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阳新县黄颡口镇严家塆明嘉靖帝封赠碑文

阳新县黄颡口镇严家塆明嘉靖帝封赠碑文

阳新县黄颡口镇严家塆明嘉靖帝封赠碑文
阳新县黄颡口镇严家塆明嘉靖帝封赠碑文

阳新县黄颡口镇严家塆明嘉靖帝封赠碑文

1. 正面碑文

题目:大明嘉靖皇帝制嚴公弘覆敕嚴母潘太宜人文

奉天承運

皇帝制曰朕聞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國家視品推恩緣子貴父匪直顯之實重酬之爾嚴弘覆乃光治之父高尚不仕葆德在躬孝友睦于宗族信義孚於鄉黨輸粟賑救拜爵朝義方是訓顯此令子休聲美政揚於大邦德善之徴揆此益信兹特贈為文林郎浙江嘉興府推官惟爾有知歆予時命

敕曰易贊嚴君詩稱壽母蓋頌德者必本所自今昔重焉爾潘氏乃寧波府同知之母淑慎仁慈生稟特異孝恭勤儉內外咸稱相其夫以起家訓其子以登仕子今晉貴爾以壽榮寵詔恩綸宜爾顯錫用封為太宜人沐此休嘉益綿福祉

嘉靖十九年二月十二日

2. 背面碑文

史跡實錄

嚴弘覆(1471-1517),字本誠,世居興國州黃顙口之鳳山,自稱鳳山居士。公少穎敏,讀書過目成誦,通曉大義。才氣洶湧,下筆萬

言立就,議論古今,出經入史,雖專門名家弗及也。每清夜酒酣,朗誦孔明《出師表》《浩歌》、岳武穆《送紫岩張先生北伐》,蓋以英雄自況。鄰省盜起,遠近絡騷,當道知公有才略,辟以御冠。乃號召義勇,修明約束,人人爭奮敵愾,盜聞之,不敢犯境。鄉鄰有爭鬥者,輒諭以禮法,率多心服,不赴訟於官。未嘗受人饋謝,周貧恤匱,不惜所費,嘗出粟賑饑,例授冠牒。后以梅池顯,嘉靖十九年,贈文林郎浙江嘉興府推官,妻潘氏封太宜人。

曾太父質,字尚文,行宣一,明舉人,任四川長官司吏目。

太父雲,字子龍,行昭五,明正統辛酉科舉人,任揚州府泰興縣教諭。

父宗表,諱仲正,行正五,明景泰癸酉科舉人,階中順大夫,任蘇州府同知。

子光治(1496-1548),字德卿,號梅池。明嘉靖元年,中壬午科湖廣鄉試舉人,授浙江嘉興府推官。嘉靖十九年,擢寧波府同知,同年入蜀,任四川順慶府推官。嘉靖二十四年,改任茂州知州。公之一生,知識明敏通達,操履端潔果毅。有《錦屏山》《靈雲觀》《石橋》和《遊青羊宮有感》等詩存世。

公元二零一五年乙未歲十月合族同立

3.墓表两篇

敕封文林郎进守茂州梅池严公墓表

进士第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通山两崖朱廷立撰

进士中顺大夫知江西饶州府事南充子州王之臣书

光治公字德卿号梅池世居兴国曾祖云任泰兴县教谕祖仲正任苏州府同知考弘覆号凤山以梅池显赠父文林郎母潘氏封太孺人生公丙辰正月十一日方离襁褓见者奇之甫及胜衣经史成诵十五游庠数为□□□□重领壬午荐上春官获侍甘泉门下五落礼围毋所逼就嘉兴府守官箴伸冤理枉御史周公□荐文不□也妖毁朱入祠建景行太学生徐元春纂要足征也三载报政始沐

□□□知识明敏通达不泥于故常操履端洁果毅足当乎大任案无留牍狱无系囚皆道公之实□擢宁波府同知□□未遂例调顺庆政声如在浙时乙巳改任茂州弃养而退归田未几丁未疾作训其子□□十载未,王十心夺道事人随往见黜且予两任刑官开释无辜古活十人者有后宜各勉之卒于戊申四月□日享年五十有三配江氏封儒人男三继豫娶江夏少府沈梦三女续娶石氏继豸娶佥宪杨二石女新创继篆娶蕲州□□化云川女女二长适刘师明次适顾少忝问孙男汝如聘明氏汝致聘费氏,女淑贤□抱拙家□公□绍梅□□遐先谊稽颡曰豫以癸丑年十二月初六举先君柩葬于柏木嘴凤山公墓左见陆公铭诸幽矣犹未有表之者,顾

余言少为光予考公为亲而仕为亲而隐抚兄遗孤若己之子宦路险阻,略无愠也两仁之□场皆获门弟在浙孙铨仇晋卿在蜀□蹇来誉安宇张万毕皆其所注焉者他如赈荒周急昏夜必应则公之孝友夙成忠义弥笃德之崇矣且若人之德仅殁越伍十岂天道之不可知,抑□不尽以遗志后耶维然公之为宦亦有吴栖蜀羁诸稿公之文事有惠孚狱辩等篇公解组以来迄今一纪吾乡有过浙蜀与彼士民经□化□其生也必就而问曰严大夫起居无恙迨其死也必详而询曰严青天子孙何似口碑啧啧旷地同□□不待予表自昭昭于天后世者姑次第其颠末云

嘉靖癸丑岁十二月十二日吉不肖孤严继豫泣血稽颡立【墓碑对联:操履端洁果毅足当大任知识明敏通达不泥故常】

明赠文林郎嘉兴府推官凤山严公墓表

赠文林郎嘉兴府推官显考凤山严公康念三府君之墓

赐进士第资政大夫南京吏部四明石塘闻渊撰

赐进士第嘉议大夫刑部右侍郎鄞东洲书篆

公讳弘覆,字本诚,世家兴国州之凤山,自称凤山居士。曾太父质,长官司吏目。太父云,泰兴县教谕。父仲正,苏州府同知,阶中顺大夫,治苏有善政,配王宜人,成化辛卯四月廿七日生公于苏之宦邸,嶷异常见,人知严氏之必昌矣。后三载致政,携归故乡。比长,益颖敏,读书过目成诵,通晓大义。侍大夫公及王宜人,旦夕不离左右。公与宜人亦以晚得此子,不欲令远游,以故学成而不应举。才气

汹涌,下笔万言立就,议论古今,出经入史,虽专门名家弗及也。每清夜酒酣,朗诵孔明《出师表》、《浩歌》、武穆《送紫岩北伐》诗,盖以英雄自况。邻省盗起,远近络骚,当道知公有才略,辟以御冠。乃号召义勇,修明约束,人人争奋敌忾,盗闻之,不敢犯境。乡邻有争斗者,辄谕以礼法,率多心服,不赴讼于官。未尝受人馈谢,周贫恤匮,不惜所费,尝出粟赈饥,例授冠牒,非其志之。遭王宜人大夫公丧,哀毁骨立,殡葬如礼,手植万松,构孝思亭以庐墓侧,抚恤庶第,人咸以孝友称。当戒训其子曰:世道不古,良由学术不正、辞章功利之习,有以坏之。士君子立身天地间,当知所师法毋为习俗所移,皆名言也。卒于正德丁丑十月三日,距生四十有七岁。呜呼,以若人而不永年,惜哉,公配潘氏,生二子,长光溥,上舍生,先卒;次光治,号梅池,中湖广乡试,授浙江嘉兴府推官。公勤清慎,民颂青天,三载奏绩。

主上嘉之推恩,赠凤山如其官,而封潘氏为太孺人,复擢梅池宁波府同知,先声所至,吾郡士民欣欣相迎也。一日谓余曰:先君之墓,大中丞陆公铭诸幽矣,未有表之者,愿乞一言以垂不朽。予素知梅池之贤,皆凤山公庭训所致,且宦业方隆,乔迁可待,而朝廷封赠之典未艾也,故表其平生志行,以为世劝焉。

大明嘉靖廿四年岁在乙巳季冬月十三日不肖孤子严光治泣血稽颡立

嘉靖:以智治国者,国之贼也《大明王朝1566》

嘉靖:以智治国者,国之贼也——《大明王朝1566 》 嘉靖的政治态度,套用他的一句台词,叫“云在青天水在 瓶”。用嘉靖自己的话来解释,那就是“击鼓买糖,各干各行”。 这些话都是嘉靖说得,一个意思,那就是他的儿子、太监、大臣们应该待在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事,而他们的位置和他们该做的事,则由嘉靖决定。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翻译一下就是:不追求就是追求、不动作就是动作、没有成就就是成就。嘉靖在治国上有追求么?他身为帝王,他有身为帝王要么对内建设、要么对外扩张的意图么?他有追求于国内的经济、文化建设振兴么?有追求于安定倭寇、土蛮、鞑靼么?嘉靖在治国上有动作么?他做的所有国事从来不是他起头的。你仔细想想,嘉靖有什么时候是在朝廷风平浪静的时候自己动作么?没有。甚至有的时候事情来了,他都什么都不做,他在那打坐,他等着。 嘉靖有治国上的成就感么?他的成就感都来源于他又从大臣手里抢了多少钱,来源于他又修了几座宫,吃了几颗药丸子,给自己又加了多少道号以及大臣们献得青词祥瑞之上了,他有什么成就感来源于治国么?统统没有。没有追求、没有作为、没有成就。嘉靖在治国上都不仅仅是“无为”,他连“为” 之前的追求都没有,也就遑论“为”之后的成就了。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这句话面熟吧,嘉靖在剧里就说过。什么意思呢?一个稀里糊涂的统治者,他的百姓民风淳朴;反而一个明察秋毫的统治者,他的百姓人人自危,社会就乱了。为什么呢?因为你越精明,底下人为了对付你,就越精明;反过来你傻傻的,他们看见你傻傻的,他们也傻傻的。嘉靖是这么做的么?是。 哪里看出来的?他太善于装糊涂。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因为他不争。怎么不争?不参与。嘉靖在织造局买田一事的末尾,将裕王、严党、清流、司礼监都招来开了个会。在会上既批了严嵩、严世蕃,也批了裕王,还批了吕芳,但嘉靖在那个会上总强调一句话”朕今天不是跟你们议朝局“。那么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按照嘉靖的说法,浙江的官员不是严嵩派去的就是裕王派去的,剩下的是司礼监的公公,哪有嘉靖派的人啊,没有嘉靖派的人,嘉靖怎么谈朝局啊,朝局都交给他们了。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他就是在议朝局。他明明不派人,派的所有人却都是他的人;他明明不掌权,所有人的权力却都是他给的;他明明不议朝局,所有朝局大事却都是他说了算;他明明不参与,大明朝所有事情却都得他来拍板。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道德经》第章为什么天下不能与他争? 章结合刚才谈到的嘉靖说过得话: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人之迷也,其日固久。是宽亦误、严亦 误。岂百姓迷哉?朕亦迷也。汝等不迷乎?翻译一下嘉靖这段话:都说为君的应该其政闷闷,不应该为政过严,我把权力都给你们了,放宽了君权了,结果为政过宽也不行啊。宽也不对,严也不对,岂止老百姓被你们搞得迷糊了,朕也让你们弄得迷糊了。你们自己不迷糊么?严嵩和吕芳听了这话能不下跪么?严嵩能不说罪都在他身上么?嘉靖名为玄修,暗操独治的根本就在于此。无论底下人做什么,名义上都是他们做的,不是嘉靖做的,所以嘉靖无论做什么,都是在他们之后,是为后发制人。严党、清流、司礼监都是嘉靖推在前面的挡箭牌,这还罢了,嘉靖还能凭借躲在幕后,反而获得远胜其他人的政治优势。毁堤淹田是嘉靖要干的么?不是。 毁堤淹田嘉靖同意吗?不同意。嘉靖只是不追究,但不是同意。不追究是因为没法追究,如果追究这个已经发生了的事,而不是及时刹车,大明朝立刻就乱了,那就不是一个县两个县的事了。而且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那干脆就这么弄吧,把改稻为桑弄成了,也算没白死人。饥寒饿殍是嘉靖造成的么?是。但不是嘉靖一个人的原因,而且,嘉靖也不全知道。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中。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 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 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刘备的儿子阿斗、蜀后主刘禅(40年)。 在位超过30年的有19位,

嘉靖皇帝的曲靖老师李彦宁

嘉靖皇帝的曲靖老师李彦宁 2014-10-17 10:34 来源:曲靖日报我有话说 明代嘉靖皇帝有一个曲靖老师,他就是曲靖人李彦宁。 李彦宁,字士安,明代曲靖军民府南宁县白塔村(今麒麟区三宝镇雅户村)人,生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十一月初四日。自幼为人庄重,不随便诋毁和讥笑他人。为秀才时,发奋读书,但数次参加乡试无望。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以选贡身份任鲁王府教授,执掌“以德义迪王,校勘经籍”。后来又任安陆(今钟祥)王府长史,正五品。王府长史执掌王府政令、辅相规讽,总管王府事务,凡请名、请封、请婚、请恩泽及陈谢、进献表启、书疏等,皆由王府长史奏上,如藩王有过失也要问罪长史。王府长史一职很重要,“曾经过犯之人,毋得选用是职”。安陆王世子朱厚熜受学于李彦宁,十分礼敬尊重他。 后来,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没有继承人,大臣们建议太后迎立三人,其中之一就是朱厚熜,先到者为君,后到者为臣。民间传说远在安陆的朱厚熜装作囚徒,一路畅通无阻地赶到京城登基为帝,年号嘉靖,而其他两人却因为坐着大轿或骑着高头大马,一路受到官员们的热情招待,推杯换盏,走走停停,耽搁了时间,最终无缘帝位。 当上了皇帝,朱厚熜不忘有功于自己的故旧,就想越级提拔李士安。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有:“嘉靖间,不次用人。”但是,李士安前后推辞了四次,嘉靖帝没有办法,只得任命他为太常寺少卿,正四品。李士安从王府长史升至太常寺少卿,当时属于逐级提拔了。李士安曾与

杨一清商议朝廷大事,十分得体,众以为然。嘉靖帝对待李士安很谦恭,执礼仍如世子时一样,尊称其为“国师”。每次退朝后,嘉靖帝要到李士安家还礼,李士安屡次上表辞谢,请求不要这样礼遇自己,却未得到允许。嘉靖帝多次赏赐其金银,并命其两个儿子可以荫官为指挥,李士安都未接受,却请求嘉靖帝将安陆王府的田地永久改为学田,以培养人才。在京时,有人为李士安画了一幅肖像,杨一清题赞道:“圣朝之英,南方之杰;朴茂老成,正直卓越;佐王弼帝,忠贞廉洁;勋在旂常,名登卿列。”“旂常”指王侯,“勋在旂常”指李士安有功于朱厚熜。杨一清平素不喜欢赞誉别人,如此称颂李士安,难能可贵。 李士安七十岁时获准告老还乡,嘉靖帝派宦官护送他回家,同僚们为李士安践行,见其归装简朴,行囊羞涩,几乎没有多余的东西,只有一些书籍。回到家乡曲靖后,李士安把剩余的俸禄拿来请亲朋故旧欢乐宴饮,没有购置田地和房产。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二月初八日卒于家,享年七十三岁。嘉靖帝听到老师的噩耗后,十分惊愕悲悼,厚赐祭葬,因为李士安人品高尚,就不追赠官爵,而是在其墓道前敕建“国师坊表”,坊前面左右有下马碑,意思是“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驻轿下马”,以示尊重逝者。《南宁县志》有:“国师、太常少卿李彦宁墓,在城南十五里白塔村。嘉靖三十四年赐祭葬,敕建国师坊表。其墓道左右有下马碑。”李士安夫人段氏卒后,与其合葬一处。 李士安后人虽然没有什么高官显贵,但是也算人才辈出。李士安的儿子李秉是一个贡生,为学博;曾孙李熙阳擅长钟繇和王羲之的书法,

浅议嘉靖的“大礼议”与万历的“争国本”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浅议嘉靖的“大礼议”与万历的“争国本” 姓名郑维纪 系 别 历史系 专 业 历史 班级0802 学 号 0890040201 指导教师畅海桦 答辩日期 成 绩

浅议嘉靖的“大礼议”与万历的“争国本” 内容摘要 嘉靖的“大礼议”与万历的“争国本”,两者均为明朝“国事”之中的“家事”,为什么前者取得了绝对的胜利,而后者却以失败而告终呢?本文拟从几个方面分别论述这其中深刻的原因。 【关键词】嘉靖“大礼议”万历“争国本”

The Great Ritual "On the Jiajing and Wanli the contention country this Abstract Jiajing, "Grand Ceremony" and Wanli the contention country this, Both are "family" in the Ming Dynasty "national affairs", Why the former absolute victory, While the latter ended in failure i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everal profound reasons. 【Key Words】Jiajing "Grand Ceremony" Wanli "States in this dispute"

目录 一、嘉靖“大礼议” (1) 二、万历“争国本” (1) 三、成败之因 (一)皇帝个人的性格因素 (1) (二)作为皇帝的职责和权限有所不同 (2) (三)幕僚 (2)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道德胜于祖训、法律 (3) 四、两件事之后的明朝 (3) 参考文献 (4) 注释 (5) 致谢 (5)

嘉靖皇帝论文

帝王心術——嘉靖皇帝 嘉靖是明代不可不讀的傳奇皇帝。歷代皇帝在位的年頭,康熙最長,六十壹年;乾隆次之,六十年;第三漢武帝,五十四年;第四明萬歷,四十八年;嘉靖排在第五名,四十五年.嘉靖是最懂得怎樣做皇帝的人,正因為精通帝王之術,所以嘉靖皇帝不像高祖朱元璋那樣日夜操勞,也不像玄孫朱由校那樣大權旁落。對於嘉靖而言,盡職而不累(輕松自如),盡興而不廢(大權在握)。 明世宗是壹個頗具爭議的皇帝,有人說他英明神武堪比太祖朱元璋,也有人說他昏庸無能,癡迷於煉丹。但是,不能否認,明世宗在他最初登基的幾年確實是有所作為的,即便是後期常年癡於修道,曾28年未上朝。但他也並沒有完全不理會朝政。如果說他是昏君的話,那麽他比他的孫子朱翊鈞(明神宗)好多了。萬歷皇帝的所作所為大家都知道,不用多說了。世宗打擊舊朝臣和皇族、勛戚勢力,總攬內外大政,皇權高度集中。他還重視內閣作用,註意裁抑宦官權力。但與此同時,他日漸腐朽,不僅濫用民力大事營建,而且迷信方士,尊尚道教,厭惡佛教。二十壹年更移居西苑(今北京北海、中南海),壹心修玄,日求長生,不問朝政,首輔嚴嵩專國20年,吞沒軍餉,吏治敗壞,邊事廢弛,倭寇頻繁侵擾東南沿海地區,造成極大破壞。在長城以北,蒙古韃靼部首領俺答汗不斷寇邊,二十九年甚至兵臨北京城下,大肆掠奪。在嘉靖年間,南倭北虜始終是明王朝的莫大禍患。在用人上,世宗“忽智忽愚”、“忽功忽罪”,態度變化很大,對於

權力把握很強,對於文官集團控制也很強。功臣、直臣多遭殺害、貶黜。戶部主事海瑞上《治安疏》,世宗怒不可遏,下瑞詔獄。不過在內臣和大臣的勸說下,沒有處理海瑞。晚年嘉靖帝疏遠嚴嵩,起用徐階為內閣首輔,國家才再次走上了正軌。嘉靖是個極其聰明並且自信的皇帝,而且有些自大狂妄,但卻十分小氣,又喜歡亂花錢,也很要面子。能與之打交道的,也只有徐階、嚴嵩這類的官場老手。 史書評價贊曰:世宗禦極之初,力除壹切弊政,天下翕然稱治。顧叠議大禮,輿論沸騰,幸臣假托,尋興大獄。夫天性至情,君親大義,追尊立廟,禮亦宜之;然升祔太廟,而躋於武宗之上,不已過乎!若其時紛紜多故,將疲於邊,賊訌於內,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經,營建繁興,府藏告匱,百余年富庶治平之業,因以漸替。雖剪剔權奸,威柄在禦,要亦中材之主也矣。[ 總而言之,明世宗不是壹個像商紂壹樣的昏君。相反,卻由他的種種事跡看出他是壹個擅長帝王心術的人。 嘉靖(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明朝第十壹位皇帝,明憲宗庶孫,明孝宗之侄,明武宗堂弟,興獻王朱佑杬次子。由於武宗死後無嗣,因此張皇太後(明武宗的母親)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1521年(嘉靖元年)--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在位,年號嘉靖。 嘉靖是個相當神道的人,從他即位那壹刻出現在大臣們的面前起,壹輩子都令大臣們誠惶誠恐、攪盡腦汁還應付不了。他即位時年方十五,還應算個小皇帝,無論是在他之前還是在他之後,這個年

近年来明世宗崇道缘由研究概述

近年来明世宗崇道缘由研究概述 中国当代学者已经对于明世宗崇道缘由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大致看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遵循尊崇道教的宗教祖制;延续朱明皇室崇道的传统;明世宗即位之前生活环境的影响;明世宗即位之初的政治决断;明世宗多疑自负性格的影响;明世宗对求嗣、助淫、求长生的个人需求;维护统治、挽救危机的尝试。这些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对于宗教史、政治史、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 标签:明世宗;道教;君权 明世宗嘉靖皇帝崇道缘由之研究,一直是道教研究或明世宗研究中的主流。在言及道教自身的发展演变、道教与明代政治之间的关系及明世宗时期政治等各个方面时,都深深地受到明世宗崇道影响。明世宗之后,明朝社会众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错综复杂,积重难返最终走向灭亡,明清众多学者基本以封建传统儒家伦理角度看待明世宗崇道,更加注重政治方面的影响启示。在改革开放前,论及明世宗崇道缘由,大多片面的将其定义为受落后的封建迷信影响,相关的专著更是少之又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明世宗崇道缘由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更好地吸收西方历史的研究方法,突破中国传统的历史研究思维模式和学术政治化的价值取向,从多角度的探索问题,取得了一大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一、遵循尊崇道教的宗教祖制 在封建时代,皇帝的个人信仰对社会能产生重大而广泛的影响,历代帝王对道教态度不一。曾召南在《明代前中期诸帝崇道浅析》提到明太祖在制定全国典章制度的同时,确立了以儒学为主、释道为辅的三教并用政策,尊崇道教以为化导民众工具的宗教国策。太祖是在首尊儒术的条件下尊崇佛道二教的……是出于巩固大明统治的需要,出于政治上的利用。为达到道教“益人伦,厚风俗”的社会作用和维护统治的政治作用,道教在明代几乎始终处于隆盛的地位。吴春香在《论明代三教融合对道教的影响》中提撰《释道论》《三教论》等著作,阐明利用和扶植道教的指导思想,为整个明代三教并用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后继者多奉了三教并用和优宠道教的政策。曾与吴的论述都不仅仅指出了尊崇道教这一国策的原因,而且指出了尊崇道教的具体规章制度保障,思路清晰的论证了明代宗教国策对后世的影响。 二、延续朱明皇室崇道的传统 明成祖尤崇真武神,大建武当山宫观;明仁、宣宗尊崇道士刘渊森;明英宗督促道士于正统十年(1441)完成《正统道藏》的编纂刊印;明代宗逐级提拔道士蒋守约为礼部尚书,使掌太常寺事;明宪宗过分优容正一道首领张元吉,首开道官传升制度;明孝宗热衷于内庭建醮,搜索奇方秘书,糜费万计;明武宗喜佛,但

从明世宗继位看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度

從明世宗繼位看明朝的皇位繼承制度 作者:青石 正德十六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崩於豹房,其堂弟朱厚熜入繼大統,年號嘉靖,這就是歷史上的明世宗。關於明世宗的繼位原因,目前史學界尚有爭議,主要有兩種觀點:1、倫續當立;2、因年幼被權臣選中做傀儡,便於操控。持第一種觀點的人認為武宗無後,其父明孝宗朱右樘也只有他一個兒子(另有一子夭折),故孝宗的四弟(孝宗排行第三)興王朱佑杬便成了第一繼承人了,但武宗駕崩時,朱佑杬已經去世兩年了,所以其獨子朱厚熜順理成章繼統。持第二種觀點的人認為當時武宗駕崩前沒有留下遺詔,未指定繼承人,所以當時的權臣內閣首輔楊廷和認為朱厚熜年幼,迎立他既有擁立之功,也便於日後操控,在征得張太後的同意下迎立了朱厚熜繼位,持此說法的人相對較多,比如前段時間非常流行的《明朝的那些事》作者便持此觀點。 其實,明世宗的繼位只有一個原因也是唯一的原因:倫續當立!持第二種看法的人對明朝的社會制度、風氣、觀念、信仰並不了解或者說不甚了解,將明朝以前的宮廷規則套用在了明朝宮廷事件上了。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鑒於歷朝皇室的血腥爭鬥教訓,對明朝的皇位及王位繼承做出了詳盡的規定,明確規定皇位及王位實行嫡長子繼承制,雖然嫡長制在中國出現已久,但以前沒有哪個朝代真正實行這一制度,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貫徹這一制度的朝代。 歷史進入到了明朝時候,中國社會已經較之前代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在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異族統治之後,人心思定,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迫切需要規範,朱元璋在吸取了前代各朝經驗後確立了用儒家思想作為明朝統治的行為規範(主要是朱熹的學說),並越俎代庖將自己子孫後代的事情都規範安排好,並嚴厲禁止改變。客觀地說,朱元璋的做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卻導致了人思想呆板僵化,政府機構效率低下,後期官員屍位素餐等等後遺癥,甚至可以說這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根據朱元璋的規定,其身後的明朝十六位皇帝,有十四位皇帝是以第一繼承人的身份繼位的,只有兩位不是倫續繼位,下面對這十六位皇帝一一敘述。 先說說倫續繼位的十四位: 明惠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孫,懿文太子朱標(被朱允炆追廟號“興宗”)次子,朱標長子虞懷王朱雄英已於洪武十五年死,故朱允炆在洪武二十五年其父薨後繼其父儲君位為皇太孫,並於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崩後繼位,年號建文。 明仁宗朱高熾,太宗長子,母徐皇後,於永樂二十二年登基,年號洪熙。 明宣宗朱瞻基,仁宗長子,母張皇後,於洪熙元年登基,年號宣德。 明英宗朱祁鎮,宣宗長子,母孫皇後(非原配),宣德十年登基,年號正統、天順。 明憲宗朱見深,英宗長子,母周貴妃,因英宗錢皇後無出,故以皇長子身份於天順八年繼位,年號成化。 明孝宗朱右樘,憲宗三子,母紀淑妃,憲宗吳皇後、王皇後均未出,前二位皇子均夭折,朱右樘於成化二十三年繼位,年號弘治。 明武宗朱厚照,孝宗長子,母張皇後,正宗的嫡長子,天定的皇位繼承人,

2015年明史十讲嘉靖与严嵩(上)课后答案

嘉靖与严嵩(上)已完成 1 嘉靖皇帝沉迷于佛教,常常出宫去佛寺居住。我的答案:× 2 宫女企图勒死(),而没有成功。 ?A、永乐皇帝 ?B、宣德皇帝 ?C、嘉靖皇帝 ?D、万历皇帝 我的答案:C 3 与严嵩无关的戏曲是()。 ?A、宝剑记 ?B、一捧雪 ?C、喻世明言 ?D、西厢记 我的答案:D 4 明朝的言官部分隶属于() ?A、吏部 ?B、刑部 ?C、都察院 ?D、礼部 我的答案:C 5

谁设置了内阁? ?A、朱元璋 ?B、朱棣 ?C、朱允炆 ?D、朱厚照 我的答案:B 6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是()。 ?A、崇祯 ?B、嘉靖 ?C、明成祖 ?D、万历帝 我的答案:A 7 严嵩是嘉靖时期的内阁首辅。() 我的答案:√ 8 嘉靖沉迷与佛教。 我的答案:× 9 明代的言官有几个系统 ?A、1.0 ?B、2.0 ?C、3.0 ?D、4.0

我的答案:B 10 严嵩性格和嘉靖相反 我的答案:√ 11 谁比较迷恋道教 ?A、朱元璋 ?B、朱棣 ?C、朱翊钧 ?D、嘉靖 我的答案:D 12 明嘉靖皇帝是昏君 我的答案:√ 13 严世蕃擅长写青词,博得嘉靖皇帝喜爱。 我的答案:× 14 弹劾严嵩,认为其有“坏天下之风俗”等十大罪状的是:?A、顾宪成 ?B、杨继盛 ?C、鄢懋卿 ?D、汤克宽 我的答案:B 15 庚戍之变后,上书弹劾严嵩父子的是: ?A、沈炼

?B、李本 ?C、顾宪成 ?D、赵文华 我的答案:A 16 庚戍之变中,明朝皇帝的敌方是:?A、英宗 ?B、蒙古 ?C、倭寇 ?D、吐鲁番 我的答案:B 17 明嘉靖时期曾做过内阁首辅是? ?A、张居正 ?B、严嵩 ?C、周延儒 ?D、解缙 我的答案:B 18 明朝从哪个皇帝开始实施内阁制? ?A、朱元璋 ?B、朱允炆 ?C、朱棣 ?D、朱翊钧 我的答案:C 19

嘉靖皇帝尊亲议礼

嘉靖皇帝尊亲议礼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孝亲”是全社会都必须遵守的道德伦理规范。《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同时也是全社会讲求孝道的经典,不论是帝王的宫廷,还是州县的学校,《孝经》都是封建士子的必读书之一。朱厚熜自幼就由父亲讲授《孝经》,对于应该如何孝敬父母、曲尽儿女之情,他的心里十分清楚。再说,他毕竟是个只有15岁的少年,自从父亲去世以后,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从来没有分离过,对母亲的思慕和依恋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以至在从安陆州进京的途中他天天都想念母亲,长史袁宗皋不得不常常安慰他。 进京即位后的第三天,朱厚熜对阁臣们说道:“朕继入大统,虽未敢顾预私恩,然母妃远在藩府,朕心实在恋慕,可即写敕遣官奉迎,并宫眷内外员役咸取来京。”阁臣们知道皇帝思母心切,不敢怠慢,忙由兵、工二部各差郎中一员,沿途整治行装供具,派司礼监太监秦文和内官监太监邵恩等捧笺前去迎接。那封笺是杨廷和起草的,上面写道:“大统既承,义贵致专于所后,至情攸系,恩当兼尽于本生。爰展孝怀,庸伸至养。恭惟母妃殿下,钟祥茂族,媲美先王,性每笃于仁慈,化素彰于俭约。仰惟圣

德,诞育眇躬,属缘伦序之宜,入嗣基图之重。恭承九庙,日理万机。虽允慰乎众心,实仰成于慈训。顾瞻左右,念省问之音疏,徒倚晨昏,眷睽违之地远。劬劳罔极,慕恋弥深。特遣近臣,往迎旧邸,共享升平之福,永膺寿考之休”(《明世宗实录》卷1)。 送走了迎接母亲的使臣之后,朱厚熜又向朝臣提出了议父亲兴献王封号的问题。那是在四月二十七日,即位后的第5天,朱厚熜第一次在西角门朝见群臣,他首先命礼部定议武宗的谥号,接着第二件事就是“命礼部会官议兴献王主祀及封号以闻。”这本是朱厚熜按照孝道而提出的要求,但是,由于这涉及到宗法文化传统下帝系继承的问题,阁臣和朱厚熜之间产生了尖锐的分歧,最后竟至酿成明代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大礼议。 所谓“孝”,是中国特有的建立于亲子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伦理范畴,它主要是要求子女事亲要“敬”、要“顺”,即要求家庭成员对其家长的恭敬、忠诚与顺从。《说文解字·老部》讲:“孝,善事父母者。”古人认为:万物都本于天,人本于祖,所以为人应该孝。根据《礼记》的说法,孝有三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就是说:大孝者要恭敬地尊崇自己的父母,次一等的是不要因为自己的行为而使父母遭受耻辱,再次一等的是能赡养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