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

重点实词:

2、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4、无如:没有像……

5、加少:更少

7.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8.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9.鼓之:敲起鼓来,发动进攻.古人击鼓进攻,鸣锣退兵.鼓,动词

10.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兵,兵器、武器.接,接触,交锋

11.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曳,yè,拖着

12.走:跑,这里指逃跑

13.或:有的人

14.笑:耻笑,讥笑

15.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

16.无:通“毋”,不要

17.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18.谷:粮食的统称

19.不可胜食:吃不完.胜,尽

20.数罟不入洿池:这是为了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数,cù,密.罟,gǔ,网.洿,wū,深

22.斤:与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横

23.时:时令季节.砍伐树木宜于在草木凋落,生长季节过后的秋冬时节进行

24.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25.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26.憾:遗憾

27.树:种植

29.豚:tún,小猪

30.彘:zhì,猪

31.畜:xù,畜养,饲养

32.无:通“毋”,不要

33.夺:失,违背

34.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35.教:教化

36.申:反复陈述

37.孝悌:敬爱父母和兄长.悌,tì

38.义:道理

39.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

40.负戴: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

42.未之有:未有之.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43.食人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

44.检:检点,制止、约束

45.涂:通“途”,道路

46.饿莩:饿死的人.莩,piǎo,同“殍”,饿死的人

47.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48.岁:年岁、年成

49.罪:归咎,归罪.

虚词

1、寡人之于国也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于:对于,介词

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之1: 结构助词,的

之2: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两个“之”:结构助词,的

4、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以:用、拿。介词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之:衬字,在动词后,没有实在的意义

而:表修饰,作状语,表一种伴随的状态

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两个“而”:表示顺承关系

7、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以:用、拿。介词

则:那。连词

何如:怎么样,行不行。副词

8、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则:那,就。连词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于:比,介词

9、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以:按照,依照。介词

10、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之1:的,助词

之2:指那五亩的宅地

1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之:的,助词

1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两个“之”都是:的,助词

1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之1:可以译为“的”

之2:他们。指代学生

之3:的,助词。

于:介词,在

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之: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标志。即“未有之也”

1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两个“而”都有“然而,却”的意思,表转折。连词

17、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则:便,就。连词

1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于:跟,和。介词

而:顺承。表承接关系,连接前后两个动作

1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之:助词,的

焉: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花白)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路途)

3、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5、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名词作动词,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4、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5、王无罪岁罪: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7、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古今异义

1、河内凶(古义:收成不好。今义:心肠狠)

3、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人,有时。今义:选择连词)

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行)

5、谷不可胜食也(古义:尽。今义:胜利)

6、数罟不入洿池(古义:细、密。今义:数字或者数数)

7、斧斤以时入山林(古义:锛子。今义:计量单位)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王道之始也

2、状语后置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应是“以孝悌之义申之”)

树之以桑(应是“以桑树之”)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应是“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应是“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应是“是于刺人而杀之何异”)

3、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应是“未有之也”)

则何知(应是“则知何”)

《过秦论》

一:重点实词

非兵不利兵:武器;利:锋利

秦以攻取之外以:凭借

破灭之道也道:原因

六国互丧互:交互,相继;丧:灭亡

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

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

奉之弥繁弥繁:更加;多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确定

以地事秦事:侍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近

理固宜然:道理本来应该这样

此言得之得:适宜,得当

终继五国迁灭继:随着

五国既丧既:已经

始有远略始:起初

始速祸也始速:才;招致

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洎牧以谗诛洎:等到

可谓智力孤危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势孤力微

诚不得已诚:确实;得:能够;已:停止

六国迁灭灭:灭亡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亡:失去土地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天数,理:命运(互文手法)当与秦相较较:抗衡

或未易量易量:容易判断

而为秦人积威所劫劫:胁迫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使:假使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得一夕安寝然后:这样以后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承接。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

(2) 连词,表修饰。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表转折。而秦兵又至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 连词,表并列。二败而三胜

2.之

(1) 结构助词,的。破灭之道也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

(2) 定语后置的标志。苟以天下之大

(3) 代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的诸侯”)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

3.以

(1) 介词,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

(2) 介词,凭借。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

(3) 连词,表结果,相当于“而”,才/以致。以有尺寸之地以趋于亡

(4) 介词,把。举以予人

(5) 介词,用。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为

(1) 动词。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治理)

(2) 表被动。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其

(1) 代词,它。

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 其势弱于秦(指六国)

(2) 代词,他们的。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

6.则

(1) 连词,就。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 连词,那么。则秦国之所大欲

7.与

(1) 动词。亲附、亲近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和,同,表并列。六国与秦皆诸侯

三:通假字

暴霜露暴通“曝”,暴露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

(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行正义

以地事秦事:侍奉

(3)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独: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最终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始速祸焉速:招致

(4)动词的使动用法

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

(5)动词作名词

秦以攻取之外攻取:攻取的方

五:古今异义

1.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它实际上。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2.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古:泛指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爷爷。

3.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以致,以至于。今:表示另提一事。

4.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古:智谋,力量。今: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

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前例。今: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

6.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今:副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7.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今:又一次

8.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不去今:能力差

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六:文言句式

1、被动句: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洎牧以谗诛

2、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省略句:

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4、状语后置句:

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

鸿门宴

重点实词

玉玦(玦,ju?,半环形玉佩。“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示意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这里是犒(kào)劳的意思)

鲰(鲰,zōu,卑微,浅陋)

生说(读“shuì“劝告,劝诫)

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大酒杯)

数目(数,shuò,多次)

戮(戮,lù联合,一同)

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

目眦(眦,zì眼角)尽裂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彘,zhì,猪)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不胜杯杓(胜shēng,杯bēi,杓sháo,杓,同“勺”,酒器)

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称王)

毋内诸侯(内nà,通“纳”,通纳,接纳)

樊哙(樊哙,fán kuài)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副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

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一词多义

1、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

2、沛公起如厕(往,到……去)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2、意: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3、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4、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

哙拜谢(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谢罪)

5、军

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

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

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

6、言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

7、幸

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

8、去

亡去不义(离开,动词)

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9、当

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

10、故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

故听之(所以,连词)

11、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

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

12、从

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 13、胜

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

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

14、击

为击破沛公车(动词,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

15、辞

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动词,告别,辞别)大礼不辞小让(动词,顾及)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③.用“为”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长于臣因击沛公于坐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得复见将军于此

3、被动句

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沛公欲王(省介词宾语“于”)关中

沛公军霸上

为(省介词宾语“之”)击破沛公军

则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

旦日(省主语“你”)不可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

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

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

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

固定结构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2、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3、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4、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的)

通假字

1、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全、都,倍,通“背”,违背)

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不这样.)

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通“纳”)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坐通“座”)

7、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8、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9、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0、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1、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②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1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时的贴身侍卫)

13、距关,毋内诸侯(毋,通“无”,不要,“内”通“纳”,接纳,“距”通“拒”,把守)

14、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献上)

15、沛公不胜杯杓(杯杓,通“杯勺”,杯子勺子,指酒力)

虚词

1、为

客何为者(w?i,做,干,动词)

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w?i,做,干,动词)

窃为大王不取也(w?i,认为,动词)

我为鱼肉(w?i,是,动词)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i,是,动词)

为击破沛公车(wai,替、给,介词)

吾属今为之虏矣(wai,被,介词)

何辞为(w?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第一个“为”,wai,给,介词;第二个“为”,w?i,动词,成为)

军中无以为乐(w?i,动词,作为)

且为之奈何(wai,对,动词)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i,是,动词)

君为我呼入(wai,替,介词)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wai,替,介词,w?i,做,动词)

2、因

因言曰:……(趁机)

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

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3、以

具告以事(介词,把)

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

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

4、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

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

5、于

长于臣(介词,比)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 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

6、然

然不自意(然而,连词)

不然(这样,代词)

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

7、之

珍宝尽有之(代珠宝)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

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

吾得兄事之(代词,指他)

与之同命(代词,指沛公)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结构助词,的)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代词。指先破秦入咸阳的人) 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在)

今者有小人之言(的)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军,驻扎)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言,说)

不可不语(语,告诉)

籍吏民(籍,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事,侍奉)

范增数目项王(目,示意,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刑,惩罚)

道芷陽间行(道,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

若入前为寿(入前,走上前)

沛公奉卮酒为寿(奉,祝(项伯)身体健康)

2、名词用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夜,在夜晚)

于是项伯复夜去(复夜,连夜)

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上,向上)

四人持剑盾步走(步,徒步)

道芷陽间行(间,从小路)

3、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步内:使……进入)

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

樊哙侧其盾以撞(侧,使……侧过来)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王,使……为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

4、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秋毫不敢有所近(近,靠近)

5、形容词用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情)

6、动词用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继,后继者)

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副词,很)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

北省、河南省)

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古:小人离间之言今:仔细说来)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现在别人,指刘邦今:现在的人)

7、沛公已去(去,古:离开今:从自己一方到另一方)

8、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之所以……是因为……今:表示因果关系

的连词)

9.沛公奉卮酒为寿(古:敬酒今:岁数大)

10、我为鱼肉(鱼肉,古:鱼和肉今:鱼的肉)

《劝学》

一、虚词

1.而

(1)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2)吾尝肢而望矣(连词,表修饰)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连词,表转折)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连词,表转折)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

(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

(10)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2.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

3.之

(1)青,取之于蓝(代词,代靛青)

(2)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词,代“冰”)

4 . 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比)

(3)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二、实词

1、已:停止

2、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绳:经墨线丈量过.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检验,检查.省,省察.乎,介词,于.

14、须臾:片刻.

15、跂:提起脚后跟.

16、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8、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

19、假:借助,利用.

20、舆:车.

21、利足:脚步快.

22、致:达到.

23、水:指游水.名词.用如动词.

24、绝:横渡.

25、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26、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27、兴:兴,起.

28、渊:深水.

3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

31、跬:古代的半步.

32、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34、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架,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35、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

36、锲:用刀雕刻.

37、镂:雕刻.

38、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用,以,因为.

41、躁:浮躁,不专心.

1.通假字

(1)鞣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天资,禀赋)

(5)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2.古今异义

(1)鞣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爪子和牙齿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古义:黄泉:地下的泉水;用心:因为心思

(5)非蛇鳝之穴不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古义:藏身

3.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鞣以为轮(使动,使……弯曲)

(2)其曲中规(形名,弯曲的弧度)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状,每日)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动,游水)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状,向上,向下)

(6)用心一也(数形,专一)

(7)輮使之然也(动名)

(8)不能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至十步)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状,每日)

(10)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1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4)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介宾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4.状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 固定用法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省略句

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师说》

1.重点实词

从而师之:跟从他。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小学而大遗:遗,丢弃,放弃。

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

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2.重点虚词

(1)其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示感叹语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3)焉

则耻师焉:(语气词)

犹且从师而问焉:(兼词:于之)

(4)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来……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5)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且,表递进)

(6)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7)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8)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贡献:smysl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孰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后注释字词整理: 1、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 2、上卿:战国时最高官衔。 3、闻:闻名,出名。 4、宦者令:宦官的头目。 5、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6、和氏璧: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雕琢成的璧。 7、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8、徒见欺:白白地受欺骗。见,被,表被动。 9、即:则、就。 10、患:忧虑、担心。 11、可使报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报,答复、回复。 12、窃计:私下里打算。窃,谦辞,私下,私自。 13、止:阻止。 14、语(yù):告诉。 15、境:赵国边境。16、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17:结于君:同您结交。 18: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句。从赵国逃跑,投靠到燕国。 19、束:捆绑。 20、肉袒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把上身袒露出来。质:杀人时做垫用的砧板。 21、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得:能够。脱:免。 22、宜:应该。 23、寡人:古代君王自称。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智子疑邻》 课文: 宋有富人,天雨(下雨)墙坏(毁坏)。其(他的)子曰:“不筑(修补),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老人fǔ)亦云(也这样说)。暮(晚上)而果(果然)大亡(丢失)其财,其家甚智(认为……聪明)其子,而(表转折,却)疑邻人之父。 1.本文选自战国末期着名思想家韩非的着作《韩非子》。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 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4.写出文章的寓意: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告诉人们不能凭空随意猜疑或赞赏别人,要实事求是。) 《塞翁失马》 课文: 近(靠近)塞上之人有善(擅长,善于)术者(的人),马无故(原因,缘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都)吊(安慰)之,其父曰:“此何遽(就)不为(是)福乎(呢)”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富有)良马,其子好(喜欢)骑,堕(摔下)而折(折断)其髀(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拉)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此(这个人)独以(因为)跛(瘸腿)之故(原因,缘故),父子相保(保全)。 1.本文选自西汉(朝代)淮南王刘安编着的《淮南子》,此书又名《淮南鸿烈》。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有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缘无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可能是祸患呢”家里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人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这个人唯独因为瘸腿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4.下列各句加点的“之”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C )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②友人惭,下车引之③其邻人之父亦云 ④人皆吊之⑤故时有物外之趣⑥驱之别院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大全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拒,抵御,抵抗;内——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要——邀,邀请; 3、臣之不敢倍德:倍——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隙,隔阂,嫌隙;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骖乘:坐在车右担任侍卫的人; 二、词类活用 1、沛公欲王关中:王:大王——称王; 2、范增数目:目:眼睛——使眼色; 3、道芷阳间行:道:道路——取道; 4、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夜:夜晚——连夜; 5、吾得兄事之:兄:兄长——向对待兄长一样; 6、常以身翼蔽:翼:翅膀——像翅膀一样; 7、头发上指:上:上面——向上; 8、日夜望将军至: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 9、臣活之:活:使……活; 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从:使……从; 11、素善留侯张良:善:善良——交好、友好; 12、秋毫不敢有所近:近:与“远”相对——沾染、接触;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为” 1、用作动词音wéi 表动作: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使子婴为相 表观点: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 表判断;是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用作介词 表被动;为所/为……所音wéi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原因、涉及对象音wèi 慎毋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用作助词 句末语气,表疑问或反问音wéi 何辞为? (二)虚词“因” 1、动词: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 2、名词:原因、缘由于今无会因(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了) 3、连词:表顺承,于是,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表原因,因为,由于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鼠,是子神啊,因为喜欢老鼠,所以不蓄养猫狗) 4、介词: 凭借、条件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着、趁机因计沛公于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 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三)虚词“而” 1、表目的:来,用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表转折:但,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3、表修饰:(地,着)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4、表修饰:(地,着)项王按剑而跽曰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高考语文知识 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一直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同类型的文言文该怎么阅读呢?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 传记阅读 人物传记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主要选材方向,而其中又以史传文为最多。史传文的篇章结构大致相同,内容大同小异,不外乎官职变动、政绩功勋、言论才学、品德修养等几个方面。 阅读传记时,首先要分清传主何时,在何地,为何官,在何背景下,做了何事,有何效果,避免混淆不同事的细节。其次,要分清文中涉及的其他人物跟传主之间的关系,在传主的升迁沉浮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再次,要特别关注传主言论以及他人和作者对他的评价。 议论文阅读 古代议论文见解深刻,结构精巧,论证严谨,事例富有时代气息,尤其是立论思维很有特色,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巧妙融合。阅读时,要注意其论证的说理性、结构的逻辑性、段落的条理

性、语句的严密性以及虚词的衔接,从而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阅读这类文章,可结合文后的内容分析题来理解全文,在此前提下,重点解读各小题在原文中对应的部分,然后一一解题。 应用文阅读 应用文指的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较为正规的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的实用文体。古代应用文大致有诏令奏疏、碑墓哀祭、事略传状、题跋书序等专用公文和人际交往的一般文体,其中表达方式有以议论为主的,也有以记叙、描写、抒情为主的。高考中选用的文体,一般都是课本或读本里见过的。 阅读这类文章,要了解该文体的写作格式、写作对象、主要表达方式以及文章的基本内容,从而很快地进入文章的情境,把握中心事、主要人物和作者意图。 杂记阅读 古代杂记,以记叙为主,综合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内容广泛,种类繁多,有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和人事杂记等。杂记具有短而活的特点,读起来生动、有趣。 杂记记的是人、事、物、景,但并不是纯客观地记叙,而是通过主观的感受去发现,去开掘,去表现。因此,阅读杂记,要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与情感、态度,要善于抓住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词、中心句,特别要注意文章的结尾。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3 《蜀道难》知识点梳理 实词归纳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 18.所守或匪亲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琵琶行》知识点梳理 〔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索索: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回灯:移灯。重: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4〕掩抑:掩蔽,遏抑。思:读去声。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6〕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细的弦。嘈嘈:沉重舒长。切切:细促轻幽。〔7〕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幽咽:遏塞不畅状。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8〕迸:溅射。 〔9〕曲终:乐曲结束。拔:奏弹弦乐时所用的拔子。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0〕舫:船。 〔11〕敛容: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12〕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1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王个皇帝的陵墓。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15〕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16〕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击节:打拍子。 〔17〕颜色故:容貌衰老。 〔18〕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19〕来去:走了以后。 〔20〕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形容流泪。 〔21〕重(读平声):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 〔22〕呕(音欧)哑(音呀)嘲(音招)哳(音扎):形容声音噪杂。 〔23〕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24〕却坐:退回到原处。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25〕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26〕青衫:唐朝八品、九口文官的服色。 一、实词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2020年xx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点知识,本文将为您介绍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内容包括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常见考法,以及误区提醒、例题解析。 知识点总结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

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常见考法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册: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Ⅰ、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饱、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⒈敢以烦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⒊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 ⒈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南驻军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既东封郑以……为疆界 与郑人盟结盟 ⒉名词作壮语: 夜缒而出在夜间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既东封郑向东 ⒊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君亦无所害损害 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年轻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以乱易整,不武乱:混乱相攻;整:联合一致

四、特殊句式: ⒈省略句: ⑴省主语 辞曰许之夜缒而出…… ⑵省宾语 敢以烦执事…… ⑶省介词“于” 晋军函陵,秦军南…… ⒉倒装句: ⑴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言于郑伯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⑵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⒊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 ⒋固定句式: 焉……(为什么要……、何必……)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五、一词多义: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叙述、陈述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文体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言语粗鄙.:粗俗 辞停数日,辞.去:告别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邑不辞.劳苦:推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人微.言轻:轻微辍耕之.垄上:到 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之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是寡人之.过也:的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归纳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归纳 名词作动词 1、鞭数十(鞭,用鞭子打) 2、果然鹤也(鹤,变成白鹤) 3、天雨墙坏(雨,下雨)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当作宾客) 5、其家甚智其子(意动,认为……聪明) 6、父利其然也(意动,以……为利) 7、歌以咏志(歌,写诗歌) 8、愿为市鞍马(市,买) 9、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 10、对酒当歌(歌,高歌,唱歌)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方位名词做动词,表示“放在前面”、“放在后面”) 12、置所罾鱼腹中(“罾”用是用罾捕的) 13、皆指目陈胜(“目”是用目示意) 1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太守,做太守) 15、名之者谁(名,给……命名) 16、一鼓作气(鼓,击鼓) 17、朝服衣冠(服,穿戴) 18、惠子相梁(相,作宰相)

19、冬雷震震(雷,打雷) 20、夏雨雪(雨,降下,落下) 21、寻向所志(志,做的记号,标志) 22、有仙则名(出名) 23、有龙则灵(现灵) 24、披发文身(画文彩;刺花纹) 25、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26、不蔓不枝(蔓延;生出枝节) 27、皆刑其长吏(刑,惩罚) 28、环而攻之(环,包围) 2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30、峨冠而多髯者(峨冠,戴着高帽子) 31、皆下之(攻下) 32、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33、欲穷其林(穷,走到尽头) 34、吾义固不杀人(坚持合宜的道义、情理) 35、天下缟素(穿孝服) 36、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划船) 名词作状语 1、窗扉洞开(像洞一样) 2、当窗理云鬓(云,像乌云一样) 3、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犬一样)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时,“焉”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虚词,也是高频考点。大家一定要集中一个时间段把18个高考虚词的用法仔细咀嚼,真正弄懂各词性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在各个义项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样系统复习既不容易忘记,又能把书读薄,效率也高。 【高考语文】兼词 1.【高考语文】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高考语文】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高考语文】代词 1.【高考语文】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高考语文】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高考语文】语气词 1.【高考语文】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高考语文】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高考语文】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6、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集锦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集锦 一、常用实词 知识点总结 实词有实在意义, 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 动词、 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的关键。 积累卡片 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1. 安 (1) 安逸。例: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2) 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 ) 例:燕雀安知鸿 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 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2. 曾 (1) 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2)副词,常与“不”连用, 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 曾不盈寸 (《核舟记》 ) (3) 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 ) (4) 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 (《望岳》 ) 3. 从 (3)怎么。 (4)安稳,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 (《陈涉世家》 )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 (《礼记。大道之行也》 )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总结

《氓》 ——诗经 1、通假字: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无,通勿,不要) 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 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 将子无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 总角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 至于顿丘(至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3、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 4、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5、一词多义 夙夙兴夜寐(早) 夙夜忧叹(日) 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 《采薇》 ——诗经1、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暮)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孔棘(棘通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草字头尔,花盛开的样子) 维常之华(华通花)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棣) 2、古今异义 薇亦作止(止:古:句尾语气词今:停止) 不遑启居(启:古:臂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今:启发。) (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 岁亦阳止(阳:古:指农历十月今:阳光、太阳等) 今我来思(思:古:语气词,无实意今:思考,想) 3、词类活用 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 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降下)《离骚》 ——屈原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

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穷困,古义处境困窘,今义经济困难) 宁溘死以流亡兮(流亡,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长余佩之陆离(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固时俗之工巧兮(工巧:古:善于投机取巧今:技艺巧妙) 3、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步:使???步行,动词使动用法,可译为“赶着???走在???”) 高余冠之岌岌兮(高,使….加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 长余佩之陆离兮(长,使…..加长,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余虽好修姱以几羁兮(几羁:名作动,约束) 固前圣之所厚(厚,推重,形容词作动词) 鸷鸟之不群兮(群:名作动,合群) 屈心而抑志兮(屈、抑: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谣诼谓余以善淫(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伏清白以死直兮(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4、虚词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虽,唯) 既替余以蕙纕兮(以,因为) 驰椒丘且焉止息(焉,兼词,于彼,在那里) 苟余情其信芳(苟,只要) 5、句式 (1)倒装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不吾知:不知吾,宾语前置)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岌岌、陆离分别作定语,后置) (2)被动句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6、一词多义 长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以为制芰荷以为衣兮(用….做)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虽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唯,只是)善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谣诼谓余以善淫(擅长) 修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美好) 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余独好修以为常(美,美好) 《孔雀东南飞》并序 一、实词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 1-6 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强烈推荐)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 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 女:通“汝” ,你。知:通“智” ,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 ,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 .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 ,牵,引。 .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 .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 ,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 ,放置。 ..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 ,怎么。 .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 .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 ,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 ,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 ,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 ,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 ,岂。 .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 ,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 ,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 .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最新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5、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和答题技巧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和答题技巧总 结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 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 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 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 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 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常见考法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 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从近几 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 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5、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