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蒲松龄词选

蒲松龄词选

蒲松龄词选
蒲松龄词选

蒲松龄词选

大江东去·寄王如水

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病鲤暴腮,飞鸿铩羽,同吊寒江水。见时相对,将从何处说起?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糊眼冬烘鬼梦时,憎命文章难恃。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未能免俗,亦云聊复尔尔。

大圣乐·闱中越幅被黜,蒙毕八兄关情慰藉,感而有作

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痴坐经时总是梦,念当局、从来不讳输。所堪恨者,莺花渐去,灯火仍辜。嗒然垂首归去,何以见、江东父老乎?问前身何孽,人已彻骨,天尚含糊。闷里倾樽,愁中对月,欲击碎王家玉唾壶。无聊处,感关情良友,为我欷歔。

醉太平·庚午秋闱,二场再黜

风檐寒灯,谯楼短更,呻吟直到天明,伴崛强老兵。萧条无成,熬场半生。回头自笑蒙腾,将孩儿倒绷。

大江东去·与张式九同饮孙蕴玉斋中,蒙出新词相示,因和五调

龙泉知我,频摸索十指,拳拳交捩。共道秀才康乐了,红榜姓名高揭。关左伟男,江东豪曲,铁板歌三叠。私心窃幸,今番不伍时杰。尽教造化颠倒,风流不减,郢中白雪。掩口胡卢,看连城双璧,燕石何别?读史不平,髑髅欲捉取,抽刀脔切。古来多恨,吾侪凄咽。

又寄《露华》一调

黄须呜咽。看古昔,历落嵚崎尤绝。面目犹存,羞红雷同剿说。既然鼓瑟王门,何快鴂鸣芳歇?笑白帢青鞋,漫欲搴蓉木末。同人怜我殷切。念肮脏生平,应遭磨折。深悔风檐雪几,髭断神竭。不觉五岳填胸,一片雄襟豪发。把浊酒,一尊同君酹月。

金菊对芙蓉·甲寅辞灶作

到手金钱,如毛燎火,烘然一焠完之。值祠神时节,莫备肴胾。瓦垆仅有香烟绕,酹灶前、浊酒三卮。料应神圣,不因口腹,捏是成非。况复盎盌相依。念区区非吝,神所周知。倘上方见帝,幸代陈词:仓箱讨得千钟粟,从空堕、万铤朱提,尔年此日,牺牲丰洁,两有光辉。

沁园春·戏作

鬓发已催,头颅如故,怅怅何之?想溷边花朵,今生误落;尘中福业,前世或亏。龌龊

佣奴,跳梁伧父,举足能教天意随。思量遍,欲仿他行径,魂梦先违。常期勉改前非,须索把、小人一伪为:要啁啾善语,怜人似燕;笑号作祸,迕世如鸱。赚得苍苍,抛来富贵,鬼面方除另易衣。旋回首,向天公实告:前乃相欺。

尾犯·戏作

举世笑齐人,不道世人,反出其下。才乞得残羹盈把,旋将充囊鬼面,合盘儿托将出也。最无端处,齐父齐兄,都要施施者。吉莫靴声厉,一片纥梯纥榻。若个偻罗,教翁翁光乍。喏不敢,区区儿辈,现今作子敖前马。奢遮男子,就便恁底轰轰价。

贺新郎·霪雨绵绵,三日不止,既复患之

彻曙云涛卷。响淙淙,折花搅树,雨教风遣。遥想东山茅屋破,通夕床床漏泫。抽不尽忧思如茧。独坐更阑疑梦寐,烛挑残、暗壁寒红浅。意切切,何能展?人声寂静秋声显。念垅头、径因草没,稼随泥扁。一个黄昏终一日,无怪蜀南吠犬。谷方熟,朽红难免。连夜沉沉天欲老,愁城中、尽有闲人典。云一片,阿谁剪?

沁园春·岁暮唐太史留饮

锦绣人家,深沉院落,不染尘埃。看千章树外,君公第敞;万竿竹里,书舍门开。雪煮团茶,座延国士,何数浅斟低唱哉!尤难处,在世人欲杀,我意怜才。登堂相与徘徊。又喜值、蒲桃泼绿醅。念穷途不偶,我狂似絮;幽芳自喜,君淡如梅。盼睐宠承,留连不尽,争奈城头落照催。毋留我,倘乐谈不厌,数日还来。

水调歌头·饮李希梅斋中作

为问往来雁,何事太奔忙?满斟一盏春酒,起舞劝飞光。莫要匆匆飞去,博得英雄杰士,鬓发已凌霜。梦亦有天管,不许谒槐王。昨日袖,今日舞,已郎当。便能长醉,谁到三万六千场?漫说文章价定,请看功名富贵,有甚大低昂?只合行将去,闭眼任苍苍。

少年游·戏赠韦仲

深沉庭院画楼光,净几爇沉香。萱椿犹健,年华未老,玉树已成行。茂陵不惹白头怨,心地更清凉。终朝三醉,闲调双鹆,大是酒禽荒。

瑞鹧鸪·中秋怀宣四兄

明河一道界青天,露洗蟾光似镜悬。愁我有愁将作的,恨他有恨不长圆。传言良夜曾无价,卖与离人不值钱。转忆此时旋里客,妻孥卧对亦堪怜。

念奴娇·挽袁宣四

三秋淫雨,日惓惓相与,投桃报李。返驾无期,人道是、萌水松篱逝矣。藤茧犹新,笔花似故,谁信人真死。窥园不见,还疑暂复归耳。遐想潇洒生平,吟髭拈断,了才思如绮。不道堂前燕子来,回首河山非是。古往今来,茫茫泉路下,曾无雁鲤。夜台寥阔,知

君何处栖止?

花心动·田家乐

百亩山田,买芳邻,移居白云乡里。播种看星,耕垅闻禽,夜夜读声盈耳。养蚕圈豕完官税,牵罗补、鸠巢燕垒。开三径,菊篱护叶,豆棚缠藟。畜一须奴老婢,遇题凤人来,新篘浮蚁。敲户不惊,仰屋无愁,任我科头晏起。东村社罢斜阳晚,儿争道,吾翁归矣。捉鞭镫,醺醺扶下驴子。

应天长·贫家乐

雪消插柳,雨后栽花,半亩园中工课。舍绕群山,山外谁知天几大?菊千朵,竹万个,斗室小、红衿犹贺。蜂蝶扰,豆蔓重重,疏篱难荷。新补寒衣破,稚子初披,顾影欢无那。月上梧桐,今日遑思明日饿。得尊酒,团圞坐。枕松石,三竿高卧。寄声与,剥啄人儿,阿翁方惰。

齐天乐·山居乐

穷途返后名心死,但求一身佳耳。细雨洒滩,香粳填堑,秋末晚菘芳美。儿童好事,捉紫蟹如钱,白鱼盈指。邀取邻翁,闲谈往事浓阴里。三杯酩酊醉去,又却教花上,鸣禽唤起。携子看禾,抱孙扑枣,日日蓬头拖履,此乡乐矣。恨闲处无人,短筇独倚。欲载妻孥,僦居彭泽里。

大圣乐·自遣

病日闻莺,来时飞絮,依稀当前。渐绿藓、绣壁成文,碧草临阶,欲老似换新天。燕子久从何日去?见衰柳、条条细雨牵。秋华落也,尘生衣上,寒到身边。我将披发远去,便拟访、乔松万仞巅。恐桃花流水,渔舟再入,村巷别迁。似宋长悲,比江多恨,爱结风花雪月缘。能飞度,怕云间天上,无此痴仙。

无俗念·山居乐(二阕)

春光几许,过清明寒食,落红成阵。人世难逢三美具,恐有花饥月馑。坐占鸥沙,眠分鹿草,嘉境提壶趁。酒尊常满,胜悬斗大金印。处处闲中有我,蹇驴破帽,莺燕能相认。老病百年常居半,长乐犹嫌天吝。半日狂风,三朝闷雨,似厄黄杨闰。床头细语,此时卿膝可枕。(友人李子厚云:阴雨闭门,枕妻膝喁喁细语,亦一乐事。)

沁园春

人寿几何?俟河之清,清于何年?看贩儿瓮破,雄赀安往;春婆梦醒,短烛依然。易去光阴,傥来轩冕,尽是沤波薤露缘。真堪笑:笑饿夫断骨,自吃馋涎。锄云自种花田,归市儿童柳贯鲜。学坡仙拨闷,妄谈故鬼;清公上座,杜撰新禅。薄抹清风,细批明月,犹恨古人占我先。三杯酒,尽陶陶且醉,半饷高眠。

满庭芳·秋感

花可为妻,鹤堪当子,闲来日影从容。黄巾帕子,独坐白云中。园柳鸣禽早变,秋声颤、雨滴梧桐。桂花谢,鲤鱼风起,老却玉芙蓉。衰慵。高斋里,午床摊饭,晓枕闻舂。近壮心冷淡,灰意穷通。无病休嫌身瘦,家常语、始信非空。人间事,倘能无累,何必羡侯封?

风流子·元宵雪

金吾不禁夜,谁散玉屑糁回廊?想天女散花,将花捻碎,抟来粉手,抛落青苍。乱飘泊,洒楼飘细细,入竹响锵锵。第一月明,无双灯火,天真好笑,为甚仓忙?多应嫦娥意,招滕六偕来,并赏灯光。仿佛射残素雁,猎罢银獐。料人间岁始,天宫春暮,瑶池杨柳,飞絮颠狂。独惜梅花冷落,瘦损寒妆。

惜馀春慢·春怨

因恨成痴,转思作想,日日为情颠倒。海棠带醉,杨柳伤春,同是一般怀抱。甚得新愁旧愁,刬尽还生,便如青草。自别离,则在奈何天里,度将昏晓。今日个,蹙损春山,望穿秋水,道弃已拚弃了!芳衾妒梦,玉漏惊魂,要睡何能睡好?漫说长宵似年,侬视一年,比更犹少。过三更已是三年,更有何人不老!

鼓笛慢·咏风筝

寻常竹木无奇骨,有甚底、扶摇相?系长绳,撒向春风里,顷刻云霄飞上。多少红尘客,望天际、一齐瞻仰。念才同把握,忽凌星汉,真人世,非非想。得意骄鸣不了,似青冥、无穷佳况。我从人寰,凭空翘首,将心情质向。不认青云路,去尘寰、几多寻丈。得何时、化作风鸢去呵,看天边怎样。

玲珑四犯·前题(咏风筝)

贴纸如屏,共道是风筝,始俑谁作?万丈天衢,飙尔乘风飞度。但见一点苍茫,却被白云留住。莫轻将阊阖排呼,恐惹豹关惊妒。扶摇一击南溟路,俯人间河山无数。喁喁断续无休歇,想共飞鸿语。又似停翼饥鸢,绕村舍里,回翔审顾。幸长绳系着,留得不教仙去。

浣溪沙·秋柳

旧向长堤缆画桡,秋来秋色倍萧萧,空垂烟雨拂横桥。斜倚西风无限恨,懒将憔悴舞纤腰,离思别绪一条条。

木兰花慢·新月和松篱

傍黄昏弄影,分明恨有谁知。正珠斗横斜,碧天寥廓,银海迷离。相思。团栾甚日,且低回宛曲待佳期。心事深含浅露,无言闲度花西。依稀。帘底敛蛾眉。高阁与云齐。记宝玦初分,金钩暗送,弓履轻移。经时。漫怜销瘦,怕一回相见一回迟。况是刀环梦远,玉钗敲断空闺。

木兰花慢·残月再和松篱

渐冰壶漏歇,无聊懒度虚窗。镇梦断重衾,香销沉水,灯烬银釭。宵凉。倦扶病起,却为谁憔悴减容光。便有一天风致,无人解惜徐娘。谁将。金镜剖鸾皇,凄绝怨蛾长。做吊影情怀,断魂身世,落魄形藏。吴刚。不应修削,待弥缝缺陷费商量。莫问二分消息,话扬州问般阳。

蓦山溪·雪珠,同李希梅作

雨条风片,点缀春明媚。一桁绣帘垂,听打上、帘钩细碎。蕊宫人去,飘下五铢衣,收不住,撒花铃,嘎嘎声清脆。楼东岑寂,无限凄凉意。梅影正孤寒,问一斛、盈盈谁寄。阳春吟就,天外觅歌喉,人不见,素云低,空洒冰绡泪。

扫花游·晚春石隐园坐雨

小池涨碧,正病柳摇波,影儿低冱。嫩寒院宇。又浅红乱落,满庭烟雨。鱼鸟窥人,伴我阑干倦抚。怕春莫。待努力爱春,春已归去。幽思萦毫素。早昼漏沉沉,隔花吹度。味酸意楚。看梅胎渐满,绿阴芳树。甚处雕梁,著个泥香燕乳。远怀误。盼天涯、湿云遮住。

露华·消夏四咏,分得珠兰

坠楼恨结。叹玉碎,魂归影弄华月。翠羽步摇,零乱幽香清绝。素心渺隔湘皋,梦萦蕊宫仙阙。晶帘外垂垂,露苕暗惹骚屑。璇玑制锦员洁。似怨蕙当年,清泪凝咽。咳唾暗吹芳气,随风飘瞥。更愁瀹茗人来,拈与乳花同说。葳蕤意,相怜鬓边瘦蝶。

清波引·题徐大拙《白云湖夜泛图》。徐,名振华,安丘诸生

远天秋迥,正风卷残荷不定。碧空云净,老蟾破烟暝。翠巘迤相属,衬出湖光如镜。堤

垂柳阴阴,只渔火,一星炯。飘萍泛梗。遣幽兴、来趁夜静。素波流影,问尘梦谁醒。修桐泫清露,可觉夫容衫冷。遮莫莲子湖边,鹭盟同证。

金菊对芙蓉·绰然堂咏白芙蓉

荔冷墙衣,苔寒砌褥,何来仙珮裁云。对镜屏悄立,深院无人。斜阳难绘娉婷影,算只宜、秋水为神。盈盈池畔,凌波瘦狭,罗袜生尘。愁红褪尽衫痕。傍银床金井,耐过黄昏。鸳帐寒如此,谁与温存。怀人木末霜华重,梦难通、江上仙城。有褰裳楚客,荃啼兰怨,一例销魂。

绿意·咏芭蕉,和宣四作

秋心自束。卷翠云半亩,轻抽寒玉。听雨人来,却话巴山,西窗共剪银烛。十年绮思芳阴误,但梦影、空迷仙鹿。傍画阑、谁种情根,酿出一天愁绿。偏称横陈素体,透香汗胜荐,风漪瑶竹。珠箔斜搴,勾引凉飔,摇曳石华裙幅。个中妙果成甘蜜,奈苦绪、暗萦心曲。写逸情、只有零陵,会得者般幽独。

玉京秋·咏牵牛花,和希梅作

芳思苦。秋来问篱角,暗萦愁绪。翠剪烟绡,蓝拖雾縠,泪零机杼。碧汉迢迢望眼,隔微波、遥夜无语。正凄楚。穿针人立,半夜风露。瓜果筵前偷觑。共相怜,姹娇独处。天上情根,人间恨蕊,一般幽愫。弱蔓频牵,怕影逐、榆花随风吹去。慢容与,低转玉绳渐曙。

瑶华·白秋海棠,和希梅作

冰绡裹泪,暗洒西风,立台阶人瘦。春酲乍醒,清露浣、叶叶罗衣凉透。啼螀絮语,怎偏说、断肠时候。叹怨闺、锦字深缄,莫认玉苞含蔻。碧空寒兔斜飞,伴寂寞闲庭,无数更漏。肌凝獭髓,点素靥、那有吴宫人购。凄凉倩影,化一片、行云吹皱。想玉梅、憔悴楼东,谁寄夜珠盈斗?

离郎终夜何曾枕?郎来颠倒心难稳。纵体入郎怀,无言涕满腮。回廊时一遇,低头不相顾。恐有妒心人,道郎与妾亲。

晓窗细画远山黛,不知何处郎心在?插罢凤纹钗,返身对镜台。履依新样作,着出恐招妒。留待夜中穿,与郎细细看。

东风齐着力又

对面相思,咫尺欢爱,似隔云泥。凄凉一夜,锐减小腰围。苦处怕郎不解,转凝念,又

恐郎知。若知了,和他瘦损,侬意尤戚。倦绣画屏西。人影动,明明知是伊归。金针度彻,画黛更坚垂。恨煞渠心未懂,巧兜搭,牵惹罗衣。怒回首,秋波一转,粉项仍低。

庆清朝慢又

妒眼攒窥,狡心共伺,几时得个空闲?便如图中西子,止许凝看。眼尾转情话,只灯前一笑两心欢。意惴惴,恐人觑破,急蹴纤弯。别后想,见后爱,挑拨得情绪有几千般。谁信温柔乡里,坐卧难安。仿佛舍人肠痒,搔爬恨不到心肝。无人处,匆匆一抱,不类人间。

金缕曲?形赠影

与我周旋久。感殷勤,除君而外,是谁能否。月下灯前长作伴,岂谓独行无偶?翻畏尔、瞠乎在后。我似梅花寒骨相,却怜卿、更比梅花瘦。明镜里,面相觏。有时别去依谁某。任几番、暗中摸索,先生乌有。蓦地昂藏花外见,小立斜阳负手。乍隐显、都能离垢。只恐含沙多鬼蜮,慎观河、莫叹容颜绉。同命鸟,勿孤负。

金缕曲?影答形

一自随君侧。百年间、壮衰幼老,奉为型式。肥瘦长短俱毕肖,只是难侔颜色。但知白、仅能守黑。灭烛怜光花下饮,任举杯、邀月成三益。休觅我,当头夕。闻鸡起舞中宵立。问何事、悲歌斫地,夜灯摇碧。磊落嵚崎谁拔汝,揽镜共嗟头白。况冉冉、驹光过隙。岂若拥衾长合眼,任低昂、造物频翻覆。黑酣里,各休息。

金缕曲?影赠形

老矣怜君甚。叹行藏,非农非贾,非官非隐。一卷残篇长在手,茆屋数椽偎井。算贱子、馀生何幸。自是劳君无案牍,向灯窗月榭同赓咏。齐放浪,见真性。怎君潦倒偏多病。便撇了、家山乱走,脚跟无定。身似绕枝乌鹊倦,何处营巢安稳。把月店霜桥行尽。五十年来嗟尾琐,剩吴丝千尺堆双鬓。重晤对,看青镜。

金缕曲?形答影

知己如君最。念此身、蹉跎偃蹇,实为君累。历尽穷途悲竭蹶,莫叹容颜憔悴。受多少、炎凉滋味。羡尔不离还不即,坐虚堂、默默长相对。帘不卷、视茫昧。何繇脱化如仙蜕。绮炉烟、篆纹飘缈,临风欲碎。毕竟是空还是色,隐隐若明若晦。半掩映、画屏屏背。堪叹尘寰庸俗者,惯劳劳、不管微躬瘁。身外相,得参未?

附:陶渊明的《形影神》诗三首:

诗序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馀平生物,举目情凄洏。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使须尽,无复独多虑。

苏轼和陶诗《形影神》三首:

形赠影

天地有常运,日月无闲时。孰居无事中,作止推行之。细察我与汝,相因以成兹。忽然乘物化,岂与生灭期。梦时我方寂,偃然无所思。胡为有哀乐,辄复随涟洏。我舞汝淩乱,相应不少疑。还将醉时语,答我梦中辞。

影答形

丹青写君容,常恐画师拙。我依月灯出,相肖两奇绝。妍媸本在君,我岂相媚悦。君如火上烟,火尽君乃别。我如镜中像,镜坏我不灭。虽云附阴晴,了不受寒热。无心但因物,万变岂有竭。醉醒皆梦尔,未用议优劣。

神释

二子本无我,其初因物著。岂唯老变衰,念念不如故。知君非金石,安足长托付。莫从老君言,亦莫用佛语。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甚欲随陶翁,移家酒中住。醉醒要有尽,未易逃诸数。平生逐儿戏,处处余作具。所至人聚观,指目生毁誉。如今一弄火,好恶都焚去。既无负载劳,又无寇攘惧。仲尼晚乃觉,天下何思虑

蒲松龄的小故事

蒲松龄的小故事 : 康熙初年的一个盛夏,在山东淄川东城的满井庄大路口上,每天当金鸡唱晓,炊烟四 起之后,经常可以看到在路旁一棵大树底下,三十多岁的蒲松龄粗布短衫坐在芦席上,身 边放着一个装满浓茶的大瓶子,那茶瓶小口大肚,瓶边放有四五只粗瓷大碗和一包当地出 产的烟丝。 每当有行人路过的时候,蒲松龄就站起身来,热情地邀对方坐下,喝茶休息。蒲松龄 有个规矩,喝茶不收茶钱,喝茶人只要讲一讲自己的所见所闻。于是来往行人都喜欢在这 个茶摊歇脚聊天,说着各种奇闻异事,讲得口渴了,蒲松龄马上又献上一碗茶,让人润润 嗓子继续把故事讲完。 有一个白发苍苍的驼背老人,见多识广,蒲松龄对他彬彬有礼,毕恭毕敬地请老人讲 他所知道的奇闻异事,老人一边喝着茶一边抽着烟,说了个“马骥飘海到罗刹国”的故事,蒲松龄听得入神,回去就写了“花面相迎、世情如鬼”的《罗刹海市》。他就这样搜集一 篇写一篇,日积月累,终于写成了容纳百川的《聊斋志异》。 有一天,一个身背包袱的中年人风尘仆仆地来到茶摊前,蒲松龄请他坐下,一边倒上 浓茶,一边笑着说:“你得讲个故事给我听听。”中年人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茶,说:“我 给你讲个茶的故事吧。”于是中年人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起来。 说杭州灵隐寺有个和尚,以善于烹茶而遐迩闻名,他所用的茶具都十分精致,收藏的 名茶也很多,而且分出好几个等次。烹献哪一等级的茶,常常根据来客身份的高低而定, 最上等的名茶,如果不是贵客或善于品茶的知己,他是绝对不会拿出来的。 有一天,寺里来了一位大官,和尚恭恭敬敬地迎上去行礼,然后拿出好茶,亲自汲泉 烹茶,献给大官品饮,满以为能得到大官的一番赞誉。谁知大官只喝茶一句话也没说,和 尚非常疑惑,又拿出了家里最上等的名茶沏好给大官奉上,茶快喝完了,那大官还是没有 一句称赞的话。和尚急得再也等不下去了,鞠躬问道:“大人觉得这茶怎么样?”大官拿 起茶杯拱了拱手说:“很烫!” 蒲松龄一听哈哈大笑,说:“刚才一位客人说了一个鸽子的故事。一个叫张幼量的鸽 子迷,四处搜罗各个品种的名鸽,像母亲哺育婴儿一样喂养鸽子。有位大官想要鸽子,张 幼量见是父亲的好朋友,便选了两只最珍贵的白鸽送去。过了几天,张幼量见到大官忍不 住问起鸽子,大官说:‘挺肥美的,煮着吃了。’张幼量懊悔不已。我听你说的故事与张 幼量赠鸽给大官,是同一性质的笑话。”

古代名人蒲松龄落第不落志的故事

古代名人蒲松龄落第不落志的故事 名人简介: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汉族,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淄川 (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外蒲家庄人。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 他出身没落地主家庭,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而全部落榜。直到72岁赴青州补为岁贡生。 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 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花大量时间,不断向民众搜罗资料,再编辑成册,就成了一本文言文短 篇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概述图中的蒲松龄像为清朱湘麟绘,山东 淄博蒲松龄故居藏。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 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 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 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 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蒲松龄自幼聪明好学,但长大后屡次应试皆落第.蒲松龄并没有因 此而气馁,而是继续追求成功。他曾含羞自荐,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大宗 师黄昆圃写信,希望能得到帮助,然终没能如愿。 比如,抽肠。行刑时,把犯人绑在柱子上,将铁钩伸进犯人的肛门,钩住大肠后,往外一拉,大肠就被钩出了体外。铁钩的另一端拴着一根

绳子,行刑者拽着绳子一直拉一直拉,直到把小肠也全部拉了出来,犯 人才会气绝身亡。还有一种更残酷的,就是直接把绳子拴在马腿上,让 马跑起来。想象一下那个场面,真是令人不忍卒视。 隋朝建立,有不少人是出了死力的,不说在众目睽睽之下提议杨坚 登基的那几大先锋,在背后出力的人多了去了,王谊就是一个。王谊少 年时即相当出名,弓马娴熟。宇文护时代就已经是极为正直的典型,想 当年,周闵帝在位,有个大臣站在大殿有点不恭敬,王谊勃然大怒,冲 上前去就要揍他,吓得那大臣伏地请罪。此后上朝,无人敢瞧皇帝不起。周武帝即位后,多次立有战功,武帝临终时对宣帝说:“王谊社稷臣, 宜处以机密,不须远任也。”可见信任之重。 从此,他不得不在乡间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准备应试。 推荐理由:后羿的勇敢值得人们敬佩,他乐于助人的精神也值得我 们学习。这个神话故事堪称经典,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知道和了解的。 正在这时,他的爱妻陈淑卿离开了人世,这使他悲恸欲绝,生活更 加清苦。但生活的艰辛与爱妻的去世并没有动摇他追求成功意志。他化 悲痛为力量,自作了一副对联来激励自己,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中去,向时间索取知 识和财富。他说:“耗精神与号呼,掷光阴与醉梦,殊可惜也!” 他还坚持不懈地从群众中获取知识;他在家乡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 树下面,铺一张芦席,设茶备烟,凡是路过此地的人,他都免费供茶供

蒲松龄《山市》原文及译文

蒲松龄《山市》原文及译文赏析 山市 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 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 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 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 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暗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 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 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号柳泉先生。 2、用课文原句回答:“山市”从开始到最后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 [答]先是“忽见山头有孤塔高耸起”,——“无何,见宫殿数殿数 十所”,接着“未几,高垣脾晚,连亘六七里”,“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 依稀而已”,“既而风有,惟高楼一座,直接霄汉”,“逾时,楼渐

低”,“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3、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 [答]略。回答抓住山市变幻莫测这一特征即可。 4、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为初生阶段;城郭的出现 为发展阶段;危楼的出现是高潮阶段。 5、课文如删掉“始悟为山市”一句,并不影响文中对“山市”描写的连贯性,为什么不能删去? [答]不能。这是一句描写中的议论,除有点题的作用之外,其中一个“悟”字,更表明了所见所闻景象与真实无异。 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然数年恒不一见(恒:) ⑵无何,见宫殿数十所(无何:) ⑶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连亘:) 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依稀:) ⑸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 ⑹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逾时:) 2.本文说明的顺序是() A.空间顺序B.游踪顺序C.时间顺序D.逻辑顺序 3.从文中依次摘出五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加以解释,然后说明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蒲松龄

狐鬼夜话下的中国文化 提要:明末清初的蒲松龄留给后人的是千古称奇的《聊斋志异》,细读聊斋,其实不难发现其中的狐鬼人的安排都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当时的社会现状也可从中窥得一二。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狐鬼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今淄博县)。他生于明末亡前夕的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蒲松龄的一身,可以概括为“家境清贫,命运坎坷”八个字。 先说家境清贫。蒲松龄的父亲蒲槃早年也是一个书生,后来为生活所迫弃儒从商,但家境好转以后又重新闭目苦读,尤其是督促、教育四个儿子认真读书,希望他们能出人头地。但蒲松龄十二岁就死了父亲,从小就在饥寒交迫中度过,二十五岁左右兄弟分家,当时仅分到三间老屋和几亩薄田。后来又有了子女,生活更加贫困。他在一首《寄弟》诗中写道:“尔兄一女三男儿,大者争食小叫饥。笔墨耕耘易斗粟,凶年行藏安可知!”三十一岁时因迫于生计,应聘为宝应县知县孙蕙的幕僚。孙蕙是蒲松龄同乡,除了看重其文采外,还有同情、照顾蒲松龄之意。但他过不惯“无端而带人歌哭”的应酬生活,第二年就辞职还乡,此后一直以教书为生,直到七十岁才回家。 再说命运坎坷。受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影响,蒲松龄从小就热衷于功名,十九岁参加县、府、道三级的考试,连得三个第一而中秀才,曾受到山东学道施闰章的赏识而名震一时。为了在科举考试

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蒲松龄曾来到深山中的青云寺,潜心苦读,此时的他青春得意,可谓“上年不知愁滋味”,以为凭自己的实力一定可以平步青云。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教书期间也曾参加几次考试,均不得志而归。直到七十一岁那年才补了个“岁贡生”,四年以后去世,终年七十五岁。 蒲松龄一生所交往的人,范围非常广泛。他的秀才出身以及幕僚生涯是他接触了大量统治阶级的人物,而长期居住在农村和清贫的生活又是他与下层劳动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上至官僚缙绅、举子名士,下至农夫村妇、婢女娼妓以及差役、恶棍、赌徒、酒鬼,各种各样的任务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他都有深入的了解,这种丰富的生活阅历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蒲松龄的一生创作颇丰,有诗上千首,词百余阙,文章四百多首,俚曲十几种,戏剧三部,但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要数《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的最早写作时间一般都认为从蒲松龄三十多岁应宝应县幕时开始,因为他在应幕的《途中》诗有“途中寂寞孤言鬼,舟上招摇意欲仙”的句子。但最近有人从蒲松龄的挚友张笃庆作于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的《和留仙韵》之二的诗中推断蒲大约在二十多岁时喜欢写谈鬼说狐的故事了,直到四十多岁时基本写完,以后有不断填补和修改,直到晚年七十岁时才定稿,《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一生心血的结晶。 据张友鹤辑校的会校会注回评本共收小说491篇。①但正因为《聊①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住会评本,张友鹤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

《狼》蒲松龄

《狼》 问题 你看过这部电影《画皮》吗? 你知道这部电影改编自谁的作品吗?作品集名字?你知道作者还有哪些作品吗?

《狼》 ——蒲松龄

《狼》 教学目的 了解作者蒲松龄的生平经历; 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及蒲松龄作品的特点中心思想;让学生熟读本文并学习本文的生字词; 教学重点 通过对作者生平及本文创作背景的了解理解蒲松龄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层思想; 熟练掌握生字词;

《狼》 content 作者简介 蒲松龄(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 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 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 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 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纵观其一生,我们可以用三苦来概括其坎坷的一生 一苦二苦三苦生活苦考试苦写书苦

《聊斋志异》 “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写成了此书。《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其故居有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可见其勤奋刻苦。

蒲松龄聊斋志异描绘的官场百态

蒲松龄聊斋志异描绘的官场百态 “今日官宰半强寇”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曾经借一位姓徐的商人同“夜叉国”人的对话,讨论了“官”是什么的问题。“问:…何以为官??曰:…出则舆马,入则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此名为官。”(卷三,《夜叉国》。以下凡引用《聊斋志异》者均只注篇名)这里对于官的描写,主要强调了他们安富尊荣、威风八面、颐指气使、睥睨群下的一面。那么,这些声名显赫、位高权重的官员们的行径和作为,又是怎样的呢? “老龙舡户”讲的是出没于南海的一群江洋大盗,他们“以舟渡为名,赚客登舟,或投蒙药,或烧闷香,致客沉迷不醒;而后剖腹纳石,以沉水底”。但历任有司,对报案者“竟置不问”,结果是“千里行人,死不见尸,数客同游,全无音信,积案累累,莫可究诘。”直到朱徽荫“巡抚粤东”,才把那些江洋大盗缉捕归案,无数无头公案得以昭雪。对此,蒲松龄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剖腹沉石,惨寃已甚,而木雕之有司,绝不少关痛痒,岂特粤东之暗无天日哉!”“彼巍巍然,出则刀戟横路,入则兰麝熏心,尊优虽至,究何异于老龙舡户哉!”(《老龙舡户》)这段话讲得很清楚,那些泥塑木雕一样对百姓痛痒不闻不问的官员,虽然“出则刀戟横路,入则兰麝熏心”,冠冕堂皇,灸手可热,其实同杀人越货的江洋大盗没有什么区别。可惜的是,这样暗无天日的政治,并不只是粤东一地,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成仙》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山东文登一位家道殷实的“周生”,因小事同“黄吏部”发生纠纷,黄仗势串通邑宰,将周生家的仆人“重笞”一顿。周甚感不平,“欲往寻黄”。周的一位好友“成生”力劝之,说了下面这样一段话:“强梁世界,原无皂白。况今日官宰半强寇不操矛弧者耶?”把当时的官宰说成大半是不打旗号的强盗,由这些人来统治,世界当然就是非不分,黑白颠倒。可惜周生不听,非要同邑宰去争个曲直,结果惹恼了邑宰,不仅把他抓了起来,“搒掠酷惨”,“绝其饮食”,还贿迫监狱中的“海寇”,“使捏周同党”,必欲置之于死地。在严刑逼供之下,“周已诬服论辟”,最后全靠着成生多方营救,才得以“朦胧题免”(《成仙》)。这是又一次把官员比作盗寇的例子。 在更多场合,蒲松龄常把那些残民以逞的官员比作吃人的猛兽,悲愤地说:“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为虎,而吏且将为狼,况有猛于虎者耶!”(《梦狼》)《三生》一文描写了一位姓刘的孝廉,前生是缙绅之家,但“行多玷”,作恶颇多。死后始罚作马,继又罚作犬,最后则罚作蛇,“满限复为人”。借这个故事,蒲松龄发了这样一段议论:“毛角之俦,乃有王公大人在其中;所以然者,王公大人之内,原未必无毛角者在其中也。”(《三生》)这篇文字不但暗示“王公大人”们如果作恶多端,难免变成犬马之类,而且特别指出,其实“王公大人”之中,原本就有“毛角之俦”在。这段略显隐晦的话,如果说得直白一点,无异直指某些“王公大人”不过是“人面兽心”的“衣冠禽兽”。 如所周知,《聊斋志异》写狐,其实是在写人。书中讲了一狐仙,化作一位老翁,却并不掩饰自己的身份,有人来访,“无不伛偻接见”,“独邑令求通,辄辞以故”。问其原因,回答说:“彼前身为驴,今虽俨为民上,乃饮米而醉者也。仆固异类,羞与为伍也。”(《潍水狐》)“饮而醉”是一个典故,原意是说,只要有钱,即使不喝酒也醉了,也就是见钱眼开的意思。驴之为物,体大气粗,表面威风凛凛,但扔给一点草料,也就“帖耳辑首”,实在同贪官的形象十分相像。所以蒲松龄评论说:“以此居民上,宜其饮而醉也。愿临民者,以驴为戒,而求齿于狐,则德日进矣。”这可以说是对前面“王公大人”中不乏“毛角之俦”的呼应。 《黑兽》叙述的故事十分简单,讲的是一只老虎遇见一不知名的黑兽,竟觳觫战栗,延颈就死的事。对此,蒲松龄发表议论:“凡物各有所制,理不可解。如猕最畏狨;遥见之,则百十成群,罗而跪,无敢遁者。凝睛定息,听狨至,以爪徧揣其肥瘠;肥者则以片石志颠顶。猕戴石而伏,悚若木鸡,惟

蒲松龄《聊斋》笔下的“动物情缘”

蒲松龄笔下的“动物世界” 刘黎平(除外).广州日报[2014-12-31] 重情重义知恩图报行侠仗义 若说《聊斋志异》里讲得最多的动物,那肯定是狐狸,而且是狐狸精,不过,表面上讲的是狐狸,实际上讲的是人。狐狸只是一层猎奇的皮,里面充满的是人的本质。 蒲松龄用短小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动物世界。这些大小动物,讲义气、重友谊、有策略、不苟且,在动物本能行为的背后,也有值得人类学习的地方。 大雁含金向猎人赎妻,老鼠与蛇抢同伴尸体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种说法用在蒲松龄笔下某些动物身上,是不妥当的。蒲老师一位名叫杨天一的朋友说,曾看见两只老鼠外出,其中一只被蛇吞掉了,另一只愤怒地盯着吞掉其伙伴的蛇,但又慑于蛇威,不敢上前。蛇吃得饱饱的,“蜿蜒入穴”,才进去一半,老鼠就上来咬蛇尾巴。蛇转身出来,老鼠又跑掉,等蛇再入穴,勇敢的小老鼠再次跑上前去咬蛇尾。此时的蛇,因为腹中有食,行动不够敏捷,所以怎么也追不到老鼠。如此三番五次,实在不堪其扰,没奈何,只好“吐死鼠于地上”。活着的老鼠上前,嗅着同伴的遗体,似在哀悼,然后衔着它走了。 敢于从蛇口抢同伴遗体,算是一只义鼠了,当时就有一个叫张历友的人为此点赞,写了一篇《义鼠行》,蒲松龄把它记入《聊斋志异》第十三卷,名曰“义鼠”。 以上是关于同伴的故事,还有一篇动物夫妻的故事。《聊斋志异》第十六卷有故事曰“鸿”。天津有位猎人捕获了一只雌鸿,雄鸿不离不弃,一路跟到猎人家里,“哀鸣翱翔”,到黄昏时才离开。第二天大早,猎人一出门,就看见那只雄鸿又来了,并跑到他脚下,伸长脖子,一俯一仰。没一会,雄鸿居然从嘴巴里吐出半锭黄金。 猎人恍然大悟:“原来这哥们是来赎老婆的。”于是,他将雌鸿放出来。夫妻团聚,高兴得徘徊一阵后,比翼高飞而去。猎人拿了黄金去金铺称了一下,居然有二两六钱多,比一只鸿还要值钱。 蒲松龄大为感慨地说:“禽鸟何知,而钟情如此!” 虱子鹳鸟复仇,三年未晚

《狼》(小说)(蒲松龄)知识点

《狼》(小说)(蒲松龄)知识点 《狼》知识点 【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屠夫于

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重点字解释】:屠:宰杀畜牲,指屠户,即宰杀牲畜的人。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惧:恐惧。投以骨:把骨头丢给狼。从:跟随。矣:了。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故:原来。驱:追赶。窘:紧张、为难。恐:恐怕、担心。敌:敌对,胁迫、攻击。顾:转头看、看见。积薪:堆柴草。薪:柴草,指麦秸。苫蔽成丘shàn:覆盖成小山似的。苫:盖上、覆盖。蔽:遮蔽。乃:于是,就。倚yǐ:靠。眈眈相向:瞪眼朝着。眈眈:注视的样子。少时:一会儿。径去:径直离开。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瞑:闭眼。意暇甚:神情悠闲得很。意:神情、态度。暇:空闲。暴:突然。毙:杀死。洞其中:在其中打洞。洞:打洞。其:指柴草堆。隧入:从暗

蒲松龄生平介绍

蒲松龄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氏是淄川世家,早年热衷功名。父亲蒲盘时家道已渐中落,曾娶妻孙氏、董氏、李氏,蒲松龄为董氏子。年少时,张献忠、李自成起义(明末农民起义);再后来清军入关,正处改朝易鼎之际,社会动荡不安。蒲松龄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施闰章赞誉,“名藉藉诸生间”。 主要作品 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他曾写了14种俚曲. 俚曲 《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蓬莱宴俊夜叉》、《魇殃琴瑟乐》、《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墙头记》 戏本

《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 其他作品 《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草木传》、《伤寒药性赋》、《醒世姻缘传》、《红椒山房笔记》、《晴云山房诗文集》、《省身录》、《怀刑录》、《历字文》、《聊斋白话韵》、《聊斋词》、《杂说片云诗话》、《聊斋志异》 创作聊斋 关于《聊斋志异》大家可能听过传得很广的一个说法,说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在他的家乡柳泉旁边摆茶摊,请过路人讲奇异的故事,讲完了回家加工,就成了《聊斋志异》。《三借庐笔谈》这样描述: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故笔法趋绝。王茹安亭闻其名,特访之,避不见,三访皆然。先生尝曰:“此人虽风雅,终有贵家气,田夫不惯作缘也。” 鲁迅先生早就分析了,不对,不会是这样一回事,我们琢磨一下。蒲松龄穷到那种程度,45年在外边当私塾老师,家里有时候连锅都揭不开,怎么有闲空优哉游哉摆上茶,摆上烟,你给我讲故事,我写小说?不可能。但是蒲松龄不管听到什么人说,听到什么稀奇的事,他都收集来写小说,这是肯定的。他还有一个取材途径,就是到古人的书里边找素材。《聊斋志异》里大概有一百篇小说,都是改写自前人作品。前人作品有时候记得非常简单。比如说,在六朝小说和唐传奇当中,记了三个小故事,叫《纸月》、《取月》、《留月》。纸月就是有一

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学院:文理学院专业:语文教育0802 姓名:邹贻愫学号2008401210535 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其中描写的女性形象更是丰富多彩。本文就试图将《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做一个深入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 正文: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一部别具异彩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狐鬼世界的建构来叙写整个现实社会。 《聊斋志异》总计近五百篇,其中的女性形象则不下百人。这些女性形象千姿百态,色彩缤纷,个性鲜明,总体上含概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妇女形象。在里面他塑造了许多可亲可爱的异类女性,展示了她们的人情美、奇异美、外貌美和个性美,显示了作品伟大构思的艺术美,从而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与追求,揭示了清初人们普遍的文化追求与价值取向。 本文首先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作一个大致的分类分析。 第一是:大胆追求自由美满的爱情婚姻的坚贞不屈的女性形象 由于几千年来长期的封建思想及其伦理道德的压迫束缚,使得广大妇女的人性被无端地扭曲,从而使广大女性对爱情的追求失去了原动力。在主持风化的道学家们的鼓吹下,这种观念已成为社会舆论。女子要争取自由恋爱,争取婚姻自由,是被视为淫奔无耻,要受到舆论的严厉谴责。”因此说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女性要做到真正意义上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是相当困难的,然而我们却不能忽视,无论在什么时代,人总是有所追求的,其中包括对爱情的追求。这是人性的自然追求,尤其是长期饱受封建压迫的女性,在这方面更加强烈。 《聊斋志异》中,作者就给我们塑造了这样一类大胆冲破封建藩篱、积极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女性形象。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晚霞》、《瑞云》、《连城》等篇章。这些篇章中的女主人公,有代表最下层女性形象的妓女,也有普通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大胆积极地追求爱情婚姻自主和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们的身上既有那种属于女性独特的倔强,又有传统中的善良的品质她们每个人都是心灵美与形象美的兼备者。 第二是:被侮辱的女性形象。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广大女性长期被压迫,一部封建史就是一部女性的血泪史,有多少善良的女性被玩弄、被抛弃,“负心婚变”也成为古往今来的文学的一大主题。在《聊斋志异》中这种主题也是很多的,比如《窦氏》、《云翠仙》、《武孝廉》等篇就是这样的主题。 作品中的这些女性命运都很悲惨,窦氏.云翠仙和狐妇,这些被侮辱的女性她们虽然普遍命运悲惨,都是为男子所遗弃所侮辱,但是她们都有坚决的反抗精神,最终都惩罚了那些负心汉。窦女死后,化为厉鬼,施计报了大仇。云翠仙也冲破封建的“夫为妻纲”观念的羁绊和梁有才决裂,终于使其卑微地死去。狐妇在得知石某要杀死自己后决然收回自己赠给石某的丸药,让石某旧病复法而亡。作者让这些被侮辱女性们一个个大仇得报,让那些负心汉一个个不得好死,一方面表明了作者对这些被侮辱女性的同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鞭笞。 第三是:悍妒型女性 “明清曾刮起了一股强劲的…妒风?,这股强风令文人士大夫们大失颜面,叫苦不迭,也是小百姓无出逃躲,受尽凌辱。”明清小说中就曾大量描写过这种类型

蒲松龄的生平和作品

蒲松龄的生平和作品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他生在一个“书香”家庭,可是祖上科名都不显,他父亲已被迫弃儒经商,到他就更为贫困。受当时社会风气和家庭影响,蒲松龄从小就热衷科名,并在十九岁时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但此后却屡试不第。三十一岁时,他迫于家贫,应聘为宝应县知县孙蕙的幕宾,整天和“无端而代人歌哭”(《戒应酬文》)的应酬文字打交道,大违素志,次年便辞幕回乡。此后主要是在“缙绅先生家”设帐教学,直到七十岁才“撤帐归来”(蒲箬《柳泉公行述》)。这四十年间,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终竟还是个穷秀才。他的《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词说:“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正是这一段生活和心情的真实描述。七十一岁他才援例出贡,四年后便死去了。 蒲松龄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仕途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他的《与韩剌史樾依书》说:“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同时,由于生活的贫困,有时还直接感受到封建剥削的压力,他在《答王瑞亭》信中说:“粜谷卖丝,以办太平之税,按限比销,惧逢官怒。”从而比较能体会民间疾苦,甚至还激发了他为民请命的精神,所谓“感于民情,则怆恻欲泣,利与害非所计及也”(《与韩刺史樾依书》)。 蒲松龄除一度游幕苏北外,一生大部分活动不出于淄邑和济南之间。但他接触和交游的人物却非常广泛。他的秀才出身以及游幕、“坐馆”的生活,既使他接触了大量的统治阶级人物;他的长期居住农村和家境的贫困又使他与下层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因此,他对封建社会的种种人物——上自官僚缙绅,举子名士,下至农夫村妇,婢妾娼妓,以及蠹役悍仆,恶棍无赖,赌徒酒鬼,僧道术士等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和命运遭际,无不具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了解。这种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上述的进步思想为他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作为一个出身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文人,蒲松龄的思想有他的局限。他虽同情人民疾苦,却反对农民起义。虽憎恶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但对最高统治者则存在较大的幻想。一生偃蹇的命运激发了他的不满情绪,同时也形成了他牢固的宿命论思想,尤其迷信佛教。此外,他也承袭了不少儒家陈腐的封建道德观念。所有这些都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消极成分。 浦松龄是一个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一生著作丰富。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文、词、赋、戏曲、俚曲和一些杂着,其中都有一些好作品。特别是俚曲的创作表明了作者对通俗文学的重视。《磨难曲》根据《聊斋志异》的《张鸿渐》改编而更广泛地描写了社会生活,表现了广大人民的悲惨命运,是俚曲中最有成就的一篇。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四十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是作者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聊斋志异》中虽有部分作品出自作者的亲身见闻,如《地震》、《跳神》等,也还有承袭过去题材而加以创造性发展的,如《续黄梁》本于《枕中记》,《莲花公主》本于《南柯太守传》等,但绝大多数则是记述当时民间和下层文士中间的故事传说。这在《聊斋自志》中说得很清楚:“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邹涛《三借庐笔谈》载,作者作此书时,常设茶烟于道旁,“见行者过,必强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这传说虽未必完全可信,但可见它的题材来源的广泛。《聊斋志异》的创作态度也是严肃的。《聊斋自志》说:“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正说明《聊斋志异》是作者有所寄托的,而不是“妄言妄听,记而存之”(袁枚

《聊斋志异》简介

聊斋志异 一、《聊斋志异》简介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有传奇、志怪、轶事等,诸体兼备,为中国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魔、花、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对如漆墨黑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宫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称赞;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二、从题材内容来看《聊斋志异》中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是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罪行的作品,如《促织》、《红玉》、《梦狼》、《梅女》、《续黄粱》、《窦氏》等; 第二类,是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的作品,如《婴宁》、《青凤》、《阿绣》、《连城》、《青娥》、《鸦头》、《瑞云》等; 第三类,是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如《叶生》、《于去恶》、《考弊司》、《贾奉雉》、《司文郎》、《王子安》、《三生》等; 第四类,是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作品,如《商三官》、《席方平》、《向杲》等; 第五类,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等,带有道德训诫意义的作品,如《种梨》、《画皮》、《劳山道士》、《瞳人语》、《狼》三则等。 《聊斋志异》在进步的思想内容中也夹杂着一些落后的成分,如封建伦理道德观念,鬼神迷信和因果报应思想,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倾向等,是我们阅读时应注意分析批判的。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贫刺虐入木三分” 三、《聊斋》中的女性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为数最多的勇于追求爱情,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忠女,烈女,豪放女们。 如《青凤》,《婴宁》、《莲香》,《聂小倩》等。 《青凤》:女主人公青凤是一狐女,如其他聊斋女性一样“世间无其丽”,在与耿生相恋之初,她谨听叔训,“不敢奉命”。经过几番挣扎和几年痛苦的思念,在与耿生的一次意外相遇中,毅然决定离开家人的束缚与耿生共结连理。 第二类,利用智慧战胜邪恶,为家人报仇,为民除害的复仇女神。 如《商三官》,《庚娘》,《云翠仙》等。 《商三官》商三官是一个聪明美丽、有见识的女孩子。她的父亲商士禹因得罪地主史葵,被活活打死。 三官立志替父报仇,于是改名换姓去戏班学戏,几年后随班子回到家乡,设法留在史家,当晚刺死了史葵。待风浪平息后,三官平安地回到家里。 第三类,是拥有远见卓识,打破封建重农抑商思想的枷锁,成为商界的女强人。 如《黄英》,《小二》等。 《小二》中“绝贤美”的女子赵小二就经营这样的手工作坊。她开的是琉璃厂,生产的灯样式新颖,其价格虽高,生意却出奇的好,而且她管治有方,赏罚分明,工人没有一个不服她的,丈夫只是一个工作上的帮手而已她已真正的独立不依的女人,不再是男性的附庸。 第四类,是少数几位不堪封建制度重压走向极端的泼妇。 如《马介甫》中的尹氏。 尹氏把丈夫管教得服服贴贴,无论她做什么事丈夫都是大气不敢出一口。她不仅虐待自己的丈夫,还逼得公爹出家当道士,还得弟死,侄儿差点丧命,丈夫的小妾怀孕,她动手打得“崩注胎堕”。她固

浅谈蒲松龄带来的影响

浅谈蒲松龄带来的影响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传奇小说的蔚为大观,始于唐。繁华落尽之后,中国的文言小说自此陷入了长久的沉寂。而蒲松龄的出现,如冰河下汹涌的暗流终于途经春天,彻底打破了这一格局。 公元1640年农历四月十六日破晓,山东省淄川县蒲家庄的一户农家,一阵响亮的啼哭声惊飞了漫漫长夜,迎来了村头的第一缕曙光。晨曦中飞鸟的剪影和它身后旧梦初醒的柳枝,共同见证了这一非同凡响的时刻。 关于蒲松龄名字的由来,史上还有一个有趣的记载。据说早在蒲松龄出生前,其父有一次夜里梦见一个仙风道骨的出家人,将一贴膏药贴于其儿胸膛,其父遂被惊醒。待儿出世,便为其取名“松龄”,言“寿比南山不老松”之意,希望其子一生安康。及至蒲松龄出生,家道已经衰落,其父只好将未遂之愿寄托在儿子身上,关闭诸多视听,不遗余力地指导儿子读书。19岁时,蒲松龄便以府、县、道三个第一的佳绩考中秀才。幸运之神似乎就在不远处朝着这个身负众望的少

年招手。然而,之后三年一次的乡试,却成了蒲松龄一生都不曾迈过的坎。直至72岁,他生命的晚秋,蒲松龄才博得岁贡的功名。一次次的志在必得,换来岁岁年年的折戟沉沙。在这漫无边际的等待与清贫如水的黯淡人生里,为了维持生计,41岁的蒲松龄不得不做起家庭教师这一辛苦而又卑微的工作,直到71岁,方才撤帐回家。 科举考试制度对于蒲松龄来说,是一根难以攀爬的藤蔓。即使倾其一生,也只能望其项背。同行者及尾随者们蜂拥而来,又从身边呼啸而过,渐渐沐浴在功成名就的阳光里。而蒲松龄,独自滞留根部,和万千失落者一起,被覆盖在那片硕大的浓荫下,艰难地呼吸。 然而,蒲松龄就是蒲松龄。即使一次次跌入万丈深渊,也决不肯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声声叹息和一次次抱怨里。他在一次次困惑与尴尬之后绝地而起,用一支饱含激情与热泪的巨笔,将满腔的悲愤与困苦,化作不朽的传奇篇章。 蒲松龄从三十多岁开始,便坚持《聊斋志异》的创作与加工。半袋烟,一壶茶,往往换来一段段离奇曲折抑或缠绵悱恻的故事。夜深人静的时候,那些鬼魅花妖,便舞动在聊斋闪烁的烛光里,纠缠于蒲松龄

评析蒲松龄笔下悍妻妒妇题材文学的社会意义

·《聊斋志异》研究· 文章编号:1002-3712(2012)02-0033-10 评析蒲松龄笔下悍妻妒妇 题材文学的社会意义 罗文革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河北邯郸056001) 摘要:蒲松龄作品中的悍妒妇女,面目有别、性情各异,是文学史上一种“另类”的女性形象。悍妻妒妇题材的创作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蒲松龄的“知己之爱”的爱情观进行了验证。她们在婚姻家庭体制内对家庭地位、爱情独占性的追求,体现了悍妇们的自发抗争精神,展示了当时社会妇女朦胧的女权意识。蒲松龄捕捉到了这一反常的社会现象,并加以文学刻画。 关键词:蒲松龄;悍妻妒妇;婚姻观;妇女观 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 悍妻妒妇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妇女群体,一直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从史料来看,由于她们地位和身份的特殊性,一般的史书和地方志主要充斥的是贞节烈女忠臣孝子等内容,因而难见妒妻悍妇现象的记载。不过,妇女史研究专家美国学者高彦颐在其代表作《闺塾师》中,就对明末清初江南闺秀的真实生活作出了再诠释,也曾提到了明末清初这个时期的悍妻妒妇的“如火如荼”之炙风。从文学史来看,明末清初的文学作品中,此类现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收稿日期:2011-07-20 作者简介:罗文革(1968-),女,河北清河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她们在小说戏曲中悍妻妒妇们也因此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常常作为主角,被大写特写。因此,研究妒悍女性也多是依据笔记小说等材料来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蒲松龄笔下的作品中,也有关于悍妇形象的创作,为我们考察这一妇女形象提供了较好的研究素材。 蒲松龄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伟大作家。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达到了中国文言小说创作的巅峰,小说共计491篇,由此,蒲松龄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此外,蒲松龄还以通俗文学形式写了大量文章、杂著、俚曲等作品,影响深广。《聊斋俚曲》同样是蒲松龄创作的另一重要成就,它与《聊斋志异》一俗一雅正好是蒲氏创作的双璧。蒲松龄所塑造的众多女性人物形象当中,悍妇形象不是很多,据统计在聊斋491篇故事中,涉及到悍妇形象的有20多篇,分别是《张诚》、《夜叉国》、《妾击贼》、《阎王》、《马介甫》、《雷公》、《邵女》、《江城》、《孙生》、《二商》、《鬼妻》、《崔猛》、《邵临淄》、《云萝公主》、《珊瑚》、《段氏》、《王大》、《杜小雷》、《大男》、《李八缸》、《锦瑟》、《辛十四娘》、《吕无病》。《聊斋文集》中也有三篇专写“惧内”的文章,《与王鹿瞻》、《〈怕婆经〉疏》、《〈妙音经〉续言》。《聊斋俚曲》中也有《禳妒咒》这样的反应悍妒妇女形象的作品出现。悍妻妒妇是文学史上一种“另类”的女性形象,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制度下女性心理被严重扭曲的产物,历来受到读者甚至是作者的抨击与讥讽。其实,悍妻妒妇们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她们的行为在道德方面完全颠覆了传统观念,是女性在封建社会黑暗现实压迫下做出的极端反抗。蒲松龄在现实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反常的社会现象,并加以文学刻画。 一、悍妻妒妇:“知己之爱”爱情叙事的另类印证 对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爱情观和妇女观,文学史一向给予正面评价,认为蒲松龄塑造了许多美丽纯洁、忠于爱情、勇于反抗的妇女形象,并通过这些虚实相生、人怪特征相结合的形象,满腔热情地歌颂男女自愿结合、平等相待的爱情,表达了下层妇女要求

蒲松龄的三苦

蒲松龄的三苦 苦行僧转世是蒲松龄在《聊斋自志》里杜撰的宿命故事。而他一生更是相当苦,可以说三苦并存:生活很贫苦;科举失利很痛苦,创作《聊斋志异》很艰苦。他的苦是和民族苦联系在一起的,他五岁那一年,满清贵族入主中原,改朝换代,天崩地裂,老百姓水深火热。而蒲松龄始终是下层百姓的一员。 第一、生活的贫苦。蒲松龄青年时在父亲羽翼下安心读书,但好日子没过多久,二十五岁时,分家了。蒲松龄的两个哥哥是秀才,两个嫂嫂却是泼妇。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整天闹得鸡犬不宁。蒲松龄的父亲只好给四个儿子分家。家分得不公平,好房子好地都给哥哥分走,蒲松龄分了薄田二十亩,农场老屋三间,破得连门都没有,蒲松龄找堂兄借了块门板,带着妻子、儿子搬进去,他分到二百四十斤粮食,只够一家三口吃三个月。为了养家糊口,蒲松龄开始了长达四十五年的私塾老师生涯。私塾教师待遇不高,一年能拿八两银子就算不错。而维持一户庄稼人最低生活得二十两,这是《红楼梦》里刘老老算的。反过来说,蒲松龄教书一年挣的钱,不够大观园半顿螃蟹宴。蒲松龄三十多岁时,四个孩子陆续出

生,父亲故去,老母在堂,他到了家徒四壁妇愁贫的地步,有时他不得不卖文为活,替别人写文章挣几个钱,比如说写封婚书,写篇祭文,报酬不过是一斗米,或者一只鸡,两瓶低档的酒。蒲松龄最犯愁的就是怎样按时交税不让催税的人登门?当时官吏为了催税,搞所谓“敲比”,就是把欠税人拖到公堂上打板子,有时活活打死。蒲松龄为了交税,要卖掉缸底的存粮,卖掉妻子织的布,甚至卖掉耕牛,他抱怨土地:怎么谷穗不直接长银子?蒲松龄多次写自己的贫困。有首诗写他看到市上卖青鱼,很想吃,但是没钱,只好“安分忘馋嚼”,青鱼很便宜,但大作家蒲松龄吃不起。他的《日中饭》写全家没有干粮吃,煮了锅麦粥,几个儿子抢起来,大儿子先把勺子抢到手里,到锅底捞稠的;二儿子拿着碗叫着吵着跟哥哥抢;三儿子刚会走路,翻盆倒碗像饿鹰;小女儿站在一边可怜巴巴看着父亲。蒲松龄的《除日祭穷神文》说:穷神,我和你有何亲,偏把我的门儿进?我就是你贴身的家丁,护驾的将军,也该放几天假。你为何步步把我跟,时时不离身,像个缠热了的情人?在古代大作家里,蒲松龄的平民特点很突出,贫困使他和下层百姓同命运,共呼吸,使他对吏治黑暗有深刻认识。 第二,科举失利的痛苦:蒲松龄一生科举不得志,这不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狼》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同乡好友王士祯十分推重蒲松龄,以为奇才,聘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至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

相关文档