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表格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表格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表格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两大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特征:皇权至上,官员由皇帝任免,地方服从中央。演变趋势:不断削弱相权,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1

【史料及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史料及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两层含义。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实质是地主阶级压迫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 (2)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①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原因;②主张中央集权、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和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为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③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④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 (3)基本矛盾: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发展趋势: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④加强对官员的选拔与监督。 (5)特点: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⑥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洽专制;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⑧专制主义中小央集机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6)评价: 积极: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消极:①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③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④对外关系:明清实行闭关政策,阻断了与世界的联系,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度梳理》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度梳理》 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4、地理原因 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1、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 4、统一车辆行制; 5、统一度量衡; 6、统一文字; 7、统一货币; 8、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9、修筑万里长城。 1、皇权至上原则;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 5、宣扬"君权神授"; 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表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表格 篇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复习表 中国古代封建国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 概念: 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皇位终身制,世袭制,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绝对服从中央。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怎样?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分割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积极?①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

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5)宣扬“君权神授”;(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 (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2 篇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复习要求、演变表)

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考点透视 本专题主要复习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国家分裂与统一、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等内容。在近五年高考中的命题率较高,所占分值一般在20分以内。 1、了解历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及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2、掌握国家的统一与分裂史实,归纳在国家分裂中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的因素。 3、归纳重大历史人物的活动,并对其作客观公正地评价。 ●名师串讲 ○知识图解 秦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由皇帝总揽军、政、财一切大权,官吏由皇帝任免。 朝②建立中央行政机构:丞相、御使大夫、太尉。 建③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立④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订有深远的影响。 两汉①剌史制度:汉武帝时,建立了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 东汉时,改剌史为“州牧”,执掌军政大权。 巩固②汉初,郡县和封国制并存。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③察举制:推行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 隋唐①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确立。唐太宗时,明确划分职权。此后历朝沿袭。 完善②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 专①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和节度使兵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设枢密 制院与统军将帅相牵制;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选地方精 主壮之士入禁军;目的:“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守内虚外”。 义北②集中行政权:特点:分化事权。 中宋分割宰相的权力。 央加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使之相互牵制。 集强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 权④科举制的发展。 制元朝①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度发展②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地方推行行省制度,对后世有影响。 ①废丞相,权分六部,空前提高皇权。 明②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行三司分权。 朝③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互相牵制。 强④制定《大明律》。增加经济立法,“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化⑤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皇权,监察官民。 ⑥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①清初,沿用明朝的内阁、六部,但保留入关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②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到顶峰。 空前③乾隆时,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 强化④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阻碍社会发展进步。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一)

一、选择题 1.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B.其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巩固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在于()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发展社会经济 C.巩固国防抵御侵略 D.加强民族交流 3.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4.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不包括() A.掌管奏章 B.管理军事 C.下达诏令 D.兼理监察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6.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7.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最主要差别是() A.地方长官的名称 B.地方长官权力的大小 C.地方长官的任免方式 D.皇帝是否总揽一切大权 8.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政治作用是()

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B.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C.巩固了国家统一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9.汉初的中央集权与秦朝时最大的不同是() A.中央官制 B.皇帝权力 C.地方行政设置 D.独尊儒术 10.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义,国小则亡邪心。”下面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颁布推恩令 B.收回王国官吏控制权 C.夺去王侯爵位 D.削减王国封地 11.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作用是() A.削弱了皇权,有益于政治清明 B.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明确了官吏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 D.增加了政府职能机构,便于纳贤 1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由此应吸取的教训是() A.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 B.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必然结果 C.机构改革必然增加财政开支 D.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导致财政危机 13.“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所采取的措施是()A.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B.设立通判 C.派文官任州的长官 D.设三司管理财政 14.唐朝在中央设置的尚书省职能相当于元朝的() A.中书省 B.吏部 C.枢密院 D.行中书省 15.明初撤销中书省及丞相官制,皇帝秘书班子内阁的地位上升,主要反映了()A.中央政府提高工作效率 B.文臣的地位开始提高 C.君主专制统治大大加强 D.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16.“票拟”是() A.大臣的奏章 B.阁臣帮助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C.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D.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17.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B.能接触国家的军政机要 C.始终是清朝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D.它的设立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 地方行政制度 中央官制 秦: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 汉:郡国并行制 中外朝制度 州郡县三级制 尚书台制度 唐;道州县 三省六部制 宋:路州县 二府三司制 元:行省制度 一省二院制 明:三司制 废丞相设内阁 清:废三司设行省 军机处 基本内容:(先中央后地方) 秦 ①中央:三公九卿制【结构】 【特点】特点:①皇权中心; ②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②地方:郡县制度【内容】:①36郡,中央直辖,郡下设县; ②郡守县令,皇帝任命 【特点】:垂直管理、服从中央、无独立性 作用:有效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汉 ①中央:中外朝制度(西汉)【结构】 【内容】汉武帝时期重用侍从,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参国事,削弱相权 ②中央:尚书台制度(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制”(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③地方:郡国并行制度(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到推恩令(汉景帝) ↓ ↓ 削弱中央集权 加强中央集权 地方:州郡县三级制(东汉末年) 地方监察制度:汉武帝设刺史制度 唐 ①中央:三省六部制【结构】 【特点】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②三省相互牵制监督 【作用/影响】①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②提高行政效率 ③中央行政制度创新,历朝沿用 【注】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②地方:道州县三级制、设节度使(名朝廷藩镇*军事)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1.丞相(行政)“百官之首”→统率诸卿 2.御史大夫(监察) 3.太尉(军事*虚设) 相互牵制 尚书令侍中 (中朝*决策) 皇帝 三公九卿 (外朝*执行) 中书省(草拟/决策)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具体部门

高中历史必修一前五课(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一、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禅让制——王位世袭制) 2、商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服从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分封对象:周武王把王畿意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义务:对周天子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在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4、(1)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3)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4)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5)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5、实质: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 6、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于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却是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能有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对于诸侯来说士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又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最高领袖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总结:中国早期——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特点是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7、西周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 以宗法制为基础的等级分封政治体系。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二、 1、秦统一的背景:春秋战国诸侯争霸:(1)周室东迁: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2)春秋争霸: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的地区。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互相间进行战争。(3)战国变法:战国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纷纷改成“王”,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开始对本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或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4)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 2、秦朝统一: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1年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3、中央官制:(1)职能:秦始皇建立的中央机构中,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物,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2)评价: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有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4、地方机制: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上承中央命令,下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有皇帝直接任命。 5、影响:(1)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2)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三、 1、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地方设置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持续

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小专题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同时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4、两大矛盾1.中央与地方 2.君权与相权 二、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三、基本内容 1、皇帝制; 2、中央行政制度; 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秦朝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下设诸卿,分掌政务隋唐隋文帝时开始创设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长官都是宰相。六部为尚书省的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这样就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元朝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另外,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明朝明太祖飞出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清朝清初,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清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还在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3、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名称特点作用(或影响)分封制最大特点: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拓展了疆域,时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障,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长期争霸混战的原因郡县制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郡国并行制汉高祖将同姓子侄分到各地做王,不受地方节制,直属中央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存在割据分裂的严重隐患,导致了西汉前期的"七国之乱" 行省制度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是对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发展,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全国各地的有效统治,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以后的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司制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加强了君权,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土司制度元朝时开始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长官可以世袭,在辖区内有行政自主权,但必须忠于朝廷,职位的继承必须得到朝廷的批准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僧官制度对西藏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各级僧官由朝廷任免,法王实际上时最高僧官使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达赖和班禅由中央政府册封。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班禅的地位得到提升,客观上对达赖的权力形成了制约,便于中央对西藏的统治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演变

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 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空前强化→清到顶峰。 ⑶两对矛盾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两对矛盾展开, 即:一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 是集中到中央的权力由谁来掌握。一方面,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的军阀割据、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 十国的割据局面,都是由于地方权力过大,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形成的。另一方面,相权、宦官专权、 外戚专权等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君主专制质变的产物,也是危及皇权专制的重要因素。 最能体现国家机器特征的是两种机构:官吏和军队。官吏任免权和军权是国家权力中最基本的,这两 个权力能否集中到中央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关键。 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 ①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两汉到唐朝,王 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 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 取士,清朝的文字狱。从控制 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③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 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 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④官吏选拔制度。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 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 清时期八股取士。 ⑤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 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 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设三司,清朝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的官吏。 (5)历史评价: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建立于封建经济基础之上,与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 B、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 C、为封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 D、同时。它也是造成历代封建王朝中后期腐败的根源。 E、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这种制度愈来愈加强,并且逐渐趋于反 动,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中国的“王”字,有两种解释。一是董仲舒的看法,参通天地为王;二是甲骨文中的“王”,为斧的象征,故而历史传说中的周公“负斧依南向立”。 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集权将继续存在。当前世界上如美国、中国等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都不是君主专制政体。集权和民主并不矛盾。 君主专制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产物加强了古代帝王的个人权力,在某些程度上,巩固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君主专制政体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君主(常称皇帝或国王,女性称女皇或女王)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序告诉君主如何行使权力,虽然有的宗教权威可能有能力阻止君主的某些行为。君主制是一种专制政体,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拥有最大的,一般来说无上的权力。大多数独裁的君主是世袭的,少数是选举出来的(比如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有时,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不仅是世俗的首领,而且也是宗教的首领。 与一般流行观点相反,中国从秦朝至清朝的皇帝们并不是独裁君主。虽然中国的皇帝被尊为天子,有为全国祭天地,祈五谷的义务,但是从秦代以来,中国的行政体系是官僚体系为主,比如唐朝皇帝敕令必须令出中书,门下可封驳。虽然明清以来皇权不断扩张,但是仍然同西欧的“绝对君主制”不同。认为中国是绝对君主专制独裁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五四以来被建构而成的。 1912年满清王朝灭亡,同时君主专制制度也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君主专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从商鞅变法以来到清朝灭亡,君主专制度延续了两千年之久,我们不禁要问,它是怎样产生的?它都经历了哪些阶段?它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又有什么影响呢?下面笔者就对君主专制制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从根本上来说君主专制度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经过了四百年之久的混战以后,人民迫切需要一个统一国家的出现,为了适应这一大趋势,各国无不进行变法,其中尤以商鞅变法为著,而他变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君主专制制度。所以君主专制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那么除了客观规律外,有没有主观因素呢,显而易见是有的。至少有两点,一是,地主阶级的产生和兴起;二是,法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周到了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地主阶级产生并得到了迅速发展,他们强烈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他们迫切希望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从而获得对对土地的所有权。而此时法家思想方兴未艾,正好适应了这一需要。法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依法治国”,然而它得最终母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说的准确点就是为君主一人服务的。里面有许多内容都是叫君主如何来“驾驭群臣”的,可谓“南面之术”,实际上是君主的教材。 君主专制度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从根本上反映了君主个人对国家资源的支配。

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中国的“王”字,有两种解释。一是董仲舒的看法,参通天地为王;二是甲骨文中的“王”,为斧的象征,故而历史传说中的周公“负斧依南向而立”。 1介绍 君主专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中国的“王”字,有两种解释。一是董仲舒的看法,参通天地为王;二是甲骨文中的“王”,为斧的象征,故而历史传说中的周公“负斧依南向立”。 2制度特点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 1、经济基础稳固:经济基础主要在于两点:国有土地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家庭为单位分配耕地,以户籍制、连坐法将农村人口固定在土地上耕作并便于收税,以郡县制建立遍及全国的等级官僚管理系统,如此形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除宋朝外,各朝均以此土地制度为基本国策。经济制度是古代各朝的生存根基,各王朝后期均发生经济制度动摇,导致流民增加,各级官僚脱离上级控制,进而瓦解君主专制。普遍认为其瓦解原因一般为:人口增加、农户土地被官僚兼并,税收高于农户生活成本,大天灾。 2、皇帝总揽天下大权,包括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的权力,同时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3、皇帝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官僚制度的趋向是皇帝任用亲信随从以取代和驾空庞大的官僚机构。皇帝相信的是身边的仆从,而不是正常的决策行政系统。针对相位即外朝亦即正常的行政办事机构,常采取两种方法以制约其行政职能:一是架空,二是分权。因此,秦汉时代建立的丞相三公九卿制度,魏晋时代就被尚书取代;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元代的中书省制度;明代的内阁、清代的军机处,同样是内朝挑战外朝的例子。古代正常的行政决策制度,有朝议制度、谏议制度,而这些在内朝决策中荡然无存。 4、中央对人身控制严密:(1)最早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如“什伍组织”,把百姓编入什伍之中(管仲制定,以10家为一什,以5家为一伍,什有会长,伍有伍长,对基层进行控制,有上报制度、惩罚制度);再如商鞅“连坐法”,把伍、什通过户籍办法编制起来,相互告发和同罪连坐。一般来说,郡县长官为皇帝直接任命,郡县之下有乡(10亭为一乡)、亭(10里为一亭)、里(25家为一里)、什、伍等组织,它们管理人民、土地和赋税,使农民固定在土地上。结果是使得平民失去流动的可能。 3定义 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集权将继续存在。当前世界上如美国、中国等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都不是君主专制政体。集权和民主并不矛盾。 君主专制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产物加强了古代帝王的个人权力,在某些程度上,巩固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君主专制政体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君主(常称皇帝或国王,女性称女皇或女王)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序告诉君主如何行使权力,虽然有的宗教权威可能有能力阻止君主的某些行为。君主制是一种专制政体,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

2017届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第1讲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朝代的更替 (1)原始社会(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 (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形成、发展、鼎盛和瓦解) (3)封建社会(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 2.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公元前221年。秦兼 并六国。秦王嬴政自称始 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 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 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 由皇帝总揽。从此,皇帝 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 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皇 权。(不考) (3)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六部,建立宦 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清朝设立军机处,标 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4)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结束。 3.中央行政制度 (1)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协助皇帝分理朝政。 (2)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3)隋文帝首创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4)元世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并在中央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藏族地区事务。同时,将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5)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相权分给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从而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后来,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同时,明太祖还设立锦衣卫,负责监察臣民,明成祖时,又设立东厂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6)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战国时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加强专制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战国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的思想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商鞅变法中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正式建立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确立了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还要注意按传统复习各主要朝代在加强中央集权化中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财政、司法监察、军事管理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这些措施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这样就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正式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西汉巩固..汉初,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从而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汉武帝改革管制,组成内、外朝,加强皇权;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的权力。汉武帝还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大一统”局面。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巩固。东汉时期,进一步加强皇权,但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最终形成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隋唐完善..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基本上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各割据政权为维护统治,都不同程度地加强君主专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而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加强了皇权。科举制的施行,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唐朝中期,地方藩镇权限增大,中央政权腐败,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出现,并最终形成五代十国分

全面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全面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一概念: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4、两大矛盾(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2.皇权与相权 二、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4、地理原因: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三、基本内容 1、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 4、统一车辆行制; 5、统一度量衡; 6、统一文字; 7、统一货币; 8、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9、修筑万里长城。 四、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练习题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练习题(一)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12题,48分) 1.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A.皇权至上,万世一统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D.皇位从二世三世至千世万世,传之无穷2.《史记》记载:(秦始皇)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这表明 ①体现了韩非子的思想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③皇帝行踪神秘化,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④要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皇帝信玺右丞相印御史丞印南郡侯印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B.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C.实行丞相制度不合时宜 D.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 5.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6.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

专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017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一)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二、专题复习历史线索 1、纵横联系:(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基本矛盾 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2)历程 ①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的县制,法家思想。 ②正式建立:秦朝实行皇帝制、郡县制。 ③加强:西汉推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隋唐完善:合并州县,增加宰相人数,科举制 ⑤宋元加强:行省制度 ⑥明清强化:明在中央废除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设 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八股取士。清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君主专制 达到顶峰。 ⑦废除:辛亥革命 3)评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 2、中国古代的制度创新: 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制度、郡县制度)、科举制等;

3、世界历史上的政治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近代) 三、真题回放: 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最主要是指() A.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B.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C.创立皇帝制度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材料揭示了秦始皇() A.推行郡县制的原因 B.统一度量衡的作用 C.建中央集权的影响 D.修长城的历史意义 3、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 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极端、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A.国家统一问题 B.外族入侵问题 C.中央集权问题 D 儒家思想问题 4、相传周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时用桐叶对弟弟说:“我把它封给你吧!”一旁的周公马上 上前表示祝贺。成王说:“我是开玩笑的。”周公说:“天子无戏言。”于是成王把唐封给 了弟弟叔虞。这则故事讲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禅让制 5、如果古代有微信,那么在汉武帝的微信朋友圈,下列人物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A.项羽B.张骞C.蔡伦D.华佗 6、下列关于隋唐时期科举制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A.禁止世家大族子弟入朝做官 B.调整了统治集团内部关系 C.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D.忽视实际性学问,降低了官员文化素质 7、明朝中期以后,我国外交出现新形势:开始遭受外国侵略,由此出现了大规模的反侵略 斗争.下列哪项史实体现了上述特点() A.靖难之役B.雅克萨之战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D.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8、雍正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了一个机构,这个机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 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机构成员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 一机构是() A.布政司 B.按察司 C.都司D军机处 9、清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A.西域都护 B.伊犁将军 C.军机处D驻藏大臣 二、材料题 1.王朝更替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6娄底真题) 材料一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 封制……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秦朝在地方上以什么制度取代了分封制?它在中央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唐王朝的都城长安,修建历时72年,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全城南北中轴线两侧 东西对称,棋盘式的街道宽敞笔直;拥有百万人口,不仅是国内交通的枢纽,还是各民族交 往的中心,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人云集到这里;西域诸国的商贾通过丝绸之路前来此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