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易方程复习课教案

简易方程复习课教案

简易方程复习课教案
简易方程复习课教案

简易方程复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通过复习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认识,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重点:会用字母表示数和解简易方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简易方程。(板书课题)

二、梳理沟通,形成体系

(一)小组讨论,梳理内容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简易方程”这个单元里,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忆在黑板上逐一出示知识点:

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的意义、解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本学期所学的这些知识。

出示讨论题:(指名读)

1.用字母可以表示哪些内容?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怎样简写、略写?

2.什么叫做等式?什么叫做方程? 它们有什么关系?

3.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4.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二)组织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1.用字母表示数、表示运算定律、表示计算公式、表示数量关系(板书)

用字母表示数时要注意:(若有困难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

(1)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简写成“·”,也可以省略不写。(2)数字与字母相乘时,省略乘号后要将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3)当1和字母相乘时,1省略不写。

2.填空:

(1)正方形的周长是cm,面积是cm2。

(2)三角形的面积是cm2。

(3)当a=4,b=2时,三角形的面积是cm2。

师:用字母表示数时还应该注意什么?(加括号的问题,平方……)

3.复习方程的概念。(若学生感觉困难,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

(1)等式的意义: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如:3.6×0.5=1.8、3.5+x=9.5等都是等式。

(2)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如:11x=363、x+7.6=11.4等都是方程。

(3)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等式的范围比方程的范围大。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

不一定是方程。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首先要看这个式子是不是等式,接着再看这个式子中是否含有未知数。如:3.6×0.5=1.8、3.5+x=9.5都是等式,但3.6×0.5=1.8不是方程。

4.复习解方程。

(1)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2)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二者关系:方程的解是一个数值,解方程是一个变形过程,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4)解方程的依据: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减去)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三、综合练习

(一)判断对错。

1.x=0既是方程,也是方程的解。()

2.方程3÷x=1.5的解是2.()

3.只有在x=2时,2x与x2才相等。()

4.小明今年m岁,小强今年(m-3)岁,所以小强比小明小3岁。()

(二)选择。

1.下面的式子中,有()个是方程。

①2.5x+7 ②15-3=12 ③6x+y=8.2 ④4x+7<9 ⑤a+b=b+a

A、1

B、2

C、3

D、4

2.下列正确的是()。

A、5x+2=20,则5x÷5+2=20÷5

B、3.5-x=0.7,则3.5-x+x=0.7+x

C、x÷3.1=6.2,则x=2

D、6x-0.9=4.5,则6x-0.9+0.9=4.5-0.9 3.爸爸今年a岁,比女儿年龄的3倍还大5岁。女儿今年()岁。

A、3a+5

B、3(a+5)

C、(a+5)÷3

D、(a-5)÷3 (强调a的取值是有范围的)

4.甲、乙两车从相距48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对开出,3小时后还相距15千米。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解:设乙车每小时行x千米。不正确的方程是()

A、75×3+3x=480

B、75×3+3x+15=480

C、3(75+x)=480-15

D、3(75+x)+15=480

(三)解方程。

5x+7=42 x÷4.2=2 3.6x-x=5.2 2(x-3)=5.8

★2.1x+1.5×1.6=10.8 ★12-3x=6

师:能够自己判断出你做的是否正确吗?可以用什么办法?谁来示范一下?

解方程应注意什么:书写时,要注意先写“解”字,上、下行的等号要对齐,注意不能连等。

(四)列方程解决问题。

师: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可以概括为:设、找、列、解、答。其中找相等关系这一步最为关键)

1.五(1)班的同学集体买了一个足球。如果每人拿

2.5元钱,则差4元钱;如果每人拿2.8元钱,则多8元钱。五(1)班一共有多少人?

2.

四、课堂小结:利用方程我们可以轻松的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方程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应该学好它。

五、作业:关于简易方程这部分内容,你还有什么没解决的问题,请记录下来,与同学老师交流。

板书设计:

简易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律、公式、数量关系

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

..。

(数值)

列方程解应用题:设、找.、列、解、答

(推荐)高中数学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

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 取x轴作为基准, 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l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 规定α= 0°. 2、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 0°≤α<180°. 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 3、直线的斜率: 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α≠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也就是 k = tanα ⑴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α=0°, k = tan0°=0; ⑵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 k 不存在. 由此可知, 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 4、直线的斜率公式: 给定两点P1(x1,y1),P2(x2,y2),x1≠x2,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P1P2的斜率: 斜率公式: k=y2-y1/x2-x1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1、两条直线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平行,即 注意: 上面的等价是在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成立.即如果k1=k2, 那么一定有L1∥L2 2、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

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直线l 经过点),(000y x P ,且斜率为k )(00x x k y y -=- 2、、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已知直线l 的斜率为k ,且与y 轴的交点为),0(b b kx y += 3.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1、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已知两点),(),,(222211 y x P x x P 其中),(2121y y x x ≠≠ y-y1/y-y2=x-x1/x-x2 2、直线的截距式方程:已知直线l 与x 轴的交点为A )0,(a ,与y 轴的交点为B ),0(b ,其中0,0≠≠b a 3.2.3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1、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关于y x ,的二元一次方程0=++C By Ax (A ,B 不同时为0) 2、各种直线方程之间的互化。 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3.3.1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1、给出例题:两直线交点坐标 L1 :3x+4y-2=0 L1:2x+y +2=0 解:解方程组 3420 2220x y x y +-=??++=? 得 x=-2,y=2

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21.2解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是北京市育英中学的数学教师张洁.育英中学是北京市海淀区的一所普通中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有机会参加这次教学研讨活动,向全国各省市的数学老师们学习,我深感荣幸. 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的第2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第1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计划设计、课时目标确立、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教学特色与反思等方面加以说明.恳请专家、老师们对我说课的内容多提宝贵意见. 一、教学内容分析 1.知识框架结构概述 一元二次方程是在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对“次”的推广,也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在高中的学习中也经常用到.

与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相比,一元二次方程由于三个待定系数的变化会产生较多的类型.需要根据方程的具体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求解.该部分知识具有类型多、解法多、技巧高的特点,也是为学生营造“再发现、再创造”的数学学习活动的良好契机. 2.课标大纲文献梳理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部分知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源远流长. 二、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方程及其解法,学生小学就开始接触,进入初中后又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因此,学生对解方程

涉及的操作步骤及其数学原理都已比较熟悉.特别的,具有了通过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用到的平方根定义、整式乘法和实数等相关知识的储备.因此,当面对某些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时,学生具备“自主发现和创造”的可能. 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的角度,我所任教班级中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思维活跃,喜欢思辨,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意识. 但是,学生的 困难是,比起以往 的经验,一元二次 方程的系数多、变 化多,解法选择相对复杂灵活,在对已经学过这一章的其他同学的测试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面对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时,会优先选择公式法,或者直接对方程进行配方.比如这几道题目一个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选择公式法或配方法.学生的这种表现,是否与方程解法的教学顺序有关呢?如何解决学生过于依赖某种解法的问题呢?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们尝试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逐渐感悟方程解法的变化.为此,我们做出了单元整合的设计. 那么,如何能让学生面对具体的、新的方程时,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将一个复杂的大问题分解为一个个简单的小问题呢?将问题特殊化、将问题分类,就是必要和必须的了。这样,特殊化和一般化的过程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再发现、再创造”的平台,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计划设计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将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探究部分的教学做出如下探索: 方案1:

小学主题班会教案精品50个

我学会与人相处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与人相处的学问,使学生懂得与人友好相处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基本的交往原则和交往技巧。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与人友好相处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1、课前调查本班同学的交往情况,搜集典型案例,以备上课时用。 2、选择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漫画 3、准备有关友谊主题的配乐诗朗诵。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的教室真干净啊!能告诉我昨天的值日生是哪几位吗?(表扬) 师:刚刚被表扬的几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你现在的心情吗?(活动) (二)谈感受 1、前后座的四人分为一组,每人说出三次自已被表扬的经历和当时的感受。 2、老师在各组选出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陈述。 (三)互相赞美 1、同座位两人一组,每人回想可以赞美对方的三处,依次写在小纸条上,写上自已的名字交给老师。 2、老师将纸条收齐后,打乱了放在一个大信封里,随机请同学上来抽取其中的一条,大声地读给全班同学听。 3、请被读到的同学向大家说自已被赞美的感受和感谢。 (四)赞美他人 1、请每位同学找出生活中三个赞美的对象,比如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邻居等,回想他们身上值得赞美的地方。 2、向老师说出自已准备赞美他们的时间和方式。 (五)理解课题 师:刚才许多同学体验到了赞美,也向别人表达了赞美,相信大家感受到了赞美的力量。现在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课本上的课题“送人玫瑰手指留香”的意思是什么? (六)朗读短文《赞美的力量》 1、请一位朗读好的同学起来有表情地朗读《赞美的力量》。 2、思考讨论:要不要赞美他人。 哪些同学有了自已的答案?全班交流。 (七)辩论表演 1、请持有相同观点的同学自动组成一组,进行小范围的辩论表演。 2、请全体同学为辩论双方打分。 (八)阅读文章《孤独的小美》 1、请同学阅读《孤独的小美》。 2、师问:你们有没有过类似的情况?你自已或周围同学的? 3、角色互换:师问:假如你是小美,你准备怎么办?(收集金点子) 4、师总结:我将同学们的金点子汇总起来,想办法通过课文的编者交给小美,好吗? (九)赞一赞 1、请每个同学找出自已在班上交往最少的同学,想一想原因是什么? 2、继续想一想,这些同学身上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地方? 3、在课堂上向这些同学说出自已的赞美。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3 人教版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新华学校张玉芳我说课的题目人教版版九年级(上)第22章第一节《一元二次方程》.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说课⑴说教材⑵说目标⑶说教学方法、学法⑷说教学程序⑸说评价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是一次方程、方程组及不等式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函数等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本节课是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导入课,它为进一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简单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二、说目标 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充分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能力目标: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出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经历探索满足方程解的过程,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精神. ⑵教学重点 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⑶教学难点

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 ⑴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类比发现法为主,以讨论法、练习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⑵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分析讨论、类比归纳,最后抽象出有价值。让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⑶教学手段 采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实物投影进行集体交流,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四、说教学程序 ⑴知识回顾导入新课⑵自主探索归纳新知⑶巩固练习深化知识 ⑷归纳小结反思提高⑸布置作业分层落实 ⑴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请学生举例)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5页的“问题1”和"问题2",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设计意图:方程模型的建立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⑵自主探索归纳新知 比较一: 与一元一次方程作纵向比较得

高一数学必修2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 2 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 (一)高一数学必修2 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一、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 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 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 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 表示。即。斜 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时,; 当时,; 当时,不存在。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注意下面四点:(1) 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 与P1、P2 的顺序无关;(3) 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①点斜式:直线斜率k,且过点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 时,k=0 ,直线的方程是y=y1 。 当直线的斜率为90 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 但因l 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

等于x1 ,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 ②斜截式:,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为b ③两点式:()直线两点,④截矩式: 其中直线与轴交于点, 与轴交于点, 即与轴、轴的截距分别为。 ⑤ 一般式:(A ,B 不全为0) 注意:各式的适用范围特殊的方程如: 平行于x 轴的直线:(b 为常数); 平行于y 轴的直线:(a 为常数); (5)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一)平行直线系 平行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 的常数)的直线系:(C 为常数) (二)垂直直线系 垂直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 的常数)的直线系:(C 为常数) (三)过定点的直线系 (ⅰ )斜率为k 的直线系:,直线过定点; (ⅱ )过两条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为参数),其中直线不在直线系中。 (6)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首先,我对本节课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实验教材九年级上第二十二章第二节“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本节共3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用配方法简单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内容,“配方法”是学生接触到的的第二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它是以直接开方法为基础的一次深入探究,是由特殊到一般的一个拓展过程,又对继续学习后面的公式法有着指导和铺垫的作用。在“配方法”的探索过程中体现了“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今后学习高次方程、二次函数等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针对上述分析,结合初中数学现行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技能:理解配方法,会利用配方法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配方。 数学思考:(1)通过对比、转化、总结得出配方法的一般过程,提高推理能力。 (2)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是否为1的分类处理,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解决问题:(1)会用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发现不同方程的转化方式,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情感态度:通过配方法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九年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已能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进行恰当的判断和进行分析归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会用配方法解简单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配方方法的探索。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法的确定要符合学生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地获取新知。因此本课主要采用的是“问题——探究——问题”的教学模式和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2、学法: 由于九年级学生已能按思维的概括去观察事物,观察的精确性、概括性有所提高,他们通过观察进而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较为全面、深刻的分析,并能把个别事物同一般的原理、规则联系。因此,本节课将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交流、发现等活动,灵活地运用旧知识去研究新问题,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学习方法。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最后到“乐学”。 三、教学流程分析: (一)复习提问,回忆旧知:

圆的标准方程公开课教学设计

4.1.1圆的标准方程 一、教学分析 在初中曾经学习过圆的有关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所学知识及前几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解析法研究圆的方程、它与其他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应用。同时,圆是特殊的圆锥曲线,因此,学习了圆的方程,就为后面学习其他圆锥曲线的方程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本节内容在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许多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由于“圆的方程”一节内容的基础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对圆的标准方程要求层次是“掌握”,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应用意识,本节内容我采用“引导探究”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 二、三维目标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圆心、半径写出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圆的标准方程写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进一步培养学生能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2、用待定系数法和几何法求圆的标准方程,通过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形成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和圆的标准方程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 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会利用待定系数法和几何法求圆的标准方程。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圆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曲线,求圆的标准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设置了由浅入深的学习环境,先让学生熟悉圆心、半径与圆的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逐步理解三个参数的重要性,自然形成待定系数法的解题思路,在突出重点的同时突破了难点。利用圆的标准方程由浅入深的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在例题二中我用一题多解的探究,纵向挖掘知识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随时对所学知识和方法产生有意注意,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这样的设计不但突出了重点,更使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本设计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的同时锻炼了思维、提高了能力、培养了兴趣,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 不足之处: 1、对学生研究还不够,对难点的突破还不够。如:例二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时,学生对求方程组的解还存在疑问,而我在上课的时候忽视了这点,没有及时学生引导如何求解这类方程组。 2、课堂让学生自行探究还不够,大部分还是教师引导比较多。如:例二用几何法解圆的方程时,如果让学生先思考然后把过程写出来之后再进行引导会更好一些。

直线与方程例题解析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的知识点 一、基础知识 倾斜角与斜率 1. 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我们把x 轴正方向与直线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 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 则直线l 的倾斜角α的范围是0απ≤<或),0[πα∈ 2. 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的斜率,等于直线的倾斜角的正切值,即tan k θ=. 如果知道直线上两点 1122(,),(,)P x y P x y ,则有斜率公式2 1 21y y k x x -=-. 特别地是,当12x x =,12y y ≠时,直线与x 轴垂直,斜率k 不存在;当12x x ≠,12y y =时,直线与y 轴垂直,斜率k =0. 注意:直线的倾斜角α=90°时,斜率不存在,即直线与y 轴平行或者重合. 当α=90°时,斜率k =0;当090α?<,随着α的增大,斜率k 也增大;当90180α?<

【说课稿】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3)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直接开平方法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内容选自人教 版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章一元一次方程第2节。下面我从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对本节 课的教学进行一个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直接开平方法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起始课,直接接开平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方法。它的推导建立在平方根意义和开方运算的基础上,首先它配方法的基础,其次再求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等问题中都必须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同时,这一届教材的编写中突出体现了化归、类比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这一届不仅是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一节课,更是让学生体验并逐步掌握相关数学思想方法的一节课。为此,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2或()2(p≥0)的一元二次方程. (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并对其进行取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使学生体会一元二次方程应用价值并意识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重 要性,理解直接开平方法的数学依据,并能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让学生经历由简 到繁过程,体验类比、化归、降次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计算 等思维能力及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具体问题的思考、讨论、交流,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 的进取精神,让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分析 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起始课,教学重点是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 或()2(p≥0)的一元二次方程。难点是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 方程的“化归”的转化方法与技巧. 四、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 本节课采用启发式和自主探究式与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以启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形式展开,利用已有的知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通过比较合理的问题设计、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因此本课主要采用的是启发、探究式教学方

小学主题班会课教案

小学主题班会课教案 小学主题班会课教案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知道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激发同学们从小有爱心,树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祖国的情感。 二、主题:孝敬父母,由爱父母中懂得关心他人。 1、对象特征:本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倍受父母、爷爷奶奶的爱护,渐渐地有些同学变得自私,缺乏真情,只要别人关心自己,不会自己去关心他人、爱护他人。 2、提出这一主题的原因:通过具体事例,激发学生爱的情感,提高他们的认识,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好习惯,以便今后把这种爱的情感 转嫁到爱社会,爱祖国,从而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三、活动准备: 1、录音机一台, 2、准备故事,小品,快板、舞蹈等节目。 3、准备照片, 4、收集名人名言、主持人准备串联词。 四、场景设计: 大黑板上写好“爱心回报”的大字,并配以图画,副标题(电脑屏幕:“养育之恩永不忘怀”。) 五、活动过程: (一)开幕词: 主持人1,人间最美是亲情。 主持人2,养育之恩永不忘。

主持人齐:中心小学二年级(4)班“爱心回报”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爱的回顾”篇: 主持人1:有了泥土,嫩芽才会长大;有了阳光,春芽才会开花;我们 的成长离不开您呀——亲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同学1:出示一套照片,讲述《我的成长足迹》 主持人2:当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爱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开始为我绘制宏伟的蓝图,编制美丽的理想甚至为我们早早起好名字。 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自己名字的含义? 4——5名同学介绍自己名字的意思。 主持人:简简单单的名字,寄予了家长深切的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 中得到了长辈多少的关爱。 请听诗朗诵《妈妈的爱》 4人诗朗诵: 同学2:故事《住院期间》 同学3古诗介绍《游子吟》 主持人:老师我们讲了这么多关于妈妈故事,请您也为我介绍一下您 的妈妈吧。 老师:讲讲自己妈妈的故事。为同学介绍自己的妈妈。 其实,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把自己无私的爱奉献给了自己 的孩子,我知道我们同学中,有一位妈妈他每天陪伴自己的孩子学习,放弃了 自己的许多休息时间,我知道很多爸爸为了赶着接送孩子顶风冒雪,忘记一天 工作的劳累,我还很多次看到几位奶奶、姥姥、爷爷,为了准时的接送自己的 孙子,多少次在风雨中等候。同学们:养育之恩永不忘怀。 同学4:歌曲欣赏《爱的奉献》 在乐曲声中朗诵歌词。3——4人(三)激“情”篇:主持人:我们的生活,父母总是牢牢牵挂,那我们又对这些关爱自己的长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说课稿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从知识的发展来看,学生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整式、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一元二次方程又是今后学生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初中数学中,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计算技巧以及主要的数学思想,在本章教材中都有比较多的体现、应用和提升。我们从知识的横向联系上来看,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它学科有重要意义。很多实际问题都需要通过列、解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而我们想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就要学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解二次方程的基本策略是将其转化为一次方程,这就是降次。本节课由简到难的展开学习,使学生认识即配方法、公式法后又一种新的解法因式分解法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其具体方法。 2、学生学情 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激发兴趣为目的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出发。分析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要解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解方程的配方法问题。而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来看,前面我们已经系统的研究了完全平方公式、二次根式,用配方法公式法后,这就为我们继续研究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已有的知识经验,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主要体现在: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因式分解法的思想,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能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利用因式分解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体会“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与积极参与的意识。 4、教学重点与难点

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学生版)

I直线方程知识点总结 一、基础知识梳理 知识点 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 1)倾斜角:一条直线向上的方向与X 轴的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直线的倾斜角,范围为 ( 2)斜率:当直线的倾斜角不是900时,则称倾斜角的为该直线的斜率,即k=tan 注记:所有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不是所有直线都有斜率.(当=90 0时,k 不存在)(3)过两点 p1(x1,y1),p2(x2,y2)(x1≠ x2)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k=tan y 2 y 1(当x 1=x2时,k不存在,此时直线的倾斜角为900) . x2x1 知识点 2:直线的方程名称方程 斜截式y=kx+b 点斜式y-y0=k( x-x0) 两点式y y 1 =y y1 y2y1y2y1 截距式x y +=1 a b 一般式Ax+By+C=0已知条件局限性 k——斜率 b——纵截距 (x0, y0)——直线上 已知点, k——斜率 (x1,y1) ,(x2,y2)是直线上 两个已知点 a——直线的横截距 b——直线的纵截距 A C C ,,分别为 B A B A、 B 不能同时为零斜率、横截距和纵截距 直线的点斜式与斜截式不能表示斜率不存在(垂直于x 轴)的直线;两点式不能表示平行或重合两坐标轴的直线;截距式不能表示平行或重合两坐标轴的直线及过原点的直线。 二、规律方法提炼 1、斜率的求法一般有两种方式 ( 1)已知倾斜角,利用k tan ;(2)已知直线上两点,利用 k y2y 1 ( x1 x 2 ) x2x1 2、求直线的一般方法 (1)直接法:根据已知条件选择适当的直线方程,选择时应注意方程表示直线的局限性; (2)待定系数法:先设直线方程,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待定系数,最后先出直线方程; 3、与直线方程有关的最值问题的求解策略: ○1 首先,应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结论,选取适当的直线方程形式,同时引进参数; ○2 然后,可以通过建立目标函数,利用函数知识求最值;或通过数形结合思想求最值. II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2.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2.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初中代数的方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数的开方、以及前三种因式分解法、直接开方法、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掌握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是配方法和开平方两个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升华。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配方法是解方程的通法,同时会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也是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面: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数学思考方面: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使学生熟练掌握配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方面:结合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运算能力和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所有的方程都可以用公式法解决,感受到公式的对称美、简洁美,渗透分类的思想;公式的引入培养学生寻求简便方法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会熟练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判别式 二、教学法分析 教法: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式的自主探究式与交流讨论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由旧知识引导探究一般化问题的形式展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学法:让学生学会善于观察、分析讨论和分类归纳的方法,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铜锁亲自尝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三、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成以下六个环节:复习导入——呈现问题——例题讲解——巩固练习——课时小结——布置作业。 1、复习引入: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大全(必修)

高二数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必修) 第1章空间几何体1 1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1 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2 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z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5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各个面面积之和 2 圆柱的表面积 3 圆锥的表面积2r rl Sπ π+ = 4 圆台的表面积2 2R Rl r rl Sπ π π π+ + + = 5 球的表面积2 4R Sπ =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的体积h S V? = 底 2锥体的体积h S V? = 底 3 1 3台体的体积h S S S S V? + + =) 3 1 下 下 上 上 ( 4球体的体积3 3 4 R Vπ = 第二章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1 2 2 2r rl Sπ π+ =

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3 三个公理: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 A ∈L B ∈L => L α A ∈α B ∈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 ∈α、B ∈α、C ∈α。 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P ∈α∩β =>α∩β=L ,且P ∈L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 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 、b 、c 是三条直线 a ∥ b c ∥b 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 D C B A α L A · α C B · A · α α 共面 =>a ∥c

小学主题班会课教案精选4篇

小学主题班会课教案精选4篇Primary school theme class meeting lesson plan selection

小学主题班会课教案精选4篇 前言:主题班会是围绕一定主题而举行的班级成员会议,包括学生共同关心、感兴趣的问题、学生之间认识有分歧的问题、集体中产生的较重大的问题,中心思想明确,内容丰富集中,切合学生需要,班级成员共同参与。本教案根据主题班会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安全在我心中”小学主题班会 2、篇章2:“莫让年华似水流”主题班会教案 3、篇章3:“微笑着去面对”主题班会 4、篇章4:“预防近视珍爱光明”全国爱眼日主题班会 篇章1:“安全在我心中”小学主题班会 教学目标: 教育学生在放国庆长假中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学会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一、理解交通事故的危害性和造成悲剧发生的原因。 1、让学生说一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交通事故。

2、让学生说一说听到这些悲惨的交通事故以后自己的想法或带给我们的启示。 3、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需要文明的交通环境,人们的生活、工作需要安全、顺畅、有序的每一天。车轮下真实的死亡报告,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震惊和痛心,更重要的是警醒和反思。是什么造成了这场悲剧? 4、让学生说一说造成悲剧发生的原因,学生可以各抒已见。 二、珍爱生命,注意遵守交通规则。 1、同学们,当你听到这些振憾人心的数字时,当你听到这一桩桩悲剧时,你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如司机、行人、亲人、交通管理部门等等) 2、同学们,交通规则并不复杂,只要稍加用心,谁都能熟练掌握。我们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来维护交通安全,遵守交通法规。生命是可贵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 3、让学生从自身做起,说说在交通方面应如何注意安全。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说课稿内江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2012级4班陈静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老师,大家好!我是_____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第二节第一小节第5页至第9页的教学内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内容,“配方法”是学生接触到的的第二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它是以直接开方法为基础的一次深入探究,是由特殊到一般的一个拓展过程,又对继续学习后面的公式法有着指导和铺垫的作用。在“配方法”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今后学习高次方程、函数等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初中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要解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解方程的问题;而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来看,前面我们已经系统地研究了完全平方式、二次根式,这就为我们继续研究用配方法一元二次方程组奠定了基础。 基于教材内容的安排以及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教学难点:掌握配方法与配方法的技巧。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实际,结合《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会用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了解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二)能力目标: 理解配方法,知道“配方”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并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高中数学直线与方程知识点归纳与常考题型专题练习(附解析)

高中数学直线与方程知识点归纳与常考题型专题练习(附解析)  知识点: 一、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 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tan k α=当时,; 当时,; 当时,不存[) 90,0∈α0≥k () 180,90∈α0

小学一年级主题班会课教案(上下学期都可用)_全册

消防安全教育 一、活动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一些简单的安全常识。 2.使学生掌握一些在家遇到火灾的处理方法。 二、教育重点:学习防火的生活常识,培养有关防范力。 三、教学过程: 1、第一组代表表演防火:(一人读情节过程,三人表演) 2、大家认真观察表演后讨论: (1)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是怎么处理的?发生火情应该怎样与消防队取得联系?(打火警119、讲清出事地点详细地址、火势情况)(2)总结:情景表演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知识。还有什么情况可能发生火灾?发生火灾怎么办?怎样防火?打什么电话求救? 3、学习防触电知识的情景表演: (1)第二组代表表演: (2)大家认真讨论观察表演后讨论: a.提问: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是怎么做的? b.总结:情景表演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知识?还有什么情况可能发生触电危险?发生触电应怎么办?怎么防止触电事情发生?出了事打什么电话求救? 四、巩固总结 1、火警、急救中心电话各是什么?着火打119,急救中心120。

2 遇到火情,危险情况时,要保持镇静,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注意事项: 防火:不要在易燃物品(棉织物、柴草堆、木板堆、柴油汽油库等)附近玩火、放鞭炮。注意(液化气)灶的合理使用,用完电熨斗、电炉后应立即拔出插头。 五、学生发表本节班会课的感想 六、班主任总结 同学们,生命像是一根丝线,一端系着昨天,一端系着明天。站在两端之间,我们才知道:因为生命,我们才会拥有今天,因为今天,我们的生命才得以延续。 生活中总有一些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天我们的目的便是培养大家的这种意识和能力,在紧急时刻我们能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