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Unit 1 Growing up 第一课时

Unit 1 Growing up 第一课时

Unit 1  Growing up 第一课时
Unit 1  Growing up 第一课时

Unit 1 Growing up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Look and learn,Listen and say

教材分析

通过Sally不同成长阶段的介绍学习一般过去式,用was和were来表达过去的状态。

教学目标

1.能在语境中正确运用本单元的核心词汇

2.能用He/she was...His/her...was描述某人过去某个阶段的年龄和特征。

教学重点

1.词汇:month,cute,pretty,handsome,catch,grow up

2.句型:Her hair was short and her eyes were big.

教学难点

在句型His/Her...was/were...中根据名词的单复数形式正确使用was或were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Pre-task preparations

1、出示照片介绍朋友或家人。如

T:Look at this picture.This is my mother.She’s about fifty

years old.She’s a Chinese teacher.She’s good at Art and Music.She likes her students very much.

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请每位学生从关系、年龄、外貌、爱好等方面介绍自己准备的照片。

二、While-task procedures

1、顺着上面的话语询问学生的年龄,引出短语grow up

T:How old are you?

T:You’ll be twelve years old next year.You’re growing up.

2、出示一张婴儿的照片,引出单词was、cute.

T:Do you know who the baby in this photo is?

T:NO.That’s my mother.In this photo,she was about six months old.She was cute.

出示自己家人小时候的照片,用句型This is...He was...描述,引出handsome、pretty等词,帮助学生理解生词的含义。

3、出示Listen and say的图片,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看图片。再次播放录音,教师板书对话中出现的生词was 和were,通过与is和are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T:Look at Sally in this photo.Sally was two months old.She was cute.Look at Sally in the photo.She was one year old.She was lovely.What were her eyes like?

T:What about her hair?

播放Listen and say的录音,请学生逐句跟读,鼓励学生尽量模仿

录音中人物的语音语调。

4、请没对同桌分别选择两张图互相自我介绍。然后让学生填空完成Listen and say的反馈练习,并核对答案。鼓励学生根据完成的词组做介绍,描述Sally不同时期的年龄和外貌。

三、Post-task activities

1、对子活动。一个学生出示父母或其他家人的照片,请另一个学习猜。

2、请几个学生在全班面前自己、家人或朋友小时候的照片。

Look at this photo.This is me.I was about two months old then.My eyes were big and my month was small.

四、Summary

What did you learn today?

Blackboard Design

Unit 1 Growing up

Her hair was short.

Her eyes were big.

浙教版1-1 反比例函数第一课时教案

1.1反比例函数(1) 教学目标: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进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3.会求简单实际问题中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教学知识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例1涉及科学学科知识,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材分析:函数是在探索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抽象出的数学概念,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在前面已学习过“变 化之间的关系”和“一次函数”等内容,对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讨论反比例函数可以进一步领悟函数的概念,为后续学习 产生积极的影响。本节课通过对具体情景的分析,概括出反比例函数 的概念。通过例题和举例可以丰富对函数的认识,理解反比例函数的 意义。 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一次函数?什么叫正比例函数?写出它们的一般式。它们有何关系? 2、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回顾小学所学反比例关系。 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如果两个数的积(不为零)一定,这两个数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问题提出: 问题1: 北京到杭州铁路线长1662km 。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往杭州,记火车全 ,请填写下表。 能用一个数学解析式表示吗? 问题2:测量质量都是100g 的金、铜、铁、锌、铝五种 金属块的体积V(cm3),获得数据如表。表中ρ(g/cm3)表示 1、菱形的面积为5cm2,它的一条对角线长y (cm )关于另一条对角线长x (cm )的关系式是 。 2、小明同学用50元钱买学习用品,单价y (元)与数量x (件)之间的关系式是 上述函数表达式都具有什么特点? 二、传授新课 (一)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 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0(≠=k k x k y 为常数,的形式,那么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 不能为零。 学生探究反比例函数变量的相依关系,领会其概念。 (二)做一做 1.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2cm ,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xcm 和ycm 。那么变量y 是变量x 的函数吗?为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 2. 某村有耕地346.2公顷,人数数量n 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 (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 的函数吗?为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而后大组发言。 (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x y 1662=V 100 = ρ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教案

计算机中数据得表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进制得含义。 2、掌握二进制、十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数得表示方法。 3、掌握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得方法。 4、掌握十进制整数、小数转换为二进制数得方法。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逻辑运算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得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使用网络软件得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练习数制转换,让学生体验成功,提高学生自信心. 【教学重点】: 1、各进制数得表示方法。 2、各进制数间相互转换得方法。 【教学难点】: 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转换得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练习、教师总结、教师评价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得数就是十进制、十进制不就是唯一得数得表示方法,表示数得数制还有哪些呢?这些数制与十进制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制。 二、新课讲解 1、进位计数制

?以十进制为例: 十进制中采用0,1,2,3,4,5,6,7,8,9这十个数字来表示数据,逢十向相邻高位进一;每一位得位权都就是以10为底得指数函数,由小数点向左,各数位得位权依次就是100,101,102,103……;由小数点向右,各数位得位权依次为10-110—210-3 N=an?10n+ a n-1?10n—1+……+a1?101+a0?100+ a-1?10-1+ ……+a-m?10—m 数制得表示方法:为了区别不同进制数,一般把具体数用括号括起来,在括号得右下角标上相应表示数制得数字。 举例:(101) 2与(101) 10 基数:所使用得不同基本符号得个数。 权:就是其基数得位序次幂. ①十进制、二进制、十六进制、八进制得概念 (1)十进制(D):由0~9组成;权:10i;计数时按逢十进一得规则进行;用(345、59) 10 或345、59D表示。 (2)二进制(B):由0、1组成;权:2i;计数时按逢二进一得规则进行;用(101、11) 2或101、11B表示。 (3)十六进制(H):由0~9、A~F组成;权:16i;计数时按逢十六进一得规则进 行;用(IA、C) 16 或IA、CH表示. (4)八进制(Q):由0~7组成;权:8i;计数时按逢八进一得规则进行;用(34、6) 8或34、6Q表示。 总结:不同数制得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加括号及数字下标,另一种就是数字后加相应得大写字母D、B、H、Q。 位值位权

第26章反比例函数教案

第二十六章 反比例函数 26.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1.经历反比例函数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验函数是描述变量间的对应关系的重要 数学模型。2.通过学习反比例函数,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结合章前图和实际生活中旅游的实例提出问题: 合肥到北京的铁路全长约1080km,一列火车从合肥开往北京,以90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求: (1)列车行驶的路程s 与时间t 的函数关系式, (2)列车距离北京的路程s 与行驶时间t 的函数关系式。 请学生完成,教师评析,并出示思考题(见教材P2)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1)京沪铁路全程为1463km ,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 (单位:km /h )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 (单位:h )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2 m 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 (单位:m )随宽x (单位:m )的变化而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4 10平方千米,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S (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总人口n (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学生完成,教师归纳:上述三个问题的函数表达式分别为:n S x y t v 4 1068.1,1000,1463?=== 这三个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特征?你能用一个一般式来表示吗? 二、探究新课 1、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让学生把这些式子与已学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进行比较,进而归纳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形如x k y = (k 为常数,k ≠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是x 自变量,y 是函数,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任意实数。 2、试试眼力 下列哪些式子表示y 是关于x 的反比例函数?每一个反比例函数中相应的k 值是多少? . 2)8(,)7(,32 )6(,123)5(,3)4(,16)3(,5)2(,4)1(1-=-=-===+=- ==x y x y x y xy x y x y x y x y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进行讲解。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反比例函数(教案)

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 26.1 反比例函数 26.1.1 反比例函数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生活实际,并确定其解析式. 【情感态度】 经历反比例函数的形成过程,体验函数是描述变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难点】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次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速度v和时间t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式表示? 【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予以回答.教师应关注学生能否正确理解路程一定时,运行时间与运行速度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能否正确列出函数关系式,对有困难的同学教师应及时予以指导.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问题1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 m2的长方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 (单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你能确定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问题2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 68 ×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 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则S与n的关系式如何?说说你的理由. 思考观察你列出的三个函数关系式,它们有何特征,不妨说说看看. 【教学说明】学生相互交流,探寻三个问题中的三个函数关系式,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三个函数的特征,找出其共性,引入新知. 反比例函数:形如y =k x (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 y是x的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平均数第一课时教案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36“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 A 、 B 、 C 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比如:初二.五班有4个小组,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1名同学得了61分,第二组有1名同学得到了 100分、7名同学得62分。能否由 2 6210026199+<+得出第二小组平均成绩这样的结论?为什 么?这个例子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36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37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教材P137例1的作用如下: (1)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2)这里的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形式出现,为加深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两个问题中的权数各不相同,直接导致结果有所不同,这既体现了权数在求加权平均数的作用,又反映了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体现知识要活学活用。 3、教材P138例2的作用如下: (1)这个例题再次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以及时巩固,让学生熟悉公式的使用和书写步骤。 (2)例2与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升华了学生

溶液的浓度教案(定稿)

《溶液的浓度——溶质质量分数》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溶液的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数据推理,归纳出有关的计算式; 通过对配制溶液的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等方面的意义; 养成仔细观察和比较实验现象的习惯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 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简单计算及其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三、 教学难点: 有关计算式的归纳及配制溶液的问题讨论 [教学方法]探究、比较、练习、归纳等 [教具准备]仪器:烧杯、玻璃棒、托盘天平、药匙、量筒、滴管 试剂:硫酸铜溶液、NaCl 、水 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引出浓度,建立溶质质量分数这一概念 1、 图片引入:①人不会下沉的海水说明什么? ②比较硫酸铜溶液的浓稀?颜色的深浅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交流活动结果 三种溶液颜色由浅到深,浓度由小到大。颜色越深,溶液中溶质含量越多,浓度越大。 学生活动:甜度(浓度)的思考? 教师提问:如何才能更好地表示溶液的浓度? 思考1、计算九(7)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思考2、九(7)班男生平均体重120斤,女生平均体重100斤,男生平均体重占全班总体重的百分比是多少 思考3、计算甲烷中氢元素质量分数? 教师提问:分析以上的计算式比较有什么共性? 溶剂溶质m m 溶液溶质m m 100%?=全班人数 男生人数男生人数%% 100??=全班总体重男生平均体重男生人数男生平均体重百分数%1004%4 ?=CH H H

学生活动:归纳溶质质量分数这一概念 1、质量分数计算即是﹖局部占﹖整体的百分比的关系。 2、得出结论: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100% 3、数学表达式 :%100%?= 溶液 溶质m m C 4、溶质质量分数:指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 [教师过渡]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践中往往需要精确地知道一定量的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所以科学上规定了很多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方法。然而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也可以说成是溶质质量分数) 1) 质量百分比浓度 (溶质质量分数) 2) ppm 浓度(表示极稀溶液中溶质含量) 例如:H 2SO 4对鱼的致死浓度是0.000625% 人们常用ppm 浓度来表示这类极稀溶液中溶质含量。用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万分比表示(10-6)即6.25ppm 3) 体积比浓度(配制1:4的硫酸溶液,指1体积的硫酸和4体积的水混合配制而成) 4)摩尔浓度 教学环节(二):根据概念进行辨析并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进行简单计算 (一)概念辨析1、 计算这三种溶液形成的质量百分比浓度(溶质质量分数)都是多少? 图片展示:10%葡萄糖注射液 思考:10%是什么含义 能否从溶质、溶剂、溶液量的角度来分析 展示饼状图:分析相关数据之间的关系。每100克的注射液中,10克是葡萄糖,而其余90克是水。 概念辨析2、某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5%,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190g 水中溶解了10g 氯化钠 B.在95g 水中溶解了5g 氯化钠 C.在100g 氯化钠溶液中含有5g 氯化钠 D.在100ml 氯化钠溶液中含有5g 氯化钠 概念辨析3、把20克食盐放到50克水中形成溶液的质量是多少克(20℃,SNaCl=36g/100g 水) 根据溶解度计算公式: 溶剂 溶质 m m S =100 强调:形成的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完全溶解在水里的固体质量) (二)、完成不同质量的糖块放入不同质量的水中形成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求算 % 100%?+= 溶剂 溶质溶质m m m C % 100%?+=溶质 m m m C

数据的波动程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方差的形成过程,了解方差的意义; 2.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并会初步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画图、观察,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2.通过实践观察,掌握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的方法,感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感知数学知识的抽象美,提高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情感态度】 经历探索如何表达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激发学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方差意义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 方差意义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问题1农科院计划为某地选择合适的甜玉米种子.选择种子时,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是农科院所关心的问题.为了解甲、乙两种甜玉米种子的相关情况,农科院各用10块自然条件相同的试验田进行试验,得到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单位:t),如下表: 活动1:甜玉米的产量可用什么量来描述?请各小组计算后说明. 活动2:如何考察一种甜玉米产量的稳定性呢?(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分别代表甲、乙两种甜玉米种子进行农科

院的种子选拔。请甲、乙两组同学提供充足的依据,说服农科院选择自己所代表的种子。活动1温习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2又让学生理解仅用平均数不能解决甜玉米产量的稳定性问题,它需要描述数据的波动性,让学生感受到研究数据波动性的必要性,为方差的导入作好铺垫.让每位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3:研究玉米产量的稳定性,就是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采用什么方法可描述数据的分布情况? 追问1:请设计统计图反映出甜玉米产量的分布情况. 追问2:为反映波动性,应该将甜玉米各试验田的产量与什么量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3引导学生在动手画图中集思广益,设计图表(或折线图)直观研究产量分布情况,为下一步定量的研究作好准备.追问引导学生直观的表示甜玉米的平均产量,并与各试验田的产量进行比较,初步得出结论:甲种甜玉米在各试验田的产量波动较大,而乙种甜玉米各试验田的产量较集中分布在平均产量附近,它的波动性较小,所以乙种甜玉米产量较稳定. 2.合作交流,形成概念 设有n个数据x1,x2,···,x n,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x1-x)2,(x2-x)2,(x n-x)2,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 s2=1 [(x1-x)2+(x2-x)2+···+(x n-x)2], n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variance),记作s2.设计意图:直接呈现方差公式,并进行适当的解释;除了画图直观反映数据的波动外,还能将其量化,体现定性到定量的分析过程. 活动 4 分析方差公式,你发现用方差刻画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时有什么规律吗?请分别计算甲、乙两种甜玉米产量的方差进行验证.(小组合作交流)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17.1.2反比例的图象和性质》第一课时 说课稿 '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二节《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 本节课是全章的核心,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让学生结合实例,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等手段经历画图、观察、猜想、思考、归纳等数学活动,并初步认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特征,逐步明确反比例函数的直观形象,为学生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提供思维活动的空间,也为以后二次函数以及其它函数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结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分析,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 1.会用描点的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数学思考 通过观察反比例函数图象,分析、探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归纳及概括的能力。 ~ 解决问题 会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能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探究其性质。

情感态度 在自主探究反比例函数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对称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采用问题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经过“创设情境——类比联想——探索比较——运用新知——归纳总结” 的学习活动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经历动手操作——探究交流——总结规律的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安排了六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一)、活动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 一次函数y=6x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反比例函数6 的图象会是什么形状呢 y x 请大家猜猜看,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画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复习画一次函数图象的知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为学习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奠定基础。 (二)、活动2:类比联想,探究交流 !

6.3数据的表示导学案(第一课时)

6.3数据的表示导学案(第一课时) 杨庄集镇初级中学初一数学备课组供稿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制作扇形统计图; 2、在扇形统计图中能从中获取信息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 难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 三、自主预习: 自主解惑(独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5-166标记自己不懂得内容,并完成随堂练习。 合作交流(对学) 1、小强是校学生会体育部部长,他想了解现在同学们更喜欢什么球类运动,以便学生 会组织受同学们欢 迎的比赛。于是他设计了调查问卷,在全校每个班随机选取了10名同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如果你是小强,你会组织什么比赛?,你是怎样判断的? (2)喜欢篮球运动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喜欢足球运动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其他球类运动的百分比呢?上述所有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3)你能设法用扇形统计图表示上述结果吗? 整理归纳:1、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

2、在扇形统计图中,所有百分比之和是; 3、顶点在的角叫圆心角.扇形统计图中,所有扇形圆心角的和为; 4、计算各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圆心角度数=360°×; 5、在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与360°的比。 合作交流(群学)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总结如何制作扇形统计图 2、根据上述小强的调查数据,可以按如下方法绘制扇形统计图。 (1)计算各选项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并填在下表中: 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其他 百分比 (2)计算各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其他 对应的圆心角度数 (3)在圆中画出扇形,并标上百分比。 预习诊断 1、在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的度数 与的比 2、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第反映各部分在所占的比例。 3、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步骤 (1)计算所占的百分比 (2)计算各个扇形的度数,圆心角的度数= (3)在圆中画出各个扇形,并标上

【完整升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反比例函数 教案

(此文档为word 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学内容:1.1反比例函数 教学目标: 1.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进而识别其中的反比例函数. 2. 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 3. 能判断一个给定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通过探索现实生活中数量间的反比例关系,体 会和认识反比例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特定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进一步理解常量与变量的辩证关系和反映在函数概念中的运动变化观点. 教学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例1涉及较多的《科学》学科的知识,学生理解问题时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类比 启发 教学辅助:多媒体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探究问题 汽车从南京出发开往上海(全程约300km ),全程所用时间t ()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和n 的值。 (3)y 与x+1成反比例,当x =2时,y =-1,求函数解析式和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4) 已知y 与x-2成反比例,并且当x =3时,y =2.求x =1.5时y 的值. (5)如果是的反比例函数,是的反比例函数,那么是的( ) A .反比例函数 B .正比例函数 C .一次函数 D .反比例或正比例函数 三、练习:P21 1——4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另见练习卷 板书设计: 例1 例2 例2 解: 解: 解 练习 练习 随着速度的变化,全程所用时间发生怎样的变化? 情境1: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什么关系?(s =vt ) 当一个长方形面积一定时,长与宽成什么关系? [备注] 这个情境是学生熟悉的例子,当中的关系式学生都列得出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最终让学生讨论出:当两个量的积是一个定值时,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如xy =m (m 为一个定值),则x 与y 成反比例。 这一情境为后面学习反比例函数概念作铺垫。 情境2: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浓度》教案

课题3 溶液的浓度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和简单计算。 2.正解理解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1.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对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查看标签,使学生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2)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2、教学难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 比较、归纳、练习、对比、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 仪器:试管、天平、量筒、药匙、烧杯、玻璃棒; 药品:硫酸铜、水、氯化钠。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情境]展示三种不同颜色的CuSO4溶液。 [介绍]以上试管中的液体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溶液。 [设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1.三种溶液颜色深浅不同。 2.它们可能是不同物质的水溶液。 3.它们可能是溶质含量不同的同种溶质的水溶液。

[活动探究](投影展示) 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 mL(1 mL 水的质量大致为1 g)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 、1 g 、1.5 g 固体硫酸铜,振荡静置。 比较三种CuSO 4溶液的颜色。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溶液浓稀的根据 [学生活动] [交流活动结果] 1.填充上表结果(略)。 2.三种溶液颜色由浅到深,浓度由小到大。颜色越深,浓度越大。 3.三种溶液所含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不同,所以组成各不相同。 [引导]浓与稀只能粗略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多少,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因此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那如何表明溶液的组成呢? [介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 [板书]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100% [学生活动]学生领悟、记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及定义式。 [讨论]在上述活动探究中,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把计算结果填在上表的空栏中。 [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g g g 5.0105.0+×100%≈4.8%。 2.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g g g 1101+×100%≈9.1%。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26.1.1《反比例函数》教案

第二十六章 反比例函数 26.1 反比例函数 26.1.1 反比例函数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难点) 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重点)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重点) 一、情境导入 1.京广高铁全程为2298km ,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 (单位:km/h)与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 (单位:h)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2.冷冻一个物体,使它的温度从20℃下降到零下100℃,每分钟平均变化的温度T (单位:℃)与冷冻时间t (单位:min)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问题:这些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类型一】 反比例函数的识别 下列函数中:①y =32x ;②3xy =1;③y =1-2x ;④y =x 2 .反比例函数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解析:①y =32x 是反比例函数,正确;②3xy =1可化为y =13x ,是反比例函数,正确;③y =1-2x 是反比例函数,正确;④y =x 2 是正比例函数,错误.故选C. 方法总结: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反比例函数,首先要看两个变量是否具有反比例关系,

然后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去判断,其形式为y =k x (k 为常数,k ≠0),y =kx -1(k 为常数,k ≠0)或xy =k (k 为常数,k ≠0).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 【类型二】 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确定字母的值 已知函数y =(2m 2+m -1)x 2m 2+3m -3是反比例函数,求m 的值. 解析: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得 2m 2+3m -3=-1,2m 2+m -1≠0,然后求解即可. 解:∵y =(2m 2+m -1)x 2m 2+3m -3 是反比例函数,∴? ????2m 2+3m -3=-1,2m 2+m -1≠0,解得m =-2. 方法总结:反比例函数也可以写成y =kx -1(k ≠0)的形式,注意x 的次数为-1,系数不等于0.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3题 探究点二: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类型一】 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已知变量y 与x 成反比例,且当x =2时,y =-6.求: (1)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当y =2时,x 的值. 解析:(1)由题意中变量y 与x 成反比例,设出函数的解析式,利用待定系数法进行求解.(2)代入求得的函数解析式,解得x 的值即可. 解:(1)∵变量y 与x 成反比例,∴设y =k x (k ≠0),∵当x =2时,y =-6,∴k =2×(-6)=-12,∴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是y =-12x ; (2)当y =2时,y =-12x =2,解得x =-6. 方法总结: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时要注意:①设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反比例 函数解析式,形如y =k x (k 为常数,k ≠0);②将已知条件(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代入解析式,得到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③解方程,求出待定系数;④写出解析式.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8题 【类型二】 解决与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有关的问题 已知y =y 1+y 2,y 1与(x -1)成正比例,y 2与(x +1)成反比例,当x =0时,y =-3;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3月多媒体授课资料 《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出示例 1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 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 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

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出示统计表】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 人数 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师: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老师记录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 人数9 6 15 8 师:你看懂什么? 生:自由发言。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大家就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

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

《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 白土窑寄宿制学校郭艳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建立及其简单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找准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及其教学药品、仪器 药品:无水硫酸铜、NaCl 、H2O 仪器:天平、量筒、烧杯、药匙、玻璃棒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明确目标 课题引入:投影展示人们在死海里能尽情娱乐的图片引入----课题3 溶液的浓度 展示目标:(教学意图: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自主初探、合作释疑 环节一: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1.提问:同样多的红糖水哪杯最浓?同样多的两杯白糖水哪杯最 甜?含糖多少?浓到什么程度? 总结:通过观察颜色、尝味道等方法来判断溶液的浓稀,仅仅是判断溶液浓稀粗略的方法。日常生产中用到的溶液浓度都是确定的。(举例说明) 2.[实验9-7]师生合作演示:将0.1 g、0.5g、2g的硫酸铜分别放入三支装有20 ml水的烧杯中,配成溶液后对比。 [实验9-8]配制不同浓度的两种氯化钠溶液并作对比。 总结:通过对比,进一步说明不能靠颜色和味道来判断溶液的浓稀,需找到一种确切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 3.归纳得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4.(1)讨论与交流: ①生理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0.9%,它的含义是什么?

反比例函数数学活动教案

反比例函数数学活动教案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 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数学《反比例函数》 教案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数学《反比例函数》教案一 关于教学设计: 备课过程,我认真研读教材,认为本节课重点和难点就是掌握反比例函数的 概念,以及如何与一次函数及一次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的区别。所以,我在讲授 新课前安排了对函数、一次函数及正比例函数概念及一次函数和正比 例函数一般式的复习。 为了更好的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能突出重点,我采用了课本上的问 题情境,同时调整了课本上提供的思考的问题的位置,将它放到函数概念引出 之后,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有很多反比例关系。 情境设置: 汽车从南京开往上海,全程约300km,全程所用的时间t(h)随v(km/h)的变 化而变化。 (1)你能用含v的代数式来表示t吗? (2)时间t是速度v的函数吗? 设计意图:与前面复习内容相呼应,让同学们能在做一做和议一仪中感 受两个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同时也能注意到与所学一次函数,尤其是正比例 函数的不同。从而自然地引入反比例函数概念。 为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掌握反比例函数概念,我引导学生将反比例函数 的一般式进行变形,并安排了相应的例题。 一般式变形:(其中k均不为0) 通过对一般式的变形,让学生从形上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在结合思 考的几个问题,让学生从神神上体验反比例函数。 为加深难度,我又补充了几个练习: 1、为何值时,为反比例函数? 2是的反比例函数,是的正比例函数,则与成什么关系?

由于备课充分,我信心十足,课堂上情绪饱满,学生们也受到我的影响,精 神饱满,课堂气氛相对活跃。 在复习函数这一概念的时候,很多学生显露出难色,显然不是忘记了就是 不知到如何表达。我举了两个简单的实例,学生们立即就回忆起函数的本质含义, 为学习反比例函数做了很好的铺垫。一路走来,非常轻松。 对反比例函数一般式的变形,是课堂教学中较成功的一笔,就是因为这一探 索过程,对于我补充的练习1这类属中等难度的题型,班级中成绩偏下的同学也 能很好的掌握。 而对于练习3,对于初学反比例函数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大部分学生显 露出感兴趣的神情,不少学生能很好得解答此类题。 经验感想: 1、课前认真准备,对授课效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 3、数学教学一定要重概念,抓本质。 4、课堂上要注重学生情感,表情,可适当调整教学深度。 数学《反比例函数》教案二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利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说出 它的性质; 2.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性目标 1.经历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过程,会说出它的性质; 2.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体会用数形结合思想解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节的练习中,我们画出了问题1中函数的图象,发现它并不是直线.那么它 是怎么样的曲线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般的反比例函数(k是常数,k 0)的 图象,探究它有什么性质.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教案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进制的含义。 2、掌握二进制、十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数的表示方法。 3、掌握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的方法。 4、掌握十进制整数、小数转换为二进制数的方法。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逻辑运算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使用网络软件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练习数制转换,让学生体验成功,提高学生自信心。 【教学重点】: 1、各进制数的表示方法。 2、各进制数间相互转换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转换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练习、教师总结、教师评价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数是十进制、十进制不是唯一的数的表示方法,表示数的数制还有哪些呢?这些数制与十进制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制。 二、新课讲解 1、进位计数制

?以十进制为例: 十进制中采用0,1,2,3,4,5,6,7,8,9这十个数字来表示数据,逢十向相邻高位进一;每一位的位权都是以10为底的指数函数,由小数点向左,各数位的位权依次是100,101,102,103……;由小数点向右,各数位的位权依次为10-1 10-2 10-3 N=a n?10n+ a n-1?10n-1+ …… +a1?101+ a0?100+ a-1?10-1+ …… +a-m?10-m 数制的表示方法:为了区别不同进制数,一般把具体数用括号括起来,在括号的右下角标上相应表示数制的数字。 举例:(101) 2与(101) 10 基数:所使用的不同基本符号的个数。 权:是其基数的位序次幂。 ①十进制、二进制、十六进制、八进制的概念 (1)十进制(D):由0~9组成;权:10i;计数时按逢十进一的规则进行;用(345.59)10 或345.59D表示。 (2)二进制(B):由0、1组成;权:2i;计数时按逢二进一的规则进行;用(101.11)2 或101.11B表示。 (3)十六进制(H):由0~9、A~F组成;权:16i;计数时按逢十六进一的规则 进行;用(IA.C) 16 或IA.CH表示。 (4)八进制(Q):由0~7组成;权:8i;计数时按逢八进一的规则进行;用(34.6)8 或34.6Q表示。 总结:不同数制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加括号及数字下标,另一种是数字后加相应的大写字母D、B、H、Q。 ②按权展开基本公式: 位值位权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0.1数据的代表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单元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 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 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难点分析 统计中常用的平均数有算数平均数(简单算数平均数和加权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着重研究了加权平均数。 (三)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下面是本章知识展开的结构框图。 本章知识的展开顺序如下图:

日期: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36“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A 、B 、C 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比如:初二.五班有4个小组,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1名同学得了61分,第二组有1名同学得到了100分、7名同学得62分。能否由 2 62 10026199+< +得出第二小组平均成绩这样的结论?为什么?这个例子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 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36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37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