自弃”,天然就生成了美丽的姿色。“回眸一笑百媚生”,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妩媚、千般娇羞。“温泉水滑洗凝脂”她的肌肤如玉般圆润光滑。“芙蓉如面柳如眉”等等。衬托对比等一系列间接描写更能体现杨贵妃的美貌。女“六宫粉黛无颜色”,通过杨贵妃与其它嫔妃的对比,突出杨贵妃的美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明皇对她的贪宠,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她的倾城倾国。 其次,对唐明皇形象的刻画也较鲜明全面。文章前部分主要写现实中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三千宠爱在一身”以至“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明皇贪恋美色,无心料理朝政,更为过分的是“姊妹弟兄皆列土”。任用奸臣,听信谗言,就这样引发安史之乱。事发过后还无心悔过,甚至整日沉浸在回忆与思念之中。作为一国之君,这种荒谬的行为,实在让人痛恨。然而,从作者的描述中,又可以看出唐明皇对爱情的坚贞与矢志不渝。之前对杨贵妃的宠爱不说,后来只看对杨贵妃的思念就足以证明唐明皇对这份爱情的坚贞。回来之后,他整日沉浸在思念中,甚至触景生情,“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还不够,他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于是就找道士帮忙去寻找,通过上天入地,终于找到了,并发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从此不再分开。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大胆的想象与夸张,对唐明皇的言行与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充分表现了唐明皇的两种鲜明形象。 三、具有乐府歌行体的特色的语言 篇幅可长可短是歌行体的首要特点,《长恨歌》全篇有一百二十句,篇幅较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文中开头就指出唐明皇好色,从而有了下面一系列的故事,叙述中既完整地记叙了

《长恨歌》

《长恨歌》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三、背景介绍 (一)写作背景 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 2、横向比较:文学史上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 (二)创作缘起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4.1 《长恨歌》的内容与艺术

唐诗经典MOOC课程第四讲 白居易《长恨歌》 主讲教师:胡可先 白居易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现存诗歌三千余首,他也是唐代第一流诗人。他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即讽谕诗、感伤诗、闲适诗、杂律诗。他自己对讽谕诗非常看重,但实际上,我们觉得,他的诗写得最好诗歌并不是讽谕诗,而是感伤诗里面的《长恨歌》与《琵琶行》。我们今天就重点讲授《长恨歌》。 一、《长恨歌》的内容与艺术 《长恨歌》写于元和元年。陈鸿《长恨歌传》提到这首诗的写作经过,他说,元和元年冬十二月,白居易自校书郎为周至尉,陈鸿与王质夫家于周至,二人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作。 从《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内容看,二者的故事情节是相同的,这可以说明,这个故事情节,在当时的民间传说中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故事情节。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详尽的叙事,热烈的抒情,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祸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上的苦果。《长恨歌》可以称得上是空前绝后的。在文学上,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可是写天子的爱情,而且写得这样回旋曲折,宛转动人,回环往复,缠绵悱恻,可以说古往今来仅此而已。也正因如此,千百年来,才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的,而是通过他笔下的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诗的一开头就说: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一开头叙述故事的原委,便表现了这首诗在思想倾向上的复杂性。“汉皇重色思倾国”,显然对玄宗有微词,而“天生丽质难自弃”明显地有着为尊者讳的意思,据历史记载,杨贵妃原是玄宗的儿子寿王的妃子,玄宗看中了,想法子弄了过来。如果实写的话,则玄宗的荒淫与乱伦就不言自明了,指责的份量当然就更重点。而现在却轻轻一笔带过,用“难自弃”三字,就为玄宗包涵了。宋人赵与时《宾退录》对此评论说:“盖宴昵之私犹可以书,而大恶不容不隐。”这是宋人的看法,并不一定符合唐人的实际情况。诗接着就写杨贵妃的美丽与唐玄宗对她的恩爱无比: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游春从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论长恨歌艺术特色

论《长恨歌》的艺术美 论文摘要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中的名篇,这也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他曾说过“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长恨歌》更是唐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千百年来被广为传唱的名篇。我准备结合安史之乱以及诗人白居易的个人生活经历,对《长恨歌》一诗的主题思想做一些浅显的分析。同时想通过对《长恨歌》一诗的情节结构、叙事特点、人物塑造等几个方面,对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做以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揭示《长恨歌》这首不朽之作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主题结构特色叙事艺术人物塑造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卒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喜欢白居易《长恨歌》,其实这里面是有原故的,这篇文章是他在做周至县尉时作的,正好我的家乡也在周至,而且《长恨歌》全文曾被毛泽东同志手书,因此我也特别喜欢这篇文章。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以《琵琶行》、《长恨歌》极为有名,下面就《长恨歌》的艺术美谈谈我的看法。 《长恨歌》自问世以来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的读者。白居易的《长恨歌》可以说是唐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优秀的长篇叙事诗之一。因此,关于《长恨歌》的研究者也是逐年增多。对于《长恨歌》主题思想的争论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我也想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浅谈《长恨歌》

唐宋诗词鉴赏课程论文 --浅谈《长恨歌》之“恨” 10级应用物理学02班 李锐

浅谈《长恨歌》之“恨” 《长恨歌》是白居易极为有名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这首诗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每当我们拿起这首诗,我们会有感于这段动人的悲剧爱情、会细心斟酌这富有魅力的艺术特色、会深深思索为何要恨?又为什么是“长恨”? 白居易到底是想要表现“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还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全诗的核心围绕一个“恨”字展开,我们该怎样去理解这个“恨”字,下面我将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谈一谈自己对这个“恨”的理解。 “情到深处便为诗”,一首好诗一定是作者内心深处最真实情感的流露,一定有着一种对生命的感发,倘若没有这一点,绝称不上好诗,更不可能被称为“千古绝唱”,再好的词句,再美的韵律,如果没有感发,那不过是给一具尸体穿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是没有活力的。因此,我猜想作者能发如此之感叹,一定是“吾手写吾心”,有着自己最深刻,最触动内心的情感。 这首诗作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而作。仙游寺位于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的西边,作者当时正在鏊厘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他与友人同游此地,深受感触。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这里。当作者站在这样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地方,最先触动作者内心的一定是作者自己的爱情体验,就比如当我们刚经历失恋后,看到一对相爱的恋人幸福的样子,心里一定不会是平静的,那种

苦涩、酸楚的感情一下子就会涌上心头。此刻作者也经历了自己爱情的不幸,再加上自己身处在这个安史之乱之后风雨飘摇的大唐,兴也玄宗,衰也玄宗,自然而然会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满怀感叹,缘何会很?我们需要先从作者的爱情经历去思考。 白居易11岁时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自己小4岁的女孩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俩人自小一起玩耍,形影不离,青梅竹马。到了19岁,俩人开始相恋。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于是恳请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封建思想沉重的母亲,因不是门当户对,拒绝了。无奈之下,作者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贞元二十年,白居易回长安作官,再次恳求母亲,但是,母亲同样还是拒绝了,并且全家迁离,不再让他们见面,从此两人的婚姻无望了。作者的爱情带给了他深深的伤痛,面对着爱情的失意,面对着支离破碎的国家,面对着这个写着爱情故事的地方,“弄玉和萧史”、“玄宗和贵妃”、再加上自己,《长恨歌》应然而出。我想,此时此刻作者心里一定不会是会充满愤恨的。 所以,从这一方面看,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同样也是作者自己爱情的真实写照,《长恨歌》的恨应该是对这段动人爱情的惋惜和同情,其中也包含着自己内心的苦涩。 另外,这个“恨”也可能是作者心中的一种遗憾。唐玄宗和杨贵妃这段传奇的爱情最后的结局却让人悲叹,一个大唐帝国的皇帝、那个缔造了开元盛世的伟大帝王、九五之尊啊,可最后面临着逃亡的命运,

长恨歌赏析

【赏析一】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作者35岁,任周至县尉。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长恨歌》共分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其中开头八句写杨贵妃的美貌和被唐明皇所求得。明是唐皇而诗中却说“汉皇”,这是唐朝人由写古题乐府留下来的习惯。倾国:指倾国倾城的美女。御宇:指作皇帝,统治天下。从“春寒赐浴华清池”到“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十八句,写杨贵妃的受宠和由此形成的杨氏家族的豪贵。华清池:在今西安市东临潼县南的骊山上,上有皇帝的行宫,以温泉闻名。凝脂:比喻人的皮肤洁白光润。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头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废政事。“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写杨贵妃被宠的程度,简直是形影不离。接着作者又用汉武帝宠爱陈阿娇,要为阿娇造一座金屋子的典故来比喻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贵妃一人受宠,杨氏族门立刻权势逼人。哥哥杨国忠当了宰相,几个姊妹都被封为大国夫人,争权斗富,不可一世。杜甫的《丽人行》就是写的这桩事。皇帝后妃也是人,也有情欲,这点与平民没有区别;但是皇帝手中有无尚的权威,他的情欲往往和这种无尚权威的运用密不可分。这就使他们的爱情效果与平民大不相同了。好色并不是了不起的罪过,但由好色而导致滥加封赏,使坏人窃弄权柄,紊乱朝纲,这就离亡国灭家不远了。所以我们评论帝王的爱情一定不要离开他们生活的具体内容及其社会效果。“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四句又和前面的“从此君王不早朝”相呼应,进一步描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政误国。唐朝统治者这种豪华奢侈的生活,是建立在残酷地掠夺劳动人民,使劳动人民陷于极度贫困的基础之上的。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描写了一段唐明皇与杨贵妃在骊山上的享乐生活后,接着说:“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又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伥难再述。”正是因为统治集团如此昏庸腐朽,阶级矛盾又如此尖锐,所以当安禄山这个大野心家一旦发起叛乱,唐王朝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倾倒崩溃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正是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过程。渔阳:郡名,郡治在今天津蓟县。这一带有时称渔阳郡,有时又称范阳郡。安禄山当时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大本营就在渔阳。鼓:军中使用的乐器。渔阳鼙鼓,即指安禄山率领的造反军队;安禄山发动叛乱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霓裳羽衣曲:舞曲名,开元中来自西凉。据说唐明皇曾亲自对它进行过加工润色,并为之制作歌辞。杨贵妃进宫后,善为此舞。 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为第二段,写马驿兵变,杨贵妃被杀,以及从此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其中开头十句讲马嵬驿兵变。九重城阙:指首都。皇帝的宫庭有九道门,故称皇宫曰九重。烟尘:指敌警。千乘万骑西南行:指唐明皇等离长安往四川逃跑,事在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翠华:指皇帝的仪仗。西出都门百余里,其地即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西。六军:古称天子的军队,这里指唐明皇的卫队。不发:不再继续前进,这里即指兵变。当时乱兵先杀了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两个姊妹,又逼着唐明皇将杨贵妃赐死。花、翠翘、金雀钗、玉搔头:都是杨贵妃头上的饰物。“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八句写唐明皇在前往成都的路上以及在成都的日子里对杨贵妃

论《长恨歌》的艺术美

论《长恨歌》的艺术美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

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人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我国中唐时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著名叙事长诗,它同诗人的另一篇叙事诗《琵琶行》一样,在白居易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在社会各阶层中广为流传了。唐朝皇帝李忱在一首诗中写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由此不难想见诗人的这两篇叙事作品受世人欢迎的程度。《长恨歌》带给我们的艺术美的享受,不仅是诗中那个凄婉动人的故事,更有精巧的艺术构思和人物塑造。 一、艺术构思 这篇诗歌主要描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经历,演绎出一个美轮美奂且离奇曲折,颇有传奇色彩但又浓情厚意的爱情故事。所以,它也引来了古今无数学人大家的关注和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首先有红颜祸水论,代表人物为唐朝的李商隐,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有这样的诗句:“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蛾眉不让人。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这类观点的诗歌认为安史之乱和唐代的没

长恨歌

《长恨歌》教案;第二课时;讲课序号29;教学目标:;1、了解长恨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2、品味作者的语言,掌握诗歌抒情所用的表达技巧;教学重点:;品味作者的语言,掌握诗歌抒情所用的表达技巧;一、导入;常言道几曾见帝王天子有真情,至高无上的权利与纯真;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怎样表现长恨的主题?;(1)请阅读诗歌第二部分,找出表现唐 《长恨歌》教案 第二课时 讲课序号 29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恨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品味作者的语言,掌握诗歌抒情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的语言,掌握诗歌抒情所用的表达技巧 一、导入 常言道几曾见帝王天子有真情,至高无上的权利与纯真无暇的爱情往往不能两全,可又谁知真有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奇迹呢?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可以说是爱情经典长廊里的一个奇迹。上一节课主要从整体赏析了《长恨歌》的思想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长恨歌》,感受这篇千古绝唱的艺术魅力。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怎样表现长恨的主题? (1)请阅读诗歌第二部分,找出表现唐玄宗之长恨的句子,并细细品味。 (2)分析这些句子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运用什么表达技巧来表现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长恨。 2、学生展示,教师补充点拨: 唐玄宗之长恨: (1)赐死贵妃时 ——欲救不得,眼流泪心流血,矛盾痛苦 (2)入蜀道上的思念: 奔蜀途中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乐景写哀情在行宫,以富有特征的事物月色和铃声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借景抒情 (3)还京路上的思念:旧地重经, 玉颜不见,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叙事见情 (4)回京后的思念之苦:玄宗返回长安后, 景物依旧,人却不在,睹物思人,触景生情。黄昏黎明,春风秋雨,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苦苦的思恋,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

长恨歌

长恨歌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长恨歌 (二)解析:本课要学的内容“长恨歌”指的是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其核心内容是明确长恨之人是谁,长恨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恨了些什么,理解它的关键是结合相关史实资料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经历进行解析。学生已经学过白居易的相关作品,如必修三当中的《琵琶行》这一课,因而对于白居易的创作经历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深化,即对于白居易的进一步了解与认识,进而为理解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以及安史之乱的相关内容奠定基础。本堂课教学的重点是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内容,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多了解作者的创作经历以及创作的背景,善于运用自己的意志揣测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所阐述的中心内容。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一)教学目标 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在文学上的贡献。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掌握:诗歌在写人、抒情方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识记:相关的文言知识及重要的字词句子。 (二)目标解析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创作、诗歌主张以及其在中国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2、理解《长恨歌》所叙述的中心内容,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及中心思想。 3、本首诗歌采用了大量的表现手法,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掌握诗歌在写人、抒情方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4、体悟这首诗的意蕴美和情感美,体味七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个性,感受其凝练、优美动人的语言。 5、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重要的字词句子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时,可能会对相关的内容把握不准,因为这首诗作为一首古诗,有很多的古今异义词,这些词会使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时产生一定的困惑,因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疏通字词句式;学生在理解诗歌的主题时,可能会对相关内容感到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紧密地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他所处的环境及时代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作者的意图及其文章的主题,提升教学成效。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个皇帝是谁?他爱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恨歌》。相信大家学完了以后就能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作者:乔怡梦 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9年第01期 摘要:诗词《长恨歌》对于我们高中学生而言并不陌生,通过对《长恨歌》的深度剖析,其中的主题也在逐渐凸显出来。其中一层不仅是对唐明时期皇帝荒淫无度生活的严肃批判,更是对二人忠贞炙热爱情的歌颂;第二层内容将杨贵妃视作红颜祸水,但是词句之中无一不流露出对杨贵妃的同情。双重主题的出现直接反映出白居易矛盾复杂的思想状况,以此映射当时的朝堂政事。本文从叙事结构与艺术特色两个角度入手对《长恨歌》进行分析,以此体会白居易当时的心境变化。 关键词:《长恨歌》; 白居易; 叙事结构;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1206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號:1006-3315(2019)01-012-001 白居易一生创作出无数的优秀作品,他的叙事诗主要分为乐府与歌行两大类,其中乐府诗主要以短小朴实为特色,由于其实证性较强,因此其中多以例证为核心。而《长恨歌》作为歌行体叙事诗的主要代表,凸显了歌行体的成熟性,其不仅传承了先秦时期的叙事诗传统,同时吸纳了初唐时期七言歌行的优势,利用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将曲折离奇的情节完整再现。人物形象形神兼备,诗词结构完整有序,为原本叙事的《长恨歌》增添了几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一、《长恨歌》的叙事结构 《长恨歌》作为一首历史悠久、传承古今的叙事长诗,其充分融合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描述方法,以客观的叙事为核心,将景物描写、情感抒发杂糅其中,在浪漫主义气息中完美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白居易在人物形象塑造、感情抒发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渗透了虚实相生的技法,将情节处理的十分到位。从字里行间彰显出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思路,通过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基于主题角度而言,《长恨歌》凸显了白居易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在传统观念中,《长恨歌》不仅用诗歌描述了故事发展,同时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试图用诗词挽救社会,但又掺杂了几分无奈。白居易试图通过《长恨歌》的描写,批判统治时期由于皇帝淫乱、腐朽的统治,为朝堂引来混乱,用以作为历史的教训。但是这二者之间具有极为明显的矛盾性,因此,使得诗歌主题走向了复杂化。 我认为,其实《长恨歌》的主体十分明确,赞颂了李杨二者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基于诗题而言,以“长恨”二字作为名篇,其不止因为李杨之间生死离别的爱情,也同样源于皇帝朝

长恨歌简要赏析

简析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特色——以《长恨歌》为例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之中创作了三千多首诗歌,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无论是他的诗歌主张还是诗文作品,在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唐宣宗曾在《吊白居易》一诗中写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白诗的社会影响力之大。 白居易在世时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类,将其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对于感伤诗的定义,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可见于反映现实、强调政治功能的讽喻诗不同,感伤诗是诗人表现人生境况、生命体验的诗,诗人的离愁别恨、悼亡之悲、羁旅之苦、故园之思等等多种际遇和情感都在感伤诗中有所体现,读起来更容易感人心扉、引起读者的共鸣,不乏《长恨歌》《琵琶行》这样的千古名篇。本文将以《长恨歌》为例,简要解析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特色。 《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抒发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长恨歌》一诗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叙述了这段令人慨叹的爱情悲歌,倾注了诗人的大量情感,读起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从艺术特色角度来看,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言通俗易懂,凝练流畅。语言的平易近人、朴实无华是白居易诗歌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其诗句的通俗易懂也对诗歌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童子解吟《长恨曲》”就是很好的例证。《长恨歌》中极少用典,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夫《长恨歌》之壮采,而所隶之事,只小玉、双成四字”。且大多数诗句都无需翻译,意思直白,语句流畅,易于诵读和理解。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句,语言十分通俗易懂,却高度概括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喜爱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风气。同时兼具歌行体婉转流畅的特点,读来缠绵悱恻,有荡气回肠之感。这种凝练、质朴的语言风格贯穿全诗,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刻画出丰富的情境,体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字功力。 第二,人物形象刻画鲜明,表意含蓄。《长恨歌》的创作取材于历史,通过历史记载加之诗人的想象,生动刻画出唐玄宗、杨贵妃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含蓄地表达褒贬之意,体现出诗人的情感倾向。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诗句,通过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纵情欢乐的爱情生活,侧面表现出唐玄宗的纵欲行乐、不顾朝政,一位沉迷于歌舞酒色的皇帝形象跃然纸上,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唐玄宗的不满情绪。对于杨贵妃的人物形象描写,

长恨歌内容提要

浅析《长恨歌》主题及艺术特点 [内容提要] 唐代诗人白居易根据民间流传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诗歌主题鲜明,以“情”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高唱了一曲爱情颂歌,赞美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始终不渝的爱情。在艺术特色上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情节结构巧妙,层层展开,抒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相遇、相见、相思的缠绵悱恻、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诗人巧妙地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谐地融为一体,反复铺陈、渲染,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在诗中作者着力塑造了两个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唐玄宗、杨贵妃,以极大的同情,刻画了杨贵妃——一个被牺牲的女性形象,而对另—个主要人物唐玄宗,既有谴责,也有同情,更肯定了他对杨贵妃真挚的爱情。正是这种感人至深的爱情主题和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奠定了《长恨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愧为“古今长歌第一”。 [关键词] 《长恨歌》主题艺术特点 唐玄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它不但是白居易诗歌创作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古典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标志,它继承了《诗经》、《离骚》、汉魏乐府的艺术传统,保留了中国诗歌中的抒

情诗的抒情特点,通过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抒写出来,融抒情、叙事、写景于—炉,成为独具特色的抒情叙事诗,自立诗歌园地之林,博得了“古今长歌第一”(明.何良俊),“千古绝作”(清.赵翼)的评价,是古典诗歌艺术的瑰宝。 《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歌妓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对《长恨歌》的主题及艺术特点前人已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下面我就《长恨歌》的主题及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浅陋之见。 一、爱情颂歌——关于《长恨歌》的主题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有爱情主题说、政治主题说和双重主题说。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一)就诗歌内容而论。《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摩,去回味,去感受。入宫专宠。贵妃入宫后持宠而娇,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诗歌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写出了“长恨”的内因。马嵬赐死。写他们的生死离别,杨贵妃的死是他们的爱情成为一场悲剧。诗人有意将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刻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氛围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情批判。忆旧相思。着力表现了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和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及回宫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