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述 (语文)

论述 (语文)

鲁迅小说的思想性
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他生活在黑暗的旧中国,在那随时都可能碰壁的社会里他坚持写作文学、写作小说,我国现代小说在他手中创作,也是在手中成熟,其小说的思想和艺术都与以前的那些小说大相径庭。他小说不仅表达了自己对病态社会的憎恶,同时也鞭打了当时社会各种丑陋的现象,更重要的是他要唤醒亿万受压迫人民起来反抗。
他的思想文化建树开启另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思想使读者在小说戏剧性中看到其内在的悲剧性。他的思想虽然由进化论到阶级论,但其思想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他的小说主要采自那些病态社会里的不幸的人们作为描写与议论的对象,以从平常的社会现象揭示出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痛苦,以达到各界人士的注意和呼唤大家共同起开疗救这种病态。
为了打破“瞒和骗”,他以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病态社会里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让读者与他的小说人物连同他自己一起正视人心和人性的卑污,以及承受内在精神的酷刑,从而在灵魂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最终引起读者与小说在思想上的共鸣。
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揭破了那些戴着礼教吃人的滑头伎俩。其思想忧郁深广。这篇小说揭露了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从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这篇小说体现了他小说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狂人日记》在现实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了强烈的反叛和革命的精神。狂人面对循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思想,大胆地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这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狂人还面对面的向食人者发出警告:“要晓得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这世上”。他渴望不再吃人的更“高级”的人出现,这就体现了想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朦胧理想。狂人还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便更是一种向封建主义抗争的号召,向社会昭示了一条变革社会的途径。
再如《阿Q》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从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身上看到了,一、畏强凌弱的卑怯和势利,在受到强这凌辱时不敢反抗,转而欺负弱小。二、在革命时用传统的观念理解眼前的革命,从而产生一种封建传统观念和小生产者狭隘保守意识的合成产物。三、用夸耀过去来解脱显示的烦恼;用自轻自贱来掩盖所处失败者的地位。从而在现实上受挫,而在精神上永远优胜。
阿Q虽然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是他身上的特点当时大

多数人共有的,他深刻地揭示出了当时社会的病态,从而引起疗救的注意。同时也清晰展示了其小说从外在喜剧性中看到了内在的悲剧性。
鲁迅小说的艺术性也可以说是别具一格的,他冲破了传统的写作手法,大胆地采用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从而行成独特的艺术效果。他把塑造人物性格放在首位,并且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所以可以堪称之为创造形式的先锋。
《狂人日记》之所以被称为第一篇白话问小说的原因,你知道吗?就是因为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狂人日记》却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进行了多层次的展开来完成批判封建社会的。
首先从周围环境:人们对狂人的围观、注视、议论等等构成一个充满杀机的空间。其次,作品通过联想把狂人所处的的环境扩大到整个社会的现象,如狼子村佃户告荒时挖人心肝煎炒了吃,用馒头蘸血吃和吃徐锡麟等构成吃人的社会网络。就这样一层层地完成了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与批判。
在《狂人日记》中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狂人精神上病态的传神描写,他还并没有达到创作意图,所以作品为了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制度的弊害,又通过象征主义把肉体上吃人提升到揭露礼教吃人,这就既形象又深刻的揭露了“吃人”本质。 鲁迅小说在艺术形式上的选材不追求情节离奇与曲折,而是注意情节的深刻蕴涵。严格依据表达主题和塑造人物性格的需要来设置和提炼情节,使之显出严谨、凝练、蕴藉深厚的特点。他以“杂取种种人喝成一个”的办法,对生活中原形进行艺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具有广泛的典型性。如在《祝福》中以“画眼睛”的方式,通过眼睛这一心灵的窗口来画出一个人物的特点;有时也采用了直接揭示人物心灵秘密的手法;在《孔乙己》采取三重“看与被看”的模式等等,从而使作品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的揭示和社会意义、时代意义的揭示都得到了强化。
鲁迅采取浪漫手法和现实手法想结合,运用“油滑”的方法使《故事新编》的内容和其内在含义描绘的栩栩栩如生。
他小说思想和艺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艺术上他大胆地借鉴西方小说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有汲取了传统小说的长处,使历史的内涵、西方文化、和美学原则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对旧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同时使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现代小说。
一、从《阿Q正传》认识鲁迅小说的思想性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革命的旗手,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他在《阿Q正传》中精

心塑造的阿Q形象,我们不仅看出作者的思想意图: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 ,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2);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给拉开序幕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深刻的启示。还窥见具有时代性和深刻性的思想内涵。(3)

1、在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上,体现作品的时代特征。

《阿Q正传》中的典型环境是影响阿Q思想的主要因素。阿Q平时有一种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而当举人老爷的船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人心摇动,时局发生了急剧变化,他的思想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对革命党由深恶痛绝而转为“神往”,并要“投降革命党”。而当他公开宣布造反,未庄人都用惊惧的眼光看他,这情景,“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他更加得意地飘飘然起来,因而思想更加兴奋,喜不自胜,于是就产生了要在政治、经济以及婚配问题上获得翻身的一系列“革命思想”。而当“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政权仍然被“原官”把持,也就是说,革命形势趋于低潮的时候,阿Q就变得“很容易闹脾气”,“总觉得自己太失意”,特别是当他到静修庵去革命碰了钉子,去“结识”假洋鬼子遭到了挫折以后,其情绪更是一落千丈,觉得“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甚至由忧愁转为恼怒,产生了一种强烈而奇特的报复心理。阿Q思想的每一个变化无不深受时局变化的影响。作者正是在阿Q思想变化的过程中生动而形象地刻画了阿Q迫切要求“革命”而又始终不觉悟这一基本的性格特点。阿Q心理的时代内涵,使人物的性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使《阿Q正传》成为反映辛亥革命的一面镜子。

鲁迅笔下的人物环境,大抵上表现的是一种愚民社会,不管是《阿Q正传》中封闭落后的未庄,还是《 祝福 》中顽固守旧、尊崇礼教的鲁镇,或者《孤独者》中充满失意者的颓废气息的S城,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是除了凄凉,还是凄凉。小说人物也多数是麻木不仁,得过且过,稀里糊涂地混日子,无论是《阿Q正传》中描写阿Q游街时,一群兴高采烈而来围观却因死囚没唱戏而扫兴的庸众,还是《 示众 》中爱看热闹的小市民,或者《药》中听康大叔讲“人血馒头”疗效的茶客。我们不难看出辛亥没有发动人民群众、严重脱离人民群众这一思想。

鲁迅小说的深刻的思想性就是体现在鲁迅在关注下层的生存的环境时,也敏感的注意到这样的环境对个体生命

的压抑,并把自己的思想寄托于小说人物心理变化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通过推动人物触发联想,丰富和深化人物的精神世界。

《阿Q正传》在阿Q被押赴刑场游街示众之际,有一段关于他的极精采的心理描写: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的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这段心理活动由相似联想构成。作者在这里是通过联想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心理内含,更深入更彻底地揭露和鞭挞了国民愚昧、麻木的灵魂,昭示了愚昧、麻木的严重危害性:不仅帮助封建势力吃掉了阿Q的肉体,而且吃掉了阿Q的灵魂。这就是中国革命难以发生,即使发生也必然失败的根本原因。鲁迅小说中大量心理描写,正是这样的心理描写,带来了心理内含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丰富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我们还可以据此窥见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狂人日记》、《药》中所表现的一个共同的思想:“要使中国有希望,必须揭露、批判国民的愚昧、麻木疗救国民的灵魂。”




论述西游记的英雄主义色彩
吴承恩生活在明代最腐败的嘉靖、万历年间,昏君当道,胡作非为,民穷财尽,外患频仍,因此他的《西游记》里,幻想理想都与现实生活有关。天上世界诸神的统治机构,其等级森严权威无上,也是人间帝王封建统治的幻化;其他地下阎罗、四海龙王以至西行路上诸国王,多荒淫无道,昏聩无能,也可说是明朝昏庸统治的反照。作者特意塑造了“作反”的英雄猴王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故事中,孙悟空是一个大无畏的叛逆者、反抗者,他蔑视和打破了森严的天庭统治秩序,追求不受任何人统治管辖的绝对自由。取经故事中对孙悟空的描写与大闹天宫存在明显的差异和矛盾,他在反抗天庭失败后屈服于神权,但他仍然是一位积极乐观、勇敢刚毅的战斗者。他为保护唐僧,也为民除害而积极地扫荡妖魔,嫉恶如仇,除恶务尽,具有高度的智慧和高超的斗争艺术;并且依然对神佛表现出桀骜不驯的态度。在作品中,取经的目的已退居次要地位,而孙悟空降妖除怪的活动则成为

主要内容,使小说不再是以表现宗教内容为主的作品,而成为大无畏战斗英雄的颂歌。
个人英雄主义的典范
--孙悟空
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早以随着古典名著《西游记》而闻名与世了。同名电视连续剧的热播又使得这一形象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西游记》自成书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了。三百年来,中国社会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已经历了三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但孙悟空的艺术魅力却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的减弱,反而愈加显示出这一形象的永恒魅力,也许这就是名著之所以称之为名著的原因吧!
相对于同负盛名的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三部,《西游记》是唯一的以神怪精灵为主人公的作品,所以对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就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作者自我创造的意识。作为其中的主角孙悟空,就更能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创造意识了。说到这,或许有人会说,《西游记》的主角应该是唐僧吧,或许更有人认为是唐僧师徒四人。
但是,你有没有意识到,作品一开篇就是天产石猴,紧接着便是石猴(孙悟空)的发家史。从做猴王到出海求学再到大闹天宫做了齐天大圣,直至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这一切都是孙悟空皈依佛门之前的奋斗里程和英雄事迹,如果没有这些情节做铺垫,那以后的保唐僧去西天取经的重任就不会落到他头上,或者说一部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西天取经故事就回因此而大打折扣,索然无味。即便是在作了唐僧的徒弟,西去的路途中,孙悟空依然是不折不扣的主角。不论故事如何发展,也不论对其他形象的塑造,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丰满孙悟空这一形象。
孙悟空一出生,就是一个异类。他无父无母,乃天地灵气孕育而生,第一个冲进水帘洞,做了猴王,而后为求长生不老术而不畏艰险,漂洋过海去学艺。学成后闯龙宫,得神兵,大闹冥府,勾销生死簿。受封“弼马温”,而后又反下天界,挫败托塔天王的征讨,得了个“齐天大圣”的封号。到这儿,他的英雄事迹并没有就此打住。而后他大闹蟠桃会,高呼“玉帝轮流做”,大闹天宫,使得他的英雄事迹达到最高峰。
他所做的这一切,只因为他羁傲不驯的本性。他蔑视一切神权,不服礼法,敢于反抗一切不平等。在做“齐天大圣”时,他和众神称兄道弟。即使后来皈依佛门,仍然口无遮拦,高兴时尊玉帝一声“老官儿”,不乐意时则直呼“玉帝老儿”,甚至诅咒观音“合该她一世无夫”。对于其他神仙更是不拘礼节,不但对他们的思凡下界的坐骑之类照打不误,还找上门去兴师问罪,讥讽其管教不严。
由此不难看出,孙悟空就

是一个纯粹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光辉典范。在他的意识中没有规矩,没有等级,更没有封建阶级的那一套礼法。他疾恶如仇,勇于斗争。他所做的一切完全出自本性,他身上流淌的是人性最纯真的品质。他的这些行为意识,其实就是一种要求个性解放,要求平等自由的人文主义思想。
回头想想,吴承恩写作《西游记》的明代,正是西方启蒙主义思想发展兴盛时代。一大批的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的大旗,呼吁人性的解放,要求自由、平等、博爱。古老的东方虽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启蒙主义运动,但在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的影响下,产生《西游记》,产生孙悟空这样富有启蒙思想意识的作品和艺术形象也是合情合理的。而孙悟空作为具有启蒙意识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光辉形象也必将万古流芳!


唐僧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他心地善良,信仰坚定,明知去往西天的路上“吉凶难定”却任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另一方面,他又是个相当窝囊的人物,一碰到妖魔鬼怪就一筹莫展,没了徒弟连饭都吃不上。最糟糕的是太糊涂太慈悲了,总是听信谗言。
孙悟空是一个乐观、聪明、勇敢、顽皮、灵活的人物形象,他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了斗争精神,也最受读者喜爱。
猪八戒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身上的小毛病:好吃贪睡,爱占便宜,嫉妒心强,喜欢拨弄是非,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但他还是一个好人,他憨厚淳朴,没有害人之心,并且终于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沙和尚相对于孙悟空和猪八戒来说故事较少。但他也是个不可或缺的配角,当师兄闹矛盾时须有他劝说调解,师兄外出时也有他陪伴师傅,如果没有他那么唐僧也就危险了。
★孙悟空:(他由仙石化成,手持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能任意伸缩的金箍棒,能够72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公里。他被投入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炼了49天,反到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能识破一切妖魔鬼怪。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典型情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
性格特征——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幽默。
分析孙悟空的形象: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身上表现出一种追求自由、勇于反抗、敢作敢为的战斗精神;在"西天取经"中,孙悟空身上双表现出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积极进取、永不妥协的理想主义精神。
★猪八戒:(本是仙届的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长成一副长嘴大耳、呆头呆脑的形象。一方面他好吃懒做,见识短浅,一遇困难就

嚷着要散伙,爱占小便宜,耍小聪明,贪恋女色,常因此出丑,成为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另一方面,他也还不失忠勇和善良。在与妖魔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而而且他能知错就改,还算淳朴憨厚,自有可爱之处。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
典型情节——调戏嫦娥、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
性格特征——好吃懒做、见识短浅、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忠勇善良、淳朴憨厚。
★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最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典型情节——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
性格特征——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谈谈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特色
李白:
自然明快,清新俊逸.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自然含蓄,真实简练,又蕴涵丰富, 境界清新,内蕴飘逸潇洒的风神,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绝句里

杜甫:
写实、质朴.沉郁顿挫:忧愤深广、气蕴内转,波澜老成,起伏顿挫、回环往复。

白居易:
以贬谪江州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⑴前期更多反映“兼济天下”的积极用世思想,讽谕诗较多,反映国事民生,敢于揭发现实黑暗,同情人民。如《观刈麦》《卖炭翁》等。
⑵后期奉行中庸主义的处事哲学。以闲适诗、伤感诗、杂律诗创作为主。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而且主题非常明确。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在塑造卖炭翁时,他只用“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

苍苍十指黑”一句,一个活脱脱的苍桑老炭翁形象便跃然而出。白居易的讽谕诗多为叙事诗,在叙事时,他常要发议论,评价所述之事,以显其志。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是白居易讽谕诗的又一特色。白居易的语言通俗平易,这是与他平易浅切、明畅通俗的诗风紧密相联系的。白诗文字浅显,很少用典故和古奥的词句,还特别喜欢提炼民间口语、俗语入诗。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谕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李白不是一个“万事不关心”的诗人,相反,他似乎什么都关心,很多生活他都体验过,表现过。尽管没有一种生活能永远使他满足,但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控诉自己的冤曲,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他想念长安,就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登上太白峰,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要求仙,就有“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他要饮酒,就有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他悼念宣城善酿纪叟,就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从艺术效果来说,有的地方使诗歌增加了一种排山倒海而来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有的地方又让人读来感到热情亲切。当然,这种主观色彩,并不限于有“我”字的诗句和诗篇,例如在很多诗篇里,鲁仲连、严子陵、诸葛亮、谢安等人的名字,也往往被李白当作第一人称的代用语,让古人完全成为他的化身。
和上述特点相适应,他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

从前节中所引用的一些抒情诗里,已经可以感觉到这种特点,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本来是极度的夸张,却让人感到是最高的真实。又如《秋浦歌》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的发,突出无形的愁,夸张也极为大胆。其他如《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箜篌谣》:“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又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北风行》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大家都很熟悉,但这首诗结尾两句:“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也同样是惊心动魄的。没有黄河可塞这样惊人的比喻,我们也就不会懂得阵亡士卒的妻子那种深刻绝望的悲哀。大胆的夸张,永远离不开惊人的想象。这里,我们还要着重介绍他那些最富于浪漫主义奇情壮采的山水诗,尤其是使李白获得巨大声誉的《蜀道难》:
就在蜀道畅通的今天,它仍然是具有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不朽杰作。他的《望庐山瀑布》二首、《庐山谣》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后一诗中写他在庐山顶上望大江的景色:“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完全摆脱了真实空间感觉的拘束,以大胆的想象夸张,突出了山川的壮丽,展示了诗人壮阔的胸怀。白居易《登香炉峰顶》诗:“江水细如绳,湓城小于掌。”完全出于写实。把两诗互相比较,艺术价值的高下,不言而自明。
李白的浪漫主义是有其丰富生活为基础的。他的诗歌往往呈现感情充沛,瞬息万变的特色。我们前面引用过的《行路难》第一首、《宣州谢兆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等篇,已经可以看出这一点。他的名作《将进酒》也是这方面非常突出的例子。在诗里,他正在劝人开怀痛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好象他很安于颓废享乐的生活,但是,他那象黄河一样奔腾跳动的感情是这样变化莫测,他突然又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强烈的信心转眼又代替了消极的悲叹。他的《梁园吟》也有这种类似的情况,诗的前段尽情地描绘痛饮狂欢,甚至沉吟流泪地感慨功名富贵的无常,但是临到结尾,他突然又说:“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诗人的感情在转瞬之间竟判若两人。把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处理得这样洒脱灵活,并且达到艺术上的高度完美,在诗史上只有极少数的诗人达到这个水平。从这种跳脱变化的特点继续发展,于是他在有些诗篇里就同时运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方法。

有的诗既写实,又想象夸张,象《北风行》、《关山月》;有时竟把抒写理想愿望和描写苦难的现实结合在一篇诗里,如《古风》第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在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中,突然俯见被安禄山蹂躏毁灭了的洛阳。使我们不禁想起《离骚》的结尾:“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乎旧乡。”急转直下的感情,浪漫幻想的破灭,深刻地表现出诗人无比沉痛的爱国心情。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这两句诗是他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李白的诗歌语言所以能达到这样理想的朴素自然境界,是和他认真学习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分不开的。据权德舆作的韦渠牟诗集序说,李白曾经把“古乐府学”传授给十一岁的韦渠牟。他的乐府诗中拟古乐府之作很多,众所周知,不必举例。但他最得力于乐府民歌的地方,首先还是语言。他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的语言,多么酷似《孔雀东南飞》、《子夜歌》和《西洲曲》。“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向青云端。”“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得多么活泼自然,叫人一读难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学习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又是多么地青出于蓝。这些初看来是最平凡的地方,但是后代摹拟李白的诗人没有一个人达到这种高度完美的境地。学腔调似难而实易,学语言似易而实难。

李白在创作上,继承了前代诗歌的丰富遗产。他所继承的传统,首先是楚辞和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他受屈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发扬了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象熔铸神话传说,大胆地幻想夸张,重视民歌遗产等方面,他都和屈原完全一致。就具体作品来说,如《远别离》、《梁甫吟》、《梦游天姥吟》乃至《蜀道难》都在精神面貌以及题材、构思、句法的形式上和屈原作品有接近的地方。他对汉魏六朝文人作品也很认真学习。段成式《酉阳杂俎》说:“李白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悉焚之。”这个传说想必有一定根据。他称赞建安诗歌,称赞阮籍、陶渊明、谢灵运、谢兆、鲍照的话,屡有所见。他仿效、化用这些诗人的诗篇和诗句的例子,更不胜枚举。杜甫赠他的诗,也指出他的作品有近似鲍照、庾信、阴铿的地方。没有对遗产的认真学习,他

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在文学史上,从六朝到隋唐是审美观念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虽在曹丕就已提出“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钟嵘也提倡“自然英旨”(《诗品》),但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六朝的艺术趣味仍是更多地偏向于典雅文饰;至盛唐诗歌转以主体意兴的天才抒发和自然表现为鹄的,前人的这些审美理想才真正得到充分的体现。而李白在这方面又正是一个集中的代表。明代的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以“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两句话概括李白诗歌的总貌,这一特点体现于李诗的艺术形象、抒情方式和诗歌语言等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他与众不同的鲜明的艺术个性。
李白对形象的捕捉能力是很强的,但是当诗人的澎湃诗情无法为寻常的形象所容纳时,诗人就展开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和幻想,以气骋词,来实现艺术的变形。这种变形的依据是诗人感情的强度,它使形象突破常规而染上了奇幻的色彩。
例如《将进酒》里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把人的一生说成如朝夕之间的短暂;《寄韦南陵冰》“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春风狂杀人,一日剧三年”,又把一天放大为三年的时间。《长相思》则更奇妙地把某一瞬间凝固起来,诗中云: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诗中的女主人公要把对镜流泪的时刻封存起来,好作为日后的明证。这和六朝民歌《莫愁乐》的“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伸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借时间的变形烘托出女子的痴情。李白在更多的诗里,好以游仙、梦境或幻境来补充或组织画面,在虚拟的描写中更加恣肆汪洋地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感情。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开始时所作的描述就带有很大的虚拟成分,例如“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这些是诗人在写胸中丘壑,不能当作真山真水看待的。
从“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以下,诗进入了神话般的世界,自在遨游的神仙激发了诗人追求自由的热情,终于迸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反抗呼声。诗人是通过幻想的境界来表现自己对权贵的决绝态度的。又如《梁甫吟》中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

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全诗仅十二句,可是诗人的情感活动却出现了几度跌宕起落。
首两句从忧愁落笔,但从三句开始境界忽然一变,诗人抖擞精神,情绪变得高昂起来,以至于想上青天,揽明月。“抽刀”两句又从天上跌回到人间,愁绪像回潮般再度袭来。但诗人不愿被这种消沉的情绪吞噬淹没,终于再次挣脱出来飞向自由的空间。诗人就在这样大起大落的飞跃之中,披露了其内心深沉的痛苦,也表现了他睥睨忧患的达观性格。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写有大量的乐府诗,几乎占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他最擅长的七言歌行,其渊源本起自乐府;而用为唐代乐府的绝句也正是李白所运用自如的。这一切都说明李白的诗具有接近于歌谣的特点,实际上也就是使诗歌语言更多地从新鲜活泼的生活语言中得到充实和丰富,并加以提炼、升华。乐府诗自初唐以来没有多大发展,李白则融古朴森茂的汉魏乐府和清新明丽的六朝乐府为一炉,以其俊逸的才气创造了新鲜的诗歌语言。
他有很多诗篇的用语就是直接从乐府民歌中点化而来的,如《静夜思》系从《子夜秋歌》“秋风入窗里”一篇化出;而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又显然受到南朝乐府《西洲曲》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启发。他的《上三峡》诗则是以古代民歌《三峡谣》为张本改造而成。歌谣原词为:“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李白诗云:“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还有许多诗篇,虽然不是直接由民歌改造而来,却在语言风格上保持了率真自然、明朗流转的风格,深得民歌韵味。如: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但是,并不是说李白的诗歌语言局限在乐府民歌的范围,实际上,他也广泛汲取了前代文人诗歌的精华,形成通俗而又精炼,明朗而又含蓄,清新而又明丽的风格特色。他的“自然

”并不仅仅是除去雕饰,浅显明白,而且是语近情遥,具有丰富的意味。总之,李白善于博采前人的成就而自成高格,堪称炉火纯青的语言大师。

杜 甫

诗人杜甫的诗歌被历代公认为“诗史”,他自己也被誉为“诗圣”。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杜甫的家庭有很好的文学传统,并崇奉儒术,这对他影响很大。杜甫自幼勤奋好学,自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5岁左右已是受到赞誉的诗人。20岁以后杜甫两次漫游,10余年足迹遍布吴越齐赵,此时写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远大抱负。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在京城10年,备受冷遇,更了解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千古不朽的名句。安史之乱时,他目睹国家残破、生灵涂炭,冒险从长安至凤翔谒见肃宗,任左拾遗,不久因直言而触怒肃宗被贬。以后他再次出任左拾遗,但因新旧权贵相争,又一次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760年杜甫入川,在亲友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后世称之为杜甫草堂),开始了躬耕生活。764年,由友人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不到一年便辞了职。765年诗人带领家眷离开成都,在夔州住了不到两年,写了430多首诗,几乎占他全部诗歌的30%。768年乘船出峡,770年病死在长沙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
杜甫一生以儒家思想为本,时刻不忘济世报国,然而他身逢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时期,报国无门,满腹忧国忧民之情只能寄于诗内。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或揭露统治者腐朽,反映人民疾苦,或心系国家危亡,反对割据。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展示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杜甫在诗歌艺术上是集大成的诗人。最大特色是继承并发扬了现实主义传统,在众多的叙事诗中善于选择并概括典型事件,抓住细节刻画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人物语言个性化亦很突出。诗歌中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感召着世代爱国志士。杜甫抒情诗多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诗歌形式多样,语言精美。杜甫的代表作有:《北征》,以“三吏”合称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以“三别”合称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以及《望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和《兵车行》等。中国诗歌中开启于《诗经》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在杜甫的诗歌中被更加发扬光大。杜甫把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杜甫的诗歌是中国文学遗产中最可宝贵的一部分。

李白身上体现的盛唐色彩
摘要:

盛唐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鼎盛期之一,安定富庶的社会经济状况,励精图治,蓬勃向上的政治局面体现了强盛的时代精神,统治阶级求贤纳士促进广大士人保有积极的报效国家,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吾自取,建功及春荣。”(《邺中赠王大》李白)开明的政治环境造就了唐朝诗坛的群星璀璨,大家辈出。而李白则无疑为这群星中最为耀眼的一颗,他代表了盛唐社会博大的兼容并蓄的宽广神韵和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关键字:李白 盛唐 魅力
一,李白与盛唐
盛唐是中华民族鼎盛期之一,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可以看作为中华民族发展巅峰的标志,尤其是文化,更是代表了中华民族精神。政治的开明,经济的繁荣给士人文化创作发展营造了一个极好的氛围。贞观之治积聚盛唐以前统治阶级为巩固、壮大国家而做的一系列创新之利。在此之际,统治阶级更是求贤纳士,这促使唐朝士人都保有积极入世报效国家死而后已的人生。
盛唐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那么李白则是盛唐的代表,他是盛唐的一个高峰。盛唐促使他积极入世,又给了他一个诗人所具备的天真、爱憎、傲骨,他代表了盛唐社会博大的兼容并蓄的宽广神韵和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然而这种将理想和现实融为一体,把时代投射的假象当作真实、现实,这又是他悲剧性一生的根源。盛唐造就了李白,不管是自由不羁的性格、傲视独立的人格,还是为建功立业而求取功名的士人;李白为盛唐增色,“盛唐之盛,固然在锦天绣地,满腹俊才,却也离不了诗情诗兴。”潇洒浪漫的气质,所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二,李白的豪迈风概和浪漫激情
李白的魅力表现在他一生从未循规蹈矩,俯首低眉,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曾为李白这一性格做了很好的阐释:“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从不给权贵低眉俯首,对于圣贤和富贵的对抗则是他的自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李白)李白将他的深情的浪漫化作对自然、酒的热爱、钟情。
李白年少时深受道家影响,信奉道家“追求解脱”,尊崇庄子“逍遥游”,将任侠的豪迈风概用“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淋漓尽致不。他多情、自然、怀古、酒仙、梦作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意象,在政治仕途不得意的情况下,抒发自己的悲剧人生,“使心灵达到彻底的施展获得孜孜以求的绝对自由”。
自然怀古等题材正真体现了李白人格中的时代风貌,充满理想的浪漫激情,笑傲王侯的傲岸不驯,珍爱生命的纵情快

乐以及蔑视世俗的恣意反抗,指斥人生的饮酒赋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既表现自然也表现人格,李白将以“情感征服一切的强烈的自我意识”融入其中,境界宽朗,纯任自然。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肃然去,别有天地作人间“。(《山中问答》)此刻的李白以豪迈不群的气度超越了世俗心理,自己仿佛是一位浩然正气的神仙,用凌人间之上的眼光鄙视人间,表现对生命无不自由的欣赏。
三,李白的执着理想和盛唐的宏阔气度
李白的魅力还表现在对建功立业这一政治理想的追求。而这正体现了盛唐士人的功名理想和洒脱的英雄气概。盛唐重才求贤的气氛大大甚于前任一朝,从而使士人以一种高昂的情调与壮美的其实体现出整个时代的宏阔气度和上升精神。正是以李白为代表的文化主体对盛唐社会整体氛围的基垫,从而使盛唐具有强势昂扬时代精神的盛唐文化取代了前朝宫廷诗这一主体文化的靡靡之音。这“变汗魏之古体为唐体而能复其高雅,变六朝之绮丽为混成而《唐诗宋词研究能复其挺秀”,一方面展现了盛唐独具特色的体现中国悲剧意识的唐诗魅力;另一方面又展现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的发展成就。“特定的时代背景自身外部的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这一时期诗坛的群星璀璨,大家辈出,而且形成一种作为时代精神及其外部特征的综合体现极其显目的独具特色的风貌”。
李白少年时志存高远,希冀自己成为管仲、晏婴一样的“辅弼之臣”。他抱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和“戏万乘若僚友”的刚直求仕,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天真的凭借一生的傲骨就想建立盖世功业。孰不知这作官可不是李白的专业——作诗,没有趋炎附势的“优点”就很难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站立于朝唐之上,只能常常陷于悲愤、不平、和失望之中。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使自己陷入悲情境地,但他并未绝望,在对现实的失望中他将自己创作诗歌的风格由原来的飘逸转向了沉雄。于官场看见黑暗,作“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被朝中权贵所谗毁,作“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六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壁遭谗毁”(《勒歌行》)安史之乱后,他正视现实,揭露战乱罪行“流血途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屡次受挫以后,他并未倒下去,而是一如既往的坚持自己的理想,揭露真相,以深刻的情感关照现实,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心态结合下“以无不浪漫的审美性超越了他那

不得实现的悲剧情怀,从而突现出一颗以天地 为狭、一宇宙为 隘的永恒的青春心灵”。
盛唐独有的时代精神由诗人代表李白完美的诠释了,不管是盛唐社会强盛昂扬还是恢弘风雅,“审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自负自欺与“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豪迈气概既表达了积极入世和出世的人格独立态度,从而体现了唐朝社会要求士人有所奉献,而在社会本身的兼容并蓄中应注重自己的人格独立、自身的生命价值。李白无疑是盛唐浓抹重彩的一笔,他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简介四大名著
<红楼梦》
作者简介:曹雪芹, 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
内容简介:《红楼梦》一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们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1. 现在人们说起《红楼梦》,往往指的就是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书的总称。这120回的本子,总字数达1075000字左右。
2. 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酒名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
《西游记》
作者简介: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
内容简介:孙悟空与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

《三国演义》
作者简介: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祖籍太原。
内容简介:《三国演义》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
《水浒》
作者简介: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内容简介: 宋朝统治者腐朽凶残,宋江、鲁智深等众多好汉最终都因为种种不同原因而被迫在梁山落草为寇,揭杆起义。他们举起义旗,打着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口号,杀遍大江南北,沉重地打击了反动统治者的嚣张气焰,张扬了人民群众的神勇斗志,干出了

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金庸小说侠的形象分析
武”与“侠”决不仅仅是武侠小说中的概念,更是传统文化里的重要概念。在伦理本体型的文化中,“武”反映的人们征服社会的渴望,“侠”反映的则是对完善道德的祈盼。“武”的最高境界是“神武不杀”,“侠”的最高境界是“欲除天下不平事”。两者的终极目的都是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两者在行为方式,道德追求,文化理想等方面和谐地统一起来。

金庸小说对“武”与“侠”的合理因素进行了富有现代意识的创造性地阐扬,它没有表现出依靠武力来解决社会问题的倾向,而是从武德和人生境界两个方面对“武”作了深刻的阐释。
在金庸小说中,武德的高尚和卑下是决定武功成败的根本因素之一,并进一步把武德分为社会道德和文化道德两个方面。郭靖、萧峰、袁承志等大侠之所以能以武功冠绝一时,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有高尚的武德;欧阳峰、东方不败、丁春秋等人最终落得悲惨可耻的下场,也是由于他们的卑下乃至邪恶的武德所致。作为文化道德的武德,实质上是对待文化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对武功的理解,选择和练功的方法上,由此分出“正派武功”与“邪派武力”。“正派武功”在文化背景上符合儒、释、道各家哲学的和谐理论,主张性命双修,顺应了社会伦理道德和人性的基本要求,有助于构建弘大刚毅的人格。“邪派武功”则破坏了人自身及宇宙万物间的和谐,追求“片面的深刻”,违反人性准则,最终只能玩火自焚。武德的这些方面又是一致的,“为国为民”的大侠郭靖练的是符合《周易》的“降龙十八掌”,而谋图不轨,希逞私欲的东方不败则练残害人性的“葵花宝典”。这种武功与人格的统一就构成了富有文化意味的完整的大侠品格。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在文化意识上的特点,即民族的伦理本体和个人的道德自觉。金庸小说把历史上具有一定道德色彩的武功变成体现文化理想的符号,把儒释道乃至诸子百家中的合理成分相互融通并形象地显现出来,超越了伦理说教和道德劝化的层次,“从文化、哲学的高度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之中。”

金庸小说中的“武”实际上是借最为通俗,形象的形式阐释了最为深刻,精奥的哲理,并使之成为改造,重塑民族文化本体的基本因素。

而侠的形象,是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精粹之一,是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的一种定势所构成的一种人格神的象征。金庸小说中“侠”的形象,严格说起来,并不是真正的侠的原型,而是在“侠与非侠”之间。金

庸小说中的“侠”的形象,已大大突破了侠的类型模式及它所包含的原始意义,而是着眼于人物的个性自我及人性的深层次探索与表现的。其实“侠”的意义很广泛:大到保家卫国、保国安民之士(陈家洛、袁承志、郭靖、杨过、张无忌等),小到锄强扶弱、济困扶危的英雄(小说中几乎所有的侠士)。侠的本质就是“替天行道”,亦就是“义”,是豪气干云、义薄云天;是千金一诺、视死如归。侠是道义的一种体现,是对“王法”的一种补充,同时又是中华民族心理的“不平之气”的一种凝聚,是民族审美的一个永恒的梦想。所以,金庸小说的侠义就有了丰富的层次性。
在金庸的小说中,有郭靖这样为国为民的充满儒墨精神的“侠之大者”;有杨过、令狐冲这样的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的带有道家气质的逍遥之侠;有黄药师这样的魏晋名士风度的“邪侠”;有洪七公这样的疾恶如仇、刚健豪迈的正侠;有石破天这样的无名无我、蕴涵佛家机理的的“本侠”;有萧峰这样的经历了人生种种惨痛屈辱绝望,但仍直面现实热爱生活,最终为民族和平慷慨捐躯的包含了最丰富的文化含义的“超侠”;当然,也有岳不群这样的道貌岸然、阴险毒辣的“伪侠”;以及韦小宝这样的贪生怕死、见风使舵、专靠溜须拍马而飞黄腾达的“反侠”等等。

金庸几乎写尽了“侠”的各种面目,各种变体,各种可能性,其艺术创作已超出了武侠小说的模式与范畴,而成为真正的“人的艺术”。实际金庸的小说写出了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和大千世界的无穷变幻性,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或周围的他人。从而使金庸小说“侠”的形象有了性格化的特点。

应当说,侠义精神是一种具有积极合理因素的民族文化精神,起码是一种对黑暗邪恶势力的反拨力量。正是因为有侠义精神的普遍存在,民间社会的正义力量才得以保证。金庸小说对传统的赴士困厄、私相复仇、依附清官等带有严重局限的侠义精神进行了超越,从侠义精神的最本质的内核入手,抓住其中最有现实合理性的因素,按照现代观念的要求对其进行了新的创造。萧峰、郭靖、张三丰这样的形象并不符合历史的真实,但因融入了现代意识,让现代人感觉到了深刻的文化真实,这就是对传统进行创造性的改造的成功范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