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读后感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读后感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

阎帅

改革进行了三十余年,国民经济享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仅仅GDP曾经保持过两位数增长,就能让西方的发达国家瞠目结舌。让老百姓的物质生活也享受了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如果我跟我的妹妹说,曾经要有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才能娶个姑娘回家,估计她会笑出声来。蛋糕越做越大,宏观经济指标呈现令人陶醉的美景,老百姓的日子却越来越难。伴随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是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买不起房。

医疗问题在全世界都令各国政府非常头疼。一方面要保证提供公民有足够的医疗资源使用,另一方面又要稳定财政支出,至少确保医疗支出不会造成过大的财政负担,以致影响其他公共服务支出的有效性。造成医疗改革阻力过大的重要原因就是,牵扯到的利益集团过多,涉及的利益面太广。各国对于医疗服务的财政支出都是非常大方的,在各医疗相关领域的企业看来,这是一块非常巨大非常诱人的肥肉。

美国对于医疗问题也曾经非常头疼。每年要花掉2.4万亿美元,来支撑庞大的医疗体系运行。即便这样,依然有8000万人享受不到常规的医疗保险。拥有3亿人口的美国四分之一的老百姓看不起病,或者看病难,对于网上的“美分“而言真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因为美国的保险非常贵。想上得起保险,就要时刻关注药价的变化。美国医生开药可不是信手拈来,一拍脑门想开什么就开什么的。药厂和保险公司挂钩,保险公司规定享受我保险的人看病,都要遵从医生的药目表,而这个药目表是保险公司通过游说国会制定的。

这下就清晰了许多,药厂做了个高价药,告诉了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就去游说国会,把这新药放到价目表里,以后医生开药,就要选择这种高价药。有保险的人看病,因为药贵了,就要缴纳更多的保费,没保险的人看病,就直接花更多的钱买药。药厂和保险公司,双赢。老百姓和缴纳保险的企业,双输。

奥巴马对于医疗体系的改革非常成功。他通过对富人征税,补贴给穷人,使医疗成本大大降低,减轻了老百姓看病的负担。同时,政府的赤字将减少一万亿美元,还能让3000多万没有医保的人纳入医保系统。这其中的秘诀就是,切断了保险公司和药厂之间的利益挂钩,让富人自觉监管保险公司,减少高价药进入药目表。由此形成的是良性循环,开的药便宜,个人负担减轻了,企业负担也轻了,保费自然低了,富人就不用缴纳更高的医保税,还会想办法让药厂研发更便宜的药。

我们国家也进行过医疗改革,其结果却令人可怖。1985年到2003年,我国的医疗卫生

支出结构变化为,政府支出比例从39%下降到17%,社会支出比例从33%下降到27%,个人支出比例却从28%上升到57%。2004年,我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也就说,8亿人得不到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看病基本靠自费。

究其原因,不得不再次提到市场化。90年代中后期,国家将本不应该产业化的领域产业化,将不该市场化的领域市场化。把本应该作为政府承担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推向市场,一瞬间各种民营资本涌入医疗体系。政府一下子从沉重的财政负担中解脱出来,得以大刀阔斧地进行其他方面的改革。却一下子推高了老百姓的医疗成本,使看病吃药成了穷人的噩梦。

政府控制下的医疗服务价格被控制得过低,病人的需求量却很大,价格机制的倒挂,也使医疗价格存在内生的上涨压力。市场化和财政补贴的下降为医院改善收益率提供了绝佳的良机。一方面,药品和医疗器材等相关产品面向市场开放,另一方面,医院为了保证其盈利率,将医药企业与医生的利益连接起来。这样,医生开药都挑贵的开,自己能拿回扣,医院也能创收,真是一举两得,美哉美哉。

看病如此昂贵,小民承担不起的。政府就用行政手段,直接强迫药品降价。这下好了,原来医生只开一种药,现在开五种药。我上一个月去医院看鼻炎,医生竟给我开了大大小小七种药,奈何我胆小,不敢顶抗医生,回家吃药比吃饭还准时,药水药丸灌下去直抻脖子瞪眼睛,吃了一个月竟还不能根治。真是怪哉怪哉。

好像现在年轻人都不敢轻易结婚,结了婚都不敢轻易要小孩。这背后隐藏的不仅是生活成本的昂贵,更是对高房价的恐惧。一套房子动辄上百万人民币,年薪五万尚且要不吃不喝20年才能买一套房子,20年之后人口膨胀通货膨胀,一套房子恐怕要涨到两百万。买房子,不仅成了许多人生活幸福的前提,也成了很多人生活不幸福的原因。有了房子,心中一块大石头落地,终于有了自己的安身之所,父母松了一大口气,岳父岳母安安心心地把女儿嫁出去。住进去才发现,每个月赚点钱一大半都送给银行还贷款去了,住了大房子却不能大大方方过日子。房价猛涨,甚至已经超过了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地价升高带动的政府收入升高最明显。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地方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其代价却是中央政府的金融能力枯竭和信用透支,这都是中央政府所不能容忍的。由此引发了1993年的分税制改革,把国税和地税以制度的形式分开。其实质是一个非常粗糙的分钱过程,中央政府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拿走一块后,地方政府如果想继续保持原有的收益,就要扩大财政收入的基础,即“把蛋糕做大”。要么更多地吸引投资,要么更多兴办企业。这其中,“炒地皮”似乎是最直接最有效地方式之一。工业用地如果想用来吸引投资,就要给予极大的地价优惠政策。政府则只能用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开刀,一块地以奇高的价

格承包给开发商,开发商当然不能亏本经营,就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由此推高了房价。政府抑制房价的措施中,竟有“限购令”这种直接强硬干预经济规律的手段,限购令不仅不能降低房价,反而会使房价进一步上涨。比如,一位28岁的男青年,有稳定的收入有稳定的工作,想要与另一女青年结婚,就一定要买房子。岳母发话,没房子不能结婚。一方面面对限购令,廉价房又不够标准。这样一来,刚性需求还在,供给方却捂盘了,房价则会进一步上涨。

第二,地产业带来的政治收益最大。随着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我们政府的政绩考核标准也在进一步窄化。从最初的社会各方面发展,到社会经济发展,再到现在的GDP增长,各级政府都盯着GDP指标,上行下效,形成了恶性循环。卖地也成了能带来最快的GDP收益的途径之一。2007年我国的卖地收入占到GDP比重的4%,每年的GDP增速房地产也能带来将近3个百分点。如此庞大的贡献率,在短期内也不是其他行业能够取代的。所以,想方设法把地价搞上去,成了很多地方政府的主要投资行为目的之一。

每当我在媒体中听到改革,都会不寒而栗。改革在带来财富快速增长,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其背后也隐藏着很多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停滞改革,而是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制度,找寻出路,不断对“改革”进行改革,才能保证经济健康增长,有效促进国内消费,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经济增长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