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 · 六大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六大要素 2015-11-10 1海绵城市--渗 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其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而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透水景观铺装

传统的城市开发中无论是市政公共区域景观铺装还是居住区景观铺装设计中多数采用的都是透水性差的材料,所以导致雨水渗透性差,而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 2透水道路铺装 传统城市开发建设中道路占据了城市面积的10%-25%,而传统的道路铺装材料也是导致雨水渗透性差的重要隐私之一,除了景观铺装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之外,还可以将园区道路、居住区道路、停车场铺装材料改为透水混凝土,加大雨水渗透量,减少地表径流,渗透的雨水储蓄在地下储蓄池内经净化排入河道或者补给地下水,减少了直接性雨水对路面冲刷然后快速径流排水对于水源的污染。 绿色建筑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不仅在于地面,屋顶和屋面雨水的处理也同样重要。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2海绵城市---蓄 即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而当下海绵城市蓄水环节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地下蓄水样式多样,总体常用形式有两种:塑料模块蓄水、地下蓄水池。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 很实用 建筑工程内参一样的建筑行业,不一样的施工、技术。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情怀的阅读。 注:本文转自水工网,十分感谢曾先生的悉心总结,很难得的学习材料。仅供交流学习使用。海绵城市规范要点1.透水铺装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3)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 mm,并应设置排水层。 2.下沉式绿地下沉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100 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对于湿塘、雨水湿地等水面设施系指调蓄深度透水铺装率=透水铺装面积/硬化地面总面积;绿色屋顶率=绿色屋顶面积/建筑屋顶总面积。(1)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 mm。(2)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

般应高于绿地50-100 mm。3.生物滞留设施(1)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或石油类等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2)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豁口进入,路缘石豁口尺寸和数量应根据道路纵坡等经计算确定。(3)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挡水堰/台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4)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篦溢流井或雨水口等,溢流设施顶一般应低于汇水面100 mm。(5)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一般为5%-10%。(6)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如经评估认为下渗会对周围建(构)筑物造成塌陷风险,或者拟将底部出水进行集蓄回用时,可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和周边设置防渗膜。(7)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来确定,一般为200-300 mm,并应设100 mm的超高;换土层介质类型及深度应满足出水水质要求,还应符合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为防止换土层介质流失,换土层底部一般设置透水

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习题及答案

1、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2015年4月,从130多个申请城市中选出试点城市()座。 16.0 2、最早提出LID理念与绿色基础建设,要求在源头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强调还原开发前水文循环的国家是()。 美国 3、由于水多,强调排水,并利用源头管理方法对径流和污染物进行控制,“排”的过程中体现可持续性的国家是()。 英国 4、由于水少,采用水敏感城市设计,通过雨水源头控制,减少了暴雨径流,同时也增加供水的国家是()。澳大利亚 5、城市发展带来许多城市水问题,下面的选项中正确的是()。 A.水环境污染 B.水生态破坏D.水资源短缺E.水安全风险 6、由降雨径流给城市水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有()。 A.初期径流污染C.合流制溢流污染 7、国家提出“以水定城”战略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灰色基础设施建设容易给城市带来涝等灾害,从而给国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B.错误 8、海绵城市建设应因城因地而异,科学规划、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工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不会一蹴而就。() A.正确 9、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促进水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能够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A.正确 10、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A.正确 11、国家提出“以水定城”战略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灰色基础设施建设容易给城市带来涝等灾害,从而给国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B.错误 12、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据此,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环节是()。 C.降低地表径流量 13、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要求将多少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B.0.7 14、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径流总量控制一般采用什么指标作为控制目标()。 D.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15、径流污染问题较严重的城市或地区,其海绵城市规划控制目标可结合当地水环境容量及径流污染控制要求,确定什么指标作为径流污染物控制目标()。 A.年SS 总量去除率 16、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执行道法自然,低影响开发理念,具体体现在()。 A.对地形地势的尊重 B.对水的尊重 C.对表土的尊重 D.对植被的尊重

上海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上海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加快推进本市海绵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沪府办〔2015〕111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本市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沪府办发〔2018〕4号)等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辖区内新、改、扩建建设项目和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及管理活动。 第四条(遵循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统筹协调给排水、园林绿地、道路等设施建设,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提升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海绵城市相关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时使用。 第五条(管理体制) 建立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协调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联席会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召集人,市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具体负责统筹协调、监督考核,指导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市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国土资源、水务、交通、环保、绿化市容、房管、城管执法等部门、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 各区政府、相关管委会是本辖区内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明确海绵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完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1避免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必要手段 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与内涝有关的高强特大暴雨、飓风台风等极端气候频现;城市高楼林立、循环不畅,城市上空的热气流无法疏散,城市热岛产生的局地气流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雨的发生,同时城市空气中的凝结核多,也会促进降雨,由此形成的“雨岛效应”是城市内涝的诱因之一。另一方面,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由于降雨不能及时下渗,形成地表径流,传统的城市排水体系难以适应强降雨时形成的径流量洪峰,产生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汇流是海绵城市控制的关键。六字建设方针中的“渗”是减少屋面、路面和地面的硬质铺装,充分采用渗透和绿地技术,从源头减少径流;“滞”是通过植草沟、滞留带等工程措施,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洪峰出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缓解降雨时的排水压力。通过各类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多项措施联合作用,达到降低地表径流量、控制城市内涝的目的。 2海绵城市建设是降低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地表水资源污染形式严峻,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之一。面源污染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和证实以来对水污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城市面源污染是除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面源污染类型。城市面源污染主要由降雨径流的淋浴和冲刷作用产生。特别是在暴雨初期,由于降雨径流将地表的、沉积在下水管网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冲刷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水体污染。据观测,在暴雨初期(降雨前20min)污染物浓度一般都超过平时污水浓度,城市面源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中的“净”,是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措施过滤和降解汇流雨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城市水环境的目的。同时,在雨水通过“渗”“滞”的过程也能对大颗粒污染物达到截留和初步净化的目的。 3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我国水资源匮乏,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城市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大,城市开发建设过度硬化造成降雨形成径流外排,导致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体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也加重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缺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应对水资源短缺危机,一方面要治理源头污染、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探寻新的水资源替代。雨水污染程度轻,处理成本相对较低,是再生水的优质水源。在降雨时,利用自然水体和地下雨水调蓄池收集雨水,实现“蓄”的目的;再通过各类净化设施的处理和各级管网的输送,将处理达标的雨水回用于市政浇洒、景观水补充等用途,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自来水,而且充分、有效的“用”雨水,实现水资源的“开源节流”,节约了水资源也降低了污水的排放。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附录一

附录 1 主要术语 低影响开发(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 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化措施,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储存、蒸发(腾)等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设计降雨量design rainfall depth 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用于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控制值,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取,通常用日降雨量(mm)表示。 单位面积控制容积volume of LID facilities for catchment runoff control 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时,单位汇水面积上所需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有效调蓄容积(不包括雨水调节容积)。 雨水调蓄stormwater detention, retention/ storage 雨水储存和调节的统称。 雨水储存stormwater retention or storage 采用具有一定容积的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滞留、集蓄,削减径流总量,以达到集蓄利用、补充地下水或净化雨水等目的。 雨水调节stormwater detention 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流量、延长排放时间,一般不减少排放的径流总量,也称调控排放。 雨水渗透stormwater infiltration 利用人工或自然设施,使雨水下渗到土壤表层以下,以补充地下水。 断接disconnection 通过切断硬化面或建筑雨落管的径流路径,将径流合理连接到绿地等透水区域,通过渗透、调蓄及净化等方式控制径流雨水的方法。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合理构建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合理构建 车伍,武彦杰,杨正,闫攀,赵杨 调蓄是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系统和排水内涝防治规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调蓄设施的合理设计、应用,可以很好地控制径流污染、削减径流总量和峰值、缓解洪涝灾害、利用雨水资源等。针对国内在城市雨洪调蓄的研究、规划设计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首先厘清调蓄设施的不同种类及功能特点,进而提出调蓄系统的概念、构建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框架,分析调蓄系统与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相关子系统的联系及相互衔接关系,为我国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相关标准的制定、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更科学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调蓄是维持自然水文循环和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极关键的环节,也是构建“海绵城市”的重大举措。我国古人在治水、用水中已充分显示了对调蓄的理解和智慧的运用,甚至可追溯到古老、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和南宋时期赣州的福寿沟蓄排系统等。然而当代,随着城市雨水“快排”理论的发展和灰色排水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城市自然蓄排系统的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的增加减少了对自然调蓄排放设施的需求,大量河道、坑塘、湿地等天然调蓄设施被破坏、填埋甚至消失,城市调蓄能力大幅下降。尽管传统“快排”模式在城市排水和内涝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难以有效解决城市水资源流失、径流污染、洪涝风险加剧等突出问题。而这也警示人们,重拾古代雨洪管理智慧,利用现代雨洪管理理念和技术,构建现代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重要性。 调蓄是综合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近年来开始成为雨水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受到广泛重视。业内已开展了大量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应用,相关国家规范标准也正在编制,如新编《城市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等。但由于国内城市现代雨洪管理发展的整体滞后,相关研究及实践较薄弱,尤其在城市雨洪调蓄方面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缺乏对雨水调蓄问题的系统梳理和对调蓄系统的综合性分析和科学认知,制约了相关标准的制定、调蓄设施的合理规划设计和有效实施等一系列重要工作的开展。1我国城市雨洪调蓄中存在的问题 1.1概念混淆 笔者早前已论述过调蓄的概念、设施分类、功能等,但由于雨水系统发展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业内对雨水调蓄系统长期以来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研究,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概念不清和混淆的问题,甚至一些专业人员对储蓄和调节设施的功能、控制对象、设计方法等基础问题也存在理解上的片面或错误,这会直接影响到调蓄设施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的科学性,以及规范标准制定的合理性。 2缺乏系统的思想和解决方案 因面对解决城市水涝、径流污染、雨水利用等问题的迫切需求,国内近年出现大量调蓄设施的规划设计与实践。例如,北京在许多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项目中应用了储蓄池,在立交桥积水点改造项目中已建、将建数十座调节设施;上海为治理苏州河径流污染先后建设多个CSO调蓄池;北京、沈阳、广州、上海等城市考虑通过建设深层调蓄隧道来重点解决内涝问题等。这些工程项目对解决城市雨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一方面,它们的建设大多局限于局部问题缓解和末端控制,投资较高,综合效果有限;另一方面,它们的功能、构造和设计计算方法其实都不相同。如何针对一个城市区域雨洪的多种控制目标和复杂的条件,进行综合性规划设计,优化设置调蓄设施和规模,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总体而言,缺少城市或区域尺度内各类调蓄设施的系统性规划设计,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和实现多功能的“海绵城市”目标。 1.3相关系统衔接关系不清 调蓄设施是城市雨水系统中的核心设施之一,既可用于排水系统的源头、中途和末端,也可用于雨水利用、径流污染控制和洪涝控制等多个子系统,目前,业内不仅存在对雨洪控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1、项目综述 “海绵城市”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重要控制指标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储存、蒸发(腾)等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2、下沉式绿地率: 高程低于周围汇水区域的绿地占绿地总面积的比例。 3、绿色屋顶率:绿化屋顶的面积占建筑屋顶总面积的比例。 4、透水铺装率:人行道、停车场、广场采用透水铺装的面积占其总面积的比例。 3、建设技术方法 1、透水铺装 道路、广场及停车场透水铺装系统的雨水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传输后引入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透水铺装可补充地下水并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作用。 图1-1透水铺装效果图 (1)透水砖、嵌草砖施工方案

渗透铺装施工工艺流程如下:施工准备→工程测量→铺装基础施工→透水砖铺筑。 1)施工准备 砂浆搅拌机或混凝土搅拌机、手推车、铁锹、铁抹子、水平刮杠、水平尺等。 2)工程测量 根据工程的平面布置,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用设计图控制点引测本工程的定位点,定位控制桩做闭合校核。要求距离放样误差不大于全长的万分之一,角度误差控制在不大于±10",形成轴线平面控制网。 轴线定位采用全站仪、GPS、钢尺进行,主要采用极坐标法进行定位工作,保证定位放线误差为最小。 高程控制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水准点高程,采用区域闭合水准测量的方法,引测施工现场的高程控制点。根据该工程的实际情况,并设置永久或半永久性水准点,其数量不少于4个,并尽量均匀布置。 采用三等水准测量方法测设,并派测量人员专人妥善保管。 在各个高程控制点校验无误后采用水准仪进行平面高程控制线、点的标识工作。 轴线控制采取平面轴线控制网进行控制。 3)铺装基础施工 铺装基础施工时应按设计要求,现场标出垫层基础开挖深度;开挖时人工配合机械作业,在挖至设计基础标高以上5-10cm时,应用人工开挖整平,严禁机械超挖,对不符合要求的土质进行挖除换填。对于原有小区道路或广场进行改造的,再按设计要求破除既有道路和广场时,要严格控制好破除深度,并及时将破除混渣运走,按图纸要求标高进行平整。基础开挖后应采用小型振动碾压设备进行基底碾压,试验人员应对碾压情况进行现场量测,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93%,符合要求方可进行下步施工。 基槽开挖验收合格后,对于人行道和行车荷载在5~8t的车行道按照设计图纸进行30cm厚的基底级配砂石垫层摊铺,并进行碾压。合格后进行基层10—18cm的混凝土施工。混凝土施工时基槽两侧模板线性要顺直,局部弧度较大的地方,模板宜采用木模板,拼接时注意拼缝的处理,模板安装后进行混凝土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涉及一系列新的基本概念、参数和方法,其控制目标也与传统排水系统有很大差异。对这些基础问题、关系与要点的透彻理解和把握,是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石。作为系列解读文章的第一篇,结合编制过程中的深入思考及长期研究和实践经验,着重阐述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与内涵、狭义与广义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海绵城市的关系,以及综合目标的构建与各子目标之间的关系等基础问题,以期更清晰、科学地指导后续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的推进。 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将发展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战略,超过200个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但中国城市仍普遍面临内涝频发、水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等生态灾害,传统的城市雨水排放模式弊端显现,难以为继。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布国办发(2013)23号、国发(2013)36号政策文件,高度关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要求各地2014年底前编制完成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这些举措促进了《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等多部规范标准新编或修编,引发业内对“低影响开发”、“排水防涝”、“调蓄隧道”、“海绵城市”等热点问题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也进一步推动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嘉兴等城市雨水调蓄池、调蓄隧道等设施及低影响开发示范区的积极建设。 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北京建筑大学主编,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等9家规划设计单位参加编制《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下简称《指南》)于2014年11月发布试行。《指南》的发布产生了巨大反响,但对指南的理解和在推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困惑、疑问和误读,对科学地理解《指南》和贯彻落实海绵城市形成阻碍。 1海绵城市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国内对低影响开发及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缺乏广泛、长期、深入的系统研究和实践。面对新的理念、方法、技术和更高的要求,以及一系列复杂的城市雨洪问题,在推行《指南》的过程中会面对许多的困惑: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的基本概念、内涵、内在联系是什么?绿色、生态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能否全面解决中国城市雨水系统问题?如何制定海绵城市的控制目标,兼顾排水防涝、污染控制等综合控制目标?如何在既有条件下克服各种障碍,推进低影响开发和常规、超常规雨水蓄排系统(有时也分为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或小排水和大排水雨水系统)的提标改造,为切实实现海绵城市提供必要条件。海绵城市建设必然涉及城市规划、环保、给水排水、水利、园林景观、建筑、道路等许多行业和专业,如何取得共识,并协调这些复杂的关系。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1]。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2]。 海绵城市的建设实际上就是雨水开发的一种低影响开发系统。 低影响开发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见图 1-1)。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发达国家人口少,一般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绿化率较高,在场地源头有充足空间来消纳场地开发后径流的增量(总量和峰值)。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 图 1-1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 从上述分析可知,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提出,最初是强调从源头控制径流,但随着低影响开发理念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突出问题的复杂性,在我国,低影响开发的含义已延伸至源头、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城市建设过程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并统筹协调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水文等专业,共同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因此,广义来讲,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

【住建意见】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

【住建意见】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的实施意见 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 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增强本市城市防洪能力,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以下目标: 1.基本形成生态保护和低影响开发雨水技术与设施体系。绿地系统、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排水系统等新建、改建工程,应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有关目标和指标,试点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0%。 2.基本形成完善的排水防涝体系。采取蓄排结合措施,逐步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标准,全市城镇建成区雨水排水系统不低于1年一遇标准,中心城建成区20%以上的雨水强排系统达到规划新标准要求。 3.基本形成初期雨水污染治理体系。新建和改建地区年径流污染控制率分别不低于80%和75%,全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

体、基本消除丧失使用功能(劣于Ⅴ类)水体,试点区域河道水体基本达到《上海市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提升本市11座雨水调蓄池和分流制排水系统初期雨水截流设施的运行效能,苏州河沿线区域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二)基本原则 1.转变理念、注重生态。综合采取“渗、蓄、滞、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合理控制城市下垫面上的雨水径流,统筹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等问题。 2.规划引领、统筹实施。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科学划定蓝线和绿线,注重竖向设计,合理规划布局各类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各类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应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 3.部门联动、合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全市各级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发展改革、规划土地、财政、水务、环保、交通、绿化市容等部门要统筹联动,紧密合作,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 4.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优良发展环境。主动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二、加强规划引领 (一)科学编制规划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要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控制率、绿地率、河面率和雨水资源利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马銮湾大道及护岸整治工程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 专项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方案 一、立项背景 2014年11月,国家住建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根据国务院统筹安排,2015年4月,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发布了全国第一批九个试点城市名单。厦门是第一批入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城市。在前期筹划的基础上,主管部门迅速启动了试点项目的相关设计工作,并选定马銮湾大道作为厦门“四个一”项目中的新建道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海绵城市在城镇化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即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目前国际上尤其是美国在城市开发建设中主要采用的是LID技术,也即低影响开发。 低影响开发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要实现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的海绵城市构建,其途径和措施主要包括:在建筑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

广场、水系的规划建设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手段,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二、编制依据及编制原则 1.1、编制依据 ①《马銮湾大道及护岸整治工程》招标文件; ②《马銮湾大道及护岸整治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计图纸; ③ 业主对本工程的质量和同期要求; ④ 国家、省、市(工程所在地)及海沧区现行有关建筑安装工程的施工及验收规范、规程和标准。 1.2、施工规范及验收标准 ①《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DB3502/Z 5009-2016 ) ②《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标准》(DB3502/Z 5010-2016 ) ③《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材料技术标准》(DB3502/Z 5011-2016 ) ④ 国家、省、市现行有关建筑安装工程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和标准。 1.3、编制原则 (1)、施工总体布置体现确保质量、满足工期的原则。 (2)、施工过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保护环境的原则。 海绵城市排水示意图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试行)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试行) 统一编号:DB3502/Z 5009—2016 图 集 号:厦2016-J-1 2016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试行) 统一编号:DB3502/Z 5009—2016 图 集 号:厦2016-J-1 批准部门:厦门市建设局

前言 根据厦门市建设局《关于发布厦门市2015年第一批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规程)计划的通知》(厦建总〔2015〕96号)要求,由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在总结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图集。 本共分6章,主要技术内容是:1、建筑与小区;2、道路与广场;3、公园与绿地;4、河湖水系生态修复;5、低影响开发设施与构造; 6、城市管渠与超标雨水径流排放。 各单位在使用本图集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随时函告厦门市建设局总工程师办公室(地址:厦门市厦禾路362号建设大厦15楼,邮政编码:361004)或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地址:厦门市美湖路43号,邮政编码361004),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图集组织单位:厦门市建设局 本图集主编单位: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本图集参编单位: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厦门合立道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纳川管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图集主要起草人员:曾瑜陈林颜小燕游志全洪永福郝晓宇艾慧颖钟翔燕李明月唐桂祥范萌秦一芳池长加陈云玉王丽萍苑宝玲周真明冯喆朱铭桥刘彤李益勤卓晋勉曹杨关天胜 吴连丰王宁杨一夫林艺辉陈小松艾永鑫朱冬梅王进谈旭辉 本图集主要审查人员:翟艳云魏忠庆曾虹廖启芳张德跃陈自强邱发强

上海市15个海绵城市建设改造案例分享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建设,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MISSING IMAGE: , ] 浦东新区临港口袋公园改造 临港口袋公园是指临港家园服务站和绿化休闲广场,位于临港古棕路555弄120号。该项目是临港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之一,位于试点区11个汇水分区的6号汇水分区。 为解决公园积水、漏水、渗水性不佳、景观单一和康体活动设施缺乏等问题,并达到年径流量控制率80%,以及年径流污染控制率50%的目标,临港口袋公园运用了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花园和人工表流湿地四大海绵设施进行改造。 [MISSING IMAGE: , ] 海绵化改造作用使临港口袋公园具备了净,蓄、滞、排等海绵功能,做到“小雨不湿鞋”。[MISSING IMAGE: , ]

黄浦区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改造 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位于黄浦江西岸,原2010年上海世博会E片区,是世博会后最集中保留上海世博会原貌的区域,为解决绿化不足、雨水资源利用率低,暴雨期积水等问题,园区室外总体景观进行了海绵化的改造。 充分利用世博会时已建成活水公园,增加更多的高渗透性绿地,并用科技手段智能化运行措施和后评估管理,对区域降雨量、雨水收集量、综合利用量等进行实时监控及自主分析。 建成后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成功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全场地雨水收集、北区雨水收集净化等目标。被利用起来的活水公园也成为了周边居民、公司白领休闲小憩的“城市亲水客厅”。 [MISSING IMAGE: , ] 静安区道路海绵化改造 静安区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对城市道路进行了海绵化改造,道路包括:汾西路、闻喜路(阳曲-平顺)、高平路(永和-晋城)、襄阳北路(长乐-巨鹿)、铜仁路(南京-北京)、共和新路和平顺路。 项目进行了车行道翻挖新建、雨水连管翻排、铺设透水砖等几项改造措施。人行道进行海绵化改造后,路面水渗透变快,小雨时几乎看不到水痕,中到大雨也几乎不会产生积水。道路的大修改善了道路整体面貌,透水砖的运用提升了道路的排涝能力,减轻了排水系统压力,消除了人行道积水现象。 [MISSING IMAGE: , ] 徐汇区云锦路跑道公园改造 徐汇区云锦路跑道公园位于云锦路西侧,北到丰谷路,南至龙水南路。为解决雨水污染且有雨污混接现象、路面渗水性差、现有跑道及路面破损、绿化匮乏且单一等问题,项目利用下凹式绿地系统进行改造。跑道公园以龙耀路为界,分为南北两种景观类型。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 一、设计依据 1、国家或地方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可参考下表) 主要规范名录表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0-2016(2016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6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2016年版) 《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2016) 吉林省《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规程》 DB22/T168-2017 吉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22/JT137-2015 注:上表仅为主要标准规范,设计单位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取,如有上述未列规范,可根据项目需求进行补充。 2、长春市规划局规划设计条件及规划设计条件图(《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3、国家或地方相关文件要求。 二、需上报的资料及要求: 1、海绵城市专项说明书

说明书内容:说明书中应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应包括海绵城市总体说明、设计依据、设计原则及特点、雨水控制与利用相关计算书、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材料、设施的指标参数应明确。 深度要求: 1)应在总设计说明中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并与相关专业内容紧密结合,并且提供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相关计算书。 2)专项说明书主要内容应包括海绵城市、设计依据及特点、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材料设施的指标。 3)专项说明书中应明确项目雨水控制目标: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下沉式绿地占比,是否有雨水回用设施。 2、海绵城市平面设施布置图及相关图纸 深度要求:海绵城市设施布置平面图应明确标明透水铺装及雨水净化、调蓄、利用等相关设施位置和数量。海绵城市设施大样图、透水铺装结构图、下沉式绿地剖面图及详细做法、雨水花园剖面图及详细做法、雨水调蓄、净化回用等海绵城市相关措施的做法详图。 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按照规划给出指标,如缺少相关规划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城函[2014]275号),要求吉林省各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70%以上。 三、海绵城市设施设计目标 本项目海绵城市设计目标制定参考《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规程》DB22/T168-2017标准,填写相关下表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指标参数表 序号项目指标参数单位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道路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周亚国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道路工程施工技术研究周亚国 发表时间:2019-10-18T10:18:45.1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作者:周亚国姚玉娟 [导读] 摘要:随着环境不断的遭受到污染和破坏,城市的内涝灾害日益严重,形成了“城中看海”和“东方威尼斯”等问题,传统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例如“海绵城市”的新理念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随着环境不断的遭受到污染和破坏,城市的内涝灾害日益严重,形成了“城中看海”和“东方威尼斯”等问题,传统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例如“海绵城市”的新理念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海绵城市理念在 2012 年区域发展和低碳环境的论坛上被首次提出,在 2014 年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中》就肯定了海绵城市的理念。随着《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这项措施的颁布,建设海绵城市被彻底推进专项改革中,政府积极部署了和规划了程序报批和编制的方案,这项新概念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基于道路工程施工技术特点和发展,如何结合两者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重大改观成为了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道路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一、海绵城市建设 (一)海绵城市的内涵 海绵城市是通过国外引入的,它核心意义在于将国际化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在中国进行实施。我国的城市环境较差,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居民的生活情况,国家对净化环境很重视。基于现状,我国应借鉴和应用国际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理念,对其技术进行学习,逐渐进步。“生态雨洪”的核心概念得到更多发达国家的应用。这项概念由美国和澳大利亚提出,而且早就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实践中被应用,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由此可为城市建设提供意见。在我国,“灰色发展”已经成了我国面对的首要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改善,我国正面临着环境破坏和资源匮乏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最重要的就是借鉴国外城市发展的经验,造就具有中国特点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如其字面意思相同,让城市像具有弹性的海绵一样,适应环境,能及时的治理环境问题。在下雨时,通过吸水、蓄水和净水,在需要时,能及时的加以“释放”,保持城市的自然水循环。其基本内涵是指在我国建设中,从水文化出发,以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为目标,实现绿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绵城市的功能塑造 1、海绵城市的塑造机理具有水弹性 许多学者提出过,建设具有弹性特征的海绵城市,例如专家胡灿伟就阐明过,为了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必须实施具有吸水性、保水性、释水性、回弹性、压缩性和恢复性等力学知识的海绵城市理念,以此实现具有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资源循环。专家俞孔坚也提出过,海绵城市并非刚性对抗,而是分别利用消纳、适应和减速的策略来应对水资源问题。但是目前,虽然海绵城市这项概念很好,但是我国在海绵城市的具体实施上很欠缺,通过对弹性城市的研究和理解,分析海绵城市的塑造机理。城市的水弹性的意义主要是指在城市受到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时,城市优化和恢复水资源的安全。 2、建设海绵城市的方法 海绵工程的建设极其复杂,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的建设主要依据跨尺度的方法和理论,通过不同层面的结合,实现不同空间层次和区域性的紧密联系来对城市水循环系统完成构建。通过俞孔坚提出跨尺度生态理论以及不同学者对海绵城市的研究得出,城市具体的规划途径和发展方法,从三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建设体系,分别是城市海绵体、城镇海绵系统和区域海绵格局。从宏观层面说,为了保护动植物多样性的发展,分别以雨洪管理、地下水补充和水质净化等海绵城市的基本特点为治理措施,实现了其目标。采取土地和城市的总体规划的手段,水资源安全实现了管理,景点得到了保护。从中观层面说,水生态建设通过全寿命、多专业和多层次的途径,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城市各层次的环境改造规划中,打破城市对改造环境的传统规划,运用更为科学的海洋城市的理念对城市建设进行治理。从微观层面说,要运用好复杂的海绵城市理念,必须微观海绵体的理念为基础,实现水资源的建设。 二、道路工程施工技术特点和发展 近些年,我国的道路大多为混凝土为主要材料进行施工,混凝土抗压程度较高,使用时间较长,耐水性较好,维修成本较低,基于这些优点,混凝土在我国道路施工中被广泛使用。随着道路施工技术的逐步完善,混凝土在路面施工中普及化,发展很快,在重要的道路工程中,有着较大的提升。混凝土做成的路面属于刚性路面,硬度较高,和沥青的路面比较来说,车行驶的舒适度不如沥青的路面好。但是路面平整度上来说,混凝土路面要比沥青路面平整。 道路的施工必须以经济和技术作为基础,才可以进行施工,道路的施工技术要考虑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通过对施工单位的规模、投入和结构的分析,来制定相应的道路工程施工标准。道路的施工过程及其复杂,它对工程的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多部门的配合才能进行施工。道路施工流动性大、范围广、分布较为不均,因此,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路线和工序会不断变化,工作人员的流动较大,施工地点不停转换,这对施工的效率上造成了较大影响。道路施工需要的周期较长,对于道路施工中的资金和技术来说都是很大的考验。但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现阶段不用考虑经济和技术的影响,环境的影响是现阶段施工的主要问题。 三、海绵城市建设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的概念是改变我国发展中现有的环境现状,而道路工程施工技术是我国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步骤,通过上文,随着我国道路施工技术的逐步完善,经济水平和道路工程施工技术的逐渐提高,施工最为困难的就是自然灾害和环境基础,在自然灾害较多和环境基础较差的情况下,道路工程施工会很难进行下去,所以作为发展中国家,在道路工程施工技术上一定要进步,为了道路工程施工能更好、更顺利的进行下去,对环境的改革迫在眉睫。我国城镇的海绵城市理念要注重开展,了解海绵城市理念,让工作者提升对其认识和应用,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和塑造机理,使自然灾害减少,让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这样才可以使道路工程施工得以顺利的进行下去,使国家得到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我国现状,“灰色发展”还没有得以全面改善,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我国逐渐重视“灰色发展”问题,环境改善这项方案在政策中得以实施。通过我国引进海绵城市理念,了解其核心内容,运用其塑造机理,为我国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综上所述,道路的工程技术发展和海绵城市的基本理念是分不开的,结合二者,只有环境的条件得以改善,才能使我国道路的工程技术得以提升,为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