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臂从麻醉

臂从麻醉

臂从麻醉
臂从麻醉

附件1

医院医疗技术档案

神经阻滞麻醉

第六章神经阻滞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神经丛、神经干周围,暂时阻断其向中枢和外周传导冲动的功能,从而产生局部区域感觉、运动功能的消失,称为神经阻滞麻醉。 第一节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1 适应证 颈部手术如甲状腺腺瘤、囊腺瘤切除术;气管切开术、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甲状舌骨屡等皮肤及皮下浅表手术;颈部椎板减压。 2 禁忌证 呼吸道不能保持通畅的颈部手术;小儿及不合作者均不能选择颈丛阻滞麻醉。 二解剖 颈神经丛分浅丛和深丛,由颈1-4(C l-4)脊神经前支组成。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经过椎动脉后面到达横突尖端,过横突后,这些分支与上下相邻的脊神经分支连接,形成一系列的环。浅丛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从筋膜下穿出至表面,其分支主要支配皮肤和浅表结构;深丛在斜角肌间隙与臂丛神经处于同一水平,并同为椎前筋膜覆盖,主要支配颈部肌肉和其他深部组织。麻醉时浅丛、深丛神经均应给予阻滞,才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颈神经丛阻滞范围包括整个颈部、头的后部、肩及胸上部,犹如披肩样范围。 三操作步骤 (一)穿刺点定位 1 深丛 C2穿刺点在乳突下约1.5 cm、向后约 1cm处;C4穿刺点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会点;C3穿刺点在C2-4连线的中点。 2 浅丛在C4穿刺点。 (二)操作程序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的颈丛阻滞点和局麻药剂量。

1 三点法颈前阻滞法:传统的颈深丛阻滞法。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两上肢自然下垂、紧贴躯干;在肩背部垫一薄枕便于暴露颈部穿刺部位。用记号笔标记C2、C3、C4;消毒铺巾,左手示指尖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7#注射针头依次穿刺;C4横突比较浅、进针2一3 Cm即可触及颈椎横突,患者述有异感更可确认,针尖稍稍退离骨质避免损伤骨膜,左手拇、示、中指固定针头,右手持含局麻药注射器注药,注药前、中、后注意轻轻回抽,观察有无血液或其他回流液;然后再行C2、C3阻滞。浅丛阻滞可在C4深丛阻滞完成后将穿刺针退至皮下组织,突破胸锁乳突肌腹(将胸锁乳突肌提起便于操作)分别向头端及尾端各注人局麻药4一5ml,单侧总量不超过10ml。 2 改良一点法颈丛阻滞法:选C4一点深丛加浅丛阻滞。 (三)局麻药 0.25%布比卡因、0.375%罗哌卡因系长效局麻药,常用于颈深丛阻滞。1%利多卡因维持麻醉作用时间短,较少单独使用,可与0.25%布比卡因或0.375%罗呱卡因配置成混合液用于深丛和浅丛阻滞。 四、意外与并发症 (一)全脊麻 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系局麻药误注人蛛网膜下腔,引起脑室内扩散,导致颈脊神经广泛阻滞。 1 症状 注药后立即出现意识消失、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等症状,甚至心跳骤停。 2 处理 立即面罩加压供氧或紧急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循环支持,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臂丛的解剖

臂丛的解剖 臂丛的解剖可概括为“五根、三干、六股、三束、五支”。 (1) 五根:即臂丛神经由颈5~8和胸1 神经根的前支组成,位于斜角肌间隙内。 (2) 三干:由颈5~6 合成上干,颈7 单独为中干,颈8 、胸1 合成下干,位于锁骨之上和第一肋骨表面。 (3) 六股:上、中、下干各自分为前、后两股,位于锁骨后。 (4) 三束:上、中干前股组成外侧束,下干前股组成内侧束,三干的后股组成后束。 (5) 五支:各股在喙突平面分成神经支,即上肢五大神经:①腋神经:主要来自颈5 神经根,支配三角肌,功能为外展肩关节。②肌皮神经:主要来自颈6 神经根,支配肱二头肌,功能为屈曲肘关节。③桡神经:主要来自颈7 神经根,支配上肢伸肌群,功能为伸直肘、腕和指关节。④正中神经:主要来自颈8 神经根,支配前臂屈肌群,功能为屈曲腕和手指关节。⑤尺神经:主要来自胸1 神经根,支配手部内在肌群,负责手的精细动作。 (6)臂丛的交感神经纤维:臂丛神经均有交感神经纤维参加,它们都是从椎旁交感神经链发出的节后纤维。交感神经链的节前纤维发自脊髓颈胸段平面的睫状—脊髓中枢,其纤维经过脊髓前根(主要是颈8 胸1 ) ,颈交感神经丛的颈上神经节,进入颈胸交界处颈下与胸1 组成睫状神经节,并上行经过颈中至颈上交感神经节,由此发出颈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经由颈动脉 及眼部神经及血管而终止于瞳孔扩大肌及眼睑提肌。当颈8 胸1 神经根性损伤时,由于交感神经瞳孔路线受损而出现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睑下垂、半侧面部无汗,即为Horner 征。由于交感神经纤维一出椎孔即进入交感神经节,因此Horner 征的出现常提示为椎孔内的节前损伤。

臂丛解剖和麻醉操作常规

臂丛解剖及阻滞操作常规

臂丛阻滞麻醉: 适应证:上肢及肩关节手术。 禁忌证:1、局麻药过敏; 2、穿刺部位感染。 操作前准备: 1、病人准备:术前禁食水6-8小时,常规备皮。 2、抢救用品:气管插管用具,麻醉机。 操作程序: 1、锁骨上法: (1)患者仰卧,患侧肩下垫一薄枕,头转向对侧,皮肤常规消毒。戴手套、铺孔巾。 (2)在锁骨中点上约1cm处用局麻药做皮丘,用6 1/2号3.5cm注射针头向内、后、下方向进针寻找第一肋骨,约进针1-3cm可刺中该肋,沿肋骨找到异感。无异感出现可沿肋骨扇形注药。 (3)回吸无血,无气即可注药。 (4)注药完毕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并测定阻滞范围。 2、腋路法: (1)病人去枕平卧头转向对侧,患肢外展外旋屈肘,手背贴于台面或呈举手礼状。 (2)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单。 (3)以腋动脉搏动最高点和最明显处为穿刺点,用6 1/2注射针头,与腋动脉呈45°角向腋窝顶方向进针,入腋鞘时可有落空惑,放手后针随腋动脉摆动。 (4)回吸无血即可注药,然后将针退至皮下向上刺入喙肱肌注药5ml,以阻滞肌皮神经。 (5)注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测定阻滞范围。 3、肌间沟法: (1)病人平卧,头转向对侧肩胛骨下垫一薄枕,肩和手臂尽量下垂。

(2)常规消毒皮肤,铺巾。 (3)在前、中斜角肌肌间沟与第六颈椎横突平面交叉点做皮丘,用22号3.5cm长穿刺针与皮肤呈垂直并略向尾侧方向进针,刺入神经鞘时可有落空感,触及臂丛神经可有坚韧感,患者上肢出现异感。 (4)回吸无血、无脑脊液即可注药。 (5)注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测定阻滞范围。 注意事项: 1、穿剌针勿入血管及刺破胸膜,肌间沟法谨防剌入椎管内。 2、注药勿过快。 3、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禁用肾上腺素。 4、常用药物浓度及剂量:常用1-1.6%利多卡因、2%普鲁卡因溶液,并加0.1%肾上腺素2-3滴。锁骨上径路注药剂量为20-30ml,腋径路为30-40ml,肌间沟径路为10-15ml,如并用丁卡因30-40mg或布比卡因30-75mg,可延长作用时间。 临床意义: 1、可满足手、前臂、上臂及肩部手术麻醉并对腋、肘及肩关节脱位的复位可保证在无痛松弛下完成。 2、目前冻结肩的冶疗及上肢各部分的疼痛治疗也广为应用。 3、常用臂丛阻滞为肌间沟法,腋路和锁骨上路。其中锁骨上路易发生气胸,应予注意。各种入路应根据术者掌握程度及手术部位加以选择。 4、臂丛的并发症较多,除气胸外,有出血,膈神经麻痹,喉返神经麻痹,Horner氏征及全脊髓麻醉应在操作中加以注意,尽力避免。

臂丛神经解剖说明

臂丛神经解剖说明 (一)臂丛的组成和位置 臂丛(brachial plexus)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纤维交织汇集而成。该神经丛的主要结构先经斜角肌间隙向外侧穿出,继而在锁骨后方行向外下进入腋窝。进入腋窝之前,神经丛与锁骨下动脉关系密切,恰位于该动脉的后上方。组成臂丛的5条脊神经前支经过反复分支、交织和组合后,最后形成3个神经束。在腋窝内,3个神经束分别走行于腋动脉的内侧、外侧和后方,将该动脉的中段挟持、包围在中间。这3个神经束也因此分别被称为臂丛内侧束、臂丛外侧束和臂丛后束,臂丛的主要分支多发源于该3条神经束。(图18-5) (二)臂丛的分支 与其他脊神经丛相比,臂丛的分支最多,分支的分布范围也十分广泛。为了叙述的方便,可根据各分支发出的部位将其分为锁骨上分支和锁骨下分支两大类。锁骨上分支在锁骨上方发自臂丛尚未形成3条神经束之前的各级神经干,锁骨下分支则在锁骨下方发自臂丛的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 1.锁骨上分支多为行程较短的肌支,分布于颈深肌群、背部浅层肌(斜方肌除外)、部分胸上肢肌及上肢带肌。其主要分支有: (1)胸长神经(C5~C7):起自相应神经根,形成后在臂丛主要结构的后方斜向外下进入腋窝,继沿胸侧壁前锯肌表面伴随胸外侧动脉下行,分布于前锯肌和乳房外侧份。此神经的损伤可导致前锯肌瘫痪,出现以肩胛骨内侧缘翘起为特征的“翼状肩”体征。 (2)肩胛背神经(C4,C5):自相应脊神经根发出后,穿中斜角肌向后越过肩

胛提肌,在肩胛骨和脊柱之间伴肩胛背动脉下行,分布至菱形肌和肩胛提肌(图18-6)。 (3)肩胛上神经(suprascapular nerve)(C5、C6) 起自臂丛的上干,向后走行经肩胛上切迹进入冈上窝,继而伴肩胛上动脉一起绕肩胛冈外侧缘转入冈下窝,分布于冈上肌、冈下肌和肩关节。肩胛上切迹处该神经最易损伤,损伤后表现出冈上肌和冈下肌无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图18-6)。 2.锁骨下分支分别发自臂丛的三个束,多为行程较长的分支,分布范围广泛,包括肩部、胸腰部、臂部、前臂部和手部的肌、关节及皮肤。 (1)肩胛下神经(subscapular nerve)(C5~C7):发自臂丛的后束,常分为上支和下支,分别进入肩胛下肌和大圆肌,支配该二肌的运动。 (2)胸内侧神经(medial pectoral nerve)(C8、T1):发自臂丛内侧束,穿过腋动脉和腋静脉之间弯曲前行,后与胸外侧神经的一支汇合,从深面进入并支配胸小肌,尚有部分纤维穿出该肌或绕其下缘分布于胸大肌。 (3)胸外侧神经(lateral pectoral nerve)(C5~C7):起自臂丛外侧束,跨过腋动、静脉的前方,穿过锁胸筋膜后行于胸大肌深面,并分布至该肌。此神经在走行过程中,尚发出一支与胸内侧神经的分支汇合,分布于胸小肌。 (4)胸背神经(thoracodorsal nerve)(C6~C8):发自臂丛后束,沿肩胛骨外侧缘伴肩胛下血管下行,分支分布于背阔肌。乳腺癌根治术过程中清除淋巴结时,应注意勿伤及此神经。 (5)腋神经(axillary nerve )(C5,C6):从臂丛后束发出,与旋肱后血管伴行向后外方向,穿经腋窝后壁的四边孔后,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深面,发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余部纤维自三角肌后缘穿出后延为皮神经,分布于肩部和

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用于肩锁关节

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用于肩锁关节脱位 骨折内固定的效果观察 杨红华余鸭全(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 肩锁关节脱位、骨折是外科临床中常见创伤性疾病,由于锁骨、肩关节及其皮肤区域受颈丛及臂丛神经的双重支配,因而其麻醉就是有其特殊性,单一的颈丛神经或臂丛神经阻滞有其局限性,阻滞不完善。我院80例患者分别采用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并对麻醉方法进行了比较,旨在寻求肩区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肩锁关节骨折、脱位80例,年龄18-69岁,男60例,女20例,ASAⅠ—Ⅱ级,分为两组:Ⅰ组: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40例。Ⅱ组:臂丛阻滞麻醉40例。 麻醉方法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术前30min 肌注。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道,持续监测BP、HR、ECG、SpO2。Ⅰ组采用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先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患者平卧,头偏向对侧,患侧上肢靠胸,常规皮肤消毒,经环状软骨水平与肌间沟交点为穿刺点,穿刺针垂直刺入,略向脚侧推进,直至出现异感或触及横突为止,回抽无血或脑脊液,注入0.5%的罗哌卡因15-20ml。15min后再行颈丛阻滞,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与颈外静脉交点下0.5cm处为

穿刺点,7号针垂直刺入,抵至C4横突稍退针少许,回抽无血液、无气体,注入0.33%罗哌卡因3-5ml,再退至颈浅筋膜下注入同样麻醉药10ml。Ⅱ组采用单纯臂丛麻醉,方法同Ⅰ组,一次性注入0.5%罗哌卡因25-30ml。常规面罩吸氧,保持SpO2在98%以上。 观察麻醉效果评估:优:完全无痛,术中不需辅用镇静镇痛药。患者安静;良,手术野无痛,但术中牵拉时患者不适或疼痛,需辅用镇静镇痛药;差:手术野部分痛,阻滞不全,除辅用镇静镇痛药外,还需追加局麻药或改全麻。记录有无隔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 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骨折部位、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麻醉效果Ⅰ组明显好于Ⅱ组(P<0.05)(表1)。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例(%)] 组别例数优良差优良率 Ⅰ组40 37(92.5) 2(5) 1(2.5) 97.5a Ⅱ组40 15(38) 15(38) 10(25) 76 注:与Ⅱ组比较,aP<0.05 表2两组不良反应{例} 组别例数喉返神 膈神经阻滞霍纳综合征毒性反应 经阻滞 Ⅰ组40 1 1 1 0 Ⅱ组40 1 1 0 0

臂丛麻醉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臂丛麻醉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 【禁忌症】 双上肢同时进行手术。 【解剖】 (一)臂丛神经 由颈5~8及胸1脊神经的前支所组成。上列脊神经自椎间孔穿出后,走行于颈椎横突的前与后结节之间(结节间沟),离开横突后,向下向外走行于前、中斜角肌之间(肌间沟),到 达肩胛舌骨肌的后面时已基本汇集成束,继续下行到达第一肋骨平面时,走行于锁骨下动脉 的外侧,并与它并行继续下行至腋窝顶,围绕腋动脉的周围,分为肌皮、桡、正中及尺神经 等分布于上肢。 (二)前斜角肌 起自颈椎3~6横突前结节,垂直向下走行,最后汇集成细腱而附着于第一肋骨面上的斜角肌结节,后者位于第一肋骨面上的锁骨下动脉沟的内侧。本肌肉的上部直接位于臂丛神经的前面,下行至第一肋骨的附着部时,它与臂丛神经之间被锁骨下动脉所隔开。锁骨下动脉则在 本肌肉止点的内侧。 (三)中斜角肌 起自颈椎2~7横突的后结节,向下走行汇集成细腱,附着于第一肋骨面上,在臂丛神经的外侧。本肌肉在上部直接位于臂丛神经的后面。 (四)锁骨下动脉 由胸腔穿出,在相当于锁骨中点处,跨过第一肋骨,并弯向腋窝顶方向走行,构成腋动脉。 锁骨下动脉在第一肋骨面上的位置恰好在锁骨的中点,而臂丛神经则紧挨在它的外侧伴行。

(五)从上述解剖看,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点可取以下四处: 1. 前中斜角肌之间,称“经肌间沟法臂丛阻滞”。 2. 锁骨中点偏外第一肋骨水平上,称“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 3. 腋窝顶腋动脉周围,称“经腋窝法臂丛阻滞”。 4. 锁骨下胸小肌三角区,称“经锁骨下法臂丛阻滞”(甚少采用)。 这四处的神经束比较集中,局部的解剖标志也比较清楚,根据穿刺点的不同,临床上分别予 以上述命名。 【局麻药】 见下表。可根据手术时间长短选用其一。麻药中宜常规加用肾上腺素0.1 mg 。 表臂丛神经麻醉的常用麻药 局麻药名称————————剂量(成人)——————作用维持时间(小时) 2%利多卡因————————20 ml——————————3~5 h 2%普鲁卡因————————25~30 ml————————1.5~3 h 1%利多卡因、0.15%地卡因—20~30 ml————————2.5~5 h 0.5%布比卡因——————15~20 ml————————3~6 h 【操作方法】 一、【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术】 (一)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术者面向病人。嘱咐病人一旦出 现放射异感时,立即告诉术者,但不能任意转动头部。 (二)在锁骨上缘的中点部位,认真摸清锁骨下动脉的搏动点。以此点为准,在其外测0.5 cm、上1 cm处做好标记,即为穿刺点。如果恰好有颈外静脉通过此点,将穿刺点稍向外移。(三)先作皮丘。术者左手食指按住锁骨下动脉,右手持连接1 ml 注射器的22号注射针,刺入皮丘,而后向内、下、后方向缓缓刺入1~2.5 cm(其方向相当于指向第三胸椎椎体)。针刺入过程中一旦出现异感,表示针尖已接触及臂丛神经,应稳妥地固定好针头,抽吸证实无

改良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在肩部及锁骨手术疗效观察

改良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在肩部及锁骨手术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改良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在肩部及锁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108例肩部及锁骨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骨间沟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观察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生命体征及麻醉效果。结果麻醉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分别为(8.68±1.24、278.32±24.26、13.18±2.34、258.24±26.24)min;平均心率(67.85±4.56)次/min,收缩压(103.08±2.12)mmHg,舒张压(65.18±3.21)mmHg。麻醉效果满意率92.6%(100/108)。结论改良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能够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标签: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肩部锁骨手术;麻醉效果 肩部及锁骨手术麻醉虽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但要达到理想,完善的麻醉效果却非常不易。相关文献报道肩部及锁骨手术麻醉采用臂丛神经与颈丛神经阻滞麻醉[1],我们从1999年开始探索应用改良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在肩部及锁骨手术108例,获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纳入患者108例,其中男60例,女48例,年龄16~70岁。其中锁骨骨折82例,肩关节手术16例,肱骨头及肱骨外髁颈骨折10例,手术时间1~3h,平均手术时间( 2.65±0.32)h。 1.2方法麻醉方法为局麻药用2%利多卡因+0.9%氯化钠20 ml.常规加入1:20万肾上腺素。术前常规禁食,肌注阿托品0.5mg,咪达唑仑2mg。患者仰卧,头偏向健侧,患肢自然放在躯体侧,显露颈部。先令患者抬头,显露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在锁骨头后缘摸清前中斜角肌。认定前中斜角肌间沟,在相当于环状软骨向后延伸作一直线与前中斜角肌间沟相交(相当于C6横突)。大约距锁骨上三横指处即为本法阻滞的第一穿刺点,以左手示指向下按压C6横突并固定[2],右手持注射器垂直皮肤进针,不找异感,针抵C6横突后,稍退针注5ml局麻药,然后退针至皮下,调整进针方向,围绕第一次注药点的上、下、左、右旁开0.3~0.5cm再穿刺,触到C6横突稍后退针注药。上、下、左、右四点各注5ml局麻药。然后以左手食指在胸锁乳突肌与颈外静脉交叉点上1.5cm(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即为第二穿刺点。右手持注射器垂直刺入至颈阔肌皮下之间注药10ml,阻断颈丛浅神经,用手指压迫注药点上方,使麻药尽快向下扩散,提高颈丛下部麻醉效果。所有病例均由同一麻醉医师操作并观察麻醉效果及并发症。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麻醉后感觉、运动阻滞时间及维持时间、生命体征(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的变化。 1.4效果判断标准参照周玉明等[3]文献资料拟定疗效评定标准,分为优(阻滞完善,患者自觉无痛,肌松良好不需加辅助药)、良(阻滞不完善,患者有痛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1、适应证与禁忌证 上肢、肩关节手术。对精神高度紧张,不合作者不宜选用,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 行,年龄过大者,因颈部组织过分疏松,应慎用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 2、操作常规 ①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g或安定10mg肌注。 ②备齐麻醉机、氧气、气管插管用具及急救药品。 ③测定基础BP、HR、SpO2,开放静脉通道。 ④肌间沟法:肩部与上臂手术得首选麻醉方法。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患侧 肩下垫薄枕,上肢紧贴身旁。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触及前、中斜角肌与肩胛 舌骨肌共同形成得一个三角形间隙,三角形底边处可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穿刺点 即相当于环状软骨边缘第六颈椎水平。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左手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皮肤刺入此沟,略向下向后方(约C5横突)推进,穿过 浅筋膜后有脱空感。若同时患者有异感则为较可靠得标志,若无异感,亦可缓慢进 针,直达C6横突,稍稍退针,接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液,无脑脊液,无大量 气体,即可注人局麻药15~25ml(成人)。不宜同时进行两侧阻滞。 ⑤腋路法:适用于上臂下1/3以下部位手术或骨折手术复位,以手、腕与前臂尺侧 部手术为首选。患者平卧去枕,患肢外展90度,屈肢90度,手背贴床且靠近头部行 军礼状,完全显露腋窝,在腋窝处摸到腋动脉搏动,取动脉搏动最高点为穿刺点。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左手固定腋动脉,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刺入皮肤,斜向 腋窝方向,针与动脉夹角20度,缓慢进针,直到有筋膜脱空感,针头随动脉搏动摆 动或出现异感,左手固定针头,右手接预先备好得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注 入局麻药20~40ml。注射完毕腋部可出现一梭状包块,证明局麻药注入腋鞘内,按 摩局部,帮助药物扩散。 ⑧常用局麻药: 1)1%利多卡因。 2)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混合液。或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 3)2%普鲁卡因。 4)0、5%罗哌卡因(注:两种药物混合应该用原有药物得最大浓度,因为混合原两 种药物被相互稀释,否则不应用“+”号)。 以上药液内含1︰20万肾上腺素。注意事项同颈丛神经阻滞。 3、主要意外与并发症 ①局麻药中毒反应:腋路阻滞时,左手固定针头不稳,导致穿刺针误入腋动脉内就是 常见原因,肌间沟法有误人椎动脉得可能,预防与处理同颈丛阻滞。 ②肌间沟法可出现霍纳氏综合征、喉返神经与膈神经阻滞等意外与并发症,预防及 处理同颈丛阻滞。 ③气胸:肌间沟法锁骨上、下法阻滞后患者出现胸闷,有发生气胸可能。阻滞前、 后应进行两肺听诊对比,患侧呼吸音明显减弱,伴呼吸困难即可确定气胸成立,X 线检查可确诊。气胸肺压缩<20%可进一步观察,吸O2,待其自然恢复。若气胸肺 压缩>20%并有明显症状应使用闭式引流术。 ④肌间沟法有误入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间隙得可能性,应加强对意识、呼吸及循环 得观察与监测。 ⑤避免同时做双侧肌间沟法,以防膈神经与喉返神经阻滞造成呼吸抑制需做双侧臂 丛阻滞麻醉,应一侧肌间沟法另一侧为腋路法或锁骨下法,严格控制单位时间用药

臂丛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一.定义: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丛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上肢、肩关节手术可应用臂丛神经阻滞。对精神高度紧张、不合者不宜选用,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行。穿刺部位有感染者不宜穿刺。 三.操作规范: 1.检查麻醉机、监护仪、抢救药品及物品齐全。 2.麻醉操作前先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 3.确定穿刺点后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后进行操作。 (1)肌间沟法 1)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 2)确定胸锁乳突肌后缘,其后方为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 3)沿肌间沟下移,直到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手指下压患者出手臂麻木感,可确定此处为肌间沟。 4)在颈6横突水平或环状软骨或锁骨上2CM处作横线,与肌间沟交汇点即为穿刺点。 5)操作者持穿刺针在穿刺点垂直缓慢进针,进针方向稍向尾侧直至出现异感或抵达横突 6)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固定好针头缓慢注药。注药过程中也要回抽,同时观察病人反应,以便及时发现麻醉意外和并发症。 7)不宜同时双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2)经锁骨上法 1)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 2)锁骨上缘的中点部位,认真摸清锁骨下动脉的搏动点。以此点为准,在其外侧0.5cm、上1cm处做好标记,即为穿刺点。如果恰好有颈外静脉通过此点,将穿刺点稍向外移 3)操作者左手食指按住锁骨下动脉,右手持穿刺针刺入,而后向内、下、后方向缓缓刺入1~2.5 cm(其方向相当于指向第三胸椎椎体)。针刺入过程中一旦出现异感,表示针尖已接触及臂丛神经,应稳妥地固定好针头,抽吸证实无血或无气后,缓缓注入麻药,注药中需随时做抽吸试验。 如果在刺入过程中遇到骨质,即为第一肋骨,随即可将麻药注在第一肋骨面上,而不必勉强寻找异感,否则胸膜、肺组织或大血管损伤的机会大增。

臂丛加颈丛神经联合阻滞法在锁骨手术中的疗效观察

臂丛加颈丛神经联合阻滞法在锁骨手术中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4-24T16:23:30.6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4期供稿作者:王东叶马霞[导读] 锁骨手术是较为常见的骨科手术,麻醉方式选择较多,一般常用的有臂丛麻醉、颈丛麻醉王东叶马霞(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中医院 251400) 【摘要】目的:比较臂丛(肌间沟法)加颈丛神经联合阻滞和单纯臂丛与单纯颈丛麻醉在锁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评价不同麻醉方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锁骨手术患者9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臂丛加颈丛组,单纯臂丛组和单纯颈丛组,每组各30例,对三种麻醉方法的不同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和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单纯颈丛组出现麻醉阻滞不全6例,占20%,其中有2例阻滞不全较明显,有1例改为全身麻醉后手术,单纯臂丛组出现阻滞不全4例,占13.3%,均在辅助麻醉性镇痛药后完成手术,臂丛加颈丛组出现阻滞不全1例,占3.3%,三组麻醉阻滞不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丛组与臂丛加颈丛组各出现1例喉返神经麻痹,臂丛组1例气胸,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血压、心率变化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加颈丛联合麻醉应用于锁骨手术明显优于单纯臂丛或单纯颈丛麻醉,麻醉效果确切,阻滞完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安全可行。 【关键词】锁骨手术臂丛加颈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4-0059-02 锁骨手术是较为常见的骨科手术,麻醉方式选择较多,一般常用的有臂丛麻醉、颈丛麻醉、臂丛加颈丛麻醉或全身麻醉等。单纯肌间沟臂丛麻醉应用于锁骨手术常出现阻滞不完善,切开及缝合皮肤,骨折对位时患者常有不适感,疼痛有时难以忍受,导致手术不能顺利进行。[1]由于锁骨区域是双重神经支配,单纯臂丛和颈丛都常造成阻滞不完善,增加患者痛苦。而全身麻醉中静脉全麻增加了麻醉的管理难度,且并发症较多,气管插管全麻因其费用较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且锁骨骨折患者多呈饱胃状态,也限制了全身麻醉的应用。我们采用的臂丛加颈丛联合阻滞法用于锁骨手术取得了较好的麻醉效果,且操作简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实施锁骨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3例,女37例,年龄16~83岁,平均49.5岁,ASAⅠ~Ⅲ级,合并高血压者15例,术前均用药物控制,合并慢支、肺气肿者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三组,每组30例各组在年龄、体重、性别、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三组患者麻醉效果及术中血压、心率变化情况。 1.2麻醉方法三组患者术前常规禁饮食,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mg,鲁米那钠0.1g。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一条,持续鼻导管吸氧,常规无创检测BP、HR、SPO2及ECG等生命体征。颈丛阻滞组:患者仰卧,头偏向对侧,双上肢紧贴身体两侧,自乳突尖至锁骨中点作一连线,此线中点即为第4颈椎横突位置,以此为穿刺点,当穿刺针抵达第4颈椎横突后,稍抬针尖离开骨质,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一次性缓慢注入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8ml,然后将针退至皮下重新垂直缓慢进针,遇一刺破纸张样的落空感后表示针尖已穿透肌膜,注入上述局麻药7ml即可。臂丛阻滞麻醉组:(常规采用肌间沟阻滞法)患者去枕仰卧位手臂贴体旁,手臂尽量下垂,头偏向对侧,让病人抬头显露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在锁骨头后缘可触及一条小肌肉即前斜角肌,前斜角肌外缘可触及中斜角肌,两肌肉之间的凹陷即前、中斜角肌的肌间沟,该间隙下方于锁骨上约1cm处可触及肩胛舌骨肌,三者共同构成一个三角形,该三角形靠近肩胛舌骨肌处为穿刺点,右手持7号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针尖稍偏向对侧乳头方向推进,直至出现异感,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一次性缓慢注入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20ml。臂丛加颈丛联合麻醉组:定位同上,首先颈丛注入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15ml,后臂丛注入15ml,即完成操作。 1.3观察指标观察三组患者麻醉效果,术中血压、心率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文中数据均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运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三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三组患者共计出现11例阻滞不全者,其中颈丛组有1例疼痛明显,加用局麻药及麻醉性镇痛药后仍无法手术,改为全身麻醉,其余10例均在辅助用药后完成手术,比较结果见表1。表1三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组别例数阻滞不 全例数改变麻 醉例数给予辅 助药例数阻滞不全 比例(%) 颈丛组 30 6 1 5 20 臂丛组 30 4 0 4 13.3 臂丛加颈丛组 30 1 0 1 3.3 2.2三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变化情况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结果见表2。 表2三组患者血压、心率变化情况比较 指标组别手术前手术后5min 手术后15min 手术结束MAP 颈丛组 92±11 103±11 104±12 96± 13 (mmhg) 臂丛组 91±13 100±12 99±10 95± 12 臂丛加颈丛组 91±12 95±10 94±9 92±11 HR 颈丛组 91±8 107±15 108±16 99±13 (次/min) 臂丛组 90±7 104±13 103±12 98±12

臂丛神经解剖

臂丛神经的解剖及应用 一、臂丛神经的组成 臂丛神经是由C5~8和T1前支组成。 神经根从椎间孔发出后,在前斜角肌外侧缘组成神经干,C5~6组成上干,C7为中干, C8~T1组成下干。 在相当于锁骨中段水平处,每一干又分成前、后两股。上干与中干的前股组成外侧束,下 干的前股组成内侧束,三干的后股组成后束。(神经束) 各束在喙突平面分出神经支,外侧束分出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外侧头,后束分为腋神经和 桡神经,内侧束分出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内侧头。 二、臂丛神经的分支 1、臂丛根部的分支:胸长神经(支配前锯肌)和肩胛背神经(支配菱形肌及肩胛提肌)。 2、臂丛干的分支:肩胛上神经(支配冈上肌和冈下肌) 3、臂丛束的分支: 外侧束: 正中神经外侧头,来自C5~7的神经纤维,支配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 肌皮神经,来自C5~6的神经纤维,支配肱二头肌、喙肱肌和肱肌。 胸外侧神经,来自C5~7的神经纤维,支配胸大肌的锁骨部。 内侧束: 正中神经内侧头,来自C8~T1的神经纤维,支配拇指、示指、中指指屈肌及鱼际肌。 尺神经,来自C8~T1的神经纤维,支配小指、环指指深屈肌和手内在肌。 胸内侧神经,由C8~T1的神经纤维组成,支配胸大肌胸肋部和胸小肌。 后束: 腋神经,来自C5~6的神经纤维,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 桡神经,接受来自C5~T1的神经纤维,其中以C7为主,支配伸肘、伸腕、伸指和伸拇的 肌肉。 肩胛背神经,来自C6~8的神经纤维,支配背阔肌。 三、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走向在体表的标志点: 1、正中神经:在臂部正中神经沿着肱二头肌内侧沟(上臂内侧)下行,由外侧向内侧跨越过肱动脉下降至肘窝。从肘部向下穿旋前圆肌,继续在前臂正中下行于指浅、指深屈肌之 间达腕部。然后在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进入腕管,在掌腱膜深面到达手掌。 正中神经的分支及其支配: (1)正中神经在臂部一般没有分支,即无支配。

臂丛麻醉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相关知识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适用于手、前臂、上臂及肩部各种手术。 禁忌症 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感染。 操作方法 根据穿刺部位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方法: ①肌间沟法:肩部和上臂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患侧肩下垫薄枕,上肢紧贴身旁。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触及前、中斜角肌与肩胛舌骨肌共同形成的一个三角形间隙,三角形底边处可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穿刺点即相当于环状软骨边缘第六颈椎水平。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左手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皮肤刺入此沟,略向下向后方(约C5横突)推进,穿过浅筋膜后有脱空感。若同时患者有异感则为较可靠的标志,若无异感,亦可缓慢进针,直达C6横突,稍稍退针,接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液,无脑脊液,无大量气体,即可注人局麻药15~25ml(成人)。不宜同时进行两侧阻滞。 ②腋路法:适用于上臂下1/3以下部位手术或骨折手术复位,以手、腕和前臂尺侧部手术为首选。患者平卧去枕,患肢外展90度,屈肢90度,手背贴床且靠近头部行军礼状,完全显露

腋窝,在腋窝处摸到腋动脉搏动,取动脉搏动最高点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左手固定腋动脉,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刺入皮肤,斜向腋窝方向,针与动脉夹角20度,缓慢进针,直到有筋膜脱空感,针头随动脉搏动摆动或出现异感,左手固定针头,右手接预先备好的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20~40ml。注射完毕腋部可出现一梭状包块,证明局麻药注入腋鞘内,按摩局部,帮助药物扩散。 ③锁骨上法:患者仰卧,患侧肩下垫一薄枕,头转向对侧,皮肤常规消毒铺巾。在锁骨中点上约1cm处用局麻药做皮丘,用6 1/2号3.5cm注射针头向内、后、下方向进针寻找第一肋骨,约进针1-3cm可刺中该肋,沿肋骨找到异感。无异感出现可沿肋骨扇形注药。 常用局麻药 1)1%利多卡因。 2)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混合液。 3)2%普鲁卡因。 4)0.5%罗哌卡因。 以上药液内可加入1︰20万肾上腺素。 主要意外与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①局麻药中毒反应:腋路阻滞时,左手固定针头不稳,导致穿刺针误入腋动脉内是常见原因,肌间沟法有误人椎动脉的可能,预防与处理同颈丛阻滞。 ②肌间沟法可出现霍纳氏综合征、喉返神经和膈神经阻滞等意外与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同颈丛阻滞。

臂丛神经解剖

臂丛神经得解剖及应用 一、臂丛神经得组成 臂丛神经就是由C5~8与T1前支组成。 神经根从椎间孔发出后,在前斜角肌外侧缘组成神经干,C5~6组成上干,C7为中干,C8~T1组成下干。 在相当于锁骨中段水平处,每一干又分成前、后两股。上干与中干得前股组成外侧束,下干得前股组成内侧束,三干得后股组成后束。(神经束) 各束在喙突平面分出神经支,外侧束分出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外侧头,后束分为腋神经与桡神经,内侧束分出尺神经与正中神经内侧头。 二、臂丛神经得分支 1、臂丛根部得分支:胸长神经(支配前锯肌)与肩胛背神经(支配菱形肌及肩胛提肌)。 2、臂丛干得分支:肩胛上神经(支配冈上肌与冈下肌) 3、臂丛束得分支: 外侧束: 正中神经外侧头,来自C5~7得神经纤维,支配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 肌皮神经,来自C5~6得神经纤维,支配肱二头肌、喙肱肌与肱肌。 胸外侧神经,来自C5~7得神经纤维,支配胸大肌得锁骨部。 内侧束: 正中神经内侧头,来自C8~T1得神经纤维,支配拇指、示指、中指指屈肌及鱼际肌。 尺神经,来自C8~T1得神经纤维,支配小指、环指指深屈肌与手内在肌。 胸内侧神经,由C8~T1得神经纤维组成,支配胸大肌胸肋部与胸小肌。 后束: 腋神经,来自C5~6得神经纤维,支配三角肌与小圆肌。 桡神经,接受来自C5~T1得神经纤维,其中以C7为主,支配伸肘、伸腕、伸指与伸拇得肌肉。 肩胛背神经,来自C6~8得神经纤维,支配背阔肌。 三、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走向在体表得标志点: 1、正中神经:在臂部正中神经沿着肱二头肌内侧沟(上臂内侧)下行,由外侧向内侧跨越过肱动脉下降至肘窝。从肘部向下穿旋前圆肌,继续在前臂正中下行于指浅、指深屈肌之间达腕部。然后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进入腕管,在掌腱膜深面到达手掌。 正中神经得分支及其支配: (1) 正中神经在臂部一般没有分支,即无支配。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个贴子最后由ysdmaz在 2005/01/20 02:04am 第 1 次编辑]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适应症】 (一)颈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颈淋巴结清扫术、喉切除术、颈椎椎板切除术。 (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 (三)肩关节手术(与臂丛阻滞联合)。 【禁忌症】

颈部畸形或有炎症、结核等。 【解剖】 (一)颈丛神经由颈2、3、4 三对脊神经的前支组成,分深浅两丛。 (二)【深丛神经】出椎间孔经横突结节间沟下行,向外分布于颈部肌肉及其它深部组织,为肌 肉的运动神经纤维。 (三)【浅丛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冒出至表面,分为升支、横支和降支,支配于颈前 区皮肤和表浅组织,为皮肤的感觉神经纤维。 (四)颈丛神经的麻醉范围主要是在颈部的前面和侧面,但由于药物的弥散,常使颈脊神经的后分支也同时被阻滞。为此,麻醉范围常更波及头的后枕部、肩及胸上部。 【局麻药】 局麻药种类较多,举例见表,根据手术时间的长短,任选其一应用。 表颈丛阻滞的麻药选择 局麻药名称————————总量(ml)————作用维持时间(h) 2%普鲁卡因————————30————————2 1.5%普鲁卡因、0.1%地卡因—40————————3 1%利多卡因、0.15%地卡因——30———————4 0.5%布比卡因———————20———————3 如无禁忌,可加入1:20000肾上腺素 【操作方法】 (一)三针阻滞法: 1. 病人仰卧,去枕头,头转向对侧。

2. 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甲状软骨上缘的水平线相交处,可摸到第四颈椎横突,此为第一点。 再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乳突下一横指,为第三点(相当于第二颈椎横突)。 两点连线的中点为第二点(相当于第三颈椎横突)。 各用染料分别在皮肤上作好标记,并在三点上各作皮丘。 3. 用22~24号针头连接5 ml注射器,与皮丘垂直,顺序分别进针第一点、第三点和第二点。当针尖碰到横突结节(深度一般2~3 cm,无需寻找异感),即可在每一点分别注射局麻药各5~8 ml。注射前应仔细做抽吸试验,证实无血或脑脊液后,作缓慢注射。由此阻滞以颈2、3、4脊神经前支组成的【颈深丛神经】。 4. 将第一点的穿刺针退出至皮下和颈阔肌之间,沿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向上向内(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及向下分别注射麻药各2~3 ml,此为阻滞【颈浅丛神经】。 (二)一针阻滞法: 1. 病人的体位同上法。 2. 在上法的第一点处,术者用食中两指在前中斜角肌肌间沟处,触及颈4椎横突结节。将针 经两指间以稍斜向足及背的方向,刺入斜角肌间沟,直至颈4椎横突结节间沟处(无需寻找异感),注入局麻药10~15 ml。然后将针退至皮下和颈阔肌之间,再注射麻药10 ml。 【注意事项】 (一)注药前必须做好抽吸试验,需切实预防发生局麻药毒性反应或全脊髓麻醉。

臂丛麻醉操作常规及意外与并发症处理预案

臂丛麻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⑴适应证与禁忌证:上肢、肩关节手术可应用腋路及肌间沟阻滞法。对精神高度紧张,不合作者不宜选用,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行,年龄过大者,因颈部组织过分疏松,应慎用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 ⑵操作常规:①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g。②备齐麻醉机、氧气、气管插管用具及急救药品。③测定基础 BP、HR、SpO2,开放静脉通道。④肌间沟法:肩部和上臂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患侧肩下垫薄枕,上肢紧贴身旁。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触及前、中斜角肌与肩胛舌骨肌共同形成的一个三角形间隙,三角形底边处可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穿刺点即相当于环状软骨边缘第六颈椎水平。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左手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皮肤刺入此沟,略向下向后方(约C5横突)推进,穿过浅筋膜后有脱空感。若同时患者有异感则为较可靠的标志,若无异感,亦可缓慢进针,直达C6横突,稍稍退针,接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液,无脑脊液,无大量气体,即可注人局麻药15~25ml(^成年人)。不宜同时进行两侧阻滞。⑤腋路法:适用于上臂下1/3以下部位手术或骨折手术复位,以手、腕和前臂尺侧部手术为首选。患者平卧去枕,患肢外展90度,屈肢90度,手背贴床且靠近头部行军礼状,完全显露腋窝,在腋窝处摸到腋动脉搏动,取动脉搏动最高点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左手固定腋动脉,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刺入皮肤,斜向腋窝方向,针与动脉夹角20度,缓慢进针,直到有筋膜脱空感,针头随动脉搏动摆动或出现异感,左

手固定针头,右手接预先备好的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20~40ml。注射完毕腋部可出现一梭状包块,证明局麻药注入腋鞘内,按摩局部,帮助药物扩散。。注意事项同颈丛神经阻滞。 ⑶主要意外与并发症:①局麻药中毒反应:腋路阻滞时,左手固定针头不稳,导致穿刺针误入腋动脉内是常见原因,肌间沟法有误人椎动脉的可能,预防与处理同颈丛阻滞。②肌间沟法可出现霍纳氏综合征、喉返神经和膈神经阻滞等意外与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同颈丛阻滞。③气胸:肌间沟法锁骨上、下法阻滞后患者出现胸闷,有发生气胸可能。阻滞前、后应进行两肺听诊对比,患侧呼吸音明显减弱,伴呼吸困难即可确定气胸成立,X线检查可确诊。气胸肺压缩<20%可进一步观察,吸O2,待其自然恢复。若气胸肺压缩>20%并有明显症状应使用闭式引流术。④肌间沟法有误入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间隙的可能性,应加强对意识、呼吸及循环的观察和监测。⑤避免同时做双侧肌间沟法,以防膈神经和喉返神经阻滞造成呼吸抑制需做双侧臂丛阻滞麻醉,应一侧肌间沟法另一侧为腋路法或锁骨下法,严格控制单位时间用药剂量。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07臂丛麻醉技术操作规范-简化版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技术操作规范(简记版)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上肢、肩关节手术。 对精神高度紧张,不合作者不宜选用,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行,年龄过大者,因颈部组织过分疏松,应慎用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 二麻醉前准备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术前准备务必同插管全麻一样引起足够的重视。 1.适宜的术前用药; 2.与插管全麻一样必须准备有效的、完备的气道管理用具; 3.麻醉机功能正常,可随时进行面罩加压辅助呼吸; 4.吸引器正常可用; 5.神经刺激仪功能正常。 三麻醉监测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选择初级或中级监测项目: 1.初级监测,7项以内:BP、EKG、HR、RR、SPO2,每小时出入量; 2.中级监测,13项以内:BP、EKG、HR、RR、SPO2、PETCO2、T、FiO2,每小时 出入量。 四操作流程 1肌间沟法:肩部和上臂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1.穿刺体位: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患侧肩下垫薄枕,上肢紧贴身旁。 2.穿刺点定位: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触及前、中斜角肌与肩胛舌骨肌共同 形成的一个三角形间隙,三角形底边处可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穿刺点即相当于环状软骨边缘第六颈椎水平。 3.神经刺激仪:检查神经刺激仪状态正常后,粘贴神经刺激仪的负极在同侧上臂 的完整皮肤上,使用神经刺激仪探测笔探测最佳穿刺部位; 4.消毒局麻: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再次确定穿刺点后,使用带5号针头注 射器在穿刺点作表浅部位局麻。 5.神经阻滞:左手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神经刺激针,在局麻点垂直皮肤刺入此 沟,略向下向后方(约C5横突)推进,穿过浅筋膜后有落空感。调整神经刺激仪

的电流强度在0.8mA以下,若低于0.48mA仍可见到上肢相应部位肌肉出现与 刺激频率相一致的典型收缩反射,则为穿刺成功的可靠标志,若无此征象,应 调整穿刺方向,直至出现可靠的肌缩反射。 6.反复穿刺无相应征象,应检查神经刺激仪的可靠性,或采用传统方法进行麻醉。 如:缓慢进针,以穿刺针达C6横突为成功标志,稍稍退针。 7.回抽无血液,无脑脊液,无气体,即可注入局麻药20~28ml(成人)。若行两 侧肌沟臂丛神经阻滞,应间隔30分钟以上。 2腋路法:适用于上臂下1/3以下部位手术或骨折手术复位,以手、腕和前臂尺侧部手术为首选。 1.穿刺体位及定点:患者平卧去枕,患肢外展90度,屈肢90度,手背贴床且靠 近头部行军礼状,完全显露腋窝,在腋窝处摸到腋动脉搏动,取动脉搏动最高 点为穿刺点。 2.神经刺激仪:检查神经刺激仪状态正常后,粘贴神经刺激仪的负极在同侧上臂 的完整皮肤上,使用神经刺激仪探测笔探测最佳穿刺部位; 3.消毒局麻: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再次确定穿刺点后,使用带5号针头注 射器在穿刺点作表浅部位局麻; 4.左手固定腋动脉,右手持神经刺激针,在局麻点垂直刺入皮肤后,针与动脉夹 角20~30°角斜向腋窝方向度,缓慢进针,直到有筋膜落空感,调整神经刺激 仪的电流强度在0.8mA以下,若低于0.48mA仍可见到上肢相应部位肌肉出现 与刺激频率相一致的典型收缩反射,则为穿刺成功的可靠标志,若无此征象, 应调整穿刺方向,直至出现可靠的肌缩反射。 5.反复穿刺无相应征象,应检查神经刺激仪的可靠性,或采用传统方法进行麻醉。 如:针头随动脉搏动摆动或出现异感; 6.左手固定针头,右手接预先备好的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20~ 30ml(成人)。注射完毕腋部可出现一梭状包块,证明局麻药注入腋鞘内,按摩 局部,帮助药物扩散。 五常用局麻药 (多采用长效与短效药、快效与慢效混合使用以发挥互补作用): 1.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混合液(1: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